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乡一体化的意见和建议
对《关于开展贯彻实施(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事业总体方案)专题调
研的通知精神》意见和建议
在莆田市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省委、省政府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决策,是坚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并举和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三群”联动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促进沿海中部地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结合《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提出几点意见。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上,要以科学规划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充分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县域经济、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
1、树立发展县域经济的观念,走城乡统一规划同步推进的路子。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目前较为理想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要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有重大突破,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县域经济。由于历史的原因,城市和农村在管理、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服务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虽然没有截然分开,但其联系也还不够十分紧密,缺乏比较科学和完整的统筹全区城乡发展的统一规划。因此,要真正实现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必须以县域经济的理念做先导,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项目同步规划、同步统筹、同步整合、同步提升,对各种资源进行大整合,形成资源共享的良好格局。尤其是在制定出台各项政策措施、深化城乡配套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之间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为“三农”创造平等发展的机会等方面,要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有限区域、无限发展”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路子。
2、树立依靠工业强区的观念,走以农村工业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经济是基础,经济不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就是一句空话。省内外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富裕农民、转移农民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农村的工业化。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应该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工业化发展;以农村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并通过产
业在城乡的互动,进一步打破城乡界限,缩小城乡差距,进而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3、树立聚集资源发展的观念,走以农村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城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市场化运作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进一步感觉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城乡壁垒和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是造成城镇化滞后和城乡差别扩大的根本原因,也是“三农”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六大发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号召,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进程中,都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保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保持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众所周知,推进农村城市化,不仅能使农村人口向城市城镇聚集,也能使外来人口安居乐业,因此,在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应该把农村城镇化发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进行重点研究和论证;要以新、老城区为中心,确定一批优先发展的中心镇,或在城郊的乡镇试验建设中心村,从而构建起城区、中心镇和中心村三个平台,以集聚农村的各种要素,来加快城市化进程,并在条件成熟时,逐步把农民转变成居民,把农村转变为社区,在缩小经济、社会服务差别的同时,实现生产、管理方式上的根本性变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上的重大突破。
4、树立城乡协调才能快发展的观念,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应积极学习借鉴省内外一些地方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的好思路、好措施,从而找准推进我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打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特别是城市和城市现有企业,如何发挥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工业、商业服务业比较集中,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人口密度大,信息交流快,消费水平较高等优势,在企业反哺支持农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延伸、农民消费和发展观念的转变等方面发挥好带动辐射作用。农业、农村、农民如何依托城市和小城镇,用市场经济的观念为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搞好服务,尤其是针对城市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商业、旅游、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在农产品的种植、畜禽产品的养殖、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和品位的提升、商业服务业人员的培训输送等方面做强做大,满足工业生产和城市消费需求,使城乡资源实现合理有效的流动、整合和配置,形成城市的扩大繁荣和综合发展
离不开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参与;农村的富强、农民的富裕离不开城市和城镇的带动,真正使经济和社会、城市和农村、居民和农民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兴共荣的有机整体,用城乡的协调一致,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5、树立环保优先的观念,走生态环保型推进的路子。近年来,我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绿化美化工作有明显成效。工业废水、废气、烟尘、粉尘、噪音污染得到了较好的治理;城区花园式住宅小区、公园、广场、道路的公共绿地面积显著增加;农村植被保护、造林绿化、退耕还林还草、庭院美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为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条件。同时,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在加快全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项目建设与污染治理、土地开发与生态保护、城市城镇建设与绿化美化、人居环境与公益文化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治理与资金投入等方面的矛盾。这个矛盾如果解决的好,就能形成良性循环,就会促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如果解决的不好,就可能与自然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结合,形成更为恶性的循环。因此,要树立环保优先的意识,把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依法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尽量消除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6、树立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观念,走分类指导重点推进的路子。由于在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居民思想观念、收入分配、乡镇的自然条件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应采取统筹规划设计、中短期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推进的方式进行。要根据全区城市、农村乡镇和农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深入调查研究,认真讨论制定短期实施计划和中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预期目标,制订配套政策、激励措施及保障措施,积极动员全区人民行动起来,自觉主动地参与建设活动。同时,在城乡总体推进的大原则下,对一些有条件的工作应该先行,如建立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乡镇、农户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互利保障关系、反哺带动关系;城市用工与富余农村劳动力输出之间的合同规范关系;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的关系;城乡发展相关配套政策同步落实的关系;小康住宅建设与小城镇布局统筹规划的关系等等,真正做到局部建设与总体建设相符,重点建设与一体化
建设相符,当前建设与长远建设相符,使“点、线、面”相互衔接,延展成“体”,最终实现全区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宏伟目标。
第二篇:城乡一体化意见(20080708)
中共XXX委 XXXXX人民政府 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方案(送审稿)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途径和有效载体,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县的必然要求。市委、市政府确定我县为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县,要求唐海率先成为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样板,对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推进开放创新,实现富民强县,建设人民群众的幸福家园,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富裕农民、城镇化改造农村”的思路,因地制宜,正确处理城镇与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围绕实现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权益保障五个等值化目标,加快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推动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二、目标任务
力争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全面落实农民进城落户、就业、子女就近就读、公共交通、就医报销“五个无障碍”,统筹建立城乡规划、政策措施、市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五大体
-1-系”,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五个一体化”,使全县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农工群众收入持续增长,农村面貌极大改善,城乡差别明显缩小,城乡一体化基本实现。
——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到2012年,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力争比2007年翻一番,达到1.1万元以上。
——农民收入结构实现优化。全县二、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降到10%以下,非农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75%以上。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实现优化。全县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达到10%以上,恩格尔系数达到0.35以下。
——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实现优化。全县农业直接从业人员大幅度减少,非农从业人员占农村实有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
——农村人居结构实现优化。引导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集中,全县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覆盖。全县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社会救助体系覆盖率均达到100%。
——城乡教育事业实现同步发展。农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高中普及率和大学入学率分别达到95%、35%以上。
——城乡居住环境实现同步改善。全面完成文明生态村建设和改水、改厕工程,农村客运实现“村村通”,清洁能源利用进一步普及,农民居住质量指数达到75%以上。
——城乡信息化水平实现同步提高。提高农村彩电、电话、电脑的普及率,农村居民信息化实现程度达到70%以上。
——城乡生态文明实现同步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及农村绿化、美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县适宜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
三、政策措施
(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机制和管理体制,遵循“四点一带”大格局和“港城区县”一体化发展的理念,以及人口聚集、产业聚集的要求,进一步修订我县总体发展规划和县域空间布局规划,统筹进行县城、中心城镇和中心村、基本村空间布局和建设。同时,搞好交通、水利、生态保护和土地利用等专业规划的修编工作,2009年底前,形成区划科学、功能明晰、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和高起点、全覆盖、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体系。
2、加强中心城镇、中心村建设。在加强县城建设的同时,选择区域人口较多、经济辐射力较强、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场部规划为中心城镇,实施小城镇建设与管理示范工程。力争到2012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按照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原则,对现有村队进行整合,加强中心村、基本村的“三化”建设和村民中心建设,鼓励居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2008年全面完成村队整合和“村民中心”建设任务,2010年底前全县所有中心村和基本村实现“三化”目标;到2012年,彻底解决我县村庄空间布局散乱,部分村庄规模过小,一些村庄基础条件较差等问题,县城、中心城镇和中心村居住人口达到全县总人口的90%以上。
3、加强农村新型住宅建设。按着“白墙、红顶、绿树、蓝天、碧海”的要求,大力推行农村房屋“穿衣戴帽”工程,彰显我县沿海农村建筑特色。2008年,在七农场先行试点,抓好农村新民居示范工程,引导农工群众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建造功能齐全、经济美观、环保节能、使用安全的住宅。2009年底前,高速公路、青林公路沿线主要村庄达到“白墙、红顶、绿树”的目标。实施经济补贴政策,鼓励农村居民将原宅基地退回或放弃宅基地申请到城镇购买商品住房。力争五年内完成全县农村“旧公房”
-3-改造工程。
4、加强城乡路网和客运体系建设。在实现全县道路“村村通”的基础上,不断延伸道达深度,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路网体系。积极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和线路公交化改造,2008年底前,开通县城到各农场的客运线路,逐步建立起价格同步的城乡公交客运体系,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2010年实现全县通村公路由县交通部门统一建设和管理。
5、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全面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010年底前全县所有行政村实现24小时连续供水,并逐步完成农村供水系统向县自来水公司的移交工作,提高农村供水系统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启动日处理能力达5万吨规模的污水处理厂项目,2010年完成一期工程,达到日处理2万吨的规模,逐步实现全县城乡供水及污水处理一体化。在实现城乡电力供应同网同价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农村电力设施投入,完善电力供应网络系统,满足城乡生产生活电力需求;逐步向场镇延伸天然气输送管网,努力扩大天然气供应覆盖面,尽力使广大农工群众用上清洁能源;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平台和信息网络终端建设,扩大金农网覆盖面,提高网络服务水平;巩固和扩大广播电视“村村通”成效,到2012年,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加大数字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力度,逐步构建城乡一体的信息服务网络平台。
6、加强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优美城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广泛开展乡村绿化活动,到2009年达到户均10棵树的目标。到2012年,全县所有行政村都要建成文明生态村。加强我县省级湿地与鸟类自然保护区监管保护工作,启动湿地保护者俱乐部和鸟类博物馆建设,提高管理档次和观赏水平。加强重点区域、流域环境的综合治理,全面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加快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在2008年完成各场镇环卫队的组建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农村垃圾“村收集、场镇运、县处理”的管理模
-4-式,2012年底前,实现全县垃圾分片集中无害化处理。结合我县地理条件特点,选择临近畜牧养殖园区的行政村进行试验,发展大型沼气池工程。
(二)统筹城乡产业布局,促进城乡经济融合
7、集约发展板块经济。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资源,着力发展以七、四、十一农场为主、以曹妃甸湿地公园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功能区,以五农场南部、十里海养殖场为主的曹妃甸新区配套产业区,以县城城西经济区和三、十一农场工业小区为主的工业开发区,以六、八、九、十农场为主的现代设施农业区,以沿海公路南部农场部分适宜区域为主的生态立体种养农业区。加快各类园区建设,培植产业集群,实现产业互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城乡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合理流动和有效聚集,城乡经济发展实现有效融合,协调推进。
8、重点培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搞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与管理,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加快发展龙型经济和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使我县农业逐步实现设施化、规模化、特色化和生态化;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积极融入曹妃甸产业发展,以先进制造业、新型建材业、环保产业为重点,打造新型工业基地,力争近期建成生产基地,远期形成生产开发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面对曹妃甸和冀东油田的发展需求,进一步由餐饮娱乐、交通运输、商贸流通、房地产开发向仓储物流、商务服务、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高端产业发展。抓住曹妃甸开发和冀东油田增产扩能的历史机遇,做好规划,积极招商引资,力争5年内全县仓储物流业形成较大规模;依托资源优势和“科学发展(曹妃甸)论坛”举办的契机,把曹妃甸湿地公园建成集星级酒店、商务休闲、旅游度假为一体的会议接待中心、会展中心、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和文化创意基地,打造成“世界一流、现代品味、独具魅力、湿地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以此带动住宿
-5-餐饮、商贸流通、旅游休闲等服务业的全面升级。
9、强力构建市场体系。支持和培养县场两级职业介绍所和各种劳务服务中心、劳务公司发展,大力推行农民“订单式”劳务输出,为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搭建平台,鼓励农村劳动力进城创业和城镇投资者进村兴业,建立起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双向流动保障机制;积极引导城镇资源向农村扩散,鼓励商贸、邮政、医药等企业在农村发展连锁经营,支持供销社发展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推进连锁化“农家店”建设;2008年底前,完成县城集贸市场搬迁,2009年启动集副食、粮油、果菜、水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钢材交易市场和建材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规模大、辐射力强的大型专业市场和大型常日农贸市场、社区市场。2009年完成县人才交流中心和就业服务中心建设。到2010年,全县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管理规范的市场体系。
10、着力提高农民收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组织农工群众参加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引导性培训和农村科技培训,促进农民进棚、进市、进企、进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比较效益;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农业直接从业人员,发展规模经营,增加规模效益。
(三)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11、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加快学区建设,促进规模办学;继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校舍维修经费补助标准,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升农村教学质量;加快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提高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2008年底前,启动第二小学搬迁和第三中学建设,农场中心幼儿园实现一日全托;2010年,全县实现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教育全程15年的免费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发展到5000人左右,与国内高等
-6-学校联合兴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2000人左右。
12、加快文化事业发展。依托曹妃甸开发和湿地资源优势,挖掘教育培训、文化创意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以文化产业促文化事业发展,提高文化品位,促进文化繁荣。抓好县、场(镇)、村三级文化阵地建设。2008年建成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全面完成村民中心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建设,并逐步配齐相应文化娱乐实施;2009年完成县文化中心、图书馆建设,启动湿地文化中心建设和场镇文化站达标升级工程;2010年完成县电影院重建。到2010年,全县十一个场镇文化站建设全部达到省级标准,并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引导农工群众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13、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在全面完成场镇卫生院改造的基础上,加强场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和村队卫生室建设,建立以场镇卫生院为依托、以村队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确保2010年全县11所场镇卫生院和80%的村(社区)卫生室达到省级标准。建立和完善城乡药品监督供应体系,加强药品市场管理,保证城乡用药经济、安全。强化县、场(镇)、村三级疾病防控和卫生监督网络,完善应急处理机制。2009年底前新建县医院、妇幼保健医院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到2012年,全县千人口病床数达到5.9张以上,儿童、孕产妇保健覆盖率、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全民医疗保障覆盖率均达100%。
14、加快体育事业发展。加强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体育组织。到2012年,县内至少建有两个以上体育场馆,全县所有场镇都要建成全民健身场地,所有行政村均安装1条以上全民健身路径。从2009年开始,每两年组织召开一次全民综合运动会,每年组织6次以上单项健身比赛或全民健身活动。
15、加快科技事业发展。实施科技富民工程,组织实施区域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的引进与示范,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农业新品种。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大力扶持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科技示范
-7-企业和龙头企业建设,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大先进、适用农机具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力度,大力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公司,全力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到2012年,农业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95%以上,农业机械化作业率达到60%以上,水稻、果菜、水产和畜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控制面积达到9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16、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水平,全面推行场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使全县养老保险社会覆盖率达到100%。2009年启动现行的“以农业资源固定农工身份”的农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实现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轨。同时,依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养老金统筹标准,让全县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17、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全面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县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的基础上,改革门诊补偿模式和大病补偿方式,适度提高筹资额度,提高报免比例。到2010年,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并轨。
18、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在实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一体化和农村“五保”老人县级集中供养的基础上,建立城乡低保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机制,使之保持全市领先水平。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机构,健全城乡困难家庭资助体系。继续开展困难家庭住房援建工作,推进农村低保户危旧房改造“安居工程”。
(五)深化农垦体制改革,统一城乡社会管理
19、推进农场管理体制改革。在落实国家关于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有关政策,教育、卫生、计划生育、优抚、社会救助资金由县财
-8-政统筹安排的基础上,进一步剥离农场办社会职能,2009年尝试在农场区域成立相应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农村社会管理工作,逐步实现政企全面分开。积极开展村队管理社区化试点试验,摸索经验,逐步推开。通过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到2012年实现城乡社会的统一管理。
20、推进农业资源经营管理改革。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偿、规范流转。在农工群众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农户采取直接转包、反租倒包、股份合作、租赁,以及以承包家庭为单位向企业(农场)入股或群众自愿联合经营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使农村劳动力实现有效转移;推行耕地等农业资源分配的货币化,允许农工放弃土地经营权,凡职工责任田交回农场的,可由农场按国家有关规定为职工缴纳应由农垦企业负担的相应比例的养老统筹金,逐步解除农村人口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农工对农场的依附关系。
21、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城乡户籍管理一体化。对原经营土地到城镇落户的人员,在正式与雇佣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从事个体、合伙经营取得合法执照之前,可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分配口粮田、经营田的待遇,允许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可凭聘用单位录(聘)用证明及相关证件资料,办理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落户手续;对来我县投资兴办实业的各类人员,允许本人及其亲属到我县落户。
22、推进农村干部制度改革。打破传统观念,努力探索新的选人用人机制,扎实启动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使之成为传播知识、推广技术的主力军。每年从机关选派一定数量的年轻干部到基层任职锻炼,了解民意,帮民解困。结合村队整合工作,优化配置基层干部。加强反腐倡廉建设,预防职务犯罪,净化干部
-9-队伍,改善干群关系。力争利用2年的时间,在全县农村建立起一只充满活力、有所作为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六)强化公共财政支撑,倾斜支持农村发展
23、强化财政经济的保障功能。按照“优势互补、产业融合、政策共享、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思路,瞄准曹妃甸、冀东油田主导产业链条,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集聚,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框架,以经济发展促进财政增收,从而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财力支撑。推进场镇财政体制改革,实行“场财县管”。进一步完善场镇区域税收分成办法,实行入区项目税收由招商场镇分享的财税分配政策。加大县对场镇的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强化财政对农村公共服务的保障力度。
24、健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投入机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增量、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都要逐年增长,财政每年安排的城市建设维护费也要部分用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县级财政每年都要统筹安排专项资金,重点解决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带有全局性的问题。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投资融资机制,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由县财政注入资金,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和农村信贷担保中心,利用银行信贷放大功能,聚集财力,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
25、实行农工群众务工经商优惠政策。创造有利于全民创业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鼓励支持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经营,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有效转移。凡我县农村原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脱离土地,从事非农产业经营的,享受与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相同的创业培训、小额贷款担保、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
四、组织保障
1、强化认识,思想到位。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县经济社会
-10-发展大局。全县上下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级干部和农工群众都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搞好体制机制创新,确保城乡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
2、强化领导,组织到位。转变政府职能,完善适应城乡统筹发展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为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督导工作。各场镇、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在全县形成上下贯通、运转高效、组织有力的工作体系和运转机制。要强化统筹职能,明确目标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合力推进。
3、强化考核,落实到位。将城乡一体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场镇、各部门,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内容,强化考核。县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对场镇、县直各单位的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及时通报情况,督导进度。各场镇、县直相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制定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具体方案,并抓好贯彻落实。
第三篇:关于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于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大部分地区城乡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基础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农村经济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为进一步加大城乡一体化建设
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搞好村镇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程。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乡镇进行总体规划,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居进行试点。根据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快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城镇化建设目标。完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污水排放、植被绿化、牲畜圈舍、露天厕所、泥土小路
等综合治理工程。
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长效机制。加大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格局,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培育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市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
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加快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大包括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保险等各项社会事业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缩小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促进全面协调发展。同时,注重巩固完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
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
四、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开展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形式,大规模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的整体综合素质,提高农民自主发展能力、科技致富
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激发农村内在活力。一是要建立起工作责任机制,明确农村基层组织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发挥三级党组织的“联动”作用,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择优配齐配强村组领导班子,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和战斗力;二是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夯实人才基础。吸引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靠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三是要打牢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基础,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村“两委”议事规则、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和村民代表议事程序等一系列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机制,实行“三务”公开,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同时,要加大普法力度,提高村组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好群众来
信来访和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篇: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首先感谢领导为我们提供了此次学习交流的机会,下面我就城乡一体化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不妥之处,还望各位领导,同志们批评指正。
目前我国对城乡一体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统一的看法是指城乡融合。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县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非常重视,采取了不少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以缩小城乡差距和提高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水平为目的,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加快城镇化为核心,以加快人口向城镇转移为着力点,通过强化创新机制,大力实施三个集中(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努力实现三个延伸(即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向农村延伸),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发展的新格局,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共享现代文明;2011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9.61亿元,同比增长14.7%;完成地方固定资产投资33.76亿元,增长51.87%;完成财政总收入
2.37亿元,增长48.8%;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41亿元,增长56.4%;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681元,增长22.8%;实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653元,增长15%。;“五大”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新农保试点、新合疗、城乡低保、一二类残疾人补助等惠民政策规范运行,更多的群众享受到了经济建设的新成果;完善了政务、企务、村务公开制度,保证了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城乡居民民主意识逐步增强。选派了大学生村干部到建制村任职,为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发展农村先进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
一是经济总量还不大。目前我县的经济总量在全市仍处在较后位次,经济发展是在较小基数上的高位增长,经济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经济实力还不强;二是经济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资金、土地、环保等瓶颈制约依然存在,粗放型发展方式还没有得到有效扭转,循环发展任重道远;三是财政增收压力较大。财政收入虽然稳定增长,但骨干财源不稳定,收入结构不合理,财政持续增收的后劲不足;四是带动能力小,城市对农村的带动辐射作用不明显;五是农村环境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容村貌脏、乱、差的现象较为普遍,农村绿化、饮水、就医、上学、交通、居住、娱乐等方与城市还有较大差距。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1、加大推进力度。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强化对城乡一体化推进工作的领导,要像抓工业、抓招商一样抓城乡一体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废除影响城乡一体化推进的政策制度,破除机制、体制制约,建立考核体系。建议建立一套城乡一体化推进情况指标考核体系,奖优罚劣。加强对城乡一体化推进情况督导检查,确保顺利
推进,取得实际效果。
2、科学制定规划。科学制定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打破城乡分割的现状,建立城乡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进行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等的规划工作,统一进行要素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的整治;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和相关制度改革,提高城乡间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经济要素流动的自由度,实现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带动城乡经济的发展。制订城乡产业建设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金融一体化、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等配套政策,并将规划与政策措施通过人大,以法制的形式约束执行。
缩小城乡收入差别是促进农民转入城市的一大动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吸引广大农民进城;城镇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是城镇化发展的直接力量,城镇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吸纳农民进城的能力;食品加工业使农业生产摆脱了只生产原始产品的框框,拉长了生产链,增加了农业产值,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一方面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寻找新的就业出路,另一方面,需要建立更加全面和完善的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途径。因此农业产业化既为城镇化提供了人力资源,又为这些人力资源转移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3、抓好以城带乡。组织领导、专家及具体工作人员成立联合调查组,对如何发挥城市的对农村的带动、辐射作用,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探索城市工业、商贸、金融、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带动农村同行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研究以城带乡,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新举措。统筹抓好新区开发、老城区改造、城中村改造、背街小巷改造、沿街综合整治和城乡结合部整治,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4、提升人口素质。提升人口文化素质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文化素质有时比经济的意义更为深远。城镇化的内涵,不仅仅是指造几幢高楼大厦、修建几条宽敞道路,更重要的是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思想观念的开放。使日益繁荣的农村,在生活水平、生活观念、消费方式上都越来越向城市靠拢,文化素质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成为决定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尽快提高我县劳动者的素质。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提升现有农民文化技术水平,保证使农村孩子受到义务教育及职业技术培育,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备足后劲。
5、繁荣农村经济。通过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等措施促进农业丰收,提高农民收入。与此同时,还需要健全农业社会化的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积极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龙头工商
企业与农户合作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资金短缺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繁荣农村经济,首先需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同时,需要探索发展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建立乡镇银行,扶贫基金组织,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6、扩大社会保障。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对现有的政策扩大宣传,让城乡居民了解情况,积极参与。认真清查摸底,掌握具体情况,使应享受社会保障政策的居民,确保能够得到照顾。公开披露信息,做到客观公正,接受群众监督。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困难居民,鼓励自食其力。积极组织劳务输出,促进增加就业。完善以住院医疗保险为重点,以社会救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城乡一体的重大疾病救助体系,有效解决城乡贫困群众就医难问题。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
以生态城镇建设为抓手
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发展进程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面,我把***加强小城镇建设及环卫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向各位做一下简要汇报:
近年来,***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的小城镇发展战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速加力。作为部门,全力做好服务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提高乡镇驻地、社区的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职责。为此,自年起,我们实施了管理重心下移,率先在全市建立了****分局,加强对乡镇的镇容、环境、规划、绿化、市政设施的管理。截至目前,我县已经建立乡镇城管执法分局***处,有力的推动了我县的小城镇建设,提高了乡镇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为切实改善小城镇的环境卫生质量,我县积极探索环卫工作新思路,制定了城乡环卫一体化政策,积极地开展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四级环卫体系,并把****作为全市实施这一体系的试点乡镇,着力加强环卫服务设施建设。各相关乡镇也十分重视环卫工作,相继建立环卫管理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加大财政投入,配备环卫保洁队伍,购置、建设环卫基础设施。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开展。
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重点在于农村,我县把农村环境卫生
整治作为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将生活垃圾处理列入乡镇重点工作。我局在小城镇建设工作中,针对各乡镇的实际,重点加强环卫服务设施建设。一是全面加强小城镇环卫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在****实施环卫一体化工作中,投资 万元治理了乡镇驻地、社区、村庄的环境卫生,购置了 辆保洁三轮车,修建了 处全封闭垃圾收集池,在 个行政村按照标准安排了保洁员。乡镇驻地和村庄环境明显改善,垃圾集中处理已经开始运行,1
增强了对小城镇的服务功能和承载力。二是不断加强小城镇环境管护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完善依法管理约束机制,确保有监管。实行环卫保洁日常监管制度,由乡镇城管执法分局负责划区分片监管全乡镇环卫保洁工作,及时落实巡查监管记录和通报制度,确保巡查密度全覆盖,全天候保洁无缝隙。三是建立完善市场化、物业化运作机制,确保有人干。成立乡镇环卫保洁所、管理区保洁站、村保洁队三级保洁网络体系,确保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四是建立完善投入机制,确保有经费。实行“县里投一点、镇里出一点、包扶单位担一点、相关企业捐一点、市场运作筹一点”的多元化投入方法,多方筹措资金,破解了资金投入难题。五是积极推动乡镇环卫工作向科学化、机械化、无害化发展。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小型污水处理厂,购置先进的道路保洁、垃圾清运机械车辆,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让乡镇居民真正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生产环境。
总之,我县在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卫服务工作,虽然初见成效,但是各项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很多问题还有待于完善和改进。今后,我们会借这次各位领导来我县调研的契机,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切实为加强小城镇建设,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的长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先进县做出积极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