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城市生态学(P1)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城市生态学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制;在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2.环境承载力(P19)
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3.人类生态学(P16)
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即研究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研究人类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关系。4.生态位(P17)
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一般说,生态位的宽度依据该种的适应性而改变,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5.生态学(P15)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6.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哪四个主要方面?(P3)根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城市生态学可分为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景观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和城市社会生态学四个分支学科。
7.环境承载力都有哪些类型?请解释(P19)环境承载力包括: 1)资源承载力:含自然资源条件,如淡水、土地等,也包含社会资源条件,如劳动力资源、交通工具等。
2)技术承载力:主要指劳动力素质、文化
程度和技术水平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强度。
3)污染承载力:是反映本地自然环境的资
源能力大小的指标。
8.用伯吉斯的观点解释城市人口是如何迁移的?(P8)(自己发挥)
第二章生态系统基础理论
1.初级生产(P31)
生态系统最初的能流来自太阳,它被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固定。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是进入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就是初级生产。2.次级生产(P35)
次级生产是除初级生产者之外的其他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还原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3.生境(P46)
生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和其他条件的总和。任何一种生物都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生活环境(即生境)。4.生态系统(P23)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单位。5.生态效率(P36)
生态效率是在一个营养级内,同化作用的能量和可利用的能量之间的关系;一个食物链营养级上,有多少能量供给下一营养级。所谓生态效率就是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比率,也就是所产生的物质量或产量,与生产这些物质所消耗的物质量的比率。6.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P47)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5)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第三章城市生态系统
1.城市生态系统(P58)
城市生态系统指的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
2.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是什么?(P70)
人口增长过快、能源不足、粮食短缺、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环境污染
3.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P65)
1)同自然生态系统和农村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命系统的主体是人,而不是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2)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主要部分变为人工的环境,城市居民为了生产、生活等需要,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造了大量的建筑物、交通、通讯、供排水、医疗、文教和体育等城市设施。
3)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完全的生态系
统。
4)城市生态系统在能量流动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
第四章城市人口
1. 城市化(81)
1)工业化导致城市人口的增加
2)单个城市地域的扩大及城市关系圈的形成和变化
3)拥有现代市政服务设施系统
4)城市生活方式、组织结构、文化氛围等
上层建筑的形成5)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镇”的居民点数
目日益增加
2. 城市人口(82)
居住在城市规划区域建成区内的一切人口,从事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活动,享受着城市公共设施。3. 城市人口过密化(85)
城市人口密度过大,也成城市人口过密化,是指城市人口密度超过合理密度的状态,是人口在城市过度集中地表现。4. 城市人口职业结构(89)
指的是城市的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所占的比例,几个部分的职工或劳动人员所占城市在职人口总数的比例。5. 人口城市化(P87)
人口城市化也就是城乡人口迁移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步提高的单向动态过程。
6. 城市人口在中国的含义是怎样的?(P82)
在城市居住范围内,并持有城市户口的人口。
7. 在中国,根据劳动职工按国民经济部门统计的分类,可将城市人口分为哪些类型?(P89)
生产性劳动人口、非生产型劳动人口、非劳动人口
8. 请你解释人口增长公式Nt+1=Nt+ B – D + I – E
中各个字母的含义(P83)
Nt是时间t的人口数量;Nt+1是一个时期后人口数量;B、D、I、E分别是在时间t和t+1期间出生(born)、死亡(decease)、迁入(immigrate)、迁出(emigrate)的个体数。
第五章城市环境
1. 城市热岛效应(P126)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2. 大气污染(P117)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认了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大气污染由污染源、大气圈和受影响者三个环节组成。3. 城市植被(P152)
城市植被是指城市里覆盖着的生活植物,它包括城市里的公园、校园、寺庙、广场、球场、医院、街道、农田以及空闲地等场所拥有的森林、灌丛、绿篱、花坛、草地、树木、作物等所有植物的总称。
4. 理解城市植被绿化美化环境的景观效益
(P157)、城市环境(P111)、水环境的分类(P135)
在宏观方面,城市绿化实体能把城市的地方特色与风格体现出来。在微观方面,城市绿化实体还能把某一建筑群或单个建筑体的功能体现出来,或者说在某一建筑区里开展绿化建设,首先应考虑的问题之一是如何根据建设区的功能特点,去进行绿化设计和树种选择。
城市环境由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组成。自然环境是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
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人工环境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
水环境是指地球上分布的各种水体的综合体。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两部分组成。地表水环境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池塘、沼泽、冰川等;地下水环境包括泉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等。
5. 城市对城区和下风方向有增加降水量的作
用,其影响机制主要有哪些?(P134)1)城市热岛效应 2)城市阻障效应 3)城市凝结核效应
6. 城市植被无疑已被深深地打上了人为活动的烙印,不仅是植被的生境特化了,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也改变了,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征。就你对城市植被的理解来解释之。(P153)
1)植被生境的特化: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
城市环境,也改变了城市植被的生境。较为突出的是铺装了地表,改变了其下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成分;而污染了的大气在直接影响到植物正常生理活动的同时,改变了光、湿、和风等气候条件。城市植物处于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化生境中。2)植被区系成分的特化
城市植被组成远远少于原生植被,尤其是灌木、草木和藤本植物;人类引进的或伴人植物的比例明显增多,外来种对原植物区系成分的比率,即规划率的比重越来越大,并已成为城市化程度的标志之一。3)植被格局的园林化
城市植被在人类的规划设计、布局、管理下,形成了园林化格局。4)结构单一
城市植被结构分化明显,而且趋于单一化。
城市森林大都缺乏灌木层和草木层。5)演替偏途化
城市植被的动态,无论是形成、更新还是演替,都是在人为干预下进行的,植被演替是一条按人的绿化政策发展的偏途途径。7. 如何理解中国淡水资源的有限性特点?
(P136)
任何一个城市的淡水资源总量都是有限的。它的总量主要受以下两个方面的制约:①气候,如长江以南多雨地区城市的淡水资源量比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等城市相对充足得多。②受地表江河的影响,即一个城市淡水资源深受过境径流水量的制约。
第六章城市灾害及其防治
1. 城市灾害的分类(P194)
城市灾害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
城市灾害主要有: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火灾、各种交通灾害、各种传染病和环境污染等。
2. 城市地质灾害有哪些主要类型(P194)
城市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灾害、崩滑流灾害、地面变形灾害、开挖工程灾害、水土流失灾害、风沙尘暴灾害和海平面上升灾害等7种。
第七章城市景观生态
1. 城市景观(P216)
城市景观指城市所有空间范围,或者说是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外观形态。2. 辨析景观和景观要素(P215)
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而其组成单元(各生态系统或亚系统)则称之为景观要素。有些人分别从两个侧面来分析和认识景观结构的组成单元。按自然环境或立地条件划分的单元称之为景观成分,按人类活动的影响划分的单元称之为景观要素。(参看第5题答案)
3. 理解斑块的分类情况(P217)
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四类:干扰斑块、残余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和引入斑块。4. 城市生态系统有哪些类型(P60)
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
5. 如何理解景观和景观单元或景观要素的相对性(P)
景观和景观要素的概念既是本质区别的,也是相对的。景观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异质镶嵌体,而景观要素强调的是均值同一单元。景观和景观要素这个位置转换反映了景观问题与时间空间尺度密切相关。无论是环境变动和干扰事件,引入无论发生过程,都是发生在事件尺度和空间尺度上才是可分辨的。应且一般来说,一定事物或过程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景观现象具有时间与空间的尺度效应,在研究问题时要引起注意。
6. 景观要素有哪些类型?请解释(P217)
景观要素分为三种类型: 斑块(嵌块体):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性地表区域;
走廊(廊道):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土地;
本底(基质):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偶是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
可以说:走廊即是带状斑块,斑块和走廊都是本底所包围的。
第八章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和可持续发展 1. 城市环境宏观规划有哪些内容和步骤?请陈
述你的观点(P260)
城市环境宏观规划的内容和步骤为:
1)城市总体发展趋势分析
2)城市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分析 3)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4)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环境纳污能力
分析
5)污染物宏观总量控制综合分析 6)确定总体环境目标
7)确定城市的宏观环境与发展战略
2. 城市可持续发展应有相对一致的共识,你是
如何理解的?请陈述你的观点(P264)
1)设立和调整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职能机构
2)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城市可持续发展
战略
3)普及和提高市民特别是城市决策层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4)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 5)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广泛的合作
英汉互译
地貌Population structure人口结构Remant patch残余斑块
环境Encironmental land capacity环境承载力态平衡Residential mobility人口迁居Global 遥感Temperature inversion逆温Global warming全球变暖Patch斑块Corridor走廊Matrix本底
城市化urbanization城市植被urban vegetation地质灾害geological disaster
火灾fire disaster景观生态landscap ecology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热岛效应heat island effect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水污染water pollution引入斑块introduced patch自然环境natural 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
第二篇: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城市生态学(P1)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城市生态学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制;在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2.环境承载力(P19)
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3.人类生态学(P16)
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即研究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研究人类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关系。4.生态位(P17)
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一般说,生态位的宽度依据该种的适应性而改变,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5.生态学(P15)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6.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哪四个主要方面?(P3)根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城市生态学可分为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景观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和城市社会生态学四个分支学科。
7.环境承载力都有哪些类型?请解释(P19)环境承载力包括: 1)资源承载力:含自然资源条件,如淡水、土地等,也包含社会资源条件,如劳动力资源、交通工具等。
2)技术承载力:主要指劳动力素质、文化
程度和技术水平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强度。
3)污染承载力:是反映本地自然环境的资
源能力大小的指标。
8.用伯吉斯的观点解释城市人口是如何迁移的?(P8)(自己发挥)
第二章生态系统基础理论
1.初级生产(P31)
生态系统最初的能流来自太阳,它被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固定。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是进入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就是初级生产。2.次级生产(P35)
次级生产是除初级生产者之外的其他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还原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3.生境(P46)
生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和其他条件的总和。任何一种生物都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生活环境(即生境)。4.生态系统(P23)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单位。5.生态效率(P36)
生态效率是在一个营养级内,同化作用的能量和可利用的能量之间的关系;一个食物链营养级上,有多少能量供给下一营养级。所谓生态效率就是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比率,也就是所产生的物质量或产量,与生产这些物质所消耗的物质量的比率。6.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P47)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5)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第三章城市生态系统
1.城市生态系统(P58)
城市生态系统指的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
2.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是什么?(P70)
人口增长过快、能源不足、粮食短缺、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环境污染
3.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P65)
1)同自然生态系统和农村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命系统的主体是人,而不是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2)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主要部分变为人工的环境,城市居民为了生产、生活等需要,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造了大量的建筑物、交通、通讯、供排水、医疗、文教和体育等城市设施。
3)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完全的生态系
统。
4)城市生态系统在能量流动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
第四章城市人口
1. 城市化(81)
1)工业化导致城市人口的增加
2)单个城市地域的扩大及城市关系圈的形成和变化
3)拥有现代市政服务设施系统
4)城市生活方式、组织结构、文化氛围等
上层建筑的形成5)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镇”的居民点数
目日益增加
2. 城市人口(82)
居住在城市规划区域建成区内的一切人口,从事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活动,享受着城市公共设施。3. 城市人口过密化(85)
城市人口密度过大,也成城市人口过密化,是指城市人口密度超过合理密度的状态,是人口在城市过度集中地表现。4. 城市人口职业结构(89)
指的是城市的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所占的比例,几个部分的职工或劳动人员所占城市在职人口总数的比例。5. 人口城市化(P87)
人口城市化也就是城乡人口迁移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步提高的单向动态过程。
6. 城市人口在中国的含义是怎样的?(P82)
在城市居住范围内,并持有城市户口的人口。
7. 在中国,根据劳动职工按国民经济部门统计的分类,可将城市人口分为哪些类型?(P89)
生产性劳动人口、非生产型劳动人口、非劳动人口
8. 请你解释人口增长公式Nt+1=Nt+ B – D + I – E
中各个字母的含义(P83)
Nt是时间t的人口数量;Nt+1是一个时期后人口数量;B、D、I、E分别是在时间t和t+1期间出生(born)、死亡(decease)、迁入(immigrate)、迁出(emigrate)的个体数。
第五章城市环境
1. 城市热岛效应(P126)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2. 大气污染(P117)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认了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大气污染由污染源、大气圈和受影响者三个环节组成。3. 城市植被(P152)
城市植被是指城市里覆盖着的生活植物,它包括城市里的公园、校园、寺庙、广场、球场、医院、街道、农田以及空闲地等场所拥有的森林、灌丛、绿篱、花坛、草地、树木、作物等所有植物的总称。
4. 理解城市植被绿化美化环境的景观效益
(P157)、城市环境(P111)、水环境的分类(P135)
在宏观方面,城市绿化实体能把城市的地方特色与风格体现出来。在微观方面,城市绿化实体还能把某一建筑群或单个建筑体的功能体现出来,或者说在某一建筑区里开展绿化建设,首先应考虑的问题之一是如何根据建设区的功能特点,去进行绿化设计和树种选择。
城市环境由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组成。自然环境是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
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人工环境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
水环境是指地球上分布的各种水体的综合体。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两部分组成。地表水环境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池塘、沼泽、冰川等;地下水环境包括泉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等。
5. 城市对城区和下风方向有增加降水量的作
用,其影响机制主要有哪些?(P134)1)城市热岛效应 2)城市阻障效应 3)城市凝结核效应
6. 城市植被无疑已被深深地打上了人为活动的烙印,不仅是植被的生境特化了,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也改变了,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征。就你对城市植被的理解来解释之。(P153)
1)植被生境的特化: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
城市环境,也改变了城市植被的生境。较为突出的是铺装了地表,改变了其下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成分;而污染了的大气在直接影响到植物正常生理活动的同时,改变了光、湿、和风等气候条件。城市植物处于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化生境中。2)植被区系成分的特化
城市植被组成远远少于原生植被,尤其是灌木、草木和藤本植物;人类引进的或伴人植物的比例明显增多,外来种对原植物区系成分的比率,即规划率的比重越来越大,并已成为城市化程度的标志之一。3)植被格局的园林化
城市植被在人类的规划设计、布局、管理下,形成了园林化格局。4)结构单一
城市植被结构分化明显,而且趋于单一化。
城市森林大都缺乏灌木层和草木层。5)演替偏途化
城市植被的动态,无论是形成、更新还是演替,都是在人为干预下进行的,植被演替是一条按人的绿化政策发展的偏途途径。7. 如何理解中国淡水资源的有限性特点?
(P136)
任何一个城市的淡水资源总量都是有限的。它的总量主要受以下两个方面的制约:①气候,如长江以南多雨地区城市的淡水资源量比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等城市相对充足得多。②受地表江河的影响,即一个城市淡水资源深受过境径流水量的制约。
第六章城市灾害及其防治
1. 城市灾害的分类(P194)
城市灾害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
城市灾害主要有: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火灾、各种交通灾害、各种传染病和环境污染等。
2. 城市地质灾害有哪些主要类型(P194)
城市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灾害、崩滑流灾害、地面变形灾害、开挖工程灾害、水土流失灾害、风沙尘暴灾害和海平面上升灾害等7种。
第七章城市景观生态
1. 城市景观(P216)
城市景观指城市所有空间范围,或者说是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外观形态。2. 辨析景观和景观要素(P215)
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而其组成单元(各生态系统或亚系统)则称之为景观要素。有些人分别从两个侧面来分析和认识景观结构的组成单元。按自然环境或立地条件划分的单元称之为景观成分,按人类活动的影响划分的单元称之为景观要素。(参看第5题答案)
3. 理解斑块的分类情况(P217)
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四类:干扰斑块、残余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和引入斑块。4. 城市生态系统有哪些类型(P60)
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
5. 如何理解景观和景观单元或景观要素的相对性(P)
景观和景观要素的概念既是本质区别的,也是相对的。景观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异质镶嵌体,而景观要素强调的是均值同一单元。景观和景观要素这个位置转换反映了景观问题与时间空间尺度密切相关。无论是环境变动和干扰事件,引入无论发生过程,都是发生在事件尺度和空间尺度上才是可分辨的。应且一般来说,一定事物或过程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景观现象具有时间与空间的尺度效应,在研究问题时要引起注意。
6. 景观要素有哪些类型?请解释(P217)
景观要素分为三种类型: 斑块(嵌块体):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性地表区域;
走廊(廊道):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土地;
本底(基质):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偶是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
可以说:走廊即是带状斑块,斑块和走廊都是本底所包围的。
第八章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和可持续发展 1. 城市环境宏观规划有哪些内容和步骤?请陈
述你的观点(P260)
城市环境宏观规划的内容和步骤为:
1)城市总体发展趋势分析
2)城市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分析 3)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4)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环境纳污能力
分析
5)污染物宏观总量控制综合分析 6)确定总体环境目标
7)确定城市的宏观环境与发展战略
2. 城市可持续发展应有相对一致的共识,你是
如何理解的?请陈述你的观点(P264)
1)设立和调整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职能机构
2)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城市可持续发展
战略
3)普及和提高市民特别是城市决策层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4)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 5)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广泛的合作
第三篇:城市生态学论文
节约型园林之“旧”材巧用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园林绿化建设也逐渐成为城镇基础建设的重头戏,然而,由于观念上和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着注重视觉形象而忽略环境效益的现象。本文立足于节约型园林的建设,探讨旧材料在园林绿化建设中的运用。
关键词:节约型园林坏境效益旧材料
1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一些率先富裕起来的地区,追求豪华奢侈、铺张浪费的风气十分盛行,园林绿化建设中攀比斗富之风愈演愈烈。在追新求异、急功近利的建设思想指导下,各种奇花异木飘洋过海,大树移栽之风屡禁不止。不仅如此,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园林绿化手法,如反季节栽种和逆境栽植,追求视觉形象的挖湖堆山,甚至填湖造园等等,屡见不鲜。不讲科学的园林绿化建设,不仅造成宝贵的水土、植物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耗费巨资带来的是当地景观特色的严重丧失。因此,当前提出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口号,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及时。节约型园林的概念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同志在全国节约型园林绿化现场会上的讲话提到——通俗的讲,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就是“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在园林建设中最大限度的节约各种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其次是完善城市的园林绿地体系,改善城市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最后,尊重自然规律,展现自然魅力,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
建设节约型园林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因地制宜,保护地方特色原则;
2)生态优先,遵循自然规律原则;
3)节约资源,杜绝浪费原则。[1]目前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中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3.1 节地型园林绿化
节地型园林绿化,能够在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小气候环境,节约资源与能源方面
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为此,应大力提倡屋顶花园、墙面绿化、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等节地型园林形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程度的发挥园林绿化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
3.2 节土型园林绿化
节土型园林绿化,尽量节约利用宝贵的土壤资源,以利于缓解园林绿化与农林业生产之间的矛盾。园林绿化节约土壤资源的具体措施,一是保持场地原有的地貌特征,尽量做到土方就地平衡;二要避免进行大规模的地形改造工程,并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表土作为种植土进行回填。
3.3 节水型园林绿化
节水型园林绿化,主要体现在使用集水技术,采用地面透气透水性铺装等。应注重雨水的回收利用,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以及采用微喷、滴灌等节水设施。应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增加可利用的水源总量,如雨水回收、中水利用等措施;另一方面减少水资源的消耗。不仅要在水的运输、灌溉等方面减少损失,如利用地膜覆盖减少水分蒸发、利用土工布减少水分渗透等,而且要选用耐干旱的植物种类,并将水分送到植物最需要的地方,如微喷、滴灌,在树木根部盘绕穿孔输水软管等,这些技术措施花钱不多,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为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更加适宜的环境。
3.4 节能型园林绿化
节能型园林绿化,提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实现安全清洁的园林绿化建设养护和日常管理。尤其是那些远离城市的郊野公园或高速公路绿化,利用太阳能、风能、水力等能源解决照明、灌溉问题,还能节约大量的管网建设投资。另外,利用反光和荧光材料制作的园林小品、指示牌等,既有利于营造节能型园林绿化,还能够产生独特有趣的园林景观。
3.5 节材型园林绿化
节材型园林绿化,建设节约型园林应以各种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合理利用、循环利用为原则,减少各种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应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和地方工艺,以及环境友好型材料,在降低工程造价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突出园林绿化的地方特色。如利用搅拌机剩余的混凝土形成的“假山石”,以铺路剩余的石块、砾石作为园林铺地,利用死树枯干形成的园林景观,将植物的死干、枯枝、落叶、树皮等回收利用,或作为园林绿化的生物性肥料,或作为园林建设的材料,营造独特的园林景观。
3.6 节力型园林绿化
节力型园林绿化,节约型园林应以便于养护管理作为衡量的标准,要求在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和日常运营中,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现代园林材料设计中的“旧”材新用
建设节约型园林是一项艰巨但意义重大的工程,需要从方方面面入手,本文从节
材方面加以阐述,说明一些废旧的材料在园林中的应用,并以一些案例加以说明“旧”材在园林中的新用途。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样式和质地不同的材料及对各种材料不同的处理手法不仅体现了当前园林行业的工艺水平,同时也充分彰显了园林设计师的设计理念。面对我国数量众多的现代园林作品,我们发现在“旧”材料的使用方面存在一些误区。本文所指的旧材料是园林设计现场中原有的旧厂矿,旧砖墙、废弃的木材或钢架、拆除建筑留下的大块混凝土,甚至旧汽车轮胎、枯枝树叶等废弃材料。合理利用这些“旧”材料不仅可以丰富园林艺术作品,而且可以节约工程成本,为巩固和发展我国节约型园林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4.1 我国旧材料应用现状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同志在全国节约型园林绿化现场会上的讲话提到——通俗的讲,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就是“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破旧立新仿佛是我们的传统,部分设计师为了迎合社会上某种追新求奇的心理,不顾现场实际情况,将一些通过改造便可应用的园林材料都扫进了垃圾堆。例如,他们把旧工厂、废铁轨、刚建成十几年的建筑等一切以拆字当头,统统“三通一平”。那些废弃工厂中的钢架、枕木、堆砌的耐火砖等,甚至拆除的建筑垃圾都可以开发再利用成为很好的园林材料。如果一味的拆除,不仅增加了造价,而且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割断了这些材料所体现的场所精神和历史文脉。
4.2 现代园林设计中的旧材新用的措施
“循环再利用”是节约型园林的一个节约资源的措施,它要求人们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模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在设计中做到“3R”原则,即减少(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Recycle)。在实践中主要包括园林绿色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废旧材料的循环再利用等。
园林绿色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园林绿色废弃物,主要指园林植物自然凋落或人工修建所产生的植物残体,主要包括树叶、草屑、树木与灌木剪枝等。把这些富含有机质的废弃物倒掉或填埋,不仅要花费运输和处理资金,还占用土地资源,浪费营养元素,是不合理的。绿色废弃物堆肥就是指绿地中产生的树枝、落叶、草末等废弃物经过一定的处理和混合配比,在适当的条件下经过有氧发酵,形成有机肥料和土壤改良剂的过程,达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利用的目的。利用堆肥技术让有机质重返绿地,对土壤改良和生态平衡是有益处的,同时这种处理园林废弃物的方式也与人们对环境的要求相符合。因此通过园林绿色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来实现园林废弃物无害化与资源化、节约资金投入、节约无机化肥材料。
废旧材料的循环再利用。此处废旧材料的循环再利用是指将各种废弃地遗留下来的建筑物、构筑物拆卸下来的废弃材料在景观改造规划中,充分挖掘其景观价值,进行景观改造与再利用。例如将替换下来的各种类型的粘土砖、釉面砖、金属构架和混[4][3][2][1]
凝土材料,通过不同工艺重新塑造后应用到园林建设中,从而降低建设成本等。
《园冶》中提出的“因地制宜”已被大家奉为经典,园林材料设计中的“因物制宜”原则也应推而广之。设计场地内的各种旧材料,甚至是废弃物,与先进的工艺及设计理念相结合,通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和再利用可能会有出人意料的景观效果。此外,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废旧材料的合理再利用还能延续场地的文脉,并能满足生态方面的要求。
在场地改造过程中产生各种废弃材料如木材、混凝土砖等,设计师可根据不同需要,发掘其景观价值,营造别具特色的园林景观。一方面,利用原本属于设计场地的材料可以形成归属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减少垃圾的产生和降低成本,也符合生态环保的理念。例如费城海军船厂商业中心是在原船厂的旧址建造的,设计师在处理商业区内的景观时,将拆除的一些建筑垃圾保留了下来,并别出心裁的重新使用到景观设计中。他把原铺装地面的破碎混凝土板重新铺设,在混凝土之间散铺小块的砾石。这样巧妙的处理不仅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废弃物,并且砾石的应用也有利于雨水的渗透,其粗狂的景观表现与保留下来的大尺度厂房相得益彰,十分协调。
此外,木屑、树皮、废弃的小块木料和废弃混凝土植草砖也可以循环利用。以木屑路面为例,木屑路面的质地松软,透水性强,取材方便,价格低廉,并且路的表面铺树皮具有很强装饰性。而在停车场改造时,原有的混凝土植草砖被PVC植草格等新型材料取代,替换下来的混凝土植草砖可以再次利用,比如可重新铺砌并在其植草孔内散置砾石、砌成景墙等。
4.3 新旧材料结合,更显园林的艺术特色
新材料与旧材料并不是一对矛盾,它们应该利用自身的特性,相互补充,营造美丽宜人的园林景观。新材料所拥有的富含现代技术的材质特性和个性的艺术表现给园林设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相对的,旧材料历经风雨的侵蚀,大多古朴沧桑,蕴含有原址的历史记忆,并且旧材料大多朴素无华,被磨去了不少人工雕饰的痕迹,能更好地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
万科房地产集团在天津开发的水晶城项目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水晶城原址是天津玻璃厂,现场除了老厂房和高耸的烟囱外,还有一片片玻璃、一堆堆耐火砖和一段废弃的铁路等。如果按照“破四旧、立四新”的态度,这些材料都将会被扫进垃圾堆。万幸的是,设计师发现了那些玻璃闪烁的光芒和旧铁路中蕴含的辉煌历史,他们把这些旧材料巧妙地进行处理,形成了富有趣味的园林景观。如将原有铁轨保留,对其路基进行处理,然后种植宿根花卉,一条充满诗意的铁轨景观道由此产生。另外,场地内还有大量以前工厂生产时留下的玻璃结晶体,也被设计为水晶城入口的一道景墙,其外壳由钢架和钢化玻璃构成,内部填充玻璃结晶体,并在底部设置灯光。夜晚,灯管经过玻璃结晶体的反射形成迷人的风景。
对于一些在工业上、生活中毫无价值的材料,园林设计师如果能巧用、妙用就能开发其在园林中的闪光点。例如,生锈的金属垫圈可以用在小块的地面上作装饰,使[5]
其具有繁复的纹理细节;而废旧轮胎可做成秋千、设计为树穴、埋入土内成为扶手或者漆成五颜六色作为园林小品等等。关于园林“旧”材料应用的几点建议
5.1立足传统、力求创新 风景园林设计师应立足传统并力求创新,探索常用园林材料的新用法,并与场地的功能、文脉等内容相结合,最终使园林材料既能体现民族性、民俗性和历史文脉,而又不失当代特征。鉴于此,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从地域文化中获取设计灵感。我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文化差异较大,园林特色也各有千秋。园林设计师应该“走出去、引进来”,采他人之所长,然后结合本地的地域特色,创新各种园林材料的设计手法。二是,重视传统材料并不意味着裹足不前,摒弃新材料、新工艺,而是要借助新元素、新科技,让老元素展现新的光芒。例如,金属网架内不仅可以放石块,还可以放置木材、砖块、瓦片等材料,展示别样的景观效果。
5.2就地取材、适度设计
“因地制宜”是园林设计师创作经典作品的不二法门,那么对于园林材料的应用也应如此。我国园林材料的选用基本方式有两种:一是对天然材料的利用和简单加工,以石为例——“是石堪堆,便山可採”;二是依靠工程技术寻找或开发研制所需材料。不管哪种取材方式,园林设计师都应遵守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尊重场地的场所精神及历史文脉,尽量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场地内现有的材料。二是关注材料使用的细部处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三是选用材料以场地的需要为准,不要盲目采用一些新型和昂贵的材料。
5.3 “旧”材巧用、生态为本
现代园林越来越注重材料的生态环保性,因此即要求材料能够充分协调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满足各种建造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对环境的侵蚀和破坏。面对一些“旧”材料,园林设计师可根据材料特性分别处理:一类是经过简单处理就可以直接利用的材料,如被建筑淘汰使用的粘土砖,有着良好的透水性,可以作为铺装材料使用。另一类是经过深加工处理后可再利用的材料,如把拆除的废弃广场砖、釉面砖进行粉碎,粉碎之后的材料可用作局部散铺,作为砾石的替代品。这样处理后的“旧”材料往往还具有一些特殊的旧纹理,用在园林中可以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因此,对于“旧”材料,我们要区别对待,挖掘其特性而后充分利用,做到环保和节约的双赢。[6]结语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园林材料种类不断丰富、设计手法不断创新是一种必然趋势。对于一个好的园林作品,设计概念是十分重要的,作为设计理念的客观载体——材料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师在选用材料的过程中,应将历史与现代融合、民族与世界融合、技术与艺术融合,不断探索“旧”材料的新用法,充分利用材料来表述自己的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因地制宜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要求全国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工程.[J].2006,4(102):47.[2] 徐从叶,郭洁.浅论节约型园林建设.山西建筑[J].2011
[3] 吕子文,方海兰,梁晶. 园林废弃物堆肥处理的国外现状
和我国的出路[J]. 中国园林,2009,25(4): 1-6.
[4] 周肖红. 绿色废弃物堆肥处理模式和技术环节的探讨[J].
中国园林,2009,25(4): 7-11.
[5] D.I.R.T.STUDIO.打造“费城海军船厂”商业中心[J].国际新景观.2008(1):38-39.[6] 张家骥.园冶全释[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2.
第四篇: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共)
1、生态学:关于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般学科,外部世界是广义的生存条件。
2、生态因子:生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它条件的总和。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
3、生态系统: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4、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稳定状态。
5、城市生态学:是对人们的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如何受其环境影响这一问题的研究
6、城市生态系统: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地复合体。
7、城市生态规划:运用系统分析手段、生态经济学知识和各种社会、自然信息、经验,规划、调节和改造城市各种复杂的系统关系,在城市现有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下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所进行的规划。
8、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
9、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两大部分: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四个基本成分: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非生物环境
1、生态因子作用的方式
(1)拮抗作用:拮抗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2)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这几种作用主要是非生物因子中的化合物对生物的毒性作用。协同作用:共同作用时毒性超过单独作用之和,如王水。
叠加作用:共同作用时毒性等于单独作用之和。
增强作用:某化合物本身无毒,但与另一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使后者毒性增强。
(3)净化作用:部分生态因子具有以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浓度的增加。物理净化 ——稀释、扩散、淋洗、挥发、沉降等;化学净化——氧化还原、化合和分解、吸附、凝聚、交换、络合等;生物净化——生物的吸收、降解等。
2、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
(1)限制因子规律:限制一种有机体或种群的分布和活动的环境因子。如干旱地区的水、寒冷地区的温度、海洋中的透光层、矿物质养分都是某些生物发育、生殖、活动的限制因子。
(2)最低量(最小因子)规律:——利比希最低量定律。利比希是德国化学家,1840年提出,他研究谷物产量时发现,植物对某些矿物盐类的要求不能低于某一数量,若低于最低量,不管其他养分的量如何多,该植物也不能正常生长。往往受那些微量元素所限制。与系统论中的“水桶原理”含义一致。
(3)耐受性定律:美国生态学家谢尔福德提出的,他认为因子在最低量时可以成为限制因子,但如果因子过量超过生物体的耐受程度时也可以成为限制因子。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即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受限度,生物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才能很好生活,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
被抑制。不同的生物对同一因子有不同的耐受极限,同一生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同一因子也有不同的耐受极限。
3、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生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1)物质生产——主要是由绿色植物承担的。植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以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命活动的能量需要。
(2)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能量流动具有方向性和限度性。
(3)物质循环——是指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食物链各营养级的传递和转化。
(4)信息流——是指生态系统内各生命组分之间的信息传递。
4、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
(1)负反馈机制——负反馈是指系统或其中某成分因系统输入而在输出上产生响应变化趋势, 该响应变化又反过来作用于导致产生该响应变化的系统输入, 使该输入受到抑制从而衰减之。
(2)抵抗力——系统抵御外界干扰并维持系统结构和功能原状的能力,使自身不致受到伤害。抵抗力越强则系统越不容易出现伤害或崩溃现象。
(3)恢复力——当系统遭到外界干扰致使系统受损后迅速修复还原自己的能力, 恢复力越强则系统恢复到正常的时间越短。两者难以兼得, 恢复力强则抵抗力弱, 反之亦然。
5、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① 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阐明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
② 城市物质代谢功能和城市环境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③ 城市发展及其制约条件,阐明城市发展与城市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
④ 城市生态系统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城市生态系统模型;
⑤ 城市环境质量与城市居民健康之间的关系;
⑥ 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除人以外的生物体的构成与变化,以及环境因子对生物体的影响; ⑦ 从区域环境质量管理的角度,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⑧ 研究社会环境对城市居民及其活动的影响;
⑨ 研究合理的各种环境质量指标及标准;
⑩ 研究城市生态规划、环境规划的内容、原理与方法。
6、人类生态系统的特点
(1)食物链顶端生物成分的变化;
(2)在构成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中,出现了日益扩大的人造(工)环境;
(3)非食物的能量流和物质流的强度日益增长;
(4)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7、城市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根本特征
(1)系统的组成成分
(2)系统的生态关系网络
(3)生态位
(4)系统的功能
(5)调控机制
(6)系统的演替
8、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1、城市生态系统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需靠外力才能维持。
2、城市生态系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调节机能。
3、城市生态系统食物链简化,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小。
4、城市生态系统营养关系出现倒置,决定了其为不稳定的系统。
9、城市生态系统主要问题
①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②土地占用和土壤变化;城市用地不断扩大、城市地下水位线下降与地面沉降、城市废物污染与土壤③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④用水短缺与水污染⑤人口密集与绿地奇缺⑥乡镇生态问题严重
10、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
①保护人类的健康
②增加自然系统的经济价值
③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进行最佳利用
④保护人类居住环境的美学价值
⑤保护自然系统的生物完整性
11、城市生态规划的内容
(1)人口适宜容量规划
(2)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
(3)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4)生物保护与绿化规划
(5)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12城市土地规划的总体设计应包括三个层次
① 城市土地生态整体规划
② 城市土地生态专项规划
③城市土地生态设计
13、生态城市衡量标志+
在总体上说,衡量生态城市的标志应该是综合效益高,风险最小,存活机会最大。
(1)高效率的转换系统;
(2)高效率的流转系统;
(3)高质量的环境状况;
(4)多功能、立体化的绿化系统;
(5)高质量的人文环境;
(6)高水平的管理。
14、城市生态建设的内容+
(1)确定人口适宜容量
(2)研究土地适宜性
(3)推进产业结构模式演进
(4)建立市区与郊区复合生态系统
(5)防治城市污染
(6)保护城市生物
(7)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5、现代环境问题的特征
(1)环境问题的全球化。
(2)环境问题的综合化。
(3)解决环境问题的社会化。
(4)解决环境问题的高智能化。
(5)环境问题的政治化。
16、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1)臭氧层耗损
(2)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
(3)酸沉降危害加剧
(4)生态系统简化。
(5)森林锐减。
(6)土壤退化。
(7)淡水资源危机。
(8)海洋环境污染
(9)固体废物污染。
(10)有毒化学品污染。
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
(1)城市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既表示生存空间的特性,也包括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的特性,如能量来源、活动时间、行为和种间关系等。
生态位的定义:
生境生态位:物种的最小分布单元,能维持物种的生存。
功能生态位(营养生态位):有机体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特别是和其它种的营养关系。
超体积生态位:n维空间的生态位,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
一个生态位只有一个物种,没有两个物种生活在同一生态位之中。
城市生态位:
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提供的生态位,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既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
1、生产生态位:城市的经济水平(物质和信息生产及流通水平)、资源丰盛度(如水、能源、原材料、资金、智力、土地、基础设施等)。
2、生活生态位:社会环境(物质,精神及社会服务水平等)及自然环境(物理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景观适宜度等)。
总之,城市生态位是指城市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完备程度。
(2)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
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能力与生态系统的物种及结构多样性、复杂性呈正相关。
生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的能力愈强,因而也愈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
在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当食物链(网)上的某一环节发生异常变化,造成能量、物质流动的障碍时,可以由不同生物种群间的代偿作用给予克服。
如在物种十分丰富多样的热带雨林中,某些物种的缺失就会因这种代偿作用而不致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造成大的影响。而在仅有地衣、苔藓的北极苔原,这种植被一旦受到破坏,就立即会使以地衣为食的驯鹿以及靠捕食驯鹿为生的食肉兽无法生存,因为结构过于简单的的苔原生态系统是无法发挥物种间的代偿作用的。
人力资源多样性,保证了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土地的多样性,保证了城市各类活动的展开;
城市功能与交通方式的多样性,使城市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
行业和产业结构的多样性,使了城市经济稳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等.(3)食物链原理
食物链(food chain): 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食物网(food web):生物群落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而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用于城市系统:各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生产原料,某一企业的产品是另一企业生产的原料;某些企业生产的“废品”也可能是另一些企业的原料。如此可以对城市食物网“加链”和“减链”。
减链:除掉或控制那些影响食物网传递效益,利润低、污染重的链环。
加链:增加新的生产环节,将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质、资源转化为价值高的产品。反映了:城市的各个组分之间是相互依赖、互相制约的关系。
食物链(网)原理表明:
人类居于食物链的顶端,人类依赖于其他生产者及各营养级的“供养”而维持其生存;人类对其生存环境污染的后果最终会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即污染物的富集(enrichment)作用)而归结于人类自身。
(4)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
子系统的功能发挥与整体功能的发挥。许多时候子系统有冲突,需要协调,取得整体功能的最优。
如城市内部的用地比例构成、各产业的资源占用等;
区域城市的分工,城市定位和城市功能。“做西装的布料做了抹布”。
(5)最小因子原理
“门槛理论”、“水桶效应”。
如城市发展各阶段的影响、中心地理论、最小服务人口等
(6)环境承载力原理
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资源承载力: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条件的承载力;
技术承载力:劳动力素质、技术水平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强度。
环境承载力:自然环境自净能力的大小。
※ 承载力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结合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时间性,具有动态性。※ 环境承载力会随城市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 环境承载力的改变引起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推动系统的正向演替或逆向演替。
※ 生态演替(succession):一种更新过程,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或一个生态系统被另一个生态系统代替的过程。
正向演替(progressivesuccession):生态系统向结构复杂、能量最优利用、生产力最高的方向的演化称为;反之称为逆向演替(retrogressivesuccession)。
※ 演替方向: 当城市活动强度小于环境承载力时,城市生态系统可表现为正向演替;反之,则相反。
第五篇:城市生态学论文
生态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规划
摘要在当前城市化不断加速,城市趋于空心化巨型化的现状下,人们深切感到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身心健康受损。如何构建合理的生态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保持景观要素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构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城市景观,充分发挥景观的生产功效、经济价值、资源价值和美学价值,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本文重点讨论在生态城市规划背景下的园林及景观规划。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景观规划大景观
1.生态城市规划背景
1.1生态城市定义
生态城市(ecopolis或ecocity或ecoville或ecological city或ecovillage)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断升华的结果。虽然国际生态城市会议已于1990年、1992年、1996年、2000年召开过4次,但对于生态城市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此都发表过各自的见解;一些国家还提出了生态城市发展原则。1987年前苏联生态学家亚尼科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1992年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上,组织者澳大利亚的唐顿认为生态城市就是人类内部,人类与自然之间实现生态上平衡的城市,它边括了道德伦理和人们对城市进行生态修复的一系列计划,远远超出了“可持续性”这个概念。1997年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撰文《田园城市*绿心城市*生态城市》,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稳定,达到动态平衡状态。[1]它具备良好的生产、生活和还原缓冲功能,具备自组织、自催化的竞争序主导生态城市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自调节、自抑制的共生序保证生态城市的持续稳定。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高效利用,自然的演进过程也得到保护和发展。
从城市规划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2]
1.2 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3]:
1)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现在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
力,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这种和谐性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2)高效性: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高能耗0!/非循环0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
3)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0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0,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4)整体性:生态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5)区域性: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且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就广义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技术与资源,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络系统,建立全球生态平衡“
1.3 评价生态城市的标准
生态城市的创建标准(目标)应以社会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三方面来确定,具体说来要实现以下标准[4][5]
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所在区域对其有持久支持能力,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
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
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实施文明消费,物质!能量利用率及循环利用率高,消费效益高”
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
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环境质量高,符合生态平衡的要求”
6生态(健康)建筑得到广泛应用,有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
7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并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征”
8居民的身心健康,生活满意度高,有一个平等!自由!公正的社会环境“
9居民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包括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和环境道德观,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
10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自组织!自调节能力强“以上10个方面,说明了生态城市在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和自然生态三个方面的互相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内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和价值取向,也反映了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和必须具备的主要条件”
创建生态城市就是要依据上述标准去调节和改善城市内部的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通过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各种手段去实现城市的持续发展"
2.生态城市规划背景中的景观规划
按照景观三元的理论,景观分三个层次:[6]
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
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
3、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
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前两个层次的内容。
2.1狭义景观设计
进行生态园林建设规划不仅仅是绿化城市,更重要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从而促进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园林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有:
①规划理念—“显露自然、尊重生物多样性”与“以人为本”的有机结合;
生态的观念是尊重自然,而以人为本则是要求征服大自然让自然为人服务,基本上这是两个互相矛盾的理念,我们在规划设计时必须在这两个理念中找到两者的平衡点,既要合乎自然生态的规律,显露自然,尊重生物多样性,又充分利用自然尽可能的为人类服务且实行可持续发展。
②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园林—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将保持和完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园林的规划、建设有机结合;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植物与特有动物等,这些要素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地区特有的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我们在建设生态城市和生态园林的时候应该首要并且充分挖掘并利用好这种特有的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生态城市的建设不是一个标准,每个地方情况都有所不同,不
能为了建造生态园林而不顾城市立地环境,大量引进外来植物,造成植物生长不良和生态入侵现象。
③生态园林体系的构建—完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充分保护和利用城市自然风貌,保护好城市水体和山体,构建生态城市园林绿地体系;
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的功能大于个体,我们建造生态园林的时候也要将整个城市的园林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构建出城市的生态园林体系,在保护好城市山体水体的大框架基础上构建生态城市园林绿地体系。
④生态园林建设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既可为生态园林建设提供目标和方向,同时又可为规划方案的实施分解和操作提供依托。
生态园林怎么建设,怎么建设才算好,应该有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这种考核体系在生态园林建设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为其提供目标和方向。但是构建社会—经济—自然完整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要根据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规划中体现浓郁地方特色
2.2城市的大地景观规划
如何构建合理的生态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保持景观要素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构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城市景观,是生态城市功能生态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
①规划理念,即“大景观”理念。突出城市整体景观功能,尊重城市景观的个性化、多样性、和谐性原则;
城市是一个整体,做生态城市的大景观规划时,其尺度远异于狭义的景观规划设计,必须突出城市的整体景观,尤其是有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城市,如何保留老城区的历史文化,又将其改造成为可适应现代人生活的地方,并与新城区的景观和功能有机结合,必须遵循城市景观个性化,多样性,和谐性原则。
②景观生态格局的构建,即在已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基础上,以生态景观建设和保护为重心,研究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与产业、人居、交通、水域等功能相融合的城市“大景观”生态格局构架;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共同构成的实际上是社会—经济—自然相互协调的复合生态系统,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共同发挥的,因此,缺少或者任何一个子系统不健全都会影响到整个复合生态系统,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必须以生态景观的建设和保护为中心,以自然景观为基础形成地方特色,通过严密的设计后尽可能通过自身来调节。
③景观生态支持网络的构建,即研究建立功能完善、运行健康,保障各种景观生态流输入输出的连续畅通,维持景观生态平衡和环境良性循环的景观生态支撑网络,尤其是城市组团绿化隔离带建设规划;
城市的生态系统是相对比较脆弱的,因此,必须构建起城市的景观生态支持网络,以周边小
城镇的生态支持中心城市的生态,同时,中心城市本身也必须经过严密的设计尽可能通过自身的调节。
④生态景观的评价指标和考核标准体系的构建。
和生态园林建设一样,“大景观”的建设更应该有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关键是看城市的生态景观有没有在整个复合生态系统有没有发挥到最大效应,并与其他系统相适应,一起发挥功用。
3.结语
迄今为止,全球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甚至于生态城市也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和清晰的概念。但是,生态城市不仅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而且要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是最终目标。生态城市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以人地和谐、社会公平与经济高效为目标,使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理想聚居地。即生态城市是可持续的,符合生态规律和适合自身生态特色发展,各种物质流和能量流能够充分交换的城市。[7]在这样的城市中,水是清洁的,空气是清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资源可以得到循环利用,没有污染产生;道路畅通无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坦诚的;城市到处充满生机和活力,并具有独树一帜的魅力。
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是景观规划设计的最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三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在生态城市建设这个大背景下,我们的景观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生产功效、经济价值、资源价值和美学价值而不流于仅仅是应用外来植物创造生物多样性等工作,景观行业人士必须认真思考怎么做到真正的生态,做好真正的生态,以更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刘邵权,陈国阶.复合生态区划的系统分级及其实证研究.山地学报,2006,(6).[2]仲利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策略研究.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2005,(18).[3]仲利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策略研究.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2005,(18).[4]鲁敏,李英杰.生态城市理论框架及特征标准.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5]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规划研究,1997,(6):17-20.[6]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寻求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新建筑,2001,(5).[7] 原华君,司马慧.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发展回顾.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