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府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一要求对推动我镇的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我们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我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而可持续地推进我镇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要在正确判断当前发展所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坚持典型引路,注重以项目为抓手,整合资源,以点带面,重点突破,采取科学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确保城市支持农村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一、老鹰山镇城市支持农村工作的现状
(一)经济概况和基础设施
我镇地处工矿区,境内有水城钢铁(集团)金河公司、观音山矿业分公司、观音山水泥公司、白云石矿、六盘水市鑫源公司、六盘水市佳联铅锌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小河水泥厂、滥坝油库等十多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旗盛、昌兴、大器、泰隆等招商引资大型企业落户辖区。,全镇财税总收入完成10308.4万元,为年任务9376万元的109.94%,同比增长38.49%。成为全区第一家财政总收入突破亿元的乡镇。
境内有贵昆铁路、株六复线横贯东西,水纳公路、贵烟公路交叉穿越境内,村村公路相通。天然林植被保护完好,有天然林退耕林6.0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4%。全镇95%以上组通路,70%以上组通自来水,电、电话、广播电视实现组组通。现我镇已纳入六盘水市第三轮城市规划修编,六盘水市工业园区、煤化工基地建设规划,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二)干部人才的管理和引进
近年来我镇在各项工作中不断将民主的理念融入了执政理念,探索多种选任方式,营造广纳群贤的用人氛围。采取群众推荐与个人自荐相结合,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推选“村官”,把选择权交给群众,真正选出有一定能力和技术,组织满意,群众放心的人任村干部。现今,走群众路线、遇事与群众商量已成为基本的工作方法。同时越来越多的群众,也把民主的理念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积极监督领导干部工作,用民主的方法解决矛盾问题已成为主流。
为使各项工作能够更加有效开展,我镇积极采用招考、调任、聘用等方法不断吸纳各种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人才到各镇直部门和村、居委任职工作或进行专业技术指导。现今已拥有硕士生3名,本科毕业生19名,大专毕业生56名,各种专业技术人员41名,同时已有9名大学生在村挂职,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奠定人才基础。
(三)各种政策措施的实施和推进
借助国家
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镇政府管理手段的局限性
现今我区财政实行的是“乡财县管”的政策,镇一级的财政收入无法进行自行分配,同时辖区内的很多部门都属于上级直管。这就使镇政府在应对很多实际问题的时候,缺乏有效管理手段和经济调节手段。在现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是以获取最高利润为终极目标,而政府规划是以科学可持续发展为行政指南,同时群众利益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国策。这就使各种大型项目在我镇建设投产之后,往往会无可避免与政府的总体规划以及一些民众的个人利益产生冲突。而在这当中,我们镇政府是首当其冲站在解决各种矛盾纠纷的第一线,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没有足够管理运作的权限,很难对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产生实质的影响。
(二)民众思想观念的制约性
我镇村民因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制约,求稳怕乱、小富即安、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缺乏经济发展必需的积极理念和人文精神。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原来已经改善了很多,但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却依然如旧。存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也具有很强大的反作用力。随着物质环境的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会逐渐发生一些转变,但是由于思想观念具有很强的顽固性和传承性,这个转变的过程会很漫长,往往会由于思想观念落后于社会现实而阻碍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三)基础设施不足
虽然我镇涉农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在路网质量以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上与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如我镇通往外界的水纳公路路面段坑洼众多,致使车辆难以通行;陆家坝村公路洗煤淤泥堆积,无法满足大型车辆的通行;仁活洞村的三岔地组尚未通自来水,而近期水井多已
干涸,再加上地处偏僻的山间,村名往往要花费数个小时的时间用塑料壶靠人工背水以供家用,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各种基础设施的不足,致使村民与外界沟通不畅,政府所掌握的信息难以得到及时准确的更新以及各种政策措施在实际工作落实中消耗大量的社会成本。近年来,党委政府虽然已经在各种政策的扶持下对基础设施有了大力的投入和完善,但仍然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要求,也成为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障碍。
(四)贫富差异悬殊导致各种矛盾和隐患
我镇原本是由传统的粗放型种植业为主导的典型农业经营方式,但近年来经济总量保持了全区第一的业绩,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近些年来煤炭工业发展以及各大型项目的落户。高速的经济发展为我镇带来各种效益和优势的同时,巨大的贫富差异也无可避免的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了诸多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一些人因贫富差距引发心理不平衡,再加上自身条件的局限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往往会采取违法犯罪手段来获取不义之财,或对政府的各种福利措施以及征地赔偿等工作采取无赖的方式来获取更多利益,迫使我镇的治安维稳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
随着经济结构的升级,相当一部分企业随着技术水平的改进和资本密集程度的提高,吸纳劳动力数量减少,而农村劳动力由于自身素质、劳动技能、就业观念等因素的限制,特别是我镇农村劳动力还对工资要求较高,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广大涉农地区还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吸收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上明显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六)涉农社区居民持续增收困难
在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转为城市建设用地,涉农地区居民失去了土地收入,加上我镇拆违力度的不断加大,短期内部分涉农地区居民的实际收入可能会部分降低,而涉农地区居民的非农化就业又十分困难,加之生产方式相对粗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镇农业生产的发展。加之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信息化网络尚未形成,商品信息流通不畅,农技专业人员少,整体素质不高,科技设施和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产、供、销链条不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尚不健全,一体化社会服务还不完善,因此不能完全适应日新月异的农业生产变革。致使部分涉农地区居民的收入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但增收困难,而且可能下降。
三、对策建议
(一)推进城乡经济利益一体化
在各种项目建设投产过程中,征地的赔款难以达到群众的预期目标而产生的各种事件,是我们基层政府所面临最频繁、最严重的矛盾纠纷。建议借鉴广东、重庆等省市已经试验成功的投资方出资,农民以土地入股分红的经济运营模式,从制度层面上缓解建设发展先期投资资金不足的问题,并将农村集体土地升值后的利益保留在农村。实现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捆绑,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这才将从根本上消弭征地拆迁等大型项目中难以调和的深层次矛盾。
(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借助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的契机,增强城镇承载和辐射能力,加速实现农村与城市对接。整合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完成客运站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通过公路等级化改造和各村路面硬化,在有条件的地方开通农村公交车,实现城乡公共交通快速、便捷。积极支持铁路沾六复线建设,配合做好绕城环线、毕水兴高速公路过境路段等项目建设,努力形成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
借助煤化工基地等大型项目的建设投资,挣取尽量多的资金,加快各村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市场物流、金融商贸、信息中介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善消防、排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发挥聚集和辐射效应,促进农村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小城镇和中心村转移,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在城乡之间流动与共享。以农村远程教育为平台,整合远程教育、党务信息、政务信息、劳动保障信息、医疗服务信息等资讯,实现城乡信息互动、共享,加快推进城乡信息一体化。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发展农村电信,抓好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建设。
(三)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着眼于促进城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集中精力抓招商引资,推进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全面优化城乡产业发展布局。全力支持煤化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在用水用电用地、项目贷款贴息方面给予优惠便利,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做大做强观音山养鸡及石板河养猪产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以金融、信息、房地产开发、餐饮娱乐等现代物流业为支撑,推进第三产业提档升级,增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要按照“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城乡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强化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逐步让农民能够享受城镇社保,探索建立可退可转机制,吸引大批农民创业、就业;实行个人出资,政府补贴,引入商业保险,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整合退耕还林补助和地质灾害搬迁、困难建房补助等资金,加大对不适宜居住地农户的异地搬迁和住房困难农户的建房补助力度,使城乡居民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助、居有定所。
(五)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
以企业学校移交地方为契机,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学校教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整合人事、劳动、农技、职教等教育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和拟外出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从土地以外获取收入的能力,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享受能力。抓好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促进各种社会公益设施向农村开放,满足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要。加强农村卫生院建设,实现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构筑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城乡居民共同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提高全体城乡居民健康水平。
(六)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扎实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林带建设,对城镇附近不适宜居住地农户要通过要素置换或市场机制引导向城镇集中,搬迁后的区域进行退耕还林,恢复生态。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有条件的区域内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建设高标准的农民新村,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和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加强辖区管理,抓好整脏治乱,实现城在林中,街在绿中,居在景中,人在花中,努力打造最佳人居环境,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对各种经济项目和新型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
第二篇:政府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一要求对推动我镇的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我们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我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而可持续地推进我镇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要在正确判断当前发展所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坚持典型引路,注重以项目为抓手,整合资源,以点带面,重点突破,采取科学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确保城市支持农村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一、老鹰山镇城市支持农村工作的现状
(一)经济概况和基础设施
我镇地处工矿区,境内有水城钢铁(集团)金河公司、观音山矿业分公司、观音山水泥公司、白云石矿、六盘水市鑫源公司、六盘水市佳联铅锌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小河水泥厂、滥坝油库等十多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旗盛、昌兴、大器、泰隆等招商引资大型企业落户辖区。,全镇财税总收入完成10308.4万元,为年任务9376万元的109.94%,同比增长38.49%。成为全区第一家财政总收入突破亿元的乡镇。
境内有贵昆铁路、株六复线横贯东西,水纳公路、贵烟公路交叉穿越境内,村村公路相通。天然林植被保护完好,有天然林退耕林6.0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4%。全镇95%以上组通路,70%以上组通自来水,电、电话、广播电视实现组组通。现我镇已纳入六盘水市第三轮城市规划修编,六盘水市工业园区、煤化工基地建设规划,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二)干部人才的管理和引进
近年来我镇在各项工作中不断将民主的理念融入了执政理念,探索多种选任方式,营造广纳群贤的用人氛围。采取群众推荐与个人自荐相结合,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推选“村官”,把选择权交给群众,真正选出有一定能力和技术,组织满意,群众放心的人任村干部。现今,走群众路线、遇事与群众商量已成为基本的工作方法。同时越来越多的群众,也把民主的理念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积极监督领导干部工作,用民主的方法解决矛盾问题已成为主流。
为使各项工作能够更加有效开展,我镇积极采用招考、调任、聘用等方法不断吸纳各种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人才到各镇直部门和村、居委任职工作或进行专业技术指导。现今已拥有硕士生3名,本科毕业生19名,大专毕业生56名,各种专业技术人员41名,同时已有9名大学生在村挂职,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奠定人才基础。
(三)各种政策措施的实施和推进
借助国家惠农资金政策的大力支持,我镇救灾救济工作投入资金12098元,实施农村医疗救助29户。投入供养金38986元,供养五保户5名。投入资金138.9万元,实施156户危房改造。认真做好优抚对象“三难”工作,发放“三难”补助金7500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投入经费2.6万元,全镇4887户16057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9%。认真开展农村低保工作,发放保障金633户1438人748655元。通过“两基”迎“国检”工作,投入“两基”扫盲工作经费6万元开展扫盲工作,扫盲650人。投入2万元边远地区贫困学生补助经费,解决边远村组贫困学生午餐困难问题。以创“国优”为契机,投入配套资金40多万元对计生服务站进行扩建,新购置了医疗设备。加强统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
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镇政府管理手段的局限性
现今我区财政实行的是“乡财县管”的政策,镇一级的财政收入无法进行自行分配,同时辖区内的很多部门都属于上级直管。这就使镇政府在应对很多实际问题的时候,缺乏有效管理手段和经济调节手段。在现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是以获取最高利润为终极目标,而政府规划是以科学可持续发展为行政指南,同时群众利益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国策。这就使各种大型项目在我镇建设投产之后,往往会无可避免与政府的总体规划以及一些民众的个人利益产生冲突。而在这当中,我们镇政府是首当其冲站在解决各种矛盾纠纷的第一线,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没有足够管理运作的权限,很难对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产生实质的影响。
(二)民众思想观念的制约性
我镇村民因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制约,求稳怕乱、小富即安、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缺乏经济发展必需的积极理念和人文精神。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原来已经改善了很多,但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却依然如旧。存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也具有很强大的反作用力。随着物质环境的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会逐渐发生一些转变,但是由于思想观念具有很强的顽固性和传承性,这个转变的过程会很漫长,往往会由于思想观念落后于社会现实而阻碍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三)基础设施不足
虽然我镇涉农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在路网质量以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上与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如我镇通往外界的水纳公路路面段坑洼众多,致使车辆难以通行;陆家坝村公路洗煤淤泥堆积,无法满足大型车辆的通行;仁活洞村的三岔地组尚未通自来水,而近期水井多已
干涸,再加上地处偏僻的山间,村名往往要花费数个小时的时间用塑料壶靠人工背水以供家用,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各种基础设施的不足,致使村民与外界沟通不畅,政府所掌握的信息难以得到及时准确的更新以及各种政策措施在实际工作落实中消耗大量的社会成本。近年来,党委政府虽然已经在各种政策的扶持下对基础设施有了大力的投入和完善,但仍然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要求,也成为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障碍。
(四)贫富差异悬殊导致各种矛盾和隐患
我镇原本是由传统的粗放型种植业为主导的典型农业经营方式,但近年来经济总量保持了全区第一的业绩,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近些年来煤炭工业发展以及各大型项目的落户。高速的经济发展为我镇带来各种效益和优势的同时,巨大的贫富差异也无可避免的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了诸多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一些人因贫富差距引发心理不平衡,再加上自身条件的局限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往往会采取违法犯罪手段来获取不义之财,或对政府的各种福利措施以及征地赔偿等工作采取无赖的方式来获取更多利益,迫使我镇的治安维稳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
随着经济结构的升级,相当一部分企业随着技术水平的改进和资本密集程度的提高,吸纳劳动力数量减少,而农村劳动力由于自身素质、劳动技能、就业观念等因素的限制,特别是我镇农村劳动力还对工资要求较高,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广大涉农地区还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吸收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上明显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发展.
(六)涉农社区居民持续增收困难
在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转为城市建设用地,涉农地区居民失去了土地收入,加上我镇拆违力度的不断加大,短期内部分涉农地区居民的实际收入可能会部分降低,而涉农地区居民的非农化就业又十分困难,加之生产方式相对粗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镇农业生产的发展。加之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信息化网络尚未形成,商品信息流通不畅,农技专业人员少,整体素质不高,科技设施和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产、供、销链条不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尚不健全,一体化社会服务还不完善,因此不能完全适应日新月异的农业生产变革。致使部分涉农地区居民的收入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但增收困难,而且可能下降。
三、对策建议
(一)推进城乡经济利益一体化
在各种项目建设投产过程中,征地的赔款难以达到群众的预期目标而产生的各种事件,是我们基层政府所面临最频繁、最严重的矛盾纠纷。建议借鉴广东、重庆等省市已经试验成功的投资方出资,农民以土地入股分红的经济运营模式,从制度层面上缓解建设发展先期投资资金不足的问题,并将农村集体土地升值后的利益保留在农村。实现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捆绑,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这才将从根本上消弭征地拆迁等大型项目中难以调和的深层次矛盾。
(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借助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的契机,增强城镇承载和辐射能力,加速实现农村与城市对接。整合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完成客运站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通过公路等级化改造和各村路面硬化,在有条件的地方开通农村公交车,实现城乡公共交通快速、便捷。积极支持铁路沾六复线建设,配合做好绕城环线、毕水兴高速公路过境路段等项目建设,努力形成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
借助煤化工基地等大型项目的建设投资,挣取尽量多的资金,加快各村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市场物流、金融商贸、信息中介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善消防、排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发挥聚集和辐射效应,促进农村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小城镇和中心村转移,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在城乡之间流动与共享。以农村远程教育为平台,整合远程教育、党务信息、政务信息、劳动保障信息、医疗服务信息等资讯,实现城乡信息互动、共享,加快推进城乡信息一体化。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发展农村电信,抓好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建设。
(三)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着眼于促进城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集中精力抓招商引资,推进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全面优化城乡产业发展布局。全力支持煤化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在用水用电用地、项目贷款贴息方面给予优惠便利,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做大做强观音山养鸡及石板河养猪产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以金融、信息、房地产开发、餐饮娱乐等现代物流业为支撑,推进第三产业提档升级,增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要按照“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城乡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强化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逐步让农民能够享受城镇社保,探索建立可退可转机制,吸引大批农民创业、就业;实行个人出资,政府补贴,引入商业保险,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整合退耕还林补助和地质灾害搬迁、困难建房补助等资金,加大对不适宜居住地农户的异地搬迁和住房困难农户的建房补助力度,使城乡居民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助、居有定所。
(五)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
以企业学校移交地方为契机,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学校教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整合人事、劳动、农技、职教等教育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和拟外出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从土地以外获取收入的能力,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享受能力。抓好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促进各种社会公益设施向农村开放,满足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要。加强农村卫生院建设,实现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构筑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城乡居民共同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提高全体城乡居民健康水平。
(六)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扎实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林带建设,对城镇附近不适宜居住地农户要通过要素置换或市场机制引导向城镇集中,搬迁后的区域进行退耕还林,恢复生态。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有条件的区域内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建设高标准的农民新村,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和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加强辖区管理,抓好整脏治乱,实现城在林中,街在绿中,居在景中,人在花中,努力打造最佳人居环境,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对各种经济项目和新型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
第三篇:政府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的精神,我区积极开展城乡一体化调研工作,深入基层,紧密结合我区实际,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区城乡一体化的现有基础和优势。
(一)区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工作,各部门
以及有关单位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区党工委、办事处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紧迫感与责任感,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制定了“城乡一体、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落实政策措施,把握工作重点,在全区形成了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四)农村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经过努力,我区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民主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同时,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持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开始进入农户家庭,农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宽带网络覆盖率已达100%,基本实现宽带进村、进家庭。
五、村改居顺利完成。我区现有经济实体社区6个,至,6个有经济实体的社区由原来的“村委会”顺利过渡为“居委会”,“村民”成为了“居民”,村改居工作全面完成。
(五)沙朗片现存土地资源丰沛。全区6个社区现存土地总面积7395亩(其中:耕地面积6935亩、已办证的商住地面积460亩)。今年,我区将完成社区一级统一核算改革工作,届时,社区将对生产队一级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配置,统一规划土地的使用情况,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的作用。
二、工作目标与设想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一体化,是我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为了如期实现以上的工作目标,我区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计划:
(一)以社区一级统一核算为契机,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机制,科学统筹城乡空间布局,维护规划的权威性;提高规划制定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群众参与度,推进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法制化进程。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在旧城改造的同时新城区建设同步进行。
(二)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目前,我区农村虽然有较快的发展,但是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依然存在,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入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三)继续加大农村的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五)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完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城镇医疗保险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根据现有的6个社区发展各自的不同,我区拟将分三个阶段完成城乡一体化建设。
第一阶段是长洲、后山社区。该两个社区与城区相邻,城镇化程度较快,服务业比重大,在今后的改革工作中,区将侧重对两个社区的旧区域改造,社区经济主要以房地产业、服务业为主。
第二阶段是沙朗、广丰社区。主要由区统一规划、统一选址,在沙朗社区打造一个新的商业区,集汽车、名酒为重点,广丰社区则规划为以仓储服务业为主,打造一个专业的仓储市场,与沙朗社区相互呼应,做大做强,营造商业氛围。
第三阶段是隆平、隆昌社区。两个社区主要以新歧江路、汰澳公路为契机,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把握发展机遇,形成新的物流配送中心,创立起自己的品牌。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今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区“三农”工作有优势、有亮点、有特色。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必定会碰到各种的困难与阻力。我区定将紧紧围绕《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精神,把握机遇,勇于面对困难与阻力,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使我区三农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四篇: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摘要:xxxx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更需要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为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战略新兴产业等提供资金支持。作为地方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联系城乡居民的金融纽带,农村信用社要紧跟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变革和创新步伐,确保始终保持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不动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信用社 对策研究
当前,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进程中,我国农业农村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信用社在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也将面临新的问题、机遇、挑战,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城乡一体化对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一)城乡一体化给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xxxx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健全机制体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进一步激发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动。农村土地改革逐步推行,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新型城镇化正加速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及非农业发展对金融资金的有效需求急剧增大,农村居民对金融的有效需求也大幅度增加,除了存款、汇兑、结算、银行卡等传统银行服务外,消费信贷、理财、电子银行等新兴金融服务也逐渐走入寻常农民家庭,为农信社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城乡一体化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更大挑战。
农村整体的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城镇和农村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需要综合性、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需要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更丰富、更完善的金融产品;促进农业增收,解决农业贷款难问题,需要更便捷、更有效的服务方式。因此,农信社必须在信贷管理制度、集约化经营、金融产品等方面展开创新,加快经营转型步伐。否则,就很难满足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很难适应现代金融竞争的形式。
二、城乡一体化下农村信用社发展对策研究
城乡一体化发展,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农信社与“三农”同根同源、互相促进,要从战略定位、金融创新、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等方面实施变革与创新,增强助推城乡一体化的综合金融能力。农村金融业务普遍存在效益较低等问题,农信社提供农村金融服务往往面临更大的商业化经营压力。在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现实情况下,对农信社给予适度的政策支持,是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增加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强化政策扶持,能够让农信社有动力、能安心地去从事“三农”服务。所以,切实提升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综合能力是基础,建立和完善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长效机制是保障。
(一)切实提升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综合能力
1、找准并坚持服务“三农”的战略定位。
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深化“三农”金融服务工作,关键在于找准市场战略定位。从农信社长期的实践看,坚持“三农”战略定位不仅符合自身发展规律,体现政治担当,履行社会责任,更可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上找到路径。农信社应发挥覆盖城乡的网络优势,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积极投身城乡一体化大潮,努力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城乡金融服务差距大的难题。
2、扩展城乡普惠金融服务新渠道。
继续发挥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探索新的服务内容和形式,致力于为农民提供储蓄、汇兑、代理、便民取款等基础金融服务,延伸城乡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从主要依靠物理网点转变为物理网点于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银行等新型渠道并重转变,最大限度地打通金融服务渠道。以开放的姿态致力于同业合作,侧重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特别是注重把小银行的灵活性和地缘优势与大银行的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财、保险、债券、外汇、资金等市场上展开全面战略合作,为农村地区提供丰富的农村金融产品。
3、实施多元化、差异化信贷支持策略。
针对城区、城郊、城镇“三城”客户群体,认真分析客户结构、业务结构和金融需求的差异化特征,实行分层对接、分类管理,落实“双层经营”战略,既满足小额信贷的需求,又支持较大项目的发展。从体制、机制、产品和服务模式等多个层面入手,开发出符合农村实际、有效服务县域经济的金融产品,完善涉农贷款产品体系。加快形成一个由各业务条线、分支机构、政府、企业紧密联系、相互协调的机制,让信息更灵敏、反应更果断、服务更到位,做到一旦有项目,就尽快落地。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共同体等一系列有特色的信贷产品,做到应贷尽贷,大力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
4、创新涉农贷款风险管理机制。
针对涉农金融服务“风险高、成本大”的特点,制定专门的涉农业务风险管理措施,出台单独的准入、担保、拔备和核销等规定,合理设定“三农”业务风险容忍度,强化涉农业务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涉农业务的制度、流程,增强制度、流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制定一整套适合涉农业务需求的信贷制度。以信贷管理系统等科技手段为支撑,加强对涉农贷款用途、资金流向、客户生产状况的了解和掌握。与地方政府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搭建服务平台,落实反担保措施,借助政府的力量降低涉农业务信用风险,确保涉农业务可持续发展。
5、进一步深化农信社体制机制改革。
按现代银行的管理理念,以股份制作为方向,扎实推进农信社改制农商银行。引导农信社进一步强化法人运行机制,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健康的董事会、有效的监事会以及负责任的经营层,切实形成科学的权利制衡、利益激励和责任约束机制。建立区别于城市的金融产品研发、客户营销、服务渠道、风险管理、考评体系,以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建立小微企业贷款服务中心,培育本乡本土的金融服务队伍,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完善涉农服务组织体系。同时借助省联社“小银行+大平台”的完整的体系,提升农信社的综合竞争力。
(二)、建立和完善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长效机制
1、继续实施财政税收扶持政策。
对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实行长期的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政策,以降低支农金融服务成本。对农村金融机构接受、处置抵债资产给予免征税费,降低不良贷款处置成本。全面落实县域涉农贷款的增量奖励政策,充分发挥财政金融的杠杆作用,激励县域农村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
2、帮助化解历史不良贷款包袱。
因计划经济体制向行政管理、乡镇企业欠款、农业灾害等造成的不良贷款,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复杂性,以现有扶持政策化解这些历史包袱远远不够。建议人民银行以专项票据形式对2007年末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给予以置换;建议国家在化解乡村两级债务中,重点解决拖欠农村金融机构的债务问题,把乡村两级拖欠不良贷款纳入政府预算,逐年予以偿还。
3、取消存款开户歧视性政策。
尽快消除有关机构对农信社等禁止开立社保、医保、公积金等存款账户的歧视性政策,使其与国有商业银行享有同等待遇。全面下放农村资金存款的管理权,允许财政、社保、住房、教育及国家其它基金在农村金融机构开户存款,鼓励地方有关涉农单位、企业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户,以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支农实力。
4、健全合理的风险分散机制
建议考虑加快推进农业保险进程,并由财政出资设立涉农风险补偿金,同时,建立涉农信贷担保机制,对农村信用社进行风险补偿和风险分散,解决涉农信贷服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问题。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切实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采取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等多种手段,加大“三农”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不断完善农村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金融资源流向“三农”领域。
5、实施差异化监管准入要求。
建议考虑农信社的业务规模、所在区域及支农贡献等综合因素,动态调整制定存款准备金率标准,不搞“一刀切”,以增加农信社支持“三农”的资金供给规模。建议考虑农信社历史包袱较重及承担支农的社会责任,造成经营成本较高的实际情况,在存款保费制度设计上,制定适当低于城市金融机构的费率,以使农村信用社金融机构有更多的实力用于支农。建议对主要监管指标达标、内控管理机制健全、资产质量较高且发展潜力较大的农村金融机构,适当放宽业务准入要求,如对银行卡等技术成熟、普遍运用的金融业务,允许农信社全面开办。
6、营造良好的城乡信用环境。
建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监督和完善征信建设体系,使自然人和企业的财务信息、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其他财务信息更加完善,便于金融机构准确掌握客户生产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以打击逃废债和深化诚信宣传教育为重点,以金融信用环境治理为着力点,进一步拓展信用环境建设范围,促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义协(2011)03号
关于我市涉农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
情况的调研报告
最近,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涉农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实地察看了集中居住区建设进展情况,听取了两区的工作汇报,并进行了深入的座谈。市政协主要领导在听取汇报和座谈后,对两区的城乡一体化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针对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要求。
一、我市涉农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现状
我市于2003年初提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工作思路,2005年被列入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县市。2009年3月正式启动涉农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涉及新区、东区两个涉农办事处20个涉农社区。涵盖了我市112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涉及人口约4586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以上。目前,20个涉农社区,已开工建设居民集中居住区的有18个,其他2个社区的建设也已开始规划,即将开工。全市已开工建设住宅楼125栋(其中新区65栋,东区48栋,物
1业中心4栋,金宛小区8栋。建成营业房2万平米,菜市场1个,2500平米),建成107栋,正在建设18栋,总建筑面积44.75万平米。可安置居民3592余户,16540人。开工的全部工程建成后,可安排社区居民近1/2。
目前有6个集中居住区已经建成,水电齐全,基本具备入住条件,已有760户入住居住区。年底可达入住条件的97栋,可入住3592户。预计十月底入住1860户。多数配套工程都在建设中,发展态势良好。
工作中,办事处的同志和社区党组织密切配合,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积极协调处理建设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严把工程质量关,制定了严格的工程资金使用办法、安全施工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工作措施,摸索出了一套较完整工作方法,为全面推进此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的涉农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省、三门峡市有关领导先后多次来我市实地考察,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是,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比、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阶段性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水、电,暖、气的接入投资巨大,办事处和社区难以自行负担。已建成的集中居住区有的甚至连水都不通,不具备基本入住条件。这不仅有悖集中居住区集中供电、供暖、供气的初衷,也挫伤了群众参与和支持集中居住区建设的积极性。
(二)搬迁后土地置换难度大。农民由于以下几个原因,不愿意搬迁,给拆迁以及土地置换带来一定的难度。一是舍不得祖宗留下的房产、地产,不愿意放弃;二是搬走后,离土地较远,耕作不方便,又没有其他经济收入,三是耕作所用农机具、牲畜和农产品的保管和存放问题无房解决。
(三)规费手续繁琐办理难度大。税费减免政策落实不到位,职能部门对自建自用的涉农集中居住区,按照商品楼开发收取各项税费,如现行收取的人防费、墙改费、土地开垦费、建筑营业税、销售不动产税等,多属于对涉农集中居住区和商品房未加区分的税费项目,如果不能按规定减免,将直接增加建筑工程的成本。
(四)私搭乱建严重拆迁难度大。部分居民钻拆迁补偿的空子,以最大限度争取住房补偿款为目的,采取偷建、抢建等办法,新建、改建各类违章建筑。加之,由于区位不同,具体的补偿标准也不一样,部分群众的意见很大,消极对抗拆迁,甚至恶意阻挠拆迁工作。拆迁是现今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如果处置不当,矛盾激化,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财政部门完善、细化《义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大政府投入。适当提高政府补贴标准,由土地部门会同两个涉农办事处制订出详细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拆迁补偿办法》,完善土地流转、置换、出让等制度,积极构建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宣传,引导群众转变
观念,合理有序的引导涉农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二)制定切实可行拆迁方案。市城乡一体化办公室根据农民搬迁和拆迁过程中,暴露出来不利于顺利实现农民搬迁和土地置换的有关问题,制定出有实施步骤、有解决办法、让老百姓满意的拆迁方案。一要让农民感到拆迁后,老祖宗留下的祖屋、祖地不会损失什么,且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二要让农民感到拆迁后,生活有着落、有经济来源;三要让农民感到拆迁后,农业生产所用农机、工具、牲畜、以及农产品的保管存放无后顾之忧。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涉农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和我市的城市建设,坚持把涉农居民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全市城市整体规划中,同部署、同落实。建立由市政府城乡一体化办公室牵头,城建、水利、电力、通讯、人防等部门参加的推进涉农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针对集中居住区的水电暖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情况,定期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专项研究部署。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督促和检查,做到适时督查,同步推进。
(四)落实规费减免政策。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制定落实《义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细则,明确职能部门各自所承担的责任,认真贯彻落实针对涉农居民集中居住区的各项规费减免政策,政府专门下发文件,各职能部门努力做到该减免的费用要坚决减免,该办理的证照要尽快办理,该兑现的政策要坚决兑现。
(五)打击私搭乱建行为。排查私搭乱建建筑,核实实有建筑面积,进行登记备案造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依法有计划、有步骤的拆迁。由土地部门牵头,公安、城建和两个涉农办事处组成专门机构,认真进行核查。采取惩防结合、预防为主的办法,坚决制止新的违章建筑的出现,做到发现一例、制止一例。严厉打击突击建筑、恶意建筑等以获取拆迁补偿款为目的的建筑行为。
总之,涉农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是城乡一体化的物质载体,事关涉农居民能否享受到城市生活的各种便利,能否增加入住居民的幸福指数,是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全市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做好这项工作,让人民群众真正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以上报告所提五条建议中,涉及到的城乡一体化办公室、财政局、建设局、土地局、水利局、电业局、公安局、新区办事处、东区办事处,请在十一月十日前给予书面答复。
政协义马市委员会
二o一一年七月三十日
主题词:市政协集中居住调研报告
政协义马市委员会2011年10月20 日印发
(共印3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