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化建设考察报告
涌动的城市化大潮——苏浙鄂城市化建设考察报告
初冬时节,根据张世军书记的决策思路和具体要求,市委政研室组织人员赴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就城市化建设进行了考察学习。所到之处,我们并未被南国的湖光山色所陶醉,而无时不为这里涌动的城市化大潮所感奋。无论在江苏省的南京、无锡、昆山,还是在浙江省的杭州、温州、台州以及湖北省的襄樊,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座区域中心城市正在做大、做强、做美,一些县城和重点镇正在竞相崛起,群星拱月般的城市化体系初露端倪;听到的是他们各具特色的城市发展规划和宏伟的奋斗目标;感受到的是他们强烈的城市化意识以及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充满的信心,并从所见、所闻、所感中引发了深刻的思考。
显著的成效 宏伟的目标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我们这次考察的城市,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城市化建设起步早,发展快,成效显著。目前,他们又都借着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的东风,掀起了新一轮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热潮,确立了宏伟的奋斗目标。——小城镇迅速崛起。考察中我们发现,所到之处的小城镇建设同样是先声夺人,成绩斐然。其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要数苏州市的昆山、台州市的泽国镇和襄樊市的太平店镇。昆山东邻上海,西连苏州,沪宁高速公路、沪宁铁路、312国道横贯全境。有利的区位优势,使得昆山在上海浦东开发和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带来的机遇面前如鱼得水,主动接受两地的强力辐射,将世界500强大企业中的27家吸引到自己的开发区投资办厂,不仅带动了该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外向型经济的形成,而且将城镇建设推向一个辉煌的发展阶段。现在的昆山,东有4.8平方公里经过匠心改造的老城,西有30平方公里精品建筑荟萃的新区,新老城区珠联壁合,现代气息与古典风韵相互交融,构成了特色鲜明、充满魅力的城市形象。同时,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开放程度的逐步扩大,也展示出这座城市广阔的发展前景。难怪这里的决策者们把昆山长远的奋斗目标定位在现代化大城市上来。台州市的泽国镇位于温岭市的北大门,是台州市首批确定重点建设的10个中心镇之一,也是近年来城镇建设崭露头角者。走进泽国镇,我们看到那宽阔整洁的街道,那矗立的泽国大厦、环天大厦、医院大楼、五洲大酒店等标志性建筑颇具现代城镇气魄。还有那分布于镇内的鞋业商城、五金轴承调剂中心、机床交易中心等25个专业贸易市场,以及那座落在镇周围的大小工业企业,更是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和勃勃生机。该镇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万多人,城镇化率达到78%。襄樊市虽处我国中部欠发达地区,但在城镇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并不比沿海一些地方逊色多少。该市目前已拥有小城镇310个,建成区总面积达210平方公里,先后有117万农民进入小城镇,占农村总人口的28%。自1998年,该市每年还从市财政拨出400万元重点扶持20个中心镇加快发展,其中就有我们所考察的太平店镇。这个濒临汉水的古镇,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科学规划,逐步形成了一河、四区、五中心的开发建设格局。“一河”,就是在汉水的大沙洲上开发大型游乐场所;“四区”,就是老城居住区、镇东部新居住区、化纤东路新工业区、铁路以东湖北化纤总公司区;“五中心”,就是行政管理中心,主商业中心,副商业中心,文化、教育、体育中心和城市游乐中心。目前,大部分工程项目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中,建成面积达4.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5.6万人,城镇化率达68%。随着小城镇的迅速崛起,这些地方的城市化体系已具皱形。——生态环境明显改观。我们所考察的城市,大多工业化程度比较高,这既给他们带来了经济快速增长的甜头,也带来了环境严重污染的苦头。所以,近几年他们从中吸取教训,在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走可持发展道路方面普遍形成了共识。苏州为实现“水更清、地更绿、天更篮、城更美”的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对太湖沿岸的278家企业进行重点治理,1998年基本做到了废水达标排放,使太湖逐步恢复到二级或三级水质。1999年投资12亿元开始对古城河道实施了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力争用三年时间使河水变清、变活。而且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种草活动,建起了河道、街道林带和公共绿地,使城市绿化覆盖率从1985年的15.7%提高到3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从1.5平方米扩展到5.1平方米。杭州为让城市“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洁起来”,改变“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形象,投资65亿元,实施了“蓝天、碧水、绿色、清静”生态工程,对西湖、运河和市内10多条主要河道进行了全面治理,对环城西路等35条道路进行了绿化、彩化、序化。自1998年起,杭州每年扩绿100万平方米,目前已达到544万平方米。如今的苏杭二州,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加展示出“人间天堂”的诱人风采。
·考察报告格式 ·民办教育考察报告 ·服装企业考察报告 ·赴外地学习考察报告
——发展目标宏伟远大。考察中我们感觉到,这些城市的决策者们无不志存高远,把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蓝图绘制得十分宏伟,战略目标非常远大。以无锡为例,该市现在的建成区面积为97.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11.7万人。规划到2005年,城区建成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5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0%;到2012年,城区建成面积达到18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85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5%,力争成为全国的重点经济中心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国内著名的旅游胜地。该市还根据“积极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大力发展重点中心镇”的总体思路,规划到2012年,构建起“一个主城(无锡)、两个副城(江阴、宜兴)、十五个重点中心镇”的城市化空间框架,形成以特大城市为主体、中等城市为辅翼、重点中心镇为基础的梯度组合、层次分明、中心突出、群体呼应、功能协调、优势互补的城市体系。杭州、南京两个省会城市的战略定位更是卓尔不群。杭州市提出,到2012年,逐步建成1个2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3个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4个10—20万人口的小城市,7个5—10万人口的重点镇,10个3—5万人口的中心镇,100个3万人以下的一般镇。南京市提出要将6516平方公里的城乡面积全部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之中,以主城为核心,以长江两岸束状交通走廊为市域城镇的主发展轴,以主城向南的交通干线为次发展轴,形成主城——都市圈——市域三个层次的城市总体格局。
得力的措施 配套的政策
我们考察的这些城市,之所以能在城市化建设上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关键在于他们都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制定并实行了一些配套政策。
1、切实加强城市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监督。他们都把城市规划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有的还专门成立了规划委员会和规划咨询机构。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始终贯穿“立足实际,科学合理,尊重规律,适度超前”的指导原则,对规划的具体内容,大到城市的战略定位、城市化体系的空间布局,小到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某些部位的设计,都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聘请专家学者反复论证的基础之上,甚至运用高科技手段来提高规划编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增强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超前性。规划一经制定并经上级部门批准,就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不准在实施中随意更改,以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如杭州市实行用法定图则确定城市控制性详规的制度,明确了市和区、县及各级政府部门实施规划的权力和义务,建立了依法监督机制和行政、法律责任追究机制,保障了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
2、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城市建设筹资渠道。为解决资金短缺这一制约城市建设的“瓶颈”,大多城市都逐步探索并建立起了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在这方面,台州和温州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运营企业化、设施享用商品化的方式直接融资,加快城市建设的做法颇具创意,效果也很好。以台州为例,该市在“只求所在,不求所有”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指导下,大胆突破传统的投融资体制,把市场机制引入到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运用级差地租原理,以土地有偿出让和房地产经营为手段,积极筹集建设资金。同时,把基础设施由公益型变为经营开发型推向市场,按照价值规律制定使用价格,建立有效的投资回收机制,提高基础设施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循环。台州撤地设市仅四年时间,正是依靠以项目带开发,以路带房,以房修路,滚动发展,将建成区面积扩大了10.33平方公里。
3、坚持建管并重,创造优良的城市环境。南京、杭州正确处理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坚持“建管同步、建管并重”的原则,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建立制度,健全法规,逐步使城市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以高水平的管理促进高质量的建设。首先是不断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设置综合管理机构,明确职责,提高管理效率;其次是加强工程建设管理,规范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完善建筑有形市场,着力提高工程报建率、招标投标率、建筑工程交付合格率和质量优良率。其三是强化社区服务,建立以物业管理为核心的住宅小区综合管理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形成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其四是不断健全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实行依法治市,保证人民代表在城市管理上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批评监督权,并严格落实城市管理责任制。
4、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提高城市的集聚功能。概括所考察城市的做法,集中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行政区划和管理权限进行调整,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市、县政府在同一个市区的,原则上应撤县设区,并合理确定市辖区范围;县级市城区可根据城市管理需要,撤镇设街道办事处;县(市)政府驻地镇、中心镇,可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将周边相连的有关乡镇并入,对城区、县城、中心镇的发展规划权适当集中在市县,确保城市网络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二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外来人员,逐步放宽条件,为其办理城市户口;鼓励引进人才、投资移民和进城购房,允许其本人及配偶、子女申请办理城市户口;引导农民进城落户,进城后仍可保留农村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可有偿转让,也可折股享受相应的权益,并在教育、就业、兵役、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三是改善城镇投资环境,引导产业向城镇集聚。以县、市政府驻地镇、中心镇为重点,建立设施完善的特色工业园区,在土地出让、规费收取等方面实行优惠,以吸取周边和外地企业入驻园区。园区外企业新上的技改项目,规模超过现有固定资产的,原则上集中到园区内兴建。并采取环保执法、用地控制等手段,严格限制农村工业新的零星布点,引导其向城镇集中。同时,要求大中城市大力促进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前来落户;积极创建高新技术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为高新技术企业及创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持鼓励发展城市商贸、旅游、金融、教育、信息及各类社会服务业,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四是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形成城镇建设集约用地机制。在稳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促使土地使用权有效流转。对按规划向城镇迁建的农村居民点,在确保退宅还耕的前提下,可按还耕面积等量转换到城镇建设规划区选址,并允许乡镇企业在保证将原厂房用地退建还耕的前提下,易地等量置换到工业园区选址建设。同时鼓励盘活存量土地,对城镇建设使用存量土地者,可优惠收取规费。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第二篇:城市化建设考察报告
涌动的城市化大潮——苏浙鄂城市化建设考察报告
初冬时节,根据张世军书记的决策思路和具体要求,市委政研室组织人员赴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就城市化建设进行了考察学习。所到之处,我们并未被南国的湖光山色所陶醉,而无时不为这里涌动的城市化大潮所感奋。无论在江苏省的南京、无锡、昆山,还是在浙江省的杭州、温州、台州以及湖北省的襄樊,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座区域中心城市正在做大、做强、做美,一些县城和重点镇正在竞相崛起,群星拱月般的城市化体系初露端倪;听到的是他们各具特色的城市发展规划和宏伟的奋斗目标;感受到的是他们强烈的城市化意识以及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充满的信心,并从所见、所闻、所感中引发了深刻的思考。
显著的成效 宏伟的目标
我们这次考察的城市,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城市化建设起步早,发展快,成效显著。目前,他们又都借着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的东风,掀起了新一轮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热潮,确立了宏伟的奋斗目标。
——中心城市正在做大。考察期间,每当我们走进一座中心城市,登高鸟瞰城市发展的全貌,眼前的情景总是令人由衷地感叹:蓝天白云下,绿树碧水间,一幢幢透着现代气息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各展风姿;一条条宽阔繁华的街道正在向外延伸;一片片新区、开发区呈组团式拉大着城市的框架。杭州作为省会大都市,凭借着强大的产业支撑和名城效应,开发经营城市的气魄大,动作也大,正在形成“一个主城、两个副城,六个旅游区”的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建成面积已达150平方公里。苏州地处长江三角州中心,是与杭州齐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该市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积极探索出一条保护古城风貌与适应时代要求相兼容的城市建设路子,目前已构建了“东园西区,古城居中,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即在古城以西沿运河两岸规划建设了52平方公里的新区,在古城以东开发建设了苏州工业园区,市区建成面积达82平方公里。位于浙江沿海中部的台州,抓住1994年撤地建市的难得机遇,经过短短几年的艰苦努力,便在城市建设上脱颖而出,市区建成面积已由原来的22平方公里扩大到36平方公里。目前已构筑了以市府大道、中心大道为主干的交通网络;建成了市府大楼、高教园区、开元小区、中心医院等办公、教学、医疗、商住楼群;完成了电信枢纽中心、创业中心、安居二期小区等10多个重点工程。尤其是新建成的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业街,以其新颖的设计、合理的布局、独树一帜的风格,成为台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小城镇迅速崛起。考察中我们发现,所到之处的小城镇建设同样是先声夺人,成绩斐然。其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要数苏州市的昆山、台州市的泽国镇和襄樊市的太平店镇。昆山东邻上海,西连苏州,沪宁高速公路、沪宁铁路、312国道横贯全境。有利的区位优势,使得昆山在上海浦东开发和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带来的机遇面前如鱼得水,主动接受两地的强力辐射,将世界500强大企业中的27家吸引到自己的开发区投资办厂,不仅带动了该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外向型经济的形成,而且将城镇建设推向一个辉煌的发展阶段。现在的昆山,东有4.8平方公里经过匠心改造的老城,西有30平方公里精品建筑荟萃的新区,新老城区珠联壁合,现代气息与古典风韵相互交融,构成了特色鲜明、充满魅力的城市形象。同时,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开放程度的逐步扩大,也展示出这座城市广阔的发展前景。难怪这里的决策者们把昆山长远的奋斗目标定位在现代化大城市上来。台州市的泽国镇位于温岭市的北大门,是台州市首批确定重点建设的10个中心镇之一,也是近年来城镇建设崭露头角者。走进泽国镇,我们看到那宽阔整洁的街道,那矗立的泽国大厦、环天大厦、医院大楼、五洲大酒店等标志性建筑颇具现代城镇气魄。还有那分布于镇内的鞋业商城、五金轴承调剂中心、机床交易中心等25个专业贸易市场,以及那座落在镇周围的大小工业企业,更是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和勃勃生机。该镇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万多人,城镇化率达到78%。襄樊市虽处我国中部欠发达地区,但在城镇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并不比沿海一些地方逊色多少。该市目前已拥有小城镇310个,建成区总面积达210平方公里,先后有117万农民进入小城镇,占农村总人口的28%。自1998年,该市每年还从市财政拨出400万元重点扶持20个中心镇加快发展,其中就有我们所考察的太平店镇。这个濒临汉水的古镇,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科学规划,逐步形成了一河、四区、五中心的开发建设格局。“一河”,就是在汉水的大沙洲上开发大型游乐场所;“四区”,就是老城居住区、镇东部新居住区、化纤东路新工业区、铁路以东湖北化纤总公司区;“五中心”,就是行政管理中心,主商业中心,副商业中心,文化、教育、体育中心和城市游乐中心。目前,大部分工程项目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中,建成面积达4.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5.6万人,城镇化率达68%。随着小城镇的迅速崛起,这些地方的城市化体系已具皱形。
——城市功能逐步完善。考察中我们注意到,不管是中心城市还是小城镇,他们并非一味地拉大城市框架,盲目地扩展城镇规模,而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完善城市功能放在首要位置。南京作为特大型省会城市,自1990年以来,面对保护改造古城和开发建设新区的双重任务,仍不惜投巨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服务功能。相继建成了机场高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南京段等70多条道路,形成了由城市向周边辐射的公路网络;构筑了“经五纬八”城市道路主干骨架,市内交通状况得到改善。同时,先后完成了电网建设工程、饮用水源改造工程和50万立方米油制气工程,城市供电、供水状况明显好转,供气问题基本解决,气化率达到96%以上。还全面开通了卫星通讯地球站和2.5G信息高速公路内环线、智能网、综合业务数字网,电话普及率达50%,电话用户结构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襄樊市的太平店镇,基本做到了设备完备,功能齐全。目前已达到镇内主干道铺装率100%,通电率100%,自来水普及率85%,燃气普及率70%,污水处理率92%。
——生态环境明显改观。我们所考察的城市,大多工业化程度比较高,这既给他们带来了经济快速增长的甜头,也带来了环境严重污染的苦头。所以,近几年他们从中吸取教训,在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走可持发展道路方面普遍形成了共识。苏州为实现“水更清、地更绿、天更篮、城更美”的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对太湖沿岸的278家企业进行重点治理,1998年基本做到了废水达标排放,使太湖逐步恢复到二级或三级水质。1999年投资12亿元开始对古城河道实施了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力争用三年时间使河水变清、变活。而且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种草活动,建起了河道、街道林带和公共绿地,使城市绿化覆盖率从1985年的15.7%提高到3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从1.5平方米扩展到5.1平方米。杭州为让城市“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洁起来”,改变“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形象,投资65亿元,实施了“蓝天、碧水、绿色、清静”生态工程,对西湖、运河和市内10多条主要河道进行了全面治理,对环城西路等35条道路进行了绿化、彩化、序化。自1998年起,杭州每年扩绿100万平方米,目前已达到544万平方米。如今的苏杭二州,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加展示出“人间天堂”的诱人风采。
·考察报告格式 ·民办教育考察报告 ·服装企业考察报告 ·赴外地学习考察报告
——产业集聚势头强劲。考察中我们了解到,随着城市外延的扩张和内涵的提升,产业集聚势头十分强劲。苏州依托东园西区,大力招商引资,目前已有4587家企业入驻园区,其中外资企业914家,国内企业3673家;合同利用外资106.6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8.23亿美元。襄樊市的太平店镇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已成为乡镇企业集聚的一片热土。目前全镇共有各类企业449家,其中围绕城镇建厂的就达304家,形成了一个以纺织服装、建筑建材、机械铸造、化工印刷为主体的乡镇工业园区,年产值达29.7亿元。工业园区的兴起,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全镇注册登记的个体私营户已达3500多家,年产值6.5亿元,从业人员突破1.8万人,并涌现出了一批资产超百万甚至千万元的民营大户。
——发展目标宏伟远大。考察中我们感觉到,这些城市的决策者们无不志存高远,把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蓝图绘制得十分宏伟,战略目标非常远大。以无锡为例,该市现在的建成区面积为97.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11.7万人。规划到2005年,城区建成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5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0%;到2010年,城区建成面积达到18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85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5%,力争成为全国的重点经济中心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国内著名的旅游胜地。该市还根据“积极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大力发展重点中心镇”的总体思路,规划到2010年,构建起“一个主城(无锡)、两个副城(江阴、宜兴)、十五个重点中心镇”的城市化空间框架,形成以特大城市为主体、中等城市为辅翼、重点中心镇为基础的梯度组合、层次分明、中心突出、群体呼应、功能协调、优势互补的城市体系。杭州、南京两个省会城市的战略定位更是卓尔不群。杭州市提出,到2010年,逐步建成1个2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3个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4个10—20万人口的小城市,7个5—10万人口的重点镇,10个3—5万人口的中心镇,100个3万人以下的一般镇。南京市提出要将6516平方公里的城乡面积全部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之中,以主城为核心,以长江两岸束状交通走廊为市域城镇的主发展轴,以主城向南的交通干线为次发展轴,形成主城——都市圈——市域三个层次的城市总体格局。
得力的措施 配套的政策
我们考察的这些城市,之所以能在城市化建设上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关键在于他们都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制定并实行了一些配套政策。
1、切实加强城市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监督。他们都把城市规划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有的还专门成立了规划委员会和规划咨询机构。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始终贯穿“立足实际,科学合理,尊重规律,适度超前”的指导原则,对规划的具体内容,大到城市的战略定位、城市化体系的空间布局,小到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某些部位的设计,都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聘请专家学者反复论证的基础之上,甚至运用高科技手段来提高规划编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增强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超前性。规划一经制定并经上级部门批准,就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不准在实施中随意更改,以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如杭州市实行用法定图则确定城市控制性详规的制度,明确了市和区、县及各级政府部门实施规划的权力和义务,建立了依法监督机制和行政、法律责任追究机制,保障了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
2、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城市建设筹资渠道。为解决资金短缺这一制约城市建设的“瓶颈”,大多城市都逐步探索并建立起了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在这方面,台州和温州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运营企业化、设施享用商品化的方式直接融资,加快城市建设的做法颇具创意,效果也很好。以台州为例,该市在“只求所在,不求所有”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指导下,大胆突破传统的投融资体制,把市场机制引入到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运用级差地租原理,以土地有偿出让和房地产经营为手段,积极筹集建设资金。同时,把基础设施由公益型变为经营开发型推向市场,按照价值规律制定使用价格,建立有效的投资回收机制,提高基础设施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循环。台州撤地设市仅四年时间,正是依靠以项目带开发,以路带房,以房修路,滚动发展,将建成区面积扩大了10.33平方公里。
3、坚持建管并重,创造优良的城市环境。南京、杭州正确处理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坚持“建管同步、建管并重”的原则,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建立制度,健全法规,逐步使城市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以高水平的管理促进高质量的建设。首先是不断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设置综合管理机构,明确职责,提高管理效率;其次是加强工程建设管理,规范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完善建筑有形市场,着力提高工程报建率、招标投标率、建筑工程交付合格率和质量优良率。其三是强化社区服务,建立以物业管理为核心的住宅小区综合管理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形成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其四是不断健全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实行依法治市,保证人民代表在城市管理上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批评监督权,并严格落实城市管理责任制。
4、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提高城市的集聚功能。概括所考察城市的做法,集中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行政区划和管理权限进行调整,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市、县政府在同一个市区的,原则上应撤县设区,并合理确定市辖区范围;县级市城区可根据城市管理需要,撤镇设街道办事处;县(市)政府驻地镇、中心镇,可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将周边相连的有关乡镇并入,对城区、县城、中心镇的发展规划权适当集中在市县,确保城市网络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二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外来人员,逐步放宽条件,为其办理城市户口;鼓励引进人才、投资移民和进城购房,允许其本人及配偶、子女申请办理城市户口;引导农民进城落户,进城后仍可保留农村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可有偿转让,也可折股享受相应的权益,并在教育、就业、兵役、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三是改善城镇投资环境,引导产业向城镇集聚。以县、市政府驻地镇、中心镇为重点,建立设施完善的特色工业园区,在土地出让、规费收取等方面实行优惠,以吸取周边和外地企业入驻园区。园区外企业新上的技改项目,规模超过现有固定资产的,原则上集中到园区内兴建。并采取环保执法、用地控制等手段,严格限制农村工业新的零星布点,引导其向城镇集中。同时,要求大中城市大力促进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前来落户;积极创建高新技术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为高新技术企业及创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持鼓励发展城市商贸、旅游、金融、教育、信息及各类社会服务业,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四是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形成城镇建设集约用地机制。在稳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促使土地使用权有效流转。对按规划向城镇迁建的农村居民点,在确保退宅还耕的前提下,可按还耕面积等量转换到城镇建设规划区选址,并允许乡镇企业在保证将原厂房用地退建还耕的前提下,易地等量置换到工业园区选址建设。同时鼓励盘活存量土地,对城镇建设使用存量土地者,可优惠收取规费。的经验 有益的启示
这次南方之行,虽是来去匆匆,走马观花,但考察归来,经过一番回味思考,觉得他们在城市化建设实践中创造的成功经验,很值得借鉴,至少可以从中得到以下有益启示。
加快城市化建设,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城市化意识。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当今世界的历史性潮流。同时,城市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又是一种全新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加快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而且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现代化大城市的观念、区域协调发展的观念和开拓创新的观念。苏浙一带的城市化建设之所以起步早,发展快,从根本上讲,正是得益于人们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因为在城市化进程中,有形的是城建,无形的是观念,观念的更新会给城市化建设注入巨大的推动力。
加快城市化建设,必须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因地制宜地搞好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化建设的龙头。只有舞好规划这个龙头,才能卓有成效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否则,将会给城市未来的发展格局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给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对城市规划要高度重视,谨慎从事。无论是编制城市体系的总体规划,还是编制每个城镇的建设规划,都必须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坚持改革创新、突出特色、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路,理顺规划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规划决策机制,注重规划的系统性、超前性。同时还要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加快城市化建设,必须注重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象征和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一笔无形的资产。良好的城市形象对改善投资环境,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而,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形象的塑造,既不能单纯地追求高楼大厦、高架路和立交桥,也不能盲目地照搬照套,贪大求洋。应当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条件,确定符合城市个性特点的建设发展方向,着力在构筑建筑精品,培育文化内涵,保护历史古迹和美化环境上下功夫,形成融现代文明、古代文明、生态文明于一体的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
加快城市化建设,必须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经营开发城市的新路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城市体制特别是融资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城市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搞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经济基础是保障,资金是最根本的支撑。面对城市建设的巨额投入,仅依靠财政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不断拓宽思路,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和外来资金共同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新机制,以推进城市化的良性发展。
加快城市化建设,必须敞开城门,创造条件,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城市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不仅包括城市建设,还包括人口的集聚、产业的集聚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而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则是城市化的核心内容。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有可能走入为城市化而城市化的误区。所以,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环境,增强城市对人口、产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同时,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对诸如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体制、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产业政策等实行全面改革,为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加快城市化建设,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转变政府职能。城市化建设这一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宽,工作量大,系统性强。要顺利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宏观决策机制和组织运行机制,并实行领导负责制,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价机制。同时,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各部门的关系,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形成强大的合力,避免重复建设、互相扯皮、资金浪费等现象,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为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提供保障。
第三篇:建设城市化的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建设城市化的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发展园区经济是全区上下当前的主要任务,亦是区政协今年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着力点。为了在发展园区经济方面发挥政协智囊团献计献策的作用,8月中旬,杨肖英主席亲自率领政协常委考察团一行20多人,赴苏州工业园考察。
苏州工业园位于苏州古城东郊美丽的金鸡湖畔,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大合作项目,1994年正式启动建设,行政辖区面积260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50万,计划吸引各类投资1000亿美元。9年多来,园区注重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经验,融新加坡国际化理念和苏州文化底蕴于一体,建成区内每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资近1亿美元,形成了纵横交错的高等级道路、高标准设施和一批大容量源头厂,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保持着年均50%左右的增幅。目前,园区已成为中国发展速度最快、开发水平最高、吸引外资最多的开发区之一。2002年全区GDP达到252亿元,比94年增长21倍;完成财政收入32.6亿元,增长82倍;进出口总额从几百万美无增长到57.4亿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00元、职工年均工资2.3万元,分别增长了1.6倍和3.2倍;新增就业岗位6万余个。目前,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比重均在15%左右,成为苏州市经济新的亮点和增长点。苏州工业园在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天津开发区和浦东开发区,有成熟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一、苏州工业园区的经验
1、工业园区建设与城市化建设相结合的理念。苏州市把工业园的建设纳入到整个城市化建设的大范畴来考虑。苏州市有两个园区,一个是苏州工业园,位于苏州古城的东郊,一个是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位于古城的西郊。两个园区与苏州古城有机结合,一体两翼,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既保留了苏州“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又展现出现代化城市的新貌。两个工业园区便是两座新城,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学校、体育场馆、医院、商住区、商场、酒店等社会各项配套设施应有尽有。工业城的开发经营理念使得第二产业用地所带来的损失,通过拍卖第三产业用地得到弥补,维护了整个工业园资金的良性循环和总体平衡。
2、高起点的规划、高标准的建设和国际化的管理。苏州工业园拥有世界一流的城市设计和规划体系。其规划突出强调了“以人为本”理念,并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适当超前滚动开发”原则。苏州工业园位于金鸡湖畔,国际著名的美国易道(EDAW)公司负责编制金鸡湖地区景观规划,园区企业必须用53%的土地作为绿化用地,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00多亿,其中16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九通一平”(道路、供电、供水、燃气、供热、排水、排污、邮电、有线电视和土地填高平整)的国际水准。2001年7月经国家环保总局专家的认证审核,取得了中国以及英国UKAS的双重ISO14001认证证书,同年12月被正式授于ISO14001国家示范区称号。
3、高效周到的行政服务。苏州工业园区内设管委会,是苏州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下设九个职能部门,对园内企业进行前期服务和后期服务。前期服务方面,实行一站式的服务,投资者只要进管委会一个大门,就能办妥全部手续,并且有专门的部门进行跟踪和指引。管委会的办事程序简化,收费项目较少,办事效率非常高,他们全面实行承诺制,建设项目从立项至开工建设,全部审批时间不到1个月。在后期服务方面,他们建立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定期走访客户,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经国务院的批准,苏州工业园内设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办事机构,使园区进出口货物的通关速度大大加快。高效周到的行政服务,使园区的投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4、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许多国内著名的大学在苏州工业园设研究生院。企业与全国1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立产学研联合体250多个。创办了国际企业孵化器、院士创业园、信息产业园、国际科技园、生命科学园、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博士后流动站和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人才,现有7500多名国外和港澳台专家、管理人员常住苏州,有1200多名回国留学生在苏州创业。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园区企业办学,大型企业参股,学生采取工厂式学习,学生一毕业到
车间就能上流水线生产。职业技术学院为园区提供了大量的蓝领人才。
5、招商引资强调走出去。管委会专门设立招商局,负责招商引资工作。“非典”警告解除后,苏州工业园管委会组织100多团次,面向国外大型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全方位地宣传推介工业园区的建设情况、优惠政策、投资环境、合作项目、发展目标。长期坚持走出去的招商引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到目前为止,全区累计批准外资投资企业1159家,其中中新合作区内开工企业263家,投产企业有190家。实现合同外资14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0亿美元。世界500强的国际跨国公司有45家进入园区投资发展。
二、对顺德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启示
1、园区建设要与城市化结合起来。顺德工业园区A、B、C园分别座落在新城区的东南西方向,A、B两园与新城区尤为接近。顺德将来成为百万人口的中心城区,工业园肯定在城区范围内。因此,工业园的建设要放进中心城区建设这一大背景去考虑,否则,城市周围将是大片厂房,缺乏城市魅力。工业园的建设实际上是城市的建设,园区的规划设计实际上是现代化新城的设计,经营工业园实际上是经营工业新城。
2、适度超前地规划,高标准分阶段地建设。规划要考虑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需要,道路的宽度、绿化的比例、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分布、地下网管的设计等等,都应该适度超前。规划用地虽要考虑经济因素,但是过分考虑眼前利益,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高新企业和高素质的人才对于园区环境的要求都很苛刻,低档次的工业园,是无法吸引大规模、高附加值的企业。对于国外有实力投资公司来讲,地价低廉只不过是吸引他们来华投资的因素之一,更主要的因素是劳动力价格、技术熟练程度、政府服务、园区环境、配套设施以及产业基础等。因此,我们没必要采取降低地价、拼土地资源的做法,来吸引外资;而应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地建设工业园,优化园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妥善经营园区土地资源,吸引高附加值的企业和优秀的人才入园,以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促进第二产业。
3、尽快建立园区优质高效的服务机构。工业园要明确管辖,只有明确管辖才能明确投入,明确权利义务。顺德区、镇两级工业园可借鉴苏州工业园成立管委会的做法,区、镇两级工业园管委会分别是区、镇政府派出的办事机构,代表同级政府行使规划、投资、管理的权限。管委会要提高服务水准,首先要服务入园。办事机构入园后,一方面可扩大社会影响,直接对外招商引资;另方面对入园企业提供快捷的服务,及时为其立项、建设、投产办妥全部手续。其次对企业投产后要进行跟踪服务,定期走访客户,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管委会要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实行灵活的政策措施,对入园企业全面实行承诺制,规定办理完毕全部审批不得超过1个月。当前顺德项目审批最大问题是中间环节,有部门人员的业务素质问题,有责任心问题,但根本还是服务的观念和意识问题,有必要由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的人员进行一次深入的学习和讨论,必要时组织部分人员到苏州工业园进行对口的学习。
4、引入高校和科研机构,提升园区的产业水平。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与全国高校合作办学,设立大学分校或研究生分院;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创办国际企业孵化器、创业中心、软件园、博士后流动站和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顺德创业。
5、全方位立体式的招商引资。设立顺德招商引资网,实行网上招商;委托国内外知名的招商公司,实行中介招商;优化投资环境,使企业增资扩产,吸引相关配套产业,达到以商引商;组织招商队伍走出去,面向世界500强,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在实行立体化的招商引资时,要注意做好园区的形象设计和宣传,增强园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第四篇:涌动的城市化大潮——苏浙鄂城市化建设考察报告
涌动的城市化大潮——苏浙鄂城市化建设考察报告
初冬时节,根据张世军书记的决策思路和具体要求,市委政研室组织人员赴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就城市化建设进行了考察学习。所到之处,我们并未被南国的湖光山色所陶醉,而无时不为这里涌动的城市化大潮所感奋。无论在江苏省的南京、无锡、昆山,还是在浙江省的杭州、温州、台州以及湖北省的襄樊,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座区域中心城市正在做大、做强、做美,一些县城和重点镇正在竞相崛起,群星拱月般的城市化体系初露端倪;听到的是他们各具特色的城市发展规划和宏伟的奋斗目标;感受到的是他们强烈的城市化意识以及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充满的信心,并从所见、所闻、所感中引发了深刻的思考。
显著的成效
宏伟的目标
我们这次考察的城市,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城市化建设起步早,发展快,成效显著。目前,他们又都借着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的东风,掀起了新一轮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热潮,确立了宏伟的奋斗目标。
——小城镇迅速崛起。考察中我们发现,所到之处的小城镇建设同样是先声夺人,成绩斐然。其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要数苏州市的昆山、台州市的泽国镇和襄樊市的太平店镇。昆山东邻上海,西连苏州,沪宁高速公路、沪宁铁路、312国道横贯全境。有利的区位优势,使得昆山在上海浦东开发和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带来的机遇面前如鱼得水,主动接受两地的强力辐射,将世界500强大企业中的27家吸引到自己的开发区投资办厂,不仅带动了该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外向型经济的形成,而且将城镇建设推向一个辉煌的发展阶段。现在的昆山,东有4.8平方公里经过匠心改造的老城,西有30平方公里精品建筑荟萃的新区,新老城区珠联壁合,现代气息与古典风韵相互交融,构成了特色鲜明、充满魅力的城市形象。同时,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开放程度的逐步扩大,也展示出这座城市广阔的发展前景。难怪这里的决策者们把昆山长远的奋斗目标定位在现代化大城市上来。台州市的泽国镇位于温岭市的北大门,是台州市首批确定重点建设的10个中心镇之一,也是近年来城镇建设崭露头角者。走进泽国镇,我们看到那宽阔整洁的街道,那矗立的泽国大厦、环天大厦、医院大楼、五洲大酒店等标志性建筑颇具现代城镇气魄。还有那分布于镇内的鞋业商城、五金轴承调剂中心、机床交易中心等25个专业贸易市场,以及那座落在镇周围的大小工业企业,更是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和勃勃生机。该镇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万多人,城镇化率达到78%。襄樊市虽处我国中部欠发达地区,但在城镇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并不比沿海一些地方逊色多少。该市目前已拥有小城镇310个,建成区总面积达210平方公里,先后有117万农民进入小城镇,占农村总人口的28%。自1998年,该市每年还从市财政拨出400万元重点扶持20个中心镇加快发展,其中就有我们所考察的太平店镇。这个濒临汉水的古镇,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科学规划,逐步形成了一河、四区、五中心的开发建设格局。“一河”,就是在汉水的大沙洲上开发大型游乐场所;“四区”,就是老城居住区、镇东部新居住区、化纤东路新工业区、铁路以东湖北化纤总公司区;“五中心”,就是行政管理中心,主商业中心,副商业中心,文化、教育、体育中心和城市游乐中心。目前,大部分工程项目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中,建成面积达4.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5.6万人,城镇化率达68%。随着小城镇的迅速崛起,这些地方的城市化体系已具皱形。
——生态环境明显改观。我们所考察的城市,大多工业化程度比较高,这既给他们带来了经济快速增长的甜头,也带来了环境严重污染的苦头。所以,近几年他们从中吸取教训,在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走可持发展道路方面普遍形成了共识。苏州为实现“水更清、地更绿、天更篮、城更美”的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对太湖沿岸的278家企业进行重点治理,1998年基本做到了废水达标排放,使太湖逐步恢复到二级或三级水质。1999年投资12亿元开始对古城河道实施了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力争用三年时间使河水变清、变活。而且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种草活动,建起了河道、街道林带和公共绿地,使城市绿化覆盖率从1985年的15.7%提高到3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从1.5平方米扩展到5.1平方米。杭州为让城市“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洁起来”,改变“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形象,投资65亿元,实施了“蓝天、碧水、绿色、清静”生态工程,对西湖、运河和市内10多条主要河道进行了全面治理,对环城西路等35条道路进行了绿化、彩化、序化。自1998年起,杭州每年扩绿100万平方米,目前已达到544万平方米。如今的苏杭二州,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加展示出“人间天堂”的诱人风采。
——发展目标宏伟远大。考察中我们感觉到,这些城市的决策者们无不志存高远,把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蓝图绘制得十分宏伟,战略目标非常远大。以无锡为例,该市现在的建成区面积为97.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11.7万人。规划到2005年,城区建成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5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0%;到2012年,城区建成面积达到18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85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5%,力争成为全国的重点经济中心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国内著名的旅游胜地。该市还根据“积极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大力发展重点中心镇”的总体思路,规划到2012年,构建起“一个主城(无锡)、两个副城(江阴、宜兴)、十五个重点中心镇”的城市化空间框架,形成以特大城市为主体、中等城市为辅翼、重点中心镇为基础的梯度组合、层次分明、中心突出、群体呼应、功能协调、优势互补的城市体系。杭州、南京两个省会城市的战略定位更是卓尔不群。杭州市提出,到2012年,逐步建成1个2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3个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4个10—20万人口的小城市,7个5—10万人口的重点镇,10个3—5万人口的中心镇,100个3万人以下的一般镇。南京市提出要将6516平方公里的城乡面积全部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之中,以主城为核心,以长江两岸束状交通走廊为市域城镇的主发展轴,以主城向南的交通干线为次发展轴,形成主城——都市圈——市域三个层次的城市总体格局。
得力的措施
配套的政策
我们考察的这些城市,之所以能在城市化建设上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关键在于他们都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制定并实行了一些配套政策。
1、切实加强城市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监督。他们都把城市规划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有的还专门成立了规划委员会和规划咨询机构。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始终贯穿“立足实际,科学合理,尊重规律,适度超前”的指导原则,对规划的具体内容,大到城市的战略定位、城市化体系的空间布局,小到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某些部位的设计,都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聘请专家学者反复论证的基础之上,甚至运用高科技手段来提高规划编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增强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超前性。规划一经制定并经上级部门批准,就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不准在实施中随意更改,以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如杭州市实行用法定图则确定城市控制性详规的制度,明确了市和区、县及各级政府部门实施规划的权力和义务,建立了依法监督机制和行政、法律责任追究机制,保障了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
2、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城市建设筹资渠道。为解决资金短缺这一制约城市建设的“瓶颈”,大多城市都逐步探索并建立起了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在这方面,台州和温州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运营企业化、设施享用商品化的方式直接融资,加快城市建设的做法颇具创意,效果也很好。以台州为例,该市在“只求所在,不求所有”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指导下,大胆突破传统的投融资体制,把市场机制引入到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运用级差地租原理,以土地有偿出让和房地产经营为手段,积极筹集建设资金。同时,把基础设施由公益型变为经营开发型推向市场,按照价值规律制定使用价格,建立有效的投资回收机制,提高基础设施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循环。台州撤地设市仅四年时间,正是依靠以项目带开发,以路带房,以房修路,滚动发展,将建成区面积扩大了10.33平方公里。
3、坚持建管并重,创造优良的城市环境。南京、杭州正确处理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坚持“建管同步、建管并重”的原则,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建立制度,健全法规,逐步使城市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以高水平的管理促进高质量的建设。首先是不断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设置综合管理机构,明确职责,提高管理效率;其次是加强工程建设管理,规范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完善建筑有形市场,着力提高工程报建率、招标投标率、建筑工程交付合格率和质量优良率。其三是强化社区服务,建立以物业管理为核心的住宅小区综合管理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形成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其四是不断健全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实行依法治市,保证人民代表在城市管理上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批评监督权,并严格落实城市管理责任制。
4、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提高城市的集聚功能。概括所考察城市的做法,集中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行政区划和管理权限进行调整,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市、县政府在同一个市区的,原则上应撤县设区,并合理确定市辖区范围;县级市城区可根据城市管理需要,撤镇设街道办事处;县(市)政府驻地镇、中心镇,可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将周边相连的有关乡镇并入,对城区、县城、中心镇的发展规划权适当集中在市县,确保城市网络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二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外来人员,逐步放宽条件,为其办理城市户口;鼓励引进人才、投资移民和进城购房,允许其本人及配偶、子女申请办理城市户口;引导农民进城落户,进城后仍可保留农村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可有偿转让,也可折股享受相应的权益,并在教育、就业、兵役、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三是改善城镇投资环境,引导产业向城镇集聚。以县、市政府驻地镇、中心镇为重点,建立设施完善的特色工业园区,在土地出让、规费收取等方面实行优惠,以吸取周边和外地企业入驻园区。园区外企业新上的技改项目,规模超过现有固定资产的,原则上集中到园区内兴建。并采取环保执法、用地控制等手段,严格限制农村工业新的零星布点,引导其向城镇集中。同时,要求大中城市大力促进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前来落户;积极创建高新技术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为高新技术企业及创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持鼓励发展城市商贸、旅游、金融、教育、信息及各类社会服务业,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四是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形成城镇建设集约用地机制。在稳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促使土地使用权有效流转。对按规划向城镇迁建的农村居民点,在确保退宅还耕的前提下,可按还耕面积等量转换到城镇建设规划区选址,并允许乡镇企业在保证将原厂房用地退建还耕的前提下,易地等量置换到工业园区选址建设。同时鼓励盘活存量土地,对城镇建设使用存量土地者,可优惠收取规费。
宝贵的经验
有益的启示
这次南方之行,虽是来去匆匆,走马观花,但考察归来,经过一番回味思考,觉得他们在城市化建设实践中创造的成功经验,很值得借鉴,至少可以从中得到以下有益启示。
加快城市化建设,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城市化意识。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当今世界的历史性潮流。同时,城市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又是一种全新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加快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而且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现代化大城市的观念、区域协调发展的观念和开拓创新的观念。苏浙一带的城市化建设之所以起步早,发展快,从根本上讲,正是得益于人们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因为在城市化进程中,有形的是城建,无形的是观念,观念的更新会给城市化建设注入巨大的推动力。
加快城市化建设,必须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因地制宜地搞好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化建设的龙头。只有舞好规划这个龙头,才能卓有成效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否则,将会给城市未来的发展格局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给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对城市规划要高度重视,谨慎从事。无论是编制城市体系的总体规划,还是编制每个城镇的建设规划,都必须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坚持改革创新、突出特色、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路,理顺规划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规划决策机制,注重规划的系统性、超前性。同时还要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加快城市化建设,必须注重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象征和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一笔无形的资产。良好的城市形象对改善投资环境,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而,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形象的塑造,既不能单纯地追求高楼大厦、高架路和立交桥,也不能盲目地照搬照套,贪大求洋。应当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条件,确定符合城市个性特点的建设发展方向,着力在构筑建筑精品,培育文化内涵,保护历史古迹和美化环境上下功夫,形成融现代文明、古代文明、生态文明于一体的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
加快城市化建设,必须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经营开发城市的新路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城市体制特别是融资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城市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搞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经济基础是保障,资金是最根本的支撑。面对城市建设的巨额投入,仅依靠财政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不断拓宽思路,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和外来资金共同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新机制,以推进城市化的良性发展。
加快城市化建设,必须敞开城门,创造条件,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城市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不仅包括城市建设,还包括人口的集聚、产业的集聚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而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则是城市化的核心内容。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有可能走入为城市化而城市化的误区。所以,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环境,增强城市对人口、产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同时,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对诸如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体制、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产业政策等实行全面改革,为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加快城市化建设,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转变政府职能。城市化建设这一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宽,工作量大,系统性强。要顺利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宏观决策机制和组织运行机制,并实行领导负责制,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价机制。同时,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各部门的关系,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形成强大的合力,避免重复建设、互相扯皮、资金浪费等现象,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为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提供保障。
第五篇:赣州城市化建设学习心得
赣州城市化建设学习心得
赣州是江西南部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是赣南著名的旅游城市。赣州早在公元前201年的刘邦时代就已经设县,到隋代时又更名为虔州,到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改为赣州,明洪武元年正式改为赣州府。
1929年至1934年间,赣州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部分,1931年1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因而瑞金被称为“红都”,赣州也因此成为一片红色的土地。
悠久历史沉淀下的古城,我过古建筑风格和当代建筑体系的碰撞下建造的魅力城市,自有着她独特的魅力。2014年我局为了更好的建设新余干,为维系更加现金的城市规划理念,展开了对新城市建设的学习热潮,于5月23日由琚副局长、李英仕总工带队,一行六人怀着满腔的热情,向赣州出发。
要谈赣州的城市文化研究与建设,首先我们还是要对赣州这个千年宋城有大致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赣州的文化和建设情况。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简称赣南。东接福建省三明市和龙岩市,南临广东省梅州市、河源市和韶关市,西靠湖南省郴州市,北连本省吉安、抚州两地区。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地延伸的过渡地带,也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赣州是著名老区,历史辉煌。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赣南下辖的瑞金市宣告成立。赣南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总数为10.8万人,占江西省烈士总数的43%,占全国烈士总数的7%。
“加快城镇化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加快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持久性强大动力。”
赣州沿着这个方向,努力前行。2008年,赣州市委、市政府决定:用3至5年时间拉开特大城市框架,用20年至30年左右时间把中心城区打造成200平方公里至30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00万至300万的特大城市。按照“六大片区”组团建设的战略构想,改革传统城市由单一中心向外层层拓展的发展模式,使城市的建设走上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09年,受激于经济危机的挑战,更借势对接融合的大势,这座城市开始释放对时间和空间的丰富创造,“小城故事”唱出“大城胸怀”。大项目建设,组团式推进,赣州的城市化率比上年增长2.7个百分点,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达61万人、建成城区面积达59.2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设完成投资、道路建设、绿化面积、桥梁面积、民生保障项目投入、房屋竣工面积等实现“六个翻番”,大气魄写就了“赣州速度”和“赣州规模”。今年初,赣州又提出以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理念,打造三大城市板块,以赣州中心城区为核心,包括一小时经济圈在内的新赣州板块,以瑞金为中心的东部板块,以龙南为中心的南部板块,全力构建江西南部城市群。
红土地上拉开江西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框架,赣州生机勃发迎来“一城创造满庭美”。赣州,一座宜居、宜业、宜商的活力之城、魅力之城正蓄势待发、喷涌而出。大手笔绘制清晰坐标,赣州正在向特大城市奋勇前行。
一日赣州之行感触良多,赞叹同事也开始了我们的第二个学习目的地瑞金,瑞金中国革命的摇篮,红色故都。瑞金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曾经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在红色历史长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是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诞生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之一。
1931年11月7日,是江西这块红土地永远值得骄傲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开国大典”在瑞金举行。11月7日清晨东方熹微,层林尽染。叶坪红军阅兵广场人声鼎沸,口令阵阵。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隆重举行阅兵典礼,庆祝“一苏大会”的召开。同时还发表了临时中央政府的对外宣言,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正式成立了!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工农大众当家作主的中央政府。
赣州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所在地,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博物馆。进入博物馆内部,随后进入展厅,几乎没有其他人,我们的声音在空荡的展厅里回荡,更显出一丝历史的凄凉。穿梭在一幅幅黑白照片中,沉思于一篇篇旧得发黄的报纸中,我们仿佛回到了那段心酸的时期。除了记录英勇革命者和重大革命事件的照片和报纸外,还有一系列实物为我们讲述那段历史,其中包括当时农民起义者打倒日本鬼子的武器,简陋粗糙的刀、矛、斧子等,还有一些烈士的遗物,破旧的棉袄,鞋和书。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沿着长长的展厅,看着革命先辈一路走来的辛酸血泪,那段历史,有屈辱,有艰苦,有胜利。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学习党的历史,了解我们的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而如今生活在这个安定幸福时代的我们,是无论如何了解或学习,也不可能对那段历史感同身受的,而仅仅是现在了解到的一点就已经让我震惊,悲痛而惭愧了。我们挥霍着现在的幸福生活,不以为然,但在另一个意义上,其实是挥霍着无数革命先辈的鲜血与生命。我感到了这段历史的厚重深沉,也感到了自己肩负的使命。我们的前辈们一步一步从屈辱落后走向繁荣富强,以后就由我们来继承发扬这种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