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面深化改革与新型城镇化
全面深化改革与新型城镇化
发布时间:2014-4-5信息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 吴敬琏
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要改变各级政府用行政命令推动城镇化的办法,要通过市场运作和政府的土地利用规划来提高城镇化效率。市场运作是基础,政府主要是顺势而为;其次,应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精神,建立跨城乡的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本市场,以便资源流向效率和回报最高的地方;最后,要改革行政层级制度,重新界定市场的职责,重新组织城市财政。只要解决体制问题,提高我国城市化本身和城市效率是完全有可能的。
城市意味着人的亲近性、密集度和接近性,可以面对面交流、冲击,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概念、新的技术,这是城市最大的功能。城市化可以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率。以上观点是经济学普遍共识,这和国内对于城镇化比较普遍的认识似乎很不一致。这也是很多问题分歧的起点,就是我们对城市化的功能有不同的认识。
旧型城镇化有两个特点:一是土地的城市化优先于人口的城市化,城市化变成了土地开发。也就是说,城市化不是去发展思想生产,变成了开发房地产;二是“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各地争相建设超大规模的城市。城市专业化程度很低,千篇一律。
关于城镇化发展道路,实际上我们已经讨论了好多年。最先是普遍认为城镇化进度太慢,和相同水平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大概是21世纪初期,中国的城镇化迅速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造大城”和“摊大饼”,这些问题其实都涉及城镇化基本方向的问题。
我认为,中国在整个改革和发展中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一些改革发展的基本问题有不同意见和看法,事先并没有弄清楚。在改革进行中,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一些比较现象层面的问题上。实际上,基本问题没有弄明白,现象层面的问题是没有办法弄清楚的。所以,对于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我想谈的是对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
城镇化在现代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先说第一个问题,城镇化在现代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像21世纪初期讨论股市的时候,讨论集中在涨或者不涨,有没有泡沫。有一次证监会召集的高层讨论会上,有学者提出一个问题——股市是干什么的?应该先要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实际上,当时是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股市的作用就是方便企业融资,特别是按照当时证监会的说法,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股市发展主要是帮助国企融资。另外一种观点可能更经济学书呆气一点,说股市是一个有效配置资本资源的装置,它要给好的企业资本,剥夺坏的企业使用、浪费
社会资本资源的权利。事实上,股市最后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这个基本问题上。不同的方针有不同的做法,结果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城镇化也是一样,到底为什么要城镇化呢?城镇化的作用是什么呢?两三年前最流行的看法,认为城镇化是增加需求、拉动增长的一种重要的途径。这个意见在一年多以前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对,提出了第二种意见,说城镇化是工业化、现代化的结果,而不是一种推动力量。努力搞工业化,人口就会向城市聚集,城镇化就可以得以推进。
我个人认为,这两种意见好像都有问题。发展经济学所公认的城市化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当中的作用,与上述认识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美国布朗大学专门研究城市化的教授W·亨德森,在2007年写了一篇名为《中国的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及政策选择》的文章,他总结了整个发展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对城市化的功能提出了一些公认说法。
这篇文章认为,从世界范围来看,一个国家在从低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当中,城市化一直是快速收入增长和工业化的内在组成部分。它为什么是一个内在的组成部分呢?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因为城市化可以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率。亨德森认为,现代化离不开城市化,因为大部分制造业和服务业活动在城市中开展,效率更高。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E·格莱泽,在另一本书《城市的胜利:城市化如何让我国变得更加富有、智慧、绿色、健康和幸福》(2011年)里,提到佛罗伦萨为什么可以成为文艺复兴的一个起点城市呢?就是有才能的人都到这里来交流思想,从交流思想一直到交流绘画的技术,于是佛罗伦萨就成了文艺复兴的起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卢卡斯也认为,城市是增长的发动机,创新的孵化、精湛技能的培育,无不在城市进行。
E·格莱泽的书里有大段讲城市的功能。他强调,城市意味着人的接近性(proximity)、密集度(density)和亲近性(closeness),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形成了一个“思想市场”。思想者通过在自由的思想市场上的竞争和合作实现创新。科斯在去世前写的关于中国改革的书里,特别强调思想市场。科斯认为,中国现在一个大的缺点就是缺乏思想市场。
2007年中财办请了新增长经济学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罗默(P.M.Romer)等国外学者来中国做“十二五”计划预研究。罗默来了之后,在北京大学做了一个报告,强调中国城市化要加速。他说,城市化的最大作用是什么呢?就是城市能够有效地生产思想(ideas)。在城市当中,因为有人的亲近性、密集度和接近性,所以通过人和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交流、冲击,就可以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概念、新的技术,这是城市最大的功能。
以上观点是经济学普遍公认的认识,但和国内对于城镇化比较普及的认识好像很不一致。这也是好多问题分歧的起点,就是我们对城市化的功能有不同的认识。
但是,城市化也有它的负面效应。就是因为城市化人口密集,就会造成交通拥堵,垃圾处理、公共卫生管理变得复杂和困难,治安管理的难度加大。总而言之,城市生活的成本就会比较高。显然,我们应该尽量发挥城市的正能量,尽量减少负面效应;如果正能量没发挥,负面效应很大,那就会出问题。中国旧型城镇化的问题就在这里。
旧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和产生根源
旧型城镇化有什么特点呢?有一个从现象上就可以看出的特点,就是土地的城市化优先于人口的城市化,城市化变成了土地开发。土地的城市建成区的面积增长,比城市人口的增长要高好几倍。城市的市中心的容积率比发达国家要低得多,城市人口的人均占地面积比发达国家多得多。也就是说,城市化不是去发展思想生产,变成了开发房地产。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提高效率的功能发挥不大,而这是它的基本作用。
第二个特点是“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各地争相建设超大规模的城市。我国的城市专业化程度很低,千篇一律。只要扩大规模就可以,同构化很严重。在亨德森的上述文章中就讲到一个问题,他说,总体看中国的城市化进度比其他国家落后,城市居民的数量比世界其他同样发展水平的国家要低。但是,出现了一个很特别的情况:一方面是小城市偏枯,另一方面又有特别多的特大规模城市,也就是说5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特别多。这样的城市运作效率是很低的,北京就是这样的例子。而全国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城市,正在向特大城市迈进。
关于城市的发展,亨德森讲到一个结构变化的规律。在工业化时期是农村人口移向城市,所以制造业先在城市中发展起来。但是很快,大概在20世纪中期,制造业的技术变成了一个非常一般性的、标准化的技术,并不要求工人有很高的教育水平、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而在城市里的生活成本又比较高,所以,这些制造业企业就从大城市移向小城市。
我们“摊大饼”式城市发展的结果是把金融业、服务业、制造业还有政府都放在里面。各种专业的人员,包括大部分的制造业集中大城市,而制造业里面的工人叫农民工,农民工是没有城市化的,实际上他不是市民,他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其实都是比较低的。这就出现了“伪城市化”的问题。关于城镇化率,现在有两个数字,一个是国家统计局说的52%,但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伪城市化,就是实际上不能参加罗默(P.M.Romer)说的生产思想(idea)过程,只是做一些简单加工。如果把这部分刨掉之后,我国的城市化率只有35%。
这样的旧型城镇化就造成了很多问题。
首先是大拆大建,侵犯民众利益。其次是小城市偏枯,特大城市疯长。最终结果就产生了两个效率问题:城市建设过程中占地面积过大,投资效率低下,各级政府债台高筑,威胁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资源的稀缺决定了做事情时间上和空间上不能错配,今天只能做今天的事,明天的事不能放在今天做。以后你该干的事,你现在非要干,那就是债台高筑,就得借钱。这又引出第二个经济学的基本常识——借了钱是要还的。但是,很多人好像没有这样的概念,在城市建设中,只要能借到钱就往里投。
现在有一些研究,发现我国现在的资产负债表杠杆率太高,杠杆率太高就有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危险。以前以为主要是企业的负债率太高,这两年发现各级政府的负债率也很高。根据国务院的要求,现在审计署正在审计,本来说10月要公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公布,这个数字大概不小。
旧型城镇化造成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建成的城市运作效率很低。城市提高效率的好处没有充分发挥,但是负面效应却充分显露:交通拥堵,生态环境恶化,城市运营成本高昂。北京就是一个典型,每个人的生活半径都很长,每天几百万人进来一次,出去一次。空气污染甚至到了爆表的程度。
对于旧型城镇化造成的问题,中科院院士陆大道等已经呼吁了很多年。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追随他的研究进行梳理,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政府主导了城镇化的过程,把造城当成是提高政绩的重要甚至是主要的手段。城市的来源无非是两个:一种情况是从“市”来的,有交易的需要,就要集聚,于是在中世纪的时候就出现了城市;还有一种途径具有中国历史的特点,是从“城”来的。城在中国的古汉语里面是都,是政治中心。在中国的历史里,城市是从“城”来的。在计划经济之后,就沿袭了这个格局。我户口本上的籍贯是重庆。重庆过去是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因为它在三峡的上游,但是计划经济下,就比不上成都,成都是省会。华北地区政治中心在北京,经济中心在天津。但是,后来经济中心都敌不过政治中心。这是整个经济社会组织的格局造成的。
第二个原因是就是土地产权制度。我国现在土地产权制度是两块:农村那一块是集体的,最终拥有者是农民,但实际上没有处置权利,也得不到利益;城市土地按照1982年宪法的规定,城市土地属于国有。所以,城市化过程中就出现这样的问题:农村土地要转到城市,先有一个征购,再转成国有进行招拍挂。而农村土地征购的时候,按照规定,是要按照土地的农产值定价的。这就造成转成城市土地后,形成的差价非常大。这个差价就属于新所有者所有,农民无法享受。因此就造成了很大的一个推动力量,要造大城,摊大饼,要尽量把城市规模做大。这不仅可以表现政绩,还能够有财政的支持,这就出现了所谓的土地财政的问题。
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的行政级别是层级化的。本来市场活动中,城市和城市之间是平等的,但我国不是。我国有省级城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城市、县级城市和乡镇。越上级的城市支配资
源的能力越大。反过来,越大规模的城市往往明文规定的行政级别,或者是潜在的行政级别就越高。这就造成了一种循环,就是上级城市可以运用更大的权力吸取资源,扩大自己的规模。规模越大以后,它的行政级别或者是实际的行政级别越高。这就造成了一种循环,现在的小城市很偏枯,而大城市扩张得太厉害。这么一些很深层的体制上的原因,造成了旧型城镇化的造城运动很风行。
走出发挥城市创新功能的城镇化道路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这必须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相联系,改变体制上的一些缺陷,把这些缺陷改掉,新型城镇化才有可能成功。
结合亨德森以及陆大道院士批评造大城运动的研究和观点,我认为,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要改变各级政府用行政命令推动城镇化的办法,要通过市场运作和政府的土地利用规划提高城镇化效率。市场运作是基础。政府应做什么?主要是顺势而为,土地运用的规划要由政府来做。同时按照规划,政府进行管制。农用土地、城市工商用地和住宅用地应该有划分,这个划分要有行政权力的管制。
其次,按照《决定》所说的,建立跨城乡的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本市场,以便资源流向效率和回报最高的地方。
最后,要改革行政层级制度,重新界定市场的职责,重新组织城市财政。这是《决定》中提出来的,其实都可以做到。只要解决体制上的问题,提高我国城市化本身和城市效率是完全有可能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我认为,这些都有利于推行更有效率的城镇化。现在应该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关改革会冲击原有的利益格局,需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冲破阻力和克服困难,把各项改革落到实处。另外,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实际的困难。因为现在城市建设虽说效率很差,但它各个环节之间经过磨合,大体上可以协调运转。比如说大规模城建投资,可以卖土地,卖土地就可以充实收入。如果一个环节发生了改变,其他的环节就会和它发生矛盾。旧型城镇化的问题是长时期的偏差造成的结果。当推行改革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到实际会发生的困难,要做通盘的设计考虑。以《决定》中提到的地方政府可以发债为例,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地方政府可以发债,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发债?谁对债务进行负责?怎么监督?有一整套问题需要解决。
所以,政府、业界、学界都要加强学习,提高水平,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做出调整。在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城镇化有关的各种问题,支持帮助政府来执行这些改革计划。总体看,我认为我国城市化现在的水平还很低,和城市化有关的各个行业大有用武之地。相信我们可以走出符合我国实际、能够发挥城市创新功能的城镇化道路。我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
第二篇:新型城镇化)
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
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河北省地处环京津、沿渤海的独特区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冀中南地区被列为重点开发区域,加快城镇化进程将成为河北乃至京津冀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根据城镇化统计监测,我省城镇化率将在“十二五”期间跨越50%的历史关口,这是向经济强省、和谐河北迈进的重要标志,必将伴随着经济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在结构性转变的关键时期,既要把握住城镇化蕴含的发展机遇,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城镇化快速发展可能带来的各种挑战。
2003年以来,我省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特别是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和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工作,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现代城市魅力初步显现,居民生活环境大为改善,201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4.5%。但从总体上看,我省城镇化水平不高,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带动力不足,城镇体系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不完善,人口实质性转移相对滞后,城镇外规模延扩张过快,农村居民点建设分散,城镇功能不完善、特色不突出,聚集优质要素的能力不强,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大城市交通拥堵、公共服务短缺等“城市病”凸显。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的必由之路,切实摆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位置。要深刻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注重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功能、聚集优质要素、强化精细管理,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河北特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奋斗目标,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产业和人口聚集为核心,以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构建环首都城市群、冀中南城市群和沿海城市带的空间新格局,着力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功能、聚集优质产业、强化精细管理,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创新引领、转型发展。加快转变城镇建设方式,推进城市精明增长和有机更新,努力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加快户籍制度配套改革,促进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2、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覆盖。
3、产城互动、聚集发展。坚持用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加快优质产业、先进生产要素和优秀人才聚集。把城市布局调整与产业结构优化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劳动密集、基本密集、技术密集产业的协调发展与合理布局。
4、突出重点、梯次发展。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扶持壮大中等城市,加快县城扩容升级步伐,建设高标准的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有重点的培育特色重点镇,打造沿海城镇发展增长极。
5、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围绕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全面加强城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提高城镇精细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城市建设。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初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城镇体系,全面实现城镇建设上水平目标任务。
1、城镇化率快速提高。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1.5%,年均增长1.4个百分点。
2、城镇规模结构趋于合理。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人以上的城市达到2个(石家庄、唐山),200万人以上的城市达到2个(邯郸、保定),100万人以上的城市达到4个(廊坊、张家口、秦皇岛、沧州),50万人以上的城市达到6个(邢台、承德、衡水、任丘、迁安、定州),武安、遵化、辛集、霸州等城市人口达到30万人以上。
3、城镇环境质量全面提升。设区城市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310天以上,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达到6平方米以上,县城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设区市全部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所有县级市和60%的县城进入省级园林县城行列。
4、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日趋完善。建成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其中设区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30%以上。社区服务设施综合覆盖率达到90%,基本建成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
5、城乡居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27.6万套,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20%以上。完成40万户的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35万人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5%。
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6%左右,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中小城市规模和实力明显壮大,小城镇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城乡结构和城镇空间结构调整迈出重大步伐。
三、构筑区域协调的空间格局
(四)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构建环首都城市群、冀中南城市群、沿海城市带“两群一带”空间新格局。
培育以承德、张家口、廊坊、保定市为支撑,以京津、京唐、京石、京张、京承、京沧等高速公路为区域轴线的环首都城市群。在规划、政策、功能、产业和设施等方面与京津实施对接。把环京津地区打造成为经济发达、城市繁荣、生态良好的高地。积极整合环首都地区城镇资源,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以培育和打造新区、县城扩容升级为重点,推进首都新机场临空产业区以及京东、京南、京北新区和白沟新城建设,形成一批各具特色、设施完备、宜居宜业的中小城市群。培育以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市为支撑,以京
九、京广、石黄、邯黄等交通复合轴为区域发展轴线的冀中南城市群。强力推进石家庄正定新区、临空港产业园区、东部新城,以及邯郸冀南新区、衡水滨湖新区、邢台新区,将冀中南地区发展成国家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服务外包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成区域性物流、旅游、商贸流通、科教文化和金融服务中心。培育以唐山、秦皇岛、沧州市为支撑,以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北戴河新区为龙头,以京秦、石黄、秦沧等交通复合轴为区域发展轴线的沿海城市带。提升唐山、秦皇岛、沧州城市功能,统筹推进沿海新区新城建设,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航运与铁路、公路、机场协调配套发展,形成港口、产业、港城互动发展的新格局。举全省之力打造曹妃甸新区和渤海新区两大经济增长极,加速优化港口布局,拓展港口功能和腹地纵深,推动港口、产业和城市互动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和现代新型城市。
(五)继续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强化石家庄、唐山两大省域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在全省城镇化发展中起领跑作用。石家庄市加快正定新区和鹿泉、藁城、栾城组团一体化建设,向现代化、国际化迈进。唐山市整合中心城区与丰润、丰南、古冶、开平等资源,打造东北亚地区的合作窗口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国际港口城市。承德市统筹滦平县、承德县、滦平县和隆化县发展,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张家口市整合宣化区、下花园区、万全县城、宣化县及周边建制镇资源,建设京冀晋蒙交界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秦皇岛市整合昌黎县、抚宁县资源,着力打造北戴河生态示范新区,建设国际知名的现代化滨海旅游宜居城市。廊坊市整合固安县、永清县资源,统筹推进首都新机场临空产业区建设,打造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城市。保定市构建“一城三星一淀”的大都市发展格局。沧州市整合青县、沧县资源,建设环渤海地区重要工业城市。衡水市整合中心城区和冀州资源,建设生态宜居的北方湖城。邢台市整合沙河、南和、任县、内丘、邢台县资源,成为冀中南地区重要增长点。邯郸市整合峰峰矿区、磁县、永年县、邯郸县、成安县、肥乡县资源,着力打造冀南新区,建设冀晋鲁豫四省接壤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
(六)扶持壮大中等城市。把发展中等城市和培育新兴区域中心城市作为完善城镇体系的切入点,优先培育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大、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县级市和县城,以活力宜居为导向,建设一批高标准的中等城市。迁安、三河、霸州、涿州—高碑店、任丘、黄骅、定州、辛集、武安等县级市要坚持扩容与提质并重,尽快发展成为区域中心城市。怀来、平泉、遵化、涞源、新乐、宁晋、清河、涉县、魏县等县(市)要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中等城市。
(七)加快县城扩容升级。其他县城要按照高标准小城市进行规划,以城镇改造建设为抓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促进产业和人口聚集。发挥县城的组织管理职能,着力构建农业现代化服务体系,培育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成为辐射和带动农村发展的纽带。
四、增强产业聚集的发展动力
(八)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挥环京津沿渤海优势,加快推进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沿海经济隆起带、冀中南经济区建设。各级城镇要坚持“错位发展”,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依托产业特色确定城市主体功能。坚持产城互动、融合发展,把产业聚集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促进产业向园区聚集、园区向城镇集中。中心城市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利用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九)调整城镇产业结构。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实施工业立市、强省战略。加快城市用地布局调整,中心城市要加快“退二进三”步伐,引导中心城区发展金融保险、商业商务、总部经济、科技研发、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将资源性产业、加工产业向城郊和小城镇转移。依托城市集群培育和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以大城市为依托、中小城市为支点,在全省尽快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相互协调的区域产业格局。
(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建设经济强省的基础,实施县域经济“腾飞计划”,突出抓好“三十强”和“三十弱”,实施分类指导,激发内在活力。引导各地统筹推进一二三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与农业生产相衔接的加工业、面向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性服务业、带动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各县(市)要积极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加强产业聚集区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五、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十一)完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加快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唐山港、黄骅港、秦皇岛港向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港群方向发展,着力打造沿海快速交通走廊。构建以石家庄为中心,唐山、北戴河、邯郸等为支点的干线、支线相结合的航空网络。以北京、石家庄为核心,打造京津冀快速城际交通圈。按照方便、快捷、高效的原则,合理布置主干道和快速路,增加支路网密度,建设智能交通控制系统。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形成快速、大运量的公共交通系统。
(十二)搞好市政设施配套建设。完善设施建设标准,建立适应人口和产业聚集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基础设施扩容、升级和改造,重点做好架空线路入地、集中供热、管道燃气等配套设施建设,对街道路面及附属设施进行达标改造。按照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原则,完善城市供水、排水、电力、燃气、污水、垃圾处理、公园绿地和信息网络等市政公用设施,保护城市水源地,加强城市节水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
(十三)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健全政府主导的投入机制,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完善城镇公共设施服务网络。科学规划建设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建设功能完备、风格多样、布局合理的群众健身设施。按标准配套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有条件的设区城市重点建设综合性高教区。大中城市要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体系。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合理配置社区服务设施,提升社区服务设施综合覆盖率,加快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
(十四)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加大供水、排水、供电、供气等老旧城市管网改造力度,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城乡建设档案收集、管理和利用,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立防洪安保体系,完善城镇防洪预警机制,加快雨水管道和机排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加强城市消防、人防等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建立社会公共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多层次的预警和救援体系,制定应对极端事件的紧急预案。
六、建设生态宜居城镇
(十五)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加大二氧化硫、机动车尾气和烟尘、粉尘、扬尘等防治力度,在中心城市实施PM2.5环境监测。加快城市中心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步伐,对污染严重的违法排污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抓好园林城市创建,大幅度增加城市绿量,实施主城区绿化、城市周边绿化和交通干线沿线绿化工程,县城以上城市中心区都要建设综合性公园。在城市组团之间以及城市之间建设生态绿地、区域性森林生态廊道、河流生态廊道、交通绿色通道等多样化复合型生态系统。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城市河道环境整治,结合雨水和再生水利用,规划建设城中湖、滨水公园等城市水系工程。
(十六)推广应用绿色低碳新技术。推进建筑、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实行供热计量改革,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新建建筑严格按照节能标准设计和建设。全面推广绿色建筑,深入开展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鼓励发展太阳能、地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节水器具。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淘汰落后产能,禁止新建违规项目。积极采用环保型公交设备,建立智能化的调度指挥系统,提高公交管理水平。倡导绿色交通出行,建设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十七)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实施文物保护抢救工程,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古树名木和风景名胜保护。严格制定和实施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修缮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抢修濒危历史建筑,整治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环境,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开展古树名木普查鉴定、登记挂牌工作,对古树名木进行分级保护。开展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对于违规建设的建筑物、构筑物和企业,要限期拆除搬迁,恢复山体植被和原生态的景区环境。
(十八)塑造城镇风貌特色。开展城镇风貌特色规划,构建风貌特色空间总体框架,明确重要景观区域、景观轴线、景观节点的风貌控制要求,对重要建筑、公园绿地、环境艺术设施等景观要素进行系统改造。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优秀传统建筑保护,实施旧城有机更新,逐步恢复城镇历史风貌。抓好城市标志、风貌建筑、城市雕塑等有形文化建设,丰富文化内涵。整治提升河湖水系,搞好生态护砌和沿岸绿化,打造环境宜人的都市风光带。
七、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十九)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集中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完善城乡一体客运网络,促进农村通信全面升级。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健全新农保、新农合和农村低保制度,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二十)大力实施“幸福乡村计划”。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规范运作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新民居示范村建设,继续抓好农村危旧房改造。大力开展村庄容貌环境整治,加强村庄道路、供水、排水、路灯、绿地等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编制和完善中心村规划,有序推进周边村庄向中心村集中。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二十一)培育特色重点镇。把特色重点镇建设作为推动城乡一体发展的突破口,加大对重点镇的扶持力度,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培育一批工业型、旅游型、商贸型、交通型、历史文化型小城镇。
八、健全新型城镇化保障机制
(二十二)加强城乡规划指导和空间管制。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修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加强城乡空间管制,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加强对重要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的保护。划定“蓝线、绿线、紫线、黄线”,加强对城市水系、公共绿地、基本农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合理确定城市增长边界,防止无序蔓延。按照城市多核发展、紧凑空间形态和土地混合用途的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城市综合体建设,疏解中心城区职能。(二十三)推行精细化城市管理。实行建管并重、综合治理,以人性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为核心,加快建立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开展“治脏、治乱、治堵”活动,整治影响市容市貌的重点因素和重点环节。整合市政公用、交通管理、园林环卫、环境保护等部门行政资源,推行相对集中的综合管理模式。落实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政策措施,赋予区、街更多管理权限,并确保费随事转、人随事走。加强数字规划、数字城管和数字住房等系统的融合对接,积极探索智慧城市的管理模式。
(二十四)建立城乡统筹的管理体制。有步骤地推进行政区划调整,解决市县同城、区县同城问题,适当扩大中心镇的管理范围,在设市城市、县政府驻地镇实行镇改街和村改居。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逐步使大多数流动人口在城市和农村各得其所。建立城乡一体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农村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二十五)拓宽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采取市政债券、企业债券、增资扩股、上市融资、信托计划等形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规范和完善城市建设投融资公司管理机制,强化资本注入和资产整合,努力做大做强融资平台。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完善特许经营制度,健全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强化政府监管。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市政公用事业稳步发展的价格机制,足额征收污水和垃圾处理费,新建建筑全面推行按供热量计量收费,建立规范的居住区物业管理收费制度。(二十六)加强新型城镇化工作组织领导。省政府成立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各市、县(市)要明确专门机构,给予必要的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各级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建立科学、全面的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纳入各地各部门目标考核,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适时举办多层次新型城镇化培训班,开展新型城镇化统计监测工作,每年出版《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实施意见和政策措施。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将出(图)2010-05-21 02:14:00 来源: 山东商报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5月19日,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官员向记者透露,目前《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已经上报国务院,有望今年出台。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区域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订: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8地市。
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11月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历经7年之久,但一直迟迟没有推出。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官员认为,历经五年时间调研、编制,京津冀都市圈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规划蓝图,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
无论是从产业部门或是工业行业的区位上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具有优势的部门与行业的覆盖面与涉及的领域都是非常全面的。其体系完整的程度是其他区域无法相比的。
与此同时,伴随沿海地区的空间推移和新经济增长极的出现,京津冀区域发展空间结构也得以完善。
其一,滨海地区加大开发力度,逐步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日益隆起的地带;其二,唐山、石家庄、廊坊3市市域经济的发展成就突出,张家口、秦皇岛、保定等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也有显著增强,这些经济中心为京津冀都市圈经济的相对均衡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河北拖累区域经济的忧虑也有所缓解。”上述官员表示。
尽管如此,京津冀都市圈总体的产业尤其是工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该官员指出:一,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落后,人均GDP较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有较大差距;二,在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阶段,京津冀都市圈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远远落后于另两个三角洲都市圈地区。
此外,由于缺乏一个稳定的利益协调机制,京津冀经济圈内的“同构化”竞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如京津冀经济圈内,北京的汽车产业实际上已经和天津汽车业出现同类竞争。
据透露,在该《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中,京津冀三地各有明确的产业发展定位。
北京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以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及餐饮业为主。同时,北京发挥大学、科研机构、人才密集的优势,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型企业相结合,积极发展高新产业,以发展高端服务业为主,逐步转移低端制造业。
而天津在现有加工制造业优势与港口优势基础上,定位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及环保设备等先进制造业;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适当发展大运量的临港重化工业。
河北8市定位在原材料重化工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也是京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在第一产业中着重发展农业和牧业,为京津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远非纸面上来的容易。参与规划编制的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高明告诉记者:“北京市三地之间的经济、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存在诸多的问题。”
第三篇: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加快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背景是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出发点。应结合我国实际,借鉴他国城镇化的成功经验,以新的发展理念和合理的价值导向规划我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一,我国应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之路,这不仅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也能为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我国是人口大国,只能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三,现代国际竞争要求我国必须“又好又快”地完成城镇化,以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第四,我国的国家性质不允许国家的城镇化以牺牲农业和农村为代价,形成了大量的贫困人口,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所以,城乡一体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现实可能性
中国特色城镇化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的城镇化和现代化之路的基本思想。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现实可行性。
发展到今天的中国具备相当的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物质基础。我国科技发展的水平、教育扩大的规模以及城镇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经验,也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改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之路,实现城镇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与城镇的和谐发展以及城乡统筹发展,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主要举措:
一是着力打造特色城镇集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中心城镇意识,大力实施中心城镇带动战略,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城镇发展条件,切实抓好县城、小城镇建设,组成较为完善的镇域城镇体系。要加大区域中心城镇建设力度,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的互动战略,按照“规划先行、适度超前”的思路,突出优势,彰显特色,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城镇承载力和辐射力,同时推动一体化深入发展。要进一步加快县城与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根据发展基础和环境容量通过扩容提质,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围绕重要交通干道和产业园区,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结构,切实打造吸纳农村人口就近转移的重要载体。要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
二是扎实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和切入点,要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统筹我镇城乡发展战略的节点和平台,推动农村人口向集镇和新型社区、示范村集中。要按照“规划引领,群众自愿、就业为本”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集聚发展,逐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要积极引导条件成熟的集镇适时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积极探索企业带动、城郊改造、小城镇依托等多种建设模式。
三是不断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要按照“大体系构筑、大城镇带动、大园区承载、新农村示范”为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坚持产城互动,把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布局合理、各具特色、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四是研究制定统筹发展政策机制。在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土地管理等方面进行充分探索,不断推进城乡发展规划、城乡产业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劳动就业和城乡社会管理的一体化工作。要研究制订土地供给、税收、人才引进、生产用电同城同价等方面的具体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入驻产业集聚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管理制度,鼓励农民进城落户,不断放宽科技人才的户口迁移条件。要创新土地使用机制,研究制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用足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探索增减挂钩的多种形式,腾出更多的用地指标,用于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
第四篇: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大英百科全书)。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
——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
——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
——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
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但延续过去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会带来产业升级缓慢、资源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多等诸多风险,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进而影响现代化进程。随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新型城镇化 概念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一、传统的城镇化,是城市优先发展的城镇化,而新型城镇化讲求城乡互补、协调发展。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绝对不能搞成“一样化”发展,不能把农村都变为城市,而是要走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盲目克隆国外建筑,而是要传承自身的文脉,重塑自身的特色。没有自己的文脉,形不成自己的特色,自身优势就发挥不出来,就会千城一面。
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
2、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拓宽住房保障渠道)
3、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合理确定各级政府职责、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
二、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1、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
2、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
3、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
4、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
5、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
(依托国家“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强东中部城市群对外交通骨干网络薄弱环节建设,加快西部城市群对外交通骨干网络建设)
三、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1、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
(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增强城市创新能力、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
2、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严格规范新城新区建设、改善城乡接合部环境)
3、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4、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创新规划理念、完善规划程序、强化规划管控、严格建筑质量管理)
5、推动新型城市建设(加快绿色城市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注重人文城市建设)
6、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
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1、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2、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五、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1、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
2、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3、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
4、健全城镇住房制度
5、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六、规划实施
1、加强组织协调
2、强化政策统筹
3、开展试点示范
4、健全监测评估
第五篇: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论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性
农机121班 何炳桥 1201140134
摘要:为什么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当下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这一判断是就其现实意义而言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从长远看,新型城镇化的意义非常广泛,概括来说,它是完成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途径。关键字:新型城镇化、必要性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不断扩大,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在不断摸索和创新城镇化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改变原先粗放型的发展道路,结合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城镇化内在质量的提升,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
新型城镇化就是指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镇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推动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中心城区与建制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1]。新型城镇化突出的是“新”:即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2]。
为什么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当下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这一判断是就其现实意义而言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从长远看,新型城镇化的意义非常广泛,概括来说,它是完成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途径。
自16世纪起,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转型期,主要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一部分西方国家率先完成了转型,而且带动了其他国家的转型。中国就是其中之一。中国的转型,是19世纪后半期到21世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不仅因为中国人口最多,更重要的是,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社会
形态几乎始终未变的大国,而且中国是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被动卷入现代化进程的,不仅内生动力不足,还时时出现抗拒的力量,所以中国的社会转型是最艰难和最复杂的。更特殊的是,中国没有为西方国家所裹挟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在起源于西方内部的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在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帮助下,走上了社会主义的转型之路。经过最近60多年的探索,中国不仅没有照搬西方那一套,也摆脱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当然,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方向是明确的,但许多重大问题还有待在社会转型的实践中逐步解决。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新型城镇化就将是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就此而言,新型城镇化应当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新型城镇化就是要打破中国原有的金字塔结构,从资源向权力中心集中的结构向资源均衡分布的结构转型。自秦汉以来,中国的国家结构就是中央集权体制,尤其是资源,始终是附
着于权力的。但新型城镇化将使权力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形成新的规范,这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核心和关键内容。
社会结构完成转型之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将是什么样,也将取决于未来中国人的智慧。新型城镇化不仅要打破资源随着权力集中的结构,而且伴随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深入推进,作为独立市场主体和消费主体的个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必将取代人们对权力和对物质资源的依赖关系,社会组织也将随之得到极大发展,从而形成国家和社会之间新的平衡。
观念结构完成转型后,社会思想关系将是什么样,也需要探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表现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传统文化将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在未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新型城镇化将携带工业文明和现代信息技术,去“化”掉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厚的根基即传统农业文明,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无疑,十几亿人口的城镇化,将是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史诗,在这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必将涌现出如群星般璀璨的伟大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科学家,他们将均匀分布在广大城乡,从而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和完成后的中国人提供精神动力和精神食粮,并塑造未来中国文化的崭新特质和巨大魅力。
由此观之,新型城镇化的规划需要从中国社会转型的战略高度去制定和实施。
那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要做到新型城镇化就必须做到以下几
个方面。
一、以科学发展为统领,统筹安排。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想要取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胜利,需要首先遵守以下几个原则:坚持规划先行原则。在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的基础上,以科学的规划设计指导新型城镇化。把规划作为推进城乡建设的“第一道工序”,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设计,既站位全局、围绕全局、融入全局、服务全局,又立足本地,总结谋划,规划布置。远期、中期规划要充分论证,科学准确,努力做到不留败笔、不留遗憾、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人民的评论;近期规划要切实可行,重点做好三年特别是当年发展规划设计。
坚持城乡统筹原则。以城乡统筹规划为先导,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综合研究,统一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居民生活区、工业园区、商贸区、休闲区、生态涵养区等;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加速推进城乡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国民待遇。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立足实际,充分考虑中心城区、乡镇、村庄发展水平、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等因素,明确优先、重点开发区域,划定限制、禁止开发区域,采取不同的建设类型和建筑档次,凸现特色,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进度,做到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协调推进、有序适度开发,兼顾当前利益与
长远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
二、充分利用资源、克服发展短板。
充分利用政策杠杆作用,从制度层面引导“两化”的推进。结合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走向,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户籍制度、产权制度等改革。从招商引资入手,加大对工业的引进聚集作用;从退城入园入手,形成工业的规模成本效应;从定位功能分区入手,吸附周边人口资源,突出区域特色,从而形成新型城市化社区。改善市场环境、政务环境等,对周边产业产生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形成工业体系,为城镇化提供支撑。
在“两化”的演进中,我们要立足现有优势,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反促工业化的聚集、落地和发展;从推进城镇化层面来说,在当前宏观经济整体较为不利的形势下,要进一步加长城市建设短板,在不能满足全面开花的条件下,也要坚持用适度超前理念统筹规划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
[2]彭红碧,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经济研究,2010(4)
[3]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戴均,良燕.中国城镇化必须走集约型发展之路〔J〕.城市发展研究,2007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