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浪潮下谁来养活中国

时间:2019-05-12 19:3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镇化浪潮下谁来养活中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镇化浪潮下谁来养活中国》。

第一篇:城镇化浪潮下谁来养活中国

城镇化浪潮下谁来养活中国

62岁的老农梁淑华最近有点烦,正月过后,自己的两个儿子又要外出打工了,眼看春耕就开始了,家里的十几亩地找谁帮忙,到现在还没着落。

尽管如今种粮收入并不算少,但城市的生活更吸引年轻人。“俩孩子都想搬到城里住,享受城市人的生活。”家住吉林省农安县龙王乡的梁淑华无奈地说。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2002年至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平均每年增加1.35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到2011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1.3%,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亿多人。

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使中国粮食供需处于“紧平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快速的城镇化在消耗大量优质耕地的同时,也使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外流,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粮食生产后继乏人。另一方面,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收入增加,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快速改变,许多家庭肉类支出的比例已超过了主粮的支出,使饲料粮需求猛增。

中国社科院近期发布的2012年《城乡一体化蓝皮书》指出,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工业部门转移,劳动力已逐步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解决明天“谁来种粮”已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政府陆续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继续确保三农投入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还要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农委主任任克军表示,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平衡农工收入和留住农业经营者的重要手段,同时,新型农民应是未来种田主体。

“要增强种粮的吸引力,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让种田农民„现代化‟。”倒计时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成贵说,一方面,政府应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打造规模种地新军。另一方面,还应鼓励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当职业农民,着力培养现代农业从业者,加大培训力度,提升职业农民素质。

在鼓励农民种粮的同时,还需要推动农业的高效化、集约化发展。研究“三农”问题的民间机构“中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院”院长李昌平表示,如今农民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化肥、农药使用量偏高,影响了粮食和土壤的质量,不利于农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粮食安全的内涵不仅仅是产量的安全,还包括粮食的质量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李昌平说。(记者马扬 张舵 左为)

第二篇:城镇化下的“新丝路”:中国坚持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下的“新丝路”:中国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5年后的今天,在世界经济增长缓慢的恢复过程中,新的挑战出现在各国面前。9月11日至13在中国大连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人们期待从这里获得中国政府的信号,感受正处于转型关键阶段的中国经济的力量。

一直以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便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人口大国、经济大国、发展大国,并且年均GDP以8%的速度奔跑,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金融危机的侵袭下,中国GDP增速最终破产,这引起了人们对中国实体经济衰退的普遍担忧。

中国新一届政府今年3月上任伊始,就明确提出把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作为施政目标。中国已经不可能沿袭高消耗、高投入的老旧模式,而是必须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围绕这一宏观目标,政府推行了新型城镇化战略。资料显示,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虽然从表面上看,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背后潜藏的诸多矛盾、问题也日益凸显。杀鸡取卵式的城镇化进程不可取,新型城镇化才是解决之道。

城镇化将为长期扩大内需提供巨大潜力。未来十多年,中国将有上亿人口融入城市,这是极为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变化过程,需要新的协同发展政策。虽然推进中会有许多困难,但这将成为我们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由之路。

如何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西部推荐城镇化建设,需要全新的思路。适逢习近平主席中亚之旅,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落地,这一战略与发展中西部经济,促进我国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整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高度吻合。因此,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为正在推进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了一条“新丝路”,那就是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惠及邻邦,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视野下,让更多的关联方共同参与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宏图伟业,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盛宴。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6%;5%的调查失业率和

2.4%的通胀率,均处于合理、可控范围,城镇化战略功不可没。未来,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共同推动下,中国经济必将再度活力四射,也必将为世界经济的快速复苏注入新的动力。

第三篇:中国城镇化研讨会·2013

主持人 涂俊: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早上好,非常感谢大家光临城镇化与投资研讨会及2013年《投资蓝皮书》发布会。今天的研讨会及发布会由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参加活动的有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以及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来自建投投资、中投信托、国泰基金、宏远证券、中投租赁、建银控股、中投科技、中国投资咨询公司、建银咨询、建银饭店等中国建投等成员企业的专业人士以及诸位在京的重要媒体。

首先请我介绍一下到会的领导、专家及媒体朋友们。中国建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投资蓝皮书》主编杨庆蔚先生,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副司长袁喜禄先生,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所长张长春先生,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院、原中心副主任袁崇法先生,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志红先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先生,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投资蓝皮书》副主编张志前先生,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发展改革试点处处长王浚丰博士,社科文献出版社经管中心副主任许秀江先生,建投嘉峪(音)北京总经理董建强先生,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秘书长王俊娜女士,社科文献出版社王婧怡女士。

我们还有幸邀请到了在京的重要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日报、光明日报、经济参考报、经济观察报、中国证券报、中国经济时报、经济日报、证券时报、新浪网、中国网、搜狐网、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新京报、法制日报、京华时报、南方都市报、新财经、日本经济新闻社等等,欢迎各位专家和媒体朋友的光临,今天的活动主要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围绕城镇化与投资这个主题进行研讨。第二个环节是新书2013年《投资蓝皮书》的发布。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有请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志红先生致辞。

刘志红: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首先对出席城镇化与投资研讨会2013年《投资蓝皮书》发布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新闻界的朋友表示最诚挚的欢迎。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当前被市场密切关注和热烈讨论,我们认为这不仅是因为城镇化被看作是扩大内需、推动中/ 22

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中国城镇化向来就是一个充满争论、值得探究的话题。中国建投一直高度关注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对城镇化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第一,就我们的观察,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已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按照常住人口比例,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2.57%,比2011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这个数据包含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我国已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体的时期,今后将面临新的社会经济问题;二是城镇化增速放缓,过去快速推进状况将有所改变,这一侧面说明,我国的城镇化也在经历重要的转型。当前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就是要改变过去大规模造成粗放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第二,我国的城镇化不仅具有大国经济的一般特点,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总体上符合一般规律,比如出现的郊区化现象、城市群和城市圈的发展以及大国经济带来的区域不协调等等。尽管具有相似的地方,我国的城镇化也不是先行发达国家时空上的重复,而是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其中一个最显著的差异是我们在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之初,就面临着与新型发达国家不同的人口条件,这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只有认识到这个差异,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过去30年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城镇化过程中人的问题。

第三,城镇化不仅是经济转型的过程,更是社会转变、制度演进的过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空间转移,最后涉及到深刻的社会结构变迁,需要在社会关系的调整中逐步实现社会融合,更需要在一切制度框架下引导并实现社会平衡。因此,观察城镇化不能只选择经济发展这样一个方面,而是需要拥有更加宏观的、综合的视野,认识到城镇化发展的长期性和渐进性,进而更加科学地把握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机遇和风险。

第四,城镇化将对未来投资体系的改革、投资市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未来城镇化的投资不能仅仅只围绕“城”展开,而是需要围绕人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展开。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城镇化不仅是人口的聚集,还包括生产方式、精神需求的城镇化。刚才我也讲到了中国以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超过了52%,但是以户籍人口计算,中国的城镇化率才超过35%,这17个百分点的差距,蕴含着巨大的投资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消费的升级带来了新的投资机遇,我们高度关注城镇化过程中人的精神层面的需求所延伸出的消费需求,关注未来文化传媒领域的发展机会。

下面再推介一下中国建投投资评级。我们在对投资市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目前投资市场上有各类评级,但是评级结果都仅仅是针对各个市场的内部,比如基金评级、股票评级等等,各个投资市场之间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比较标准,投资者很难在纷繁众多的投资品中进行恰当的投资决策。为了解决投资/ 22

者在不同的投资市场进行实战配置的需要,我们的研究团队打破了各投资市场的界限,创造性地推出了国内首个覆盖不同投资市场的评级体系,将股票、债券、商品期货、房地产、VC/PE、信托、银行理财、开放式基金纳入到统一的评价方法体系中,通过风险处理等方式,增强了他们的可比性,就收益性与活跃度进行横向对比。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对下一年各投资市场的变化做出了预测,为投资者的资产配置提供决策与参考。我们希望投资市场评级体系的推出能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更对中国投资市场有一定的价值和帮助。

袁喜禄: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能够参加我们的研讨,也是投资蓝皮书的发布仪式。因为城镇化和投资,这个问题确实非常重要。刚才刘志红也说,这个问题既关系当前,更涉及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各方面也有一些很多不同的观点。大家知道,上个月底在上海市开了一个城镇化的高层研讨会,在这个会上,徐主任对城镇化未来的理念、未来的思路和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都做了一个非常全面、深刻的阐述和介绍。所以,今天参加这样一个研讨,还是从正常的时间工作当中,对城镇化的研究和思考的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理解和看法。

刚才刘总也介绍过,未来的城镇化确实是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大背景之下,城镇化也面临着转型的一些发展,这种转型的过程其实也面临着许多新的趋势、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其实这种未来的新的变化,既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意味着今后的一些政策的着力点有一些新的变化。同时这是未来新的投资的方向和热点所在,所以按昨天下午简单准备了一下,我感觉最近城镇化有五个方面新趋势和特点:

第一,推进城镇化的宏观经济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家知道金融危机之后,无论是我国的经济还是世界的经济有两大特点,一个是增速要放缓,二是大家都要转型。和以往高速增长阶段推进城镇化是完全不同,在这种背景下,在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怎么辩证地认识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我们一方面认识城镇化确实是拉动未来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强调,我们不能忽视未来的城镇化,同样要受到经济放缓的一些约束。

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国家具有长期向好的前景,一个重要原因是城镇化拥有了巨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下一步中国经济转型,城镇化承载了一个节奏调整的重任。重大的结构性偏差和结构性矛盾,其实城镇化是一个焦点,在“十五”计划的时候,我们最先提出城镇化战略,当时的汪洋副总理说过一段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他说城镇化是中国结构调整的牛鼻子,这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其实十几年过后,/ 22

这还是一个前瞻性的判断。这种背景之下,当前我们下决心推进城镇化,确实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但另一方面,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消费的潜力,在其他的因素约束下,城镇化自身的发展也要有约束,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不是无限的。在总体经济转型、经济放缓、发展模式转型的大背景之下,今后的城镇化发展也不可能爆发式发展,而应该是一个积极稳妥、渐进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了城镇化历史的进程,所以我感觉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什么强调这一点?最近媒体报道了很多地方都是加快了城镇化的速度,提高了城镇化的指标,希望通过城镇化的加速推进,通过加强土地投资开发力度,带动经济的高增长。这种城镇化的冲动是把一个长远的战略性任务,当成应对当前的短期的应急机制。这种忽视城镇化的基本背景和方向也会脱离城镇化正常的轨道。

第二,未来推进城镇化的动力机制面临新的转变。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之后,城镇化主要是依靠工业化来拉动的,这种工业化的模式是通过我们对外开放战略,通过招商引资、承接全球的产业转移,我们成为了世界的工厂,这种工业的繁荣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纳了农村人口劳动力的转移,这为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只不过我们过去也有失误的地方,没有顺势而为,其实我们丧失了在高增长的时候推进城镇化的一个最好的时机,所以带来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脱节问题这也是大家公认的。所谓工业化超前,城镇化滞后,特别是人口城镇化滞后,这就形成了半城镇化的矛盾和问题。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所有国家都在转型,全球经济也面临着再平衡,欧美通过再工业化,通过制造业的振兴,来重振美国和欧洲的这种竞争力。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未来的需求或者世界经济的放缓,带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不光是国内的问题,我感觉应该是全球性的问题。在这种需求不足、产能过剩背景之下,以往我们是主要依靠出口、依靠工业、依靠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是不可能再延续,所以在工业化超前、人口城镇化滞后的背景下,我们再依靠工业扩张推动城镇化也不可能持续。我感觉今后的城镇化只能将从以往工业化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城镇化的模式,转向通过城镇化来消化工业过剩产能来支撑未来经济的增长。只有通过城镇化消化我们庞大的过剩产能才能形成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只有通过人口的城镇化让农民进城安居乐业,才能化解工业化超前、城镇化滞后的结构性偏差。我们看各地现在报道的一些问题,感觉大家更热衷于投资、招商引资、搞产业聚集区,虽然名义上强调城镇化的产业支撑,但很多的做法还是以往发展模式的延续。所以今后城镇化的着力点应该要从过去单纯的关注招商引资、大上投资项目,转变到关注人、关注城市经济本身所蕴含的就业潜力,为城市经济、服务经济的繁荣创造条件。通过市场机制培育出的产业支撑和就业机会,这不是几个大的重化工项目所能替代的,所以这是第二个转变。/ 22

第三,城市空间扩展的模式也要面临新调整。过去我们发展模式城市扩展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这是城市规模扩张的重要载体、一个重要的体现。开发区的模式有很多的优点,但是这种我们国家的开发区在全球也是最壮观的,大家到各地一看,几十平方公里、上百平方公里的开发区非常奢侈,也非常壮观。但是这一发展模式无限扩张扩展之后也带来了很多的隐患,比如土地的减少过多过快,不是城市化占用了耕地,而是工业化占用了更多的土地;工业对粗放发展占用了更多的耕地,而不是人占用了更多的土地。二是助长了工业的盲目扩张,加剧了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各个园区产能过剩的东西,在信息条件之下,东部沿海能看到,在中西部也能看到,因为市场化、信息化能改变过去所谓的信息鸿沟。第三点来讲大量的工业扩张其实是挤压了城市居住商贸的用地,这也是我们说土地用地结构的不合理是推高房价,抑制了城市服务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今后我们城市的发展不能都是为了生产,更多的是为人而服务。大家知道,我们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很多地方生态环境脆弱,今后我们稀缺的土地资源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空间、创造条件,这才回归到人的城镇化的本质要求。

第四,城市化的空间布局面临着成型的塑造。城市化的空间布局的塑造,这么多年来我们经济发展或国土空间开发的突出问题是,无论是省区、市县或者乡镇,无论是条件好还是条件差的地区,无论是生态环境承载力高还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大家都要工业化、城镇化,大家都要大开发、大发展。这对于中国来讲是灾难性的,工业化、城镇化不可能在全国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平均分布的格局,这种分散式的大开发带来了许多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前面说的重复建设的问题,再比如耕地减少过多过块的问题,也包括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或环境污染扩散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很多环境污染非常难治理,中西部也要考虑沿海地区、珠三角、长三角、小城镇乡镇企业的模式,如果按照这种模式,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挑战是永远不可能解决的。未来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在空间开发布局的模式上,第一层含义应该是在我们国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方集中分布,因为是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的一个概念,叫“集中均衡式的布局模式”,所谓集中,就是未来的人口、经济、城镇化的格局。第二层含义是我们要走集约开发、节约空间发展道路、发展模式。所谓以城市群为载体,就是要通过城市群的产业集群、人口的集中、城镇的密集提高我们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第三层,我们的集中也不是无限度的。比如珠三角、长三角,这些地区的城镇化地区要转型,要优化升级,这是集中的含义。所谓均衡,我们说以城市群为载体,这些城市群在小区域集中布局,在全国来讲,衡的大的空间尺度上是一种均分布,这种均衡分布的意义是在中西部培育带动中西部发展的增长极。这种从全国来讲也是和内需战略相适应,是和内需战略空间布局模式的一种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空间会从改革开放之初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步扩展的过程,这也是释放我们所说的大国内需的潜力;另一方面像其他的地区,比如说像农业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这些区域的城市更多的是区域性的经济中心,或更多的/ 22

是未来实现工业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未来城镇化的空间布局模式要改变以往大开发、分散开发的模式。所有的地方,是个城市就要做大做强,是个城市就要变成国际全球城市,很多城市要变成全球中心、国际化大都市,这是不可能的。其实未来城市的格局有分工、有协作,有一个大中小城市相互支撑的概念。

第五,我们下一步推进城镇化确实制约城镇化的主要障碍变得更加复杂,或城镇化的门槛要更多。过去我们在“十五”提城镇化,更多的侧重于体制上的障碍,比如户籍制度,大家延伸户籍制度隐含的社会保障体系,什么时候我们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均等化的程度,这是户籍制度改革能够达到的程度。另外,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在传统的体制障碍没有完全消除的同时,有一部分小城镇制度开放,体制进步,但是体制的分隔没有完全消除的同时,城镇化的发展都面临新的障碍或新的经济性的门槛。比如高房价,一方面因为高房价不仅是农民进城的高门槛,其实也制约了城镇化内需潜力的发挥。大家知道,现在房价讨论也比较多,现在的房价已经远远脱离了百姓可承受的能力,因为这种高房价不仅是制约农民工进入城镇的门槛,抑制了内需潜力,还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比如说城镇居民的消费。大家投资的空间在哪,今后其实是围绕着人。另一方面这种高房价或房地产变成了暴利的行业,大量的投资远离制造业,因为市场化大家选择的空间是一样的,投资商非常憧憬,这种高额的利润率是吸引大量制造业投资脱离实体经济的重要诱因。中国的高房价之后,中国富豪排行榜大部分是房地产开发商,他们占相当大的比重,这是我们和发达国家不可比的。但是一个国家不可能是依靠这种来持续增强创新的能力,所以如果我们说走出推进城镇化就是房地产化,或发展房地产就是要高房价的误区,我们应该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正确看待房地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城镇化绝不应该是房地产化,这是共识;另一方面,没有百姓可承受的房价,没有房地产的健康发展也就没有未来的城镇化。如果所有的内需潜力,房地产是一个重要的载体,为什么这么多年农民工或农民工进了城不是一个真正的消费者,而是一个生产的制造者。

大家看最近四川芦山地震之后,很多打工者花了六年的时间回家建了一栋房,地震之后一无所有。这其实是上一代打工群体,因为咱们没有叫他们真正进入城市,所以这些打工者没有财富的积累,很多人变成了流动的群体。今后只有包括我们,很多年轻人、大学生或者新的社会群体成家立业之后,要有新的居住空间,才能带动很大量的消费。同时人发展之后才带来了城市其他建设投资的需求,这才是弥补投资和消费的链接点的关键环节,也只有通过人的进城,才能解决人口城镇化滞后带来的结构性矛盾,所以这是今后下一步需要解决的很多问题。

简单说了五个方面未来新的变化、新的趋势以及新挑战,新的变化趋势也孕育着新的未来发展方向或新的投资热点。归结到五个方面的核心,其实还是应该回归城市化的本质。我们一说城市化的核心是以/ 22

人为核心的城市化,未来的投资如果脱离人的发展是没有前景的,只有围绕人的消费,围绕人的生存和发展进行投资、进行发展,这种是中国经济未来前景无限、潜力无限的重要基础,谢谢大家。

主持人 涂俊:

谢谢袁喜禄先生,我们有理由相信,城镇化的重要性以及它的复杂性在未来国家经济发展和投资政策中的地位将会明显提升,下面有请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原中心副主任袁崇法先生发言。

袁崇法:刚才袁司长讲了,我们中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了一个十字路口,我经常讲的是,进入一个转型期。但是这个转型期的说法,好像很多人都认同了,到底转型在哪里,它的特点在哪里,真正需要深入研究,所以我今天想谈谈对这方面的看法。

我们去年公布的城镇化常住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52.57%,这已经是世界平均水平了,但有可能略高于一些,因为在上有所差距。按照国际惯例,进入到一个完全城镇化的人口比例,城镇人口要达到70%以上,我们离70%还有20个点。按照我们现在的发展速度,估计到2030年基本可以实现。20世纪50年代的初期中国的城镇化率是10%,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是20%,到目前为止是50%。到2030年实现70%的话,中国的城镇化用了20年的时间。这个速度在全世界看来,就算是快的。除了韩国用了30年,日本用了100多年,美国用了将近200年。在整个的世界进程中,后发展国家城镇化的速度比较快,我们是用了80年的时间,不能算慢也不能算快,因为中国有中国的特色。还有人口,原来的经济发展水平,我们的资源禀赋相对薄弱,所以讲这个的话大家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以往所取得的成果不容易,今后还有20个点的城镇化率,可能不像以往那么顺利,所以我完全同意刚才袁司长讲的,今后战略性的东西比较多,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我们也要谈一谈转折期,不光从城镇化的比例上可以看出,我们前半年是比较顺利的,速度比较快,后半年的城镇化难度比较大,进入一个高峰往下走的趋势,这叫转型。同时我们面临全国由温饱转为小康,开始进入中等收入社会了。中等收入社会的消费需求与特点并不是以物质性的消费水平为主,而是更多地提出了一些物质消费以外的精神、文化层面上的需求。这样的一种收入水平变化带来了消费结构的变化,会对我们后20年的城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现在大家不太注意,但是今后需要越来越关注,中国现在已经由50年代的无产者的社会变成普遍有产的社会。这样一个社会变化,无论是对整个经济发展也好,从城镇化角度也好,它会带来很多很多的/ 22

和以往不同的特点。我们现在普遍感觉到,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每一个人都在维护自己的财产权利,都希望得到一份财产,都希望获得平等的增值机会,至少是平等、保护的权利。这样一个社会基础已经不同于20世纪50年代了。所以说,今后的社会变化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条件的改善、完善问题,必须要深入到人的问题上。现在的人需求是什么?未来的城镇化一定是按照大众需求的趋势在发展。

我们讲到人,有制度层面上的,也有社会行为问题,我们谈的最多的问题,包括今后城市体系规划当中,我们要解决2亿多候鸟的定居问题,解决1亿多农民工进城问题,转移就业人口的市民化的问题,解决农民身份怎么样合法的转变为城市的市民,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典型的城市市民的行为,他是不是已经够市民化了,中国式过马路、交通拥堵,这些说明了什么?我们人已经进城了,但是进城不等于就获得了户口、获得了住房,不等于一个合格的市民。我们现在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很多社会问题固然有制度上的问题,但是我们城市社会的最基本公众行为上也没有构建起来,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市民行为。这么说有点抽象,比较一下,一个农民在农村是相对放任的,想唱、想跳、想哭、想笑,甚至随地撒尿都没有人看见,没人干涉他,很自由,他的房产和别人的房产不挨着,自己愿意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我们城里人一出门就碰到一群人,他的房产和别人的房产紧挨在一起不能动,虽然有自己的一份资产,但是是共享不可分割。城里人,特别是对公共房屋、基础设施需求很强,但是这些东西对于每个人来讲,你有分享的权利,但是不能分割,我们有这样的意识,在城里归根到底所有人都要高度自律,高度的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是我们把约束看成是一种束缚,没有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造成了很多人为的社会秩序的混乱、矛盾。加上前面讲产权制度、个人财产的保护制度远远没有到位,产生了一系列的纠纷。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一边说城市化率要往上走,但是现有城市化率的一堆问题都没有很好地梳理出来,从制度上加以协调。

我非常同意刚才讲的,我们以往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城镇化历史就是一个制造业支撑的城镇化历史。工业园区最典型,工业园区里面主要的产业是制造业,吹破了天是高新技术产业,所有挂着各种各样牌子的产业园区基本上都是以传统的制造业为主,这是一个现实,传统制造业凝聚了大量的劳动力,这样的情况下形成了一大片城市。但是目前为止国内也好,国际也好,整个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结构在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制造业的规模、体量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新型的产业,比如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包括一部分创意型的产业,甚至包括传统的农业,最后转为现代化的农业。这些产业对人口、对劳动力集聚的要求高吗?不高。而这些恰恰是我们今后发展的主要业态,包括像养老产业等等。这些业态有的是融入式的,有的是分散式的,有的要求劳动者人口贴近他的场所,比如农业,在未来产/ 22

业这样一个业态化上,支撑不了以往的大规模集中人口城镇化形态。所以今后的城镇化规模、布局空间上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我们从规划中体现出来的,未来的城市一定是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的提升。以往以房地产来说,特别是在大城市,我拿了一小块地盖两三栋楼就可以赚大钱,可以不考虑别的东西,今后这样的机会就很少了,尤其是扩展到三线,甚至到农村腹地,中小城市、小城镇发展的话,盖一两栋楼一定死定了,这是我们考察得出的结论,越是人口集中度小的地方,中小城市不从综合功能上考虑,投一个片面的城市建筑体肯定有很大的风险。所以小城镇的开发,我们历来主张综合考虑,讲综合考虑不完全是现在热得要命的甚至于过渡的城市综合体,因为有的地方连城市综合体都不需要,但是有一条越是需要小规模集聚的地方越需要全面综合的系统考虑城市的综合、城镇的功能来考虑它的投资行为。

我们以往来看,我们投资往往注重在点上,大城市、小城市、小城镇,但是城市化未来的20年中集中体现为社会行为,因为现在的城市化不是城市人的城市化或想进城人的城市化,这是一个全民的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社会进步,不是搞一批城市出来,我们仔细想想,农村的每一个家庭,你到他家里去看,他的消费产品和城里人的产品有什么区别?我认为没有区别,只有收入上的区别,他的生活方式、消费品绝大部分已经商品化了,很多有的家庭从小到大自己做衣服,家里吃的东西很少,全部是由自己加工制作,能源的供给也是统一城乡布局的,所以从生活方式上讲,追求城市化是每一个人合理的需求,不是70、80%人的需求。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研究城镇化应该考虑让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人员都能够享受到城市般的生活方式。从这个角度上说,城市化不是点,不是面,而是全覆盖。

讲讲特点,中国的城镇化从制度上有一些问题,不突破,问题可能越来越尖锐。中国的城市是权力城市,不是市场化配置资源形成的,中国的城市大小级别完全是和权力的级别一致,权力有多大,能够动员的资源就有多少,就可以形成多大的城市。如果这样一种模式,我们再做城市体系规划,也解决不了问题,如果按资源配置,北京就不可能有这么大,因为能源昂贵,水资源昂贵,但是天踏下来有高个子顶着,没有水调水,没有气调气,没有煤调煤。这就是权力形成中国的城市。怎么样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能够多发挥一些市场的作用形成城镇,至少可以避免人为地造成,这个制度迟早要考虑。我们总说每年新增长多少人,需求多少,需要土地产值多少,GDP多少,真的是按这个账对比,对国土资源部提出土地供给和需求。我们现有的城市里面按照规划,工业用地占了50%,我们规划只占了20%,工业一提升,这些地用来干什么?已经圈在城里了,包括农村的计提建设用地、人均占用数不一样,有时300平米,有时200平米,比城市规划法里面要求要高得多,未来的城市发展用地应该更多的关注城市内部和乡村内部现有建设用地存量规划,不要再去占了,我们已经占到了边界,不是占到耕地的红线/ 22

问题,我们连环境的保护用地还围得不能再围了,湖越围越小,生态脆弱区一直占着,这样占下去,我们也把自己毁掉了,将来怎么样有一个新的制度鼓励大家用现有的存量土地而不是新占地,这样涉及问题就多了,主体给谁来搞?另外财政怎么样去搞?商业机会怎么出现?

最后最核心的问题是人口,我们现在的人口是户籍锁定,而不是自由迁徙,我们现在的制度不光是阻碍了农民进城,不同城市之间的流动也是阻碍了,我们很多北漂不是来自农村,我们北京的几百万人你说有多少农民工?没有多少。城与城之间的流动实际上是在调配资源。所以今后我一直在呼吁这个事,但是我们接受规划,说别人没有用,每个地方还是想办法圈一块地,搞一两个项目落地,土地本身也带有价格,盖房子营业税等,以后还有各种各样的税。

总之我刚讲了七八条,我认为城镇化都避免不了,我们现在已经感觉到,社会是进步的,收入是提高了,自己拥有财产了,但是矛盾越来越多,意见越来越大,无名火越积越多,我们不能总是在经济一个领域里来考虑城镇化,我特别强调的是,城镇化一定希望我们更多的注意到这是一个社会进步,从社会进步的角度去多加衡量,毕竟我们在座的都是搞研究的,有一些是媒体,也希望我们这些人以后能不能在这方面更多加些注意和调查研究。谢谢各位。

主持人 涂俊:

谢谢袁崇法先生,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结构性问题,还有许多矛盾需要解决,也需要我们从社会、经济、人文等等方面进行研究,给我们很多鞭策,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化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先生发言。

魏后凯:我谈三个方面的观点。因为最近四五年我们一直在做城镇化的问题,第一个方面,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过去我们说中国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态已经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现在我们的城镇化,统计下来看还有一点点,基本上我们认为是协调的。现在中国的城镇化不是水平比较低的问题,也不是速度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城镇化质量的问题,城市化它的核心实际上就是我们的现在市民化程度比较低。我们也做了一个粗略的估计,2012年城镇化趋势从统计下来看,是52.57%-52.6%。而2011年,根据联合国发布的最新数据世界城市化率是52.1%,过去的11年是从2001-2011年,世界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49个百分点。假如去年2012年世界城市发展情况按照过去前11年的平均速度进行推算的话,到去年世界城市化率,我觉得应该是52.6%,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也是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所以我们说,当前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这是一个我们初步的估计。/ 22

第二点想法,和刚才袁教授讲的有一点类似,城镇化应该是未来20年中国经济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过去有个判断,现在中国的城镇化有50%,仍然处于快速推进的阶段,过去说是由快速转变为减速,但还是一个快速推进的时期,这样一个快速推进的时期,今后还有20年左右的时间,我们根据三种不同的方法,对中国的城镇化进行了预测,最后采取一种平均的办法,得出了一个结论性的东西是,中国的城市化率在2020年的时候达到60%左右,这样去年就应该进入中等水平了。2030年,我们估计在68%左右,大约在2033年前后,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70%左右,因为70%是一个重要的拐点,过了70%中国的城市化率就要结束这个时期,进入稳定发展的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这样我们城市化快速推进,我们预计在2033年接近这种快速发展的时期,应该还有20年左右的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间。但是我们想,城镇化这种快速的推进会带来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因为城镇化是工业化一个重要的载体。同时我们觉得城镇化在这种快速推进的情况下,它会产生一系列的综合效益。

现在我们政府比较强调投资,启动内需等等,这也是比较重要的,但这不单纯是投资、是内需的问题,应该是一种综合效益。我们认为,在城镇化快速推进、产生的综合效益体现在很多方面,一个是投资效益,城镇化涉及的面很广,通过集中显示的投资、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产业建设,能够拉动这种投资,我们也做了大量的测算,这就是我们带来的投资效益。还有收入的效益,城镇化会使居民的收入提高。过去我说过,要解决三农问题,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实现城镇化,不但会提高城市居民的收入,也会提高农民的收入,这样会扩大内需。第三是增长的效益,城镇化能够刺激促进我们的经济增长,因为产业的集聚、投入的增加、收入的增加、内需的扩大,这一系列的效应叠加在一起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由于城镇化的推动,加上从空间格局的改变未来形成的沟通新网络开放的一种格局。我们在中西部地区能够形成一批新的国家级的增长极的话,所以我们觉得未来15-20年,中国要保持一个叫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就是我们带来的增长效益。第四是创新的效益,城镇化可以带来人力资本的积累,能够刺激我们的创新,能够带动一种创新的效益。第五是环境的效益,我们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城镇化会产生两个方面的环境效益,一个是正的,一个是负的,正的是由于城镇化带来的要素、产业、人口的集聚体,这种有利于环境污染的集中治理,有利于居民的观念变化,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二是会产生负面效益,比如说要素人口产业的大量集聚,会带来这种大量集聚,各种污染,我们的生态环境压力会进一步加大,生物的多样性会减少,带来一系列的环境负面效益。所以我们想,推进城镇化是我们未来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会产生五个方面的综合效益,尤其是在环境下,有正的,也有负的,所以中国未来的城镇化要走绿色的城镇化道路。/ 22

第三点想法,当前我们推进城镇化,应该走出五个误区,现在中国推进城镇化的误区很多,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学术界,我们觉得误区很多,我们要找出五个误区,找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现在我们很多把城镇化当做一种目标,去追求一种没有质量的、没有市民化的城镇化高目标,所以我们觉得,城镇化不是一个模式,而是一个过程,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我们跑到西部的一个区,发展水平那么低,发展条件那么差,不可能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下追求没有质量的高水平的城镇化。拉美的过度城镇化、蒙古的过度城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五六十年代大跃进的时候也出现了这样一种问题,所以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城镇化推进的速度必须适度,你太高了,不行,太低了也不行,不能追求过高的速度。我觉得我们的城镇化要适度,要保持五个适应。一是我们的城镇化应该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二是我们的城镇化水平应该和工业化的阶段相适应;三是我们的城镇化应该与我们的城镇集中显示的能量和公共服务的能量相适应;四是我们的城镇化应该与我们人口的吸纳能力相适应;五是我们的城镇化水平应该与我们的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包括北京,我开玩笑说,北京要发展中低端产业,人口吸纳的能力,就业吸纳的能力很大,5000万,但是它的水资源,从很多方面的资源承载能力来看只有2000万左右,北京现在已经超过了规划目标,所以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很重要。我们要走出一个误区,就是城镇化的水平不是越高越好,中国是一个人口比较多、发展差异比较大的发展中大国,不可能像新加坡等一些小国家,城镇化率达到95%以上,我觉得难度很大,城镇化有一个饱和度,有一个分值,我们最近在研究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城镇化的天花板、饱和度就在85%左右。根据我们的预测,205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有可能80%,接近饱和度,接近天花板,到2050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候,我认为基本上就可以了,如果进入到城镇化稳定的时期,一个城市就要像城市,农村就要像农村,不能混为一体。城乡必须要差异发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像”,城乡就应该差异发展,还有一个生态安全。城镇化的本质就是市民化,是人的城镇化,城镇化正在提高质量,但是在过去推进城镇化的过程,我们很多地区要能力不要人口,你到这里就业,但是适龄化不可以,要土地不要人口,我觉得这种思路是一种误区,是不对的。现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来现在很多地区搞学商造城,搞房地产化,其实现在不是,我们想缺少市民化的城镇化是没有质量、不健康的城镇化。现在过去一些年,一些小速的大城市,高房价,超过了居民收入上涨的速度,这样阻碍了城镇化,提高了农民市民化的门槛。这种小速大城市的高房价、房价的过快上涨是造成我们居民财富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由于房价的过快上涨,房价比较高,所以带来居民收入财富的重新分配,造成差距的扩大。

中国的城镇化是在现有城市的基础上搞的,我们1997年冻结了县改市以后,我们先是耕作,已经冻结了16年,我们现在的城市在96年以后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由于城市的数量不增反减,我们/ 22

城镇化的人口在不断增加,城市化的水平在不断提高,从1996年以后,中国单个城市建成区的面积,单个人口规模度扩张一倍以上,同时资源分配的结果是大城市在急剧盘价,我们现在的大城市是有吸纳能力,但是缺乏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我们投资中小城市甚至小城市的数量,中小城市人口的比重都在下降,有一些小城市、小城镇在衰退,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是有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但是缺乏产业的支撑,缺乏就业人口的吸纳能力,带来了一个结果,我们的城镇人口的规模结构,从理论上来讲是一种金字塔型的,但是现在是在向一个倒金字塔型转变,我觉得要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呼吁要尽快恢复,建制市的挟制,重启县改市,探索政改市,优先把10万以上的建制市先造我们1.92个“建制市”,有一大批我们的建区人口规模有的在20万以上,10万以上的也有不少,五万以上更多的。使中小城市,尤其是新增加的中小城市成为我们吸纳农民转移人口,成为市民化的重要载体。

主持人 涂俊:

谢谢魏后凯先生,刚才几位专家的发言也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城镇化投资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城镇化要关注人的城镇化,还有城镇化的结构转型,不管是城镇化还是工业化都要从原来的粗放型转向精细,转型升级带来发展。感谢各位专家,第一环节告一段落,下面进行第二环节,有请《投资蓝皮书》主编杨庆蔚先生发言。

杨庆蔚:

谢谢主持人,大家上午好,刚才发改委和社科院的领导和专家对城镇化和投资作了非常精彩的演讲,至少对我来说很有启发。特别是袁司长的讲话,发改委现在研究的城镇化,研究的重点真正是按科学发展的观点提的,以人为本,从人的生存和发展,有一个创新的思路来研究城镇化,对我们来说是很有启发的。我们今年的《投资蓝皮书》,城镇化投资也是提升的一个内容,今天我们把两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去年也是在这里,大家见证了《投资蓝皮书》的发布,今天是今年《投资蓝皮书》的发布,希望能够得到各位的关心和支持。

在过去的一年中,2012年《投资蓝皮书》取得了不错的影响,我们也感到欣慰,坚定了要把蓝皮书做好做精的信心,在这里我谨代表编委会向给我们提供指导意见的领导、专家们,向为本书出版发行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工作人员以及支持我们的媒体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投资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我国既有投资能力,又有投资需求,关键在于选准方向,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从投/ 22

资能力看,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117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2.8%,财政支出125000亿元,增长15%,虽然收入增长有所下降,但是支出还是保持了较高数额的增长。

今年我国预算赤字12000亿。赤字补助和占GDP明显增加。可见政府的投资空间还会扩大,投资能力也会提高,同时,2012年,多个行业的民间资本准入政策相继落地,未来将陆续进入到新的领域,成为增强人的投资能力的重要驱动。从投资需求来看,在三驾马车中投资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拉动力量。投资需求仍会继续扩大,2013年是“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同时也是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的一年,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对加快推进投资需求进一步增加,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路线的逐步清晰,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的需求,也刺激了投资需求的进一步提高。既有投资能力,又有投资需求,如何实现供需的有效对接,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通过投资市场的配置功能,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实体经济的不断壮大,经济货币化程度的不断深化,投资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2012年,我国各类投资产品的主要规模均较上年有所扩大,其中A股市场总市值达到23万亿元,同比增长17.26%;债券余额达到了26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7%;基金管理资产净值28000亿元,同比增长了31%;信托资产总规模74000亿元,同比增长55%;银行理财产品发行35800多支,同比增长31%。投资市场的快速发展,提高了资金配置的效益,一方面使投资能力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不同领域的投资需求,是促进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方式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从经济的不同层面和不同主体出发,对投资市场的要求和关注点也有所不同,对国家而言,它是实现资金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对企业而言,是实现融资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渠道,对居民而言,这是增加财产性收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投资者而言,投资品种的收益水平更值得关心。2012年虽然多数投资市场的规模多较上年有所扩大,但是收益却出现了结构性的分化,股票、债券市场全年指数略有回升,信托平均收益率基本比去年持平,银行理财平均收益率小幅下降,私募股权投资账面回报率大幅度下滑,市场的结构性分化增加了资产配置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对投资机构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3年《投资蓝皮书》对投资市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既向读者展现出了更为宏观的投资市场概况,又逐个分析了各分市场的走势特点。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投资蓝皮书》更加全面系统深入的在主题和内容上对去年的投资市场热点进行了梳理,新增了信托投资市场、银行理财市场和租赁市场分析,基本实现了对各类投资产品的全面覆盖,并首次推出了投资市场评级体系,通过科学的方式,将不同投资市场用统一的模型进行比较分析预测,对投资者的资产配置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参考。/ 22

在研究团队中,我们特邀了政府部门和金融界的专家,比如来自国家发改委、中国建设银行的专家加入,他们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对中国投资市场的形式和相关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判断,同时,中国建投集团成员企业中的宏远证券、国泰基金、中投信托、中投租赁、中国投资咨询以及建投投资也结合各自在业务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相信无论是投资者、企业家还是政府决策者,都能在本书中找到有价值的参考内容。《投资蓝皮书》由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主持编写,是中国建投在投资实践过程中对投资市场发展各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后的结晶,中国建投是成立以来非常重视研究工作,在推进集团发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也推出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2013年公司组建投资研究院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由企业创办的非营利性的研究机构之一。投资研究院致力于组织开展投资研究,提供优质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培养专业人才,为社会贡献才智。研究院今后会推出更多的优秀研究出版物,组织专业研究交流活动,盼望能够得到各位专家和媒体朋友的支持和参与。投资研究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相似,需要经历一个不断的积累创新进步的过程,我们在今年的蓝皮书策划、架构、内容方面都做了新的尝试,未来还会结合投资领域的热点问题,不断尝试创新和突破,如有欠缺和不正之处,希望各位专家和媒体朋友给予指正,我们会不断改进,为社会贡献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谢谢大家。

张长春:投资是一个比较敏感、热点的话题,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目前在投资的结构和效益方面还有很多令人不太满意,也是大家看的比较多的领域,也是我们关注的领域,正好《投资蓝皮书》的发布对各个方面的释疑解惑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该说,增加和发展以积累为前提,这是一个逻辑,学过经济学的,大概本科一年级就能学到,各个经济体的发展实践也可以告诉我们,有质量和效益的投资才会越做越好。增长规律还告诉我们,凝结了知识和技术的资本形成是推动一个经济体从产能增长、全民富裕水平持续提高的重要动力。欠发达经济体的发展现实也清晰的告诉我们,世界上最不发达的经济体最缺投资,多年来我们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动力就是基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提高社会资本的效益,带动私人投资,促进发展这一基本的逻辑。发达程度像美欧这样的经济体也缺投资,所以他们要再工业化,再工业化或再实业化,就是经济向比原先更依靠资本形成的方向推进,更重视固定资本的投资,包括研发投资,不仅如此,围绕着能够将投资所形成的产能消化掉,还希望我们能够配合实现全球的再续航。

欧债危机国家多年来少积累,多消费,最终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境地。我们的发展规律和国外的发展经验正好相反,按理我们是不是应该庆幸?也不尽然,与我国投资快速增长伴随的是居民的消费能力不足,粗放投资带来了资源的消耗较多,污染较严重,效率较低,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我们国家的现实与你们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即使在竞争的领域,投资决策也不完全是市场化的。也就是说,部分地区更多/ 22

的是为了增长,为了财政收入而投资,而不是围绕人的发展,为了投资收益而投资。之所以这些行为能够长期存在,根本原因还在于体制机制,所以要解决好导致粗放投资的体制机制问题就需要按照十八大的要求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是要完善体制机制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发挥好投资对保证的工业的发展平衡,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作用,就是要利用好现在的储蓄力比较多的优势,从管理总需求来看,要保持好包括投资在内的总需求、总供需的需求大体平衡,这些要求宏观经济中紧跟可供需量、审慎地操作好财政货币上的措施,从促进长期增长,持续健康发展看,长效措施是要完善包括投资环境体制在内的体制机制环境,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近期措施:一是下大力气解决能源粗资源粗放利用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促进履行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需要将依法治国的理念贯彻到方方面面,切实解决部分基层政府在某些环境中执法不严的问题,而这又绕不开财税体制、干部管理机制等的改革。二是需要给好的发挥公众,特别是媒体的作用,公众追求良好生活环境的目标与基层政府追求经济总量并不完全一致,对一些以损害公众生活质量为代价的项目,由逆行的受损方的公众、媒体进行直接监督,是一个有效的办法。总之,在体制变革储蓄力、投资力逐步下降的过程当中,要利用好较高经营投资的有利的条件,对推进城镇化、为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创造条件,积累财富。谢谢。

主持人 涂俊:

谢谢张长春先生,投资也是我们《投资蓝皮书》一直研究和关注的各个方面,它是目前比较独特的全面覆盖各个市场投资研究的权威性的蓝皮书报告。近年来皮书系列已经成为社科文献出版社权威的发布平台,接下来有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先生发言。

谢寿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中国建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推出的《投资蓝皮书》,这个蓝皮书今年第二本的,是在整个皮书系列中很有特色的一部蓝皮书。作为这部蓝皮书的出版者,我首先代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向研究主编,向这部蓝皮书的研发团队表示祝贺,向关心、支持这部投资蓝皮书原创的中国建设银行集团以及所属的各个成员单位表示崇高的敬意。

今天的主题是城镇化与投资,我作为出版者就这部《投资蓝皮书》谈一点建议和看法。投资本身是作为在整个经济领域一个最基本的,就是经常讲的三驾马车的一驾,甚至在中国经济前30年高度增长期的时候,投资始终占着比较大的比重,这两年消费上来了,出口在整个宏观经济里面的份额在下降。但是/ 22

对投资本身的研究,无论是经济学界还是很多具体的投资部门,应当说是不足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有了这样一部投资蓝皮书,我觉得它的作用无论是对于宏观经济的决策部门、研究部门还是指各个行业的投资部门,它的价值和定义是非常大的。在这种情况下,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编蓝皮书有一个规定,你从无到有,第一本的时候,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可以给你一个借鉴、参考的东西。所以无论你带着多大的不足,那么读者、使用者上是可以理解、容忍,从有到好是一个困难的过程,所以《投资蓝皮书》从第一本到第二本印出来,从出版者的角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已经非常符合皮书整个原创的规范。因为我们现在在颁布的新书规范,我们粗浅地看一眼,基本上是符合研究规范的。这里面希望我们的媒体和行业的人士给这本书更多的关注,让他发挥作用。下一步如果能坚持出三本下去,因为现在的“皮书系列”,最长的一系列是23本,如果第三本《投资蓝皮书》出版了,应当说它要比第二本再上一个台阶。

如何再上一个台阶?第一,要明确定位,你的《投资蓝皮书》到底是给谁看的?要细分你的阅读评级、使用评级,从现在的蓝皮书情况看,至少包含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宏观层面,整个中国经济发展层面中,作为投资最大化,这里面提供了很多的数据,提供了对投资市场、投资环节的分析。经济发展行业、关注行业背景方面感兴趣。比如今天我们讨论城镇化与投资问题,我建议应该有一个专题的报告,专门作为你们的研发团队,作为投资者,投资的研究部门,你对城镇化带来了多大投资效益、多大的经济效益,是不是在未来20年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增长极和发动机,你要拿出数据来说明。而且这个投资,在城镇化的投资效益里有多大,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它是有很多制约的条件限制,到底是放在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到底是大城市中小城市同步推进还是什么,需要研究的东西非常多,要从实际出发,拿出定量的对象出来,研究的价格就非常高了。

我做行业出版,今年有一部这样的报告,很有分量。问题就来了,我自己做皮书会感兴趣,但是在新闻出版行业的人,他们就想要里面的一篇报告。你的蓝皮书,你的整个系列产品,既有宏观的,也就是某一个投资行业出一份,不一定叫蓝皮书了,也可以出报告,或出你的子报告。现在“皮书系列”在进一步细化,我的建议是除了皮书之外,准备出季度或半年的分析报告。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明确定位,无论是投资者,无论是消费者,你到底是去投房地产,无论是投房子还是投基金,给人家一个有价值的,有相当针对性的指导读物。

在这种情况下,现在在国际上,我们把皮书作为一种智库产品来看的,刚刚公布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各个智库的评价,相当一部分是企业制度,你们中间的投资研究院不一定是非盈利的,可以尽更多的社会责任,但是研究院本身可以作为一个智库来打造。/ 22

要继续向国际化的道路走,包括你现在的盈利能力由这本国际化的土地环境变化,以及我们这些国际投资,它在这方面的内容分量应该加重,为什么说要加重。特别是中国的对外投资,国外的宣传机构特别关注这块,如果有这方面的内容,一般情况下,蓝皮书有英文版和中文版同时发布,我希望中国投资的发展报告能从明年开始起有英文版,那就要按照国际的需求来做,这样的话真正能把这本《投资蓝皮书》在“皮书系列”中成为一个重要的,经过上年的努力,成为一个首要考虑中国投资者,谈中国投资的,或研究中国投资的一本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很愿意和研究院密切合作,共同把本蓝皮书打造成“皮书系列”的重要品牌,我们也愿意和你们最大范围的服务于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谢谢大家。

主持人 涂俊:

非常感谢谢社长,下面有请《投资蓝皮书》副主编,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张志前博士,他将为我们详细地解读2013年中国投资发展报告的一些内容。

张志前: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刚才我们的主编杨庆蔚先生就蓝皮书的研究、编写情况以及一些重大问题和观点作了一个阐述。刚才谢社长也对我们提了很多方法和建议,非常感谢谢社长。下面我代表中国蓝皮书的投资编写组,对今年《投资蓝皮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做一个介绍。今年的《投资蓝皮书》是第二本《投资蓝皮书》,去年我们首部《投资蓝皮书》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尤其是投资界的朋友,对蓝皮书十分关注,一些领导和专家提出了很多的意见,媒体也做出了报道,一年过去了,首部《投资蓝皮书》还是经过了市场和实践的检验,也有一些朋友反映出,你们的《投资蓝皮书》预算还是很精准的,在此我代表研究编写组向关心支持《投资蓝皮书》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3年的《投资蓝皮书》主要由总报告、宏观环境篇、市场提示篇、行业投资篇和投资试验篇组成,和去年的《投资蓝皮书》结构上没有大的区别,整个的文章收的论文是22篇,总报告回顾和总结了2012年的投资发展状况,展望了2013年的投资发展前景。主要探讨了影响我国发展的宏观环境、经济政策和面临了风险和挑战,其中有一篇关于城镇化文章,是由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的同志提供的,市场篇有7篇论文组成,分别回顾和展望了股权投资市场、股票市场、固定收益市场、信托市场、银行理财市场、租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和2013年的前景预测。行业投资篇由7篇论文组成,分别分析了金融及相关服务业、消费产业、商业地产、医疗辅助业、医疗机械、医疗机构、出版传媒、新能源和医疗制造等行业;投资实践篇由3篇论文组成,主要是从投资实践的角度研究了投资市场的法律环境、并购和养/ 22

老金投资管理方面的问题,下面我就把《投资蓝皮书》的总报告和主要的一些观点给大家做一个分享、介绍。

受外需下降,经过我稳政府政策的影响,2012年我国投资市场的规模平稳增长,对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投资的结构进一步分化,投资体制、投资市场还要进一步完善和改善的地方。总体来看,我们认为2012年投资市场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例:

一是投资市场的规模平稳增长,实体经济投资偏重,无论是股权、债券衍生品还是房地产市场均有所增长,但是投资市场的规模平稳增长不能掩盖经济活力的偏弱。尤其是实体经济的投资的不足,增长乏力的情况。全社会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20.6%,比2011年同期增速下降了3.4个百分点。第二个特点是投资收益略有回暖,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大幅度下降,相比较2012,投资市场和投资者基本上都是正能的收益,股票市场、固定收益市场、基金市场基本上实现了正收益,但是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回报率都有大幅度下降,但是也做到了收益。第三股权及房地产市场向导,固定收益类产品比较火爆,2012整个市场扩容非常快,与股票市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债券市场中,短期融资券和金融债发行得比较大,占的比重也比较高。第四是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投资产品比较丰富。新三板市场扩容,地方性、强外交易市场均得到发展。中小企业货币发行,投资产品进一步丰富,金融机构总业绩相互渗透的局面开始出现,应该拥有一个新的战略机遇发展期。第五是机构投资者不断壮大,从公墓基金开始,投资市场的公墓投资者不断壮大,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与社保资金、公墓及基金、稽核信托产品,券商和理财产品的合格投资者体制,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市场中成为一个重要的力量。第六是从行业分析看,金融行业的需求比较大,从证券市场的融资总量来看,银行资本货物是公用行业是排名前三,从区域的角度来看,东部市场比较发达。中西部地区尚在发展,我们拿股票市场来说,一级市场排名前三的依旧是北京、上海、广东这些东部发达的地区。第七是对外直接投资平稳增长,海外并购发展迅猛,截止2012年,中国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是1722.2亿元,连续十年保持增长。尤其是在2012年,央企的海外并购发展迅猛,我们并购的领域从亚非逐渐转向欧美,从行业过去我们主要是资源、能源,逐步向制造服务业方面扩展。

下面我就把2012年我们各主要投资市场作一个回顾。一是证券市场,我们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商品期货市场,还有基金市场。股票市场2012年表现不太好,但是全面来说,股票实现了上涨,股票实现的是正收益,但是成交量、交易额均创2009年的新低,我们对2012年股票市场收益评级是2星,活跃星级是1星。债券市场相对火爆,我们对债券市场的收益评级是2星,活跃度是3星。/ 22

基金市场出现了分化,货币和债券基金扩容比较迅猛,截止2012年,各类货币基金已经达到了1174支,其中股票型的基金比重有所下降,债券型和货币型的固定收益的基金总额有所上升,成为基金的主要阻力。相比较2011年基金的负收益,2012年基金基本上是正收益,无论是股票还是债券、货币。我们对2012年基金市场的评级收益是2星,活跃是4星。

商品市场呈现震荡格局,收益2星,活跃4星。2012年中证商品指数总体呈现一个反弹回落震荡格局,上半年中证商品指数冲高上涨,然后在工业品的弱势带动下大幅下跌,全年中证商品指数收至177.33,收益率为0.91%,从历史长期来走势看,商品分类指数中金属指数表现最好,工业指数表现次之,表现最差的是农产品。信托市场的回顾,2012年保持继续高速的增长,到2012年底,信托资产的总规模已经达到7.5万亿,超过了保险,成为第二个金融大行业,仅次于银行业,在收益方面,全年的收益呈现一个先降后收的态势,平均年收益率9.2%,比2011年略有上升,在2012年,虽然信托市场也出现了一些风险,但是刚性对付的政策依然被各家公司所采纳。

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我们对他的收益是4星,活跃是1星,在经济增长的下行区间以及IPO受阻的双重打压下,2012年风险投资基于VCPE市场遭遇寒冬、募、投、退三方面均大幅度减少,VC/PE市场进入洗牌与调整阶段,募集完成金额同比下降49%。

银行理财市场,2012年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态势,收益评级是3星,活跃是3星。在股票市场都是持续低迷的情况下,银行的理财还是持续受到了尤其是储蓄投资者的青睐,居民的青睐。

阐述一下我们关于2013年经济和投资的观点。展望2013年,全球经济复苏之路仍然不平坦,美国经济房地产托底,财政悬崖施压,经济复苏步履艰难,欧洲经济也不会明显好转,日本经济在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逐步回升,上升的势头难以预测,新兴市场国家好于2012年。就中国经济而言,随着外需的减少、劳动力的减少、投资放缓以及劳动力价格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重大转型期,受其影响,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和经济运行特点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目前我们分析的结果来看,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速度要下降到7%-8%之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需要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加起来,形成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2013年是中国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十八大明确提出,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李克强总理也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它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合投资,同时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的生活,创造福祉。我们也对城镇化进行了,城镇化会成为未来/ 22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在2013年在政府主导的投资力度将延续2012下半年的增长态势,同时在城镇化等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消费也将持续平稳地增长,预计2013经济增长的速度在8%左右。

分析一下各个市场,一是证券市场,2013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势和流动性状况好于2012年,所以证券市场的表现有所好转。股票方面,我们对他的预测评级是,收益4星,活跃3星。

2012年下半年开始,A股的IPO发审速度明显放缓,处在停滞的状态。我们预测全年在10%以上或10%左右,这几年股市的大幅度调整,股市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开始大幅度下降,交易的活跃度不再提高,这也是活跃度3星的原因。债券市场,收益是3星,活跃是4星。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考虑到大规模债券供给可能对债券市场收益造成一定的冲击,2013年企业在出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太大,企业会总体出现一种小幅上扬的态势,商品期货方面,2012年与经济增速放缓,需求不正为主线。2013年整个商品市场会呈现一个结构性的投资机会,在商品期货中,由于石油、黄金等商品受海外因素的影响较大,他们的走势主要依靠分析世界经济。我们认为在全球货币流动性宽松的情况下,商品交易依然会很活跃。

第二大方面,房地产市场,我们对2013年房地产市收益3星,活跃3星,主要是看政策调控力度,国五条出台以后,房地产出现上涨行情,主要是为了在国五条细则出台之前的措施,但是不是很明确,一二线城市刚需的空间较大,房价出现显著下跌的概率较小,但也是调控的重点对象。三四线没有太大调控压力,但是刚需到底多大还需要考虑。信托市场我们分析是,收益评级是4星,活跃是2星,信托的优势在于突破了利率的管制和利率市场化之前的信贷政策的管制,所以受到了资金、供收双方的欢迎。我们对2013年的判断是,信托还保持继续的增长,信托受益仍处于较高水平,但在信托市场在刚性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个风险,投资者和监管层有一个认识,但是我觉得认识不足,应该引起重视。

第四,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收益3星,活跃度是1星。VCP洗牌过程中导致了中小企业风险的增加,IPO审批继续保持严格,IPO受阻,PE/VC的退出依然困难,2013年IPO退出占比将继续下降,尤其是海外的并购会加大,但是我们认为,在经历了调整和寒冬之后,PC投资风险的特征开始暴露,全民PE的时期很难再现。

银行理财市场,收益是3星,活跃是3星,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分化,银行的基础压力会增大,银行的理财会保持高度的增长。2012年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和发行量受到影响,预计2013年全年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不会发生较大变化,全年通货膨胀也在3%左右,所以我们预测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会与2012年收益保持太大的变化。/ 22

这是以上我对蓝皮书关于2012年投资市场和2013年投资市场的预算和判断。

介绍一下蓝皮书的特点。为使蓝皮书更加系统全面科学地反映去年我国投资发展的状况,科学准确地分析和预测今年投资及投资市场发展的走势,给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2013年的《投资蓝皮书》比2012年早得多,去年10月份我们就在喜对这个工作,今年蓝皮书就和大家见面了,今年和去年相比有了很多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投资市场,基本实现了投资市场的全覆盖,我们增加了信托投资市场、银行理财市场和租赁市场,对包括:股权投资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信托市场、银行理财市场、租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投资市场进行的专题的分析,这样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报告在国内是少见的,二,我们打破了投资市场的界限,按照统一的标准,将不同的投资市场用统一的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中国投资市场的投资评级指数和活跃度指数,虽然目前还不是很完善和成熟,但是这个方法还是好于国内的首创,对于广大的投资者有一个直观的思考。

三、报告的深度和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队伍不仅包括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相关的投资 企业,包括基金、信托、证券,同时请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总行的机构进行工作,他们完成了相关的报告,凭借着编写人员在各投资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报告的深度加强,给相关人士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参考。

对于经济问题的分析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特别是对于投资市场的预测更加相当困难和负责,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资金不足,时间仓促,肯定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希望各位读者和专家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改进。/ 22

第四篇:中国的城镇化

中国的城镇化

——发展水平,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摘要:城市化,国内称为城镇化。其实质为人口城市化。本文总结了中国城镇化的基本发展水平状况,以及当前城镇化进程存在的如土地城市化大于人口城市化,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不协调,农民利益的保障等问题,通过对产生问题原因的基本分析,提出未来我国城镇化仍需执行的应对政策措施。

关键词:城镇化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工业化

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现状

中国正在经历快速的城市化过程。据2009年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从1991年的27%快速增长到2008年的46%,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一个百分点。据中国社科院的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城镇人口比重就将超过50%。然而,这样一个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却是建立在绝对程度较低的城市化水平之上的。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城市化水平一般采用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按照这一标准,无论从国际比较还是从效率角度来看,中国现在的城市化水平都偏低。根据“世界发展指标”以及“2009世界发展报告”,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远远落后。事实上,“2009世界发展报告”指与中国处在同样发展阶段的国家的平均城市化水平是55%,比中国的46%高出了大约9个百分点。

从发挥城市的规模效应、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角度,中国大部分城市规模偏小,没有达到足够的集聚效果。常见的说法是“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实际上,就连46%这个统计数值,也常常被认为是高估了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其原因在于这个统计数里面包含了所有在城镇居住满6个月的常住人口,其中有大约115亿是户籍不在本地的农民工,而他们大多数并不能真正享受市民的各种权利和社会福利,也就不能够真正在城镇扎根定居。如果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这部分人口不能实现真正的城市化。总之,“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偏低”是具有广泛共识的判断。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不协调。

关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水平,存在四种认识和判断。第一种判断是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持这种观点的,是以世界大多数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或者同等工业化水平的国家为参照系进行比较。第二种判断是我国实际城市化水平已经很高,因为存在所谓“隐性超城市化”。其理由是,中国的城市人口是按城市户口统计的,而工业生产的GDP有很大一部分是乡镇企业和进城打工的农民生产的,与之相比国外不存在乡镇企业和农民进城打工的问题。

第三种判断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虽然滞后工业化进程,但没有过多偏离工业化进程,问题在于工业化的偏差而不在于城市化的偏差,即产出结构工业化超前与就业结构非农化滞后的较大偏差。主要问题在于就业结构的非农化水平较低,而人口城市化与就业非农化是基本一致的,并不存在严重滞后问题。

第四种判断则认为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基本是协调发展的。这些认识和判断都是基于国际经验指标和标准得到的,由于选择的指标和标准的不同而导致结论不同。更为实际的状况是中国各省区差别之大超过许多国家之间的差别,情况复杂。

(二)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利益未得到根本保障。

在某种程度上,城市化给我国农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利益和好处。城市化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农村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农民收入也有很大的提高。然而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起步晚、基础差、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没有根本破除,本应是城市化最大受益者的农民,却在城市化进程中根城市化最大受益者的农民,却在城市化进程中根本利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其原因主要在于在占有的土地的衍生利益再分配中,农民没有得到应得的部分,只得到很低的土地补偿费,造成农民生存条件的进一步恶化。土地被征用之后,相当一部分原农村人口被转为城市居民户口,他们的就业问题却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转变成了城市中没有失业保障的无业人员。而城市化中征用的农村土地有相当一部分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土地资源浪费,毁坏耕地良田,加剧了我国土地与人口的紧张程度。

(三)“土地城市化”大于“人口城市化”。

中国的城市化加快推进,更多是一种土地的城市化。产业不断向城市地区集中,城区的土地不城市化。产业不断向城市地区集中,城区的土地不迁移,造成人口与产业集聚不协调。从2000年开始,我国的城镇化率以年均3.78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在城镇化高速增长和发展的同时,城镇人口却没有同步增长。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打着“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旗号,盲目拉大城市框架,滥占耕地、乱设开发区,不断扩大城市面积。部分地区在“经营城市”的理念下,大肆追求土地增值的收益,进一步助长了多占耕地和不合理拆迁的行为。

三、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应对政策

从宏观层面看,未来应当选择有利于将工业化与城市化结合起来一同推进、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并推行相应的政策。

(一)将农村工业化转变为城市工业化。

新时期的工业化面临着更为艰巨的任务,一是要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二是要加快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工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三是要通过就业结构的转变,带动人口城市化率的上升。

所谓实现农村工业化向城市工业化的转变,就是根据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在关系,在农村工业化发达的地区,加快城镇和城市的发展,将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很高的农村区域升格为城镇或城市区域,将已经长期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

(二)着力实施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着力实施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水平,是培育和发挥区域增长极的重要途径。积极实施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战略,突出已建成中心城市龙头地位,重点发展城市群和其他中心城市,应已积极发展小城市、县城和有产业支撑的重点镇为基础,形成城市群内大中小城市间的合理分工和密切联系。

(三)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要着力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即减小城乡收入差距、进行和谐社会建设、防止城市贫民窟蔓延、避免过度拥挤的大城市病。改革的目标是促进城乡统筹,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和资本市场。

(四)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

征地补偿是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能获得的最直接的经济效益,也是他们最重要的生活来源。因此,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体制,是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

(五)强化制度创新,构建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新机制。

新形势下应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消除农民进城的种种行政限制和不合理的限制措施,取消对外地户口农民工的歧视,使之逐步获得平等的权利。深化产权制度、投资体制与土地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城市自身的资金筹集机制与聚集效益。

(六)推进城市化模式由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转变。

在动力机制的作用和调控方式上,城市化推进模式应实现由行政主导型向政府引导下的市场主导型转变。市场化使城乡间的要素配置更有效率,推动城市化不断向高层次发展。

第五篇:谁来打造中国的市场总监.

谁来打造中国的市场总监

陈东是一家具有国际背景的猎头公司客户总监,公司的中国总部设在上海。来自多家猎头公司的消息表明,企业委托抢挖高级营销人才近年来一直是最为热门的业务。可到哪里去找最优秀的 CMO 呢?

谁来打造中国的市场总监

——关于“中国市场总监与销售经理业务资格培训认证”的采访札记 困惑:哪里有最优秀的 CMO ? 星期一早上,陈东照例在 8 ∶ 30 分进入办公室。还没坐定,秘书就送上了一打客户委托单,看着看着,他皱起了眉头。

陈东是一家具有国际背景的猎头公司客户总监,公司的中国总部设在上海。

让陈东心烦的是,8 张委托单,有 5 张是要找市场总监的,开的价码都不低,50 万年薪的就有好几个。可到哪里去找呢?上次好不容易挖到的几个几乎花了他们半年的时间。来自多家猎头公司的消息表明,企业委托抢挖高级营销人才近年来一直是最为热门的业务。国家人事部公布的 2003 年第三季度人才供需分析中,市场营销职位招聘数量达 36.7 万,遥居第一位,较排第二位的机械专业人才需求量(23.8 万)多出近13 万人(图 1)。这一状况在北京市场尤为明显。10 月 20 日,在某省举行的秋季人才交流会上,深圳一家保健品企业欲出价年薪 36 万元招聘一名市场总监。两天在会场上收到了 400 多份自荐函,人事部经理先是大喜过望,继而失望而归。仔细筛选所有的材料之后,竟然没有找出一位满意的人选。“难,重金难求啊!”那位人事经理慨叹不已。优秀的市场总监(CMO),已经成为了当今中国市场最稀缺的人力资源。

原康柏大中国区市场总监孙秀芳曾经有一段被广为流传的名言:在全球化跨国公司里,市场总监的位置极其重要。从覆盖层面的角度来讲,销售部看起来像陆战队,是陆军,市场部是空军,市场空间是通过空军定位之后,才会有陆军直接准确地进入。市场总监作为一个市场的培育者、酝酿者,如果不了解市场的需求,不可能做出准确的市场判断。

在跨国公司内部,市场总监一职也是最早开始本土化的一个职位,原因就在于,不了解本土市场的空军,是根本无法精确定位的。所以,在中国大陆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市场总监的人才市场时,港、台甚至新加坡的营销人往往被各跨国公司委以重任,担任中国区的市场总监或市场部总经理一职,仅仅因为他们具有中国文化的背景。但这其中往往缺憾甚多,他们依然不了解中国独特的市场环境。

无独有偶。远不是只有跨国公司才对本土的优秀市场总监青睐有加,中国土生土长的民营公司更是如此。

杨周是国内一所著名大学的 EMBA 学员,入学之前,他和朋友创办了一家科技实业公司,专门生产防爆器材。在苦心经营数年后,杨周的公司有了不错的架子,整个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但是,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和提升,要阻挡对手的进入,就必须迅速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扩张行为,但结果却和他当初的设想大相径庭。只因为我是办《成功营销》杂志的,他经人介绍找到我,张口就说:“我求贤若渴,今天你无论如何要给我找到一个像样的市场总监。” “为什么不找你的同学,多方便啊?”

“找了,若是不找他们,我的公司还不至于这么惨!” “嗯?”

杨周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半年前,即将毕业的杨周热情邀请了班上的 3 位同学加盟他的公司,并且提供了不错的待遇:名车 +30 万年薪 + 期权,其中一位担任他的营销副总兼市场总监。但是,杨周很快就发现他选错人了。

“举一个例子吧,我的一个老客户来找我,我想他的事应该是市场部管的,就把这个关系介绍给我的那位同学了,他老兄倒好,人家来了,他只打几个电话敷衍一阵,愣是把客户气跑了。当年我是怎么做市场的,好容易有客户对我的产品感兴趣了,到北京来,我一定要亲自到机场迎接,安排住地,请人吃饭,这才有了不少铁杆客户。新任市场总监来了不到半年,我的这些老客户已经走了差不多一多半了,我只好让他也走人吧。”

杨周找错人了,EMBA 本来就是给企业老总们开的班,而不是培养职业经理人的。但是杨周到哪里去找合适的人才呢?登报,发招聘启事,或者就像他今天这样病急乱投医?

偶尔撞大运,或许能碰上个把不错的人才,但这样成功的机率太低,而且很可能成本巨大,就如同杨周那样几乎把整个公司的未来赔进去了之后,才不得不重新找人,而找到的新人就肯定比老人更出色吗?谁也说不准。

找到一个优秀的市场总监,有丰富的知识和很强的实操能力,同时又能担当起统领全局的重任,这成了各类企业老总们最迫切的需求。破题: CMO 是这样打造的

什么样的人才是合格的市场总监?

专家们认为,市场总监是企业中从事市场运作的最高管理者,也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 最终责任人。市场总监要协同首席执行官制订、实施并最终完成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因此必须对市场营销中经常涉及到的多元化战略、低成本国际化战略、进攻型战略、防守型战略以及市场的开发、进入和退出战略等了然于胸。市场总监也必须掌握各种具体的营销策略,诸如产品策略、市场的细分策略、营销渠道策略、定价策略、促销策略等,以便在激烈的商战中运筹帷幄。

市场总监还必须在人际沟通的能力方面痛下苦功,特别是在与上下级之间及重要客户的沟通上更要做到精益求精。非如此,市场总监就无法真正发挥首席执行官的最佳配角、企业的内部交警或企业调解人的功能。

以上人才,绝非单靠校园培养或单靠市场打拼就能产生的。

据统计,在中国有 6000 多万营销从业人员,其中约 10% 是各类企业的高级营销人,但其中的 80% 却没有经过任何系统培训。但,终于有人破题了。

早在 1997 年,中国市场学会就开始酝酿高级营销人才认证工作;同年,中国市场学会联手国家经贸委培训司、国家人事部考核培训司共同推出“销售工程师”的培训项目,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2000 年,中国市场学会酝酿市场总监业务资格培训认证项目;

2001 年,中国市场学会成立市场总监业务资格培训认证专家委员会; 2002 年,中国市场学会成立市场总监业务资格认证办公室,并协助专家委员会建立了科学的考培体系;

2003 年 2 月至 3 月,中国市场学会、国家计委培训中心、人事部考试中心三家单位的领导与专家多次认真研讨“中国市场总监与销售经理业务资格培训认证项目”。至此,资格培训认证项目全面启动,这意味着中国 60 万市场总监和 120 万销售经理即将拥有本行业的执业依据。

2003 年 10 月 18 日,中国市场学会(CMA)和 ATA 美国权威测评机构进行了国内第一次中国市场总监业务资格培训认证考试。考试合格者可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总监业务资格证书》和 ATA 颁发的《市场总监业务技能水平证书》。

市场总监资格培训认证考试是我国实施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一部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一项国际通行的行业准入制度,各国之间展开的执业资格制度互认更使其成为国际执业的“通行证”。像美国市场学会的市场总监资格认证,已成为美国乃至发达国家聘用企业高级营销管理人员的重要依据。

还有一个数据可能更具有诱惑力:据介绍,截止到 2003 年 8 月,在中国从事市场总监工作的人员年薪约为 60~100 万元人民币,销售经理约为 10~40 万元人民币,营销管理人才的工薪待遇极具诱惑力,由中国市场学会认证的市场总监 / 销售经理业务资格证书将成为营销“金领”的通行证。提升:明天事业的催化剂

北京下今年第一场大雪的那天,我来到了中国市场学会(CMA)市场总监业务资格认证办公室。这里被人们称为是打造市场总监的地方。负责这里工作的是张俊玲主任,这位年轻秀美的南方姑娘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竟然把这个覆盖全国的项目开展得井井有条、红红火火。约好下午采访中国市场学会的高铁生副会长,非常巧的是我遇到了两个刚刚参加首批培训并结束了考试的学员,他们俩是来送锦旗的。锦旗上写着两行字:“善导中国营销科学,开启国际市场之门。”

送旗的人说,这是费了很多心思想出来的,他们要求全班同学来琢磨这两句话,最后定稿的是这个班的班长,一家物业管理集团的副总。面对摄像机的话筒,她说:“感谢‘全国认证办’开展了中国市场总监的培训认证工作,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不断充电的机会,建立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成为了我们成就明天事业的催化剂。” 这位副总快人快语:

“干物业管理10年了,一直是在第一线工作,很少有理论学习的机会。这两个月对我来说就两个字:提升!

对于如何评价物业管理的水平,我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态度、时间、时效。以前我们态度也好,但我们的管理没有量化,人家打电话来说电灯憋了,我们说,等会儿,一会儿就到。一会儿是多少,5分钟?半个小时?以前没有具体要求。现在我就要求我的公司必须要量化服务,说好5分钟就是5分钟,客户的时间也是金钱。你安个灯泡,你一下来灯泡就得憋,这就没有达到效果。我要求我的公司服务必须获得实效。

我搞了10年房地产,都说房地产是3分建设7分管理,其实我觉得是3分建设7分服务。如果有一天,业主终于说你们的服务水平如何,而不是说你们的物业管理如何了,就说明我的管理水平到位了。在这个班上,我才学到了什么是关系营销、价值营销、服务营销……对内部叫管理,而对外则是服务。

其实张俊玲主任他们本身的工作就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服务。人家不是为了办班而办班,而是服务在先,就算考试结束了,服务也没有结束。这里还成立了营销总监自己的组织,在这里,服务还在延续,包括培训、职业推荐等。所以这个项目值得去做,做大做好,做成国内最好的品牌。张俊玲说:“市场总监业务资格培训认证项目的意义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整套遵循国际惯例规范的营销人员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制度,这对国家而言,可以逐步将营销人才的培训和选用纳入职业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与国际接轨;对企业而言,可以用来检测企业营销队伍素质高低,加快企业营销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提高企业的营销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对个人而言,使从业人员正确地评价自己,并且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实际工作中提高水平和创造业绩,以一个高级营销管理人员的身份赢得尊敬,取得更大成功。”------------------访高铁生副会长,是在北京一个瑞雪飘飘的下午。学者的睿智、官员的机敏和长者的宽厚集于他一身,他以他独特的视角见证了中国市场 25年的变迁。

上 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市场形势已经发生变化了,当时我在国家计委市场司当司长,深感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过去了。国内贸易部有一个600多种商品的统计,有多少是供不应求,有多少是供过于求或供求平衡。越来越多的商品开始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从那个时候开始,市场营销问题越来越引起中国市场学会的重视。因此我们从1997年就开始酝酿市场高级营销人员资格认证的工作。但到今年才开始推开,这也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当前最短缺的人才已经不是会计和外语了,而是营销管理人才。根据这种情况,我们觉得应该抓紧把这项工作规模做大,质量提高,管理规范,这是我们年初就确定的工作。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既需要一般的销售人员,更需要高档次的营销人员,我们培养的市场总监是服务于这种目的的。

企业要追着市场走,企业的生机往往来自市场的挑战,适应市场的需求,更包括市场潜在的需求,企业才能生存。松下研制搞了半导体,当它庆祝胜利的时候,三洋就搞出小型的了,你生产宽大的背投电视,人家就考虑壁挂式了。这虽然不是市场的现实需求,却是潜在的需求。而谁最了解市场?谁最了解市场的变化?当然是营销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营销对企业的安身立命是至关重要的。

肯定会有人怀疑这个培训究竟能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参加我们培训的人员都不是从零开始,都不是讲 ABC 的。他们有一定经验,但缺少理论,经验对他们来讲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去年我这么做还不错,今年可能就不行了,去年这种产品畅销,今年可能就卖不动了,去年还在流行日本的东西,今年可能就是韩国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这些绝不是当几年营销人就能把握了的,他们必须要用理论武装自己。而我们的培训就是满足这种需求的,我们的市场总监的认证,是一个加油站,其实更是一个人生的加油站。

中国没有职业经理人成熟的人才市场,企业招人都要靠广告招聘。在发达国家,则有这样一个职业市场,能够担任总裁的、能够担任总监的是哪些人,都是非常清楚的,各种各样的协会,都可以推荐和介绍这些岗位的人选。将来我们市场学会就可以做这项工作,我们可以推荐最好的市场总监人选。我们要做一个市场总监的学苑,把高级的市场营销人员组成一个俱乐部,外界也可以通过我们来了解他们。对于营销人来说,这是他们的一个 T 型舞台,他们可以有足够的表演空间。

1987年我第一次出国的时候,最感叹的是,什么时候中国也能有这么丰富的商品市场。那时候,我们买什么东西都还要凭票,几乎不存在营销的问题,因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改革开放25年,人们对营销越来越重视了,营销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越来越重要。市场经济是舶来品,我们是在做一个矫形手术,与别的国家不同,人家是几百年自然发展过来的,而我们是一步一步、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走过来的。发达国家的营销理论和中国市场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打造出我们自己的营销理论,才能用这样的理论武装我们自己的市场总监。我们市场学会开展市场总监培训认证工作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关于中国市场总监认证培训若干问题的问答 市场总监的定义

市场总监一般是指企业中负责市场运营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也可称营销总监、主营市场的副总经理或副总裁等,在国外称为 CMO(Chief Marketing Officer)。市场总监要求的关键技能 要求具备五种基本能力:

1.战略规划能力; 2.经营决策能力; 3.沟通协调能力; 4.危机处理能力; 5.学习与创新能力。

哪家机构负责这项工作?

中国市场总监业务资格培训认证办公室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实施。此认证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以培训带动考试认证,以考试认证检验培训结果。

2、基础知识考试,严格执行考、培分离的操作程序,加强培训认证工作的严肃性。日常培训及情景案例分析考核由项目授权的教学点具体负责开展,基础知识考试采用委托第三方专业考试机构负责进行。

3、对培训考试认证工作实行“五个统一”,即统一培训教材、培训方式、考试命题与评判、培训考试认证合格者颁发统一的证书。

4、具体培训、考试认证工作按照统一组织、分层管理的方式进行。培训课程、培训课时和基础知识的考试范围 培训课程共八门,指定教材分别为:《市场营销学原理》、《组织间营销》、《营销渠道管理》、《人员推销》、《市场调研》、《战略营销》、《服务营销》、《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培训课时共 100 个学时左右,均安排在业余时间授课。

考试范围主要以中国市场总监业务资格培训考试指定教材为主。哪些人可以参加市场总监的培训考试认证? 需满足如下条件之一:

1、获得中国市场销售经理业务资格证书 3 年以上; 2、3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在读 MBA、经济及企业管理类硕士生;

3、本科毕业从事相关工作 5 年以上;

4、专科毕业从事相关工作 7 年以上;

5.有优秀业绩的在职人员经中国市场总监业务资格培训认证办公室(以下简称“认证办公室”)批准。

在什么地方培训?

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的培训中心。什么时候开始培训?

各授权培训中心根据招生情况开始培训,一般每季一次,每期 50 人。如何考试?

考试由三方面组成:客观题、情景案例分析、案例研究报告。考试认证合格后,颁发什么证书?

培训考试认证合格者,颁发中国市场学会盖章的《中国市场总监业务资格证书》,同时颁发美国 ATA 《市场总监业务技能水平证书》。持证人为市场总监从事职业活动和应聘的依据,全国范围有效。注: 由中国市场总监业务资格培训认证办公室主持进行的销售经理业务资格认证工作也在同时举行。

下载城镇化浪潮下谁来养活中国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镇化浪潮下谁来养活中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建设新农村背景下的中国城镇化

    中央从全局战略高度科学分析和把握形势,提出以新农村建设为战略重点,促进城镇化协调发展。这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将造福9亿农民,大幅度缩小城乡差距,对于整个中华民族和国家未来走......

    电子商务浪潮下的新名词(合集五篇)

    电子商务浪潮下的新名词 一站式服务: 所谓的“一站式服务”其实就是只要客户有需求,一旦进入卡特的某个服务站点,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解决,没有必要再找第二家。 其本质上就是系统......

    在线教育下一波教育革命浪潮

    在线教育下一波教育革命浪潮在线教育是下一波教育革命的浪潮,无论我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它终将到来 “未来50年内,美国4500所大学将会消失一半”——美国《国家利益》杂志最近......

    “办厂不如买房”谁来坚持“中国制造”

    办厂不如买房谁来坚持中国制造 ——博鳌论坛聚焦实体经济隐忧 中国财经报网 2013-04-09 在实体经济中实现了原始积累的中国民营企业主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了回报率......

    中国城镇化道路怎么走?

    中国城镇化道路怎么走? 10月14日,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中国经济十月谈”报告会上,以《改革谈:大国经济该从哪里升级?》为主题发表演讲。 厉以宁认为中国......

    中国的城镇化历程

    中国的城镇化历程城镇化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起步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数的30%以下 加速阶段:城市人口占30%~60%之间, 稳定阶段:城市人口占60%以上。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与......

    中国城镇化的意义

    近年来,城镇化几乎成为举国上下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热点问题,他不但是学者们在论文中经常讨论的主题,而且成为众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研究生的一项重要选题。通过传媒,社会各界人......

    徐匡迪:中国的城镇化

    徐匡迪:中国的城镇化 我今天讲的是中国的城镇化,这是国内外广泛关注、意见不一的问题,因为是论坛,我就把我们初步的想法跟大家报告一下。首先,城镇化的概念是以农村人口比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