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匡迪:中国的城镇化

时间:2019-05-13 11:26: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徐匡迪:中国的城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徐匡迪:中国的城镇化》。

第一篇:徐匡迪:中国的城镇化

徐匡迪:中国的城镇化

我今天讲的是中国的城镇化,这是国内外广泛关注、意见不一的问题,因为是论坛,我就把我们初步的想法跟大家报告一下。

首先,城镇化的概念是以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为表征,以产业结构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转化为主体,社会结构从农村社会向城镇社会演进的过程,所以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指标。在现代意义上讲,城镇化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的社会发展现象,不是一种打造的结果。

中国过去30多年由于经济高速发展,经历了一个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从1978年到2012年城镇化水平从20%提高到50%多。全球公认50%是一个转折点,在50%以前,城镇化主要是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业、打工来形成,而且主要是以生产轻工业品和一般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50%以后就要看这个国家有没有创新能力,并且能不能持续上升。现在世界上总体城镇化率都很高,平均已经超过50%。但是有三个集团,第一个是发达国家,他们在经历了50%以后,产业转型,从手工业、轻工业、一般的餐饮服务业向高端的金融、贸易、服务业,以及高技术产业转移,成为第一集团;但是也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南美的国家,中东的资源性国家,以及非洲的国家,它们的城镇化率到80%、90%,但是人均GDP上不去,比如菲律宾和韩国同一年达到50%,但是菲律宾现在还是人均4000多美元,而韩国2万多美元。这就是说,在50%以后是要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也是一个黄金时期,但是如果没有这种动力,那么也就是城市病集中爆发的时期。所有人都向往城市生活,如果没有那么多就业岗位,像菲律宾、巴西、埃及,以及印度的一些大城市,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出现城市病。

从全球来看,城镇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过程,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现代工商业、金融服务业都是因为城镇化而发展。就拿中国来说,大约60%的增加值都是在城市里边,还有40%是来自哪里?不是在农村,主要是矿山,矿业也属于工业。85%的服务业增值,70%的国内生产总值,特别重要的是80%的财政税收来自城市。

城市是促进技术进步和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的地方,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电气化和上世纪90年代的信息化都发生在城市。150年以前伦敦出现的地铁,100年以前芝加哥的高层建筑,这些都只有在城市才能发展。我国90%以上的高等教育、科研机构都集中在城市,大量的创新和科学研究活动都发生在城市。

城市也是促进现代文明的地方,有现代的剧场、博物馆、展览馆、学校,自来水厂、煤气厂、污水处理厂、抽水马桶,都是有城市才出现的。所以上海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让生

活更美好”。

大家关心十八大提出一个新的话题,叫“新型城镇化”。这个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实质是,首先,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移成城市居民,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市的全体人口。第二,是“四化”互动的城市。第三,是城乡统筹的发展、合理布局的城镇化。第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是绿色的、低碳的、生态文明的城镇化。第五,中国的城镇化体现中国的城市特色,要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在全球化时代,城镇化过程大城市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像纽约、伦敦、巴黎、东京。以英国为例,以伦敦为核心的英格兰东南部地区人口增长13.5%。中国90%的流动人口集中在中等以上城市,全国50个城市吸纳了60%的流动人口。当然,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所以县和城镇还是中国城镇化的基础,2010年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县域经济占全国GDP的48%,所以把县城建好,把县域的城镇建好,是未来城镇化就地就近城镇化的重要内涵。过去30年,中国出现了非常多的特色镇,这个镇比县低一级,在城镇化中作用非常巨大。现在建制镇1800个,占全国人口23%,这个镇成为当前城镇化的主战场,在人口集聚、产业集聚方面优势突出,成本比较低,而且从附近农村集聚的人文化、语言都可以认同,不会有任何矛盾,特别是临近大城市的工矿型、市场型小城镇现在正在迅速发展。

根据全国的调研,我们有一个建议,就是构建一个“5611”城镇群的格局:5个国家核心城镇群,这就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6个战略支点的城市群,其中包括海南、天山北坡、哈尔滨、长春,以及滇中和藏中南;11个区域支撑的城镇群,包括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中原城市、关中—天水,北部湾、宁夏的沿黄,还有淮海等。这对于国家来说总体能够均衡发展。

大家看了这些发展就有个问题,好像城镇群为什么都集中在中部和东部,因为中国的自然地理上有一条线,从黑龙江瑷珲到云南腾冲,这个线的东部集聚了75%的城镇,82%的人口,这个线以西以北是高原、荒漠、戈壁,不适宜人居住。

当然,城镇化和产业发展是相平衡的,没有产业没有就业就没有城镇化。我们可以看到,城镇化和工业化、服务业的发展曲线是相拟合的。现阶段,农民工进城主要服务的行业是两个,一个是制造业,大概接近40%,另一个是建筑业,接近20%,也就是说60%的农民工进城是做第二产业的。物流、批发、零售和居民服务占另外的40%。

中国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机动化出现了高速发展,中国汽车产销量都是世界第一,但是问题也很多,1995年全国只有3180万辆汽车,到2011年增加到2.25亿辆,其中私人轿车从250万辆增加到6150万辆。截至2011年底,有7个城市机动车超过200

万辆,14个城市汽车超过100万辆。这些车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造成城市交通堵塞、大气污染。私人小汽车以北京为例,1986年,就是改革开放大规模推进以前,自行车出行的分担率是62.7%,到2011年降到15%,同期私人小汽车的分担率从5%上升到33%。这样一种变化,给城市带来了生态和环境问题。我们知道,发达国家,如荷兰、德国、法国、日本,大城市都非常提倡绿色出行,像洛杉矶设置了自行车的专用道。中国的株洲、广州、杭州都实行了自行车租赁系统,常州有公交优先的专用道。在城市内小汽车过度发展的同时,城市之间的交通也主要由汽车来承担。这里以珠三角为例,2010年珠三角客运结构中铁路占8%,营运性大巴占12%,自驾车占80%。未来中国要学习和打造一体化便捷换乘的城市交通枢纽,比如东京的火车站,在两万平方公里以内建了100个以上的出口,这些出口都建设在大楼的下面,很方便换乘。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柏林中央火车站,一共六层,立体分布,节省了换乘地铁、公交车和出租车的问题。所以,我们觉得下一步发展要重视交通系统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不再是摊大饼式发展。比如哥本哈根一个城市,像一只手一样,每个手指就是一条铁路干线,这个铁路15分钟一趟,所有新开发的地区沿着这条铁路线,手指之间是绿化带,这是很好的例子。新加坡和日本我就不说了。

这里又提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人类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现在到生态文明,就是要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中国现在城市化进程中大气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今年1月中国东部地区多次被雾霾笼罩,1月份北京一共19天是雾霾天气。

这次雾霾特别严重,除了气象影响范围比过去大,与北京市和北京市周边的污染源的增加也有很大的关系。

城市要发展就要有建筑,有建筑就要耗能,我们建筑耗能和发达国家比较不详细展开了。目前我们国家实现节能的技术路线大概是这样,一个是要用高效的热源——工业的余热——来进行城镇采暖,同时农村的建筑要进行改革,要增加保温。另外城里的超市、商场、大的银行等公司建筑,节能系统也要重新改造。总之,我们希望目前建筑物类的商业能耗的总量在2020年不超过8.4亿吨标准煤(现在是6.77亿吨标准煤)。这里,很重要的还要控制建筑量的高速增长。我们现在建筑数量已经相当大。中国未来人口峰值要达到15亿,希望建筑总量能够控制在600亿平方米,也就从人均40平方米,相当于香港、日本、新加坡这样的亚洲国家和地区,而不希望人均建筑面积像加拿大、美国那样超过100平方米。

快速城镇化过程当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文化的缺失。“千城一面”的现象成了相当多城市的现实,不仅是物质空间的雷同,而且说明了文化规划理念的干枯。我这里有四张图,分别是东中西城市的CBD,我只认识一个,因为是我工作过的地方上海,其他的不能想象。其实,乌鲁木齐的CBD也跟北京、上海差不多。所以有一种误解,就是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本来新疆维吾尔地区的建筑应该有自己穆斯林建筑的特点,结果没了。

城市化不能不讲到人口流动。我们有六个省市是人口流入地,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福建,接近90%的人口都是往这些地方流;有六个省是流出地,安徽、四川、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占70%。这里请大家注意一个很奇怪的情况,中国现在GDP总量占第三、人口总量第二的山东省,既不出去当农民工,也不要外面人来打工,他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到底是受孔孟之道齐鲁文化的影响,还是山东人比较抱团?他并不是人少,也不是工业不发达,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有,我们准备去研究一下山东省的情况。最近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就是农民工的流动由跨省流动向省内流动转变。比如说2011年省内流动的占52%,2010年只有49%,跨省流动降到40.1%,这是好事情,就是农民可以就地就近的城镇化。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就是我们调查了几万个农民工,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没有务农的经历,而且也不愿意回到农村去。那么坚决不回农村的、尽量留在城市的、要挣了大钱的才回农村的,这三部分加起来占了接近80%。但是,他们留下来最大的障碍是收入太低和住房问题。按照十八大要求,推进人的城镇化,主要的政策维度是,在城市方面要解决就业准入与就业保障的问题,不能说造一栋房子就回去了。另外,户籍管理的改革,解决社会保障和住房问题,总之要安居才能乐业;农村方面,又牵扯到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主要就是要确权,农民土地要有保障,但是也不是像现在分家分户的办法;另外,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留在农村的可能还有几亿人,要有现代生活的保障,还要有现代农业经营,包括规模化的经营,现代化的技术指导,以及职业技术教育,要解决农民变成市民,一定要有专长,一定要有技术才能永久,如果只是力工、小工做不了多长时间。当然,还有社会融入的氛围和支持系统。

总之,第一是尊重自主的原则。第二是分类的原则,因为我们现在每年的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有大学毕业生,有高职和中职毕业生,还有中学毕业生,所以要分类指导。第三要城乡统筹,综合考虑。

作者系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上海市原市长、中国工程院原院长。本文是作者3月25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年会上所做的午餐演讲,本刊根据录音整理。

·问答·

提问:我的问题是土地的问题,在这个之前的一个环节曾经讨论过。我们有这样的一个想法,如果在城镇化过程中占用了更多土地,那么农业会受到影响和威胁,但是我觉得目前好像也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但是确实又是很大的制约。

徐匡迪:首先,中国的土地不是属于农民的,土地是属于国家的,农民是享有使用权,过去讲30年不变,后来讲50年不变,现在讲长久不变,指的是使用权,农民是房客不是房东。政府根据开发需要可以征收他们的土地。

第二,土地的开发不仅是一块地,而且要有配套的基础设施,比如说要通路、通水、通电、通煤气,这样那块地才能增值,可以造房子,这些政府都要投进去,是在征地费以外。

第三,我们在开发农业用地变成二产、三产用地的时候,中央一直强调占补平衡,就是农业用地不能减少,那么各地政府,比如说黄奇帆市长,重庆做的比较好,就是征两万亩土地做开发,做新城市区域时,必须在其他还没有用作农业的荒芜的地方开出两万亩地,这样来保证农业生产不受影响,而且中国的粮食安全不受影响。

提问:我是史蒂芬 ·罗奇,我的问题可能跟你的主题稍稍有点偏。我们知道美国有一个电视节目叫《60分钟》,在这个电视节目中曾经放过一个鬼城的专题,就是在中国内蒙古的鄂尔多斯,能不能具体评论一下鄂尔多斯的状况?这个故事从侧面怎么反映中国在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

徐匡迪:谢谢你提这个问题,给我一个说明的机会。首先,我说现在的媒体不能完全相信,因为新闻学里有一个基本的原则,“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鄂尔多斯这个例子在中国不到5%。怎么会出现这个情况?鄂尔多斯原来是一片沙漠,很少有人,牧民加在一起不到两万人,相当于我们东部的一个村庄集镇,但是在那个地方发现了很大的煤矿,然后就开始挖煤,这个煤矿不是国营的煤矿,是民营资本投资,这个老板叫王文彪,是我的好朋友,他冒险投资煤矿结果挣了很多钱,作为农民企业家,他感谢这块土地,感谢他的家乡,所以他发誓做两件事,一个要绿化,他的绿化在联合国得奖的,我想美国不会报道他这个事情。另外一个事情是他要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而且在鄂尔多斯的a人可以免费拿到一套,但是他这个估计太多了,因为在鄂尔多斯工作的煤矿工人也不愿意永远待在鄂尔多斯,不愿意在那里安家。所以,确实在鄂尔多斯的建筑里有60%、70%空着,这是一个个案。我觉得,这样的情况我们是要注意的,但是好在那块地方也不出庄稼,也不放牧,那是一个沙漠地区。我希望有机会的话,大家去参观一下鄂尔多斯旁边的一个库布齐沙漠的治理,这是联合国认为治理最好的范例。谢谢罗奇先生。

提问:刚才你提到城镇的效果非常好,那么长期有1/3人口进去,长期的就业跟经济问题怎么解决?

徐匡迪:过去我们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从1992年到2011年,大概是每年提高1.2—1.5个百分点,这个主要是靠东部地区出口加工行业,特别像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大量的生产轻工业品、纺织品、家用电器,这些产品出口带动了就业。下一步,第一是产业的梯度转移,因为东部生产成本太高,包括IT产业都向中部和西部转移了。

第二,我们的发展将是“四化”融合的发展,就是城镇化不仅和工业化要结合在一起,还要和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中国的人口到高峰时期达到15亿,要保证粮食安全,还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就需要科技的力量,也需要规模的经营,这方面的能力,也不是说城镇化以后农业的事情不做了,很多研究、很多开发,要在县城和城镇一带来做,这样就可以保证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保证我们的生态安全。

来源: 《中国发展观察》

来源日期:2013年第4期|

第二篇:中国城镇化研讨会·2013

主持人 涂俊: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早上好,非常感谢大家光临城镇化与投资研讨会及2013年《投资蓝皮书》发布会。今天的研讨会及发布会由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参加活动的有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以及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来自建投投资、中投信托、国泰基金、宏远证券、中投租赁、建银控股、中投科技、中国投资咨询公司、建银咨询、建银饭店等中国建投等成员企业的专业人士以及诸位在京的重要媒体。

首先请我介绍一下到会的领导、专家及媒体朋友们。中国建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投资蓝皮书》主编杨庆蔚先生,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副司长袁喜禄先生,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所长张长春先生,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院、原中心副主任袁崇法先生,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志红先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先生,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投资蓝皮书》副主编张志前先生,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发展改革试点处处长王浚丰博士,社科文献出版社经管中心副主任许秀江先生,建投嘉峪(音)北京总经理董建强先生,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秘书长王俊娜女士,社科文献出版社王婧怡女士。

我们还有幸邀请到了在京的重要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日报、光明日报、经济参考报、经济观察报、中国证券报、中国经济时报、经济日报、证券时报、新浪网、中国网、搜狐网、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新京报、法制日报、京华时报、南方都市报、新财经、日本经济新闻社等等,欢迎各位专家和媒体朋友的光临,今天的活动主要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围绕城镇化与投资这个主题进行研讨。第二个环节是新书2013年《投资蓝皮书》的发布。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有请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志红先生致辞。

刘志红: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首先对出席城镇化与投资研讨会2013年《投资蓝皮书》发布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新闻界的朋友表示最诚挚的欢迎。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当前被市场密切关注和热烈讨论,我们认为这不仅是因为城镇化被看作是扩大内需、推动中/ 22

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中国城镇化向来就是一个充满争论、值得探究的话题。中国建投一直高度关注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对城镇化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第一,就我们的观察,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已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按照常住人口比例,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2.57%,比2011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这个数据包含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我国已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体的时期,今后将面临新的社会经济问题;二是城镇化增速放缓,过去快速推进状况将有所改变,这一侧面说明,我国的城镇化也在经历重要的转型。当前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就是要改变过去大规模造成粗放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第二,我国的城镇化不仅具有大国经济的一般特点,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总体上符合一般规律,比如出现的郊区化现象、城市群和城市圈的发展以及大国经济带来的区域不协调等等。尽管具有相似的地方,我国的城镇化也不是先行发达国家时空上的重复,而是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其中一个最显著的差异是我们在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之初,就面临着与新型发达国家不同的人口条件,这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只有认识到这个差异,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过去30年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城镇化过程中人的问题。

第三,城镇化不仅是经济转型的过程,更是社会转变、制度演进的过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空间转移,最后涉及到深刻的社会结构变迁,需要在社会关系的调整中逐步实现社会融合,更需要在一切制度框架下引导并实现社会平衡。因此,观察城镇化不能只选择经济发展这样一个方面,而是需要拥有更加宏观的、综合的视野,认识到城镇化发展的长期性和渐进性,进而更加科学地把握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机遇和风险。

第四,城镇化将对未来投资体系的改革、投资市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未来城镇化的投资不能仅仅只围绕“城”展开,而是需要围绕人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展开。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城镇化不仅是人口的聚集,还包括生产方式、精神需求的城镇化。刚才我也讲到了中国以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超过了52%,但是以户籍人口计算,中国的城镇化率才超过35%,这17个百分点的差距,蕴含着巨大的投资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消费的升级带来了新的投资机遇,我们高度关注城镇化过程中人的精神层面的需求所延伸出的消费需求,关注未来文化传媒领域的发展机会。

下面再推介一下中国建投投资评级。我们在对投资市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目前投资市场上有各类评级,但是评级结果都仅仅是针对各个市场的内部,比如基金评级、股票评级等等,各个投资市场之间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比较标准,投资者很难在纷繁众多的投资品中进行恰当的投资决策。为了解决投资/ 22

者在不同的投资市场进行实战配置的需要,我们的研究团队打破了各投资市场的界限,创造性地推出了国内首个覆盖不同投资市场的评级体系,将股票、债券、商品期货、房地产、VC/PE、信托、银行理财、开放式基金纳入到统一的评价方法体系中,通过风险处理等方式,增强了他们的可比性,就收益性与活跃度进行横向对比。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对下一年各投资市场的变化做出了预测,为投资者的资产配置提供决策与参考。我们希望投资市场评级体系的推出能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更对中国投资市场有一定的价值和帮助。

袁喜禄: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能够参加我们的研讨,也是投资蓝皮书的发布仪式。因为城镇化和投资,这个问题确实非常重要。刚才刘志红也说,这个问题既关系当前,更涉及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各方面也有一些很多不同的观点。大家知道,上个月底在上海市开了一个城镇化的高层研讨会,在这个会上,徐主任对城镇化未来的理念、未来的思路和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都做了一个非常全面、深刻的阐述和介绍。所以,今天参加这样一个研讨,还是从正常的时间工作当中,对城镇化的研究和思考的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理解和看法。

刚才刘总也介绍过,未来的城镇化确实是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大背景之下,城镇化也面临着转型的一些发展,这种转型的过程其实也面临着许多新的趋势、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其实这种未来的新的变化,既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意味着今后的一些政策的着力点有一些新的变化。同时这是未来新的投资的方向和热点所在,所以按昨天下午简单准备了一下,我感觉最近城镇化有五个方面新趋势和特点:

第一,推进城镇化的宏观经济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家知道金融危机之后,无论是我国的经济还是世界的经济有两大特点,一个是增速要放缓,二是大家都要转型。和以往高速增长阶段推进城镇化是完全不同,在这种背景下,在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怎么辩证地认识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我们一方面认识城镇化确实是拉动未来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强调,我们不能忽视未来的城镇化,同样要受到经济放缓的一些约束。

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国家具有长期向好的前景,一个重要原因是城镇化拥有了巨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下一步中国经济转型,城镇化承载了一个节奏调整的重任。重大的结构性偏差和结构性矛盾,其实城镇化是一个焦点,在“十五”计划的时候,我们最先提出城镇化战略,当时的汪洋副总理说过一段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他说城镇化是中国结构调整的牛鼻子,这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其实十几年过后,/ 22

这还是一个前瞻性的判断。这种背景之下,当前我们下决心推进城镇化,确实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但另一方面,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消费的潜力,在其他的因素约束下,城镇化自身的发展也要有约束,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不是无限的。在总体经济转型、经济放缓、发展模式转型的大背景之下,今后的城镇化发展也不可能爆发式发展,而应该是一个积极稳妥、渐进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了城镇化历史的进程,所以我感觉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什么强调这一点?最近媒体报道了很多地方都是加快了城镇化的速度,提高了城镇化的指标,希望通过城镇化的加速推进,通过加强土地投资开发力度,带动经济的高增长。这种城镇化的冲动是把一个长远的战略性任务,当成应对当前的短期的应急机制。这种忽视城镇化的基本背景和方向也会脱离城镇化正常的轨道。

第二,未来推进城镇化的动力机制面临新的转变。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之后,城镇化主要是依靠工业化来拉动的,这种工业化的模式是通过我们对外开放战略,通过招商引资、承接全球的产业转移,我们成为了世界的工厂,这种工业的繁荣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纳了农村人口劳动力的转移,这为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只不过我们过去也有失误的地方,没有顺势而为,其实我们丧失了在高增长的时候推进城镇化的一个最好的时机,所以带来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脱节问题这也是大家公认的。所谓工业化超前,城镇化滞后,特别是人口城镇化滞后,这就形成了半城镇化的矛盾和问题。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所有国家都在转型,全球经济也面临着再平衡,欧美通过再工业化,通过制造业的振兴,来重振美国和欧洲的这种竞争力。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未来的需求或者世界经济的放缓,带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不光是国内的问题,我感觉应该是全球性的问题。在这种需求不足、产能过剩背景之下,以往我们是主要依靠出口、依靠工业、依靠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是不可能再延续,所以在工业化超前、人口城镇化滞后的背景下,我们再依靠工业扩张推动城镇化也不可能持续。我感觉今后的城镇化只能将从以往工业化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城镇化的模式,转向通过城镇化来消化工业过剩产能来支撑未来经济的增长。只有通过城镇化消化我们庞大的过剩产能才能形成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只有通过人口的城镇化让农民进城安居乐业,才能化解工业化超前、城镇化滞后的结构性偏差。我们看各地现在报道的一些问题,感觉大家更热衷于投资、招商引资、搞产业聚集区,虽然名义上强调城镇化的产业支撑,但很多的做法还是以往发展模式的延续。所以今后城镇化的着力点应该要从过去单纯的关注招商引资、大上投资项目,转变到关注人、关注城市经济本身所蕴含的就业潜力,为城市经济、服务经济的繁荣创造条件。通过市场机制培育出的产业支撑和就业机会,这不是几个大的重化工项目所能替代的,所以这是第二个转变。/ 22

第三,城市空间扩展的模式也要面临新调整。过去我们发展模式城市扩展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这是城市规模扩张的重要载体、一个重要的体现。开发区的模式有很多的优点,但是这种我们国家的开发区在全球也是最壮观的,大家到各地一看,几十平方公里、上百平方公里的开发区非常奢侈,也非常壮观。但是这一发展模式无限扩张扩展之后也带来了很多的隐患,比如土地的减少过多过快,不是城市化占用了耕地,而是工业化占用了更多的土地;工业对粗放发展占用了更多的耕地,而不是人占用了更多的土地。二是助长了工业的盲目扩张,加剧了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各个园区产能过剩的东西,在信息条件之下,东部沿海能看到,在中西部也能看到,因为市场化、信息化能改变过去所谓的信息鸿沟。第三点来讲大量的工业扩张其实是挤压了城市居住商贸的用地,这也是我们说土地用地结构的不合理是推高房价,抑制了城市服务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今后我们城市的发展不能都是为了生产,更多的是为人而服务。大家知道,我们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很多地方生态环境脆弱,今后我们稀缺的土地资源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空间、创造条件,这才回归到人的城镇化的本质要求。

第四,城市化的空间布局面临着成型的塑造。城市化的空间布局的塑造,这么多年来我们经济发展或国土空间开发的突出问题是,无论是省区、市县或者乡镇,无论是条件好还是条件差的地区,无论是生态环境承载力高还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大家都要工业化、城镇化,大家都要大开发、大发展。这对于中国来讲是灾难性的,工业化、城镇化不可能在全国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平均分布的格局,这种分散式的大开发带来了许多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前面说的重复建设的问题,再比如耕地减少过多过块的问题,也包括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或环境污染扩散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很多环境污染非常难治理,中西部也要考虑沿海地区、珠三角、长三角、小城镇乡镇企业的模式,如果按照这种模式,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挑战是永远不可能解决的。未来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在空间开发布局的模式上,第一层含义应该是在我们国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方集中分布,因为是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的一个概念,叫“集中均衡式的布局模式”,所谓集中,就是未来的人口、经济、城镇化的格局。第二层含义是我们要走集约开发、节约空间发展道路、发展模式。所谓以城市群为载体,就是要通过城市群的产业集群、人口的集中、城镇的密集提高我们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第三层,我们的集中也不是无限度的。比如珠三角、长三角,这些地区的城镇化地区要转型,要优化升级,这是集中的含义。所谓均衡,我们说以城市群为载体,这些城市群在小区域集中布局,在全国来讲,衡的大的空间尺度上是一种均分布,这种均衡分布的意义是在中西部培育带动中西部发展的增长极。这种从全国来讲也是和内需战略相适应,是和内需战略空间布局模式的一种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空间会从改革开放之初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步扩展的过程,这也是释放我们所说的大国内需的潜力;另一方面像其他的地区,比如说像农业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这些区域的城市更多的是区域性的经济中心,或更多的/ 22

是未来实现工业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未来城镇化的空间布局模式要改变以往大开发、分散开发的模式。所有的地方,是个城市就要做大做强,是个城市就要变成国际全球城市,很多城市要变成全球中心、国际化大都市,这是不可能的。其实未来城市的格局有分工、有协作,有一个大中小城市相互支撑的概念。

第五,我们下一步推进城镇化确实制约城镇化的主要障碍变得更加复杂,或城镇化的门槛要更多。过去我们在“十五”提城镇化,更多的侧重于体制上的障碍,比如户籍制度,大家延伸户籍制度隐含的社会保障体系,什么时候我们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均等化的程度,这是户籍制度改革能够达到的程度。另外,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在传统的体制障碍没有完全消除的同时,有一部分小城镇制度开放,体制进步,但是体制的分隔没有完全消除的同时,城镇化的发展都面临新的障碍或新的经济性的门槛。比如高房价,一方面因为高房价不仅是农民进城的高门槛,其实也制约了城镇化内需潜力的发挥。大家知道,现在房价讨论也比较多,现在的房价已经远远脱离了百姓可承受的能力,因为这种高房价不仅是制约农民工进入城镇的门槛,抑制了内需潜力,还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比如说城镇居民的消费。大家投资的空间在哪,今后其实是围绕着人。另一方面这种高房价或房地产变成了暴利的行业,大量的投资远离制造业,因为市场化大家选择的空间是一样的,投资商非常憧憬,这种高额的利润率是吸引大量制造业投资脱离实体经济的重要诱因。中国的高房价之后,中国富豪排行榜大部分是房地产开发商,他们占相当大的比重,这是我们和发达国家不可比的。但是一个国家不可能是依靠这种来持续增强创新的能力,所以如果我们说走出推进城镇化就是房地产化,或发展房地产就是要高房价的误区,我们应该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正确看待房地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城镇化绝不应该是房地产化,这是共识;另一方面,没有百姓可承受的房价,没有房地产的健康发展也就没有未来的城镇化。如果所有的内需潜力,房地产是一个重要的载体,为什么这么多年农民工或农民工进了城不是一个真正的消费者,而是一个生产的制造者。

大家看最近四川芦山地震之后,很多打工者花了六年的时间回家建了一栋房,地震之后一无所有。这其实是上一代打工群体,因为咱们没有叫他们真正进入城市,所以这些打工者没有财富的积累,很多人变成了流动的群体。今后只有包括我们,很多年轻人、大学生或者新的社会群体成家立业之后,要有新的居住空间,才能带动很大量的消费。同时人发展之后才带来了城市其他建设投资的需求,这才是弥补投资和消费的链接点的关键环节,也只有通过人的进城,才能解决人口城镇化滞后带来的结构性矛盾,所以这是今后下一步需要解决的很多问题。

简单说了五个方面未来新的变化、新的趋势以及新挑战,新的变化趋势也孕育着新的未来发展方向或新的投资热点。归结到五个方面的核心,其实还是应该回归城市化的本质。我们一说城市化的核心是以/ 22

人为核心的城市化,未来的投资如果脱离人的发展是没有前景的,只有围绕人的消费,围绕人的生存和发展进行投资、进行发展,这种是中国经济未来前景无限、潜力无限的重要基础,谢谢大家。

主持人 涂俊:

谢谢袁喜禄先生,我们有理由相信,城镇化的重要性以及它的复杂性在未来国家经济发展和投资政策中的地位将会明显提升,下面有请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原中心副主任袁崇法先生发言。

袁崇法:刚才袁司长讲了,我们中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了一个十字路口,我经常讲的是,进入一个转型期。但是这个转型期的说法,好像很多人都认同了,到底转型在哪里,它的特点在哪里,真正需要深入研究,所以我今天想谈谈对这方面的看法。

我们去年公布的城镇化常住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52.57%,这已经是世界平均水平了,但有可能略高于一些,因为在上有所差距。按照国际惯例,进入到一个完全城镇化的人口比例,城镇人口要达到70%以上,我们离70%还有20个点。按照我们现在的发展速度,估计到2030年基本可以实现。20世纪50年代的初期中国的城镇化率是10%,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是20%,到目前为止是50%。到2030年实现70%的话,中国的城镇化用了20年的时间。这个速度在全世界看来,就算是快的。除了韩国用了30年,日本用了100多年,美国用了将近200年。在整个的世界进程中,后发展国家城镇化的速度比较快,我们是用了80年的时间,不能算慢也不能算快,因为中国有中国的特色。还有人口,原来的经济发展水平,我们的资源禀赋相对薄弱,所以讲这个的话大家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以往所取得的成果不容易,今后还有20个点的城镇化率,可能不像以往那么顺利,所以我完全同意刚才袁司长讲的,今后战略性的东西比较多,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我们也要谈一谈转折期,不光从城镇化的比例上可以看出,我们前半年是比较顺利的,速度比较快,后半年的城镇化难度比较大,进入一个高峰往下走的趋势,这叫转型。同时我们面临全国由温饱转为小康,开始进入中等收入社会了。中等收入社会的消费需求与特点并不是以物质性的消费水平为主,而是更多地提出了一些物质消费以外的精神、文化层面上的需求。这样的一种收入水平变化带来了消费结构的变化,会对我们后20年的城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现在大家不太注意,但是今后需要越来越关注,中国现在已经由50年代的无产者的社会变成普遍有产的社会。这样一个社会变化,无论是对整个经济发展也好,从城镇化角度也好,它会带来很多很多的/ 22

和以往不同的特点。我们现在普遍感觉到,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每一个人都在维护自己的财产权利,都希望得到一份财产,都希望获得平等的增值机会,至少是平等、保护的权利。这样一个社会基础已经不同于20世纪50年代了。所以说,今后的社会变化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条件的改善、完善问题,必须要深入到人的问题上。现在的人需求是什么?未来的城镇化一定是按照大众需求的趋势在发展。

我们讲到人,有制度层面上的,也有社会行为问题,我们谈的最多的问题,包括今后城市体系规划当中,我们要解决2亿多候鸟的定居问题,解决1亿多农民工进城问题,转移就业人口的市民化的问题,解决农民身份怎么样合法的转变为城市的市民,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典型的城市市民的行为,他是不是已经够市民化了,中国式过马路、交通拥堵,这些说明了什么?我们人已经进城了,但是进城不等于就获得了户口、获得了住房,不等于一个合格的市民。我们现在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很多社会问题固然有制度上的问题,但是我们城市社会的最基本公众行为上也没有构建起来,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市民行为。这么说有点抽象,比较一下,一个农民在农村是相对放任的,想唱、想跳、想哭、想笑,甚至随地撒尿都没有人看见,没人干涉他,很自由,他的房产和别人的房产不挨着,自己愿意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我们城里人一出门就碰到一群人,他的房产和别人的房产紧挨在一起不能动,虽然有自己的一份资产,但是是共享不可分割。城里人,特别是对公共房屋、基础设施需求很强,但是这些东西对于每个人来讲,你有分享的权利,但是不能分割,我们有这样的意识,在城里归根到底所有人都要高度自律,高度的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是我们把约束看成是一种束缚,没有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造成了很多人为的社会秩序的混乱、矛盾。加上前面讲产权制度、个人财产的保护制度远远没有到位,产生了一系列的纠纷。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一边说城市化率要往上走,但是现有城市化率的一堆问题都没有很好地梳理出来,从制度上加以协调。

我非常同意刚才讲的,我们以往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城镇化历史就是一个制造业支撑的城镇化历史。工业园区最典型,工业园区里面主要的产业是制造业,吹破了天是高新技术产业,所有挂着各种各样牌子的产业园区基本上都是以传统的制造业为主,这是一个现实,传统制造业凝聚了大量的劳动力,这样的情况下形成了一大片城市。但是目前为止国内也好,国际也好,整个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结构在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制造业的规模、体量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新型的产业,比如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包括一部分创意型的产业,甚至包括传统的农业,最后转为现代化的农业。这些产业对人口、对劳动力集聚的要求高吗?不高。而这些恰恰是我们今后发展的主要业态,包括像养老产业等等。这些业态有的是融入式的,有的是分散式的,有的要求劳动者人口贴近他的场所,比如农业,在未来产/ 22

业这样一个业态化上,支撑不了以往的大规模集中人口城镇化形态。所以今后的城镇化规模、布局空间上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我们从规划中体现出来的,未来的城市一定是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的提升。以往以房地产来说,特别是在大城市,我拿了一小块地盖两三栋楼就可以赚大钱,可以不考虑别的东西,今后这样的机会就很少了,尤其是扩展到三线,甚至到农村腹地,中小城市、小城镇发展的话,盖一两栋楼一定死定了,这是我们考察得出的结论,越是人口集中度小的地方,中小城市不从综合功能上考虑,投一个片面的城市建筑体肯定有很大的风险。所以小城镇的开发,我们历来主张综合考虑,讲综合考虑不完全是现在热得要命的甚至于过渡的城市综合体,因为有的地方连城市综合体都不需要,但是有一条越是需要小规模集聚的地方越需要全面综合的系统考虑城市的综合、城镇的功能来考虑它的投资行为。

我们以往来看,我们投资往往注重在点上,大城市、小城市、小城镇,但是城市化未来的20年中集中体现为社会行为,因为现在的城市化不是城市人的城市化或想进城人的城市化,这是一个全民的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社会进步,不是搞一批城市出来,我们仔细想想,农村的每一个家庭,你到他家里去看,他的消费产品和城里人的产品有什么区别?我认为没有区别,只有收入上的区别,他的生活方式、消费品绝大部分已经商品化了,很多有的家庭从小到大自己做衣服,家里吃的东西很少,全部是由自己加工制作,能源的供给也是统一城乡布局的,所以从生活方式上讲,追求城市化是每一个人合理的需求,不是70、80%人的需求。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研究城镇化应该考虑让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人员都能够享受到城市般的生活方式。从这个角度上说,城市化不是点,不是面,而是全覆盖。

讲讲特点,中国的城镇化从制度上有一些问题,不突破,问题可能越来越尖锐。中国的城市是权力城市,不是市场化配置资源形成的,中国的城市大小级别完全是和权力的级别一致,权力有多大,能够动员的资源就有多少,就可以形成多大的城市。如果这样一种模式,我们再做城市体系规划,也解决不了问题,如果按资源配置,北京就不可能有这么大,因为能源昂贵,水资源昂贵,但是天踏下来有高个子顶着,没有水调水,没有气调气,没有煤调煤。这就是权力形成中国的城市。怎么样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能够多发挥一些市场的作用形成城镇,至少可以避免人为地造成,这个制度迟早要考虑。我们总说每年新增长多少人,需求多少,需要土地产值多少,GDP多少,真的是按这个账对比,对国土资源部提出土地供给和需求。我们现有的城市里面按照规划,工业用地占了50%,我们规划只占了20%,工业一提升,这些地用来干什么?已经圈在城里了,包括农村的计提建设用地、人均占用数不一样,有时300平米,有时200平米,比城市规划法里面要求要高得多,未来的城市发展用地应该更多的关注城市内部和乡村内部现有建设用地存量规划,不要再去占了,我们已经占到了边界,不是占到耕地的红线/ 22

问题,我们连环境的保护用地还围得不能再围了,湖越围越小,生态脆弱区一直占着,这样占下去,我们也把自己毁掉了,将来怎么样有一个新的制度鼓励大家用现有的存量土地而不是新占地,这样涉及问题就多了,主体给谁来搞?另外财政怎么样去搞?商业机会怎么出现?

最后最核心的问题是人口,我们现在的人口是户籍锁定,而不是自由迁徙,我们现在的制度不光是阻碍了农民进城,不同城市之间的流动也是阻碍了,我们很多北漂不是来自农村,我们北京的几百万人你说有多少农民工?没有多少。城与城之间的流动实际上是在调配资源。所以今后我一直在呼吁这个事,但是我们接受规划,说别人没有用,每个地方还是想办法圈一块地,搞一两个项目落地,土地本身也带有价格,盖房子营业税等,以后还有各种各样的税。

总之我刚讲了七八条,我认为城镇化都避免不了,我们现在已经感觉到,社会是进步的,收入是提高了,自己拥有财产了,但是矛盾越来越多,意见越来越大,无名火越积越多,我们不能总是在经济一个领域里来考虑城镇化,我特别强调的是,城镇化一定希望我们更多的注意到这是一个社会进步,从社会进步的角度去多加衡量,毕竟我们在座的都是搞研究的,有一些是媒体,也希望我们这些人以后能不能在这方面更多加些注意和调查研究。谢谢各位。

主持人 涂俊:

谢谢袁崇法先生,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结构性问题,还有许多矛盾需要解决,也需要我们从社会、经济、人文等等方面进行研究,给我们很多鞭策,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化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先生发言。

魏后凯:我谈三个方面的观点。因为最近四五年我们一直在做城镇化的问题,第一个方面,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过去我们说中国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态已经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现在我们的城镇化,统计下来看还有一点点,基本上我们认为是协调的。现在中国的城镇化不是水平比较低的问题,也不是速度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城镇化质量的问题,城市化它的核心实际上就是我们的现在市民化程度比较低。我们也做了一个粗略的估计,2012年城镇化趋势从统计下来看,是52.57%-52.6%。而2011年,根据联合国发布的最新数据世界城市化率是52.1%,过去的11年是从2001-2011年,世界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49个百分点。假如去年2012年世界城市发展情况按照过去前11年的平均速度进行推算的话,到去年世界城市化率,我觉得应该是52.6%,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也是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所以我们说,当前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这是一个我们初步的估计。/ 22

第二点想法,和刚才袁教授讲的有一点类似,城镇化应该是未来20年中国经济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过去有个判断,现在中国的城镇化有50%,仍然处于快速推进的阶段,过去说是由快速转变为减速,但还是一个快速推进的时期,这样一个快速推进的时期,今后还有20年左右的时间,我们根据三种不同的方法,对中国的城镇化进行了预测,最后采取一种平均的办法,得出了一个结论性的东西是,中国的城市化率在2020年的时候达到60%左右,这样去年就应该进入中等水平了。2030年,我们估计在68%左右,大约在2033年前后,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70%左右,因为70%是一个重要的拐点,过了70%中国的城市化率就要结束这个时期,进入稳定发展的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这样我们城市化快速推进,我们预计在2033年接近这种快速发展的时期,应该还有20年左右的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间。但是我们想,城镇化这种快速的推进会带来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因为城镇化是工业化一个重要的载体。同时我们觉得城镇化在这种快速推进的情况下,它会产生一系列的综合效益。

现在我们政府比较强调投资,启动内需等等,这也是比较重要的,但这不单纯是投资、是内需的问题,应该是一种综合效益。我们认为,在城镇化快速推进、产生的综合效益体现在很多方面,一个是投资效益,城镇化涉及的面很广,通过集中显示的投资、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产业建设,能够拉动这种投资,我们也做了大量的测算,这就是我们带来的投资效益。还有收入的效益,城镇化会使居民的收入提高。过去我说过,要解决三农问题,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实现城镇化,不但会提高城市居民的收入,也会提高农民的收入,这样会扩大内需。第三是增长的效益,城镇化能够刺激促进我们的经济增长,因为产业的集聚、投入的增加、收入的增加、内需的扩大,这一系列的效应叠加在一起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由于城镇化的推动,加上从空间格局的改变未来形成的沟通新网络开放的一种格局。我们在中西部地区能够形成一批新的国家级的增长极的话,所以我们觉得未来15-20年,中国要保持一个叫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就是我们带来的增长效益。第四是创新的效益,城镇化可以带来人力资本的积累,能够刺激我们的创新,能够带动一种创新的效益。第五是环境的效益,我们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城镇化会产生两个方面的环境效益,一个是正的,一个是负的,正的是由于城镇化带来的要素、产业、人口的集聚体,这种有利于环境污染的集中治理,有利于居民的观念变化,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二是会产生负面效益,比如说要素人口产业的大量集聚,会带来这种大量集聚,各种污染,我们的生态环境压力会进一步加大,生物的多样性会减少,带来一系列的环境负面效益。所以我们想,推进城镇化是我们未来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会产生五个方面的综合效益,尤其是在环境下,有正的,也有负的,所以中国未来的城镇化要走绿色的城镇化道路。/ 22

第三点想法,当前我们推进城镇化,应该走出五个误区,现在中国推进城镇化的误区很多,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学术界,我们觉得误区很多,我们要找出五个误区,找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现在我们很多把城镇化当做一种目标,去追求一种没有质量的、没有市民化的城镇化高目标,所以我们觉得,城镇化不是一个模式,而是一个过程,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我们跑到西部的一个区,发展水平那么低,发展条件那么差,不可能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下追求没有质量的高水平的城镇化。拉美的过度城镇化、蒙古的过度城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五六十年代大跃进的时候也出现了这样一种问题,所以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城镇化推进的速度必须适度,你太高了,不行,太低了也不行,不能追求过高的速度。我觉得我们的城镇化要适度,要保持五个适应。一是我们的城镇化应该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二是我们的城镇化水平应该和工业化的阶段相适应;三是我们的城镇化应该与我们的城镇集中显示的能量和公共服务的能量相适应;四是我们的城镇化应该与我们人口的吸纳能力相适应;五是我们的城镇化水平应该与我们的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包括北京,我开玩笑说,北京要发展中低端产业,人口吸纳的能力,就业吸纳的能力很大,5000万,但是它的水资源,从很多方面的资源承载能力来看只有2000万左右,北京现在已经超过了规划目标,所以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很重要。我们要走出一个误区,就是城镇化的水平不是越高越好,中国是一个人口比较多、发展差异比较大的发展中大国,不可能像新加坡等一些小国家,城镇化率达到95%以上,我觉得难度很大,城镇化有一个饱和度,有一个分值,我们最近在研究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城镇化的天花板、饱和度就在85%左右。根据我们的预测,205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有可能80%,接近饱和度,接近天花板,到2050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候,我认为基本上就可以了,如果进入到城镇化稳定的时期,一个城市就要像城市,农村就要像农村,不能混为一体。城乡必须要差异发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像”,城乡就应该差异发展,还有一个生态安全。城镇化的本质就是市民化,是人的城镇化,城镇化正在提高质量,但是在过去推进城镇化的过程,我们很多地区要能力不要人口,你到这里就业,但是适龄化不可以,要土地不要人口,我觉得这种思路是一种误区,是不对的。现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来现在很多地区搞学商造城,搞房地产化,其实现在不是,我们想缺少市民化的城镇化是没有质量、不健康的城镇化。现在过去一些年,一些小速的大城市,高房价,超过了居民收入上涨的速度,这样阻碍了城镇化,提高了农民市民化的门槛。这种小速大城市的高房价、房价的过快上涨是造成我们居民财富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由于房价的过快上涨,房价比较高,所以带来居民收入财富的重新分配,造成差距的扩大。

中国的城镇化是在现有城市的基础上搞的,我们1997年冻结了县改市以后,我们先是耕作,已经冻结了16年,我们现在的城市在96年以后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由于城市的数量不增反减,我们/ 22

城镇化的人口在不断增加,城市化的水平在不断提高,从1996年以后,中国单个城市建成区的面积,单个人口规模度扩张一倍以上,同时资源分配的结果是大城市在急剧盘价,我们现在的大城市是有吸纳能力,但是缺乏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我们投资中小城市甚至小城市的数量,中小城市人口的比重都在下降,有一些小城市、小城镇在衰退,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是有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但是缺乏产业的支撑,缺乏就业人口的吸纳能力,带来了一个结果,我们的城镇人口的规模结构,从理论上来讲是一种金字塔型的,但是现在是在向一个倒金字塔型转变,我觉得要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呼吁要尽快恢复,建制市的挟制,重启县改市,探索政改市,优先把10万以上的建制市先造我们1.92个“建制市”,有一大批我们的建区人口规模有的在20万以上,10万以上的也有不少,五万以上更多的。使中小城市,尤其是新增加的中小城市成为我们吸纳农民转移人口,成为市民化的重要载体。

主持人 涂俊:

谢谢魏后凯先生,刚才几位专家的发言也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城镇化投资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城镇化要关注人的城镇化,还有城镇化的结构转型,不管是城镇化还是工业化都要从原来的粗放型转向精细,转型升级带来发展。感谢各位专家,第一环节告一段落,下面进行第二环节,有请《投资蓝皮书》主编杨庆蔚先生发言。

杨庆蔚:

谢谢主持人,大家上午好,刚才发改委和社科院的领导和专家对城镇化和投资作了非常精彩的演讲,至少对我来说很有启发。特别是袁司长的讲话,发改委现在研究的城镇化,研究的重点真正是按科学发展的观点提的,以人为本,从人的生存和发展,有一个创新的思路来研究城镇化,对我们来说是很有启发的。我们今年的《投资蓝皮书》,城镇化投资也是提升的一个内容,今天我们把两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去年也是在这里,大家见证了《投资蓝皮书》的发布,今天是今年《投资蓝皮书》的发布,希望能够得到各位的关心和支持。

在过去的一年中,2012年《投资蓝皮书》取得了不错的影响,我们也感到欣慰,坚定了要把蓝皮书做好做精的信心,在这里我谨代表编委会向给我们提供指导意见的领导、专家们,向为本书出版发行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工作人员以及支持我们的媒体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投资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我国既有投资能力,又有投资需求,关键在于选准方向,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从投/ 22

资能力看,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117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2.8%,财政支出125000亿元,增长15%,虽然收入增长有所下降,但是支出还是保持了较高数额的增长。

今年我国预算赤字12000亿。赤字补助和占GDP明显增加。可见政府的投资空间还会扩大,投资能力也会提高,同时,2012年,多个行业的民间资本准入政策相继落地,未来将陆续进入到新的领域,成为增强人的投资能力的重要驱动。从投资需求来看,在三驾马车中投资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拉动力量。投资需求仍会继续扩大,2013年是“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同时也是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的一年,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对加快推进投资需求进一步增加,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路线的逐步清晰,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的需求,也刺激了投资需求的进一步提高。既有投资能力,又有投资需求,如何实现供需的有效对接,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通过投资市场的配置功能,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实体经济的不断壮大,经济货币化程度的不断深化,投资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2012年,我国各类投资产品的主要规模均较上年有所扩大,其中A股市场总市值达到23万亿元,同比增长17.26%;债券余额达到了26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7%;基金管理资产净值28000亿元,同比增长了31%;信托资产总规模74000亿元,同比增长55%;银行理财产品发行35800多支,同比增长31%。投资市场的快速发展,提高了资金配置的效益,一方面使投资能力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不同领域的投资需求,是促进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方式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从经济的不同层面和不同主体出发,对投资市场的要求和关注点也有所不同,对国家而言,它是实现资金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对企业而言,是实现融资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渠道,对居民而言,这是增加财产性收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投资者而言,投资品种的收益水平更值得关心。2012年虽然多数投资市场的规模多较上年有所扩大,但是收益却出现了结构性的分化,股票、债券市场全年指数略有回升,信托平均收益率基本比去年持平,银行理财平均收益率小幅下降,私募股权投资账面回报率大幅度下滑,市场的结构性分化增加了资产配置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对投资机构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3年《投资蓝皮书》对投资市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既向读者展现出了更为宏观的投资市场概况,又逐个分析了各分市场的走势特点。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投资蓝皮书》更加全面系统深入的在主题和内容上对去年的投资市场热点进行了梳理,新增了信托投资市场、银行理财市场和租赁市场分析,基本实现了对各类投资产品的全面覆盖,并首次推出了投资市场评级体系,通过科学的方式,将不同投资市场用统一的模型进行比较分析预测,对投资者的资产配置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参考。/ 22

在研究团队中,我们特邀了政府部门和金融界的专家,比如来自国家发改委、中国建设银行的专家加入,他们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对中国投资市场的形式和相关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判断,同时,中国建投集团成员企业中的宏远证券、国泰基金、中投信托、中投租赁、中国投资咨询以及建投投资也结合各自在业务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相信无论是投资者、企业家还是政府决策者,都能在本书中找到有价值的参考内容。《投资蓝皮书》由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主持编写,是中国建投在投资实践过程中对投资市场发展各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后的结晶,中国建投是成立以来非常重视研究工作,在推进集团发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也推出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2013年公司组建投资研究院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由企业创办的非营利性的研究机构之一。投资研究院致力于组织开展投资研究,提供优质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培养专业人才,为社会贡献才智。研究院今后会推出更多的优秀研究出版物,组织专业研究交流活动,盼望能够得到各位专家和媒体朋友的支持和参与。投资研究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相似,需要经历一个不断的积累创新进步的过程,我们在今年的蓝皮书策划、架构、内容方面都做了新的尝试,未来还会结合投资领域的热点问题,不断尝试创新和突破,如有欠缺和不正之处,希望各位专家和媒体朋友给予指正,我们会不断改进,为社会贡献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谢谢大家。

张长春:投资是一个比较敏感、热点的话题,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目前在投资的结构和效益方面还有很多令人不太满意,也是大家看的比较多的领域,也是我们关注的领域,正好《投资蓝皮书》的发布对各个方面的释疑解惑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该说,增加和发展以积累为前提,这是一个逻辑,学过经济学的,大概本科一年级就能学到,各个经济体的发展实践也可以告诉我们,有质量和效益的投资才会越做越好。增长规律还告诉我们,凝结了知识和技术的资本形成是推动一个经济体从产能增长、全民富裕水平持续提高的重要动力。欠发达经济体的发展现实也清晰的告诉我们,世界上最不发达的经济体最缺投资,多年来我们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动力就是基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提高社会资本的效益,带动私人投资,促进发展这一基本的逻辑。发达程度像美欧这样的经济体也缺投资,所以他们要再工业化,再工业化或再实业化,就是经济向比原先更依靠资本形成的方向推进,更重视固定资本的投资,包括研发投资,不仅如此,围绕着能够将投资所形成的产能消化掉,还希望我们能够配合实现全球的再续航。

欧债危机国家多年来少积累,多消费,最终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境地。我们的发展规律和国外的发展经验正好相反,按理我们是不是应该庆幸?也不尽然,与我国投资快速增长伴随的是居民的消费能力不足,粗放投资带来了资源的消耗较多,污染较严重,效率较低,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我们国家的现实与你们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即使在竞争的领域,投资决策也不完全是市场化的。也就是说,部分地区更多/ 22

的是为了增长,为了财政收入而投资,而不是围绕人的发展,为了投资收益而投资。之所以这些行为能够长期存在,根本原因还在于体制机制,所以要解决好导致粗放投资的体制机制问题就需要按照十八大的要求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是要完善体制机制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发挥好投资对保证的工业的发展平衡,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作用,就是要利用好现在的储蓄力比较多的优势,从管理总需求来看,要保持好包括投资在内的总需求、总供需的需求大体平衡,这些要求宏观经济中紧跟可供需量、审慎地操作好财政货币上的措施,从促进长期增长,持续健康发展看,长效措施是要完善包括投资环境体制在内的体制机制环境,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近期措施:一是下大力气解决能源粗资源粗放利用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促进履行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需要将依法治国的理念贯彻到方方面面,切实解决部分基层政府在某些环境中执法不严的问题,而这又绕不开财税体制、干部管理机制等的改革。二是需要给好的发挥公众,特别是媒体的作用,公众追求良好生活环境的目标与基层政府追求经济总量并不完全一致,对一些以损害公众生活质量为代价的项目,由逆行的受损方的公众、媒体进行直接监督,是一个有效的办法。总之,在体制变革储蓄力、投资力逐步下降的过程当中,要利用好较高经营投资的有利的条件,对推进城镇化、为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创造条件,积累财富。谢谢。

主持人 涂俊:

谢谢张长春先生,投资也是我们《投资蓝皮书》一直研究和关注的各个方面,它是目前比较独特的全面覆盖各个市场投资研究的权威性的蓝皮书报告。近年来皮书系列已经成为社科文献出版社权威的发布平台,接下来有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先生发言。

谢寿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中国建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推出的《投资蓝皮书》,这个蓝皮书今年第二本的,是在整个皮书系列中很有特色的一部蓝皮书。作为这部蓝皮书的出版者,我首先代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向研究主编,向这部蓝皮书的研发团队表示祝贺,向关心、支持这部投资蓝皮书原创的中国建设银行集团以及所属的各个成员单位表示崇高的敬意。

今天的主题是城镇化与投资,我作为出版者就这部《投资蓝皮书》谈一点建议和看法。投资本身是作为在整个经济领域一个最基本的,就是经常讲的三驾马车的一驾,甚至在中国经济前30年高度增长期的时候,投资始终占着比较大的比重,这两年消费上来了,出口在整个宏观经济里面的份额在下降。但是/ 22

对投资本身的研究,无论是经济学界还是很多具体的投资部门,应当说是不足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有了这样一部投资蓝皮书,我觉得它的作用无论是对于宏观经济的决策部门、研究部门还是指各个行业的投资部门,它的价值和定义是非常大的。在这种情况下,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编蓝皮书有一个规定,你从无到有,第一本的时候,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可以给你一个借鉴、参考的东西。所以无论你带着多大的不足,那么读者、使用者上是可以理解、容忍,从有到好是一个困难的过程,所以《投资蓝皮书》从第一本到第二本印出来,从出版者的角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已经非常符合皮书整个原创的规范。因为我们现在在颁布的新书规范,我们粗浅地看一眼,基本上是符合研究规范的。这里面希望我们的媒体和行业的人士给这本书更多的关注,让他发挥作用。下一步如果能坚持出三本下去,因为现在的“皮书系列”,最长的一系列是23本,如果第三本《投资蓝皮书》出版了,应当说它要比第二本再上一个台阶。

如何再上一个台阶?第一,要明确定位,你的《投资蓝皮书》到底是给谁看的?要细分你的阅读评级、使用评级,从现在的蓝皮书情况看,至少包含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宏观层面,整个中国经济发展层面中,作为投资最大化,这里面提供了很多的数据,提供了对投资市场、投资环节的分析。经济发展行业、关注行业背景方面感兴趣。比如今天我们讨论城镇化与投资问题,我建议应该有一个专题的报告,专门作为你们的研发团队,作为投资者,投资的研究部门,你对城镇化带来了多大投资效益、多大的经济效益,是不是在未来20年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增长极和发动机,你要拿出数据来说明。而且这个投资,在城镇化的投资效益里有多大,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它是有很多制约的条件限制,到底是放在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到底是大城市中小城市同步推进还是什么,需要研究的东西非常多,要从实际出发,拿出定量的对象出来,研究的价格就非常高了。

我做行业出版,今年有一部这样的报告,很有分量。问题就来了,我自己做皮书会感兴趣,但是在新闻出版行业的人,他们就想要里面的一篇报告。你的蓝皮书,你的整个系列产品,既有宏观的,也就是某一个投资行业出一份,不一定叫蓝皮书了,也可以出报告,或出你的子报告。现在“皮书系列”在进一步细化,我的建议是除了皮书之外,准备出季度或半年的分析报告。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明确定位,无论是投资者,无论是消费者,你到底是去投房地产,无论是投房子还是投基金,给人家一个有价值的,有相当针对性的指导读物。

在这种情况下,现在在国际上,我们把皮书作为一种智库产品来看的,刚刚公布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各个智库的评价,相当一部分是企业制度,你们中间的投资研究院不一定是非盈利的,可以尽更多的社会责任,但是研究院本身可以作为一个智库来打造。/ 22

要继续向国际化的道路走,包括你现在的盈利能力由这本国际化的土地环境变化,以及我们这些国际投资,它在这方面的内容分量应该加重,为什么说要加重。特别是中国的对外投资,国外的宣传机构特别关注这块,如果有这方面的内容,一般情况下,蓝皮书有英文版和中文版同时发布,我希望中国投资的发展报告能从明年开始起有英文版,那就要按照国际的需求来做,这样的话真正能把这本《投资蓝皮书》在“皮书系列”中成为一个重要的,经过上年的努力,成为一个首要考虑中国投资者,谈中国投资的,或研究中国投资的一本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很愿意和研究院密切合作,共同把本蓝皮书打造成“皮书系列”的重要品牌,我们也愿意和你们最大范围的服务于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谢谢大家。

主持人 涂俊:

非常感谢谢社长,下面有请《投资蓝皮书》副主编,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张志前博士,他将为我们详细地解读2013年中国投资发展报告的一些内容。

张志前: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刚才我们的主编杨庆蔚先生就蓝皮书的研究、编写情况以及一些重大问题和观点作了一个阐述。刚才谢社长也对我们提了很多方法和建议,非常感谢谢社长。下面我代表中国蓝皮书的投资编写组,对今年《投资蓝皮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做一个介绍。今年的《投资蓝皮书》是第二本《投资蓝皮书》,去年我们首部《投资蓝皮书》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尤其是投资界的朋友,对蓝皮书十分关注,一些领导和专家提出了很多的意见,媒体也做出了报道,一年过去了,首部《投资蓝皮书》还是经过了市场和实践的检验,也有一些朋友反映出,你们的《投资蓝皮书》预算还是很精准的,在此我代表研究编写组向关心支持《投资蓝皮书》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3年的《投资蓝皮书》主要由总报告、宏观环境篇、市场提示篇、行业投资篇和投资试验篇组成,和去年的《投资蓝皮书》结构上没有大的区别,整个的文章收的论文是22篇,总报告回顾和总结了2012年的投资发展状况,展望了2013年的投资发展前景。主要探讨了影响我国发展的宏观环境、经济政策和面临了风险和挑战,其中有一篇关于城镇化文章,是由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的同志提供的,市场篇有7篇论文组成,分别回顾和展望了股权投资市场、股票市场、固定收益市场、信托市场、银行理财市场、租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和2013年的前景预测。行业投资篇由7篇论文组成,分别分析了金融及相关服务业、消费产业、商业地产、医疗辅助业、医疗机械、医疗机构、出版传媒、新能源和医疗制造等行业;投资实践篇由3篇论文组成,主要是从投资实践的角度研究了投资市场的法律环境、并购和养/ 22

老金投资管理方面的问题,下面我就把《投资蓝皮书》的总报告和主要的一些观点给大家做一个分享、介绍。

受外需下降,经过我稳政府政策的影响,2012年我国投资市场的规模平稳增长,对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投资的结构进一步分化,投资体制、投资市场还要进一步完善和改善的地方。总体来看,我们认为2012年投资市场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例:

一是投资市场的规模平稳增长,实体经济投资偏重,无论是股权、债券衍生品还是房地产市场均有所增长,但是投资市场的规模平稳增长不能掩盖经济活力的偏弱。尤其是实体经济的投资的不足,增长乏力的情况。全社会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20.6%,比2011年同期增速下降了3.4个百分点。第二个特点是投资收益略有回暖,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大幅度下降,相比较2012,投资市场和投资者基本上都是正能的收益,股票市场、固定收益市场、基金市场基本上实现了正收益,但是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回报率都有大幅度下降,但是也做到了收益。第三股权及房地产市场向导,固定收益类产品比较火爆,2012整个市场扩容非常快,与股票市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债券市场中,短期融资券和金融债发行得比较大,占的比重也比较高。第四是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投资产品比较丰富。新三板市场扩容,地方性、强外交易市场均得到发展。中小企业货币发行,投资产品进一步丰富,金融机构总业绩相互渗透的局面开始出现,应该拥有一个新的战略机遇发展期。第五是机构投资者不断壮大,从公墓基金开始,投资市场的公墓投资者不断壮大,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与社保资金、公墓及基金、稽核信托产品,券商和理财产品的合格投资者体制,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市场中成为一个重要的力量。第六是从行业分析看,金融行业的需求比较大,从证券市场的融资总量来看,银行资本货物是公用行业是排名前三,从区域的角度来看,东部市场比较发达。中西部地区尚在发展,我们拿股票市场来说,一级市场排名前三的依旧是北京、上海、广东这些东部发达的地区。第七是对外直接投资平稳增长,海外并购发展迅猛,截止2012年,中国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是1722.2亿元,连续十年保持增长。尤其是在2012年,央企的海外并购发展迅猛,我们并购的领域从亚非逐渐转向欧美,从行业过去我们主要是资源、能源,逐步向制造服务业方面扩展。

下面我就把2012年我们各主要投资市场作一个回顾。一是证券市场,我们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商品期货市场,还有基金市场。股票市场2012年表现不太好,但是全面来说,股票实现了上涨,股票实现的是正收益,但是成交量、交易额均创2009年的新低,我们对2012年股票市场收益评级是2星,活跃星级是1星。债券市场相对火爆,我们对债券市场的收益评级是2星,活跃度是3星。/ 22

基金市场出现了分化,货币和债券基金扩容比较迅猛,截止2012年,各类货币基金已经达到了1174支,其中股票型的基金比重有所下降,债券型和货币型的固定收益的基金总额有所上升,成为基金的主要阻力。相比较2011年基金的负收益,2012年基金基本上是正收益,无论是股票还是债券、货币。我们对2012年基金市场的评级收益是2星,活跃是4星。

商品市场呈现震荡格局,收益2星,活跃4星。2012年中证商品指数总体呈现一个反弹回落震荡格局,上半年中证商品指数冲高上涨,然后在工业品的弱势带动下大幅下跌,全年中证商品指数收至177.33,收益率为0.91%,从历史长期来走势看,商品分类指数中金属指数表现最好,工业指数表现次之,表现最差的是农产品。信托市场的回顾,2012年保持继续高速的增长,到2012年底,信托资产的总规模已经达到7.5万亿,超过了保险,成为第二个金融大行业,仅次于银行业,在收益方面,全年的收益呈现一个先降后收的态势,平均年收益率9.2%,比2011年略有上升,在2012年,虽然信托市场也出现了一些风险,但是刚性对付的政策依然被各家公司所采纳。

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我们对他的收益是4星,活跃是1星,在经济增长的下行区间以及IPO受阻的双重打压下,2012年风险投资基于VCPE市场遭遇寒冬、募、投、退三方面均大幅度减少,VC/PE市场进入洗牌与调整阶段,募集完成金额同比下降49%。

银行理财市场,2012年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态势,收益评级是3星,活跃是3星。在股票市场都是持续低迷的情况下,银行的理财还是持续受到了尤其是储蓄投资者的青睐,居民的青睐。

阐述一下我们关于2013年经济和投资的观点。展望2013年,全球经济复苏之路仍然不平坦,美国经济房地产托底,财政悬崖施压,经济复苏步履艰难,欧洲经济也不会明显好转,日本经济在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逐步回升,上升的势头难以预测,新兴市场国家好于2012年。就中国经济而言,随着外需的减少、劳动力的减少、投资放缓以及劳动力价格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重大转型期,受其影响,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和经济运行特点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目前我们分析的结果来看,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速度要下降到7%-8%之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需要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加起来,形成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2013年是中国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十八大明确提出,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李克强总理也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它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合投资,同时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的生活,创造福祉。我们也对城镇化进行了,城镇化会成为未来/ 22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在2013年在政府主导的投资力度将延续2012下半年的增长态势,同时在城镇化等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消费也将持续平稳地增长,预计2013经济增长的速度在8%左右。

分析一下各个市场,一是证券市场,2013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势和流动性状况好于2012年,所以证券市场的表现有所好转。股票方面,我们对他的预测评级是,收益4星,活跃3星。

2012年下半年开始,A股的IPO发审速度明显放缓,处在停滞的状态。我们预测全年在10%以上或10%左右,这几年股市的大幅度调整,股市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开始大幅度下降,交易的活跃度不再提高,这也是活跃度3星的原因。债券市场,收益是3星,活跃是4星。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考虑到大规模债券供给可能对债券市场收益造成一定的冲击,2013年企业在出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太大,企业会总体出现一种小幅上扬的态势,商品期货方面,2012年与经济增速放缓,需求不正为主线。2013年整个商品市场会呈现一个结构性的投资机会,在商品期货中,由于石油、黄金等商品受海外因素的影响较大,他们的走势主要依靠分析世界经济。我们认为在全球货币流动性宽松的情况下,商品交易依然会很活跃。

第二大方面,房地产市场,我们对2013年房地产市收益3星,活跃3星,主要是看政策调控力度,国五条出台以后,房地产出现上涨行情,主要是为了在国五条细则出台之前的措施,但是不是很明确,一二线城市刚需的空间较大,房价出现显著下跌的概率较小,但也是调控的重点对象。三四线没有太大调控压力,但是刚需到底多大还需要考虑。信托市场我们分析是,收益评级是4星,活跃是2星,信托的优势在于突破了利率的管制和利率市场化之前的信贷政策的管制,所以受到了资金、供收双方的欢迎。我们对2013年的判断是,信托还保持继续的增长,信托受益仍处于较高水平,但在信托市场在刚性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个风险,投资者和监管层有一个认识,但是我觉得认识不足,应该引起重视。

第四,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收益3星,活跃度是1星。VCP洗牌过程中导致了中小企业风险的增加,IPO审批继续保持严格,IPO受阻,PE/VC的退出依然困难,2013年IPO退出占比将继续下降,尤其是海外的并购会加大,但是我们认为,在经历了调整和寒冬之后,PC投资风险的特征开始暴露,全民PE的时期很难再现。

银行理财市场,收益是3星,活跃是3星,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分化,银行的基础压力会增大,银行的理财会保持高度的增长。2012年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和发行量受到影响,预计2013年全年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不会发生较大变化,全年通货膨胀也在3%左右,所以我们预测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会与2012年收益保持太大的变化。/ 22

这是以上我对蓝皮书关于2012年投资市场和2013年投资市场的预算和判断。

介绍一下蓝皮书的特点。为使蓝皮书更加系统全面科学地反映去年我国投资发展的状况,科学准确地分析和预测今年投资及投资市场发展的走势,给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2013年的《投资蓝皮书》比2012年早得多,去年10月份我们就在喜对这个工作,今年蓝皮书就和大家见面了,今年和去年相比有了很多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投资市场,基本实现了投资市场的全覆盖,我们增加了信托投资市场、银行理财市场和租赁市场,对包括:股权投资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信托市场、银行理财市场、租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投资市场进行的专题的分析,这样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报告在国内是少见的,二,我们打破了投资市场的界限,按照统一的标准,将不同的投资市场用统一的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中国投资市场的投资评级指数和活跃度指数,虽然目前还不是很完善和成熟,但是这个方法还是好于国内的首创,对于广大的投资者有一个直观的思考。

三、报告的深度和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队伍不仅包括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相关的投资 企业,包括基金、信托、证券,同时请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总行的机构进行工作,他们完成了相关的报告,凭借着编写人员在各投资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报告的深度加强,给相关人士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参考。

对于经济问题的分析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特别是对于投资市场的预测更加相当困难和负责,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资金不足,时间仓促,肯定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希望各位读者和专家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改进。/ 22

第三篇:中国的城镇化

中国的城镇化

——发展水平,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摘要:城市化,国内称为城镇化。其实质为人口城市化。本文总结了中国城镇化的基本发展水平状况,以及当前城镇化进程存在的如土地城市化大于人口城市化,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不协调,农民利益的保障等问题,通过对产生问题原因的基本分析,提出未来我国城镇化仍需执行的应对政策措施。

关键词:城镇化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工业化

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现状

中国正在经历快速的城市化过程。据2009年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从1991年的27%快速增长到2008年的46%,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一个百分点。据中国社科院的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城镇人口比重就将超过50%。然而,这样一个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却是建立在绝对程度较低的城市化水平之上的。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城市化水平一般采用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按照这一标准,无论从国际比较还是从效率角度来看,中国现在的城市化水平都偏低。根据“世界发展指标”以及“2009世界发展报告”,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远远落后。事实上,“2009世界发展报告”指与中国处在同样发展阶段的国家的平均城市化水平是55%,比中国的46%高出了大约9个百分点。

从发挥城市的规模效应、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角度,中国大部分城市规模偏小,没有达到足够的集聚效果。常见的说法是“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实际上,就连46%这个统计数值,也常常被认为是高估了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其原因在于这个统计数里面包含了所有在城镇居住满6个月的常住人口,其中有大约115亿是户籍不在本地的农民工,而他们大多数并不能真正享受市民的各种权利和社会福利,也就不能够真正在城镇扎根定居。如果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这部分人口不能实现真正的城市化。总之,“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偏低”是具有广泛共识的判断。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不协调。

关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水平,存在四种认识和判断。第一种判断是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持这种观点的,是以世界大多数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或者同等工业化水平的国家为参照系进行比较。第二种判断是我国实际城市化水平已经很高,因为存在所谓“隐性超城市化”。其理由是,中国的城市人口是按城市户口统计的,而工业生产的GDP有很大一部分是乡镇企业和进城打工的农民生产的,与之相比国外不存在乡镇企业和农民进城打工的问题。

第三种判断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虽然滞后工业化进程,但没有过多偏离工业化进程,问题在于工业化的偏差而不在于城市化的偏差,即产出结构工业化超前与就业结构非农化滞后的较大偏差。主要问题在于就业结构的非农化水平较低,而人口城市化与就业非农化是基本一致的,并不存在严重滞后问题。

第四种判断则认为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基本是协调发展的。这些认识和判断都是基于国际经验指标和标准得到的,由于选择的指标和标准的不同而导致结论不同。更为实际的状况是中国各省区差别之大超过许多国家之间的差别,情况复杂。

(二)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利益未得到根本保障。

在某种程度上,城市化给我国农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利益和好处。城市化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农村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农民收入也有很大的提高。然而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起步晚、基础差、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没有根本破除,本应是城市化最大受益者的农民,却在城市化进程中根城市化最大受益者的农民,却在城市化进程中根本利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其原因主要在于在占有的土地的衍生利益再分配中,农民没有得到应得的部分,只得到很低的土地补偿费,造成农民生存条件的进一步恶化。土地被征用之后,相当一部分原农村人口被转为城市居民户口,他们的就业问题却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转变成了城市中没有失业保障的无业人员。而城市化中征用的农村土地有相当一部分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土地资源浪费,毁坏耕地良田,加剧了我国土地与人口的紧张程度。

(三)“土地城市化”大于“人口城市化”。

中国的城市化加快推进,更多是一种土地的城市化。产业不断向城市地区集中,城区的土地不城市化。产业不断向城市地区集中,城区的土地不迁移,造成人口与产业集聚不协调。从2000年开始,我国的城镇化率以年均3.78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在城镇化高速增长和发展的同时,城镇人口却没有同步增长。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打着“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旗号,盲目拉大城市框架,滥占耕地、乱设开发区,不断扩大城市面积。部分地区在“经营城市”的理念下,大肆追求土地增值的收益,进一步助长了多占耕地和不合理拆迁的行为。

三、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应对政策

从宏观层面看,未来应当选择有利于将工业化与城市化结合起来一同推进、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并推行相应的政策。

(一)将农村工业化转变为城市工业化。

新时期的工业化面临着更为艰巨的任务,一是要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二是要加快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工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三是要通过就业结构的转变,带动人口城市化率的上升。

所谓实现农村工业化向城市工业化的转变,就是根据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在关系,在农村工业化发达的地区,加快城镇和城市的发展,将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很高的农村区域升格为城镇或城市区域,将已经长期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

(二)着力实施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着力实施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水平,是培育和发挥区域增长极的重要途径。积极实施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战略,突出已建成中心城市龙头地位,重点发展城市群和其他中心城市,应已积极发展小城市、县城和有产业支撑的重点镇为基础,形成城市群内大中小城市间的合理分工和密切联系。

(三)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要着力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即减小城乡收入差距、进行和谐社会建设、防止城市贫民窟蔓延、避免过度拥挤的大城市病。改革的目标是促进城乡统筹,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和资本市场。

(四)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

征地补偿是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能获得的最直接的经济效益,也是他们最重要的生活来源。因此,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体制,是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

(五)强化制度创新,构建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新机制。

新形势下应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消除农民进城的种种行政限制和不合理的限制措施,取消对外地户口农民工的歧视,使之逐步获得平等的权利。深化产权制度、投资体制与土地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城市自身的资金筹集机制与聚集效益。

(六)推进城市化模式由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转变。

在动力机制的作用和调控方式上,城市化推进模式应实现由行政主导型向政府引导下的市场主导型转变。市场化使城乡间的要素配置更有效率,推动城市化不断向高层次发展。

第四篇:中国城镇化道路怎么走?

中国城镇化道路怎么走?

10月14日,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中国经济十月谈”报告会上,以《改革谈:大国经济该从哪里升级?》为主题发表演讲。

厉以宁认为中国改革是从产权改革开始,但到现在为止,产权改革并没有结束,主要表现在农民还没有成为市场主体,“农民没有成为市场主体,中国经济怎么能发展起来呢?”厉以宁认为家庭农场主是中国未来农民的走向。

厉以宁表示,目前的两种户口制度,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导致农民无法与城镇居民获得平等的权利。农民有身份的限制,还怎么样建设中国的新型社会?厉以宁提出城镇化必须走老城区加新城区加新社区的路子,新社区就是今天的新农村,从而实现公共服务,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用社区管理的方法来管理新社区,也就构成中国城镇化的一部分,中国要实行就地城镇化。

同时,厉以宁认为人的城镇化是当前城镇化的主要问题,人的城镇化以生活质量提高为主,而一个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需要公共开支13万元,厉以宁预测资金从哪里来是下一步城镇化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厉以宁指出,通过卖地解决地方财政的老路不能再走,而向银行借款又蕴藏着金融风险,他建议可以学习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经验,必须要政府投资的就由政府投资,而属于企事业单位性质的,如自来水厂、电厂都可以用进行市场化运作,发行公共投资基金券。

厉以宁,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曾任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政政策和经济思想史,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提出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并对“转型”进行理论探讨。

以下为演讲实录:

中国城镇化提出的背景

当前的中国处在双重转型阶段,什么叫双重转型?一是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转向现代化社会;二是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双重转型是交叠在一起的。

转型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已经有所研究,因为当时在亚洲、非洲有大批的附属国、殖民地获得独立,主要研究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体制转型也会提到,但主要研究从传统的前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转入资本主义体制。

中国现在所面临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我们是双重转型,同时,社会主义制度将继续存在,这是全世界都没有的。中国经济学家也集体介入了这场大讨论,30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学家全参加了。你能说谁没参加吗?都在参加讨论、探索,人数之多,全世界没有。更重要的是,我们研究的是两重转型结合在一起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工业社会,如何实现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经济学所研究的是摆脱传统体制,中国研究的不是传统体制,而是计划经济体制,这就是中国的特点。中国的经济处在非均衡状态,非均衡的状态是很明显的,中国属于第二类非均衡。第一类非均衡是指在市场不完善条件下存在的非均衡状态。中国的非均衡不一样,是在市场不完善而又缺乏市场主体情况下的非均衡,这是第二类非均衡。西方国家的非均衡是市场不完善,中国还包含要重新构造微观经济基础的问题,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所以中国的改革一定要从产权改革着手。放开价格虽然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的,因为没有市场主体,就谈不到非均衡状态的消失。

中国的改革从哪里开始?正是从产权改革开始。其中国有企业首先要变产权,成为产权清晰的主体。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还是有一些问题。到现在为止,产权改革并没有结束,主要表现在农民没有成为市场主体,改了国有企业,但是农民没有成为市场主体,中国经济怎么能发展起来呢?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提法,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说在中国要完善、建立家庭农场制,有家庭农场制,就有家庭农场主,这就是中国未来农民的走向。要进行土地确权,然后进行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于是中国就推出了城镇化。

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怎么走?

中国的城镇化跟一般城镇化不一样。中国城镇化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而不是过去的传统城镇化,传统城镇化带来了“城市病”,在城市中又出现反城市化倾向,因为城市污染了,社会治安不好,失业众多,有钱人从城里转向郊区,转向农村,而穷人纷纷进城。在今天的西方国家可以看到相关情况,这一问题需要重新探讨,这也是新型城镇化遇到的一个大问题。

中国到现在为止,农村是农村户口,城市是城镇户口,两种户口制度的存在,使得农民权利与城市居民是不平等的。农民有身份的限制,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怎么样来建设中国的新型社会?需要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可城市容纳的下吗?中国的城镇化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是52%左右,但这是把常住城市半年以上的人都算上,包括农民工在内,而有的农民甚至在城市居住长达20多年,但他的身份仍是农民工,这就是中国当前的问题。

真正按照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来统计,中国现在的城镇化率是多少?把统计中的农村户口去除后,城镇人口大概只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几。假如再过几年,中国人口到了14多亿,如果要达到西欧国家80%的城镇化率,也就意味着要有12亿人住城里。现在城市容纳了6亿人,要是再挤进6亿,城市会变成什么样子?这都是新问题,其他国家没有遇到过的。

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怎么走?必须走老城区加新城区加新社区的路子,新社区是什么?就是今天的新农村。新农村的房子已经盖好,很多东西正在修建,最后会形成新社区,公共服务到位了,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用社区管理方法来管理这些新社区,就是中国城镇化的一部分。中国要实行就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什么意思?是指农民不仅要进入老城区、新城区,还在新社区,这也是城镇化的一部分。如此12亿人口作为城镇人口,或者说全国户口都一元化了,才能够容纳的下。

土地确权是新农村改革的起点

我们当时面临的大问题还有,必须给农民以产权,土地确权,正是农村所兴起的大改革,也是新农村改革的起点。我去年11月底带着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调研组在浙江杭州、嘉兴、湖州等地进行土地确权后的调查,那里土地确权搞得比较早,发现农民放鞭炮,认为自己有了经营权证、使用权证和房产证,兴高采烈,老人回忆说跟当年土改完后的情况一样。农民心里踏实,扩大养殖业、种植业,愿意进城做工的就做工,经商的经商,而且城乡收入差距大幅度缩小。

嘉兴市有一个县级市叫平湖,我们在那做调研,土地确权以前城市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收入之比是3.1:1,土地确权以后,城市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收入之比变为1.9:1。变化之大,主要是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收入怎么会提高?有了产权就有了财产性收入,土地转包出去,到城市打工,就会多一份收入。我们在平湖市看到,房子都拆掉了,盖成四层高的房子,用于出租,很多人是这种情况,一层楼租给外来人开店,开作坊,二、三、四层楼自己住,自家人口没那么多,还可以租给外地人人住,收入自然增加。

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土地确权之前需要重新丈量土地,结果发现丈量的耕地多出了20%,怎么会多呢?农民也不隐瞒,第一,当初土地承包丈量时,地块的好坏差别很大,所以坏地就两亩算作一亩,好地一亩算一亩,经过30年的承包,土地得以改良,这次丈量土地好坏全算作一亩,没有好坏折算,所以土地就多出很多。

第二,过去的田地是一小块,有田埂,田埂不算,田埂两边被太阳遮住,遮荫了也不算。三十年以来,土地已经变大,要用拖拉机,田埂也算入土地,两边遮荫的部分没有了。

第三,当初有农业税,所以在报自家田地的时候,普遍少报,有一亩三分地就报一亩,家家如此,可以少交税。现在土地刚丈量完,大家都公布了有多少地,也没有必要少报,农民也愿意实报,因为土地入股了,可以分红,土地少报了自己吃亏。农民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点是初次分配

另外,中国当前要做的就是收入分配制度要重新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在哪里?应该在第一次分配,因为第一次分配是根据市场基础进行。中国为什么要对土地进行第一次分配?四个理由:

第一,农民没产权,不确定他们的产权,没财产收入,农民当然会穷。

第二,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中,受雇方和雇佣方双方地位不对称,在不对称的情况下出来打工的农民,就处在弱势地位,而雇用他们的大企业是强势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改变双方的地位。在西方国家,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靠工会组织,工会能够保障低收入者的利益。中国到现在为止,你见过工会替农民工去要被拖欠工资的吗?还得写信给总理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要改,真正让工会发挥作用,让农民工也参加工会。

第三,个体农民或牧民卖奶制品或蔬菜水果等,是弱势,在农贸市场摆摊位、上门收购也是弱势,因为采购商和大超市才是强势,定好价而不管你要不要,这就造成收入上的不平等。在荷兰等国有农民合作社,农民一组织起来力量就很强大,用自己的车队、船队、仓库再加上自己的码头,直接运到国外去卖,哪个大城市价钱高就卖到哪里。中国的农业合作社刚刚建立,还处在很弱的阶段,一定要走联社的道路,这样农民的谈判力就能加强。第四,中国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人均教育支出农村低,城市高,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房屋好、师资力量强、设备齐全,农村呢?学校很差,这就造成一种职业世袭的体制,农民工的孩子初中毕业以后,升高中的录取率很低,进大学的就更少,所以大部分农民工的孩子还是农民工,孙子将来也可能是农民工。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都需要改。这都是初次分配的问题。

二次分配也重要,也需要调,怎么调?主要是靠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比如在西方国家施行多年的福利政策,一次分配不足,就靠二次分配补,一次分配后有差距,通过税收、补贴、福利待遇等,二次分配就把差距缩小。而中国不是这样,中国城乡两种户口,很多城市工人能享有的福利农民工享受不到,比如城市职工可以是公费医疗,农民工是合作医疗,合作医疗还要交钱,一次分配有差距,二次分配还扩大了差距,全世界没有的,真的要改。一次分配重要,二次分配也重要,但二次分配的重点应该是加快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

人的城镇化是当前城镇化的主要问题

城镇化过程现在正在进行中,人的城镇化是当前主要的问题,就是怎么升级的问题。人的城镇化以生活质量提高为主,人要进城,就应该提高他的生活质量,对城市也有好处。现在国内的大城市普遍施行积分制,在城里居住,什么条件可以加多少分,比如学历多高等等,这都是有用的,但问题很迫切。

我们在上海调查,现在与过去的情况不一样了,熟练技工和骨干工人都是农民工,进城20年,现在留不住了,上海的竞争对手是苏南、浙江的一些城市,工业在发展,急需技术工人,到上海去挖人,而且给他们当地户口,可以把孩子也带来,于是都去了。上海就着急了,技术工人跑了还有什么效率可言,所以推出积分制,要解决问题。但是光积分制是不够的,还要一个区一个区改,条件成熟就改,让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融入城市,但配套的资金是一个问题。

我们在一个普通的小县城调查,一个农村户口的农民工要转为城市户口,公共成本是10万块钱,全国的平均数比这个要多。人民日报今年8月份登出来,全国平均的农民工市民化需要公共开支13万块钱,从哪筹这么多钱?所以这就是下一步城镇化过程中为了提高人的质量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的双重改革经验,体制转型加上发展转型,为全世界做出了贡献,因为很多国家也正在走城镇化道路,不能只考虑到发展转型,也要考虑体制的转型。尽管他们的体制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但是有很多过去传统的收入也应该考虑在内,这将是一个重大的研究步骤。中国经济学家关于这一方面的问题,在国外发表的文章很少,国内有大量的调查报告、论文、著作中。中国也在为世界的经济学做贡献,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能够双重转型成功,其中有中国经济学家的一份。我先谈到这,谢谢大家。

靠卖地维持地方财政的老路不能再走下去

观众提问:现在地方政府负债非常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型城镇化的资金该怎么解决?

厉以宁: 这是当年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因为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财权和事权是不对称的。中央的财权多,而很多事情是地方做,地方又没有钱。我们有一句流行话:中央请客、地方买单。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需要改。这里顺便讲一下,有一种说法,要实行小政府、大市场就行了,是不行的,小政府大市场这个提法就不准确,因为市场跟政府的关系不能用大跟小来分。在任何情况下,政府的工作人员人数在全国人口的比重都是小的。有人说,是强市场强政府,这个“强”也不行,所以我在我的文章里用的是“有效市场,有效政府”。

有效政府,就是政府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有效市场,市场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这就行了。政府能够做的,市场也能做,就要给市场;政府该做的就是市场做不了、做不好,比如刚讲的收入再分配,这政府就应该帮助。这样才能够摆正市场跟政府的关系。

这里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钱的问题。城镇化的经费问题,就要加快财税体制的改革,既然要让地方做这件事,他就应该有相应的经费。现在的分税制的比例是1994年有的,实际上就到省为止了。还有省跟下面的地级市的关系,地级市跟县的关系,都不明确,依靠什么?依靠讨价还价来定,几次谈判才定的标准,都要改掉,不规范。另外,地方应该压缩经费,中央也应该压缩经费,把钱用在更有效的地方。

我们要学习国外的经验,我的文章中谈的比较多的是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经验。因为西欧国家的城市化在19世纪末基本定型,美国在20世纪初年也定型,而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城市化主要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发展起来的。它们是以城市为单位,建立城市公共建设基金。机构要怎么建呢?地方财政出一部分钱,各大金融机构出一部分钱,把架子先搭起来。架子搭起来就发行公共投资基金券,利率比银行存款高、比国库券高,你来买。每个项目的钱怎么花,全部公开化,市场运作。比如这笔钱这个基金券出来,是为了建自来水一厂,那个要建第二电厂,或者建公共服务设施,所有这些都是一笔项目,买后可以转让,也可以分红,还有固定利息。而且,效果是好的,为什么?因为它是市场化运作,除了非常必要的项目,大规模环境的治理,这些政府应该投资的就要投资,凡是属于企事业单位性质的,如自来水厂、电厂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建,这样就可以省掉一大笔钱。在中国,总有办法能够建,但是现在的路是不能走了。

现在有两个路走,第一个路子卖地。卖地以前采用过,的确帮地方政府解决了一些困难,但是现在怎么样?没那么多地,怎么卖,卖完后又怎么办,所以要改掉。改掉以后政府仍要花这么多钱,怎么办?向银行借债。地方债务中60%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到80%,都是银行贷款。银行贷款将来又不能还,变成坏账怎么办?这是蕴藏着金融风险的。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想办法,对于长期的债务,应该采取了断的形式,把它折扣成由中央担保的地方债债券,地方债券不是短期贷款,可以再试行。中央不要任意为地方债务兜底,因为这是不规范的。现在是跑项目,将来会是跑债务,这个应该规范化来运作。

第五篇:中国的城镇化历程

中国的城镇化历程

城镇化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起步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数的30%以下 加速阶段:城市人口占30%~60%之间,稳定阶段:城市人口占60%以上。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与西方国家相比较晚,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中国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大概是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末。城市化的起步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城镇化本身就很困难,但是国家为了配合国家的优先发展重工战略,却设置了一系列的政策来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195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此后,以户口制度为基础,先后制定了粮食、副食品、燃料、住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制度,将“城市人”和“农村人”分为两个不同的“二元世界”的身份。直到20世纪90年代,户籍制度的壁垒才被慢慢打破。

中国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大概从20世纪末开始,至今尚未结束,去年统计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1.27%。

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速度往往很快,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从1993年到2009年,中国的城镇人口由33173万增加到了62186万,年均增长4.3%,城镇化率由28%提高到46.6%,年均提高1.24个百分点。

总的来说,中国的城镇化的特点有三:速度快、城市规模大、地区发展不均衡。虽然中国城市化速度在前期受到影响,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城镇化速度还是很快的;而城市规模方面,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占全球的20%;从地区发展速度方面看,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程度要远远高于内陆地区,2011年中国大陆各省区城镇率排行榜中前五名都是沿海省份。

推动城镇化的意义是重大的,不仅能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有利于改善民生,而且还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城镇化发展一定要保证稳定健康发展。

下载徐匡迪:中国的城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徐匡迪:中国的城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城镇化的意义

    近年来,城镇化几乎成为举国上下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热点问题,他不但是学者们在论文中经常讨论的主题,而且成为众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研究生的一项重要选题。通过传媒,社会各界人......

    中国的城镇化之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城镇化工作情况,请审议。 一、近年来围绕城镇化开展的主要工作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转变发展方式、......

    浅析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

    资源学院2010级本朱南华诺娃201011191012 浅析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 引言 所谓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

    中国城镇化进程(全文5篇)

    长路漫漫——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摘要]在中国近几年的发展中,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一直是举国上下极其关注的热点问题。那什么是城镇化,城镇化是怎么样子的。在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中......

    中国城镇化进程分析

    中国城镇化进程分析调查报告【内容摘要】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取得了长足发展,我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化城镇化发......

    2012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

    2012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 2011年,在国际经济形势日益复杂多变的趋势下,中国城镇化率突破50%,发展成果举世瞩目。然而,城镇化背后隐藏的问题正在显现。未来,中国将如何培育与......

    浅析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特点★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浅析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特点 作者:刘宁 摘 要: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从以工业经济为主要推动力转变为工业经济和城镇经济共同推动的过程。城......

    中国不会落入城镇化陷阱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国不会落入城镇化陷阱人民日报2013-06-14 (迈克尔·斯宾塞作者为美国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本报驻美国记者吴成良采访整理 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