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管理学和城市社会学之间的关系
城市管理学和城市社会学之间的关系
我主要是从城市的历史发展角度来讲,城市社会学用历史的、动态的观点研究城市、解释城市各种因素和各种力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分析城市发展的推动或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把握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的预测城市发展的历史趋势。然后,城市管理个人根据城市社会学所研究的发展规律,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手段例如,城市社会学中着重讲到了芝加哥学派,他们在源自欧洲古典社会学即马克思、韦伯和杜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下,增加了美国实用主义的研究,特别重视对城市问题的研究,比较有名的芝加哥学派学者帕克通过长时间的记者和社会活动的经历经过大量的城市调研,在1916年提出了将生物群落学的原理和观点用于研究城市社会的发展,也奠定了城市生态学的基础,以及伯吉通过城市社会研究特殊种族和商业活动逐渐进入居住区附近的情况在1925提出了城市同心圆增长理论和赫特根据美国许多城市的实际情况在1933年提出了扇形理论。
正是在城市社会学的不断调研通过对认识城市的发展规律、提出解决城市社会问题新理论,城市管理真是通过对城市社会学理论的进一步实践和管理,在城市这个巨大复杂的系统中,提出健康的管理城市的模式。
第二篇:《城市管理学》
《城市管理学》1
一、名词解释
1、城市管理
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行政关系影响下,以城市这一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治理活动。
2、城市化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3、城市基础设施
是为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保障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工程及其服务的总称,又称为生产性基础设施或技术性基础设施,包括城市公共事业和城市市政工程设施;是一种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未来城市管理的新理念
2、简述城市化的基本规律诺瑟姆曲线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美国经济地理学家诺瑟姆(Ray.M.Northam)的城市化发展S型曲线(1979年),主要内容为:(1)低于30%的初期阶段,起步阶段;(2)30%—70%的中期阶段,腾飞阶段;(3)高于70%的后期阶段,成熟阶段。
3、概述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具体对策
三、论述题
根据所学理论,结合社会现实,论述我国的城市管理应该构建什么样的范式,以及如何从传统范式向新的范式进行转换?
参考答案:
(1)传统城市管理范式:政府单一主体、部门林立、行政手段为主、被动反应式的管理。
(2)转型期中国城市管理的新范式:以人本管理作为核心价值取向,以城市治理为基本理念,以公众需求为出发点,以提供公共服务为核心职能,以公众参与为实现途径,以公众满意为最高标准,以对公众负责为最高使命,积极引导和推动城市的良性发展。
(3)城市管理范式转换的路径:
城市管理的价值定位从“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转换。
城市管理路径从“城市管制”、“城市经营”向“城市治理”模式的转换。
城市公众角色从“管理对象”到“顾客导向”再到“公民参与”的转变。
城市管理体制从“部门碎片化”向“无缝隙协作”再向“整体性政府”的转换。
城市管理方式从“反应性”向“回应性”再到“前瞻性”的转换。
城市管理技术从传统管理向数字化城市管理转换
一、名词解释
1、城市交通需求管理
通过影响出行者的行为,而达到减少或重新分配出行对空间和时间需求的目的。理智的使用道路交通设施的有限资源,简言之交通需求管理主要管理的是人们理性的使用汽车而不是人们是否拥有汽车。
2、城市管理职能
3、市政公用事业 包括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及公共交通事业,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载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城市化的总体状况
2、简述官僚制政府与城市管制模式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1)管理主体:单一的官僚制组织,城市政府单独承担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2)管理职能:无所不包,垄断了城市事务的各种领域,政企不分、政事不分。(3)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为主,行政审批制度,行政命令等;(4)强调控制,强调稳定,力求把一切都纳入到管理范围中,使之固化。(5)随着环境变迁,日益暴露出管理僵化、机构臃肿、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等弊端。
3、简述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的城市规划管理
参考答案:(1)加强城市规划权威性和严肃性、科学性;(2)完善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强化预决策功能;
(3)设立完善首席规划师制度和城市规划督察员制度;(4)加强公众参与;(5)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发改委、国土资源局、规划局、建设管理部门、环保部门等;(6)加强对不可再生资源强制性保护,提高控规覆盖率和控规质量;(7)加强执法,探索对城乡规划实施监督管理的改革,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三、论述题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城管执法)在现实中备受抨击,如何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
参考答案:可以结合城市管理模式和范式变迁的理论,从以下方面论述。
(1)进一步明确城管综合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和地位、执法权限等内容
(2)理清城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中的关系:一是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同原有执法主体之间的关系;二是不同层级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之间的关系。
(3)把城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行政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
(4)完善执法程序,提高人员素质,加强依法行政、文明执法
一、名词解释
1、经济适用房
常简称为经适房,等同于国宅;指由中国政府出资扶持的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两方面特点的社会保障住房。
2、雅典宪章
即国际建筑协会(C.I.M.)于1933年8月在雅典会议上制定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它集中反映了当时“新建筑”学派,特别是法国勒·柯比西埃(Le Corbusier)的观点。
3、市经理制
是指城市的立法权由民选议会掌握,再由市议会聘任一名市经理执掌行政权的行政组织体制。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收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土地使用形式的改变,即由原来的农村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由此产生了土地征用和农民安置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有的征地制度与市场经济现实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征地安置成为“三农”问题中的一个焦点。
2、简述服务型政府与城市治理模式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1)公共服务型政府:从公众的需求出发,以服务为核心价值,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要功能,以公众满意为最高标准,以对公众负责为最终使命的政府管理模式。与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不同:一是实现职能重心转移;二是强调公 民导向和绩效导向。(2)城市治理:城市管理中对于治理理论的运用,力图实现善治的诸多特点。
3、概述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变革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在社区建设观念上不明确。
(二)、政府对社区的宏观管理不到位。
(三)、街道办与社区居委会形成事实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四)、社区居委会承担了过多的行政部门职能,社区自身职责不明确。
三、论述题
结合所学理论和社会现实,论述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风险,以及如何防范和控制这些风险? 参考答案:
(1)市场化改革的风险分析:效率、公平、安全、腐败、合法性等公共风险以及企业风险
(2)风险防范与控制:树立正确的政策理念,公共意识与复杂意识;确保利益相关群体,尤其是消费者作为公民在新模式中的参与权;视公用事业改革的法治化与公开化;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职能具体内容有哪些?
(一)行使下列行政处罚权
1、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强制拆除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或者设施。
2、城市绿化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3、市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行政处罚权,负责市区道路、广场等公共场所的临时占道、设置商亭(棚、厦)、摊点、主要街道两侧建筑物临街面的装修改建的审批.4、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社会生活噪音污染、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行政处罚权;对未采取密闭措施或者其他防护措施,运输、装卸或者贮存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者粉末物质的行为的行政处罚权;对未采取防燃、防尘措施,在人口集中地区存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砂石、灰土的物料的行为的行政处罚权;对在人口集中地区和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焚烧产生有毒有害烟尘、恶臭气体的物质的行为的行政处罚权;对在人口集中地区、交通干线附近以及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内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行为的行政处罚权;对饮食服务业违反规定排放油烟,在城区内露天烧烤食品污染环境等行为的行政处罚权;对向城市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和其他废弃物行为的行政处罚权;以及建筑施工对大气造成污染行为的行政处罚权。
5、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市区道路、广场等公共场所无照商贩和违反规定随意摆摊设点行为的行政处罚权。
6、公安交通管理和市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侵占道路的行政处罚权。
7、食品卫生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未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或伪造卫生许可证,以及未取得健康证明而从事街头饮食摊档经营行为的行政处罚权。
8、文化市场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歌舞娱乐场所接纳未成年人,游戏娱乐场所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外向未成年人提供其设置的电子游戏机,在中小学门前200米半径内设置台球、电子游戏机等经营点行为的行政处罚权;对未经批准或未领取营业性演出许可证而擅自从事营业性演出活动的违法、违规、违章行为的行政处罚。
9、对未领取准养证私自养犬,伪造、冒用准养证、免疫证和犬牌,不接受定期免疫注射,应当实行而未实行拴养、圈养等行为的行政处罚权。
(二)组织起草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宣传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市政府的规范性文件。
(三)做好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产生的争议、听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等方面的有关工作;负责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管理和培训等工作。
(四)组织查处城市管理中违反城市规划管理的违法案件和其他重大行政违法案件;组织相关部门参与城市管理集中执法活动。
(五)负责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
(六)履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
1、简述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收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土地使用形式的改变,即由原来的农村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由此产生了土地征用和农民安置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有的征地制度与市场经济现实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征地安置成为“三农”问题中的一个焦点。
2、简述服务型政府与城市治理模式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1)公共服务型政府:从公众的需求出发,以服务为核心价值,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要功能,以公众满意为最高标准,以对公众负责为最终使命的政府管理模式。与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不同:一是实现职能重心转移;二是强调公 民导向和绩效导向。(2)城市治理:城市管理中对于治理理论的运用,力图实现善治的诸多特点。
3、概述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变革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在社区建设观念上不明确。
(二)、政府对社区的宏观管理不到位。
(三)、街道办与社区居委会形成事实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四)、社区居委会承担了过多的行政部门职能,社区自身职责不明确。
第三篇:城市管理学
1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和(经济活动)的集聚的集聚。
2现代意义的城市管理主要是源起于(古典经济学)的思想。3《马丘比丘宪章》最大的特点在于表明了城市规划理论由“功能分区”向(功能综合)转变的强烈倾向。
4城市管理思想的演进很大程度上是循着(城市规划)思想的阶梯进行的。
5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一般被看做是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开端。
6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
7城市政府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之中各部门如何实现其职能。
8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种形式。
9我国城市行政管理实行“两级政权三级管理”体制。三级管理即(市、区、街道)
10随着信息技术和3SGISGPSRS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使用(网格化)城市管理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即时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11传统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在管理手段上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对(私营企业)的态度上。12外部规模经济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达到。一种是(地方化经济)一种是城市化经济。13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协调与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安全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类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14对中国来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必然要求。
1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体现在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两个方面。16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战略依据)、战略愿景、重点战略、战略措施和龌略反馈五个部分组成。
17.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开始初步形成了(营销导向)的地方发展战略观。
18营销城市要走出去城市管理的工作重点要由生产管理转向(形象管理)
19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
20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21现代城市规划的创始者本质上是一群社会改革家虽然他们当时关注的是物质空间环境问题但其思想的核心却是(社会公正)。
22土如利用的效益是指土地利用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效益三者是辩证统一的。
23土地用途管制的核心目标是实现
24(城市基础设施)就是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的一般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5·基础设施能否市场化的经济技术标准一般有两个。一是的强弱二是可分割性的难易。26·城市经济管理中协调控制城市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城市政府),这是由城市经济的特点决定的。
27.城市经济管理的二重性是指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8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市场失灵论)。
29.在应对市场失灵时政府通常采用的手段包括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
30(规制)是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31.城市人口数量是指城市区域内人口的总数包括常住人口数量和(流动人口数量)。
32城市人口的数量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33.自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人口管理就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管理模式和特点主要体现为(居民户口)和居民身份证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的特殊控制政策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人口管理制度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4(户籍管理)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政府对其所辖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控制和规划。5(公共住宅)是由政府出资建造、国家给予补贴、并具有一定住宅质量符合本国政府规定的最低住宅水准的廉价住房。
36.城市环境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城市的自然环境二是城市的(人工环境)
37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终坚持的一个总原则是(可持续发展)38(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39·将原因导向的城市管理思路用到城市环境问题的研究上可以发现我们需要从末端治理为主的环境保护走向发展源头导向的(循环经济)40.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
4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撤地建市(市管县)体制在全国广泛推行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城乡分割、地市矛盾等过去存在的问题。使中心城市更好地发挥地域中心作用。
42(城中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失去土地以后无以为业。43城乡关系发展的最高形式是要达到(城乡一体化)。44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45(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46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核心城市)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争。
47通过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规划)来协调区域发展中的各种空间和产业问题是十分有效的方法。48(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同一区域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契约和协定形成一个跨越国界或地区的商品、资本、人才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的组织形式。49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区域发展)的一体化。
50.Citistate不是一个(行政边界)。而是一个组织边界、市场边界、信息边界、社会边界乃至生态与环境的边界。51(决策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52从国外的一般经验来看(分级管理)、各负其责的从属性原则是各国突发事件管理的普遍原则。
53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其涉及的内在结构体系并非单纯的线性逻辑抑或平面关联而是一个包含决策、(信息)、执行、保障等系统的四位一体的构架体系。54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第一原则是迅速地(阻绝传染),将可能发生的危机尽可能缩小。
55城市(信誉危机)突发事件处理必须首先注意启动停止策略。56.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财政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税收),小部分是上级政府的拨款或私人捐助。
57.街道办事处是市辖区或不设区的市政府的(派出机关)。
58.从城市的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到,城市最初是一种具有防御和(商品交换)功能的人类定居点。1城市往往在一个地区的(ABCD)中居于主导地位代表和展示着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高度。A文化B政治c社会D经济 2(D)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D信息化
3(C)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C第三次 4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主要以(AB)为主。A政治功能B军事功能 5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ABCD)。A人口的流动B总人口的增长C技术进步D经济增长
6(ABCD)属于我国城市权力政治系统。A市人大B市政府C市委D市司法机关(ABD)属于我国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A市人大 B市政府D市司法机关(A)在整个城市国家机关中处于首要地位。A市人大 9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要有地方(ABCD)。A任免权B监督权C决定权D立法权
10我国市民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或渠道包括(ABCD)。A个人联系渠道B代理人或代表渠道C集团参与渠道D市民监督渠道
11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ABCD)的内容。A市建制体制B市政府构成体制C市行政管理体制D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12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就其下级行政建制而言分为辖区的市和不辖区的市不辖区的市一般是(A)。A县级市
13(D)在城市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D中共市委 14市民参政包括市民的(BCD)。B政治参与C行政参与D社会参与 15以下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说法正确的是(B)。B强调管理对象的外部化
16A市场导向B结果趋向C绩效标准D顾客导向
17城市管理中存在的(ABC)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A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C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18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ABCD)获取。A竞争一合作分析方B历史分析方C·政经社技分析方D优劣机威分析方法 19·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之下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ABCD)。A生态环境指标B社会进步指标C生活质量指标D经济发展指标 20·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ABCD)的城市。A有竞争力B治理和管理良好C适于居住D银行信赖的21B需求型C供给型D资源型 22构建敏捷城市要做到(ABC)。A信息敏捷 B人员敏捷C制度敏捷
23C法国 24·行政法首要的和基本的原则是(A),它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体现和具体化。A行政合法原则
25。A动态原则B协调原则C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原则D效益原则 26现代城市成长管理从(A)萌生。A美国 27。A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 B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 C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社会环境
2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国家建设部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分为(ABC)。A城市总体规划B城市分区规划C城市详细规划
29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C)年。C20
30由于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建立处在逐步摸索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ABCD)。A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B协议出让政府让利C生地出让效益粗放D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 31我国城市空间成长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ABCD)。A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B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C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D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
32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CD)为主导为国民经济服务。C第三产业D第二产业
33城市经济管理具有(ABCD)的特征。A综合性B两面性C二重性D区域性
34A行政方法C法律方法D经济方法
3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具有(ACD)特征。A以“间接性为主C以“经济性为主D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36经济性规制主要针对(BD)。B信息不对称问题D自然垄断问题 37经济性规制对象产业包括(ABCD)。A自来水B交通运输和金融C城市燃气D电力
38社会性规制主要针对(AC)。A外部不经济问题C非价值物问题 39。A外部性B公共物品C非对称信息D垄断
40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ABCD)。A政府的低效率B政府赤字问题C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D政府的行为动机
41。A慈善模式B民主模式C巨物模式D专制模式
42D增长型
43(D)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中幼年比例小老年人口多。D衰退型 44。A自然社区B功能社区C法定社区
45从城市社区起源基础、产业和功能的不同出发城市社区可以分为(AD)。A职业型社区D居住型社区
46社区成员B社团性组织C企事业组织 D行政性组织
47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情况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ABCD)。A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B文化结构的高层化发展趋势C就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D城市人口红利效应正趋于减低
48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A)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A美国
49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D)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D新加坡
50城市环境具有(ABCD)的特征。A脆弱性B开放性C人为性D复合性 5l·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A)是根本保障。A法制手段 52城市环境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A治理方面的制度B监督方面的制度C·排污检查制度D预防方面的制度 53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ABCD)。A谁污染谁治理制度B排污权交易制度C奖励制度D排污收费赔偿制度
54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包括(ABCD)。A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B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C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D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55我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重点是(ABCD)。A改革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境管理B广开渠道解决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来源C加强政府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领导D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56城中村产生原因主要有(ABCD)。A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B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C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D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57(ABC)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A撤市县设区B撤村设街C人口农转非
58(A)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A伦敦
59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ABCD)。A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B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C“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D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60根据区域协调问题的性质的差别区域协调可以分为(AD)。A外部协调D内部协调
61总体而言区域协调机构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机制可以分成(ABD)。A弱调控模式B多元调控D强调控模式
62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弱调控模式以(D)为代表·实行联制土地实行私有化。D美国
63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强调控模式以(ABD)为代表。A法国 B荷兰D希腊
64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多元调控模式主要以(ABC)A德国 B英国 C丹麦
65(D)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D决策系统 66(C)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C保障系统
67(C)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C预防
68(C)反应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主要“舞台”。C反应 69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ABCD)。A齐B实C准D快 70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ABCD)。A预警系统的建立B危机应对C危机判断D确认危机来源
71我国目前的建制包括(ABCD)A副省级市B县级市C地级市D直辖市
72在市政决策领导体系中,(D)在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D中共市委 73复兴时期的大都市政府的构建突出(ABCD)A合作B弹性C自愿参与D谈判
74实质上,现代城市主要从(ABC)区别于农村地区。A行政管辖B人口数量和密度C产业结构
三、名词解释
1城市管理城市管理:是指以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为对象以城市基本信息流为基础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机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互动围绕城市运行和发展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和经营行为
2市人民团体:是指以表达和维护一定阶层的群众的具体利益为基础担负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起着依照各自的切身利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关系的作用并按照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的社会政治团体。3市民:是居住在城市所辖区域内持有本市有效户籍的合法公民。4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5城市管理体制:城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
6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关于城市政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职能配置和机构内外上下权力关系以及运行机制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7市行政地位:指城市在国家的行政区划级别中所处的等级和行政隶属关系。
8市行政管理体制:指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是国家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行政体制在城市的延伸它具有一般行政体制的主要特征。
9城市政府职能: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它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10市政执行:指城市政府以贯彻市政决策为核心的职务行为是市政府和它的工作部门以及工作人员执行市政决策中枢的决策、指令和法律法规的过程。
11电子政务: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12电子政府:工业化模型的大政府特点是集中管理、分层结构、在物理经济中运行转变为适应以知识经济为基础同时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虚拟政府新型公共行政管理模式。其功能一是通过政府业务信息化精简机构和简化办事程序大幅度提高效率二是为公众、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三是以政府信息化推动社会信息化。
13规模经济:指由于存在技术上不可分的资本投入企业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使得产出增加的比例超过投入增加的比例产品分摊不可分性投入从而产品平均生产成本随产量的上升而降低。
14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有竞争力的、适于居住的、银行信赖的而且治理和管理良好的城市。
15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担负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
16城市性质: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17城市营销:把城市地区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的未来发展愿景作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通过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和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产业、投资者、定居人口、观光游客和会议人士等来主动营销地区的特色。
18经营城市:指的是指城市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营运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
19循环经济:指的是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20、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21.土地利用规划:指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计划。是根据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基础和现状特点,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性的技术经济措施。22.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就是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的一般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3.土地储备制度:是指政府依照法定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收回、收购、置换和征用等方式取得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和储存,以公开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土地,调控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制度。24.城市成长管理:城市成长管理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针对城市空间规模扩展的控制和管理。25.城市经济功能:城市经济功能是指一个城市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具有的经济效能和发挥的经济作用.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经济功能大体经历了从单一功能到多元功能,从简单功能到复杂功能,从低级功能向高级功能的演进过程
26.城市经济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就是城市政府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对城市经济环境、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以使城市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取得最大的城市效益。(27.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28.规制:指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29.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是指居住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工作的非农业人口,包括拥有城市户籍的常住人口和在城市暂住的流动人口。
30.城市人口管理:城市人口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对城市居民户籍和人口变动、人口流动的行政管理工作。
31.城市财政管理:城市财政管理是指以城市政府为管理主体,以市政工作为主要目标的预算管理、税收管理、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管理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32.城市社区:城市社区是城市中的社区,是指城市中被道路环绕的居住地段上,由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33.城市社区管理: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运用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公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34.城市环境: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35.城市环境管理:城市环境管理指按照一定环境功能目标,运用行政、法律、教育、经济与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防止环境污染、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一种措施。
36.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37.城乡一体化: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
37.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38.Citistate:(城市联盟)是指由相同特征和功能的城市和城镇环绕所组成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上相对独立的贸易、商业和通讯区域。)39.公共紧急状态:指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
40.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行动。包括对组织面临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自然的、人为的、管理的、文化的、环境的和不可确定的等所有相关因素的管理。
四、简答题 1.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1)城市日益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中心,成为人类主要的聚居地2)城市空间组合上发生了巨变,要求城市朝着高质量和多功能方向发展 3)城乡融合、差别趋小
2.城市化浪潮的成因是什么?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四个方面,即经济增长(集聚效应,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农业技术的提高、交通与通讯技术发展);总人口的增长(剩余劳动力的出现的途径之一)和人口的流动。从城市化浪潮的动力机制来看,上述的四个方面影响因素又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动力系统。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2)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3)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3.城市管理的必要性是什么?1)城市特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城市具有相互联系性、复杂性以及开放性特性,这些特性从本质上决定了城市需要管理2)市场的不完备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3)管理、市场各司其职可以提高效能。
4.城市管理的可行性是什么?1)城市管理能够产生绩效2)城市管理是需要成本的付费产品3)城市管理需要被管理主体有支付意愿。5.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哪些特征?1)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 2)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3)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 4)培养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
6.我国城市管理的政治性主体与参与性主体的关系是什么?1)城市政府作为权力的主要载体,由城市选民选举产生,因此政府必须满足选民的要求。然而政府可以动用的资源非常有限(通常是预算资金),不能单独完成增加就业、完善设施等任务,所以政府必须寻求与市场力的合作2)企业、资本的所有者作为市场力的主要承载者,其最终目的是获得利润。他们趋向于同政府合作,但前提是政府要采取各种方式吸引企业,如减免企业税收,低价提供建设土地,简化建设审批手续,修改、简化规划条例等。这样,政府与企业就形成了“权钱政体”。这一联盟要受到来自社会力的制约3)在特定的情况下,政府也要谋求与社会力的合作,从而抑制大企业意志的膨胀或者向中央政府施加压力,获得补贴与各种支持。这样就形成了“权力与社会力政体”,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争夺国际资本和投资项目是在全球舞台上进行的。由于国际资本的高度流动性,地方政府和一城一地的市民在和市场力谈判时的筹码越来越少,甚至国家政府的影响力也在下降。如果政府真的和社会力结成同盟,坚持要求大企业做出让步,则大企业完全可能会投资到别的城市甚至别的国家”。因此,这一联盟要因时、因情势发挥作用。
7.治理具有哪些特征?1)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2)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3)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4)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8.为实现“良好的管治”,城市政府和其他主体进行的行动应禀承哪些原则? 1)良好参与2)遵守法规3)透明度4)响应5)舆论导向6)公正与宽容7)有效且高效率8)可计量的且财政可行的。良好的管治还包括无缝隙政府、满足合理顾客“需求”等表现形式。
9.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哪些内容? 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市建制体制2)市政府构成体制3)市行政管理体制4)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lO.街道办事处承担哪些职能? 街道办事处的职能主要有1)城市管理职能,如市容市貌、社会治安、民政管理等2)经济职能,即创办和主管经济实体3)协调职能,及协调辖区内单位之间、居民之间、街道与居民之间、街道与居委会之间的关系4)指导职能,主要指导居委会的工作。
11.我国市民参政的内容是什么? 市民参政包括市民的政治参与、行政参与和社会参与等内容1)市民的政治参与主要包括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履行公民和市民的政治义务,参与和支持城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重大决策,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监督城市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行为,实现市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促进市政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和公开化进程2)市民的行政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政府的行政决策,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检举揭发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失职和渎职行为,行使监督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权利;参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维护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财产的安全,改善城市公共服务;促进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现代化3)市民的社会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社区、基层居民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从事社区服务、拥军优属、残疾人援助和义工活动,参与城市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医疗卫生、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12.电子政务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电子政务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包括机构内部的工作流信息和从机构外部获取的业务信息;二是政府机构通过网络发布政务信息,供社会了解和使用,即“政务公开”;三是政府事务在网络上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处理。
13.电子政府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电子政府的基本特点是:1)是由信息、通信技术和法律支持的虚拟政府,具有跨地域、跨机构的特性,是在政府、社会和公众之间建立的信息服务与办公业务体系2)电子政府的作用和目标是通过计算机网络,高效率地为社会和公众服务,履行政府职能3)电子政府建设与运行的结果将使基于工业化模型的大政府转化为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小政府,因而能够促进公共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机构精简、优化、重组。
14.新公共管理具有哪些特征?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特征主要包括八方面的内容1)采取理性途径方式处理问题,在设定政策目标及阐明政策议题时特别强调战略管理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2)重新设计组织结构,使政策制定与执行相分离,并且对服务的传输都必须加入一个赋予责任的行政单位3)改变组织结构,促进官僚体制更为扁平化,授权给管理人员,以利绩效目标的实现4)依据经济、效率、效能等标准来衡量组织成就5)改变现行政策,使公共组织能被传统服务价值所支配的文化中,转换成“新公共服务模式”,强调与市场及企业价值相结合的文化6)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淡化集体主义的色彩而采取个人主义的途径,包括寻求动员员工的支持和承诺,来持续地进行结构与组织的变革7)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及学习的公共组织,并发展一种将大众视为顾客、消费者及市民的“公共服务导向”,公共服务不再由专业的供给者来支配,而是以回应人民真正的需求来提供公共服务8)以契约关系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
15.新公共管理对城市管理具有哪些启示? 1)培育多元主体共治2)对城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营部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
16.现代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囚徒困境现象有哪些? 城市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1)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2)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3)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17.城市发展战略包括哪些内容?(1)战略依据,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条件2)战略愿景,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3)重点战略,重点战略是作用于对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主导意义而目前发展又比较薄弱,需要特别加强,且在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经济环节、产业部门或管理领域的战略举措4)战略措施,战略措施是针对实现战略过程中的矛盾所采取的策略和具体措施5)战略反馈,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多阶段的动态过程,前一个阶段的战略措施的结果以及外围环境的变化,将形成下一个阶段发展的基础状态。
18.学习型政府组织具有哪些特征?学习型政府组织具有如下几个特征: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意愿,即组织的共同构想2)组织与各成员均善于学习3)组织结构扁平化4)组织具备极强的自我创造力5)弹性化的组织结构6)能够实现充分的自主管理。
19.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20.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1)效益原则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3)动态原则4)协调原则 2l.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由于城市土地市场的建设处在逐步摸索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1)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2)协议出让,政府让利3)生地出让,效益粗放4)“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
22.城市基础设施具有哪些特性? 城市基础设施具有如下特性1)地方公共物品性与效益的外部性2)经营管理的垄断性与多样性3)建设的同步性与超前性4)运行的协调性与系统性
23.如何对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为改变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现状,在管理体制上应该逐步实现转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2)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3)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争型4)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5)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学化。
24.我国城市成长具有哪些特殊性? 1)城市化阶段差异2)城市化发展速度差异3)土地所有制基础差异4)中西方城市行政基础差异5)市场化程度不一。
25.我国城市成长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我国的城市成长管理体系所包含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1)土地投放的规模、时序和区位2)成长模式——内涵与外延3)功能分区——纯化或复合。26.城市经济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城市经济管理有以下几个特征:区域性、综合性、两面性、二重性。
27.我国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城市经济管理的任务主要有: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2)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3)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和服务6)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7)注重全市就业情况。
28.解决土地市场的垄断和投机的措施有哪些? 1)制订法规,规范土地市场的进入。通过对进入市场的土地进行严格限定,从源头上控制土地市场的供给。具体包括:严格控制农地转用,保证土地有序供给;实行土地买卖的申请劝告制和土地交易许可制,抑制土地投机2)土地交易过程的管理。采用公开的方式进行土地交易,如我国香港地区的招标拍卖;公布公告地价和基准地价,指导市场交易;对交易土地编制利用规划并确定土地价格;建立严格守信,自我约束的中介组织保证交易公平3)加强对土地使用的监管。很多国家强调土地登记的作用,及时监控土地流转情况;利用税收手段强化对闲置土地的管理,增加寡头控制的成本4)直接干预土地市场的供求。很多国家采取土地储备的方式来干预土地市场的供求,比如加拿大通过公共土地银行和公有地段整治计划,地价高时加大市场投放,地价低时买入土地;很多国家实行了先买权制度,保证政府控制土地价格和投机性交易。29.城市财政管理的职能有哪些? 城市财政管理除了具有地方财政的优化资源配置、收入合理分配和稳定经济发展等作用外,还有如下的具体职能:1)筹集资金。城市经济管理为了履行城市建设与维护的公共经济职能,要筹集大量的资金2)合理安排支出。城市财政(通过市政财务)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将筹集的资金有计划地分配给城市各部门各单位,并利用支出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制约分配比例和城市建设、城市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3)综合平衡调节。城市经济财物管理作为对城市财政工作进行规划、控制、调节、监督和反馈的活动,是城市对其集中性财力进行统筹安排、调节平衡、总体控制、全面监督,以解决城市问题、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4)财政监督和调节。财政监督和调节的职能是根据市政管理目标对城市主体的社会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和调节的职能。
30.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有:预算管理、税收管理、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的管理以及预算外资金管理。
31.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城市人口管理一般有如下内容1)树立人口意识,贯彻基本国策2)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途径3)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4)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5)制定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
32.我国城市人口的运动趋势是什么? 城市人口运动包括城市人口存量、流量、结构等变化趋势1)城市人口存量不断增大2)城市人口流量不断增大3)城市人口结构变化。
33.我国城市人口管理的特点是什么? 1)城市户籍制度,户籍管理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政府对其所辖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控制和规划。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是建国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而逐步建立起来的。这种户籍制度适应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大规模经济建设对全国人力资源统一管理和调配的需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这一体制所产生的问题也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经济系统的效率低下及人力资源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2)居民身份证管理,居民身份证制度是为了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一种管理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六个方面:领取;登记;效力和期限;换领和补领;交回、收缴和收回;查验和扣留3)城市计划生育管理,计划生育是指为了贯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这一基本国策,宣传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基本政策。
34.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有哪些? 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有1)行政性组织。这主要是指街道办事处及各政府主管部门在社区中的派出机构2)企事业组织。这主要是指社区中的各类生产、服务性组织,如工厂、商店、医院、学校以及各种业主管理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等3)社团性组织。这是指群众性自治组织及专业性社会团体4)社区成员。从性质上来看,目前社区管理是行政性、社会性与自治性相结合的一种模式,但无论从其本质还是从其发展来看,走向自治才是社区管理的基本方向。社区管理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它的自治,即由社区居民自己管理自己生活所在社区的社会事务。
35.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1)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是指由社区内司法、警察、安全、消防等部门组成的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由社区居民组成的从事治安保卫工作的自治性组织(如治保会、联防队、门栋关照小组等组织),为创造安全有序的良好社会环境,而对社区内的社会公共秩序、户口、特殊行业(如旅馆业、旧货业等)、道路交通、消防及法制和安全教育进行的管理2)社区环境卫生管理。这是由街道环卫所及各房管所、园林所及社区内各单位组成的市政管理委员会以及群众自治性组织和全体社区成员,为谋求适合居民身心健康的和谐环境,而对生活垃圾、污水、粪便处理工作,道路清扫工作,植树种草等绿化工作,以及环保宣传工作等等进行的管理3)社区卫生保健。这主要是指由街道卫生科、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地段医院和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卫生保健部门,组织发动社区成员,为保证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而对卫生防疫、计划生育、老年人保健、妇幼保健和少年儿童保健,以及心理咨询、社区康复等工作进行的管理4)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这主要是指由社区自治性组织和各专业性团体,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动全体社区成员,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小区、文明里弄、文明楼和文明家庭等活动,进一步完善调解、帮困、服务网络。同时,做好教育、科学、文化、艺术、体育及传媒的发展规划,以生态环境物质文明为基础,加强理想、道德、法制教育,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的社区社会风尚。
36.国外社区管理的典型模式有哪些? 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和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37.城市环境具有哪些特征? 1)复合性。城市环境是一种高度人工化的自然—人工复合环境2)人为性。城市环境是以人为主体和中心的环境3)开放性。城市环境是一个高度开放性的环境系统4)更高的脆弱性。由于城市环境是高度人工化的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自然调节能力弱,主要靠人工活动进行调节,而人类活动具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而且影响城市环境的因素众多,各因素间具有很强的联动性,一个因素的变动会引起其他因素的连锁反应,因此城市环境的结构和功能表现出相当的脆弱性。
38.我国目前的城市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哪些方面? 我国目前的城市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大气污染,煤烟型与机动车尾气的复合型污染直接破坏了城市大气环境2)水污染,有机污染仍然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3)固体废弃物污染,城市垃圾是城市环境的重要问题4)噪声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和视觉污染等在城市环境中的破坏作用也不容忽视。
39.我国城市环境管理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我国城市环境管理包括以下内容1)城市环境的国家标准管理2)制定城市环境发展战略3)城市环境规划管理4)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40.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1)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改革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境管理3)广开渠道,解决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来源4)加强政府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领导。
41.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1)减量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量物质化2)再利用原则。循环经济第二个有效的方法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3)资源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则是尽可能多的再生利用或资源化。
42.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局限是什么? 传统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的技术革新;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末端治理没有提供全面的看法,而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领域间的隔阂;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43.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的问题有哪些? 1)发展建设无序,违法用地,违章建设现象普遍存在2)基础与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活环境质量较差3)经济收益主要依赖不断升值的土地及物业租赁,利益调控缺乏弹性4)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是刑事犯罪的高发区5)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社会文化层次偏低6)流动人口大量聚集,是城市人口管理的“盲区”。
44.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城乡二元管理体制造成的双重标准和管理漏洞是根本原因2)管理的理念仍停留在农村层面,导致了问题的复杂化和治理难度加大3)改制与后续管理衔接不够,造成改革不彻底或阻力较大4)在城市化扩展中对城市边缘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滞后。
45.城市边缘区的管理原则是什么? 1)更新观念,强化大都市整体意识2)加快改制步伐,理顺管理体制,尽快消除“二元结构”,转向一体化发展3)加强统一规划,建设,严格监督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4)推进小城镇建设,实行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双向城市化改造措施5)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
46.城中村的成因是什么? 城中村的产生原因主要有四种1)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2)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3)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4)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47.城中村对城市建设管理的负面影响有哪些? 1)城市整体环境的恶化。与城市紧密相连的灰色区有着与城市相异的管理体制和生活模式,在与城市进行物资、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破坏城市的整体环境。它们在形方面与城市密不可分,在质方面却与城市脱节,环境卫生的脏、生活秩序的乱、建筑风格的差与城市地区形成鲜明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正常肌理,恶化了城市环境2)土地资源的浪费和远期更新成本的增大。城市灰色区的特殊性和改造对策的缺乏,使城市规划部门往往对其采取妥协的态度,管理被动。而农民的“建房占地,独门小院”的思想造成土地的占用率高、利用率低,更不能通过规划进行功能组合,发挥土地的级差地租效益,同时,农民的高密度、超容量建设也给远期的更新增加了成本3)社会问题的滋生。行政权力的交错和衰减及人口构成的复杂,使灰色区成为社会问题滋生的场所,抢劫盗窃、吸毒、赌博现象的发生率高于普通城区。
48.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1)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2)“分久必合”——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
49.传统的封闭式城市发展思路的不足有哪些? 1)行政区隔的束缚严重限制城市发展2)未能全面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的相关利益主体3)强调城市自身发展的影响 50.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 1)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也有利于资源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有效配置2)市场一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各城市有更大的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3)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竞争激化,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发利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样又反过来会提升区域竞争力4)各城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5)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更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6)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7)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低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升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8)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和魅力。
51.如何判断什么是紧急状态? 公共紧急状态指的是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据此,判断突发事件与否可以根据以下几个特征1)必须是现实的或者是肯定要发生的2)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3)阻止了政权机关正常行使权力4)影响了人们的依法活动5)必须采取特殊的对抗措施才能恢复秩序等。
52.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制订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构建预案储备库2)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程度、潜在范围和影响进行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细化对事件的判断3)对事件的处理作出敏捷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的决策4)根据决策执行调整或重新制订决策以及总结突发事件运作绩效等内容。
54.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适时、适度的发布警情和公示,让公众获取有益、可信、清晰、及时、有权威和具有安定效力的信息2)对突发事件的事前宣传,只有通过良好的事前宣传和教育才能在突发事件产生时降低恐慌和其他的不利影响3)信息系统还必须兼负多部门、多层次、多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4)信息系统还必须具有强化监控与即时反应突发事件特征性指标变化的功能,定期向公众公布突发事件的现时状况,预测发生、发展及流行趋势,并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
55.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执行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执行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中最直观的表征。执行系统的任务在于对决策进行敏捷的、全面的贯彻。具体来看:执行系统必须保障能够迅速启动预案,对于首次出现的情况应能够迅速转化采取近似处理方案;即时反馈执行结果,并通过信息系统向决策系统进行执行反馈;对执行决策需要的资源进行细化和整合,保障在较小的投入下能够完备的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对执行中的短缺资源进行评估,并及时反馈至决策系统,采取替代或加大投入的方法来保障执行的绩效。
56.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保障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保障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对于保障系统而言,其主要作用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1)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物质资源保障2)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非物质资源保障,如信息库、数据库、人才库等等3)提供有效的作为绩效评估系统绩效的物质载体。
57.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普遍来看,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主要从四个方面执行1)宣传教育2)准备预案。根据既有的和潜在的事件设立多重备选预案,缩短反应时间3)构建预警机制,推行公示措施4)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使官、产、学、民、媒之间的信息传递通畅。
58.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做到快速反应? 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做到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快、准、齐、实”四个要点1)“快”就是信息完整、准确和快捷,在此基础上,迅速召集突发事件处理队伍进行快速反应,赶赴现场处理2)“准”就是接到报告后,特别是到达现场后,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事态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准确判断,拟定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3)“齐”就是对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要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方案、统一发布信息4)“实”就是调查处理方案确定之后,分工负责,狠抓落实,并且进行督促检查,督办到位。59.城市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对的原则是什么?城市处于自然系统之中,对于自然灾害不能完全避免,应对自然灾害城市应当在如下方面进行努力:1)建立科学的决策指挥体系和过硬的反应队伍2)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3)提供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保障,提供必要的应急避难场所并减少灾害损失4)进行宣传教育,使市民在自然灾害面前临危不乱减少损失。
60.城市事故灾难处理的原则是什么? 在处理城市事故灾难中要遵循以下原则1)积极疏散救治,减少人员伤亡2)加强日常安全管理,防患于未然3)积极努力创造安全空间,减少事故隐患。
61.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是什么?1)综合性。综合性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特点,它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2)法治性、政策性。城市规划既是城市各种建设的战略部署,又是组织合理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手段,涉及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众多部门。特别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3)地方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其目的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要根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编制;同时,规划的实施要依靠城市政府的筹划和广大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4)长期性、经常性。城市规划既要解决当前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它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见性5)实践性。城市规划的实践性,首先在于它的基本目的是为城市建设服务,规划方案要充分反映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和要求,有很强的现实性。其次是按规划进行建设是实现规划的唯一途径,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最后,城市规划的实践性还在于其可实施性,应当在规划编制时,考虑城市的财力和能力,不能盲目提出过高的要求,同时,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要注意城市规划自身的弹性。
62城市如何应对自然灾害?1)建立科学的决策指挥体系和过硬的反应队伍2)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3)提供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保障,提供必要的应急避难场所并减少灾害损失4)进行宣传教育,使市民在自然灾害面前临危不乱减少损失。
63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潜在重点是什么?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2)构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
五、论述题
1.试述城市的哪些特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 城市具有相互联系性、复杂性以及开放性特征,这些特性从本质上决定了城市需要管理。1)相互联系性。城市不是众多的人和物在地域空间上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城市内部主体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得城市管理不同于私人部门单一的目标,而必须同时满足若干子目标组成的目标簇,并要使各受众群体能够接纳。对于作为私人部门的企业而言,其诉求主要是利润、市场占有率或者获取一定的品牌效应,企业运营中在某一管理决策制定之后,所有人员将按照这一行为标准执行。而城市的管理涉及认识水平、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利益取向迥然不同的多元主体,他们在不同尺度内对一项公共政策的认知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从个体理性出发有时很难达成决策。城市管理必须要协调相互联系的各方主体之间的关系和利益,构建多元联动且和谐的管理体系2)复杂性。城市是由许多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子系统所组成的复杂的巨系统,是现代社会中政治要素、经济要素、社会事务、信息流和科学技术要素大量聚集的场所,是构成现代社会网络最重要的节点。由于众多的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的往来汇集,使得城市的日常事务纷繁复杂。城市的日常运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千头万绪,如果仅凭市场自我的梳理和调节,势必会影响城市运营的效能和质量3)开放性。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外界不断地交换着能量、物质与信息,从输入粮食、蔬菜、水、燃料、日用品,到输出废水、废气、废物等污染物;从输入资本、文化、信息,到输出文化的、精神的、物质的各种产品,不断进行的输入-输出行为就构成了城市系统的循环,以保障城市维继稳定有序的状态。城市需要向“周边”区域辐射它的能量和信息,进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专业化协作,与“邻近”地区进行经济技术联合。与此同时,城市也在不断接受更大规模城市和区域(甚至包括全球化)的辐射和影响。这些决定了城市系统整体结构具有开放性。城市的开放性使得城市不仅要处理系统内部问题,还要处理与城市外部的关系,综合考虑系统内外各种要素的竞争、合作、协调与统筹。所以,城市的开放性决定了城市需要管理,以促进城市系统有秩序地正常运行,提升本区域的综合竞争能力。
2.试述现代城市管理的理念与实践在哪些方面实现了标志性的转变? 城市管理的理念与实践在以下若干方面实现了标志性的转变:1)在管理理念上,由狭义的城市规划和市政管理向“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管理转变。现代城市管理已经在传统的市政管理概念基础之上,实现了对城市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上的导向性管理,在内涵上已不限于狭义的城市规划制订与执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等方面。在管理过程中,人本主义思想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服务意识在城市管理工作益发凸显。进一步的,柔性管理、敏捷管理的理念与实践对城市管理将产生更大的影响2)在管理体制上,力求从局部管理向统筹管理转变。统筹管理的全局观是城市管理提升管理效能的核心指针之一,随着城市内部、城乡之间和城市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趋于复杂化、网络化,城市发展所涉及的主体多元化趋势日益增强,城市管理必须从更高的视角实现对城市总体发展脉络的把握和引导。这就要求城市管理必须从封闭的、城乡分割的、高度集中的模式向开放的、城乡统筹的、多元协同的模式转变。于此同时,管理的主体发生了改变,城市政府从城市管理的绝对主体转为城市管理主体之一,其导向性作用加强而部分职能逐步弱化。其他主体,如市民组织、私部门等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城市管理中3)在管理对象上,城市管理呈现出由具象管理向抽象管理转变的趋势。传统的城市管理内容局限于与城市自身物质形态相关的方面,例如路灯、道路、桥涵、给排水、市容等。现代城市管理的具体内容突破了物质形态,更加注重城市住民以及城市的发展。城市政府对城市经济社会的管理逐步超越实务层面,着力于对城市发展规律性的探索,并在这种探索的基础上,利用法律、经济等柔性手段实现对城市发展的原则性规范。
3.试述我国城市政府职能具有哪些特征? 1)广泛性。由于城市公共事务复杂多样,分工细致,加之我国城市社会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尚在发育之中,所以,从邻里关系、社区卫生、居民福利、商业网点、公共设施到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事务,都要纳入政府的管辖范围,从而使城市政府职能比其他地方政府职能更加广泛多样2)服务性。在乡村社会,农民是具有自主生活能力的人,农民的基本生活大都能够自给自足,农村的公共事务也大多是自助性的;而在城市社会则完全不同,市民的衣、食、住、行等,样样都离不开政府所提供的支持及援助,离不开政府或公营机构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服务职能体现了城市政府的本质,服务是城市政府的天职3)规范性。法治政府起源于近代以来的城市,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政府管理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就是法制化和科学化,而法制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城市政府的职能范围、权责关系和政府职能实现方式纳入法制的轨道,保证各种城市事务间的相互协调和整合,调整和发展各项政府职能,从而确保城市政府职能的规范性和稳定性4)自主性。在现代社会,城市是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在国家行政体制中发挥着独到的作用,其职能的实现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城市社会自成一体,城市社会关系和城市事务也有其特殊性,无论从时间上、经济上,还是从效果上看,城市事务中的环境、能源、规划、建设、住宅、交通、福利、卫生、治安、消费等都自成体系,具有较大的独立性,适合由城市政府自主地实施管理5)多样性。现代城市政府职能范围广、跨度大,城市公共事务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加之行政环境的剧烈变动和行政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至政府在管理这些公共事务、实现其各项职能时,不得不采用多种手段、途径和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保证城市政府的各项职能和管理决策得到顺利实施。4.试述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潜在重点是什么? 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我们追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应将“经济GDP”、“人文GDP”和“绿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多层面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基础之一2)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当今世界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城市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结合自身条件,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赢得发展机会。也就是要创建“敏捷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敏捷。依托快捷、准确、畅通的信息来源和上传下达渠道,并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及时高效的筛选,保证决策者在第一时间获取精练实用的信息。就此,正在迅猛发展的数字城市技术不但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具备成为信息敏捷交换和交流的平台。人员敏捷。有灵活、干练、反应迅速的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要做到能上能下,人尽其才,能够准确快速应对环境变化。制度敏捷。在一定原则框架内,保留政策的适度弹性,以便在实施中能够因地因时制宜;必要时要及时调整修订现行政策制度,确保城市发展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是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能源和原料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应该认识到,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国内外一些城市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也提示我们必须在城市发展战略管理中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能够帮助快速沟通、快速做出影响评估和控制的危机管理计划,并使之成为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一般来说,危机管理在管理层次上高于日常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危机管理计划不是独立的,它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也必须与国家、地区和部门的危机管理体系相适应。当然,就我国来说,在制定危机管理计划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系统,这也是我们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5.试述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哪些特点? 1)综合性。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各项要素,既互为依据,又相互制约,城市规划需要对城市的各项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使之各得其所、协调发展。综合性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特点,它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如城市的建设条件,涉及气象、水文、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范畴的问题;城市发展战略和发展规模,又涉及大量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工作;当具体布置各项建设项目、研究各种建设方案时,又涉及大量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至于城市空间的组合、建筑的布局形式、城市的风貌、园林绿化的安排等,则又是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研究处理的。而这些问题,都密切相关,不能孤立对待。城市规划不仅反映单项工程设计的要求和发展计划,而且还综合各项工程设计相互之间的关系。它既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建设方案和设计依据,又必须统一解决各单项工程设计相互之间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种种矛盾,因而城市规划部门和各专业设计部门有较密切的联系。城市规划工作者应具有广泛的知识,具有综合工作的能力,在工作中主动和有关单位协作配合2)法制性、政策性。城市规划既是城市各种建设的战略部署,又是组织合理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手段,涉及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众多部门。特别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例如城市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模、居住面积的规划指标、各项建设的用地指标等等,都不单纯是技术和经济的问题,而是关系到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城乡关系、可持续发展等的重大问题。因此,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加强法治观点,努力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管理知识,在工作中严格执行3)地方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其目的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要根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编制;同时,规划的实施要依靠城市政府的筹划和广大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因此,在工作过程中,既要遵循城市规划的科学规律,又要符合当地条件,尊重当地人民的意愿,和当地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使规划工作成为市民参与规划制定的过程和动员全民实施规划的过程,使城市规划真正成为城市政府实施宏观调控,保障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保护地方环境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4)长期性、经常性。城市规划既要解决当前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它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见性。但是,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也在变化,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情况,出现新问题,提出新要求。因此,作为城市建设指导的城市规划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应当根据实践的发展和外界因素的变化,适时地加以调整或补充,不断地适应发展需要,使城市规划逐步趋近于全面、正确反映城市发展的客观实际。所以说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动态规划,它是一项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虽然规划要不断地调整和补充,但是每一时期的城市规划是建立在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经过调查研究而制定的,是一定时期指导建设的依据,所以城市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和严肃性,只有通过法定程序才能对其进行调整和修改,任何个人或社会利益集团都不能随意使之变更5)实践性。城市规划的实践性,首先在于它的基本目的是为城市建设服务,规划方案要充分反映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和要求,有很强的现实性。其次是按规划进行建设是实现规划的唯一途径,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最后,城市规划的实践性还在于其可实施性,应当在规划编制时,考虑城市的财力和能力,不能盲目提出过高的要求,同时,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要注意城市规划自身的弹性。规划实践的难度不仅在于要对各项建设在时空方面作出符合规划的安排,而且要积极地协调各项建设的要求和矛盾,组织协同建设,使之既符合城市规划总体意图,又能满足各项建设的合理要求。因此要求规划工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和政策修养,有丰富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还必须有较好的心理素质、社会实践经验和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当然,任何一个规划方案对实施过程中问题的预计和解绝不可能十分周全,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这就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丰富、补充和完善。城市建设实践也是检验规划是否符合客观要求的唯一标准。
6.试述我国城市成长中存在的问题。1)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我们通常用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来衡量城市用地的相对数量。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用地迅速扩张的现状也是不容忽视的。而且,这种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增长中还存在与城市规模等级相联系的结构不均衡问题。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与城市规模之间存在反相关,城市规模越大,用地越集约,反之则越粗放。近些年来小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扩张的速度较大城市相比更是有增无减。从以上的一些现象来看,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数量的增长已经超过城市用地负载的城市经济要素的增长,尤其是在规模较小的城市,用地扩张过快的现象十分突出,而小城市的土地收益又远远低于大城市,这种状况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城市成长方式的不均衡和不经济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城市空间过度扩张的同时,由于没有足够经济内容的充实和支撑,使得城市成长方式不经济的问题表现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土地的经济产出率较低,另一方面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应该说,我国虽然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多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毕竟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空间的经济负载与产出水平同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较低。但必须提起注意的是,在我国内部各级各类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对比中,地均产出水平较低的中小城市往往占地规模较大。我国的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也比较低,据测算,1998年我国城市的总体平均容积率仅有0.35,距离比较合理的总体平均容积率水平0.4~0.5还有较大的空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决定了我国城市成长的空间外拓倾向十分突出3)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自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逐步推行以来,国内一些城市有一种大规模、成体系、与旧城不连续的新区开发的倾向,这种城市新区开发一般都以一些特定城市职能的外迁为主导力量,并吸引其他的城市功能随迁,达到城市空间的大规模、跳跃式成长。这种新区开发中最多的要算20世纪90年代风行全国的开发区热,这些开发区最初往往打着高新技术的招牌,但最终很多没有相关条件支撑的高新区的土地被开发成了住宅区甚至长时间撂荒闲置,有关我国开发区过热的相关论述可以说多如牛毛,这里就不再赘述。近些年来,在工业之外,教育产业也成为新区建设的新主角,北京东邻的廊坊东方大学城已经在2000年投入使用,计划建成“中国极具投资价值的生态型教育科技城市”。另外,还有一些以政府职能部门作为主要吸引力量的综合性城市新区开发,如河南郑州的郑东新区开发、山东淄博的新城开发等。这些新区开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增长和带动轴心,但是如果不能在新区开发的同时积极推动老城的更新升级,很有可能出现类似西方内城衰退的不良后果;而且,一旦新区开发的资金不能到位运转,后续的利用没有保障,也很可能造成土地的闲置和浪费4)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在我国城市成长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状况,某种程度上,这些不合理的现象还在继续产生。城市成长中的空间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总体结构的失衡和空间利用方式违背地租规律。一般而言,作为人类聚居地的城市,其居住用地的比重是最大的,往往占到各类用地总量的1/3以上,我国城市空间结构中居住用地比例也大致如此。我国城市工业用地比重达到22%,考虑到我国工业化处于较低阶段的现实,这个高于西方发达国家8%~10%的比例两到三倍的结果值得我们反思。按照西方城市经济学中经典的城市地租理论,城市中心区为能够担负最高地租(地价)的CBD,由中心区向城市边缘,由各种地租负担能力依次降低的用地方式的包络线构成城市内部的地租竞标曲线,竞标曲线中依次排列的用地类型代表了最为经济合理的城市土地区位选择。以上的城市用地结构分布基本上可以解释和指导市场条件下的城市土地利用区位选择,但是我国的城市成长过程却同这一模式有很大的距离。通常,居于我国城市中心的是行政中心,工业、仓储、机关等用地占据着城市内部很多区位优越的地段,一些原本应当位于城市中心的高级用地类型只能在偏位设立。
7.试述新条件下我国城市经济管理领域的核心要务。1)构建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体制。在历史上,我国曾长期执行计划经济体制,并构建了基于计划经济的传统城市经济管理体制。传统城市经济管理体制中的突出问题包括:政企职责不分;城乡二元分割严重;条块分割严重;忽视市场作用,价值规律无从体现;缺乏经济激励,平均分配倾向严重以及排斥非公经济等。传统经济管理体制不适应于现代市场化条件,因此必须予以梳理和修正。进入新的世纪,我国经济总体实力已跃居全球第三。中国的城市将从被动追赶逐步转向“弯道超车”,在新的政治、经济形势下,城市经济管理体制也要进行多方面的完善和创新。政企分离、城乡一体、条专块统、市场导向、竞争充分、激励合理、多种所有制经济协同发展的新的面向未来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应当逐步构建起来。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下一个阶段将面临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不断健全的任务。与之对应,城市经济管理体制一方面要以加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另一方面要面向未来、面向国际,提升我国城市经济的国际对接能力2)导引城市产业结构合理、有序升级。城市产业主要包含传统产业分类中的第二、第三产业,这些产业所能提供的产品类型非常丰富,不仅供城市本身消费使用,还为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相关的物质资料与服务;不仅为本城市服务,还要为区域乃至更大范围服务。当前,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和非物质产品价值的不断体现,城市产业呈现一些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一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产业结构的重心将沿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顺序逐步转移,第三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二是城市经济摆脱简单依靠产品的阶段,服务经济、体验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竞争能力的重要表现领域。三是城乡、城市与区域构筑区域经济联合体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城市经济的综合性特征越加显现。在城市经济管理的领域里,主导产业的判别和推动产业结构合理有序升级是一个重要的使命。“产业结构升级”又称“产业升级”,即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提升。这一概念隐含着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以促进和加速本国、本城市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主动性。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一致的,都力图推动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因此,各类城市应当准确认识自身所处阶段,根据产业发展特征进行前瞻性的判断,并通过鼓励、引导等方略促进产业升级。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城市的产业升级必须合理、有序进行,不能拔苗助长。工业化仍是一个我们必须正视和必须面对的阶段,只有对这个阶段予以足够的重视,才有可能促进我国城市更快的实现由工业化中期阶段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我国也加强了对例如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辽宁省五点一线等地的投资倾斜,推动这些地区的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并加速成为我国制造业创新的增长极3)筹谋解决结构性失业与总量过剩失业问题。经济学家将失业分为摩擦失业、总量过剩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三类。所谓结构性失业,是指现实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具有特定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短缺,而现实市场提供的劳动力不具备这些特定劳动知识和技能,导致市场所需劳动岗位和所提供的劳动力出现结构性错位。而总量过剩失业则是劳动力总量大大超过就业岗位的总量而造成的失业。当前,在我国城市中结构性失业是三种失业形式中最为普遍的一种。但从长周期来看,我国总量过剩型失业的隐忧更大。因此,城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稳定本地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进行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培训,扩大就业岗位数量,融合城乡经济,提升就业岗位的质量,最大限度的减低结构性失业和总量过剩失业造成的潜在影响。8.试述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时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中,要注意遵循以下的原则1)面向社区,重心下移的原则。社区工作的核心是管理与服务。各级组织都要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把贴近群众、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作为强化管理的着眼点,将工作重心下移,利用各自的职能指导和配合社区居委会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支持街道办事处履行综合管理和协调职能,积极为社区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共驻共建”创造条件,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2)事权下移,责、权、利配套的原则。要加快城市基层工作社区化、社区工作社会化的进程,各级组织要在事权下移、责任下移的同时,将财力和利益也随之下移,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属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若确需社区配合的,须与街道协商,经政府同意后,实行部门指导,“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运作方式。通过责、权、利的配套统一,加大社区工作力度,调动社区居委会工作的积极性3)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原则。各级组织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改善社区人居环境、便利社区居民生活、丰富社区文化、提高社区居民素质、视社区居民安居乐业为已任,把社区居民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各级组织工作的根本标准。各级组织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善于整合社区内的各类资源,与社区单位和社区居委会共同建好社区4)有利于扩大民主,依法自治的原则。社区居委会是社区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自治性组织。各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及其它组织应尊重居委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法律地位,在支持《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立法宗旨和立法原则的前提下,根据社区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支持、帮助社区居委会从实际出发,利用社区资源、环境和条件,找准工作切入点,大胆探索和创造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型社区工作特色和管理模式,切实增强社区依法自治功能,避免社区居委会成为政府的一级准行政组织。9.试述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在错误的发展观指导下,人类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发,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水平低,不考虑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任意排放污染物。其结果是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直至今日,仍有不少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出于经济发展考虑,采取牺牲环境的做法,只为追求投资增长,而吸收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城落户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私人成本远低于社会成本,厂商和消费者具有向外排污的内在冲动,因而在单纯的市场条件下公共环境极易出现无人照管的“公地悲剧”。政府可以通过向企业和居民征收排污费和环卫费,用以治理污染;或是由政府出面协调,将污染的外部性予以内部化。但在现实中,仅靠政府来治理污染显然是不够的,将公共环境交由企业或个人处理还有诸多问题,排污费的收取标准和使用机制还不完备,环卫公司政企分开的市场化改革推进困难,尤其是一些纯粹公益性的污染治理项目仍需依赖并不充足的公共财政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中国现有垃圾处理技术仍十分低下,真正符合国家环境控制标准和建设标准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有25%左右。处理垃圾不仅是技术上的问题,令管理者更为头痛的是,环卫经费严重不足。目前,全国每年投入的资金近400亿,这笔巨大的投资相当于全国每年开采黄金的总产量的价值。在这笔资金中,垃圾处理队伍(其中包括近10%的退休人员)的工资费用占了约70%,其余才是购置设备的费用。这对于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污染处理来说远远不够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科技发展在污染治理方面固然重要,但并不能够“包治百病”。治污之重不在于“治”,而在于“防”。“治”是治标,“防”才是治本。这个“防”靠的正是城市公众(企业、居民)自觉自愿地维护公共环境,采用新技术减少污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但我们看到的是,诸多陈规陋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仍然影响着城市的公共环境。10.试述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该原则有三层涵义,一是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结合。二是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三是全面规划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以上三层涵义中第一、第二层涵义强调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应当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紧密结合、统筹安排,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三者协调发展,第三层涵义强调环境保护管理本身的规划需要全面综合考虑2)综合利用、化害为利,这是指全面和充分地利用各种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充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又减少环境污染。这是治理污染、节约资源、发展生产、保护环境而必须贯彻的一项重要原则。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理,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因为废弃物中大多含有未被充分利用的有用资源,对其回收利用对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是一举两得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城市环境一旦污染便很难恢复,因此保护环境应以预防为主,但预防不可能完全避免污染,对已经存在的污染必须治理,因此要防治结合4)“三同时”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这一原则我国早在1973年便正式做出规定,这是我国在环境管理中防止污染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防止污染的重要制度之一5)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体社会组织和市民的职责。保护环境、防止污染仅靠政府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全社会成员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才可能达到较好的效果6)污染者负担原则,指污染和破坏环境造成的损失,由排放污染物和造成破坏的组织或个人所承担。这一原则自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委员会提出后,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污染者负担原则在法律上一般表现为三种方式:征收排污费或多种形式的污染税,赔偿损失,罚款。其中被广泛采用的是“排污收费制度”。我国参照这一原则,在《环境保护法》中规定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具体原则,以明确污染者的责任7)除了上述原则以外,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还应始终坚持一个总的原则,即可持续发展原则。
11.试述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是什么?1)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城市管理应自上而下实施,若以“块块为主”,将助长局部利益。停止设立新的县级市,表明这个问题已开始受到重视。“撤市(县)设区”,撤村设街,人口农转非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像广州目前实行的市、区(县级市)、镇(街道)、村(居委)二级政府、四级管理的行政体制,总的来说仍符合当前社会实际。但应进一步加强市级政府决策的权威性、有效性,可尝试将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的村镇逐步改为区街体制2)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失去耕地的城中村,经济构成中已没有农业成分,必须转向第二、三产业,体制上也应向城市管理体制转变3)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目前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只占地,不管人”的情况比较普遍,使城中村社区仍停留在松散落后的传统农村状态,没有同步实现人的城市化。为此,必须改革城市土地、人口与规划管理体制,走城市主导型的城郊农村城市化道路。建议将村镇改制与城市扩张结合起来,做到既征地又管人,使就业居住性质与户口性质同步转变。城中村村民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有以下一些原因:A村民教育水平低,即使“农转非”也不能改善他们在城市谋职难的处境B农村户口可满足村民生育两胎的愿望,即使超生,也无开除公职之忧C农村户口是参与村镇经济收入分红的条件D农村户口拥有一定的宅基地配额,村民可建屋收取租金。针对以上状况,必须从户籍管理上将并不务农的“村民”纳入城市人口管理系统。如对某一以后出生的城中村子女一律纳入城市户口,政府提供教育、就业上的优惠倾斜4)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城中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失去土地以后无以为业,对此,政府可组建专门的经济发展公司,撤村改制,将城中村所属企业及土地、村屋等不动产折合成股份,使城中村农民彻底脱离土地,成为集团公司股东。一方面,政府对这类公司提供优惠的税收与财政政策,另一方面,集团公司具有经济与社会双重职能,经济职能是经营城中村继承的企业、物业,社会职能是设法改变城中村传统社会形态,促进社区城市化。或许有人会问,农民失去了耕地,再失去栖身的城中村将何以为生?其实,城市征用农村土地所付出的代价已可以为村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生活机会,村民完全有条件凭自己的劳动加入到千百万城市产业大军中去。如果靠“食利”为生或将土地征用补偿费用于消费挥霍,再多的补偿也不够。从经济入手改造城中村的关键环节无疑是城中村土地在征用过程中的补偿安置,这一环节处理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城中村居民未来在城市发展的愿景。在2009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在土地征收征用方面
对原有的《土地管理法》做出了一定的修改,在原有的“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以及“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之外,增加了如下表述:“征收土地的补偿费用标准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进行调整。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制定,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这对于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实现因地制宜,发挥市场的价格生成作用,体现城中村作为非典型农村地带的土地资源价值,构建合理的城中村改造补偿机制提供了一定的支持。此外,在实际的城中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村民的选择权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允许城中村的城市化进程出现多种模式并存,而伴随着选择权的确立和可选模式的增多,市场手段发挥效用的空间将进一步增大。在传统的政府主导模式之外,应当允许村民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已经出现了部分经由集体土地资本化形式,对土地实施整理、置换和缴纳复垦费,将耕地调整为建设用地,企业有偿租赁,村民分享收益。在未来,城市政府、农村集体和村民的协作模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即由多元主体按照一定原则分享土地级差收益,并将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社保纳入城乡一体化,实现村民身份的转换,促进城市化的良性发展5)从文化入手,针砭城中村弊端,弘扬城乡融合与现代文明。利用传媒树立正面典型,促进村民转变观念,融人城市社会。要调和城乡冲突,长远之计在于提高村民素质,扫荡“黄、赌、毒”,抨击丑恶、庸俗、低级趣味的社会现象。为使村民融人城市社会,可向村民提供就业上岗培训、普法教育机会,关注村民后代教育问题等。一旦没有了“城中村人”,城中村存在的时间也不会太久了6)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要在短期内扭转城中村治安混乱、违法建设的现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可集中力量抓一两个典型,细致检查城市治安与规划建设执法情况。此外,应加快地方性配套法规的立法,制定针对城市边缘区的规划管理、住宅建设、人口管理等法规,明确城市与村镇的法律关系,明确城市周边土地权益让渡的法律程序,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村镇集体土地一级、二级市场7)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组织人事部门抓住对村镇领导的任免权,保证基层领导“听使唤”,这是大连、苏州、北京等城市发展的经验。政府应有计划地对城中村的基层领导,尤其是年轻领导,进行现代城市经济与规划建设管理的专项培训,提高其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8)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验。对于村镇聚落来说,深圳与苏州的经验值得借鉴。近10年来苏州新区与新加坡工业园区开发了130平方公里土地,是苏州老城14平方公里的近10倍。新加坡工业园区位于农业发达、村镇密集地区,一次性征用数十平方公里土地,将区内分散的村镇聚落,迁移到区外,实现了“空城转让”,苏州新区内的村镇聚落,则统一规划,建设集中的村民居住区,这些居住区在秩序、文明友善与美观整洁等方面,堪与城市别墅区媲美。深圳市最近加大治理城郊村镇,如宝安县有的村镇选送优秀青年进大学深造,有的村镇把平时自由懒散惯了的14~35岁无业青年,组织起来举办青年培训营,有军事训练、形势教育、专题知识讲座等。将青年学习、培训情况与本村股份公司分红及其他收益挂钩,同时为他们寻找就业机会。长远来看,城中村必然被改造为城市的一部分,而近中期则始终应坚持渐进方式。解决城中村问题的方式与力度,要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在有限的近期内,可维持村(镇)办企业集体经济所有权、经营权不变和村民享受的福利待遇不变,远期则应与城市人口同等对待。
12.试述我国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有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完全消灭城乡差别,最终达到城乡的绝对融合。这种观点实质上就是将城乡一体化引向了“城乡一样化”,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因为城市和乡村这两种社区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其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只要这些方面存在着差别,城乡差别就不可能消失。同时,城乡一体化并不会导致城乡的“低层次平衡发展”和“平均主义”,它不是降低城市的地位,而是将乡村的地位加以适当提高,使其在市场体制下处于与城市同等的竞争地位。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间各要素的融合、贯通,但并不排斥差别,相反,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将差别转化为各自的特色,这将有利于形成城乡系统的高层次协调发展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两大系统发展的一种社会、经济、生态过程,同时又是这一过程的战略目标。在分析城乡关系问题上,有学者认为,城市化的滞后是中国城乡经济难以协调发展的症结所在,并由此导出了通过重新发动城市化来解决城乡发展问题。还有一些学者主张靠农村工业化来解决城乡问题。事实上,农村的发展,不能单靠城市化的辐射,也不能盲目推行农村工业化,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两头启动,依靠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加以推进,这就是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所在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市场是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的有利渠道。城乡经济要素的流动,是二元结构转换、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各种体制束缚,以市场体制为契机,在原有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基础上,构建城乡统一市场。这将是一个市场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市场体系,它既包括产品市场,又包括要素市场。通过统一的市场体系使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剩余劳动力转化为生产要素,并得到优化组合,从而为实现城乡全面贯通、走向一体奠定坚实的基础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从人本主义角度讲,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其自身各方面需要服务的,城乡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与自然在协调基础上的自我发展。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的环境,同时要有利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广大农村人口的素质,使其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从而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
13.试述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为了避免在城市与周边地区展开恶性竞争,导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出现,需要在产业方面进行协调,即包括各城市在产业上如何进行分工合作,如何在产业政策上进行衔接以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实力等内容2)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公共性,各个主体(城市或区域)在利用生态资源时都倾向于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了实现全社会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和建立良好的补偿机制,需要在各个主体间进行协调。如流域内污水的排放标准、固体废弃物的共同处理、大气污染的控制、水资源的分配利用等内容,都属于环境方面的协调。而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等虽然可能只位于某局部地区,但却是整个区域的共有资源,需要共同努力进行保护3)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在交通和通讯联系日益发达的条件下,许多大型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可能服务半径已经超出城市或区域的范围。而且,所有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都是有一定的“规模门槛”约束的。如果允许各主体(城市
或区域)从自身利益出发,在自己的属地范围内都进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将降低设施的利用效率,造成成本的上升和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需要在大型公共设施建设上进行协调,形成功能互补、共同享用的公共设施体系。此外,由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跨地界性,对于区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的整体系统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各城市范围内自行规划建设的设施的衔接变得十分重要。唯有如此才能大大提高设施的整体运行效率4)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规则经济。只有制定一套公平公正、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才能界定和约束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选择,保证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目前区域协调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土地的“零地价”出让、污染排放、设施建设标准不一造成难以彼此衔接等,很大程度上都源于缺乏一个明确的指导和约束各地方政府的行为标准和准则,而这是区域协调机构的最重要职能5)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构建。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核心城市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争。要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需要各个城市结成同盟,以一个整体参与对外合作交流和竞争,同时也需要以一个整体进行宣传和推介自己。塑造区域的整体形象,既是提高区域的影响力,也是增强区域内各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此外,影响区域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在于区域持续的创新能力的培育,而这依赖于一个高效的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而不能单靠个别城市的发展。区域的整体创新能力的培育取决于区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最终是建立在整个区域的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造就的基础上,这是培育区域长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第四篇:城市管理学
一、填空题
1.决策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2.城市基础设施就是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的一般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3.规制是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4.户籍管理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政府对其所辖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控制和规划。
5.公共住宅是由政府出资建造、国家给予补贴、并具有一定住宅质量(符合本国政府规定的最低住宅水准)的廉价住房。
6.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7.城中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失去土地以后无以为业。
8.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9.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同一区域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契约和协定,形成一个跨越国界或地区的商品、资本、人才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的组织形式。
10.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11.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开始初步形成了营销导向的地方发展战略观。
12.Citistate不是一个行政边界。而是一个组织边界、市场边界、信息边界、社会边界,乃至生态与环境的边界。13.《马丘比丘宪章》最大的特点在于表明了城市规划理论由“功能分区”向功能综合转变的强烈倾向。C
14.城市环境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城市的自然环境;二是城市的人工环境
15.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终坚持的一个总原则是可持续发展.
16.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和经济活动的集聚的集聚。
17.城市管理思想的演进很大程度上是循着城市规划思想的阶梯进行的。
18.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战略依据、战略愿景、重点战略、战略措施和龌略反馈五个部分组成。19.城市政府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之中,各部门如何实现其职能。20·城市经济管理中协调控制城市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城市政府,这是由城市经济的特点决定的。21.城市经济管理的二重性是指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2.城市人口数量是指城市区域内人口的总数,包括常住人口数量和流动人口数量。
23.城市人口的数量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24.城乡关系发展的最高形式,是要达到城乡一体化。
25.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
26.城市信誉危机突发事件处理,必须首先注意启动停止策略。
27.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撤地建市,市管县体制在全国广泛推行.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城乡分割、地市矛盾等过去存在的问题。使中心城市更好地发挥地域中心作用。
28.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体现在——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两个方面。
29.从国外的一般经验来看,分级管理、各负其责的从属性原则是各国突发事件管理的普遍原则。
30.传统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在管理手段上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对私营企业的态度上。D
31.对中国来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必然要求。
32.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其涉及的内在结构体系并非单纯的线性逻辑抑或平面关联,而是一个包含决策、信息、执行、保障等系统的四位一体的构架体系。G
33.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第一原则是迅速地阻绝传染,将可能发生的危机尽可能缩小。J
34·将原因导向的城市管理思路用到城市环境问题的研究上.可以发现,我们需要从末端治理为主的环境保护走向发展源头导向的循环经济 35.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核心城市的竞争。36·基础设施能否市场化的经济技术标准一般有两个。一是公共性的强弱,K
37.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协调与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
生态安全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类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Q
38.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区域发展的一体化。S
39.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
40.随着信息技术和3S(GIS,GPS,RS)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使用,网格化城市管理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即时化管理的重要手段。T
41.土如利用的效益是指土地利用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效益,三者是辩证统一的。42.土地用途管制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43.通过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规划来协调区域发展中的各种空间和产业问题是十分有效的方法。W
44.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种形式。
45.我国城市行政管理,实行“两级政权三级管理”体制。三级管理即市、区、街道o
46.外部规模经济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达到。一种是地方化经济,一种是城市化经济。X
47.现代意义的城市管理,主要是源起于古典经济学的思想。
48.现代城市规划的创始者本质上是一群社会改革家,但其思想的核心却是社会公正。
49.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
50.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Y 51.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一般被看做是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开端。
52.营销城市要走出去,城市管理的工作重点要由生产管理转向形象管理。Z
53.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市场失灵论。
54.在应对市场失灵时,政府通常采用的手段包括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
55.自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人口管理就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管理模式和特点,主要体现为居民户口和居民身份证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的特殊控制政策,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人口管理制度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二、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1.(ABCD)属于我国城市权力政治系统。A.市人大 B.市政府C.市委D.市司法机关 2.(D)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决策系统
3.(C)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保障系统
4.(C)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预防
5.(D)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增长型
6.(D)老年人口多。衰退型
7·(ABC)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A·撤市(县)设区B.撤村设街 C.人口农转非
8·(A)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伦敦
9.(C)反应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主要“舞台”。反应
10.(BCD)属于初级城市发展战略观。B.需求型C.供给型D.资源型
11.(ABD)A.市人大B.市政府 D.市司法机关
12.(A)在整个城市国家机关中处于首要地位。市人大
13.(D)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信息化
14.(C)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第三次
15.(D)在城市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共市委C
16.城市往往在一个地区的(ABCD)中居于主导地位,代表和展示着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高度。A.文化B.政治c.社会D.经济
17.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ABCD)的内容。A.市建制体制B.市政府构成体制 C.市行政管理体制D.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18.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包括(ACD)。A.行政方法 C.法律方法 D.经济方法
19.城市经济管理具有(ABCD)的特征。A.综合性B.两面性 C.二重性D.区域性
20.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
功能,主要是以CD)为主导,51.我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重点是C.第三产业D.第二产业(ABCD)。A.改革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强21.城市管理中存在的(ABC)问题是囚徒博化环境管理 B·广开渠道,解决城市环境综合整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A.城市公共产品治的资金来源C.加强政府对城市环境综合整供给不足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C.城市、治的领导 D.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52.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就其下级行政建制而言,22.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ABCD)分为辖区的市和不辖区的市,不辖区的市一般是A.竞争一合作分析方法B.历史分析方法C·政(A)。县级市 经社技分析方法D.优劣机威分析方法 53.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23.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C)年。20(ABC)。A.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24.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组成包括(ABCD)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A.社区成员B.社团性组织C.企事业组织 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B.保障和创造城D.行政性组织 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C.保障和25.城市环境具有(ABCD)的特征。A.脆弱性B.开创造城市公正的社会环境
X 放性 C.人为性D.复合性
26·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A)是根本保障。54.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弱调控模式以(D)为代
表·实行联 I制,土地实行私有化。美国 法制手段
27.城市环境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55.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强调控模式以(ABD)(ABCD)。A·治理方面的制度B.监督方为代表。A.法国B.荷兰D.希腊
面的制度 C·排污检查制度D.预防方面的制度56.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多元调控模式主要以28.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ABC)A.德国B.英国C.丹麦
(ABCD)。A·谁污染谁治理制度B.排污权 57·行政法首要的和基本的原则是(A),它交易制度C·奖励制度D.排污收费赔偿制度 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体现和具体化。行政合法29.城中村产生原因主要有(ABCD)。A·投原则
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B.交通58.现代城市成长管理从(A)萌生。美国 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C.农民对被Y
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D.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59.由于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建立处在逐步摸索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控制土地
30.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ABCD)。A.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 C.生
效益粗放B.协议出让.政府让利 D.有有(ABC)。A.自然社区B.功能社区C.法地出让.
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 定社区
31.从城市社区起源基础、产业和功能的不同出60.以下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说法正确的是发,城市社区可以分为(AD)。A.职业型社区(B)。强调管理对象的外部化
61.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ABCD)。D.居住型社区
A.人口的流动B.总人口的增长C.技D
32.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ABCD)。术进步D.经济增长
A.政府的低效率B.政府赤字问题C.政府的自62.与传统的公共管理相比较,(ABCD)成为
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字眼。A.市场导向B.结我扩张倾向D.政府的行为动机
果趋向C.绩效标准D.顾客导向 F
33.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ABCD)。Z
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主要以(AB)为主。A.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B.在组织上63.A.政治功能B.军事功能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C.“政
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D.受64.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
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A)是这种模式政党更替的影响大的典型代表。美国 G
34.构建敏捷城市,要做到(ABC)。A.信息6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具有敏捷 B.人员敏捷C.制度敏捷(ACD)特征。A.以“间接性为主 c.以“经J 济性,为主D.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3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国家66.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建设部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我国的城市规划设有(ABC)。A.慈善模式B.民主模式体系分为(ABC)。A.城市总体规划 C.城C.巨物模式 市详细规划B.城市分区规划 67·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之下,城市发展战略还可36.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情况,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现主要表现为(ABCD)A.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 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ABCD)。
B.文化结构的高层化发展趋势 C.就业结构的A.生态环境指标B.社会进步指标C.生活服务化趋势D.城市人口红利效应正趋于减低 质量指标D.经济发展指标 37.近代城市规划始于(C)。法国 68.总体而言,区域协调机构的组织方式与运行38.经济性规制主要针对(BD)。B.信息不对机制可以分成(ABD)。A.弱调控模式B.多称问题 D.自然垄断问题 元调控D.强调控模式 39.经济性规制对象产业包括(ABCD)。A.自69.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ABCD)。来水B.交通运输和金融C.城市燃气 A.外部性B.公共物品C.非对称信息D.电力 D.垄断 40.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ABCD)。70.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A.齐 C.准B.实 D.快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D)是这种模式41.根据区域协调问题的性质的差别,区域协调的典型代表。新加坡 可以分为(AD)。A.外部协调D.内部协调S
三、名词解释 42.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要有地方C(ABCD)。A.任免权B.监督权C.决1.城市管理:城市管理是指以城市这个开放的复定权D.立法权 杂巨系统为对象,以城市基本信息流为基础,运43.市民参政包括市民的(BCD)。B.政治参用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与C.行政参与D.社会参与 列机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44·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互动,围绕城市运行和(ABCD)的城市。A.有竞争力B.治理和发展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和经营行管理良好C.适于居住D.银行信赖的 为 45.社会性规制主要针对(AC)。A.外部不经2.城市基础设施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的一般公济问题C.非价值物问题 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T 3.城市管理体制城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46.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ABCD)。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A.预警系统的建立C.危机判断B.危机应对 4.城市成长管理一种以政府为主体的对城市空间D.确认危机来源 成长的管理行为。47.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应遵循(ABCD)。A.动5.城市经济功能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态原则 B.协调原则 C.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结合原则D.效益原则 6.城市经济管理指城市政府和其他多元主体一同W 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制度、协商等手段对城48.我国市民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或渠道包括市经济环境、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ABCD)。A.个人联系渠道B.代理人或代表渠以使城市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并取得“满意”道C.集团参与渠道D.市民监督渠道 效益的全过程。49.我国城市空间成长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7.城市人口是指居住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ABCD)。A.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 C.城活动和其他工作的非农业人口,包括拥有城市户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B.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籍的常住人口和在城市暂住的流动人口。重 D.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 8.城市人口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对城市居民户籍和 50.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包括人口变动、人口流动的行政管理工作。
(ABCD)。A.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B.技9.城市财政管理是指以城市政府为管理主体,以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 C.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城市管理工作为主要目标的预算管理、税收管理、全D.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管理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10.城市社区是城市中的社区,是指城市中被道路环绕的居住地段上,由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11.城市环境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12.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运用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公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13.城市政府职能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它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14.城市环境管理城市政府运用各种手段,组织和监督城市各单位和市民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使城市的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协调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以防止环境污染、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措施。
15.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担负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16.城市性质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17.城市营销的是把城市地区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的未来发展愿景作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通过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和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产业、投资者、定居人口、观光游客和会议人士等),来主动营销地区的特色。
18.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关于城市政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职能配置和机构内外上下权力关系以及运行机制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19.城市规划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20.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
21.Citistate由相同特征和功能的城市和城镇环绕所组成的社会、商业和通讯区域。D
22.电子政务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23.电子政府工业化模型的大政府(特点是集中管理、分层结构、在物理经济中运行)转变为适应以知识经济为基础,同时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虚拟政府(新型公共行政管理模式)。其功能一是通过政府业务信息化,精简机构和简化办事程序,大幅度提高效率;二是为公众、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G
24.规模经济指由于存在技术上不可分的资本投入,企业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使得产出增加的比例超过投入增加的比例,产品分摊不可分性投入,从而产品平均生产成本随产量的上升而降低。
25.规制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26.公共紧急状态指的是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J
27.经营城市指的是指城市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营运,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K
28.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有竞争力的、适于居住的、银行信赖的,而且治理和管理良好的城市。P
29.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S
30.市人民团体:市人民团体是指以表达和维护一定阶层的群众的具体利益为基础,担负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起着依照各自的切身利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关系的作用,并按照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的社会政治团体。
31.市民是居住在城市所辖区域内,持有本市有效户籍的合法公民。
32.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33.市行政地位指城市在国家的行政区划级别中所处的等级和行政隶属关系。
34.市行政管理体制指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是国家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行政体制在城市的延伸,35.市政执行指城市政府以贯彻市政决策为核心的职务行为,是市政府和它的工作部门以及工作人员执行市政决策中枢的决策、指令和法律法规的过程。
36.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T
37.土地利用规划据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历史基础与现状的特点,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等,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活动。
38.土地储备制度指政府依照法定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收回、收购、置换和征用等方式取得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和储存,以公开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土地,调控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制度。W
39.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行动。包括组织面临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自然的、人为的、管理的、文化的、环境的和不可确定的等所有相关因素的管理。X
40.循环经济指的是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四、简答题 B
1.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城市规划具有(综合性、法制性、政策性、地方性、长期性、实践性)C
2.城市化浪潮的成因是什么?
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四个方面,即经济增长(集聚效应,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农业技术的提高、交通与通讯技术发展);总人口的增长(剩余劳动力的出现的途径之一)和人口的流动。从城市化浪潮的动力机制来看,上述的四个方面影响因素又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动力系统。
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2、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
3、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3.城市管理的必要性是什么?
1、城市特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城市具有相互联系性、复杂性以及开放性特性,这些特性从本质上决定了城市需要管理。
2、市场的不完备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
3、管理、市场各司其职可以提高效能。
4.城市管理的可行性是什么?
1、城市管理能够产生绩效
2、城市管理是需要成本的付费产品
3、城市管理需要被管理主体有支付意愿。
5.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哪些内容?
1、市建制体制
2、市政府构成体制
3、市行政管理体制
4、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6.城市发展战略包括哪些内容?
1、战略依据,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条件;
2、战略愿景,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3、重点战略,重点战略是作用于对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主导意义而目前发展又比较薄弱,需要特别加强,且在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经济环节、产业部门或管理领域的战略举措。
4、战略措施,战略措施是针对实现战略过程中的矛盾所采取的策略和具体措施;
5、战略反馈,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多阶段的动态过程,前一个阶段的战略措施的结果以及外围环境的变化,将形成下一个阶段发展的基础状态。
7.城市财政管理的职能有哪些?
城市财政管理除了具有地方财政的优化资源配置、收入合理分配和稳定经济发展等作用外,还有如下的具体职能:
1、筹集资金,市政经济管理为了履行城市建设与维护的公共经济职能,要筹集大量的资金;
2、这是城市财政(通过市政财务)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将筹集的资金有计划地分配给城市各部门各单位,并利用支出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制约分配比例和城市建设、城市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
3、综合平衡
调节,总体控制、全面监督,以解决城市问题、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4、财政监督和调节,财政监督和调节的职能是根据市政管理目标对城市主体的社会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和调节的职能。
8.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1预算管理2税收管理3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的管理4预算外资金管理
9.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1、树立人口意识,贯彻基本国策;
2、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途径;
3、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
4、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
5、制定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
10.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有哪些?
1、行政性组织。这主要是指街道办事处及各政府主管部门在社区中的派出机构;
2、企事业组织。这主要是指社区中的各类生产、服务性组织,如工厂、商店、医院、学校以及各种业主管理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等;
3、社团性组织。这是指群众性自治组织及专业性社会团体;
4、社区成员。从性质上来看,目前社区管理是行政性、社会性与自治性相结合的一种模式,但无论从其本质还是从其发展来看,走向自治才是社区管理的基本方向。社区管理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它的自治,即由社区居民自己管理自己生活所在社区的社会事务。
11.城市经济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区域性、综合性、两面性、二重性 12.城市基础设施具有哪些特性?
1、城市供电管理,2、城市供水管理,3、城市供气管理,4、城市道路管理,5、城市灾害管理,13.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1、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是指由社区内司法、警察、消防等部门组成的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由社区居民组成的从事治安保卫工作的自治性组织(如治保会、联防队、门栋关照小组等组织),为创造安全有序的良好社会环境,而对社区内的社会公共秩序、户口、特殊行业(如旅馆业、旧货业等)、道路交通、消防及法制和安全教育进行的管理;
2、社区环境卫生管理。这是由街道环卫所及各房管所、园林所及社区内各单位组成的市政管理委员会以及群众自治性组织和全体社区成员,为谋求适合居民身心健康的和谐环境,而对生活垃圾、污水、粪便处理工作,道路清扫工作,植树种草等绿化工作,以及环保宣传工作等等进行的管理;
3、社区卫生保健。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地段医院和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卫生保健部门,组织发动社区成员,为保证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而对卫生防疫、计划生育、老年人保健、妇幼保健和少年儿童保健,以及心理咨询、社区康复等工作进行的管理;
4、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这主要是指由社区自治性组织和各专业性团体,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动全体社区成员,文明里弄、文明楼和文明家庭等活动,进一步完善调解、帮困、服务网络。同时,做好教育、科学、文化、艺术、体育及传媒的发展规划,以生态环境物质文明为基础,加强理想、道德、法制教育,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的社区社会风尚。
14.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的问题有哪些?
1,发展建设无序,违法用地,违章建设现象普遍存在;2,基础与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活环境质量较差;3,经济收益主要依赖不断升值的土地及物业租赁,利益调控缺乏弹性;4,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是刑事犯罪的高发区;5,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社会文化层次偏低;6,流动人口大量聚集,是城市人口管理的“盲区”.15.城市环境具有哪些特征?
1,复合性,城市环境是一种高度人工化的自然—人工复合环境;2,人为性,城市环境是以人为主体和中心的环境;3,开放性,城市环境是一个高度开放性的环境系统;4,脆弱性,由于城市环境是高度人工化的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自然调节能力弱,主要靠人工活动进行调节,而人类活动具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而且影响城市环境的因素众多,各因素间具有很强的联动性,一个因素的变动会引起其他因素的连锁反应,因此城市环境的结构和功能表现出相当的脆弱性.16.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1,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改革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境管理;3,广开渠道,解决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来源;4,加强政府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领导.17.城中村对城市建设管理的负面影响有哪些?
1、城市整体环境的恶化与城市紧密相连的灰色区有着与城市相异的管理体制和生活模式,在与城市进行物资、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破坏城市的整体环境。它们在形方面与城市密不可分,在质方面却与城市脱节,环境卫生的脏、建筑风格的差与城市地区形成鲜明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正常肌理,2、土地资源的浪费和远期更新成本的增大 城市
灰色区的特殊性和改造对策的缺乏,使城市规划部门往往对其采取妥协的态度,管理被动。而农民的“建房占地,独门小院”的思想造成土地的占用率高、利用率低,更不能通过规划进行功能组合,发挥土地的级差地租效益,同时,农民的高密度、超容量建设也给远期的更新增加了成本。
3、社会问题的滋生行政权力的交错和衰减及人口构成的复杂,使灰色区成为社会问题滋生的场所,抢劫盗窃、吸毒、赌博现象的发生率高于普通城区。
18.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1)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2)“分久必合”一一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
19.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城乡二元管理体制造成的双重标准和管理漏洞是根本原因;2,管理的理念仍停留在农村层面,导致了问题的复杂化和治理难度加大;3,改制与后续管理衔接不够,造成改革不彻底或阻力较大;4,在城市化扩展中对城市边缘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滞后.20.城市边缘区的管理原则是什么?
1,更新观念,强化大都市整体意识;2,加快改制步伐,理顺管理体制,尽快消除“二元结构”,转向一体化发展;3,加强统一规划,建设,严格监督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4,推进小城镇建设,实行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双向城市化改造措施;5,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21.城中村的成因是什么?
(一)城市化是城中村形成的外动力
(二)城中村是追求土地收益最大化的结果
(三)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是形成“城中村”的根本原因四)产权界定不清,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城中村”形成的直接原因
22.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
1、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也有利于资源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有效配置;
2、市场一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各城市有更大的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
3、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竞争激化,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发利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样又反过来会提升区域竞争力;
4、各城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
5、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更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
6、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7、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低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升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
8、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和魅力。
23.城市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对的原则是什么?城市处于自然系统之中,对于自然灾害不能完全避免,应对自然灾害城市应当在如下方面进行努力:(1)建立科学的决策指挥体系和过硬的反应队伍。(2)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3)提供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保障,提供必要的应急避难场所并减少灾害损失。(4)进行宣传教育,使市民在自然灾害面前临危不乱减少损失。
24.城市事故灾难处理的原则是什么?
1、积极疏散救治,减少人员伤亡;
2、加强日常安全管理,防患于未然;
3、积极努力创造安全空间,减少事故隐患。
25.传统的封闭式城市发展思路的不足有哪些? 1)未能突破行政区隔的束缚严重限制城市发展(2)未能全面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的相关利益主体(3)强调城市自身发展的影响 D
26.电子政务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1、内部办公
2、协同办公、3、对外服务 27.电子政府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是由信息、通信技术和法律支持的虚拟政府,具有跨地域、跨机构的特性,是在政府、社会和公众之间建立的信息服务与办公业务体系。
2、电子政府的作用和目标是通过计算机网络,高效率地为社会和公众服务,履行政府职能。
3、电子政府建设与运行的结果将使基于工业化模型的大政府转化为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小政府,因而能够促进公共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机构精简、优化、重组。G
28.国外社区管理的典型模式有哪些?
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自治型管理模式、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和混合型管理模式。H
29.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局限是什么?
1,传统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2,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
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3,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事件特征性指标变化的功能,定期向公众公布突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4,末端治理趋发事件的现时状况,预测发生、民合法权益的一种管理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六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技术体系,从而牺牲并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了真正的技术革新;5,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36.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执行系统的主要任务交回、收缴和收回;查验和扣留; 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是什么?
3、城市计划生育管理,计划生育是指为了贯式;6,末端治理没有提供全面的看法,而是造成环执行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中最直观的表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这一基本国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领域间的隔阂;7,末征。执行系统的任务在于对决策进行敏捷的、全策,宣传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的经面的贯彻。具体来看: 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基本政策。
济方式,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
1、执行系统必须保障能够迅速启动预案,对于首46.我国城市环境管理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赖.次出现的情况应能够迅速转化采取近似处理方1,城市环境的国家标准管理,具体管理内容包J 案; 括:(1)污染物控制指标管理;(2)污染物总量指标管30·解决土地市场的垄断和投机的措施有哪些?
2、即时反馈执行结果,并通过信息系统向决策系理,它包括对污染物和污染源两方面的控制管
1、制订法规,规范土地市场的进入。通过对进入统进行执行反馈; 理;(3)城市环境总量结构控制管理2,制定城市环市场的土地进行严格限定,从源头上控制土地市
3、处理,对执行中的短缺资源进行评估,并及时境发展战略;3,城市环境规划管理;场的供给。具体包括:严格控制农地转用,保证反馈至决策系统,采取替代或加大投入的方法来47·为实现“良好的管治”,城市政府和其他主体土地有序供给;实行土地买卖的申请劝告制和土保障执行的绩效。进行的行动应禀承哪些原则?
地交易许可制,抑制土地投机。
2、土地交37.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务1良好参与2遵守法规3透明度4响应5舆论导易过程的管理。采用公开的方式进行土地交易,是什么? 向6公正与宽容7有效且高效率8可计量的且财如我国香港地区的招标拍卖;公布公告地价和基
1、制订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构建预案储备库;2政可行的,良好的管治(无缝隙政府、满足合理准地价,指导市场交易;对交易土地编制利用规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程度、潜在范围和影响进行顾客需求等表现形式)
划并确定土地价格;建立严格守信,自我约束的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细化对事件的判断; 48·我国城市管理的政治性主体与参与性主体的中介组织保证交易公平。
3、加强对土地使
3、对事件的处理作出敏捷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执关系是什么?
用的监管。很多国家强调土地登记的作用,及时行性的决策;
4、根据决策执行调整或重新制订
1、城市政府作为权力的主要载体,由城市选民选监控土地流转情况;利用税收手段强化对闲置土决策以及总结突发事件运作绩效等内容。举产生,因此政府必须满足选民的要求。然而政地的管理,增加寡头控制的成本。
4、直接38.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保障系统的主要任务府可以动用的资源非常有限(通常是预算资金),干预土地市场的供求。很多国家采取土地储备的是什么? 不能单独完成增加就业、完善设施等任务,所以方式来干预土地市场的供求,比如加拿大通过公保障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对于政府必须寻求与市场力的合作。共土地银行和公有地段整治计划,地价高时加大保障系统而言,2、企业、资本的所有者作为市场力的主要承市场投放,地价低时买入土地;很多国家实行了
1、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物质资源保障;
2、为应载者,其最终目的是获得利润。他们趋向于同政先买权制度,保证政府控制土地价格和投机性交对突发事件提供非物质资源保障,如信息库、数府合作,易。据库、人才库等等;
3、提供有效的作为绩效评如减免企业税收,低价提供建设土地,简化建设31.街道办事处承担哪些职能? 估系统绩效的物质载体。审批手续,修改、简化规划条例等。这样,政府
1、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贯彻执行党路线、W 与企业就形成了“权钱政体”。这一联盟要受到来方针、政策和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负责街辖39.我国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自社会力的制约。
区内的地区性、群众性、公益性、社会性工作。
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
23、在特定的情况下,政府也要谋求与社会力
2、负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积极组织以提高市民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3、不断调整的合作,从而抑制大企业意志的膨胀或者向中央质素为目的的活动,树立文明新风。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
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政府施加压力,获得补贴与各种支持。这样就形
3、按照职责范围,负责街辖区内的城市建设和管展规模。
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和服成了“权力与社会力政体”,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务。
6、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
7、天,争夺国际资本和投资项目是在全球舞台上进房地产等监督、管理、服务工作。注重全市就业情况。行的。由于国际资本的高度流动性,地方政府和
4、负责街辖区内的维护稳定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40.我国市民参政的内容是什么? 一城一地的市民在和市场力谈判时的筹码越来越工作,依照有关规定做好出租屋和外来暂住人员
1、市民的政治参与主要包括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少,甚至国家政府的影响力也在下降。如果政府的管理工作;负责民事调解,法律服务工作,维的各项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履行公民和市民的真的和社会力结成同盟,坚持要求大企业做出让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政治义务,参与和支持城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步,则大企业完全可能会投资到别的城市甚至别
5、负责社区建设和管理,和司法机关的重大决策,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的国家”。因此,这一联盟要因时、因情势发挥作大力兴办社区福利事业,发动和组织社区成员开出各种要求和建议,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监督用。
展各类社区公益活动;负责拥军优属、城市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行为,实现市49.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区文化、科普、体育、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1、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
2、协议出让,政府教育等工作。民主化和公开化进程。让利。
3、生地出让,效益粗放。
4、6、发展街道经济,管理街道自有国有资产和集体
2、市民的行政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政府的有人没地用”。资产,为街道经济组织提供人才、科技、信息和行政决策,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向有关X
各种服务,以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部门检举揭发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失职和50·新公共管理对城市管理具有哪些启示? 街道经济发展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渎职行为,行使监督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权利;参
1、培育多元主体共治。
2、对城市政府职能重新
7、负责计划生育、劳动就业、安全生产管理、初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维护城市公共定位。
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营部门的先进理级卫生保健、民兵、兵役、侨务等工作;尊重少设施和公共财产的安全,改善城市公共服务;促念和方法。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进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现代化。51.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8、指导和帮助居民委员会搞好组织建设和制度建
3、市民的社会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社区、1,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2,设,发挥居委会的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基层居民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人们必须认识到再生利用存在的某些限度;3,综合9、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防汛、防风、防火、防震、从事社区服务、拥军优属、残疾人援助和义工活运用3R原则是资源利用的最优方式 防灾和抢险工作。动,参与城市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医疗卫52.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10、向区人民政府反映居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生、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质1.采取更改途径方式处理问题2重新设计组织结办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事项。检局、监察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构3改变组织结构4依据经济效率效能等标准来
11、承办区委、区政府和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事局等;政府直属办公办事机构和直属事业单位,衡量组织成就5改变现行政策6运用人力资源管项。如市政府办公室、政策研究室、外事办公室、档理技术淡化集体主义的色彩而采取个人主义的途R 案馆、图书馆等。径7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及学习的公共组32.如何对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进行改41.我国城市成长具有哪些特殊性? 织,8以契约关系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 革?
1、城市化阶段差异。
2、城市化发展速度差异。353.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1、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2土地所有制基础差异。
4、中西方城市行政基础差1城市日益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中心,成为人类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
3、使城异。
5、市场化程度不一。主要的聚居地。
2、城市空间组合上发生了巨变,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争型;
4、使城42.我国城市成长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要求城市朝着高质量和多功能方向发展
3、城乡市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
5、1、土地投放的规模、时序和区位。
2、成长模式融合、差别趋小 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学化。——内涵与外延。
3、功能分区——纯化或复合。54.新公共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33.如何判断什么是紧急状态? 43.我国城市人口的运动趋势是什么?
1、采取理性途径方式处理问题,在设定政策目标公共紧急状态指的是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城市人口运动包括城市人口存量、流量、结构等及阐明政策议题时特别强调战略管理所扮演的角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变化趋势。色和作用;
正常生活构成威胁。判断突发事件与否可以根据
1、城市人口存量不断增大;
2、城市人口流量不
2、重新设计组织结构,使政策制定与执行相以下几个特征:
1、必须是现实的或者是肯定要断增大;
3、城市人口结构变化。分离,并且对服务的传输都必须加入一个赋予责发生的;
2、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344.我国目前的城市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哪些方任的行政单位; 阻止了政权机关正常行使权力;
4、影响了人们面?
3、改变组织结构,的依法活动;
5、必须采取特殊的对抗措施才能1,大气污染,煤烟型与机动车尾气的复合型污染直授权给管理人员,以利绩效目标的实现; 恢复秩序等。接破坏了城市大气环境.2,水污染,有机污染仍然
4、依据经济、效率、效能等标准来衡量组织T 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3,固体废弃物污染,城成就; 34.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市垃圾是城市环境的重要问题.4,噪声污染,光污
5、改变现行政策,使公共组织能被传统服务
1、效益原则
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3染,电磁波污染和视觉污染等在城市环境中的破价值所支配的文化中,转换成“新公共服务模式”动态原则。
4、协调原则 坏作用也不容忽视 强调与市场及企业价值相结合的文化; 35.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45.我国城市人口管理的特点是什么?
6、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淡化集体主义的是什么?
1、城市户籍制度,户籍管理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政色彩而采取个人主义的途径,包括寻求动员员工
1、适时、适度的发布警情和公示,让公众获取有府对其所辖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控制和规划。我国的支持和承诺,益、可信、清晰、及时、有权威和具有安定效力现行户籍制度是建国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7、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及学习的公共的信息; 而逐步建立起来的。种户籍制度适应了计划经济组织,并发展一种将大众视为顾客、消费者及市
2、对突发事件的事前宣传,只有通过良好的事前条件下大规模经济建设对全国人力资源统一管理民的“公共服务导向”,公共服务不再由专业的供宣传和教育才能在突发事件产生时降低恐慌和其和调配的需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给者来支配,而是以回应人民真正的需求来提供他的不利影响; 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这一体制所产生的问公共服务;
3、信息系统还必须兼负多部门、多层次、多主体题也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经济系统的效率低下
8、以契约关系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之间的信息传递; 及人力资源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55·现代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囚徒困境现象有哪些?
4、信息系统还必须具有强化监控与即时反应突发
2、居民身份证管理,居民身份证制度是为了
1、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2、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
3、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56.学习型政府组织具有哪些特征?
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意愿,即组织的共同构想;
2、组织与各成员均善于学习;
3、组织结构扁平化;
4、组织具备极强的自我创造力;
5、弹性化的组织结构;
6、能够实现充分的自主管理。Z
57.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普遍来看,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主要从四个方面执行:
1、宣传教育。
2、准备预案。根据既有的和潜在的事件设立多重备选预案,缩短反应时间;
3、构建预警机制,推行公示措施。
4、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使官、产、学、民、媒之间的信息传递通畅。
58.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做到快速反应? 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做到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快、准、齐、实”四个要点:(1)“快”就是信息完整、准确和快捷,在此基础上,迅速召集突发事件处理队伍进行快速反应,赶赴现场处理(2)“准”就是接到报告后,特别是到达现场后,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事态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准确判断,拟定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3)“齐”就是对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要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方案、统一发布信息;(4)“实”就是调查处理方案确定之后,分工负责,狠抓落实,并且进行督促检查,督办到位。59.治理具有哪些特征?
1、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2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3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4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五、论述题 1.试述现代城市管理的理念与实践在哪些方面实现了标志性的转变?
1、在管理理念上,由狭义的城市规划和市政管理向“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管理转变。现代城市管理已经在传统的市政管理概念基础之上,实现了对城市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上的导向性管理,在内涵上已不限于狭义的城市规划制订与执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等方面。在管理过程中,人本主义思想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服务意识在城市管理工作益发凸显。进一步的,柔性管理、敏捷管
理的理念与实践对城市管理将产生更大的影响。
2、在管理体制上,力求从局部管理向统筹管理转变。统筹管理的全局观是城市管理提升管理效能的核心指针之一,随着城市内部、城乡之间和城市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趋于复杂化、网络化,城市发展所涉及的主体多元化趋势日益增强,城市管理必须从更高的视角实现对城市总体发展脉络的把握和引导。这就要求城市管理必须从封闭的、城乡分割的、高度集中的模式向开放的、城乡统筹的、多元协同的模式转变。于此同时,管理的主体发生了改变,城市政府从城市管理的绝对主体转为城市管理主体之一,其导向性作用加强而部分职能逐步弱化。其他主体,如市民组织、私部门等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城市管理中。
3、在管理对象上,城市管理呈现出由具象管理向抽象管理转变的趋势。传统的城市管理内容局限于与城市自身物质形态相关的方面,例如路灯、道路、桥涵、给排水、市容等。现代城市管理的具体内容突破了物质形态,更加注重城市住民以及城市的发展。城市政府对城市经济社会的管理逐步超越实务层面,着力于对城市发展规律性的探索,并在这种探索的基础上,利用法律、经济等柔性手段实现对城市发展的原则性规范。
2.试述城市的哪些特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
1、相互联系性。城市不是众多的人和物在地域空间上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城市内部主体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得城市管理不同于私人部门单一的目标,而必须同时满足若干子目标组成的目标簇,并要使各受众群体能够接纳。对于作为私人部门的企业而言,其诉求主要是利润、市场占有率或者获取一定的品牌效应,企业运营中在某一管理决策制定之后,所有人员将按照这一行为标准执行。而城市的管理涉及认识水平、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利益取向迥然不同的多元主体,他们在不同尺度内对一项公共政策的认知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从个体理性出发有时很难达成决策。城市管理必须要协调相互联系的各方主体之间的关系和利益,构建多元联动且和谐的管理体系。
2、复杂性。城市是由许多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子系统所组成的复杂的巨系统,是现代社会中政治要素、经济要素、社会事务、信息流和科学技术要素大量聚集的场所,是构成现代社会网络最重要的节点。由于众多的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的往来汇集,使得城市的日常事务纷繁复杂。城市的日常运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千头万绪,如果仅凭市场自我的梳理和调节,势必会影响城市运营的效能和质量。
3、开放性。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外界不断地交换着能量、物质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时空方面作出符合规划的安排,而且要积极地协现为土地利用总体结构的失衡和空间利用方式违到输出废水、废气、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要求把经调各项建设的要求和矛盾,组织协同建设,使之背地租规律。一般而言,作为人类聚居地的城市,文化、信息,到输出文化的、精神的、物质的各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既符合城市规划总体意图,又能满足各项建设的其居住用地的比重是最大的,往往占到各类用地种产品,不断进行的输入-输出行为就构成了城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能源和原料都合理要求。因此要求规划工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总量的1/3以上,我国城市空间结构中居住用地市系统的循环,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专业理论和政策修养,有丰富的社会科学和自然比例也大致如此。我国城市工业用地比重达到城市需要向“周边”区域辐射它的能量和信息,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科学知识,还必须有较好的心理素质、社会实践22%,考虑到我国工业化处于较低阶段的现实,进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专业化协作,与可能小的程度。
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应经验和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当然,任何一个规这个高于西方发达国家8%~10%的比例两到三地区进行经济技术联合。与此同时,城市也在不该认识到,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划方案对实施过程中问题的预计和解绝不可能十倍的结果值得我们反思。按照西方城市经济学中断接受更大规模城市和区域(甚至包括全球化)帆风顺,国内外一些城市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分周全,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这就需要在实践中经典的城市地租理论,城市中心区为能够担负最的辐射和影响。这些决定了城市系统整体结构具也提示我们必须在城市发展战略管理中建立“危进行丰富、补充和完善。城市建设实践也是检验高地租(地价)的CBD,由中心区向城市边缘,有开放性。城市的开放性使得城市不仅要处理系机管理”机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规划是否符合客观要求的唯一标准。由各种地租负担能力依次降低的用地方式的包络统内部问题,还要处理与城市外部的关系,综合的同时,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能够帮助快速沟6.试述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线构成城市内部的地租竞标曲线,竞标曲线中依考虑系统内外各种要素的竞争、合作、协调与统通、快速做出影响评估和控制的危机管理计划,(1)综合利用,化害为利: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尽可次排列的用地类型代表了最为经济合理的城市土筹。所以,城市的开放性决定了城市需要管理,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地区位选择。以上的城市用地结构分布基本上可以促进城市系统有秩序地正常运行,提升本区域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一般来说,危机提高环保技术水平,普及环保科学知识,对城市以解释和指导市场条件下的城市土地利用区位选的综合竞争能力。管理在管理层次上高于日常管理,是管理的最高生产和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处理,变废为宝,提高择,但是我国的城市成长过程却同这一模式有很3.试述我国城市政府职能具有哪些特征? 层次。危机管理计划不是独立的,它必须与整个资源利用率和转化率。大的距离。通常,居于我国城市中心的是行政中广泛性服务性规范性自主性多样性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也必须与国(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环境保护以预防为主,心,工业、仓储、机关等用地占据着城市内部很
1、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城市发展战家、地区和部门的危机管理体系相适应。当然,贯彻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多区位优越的地段,一些原本应当位于城市中心略是对城市发展方向与模式的预想,是城市短期就我国来说,在制定危机管理计划的同时,还需(3)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城市环境规划与经济和的高级用地类型只能在偏位设立。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统一。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制定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系统,这也是我们社会发展相结合,力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8.试述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是前瞻性与持续性的有机结合。城市管理最终要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境效益相统一;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发展规机构的关系时需要遵循哪些原则?贯彻城市的发展战略,因此城市管理也应当具有展规划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划相结合,力求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1、面向社区,重心下移的原则。社区工作的前瞻性与持续性。所谓前瞻性是指城市管理不仅5.试述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哪些特点? 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城市规划和建设药考虑环核心是管理与服务。各级组织都要正确处理管理要解决现存的问题,而且要预想到未来可能产生
1、综合性。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境资源的合理布局,严格限制污染企业的厂址选与服务的关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把贴近群众、的问题,做好预警;持续性则强调城市管理的各等各项要素,既互为依据,又相互制约,城市规择,充分利用有限的环境资源,实现环境保护效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作为强化管理的着眼点,将种措施要有始有终,不能朝令夕改,以免浪费资划需要对城市的各项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使之各益最大化。工作重心下移,利用各自的职能指导和配合社区源。
2、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得其所、协调发展。综合性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4)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既要反对以牺牲居委会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支持街道办事处履性。城市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的正常运作需要社要特点,它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如城市的建设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也要反对以保护环境为行综合管理和协调职能,积极为社区实现“资源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城市各项活动的参与者对于条件,涉及气象、水文、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理由而放弃经济增长。共享、责任共担、共驻共建”创造条件,并提供
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运行规则的建立以及对于城范畴的问题;城市发展战略和发展规模,又涉及(5)环境保护责任制:根据“谁污染谁治理”、“谁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
市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达成共识。城市管理的多大量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工作;当具体布置各项建开发谁保护”的原则,明确各地区、各企业、各
2、事权下移,责、权、利配套的原则。要加元性强调了管理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非政设项目、研究各种建设方案时,又涉及大量工程单位乃至公民个人的环境保护责任。快城市基层工作社区化、社区工作社会化的进程,府组织、企业、市民等,多元主体共治才有可能技术方面的工作;至于城市空间的组合、建筑的(6)环境事业管理法制化:利用法律手段促进企业各级组织要在事权下移、责任下移的同时,将财将复杂化、多样化的现代城市内外部关系理顺。布局形式、城市的风貌、园林绿化的安排等,则和个人预防和治理污染,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力和利益也随之下移,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然而,众多治理主体也需要协调,充当协调角色又是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研究处理的。而这些问不仅可以控制和减少污染,而且可以减轻城市政一。属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若确需社区配合的,的主要是城市政府,其他各非政治性主体起到参题,都密切相关,不能孤立对待。城市规划不仅府的环境治理负担。须与街道协商,经政府同意后,实行部门指导,与治理以及监督、评价、回应的作用。
3、反映单项工程设计的要求和发展计划,而且还综7.试述我国城市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运作方式。通过责、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合法性指的是合各项工程设计相互之间的关系。它既为各单项
1、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我们通常用城市权、利的配套统一,加大社区工作力度,调动社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工程设计提供建设方案和设计依据,又必须统一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来衡量城市用地的相对数量。区居委会工作的积极性。
态,它与法律规范没有直接的关系。正式的制度解决各单项工程设计相互之间技术和经济等方面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用地迅速扩张的现状也是不
3、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原则。
框架,如法律、政策、公约(包括城市公约与国的种种矛盾,因而城市规划部门和各专业设计部容忽视的。而且,这种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增长中各级组织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际公约)等一般比较容易被认可和服从;非正式门有较密切的联系。城市规划工作者应具有广泛还存在与城市规模等级相联系的结构不均衡问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改善社区人居环境、的制度,比如地方习俗等,一旦被自觉认可以及的知识,具有综合工作的能力,在工作中主动和题。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与城市规模之间存在反相便利社区居民生活、丰富社区文化、提高社区居遵守,就同样具有了合法性。城市管理的顺利、有关单位协作配合。
2、法制性、政策性。关,城市规模越大,用地越集约,民素质、视社区居民安居乐业为已任,把社区居有序进行依赖其合法性的建立。因此,现代城市城市规划既是城市各种建设的战略部署,又是组近些年来小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扩张的速度较大城民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各级组织工作的根本标准。管理不仅注重法制,而且也要更加尊重传统与习织合理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手段,涉及国家的经市相比更是有增无减。从以上的一些现象来看,各级组织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俗。在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中,城市济、社会、环境、文化等众多部门。特别是在城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数量的增长已经超过城市用地善于整合社区内的各类资源,与社区单位和社区管理的手段以及工具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正市总体规划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以有负载的城市经济要素的增长,尤其是在规模较小
居委会共同建好社区。
4、有利于扩大民主,确的决策依赖于科学的思维方式与预测方法,良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例如城市的发展的城市,用地扩张过快的现象十分突出,而小城
好的治理也要依靠信息的大量获取。数字城市、战略和发展规模、居住面积的规划指标、各项建市的土地收益又远远低于大城市,这种状况客观依法自治的原则。社区居委会是社区群众民主选电子政务的运用已经逐步地使城市政府功能强设的用地指标等等,都不单纯是技术和经济的问上反映了我国城市成长方式的不均衡和不经济。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自治性组 化,并且加速了城市政府管理的民主化。题,而是关系到生产力发展水平、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城市空间过度扩张织。各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及其它组织应尊重4.试述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潜在重点是什么? 城乡关系、可持续发展等的重大问题。因此,城的同时,由于没有足够经济内容的充实和支撑,居委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法律地
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加强法治观点,努力学习各项使得城市成长方式不经济的问题表现为城市土地位,在支持《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立法宗旨
和立法原则的前提下,根据社区工作的性质和特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管理知识,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利用效率的低下。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主要表现
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绿色
3、地方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城市政府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土地的经济产出率较低,另点,支持、帮助社区居委会从实际出发,利用社GDP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的主要职能,其目的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协一方面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应该说,我国区资源、环境和条件,找准工作切入点,大胆探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调发展和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要根据地方特点,虽然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多索和创造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型社区工作特色和管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因地制宜地编制;同时,规划的实施要依靠城市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毕竟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城理模式,切实增强社区依法自治功能,避免社区亦然。“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政府的筹划和广大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因此,市空间的经济负载与产出水平同一些先进国家相居委会成为政府的一级准行政组织。
试述新条件下我国城市经济管理领域的核心要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在工作过程中,既要遵循城市规划的科学规律,比较低。但必须提起注意的是,在我国内部各级9.务。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我们追求的发展,应该是又要符合当地条件,尊重当地人民的意愿,和当各类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对比中,地均产出水平
新条件下我国城市经济管理领域的核心要务是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地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使规划工作成为市民参与较低的中小城市往往占地规模较大。我国的城市
处的可持续发展,应将“经济GDP”、“人文GDP规划制定的过程和动员全民实施规划的过程,使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也比较低,据测算,1998年我么?
1、构建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的经济和“绿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多层面的城市规划真正成为城市政府实施宏观调控,保障国城市的总体平均容积率仅有0.35,距离比较合管理体制。在历史上,我国曾长期执行计划经济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保护地方环境和人民利益的理的总体平均容积率水平0.4~0.5还有较大的空体制,并构建了基于计划经济的传统城市经济管重要制度基础之一。
2、建敏捷城市,提高有力武器。
4、长期性、经常性。城市规划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决定了我国城市成理体制。传统城市经济管理体制中的突出问题包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当今世界既要解决当前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长的空间外拓倾向十分突出。
3、城市新区括:政企职责不分;城乡二元分割严重;条块分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城市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它既要有现开发的倾向严重。自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逐步割严重;忽视市场作用,价值规律无从体现;缺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结合自身条件,做出相应的实性,又要有预见性。但是,社会是在不断发展推行以来,国内一些城市有一种大规模、乏经济激励,平均分配倾向严重以及排斥非公经对策,才能赢得发展机会。也就是要创建“敏捷变化的,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也在变化,在城市与旧城不连续的新区开发的倾向,这种城市新区济等。传统经济管理体制不适应于现代市场化条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敏捷。依托发展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情况,出现新问题,提开发一般都以一些特定城市职能的外迁为主导力件,因此必须予以梳理和修正。进入新的世纪,快捷、准确、畅通的信息来源和上传下达渠道,出新要求。因此,作为城市建设指导的城市规划量,并吸引其他的城市功能随迁,达到城市空间我国经济总体实力已跃居全球第三。中国的城市
“弯道超车”,在新的政治、并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及时高效的筛选,保证决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应当根据实践的发展和外的大规模、跳跃式成长。这种新区开发中最多的将从被动追赶逐步转向
经济形势下,城市经济管理体制也要进行多方面策者在第一时间获取精练实用的信息。就此,正界因素的变化,适时地加以调整或补充,不断地要算20世纪90年代风行全国的开发区热,这些
在迅猛发展的数字城市技术不但提供了技术支适应发展需要,使城市规划逐步趋近于全面、正开发区最初往往打着高新技术的招牌,但最终很的完善和创新。政企分离、城乡一体、条专块统、撑,而且具备成为信息敏捷交换和交流的平台。确反映城市发展的客观实际。所以说城市规划是多没有相关条件支撑的高新区的土地被开发成了市场导向、竞争充分、激励合理、多种所有制经人员敏捷。有灵活、干练、反应迅速的管理人员城市发展的动态规划,它是一项长期性和经常性住宅区甚至长时间撂荒闲置,有关我国开发区过济协同发展的新的面向未来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和办事人员,要做到能上能下,人尽其才,能够的工作。虽然规划要不断地调整和补充,但是每热的相关论述可以说多如牛毛,应当逐步构建起来。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已准确快速应对环境变化。制度敏捷。在一定原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是建立在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近些年来,在工业之外,教育产业也成为新区建经初步建立,下一个阶段将面临市场经济体系不框架内,保留政策的适度弹性,以便在实施中能条件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经过调查研究设的新主角,北京东邻的廊坊东方大学城已经在断完善、不断健全的任务。与之对应,城市经济够因地因时制宜;必要时要及时调整修订现行政而制定的,是一定时期指导建设的依据,所以城2000年投入使用,计划建成“中国极具投资价值管理体制一方面要以加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
机制改革;策制度,确保城市发展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市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和严 的生态型教育科技城市”。另外,还有一些以政府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进行体制、另一方面要面向未来、面向国际,提升我国城市
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以可循环资源为肃性,只有通过法定程序才能对其进行调整和修职能部门作为主要吸引力量的综合性城市新区开
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改,任何个人或社会利益集团都不能随意使之变发,如河南郑州的郑东新区开发、山东淄博的新经济的国际对接能力。
2、导引城市产业结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更。
5、实践性。城市规划的实践性,首先城开发等。这些新区开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构合理、有序升级。城市产业主要包含传统产业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在于它的基本目的是为城市建设服务,规划方案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增长和带动轴心,但是如分类中的第二、第三产业,这些产业所能提供的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要充分反映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和要求,有很强的果不能在新区开发的同时积极推动老城的更新升产品类型非常丰富,不仅供城市本身消费使用,环。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现实性。其次是按规划进行建设是实现规划的唯级,还为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相关的物质资料与服质的循环。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一途径,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占有重要地而且,一旦新区开发的资金不能到位运转,后续务;不仅为本城市服务,还要为区域乃至更大范简称,以物质、位。最后,的利用没有保障,也很可能造成土地的闲置和浪围服务。当前,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和非物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是污染零排应当在规划编制时,考虑城市的财力和能力,不费。
4、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在我国城市质产品价值的不断体现,城市产业呈现一些出新
一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能盲目提出过高的要求,同时,为了适应快速变成长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产业结构的重心将沿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化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要注意城市规划自身的的状况,某种程度上,这些不合理的现象还在继
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弹性。规划实践的难度不仅在于要对各项建设在续产生。城市成长中的空间结构不合理,主要表三产业的顺序逐步转移,第三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二是城市经济摆脱简单依靠产品的阶段,服务经济、体验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竞争能力的重要表现领域。三是城乡、城市与区域构筑区域经济联合体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城市经济的综合性特征越加显现。在城市经济管理的领域里,主导产业的判别和推动产业结构合理有序升级是一个重要的使命。“产业结构升级”又称“产业升级”,即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提升。这一概念隐含着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以促进和加速本国、本城市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主动性。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一致的,都力图推动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因此,各类城市应当准确认识自身所处阶段,根据产业发展特征进行前瞻性的判断,并通过鼓励、引导等方略促进产业升级。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城市的产业升级必须合理、有序进行,不能拔苗助长。工业化仍是一个我们必须正视和必须面对的阶段,只有对这个阶段予以足够的重视,才有可能促进我国城市更快的实现由工业化中期阶段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我国也加强了对例如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辽宁省五点一线等地的投资倾斜,推动这些地区的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并加速成为我国制造业创新的增长极。
3、筹谋解决结构性失业与总量过剩失业问题。总量过剩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三类。所谓结构性失业,是指现实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具有特定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短缺,而现实市场提供的劳动力不具备这些特定劳动知识和技能,导致市场所需劳动岗位和所提供的劳动力出现结构性错位。而总量过剩失业则是劳动力总量大大超过就业岗位的总量而造成的失业。当前,在我国城市中结构性失业是三种失业形式中最为普遍的一种。但从长周期来看,我国总量过剩型失业的隐忧更大。因此,城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稳定本地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进行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培训,扩大就业岗位数量,融合城乡经济,提升就业岗位的质量,最大限度的减低结构性失业和总量过剩失业造成的潜在影响。10.试述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
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在错误的发展观指导下,人类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发,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水平低,不考虑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任意排放污染物。其结果是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直至今日,仍有不少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出于经济发展考虑,采取牺牲环境的做法,只为追求投资增长,而吸收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城落户。
(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私人成本远低于社会成本,厂商和消费者具有向外排污的内在冲动,因而在单纯的市场条件下公共环境极易出现无人照管的“公地悲剧”。政府可以通过向企业和居民征收排污费和环卫费,用以治理污染;或是由政府出面协调,将污染的外部性予以内部化。但在现实中,仅靠政府来治理污染显然是不够的,将公共环境交由企业或个人处理还有诸多问题,排污费的收取标准和使用机制还不完备,环卫公司政企分开的市场化改革推进困难,尤其是一些纯粹公益性的污染治理项目仍需依赖并不充足的公共财政。
(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真正符合国家环境控制标准和建设标准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有25%左右。处理垃圾不仅是技术上的问题,令管理者更为头痛的是,环卫经费严重不足。目前,全国每年投入的资金近400亿,这笔巨大的投资相当于全国每年开采黄金的总产量的价值。在这笔资金中,垃圾处理队伍(其中包括近10%的退休人员)的工资费用占了约70%,其余才是购置设备的费用。这对于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污染处理来说远远不够。(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科技发展在污染治理方面固然重要,但并不能够“包治百病”。治污之重不在于“治”,而在于“防”。是治标,“防”才是治本。这个“防”靠的正是城市公众(企业、居民)采用新技术减少污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但我们看到的是,诸多陈规陋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仍然影响着城市的公共环境。
11.试述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是什么?
1、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城市管理应自上而下实施,若以“块块为主”,将助长局部利益。停止设立新的县级市,表明这个问题已开始受到重视。“撤市(县)设区”,撤村设街,人口农转非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像广州目前实行的市、区(县级市)、镇(街道)、村(居委)二级政府、四级管理的行政体制,总的来说仍符合当前社会实际。但应进一步加强市级政府决策的权威性、有效性,可尝试将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的村镇逐步改为区街体制。
2、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失去耕地的城中村,经济构成中已没有农业成分,必须转向第二、三产业,体制上也应向城市管理体制转变。3.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目前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只占地,不管人”的情况比较普整洁等方面,堪与城市别墅区媲美。深圳市最近遍,使城中村社区仍停留在松散落后的传统农村加大治理城郊村镇,如宝安县有的村镇选送优秀状态,没有同步实现人的城市化。为此,必须改青年进大学深造,有的村镇把平时自由懒散惯了革城市土地、人口与规划管理体制,走城市主导的14~35岁无业青年,组织起来举办青年培训型的城郊农村城市化道路。建议将村镇改制与城营,有军事训练、形势教育、专题知识讲座等。市扩张结合起来,做到既征地又管人,使就业居将青年学习、培训情况与本村股份公司分红及其住性质与户口性质同步转变。城中村村民不愿意他收益挂钩,同时为他们寻找就业机会。长放弃农村户口,有以下一些原因:(1)村民教育远来看,城中村必然被改造为城市的一部分,而水平低,即使“农转非”也不能改善他们在城市近中期则始终应坚持渐进方式。解决城中村问题谋职难的处境;(2)农村户口可满足村民生育两的方式与力度,要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在有限的胎的愿望,即使超生,也无开除公职之忧;(3)近期内,农村户口是参与村镇经济收入分红的条件;(4)经营权不变和村民享受的福利待遇不变,远期则农村户口拥有一定的宅基地配额,村民可建屋收应与城市人口同等对待。
取租金。针对以上状况,必须从户籍管理上将并12.试述我国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不务农的“村民”纳入城市人口管理系统。如对
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某一以后出生的城中村子女一律纳入城市户有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完全消灭城乡差别,口,政府提供教育、就业上的优惠倾斜。4最终达到城乡的绝对融合。这种观点实质上就是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城中将城乡一体化引向了“城乡一样化”,这在理论和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失去土地以后无以为业,对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因为城市和乡村这两种社此,政府可组建专门的经济发展公司,区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其特定的自然、社会、将城中村所属企业及土地、村屋等不动产折合成经济、历史等条件,只要这些方面存在着差别,股份,使城中村农民彻底脱离土地,成为集团公城乡差别就不可能消失。同时,城乡一体化并不司股东。一方面,政府对这类公司提供优惠的税会导致城乡的“低层次平衡发展”和“平均主义”收与财政政策,另一方面,集团公司具有经济与它不是降低城市的地位,而是将乡村的地位加以社会双重职能,经济职能是经营城中村继承的企适当提高,使其在市场体制下处于与城市同等的业、物业,社会职能是设法改变城中村传统社会竞争地位。形态,促进社区城市化。或许有人会问,农民失贯通,但并不排斥差别,相反,通过科学、合理去了耕地,再失去栖身的城中村将何以为生?其的规划,可以将差别转化为各自的特色,这将有实,城市征用农村土地所付出的代价已可以为村利于形成城乡系统的高层次协调发展。
2、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生活机会,村民完全有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条件凭自己的劳动加入到千百万城市产业大军中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两大系统发展的一种社会、经去。如果靠“食利”为生或将土地征用补偿费用济、生态过程,同时又是这一过程的战略目标。于消费挥霍,再多的补偿也不够。从经济入手改在分析城乡关系问题上,有学者认为,城市化的造城中村的关键环节无疑是城中村土地在征用过滞后是中国城乡经济难以协调发展的症结所在,程中的补偿安置,这一环节处理是否得当将直接并由此导出了通过重新发动城市化来解决城乡发影响城中村居民未来在城市发展的愿景。在2009展问题。还有一些学者主张靠农村工业化来解决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订草城乡问题。事实上,农村的发展,不能单靠城市案征求意见稿)》,在土地征收征用方面对原有的化的辐射,也不能盲目推行农村工业化,造成生《土地管理法》做出了一定的修改,在原有的“每态环境的破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依靠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加以推进,这就是城乡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以及“土地补一体化的动力所在。
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市场是城乡经济联系的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之外,增加了如下表纽带,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的述:“征收土地的补偿费用标准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有利渠道。城乡经济要素的流动,是二元结构转济发展水平适时进行调整。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换、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制定,各种体制束缚,以市场体制为契机,在原有城市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这对于城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基础上,构建城乡统一市场。中村改造过程中,实现因地制宜,发挥市场的价这将是一个市场类型齐全、格生成作用,体现城中村作为非典型农村地带的它既包括产品市场,又包括要素市场。通过统一土地资源价值,构建合理的城中村改造补偿机制的市场体系使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提供了一定的支持。此外,在实际的城中村土地剩余劳动力转化为生产要素,并得到优化组合,流转过程中,村民的选择权应得到充分的尊重,从而为实现城乡全面贯通、走向一体奠定坚实的允许城中村的城市化进程出现多种模式并存,而基础。
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伴随着选择权的确立和可选模式的增多,市场手即“以人为本”。从人本主义角度讲,人们从事的段发挥效用的空间将进一步增大。在传统的政府一切活动都是为其自身各方面需要服务的,城乡主导模式之外,应当允许村民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与自然在协调基础上的自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已经出现了部分经由集体土我发展。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为人类创造地资本化形式,对土地实施整理、置换和缴纳复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的环境,同时要有垦费,将耕地调整为建设用地,企业有偿租赁,利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广大农村人口的村民分享收益。在未来,城市政府、农村集体和素质,使其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从而利于整个社村民的协作模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即由多元主体会的进步
按照一定原则分享土地级差收益,并将基础设施13.试述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建设和村民社保纳入城乡一体化,实现村民身份题。的转换,促进城市化的良性发展。
5、从文
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为了避免在城市与周边地化入手,针砭城中村弊端,弘扬城乡融合与现代区展开恶性竞争,导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和资源文明。利用传媒树立正面典型,促进村民转变观浪费的现象出现,需要在产业方面进行协调,即念,融人城市社会。要调和城乡冲突,长远之计包括各城市在产业上如何进行分工合作,如何在在于提高村民素质,扫荡“黄、赌、毒”,抨击丑产业政策上进行衔接以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实力恶、庸俗、低级趣味的社会现象。为使村民融人等内容。
2、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城市社会,可向村民提供就业上岗培训、普法教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公共性,各个主体(城育机会,关注村民后代教育问题等。一旦没有了市或区域)在利用生态资源时都倾向于自身利益“城中村人”,城中村存在的时间也不会太久了。最大化。为了实现全社会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和
6、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建立良好的补偿机制,需要在各个主体间进行协象。要在短期内扭转城中村治安混乱、违法建设调。如流域内污水的排放标准、固体废弃物的共的现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可集中力量抓一两同处理、大气污染的控制、水资源的分配利用等个典型,内容,都属于环境方面的协调。而森林、湿地、此外,应加快地方性配套法规的立法,制定针对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等虽然城市边缘区的规划管理、住宅建设、人口管理等可能只位于某局部地区,但却是整个区域的共有法规,明确城市与村镇的法律关系,明确城市周资源,需要共同努力进行保护。
3、基础设边土地权益让渡的法律程序,建立公平、公开、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在交通和通讯联系日益发公正的村镇集体土地一级、二级市场。
7、达的条件下,许多大型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可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组能服务半径已经超出城市或区域的范围。而且,织人事部门抓住对村镇领导的任免权,保证基层所有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都是有一定的领导“听使唤”,这是大连、苏州、北京等城市发约束的。如果允许各主体(城市或区域)从自身展的经验。利益出发,在自己的属地范围内都进行大型基础尤其是年轻领导,进行现代城市经济与规划建设设施建设,将降低设施的利用效率,造成成本的管理的专项培训,提高其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上升和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需要在大型公共设
8、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验。对于村镇施建设上进行协调,形成功能互补、共同享用的聚落来说,深圳与苏州的经验值得借鉴。近10公共设施体系。此外,由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跨年来苏州新区与新加坡工业园区开发了130平方地界性,对于区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的整体系统公里土地,是苏州老城14平方公里的近10倍。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各城市范围内自行规新加坡工业园区位于农业发达、村镇密集地区,划建设的设施的衔接变得十分重要。唯有如此才一次性征用数十平方公里土地,将区内分散的村能大大提高设施的整体运行效率。
4、共同镇聚落,迁移到区外,实现了“空城转让”,苏州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新区内的村镇聚落,则统一规划,建设集中的村也是规则经济。只有制定一套公平公正、大家共民居住区,这些居住区在秩序、文明友善与美观同遵守的规则,才能界定和约束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选择,保证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目前区域协调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土地的“零地价”出让、污染排放、设施建设标准不一造成难以彼此衔接等,很大程度上都源于缺乏一个明确的指导和约束各地方政府的行为标准和准则,而这是区域协调机构的最重要职能。
5、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构建。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核心城市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争。要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需要各个城市结成同盟,以一个整体参与对外合作交流和竞争,同时也需要以一个整体进行宣传和推介自己。塑造区域的整体形象,既是提高区域的影响力,也是增强区域内各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此外,影响区域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在于区域持续的创新能力的培育,而这依赖于一个高效的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而不能单靠个别城市的发展。区域的整体创新能力的培育取决于区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最终是建立在整个区域的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造就的基础上,这是培育区域长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一、填空(每空2分.共10分)
1、是一个行政边界,而是一个组织边界、—市场边界—、信息边界、社会边界,乃至生态与环境的边界。
2国家,城市财政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税收—,小部分是上级政府的拨款或私人捐助。—
3.街道办事处是市辖区或不设区的市政府的派出机关
4.城市政府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在城市门如何实现其职能。过程之中,各部公共事务管理 5.的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到,城市最初是一种具有防御和—商品交换—功能的人类定居点。1.在市政决策领导体系中,(D)在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
A.市人大及其常委会C.市政协B.市政府 D.中共市委
2.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包括(ACDA.行政方法C.法律方法B.社会方法 D.经济方法
3.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的制(ABCD)。A.谁污染谁治理制度B.排污权交易制度C.奖励制度D.排污收费赔偿制度
4.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弱调控模式以(D)为代表,实行联邦制,土地实行私有化。A.法国B.日本C.意大利D.美国
5.(A)在整个城市国家机关中处于首要地位。
A.市人大B.市政府C.市委D.市政协
6.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ABCD)。A.人口的流动B.总人口的增长C.技术进步D.经济增长
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具有(ACD)特征。
A.以“间接性”为主B.以“直接性”为主 C.以“经济性”为主D.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8.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包括(ABCD)。
A.副省级市B.县级市 C.地级市D.直辖市9.复兴时期的大都市政府的构建突出(ABCD)。A.合作B.弹性 C.自愿参与D.谈判10.实质上,现代城市主要从(ABC)区别于农村地区。
A.行政管辖B.人口数量和密度 C.产业结构D.文化类型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排污权交易: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2.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
四、筒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1.城市如何应对自然灾害?
答:(1)建立科学的决策指挥体系和过硬的反应队伍;(3分)。(2)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3分)(3)提供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保障,提供必要的应急避难场所并减少灾害损失;(3分)(4)进行宣传教育,使市民在自然灾害面前临危不乱减少损失。(3分)2.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答:(1)综合性;(2分)(2)法治性、政策性;(3分)(3)地方性;(2分)(4)长期性、经常性;(2分)(5)实践性。(3分)3.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潜在重点是什么?
答:(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3分)(2)构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3分)(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3分)(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
五、论述题(24分)
试述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中应遵循的原则。全真模拟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1.面向社区,重心下移的原则;.2.事权下移,责、权、利配套的原则;3.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原则;
4.有利于扩大民主,依法自治的原则。
第五篇:《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读书笔记
《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读书笔记
本书主要通过对城市中社会现象的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目的是为能够使人类在城市社会上能够更好的发展。城市的存在使得原本在道德约束下的人性有了宣泄的空间,“城市把人性中过渡的善与恶都展现出来”,人性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本道德的限制,新的道德体系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区域,人们在不同的道德体系下寻求适合自己的情感、利益、趣味,抑或堕落,抑或升华。但在城市的发展中,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19世纪末,美国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中有大量的外来农民和移民进入,使得人口剧增和城市的容纳量之间产生了矛盾,并由此衍生出了大量的城市社会问题。对象包括邻里关系、职业阶级和类型、新闻和社会流动、股票交易和暴民、危机心理和集团行动、党派政治和宣传、个人流动和道德区域。
文章指出“城市,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可以看出城市包含了各个不同的组成成份,形成一个社会的有机体。城市所注重不仅仅是物质和空间上的创造,更重要的是城市社会的心理需求。帕克是一名生态学家,他将城市看成是一个生物,一个有生命的生物,城市的过程如同一切生物为生存而去适应或者改变环境的生态过程。
我认为如果认为城市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那么城市便会主动地去选择和重组城市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人口的选择和城市的空间布局。首先对于人口的选择,如果城市人口大于城市的人口容纳量,城市便会自动将过剩的人口排出;反过来,如果城市无法满足流动中人口的需求,人口便会自动地撤出城市。因而城市得以继续生存。其次是对于空间的重组,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富人区会分布在外层郊区,白领分布在中层郊区,蓝领分布在内层郊区,中心城市变成了贫民窟的所在地,城市自发地形成同心圆的分布。这便是城市的对于空间的重新选择。但是如果城市能够自然地维持其形态,那便不需要规划了,但是没有进行规划的城市,往往会容易畸形发展,城市的畸形发展甚至会超出人类的预计,从而产生不可预知的后果。
关于文章所提到的邻里在城市的为什么会解体的问题,邻里关系本身具有一种独立性,城市市民在忙碌的生活过程中越来越不重视与邻里的关系,这一方面跟城市建筑物的风格有关,建筑具有更加明显封闭性;一方面在城市道德约束条件改变下,人们可以自由地去选择是否要和邻居打交道,即不打交道也不会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与邻居的关系好坏不会成为很大程度上影响生活的因素。一方面,在乡村人们可以通过跟邻里的交流来使自己的情感或者信息量增长,但是现在通讯和交通的便利,让居民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地域差异的限制。
但是邻里关系对于人的情感和发展是很重要的,所以人们应该通过一些办法和技术措施来恢复和加快城市邻里的生活节奏,打破这个独立性和封闭性,建立社会性居住区,让人们能够通过交流接触来更好地发展自我,包括道德影响,心理健康和知识技术的交流,以促使社会和个人更好更快地发展。至少能够在偷窃发生、火灾发生或紧急事件有个邻居可以相互帮助,至少在过年或节日时候有个邻居能够一起庆祝。
城市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如何能够使城市社会更好地发展,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去研究城市,任何一种现象都不要轻易忽视,我们要从中吸取必要的经验和结论,在此基础上进行推进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