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嘉兴两市开展城乡一体化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3 11:10: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阴、嘉兴两市开展城乡一体化情况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阴、嘉兴两市开展城乡一体化情况调研报告》。

第一篇:江阴、嘉兴两市开展城乡一体化情况调研报告

江阴、嘉兴两市开展城乡一体化情况调研报告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推进我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2008年5月20-22日,吴劲松副主任带领有关处室赴江苏省江阴市、浙江省嘉兴市开展调研。调研组先后与江阴市、嘉兴市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并考察了江阴市新桥镇和平湖市新仓镇,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江阴、嘉兴两市城乡一体化的主要成效

江阴市和嘉兴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起步较早,规划较细,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目前,两市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呈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良好趋势,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1、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江阴市上世纪80年代就已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目前,该市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在全国率先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全面推进“村村体育健身工程”,累计建成全民健身工程286个;镇镇都有文化站,村村都有综合服务大院。嘉兴市全面普及15年教育,市级文化活动中心(室)建成率达到105%,构筑了比较完善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建成17个省级体育强镇,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全市三大类12项公共卫生服务综合达标率达98.5%。

2、网络化的基础设施基本建成。江阴市农村公路里程达1700多公里,全市路网密度达199公里/百平方公里,超过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所有行政村全部开通了公交车;光缆、有线电视网、供水网100%覆盖自然村,污水处理设施100%覆盖乡镇。嘉兴市农村公路网密度达到155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级公路通村率和路面硬化通村率均达到100%;构筑了从中心城市到副中心城市、城市到镇、镇到村的三级公交网络,公交通达行政村率达到99.79%;城乡一体化供水网覆盖人口62.02%;宽带网100%覆盖自然村,实现“县县电气化”。我们在到新桥镇、新仓镇考察的途中,亲身感受到村的公路均很发达。

3、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江阴市“新农合”制度已全面推广,农民参保率达100%;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2.44%;失地农民保障制度较为完善,被征地农民每人每月最低可获得180元的生活补助。嘉兴市在全国率先推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障“六个统一”制度,即统一筹资标准、统一参保对象、统一起报线、统一封顶线、统一保障水平、统一统筹年度等,目前覆盖率达100%;率先建立了“土地换社保”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20.2万名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均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建立了城乡一体化、多层次、广覆盖、保基本、可衔接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城镇“三无”对象和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99%以上。

4、农村环境整治全面启动。江阴市积极实施农村改水工程、清洁“家河”工程、农村“两全”工程(全面取缔露天粪缸、全面实行垃圾集中处理)、国家卫生镇全面创建活动和“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建成了首批全国生态市、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县(区)、全国农村改水普及市、全国农村改厕普及市,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嘉兴市以“五化一配套”为重点(道路硬化、环境洁化、河道净化、民居美化、村庄绿化、配套建设),全面启动“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已完成846个村庄的环境整治,建成131个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004年,嘉兴市启动了“户集、村收、镇(街道)运、市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目前该系统100%覆盖行政村,受益农户在95%以上。同时,加大对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已有8个镇获得“全国环境优美镇”称号,40个镇获得“省级生态镇”的称号,获得省级以上生态镇称号的比率达到75%。

5、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江阴市和嘉兴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乡收入比既低于江苏、浙江2.5:1的共同比例,更低于全国3.33:1的平均比例。2007年,嘉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163元,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四年超过市民,城乡收入

比由2003年的2.11:1缩小到1.98:1。江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641元,城乡收入比为1.97:1。

二、江阴、嘉兴两市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做法

江阴、嘉兴市顺应城乡融合和一体化加快推进阶段的发展要求,贯彻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以实施纲要为指导,以专项规划为依据,以多方参与为依托,以财政投入为前提,以“三集中”为抓手,以统筹城乡产业为支撑,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主要做法如下:

1、制定指导性实施纲要,有序推进“六个一体化”。2003年,嘉兴市制定了《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的战略任务就是“六个一体化”:即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一体化。实施战略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05年,城乡一体化工作步入轨道,基本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机制和推进体系;第二步,到2010年,初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第三步,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奋斗目标。目前,嘉兴市第一步奋斗目标已经实现。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向纵深推进,嘉兴市2008年出台了“1+7”方案,即《嘉兴市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地行动纲领》和7个推进体系(“六个一体化”推进体系+组织保障体系),重点是通过完善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农民创业政策体制、改革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探索建立土地置换流转机制、健全农村建设长效体制等五项体制改革与创新,加快实现第二步奋斗目标。江阴市贯彻落实江苏省《关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又制定了《江阴市市域空间统筹规划纲要》,明确“两个率先”的目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突出“农村集镇化、集镇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目前,江阴市 “第一个率先”的目标已经实现。为了加快实现“第二个率先”,江阴市制定了《建设幸福江阴行动纲要(2008-2010年)》和幸福江阴系列行动计划,重点从五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即以民生为本,大力拓展创业就业门路;以民富为纲,多路并举促进持续增收;以民享为先,不断优化城乡人居环境;以民安为基,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有序;以民强为重,加快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2、编制详细性的专项规划,以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带动城乡一体化。嘉兴市在《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着眼全市3915平方公里,编制和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1640”工程,大力发展1个主城区,积极培育壮大6个副中心城区,扶持发展40个新市镇,整合中心村和农村居民点,构筑网络型大城市框架,充分发挥各级城镇对人口、物质、资金、观念、信息等要素的汇聚作用与孵化器功能。同时,嘉兴市还编制了生产力空间布局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规划等8个专项规划,着力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充分发挥“三化”对“三农”的带动作用。江阴市坚持规划先行,把98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按照农村城镇化、城镇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先总体、后局部的规划原则,制定了《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江阴市农村规划》等专项规划,把各项建设置于市镇村规划的范畴,全面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3、政府、农民和社会多方参与,营造城乡一体化工作的良好氛围。嘉兴市专门成立了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负责人担任一把手,下设七个推进组,每个组由副市长挂帅,由相关部门牵头负责,各部门各负其责,又相互协调。同时要求各县(市、区)成立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突出重点和兼顾面上相结合、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对各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进行考核。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嘉兴市一方面加强宣传,开展参与规划、参与决策、参与筹资、参与建设和参与管理等“五参与”活动,在全市形成了热爱美好家乡、建设美好家园、追求美好生活的浓厚氛围,农民主体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另一方面,组织实施“千企联村送项目、建设美好新农村”等活动,有效地激发了社会力量从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以更大的力度全面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目前,嘉兴市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政府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江阴市推进政府职能部门的功能向农村延伸,比较典型的是把城管的“触角”伸到农村。目前,江阴15个乡镇、开发区城管中队全部挂牌成立,改变了过去“管城的不管乡,管工的不管农”的领导体制,形成了城市工作、农村工作相互对接、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4、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江阴、嘉兴两市积极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速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近年来,江阴市每年将工业税收投入到“三农”建设的资金超过5亿元,先后建成了农业高科技组培中心、旅游观光农业园、多种经营种植业基地等。从2005年开始,江阴市、镇两级财政向民生倾斜,社会事业和富民惠民工程累计投入占到全市财政支出的36%。江阴市财政还拨出专项资金,在城乡同步实施“5年5万”现代农民免费培训工程和“5年1万”免费创业培训计划。2007年,江阴市预算内安排各类惠民支农资金9.5亿元,占可用资金的15%。嘉兴市不断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重点保证农民基本技能的培训、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公益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2004-2005年,仅嘉兴市南湖区就完成交通一体化工程投资4.67亿元,供水一体化工程投资0.32亿元,电力信息一体化工程投资4.37亿元。在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方面,目前嘉兴市共筹集资金8.11亿元,其中政府投入4.7亿元。

5、推进“三集中”,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江阴市的新桥镇是“三集中”的成功典范,成为全国农村康居示范工程、新农村建设示范小区。一是通过推进工业向园区或开发区集中,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经营集约。新桥镇以规划作为工业发展的先导,重点抓好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工业向园区集聚效应明显。2005年,新桥镇95家工业企业中已有88家进驻园区,阳光、海澜等规模企业均落户园区,全镇99%以上的产出、利税均来自园区。二是通过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实现“工作在园区、居住在镇区、生活在社区”的现代农村新模式。对于拆迁户,新桥镇除了按照每平方米380元的标准予以补偿外,购置公寓房的每人还有1.05万元的购房补贴,独生子女家庭还会额外有奖。这样,拆迁户到镇上买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一般家庭基本不用掏自己的钱。目前,全镇已有一半以上农民集中在城镇小区。农民向城镇集中后,新桥镇户均占地面积由原先的0.72亩降到0.25亩,平均每户多出近半亩地,全镇可多出3000亩地。三是通过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新桥镇对经营性用地通过公开出让、土地二级市场交易、以招拍挂方式出让等交易模式,实行“阳光操作”,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目前,新桥镇实行规模经营的农田已达10600多亩,占农田总量的82%。

6、探索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夯实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基础。江阴市城区重点发展服务业,开发区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乡镇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以工业为主的“草本经济”,形成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的格局;还探索出七种工业反哺农业的模式,即以工投农、以工办农、以工带农、以工富农、以工扶农、以工促农、以工补农。目前,江阴市已有上百家工业企业直接投资兴办农业,总投资超500万元的农业项目达80多个,投资建设的大型农业项目有8个,涌现出了华西现代农林科技示范园、阳光生态农林园、海澜农业园等一批新型现代农业基地。嘉兴市强化一极、突出五区、建设十八园,优化城乡产业空间布局,夯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基础。“一极”即杭州湾嘉兴经济开发区,“五区”即嘉兴中心产业集聚区、临海产业集聚区、临沪产业集聚区、临杭产业集聚区、临苏产业集聚区,“十八园”即皮革、化纤、经编针织、毛衫、丝织、木业、家用纺织品、出口服装、新型元器件、光机电、磁性材料、合纤、标准件、钮扣服饰、小家电、电子器材、纸制品、丝绸等特色产业园。

三、江阴、嘉兴两市城乡一体化对我们的启示

1、经济是基础。近年来,江阴、嘉兴两市依托雄厚的经济基础,乘势而上,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初步形成了城乡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进一步壮大了经济基础,真正做到了城乡统筹、科学发展。2003-2007年,江阴市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排名中连续五年名列第一,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190.56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90.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2.3亿元,被评为“中国最佳经济活力魅力城市”。2007年,嘉兴市实现生产总值1585亿元,财政总收入20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5亿元,所辖五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前32位。

2、规划是先导。城乡一体化涉及千头万绪的工作,对于政府来讲,首要的任务就是在实施纲要的指导下,编好详细性功能规划,统筹规划每个村、每个点的空间布局,统筹协调每一项工作、每一时段的重点,确保城乡一体化有条不紊地推进。新桥镇不惜1500万元重金,聘请澳大利亚一家规划单位编制全镇的详细功能规划,将全镇划分为3个功能区,即7平方公里的工业集中区、7平方公里的生态农业区和5.3平方公里的商贸居住区。平湖市全面完成了112个村的新一轮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每个村庄都推进以村部办公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便民服务店、连锁超市以及文化活动场所等“五位一体”为主要内容的村中心社区建设,目前已建成“五位一体”的村84个,占应建村的75%。

3、转移就业是前提。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农民进入城镇是减少农民的有效途径,其前提是转移就业。从江阴、嘉兴的经验来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及多种所有制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加强劳动力培训,建立城乡通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农民转移就业,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2007年,江阴市一产从业人员仅有7.75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11%,城市“充分就业社区”创建率达到91.50%;嘉兴市一产从业人员比例为19%,大大低于全国同类指标(2007年全国一产从业人员比例约为40%左右)。

4、土地流转是关键。一方面,由于现行的土地制度的制约,城镇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另一方面,农村土地资源存在大量的闲置、浪费,农民是守着宝贵的资源(土地)而受穷。因此,土地流转是关系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所在。从江阴和嘉兴的经验来看,通过土地股份制改革、“用土地承包权换社保、用宅基地换城镇住房”等办法,加快土地流转,既盘活了土地资源,更带活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整盘棋”。平湖市以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为中介,按每亩500元的承包费将土地集中,再将农地连片租给大户或企业经营。这样,农民从中获得了更多的收益,都市农业、高效农业、规模经营也因此获得较快发展。新桥镇成功地实施了土地流转及“三集中”,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典范。

5、改革创新是动力。二元结构的体制政策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根本性障碍,比如传统的户籍制度阻碍着农民变为市民,这些障碍不消除,城乡一体化就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江阴、嘉兴市城乡一体化走在全国的前面,与其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是分不开的。嘉兴市以城乡客运管理模式、就业管理体制、户籍管理体制、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卫生管理体制等为切入点,大力推进改革创新,逐步破除了二元分割体制的坚冰,使城乡一体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平湖市积极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实施“扩权强镇”,将市级政府部门的管理权限尽可能下放到中心镇,对于技术性较强的重要审批项目采取“跟章制”,大大放开了镇级政府的“手脚”,有力地推动了镇域经济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6、基层组织是保障。城乡一体化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决非仅靠几个规划或政策措施就能奏效,其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广大基层组织的作用。江阴市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卫生院(室)、文化站等集体性质的公共服务组织一直没有瓦解。目前,江阴市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的重要保证措施来抓,注重强基固本,夯实组织基础,使各类基层组织的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比如,江阴市大力实施“堡垒”工程,明确提出村党支

部书记必须具备的标准,把那些思想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发展能力强的同志推上了村级领导岗位,大大提升了村级组织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保证了城乡一体化工作落实到位、扎实推进。

四、几点建议

1、抓好试点工作。城乡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延伸和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努力方向。但是,城乡一体化必须有较强的经济作支撑,应在条件好的市县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在全省推广。2007年,我省马鞍山和铜陵两市的人均GDP达到41142元,分别高于江苏、浙江省人均水平7453元、4014元;马芜铜平均工业化率为54.9%,分别高于江苏、浙江同类指标4.0和6.4个百分点;马芜铜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

2.6:

1、2.5:1和2.9:1,而江苏、浙江的同类指标都是2.5:1。可见,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基本具备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基础,且这三市要求试点的意愿也比较强烈,因此,建议先在马芜铜及其他经济条件较好的县、中心镇开展试点。

2、先制定好实施纲要和专项规划。各市(包括非试点市)应按照市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全省及全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制定《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施纲要》及市域详细性功能规划,具体明确每个镇、每个村、每块地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并根据规划对市域内的镇、行政村作必要的区划调整,为城乡一体化打好基础,避免短期盲目投资而造成有限资金的浪费。为了提高规划的质量和效果,省里有必要对各市详细性规划文本作统一要求;马芜铜三市的规划要对接,确保三市的基础设施及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类设施共建共享。各市对于重点开发的乡镇和村庄,要加强整治,做好“五位一体”的村庄布局;对于将被撤并的乡镇和村庄要减少甚至停止建设投资,分期分批地引导农民向重点发展的乡镇或农民社区点集中。

3、制定详细的推进方案。各试点市或县、镇要抓紧组建城乡一体化领导小组,由党委负责人挂帅,下设若干个推进组,每个组由分管市长负责,由相关政府部门牵头,建立分工负责制,确保政策措施逐一分解,落实到位。在城乡一体化领导小组的推动下,抓紧制定和落实具体的推进方案,包括市域行政区划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与环境建设、城乡公共财政的建立、“三集中”推进方案与配套措施、城乡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布局方案、工业反哺农业的措施等,并明确每项工作的责任部门、时限和要求等。对于试点市县,省里应借鉴江浙的经验,给予“土地先占后补,资金先亏后赢,机制先试后改”的政策支持,赋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权,尤其是给予土地试验权。各试点市或县、镇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协调会,了解城乡一体化情况和动态,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试点市要定期向省城乡一体化领导小组上报情况,省城乡一体化领导小组要定期了解试点市情况,协调解决一体化过程中的问题。

4、抓紧推进落实。城乡一体化涉及到一些敏感性问题如土地,国家目前正在成都、重庆开展试点,预计将在二三年内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出台统一的政策文件。因此,我省各试点市县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发扬安徽改革创新的精神,抓紧推进,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允许犯错误,及时纠正,最大限度地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增强经济实力,打牢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探索出具有安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之路。

5、坚持以民生为本。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广大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分享经济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成果。第一,尊重农民的意愿,决不搞强求。比如,村庄整体拆迁要由村民小组投票决定。第二,妥善解决进城农民的住房安置、就业等问题,避免带来新的社会矛盾。各地在推行“三集中”之前,要精打细算财政账,制定完备的配套措施,切不可在没有财力支撑下盲目推进,使农民变成城市贫民。第三,各市(包括非试点市)应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保基本、可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改善民生,惠民利民,激发全体受

益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要避免养懒人,切实做到共建共享。

第二篇: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摘要:xxxx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更需要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为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战略新兴产业等提供资金支持。作为地方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联系城乡居民的金融纽带,农村信用社要紧跟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变革和创新步伐,确保始终保持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不动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信用社 对策研究

当前,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进程中,我国农业农村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信用社在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也将面临新的问题、机遇、挑战,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城乡一体化对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一)城乡一体化给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xxxx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健全机制体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进一步激发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动。农村土地改革逐步推行,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新型城镇化正加速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及非农业发展对金融资金的有效需求急剧增大,农村居民对金融的有效需求也大幅度增加,除了存款、汇兑、结算、银行卡等传统银行服务外,消费信贷、理财、电子银行等新兴金融服务也逐渐走入寻常农民家庭,为农信社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城乡一体化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更大挑战。

农村整体的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城镇和农村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需要综合性、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需要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更丰富、更完善的金融产品;促进农业增收,解决农业贷款难问题,需要更便捷、更有效的服务方式。因此,农信社必须在信贷管理制度、集约化经营、金融产品等方面展开创新,加快经营转型步伐。否则,就很难满足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很难适应现代金融竞争的形式。

二、城乡一体化下农村信用社发展对策研究

城乡一体化发展,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农信社与“三农”同根同源、互相促进,要从战略定位、金融创新、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等方面实施变革与创新,增强助推城乡一体化的综合金融能力。农村金融业务普遍存在效益较低等问题,农信社提供农村金融服务往往面临更大的商业化经营压力。在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现实情况下,对农信社给予适度的政策支持,是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增加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强化政策扶持,能够让农信社有动力、能安心地去从事“三农”服务。所以,切实提升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综合能力是基础,建立和完善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长效机制是保障。

(一)切实提升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综合能力

1、找准并坚持服务“三农”的战略定位。

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深化“三农”金融服务工作,关键在于找准市场战略定位。从农信社长期的实践看,坚持“三农”战略定位不仅符合自身发展规律,体现政治担当,履行社会责任,更可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上找到路径。农信社应发挥覆盖城乡的网络优势,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积极投身城乡一体化大潮,努力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城乡金融服务差距大的难题。

2、扩展城乡普惠金融服务新渠道。

继续发挥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探索新的服务内容和形式,致力于为农民提供储蓄、汇兑、代理、便民取款等基础金融服务,延伸城乡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从主要依靠物理网点转变为物理网点于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银行等新型渠道并重转变,最大限度地打通金融服务渠道。以开放的姿态致力于同业合作,侧重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特别是注重把小银行的灵活性和地缘优势与大银行的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财、保险、债券、外汇、资金等市场上展开全面战略合作,为农村地区提供丰富的农村金融产品。

3、实施多元化、差异化信贷支持策略。

针对城区、城郊、城镇“三城”客户群体,认真分析客户结构、业务结构和金融需求的差异化特征,实行分层对接、分类管理,落实“双层经营”战略,既满足小额信贷的需求,又支持较大项目的发展。从体制、机制、产品和服务模式等多个层面入手,开发出符合农村实际、有效服务县域经济的金融产品,完善涉农贷款产品体系。加快形成一个由各业务条线、分支机构、政府、企业紧密联系、相互协调的机制,让信息更灵敏、反应更果断、服务更到位,做到一旦有项目,就尽快落地。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共同体等一系列有特色的信贷产品,做到应贷尽贷,大力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

4、创新涉农贷款风险管理机制。

针对涉农金融服务“风险高、成本大”的特点,制定专门的涉农业务风险管理措施,出台单独的准入、担保、拔备和核销等规定,合理设定“三农”业务风险容忍度,强化涉农业务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涉农业务的制度、流程,增强制度、流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制定一整套适合涉农业务需求的信贷制度。以信贷管理系统等科技手段为支撑,加强对涉农贷款用途、资金流向、客户生产状况的了解和掌握。与地方政府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搭建服务平台,落实反担保措施,借助政府的力量降低涉农业务信用风险,确保涉农业务可持续发展。

5、进一步深化农信社体制机制改革。

按现代银行的管理理念,以股份制作为方向,扎实推进农信社改制农商银行。引导农信社进一步强化法人运行机制,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健康的董事会、有效的监事会以及负责任的经营层,切实形成科学的权利制衡、利益激励和责任约束机制。建立区别于城市的金融产品研发、客户营销、服务渠道、风险管理、考评体系,以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建立小微企业贷款服务中心,培育本乡本土的金融服务队伍,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完善涉农服务组织体系。同时借助省联社“小银行+大平台”的完整的体系,提升农信社的综合竞争力。

(二)、建立和完善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长效机制

1、继续实施财政税收扶持政策。

对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实行长期的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政策,以降低支农金融服务成本。对农村金融机构接受、处置抵债资产给予免征税费,降低不良贷款处置成本。全面落实县域涉农贷款的增量奖励政策,充分发挥财政金融的杠杆作用,激励县域农村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

2、帮助化解历史不良贷款包袱。

因计划经济体制向行政管理、乡镇企业欠款、农业灾害等造成的不良贷款,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复杂性,以现有扶持政策化解这些历史包袱远远不够。建议人民银行以专项票据形式对2007年末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给予以置换;建议国家在化解乡村两级债务中,重点解决拖欠农村金融机构的债务问题,把乡村两级拖欠不良贷款纳入政府预算,逐年予以偿还。

3、取消存款开户歧视性政策。

尽快消除有关机构对农信社等禁止开立社保、医保、公积金等存款账户的歧视性政策,使其与国有商业银行享有同等待遇。全面下放农村资金存款的管理权,允许财政、社保、住房、教育及国家其它基金在农村金融机构开户存款,鼓励地方有关涉农单位、企业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户,以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支农实力。

4、健全合理的风险分散机制

建议考虑加快推进农业保险进程,并由财政出资设立涉农风险补偿金,同时,建立涉农信贷担保机制,对农村信用社进行风险补偿和风险分散,解决涉农信贷服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问题。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切实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采取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等多种手段,加大“三农”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不断完善农村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金融资源流向“三农”领域。

5、实施差异化监管准入要求。

建议考虑农信社的业务规模、所在区域及支农贡献等综合因素,动态调整制定存款准备金率标准,不搞“一刀切”,以增加农信社支持“三农”的资金供给规模。建议考虑农信社历史包袱较重及承担支农的社会责任,造成经营成本较高的实际情况,在存款保费制度设计上,制定适当低于城市金融机构的费率,以使农村信用社金融机构有更多的实力用于支农。建议对主要监管指标达标、内控管理机制健全、资产质量较高且发展潜力较大的农村金融机构,适当放宽业务准入要求,如对银行卡等技术成熟、普遍运用的金融业务,允许农信社全面开办。

6、营造良好的城乡信用环境。

建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监督和完善征信建设体系,使自然人和企业的财务信息、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其他财务信息更加完善,便于金融机构准确掌握客户生产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以打击逃废债和深化诚信宣传教育为重点,以金融信用环境治理为着力点,进一步拓展信用环境建设范围,促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第三篇: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义协(2011)03号

关于我市涉农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

情况的调研报告

最近,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涉农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实地察看了集中居住区建设进展情况,听取了两区的工作汇报,并进行了深入的座谈。市政协主要领导在听取汇报和座谈后,对两区的城乡一体化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针对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要求。

一、我市涉农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现状

我市于2003年初提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工作思路,2005年被列入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县市。2009年3月正式启动涉农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涉及新区、东区两个涉农办事处20个涉农社区。涵盖了我市112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涉及人口约4586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以上。目前,20个涉农社区,已开工建设居民集中居住区的有18个,其他2个社区的建设也已开始规划,即将开工。全市已开工建设住宅楼125栋(其中新区65栋,东区48栋,物

1业中心4栋,金宛小区8栋。建成营业房2万平米,菜市场1个,2500平米),建成107栋,正在建设18栋,总建筑面积44.75万平米。可安置居民3592余户,16540人。开工的全部工程建成后,可安排社区居民近1/2。

目前有6个集中居住区已经建成,水电齐全,基本具备入住条件,已有760户入住居住区。年底可达入住条件的97栋,可入住3592户。预计十月底入住1860户。多数配套工程都在建设中,发展态势良好。

工作中,办事处的同志和社区党组织密切配合,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积极协调处理建设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严把工程质量关,制定了严格的工程资金使用办法、安全施工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工作措施,摸索出了一套较完整工作方法,为全面推进此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的涉农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省、三门峡市有关领导先后多次来我市实地考察,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是,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比、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阶段性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水、电,暖、气的接入投资巨大,办事处和社区难以自行负担。已建成的集中居住区有的甚至连水都不通,不具备基本入住条件。这不仅有悖集中居住区集中供电、供暖、供气的初衷,也挫伤了群众参与和支持集中居住区建设的积极性。

(二)搬迁后土地置换难度大。农民由于以下几个原因,不愿意搬迁,给拆迁以及土地置换带来一定的难度。一是舍不得祖宗留下的房产、地产,不愿意放弃;二是搬走后,离土地较远,耕作不方便,又没有其他经济收入,三是耕作所用农机具、牲畜和农产品的保管和存放问题无房解决。

(三)规费手续繁琐办理难度大。税费减免政策落实不到位,职能部门对自建自用的涉农集中居住区,按照商品楼开发收取各项税费,如现行收取的人防费、墙改费、土地开垦费、建筑营业税、销售不动产税等,多属于对涉农集中居住区和商品房未加区分的税费项目,如果不能按规定减免,将直接增加建筑工程的成本。

(四)私搭乱建严重拆迁难度大。部分居民钻拆迁补偿的空子,以最大限度争取住房补偿款为目的,采取偷建、抢建等办法,新建、改建各类违章建筑。加之,由于区位不同,具体的补偿标准也不一样,部分群众的意见很大,消极对抗拆迁,甚至恶意阻挠拆迁工作。拆迁是现今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如果处置不当,矛盾激化,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财政部门完善、细化《义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大政府投入。适当提高政府补贴标准,由土地部门会同两个涉农办事处制订出详细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拆迁补偿办法》,完善土地流转、置换、出让等制度,积极构建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宣传,引导群众转变

观念,合理有序的引导涉农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二)制定切实可行拆迁方案。市城乡一体化办公室根据农民搬迁和拆迁过程中,暴露出来不利于顺利实现农民搬迁和土地置换的有关问题,制定出有实施步骤、有解决办法、让老百姓满意的拆迁方案。一要让农民感到拆迁后,老祖宗留下的祖屋、祖地不会损失什么,且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二要让农民感到拆迁后,生活有着落、有经济来源;三要让农民感到拆迁后,农业生产所用农机、工具、牲畜、以及农产品的保管存放无后顾之忧。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涉农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和我市的城市建设,坚持把涉农居民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全市城市整体规划中,同部署、同落实。建立由市政府城乡一体化办公室牵头,城建、水利、电力、通讯、人防等部门参加的推进涉农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针对集中居住区的水电暖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情况,定期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专项研究部署。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督促和检查,做到适时督查,同步推进。

(四)落实规费减免政策。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制定落实《义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细则,明确职能部门各自所承担的责任,认真贯彻落实针对涉农居民集中居住区的各项规费减免政策,政府专门下发文件,各职能部门努力做到该减免的费用要坚决减免,该办理的证照要尽快办理,该兑现的政策要坚决兑现。

(五)打击私搭乱建行为。排查私搭乱建建筑,核实实有建筑面积,进行登记备案造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依法有计划、有步骤的拆迁。由土地部门牵头,公安、城建和两个涉农办事处组成专门机构,认真进行核查。采取惩防结合、预防为主的办法,坚决制止新的违章建筑的出现,做到发现一例、制止一例。严厉打击突击建筑、恶意建筑等以获取拆迁补偿款为目的的建筑行为。

总之,涉农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是城乡一体化的物质载体,事关涉农居民能否享受到城市生活的各种便利,能否增加入住居民的幸福指数,是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全市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做好这项工作,让人民群众真正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以上报告所提五条建议中,涉及到的城乡一体化办公室、财政局、建设局、土地局、水利局、电业局、公安局、新区办事处、东区办事处,请在十一月十日前给予书面答复。

政协义马市委员会

二o一一年七月三十日

主题词:市政协集中居住调研报告

政协义马市委员会2011年10月20 日印发

(共印30份)

第四篇: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最近,我室重点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展调查研究,初步提出了城乡互补互动、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五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改革开放20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我们认为从1998年起,随着国家粮食定购政策的逐步放开,经济结构开始进入了加速调整的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主导产业、工业园区、新城开发和民营经济相继兴起,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城乡经济社会逐步走上了良

性运行的道路。

1、城乡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亿元,比1998年增加亿元,年均递增%。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了亿元,比1998年增加亿元,年均递增%;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了亿元,比1998年增加亿元,年均递增%;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了亿元,比1998年增加亿元,年均递增%。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1998年的::33调整到了::。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农业增加值在全区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这表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区人均gdp达到了8281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为%,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的判断指标衡量,目前我区正处于工业化的前期阶段,已开始进入工业化社会;全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标志着城市化的特征已初步显现。

2、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加快,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显著增强。近几年来,随着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口明显增加,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到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与1998年相比扩大了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了万人,比1998年增加万人,平均每年新增人口8440人,每年转移农村人口3000人左右。与此同时,重点小城镇的开发建设逐步兴起,6个建制镇镇区面积平均达到了平方公里,集镇人口平均达到3200人。其中建成区面积最大的总寨镇达到了平方公里,聚集人口最多的西洞镇达到了4631人。城市和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不仅带动了建筑建材行业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增长,而且也带动了城镇工业园区的发展。特别是南郊工业园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85户,完成工业产值4亿元,占到了区属工业总产值的26%;清水梧桐苑工业小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平方公里,入驻企业

14户,完成工业产值7240万元,占到了清水乡镇企业总产值的%。上述情况表明,我区的城镇开发建设与城乡工业发展已走上了互动融合的道路,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3、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具备了中级发展阶段的明显特征。近些年来,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培育规模化生产基地,主攻招商引资兴办加工流通企业,使农业产业化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奶牛、制种、蔬菜、草畜、林果、粮食等六大支柱产业。底,全区奶牛存栏达到了万头,比1998年增加万头,年均递增%;肉牛饲养量达到了万头,比1998年增加万头,年均递增%;肉羊饲养量达到了万只,比1998年增加万只,年均递增12%;鸡饲养量达到了万只,比1998年增加300万只,年均递增%。以洋葱和温室为主的蔬菜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粮经制种面积稳定在16万亩左右;经济林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粮

食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从调查分析情况看,我区畜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发展潜力大、后劲足,应该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目前依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已十分有限,今后种植业发展的着力点应放在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上。全区建起各类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184户。其中,乳品加工企业4户,肉品加工企业4户,种子加工流通企业38户,蔬菜加工流通企业28户,果品贮藏加工企业4户,粮油加工企业96户,棉花、啤酒花、牧草等加工企业10户。年加工销售各类农产品55万吨,占到了全区农产品总量的%。全区发展起各类合作经济组织68个。其中在民政部门登记的22个,作用发挥比较好的有7个。总体来看,目前我区的农产品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都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半紧密型联合体,正处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级阶段。但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企业与农户之间

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仍然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城乡社会事业持续发展,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共有中小学195所,在校学生48945人。其中农村学校176所,城市学校19所,全部实现了办学条件标准化,“普九”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部颁标准。教育资源能够满足社会就学需求,但资源布局不尽合理,优质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趋势明显。城乡文化设施基本完善,城市建起了文化中心、图书馆和博物馆。农村建成达标文化站17个,村组文化室1461个,广播电视站19个,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59%,比1998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了58%,比1998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56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20个,医护人员1757人,医疗床位1095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人,床位张,初步形成了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但对照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衡量,上述指标中大部分都存在

差距。

5、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在城市,重点完成了道路交通、休闲广场、污水处理、供水供暖、绿化亮化,以及城市电网改造、住宅小区建设和工业园区的“五通一平”工程。其中,新建拓建道路78公里,城区道路总面积达到了万平方米;开辟公共休闲广场9处,总面积达到了万平方米;新建公共汽车站3处,公交候车亭27个,开通了10路城市公交;新建自来水厂2座,日供水能力达到了万吨;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万吨;建成集中供暖站93处,供热总面积达到了291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平方米;开发建成标准化住宅小区40个,城市人均住宅面积达到了平方米。在农村,累计投资亿元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投资508万元初步完成了农村公路客货运“村村通”工程,投资1300万元配套完善了六个建制镇的基

础设施,投资亿元完成了180项骨干水利工程,投资4350万元完成了33项生态治理项目。城乡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

总结分析近五年发展的情况,我们认为,自1998年以来,随着我区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相继起步,城乡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城乡交流合作日益加强。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五个统筹”的发展方针以后,在这种大背景的影响和推动下,全区上下统筹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开始进入了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萌芽时期,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人口城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最近五年,全区常住人口增加2万人,增长了%。城市常住人口增加万人,增长了%。其中,城市人口自然增长3300人,固化外来人口8700人,转移农村人口万人。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比1998年提高了个百分点。这表明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农民追求城市生活的愿望

非常强烈。

二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看,随着城镇工业园区的兴起,大批企业项目突破区域限制向园区集中,以往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分割运行的局面被打破,城乡工业发展的关联度逐步加深。从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看,在城市批发市场为农村市场供给商品的同时,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三产,逐步使城乡商贸、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三是城乡发展互为依托的趋势日益明显。集中表现在农村主导产业为城市提供原材料,支撑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农村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土地、农产品、劳动力资源,逐步拉长了城乡产业链条,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城市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随着城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向农村的逐步扩散,发达的城市文明在不断影响着农

村。由此可见,城乡发展已紧紧交织在一起,互为依托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趋势日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各级政府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008万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50万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为9:1;投入城市基础建设的资金为亿元,投入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为亿元,城乡基础建设投入比为:1。城乡基础建设投资的年均递增率分别为%和111%。这表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被逐步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统筹建设的趋势比较明显。

五是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文化相互渗透,科技、信息交流日益广泛,资源共享程度逐步提高,不仅加快了城市文明的扩散和传播,也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在逐步发生变

化,农民的法制意识、健康意识、保障意识和追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都在进一步增强。

从以上分析可以判断,我区随着城乡产业的逐步融合,经济领域二元结构的矛盾趋缓,统筹理念开始向社会发展领域延伸,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突破的趋势初步显现。通过近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不仅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城乡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1、城乡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由于受体制、机制的约束,城市、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不平等。特别在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聚集了各类城乡资源要素,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而农村只是廉价提供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基础性资源,大量的收益最终落在了城市,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征还很明显。近五年来,全区农业增加值增长了%,年均递增率只有%;工业、建筑业增加值增

长了651 2 3 下一页

第五篇:XX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范本

XX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范本

引导文: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下面是整理收集的关于XX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范本,供参考!XX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1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的精神,我区积极开展城乡一体化调研工作,深入基层,紧密结合我区实际,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我区城乡一体化的现有基础和优势

(一)区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工作,各部门以及有关单位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区党工委、办事处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紧迫感与责任感,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制定了“城乡一体、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落实政策措施,把握工作重点,在全区形成了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二)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我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工作目标,坚持利益向下、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抓好各项农业农村工作,农业和农村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农业总产值万元,同比增长%;农业增加值8400万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所得11297元,同比增长12%。

(三)城镇化扎实推进、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我区坚持以工哺农、利益向下的原则,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市、区两级共投资万元对我区隆昌悦生路一期、隆昌三队村路一期、沙朗三队、隆平六冲河岸路一期、隆平六冲河岸路二期、沙朗五队村路6条农路共公里按67米的宽度进行硬底化改造建设,全面推进全区主干农路“硬底化”,大大改善我区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环境,并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投入455万元对辖区沙朗片的一河两岸进行改造建设以及河堤砌石清淤以及清拆河边违章房屋,同时为河涌加建两岸护栏,补种新树种,在畅通河道的同时,美化社区,还群众一个舒适、整洁安全的生活环境;投入105万元用于对辖区内电排站改造,彻底解决沙朗片区的排涝问题;投入资金398万元进行绿化建设,主要用于对金港路、金昌路、港隆路、金华路以及隆平乡道5条道路进行绿化工程建设,新种、改造和补种路旁绿化公里,新增西区中心小学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和广丰安居工程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到底,我区建成区绿地率达%,绿化覆盖率达%,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同时,我区已经全面推进水、电、气、电视、电话络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现了各社区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和通公交系统六通,基本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

(四)农村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经过努力,我区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民主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同时,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持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开始进入农户家庭,农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宽带络覆盖率已达100%,基本实现宽带进村、进家庭。

五、村改居顺利完成。我区现有经济实体社区6个,至,6个有经济实体的社区由原来的“村委会”顺利过渡为“居委会”,“村民”成为了“居民”,村改居工作全面完成。

(五)沙朗片现存土地丰沛。全区6个社区现存土地总面积7395亩(其中:耕地面积6935亩、已办证的商住地面积460亩)。今年,我区将完成社区一级统一核算改革工作,届时,社区将对生产队一级的土地进行整合,优化配置,统一规划土地的使用情况,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的作用。

XX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2 当前,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进程中,我国农业农村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信用社在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也将面临新的问题、机遇、挑战,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城乡一体化对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一)城乡一体化给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xxxx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健全机制体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进一步激发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动。农村土地改革逐步推行,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新型城镇化正加速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及非农业发展对金融资金的有效需求急剧增大,农村居民对金融的有效需求也大幅度增加,除了存款、汇兑、结算、银行卡等传统银行服务外,消费信贷、理财、电子银行等新兴金融服务也逐渐走入寻常农民家庭,为农信社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城乡一体化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更大挑战。

农村整体的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城镇和农村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需要综合性、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需要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更丰富、更完善的金融产品;促进农业增收,解决农业贷款难问题,需要更便捷、更有效的服务方式。因此,农信社必须在信贷管理制度、集约化经营、金融产品等方面展开创新,加快经营转型步伐。否则,就很难满足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很难适应现代金融竞争的形式。

二、城乡一体化下农村信用社发展对策研究

城乡一体化发展,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农信社与“三农”同根同源、互相促进,要从战略定位、金融创新、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等方面实施变革与创新,增强助推城乡一体化的综合金融能力。农村金融业务普遍存在效益较低等问题,农信社提供农村金融服务往往面临更大的商业化经营压力。在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现实情况下,对农信社给予适度的政策支持,是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增加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强化政策扶持,能够让农信社有动力、能安心地去从事“三农”服务。所以,切实提升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综合能力是基础,建立和完善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长效机制是保障。

(一)切实提升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综合能力

1、找准并坚持服务“三农”的战略定位。

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深化“三农”金融服务工作,关键在于找准市场战略定位。从农信社长期的实践看,坚持“三农”战略定位不仅符合自身发展规律,体现政治担当,履行社会责任,更可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上找到路径。农信社应发挥覆盖城乡的络优势,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积极投身城乡一体化大潮,努力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城乡金融服务差距大的难题。

2、扩展城乡普惠金融服务新渠道。

继续发挥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探索新的服务内容和形式,致力于为农民提供储蓄、汇兑、代理、便民取款等基础金融服务,延伸城乡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从主要依靠物理点转变为物理点于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银行等新型渠道并重转变,最大限度地打通金融服务渠道。以开放的姿态致力于同业合作,侧重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特别是注重把小银行的灵活性和地缘优势与大银行的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财、保险、债券、外汇、资金等市场上展开全面战略合作,为农村地区提供丰富的农村金融产品。

3、实施多元化、差异化信贷支持策略。

针对城区、城郊、城镇“三城”客户群体,认真分析客户结构、业务结构和金融需求的差异化特征,实行分层对接、分类管理,落实“双层经营”战略,既满足小额信贷的需求,又支持较大项目的发展。从体制、机制、产品和服务模式等多个层面入手,开发出符合农村实际、有效服务县域经济的金融产品,完善涉农贷款产品体系。加快形成一个由各业务条线、分支机构、政府、企业紧密联系、相互协调的机制,让信息更灵敏、反应更果断、服务更到位,做到一旦有项目,就尽快落地。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共同体等一系列有特色的信贷产品,做到应贷尽贷,大力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

4、创新涉农贷款风险管理机制。

针对涉农金融服务“风险高、成本大”的特点,制定专门的涉农业务风险管理措施,出台单独的准入、担保、拔备和核销等规定,合理设定“三农”业务风险容忍度,强化涉农业务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涉农业务的制度、流程,增强制度、流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制定一整套适合涉农业务需求的信贷制度。以信贷管理系统等科技手段为支撑,加强对涉农贷款用途、资金流向、客户生产状况的了解和掌握。与地方政府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搭建服务平台,落实反担保措施,借助政府的力量降低涉农业务信用风险,确保涉农业务可持续发展。

5、进一步深化农信社体制机制改革。

按现代银行的管理理念,以股份制作为方向,扎实推进农信社改制农商银行。引导农信社进一步强化法人运行机制,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健康的董事会、有效的监事会以及负责任的经营层,切实形成科学的权利制衡、利益激励和责任约束机制。建立区别于城市的金融产品研发、客户营销、服务渠道、风险管理、考评体系,以提高农村金融配置效率。建立小微企业贷款服务中心,培育本乡本土的金融服务队伍,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完善涉农服务组织体系。同时借助省联社“小银行+大平台”的完整的体系,提升农信社的综合竞争力。

(二)、建立和完善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长效机制

1、继续实施财政税收扶持政策。

对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实行长期的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政策,以降低支农金融服务成本。对农村金融机构接受、处置抵债资产给予免征税费,降低不良贷款处置成本。全面落实县域涉农贷款的增量奖励政策,充分发挥财政金融的杠杆作用,激励县域农村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

2、帮助化解历史不良贷款包袱。

因计划经济体制向行政管理、乡镇企业欠款、农业灾害等造成的不良贷款,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复杂性,以现有扶持政策化解这些历史包袱远远不够。建议人民银行以专项票据形式对XX年末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给予以置换;建议国家在化解乡村两级债务中,重点解决拖欠农村金融机构的债务问题,把乡村两级拖欠不良贷款纳入政府预算,逐年予以偿还。

3、取消存款开户歧视性政策。

尽快消除有关机构对农信社等禁止开立社保、医保、公积金等存款账户的歧视性政策,使其与国有商业银行享有同等待遇。全面下放农村资金存款的管理权,允许财政、社保、住房、教育及国家其它基金在农村金融机构开户存款,鼓励地方有关涉农单位、企业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户,以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支农实力。

4、健全合理的风险分散机制

建议考虑加快推进农业保险进程,并由财政出资设立涉农风险补偿金,同时,建立涉农信贷担保机制,对农村信用社进行风险补偿和风险分散,解决涉农信贷服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问题。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切实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采取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等多种手段,加大“三农”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不断完善农村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金融流向“三农”领域。

5、实施差异化监管准入要求。

建议考虑农信社的业务规模、所在区域及支农贡献等综合因素,动态调整制定存款准备金率标准,不搞“一刀切”,以增加农信社支持“三农”的资金供给规模。建议考虑农信社历史包袱较重及承担支农的社会责任,造成经营成本较高的实际情况,在存款保费制度设计上,制定适当低于城市金融机构的费率,以使农村信用社金融机构有更多的实力用于支农。建议对主要监管指标达标、内控管理机制健全、资产质量较高且发展潜力较大的农村金融机构,适当放宽业务准入要求,如对银行卡等技术成熟、普遍运用的金融业务,允许农信社全面开办。

6、营造良好的城乡信用环境。

建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监督和完善征信建设体系,使自然人和企业的财务信息、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其他财务信息更加完善,便于金融机构准确掌握客户生产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以打击逃废债和深化诚信宣传教育为重点,以金融信用环境治理为着力点,进一步拓展信用环境建设范围,促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下载江阴、嘉兴两市开展城乡一体化情况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阴、嘉兴两市开展城乡一体化情况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报告范文合集

    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报告 “村村通”工程实施后,我市乡村公路网不断完善。如何让农民更好地享受到交通发展带来的好处?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逐步推行城乡公交化”,把城市与乡村......

    城乡一体化城镇化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城镇化调研报告一、工作基本情况(一)主要工作做法。一是抓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工作队和北乐村两委班子各屯屯长组成的7个工作组具体负责全村4个屯6个村民小组的城乡......

    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关于古里镇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的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既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力......

    城乡环卫一体化调研报告

    昌乐县环境卫生管理处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调研报告为搞好城乡环卫托管,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我们与县经管局、城管执法局、园林处等单位组成联合调研小组,对全县各镇(街、区)的农村......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

    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最近,我室重点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展调查研究,初步提出了城乡互补互动、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近五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政府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

    关于阜阳市颍东区市人大代表小组开展专题调研活动的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颍东区城乡协调发展,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要点》安排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