第一篇:城镇化建设的挑战与机遇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国家逐步放宽了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限制。许多农民离开土地寻找新的生计。一部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一部分农民走进城市,成为建设城市、服务城市的新生力量。城镇化进入“乡镇企业带动”的发展阶段。关键词:中国 城镇化 挑战 机遇
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开始与发展
(一)背景
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十八大之前,对于城镇化建设,十六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的进一步补充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业内人士普遍的说法是,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是在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虽然从表面上看,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背后潜藏的诸多矛盾、问题也日益凸显。目前中国城镇化率统计是以常住人口计算,按照这样的算法是已经突破了50%,但如果按照有城镇户籍的人数,按照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来说,中国的城镇化率大概只有35%-36%。官方统计的数据是,在城镇打工的2.6亿的农民工中,真正在城市购房的还不足1%;大约有1.59亿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是处于“半市民化”状态。具体到对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布局,更进一步的规划是,在东部地区,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逐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资源(600139,股吧)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在此基础上,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把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创造新需求,围绕未来城镇化战略布局,下一步国家将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输油气管道和城市交通基础设
施建设,以此来发挥其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为破解城镇化的改革难题,未来除了将大幅度提高农村征地补偿,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之外,还有可能在全国统一推行居住证,而这样的改革,势必也会对解决收入分配、扩大内需等问题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目的城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是遵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三)发展
在目前城镇化过程中,应坚持正确的建设方向并注重引导,防止造成重大失误和损失。第一,高度重视城镇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从中国国情出发,城镇化中接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应以城市为主,城市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点和主导方面。其次才是小城镇。正确的城镇化道路应该是稳步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这样才能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第二,要坚决防止大城市病的发生。全国加速推进城镇化,户籍制度正在改革,农民进城的门槛正在降低,进城落户的条件正在放宽,这是加速推进城镇化所必要的。但同时必须坚决防止在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的情况下,城市人口机械性的过快增加,造成道路不畅,交通堵塞;学校不足,学位短缺;供水、供电、供气紧张;垃圾处理不了,浊水横流,河流污染,环境破坏;社会治安恶化等大城市病的发生。城市管理者一定要作好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容量,积极开辟就业渠道,给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条件;做好宏观调控,使城市人口的机械增加与城市公用设施、教育、服务、生产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克服和防止盲目扩镇、建镇热潮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一部分转移到镇,这是必然趋势。但是全国1.9万个建制镇不可能全面扩容,不能一哄而起,必须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做好统筹规划,选择少数有发展条件的镇有重点地扩建和发展。切不可形成扩镇、建镇热潮。
二、我国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
(一)我国的城镇化仍将加速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国家逐步放宽了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限制。许多农民离开土地寻找新的生计。一部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一部分农民走进城市,成为建设城市、服务城市的新生力量。城镇化进入“乡镇企业带动”的发展阶段。二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为适应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跨地区流动,中央提出逐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农民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户籍制度的壁垒开始打破:之后又提出。在城市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人城市就业,城镇化进入“流动就业推动”的发展阶段。虽然目前我国经济面临一些困难,但经济运行和通货膨胀率都保持在预期变化区间内。随着宏观调控措施的进一步落实,可以预期,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预计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5%;到 2020年,可达到60%左右。即从2011年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增幅将达到近10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稳步运行在30%到70%的快速发展区间。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式将加快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但发展方式粗放,且发展质量不高。一是城镇建设过度扩张。在城镇化开发中,部分地区盲目扩大建设规模,低密度开发,分散型建设。土地城镇化远快于人口城镇化,土地利用率低。二是城市常住人口过快增长。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城市常住人口不断上升。由于常住人口增长远快于户籍人口,城市管理压力加大。三是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拉大。大多数在城镇落户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难以享受就业地的基本公共服务,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参加社会保险的比率低,医疗、养老及子女教育等问题难以解决。
(三)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将加快完善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与体制不健全和机制不完善有关。从土地城镇化看。推进城镇化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而目前在土地征用方面还存在一些制度障碍,部分农村居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受到侵犯。从人口城镇化看。2亿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没有城市居民的身份,不能融入所在的城市,也不能享受市民待遇。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新的特殊群体。若管理不当会形成新的社会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现在起到2020年,已不到10年时间,随着改革的深化,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也将不断改革和创新。
三、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资源消耗与生态环境的破坏
城镇的形成发展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其发展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深刻影响着自然环境。城镇化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是由于城镇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所消耗自然资源以及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而引起的。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可利用资源的相机减少,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尖锐。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或消耗行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
发展城市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涵和发动机,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和促进器,二者相互促进,理想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 工业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推进,二者协调发展。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长期实行重工业化优先发展的战略。而
(三)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粮食问题
农民大量离开原耕种土地,弃耕抛荒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粮食进口率逐渐增高,使得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存在隐患,这不利于中国国家发展和政局稳定。如果中国高层进一步关注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借助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正能量,重新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办集约化大农业,实现中国农业的规模化和机械化,这样城市化就有利于农村大发展,也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反过来,农村的现代化的发展,会剩余更多的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会进一步促进城市建设发展。
(四)部分大城市快速发展出现了“城市病”的迹象
城市因人口聚集而提升发展效率,但也因此产生更多能耗,交通、水电气热等供应压力不断增大,尤其是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过大和过度集中,将出现“城市病”。我国城市的版图正在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延伸。当城市数量越来越多、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后,人们却惊愕地发现,本应为人们
生活提供便利的城市正在遭遇着越来越多的问题。“生活在大城市还有多少幸福感?”
四、结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城镇化史诗,这也是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9%,拥有6亿多城镇人口,截止到2011年年底,全国共有设市城乡657个,小城镇近2万个,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其中农民如何变成市民,是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挑战。建设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的机遇。建设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将使我国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的更大的台阶。参考文献:
《浅析中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聚焦中国新型城镇化》
[http://topic.eastmoney.com/czhtzjh/]
第二篇:浅析中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浅析中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城镇化史诗,这也是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9%,拥有6亿多城镇人口,截止到2011年年底,全国共有设市城乡657个,小城镇近2万个,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
其中农民如何变成市民,是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挑战。建设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的机遇。建设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将使我国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的更大的台阶。
一、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主要问题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如何让农民成为市民,是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严峻挑战。
现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发展面临四个挑战。
1、人口膨胀
至2012年年底,全国已有13个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人。以北京为例,材料统计显示,近年来,北京市人口数量以年均60万的速度增长,2012年年末北京常住人口2069.3万人,是1986年的两倍多。由于近年来大量人口迁入,北京市人口密度已由1999年的766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1230人/平方公里,超过警戒线。
2、交通拥堵
中国城市上班族平均通勤时间全球领先,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1.7%,比加拿大和美国高出近1倍。以北京为例,北京动车数量从5年前的约313万辆增加到目前的约520万辆。
3、环境污染
根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中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2013年1月以来,连续出现的雾霾天气,让“北京咳”这一名词在民间迅速传播。元凶之一就是机动车尾气污染。
4、资源短缺
根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全国有420多座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10座严重缺水。此外,人口规模急剧增长。资源相对供应不足还导致看病难、入托难、养老难等。如上海医疗服务总量近年来每年上升10%左右,2011年突破2亿人次,而医务人员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加,医患矛盾不可避免地大幅上升。因此,我们必须解决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加强小城镇建设,建设和谐城镇。
二、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面临的机遇
推进中国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是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要走的阶段,也有利于提高各种市场要素的配置效率,是破除城乡二元隔阂的重要通道,从当前的国家的整体国情出发,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与生存理念转换。新生代农民工的权利意识觉醒,要求更高的工资与保障性待遇,不再为沿海地区低劣的工作付出劳力,与之相比,更愿意在内地一般城市选择较为体面而有保障的工作。很多农民工多会在家乡附近的县城买房,在距离县城较近的大中城市务工或者经商,相比大城市局促的居住与生活空间,在县城生活则更为舒适。新生代农民工的选择为城镇化建设注入了更多的资源,成为当前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国家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2010年一号文件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关键就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长久以来,进城务工的农民虽然给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城乡户籍差别所带来的家庭保障、子女教育和身份歧视等问题制约了他们在城市的发展,农民很难分享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城乡差距不断增大。国家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同时,中央将完善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财税、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在安排土地利用计划时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以后国家还将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让农民获得了真正进城的条件。中央近几年在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推动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放管理权限。强县扩权这项地方性行政体制改革,试验区域正从原来的浙江迅速扩展到江苏、山东等地,得到各方的积极回应。其是以财政体制的“扁平化”,渐进带动行政体制的“扁平化”,最后以体制改革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上县级政府提供的优越条件,推动产业更加合理地往内地聚拢,更多地往中小城市小城镇布置,进城的农民可以在家乡附近的城市或城镇就业,这给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机遇。
三、城镇化建设的实践模式与相关思考
城镇化并非是简单的人口城市化的过程,仅仅靠人口转移推进城镇化,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过大的国家中很难实现。因此,应转换思考方向,从更为实际的角度因地制宜、走多元城镇化的道路。从当前全国各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多是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与自然条件,探索着符合自身特点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如成都、重庆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河南的村级社区联建等,很好的推进了小城镇的发展。根据这些区域经验及制度上的创新,归纳出推进农村发展的可行城镇化方向。在不改变乡村人口居住和生活空间结构的情况下,走生活方式的城镇化道路。河南贾峪镇通过“五村联建”,村镇筹资建设综合型现代城市社区,让五村村民集中居住。这样年轻人在农村就可以享受到城市的居住待遇,他们不再进城买房,可以节省出大量的奢侈性花费,抑制由于代际剥夺造成的农村资源的外流问题。贾峪镇因为当地的矿产资源富足,企业为社区联建投入了部分资金,让“社区联建”模式得以推行,新型社区的服务设施更为完善,农业生产更为方便,打造了一个新型的现代化小城镇。以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的方式,实现城乡之间的平衡发展,彻底消除城乡二元差异,提高乡村的城镇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统一规划和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因果关系综合起来统筹加以解决,促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建立城乡统一和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解决户籍制度问题,促进劳动力融入城镇社会。建立中心城市的统一财政体制和管理体制,保证对辖区的城乡之间的公共物品均衡供给。把农村城镇化纳入到中心城市统一规划中,逐渐建立起以中心城市为中心的城镇带或城镇网络。四川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实践,让农村与城市并行发展,尤其是着力重视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的建设以及连接作用,破除户籍制度所附带的各种歧视性政策,让城乡差异及其二元结构逐步瓦解。
综合所述,中国的城市化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这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但是鉴于中国农村区域广阔、农村人口多的现实国情,快速的城市化会带来严重的“城市病”,只有走渐进式的城市化道路,而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发展的道路成为合理的选择。但是城镇化不能仅理解为人口的城市化,需要通过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强镇扩权等方式,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资源和自身优势,从体制上不断的创新突破,打造多种途径和多种模式的城镇化路径,只有这样城镇化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城乡差异才能逐渐得以解决。
第三篇:试论我国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试论我国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摘要:城镇化是十八大部署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也是我国未来发展最大的增长引擎之一。城镇化是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的重要战略,也是当今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然而,我国的城镇化目前也面临着巨大机遇,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挑战。
关键词:城镇化;挑战;机遇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201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更进一步对如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进行了总体部署[1]。2014年政府工作汇报,在对今年政府工作部署的重点工作中明确提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城镇化建设介绍
1.1 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关于城镇化至今尚无统一的概念,据粗略估计,至少在20种以上[2]。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从泛农化向非农化转变,农村经济模式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从传统农业向工业、服务业转型,农村物质生产从分散型、手工型、低水平向集约化、机械化、高水平提升的过程[3]。城镇化是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城镇化有四个要点,一是四化并举,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二是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它的本质内容;三是土地制度改革是它的核心因素;四是生态建设是必须要注意的不可获缺的因素。
1.2城镇化建设的历程及现状
从1949年到现在,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基本经历了“恢复发展(1949-1957)、波动调整(1958-1965)、徘徊停滞(1966-1978)、持续发展(1979-1995)和快速发展(1996-至今)”[4]几个发展时期。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已超过660个,建制城镇超过17000个,城镇地区的人口有3.6989亿,城市化水平超过30%”。[5] 2000 年至2010 年,城镇人口由4.6 亿增加到6.7 亿,城镇化水平由36.22% 提高到49.95%。根据国际经验,当城镇化水平达到30%的临界值时,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11 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因此,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总体现状可描述为:(1)总体水平滞后;(2)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3)明显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平衡,即东部发展迅速,中部处于中等水平,西部发展很慢[6]。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我国城镇化无论是“量”上还是“质”上都有很大提升空间。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2.1 土地等资源的压力
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我国国情所决定,加之长期以来土地资源的粗放式利用,加剧了城市发展用地矛盾;另外,中央出台的土地严管政策将使城市发展长期面临土地要素资源的约束。因此,对我国绝大多数城市来讲,均面临经济建设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与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的现实矛盾 [7]。城镇化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是由于城镇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所消耗自然资源以及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而引起的。城镇化的物质消费需求使得整个国家的资源环境基础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2.2 环境问题
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化石能源动力,采取东亚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因此随着中国经济体迅速上升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对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刻反省,接受国际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先进理念,提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增长,采取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和治理环境污染。
2.3 户籍问题
城乡户籍制度是城镇化中的一个障碍,但是现在看来也不是完全的和惟一的问题。由于现行的户籍登记制度还保留了一些对城乡居民的经济权力和社会福利的制度保障与限制,到2012年,中国城镇化指标两种统计之差约18%的人口不能完全享有城市居民所享有的社会福利,因而也是引发社会广泛争议之处 [8]。由于没有全国统一的居民居住证管理制度,因此各地对这18%的农村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存在差异。
2.4 农民的总体素质与农民市民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城镇化的本质内涵是使农民由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向市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彻底转变,是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和现代城市文明的转化。与之相伴随的不仅是土地的城镇化(农民劳动和生活空间的变化)和户籍身份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农民自身素质和文明程度的全面提升。在城镇化进程中进入城镇的农民,不仅面临着“城镇居民”和“农民待遇”的尴尬,而且其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劳动就业技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生活习惯和心理等都与城镇新的环境和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要使农民真正转变为市民,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也是特别需要予以重视的问题。
2.5就业与保障的压力
由于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转移,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加上外来劳动力的挤压,因此经济发展难以缓解城镇居民就业的压力。目前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村失地农民就业困难,成为两大弱势群体。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社会保障面广,而且农村保障和城镇保障水平差距较大。
2.6工业化未能有效地带动城镇化的发展
我国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与其就业比重严重背离,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发挥得并不明显。我国长期实行重工业化优先发展的战略,而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较少,再加上户籍制度等制度安排人为地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向非农产业转移,所以尽管工业增加值大幅增加,而工业劳动力却增加不多,工业化进程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农民非农业和城镇化。城镇不仅是第二产业的聚集地,同时也是第三产业的聚集地,城镇化不仅是农民转向工业就业,也是农民转向服务业就业。综合衡量,我国城镇化水平不仅滞后于工业化,还滞后于非农业化水平。我国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
3.1 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与生存理念转换
新生代农民工的权利意识觉醒,要求更高的工资与保障性待遇,不再为沿海地区低劣的工作付出劳力。与之相比,更愿意在内地一般城市选择较为体面而有保障的工作。当前城市“用工荒”的出现是这一逻辑的最好的体现。很多农民工会在家乡附近的县城买房,在距离县城较近的大中城市务工或者经商。相比大城市局促的居住与生活空间,在县城生活则更为舒适。新生代农民工的选择为城镇化建设注入了更多的资源,成为当前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9]。
3.2 国家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
长久以来,进城务工的农民虽然为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城乡户籍差别所带来的家庭保障、子女教育和身份歧视等问题制约了他们在城市的发展,农民很难分享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城乡差距不断增大。当前,国家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同时,中央将完善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财税、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在安排土地利用计划时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以后国家还将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3.3 强县扩权使县级政府的发展空间扩展,自主发展的动力增强
中央近几年在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推动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放管理权限,强县扩权这项地方性行政体制改革。试验区域正从原来的浙江迅速扩展到江苏、山东等地,得到各方的积极回应。依据试点区的经验,随着财政体制的“扁平化”,政府的不断的合理定位职能、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机构的运作效率,体制改革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加上县级政府提供的优越条件,推动产业更加合理地往内地聚拢,更多地往中小城镇布置,进城的农民可以在家乡附近的城市或城镇就业[9]。
3.4 其他方面
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产出率,推进农业现代化;房地产继续成为支柱性、引擎性产业;超前实现城市低碳化发展;促进现代城市公共交通产业如城市地铁、城际快轨铁路发展;现代城市产业如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传统城市产业如生活服务业发展;更先进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更人性化的公共服务水平;劳动力要素市场完善促进人工平均成本下降,保持竞争力等等。总结
我国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并不仅仅是只有挑战或机遇。城镇化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城市扩大过程[10]。城镇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先行和主导地位,从而解决大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坚持走可持 续发展之路。对于我国农业而言,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还十分漫长,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推广农业高科技,努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同时,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不仅创造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也是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转型的重要举措。国家政府应该要正确分析我国城镇化目前面临的发展与机遇,合理规划城市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合理结合资源优势,从体制上突破创新,合理规划城镇化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1] 许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问题研究[J].中国外资,2013,04:176-178.[2] [3] [4] [5] [6] [7] [8] 刘海霞.西部城镇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特区经济,2010,10:207-208.余益中.城镇化建设与农村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2,06:60-62+76.孔凡文.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8(2): 133-135.李澜.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19-20.封伟强.城镇化建设对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5.刘文俭.陈玉光.城镇化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地产市场,2006,06:70-81.刘瑞,谷峰.中国新一轮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机遇与挑战[J].北京行政学院学刘涛.新时期城镇化建设的机遇、挑战与模式选择[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唐松,谭舒.市长国际经济顾问建言献策 重庆城镇化建设稳步发展[J].重庆与世报,2013,05:72-77.[9]
报,2011,02:102-105.[10]
界,2013,11:11-14.
第四篇: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研究
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研究 首先提到一个问题,何为城镇化?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于2013年12月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和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等六项主要任务。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然而,我国的城镇化目前也面临着巨大机遇,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挑战。我国城镇化面临的机遇
1.1 我国的城镇化仍将加速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国家逐步放宽了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限制。许多农民离开土地寻找新的生计。一部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一部分农民走进城市,成为建设城市、服务城市的新生力量。城镇化进入“乡镇企业带动”的发展阶段。二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为适应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跨地区流动,中央提出逐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农民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户籍制度的壁垒开始打破:之后又提出。在城市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人城市就业,城镇化进入“流动就业推动”的发展阶段。
虽然目前我国经济面临一些困难,但经济运行和通货膨胀率都保持在预期变化区间内。随着宏观调控措施的进一步落实,可以预期,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预计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5%;到2020年,可达到60%左右。即从2011年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增幅将达到近10个百分点,城镇
化水平稳步运行在30%到70%的快速发展区间。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非农产业的推进,城乡区域差距的缩小。我国城镇化发展动力将进一步增强。
1.2 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式将加快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但发展方式粗放,且发展质量不高。一是城镇建设过度扩张。在城镇化开发中,部分地区盲目扩大建设规模,低密度开发,分散型建设。土地城镇化远快于人口城镇化,土地利用率低。二是城市常住人口过快增长。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城市常住人口不断上升。由于常住人口增长远快于户籍人口,城市管理压力加大。三是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拉大。大多数在城镇落户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难以享受就业地的基本公共服务,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参加社会保险的比率低,医疗、养老及子女教育等问题难以解决。
目前,单纯依靠粗放式消耗土地资源、大规模农村富余劳动力廉价供给和依靠非均等化公共服务压低成本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因此,必须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1.3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将加快完善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与体制不健全和机制不完善有关。从土地城镇化看。推进城镇化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而目前在土地征用方面还存在一些制度障碍,部分农村居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受到侵犯。从人口城镇化看。2亿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没有城市居民的身份,不能融入所在的城市,也不能享受市民待遇。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新的特殊群体。若管理不当会形成新的社会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现在起到2020年,已不到10年时间,随着改革的深化,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也将不断改革和创新。
改革的主要任务:一是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用补偿办法,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承包地和宅基地带来的财产权益。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促进农村集体土地的公平流转,使农村集体土地出让与国有土地出让同权同价。二是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分离户籍制与福利待遇的联系,逐步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其家属转为城市居民,让更多的农村转移人口。特别是新生代的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三是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在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子女
教育、社会保障、医疗服务、住房租购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权益。
此外,还要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社会管理、行政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探索中国特色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可以预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环境将更加宽松。必将为我国的城市发展带来重要历史机遇。我国城镇化面临的挑战
2.1 资源消耗与生态环境的破坏
城镇的形成发展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其发展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深刻影响着自然环境。城镇化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是由于城镇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所消耗自然资源以及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而引起的。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可利用资源的相机减少,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尖锐。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或消耗行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城镇的土地和淡水两大资源的直接占用或消耗所占的比重还不高,但在人类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诱发的物质消费法则下,全国城镇化发展使用的土地资源占用比例达到20%以上,淡水资源的占用比例达到30%以上。
其次,尽管能源和矿产两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存在于点、线的空间形式,但其资源消费的80%及以上都发生在城镇系统范围之内。
第三,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和矿产资源消耗水平的快速提升,国家城镇化发育的环境基础损耗或被占用程度也发生着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存在于“面状”形式(如二氧化碳排放和酸雨),而且存在于“条带状”或“线状”(如河流污染)以及“点状”(如工业和城镇固体废弃物排放,以及采掘业的地貌环境破坏)形式。
因此,城镇化的物质消费需求使得整个国家的资源环境基础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2.2 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发展
城市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涵和发动机,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和促进器,二者相互促进,理想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
工业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推进,二者协调发展。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长期实行重工业化优先发展的战略。而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较少,再加上户籍制度等制度安排人为地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向非农产业转移,所以尽管工业增加值大幅增加,而工业劳动力却增加不多,工业化进程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农民非农业和城镇化。
城镇化过程也是非农化的过程,城镇不仅是第二产业的聚集地,同时也是第三产业的聚集地,城镇化不仅是农民转向工业就业,也是农民转向服务业就业。综合衡量,我国城镇化水平不仅滞后于工业化,还滞后于非农业化水平。
2.3 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粮食问题
农民大量离开原耕种土地,弃耕抛荒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粮食进口率逐渐增高,使得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存在隐患,这不利于中国国家发展和政局稳定。如果中国高层进一步关注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借助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正能量,重新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办集约化大农业,实现中国农业的规模化和机械化,这样城市化就有利于农村大发展,也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反过来,农村的现代化的发展,会剩余更多的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会进一步促进城市建设发展。
2.4.部分大城市快速发展出现了“城市病”的迹象
城市因人口聚集而提升发展效率,但也因此产生更多能耗,交通、水电气热等供应压力不断增大,尤其是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过大和过度集中,将出现“城市病”。我国城市的版图正在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延伸。
当城市数量越来越多、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后,人们却惊愕地发现,本应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城市正在遭遇着越来越多的问题。“生活在大城市还有多少幸福感?”这样的讨论已成了北京、上海等城市居民的热门话题,因为大城市生活中的种种不便造成了城市居民欲罢不能的心结。“城市病”是随着城市扩张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特殊病症。但它像幽灵般始终驱之不散,不仅危害市民的身心健康,降低市民的幸福感,同时也影响并制约城市的发展,加重社会管理成本,使城市发展处于两难境地。
中国城镇化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这导致我国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快速的城镇化可能会导致“城市病”,所以只能走渐进式发展道路。城市发展规
划师们应该要正确分析我们城镇化目前面临的发展与机遇,合理规划城市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合理结合资源优势,从体制上突破创新,合理规划城镇化进程。
第五篇:机遇、挑战与对策——新型城镇化之路
机遇、挑战与对策——新型城镇化之路 100分
单选
1、目前,我国城市群中被国际认可且成熟度.....是(长三角城市群)
2、下列各项措施中,不利于建设绿色、低碳.....是(对城市进行居住区与工业区的分区划分)
3、以下对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城镇化的发展..正确的是(我国城镇化仍将处于较快发展阶段,但速度将放缓)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是(土地财政逐渐成为失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5、城镇化率达到50%标志着.....是在(2011年)
6、我国未来的城镇化必将伴随着制度的改革,....是(改革难度和风险加大)
7、下列选项中,属我国“土地财政”...是(土地财政只考虑了失地农民的利益)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主导是(政府)
9、下列政府举措中,不利于为各类城市和......是(扩大政府对公共资源的配置范围)
10、我国现行税制不适应城镇化发展,其原因是(城市建设没有可持续的税种)
多选
11、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式非常粗放,...有()不选 重城镇形象,轻....12、以下措施中,有利于破除农民工进城障碍的有()ABCD
13、“土地财政”对我国社会的不利影响有()不选 促进了城市开发区的建设
14、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有()ABCD
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有()不选 城镇中流动人口数量下降
16、下列措施中,能够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的有()ABCD
1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几个波次的....,表达正确的是()不选上世纪70年代,主动力是城市改革
18、与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相比,....有()不选 资源成本过低
19、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面临严峻挑战.....有()ABCD 20、为促进我国城市转型,....有()不选 改变基本国策
判断
21、如果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陷阱。X
22、目前,我国的优质资源集中流向东南沿海各大城市....发展。X
23、智慧型城市是城市.....信息被共享。X
24、在我国的城镇化中,政府应该将城市从差异化.....发展。X
其余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