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5篇)

时间:2019-05-13 11:2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

第一篇:“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

“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

作者:福建办荐来源:驻穗办信息点击数: 226更新时间:2013年11月16日【收藏】

一、课题一:城镇化发展空间规划与合理布局研究

课题组通过对大量全国层面的分县数据,以及覆盖全国不同区域的规划案例的重点分析,对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未来空间发展态势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镇化空间合理布局的思路、总体布局与重要推进措施。

研究认为,未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将呈现五个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由“无限供给”转向“有限剩余”,未来5-10年城镇化速度将趋于放缓;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近域流动态势增强,人口红利地区逐步由沿海转向内陆;内陆地区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期,区域间城镇化差距趋于缩减;国家交通体系日趋完善,核心城镇群引领下的经济与人口集聚的区域化格局正在强化;人口向大城市、县城和小城镇“两端集聚”态势明显,县级单元人口与产业集聚能力增强,成为城镇化的重要层级。

通过对现有农民工转化数量分析,对全国新出生人口和新进入劳动年龄的农村人口数量分析,对农业劳动力继续向非农产业转移数量分析,测算出2020、2030年前后我国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60%和65%,相当于2020年之前、2020-2030年之间城镇化率年均增幅将分别维持在0.7、0.5个百分点左右。在当前发展的关键时期,城镇化空间发展应在国家与地方两个层面进行优化布局。为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如下措施:完善城镇化空间总体布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坚持差异化发展,对城镇化空间进行分类指引;因地制宜,对城镇化空间进行分区优化。

二、课题二:绿色交通是未来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

该课题组提出以下六项建议。

1.坚持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发挥交通系统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作用。建设紧凑型城市,实施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空间发展战略,以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为手段,优化城市群及城市的功能布局。

2.优化交通供给策略,优先发展绿色交通。大城市应科学推进轨道交通建设,进一步加快常规公共交通的发展,实施步行与自行车优先策略。

3.加强交通需求管理,抑制小汽车的过度使用。在交通发展的整个过程针对交通供需关系特点,实施相应的交通需求管理对策;制定合理的小汽车保有与使用政策;实施差别化停车供给策略。

4.重视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促进枢纽与城市开发的一体化。高度重视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优化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强化枢纽与周边地区一体化开发。

5.实施更加严格的交通环保节能政策,推动先进技术应用。推广应用低能耗、低污染的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合理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和燃油标准,推动和完善智慧城市交通系统建设。

6.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协调机制。国家尽快就交通发展模式制定差别化分类指导的政策,建立城市群综合交通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的协调整合机制。

三、课题三: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研究

研究认为,工业化仍然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拉动力,“四化”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是我国城镇化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关键。

研究建议:一是要创新驱动,形成一批新兴产业,同时提升现有产业,提高质量效益,促使一批落后和过剩产能被淘汰;二是大力发展服务业,要全面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活型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要进一步放开准入,便利人民生活并吸引大量就业。公共服务业要加大覆盖面,实行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均等化;三是要形成合理的产业组织机构,扶植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正确对待广大中小微企业,形成一批不同所有制的专、特、精企业,对大量的生产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要依托完整产业链和市场需求,发挥优势,维持和提高竞争力;四是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共同促进农业现代化;五是以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积极发展生态产业。

同时,建议下一步城镇化发展中对产业布局有六个重点考虑方向: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大力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整顿建筑业,大力提高建筑质量和寿命;完善水电气供应、交通运输、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服务;城市要积极支持农村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信息化。

四、课题四: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建设生态城市

研究认为,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扭转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倾向,要以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城镇化发展全过程,将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准则,全面落实到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城镇规划设计及基础设施领域、城镇天然生态系统保护领域、法制领域、文化教育领域等六大领域,采取八项措施推进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一是以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全过程。

二是构建与国土生态安全相适应的城镇化发展空间布局,从国土尺度上重点构建综合的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张。

三是以生态承载力约束城市群与特大城市的无序增长,城镇化规划应从国家层面、区域层面考虑城市群、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均衡协调发展。

四是依托城市内(间)绿色交通体系促进绿色出行模式,合理规划城镇居民区、商业区、学校和公司、公共机关的布局,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建设辐射状城乡地面及地下的慢速轨道交通。

五是推进城镇产业体系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以循环、绿色、低碳、生态作为城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开展清洁生产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六是推行绿色健康的生活模式和消费方式。

七是弘扬城镇生态文化,强化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的全方位生态文明教育。

八是创新建设城镇生态文明的体制和政策体系,建议加快研究建立城镇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五、课题五:积极推进“人的城镇化”

课题组建议:

(一)针对已进城但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半城镇化”群体,应当对农民工提供技术培训认证,使之有稳定就业的机会,拓宽农民工融入城镇职业体系的渠道。

(二)针对每年毕业的新增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和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应当加强基础教育中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引导,加快高等教育院校教育改革和专业设置,促进人力资源与就业需求相适应;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和交流,鼓励企业与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联合进行职业培训,并按照不同城市情况,制定中等职业毕业生通过职业技术地位提升获得城镇户籍的政策。

(三)针对我国不同城市和地区,应当提倡分层次、分地区、分阶段、多种模式的路径实现城镇化,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应有区别。特别鼓励“就地城镇化”“就近城镇化”。

六、课题六: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剖析城镇发展中存在的“千城一面”“拆真造假”“超高层建筑”和“层出不穷”等城市文化乱象;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城乡发展新方向,探索人居视野中的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从“土地金钱经济”转向“民生幸福经济”,将城市文明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之上,在中国古代优秀遗产中寻找失去的理论精华;坚持中国传统,吸纳包容,不断探索中国城市文化的新范式、人居环境的积极保护与整体创造,追求建筑群与城市设计中的人文意境。

研究指出:中国的城乡发展有自己的特殊性,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利用,需要探索新的范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关乎各个方面,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延续与新文化的融入、创造,等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通过发展各项文化事业,繁荣文化生活,增添文化蕴涵。建设“文化强国”,不仅是技术措施,更不仅是文化产业的兴建,其核心是中华文化精神之提倡,中华智慧之弘扬,民族感情之凝聚。探索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也应以文化繁荣为终极目标,这是我们城乡建设领域的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艰巨任务。

七、课题七: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治理研究

课题组重点提出以下城镇治理建议:

(一)树立城镇化是人的现代化,是促进城乡居民公平共享协同发展的理念。未来城镇化发展应当保障全体居民的基本生存权利、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公平的发展机会与权利,以及城市主体的身份认同,使全体人民能够共享城镇化、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的成果。

(二)城镇治理需要依据权力与责任对等的原则,明确城镇治理多主体的基本框架,因地制宜,形成民本、有序、规范、高效的城镇居民身份认证体系,并以此构建作为城镇治理的基础。

(三)根据城镇居民不同类型的需求,努力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四)城镇化涉及政府的投入及职责,要合理确定各级政府在公共财政投入上的责权分工,明确不同类型公共服务的地方财政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财税政策,同时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在不同人群、不同社区之间的均衡配置。

第二篇: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建议111

*****

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推行新型城镇化进程与城市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城市管理是城市软环境的建设,是城市的形象、政府的形象,也是城市市民的形象。一个优美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渴望的,为此,我局结合工作实际就加快我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一是加快推进我县城区供水供气管网建设,实施我县城区管道天然气工二期工程及分期分批实施旧城管网改造工作,预计2015年完成全部旧城区管网改造项目;二是加快旧城区市政设施改造,结合旧城区改造,实施旧城区路灯改造项目。

二、抓好“两污处理项目”,加强城市环保功能。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及创国卫工作,加快推进我县生活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建设,全面落实生活垃圾分选处理项目,加大对城市清扫、清运、降尘、浇灌设备采购投入,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及生活污水处理率。

三、做好特色打造,全面提升城市品位。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实施美化亮化二期工程及绿地亮化、花城打造工程建设,提升我县城形象。

四、探索城市管理机制。一是在加快我县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管养分离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城市管理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行城市公共资源市场化运作,完善我县环卫市场化运行,实施好城区公共绿化管护市场化作业工作;二是推进我县数字化信息系统建设,推行城市长效管理格局;三是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利用市场因素,合理优化公共资源配置。

五、加大对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园林绿化、市政设施的整治及查处力度,进一步完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模式,逐步推行县、乡、村、社区大城管管理机制建设。

二〇一二年二月六日

第三篇: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城市化或城镇化是指第二、第三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城市化或城镇化道路是指实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原则和方式,所要解决的是怎样实现城市化的问题。包括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城市化类型的选择、城市化动力和实现机制的选择及城市发展方式的选择。

在2013年11月12日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其中有一条指出了“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现在,城镇化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所以什么是城镇化?什么是城镇化道路.? 在2001年3月时,“十五计划”第一次提出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国的城镇化道路经历了几个阶段。城镇化发展的启动阶段(1949—1957)城镇化发展的波动阶段(1958—1965)城镇化发展的下滑与停滞阶段(1966—1978)城镇化的恢复发展阶段(1979—1992)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93—至今)2011年底,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城镇化率突破50%;2012年底,城镇化进一步推进,城镇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重为52.6%,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从根本上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农业现代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快速推进。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必要性就愈发的凸显出来,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客观需要。是中国国情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选择。

那么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特征是什么?双重经济转型背景,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紧密相联;双重城镇化方向,东部城市群和大都市圈和中西部农村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双重动力机制,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双重发展模式,自上而下的城镇化和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双重城镇化推动主体;双重要求,城镇发展方式多样化和科学化的城镇化道路; 双重目标,注重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促进城镇化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同步实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发展方向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并举,逐渐形成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立体式的城镇化网络。

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国梦这个概念,要实现中国梦只有新型城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中

国梦,中国的城镇化既不要片面地发展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也不要片面地发展小城镇或中小城市。也就是说,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既不能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道路,也不能同于许多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道路,而是要有“中国特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做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四城”并举。由于中国有着巨大的农村人口,单纯依靠哪种类型的城市或城镇都无法实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提出“小城镇,大战略”,并制定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此后随着建制镇标准的降低和撤县改市的兴起,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数量大幅提高,目前我国有小城镇2万多个。小城镇规模小,不宜发挥聚集效应,工商服务业落后,许多小城镇还保持着农村的面貌,使城镇化进程表现出缺乏工业化和人口支持的过度城镇化倾向。30年来,这个政策的实施,使全国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在全部城市人口的比重有所降低,中、小城市在全部人口中的比重上升,但平均规模有所下降。为了推动中国富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这20字原则来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必须注意到不同类型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吸引力。中国的城镇化,必须从我国农村经济相对落后、资源条件相对贫乏的实际出发,以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化城镇体系为基本方向,建设以大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为主体、广大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群体。

当然,我国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是否定城镇化道路,而应该是为了提高城镇化质量。这样,我们在充分肯定快速城镇化成效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如人口城镇化不彻

底,当前城市发展模式存在弊端等,我们坚信,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习主席勾勒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第四篇: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如何推进城镇化发展

兽医学院

陈嘉琪

201330730502

我国城镇化的历史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其不仅可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农民生产和收入水平,而且有助于扩大消费、拉动投资,释放更大的内需潜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用好新型城镇化这个强大引擎。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向城市流动的30多年,也是改革的30多年。从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可以说是推动城镇化的最大动力之一。改革开放前,通过严格的城乡户籍隔离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自由迁徙”受到严格限制,加上大量的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出现了“逆城镇化”倾向。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起到关键作用,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至90年代中期的几年间,中国经济进入黄金发展期,涌进城镇的农民工规模急剧扩张,每年增加约2000万人。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成为“中国制造”的主力军,为中国经济创造了巨大“人口红利”。城镇化由此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城镇化和工业化、现代化相互促进,城镇化率从1990年的26.41%提升至2000年的36.22%。有专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经济体制改革带动了城镇化的进程,打造出“长三角”这样快速工业化、现代化、开放型的核心区域。

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后的今日,“重物轻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也开始面临增长困局,城镇化和改革同时走到了新的路口。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改革”和“新型城镇化”的论述引人注目。李克强提出,把城镇化最大潜力和改革最大红利结合起来,形成叠加效应,中国经济就有长久持续的动力。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未来10年,是中国转型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关键时期。以人口城镇化为支撑,走向公平可持续,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二次转型与改革的战略目标。

事实上,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涉及一系列亟待突破的改革,包括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行政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其中,土地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的呼声最为迫切,通过这两项改革,将进一步打破农村和城市、农民和市民之间的藩篱。2013年,国务院同意建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协调解决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研究论证重大改革方案等。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成立这样一个联席会议制度,被看作是为了此后进一步改革作出准备。党的“十八大”把新型城镇化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种种政策信号表明,城镇化已成为党和各级政府关注的重中之重和政府的重要政策着力点,并将成为中国核心国家战略。

如何有效的推进新型城镇化?

(一)统一价值观,是有效推进城镇化的前提

推进城镇化,首要的是政府和企业形成统一价值观,通过考察、培训等方式,使参与城镇化建设的各方认识什么是城镇化,如何用市场化推进城镇化,共同研究需要达到的发展目标,以及双方合作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如配套政策的支持、组织领导机构、双方责权利的划分等。如此,城镇化建设必然能够实现“政府得发展、百姓得实惠、企业得效益”三方共赢的良好愿景。

(二)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创新金融产品,是顺利实施城镇化的保障 既然城镇化不同于房地产开发,则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程序就十分必要,如城镇化项目立项和土地指标获取、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政策、金融服务规范等。

1.与建设项目有关的部门,如发改委、建设和规划部门、国土部门等,有必要抓紧研究出台与城镇化建设相适应的管理程序,保障城镇化项目顺利推进。

2.为适应市场化运作需要,土地出让收入分配应本着“谁投资谁收益、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分配机制,保障实施主体的积极性。

3.要使金融机构能够为城镇化项目提供全方位服务,则首先需要在行业类别上重新定位城镇化,使其区别于房地产,以便金融机构能够不受现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约束,为城镇化项目提供服务。其次,针对城镇化项目的金融产品创新,也是金融部门需要研究的课题,如项目贷款形式、抵押物标的设定等。

(三)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有力支撑

我国地域广阔,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差异大,发展方向不尽相同。如何实现城镇化的个性化,使区域发展既符合当地实际,又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并从考核机制上建立有针对性的考核目标,从根本上消除政府短期行为的动机,使政府真正由经营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是中央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课题。

如何以新型城镇化助推地方城市发展:

(一)注重产城融合,城乡发展一体化。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产与城的关系,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以产留人,避免因缺乏产业支撑而导致的“空城”困境。一是基础设施一体化。坚持现代化元素与市民内在需求相统一,统筹推进交通、信息、能源、环保、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坚持“地上”和“地下”相结合,既做好“显绩”工程,又做好“隐绩”工程。加强市域、市际间基础设施对接,强化区域基础设施协调与共享。科学布局加密型紧凑型城市,大幅度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二是镇村发展工业化。实施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同步推进的策略,加强城市和农村之间土地和资本的流动,把工厂办到农民的家门口,发展壮大村镇集体经济,农村就地变城市,农民就地做工人、做老板,使城镇化发展与农民切身利益紧密相连。三是优势产业集群化。坚持走集聚发展之路,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梯度发展,促进各类企业向城市、园区、经济带集中,逐步在有条件的农村片区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层次较高、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产业集群,实现规模效益和集群效应。建立一批符合乡镇实际、具备发展潜力的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链条向前端设计和后端服务延伸,做强做优制造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支持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检验检测、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行业平台建设,为乡镇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四是城市发展组团化。优化城镇片区主体功能,推进区域统筹,加强资源要素、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行政资源的整合,推动城市空间从分散到集聚,从多组团到大组团,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加强城市对接区域发展,融入大城市群,突出城市发展个性,形成城市之间合理分工、布局。

(二)注重创新驱动,城市运营绿色化。

创新驱动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正确处理城市扩张与城市更新的关系,大力推进城镇产业创新和管理创新,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城市。一是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采取政产学研结合、校地合作、协同创新的方式,由地市投入资金、提供研发用房,由高校院所投入技术、人才、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推动高校研发与地市需求的无缝对接,构建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凝聚创新资源,培育创新载体,建设一批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和创新产业集聚区。对应“国家制造2025战略”,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推动城市产业低碳化发展。二是加快城市管理创新。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起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城乡统筹规划管理机制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机制。推进“互联网+”城市信息化管理,加快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创新应用,统筹实施“智慧环保”、“智慧医疗和教育”、“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重大信息化工程,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和资源集约化利用。三是加强环保治理创新。按照让人和城市融入大自然的发展理念,明确城市发展的边界,严格落实生态红线规划管控。创新城市环境治理制度,持续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的治理与修复。强化对山麓、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控制,推进森林进城、森林围城,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田园,塑造具有地方特色、望山见水、疏密有致的城乡风貌。利用边角闲置地块和景观岸线等,建设方便市民休闲活动的社区公园,打造“快节奏、慢生活”的宜居生活空间。

(三)注重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惠及全体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是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一是优化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积极完善“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建立健全“城乡一体、保障广泛、覆盖全面、水平适度”的社会保险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设施一流、网络健全、内容丰富、参与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渠道多样、本外共享、优质均衡、城乡协调”的地方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二是推进优质公共服务向基层社区全覆盖。针对基层社区公共服务先天投入不足、供给机制不完善、专业水准不高等问题,统筹规划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把治安、环卫、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费用纳入市财政统筹范围。将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法律仲裁、心理疏导等基本公共服务延伸至基层社区。创新基层公共服务网络,完善社区服务信息化平台,建立社区政务服务中心,承接政府下沉到村(社区)的行政工作和公共管理任务,有效推动村级行政事务、自治事务和经济事务“三分离”,减轻村(社区)的经济负担。引入专业化、社团化、公司化运作的服务机构,提高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三是统筹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异地务工人员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推进包括异地务工人员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政府应尽的义务。必须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等条件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探索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同待遇批次清单和阶梯式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具体途径,逐步将异地务工人员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共享范围,有效解决异地务工人员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读书、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让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四)注重社会和谐,城乡社会治理法治化。

加强和创新城乡社会治理,是当代政府必须履行的核心职能,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一是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强化农村(社区)党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独特作用,建立“党组织领导、村委会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探索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围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谐人际关系,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集体协商和共同治理模式。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目录和清单,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不断完善社会组织规范管理和服务机制。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和论证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积极拓宽居民参与渠道。二是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积累的矛盾以及经济社会转型产生的矛盾错综复杂,基层社会治理和矛盾纠纷化解压力大、任务重、挑战性强。必须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创新社会治理的方法和手段。建立融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居民调解于一体的大调解机制,建立集组织领导、预防调处、快速处置于一体的大预防机制。坚持全程跟进、适时介入、果断处置,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劳资矛盾多元化化解的源头治理机制。深入开发大数据在社会舆情、治安防控、应急保障、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方面的应用,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三是破解基层社会治理关键问题。正确把握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正确把握和处理法治与德治、自治的关系,正确把握和处理继承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推出地方城市基层治理整体设计方案,切实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围绕创新和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基层重大社会事务协调、村镇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基层民主和依法治理等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进行有效改革,建立完善充满活力的基层自治体制机制。在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异地商会建设、企业诚信经营等方面,创新推广积分制管理,大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五)注重多元包容,常住人口市民化。

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人的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工作环境的提升是城镇化建设的根本要义。一是有序拓宽人口市民化通道。以优化积分制和企业自评人才入户为重点,优化调整外来务工人员入户政策。推行以居住证为基础的户籍制度改革,优先解决好进城时间长、工作时间长、可以适应城镇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人口市民化问题。加快户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依法依规保障本市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原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地经营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实现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待遇一体化管理。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体系。二是培育多元包容的城市精神。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融入地方城市人文精神,化为市民的内在准则和行为习惯。大力培育和塑造具有开放开明、兼容特质的包容文化,增强地方城市文化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大力培育塑造地方城市精神,精心宣传推介地方城市形象,增强外来务工人员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大力倡导和弘扬平等、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使本外人口和谐相处,构建本外融合型社会。推进基层文化站、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广泛开展便于社会各群体参与展演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使外来务工人员有好书读、有好讲座听、有好展览欣赏、有好平台展示,营造和谐、兼容、共享的文化氛围。三是大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坚持经济与文化双翼齐飞,以文化建筑延续城市文明,加强城市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存,增强城市文明的积淀。依托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等时间全天候、空间全覆盖的图书馆网络,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发动市民共建学习之城。依托绿道网、森林公园等,引导市民参与环保行动,践行绿色环保生活理念。加快构建个人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罚机制,提高市民的诚信意识。以空巢老人、困难外来务工人员及子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为服务重点,组织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健全内容丰富、效果明显、机制健全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推进城镇化,需要从意识上和行为上进行重新认识,并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政策,使参与城镇化进程的各方主体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第五篇:新型城镇化)

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

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河北省地处环京津、沿渤海的独特区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冀中南地区被列为重点开发区域,加快城镇化进程将成为河北乃至京津冀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根据城镇化统计监测,我省城镇化率将在“十二五”期间跨越50%的历史关口,这是向经济强省、和谐河北迈进的重要标志,必将伴随着经济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在结构性转变的关键时期,既要把握住城镇化蕴含的发展机遇,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城镇化快速发展可能带来的各种挑战。

2003年以来,我省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特别是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和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工作,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现代城市魅力初步显现,居民生活环境大为改善,201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4.5%。但从总体上看,我省城镇化水平不高,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带动力不足,城镇体系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不完善,人口实质性转移相对滞后,城镇外规模延扩张过快,农村居民点建设分散,城镇功能不完善、特色不突出,聚集优质要素的能力不强,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大城市交通拥堵、公共服务短缺等“城市病”凸显。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的必由之路,切实摆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位置。要深刻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注重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功能、聚集优质要素、强化精细管理,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河北特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奋斗目标,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产业和人口聚集为核心,以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构建环首都城市群、冀中南城市群和沿海城市带的空间新格局,着力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功能、聚集优质产业、强化精细管理,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创新引领、转型发展。加快转变城镇建设方式,推进城市精明增长和有机更新,努力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加快户籍制度配套改革,促进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2、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覆盖。

3、产城互动、聚集发展。坚持用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加快优质产业、先进生产要素和优秀人才聚集。把城市布局调整与产业结构优化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劳动密集、基本密集、技术密集产业的协调发展与合理布局。

4、突出重点、梯次发展。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扶持壮大中等城市,加快县城扩容升级步伐,建设高标准的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有重点的培育特色重点镇,打造沿海城镇发展增长极。

5、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围绕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全面加强城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提高城镇精细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城市建设。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初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城镇体系,全面实现城镇建设上水平目标任务。

1、城镇化率快速提高。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1.5%,年均增长1.4个百分点。

2、城镇规模结构趋于合理。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人以上的城市达到2个(石家庄、唐山),200万人以上的城市达到2个(邯郸、保定),100万人以上的城市达到4个(廊坊、张家口、秦皇岛、沧州),50万人以上的城市达到6个(邢台、承德、衡水、任丘、迁安、定州),武安、遵化、辛集、霸州等城市人口达到30万人以上。

3、城镇环境质量全面提升。设区城市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310天以上,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达到6平方米以上,县城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设区市全部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所有县级市和60%的县城进入省级园林县城行列。

4、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日趋完善。建成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其中设区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30%以上。社区服务设施综合覆盖率达到90%,基本建成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

5、城乡居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27.6万套,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20%以上。完成40万户的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35万人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5%。

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6%左右,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中小城市规模和实力明显壮大,小城镇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城乡结构和城镇空间结构调整迈出重大步伐。

三、构筑区域协调的空间格局

(四)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构建环首都城市群、冀中南城市群、沿海城市带“两群一带”空间新格局。

培育以承德、张家口、廊坊、保定市为支撑,以京津、京唐、京石、京张、京承、京沧等高速公路为区域轴线的环首都城市群。在规划、政策、功能、产业和设施等方面与京津实施对接。把环京津地区打造成为经济发达、城市繁荣、生态良好的高地。积极整合环首都地区城镇资源,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以培育和打造新区、县城扩容升级为重点,推进首都新机场临空产业区以及京东、京南、京北新区和白沟新城建设,形成一批各具特色、设施完备、宜居宜业的中小城市群。培育以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市为支撑,以京

九、京广、石黄、邯黄等交通复合轴为区域发展轴线的冀中南城市群。强力推进石家庄正定新区、临空港产业园区、东部新城,以及邯郸冀南新区、衡水滨湖新区、邢台新区,将冀中南地区发展成国家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服务外包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成区域性物流、旅游、商贸流通、科教文化和金融服务中心。培育以唐山、秦皇岛、沧州市为支撑,以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北戴河新区为龙头,以京秦、石黄、秦沧等交通复合轴为区域发展轴线的沿海城市带。提升唐山、秦皇岛、沧州城市功能,统筹推进沿海新区新城建设,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航运与铁路、公路、机场协调配套发展,形成港口、产业、港城互动发展的新格局。举全省之力打造曹妃甸新区和渤海新区两大经济增长极,加速优化港口布局,拓展港口功能和腹地纵深,推动港口、产业和城市互动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和现代新型城市。

(五)继续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强化石家庄、唐山两大省域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在全省城镇化发展中起领跑作用。石家庄市加快正定新区和鹿泉、藁城、栾城组团一体化建设,向现代化、国际化迈进。唐山市整合中心城区与丰润、丰南、古冶、开平等资源,打造东北亚地区的合作窗口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国际港口城市。承德市统筹滦平县、承德县、滦平县和隆化县发展,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张家口市整合宣化区、下花园区、万全县城、宣化县及周边建制镇资源,建设京冀晋蒙交界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秦皇岛市整合昌黎县、抚宁县资源,着力打造北戴河生态示范新区,建设国际知名的现代化滨海旅游宜居城市。廊坊市整合固安县、永清县资源,统筹推进首都新机场临空产业区建设,打造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城市。保定市构建“一城三星一淀”的大都市发展格局。沧州市整合青县、沧县资源,建设环渤海地区重要工业城市。衡水市整合中心城区和冀州资源,建设生态宜居的北方湖城。邢台市整合沙河、南和、任县、内丘、邢台县资源,成为冀中南地区重要增长点。邯郸市整合峰峰矿区、磁县、永年县、邯郸县、成安县、肥乡县资源,着力打造冀南新区,建设冀晋鲁豫四省接壤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

(六)扶持壮大中等城市。把发展中等城市和培育新兴区域中心城市作为完善城镇体系的切入点,优先培育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大、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县级市和县城,以活力宜居为导向,建设一批高标准的中等城市。迁安、三河、霸州、涿州—高碑店、任丘、黄骅、定州、辛集、武安等县级市要坚持扩容与提质并重,尽快发展成为区域中心城市。怀来、平泉、遵化、涞源、新乐、宁晋、清河、涉县、魏县等县(市)要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中等城市。

(七)加快县城扩容升级。其他县城要按照高标准小城市进行规划,以城镇改造建设为抓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促进产业和人口聚集。发挥县城的组织管理职能,着力构建农业现代化服务体系,培育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成为辐射和带动农村发展的纽带。

四、增强产业聚集的发展动力

(八)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挥环京津沿渤海优势,加快推进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沿海经济隆起带、冀中南经济区建设。各级城镇要坚持“错位发展”,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依托产业特色确定城市主体功能。坚持产城互动、融合发展,把产业聚集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促进产业向园区聚集、园区向城镇集中。中心城市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利用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九)调整城镇产业结构。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实施工业立市、强省战略。加快城市用地布局调整,中心城市要加快“退二进三”步伐,引导中心城区发展金融保险、商业商务、总部经济、科技研发、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将资源性产业、加工产业向城郊和小城镇转移。依托城市集群培育和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以大城市为依托、中小城市为支点,在全省尽快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相互协调的区域产业格局。

(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建设经济强省的基础,实施县域经济“腾飞计划”,突出抓好“三十强”和“三十弱”,实施分类指导,激发内在活力。引导各地统筹推进一二三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与农业生产相衔接的加工业、面向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性服务业、带动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各县(市)要积极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加强产业聚集区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五、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十一)完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加快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唐山港、黄骅港、秦皇岛港向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港群方向发展,着力打造沿海快速交通走廊。构建以石家庄为中心,唐山、北戴河、邯郸等为支点的干线、支线相结合的航空网络。以北京、石家庄为核心,打造京津冀快速城际交通圈。按照方便、快捷、高效的原则,合理布置主干道和快速路,增加支路网密度,建设智能交通控制系统。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形成快速、大运量的公共交通系统。

(十二)搞好市政设施配套建设。完善设施建设标准,建立适应人口和产业聚集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基础设施扩容、升级和改造,重点做好架空线路入地、集中供热、管道燃气等配套设施建设,对街道路面及附属设施进行达标改造。按照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原则,完善城市供水、排水、电力、燃气、污水、垃圾处理、公园绿地和信息网络等市政公用设施,保护城市水源地,加强城市节水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

(十三)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健全政府主导的投入机制,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完善城镇公共设施服务网络。科学规划建设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建设功能完备、风格多样、布局合理的群众健身设施。按标准配套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有条件的设区城市重点建设综合性高教区。大中城市要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体系。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合理配置社区服务设施,提升社区服务设施综合覆盖率,加快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

(十四)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加大供水、排水、供电、供气等老旧城市管网改造力度,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城乡建设档案收集、管理和利用,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立防洪安保体系,完善城镇防洪预警机制,加快雨水管道和机排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加强城市消防、人防等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建立社会公共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多层次的预警和救援体系,制定应对极端事件的紧急预案。

六、建设生态宜居城镇

(十五)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加大二氧化硫、机动车尾气和烟尘、粉尘、扬尘等防治力度,在中心城市实施PM2.5环境监测。加快城市中心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步伐,对污染严重的违法排污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抓好园林城市创建,大幅度增加城市绿量,实施主城区绿化、城市周边绿化和交通干线沿线绿化工程,县城以上城市中心区都要建设综合性公园。在城市组团之间以及城市之间建设生态绿地、区域性森林生态廊道、河流生态廊道、交通绿色通道等多样化复合型生态系统。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城市河道环境整治,结合雨水和再生水利用,规划建设城中湖、滨水公园等城市水系工程。

(十六)推广应用绿色低碳新技术。推进建筑、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实行供热计量改革,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新建建筑严格按照节能标准设计和建设。全面推广绿色建筑,深入开展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鼓励发展太阳能、地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节水器具。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淘汰落后产能,禁止新建违规项目。积极采用环保型公交设备,建立智能化的调度指挥系统,提高公交管理水平。倡导绿色交通出行,建设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十七)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实施文物保护抢救工程,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古树名木和风景名胜保护。严格制定和实施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修缮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抢修濒危历史建筑,整治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环境,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开展古树名木普查鉴定、登记挂牌工作,对古树名木进行分级保护。开展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对于违规建设的建筑物、构筑物和企业,要限期拆除搬迁,恢复山体植被和原生态的景区环境。

(十八)塑造城镇风貌特色。开展城镇风貌特色规划,构建风貌特色空间总体框架,明确重要景观区域、景观轴线、景观节点的风貌控制要求,对重要建筑、公园绿地、环境艺术设施等景观要素进行系统改造。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优秀传统建筑保护,实施旧城有机更新,逐步恢复城镇历史风貌。抓好城市标志、风貌建筑、城市雕塑等有形文化建设,丰富文化内涵。整治提升河湖水系,搞好生态护砌和沿岸绿化,打造环境宜人的都市风光带。

七、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十九)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集中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完善城乡一体客运网络,促进农村通信全面升级。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健全新农保、新农合和农村低保制度,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二十)大力实施“幸福乡村计划”。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规范运作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新民居示范村建设,继续抓好农村危旧房改造。大力开展村庄容貌环境整治,加强村庄道路、供水、排水、路灯、绿地等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编制和完善中心村规划,有序推进周边村庄向中心村集中。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二十一)培育特色重点镇。把特色重点镇建设作为推动城乡一体发展的突破口,加大对重点镇的扶持力度,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培育一批工业型、旅游型、商贸型、交通型、历史文化型小城镇。

八、健全新型城镇化保障机制

(二十二)加强城乡规划指导和空间管制。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修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加强城乡空间管制,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加强对重要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的保护。划定“蓝线、绿线、紫线、黄线”,加强对城市水系、公共绿地、基本农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合理确定城市增长边界,防止无序蔓延。按照城市多核发展、紧凑空间形态和土地混合用途的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城市综合体建设,疏解中心城区职能。(二十三)推行精细化城市管理。实行建管并重、综合治理,以人性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为核心,加快建立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开展“治脏、治乱、治堵”活动,整治影响市容市貌的重点因素和重点环节。整合市政公用、交通管理、园林环卫、环境保护等部门行政资源,推行相对集中的综合管理模式。落实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政策措施,赋予区、街更多管理权限,并确保费随事转、人随事走。加强数字规划、数字城管和数字住房等系统的融合对接,积极探索智慧城市的管理模式。

(二十四)建立城乡统筹的管理体制。有步骤地推进行政区划调整,解决市县同城、区县同城问题,适当扩大中心镇的管理范围,在设市城市、县政府驻地镇实行镇改街和村改居。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逐步使大多数流动人口在城市和农村各得其所。建立城乡一体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农村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二十五)拓宽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采取市政债券、企业债券、增资扩股、上市融资、信托计划等形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规范和完善城市建设投融资公司管理机制,强化资本注入和资产整合,努力做大做强融资平台。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完善特许经营制度,健全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强化政府监管。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市政公用事业稳步发展的价格机制,足额征收污水和垃圾处理费,新建建筑全面推行按供热量计量收费,建立规范的居住区物业管理收费制度。(二十六)加强新型城镇化工作组织领导。省政府成立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各市、县(市)要明确专门机构,给予必要的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各级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建立科学、全面的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纳入各地各部门目标考核,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适时举办多层次新型城镇化培训班,开展新型城镇化统计监测工作,每年出版《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实施意见和政策措施。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将出(图)2010-05-21 02:14:00 来源: 山东商报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5月19日,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官员向记者透露,目前《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已经上报国务院,有望今年出台。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区域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订: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8地市。

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11月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历经7年之久,但一直迟迟没有推出。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官员认为,历经五年时间调研、编制,京津冀都市圈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规划蓝图,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

无论是从产业部门或是工业行业的区位上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具有优势的部门与行业的覆盖面与涉及的领域都是非常全面的。其体系完整的程度是其他区域无法相比的。

与此同时,伴随沿海地区的空间推移和新经济增长极的出现,京津冀区域发展空间结构也得以完善。

其一,滨海地区加大开发力度,逐步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日益隆起的地带;其二,唐山、石家庄、廊坊3市市域经济的发展成就突出,张家口、秦皇岛、保定等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也有显著增强,这些经济中心为京津冀都市圈经济的相对均衡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河北拖累区域经济的忧虑也有所缓解。”上述官员表示。

尽管如此,京津冀都市圈总体的产业尤其是工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该官员指出:一,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落后,人均GDP较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有较大差距;二,在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阶段,京津冀都市圈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远远落后于另两个三角洲都市圈地区。

此外,由于缺乏一个稳定的利益协调机制,京津冀经济圈内的“同构化”竞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如京津冀经济圈内,北京的汽车产业实际上已经和天津汽车业出现同类竞争。

据透露,在该《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中,京津冀三地各有明确的产业发展定位。

北京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以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及餐饮业为主。同时,北京发挥大学、科研机构、人才密集的优势,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型企业相结合,积极发展高新产业,以发展高端服务业为主,逐步转移低端制造业。

而天津在现有加工制造业优势与港口优势基础上,定位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及环保设备等先进制造业;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适当发展大运量的临港重化工业。

河北8市定位在原材料重化工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也是京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在第一产业中着重发展农业和牧业,为京津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远非纸面上来的容易。参与规划编制的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高明告诉记者:“北京市三地之间的经济、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存在诸多的问题。”

下载“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

    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大英百科全书)。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论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性 农机121班 何炳桥 1201140134 摘要:为什么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当下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这一判断是就其现实意义而言的,而......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应该以人为本城镇化是现代化最基本的战略支撑所在,是最强的内需潜力所在,也是当前最大的红利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良......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5篇)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十八大报告中八次提到了城镇化,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强调,城镇化是我们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但是未来城镇化道路该如何走?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城镇化......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答案

    兵团干部在线学习2014年第二季度必修课参考答案: 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单选 1.新型城镇化的新方式是( )。(单选 2 分) [A]以人为本 [B]包容性发展 [C]四化统筹 [D]......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5篇)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地测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2602100229张维军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地位也越发突出。党的十六大作出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战略决策,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