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调查问卷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调查问卷
1、您是通过何种途径了解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的?(可多选)--------
A.电视、广播B.报纸、书籍C.网络D.朋友或家人E.社区居委F.从未了解或听说过
2、您所在的社区是否见过垃圾分类的垃圾桶?-------------
A.见过,且人们都是按照分类仍垃圾
B.见过,但人们没有按照分类扔垃圾
C.见过,但只有极少数人按照分类扔垃圾
D.没见过
3、您认为现在投入使用的分类垃圾箱有起到垃圾分类的作用吗?---------------
A.有,作用很大B.有,作用很小C.没有作用
4、在您日常生活中,垃圾一般是如何处理的?------------
A.未出售也未处理,全部投放到垃圾箱
B.除废品出售外,再分类后投放垃圾箱
C.除废品出售外,其余全部投放到垃圾箱
5、您平时处理可回收垃圾的途径(可多选)---------------
A.收集起来卖给废品回收人员B.倒入垃圾回收站
C.与其他垃圾混在一起倒入垃圾桶D.到时候看情况而定
6、您认为在小区倡导垃圾科学分类回收采取怎样的方式居民会更加容易接受?(可多选)---------
A.举办废品科学回收相关的讲座以及纳凉晚会
B.海报图片宣传等
C.与其他组织(如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合作宣传
D.电视台、网络宣传
7、您认为在小区中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困难有哪些?(可多选)----------------
A.居民环保意识淡薄B.设施不够完善C.宣传力度不够
D.居民对垃圾回收分类知之甚少E.职能部门规划不力
8、您认为垃圾分类回收中,哪个群体应该发挥最大作用?
A.垃圾排放者B.环卫工人C.相关职能部门D.宣传媒体E.社区宣传员
9、您认为在小区中,垃圾可以按照哪种方式重新分类?-----------------------
A.“可燃烧垃圾”和“不可燃烧垃圾”B.“厨房垃圾”和“非厨房垃圾”C.“湿垃圾”和“干垃圾”D.其他-------
10、对于生活垃圾分类,您的态度是---------------------
A.垃圾分类是环保行为,贯彻可持续发展道路,有无规定我都会遵守
B.如果市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应该会遵守
C.垃圾分类相关配套还未成熟,目前很难做到垃圾分类
D.大家都这样,我遵不遵守无所谓
第二篇:广州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调查
广州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调查
导语: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增加,城市生活垃圾数量剧增,广州作为一线人口集中的大城市更不例外,目前每天进行填埋和焚烧等终端处理的生活垃圾在1.4万吨左右,新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现有处理设施超负荷运作,造成处理能力和垃圾产量严重不匹配,广州已逐渐走入垃圾围城的困境中,此时的城市生活垃圾已不能再简单通过填埋焚烧的方式处理,一方面污染环境一方面占用了日益稀缺的土地资源,同时处理成本很高,因此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被赋予了重要使命,意在实现垃圾源头减排。广州首个在内地城市中立法规范了垃圾分类工作,出台了《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将城市垃圾分为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通过生活垃圾分类,把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纸、玻璃、塑料、金属等废弃物进行有效回收利用,变废为宝,使其不再成为垃圾。该规定从今年4月1日轰轰烈烈实施以来至今已有5个月的时间,这项新举措在广州城市居民社区中落实的怎么样,效果如何?同时又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呢?
广州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已走过了10多个年头,1998年按照“先开放、后规范;先试验、后推广,逐步普及”的思路,在荔湾区侨苑小区开始了垃圾“分类收集”的试点工作; 1999年按照不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三种分类,正式开始垃圾分类投放和收集,在东山、海珠、荔湾、越秀、天河5个区进行试点,每个区不少于3000户居民;2000年被建设部列入全国首批8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2002年在东山、海珠、荔湾、越秀、天河、黄埔、芳村、白云区分设了八个试点小区,小区内设置了分类收集垃圾桶,但是分类方法各不相同;2004年市环卫部门主编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评价标准》,由国家建设部作为国家行业标准颁布实施。随后,又印发了《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方案》和《垃圾分类标志和分类方法》,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大件垃圾、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等五大类;2009年市环卫部门称要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体系,力争到2014年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80%以上,资源回收率达到30%。用2年左右在学校、社区,5年左右在全市普及生活垃圾分类;2011年2月,万市长颁布了《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于4月1日起实施。广州市的垃圾的分类收集工作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实际困难,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还没有在全市全面推行。
广州市垃圾分类工作在政府颁布管理规定后,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在交通要道上可见大幅的宣传海报,内容大多是垃圾分类好处多,大家要齐心协力的做好分类;各个小区中出现了大小颜色各异的四类不同功能的垃圾桶,部分小区还专门派发了可盛装厨余垃圾的垃圾桶,但物业管理中心在派发垃圾桶的时候并没有进行宣传,为什么要发垃圾桶,居民应如何使用,所以居民只是觉得占了便宜,多了一个垃圾桶而已;各级主要职责部门的领导前往试点小区开展宣传,检查分类工作,领导一出面,后面就跟着一群陪同人员,浩浩荡荡深入居民区开展宣传,接着就是电视媒体详细报道。尽管以上的各项宣传措施声势浩大,但是广州的垃圾分类工作好似再一次成为历史,逐渐销声匿迹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今年垃圾分类新举措的政策效果。
广州自今年4月1日起,率先在市、区(县级市)、街党政机关、16条街、6个社区、1500所中小学校和万科集团、保利集团管辖住宅小区及岭南集团属下的宾馆、酒店和商场等区域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先行试点,以上区域均属于强制分类区域,至今已过去5个月,这些先行先试的区域落实的如何呢?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五羊南社区是广州最早开始推广垃圾分类的,是垃圾分类的“明星社区”,笔者首先对这个社区开展了调查,五羊南社区有37栋住宅楼,现有25个环卫工人,现在每个星期都会统计一次垃圾分类的情况,居民分得好不好都会记起来,现在已经有三至四成的居民能主动参与垃圾分类了。同时,为了预防环卫工人将居民分好的垃圾再次混收,东华物业专门安排了负责人巡查。“明星社区”的居民虽然分类意识很强,但垃圾分类的实际效果却并不让人满意。由于居民分类分得不是很好,本来预计分好之后每天的厨余垃圾会有1.8吨至2吨左右,但是目前只达到了0.5吨至0.8吨,效果连一半都达不到。笔者继续调查其他的试点小区,发现效果更加不理想,例如有的小区只在花园范围内的公共区域摆放了分类垃圾桶,在楼道里却还是象以前一样只有一个白色垃圾桶,居民楼里的垃圾全都混合堆放,楼下不同颜色功能的垃圾桶里也是什么垃圾都有,并没有进行分类,成为了摆设。几个不在“强制范围”内的住宅小区内,笔者更没有发现有实施垃圾分类的现象,在小区内对过往居民进行了随机调查,发现有的居民知道广州实施了垃圾分类,有的甚至不知道。
以上调查反映了广州今年轰轰烈烈推行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举措收效甚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结果。笔者分析如下:
一、垃圾分类的前期宣传过于仓促
管理规定明确为4月1日施行,政府却对外公告为一个月之后执行,一方面反映出政府在垃圾分类执行前的宣传不够,如果前期准备充足的话,不需要在法规施行一个月之后再执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政策的儿戏,大大降低了垃圾分类政策在群众中的威信度。
大洋网的一项网上调查表明,有70%参加调查的网友不清楚垃圾怎么分类,可见前期宣传的欠缺。垃圾分类的执行主体中居民是决定性的起始环节,如果连居民都不清楚垃圾分类是怎么回事,那这个政策如何得以执行,法规中的处罚条款又如何落实呢!
笔者对广州市某小区的居民进行了民意调查,在天河区某小区B出口进行随机调查,在4个小时之内由该门出入的有132人,其中83人接受了调查。首先是居民态度的调查,83人中有72人对垃圾分类处理表示赞成,5人不发表意见,6人不赞成垃圾分类处理;其次对垃圾分类施行时间的调查,赞成的72人中认为马上实行垃圾分类的政策不可行或者不能接受的有65人,5人表示坚决反对,认为可行的只有2人。调查结果显示,居民绝大多数支持垃圾分类的处理方法,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政府缺乏宣传,居民不知道如何进行分类,固然不能在这种情况下对个人进行处罚,自然新的政策也就无法落实,一个没有处罚又没有奖励的政策如何促使人遵守。
二、缺乏相关配套工作
首先是配套的法规支持,广州市虽制定了管理规定,明确了处罚条款,在以上所述情况下处罚条款无法执行,相当于没有了违规后的惩罚,同时也没有相关的鼓励或奖励政策,市民自然就没有了垃圾分类的动力,不执行垃圾分类没有惩罚,执行了垃圾分类也没有奖励,缺乏政策的动力机制。
其次缺乏配套的垃圾分类清理运输的链条和资金,物业管理中心在垃圾分类之后需要增加清洁工和垃圾预处理设施,垃圾分类清理增加了原有的工作量,需要增加人手,在垃圾分类初级阶段,住户的垃圾分类工作还有很多不足,需要物业管理公司在垃圾运输之前进行整理,确保不同类的垃圾得到适当的处理方式,这些经费政府尚未解决;还有垃圾分类运输的问题,垃圾分类后也要进行分别运输,进行不同的处理,运输成本增加,费用尚未解决。
三、垃圾处理产业链未形成,行业不规范
目前的垃圾处理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垃圾回收站,有经济价值的垃圾分挑回收,其余焚烧,一种是逐渐向生态环保模式转变的回收方式,除了传统有经济价值的垃圾外,这种方式还可将以前焚烧掉的多数垃圾,包括污染环境的厨余垃圾变废为宝,进行再加工再利用。新形式的垃圾回收链尚不健全,部分回收公司打着环保旗号依靠政策支持骗取政府的资助和奖励,另外有些真材实料的公司却因为较高的运作成本而难以维系,因为一方面垃圾回收的源头尚未规范,产业上有没有稳定的可回收垃圾,同时垃圾回收处理成本高,成品未得到市场的广泛接受。
以上情况均使得垃圾回收处理环节不顺畅,行业不规范,目前无法实现规模性的垃圾回收产业,无法实现大规模的回收利用,变废为宝。
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笔者的解决建议如下:
一、加强引导宣传
以往的宣传仅停留在大型海报,公益广告和电视媒体上,这些里平日的百姓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应充分利用街道、居委等基层政府组织和民间环保组织的力量,节假日开展深入社区的宣传活动,让垃圾分类知识与居民面对面,将垃圾分类的各项内容真正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去,目标是上至70岁老奶奶,下至10岁学龄儿童都知道垃圾分类应该怎么做。
二、政府加大物资和经费投入
物资和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物业管理的垃圾预处理和垃圾回收公司的运输和处理成本。小区物业在垃圾分类运行过程中,需要增加一定运营费用,主要包括:垃圾桶、垃圾房等改造费用;厨余垃圾处理机、分类垃圾收纳容器等设备购置费用;垃圾清运、二次分拣、设备维护等人工费用;前期宣传推广费用及社区宣传品设计制作费用等。政府可以采取向垃圾分类的社区提供垃圾分类专项经费支持;对有突出贡献的社区单位给予激励效果明显的奖励;持续提供垃圾桶等物料支持等措施保证垃圾在社区环节的得当处理。垃圾分类之后可采取清运和回收有同一公司处理的方式,减少了交接环节和成本,在初级阶段,政府需要专项经费支持垃圾清运成本的增加和垃圾的环保处理方式。
三、由政府牵头,解决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的回收处置
由于厨余垃圾处理机成本较高,不可能每个小区均配备,因此由政府牵头建设,采取区域集中处理回收机制,在有条件的大型社区或某公共位置设置处理机,负责处理区域内的厨余垃圾,既保护了环境,又节约了运输成本;对有害垃圾进行专门回收,防止私人不恰当的处理污染了环境;对可回收的垃圾制定细则,防止垃圾回收站挑剔可回收资源,给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带来不变,同时提高了可回收的利用率。
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任重而道远,仅靠政府不行,光有公众的热情不够,单由企业处理也不能完成,而必须是三者分工合作,只有形成源头上由公众参与分类,回收市场上企业完成回收利用,清运和最终处理靠政府做好配套措施的垃圾处理链才能把垃圾分类事业越做越好。
第三篇:垃圾分类调查问卷
垃圾分类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是******的大学生。首先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完成这份问卷。这是一份关于“低碳环保——垃圾分类”的问卷。调查采用匿名方式,故请放心答题。除了特别标注有多选的题目之外,其他均为单选题。十分谢谢您的合作!
1、您生活在什么地方?()
A 中心城市 B 中小城市 C 工业开发区 D 郊区与农村
2、请问你们小区的垃圾分类吗?()
A.分类 B.不分类 C.没注意
3、你认为垃圾分类对改善环境有帮助吗?()A.有 B.没有
4、你能清楚的分辨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的垃圾吗?()A.完全能 B.模糊的知道 C.完全不知道
5、你有经常接受垃圾分类的教育或者在社区看到有关垃圾分类的宣传吗?(A.有 B.没有 C.没注意
6、在您日常生活中,垃圾一般是如何处理的?()A.未出售也未处理,全部投放到垃圾箱 B.除废品出售外,再分类后投放垃圾箱 C.除废品出售外,其余全部投放到垃圾箱
7、分类垃圾桶和传统垃圾桶,比较喜欢哪一个?()A.分类垃圾桶 B.传统垃圾桶 C.都不喜欢
8、您认为在小区中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困难有哪些?(可多选)()A.居民环保意识淡薄 B.设施不够完善 C.宣传力度不够 D.居民对垃圾回收分类知之甚少 E.职能部门规划不力
9、您所居住的生活区是否有人清理垃圾?()A.没有,都是自己清理 B.有,但不定时清理 C.有,并且定时清理)
10、您认为在小区中,垃圾可以按照哪种方式重新分类?()
A.“可燃烧垃圾”和“不可燃烧垃圾” B.“厨房垃圾”和“非厨房垃圾” C.“湿垃圾”和“干垃圾” D.其他
11、您认为垃圾分类回收中,哪个群体应该发挥最大作用?(可多选)()A.垃圾排放者 B.环卫工人 C.相关职能部门 D.宣传媒体 E.社区宣传员
12、谈谈你所了解的目前垃圾分类的不足之处。
()性别: A 男 B 女
()年龄: A 20以下 B 20-30 C 30-40 D 40-50 E 50-60 F 60以上
第四篇:浅谈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
浅谈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垃圾处理问题也随之而来。近几年,我国大城市的垃圾分类化也已经提到日程上来。
关键字: 城市生活垃圾垃圾分类公民意识垃圾分类箱
现代社会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社会进入了高消费阶段,随之产生的消耗废品也与日俱增。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我国的城市垃圾年产量已超过1亿多吨,并且每年以8~10%的比例增长。这些废品将何去何从,废品回收利用有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这是我们每个公民都应当关注的问题。
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垃圾分类是指按照垃圾的不同成分、属性、利用价值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不同处置方式的要求,分成属性不同的若干种类。
“竹签、饮料瓶、面巾纸、传单、水果核、电池、光碟等常见垃圾,大家应该可以分清哪些可利用哪些不可利用,另外,垃圾箱上也做了相关提示,人们只需要注意一下就行,举手之劳,公共场所设置了分类垃圾箱,市民按照要求分类投放并不困难。
公共场所的垃圾分类只占垃圾整体的一部分,对居民家里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则更困难,各家扔出来的垃圾都在方便袋里,剩菜、手纸、水果皮、烂菜叶都搅合在了一起,如果要把垃圾分类,就得把居民扔出来的每个垃圾袋都一一拆开。从家庭垃圾分类开始,中间经过公共场所垃圾有效分类,再到城市垃圾场的分类处理,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目前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
垃圾分类,在南京不具备真正的垃圾分类处理能力,而民间的垃圾分类处理企业还没有完全生长起来,加之市民本身垃圾分类意识不强,致使关于垃圾分类的很多举措都处在尴尬之中。但分类垃圾箱作为本地的公共设施,起到收集垃圾基本作用,更重要的是昭示了一种趋势。街头出现的分类垃圾箱,可以唤醒人们垃圾分类的意识。在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的前提下,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充分依托市场,实现规模化生产。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重点扶持科研单位
开发研究等途径,逐步形成完善的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科技体系,推动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产业发展。
南京市垃圾处理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实现垃圾的分类处理和有效利用,也是将来的趋势。包括以垃圾为原料生产沼气等项目,我市也正在运作之中。垃圾分类是一个趋势,即使是在没有实现真正的分类处理前,逐渐培养人们的分类意识,也是一个务实之举。毕竟真正实现垃圾分类处理的一天,总会到来。
南京市现在分类垃圾箱数量,还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而相关部门将其分布在较为繁华的路段,其在垃圾分类上的引导意义很明显。
如果通过分类垃圾箱的设置,提高人们从源头上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减少垃圾分类的中间程序,由此可以催生民间以营利为目的的垃圾分类企业,这也是目前南京市垃圾分类处理方面投入不足状况下,实现垃圾分类的可行之路。行垃圾减量化的关键是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这不单是环保、环卫部门的工作,也涉及到一个社区、一个城市的综合管理的问题,它需要多部门的配合和社区、城市中所有公民的配合。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一种有序的、有目的活动,这需要大批受过一定专门训练的保洁人员来进行收集、分类,同时相应地解决了一批富余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
垃圾分类是一个趋势,如果分类垃圾箱能让市民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并影响到生活中的行为,这些街头的垃圾桶就没有白立。分类垃圾箱即便暂时无法取得真正把垃圾分类的作用,但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也会逐渐增强市民的环境意识。现在,分类垃圾桶在南京已经不新鲜了,在许多居民小区,在一些街道两旁都能看到,问题是,它起到分类的作用了吗?我敢说大多数人都不清楚什么是可回收的,什么是不可回收的。废弃电池回收箱,一天能回收到几节电池?现在一些学校动员小朋友把电池统一收集,但这还远远不够啊。环境保护,不能做表面文章,搞两个垃圾桶、回收箱就了事。从每个居民小区着手,城管、环保等部门要合作,向小区住户发放相关资料,普及分类垃圾知识,监督住户将垃圾分类投放,定期上门回收废弃电池等等。我相信只要这样做,大部分市民不久就会养成将垃圾分类的习惯。像电池、农药之类可能造成污染的商品,有谁来管每年销售了多少?又回收了多少?有多少是被随意抛弃、存在潜在污染的?环境保护,应从每个人做起。也许很多人有环保的意识,但因为实施起来觉得有难度,或者没有社会氛围,就不做了,这是很可惜的。所以,我建议环保、农资等相关部门都来统计一下,每年南京市的电池、农
药瓶销量、回收数量和流失数量,相信这个数据足以给人警醒,促使人们的环保意识提升我们中学生不应该对垃圾这一社会问题不闻不问,而一定要拿出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地去宣传垃圾回收的重要性,宣传环保意识、从而使全社会的人都有环保观念--这正是我们的目标所在。
第五篇:关于垃圾分类的调查问卷
关于垃圾分类的调查问卷
一、你了解垃圾分类吗?
A.了解B.部分了解C.不了解
二、你的家人了解垃圾分类吗?
A.了解B.部分了解C.不了解
三、你的家中垃圾分类吗?
A.一直都是B.有时候C.从来没有
四、你身边有垃圾分类垃圾桶吗?
A.有B.没有C.没注意
五、你怎样看垃圾分类?
A.很好B.无所谓C.没事找事,太麻烦了
六、如果推行垃圾分类政策,你怎么办?
A.支持B.到时候再说C.不支持
多谢支持!
2012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