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培育新型女农民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要战略,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举措。新农村之新,不仅要有新环境、新房舍、新道路、新设施、新制度、新风貌,而且最核心、最关键的还是新农民。没有新农民,新农村就失去了根本和基础。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必须引起我们各级妇联的高度重视。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培育新型女农民的重要意义
1、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劳动收益不高的直接原因,就是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能经营、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80%以上的都是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还有7.5%是文盲和半文盲,农村劳动力的60%以上是妇女劳动力,她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妇女受教育情况还远远低于以上指标,严峻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可以说,如果不努力提高妇女的整体素质,不能让妇女的文化知识、科技水平、管理能力等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建设新农村只能是一句空话。
2、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实践表明,提高妇女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迫切需要,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3、是推进男女平等进程的重要机遇。农村妇女受社会、家庭及自身的各种因素制约,其发展滞后于男性,造成了农村男女发展的不平衡。新农村建设对妇女来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只有提高妇女整体素质,才能把握这个机遇,在投身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农村妇女自身发展,实现男女平等。
二、立足实际,准确把握培育新型女农民的存在问题
实践中,我们感到妇女的教育培训,存在“四不”问题:
1、培训比例不高。在我市外出务工妇女中,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人数不超过20%,而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妇女,参加过正式技能培训的比例则更低。
3、培训质量不行。在乡镇,大部分妇女参加的技能培训多是应需、应时培训,因受到培训设备、资金、师资的影响,只能是初浅的入门培训、单一的技能培训,没有技能鉴定和资格证书,缺乏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4、培训机制不全。由于缺乏培训的基础条件和资源、农村妇女技能培训多是短期行为,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更缺少长效的激励机制。这一些问题都影响到妇女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创新思路,努力实现农村妇女素质的新突破
妇联组织如何找准提高农村妇女素质的着力点,如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及长效性。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开拓思路、寻求新径,即明确一个标准、抓好两大重点、寻求三个突破。
(一)明确新型女农民的标准
新型女农民的标准是“思想观念新、文明诚信好、致富技能高、经营能力强”。要按照全国妇联提出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增加观念新、讲文明、重参与。
(二)抓好基地建设和妇女培训两大工作重点
首先,整合资源,抓好基地建设。通过“四个一”来发展妇女技能培训基地:一是呼吁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建立一批,为广大的农村妇女参加正规技能培训提供保障。二是依托各类学校及企业建立一批,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和企业的培训资源优势,到乡镇建立技能培训点,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定向培训、岗前培训。三是动员各级妇联自建一批,各级妇联应在发展、壮大现有妇联技能培训基地的基础上,使其规范化,能够成为“阳关工程”定点培训基地,增强为妇女培训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同时,借助各种条件,再发展一批。四是联系民间力量建立一批,要加强与女农民企业家、女能手、女经纪人和返乡务工妇女的联系,建立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基地、致富项目示范推广基地、创业培训实践基地。
其次,围绕妇女需要,切实抓好培训。农村妇女数量的庞大、分布的广泛和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满足培育新型女农民需求的方式和手段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开展,在实际操作中要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坚持实用原则,培训内容要与妇女需求结合。要开展调研,明确妇女的培训需求,开展分类培训、分层培训,提高妇女培训的参与度。重点开展六类培训,一是开展创业培训,引导妇女发展壮大,提升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二是开展务工技能培训,促进妇女转移就业;三是开展种养加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妇女发展现代农业的本领;四是开展营销知识培训,帮助妇女掌握现代营销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增强网上销售的能力;五是开展基层妇联
干部培训,让她们更好地发挥“双带”的作用。六是开展文明教育培训,新型女农民不仅要有新技能,更要有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这样妇女才能全面参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发挥作用。二是坚持实际原则,培训形式要与妇女实际情况结合。一要重心下移、服务妇女。培训地点应设在乡村,方便妇女参加培训,降低培训成本。二要把课堂讲授与田头指导相结合,把抽象的理论变为具体的技术,使妇女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效。三要培育典型、示范引导,长期以来,农村妇女有很强的从众心理,更容易相信身边人、身边事,用妇女身边的典型来教育妇女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来向广大妇女宣传创业典型、致富典型,通过典型户的示范带动,变“要妇女学”为“妇女要学”,提高妇女参与培训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是坚持实效原则,培训目的要与创业增收相结合。通过开展定单培训、定向培训、致富项目培训及农业新技术培训等,使妇女培训后能直接受益。我们要确立转移也是培训的理念,继续深化劳动力转移工作。一方面,进城务工的妇女通过劳务实践,经历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会了各种实用技术,具备了在城市创业定居的条件,同时也可带动更多的人外出务工;另一方面,一部分务工妇女还学到了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掌握了技术,积累了资金,并返乡创办经济实体,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三)开拓思路寻求三个突破
1、培训要与发证同步。妇联在开展妇女技能培训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农业、劳动、教育等有关部门联合,按照部门要求开展规范培训,使妇女培训后能够达到相关技能标准,拿到社会认可的技能培训证书,增强学员的社会竞争力,也增强妇联培训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建立职能部门定点培训基地,不断增强妇联培训的综合实力。
2、培
训要与支农、惠农政策靠拢。目前,各级党委、政府出台实施了各类农民教育的项目、工程和计划,妇联组织要积极了解政策内容,按照要求组织实施好妇女的教育培训,促进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的全面展开。譬如,我省开展的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我们要积极对接,为农村妇女提高素质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3、培训要与城市资源对接。农村各类资源不足,我们要采取“内引外培”的形式积极寻求与城市资源的对接。在内引方面,要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各类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引进人才、技术和项目,开展妇女的教育培训,同时,有重点的组织妇女参加外出培训,如:科技项目培训、实用技能培训等,带动更多的妇女提高技能和收入。
(四)具体措施
1、加强各项考核、奖励制度。首先,妇联组织要加强培育新型女农民工作的重视,建立目标考核体系,明确培训任务和要求,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任务到村、目标到人。其次,要建立培育新型女农民的激励机制,建议争取一部分专门用于培育新型女农民的专项经费,用于乡、村的妇女培训基地建设和奖励。
2、建议政府建立新型培训管理机制。要创新培训管理模式,调动各方积极性。建议打破部门和行业界限,建立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开放运行的社会化新型女农民培训体系。推广“阳光工程”的做法,促进“社会培训、政府埋单”的有机结合,针对妇女培训现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的情况,有重点的将符合条件的社会技能培训机构纳入政府职业技能培训点,规范其培训师资、内容和标准,委托其招生、培训农村妇女,培训结束后,由职能部门统一考核,并根据合格人数由政府支付培训费用,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培训机构市场嗅觉灵敏的优势,使培训内容符合妇女的需求,又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培训机构的积极性,有效地推动社会资源整合和作用发挥,迅速扩大妇女培训的规模,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培训力量的发展,有可能短期内实现妇女技能水平的整体提高,有效地解决政府培训投入不足的问题,在政府、市场和妇女培训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平等竞争、市场导向的良好局面,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
第二篇:关于培育新型女农民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要战略,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举措。新农村之新,不仅要有新环境、新房舍、新道路、新设施、新制度、新风貌,而且最核心、最关键的还是新农民。没有新农民,新农村就失去了根本和基础。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必须引起我们各级妇联的高度重视。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培育新型女农民的重要意义
1、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劳动收益不高的直接原因,就是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能经营、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80%以上的都是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还有7.5%是文盲和半文盲,农村劳动力的60%以上是妇女劳动力,她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妇女受教育情况还远远低于以上指标,严峻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可以说,如果不努力提高妇女的整体素质,不能让妇女的文化知识、科技水平、管理能力等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建设新农村只能是一句空话。
2、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实践表明,提高妇女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迫切需要,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3、是推进男女平等进程的重要机遇。农村妇女受社会、家庭及自身的各种因素制约,其发展滞后于男性,造成了农村男女发展的不平衡。新农村建设对妇女来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只有提高妇女整体素质,才能把握这个机遇,在投身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农村妇女自身发展,实现男女平等。
二、立足实际,准确把握培育新型女农民的存在问题
实践中,我们感到妇女的教育培训,存在“四不”问题:
1、培训比例不高。在我市外出务工妇女中,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人数不超过20%,而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妇女,参加过正式技能培训的比例则更低。
2、培训力量不足。与城市比较,农村的技能培训发展缓慢,适合妇女参加的技能培训机构更是少之又少,现存的多由社会力量兴建,数量少、规模小。在我市,适合和便于妇女技能培训基地仅100多个,平均每个乡镇不足2个,满足不了需要。
3、培训质量不行。在乡镇,大部分妇女参加的技能培训多是应需、应时培训,因受到培训设备、资金、师资的影响,只能是初浅的入门培训、单一的技能培训,没有技能鉴定和资格证书,缺乏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4、培训机制不全。由于缺乏培训的基础条件和资源、农村妇女技能培训多是短期行为,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更缺少长效的激励机制。这一些问题都影响到妇女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创新思路,努力实现农村妇女素质的新突破
妇联组织如何找准提高农村妇女素质的着力点,如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及长效性。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开拓思路、寻求新径,即明确一个标准、抓好两大重点、寻求三个突破。
(一)明确新型女农民的标准
新型女农民的标准是“思想观念新、文明诚信好、致富技能高、经营能力强”。要按照全国妇联提出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增加观念新、讲文明、重参与。
(二)抓好基地建设和妇女培训两大工作重点
首先,整合资源,抓好基地建设。通过“四个一”来发展妇女技能培训基地:一是呼吁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建立一批,为广大的农村妇女参加正规技能培训提供保障。二是依托各类学校及企业建立一批,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和企业的培训资源优势,到乡镇建立技能培训点,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定向培训、岗前培训。三是动员各级妇联自建一批,各级妇联应在发展、壮大现有妇联技能培训基地的基础上,使其规范化,能够成为“阳关工程”定点培训基地,增强为妇女培训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同时,借助各种条件,再发展一批。四是联系民间力量建立一批,要加强与女农民企业家、女能手、女经纪人和返乡务工妇女的联系,建立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基地、致富项目示范推广基地、创业培训实践基地。
其次,围绕妇女需要,切实抓好培训。农村妇女数量的庞大、分布的广泛和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满足培育新型女农民需求的方式和手段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开展,在实际操作中要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坚持实用原则,培训内容要与妇女需求结合。要开展调研,明确妇女的培训需求,开展分类培训、分层培训,提高妇女培训的参与度。重点开展六类培训,一是开展创业培训,引导妇女发展壮大,提升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二是开展务工技能培训,促进妇女转移就业;三是开展种养加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妇女发展现代农业的本领;四是开展营销知识培训,帮助妇女掌握现代营销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增强网上销售的能力;五是开展基层妇联干部培训,让她们更好地发挥“双带”的作用。六是开展文明教育培训,新型女农民不仅要有新技能,更要有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这样
妇女才能全面参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是坚持实际原则,培训形式要与妇女实际情况结合。一要重心下移、服务妇女。培训地点应设在乡村,方便妇女参加培训,降低培训成本。二要把课堂讲授与田头指导相结合,把抽象的理论变为具体的技术,使妇女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效。三要培育典型、示范引导,长期以来,农村妇女有很强的从众心理,更容易相信身边人、身边事,用妇女身边的典型来教育妇女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来向广大妇女宣传创业典型、致富典型,通过典型户的示范带动,变“要妇女学”为“妇女要学”,提高妇女参与培训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是坚持实效原则,培训目的要与创业增收相结合。通过开展定单培训、定向培训、致富项目培训及农业新技术培训等,使妇女培训后能直接受益。我们要确立转移也是培训的理念,继续深化劳动力转移工作。一方面,进城务工的妇女通过劳务实践,经历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会了各种实用技术,具备了在城市创业定居的条件,同时也可带动更多的人外出务工;另一方面,一部分务工妇女还学到了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掌握了技术,积累了资金,并返乡创办经济实体,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开拓思路寻求三个突破
1、培训要与发证同步。妇联在开展妇女技能培训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农业、劳动、教育等有关部门联合,按照部门要求开展规范培训,使妇女培训后能够达到相关技能标准,拿到社会认可的技能培训证书,增强学员的社会竞争力,也增强妇联培训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建立职能部门定点培训基地,不断增强妇联培训的综合实力。
2、培训要与支农、惠农政策靠拢。目前,各级党委、政府出台实施了各类农民教育的项目、工程和计划,妇联组织要积极了解政策内容,按照要求组织实施好妇女的教育培训,促进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的全面展开。譬如,我省开展的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我们要积极对接,为农村妇女提高素质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3、培训要与城市资源对接。农村各类资源不足,我们要采取“内引外培”的形式积极寻求与城市资源的对接。在内引方面,要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各类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引进人才、技术和项目,开展妇女的教育培训,同时,有重点的组织妇女参加外出培训,如:科技项目培训、实用技能培训等,带动更多的妇女提高技能和收入。
(四)具体措施
1、加强各项考核、奖励制度。首先,妇联组织要加强培育新型女农民工作的重视,建立目标考核体系,明确培训任务和要求,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任务到村、目标到人。其次,要建立培育新型女农民的激励机制,建议争取一部分专门用于培育新型女农民的专项经费,用于乡、村的妇女培训基地建设和奖励。
2、建议政府建立新型培训管理机制。要创新培训管理模式,调动各方积极性。建议打破部门和行业界限,建立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开放运行的社会化新型女农民培训体系。推广“阳光工程”的做法,促进“社会培训、政府埋单”的有机结合,针对妇女培训现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的情况,有重点的将符合条件的社会技能培训机构纳入政府职业技能培训点,规范其培训师资、内容和标准,委托其招生、培训农村妇女,培训结束后,由职能部门统一考核,并根据合格人数由政府支付培训费用,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培训机构市场嗅觉灵敏的优势,使培训内容符合妇女的需求,又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培训机构的积极性,有效地推动社会资源整合和作用发挥,迅速扩大妇女培训的规模,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培训力量的发展,有可能短期内实现妇女技能水平的整体提高,有效地解决政府培训投入不足的问题,在政府、市场和妇女培训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平等竞争、市场导向的良好局面,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
第三篇:关于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女农民的几点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妇女的参与、妇女的智慧和妇女的创新,妇女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实施“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育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新时期,我市农村妇女工作的思路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升“双学双比”活动质量,提高农村妇女综合素质,带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动员和组织广大妇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宿迁市妇女工作实际,围绕“四个结合”(培训与转移相结合,培训与创业相结合,培训与扶贫相结合,培训与致富相结合),我们对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女农民,促进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的转化作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切合实际,开展普通女农民的普及培训
注重农业实用技术技能的培训。通过农技培训、农广校、“三下乡”(送科技、送法律、送卫生)等多种形式,组织农村妇女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等,学习科学种养技术、农业技术、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等基本农业实用技能,帮助妇女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技能,增长本领,增强她们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帮助她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
注重农村家庭主妇的培训教育。引导她们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愚昧,确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村的精神文明程度。继续深入开展“美德在农家”活动,引领广大妇女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文明风尚,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广泛开展“学习型家庭”、“绿色家庭”、“节约型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家庭成员增强学习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道德意识,让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科学致富、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深入人心,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注重女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抓好培训教育的同时,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妇女树立不懈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切实提高她们的自身素质,不断增强她们在新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发展能力,使广大农村妇女逐渐成为学习型、知识型、创业型的新型女农民。同时,根据农村妇女精神文化需求,在各地积极组建妇女健身队、巾帼志愿者队伍,组织妇女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鼓励妇女通过自身行动,引导家庭成员走出家庭,建设文明新村,为社会多作奉献;引导妇女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扶贫济困、弘扬社会新风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争做良好文明风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切实推动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典型带动,加强致富女能人的示范培训
一是加强女能人的典型宣传。近年来,宿迁市各级妇联组织积极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开展“双学双比”活动,培养“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巾帼建功标兵”,扶持“妇字号”重点龙头企业,为宿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有经济头脑、敢于创业、勇于创业的女能人。女能人是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重视女能人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的发挥,及时地发现、培养、树立、宣传她们,让典型示范,让能人带动,势必让广大妇女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带领更多的农村妇女增收致富,走上创业致富之路。
二是加强多部门的协作配合。利用农业、科技等相关部门的农业技术优势,组织科技人员与农村妇女结对帮扶,为女能手提供技术、信息服务,提高生产经营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积极发展高效种植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畜禽饲养业和生态观光农业等产业,努力培育壮大一批经济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致富项目,真正使农村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在建设新村镇中有作为。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级农产品生产“三八”示范基地41个、“三八绿色示范基地”56个,很好地带动了更多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
三是加大对创业女性的服务指导。加大对农村女能人、女经纪人、女企业者的教育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企业管理、女性素质培训,宣传优秀女企业家的成长历程等活动,帮助创业女性提高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激发她们的创造活力,提高她们管理企业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意识。鼓励女企业家和初创业女性结成对子,支持和鼓励进城妇女返乡创业,帮助留守妇女开展家庭创业,通过搭建平台、小额信贷、提供服务等方式,创造条件为初创业女性提供帮扶,引导、激励、帮助广大妇女创业致富。
三、协调组织,做好富余女劳力的转移培训
协调劳动、教育等部门,健全劳务培训网络。结合我市实际,将农村妇女的技能培训作为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重心,充分利用农村乡镇计生中心、农经站等阵地,创造条件巩固扩大妇女培训基地,突出特色培训,推动建立具有妇女特点、适应女性发展需求的培训网络
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合理设置专业,注重实用,讲求实效;突出对妇女劳动力转移骨干队伍培训,提高她们的整体素质。发挥巾帼中介组织作用,推进劳力有序转移。大力培育各类职业中介机构,提高农村妇女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市、县中介组织,广泛搜集用工信息,重点瞄准苏南、浙江等地用工单位,有目标、有组织地输送农村妇女劳动力。“三八”前夕,市妇联联合市劳动局、总工会共同举办以“迎‘三八’架金桥、春风送岗位”为主题的招聘活动,共组织了19家用人单位进场,为妇女提供就业岗位1750个,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岗位1150个,岗位涉及财务、文秘、营销、打字员等。
四、创新服务,抓好基层妇联干部的能力培训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妇联组织作为党委政府联系农村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新农村建设中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妇联干部的能力建设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我们将认真
总结“党建带妇建”的成功经验,着力加强基层妇联干部的能力建设。一是普遍建立鼓励学习的激励机制,不断创新“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妇联干部”工作内容,推动妇联系统学习经常化、制度化。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组织妇联干部外出学习考察,帮助她们了解形势、开阔眼界,进一步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二是加强基层妇女理论和工作研究,明确服务对象,认真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妇女群众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新途径、新方法,提高妇联干部整体素质和服务妇女的能力。三是创新服务理念,围绕群众需求做工作,不断增强妇联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生命力,使妇联组织真正成为妇女群众信任、拥护、爱戴、满意的群众性组织。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四篇:关于培育新型农民的思考
关于培育新型农民的思考
阅读次数:341作者:施关正 字体:【大 中 小】
〔内容摘要〕 文章阐述了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性,分析了六盘水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与新型农民培育现状,针对新型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新型农民 培育 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农业委员会
新型农民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就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只有培育新型农民,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才能实现。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正因为如此,温家宝总理曾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
一、六盘水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与新型农民培育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
根据六盘水市第二次农业普查,对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130.71万人。其中,男劳动力68.88万人,占52.70%;女劳动力61.83万人,占47.30%。农村劳动力资源中,20岁以下20.15万人,占15.42%;21-30岁27.53万人,占21.06%;31-40岁33.97万人,占25.99%;41-50岁22.04万人,占16.86%;51岁以上27.02万人,占20.67%。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19.16万人,占14.66%;小学文化程度60万人,占45.90%;初中文化程度44.78万人,占34.26%;高中文化程度5.61万人,占4.2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16万人,占0.89%。以上数据表明,六盘水市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严重偏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小学及以下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达到了79.16万人,占60.57%,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的要求相差甚远,而现阶段正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整体素质偏低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已成为制约六盘水市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新型农民培育情况
近年来六盘水市主要开展了以“阳光工程”为主的农村新型农民培育,以2009年为例。2009年全市共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示范性技能培训88期,培训人数为10578人,其中培训女性农民3160人,涉及的专业有马铃薯、茶叶、蔬菜、中药材、沼气建设、农产品加工、餐饮服务、宾馆服务、商场服务、农村建筑工匠、计算机、机动车驾驶等十多个工种;完成引导性培训30880人;共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32310人。通过开展农村新型农民培育,对提高六盘水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快六盘水市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新型农民培育的主要做法
一是围绕农业农村重大工程项目开展培训,主要是配合农机购置补贴、动物疫病防控、沼气工程、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项目的实施展开培训。二是围绕农民合作社发展开展培训,重点培养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能带领农民合作致富的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以及能当家、善管理的合作社理财能手。三是开展农民创业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以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合作社高级管理人员和有志于在农村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为重点对象,以创业理念、创业技巧、创业政策、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企业发展等为主要内容,加快培养一大批农村创业人和农业种养大户。以村支两委负责人、大学生村官、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为对象,加快培养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提高其支撑当地经
济发展、辐射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能力。四是围绕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开展培训,面向返乡农民工,围绕城镇就业市场和企业用工需求以及农业农民新兴岗位,以就业技能为重点,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培训工作,促进返乡农民工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创业。
二、存在的问题
1、培训的范围还需扩大,宣传、资金扶持力度还需加强。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宣传力度不够,不少农民对转移培训和招工的信息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在现有的培训扶持政策标准下,有些贫困农民尚无能力参加培训基地的培训,尤其是一些高技能性工种的培训,政府必须加大培训资金、设备等各方面的投入。
2、培训的资源比较欠缺,培训的方法有待创新。目前开展农民转移培训主要还是依托现有的职业技校、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完全针对农民的培训基地较少。不少培训基地基础设备还不齐全,师资力量还不够强。另外,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时间还不长,缺乏教学培训经验和成熟的培训教材,加上农民的素质普遍还较低,水平差异较大,这也给培训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3、培训时间较短,培训质量有待提高。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大多还停留在短期的培训层面。由于培训时间较短,这种培训更适合劳动技能含量低的工种。而有相当一些技能型工种,除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培训外,还需较长的时间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
4、转移培训就业缺乏后续的跟踪服务。农民在整个转移、培训、就业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在第一次转移就业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就业的稳定性往往较低,对于这类再推介就业问题,以及培训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帮助解决工作都做得较少。
5、培训深度不够,心理疏导、二次培训有待纳入培训议程。现有的培训,无论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内容的设置方面都比较简单,目的性也比较明缺,满足企业的需求。专业技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转移就业的问题,但是要想让农民真正适应、融入城市生活、促进城乡一体化,仅有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认知改造、心理疏导、法制教育等等都应该纳入到培训的议程中来。另外,简单的技能往往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从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入手,开展二次培训、多次培训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三、对策建议
1、把新型农民的培育当成一项科学化、系统化、长期化的工程来抓。认真组织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农民意见,注意决策的科学性。规范教育培训内容和方式,注意总结工作经验,并使其系统化、制度化和长期化。
2、整合社会各类培训资源,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一是各级政府应当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认识到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整合农村各类教育资源,形成中小学文化教育和成人职业教育并行的农村教育体系,逐步扩大农村职业高中的数量和规模,促进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稳步有序发展,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要。三是优化培训资源配置,采取公开招标的办法,认定一批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进行重点建设和扶持,充分发挥它们的示范带动效应和培训主力军作用。四是引导和鼓励培训机构与劳动输出(派遣)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培训与输出(派遣)良性互动。五是充分发挥中小城市高中等职业学校的作用,调动它们面向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建立经费筹措和保障机制。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各级财政都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农民培训经费的补贴;同时制定灵活政策,按照投入与收益对等的原则,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农民培训市场;对于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可采取实现培训经费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个人共同负担的措施。建议设立类似福利事业的新农村建设农民教育资金,鼓励企业和个人捐款,并安排专门的部门和专职人员管理资金。建立完善的约束、保障机制,做到专款专用,责任到人。
4、创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服务新机制。一是必须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二是要建立和完善职业介绍机构。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安全保障等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机制,确保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合格的人员得到安置就业。三是要加强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的跟踪服务和管理。四是切实加强农民的心理教育。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民面临着各种困惑和迷茫,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民择业心理的疏导和调适,帮助农民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城市化、市场化、工业化进程。
5、完善评估体系。培育新型农民属于软件建设,短期内不可能产生明显效果。这可能导致某些政府官员不够重视,如搞形式主义,或者不能善始善终等。如此以来,就会使培育新农民的质量大打折扣,进而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把这项育人工程负责任、高质量地推行下去,一方面要教育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另一方面要对提高农民素质效果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主要评估内容是一定时期内农民各个方面的素质提高到了何种程度。同时,要把提高农民素质的评估结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农村各级干部牢固地树立素质意识,把培育新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中一件大事来抓,而且抓出成效。
第五篇:培育新型农民
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党的十七大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近年来,某某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以培育新型农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贴近农民、方便农民为原则,进一步引导农民学习知识、增长本领、提高素质、走向文明,使他们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
一、以培训为手段,培育技术型农民
建设新农村,致富农民是根本。针对全市农村部分农民缺乏相应的技术,无论是搞种植、养殖,还是进城打工,收入都相对较低这一情况,某某市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作为富裕农民、发展农业的治本之举,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果。突出做到了“三抓”:一是抓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围绕现代农业建设,以现代适用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为主,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培训。一方面编印各类农业科普资料下发到乡镇村组,及时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市政府下发了《某某市“现代农民教育工程”实施意见》,并组建了由市农业局、科协等部门负责同志和专家50多人组成的现代农民教育宣讲团,下发了现代农民教育宣讲团教育菜单,同时成立了30多
人的科技下乡小分队,把一些实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最大限度地为农民群众致富提供实用技术、技能服务。针对广大农民普遍关注的家禽、家畜的流行性疾病,市农业部门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动物防疫法》,同时,以会代训,对乡镇领导、村干部进行培训,指导农民,尤其是养殖大户做好基础性防疫工作。近年来,某某市每年开设技术讲座30场次,印发科普资料2.4万份,并在电视台开办了《农业科技之窗》栏目,现已播出节目近60期。二是抓职业培训。各乡镇充分利用乡镇党校、成人教育中心校、农民学校等阵地开办专业技术培训班。张桥镇建立了全市第一个“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培训基地”,以该基地为依托,加强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南沙镇利用江苏省科技示范基地、蔬菜大棚基地、养鹿基地进行技术培训。三是抓劳动力转移培训。为解决就业和再就业的矛盾,某某市把强化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拓展劳务输出的重要环节,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潜力,加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确定了15所职技校作为培训基地,根据市场需求,设置50多个长线和短线专业,如机械、化工、医药、纺织服装等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劳务培训,提升农民就业或外出就业的“技术含量”。目前,“订单式”培训已成为某某市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每年培训劳动力都在六千人以上,使某某的“技术蓝领”成为长三角制造业发达地区的争相签约的“抢手货”。
二、以典型为示范,培育经营型农民
“会经营”是指新型农民必须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某某市充分发挥能人的示范教育作用、导向作用,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技术扶持,培植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业大户和农民企业家,另一方面,鼓励他们帮助更多的农民长见识、添本领、忙致富、奔小康。分界镇七贤村优秀农民经纪人、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曾小明在自己勤劳致富的同时,无偿地将家禽种养殖技术、市场行情和信息需求传给乡邻,较好地带动了群众致富,全村涌现出50多个养鸡专业户。市农业部门及时总结推广曾小明的事迹和经验,并让市各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在曾小明的影响和带动下,不少农户加入到种植大棚蔬菜的行列,全市涌现出一大批“曾小明式”的种养大户。此外,该市还在“公司+农户”上做文章,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行业组织的带动,发挥农村各类协会的纽带作用,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民参与市场,学会经营,增加经营性收入。在农民致富教育的实践中,不少乡镇的农民自发成立了养兔、蚕桑、银杏、养羊等专业技术协会,市、乡两级政府支持和引导他们定期开展活动,让农民自己教育自己,不少群众主动接受专业技术协会的技术技能培训,相互间传授技术、交流信息,探讨市场行情,形成了协会加农户的帮带格局,成了推动农民致富的好形式。元竹镇蒋堡村养兔专业户蒋文清养兔致富后,义务传授养兔技术给周围群众,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全村一下子涌
现出100多户养兔专业户。在此基础上,该村成立了自己的养兔协会,进行养兔专业技术培训,使该村成为养兔专业村。
三、以活动为载体,培育文化型农民
针对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增强的新形势,某某市通过创新文化活动载体,使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提高农民文化素养,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一是积极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近年来,市文化部门到基层图书馆业务辅导4000多人次,帮助基层整理图书资料60余万册次,扶持创建万册图书馆11个,送书下乡50000多册,市歌剧团下乡演出近700场,观众110万人次,市影剧公司送电影下乡400余场。“三下乡”活动满足了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哺育了农村文明新风。二是不断完善乡村文化设施。不少乡镇建起了图书馆、文化活动室,还建起了文化活动广场,群众在劳动之余可以到图书馆读书,在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广场开展文体活动,从而充实、丰富和活跃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某某市抓住“全国文化先进市”复查验收的契机,全市已有13个乡镇建成省级群众文化先进乡镇。三是努力激活农村文化活动主体。某某市曲霞镇文化站创新思路,引入市场机制,组建农村文化礼仪服务小分队,成立全市首家农村文化艺术培训基地,建立了某某市首家乡镇电子阅览室,全镇的文化产业和群众文化协调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新街镇组建文艺演出队,就社会主义荣辱观、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内容,编演了快板、小品、说唱等十多个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
目到各村演出。某某镇党委在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搞得如火如荼的同时,不断向农村输送多才多艺的文艺人才,服务农村文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群众在参与中接受文化熏陶。
四、以精神为引领,培育道德型农民
某某市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广大农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厚德开泰、奋发图兴”的新时期某某精神,使农民思想品德得到修炼,文明素质得到提高。一是开展“十星文明户”评选活动。“十星文明户”是农民自己教育自己的好载体、好形式,市委宣传部把这一活动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牢牢抓在手中,不断规范评选程序,强化动态管理,并且每年都赋予不同主题。通过评选,教育农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二是开展“四进农户”活动。各乡镇根据本镇实际,充分发挥宣讲团、志愿者服务团作用,积极开展文明、科技、文化、文娱进农户活动,狠刹封建迷信歪风,净化社会风气,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全面推进文明镇、文明村创建,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某某市在沿江“一区六镇”率先建设“文明高地”,把沿江地区建成全市加快精神文明建设的先导区,四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示范区,使其成为对外招商引资的载体,群众投资创业的载体,真正发挥对一方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同时,进一步打造黄桥的创建品牌,扩大黄桥创建效应,提高黄桥知名度。针对农村存在的环境脏、乱、差等方面的问题,在全市农村深入开展了以“清洁河道、清洁村庄、清洁家园”为主要内容的“三清”活动,引导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逐步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营造文明整洁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弘扬农村文明新风”活动,旨在增强农民思想道德素质,营造农村文明新风尚,创造整洁优美的农民居住环境,树立社会主义农村新形象。通过文明创建活动,促进农村形成团结互助、扶危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