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工程自学总结
环境工程自学总结
-----李海200932020116
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学习过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在第三篇中,我们将对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及其他污染防治技术做出了解。
在第九章中,我们首先了解到固体废物的含义: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对原过程已不再具有实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根据固体废物产生的途径和性质在经济发达国家将其分为工业废物、矿产废物、农业废物和城市垃圾四大类,在我国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两类。固体废物虽然有资源化的一面,但对人类环境的危害是严重的:
(一)占据大片土地;
(二)污染土壤、水体,危害人类健康;
(三)污染大气,影响环境卫生。
以城市垃圾为主体的固体废物管理系统包括六个功能环节:
(一)固体废物产原地管理;
(二)分散堆存;
(三)收集系统;
(四)转运、材料回收与加工处理;
(五)最终处理。
第二节中,我们学习城市垃圾的物理组成与分析方法,我国将城市垃圾分为有机类、无机类与废品三组,分析方法有:
1、手工采样分选(质量-体积测量)法,这种方法简单、快速、直观性好、相对准确但测量者需直接接触废物;
2、摄影分析法,这种方法花费时间长,精度低于手工法,优点是工作人员无需直接接触垃圾废物。
城市垃圾的物理性质包括含水率和密度两个指标,化学性质有化学成分和与热值两个指标。热值的估算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垃圾标准样品物理组成分析结果,二是应用修正的杜朗公式,结合数据进行估算。凡能引起或导致人类与动物死亡或严重疾病的废物,称为危险废物,大体分为易燃性、腐蚀性、化学反应性、浸出毒性、急性毒性、放射性与其他毒性和变异毒性等。对于危险物品,我国于1996年实施《危险物品鉴别标准》,作为对该类废物的产生、管理、运输、与处理的基本依据。城市垃圾与工业固体废物产量测算法:Q=RP,Q代表某城市垃圾总产量,R代表该城市垃圾产率,P表示该城市总人口数。城市垃圾与工业固体废物产率有三种方法:
(一)质量负荷实测统计法
(二)质量-体积实测统计分析法
(三)物料衡算分析法
减少固体废物产量是缓解人类环境不断恶化的重要措施,其途径有:
(一)降低单位产品原料用量,延长产品使用寿命
(二)由废物中回收有用物料
(三)提高产品重复利用次数
接下来的第四节中,我们了解到城市垃圾的收集、储存与运输。
一、城市垃圾的就地管理
1、城市垃圾就地管理体制
2、城市垃圾临时存储站
二、城市垃圾的收集
主要内容有城市垃圾的收集方式、收集系统类型和收集系统分析以及收集路线规划。
三、城市垃圾的运转,有设置运转站的经济评价、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要素。
第十章的自学,我们开始接触城市垃圾处理技术
一、城市垃圾压实技术
压实是为了减小固体废物表观面积提高运输与管理效率的一种操作技术,压实的机械有水平压实器、三相垂直压实器和回转式压实器。压实工程应考虑下列要点:(1)被压是垃圾的物理特征;(2)传输方式;(3)处理方法与利用途径;(4)压实机械特征参数;(5)压实机械的操作特性;(6)操作地点选择。
二、城市垃圾破碎技术
减小垃圾的粒度使之质地均匀,从而降低孔隙率,增大密度的过程。破碎机械包括锤式压碎机、剪切压碎机和腭式压碎机。破碎工程设计考虑:(1)待破碎物质的性质及破碎后的特性;(2)废物的物理组成、外形尺寸与破碎后的粒度(3)破碎机进料方式与容量;(4)操作类型与操作特征;(5)地点选择;(6)破碎后物料的储存以及与下一环节的衔接。
三、城市垃圾分选技术
采用人工或机械方法将各种有用资源分门别类地分离出来,会用于不同的生产中。有风选、磁选、筛选等。
四、固体废物的脱水与干燥
脱水方法有机械脱水与自然干化脱水。机械过滤脱水是以过滤介质两边的压力差为推动力,是水分被强制通过过滤介质,固体颗粒被截留,从而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危险废物的化学处理方法有
1、中和法,2、化学还原法;危险物的固化处理有
1、水泥固化,2、石灰固化与应用,3、沥青固化与应用,4、玻璃固化与应用。
第十一章,我们学习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与最终处置。实施固体废物资源化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材料回收系统设计应通过技术、经济评价后加以决策。其布局的合理性是保证系统整体操作成功的基础,设计要点包括系统的工作效率、可靠性与适应性,操作的简单性与经济性,以及设备布局的合理性。第三节中学习的是生物转换产品的回收。城市垃圾堆肥化,一定的人工控制条件下,通过生物化学作用,使垃圾中有机成分分解转换为比较稳定的腐质肥料的过程。好氧堆肥工艺过程有野外人工堆肥与工厂机械堆肥两种,堆肥产品的质量标准有:有机质含量、营养元素含量、粒度、含水率、PH、重金属含量、大肠杆菌值、蛔虫死亡率等。垃圾焚烧的基本条件有
1、燃烧在炉内的停留时间,2、燃烧与空气的混合状态,3、燃烧过程的温度。
城市垃圾焚烧系统包括七个支系统:
(一)垃圾处理与储存系统
(二)进料系统
(三)燃烧室
(四)废气排放与污染控制系统
(五)排渣系统
(六)焚烧炉的控制与测试系统
(七)热资源回收系统
焚烧炉的效率可以用两种方法计算
(一)炉渣中可燃物剩余率E=(1-mr/mf)*100%
(二)等值浓度公式E=(1-fr)/(Ar+fr)
焚烧炉的类型主要有四种:标准焚烧炉、层燃式焚烧炉、水墙式锅炉、流化床焚烧炉。大多数化合物有热不稳定性特征,若将其置于缺氧高温条件下,在分解与缩合的共同作用下,大分子有机物将发生裂解,转化为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气态、液态与固态组分,有机物在这种条件下的化学转换过程称为热解。根据排放的环境条件,采取适当而必要的防护措施,已达到被处置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最大限度的隔绝,称为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置,途径有两种:陆地处置与海洋处置。
第十二章,首先学习到的是噪声污染与防治技术。噪声按声源的不同分为工业交通类噪声和生活类噪声。与大气、水污染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噪声使人们不需要声音的总称,与判断者心理有关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衰减很快,具有局部性
3、噪声污染在环境中不会有残留物质存在噪声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有:
1、听力受损
2、干扰语言交流
3、烦恼
4、睡眠干扰
5、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6、对儿童和胎儿的影响
7、对视力、动物和物质结构的影响。
噪声的测量包括噪声的物理量度、声压与声压级、声强与声强级、声功率与声功率级,常用的仪器是声级计。噪声的评价可用响度、响度级和等响曲线和A声级和等效A声级为量。噪声的控制技术有噪声源的控制技术、声音传播途径的控制以及保护接受者。
电子与电子设备的运行过程产电波,电波的实质就是电磁辐射。传播途径有空间辐射、导线传播和复合传播。电磁辐射控制技术有
1、电磁屏蔽技术,2、吸收法控制微波污染,3、远距离控制和自动作业,4、线路滤波,5、合理设计工作参数,保证射频设备在匹配状态下操作,6、个人防护。第三节,我们了解到放射性废物危害在于对人体机构与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性,其来源有
1、核燃料生产过程,2、核反应堆运行过程,3、核燃料后处理过程,4、其他来源。放射性污染的控制技术分为放射性废液处理技术、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理技术、放射性废气的处理。
环境中还包括震动污染、光污染和热污染。对于震动污染的控制主要有控制振源、防止共振、隔振技术、阻尼减振。光污染的防止则主要在于合理使用光源,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第二篇:环境工程总结
过滤工艺
过滤工艺过程包括过滤和反洗涤两个基本阶段。过滤即截留污染物,反洗涤即把被截留的污染物从滤料层中洗去,使之恢复过滤能力。从过滤开始到结束所延续的时间称为滤池的工作周期,一般应大于8h,最长可达48h以上。从过滤开始到反洗结束成为一个过滤循环。过滤开始时,原水自进水管经集水渠、洗砂排水槽分配进入滤池,在池内水自上而下穿过滤料层、垫料层,由配水系统收集,并经清水管排出。经过一段时间后过滤,滤料层被悬浮颗粒所阻塞,水头损失逐渐增大至一个极限值,以致滤池出水量锐减;另一方面,由于水流的冲刷力又会使一些已截留的悬浮颗粒从滤料表面剥落下来而被大量带出,影响出水水质。这时,滤池应停止工作,进行反冲洗。
反冲洗时,关闭浑水管及清水管,开启排水阀及反冲洗进水管,反冲洗水自上而下通过配水系统、垫料层、滤料层,并由洗砂排水槽收集,经集水渠内的排水管排走。反洗过程中,由于反洗水的进入会使滤料层膨胀流化,滤料颗粒之间相互摩擦、碰撞,附着在滤料表面的悬浮物质被冲刷下来,由反洗水带走。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
向生活污水中不断的注入空气,维持水中有足够的溶解氧,经过一段时间后,污水中即生成一种絮凝体。该絮凝体是由大量微生物构成的,易于沉淀分离,使污水得到澄清,这就是“活性污泥”。活性污泥法就是以悬浮在水中的活性污泥为主体,在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下和污水充分解除,使污水净化的一种方法,活性污泥法的主要构筑物是曝气池和二次沉淀池,需处理的污水和回流活性污泥一起进入曝气池,成为悬浮混合液,沿曝气池注入压缩空气曝气,使污水和活性污泥充分混合接触,并供给混合液足够的溶解氧。这时污水中的有机物被活性污泥中的好氧微生物群体分解,然后混合液进入二次沉淀池,活性污泥与水澄清分离,部分活性污泥回流到曝气池,继续进行净化过程,澄清水则溢流排放。由于在处理过程中活性污泥不断增长,部分剩余污泥从系统排出,以维持系统稳定。
活性污泥法的净化过程与机理
1.吸附阶段:污水与活性污泥解除后的很短时间内,水中有机物迅速降低,这主要是吸附
作用引起的。由于絮状的活性污泥表面积很大,表面具有很多糖类粘液层,污水中悬浮的和胶体的物质被絮凝和吸附而迅速去除。活性污泥的初期吸附性能取决于污泥的活性。
2.氧化阶段:在有氧的条件下,微生物将一部分吸附阶段吸附的有机物氧化分解获取能量,另一部分则合成新的细胞。从污水处理的角度看,不论是氧化还是合成都能从水中去除有机物,只是合成的细胞必须易于絮凝沉淀,从而能从水中分离出来。这一阶段比吸附阶段慢得多。
3.絮凝体形成与凝聚沉淀阶段:氧化阶段合成的菌体有机体絮凝形成絮凝体,通过重力沉
淀从水中分离出来,使水得到净化。
活性污泥的吸附凝聚性能、有机物的去除速率及活性污泥增长速率与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生长期有关。在对数增长期,微生物活动能力强,有机物氧化和转换成新细胞的速率最大,但不易形成良好的活性污泥絮凝体;在减速增长期,有机物去除速率与残存有机物呈一级反应,速率有所降低,但污泥絮凝体易于形成;在内源呼吸期,有机物迅速耗尽,污泥量减少,絮凝体形成速率高,吸附有机物的能力强。
评价活性泥污的指标:
1.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
2.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MLNSS)
3.污泥沉降比(SV)
4.污泥指数(SVI)
胶体脱稳机理
1.压缩双电层:在水处理中使胶体凝聚的主要方法是向水中加入电解质。当投入电解质后,水中与胶粒上反离子具有相同电荷的离子浓度增加了。这些离子可与胶粒吸附的反离子发生交换或挤入吸附层,使胶粒带电荷数减少,降低 点位,并使扩散层厚度缩小,这种作用成为压缩双电层。
2.吸附电中和作用:吸附电中和作用是使胶粒表面对异号离子、异号胶粒或链状高分子带异号电荷的部分有强烈的吸附作用,由于这种吸附作用中和了部分或全部电荷,减少了静电斥力,因而容易与其他颗粒接近而互相吸附。
3.吸附架桥作用:当两个同号胶粒吸附在同一个异号胶粒上,胶粒间形成架桥,就能连接、团聚成絮凝体而被除去。如果投加的化学药剂是链状或树枝状高分子聚合物,它具有的滑雪基团能与胶粒表面互相吸附,同一个高分子聚合物有多个化学基团,因而能吸附多个胶粒,起到了胶粒与胶粒间的架桥连接作用。
4.网捕作用:向水中投加含铁、铝等金属离子的化学药剂后,由于金属离子的水解和聚合,会以水中的胶粒为晶核形成胶体状沉淀物;或者在这种沉淀物从水中析出的过程中,会吸附和网捕周围的胶粒而共同沉降下来,这成为网捕作用。
旋风除尘器
①定义:旋风除尘器是使含尘气流做旋转运动,利用离心力的作用将颗粒从气流中分离的除尘装置。
②工作原理:进入除尘器的含尘气流沿筒体内壁由上而下做旋转运动,同时有少量气体沿径向运动到中心区域。当旋转气流的大部分到达椎体底部时,转而向上沿轴心旋转,最后经排出管排除。通常将旋转向下的外圈气流称为外涡旋,旋转向上的中心气流称为内涡旋。气流中所含尘粒在旋转运动过程中,受离心力作用下沉降到外壁上,到达外壁的尘粒在离心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沿壁面落入灰斗。气流从除尘器顶部向下高速旋转时,顶部的压力下降,一部分气流带着细小的尘粒沿筒壁旋转向上,到达顶部后,再沿排出管外壁旋转向下,最后到达排出管下端,被向上的内涡旋带走,从排出管排除,这股旋转气流称为上涡旋。
湿式除尘器
湿式除尘器是使含尘气体与液体充分接触,将尘粒洗涤下来而使气体净化的装置。
湿式除尘器的工作原理:湿式除尘机理涉及惯性碰撞和拦截、扩散、黏附、凝聚等作用,但主要是惯性碰撞和拦截作用。
含尘气体在运动中与液滴相遇,在液滴前Xd处气流开始改变方向,绕过液滴流动,而惯性较大的颗粒将继续保持其原来直线运动的趋势。定义颗粒从脱离流线到惯性运动结束时所移动的直线距离为粒子的停止距离。
电除尘器:
电除尘器是利用静电力实现颗粒与气流分离的除尘装置。
工作原理:涉及粉尘荷电、荷电粒子的迁移、沉积和集尘极表面清灰
1.粒子荷电:粒子荷电是电除尘过程的第一步。在放电极和集尘极之间施加直流高电压,使放电极附近发生电晕放电,气体电力,生成大量的自由电子和正离子。在放电极附近的电晕区内,正离子立即被电晕极吸引过去而失去电荷。自由电子和随即形成的负离子则因受电场力的作用向集尘极移动,并充满到两极间的绝大部分空间。含尘气流通过电场空间时,自由电子、负离子和粉尘碰撞并附着其上,便实现了粉尘的荷电。
2.荷电粒子的迁移:荷电粉尘在电场中受库仑力的作用向集尘极移动,经过一定时间后
到达集尘极表面,放出所带电荷而沉积其上。
3.被捕集粉尘的清除:电晕极和集尘极上都会有粉尘沉积,粉尘厚度为几毫米,甚至几
厘米。粉尘沉积在电晕极上会影响电晕电流的大小和均匀性。集尘极表面上的粉尘沉积到一定厚度时,为保证放电效果,防止粉尘重新进入气流,需要用机械振打法将其清除掉,使之落入下部灰斗中。放电极也会附着少量粉尘,隔一定时间也需进行清灰。
袋式除尘器:
袋式除尘器是使含尘气流通过纤维织物将粉尘分离捕集的装置。
工作原理:
含尘气流从下部孔板进入圆筒形滤袋内,气流通过滤布的孔隙时,粉尘被捕集于滤料上,透过滤料的清洁气体由排出口排出。沉积于滤布上的粉尘,在机械震动的作用下从滤布表面脱落下来,落入灰斗中。
袋式除尘器的滤尘机制包括筛分、惯性碰撞、拦截、扩散等作用。袋式除尘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含尘气体通过清洁滤料,这时起捕集作用的主要是滤料纤维。随着捕集的粉尘量不断增加,一部分粉尘嵌入到滤料内部,一部分粉尘在滤料表面形成粉尘初层。初层形成后,它成为袋式除尘器的主要过滤层,使除尘效率大大提高。
定义:
1.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在规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气浮反应:利用高度分散的小颗粒作为载体去粘附水中的悬浮颗粒,使其随气泡悬浮到液体表面而加以分离去除的一种水处理方法。
3.吸收法:根据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液体溶剂中物理溶解度或化学反应活性不同,而将又害组分从气体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4.气体吸附:用多孔固体吸附剂将气体混合物中一种或数种组分浓集于固体表面,而与其他组分分离的过程。
5.固体废物: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原过程已不再具有任何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
6.浸出毒性废物:凡含有一定毒性物质,经水体浸泡或雨水淋溶,其中毒性物质能转移至水相并向环境中扩散,而导致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破坏的固体废物。
7.机械过滤:以过滤介质两边的压力差为推动力,使水分被强制通过过滤介质,固体颗粒被截留,而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的。
分类
1.沉降:自由,絮凝,拥挤,压缩
2.澄清池:机械加速,水力循环,悬浮澄清,脉冲澄清
3.生物滤池:高负荷,塔式,曝气
4.土地处理系统:慢速渗滤,快速渗滤,地表漫流,地下渗滤
5.破碎机械:冲击磨切(锤式破碎)剪切粉碎,挤压破碎
作用
1.格珊:去除水中的粗大物质,保护处理厂的机械设备,并防止管道堵塞。
2.沉砂池:去除水中的沙粒,煤渣等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杂质,同时也去处少量较大较重的有机杂质。
3.压实:为了减少固体废物表观体积、提高运输与管理效率的一种操作技术。城市垃圾是由不同颗粒与颗粒间空隙组成的集合体,自然堆放时,其表观体积是由垃圾颗粒有效体积与孔隙占有体积之和。当实施压实操作时,随压力的增大,孔隙率减少,表观体积随之而减少,密度增大。因此,压实的实质,实际上是消耗一定能量的同时,垃圾间各颗粒相互挤压变形或破碎,从而达到重新组合的效果。
第三篇:环境工程复习总结
《环境工程原理》
一、知识点
第一章
1、环境、环境污染的定义
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与某个中心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的总称。
环境污染:它主要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质量恶化,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生物生存和人类生活条件的一种现象。
2、了解各种环境净化与控制技术;从技术原理上的分类(隔离、分离、转化)
各种环境净化与控制技术: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技术、空气净化与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土壤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物理性污染控制技术、生物污染控制、面源与移动源污染防治技术。
隔离(扩散控制)、分离(不同介质间的迁移)、转化(化学生物反应)隔离:是将污染物或污染介质隔离,从而切断污染物向周围环境的扩散途径,防止污染进一步扩大。分离:利用污染物与污染介质或其他污染物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使其与介质分离,从而达到污染物去除或回收利用的目的。转化:利用化学反应或生物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易于分离的物质,从而使污染介质得到净化与处理。
第二章
1.环境工程“三传”原理:传质、传热、动量传递
2.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单位和2个辅助单位;物理单位间的换算
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长度(米m)、质量(千克kg)、时间(秒s)、电流(安培A)、热力学温度(开尔文K)、物质的量(摩尔mol)、发光强度(坎德拉cd)。
2个辅助单位:平面角(弧度rad)立面角(球面度sr)
物理单位间的换算(见课本22页)
3.量纲;MLtT量纲体系;常用物理量及其表示方法;特别是浓度各种表示方法之间的换算 量纲:用来描述物体或系统物理状态的可测量性质。
MLtT量纲体系在SI中将质量、长度、时间、温度的量纲作为基本量纲,分别以M、L、t、T表示。简称为MLtT量纲体系。
常用物理量及其表示方法;特别是浓度各种表示方法之间的换算(见课本26页)
4.衡算系统;稳态系统与非稳态系统;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
衡算系统:衡算的空间范围
稳态系统:系统中流速,压力,密度等物理量只是位置的函数,而不随时间变化;非稳态系统:当系统中流速,压力,密度等物理量不仅随位置变化,而且随时间变化。封闭系统:只有能量可以穿越边界而物质不能穿越边界的系统;开放系统:物质和能量都能够穿越系统边界的系统。
5.压力单位换算(见课本24页例2.1.1)
第三章
1.流体携带的能量 ;牛顿黏性定律;黏性系数;柏努力方程及应用
流体携带的能量:内能(物质内部所具有能量的总和,来自分子与原子的运动以及彼此的相互作用)、动能(流体以一定速度流动时,便具有一定的动能,其大小等于从静止加速到速率为v时外界对其所做的功)、位能(流体质点受重力的作用)及静压能。
牛顿黏性定律(见课本63页)
黏性系数(见课本64页)
柏努力方程及应用(见课本59页)
2.边界层理论;边界层分离现象及条件
边界层理论:(1)当实际流体沿固体壁面流动时,紧贴壁面处存在非常薄的一层区域,在此区域内,流体的流速很小,但速度分量沿壁面法向的变化非常迅速,即速度梯度很大,依牛顿粘性定律可知,在Re较大的情况下,即使对于μ很小的流体,其粘性力仍然可以达到很高的数值,因此它所起的作用与惯性力同等重要。这一区域称为边界层或流动边界层,也称为速度边界层。在边界层内不能全部忽略粘性力。(2)边界层外的整个流动区域称为外部流动区域,在该区域内,法向速度梯度很小,因此粘性力很小,在大Re情况下,粘性力比惯性力小得多,因此可将粘性力全部忽略,将流体的流动近似看成是理想流体流动。边界层分离现象:物体表面曲率较大时,往往会出现边界层与固体壁面相脱离的现象,此时,壁面附近的流体将发生倒流并产生漩涡,导致流体能量大量损失的现象。
边界层分离的必要条件:存在黏性作用和逆压梯度。(但不是充分条件,边界层分离与否取决于流动的特征以及物体表面的曲率等)
3.阻力损失产生的原因 :摩擦阻力(产生原因:流体与物体的接触表面上存在剪切应力;影响因素:边界层内的流体状态及边界层的厚度)和形体阻力(产生原因:流体流过表面是曲面的物体时,物体表面的压强分布沿程发生变化)。
4.沿程阻力:流体流经直管时的阻力(见课本76页)
局部阻力:流体流经管件(如弯头、三通、阀门等)时的阻力。(见课本92页)
5.分支管路/并联管路的特点、规律、计算
分支管路的特点:(1)对于不可压缩流体,总管的流量等于各支管流量之和;(2)由于存在分流,所以主管内各段的流量不同,阻力损失需分段加以计算;(3)流体在分支点处无论以后向何处分流,其总机械能为一定值。(见课本100页)
并联管路的特点:对于不可压缩流体,若忽略交叉点处的局部阻力损失,应有(1)总流量等于各支管流量之和;(2)各支管中的阻力损失相等;(3)通过各支管的流量依据阻力损失相同的原则进行分配。(见课本101页)
第四章
1.热量传递的方式及表述、白体/黑体/灰体/镜体
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①热传导(通过物质的分子、原子和电子的振动、位移和相互碰撞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②对流传热(流体中质点发生相对位移而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③辐射传热(通过电磁波传递能量的过程);
黑体:落在物体表面上的辐射能全部被物体吸收的物体;白体:落在物体表面上的辐射能全部以漫反射的形式被反射出去的物体(平面反射则为镜体);透热体:落在物体表面的辐射能全部穿透过去的物体;灰体:如果物体能以相同的吸收率吸收所有波长范围的辐射能,则物体对投入辐射的吸收率与外界无关的物体(气体不能看成灰体)。
2.热传导规律及传热影响因素;对流传热及影响对流传热的因素 ;辐射传热的规律及传热影响因素;会解释温室效应
热传导规律及传热影响因素:
对流传热:指流体中质点发生相对位移而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
影响对流传热的因素:(1)物性特征:流体的物性将影响传热;(2)几何特征:这类因素包括固体壁面的形状、尺寸、方位、粗糙度、是否处于管道进口段,以及是弯管还是直管等;(3)流动特征:包括流动起因(自然对流、强制对流),该流动状态(层流、湍流),有无相变(液体沸腾、蒸汽冷凝)等。辐射传热的规律:如果辐射传热是在两个温度不等的物体间进行,则辐射传热的结果是热量由高温物体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当物体与周围环境温度相等时,辐射传热量等于零,但辐射与吸收过程仍在不停地进行,系统处于动态热平衡状态。
传热影响因素:
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对于来自太阳的短波相对透明,但是他们往往吸收那些由地球辐射出去的长波,所以在大气中积累的温室气体,就像一床包裹在地球外表面的毯子,搅乱了地球的辐射平衡,到之地球温度升高。
3.传热边界层理论;逆流与并流的传热效果比较;保温层的临界直径
传热边界层理论:
逆流与并流的传热效果比较:见课本158页例4.4.2
保温层的临界直径:见课本143页
4.管式换热器的类型、强化换热器的途径
管式换热器的类型:蛇管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列管式换热器
强化换热器传热过程的途径:①增加传热面积:减小管径、异形表面、加装翅片;②增大平均温差:改变两侧流体的相互流向、提高蒸汽的压强可提高温度、增加列管式换热器的壳程数。③提高传热系数:提高流体的速度、增强流体的扰动、在流体中加固体颗粒、在气流中喷入液滴、采用短管换热器、防止结垢和及时清除污垢。
第五章
1.吸收/解析、吹脱/汽提、吸附/再生、离子交换、膜分离定义
吸收:指根据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使气体与溶剂充分接触,其中易溶的组分
溶于溶剂进入液相,而与非溶解的气体组分分离。
解析:被吸收的气体组分从吸收剂中脱出的过程。
吹脱:利用空气作为解析剂。
汽提:利用蒸汽作为解析剂
吸附:当某种固体与气体或液体混合物接触时,气体或液体中的某个或某些组分能以扩散的方式从气相或
液相进入固相。
离子交换:依靠阴阳离子交换树脂中的可交换离子与水中带同种电荷的阴阳离子进行交换,从而使离子
从水中除去。
膜分离:是以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薄膜为分离介质,当膜的两侧存在某种推动力时,混合物中的某个
组分或某些可透过膜,从而与混合物中的其他组分分离。
2.传质机理
传质机理包括分子扩散(由分子的微观运动引起的物质扩散;静止流体及固体中)和涡流扩散(流体质点强烈掺混所导致的物质扩散称为涡流扩散;远大于分子扩散,随湍动程度的增加而增大)。
3.传质边界层理论
具有浓度梯度的流体层称为传质边界层;质量传递的全部阻力都集中在边界层内。
第六章
1.沉降分离的一般原理及类型
原理:是将含有颗粒物的流体置于某种力场中,使颗粒物与连续相的流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沉降到器壁、器底或其他沉积表面,从而实现颗粒物与流体的分离
类型:包括重力沉降,离心沉降,电沉降,惯性沉降和扩散沉降。
2.重力沉降与离心沉降的比较;旋风分离器的工作原理;离心分离因数
比较:与重力沉降相比,离心沉降有如下特征:
(1)沉降方向不是向下,而是向外,即背离旋转中心。
(2)由于离心力随旋转半径而变化,致使离心沉降速率也随颗粒所处的位置而改变,所以颗粒的离心
沉降速率不是恒定的,而重力沉降速率则是不变的。
(3)离心沉降速率在数值上远大于重力沉降速率,对于细小颗粒以及密度与流体相近的颗粒的分离,利用离心沉降要比重力沉降有效得多。
3.离心分离效率的指标:临界直径和分离效率;粒级效率与总效率间的关系、分割粒径 离心分离设备的重要性能指标:离心分离因数。(离心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Kc)
临界直径:临界直径是指在旋风分离器中能够从气体中全部分离出来的最小颗粒的直径
分离总效率:总效率是指进入旋风分离器的全部粉尘中被分离下来粉尘的比例;
粒级效率:粒级效率表示进入旋风分离器的粒径为di被分离下来的比例。(有公式)
粒级效率与总效率间的关系:η0=∑χm iηiη0总效率ηi粒级效率 χm i粒径为di的颗粒占总颗粒的质量分数
分割粒径:粒径效率为50%时的颗粒的直径
第七章
1.表面过滤/深层过滤的定义并且会分类;
表面过滤:采用的过滤介质(如织物,多孔固体等)的孔一般要比待过虑流体中的固体颗粒的粒径小,过滤时这些固体颗粒被过滤介质截留,并在其表面逐渐积累成滤饼,此时沉积的滤饼亦起过滤作用。因此又称为滤饼过滤。(特点:①过滤介质层用织物、多孔固体等;②过滤介质的孔一般比待测流体中的固体颗粒的粒径小;③能形成同样起过滤作用的滤饼;④能形成架桥现象;⑤过滤流体中颗粒物的浓度较高、过滤速度慢。实例:真空过滤机、板框式压滤机、慢滤池、袋滤池等)
深层过滤:通常发生在以固体颗粒为过滤介质的过滤操作中,由固体颗粒堆积而成的过滤介质层通常都较厚,过滤通道长而曲折,过虑介质层的空隙大于带过滤流体中的颗粒物的粒径。(特点:①过滤介质是固体颗粒,且较厚;②过滤通道长而曲折;③过滤介质层的空隙大于待过滤流体中的颗粒物的粒径;④待过滤流体中颗粒物含量少。实例:水的净化、烟气除尘、快滤池)。区别自己;体会。
按推动力分为重力过滤、真空过滤、压力差过滤和离心过滤
2.深层过滤中颗粒的运动;深层过滤机理
深层过滤中悬浮颗粒物的运动行为:(1)迁移行为:流体中的悬浮颗粒运动到滤料层空隙表面的行为。作用力①扩散作用(布朗运动)②重力沉降③流体运动作用力(惯性力)(2)附着行为:①接触凝聚,②电化学作用,③吸附,④分子引力。(3)脱落行为:①流体对附着颗粒的剪切作用,②运动对附着颗粒的碰撞作用。
深层过滤机理:流体中的悬浮颗粒物随流体在流经介质床层的过程中,附着在介质上而被去除。因此深层过滤实际上是流体通过颗粒过滤介质床层的流动过程,流体通过颗粒床层的流动规律是描述深层过滤过程的基础。
3.恒压过滤/恒速过滤
恒压过虑:最常用的过滤方式,过滤过程中过滤压差自始至终保持恒定。
恒速过虑:指在过滤过程中过滤速率保持不变,即滤液量与过滤时间成正比。
第八章
1.吸收的定义、类型
定义:是依据混合气体各组份在同一种液体溶剂中的物理溶解度(或化学反应活性)的不同,而将气体混合物分离的操作过程。
类型:
(1)按溶质和吸收剂之间发生的作用: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
(2)按混合气体中被吸收组分的数目:单组份吸收和多组分吸收
(3)按在吸收过程中温度是否改变:等温吸收和非等温吸收
2.吸收的基本步骤
(1)溶质由气相主体传递至气液两相界面的气相一侧,即气相内的传递
(2)溶质在两相界面由气相溶解于液相,即相际传递
(3)溶质由相界面的液相一侧传递至液相主体,即液相内的传递
3.物理吸收的热力学基础(气-液平衡、亨利定律)及应用
气-液平衡:在一定条件(温度压力等)下,气象溶质与液相吸收剂接触,溶质不断地溶解在吸收剂中,同时溶解在吸收剂中的溶质也在向气相挥发。随着气相中溶质分压的不断减小,吸收剂中溶质
浓度的不断增加,气相溶质向吸收剂的溶解速率与溶质从吸收剂向气相的挥发速率趋于相等,及气相中溶质的分压和液相中溶质的浓度都不再变化,保持恒定。
亨利定律:在稀溶液条件下,温度一定,总压不大时,气体溶质的平衡分压和溶解度成正比,其相平衡
曲线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这一关系称为亨利定律
应用:(1)判断传质过程的方向
(2)计算相际传质过程的推动力
(3)确定传质过程的极限
4.双膜理论
吸收传质过程的双膜理论要点:①相互接触的气、液两相流体间存在着稳定的相界面,界面两侧在分别有一层虚拟的停滞气膜和停滞液膜。溶质分子以稳态的分子扩散连续通过这两层膜。②相界面处,气、液两相在瞬间即可达到平衡,界面上没有传质阻力,溶质在界面上两相的 存在平衡关系。③在膜层以外,气、液两相流体都充分湍动,不存在浓度梯度,组成均一,没有传质阻力;溶质在每一相中的传质阻力都集中在虚拟的膜层内。
第九章
1.吸附分离机理 吸附分离的机理是位阻效应(由沸石的分子筛分性质产生的,当流体通过吸附剂时,只有足够小且形状适当的分子才能扩散进入吸附剂微孔,而其他分子则被阻挡在外)、动力学效应(借助不同分子的扩散速率之差来实现)和平衡效应(流体的平衡吸附)。
2.吸附剂主要特征
常用吸附剂的主要特性①吸附容量大(吸附剂表面积);②选择性强;③稳定性好(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④适当的物理性质(流动性、适当的堆积密度,阻力小,机械强度);⑤价廉易得。
3.吸附的过程及控制
过程:(1)吸附质由流体相扩散到吸附剂外表面,称为外扩散
(2)吸附质由吸附剂外表面向微孔中的内表面扩散,称为内扩散
(3)吸附质被吸附剂表面吸附
4.固定床吸附器吸附传质过程、穿透曲线
过程:见P326图
穿透曲线:以流出流体量或流出时间为横坐标,出口流体浓度为纵坐标得到的浓度变化曲线称为穿透曲
线
第十章
1.离子交换树脂的(按活性基团)分类、结构、交换反应;离子交换过程;离子交换速度影响因素;
分类:(1)按树脂的物理结构:分为凝胶型,大孔型和等孔型
(2)按合成树脂所用的单体:分为苯乙烯系,酚醛系和丙烯酸系等
(3)按其活性基团性质:强酸性,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强碱性,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是具有特殊网状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由空间网状结构骨架(即母体)和附着在骨架上的许多活性基团构成。活性基团遇水电离,分成两部分:①固定部分,仍与骨架牢固结合,不能自由移动;②活动部分,能在一定的空间内自由移动,并与周围溶液中的其他同性离子进行交换反应。
离子交换的动力学过程:①边界水膜内的迁移;②交联网孔内的扩散;③离子交换(速度很快);④交联网内的扩散;⑤边界水膜内的迁移。(总体速度由②步或④步控制)
离子交换速度的影响因素:①离子性质(化合价和离子大小);②树脂的交联度(交联度大,受孔道扩散控制);③树脂的粒径(粒径小,速度大);④水中离子浓度(浓度大,受孔道扩散控制);⑤溶液温度(温度高,速度大);⑥流速或搅拌速度(提高流速,加强水流紊流,增加液膜扩散速度)
2.膜分离特点;渗透和纳滤;浓差极化现象
膜分离特点:(1)膜分离过程不发生相变,与其他方法相比能耗较低,能量的转化效率高
(2)膜分离过程可在常温下进行,特别适于对热敏感物质的分离
(3)通常不需要投加其他物质,可节省化学药剂,并有利于不改变分离物质原有的属性
(4)在膜分离过程中,分离和浓缩同时进行,有利于回收有价值的物质
(5)膜分离装置简单,可实现连续分离,适应性强,操作容易且易于实现自动控制
反渗透和纳滤:反渗透和纳滤是借助于半透膜对溶液中低相对分子质量溶质的截留作用,以高于溶液渗透
压的压差为推动力,使溶剂渗透透过半透膜。反渗透和纳滤在本质上非常相似,分离所依据的原理也基本相同。两者的区别仅在于所分离的溶质的大小和所用压差的高低。事实上,反渗透和纳滤膜分离过程可视为介于多孔膜与致密膜之间的过程。
浓差极化现象:浓度差的存在导致紧靠膜面的溶质反向扩散到主体溶液中,这就是超滤过程中的浓差极化现象。
3.电渗析基本原理和传递过程;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机理
电渗析中的传递过程:①同性离子迁移;②电解质的浓差扩散;③水的(电)渗析;④压差渗漏;⑤水的电解;⑥反离子迁移。
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机理:阳离子交换膜中含有大量的带负电荷的固定基团,这种固定基团与聚合物膜基相固定结合,由于电中性原因,会被在周围流动的反离子所平衡。由于静电相斥的作用,膜中的固定基团讲阻止其他相同电荷的粒子经入膜内。
二、公式与计算
1.单位换算
2.稳态反应系统的衡算P38
3.连续性方程P54
4.柏努利方程、管路计算(简单管路、复杂管路)P59P98
5.Freundlich方程及接触过滤吸附(单级)计算;脱色方面的计算
6.恒压过滤计算
7.Stockes方程
8.单(多)层平壁稳定热传导
三、考试题型
1.填空
2.名词解释
3.选择
4.简答
5.计算
注:本门课程是统考课,书要看仔细些,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灵活运用!
第四篇:环境工程学科建设总结
篇一:以学科建设推动环境工程专业发展
以学科建设推动环境工程专业发展
关键词:学科建设;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57-03 西南科技大学自设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以来,在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努力提升学科层次水平。目前我们已建成集博士授权建设点、硕士学位授权点、四川省重点学科及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于一体的重要学科,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和集“产、学、研”一体的“水处理与污染控制中心”等科研实验平台,拥有一批水平较高、结构合理、指导和教学经验丰富的科研与教学队伍,已成为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基地。在完善学科结构的同时,我们也努力把将学科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本科教育的优势资源,使之成为支撑专业建设的有效载体,从而达到以学科建设推动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目的。
一、学科建设成果促进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随着各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和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环境工程学科研究内容正进一步拓展,同时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领域要求也越来越宽,比如“三废”治理技术、物理性污染控制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核废处置与环境安全等,而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侧重于环境工程传统领域,如大气污染控制、城市生活废水的处理等,造成培养的人才由于知识面过窄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高级人才的需要。因此,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设置上,我们考虑到课程体系既要体现专业的基础性,又要紧跟学科发展趋势。
二、学科建设促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控制教学团队和物理性污染控制教学团队,同时团队负责人全权负责本教学团队成员的教学能力提升、学术发展、课程教学质量及提出教学团队建设和发展规划。
三、学科建设强化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及教学能力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绝大部份教师是博士或硕士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参加工作,本身进行科研素养高,但是他们实际工程经验少,在指导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上往往感到所学知识与工厂生产有些脱节。因此,学科建立起青年教师的“帮扶计划”,即:鼓励和引导青年老师参加实际工程项目;定期对新进青年教师举行系统的培训;同时以老带新、“传、帮、带”。经过多年的努力,环境工程专业青年教师正在茁壮成长,成为教学和科研的栋梁之材及骨干力量。同时,也培养了大批的中青年骨干教师。2009年以来,中青年教师晋升教授5人,晋升副教授9人。同时新进博士2010、2011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成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项,同时2010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科研成果丰富了本科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长期以来,学科都鼓励老师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不断将科研成果融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加快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的速度,解决了教学内容先进性的问题,也不断将学生
带往本学科科研的研究前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自2007年以来,西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已出版专著6部,被环境工程专业部分课程选为教材或参考书。王青教授2007年参编的《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该书全面评价了我国水土流失现状与发展趋势,现已被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选作我校为“环境工程专业导论”主要参考书。同时,部份项目成果也作为典型案例应用于教学。如王青教授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图谱与影响尺度”引入本科生教学,作为“环境管理与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
五、良好的科研平台为本科生科技活动提供了优越的实验条件 环境工程专业自学科建设开始,就特别注重利用重点实验室的实验仪器设备。
六、专业建设成效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强调各学科建设的同时,也重视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的引导与支撑作用,学科建设中积极把取得的学术成果转化为本科教育中的优秀资源,从而引领了专业建设也不断取得新突破和新进展,成效越来越显著,特色越来越鲜明。
参考文献:
[1]吴烈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形式和人才培养定位浅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236-238.[2]张颖.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互促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17-176.篇二:学科建设汇报
2011-2015 环境工程学科建设规划
一、总体思路
加强多学科的交叉渗透,重点发展和建设以印染废水处理为主的“环境工程”专业。以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大气污染治理、环境监测作为学科重点建设方向。
二、.学科建设
面向新世纪,环境工程学科机遇与挑战并存,近年来,虽然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的环境学科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承接和完成了一系列的科研项目,获得了一批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同国内其它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相比,我校的环境工程学科发展建设与高水平学校有一定差距。
规划如下:
(1)水污染控制方向:
重点发展以下几个专题:
纺织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及一体化教学科研平台
膜分离方向
高级氧化技术
生物处理与处置
(2)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方向
城市生活垃圾生态处理与资源化
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与清洁生产
(3)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大气污染控制方向:
建立废气综合处理实验平台装置迫在眉睫
三、实验室建设
针对现有试验体系的不足,从紧到松,从整体到局部,按照五年规划,初步建成本硕博一体化、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系统化培养、研究能力和工程能力全面培养创造性实验体系。
(1)环境工程各专业方向实验室系统提级
(2)专业各方向综合实验室建设
(3)仿真验室建设
(4)工艺模拟设计实验室建设
四、师资队伍建设
在以后五年内必须认真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具体措施如下:
(1.)借评聘分离、按需设岗、按岗实行岗位特殊津贴的激励政策,广开门路,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我校工作,并实行人才引进与自主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以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
五、最近1年急需的大型仪器和平台建设
6经费预算
六、年各方向一揽子建设计算经费如下:
水污染控制大约每年需要200万元 大气污染控制150万元 固废150万元
监测150万元 篇三: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1年工作总结摘要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1年工作总结
一、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发展定位:
国内一流
----近期目标:
学院综合实力进入国内本学科前15名
----发展举措:
加强重点,突出特色,提高质量,扩大影响
二、完成的主要工作
(一)标志性成果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获2011年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
(二)主要工作成效
1.学科建设工作
----开展了我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评估自查工作。----“985工程”三期--化学与环境学科创新平台的建设工作按计划实施,并按学校要求全面完成了120万元经费使用任务。
----2011年在sci、ei上发表论文共30篇,其中a类论文14篇(市政工程系3篇,环境工程系8篇,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1篇,环境科学
----获湖北省第八批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2篇,其中环境科学1篇,环境工程1篇。
2.人才培养工作
(1)本科教学
----2011年3月26日-27日,学院在梦天湖酒店召开了本科教学研
讨会。
----按照环境学院“十二五”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规划的目标,明确了“构建环境学科的实践教学的创新体系”为主题进行教学成果的提炼和推广。
2011环境学院获批教改项目清单
----组织开展了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各课程组对课程大纲、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了示范性的讲解。
----积极倡导大学生创新活动。
(2)研究生教育
· 走访了四川等“985”和“211”高校的对口院系,通过现场咨询会、动员会和发放我院招生简章资料等各种方式进行宣传;
· 做好推荐免试生工作。
----圆满完成2011年招生计划。
· 在总结多年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对研究生日常事务进行规范化说明,建立了研究生事务工作手册,确保研究生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 做好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基金申报工作。
----积极做好国际化课程的各项工作。
· 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工作,严格实行博士生论文盲审制度,篇四:环境工程学科名人及其工作介绍
4.环境工程学科名人及其工作介绍
4.1陈俊一(jeffrey chen)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土木系,1969年取得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环境工程博士学位。曾任美国dravo工程公司研发部经理,兼任匹兹堡大学博士生导师、美国铝业公司(alcoa)lancy环境公司研发部主任。现任水环纯(sts)泛亚销售部技术经理。
4.2郝吉明(1946.8.25-)出生于山东省梁山县。1984年毕业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获博士学位。
经过20年的系统研究,在酸雨控制规划方面取得的成果,为确定我国酸雨防治对策起了主导作用。建立了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促成我国轻型车排放标准与欧洲标准的接轨。针对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特点,在大气复合污染的形成及控制策略方面有深入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代表性箸作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燃煤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手册》、《酸沉降临界负荷及其应用》、《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等。兼任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工程与环境委员会委员。
4.3陶葆楷
陶葆楷,1906年10月1日出生于江南水乡无锡,给排水工程与环境工程学家、工程教育家,是我国卫生工程、环境工程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培育的几代科技人才,为发展我国给水排水专业和环境工程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于1935年编写了我国最早的一本《给水工程学》中文教材,其中收集了我国的人工凿井法、井水提升法和井管保护设施等,在结合中国实际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他还编写了《卫生工程名词草案》一书。编写了《下水工程学》、《军事卫生工程》两本教材。参加《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的修订工作。他从50年代中期就着手进行暴雨强度分析方法及计算公式的研究,提出了适应于我国条件的暴雨公式,编写了“暴雨强度分析方法”,经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批准,被收入设计规范,并自1975年在全国试行。此后,陶葆楷仍不懈地进行辛勤笔耕,他先后独自编写或与他人合编了《给水工程》(1954)、《排水工程》(1954)、《排水工程》(上册)(1965)、《排水管道工程》(1974)、《炼油厂污水处理基本知识》(1975)、《污水生物处理基本原理》(1979)等教科书及学术参考书,以及一大批学术论文。
1976年以来,陶葆楷提出了在清华大学设立环境工程专业的倡议,得到了有关领导部门的支持和批准,这样,我国第一个环境工程专业就于1977年在清华大学诞生了。
4.4顾夏声
(1918年5月6日—)出生于江苏无锡。环境工程学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在工程方面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反应器的理论与实践,对其微生物学特性及工程应用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厌氧颗粒污泥的结构模型及形成的“晶核生长”学说,由此找到培养颗粒污泥的优化条件和关键技术,为其后进行的中试和生产性uasb反应器内颗粒污泥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依据。在此基础上开发的uasb反应器处理啤酒等废水的新工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些成果被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和“国家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
2主持“硫酸盐还原作用对厌氧消化的影响与控制”研究项目,使含高硫酸盐有机废水治理技术获重大突破。造纸、味精、脂肪酸、糖蜜等生产废水的有机物浓度高,由于含有大量硫酸盐,严重妨碍厌氧消化技术的应用,成为世界各国废水处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3参与和指导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可生化性和处理工艺研究,提出了经济有效的处理途径。研究了厌氧—缺氧—好氧系统处理焦化废水过程中微生物分布和有机物迁移转化规律,并进行了新型的硝化—反硝化系统的研究,将焦化废水生物处理推向一个新高度。
4参与氧化塘处理废水的科技攻关,对氧化塘中碳、氮、磷的转移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
顾夏声一贯重视教材建设。他本人或带领年轻教师编写了多本高质量的教材,并且能把新的研究成果纳入教材中,随时做出修改,给学生以最新的知识。如他与李献文等合编的《水处理微生物学基础》曾两次再版,受到师生们的好评。他同时担任建设部高校给水排水及环境工程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和国家教委环境工程类专业教材委员会主任委员。
4.5钱易
主编或与他人合作编写:
4.6王宝贞
(一)开发了污水处理与利用生态系统和生态塘新技术(二)在国际上首先成功地完成了生物制氢技术中试研究
(三)率先研究开发了饮用水源水除污染新工艺(四)在放射性废水与
重金属废水处理的研究方面成果卓著(五)研究和开发了高效、经济、节能的污水生物处理与回用新技术,开辟了防治污染和节水新途径(六)积极发挥国际水质协会中国理事作用,积极参加或组织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水污染防治事业在国际上地位做出贡献(七)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上做出贡献
他的发明专利
1、王宝贞:高效除放射性和重金属净水方法 [专利号:92115144.6]
2、祁佩时、王宝贞:复合式厌氧反应器 [专利号:9307727.7]
3、任南琪、王宝贞:污水生物制氢技术 [专利号:92114474.1]
4、王宝贞、孙哲、李高奇:一种高效净水滤罐 [专利号:95208350.7]
5、王宝贞、吴满山:一种破坏臭氧尾气得热力催化装置 [专利号:2l 962 1116357] 4.7黄国和
4.8 刘鸿亮(1932.6.20-)环境工程专家。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5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在水环境研究领域是我国学术带头人。
对我国的湖泊调查、湖泊环境数据库、湖泊富营养化机制、湖泊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是我国湖泊环境研究领域的首席学术带头人。近年,在水、垃圾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系统论文和著作。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期间连续担任国家攻关课题或专题组组长30余篇,公开发表论文180篇。篇五:资源环境学院总结
资源环境学院2015目标管理自评报告
一、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
(一)学科建设规划。资源环境学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
(二)学科方向凝练。打造学科特色与优势,加强地理学学科建设。
(三)学科负责人。我院省级重点学科地理学2015年新增楚天学者特聘教授陈彬、主讲教授李志刚。组织学科成员申请并获批本学科领域省级以上项目8项,全年到账科研经费总数1266万元,人均达22万元。
(四)学科队伍建设。
(五)学科基地建设。
(七)研究生招生。成立了资环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自命题工作小组和复试工作小组,组织机构健全;落实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工作分工、层层落实工作责任,严格遵守招生工作纪律;制定并实施了学院招生宣传工作方案,及时更新学院网站招生专业目录、招生导师等相关信息。选派了责任教授于兴修、邓文胜、汪正祥、张立明赴省内外高校做学术交流与招生宣传,吸引优质生源报考我院相关专业,积极动员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本院;按学校工作要求,认真组织命题、阅卷工作,自命题试卷无卷面错误,阅卷工作无差错,无违规行为。积极探索研究生招生考试试题库建设,“人文地理”试题库如期完成;按要求拟定学院复试、录取工作方案,复试、调剂、录取工作遵守国家政策。
(八)研究生培养。按照研究院工作部署,严格按照一级学科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完善了各课程教学大纲。培养目标定位明确,课程设置科学合理,体现前沿性、综合性和学科特色;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按时提交并得以很好执行;积极落实各教学环节,做好研究生教学工作。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获教研项目1项、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项;选用学科前沿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日历齐全;积极开展探究、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研究生实践教学工作投入到位,参与率达100%,成效明显。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半年,获批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个。
学时、人数符合学校管理规定,无随意调停课现象,有严格的调课及补课申请手续,教学督导定期进行查课及听课。考试考务工作安排有序,教师及时登分、课程成绩按指定时间录入系统,数据存档,严格规范成绩录入环节管理。
(九)学位论文。学位申请、论文答辩工作规范,严格按照相关管理规定按期执行研究生论文开题、答辩环节,并抓好论文答辩环节的检查工作。
(十一)研究生思政与在校行为管理。学院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汪正祥同志为组长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负责人。选配备王瑶、李可二位老师作为班主任和研究生辅导员,加强研究生入学教育、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研究生心理测评,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完善心理干预机制并由专人负责。研究生党团组织健全,举办思想政治教育及学术交流活动22场次,覆盖面达100﹪。
(十二)管理机制。根据学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相关文件和制度,制定出相应的制度与实施细则。
二、本科教学
目前,学院共有四个本科专业: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城乡规划、环境工程。其中,环境工程有三类不同性质的班,即环境工程普通班、环境工程产业班、环境工程国际班。
在院学生人数:地理科学158人;地理信息科学159人;城乡规划165人;环境工程(普通班)151人;环境工程(产业班)55人,环境工程(国际班)160人(其中2012级7人已出国,2013级14人已出国)。
(一)本科教学中心地位
1、领导重视
学院领导班子一贯重视本科教学,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正确处理教学与其它工作关系,树立了“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全院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教师投入教学、经费优先教学、制度保证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的良好氛围。
2、教学指导委员会
自评:3+1(提高分)
(二)教学基本建设
1、教师教学能力建设
每学期学院组织教学公开课1次。系部组织教研活动若干次。
(提高分)
(提高分)
行
自评:4分+13分、课程建设 自评:6分+13分、教学经费 自评:3分
(三)教学基本运、教学管理
第五篇:环境工程微生物总结
选择一个环境问题,论述微生物在防治此问题中的作用及研究应用现状。
由于有机毒物和重金属的污水农田灌溉和土地处理,固体废物的堆放和填埋,以及地下储油罐泄露,还有最普遍的农药喷洒等等,使得土壤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这些物质破坏了土壤生态平衡,随水源进入人体毒害人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微生物土壤修复。
土壤生物修复,是利用土壤中天然的微生物资源或人为投加目的菌株,将滞留的污染物快速降解和转化,恢复土壤的天然功能。土壤本来就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因此选用适当的菌种,可以是受污染土壤本来就有的菌种,或是新植入的菌种。加入适当的营养物并保证合适的溶解氧,微生物可以通过自身的特点快速的分解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从而缩短土壤修复的时间。
关于土壤修复的研究应用现状,最主流的是土壤生物修复功能。有微生物修复法和植物修复法两种。微生物修复法分原位生物修复(将污染土壤在原地处理)和异位生物修复。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对某些污染物的超强吸附积累,以及植物代谢等共同途径,增强污染物的降解活性,从而加速土壤污染物的降解过程。
微生物的特点
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分布广种类多
生长旺繁殖快
适应性强易变异
1分布广种类多:已发现的微生物达10万种以上,新种不断发现.。可以说微生物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冰川,温泉,火山口等极端环境都有。土壤,空气,水,还有动植物体表都有微生物存在。繁殖快:因为微生物的代谢能力很强, 由于微生物个体微小,单位体积的表面积相对很大,有利于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细胞内的代谢反应较快.变异:微生物个体微小,对外界环境很敏感,抗逆性较差,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外界环境的影响;另外,微生物的结构简单,缺乏免疫监控系统, 很容易变异,但微生物的遗传不稳定性,是相对高等生物而言的。
稀释平板分离法
该方法是将一定浓度的活性污泥稀释液,通过平板划线,表面涂布或是平板浇注的方法,接种到配置好的培养基上,最终获得分离出来的特定微生物种群。
1先将一定浓度(10ml)的活性污泥置于90ml无菌水中,摇匀。得到10,-1 2用1ml移液管吸取1ml上述溶液到9ml无菌水中,的10,-2 3重复6次,最终获得10,-6.4做平板:将融化并冷却至50°的培养基倒入消过毒的灭过菌的培养皿中。5
(1)划线:形状多种多样,但是不能划破培养基,同时保证充分分散获得单菌落。(2)浇注:现将配置好的稀释液加入培养皿,在制作平板。
(3)涂布:先用无菌移液管吸取少量稀释液于平板上,用三角刮刀在平板上均匀涂抹。
染色
染色作用:微生物的细胞小而透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与背景反差很小不容易识别,因此,为了增加色差,必须染色以便识别各种形态和细胞结构。分类:简单染色和鉴别染色。
特点:简单染色:只用一种染料,操作简便,但是只能显示微生物形态不能显示构造。
复合染色:用两种以上的染料或试剂进行多次染色处理,使不同菌体和构造显示不同颜色从而鉴别。
革兰氏染色
意义:成功的讲两类混在一起的细菌分离开,作为分类鉴别的第一步。步骤:1,涂片,干燥(固定)2初染:低价草酸铵结晶紫染液1-2min,水洗。3媒染,滴加革兰氏染液,染1-2min,水洗。4脱色:滴加95%乙醇,讲拨片摇晃几下倾去乙醇,重复2-3次。5复染:滴加番红 染2-3min,水洗并干燥。6镜检 关键步骤:脱色是否合适。若脱色过度,G+也可能脱色而被认为是G-。反之。
灭菌消毒
灭菌,是指用物理,化学方法杀灭或者除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及其芽孢。消毒,是指用物理,化学方法杀死物体上的能致病的微生物,或全部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部分芽孢。
方法:干热灭菌,湿热灭菌,间歇灭菌,气体灭菌,和过滤除菌
干热:培养皿 移液管等玻璃器皿。先至于电热干燥箱,160°2h。降至50°
湿热:密闭金属锅,适用于一切物品。先加蒸馏水,浸没被灭菌物品,对称紧固螺栓,预置温度时间,加热 排放冷空气 最后至于37°恒温箱内24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