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京市“城中村”改造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南京市“城中村”改造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宁政办发〔2006〕73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拟定的《南京市“城中村”改造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六年六月四日
南京市“城中村”改造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市“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6年5月)
为切实做好“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全面完成“城中村”改造建设目标,根据《关于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建设的意见》(宁政发〔2005〕21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制订本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市江南八区绕城公路以内、长江以南区域范围内的“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城中村”是指在以上范围内经市“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领导小组)审核并批准的,在土地性质、居住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经济组织形式等方面仍保留原农村特征的村民聚居点。
第三条 “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在市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进行,各有关区政府为本辖区“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市委宣传部、农工办,市建委、财政局、国土局、规划局、市政公用局、园林局、市容局、房产局、监察局、审计局、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民政局、乡镇企业局、公安局等各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
第四条 “城中村”改造建设应针对各个村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方式实施,主要有以项目开发的方式实施改造、以土地储备的方式实施改造、以环境整治的方式实施改造等。
第二章 规划编制与审批
第五条 “城中村”改造建设应依据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城中村”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原则上以各个“城中村”为基本单元,如若干个“城中村”相距较近或用地交错,也可以合并为一个基本单元共同编制规划。
“城中村”改造建设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由市规划局牵头组织开展。修建性详细规划由相关区政府牵头,在向市规划局申请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后,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开展;市规划局负责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技术指导。
第六条为加快规划审批进度,市规划局应将“城中村”改造建设项目作为特办件,局内设立绿色通道,加快办理。
第七条凡进入市“城中村”改造建设项目,由各区“城改办”持项目批准文件和其他必备材料向市规划局申请办理改造地块用地的市政外部条件和选址意见书。选址意见书附注“城中村改造用地”。新建项目通过土地预审后,由各区“城改办”向市规划局申请规划设计要点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然后进入土地公开出让程序。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由市规划局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可视规模情况由市规划局核发或采取“一案一委托”方式委托相关区核发。相应许可证上附注“城中村改造”字样。
第八条 属于“城中村”改造建设项目中按规划可以保留的及其他不需进入土地储备的项目,由规划保留建筑物及用地产权所有人提出申请,所在区“城改办”根据已批准的“城中村”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初审通过后,以区为单位统一报市规划局进行审查。市规划局参照市集体土地房地产项目的审批规定执行。
第三章 土地管理与征地拆迁
第九条 对于“城中村”改造涉及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名下现状有农用地的,由各区政府办理立项和规划手续,按程序进行农用地转用报批;农用地转用依法批准后,按规定进行撤组。
对于“城中村”改造涉及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名下现状没有农用地的,由各区政府统一汇总向市政府专题申请撤销其原建制;市政府下文批准撤销原村民小组建制后,其名下的集体土地性质变更为国有土地。
第十条 集体土地变更为国有土地后,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对于保留的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益事业用地、部分工业企业和经营性项目用地,在按规定程序补办用地手续后办理土地登记。土地使用权确认给原集体经济组织以外单位的,该单位应按规定对原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补偿,补偿标准按《南京市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办法》(宁政发〔2004〕93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对涉及的原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由各区政府按照《南京市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办法》对原村民小组全部的集体土地面积进行土地补偿、青苗附着物补偿、农业人员安置;并按《南京市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行办法》(宁政发〔2004〕100号)及有关规定,组织符合条件的“城中村”农业人员进入基本生活保障。
第十二条 “城中村”改造范围内,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含撤组剩余国有土地上原建于集体土地上的房屋,或撤组后依法对该房屋翻建、改建的)按照市国土局制定的有关进一步规范我市征地房屋拆迁补偿有关工作的意见执行。
国有土地上房屋拆迁执行《南京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市政府227号令)相关规定。
第十三条 “城中村”改造建设范围内所建经济适用住房专项用于“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
第四章 资金安排和使用
第十四条各区“城中村”改造建设所涉资金包括实施改造的“城中村”范围内的土地净收益、捆绑项目收益、“城中村”改造建设专供经济适用住房溢价收益等其他项目资金。该项资金必须实行专项存储、专项用于“城中村”改造建设,具体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五条经市领导小组批准,部分地块可与本行政区域内其他土地进行捆绑出让,出让净收益专项用于“城中村”改造建设,以平衡改造建设资金。
第十六条申购“城中村”改造建设专供经济适用住房的被拆迁人,其货币补偿款实行封闭操作,即货币补偿款由拆迁人直接支付给该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
第十七条支持、帮助集体资产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允许和鼓励股份经济合作社优先参与本村集体所有土地的经营开发。经市领导小组批准,可由集体经济组织自行改造,农民将量化的资产作价入股,参与改造建设,收入进行再分配。
第十八条市、区城建资金对“城中村”改造建设相关的环境整治及市政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统筹安排、重点考虑。
第五章 “村改居”与集体资产处置
第十九条 “城中村”50%以上的集体土地已转变为国有土地的,可以依法撤销村委会,组建社区居委会。
第二十条撤销村委会的有关工作:
(一)村民委员会的撤销,由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报区人民政府批准。
(二)按照有关规定,对村级财务进行审查,审查结果应当及时公布。
(三)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妥善处置集体资产。
凡财务不清、资产未妥善处置的不得办理村委会撤销手续。
第二十一条 “城中村”的集体资产包括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城中村”的集体资产归该村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村民)共同所有,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平调、私分。
第二十二条
“城中村”应在所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成立由镇街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村组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以及村民代表参加的撤制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工作。
第二十三条 “城中村”必须对其所属集体资产进行清产核资。凡涉及到产权变动或多数村民要求评估的,由集体经济组织或者资产占有、使用单位委托具有农村集体资产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清产核资、评估结果应当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七条的规定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确认,同时报镇街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审核、认定。清产核资中涉及不良资产核销的,要以村为单位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逐笔讨论通过后,报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批。
第二十四条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的集体资产处置方案,须经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报区(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农工办)批准。
第二十五条集体净资产数额较大、且有稳定的经营项目和收入来源的村,要按照《关于积极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见》(苏办〔2005〕25号)和《关于开展村集体经济股份
合作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宁委办发〔2004〕38号)要求,积极创造条件进行改制,发展规范的股份合作经济。
第二十六条 “城中村”集体净资产数额较少,或者没有条件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村,集体资产按下列规定处置:货币资金、库存物资、牲畜(禽)的折价款及有价证券等,兑现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由村种植的树木补偿费和不属于固定资产的土地附着物的补偿费,可以兑现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固定资产(包括变价、折价款)和历年的公积公益金等,原则上可按50%兑现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50%交由镇街集体经济组织(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管理,主要用于原村公益事业、社会保障等;清产核资后的债务由资产抵偿,一时收不回的债权、无法清偿的债务可委托镇街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部门管理。
镇街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必须专户管理代管款,同时报区(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备案,每年接受区(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组织的专项审计。
第二十七条组一级集体资产数额较小,可以直接变现兑现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第二十八条 “城中村”集体资产因产权界定、资产处置等引起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当地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或区县人民政府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进行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二十九条组建社区居委会的有关工作:
(一)成立社区居委会筹备工作小组,开展成立居委会的准备工作,报区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社区居委会,主持本社区居民选举工作。
(二)制定选举工作方案,组织推选社区成员代表。社区居委会可以由代表选举、户代表选举和选民直接选举三种方法产生,提倡采用直接选举和户代表选举的方法。
(三)由社区成员代表会议民主确定正式候选人,候选人人数须大于应选人人数。
(四)采用无记名投票、差额选举的方法,正式组建社区居委会。
第六章 社会保障
第三十条 “城中村”所在地政府应利用现有资源,兴办第三产业,开发就业岗位,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
凡在法定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愿望的就业困难人员,均可参照执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
第三十一条 “城中村”中居住的南京户籍人员,未参加社会保险的劳动年龄段的劳动者,男性年龄不满45周岁、女性年龄不满40周岁的,可根据本人意愿,按自由职业者办法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
“城中村”改造建设范围内的农民,符合基本生活保障条件的,纳入基本生活保障体系,按照《南京市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行办法》(宁政发〔2004〕100号)及有关规定执行。
“城中村”居民,被用人单位录用的,由用人单位统一办理参加我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
第三十二条 村民转为城市居民后,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申请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权利。
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社区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按规定程序审批。
第三十三条 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在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倍之内,且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本人在一个年度内可全额享受当地最低生活保障:
(一)持有残疾证的肢体1级,盲人、智力、精神残疾1、2级且本人无收入的重度残疾人;
(二)患有恶性肿瘤(手术或放化疗期间)、肾移植、尿毒症和白血病的人员;
(三)父母已经死亡,且只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
第三十四条 因“城中村”拆迁而购买经济适用房迁移户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可同时迁转最低生活保障关系,并维持原补差标准3个月不变,新居住地最低生活保障管理机构要及时做好低保关系接转工作。
第七章 考核与奖惩
第三十五条 为了保证“城中村”改造建设顺利实施,建立年度考核和监察监督机制。
年初,由市领导小组与各区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各区政府与相关街道、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将任务细化分解,明确职责范围,逐级落实责任。
第三十六条 考核的范围
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下关区、栖霞区、雨花台区等江南八区“城改办”,市各相关部门。
采用部门与区分别考核的办法。
第三十七条 考核的内容
(一)机构与职责:江南八区政府贯彻市“城中村”改造建设要求,建立成立专门机构,抽调专职人员具体实施“城中村”改造工作情况,“城中村”改造建设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市“城中村”改造建设各相关部门在改造建设中分工负责制执行情况。
(二)计划与措施:各区贯彻执行市政府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建设的意见采取措施的落实情况。重点检查“城中村”改造建设总体方案、分年度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情况。
(三)改造建设实绩:按照“城中村”改造建设的目标和年度任务,根据市政府关于“城中村”改造的建设标准和要求,考核各区政府、各部门“城中村”改造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改造后的管理成效。
(四)环境建设:结合“深化绿色人居社区”创建工作、“绿色南京”工程建设,按照“城中村”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水平要逐步达到“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标准”的要求,考核所在区政府创建和管理工作。
(五)宣传报道:对“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进行深入持久的宣传发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工作,按时完成信息上报工作。
第三十八条 考核的方法
(一)根据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建设的意见要求,每年按照以上五个方面考核内容,采取百分制的考核评分标准,以“量化考核为主,定性考核为辅”进行综合评定。(详见“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自查评分表)
(二)以区、部门对象考核评比为单位。
(三)采取“听、看、查、议”相结合,以实地查看为主的方式进行考核评比。首先听取被抽查地区或单位的领导汇报“城中村”改造建设情况,并在查看相关资料和实地查看改造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评议、综合评分。
(四)各区“城改办”、各部门每年应将“城中村”改造建设自查结果,于当年度11月中旬
前报送市“城改办”。提交的自查材料包括“城中村”改造建设年度工作总结、考核评分自查表。
(五)当年度11月下旬,由市“城改办”牵头组织全市“城中村”改造建设考核评比工作。考核组由市人大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委农工办、市建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市容局、市民政局、市劳动局、市监察局等单位组成。
第三十九条 考核的奖惩
根据年度目标考核完成情况和检查验收的结果,由考核组分别对区、市属部门“城中村”改造建设成果进行综合评定。
对按时完成“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目标的,由市政府进行表彰,给予各区“城改办”各10万元奖励;对被评为先进的单位给予各2万元奖励。
对未能按时完成“城中村”改造建设任务的区及责任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完成“城中村”改造建设任务。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条除本办法所作规定外,“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应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规定,实施改造建设。
第四十一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此前有关改造建设已按照有关政策实施的,不再重新办理。
第四十二条本市县域范围内的“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附:“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自查评分表
第二篇:《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市政发〔2003〕43号 《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一、为了改善城中村的人居环境,提高城中村农民的生活水平,确保城市建设顺利进行,在城市建成区内全面开展城中村的改造建设工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二、本办法所指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仍然保留农村体制,使用集体土地,以村民委员会为组织形式的行政村的居住村落。
三、通过城中村改造,使农民的组织形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更有利于城市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和城市居住社区的方向转变。
四、城中村改造,应坚持“一村一案”的原则,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由城中村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统筹土地资源、合理调配城中村发展用地,为城中村的迁建、翻建做好土地储备保障。
五、城中村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城中村改造的组织实施及管理工作。
凡未经区人民政府审查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中村改造区内进行新建、扩建、翻建等工程项目。
六、成立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领导小组),负责全面指导与协调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协调全市城中村改造的建设管理工作。规划、国土房管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各自职责开展工作。
城中村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成立相应的城中村改造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区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辖区内城中村改造的组织实施工作。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区管委会负责区内城中村改造的组织实施工作。
市领导小组的职责是:负责编制全市城中村改造计划和规划,并进行宏观管理;审定城中村改造建设方案;制定城中村改造的配套政策;按照全市城中村改造计划定期督促、检查、指导、监督区领导小组的工作。
区领导小组及三个开发区的职责是:按照市城中村改造总体计划编制所辖区城中村改造计划;组织制定城中村改造方案;组织实施城中村的拆迁安置工作;协调城中村改造建设的相关问题;负责辖区内城中村改造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事务工作,审查城中村改造建设方案;协调指导区领导小组及城中村的改造工作。
七、城中村改造的实施主体为:
(一)村民,村民委员会;
(二)由村委会组建并授权的具有合法资格的建设发展公司;
(三)有实力、有资质的开发建设企业。
八、城中村改造建设方案的确定程序。
区领导小组根据市领导小组下达的改造计划及有关要求,指导村委会编制城中村改造建设方案,经初审后报市领导小组审定。
九、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市领导小组的计划安排负责组织城中村改造的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完成后,由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区领导小组、城中村村委会及相关部门进行政策性综合研究,拟定方案,由区领导小组报市领导小组审定。
城中村改造建设方案由市领导小组审定后,依法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土地部门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计划部门办理建设工程立项。具体工作由城中村所在区领导小组组织实施。
十、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召集计划、规划、市政、供电、消防、抗震、园林、环保等部门和专家对拟进行的城中村改造项目的设计进行审查,审查同意后予以批复,并按照相关程序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城中村改造项目建成后由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有关单位进行综合验收;综合验收合格后由房产管理部门办理房产登记手续。
十一、城中村改造相关配套政策。
(一)城中村改造提倡、鼓励易地置换。易地置换的,应整村迁移,由城中村所在地区人民政府按照城市整体规划另行征用划拨土地,土地指标原则上按每人65平方米计(包括居住用地、生产用地及经济发展用地)。
城中村就地改造的,集体土地应依法转为国有土地,除村民住宅用地之外其余土地可以进行招商引资、有偿开发,开发所得用于城中村的改造和发展。进行整村迁移的城中村,腾迁出来的集体土地,应依法转为国有土地,用于经济发展。
(二)属于安置村民的新建住宅,所有城建费用一律免收。
(三)除安置村民居住用地外仍有较大面积剩余土地的,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给村上留作发展经济。对用于发展村经济的建设工程,配套费减半收取。其他城建收费项目除了质量监督、劳保统筹外,一律免收。
其他多余的土地,按照我市土地储备有关规定办理。
(四)对于拆迁房屋等腾迁出来的土地和其他非农业性生产用地,允许进入市场交换或进行适度开发。
(五)拆迁安置。城中村改造实行“自筹资金、自我改造、自我安置”的方针,由城中村根据自身实际制定拆迁安置方案,经村民大会同意后报所在区领导小组审定。拆迁安置工作由城中村所在区人民政府具体组织有关部门及村委会实施。
(六)新村建设。城中村改造的建设活动一律由该村所属的城中村改造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承担,公司按照《公司法》相关规定组建,其公司资质由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核准,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
(七)自本办法发布之日起,城中村内停止改造之外的一切建设活动,所在区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村委会负责城中村范围内一切建设活动的管理工作,有权依法制止村内任何形式的乱搭乱建,对乱搭乱建的,由所在区人民政府组织依法拆除。
(八)市领导小组批准进行改造的城中村,各级管理部门停止对该村的土地征用及建设工程项目的审批工作。确需建设的工程,应在城中村改造建设方案的指导下进行。
(九)对城中村过去或在建建设项目的处理。对于在改造以前已经建成或在建的房地产或其他建设工程,在符合城市规划、工程质量合格无隐患的情况下,经市领导小组审定后,依法补办建设手续。并可以按《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行旧村改造试点的意见》第十条和本办法有关配套政策分别办理。
对于不符合城市规划并且无法改正和补救的或存在工程质量、安全问题无法补救的,必须拆除。
十二、城中村改造建设方案一经审批,不得擅自更改。凡未按审批方案实施的,由各职能部门依照相关法规予以处罚,并按审批方案予以纠正。
十三、城中村范围内的一切住户,都应积极支持对城中村的改造。对于阻碍改造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四、各级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服务大局、廉洁自律的思想,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挠城中村改造工作,更不得借城中村改造之机牟取个人私利。凡不履行职责、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五、本办法自2003年4月21日起施行。
第三篇:新乡市城中村改造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新乡市城中村改造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改善城中村的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城市建设顺利进行,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城中村是指本市建成区内以村民委员会或者由履行原村民委员会职能的股份制公司为组织形式,由成片农宅组成的村庄或街区。
第三条城中村改造应有利于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就业岗位和收入,有利于城市管理、市场化经营和居住社区化管理。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全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各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新乡工业园区负责辖区内城中村改造工作。
(一)市政府的职责:负责制定城中村改造政策;审定全市城中村改造计划;按照城中村改造计划指导和协调各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新乡工业园区管委会的工作。成立新乡市推进城中村改造建设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建设委员会),具体负责组织编制城中村改造计划,审核城中村改造建设方案,城中村改造宣传教育、调查研究工作,督促协调、考核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
(二)各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新乡工业园区管委会的职责:按照市城中村改造总体计划编制辖区城中村改造计划;组织制定城中村改造建设方案;协调城中村改造建设的相关问题;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明确责任领导和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本辖区城中村改造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
(三)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国土资源、房产管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应的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
第五条各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新乡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组织本辖区内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包装和招商引资工作,引进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或以其它方式进行城中村的开发改造。
第六条各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新乡工业园区管委会组织编制本辖区城中村改造项目规划方案,经市推进城中村改造建设管理办公室审核,报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各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新乡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组织制定本辖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方案(包括开发建设时序、规划方案、拆迁安置方案、生产经营用地安排、旧村拆除计划等内容),报市推进城中村改造建设管理办公室备案。
第二章土地管理
第八条各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新乡工业园区要按照市政府有关规定继续做好村改居、农民转市民工作,以促进城中村改造顺利进行。
第九条凡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土地,均依照《土地管理法》和《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规定,全部按照国有土地管理,即原城中村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原土地使用权属不变。城中村改造土地利用应当符合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中村改造原则上应当利用原建设用地,不得新占农用地,确需重新选址占用农用地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程序报批。
第十条直接用于安置村民的居住用地、村集体经济组织生产用地,可按划拨方式或出让方式办理。
第十一条用于公益事业和市政设施的用地按划拨方式办理。
第十二条用于房地产开发等经营性用地应当按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办理。第十三条城中村土地出让所获收益扣除国家、省规定应留部分外,剩余部分用于支持各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新乡工业园区的城中村改造建设。
第三章规划管理
第十四条城中村的改造建设规划应当纳入城乡规划的统一管理,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第十五条城中村改造建设规划应按照功能第一、景观并重、经济实用、居住与就业统筹、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进行编制。有关住宅日照标准、容积率、建筑密度等强制性内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从宽执行。
第十六条城中村改造应合理规划公共绿地以及中小学、社区服务中心、停车场等配套设施。
第四章拆迁和安置管理
第十七条城中村的拆迁安置补偿方案在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新乡工业园区管委会的组织指导和监督下,依照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拆迁安置补偿方案应载明货币补偿或产权调换的参照标准,供被拆迁人选择。
第十八条城中村村民的房屋拆迁补偿以房产证标注面积或基准建筑面积为准进行补偿。依据河南省宅基地面积划分标准,结合我市城中村村民居住区容积率控制标准测算出户均基准建筑面积为200平方米。
第十九条参与城中村改造建设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与村民委员会(股份制公司)商议城中村改造建设拆迁安置补偿事宜时,可以参照下列原则确定其拆迁安置补偿方案:
(一)被拆迁人选择货币补偿方式时,其合法宅基地上被拆除的房屋建筑面积,有房产证的房屋,以房产证标注面积为准,按我市房地产市场评估价给予货币补偿。没有房产证的房屋,以基准建筑面积为准进行补偿,其合法宅基地上被拆除的房屋建筑面积在200平方米以内的,按房地产市场评估价给予货币补偿;超过200平方米的部分,给予适当货币补偿。
(二)被拆迁人选择产权调换补偿方式时,每处合法宅基地按200平方米的新建住宅面积予以安置;实际拆除面积不足200平方米的部分,由被拆迁人按照新建住宅建筑安装平均造价补齐差价;实际拆除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部分,由拆迁人给予适当货币补偿。
(三)每处合法宅基地原则上按一个基准建筑面积安置。确需分户的,由各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新乡工业园区管委会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分户条件和管理办法。
(四)拆迁补偿安置方案中,应明确安置房源的位置、数量、层次、面积及结清差价计算方法和选择房源先后顺序的办法等内容。
第二十条进行改造建设的城中村涉及拆除村民委员会(股份制公司)的办公用房、生产用房和其他用房,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可参照估价机构的估价结果协商签订拆迁补偿协议。第二十一条进行改造建设的城中村涉及被拆迁人搬迁或临时安置的,其搬迁补助费和临时安置补助费标准参照《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乡市城市房屋拆迁补偿补助标准〉的通知》(新政文〔2004〕64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拆除城中村房屋以外的其他附着物的补偿标准,原则上执行市政府1993年下发的《新乡市国家建设征用土地上附着物补偿标准的通知》(新政文〔1993〕229号)。第二十三条2004年5月1日以后未经市规划、建设等部门批准建设的住宅,按照违法建筑处理,拆迁时一律不予补偿。建成区内未经市规划、建设等部门批准建设的两层以上(不含两层)房屋,按照违法建筑处理,拆迁时一律不予补偿。
第二十四条为降低城中村改造建设成本,支持各区和开发区、新乡工业园区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对涉及改造建设的下列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收费项目予以减免:
(一)除国家、省明文规定不得减、免的各类行政性收费、全供事业单位的事业性收费外全部免收;
(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收取的事业性收费减免30%;
(三)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按经济适用住房标准收取;
(四)其它经营服务性收费标准,由市推进城中村改造建设管理办公室本着支持和保本微利的原则组织相关部门配合市物价部门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结合市场价格进行统一确定。
第二十五条用于村民安置用房工程建设所涉及的建筑税,市级留成部分全额支持给各区政府和管委会用于城中村改造建设。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自本办法颁布之日起,城中村内必须停止除批准建设改造之外的一切建设活动,所在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新乡工业园区管委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村委会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城中村范围内建设活动的管理工作,依法制止村内任何形式的私搭乱建,并配合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违法建筑组织拆除。
第二十七条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方案一经审批,不得擅自更改。凡未按审批方案实施的,由各职能部门依照相关法规予以处罚,并按审批方案予以纠正。
第二十八条城中村改造项目建成后,由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综合验收,验收合格后由房产管理部门办理房产登记手续。
第二十九条城中村范围内的住户,应积极配合城中村的改造工作。对于阻碍改造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各级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应树立服务意识,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挠城中村改造工作,更不得借城中村改造之机牟取个人私利。凡不履行职责、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本办法施行前已开工建设的城中村改造项目按开工时的政策执行。本办法施行后至2010年12月31日前开工建设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可享受上述优惠政策。
第三十二条各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新乡工业园区管委会可结合本辖区和改造村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政策。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由新乡市推进城中村改造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城中村(旧村)改造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深圳市城中村(旧村)改造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深圳市城中村(旧村)改造扶持资金(以下简称“市城改扶持资金”)的管理,提高市城改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城中村(旧村)改造工作顺利推进,根据市政府印发的《深圳市城中村(旧村)改造暂行规定》、《关于深圳市城中村(旧村)改造暂行规定的实施意见》和财政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市城改扶持资金,是指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外,由市政府每年在市国土基金中安排的专门用于扶持城中村(旧村)改造的非赢利性资金。
第三条 市政府通过协调使用市城改扶持资金,对城中村(旧村)改造予以配套扶持,引导和鼓励区政府、集体及个人资金共同投入,全面推进全市的城中村(旧村)改造。
第四条 市城改扶持资金每年在市国土基金计划中安排,具体规模由市政府根据国土基金收支计划情况以及城中村(旧村)改造的实际需要予以统筹确定。
第五条 市城改扶持资金实行计划管理,专款专用,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效益的原则。
第六条 深圳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城改办”)在市查处违法建筑和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市城改扶持资金的管理。
第七条 市城改扶持资金主要用于:
(一)城中村(旧村)综合整治改造项目的扶持,包括改善消防设施,改善沿街立面,环境整治,改善市政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
(二)市领导小组确定的其他事项。
虽涉及城中村(旧村)改造,依据《深圳市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直接支付暂行办法》的规定使用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的建设项目,不列入市城改扶持资金的使用范围。
第八条 市城改扶持资金应当结合各区城中村(旧村)改造扶持资金(以下简称“区城改扶持资金”),共同扶持城中村(旧村)改造。各区用于扶持单个城中村(旧村)改造项目的资金比例和额度应高于市城改扶持资金的扶持比例和额度。
第九条 市城改办根据各区政府的申请,编制市城改扶持资金计划。
各区政府申请使用市城改扶持资金的,应当制定区城改扶持资金计划,该计划应与全市城中村(旧村)改造计划相衔接。区城改扶持资金计划应列明区政府对单个城中村(旧村)改造项目的扶持资金的比例和额度。每一个城中村(旧村)只能申请一次市城改扶持资金。
第十条 各区政府应于每年十月份向市城改办申报拟用于该区下一城中村(旧村)改造的市城改扶持资金计划。
申报计划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报告;
(二)区城改扶持资金计划;
(三)各城中村(旧村)改造项目建议书(包括:改造项目的地点、改造主要内容、规模、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计划等);
(四)相关材料的电子文件一份和有关图纸两套;
(五)市城改办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十一条 市城改办收到各区政府提交的申报材料后,应当综合全市城中村(旧村)改造计划和各区城改扶持资金计划,结合各区城中村(旧村)改造工作的进展情况,于每年十一月底以前编制下一的市城改扶持资金计划,经市财政部门对是否符合国土基金使用范围及市城改资金总预算额度进行审核后,报市领导小组批准。市领导小组批准的市城改扶持资金计划的扶持项目,以备案的方式纳入市投资项目计划。
第十二条 市城改扶持资金对城中村(旧村)改造项目的扶持比例由市领导小组根据下列情况确定:
城中村(旧村)综合整治改造项目的总投资、地理位置;改造项目中消防改善、环境整治、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所占比重;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状况及改造资金的筹措能力;所在区政府的改造资金扶持力度;上一所在区政府市城改资金使用绩效。
第十三条
市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市领导小组的批准,将市城改扶持资金列入国土基金收支计划。
第十四条 城中村(旧村)改造项目需使用市城改扶持资金的,由区政府向市城改办提出申请,符合启动条件的,市城改办向市财政部门提出准予拨付资金意见,市财政部门将已批准该项目资金额度的百分之五十从市城改资金专账中划拨到区财政部门。区政府提出申请时,属综合整治项目的应提交已批准的城中村(旧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改造项目完成总工程量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由市城改办提出意见,市财政部门将剩余资金额度全部拨到区财政部门。
区政府应将用于具体项目的市城改扶持资金纳入区政府财政直接支付管理体系,并根据具体项目的进度拨付资金。
第十五条 市城改扶持资金计划确需调整的,由区政府向市城改办提出,市城改办将同意调整的意见送市财政部门审核,经市领导小组批准后,市财政部门按程序进行调整。
第十六条 市城改扶持资金尚未拨付的,由市财政部门结转到下一市城改扶持资金计划。
改造项目竣工,市城改扶持资金有节余的,余额退回市城改扶持资金专账。
改造项目终止的,未使用的市城改扶持资金退回市城改扶持资金专账。
第十七条 市城改办负责对市城改扶持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与监督。市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依法对市城改扶持资金的使用进行稽查、审计和监察。
对下拨各区的市城改扶持资金在改造项目中的使用由区审计部门负责审计,市审计部门监督指导。
第十八条 每一财政终了,区政府应对市城改扶持资金的使用绩效以及执行城中村(旧村)改造项目计划的情况进行自查,并向市城改办报告。
市城改办应当会同市财政、监察、审计部门对市城改扶持资金的绩效进行评价,并向市领导小组报告。
第十九条 区政府严格按照规定实施和管理城中村(旧村)改造项目,使用市城改扶持资金绩效良好的,市城改办在下一编制市城改扶持资金计划时给予优先考虑。
区政府未按照规定实施和管理城中村(旧村)改造项目,使用市城改扶持资金不当,效益不明显或浪费市城改扶持资金的,市城改办在下一编制市城改扶持资金计划时,核减或不予核拨市城改扶持资金。
第二十条 市城改扶持资金实行责任分级追究制度。
市城改办对使用市城改扶持资金向市领导小组负责,各区政府对使用在本辖区的市城改扶持资金负责。
第二十一条 市城改扶持资金实行专款专用,禁止截留和挪用。
弄虚作假骗取市城改扶持资金,或者截留、挪用市城改资金的,停止拨付市城改扶持资金,已拨付的市城改扶持资金由市城改办、市财政部门予以收回,市监察部门对责任单位予以通报,并按照有关规定对责任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责任人员予以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部门依法处理。第二十二条 各区政府可参照本办法制定区城改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并报市城改办备案。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浅谈城中村的改造管理
浅谈城中村的改造管理
摘要:城中村是我国高速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地域现象,是城市建设发展急剧扩展与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城中村问题日益明显,己经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协调发展、功能提升和市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的瓶颈,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改造建设势在必行。
关键词:城中村;成因;现状;改造障碍;改造措施
一、绪论
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和扩张的进程中,由于农村农用土地全部或大部分被征用,仍居住在由原始村落基础上自发建设而成的村庄。其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落。但城中村产生以来受城市经济发展影响,原村委会对其实施行政管理减弱,而当地街道、居委会又无权管理,致使城中村机制混乱。城中村的形成原因:城中村的形成是我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及土地的二元所有制结构所造成的,这也是深层次的制度原因。城中村的形成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结果。城中村用地结构的变化反映了城中村功能的转变,在大片农田被征用,村落基本被城市用地所包围,原始形态荡然无存时,村落土地的农业生产功能己经逐渐完全丧失,而村落土地出租后的收益则成为村民谋生的重要手段,城中村是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城市病”,严重影响了城市化的质量,对城市的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严重影响。城中村改造也是提高城市土地高效利用、改善生活质量等多方面迫切要求,所以城中村改造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城中村现状分析
(一)村内没有或基本没有耕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中村的耕地不断被征用作为城市发展规划用地,村内耕地数量不断减少,原有或新增村民因为没有足够的耕地,已基本不再从事农业生产,除极少数人由国家安置和部分条件适宜的进入村办企业外,大部分村民是自谋职业。村民的“职业”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必须慢慢的适应融入城市的生活模式。
(二)建筑密度过高,布局混乱,土地利用率低下
城中村的建筑密度和空间形态处于失控状态。在土地紧缺和房租收益的刺激下,建筑已经失去了美学的意义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房屋建筑简陋没有统一的规划,高低不齐、杂乱无章。居民区分布零散,不够集中,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没有统一的管理与建设方案。这样,大量的无序建设挤占了村庄内有限的绿地和道路空间,破坏了村庄内的空间布局。村里的土地资源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与周边城市用地相比土地占有率高,利用率低,产出率更低,形不成开发的规模效应,从而破坏了土地利用的整体性,造成了城市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人口密度过高,社会治安混乱
目前,地方城市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一方面,由于户籍制度和城市住房制度的限制,外来人口只能将租赁房屋作为解决居住问题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城中村的房屋租赁价格远远低于城市商品房,更诱使外来人口向城中村高度集中。由于村内人口密度大,加上外来流动人口的不断涌入,因此城中村具有人口流动量大、流动性强、结构复杂、管理难度大的特征。这致使城中村村内“鱼龙混杂”,往往成了“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滋生地,甚至成为犯罪分子的藏身之地,严重危害当地的社会治安。
(四)市政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设施欠缺
城中村大多道路布局不合理,无法满足城中村内,人流、物流、消防、急救、环卫等车辆通行;基础设施陈旧,排水设施、供水、供电、供气设施不配套、绿化面积不足,水、电管线混乱、路面质量差 ,在消防、抗震等方面存在隐患。此外,城中村的公共服务设施欠缺、不足,学校、医院、商业服务点等设施不足,村民生活质量较城市差。
(五)文化建设落后,村民素质较低
伴随着村民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他们很多人不用劳作,有村社集体的分红和出租屋的租金,足可以高枕无忧,进而产生劳动力富裕而就业不足,生活庸俗化现象严重。加上村内文化设施建设跟不上,村民文化生活单调。文化事业规模小,整体实力弱,文化消费量较少。多数村民靠房租维生,安于现状,不追求提高自身修养的文化生活。村民素质相对较差,缺乏专业技能,在激烈的城市就业市场中缺乏竞争力。
(六)环境卫生条件差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建筑密度过高,城中村普遍缺少公园绿地和其他环境设施,城中村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不足,加之村民的生活方式并未根本改变,使得生活性和生产性污水就近通过地下道排入河道或农田,固体废弃物无序堆放,环境污染严重,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现象在城中村普遍存在。由于人口流动性强、流量大,加上一些村民的素质低下,就容易带来很大的管理难度,对整洁市容市貌的建设带来困难。
三、城中村对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
(一)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由于对城中村的综合管理不当,在利益的驱使下,居民随意增建、搭盖出租房屋的现象很普遍。由于环境卫生、生活服务等公共配套设施未完善,城中村的“脏、乱、差”现象严重,对城市整体建设以及构建卫生城、文明城市带来很大的挑战。城中村的存在严重妨碍了城市交通网络的优化,对城市的规划建设产生不利影响,也不利于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对城市文化的影响
城中村村民的文化素质通常较低,村民求职处于不利地位,但由于他们拥有城市的稀缺资源—土地,通过房屋出租、集体分红等获利比较容易,无须四处奔波便能过上不错的生活。精神文化相对匮乏,与城市快节奏生活不相适应,城中村几乎成了现代城市理念的伤疤、城市文化的败笔,严重阻碍了城市文化的健康发展。
四、城中村改造的障碍
城中村改造,虽然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是国家支持的工程,但是随着改造的开展也面临着许多困难。综合起来,其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资金缺乏
由于城中村(特别是成熟的城中村)规模大问题严重,改造工程量十分巨大。改造一个村需要资金动辄上千万乃至上亿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尽管,城中村集体经济实力相对较强,但投资能力也毕竟有限。政府不可能大规模地直接投资,一般只能在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上给予适当的支持。开发商的介入是条很好的途径,但开发商更多会考虑自己的利益。因此,城中村改造的资金筹措是一个难题,是城中村改造的瓶颈。目前,城中村改造的资金来源有三种:其一,政府支付全部拆迁费用,这就需要政府有足够的财政能力和实力;其二,在政府提供优惠政策的前提下,开发商介入改造,开发商担负拆迁改造费用;其三,村民自主改造,独自承担改造费用。
(二)村民阻力大
城中村的出租屋,已经成了村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服务对象都是些低收入的外来人口。改造后虽然环境会有所改善,但租金的提高将失去大部分“租住客户”。这将直接影响村民的经济收入,所以很多村民不愿意接受改造。如果政府和开发商介入,就更涉及到利益补偿问题。如何确定补偿范围补偿方式、补偿标准一直都是村民和开发商产生矛盾的导火线。此外,很多村民都还保留着“乡村情节”、“重土难迁”,不愿离开自己的故土,不想去适应外面繁华的城市生活,希望保留原来单家独院的生活方式。有些村庄在土地征用时,已经进行了户籍转换,但转户后的就业、养老、医疗等生活和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也成为城中村村民拒绝完成人口城市化最后一环的顾虑。
(三)思想观念障碍
城中村的改造,要想取得最终成功,必须要取得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城中村的村民也都希望自己的生活环境能够得到改善,希望能对自己的村庄进行改造。但具体到个人头上,却又都担心自己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失,生活没有保障。再加上久居一个地方、旧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也需要随着改造而重新适应,所以转变思想观念就显得十分关键。
五、城中村改造的对策
(一)拓宽融资渠道
在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要拓宽融资渠道,可以引进PPP模式,即公共政府部门与民营企业合作模式,是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以参与各方“双赢”或“多赢”为合作理念的一种项目融资与实施模式。在PPP模式中政府部门通过招标方式,与中标单位组成的特殊目的公司签订合同,由该公司在合同期内负责项目筹资、建设、运营,政府则与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达成一个直接协议,该协议使特殊目的公司能比较顺利的获得贷款,政府实行监督。这样就可以减轻单方面带来的资金压力,同时促进城中村改造的顺利实施,实现多方的共赢局面。
(二)健全法规,明晰责任管理,科学规划
改造工作,政策先行。应制定有利于村民的拆迁政策,全力照顾到村民利益的方方面面,妥善处理好村社改造与老百姓利益之间的关系。乡镇规划、村庄规划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并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条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如拆迁期间村民的安置费及原有房屋的出租收入,由开发商来补偿;原村集体在旧村改造范围内的留用地、工业用地允许免交有关费用,纳入统一规划改造,土地增值的收益归集体经济组织。应积极扩大社会保障支出比例,实行普遍性保障。因此要完善责任管理的法规,城中村村委会要与上级政府部门协调,明确管理的范围、管理的具体内容,协调城市整体的规划与发展步伐,才能够更好、更快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城中村改造当中,整体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市政基础设施,进行社会环境规划和空间形态设计,科学规划,充分兼顾经济功能和其他社会服务功能,营造高水平的人居环境。把城中村改造作为推进“绿色社区”建设的有效载体,树立尊重自然的规划思想,认真科学地编制改造规划,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做到既不浪费土地资源,又要留有一定的建设空间,确保城市未来发展的可塑性,避免低水平的简单重复。
六、结语
城中村问题是在我国特殊国情下,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现象,集中反映了当前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矛盾,有其历史性和必然性。目前已在全国大、中、小城市中都已经普遍存在,并伴随城市化进程不断蔓延和发展,因此,尽快研究制定、调整、完善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政策,从源头上斩断城中村形成机理,避免新的城中村产生尤为迫切,同时,对已成型的城中村,尽管长期积累的问题错综复杂,积重难返,但改造的越晚,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就会越大,而且加快城中村改造,促进城中村转型发展也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要克服畏难思想,充分认清城中村改造是时间跨度长、错综复杂、渐变式的系统工程,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村民尽早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在改造完成初期的村庄,仍要注重可能出现的一些弊端,尽早发现、尽快解决。这些城中村的现状虽然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但是存在着很多的隐患,不能满足于现在的成绩,应该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尽早着手,进行科学统一的重新规划,为未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令.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乡村经济,2005.[2]易颖.石牌:一个“城中村”最后的背影[N].南方周末,2002-10-31.[3]潘亚兰.城中村问题初探[J],2008.[4]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03.[5]高嵩.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