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经验交流四篇
立足“三抓” 服务农村人才资源开发
XX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履行自身职责,有效利用劳务扶贫政策、资金,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取得成效:先后与县职业中学、市财贸校、省扶贫学校等密切配合,在扶贫新村中组织财会、机电、缝纫、中短期职业技术等知识培训,培训技工达300多人次,并积极与招工用人单位衔接,全部实现了就业,同时还带动了1300多人外出务工,使这些劳动力输出户户均增收达5100元左右;采用发放资料和短期培训单项农业种养业技术的方法,培训人员6000多人次;积极向上级扶贫部门争取教育扶贫资金,改建和建设村级小学校8所,新增教学设备25台套。主要措施是:
一、抓宣传。一方面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新闻、报刊等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利用标语、岩报、专栏等多种形式,加大劳务资源开发工作的宣传力度。去年以来,就印制宣传资料3000余份,发放《扶贫开发》杂志500多份,通过舆论宣传、技术帮扶,使那些有“智”无“力”的可开发人才,敲开了脱贫致富之门。另一方面,通过“支部+协会”模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技术培训、科技讲座、实地参观等活动,以现身说法和传、帮、带的方式,扶持贫困农户和有资金、懂技术的农业大户,改变传统的农作方式,走科学种养业之路。
二、抓培训。一是通过龙头企业、产业协会抓培训。为支持李子园公司、广丰农业科技开发公司等龙头企业以及果业协会、奶牛协会等产业协会,特意安排了技术管理和培训费,用于产业项目发展中农民和技术员的培训。特别是蚕桑、柑桔、香桃等这些项目实施村,一般都安排了三年的技术培训管理费用,使这些产业做优做强,协会越办越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利用培训基地抓培训。积极争取国家劳务扶贫资金投入,建立职业技术培训基地,确定XX县职业中学为“四川省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承担全县劳务扶贫工作。今年在全县118个重点贫困村中按计划、成建制地进行职业技术培训375人次。三是多种形式抓培训。围绕县域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组织乡镇农业科技人才、乡土人才、种养大户、承包大户,邀请外地科技人员或“土专家”、“田秀才”、“鸡司令”、“鸭状元”等多种形式进行传经送宝,并组织新村建设中种养业大户到外地参观培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学到真本领。
三、抓激励。一是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优惠政策,在扶贫新村建设中,挤出资金协助落实兑现好农村优秀人才“三优先一享受”和农民技术职称人员“七优先一享受”等各项农村人才优惠政策。二是实施“订单扶贫教育”工程,近年来,该办先后向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南充财贸校等学校选送129人次的贫困家庭学生,进入职业培训学校进修、深造,进行职业技术培训。
落实五大措施 狠抓农村人才培训
为了做大做强劳务开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县就业局狠抓了农村人才职业技能培训。使劳务输出由体力型逐步向技能型转变,从而加快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输出转移,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强化认识,加强领导。做到“四个明确”:即明确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培训的意义;明确目标任务;明确内容要求;明确上级有关政策规定。统筹协调劳务培训项目实施,落实了培训基地,派人经常到培训基地指导开展劳务培训工作。建立领导机构和管理制度,并落实专人负责。劳务培训管理部门和培训单位层层加强领导,落实目标责任,为顺利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培训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培训基地,进行规范管理。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建立“面向市场,突出技能,长短结合”的培训模式。一方面通过县级有关部门、乡镇劳动保障所,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劳务输出转移培训。另一方面,通过认真考察评估,建立了一支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县就业局及时指导、服务,指导培训基地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培训专业,促进培训质量提高。
三、落实培训计划,整合培训资源。年初以西委发〔2005〕13号文件将农民工培训计划下达到乡镇、县级有关部门和培训基地,并由县目标办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在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培训中,以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乡镇主要以引导性培训为主,培训基地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职业技能培训主要开设有计算机操作、维修、财会电算化、电车缝纫、电工、电焊、商业营销、汽车驾驶等10余个专业;县级有关部门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并重的短期培训,开设的专业有农机操作、畜牧养殖、爆破作业、林业育苗、饲料生产等25个培训专业。1——6月全县培训农村劳动力45100人,占年目标任务的85.1%,其中职业技术培训17800人。
四、创新工作机制,扩大培训规模。为创新培训投入机制,他们按照将民间资金转变为资本的思路,鼓励培训基地充分利用民间闲置资金和场地,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壮大培训基地实力。海铭电脑培训学校今年新投资150多万元,购置了1700多平方米的教学用房和250多台计算机,建立了标准化的教学设施,1——6月,这个培训基地共培训学员2300人次,其中培训农村劳动力800人次。淞惠职业技术学校新增投资40余万元,租用县人武部培训中心教学大楼,添置了教学设备,扩大了培训规模。县就业训练中心投资100多万元,建立了新的教学场地,购置了先进的教学设备,目前该培训基地又新增了家政、礼仪、英语、机械模具等6个专业。
五、提供就业信息,加强就业管理。及时提供劳务信息,采用订单、定向培训方式,把培训后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者及时送往深圳、上海、浙江等23家企业就业,培训就业率达85%以上。今年上半年已签订劳务订单1.3万人次,兑现合同8500人次。
育好才 用好才 加快蚕业人才资源开发
XX县蚕业管理局立足实际,在蚕业人才资源开发上,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选拔与使用结合、智力与活力同步开发的原则,着眼于扩大蚕业人才总量、发挥农村人才作用,积极探索一套体系完备、机制灵活、运转有效的开发模式。
一、千方百计育人才
为有效扩大蚕业人才总量,提高蚕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坚持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联合培训与独立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突出抓了以下四点:一是办班培训。本着蚕农想学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蚕业实用技术培训。针对农民不易集中的情况,以村为单位,逐村举办培训班,使农民基本掌握了先进的蚕桑生产技术。同时,定期组织农民到蚕桑业主大户进行现场观摩,极大地提高了培训效果。先后组织农村基层干部集中培训200多期,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00多期,培训人数达2.5千人次。二是巡回辅导。组织部分蚕业中、高级农艺师巡回到各乡镇、各村社,进行实地技术指导,及时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帮助蚕农掌握一些桑、蚕病虫害防治知识。三是专家授课。通过部门科技入农户的形式,积极开展蚕业实用技术和常规技术培训,先后聘请6名市蚕业管理站的专家、5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农艺师担任培训教授,定期邀请他们举办科技讲座,开展蚕业科技咨询,全面提升专业素质,让蚕业人才成为“蚕业专家”,累计培训500多人次。今年4月,市蚕业总站站长唐华伦率4名高级农艺师两次到义兴镇1村、3村、4村举办了蚕业技术培训,同时四川天薪茧丝绸有限公司也组织人员参加了培训,共计675人次,极大的提高了当地蚕农专业素质,并取得显著成效:义兴4村今年春夏秋三季养蚕644张,单产达到39公斤,总茧款收入达25万元。四是分片定点培训。该局干部职工分片定点联系乡镇,特别针对蚕桑基地乡镇,从育苗栽桑、管桑嫁接、小蚕防干育、大蚕省力化饲养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技术培训计划,利用逢场天进行技术咨询、散发油印资料、进行广播宣传,大大提高了培训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二、放手大胆用人才
该局在优化蚕业区域布局的同时,从优化蚕业人才结构着手,一是抓好科技示范网络建设,发挥乡镇优秀科技人才的示范作用。以蚕业优秀科技人才为骨干,建立蚕桑专业村100个,新桑品种嘉陵20号穗亩园30多个,发展蚕业科技带头人100名,加快了现代蚕业的发展步伐。二是成立科技服务组织,发挥优秀蚕业科技人才的辐射作用。按照不同乡镇蚕业发展程度以及蚕业区域布局的特点,将有限的技术力量科学分布,把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传播、辐射到全县。前两年全市发种量每年平均下滑7%的情况下,实现发种量每年稳增10%左右,人平发种、产茧、收购、单产蝉联全市第一。三是开展科研活动,发挥科技人才的攻关作用。组建了蚕桑协会和学会,会员及从业人员达1万多人。围绕发展“百里优质蚕桑长廊”、大蚕省力化饲养技术的推广应用、优良蔟具纸板方格蔟的推广应用、嘉陵20号桑品种的引进推广等一些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开展科研活动多项,成功推广了省力化简易蚕台饲养、嘉陵20号推广等新技术、新品种。四是积极向外选派,发挥优秀科技人才的作用。推荐并选派了一名西南农大蚕桑专业的年轻同志到仁和镇21村驻村锻炼,充分发挥了“绿色使者”的作用,促进了当地蚕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小康大业 人才为本 切实加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
XX镇紧紧围绕“小康大业,人才为本”的工作重心,对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常抓不懈,形成了“有班子、有牌子、有位子、有票子、有路子”的五有工作格局,探索出了人才开发的“储备、培养、激励、流动、创业”的十字工作思路;建成了以镇为中心,村、社区为基础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体系。以发展优质蔬菜、种草养畜(禽)、优质水果、农家休闲等四大支柱产业,促进了全镇“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种植方式”转变,为强镇富民,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主要作法
1、建机构,强制度,构建镇、村、社区人才资源开发网络。该镇成立了以书记任组长,党务副书记为副组长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领导小组,做到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同时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落实了办公室,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明确了工作职责。村、社区确立了专、兼职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全镇上下建成了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人才开发工作网络机制。
2、择贤才,建档案,构建村、社区人才资源库。把具有一技之长的“田秀才”、“土专家”、“能工巧匠”等人才经村、社区基层组织推荐,登记造册,纳入服务和管理范围。目前,全镇各类乡土人才库储备达5600余人,其中种植业250人、养殖业320人、工程技术类2100人、经营管理类1900人、运输业类1030人。
3、分类别,抓培训,构建实用型的学习机制。严格实行人才分类管理,定期举办分类培训。一是以镇农民技术学校为阵地,以农业服务中心为主导,每月举办一期以种植为主导的蔬菜、花卉苗木培训班;二是以镇畜牧兽医站为主导,每两个月举办一期以养殖业为主导的奶牛、獭兔、山羊、生猪培训班;三是以镇建司和物业管理公司为主导,每季度举办一期以建筑建材装饰业为主导的建修、维修、物业管理培训班;四是以各社区就业培训为主导,举办以服务业为主导的餐饮、经营服务等培训班;五是选送年轻人到县职中、外地技校培训。全镇培训人数6000人次,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实用人才的文化素质和创业能力。
4、托市场,捕信息,构建农村人才开发的实效工程。在农村以协会为载体,着力开发种养殖技术人才,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该镇组建了奶牛协会、花卉协会、山羊协会、蔬菜协会、农家乐协会、水果协会、獭兔协会等7个协会,会员人数达1100余人,以扩大种养殖规模,促进经济效益的发展。
5、抓机遇,用人才,构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工程。抓住实施顺西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建设的机遇,支持和鼓励事业干部分流到农业产业建设的主战场去,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事业干部到农村创业的积极性。至今为止,有7名事业干部到村承包土地共400多亩,促进了该镇优质农产品示范工程的良好发展。
二、主要成效
大抓人才开发,使全镇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全镇人均纯收入已达3500余元。
1、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速度加快。该镇种田能手集中租赁经营的面积达2500亩,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向第三产业的转移,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业主大户逐渐形成规模。该镇现有种养殖大户37户。在种植上,花卉大户胥洪强,以花卉带农家乐,租地250亩,年产值上50万元;晋林秀丽园艺公司经理杨年民以优质园林苗木花卉产业为主,在珠涯庵村租地300亩,年产值达60万元。在养殖业上,银河奶牛场业主银纯伟养殖奶牛150头,占地50亩,年产值150万元;科技枇杷园业主杨光明租地250亩,种植枇杷3.1万株,同时养殖奶牛25头,年产值50万元;獭兔养殖大户李文会,在黄家湾村租地100亩,总投资达5万元,养殖獭兔1000只,年产值达30万元。种养殖业大户的引进解决本镇剩余劳动力达860余人,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3、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通过土地流转,带动产业结构调整,该镇引进外来业主,以鹤鸣庵村建设和万亩生态科技园区建设,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全镇耕经地比例达到了3:7。依托国道212线,建成了鹤鸣庵等3个村以种植花卉苗木业和农家乐休闲业为重点的主导产业。由于业主的导向作用,推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4、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转化。坚持人才开发以“科技为重点,市场为导向,名、优、特、新为目标”,根据传统习惯,结合区域优势,拉动市场需求,建成了鹤鸣庵、黄家湾等村优质水果基地,杨家桥、马家坟等村绿色蔬菜基地,黄桷树、滴水岩等村养殖业基地,实现了向特色农业的转化。
第二篇: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情况及对策研究
一、基本现状
楚雄州全州国土面积292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2万亩。2002年底全州总人口253.65万人,农业人口218.74万人,占总人口的86.2%。据统计全州共有农村人才43641人,其范围包括:一是参加科协系统组织的农函大学习,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技术且评定了农民技术职称的14087人(高级129人,中级1038人,初级12920人);二是参加农业部门举办的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学习了三门以上课程,取得绿色证书的14720人;三是农村具有一技之长,种植业、养殖业方面在当地形成规模的大户业主及能工巧匠、营销能手9695人(种植能手3375人,养殖能手2544人,能工巧匠2815人,营销能手961人);四是农村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5139人(本科140人,专科803人、中专4180人)。从学历结构看,在43641名农村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1034人,占2.4%;中专学历5475人,占12.5%;高中以下37132人,占85%。
二、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特点
1、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已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一是初步掌握了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范围,各县(市)都结合实际找准开发利用切入点,从培训、组织外出打工、表彰奖励等入手开发利用农村人才。二是大力实施“打工经济”,开发农村人才,今年全州已组织输出打工人才近3000人次,大量输送到发达地区打工,使农村青年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先进技术又赚到了钱,而且提升了农村人才素质。三是大力表彰农村优秀人才,充分发挥政府在开发农村人才中的宏观指导作用。如元谋县委、县政府设立了“金土地”种植能手奖,表彰奖励在农村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种植中,取得突出成绩的20户种植能手;表彰奖励了25名农村和非公经济优秀人才,每月给予20元政府津贴。从导向上支持农民学科学、用技术,勤劳致富,鼓励农村人才脱颖而出,从政策上支持农村种植、养殖能人形成产业龙头。四是引导、支持、鼓励农村发展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使农村优秀人才在专业技术协会中脱颖而出,成为带领农民学技术、用技术和脱贫致富的领头人。农民技术协会的建立,已成为农村人才施展才华的基地,使农村拔尖人才有了用武之地,特长得到发挥,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2、积极为农村人才提供服务。一是为农民评晋农民技术职称,由州科协牵头,从1989年开始组织农民参加农函大实用技术学习,州政府每年拨专款28万元资助农民参加培训,使22416名农民学到了1─2门农村实用技术,14087名农民获得农民专业技术职称。二是开展“绿色证书”认证制度,从1999年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及发证工作以来,全州累计培训人数达80202人,有14720人通过培训考核合格取得了绿色证书,绿色证书已逐步成为种植绿色食品和外出打工挣钱的“上岗证”,成为提升农村人才素质的一种途径。三是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评定乡镇企业专业技术职称。乡镇企业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为引导农村人才流向乡镇企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为楚雄州建筑业培养了大批农村建筑人才,至今仍然活跃在城乡建筑市场上。
3、农村人才培训取得初步成效,培训工作多渠道、多形式。据调研表明,除农村基础教育作为农村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外,还有各级科协、农广校、共青团、妇联、乡党校等部门从不同的角度在抓农村人才培训,各级各部门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为缓解农村急需实用技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存在问题
一是全社会对农村乡土人才开发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还没有形成一个农村人才开发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是农村人才总量不足,文化偏低,分布不合理。
三是对农村已涌现出的乡土人才扶持不够,引导不足。
四是对农村人才培养投入严重不足,培训工作未形成合力,农村人才职称评审认定有待规范。
四、思路和对策
结合楚雄州的实际和州委提出的“农业富民”经济发展战略,我州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应坚持“开发利用好乡土适用型人才,积极引导扶持农村拔尖人才,加大培训提高农村适用型人才”的基本思路,做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具体措施是:
(一)大力实施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开发利用农村人才资源是实施人才强州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要站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从组织上要重视,从措施上要加强,从工作精力上要倾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真正把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列上重要日程,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关键措施抓好抓实。要按照“开发一批人才,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思路,推进农村人才成为“一人影响一家,一户带动一村,一村联动一乡”的龙头,充分发挥农村人才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示范、带头、辐射作用。
(二)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宽松政策和环境。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农村人才资
源开发机构,农村乡土人才开发是一项涉及政府多个部门的综合性工作,领导机构的建立是做好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组织保障。为此,建议各县(市)应成立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协调领导小组,设立办事机构,具体承担农村人才的开发利用,把原来无序散落在广大农村的科技推广型人才、经营管理型人才、能工巧匠型人才、生产开发型人才、民间艺人型人才、中介服务型人才等
有意识地进行培训提高,使其成为农村经济中最活跃的“细胞”和龙头。二是制定特殊优惠政策,使农村种养业大户形成龙头,在使用土地上给予优惠,积极支持鼓励农村人才向小城镇转移;在融资上,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帮助农村人才解决资金需求;在税收上,符合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应及时办理减免手续;在政策上,对农村人才与国有人才应一视同仁。其所从事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项目应纳入政府农业开发和科技开发项目实行专项扶持,农村人才符合专业技术职务评定条件、职业资格认定的应纳入国家统一进行。三是继续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协会的建立,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协会在使用、培养、集聚农村专业技术人才中的作用。四是各级政府应大力表彰奖励在农村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农村人才,建议州政府设立“金土地”能手奖,每年表彰奖励一批农村优秀人才,从政策导向上鼓励农村人才脱颖而出。
(三)建立农村人才培训制度,加大对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经费投入,不断提高农村人才的整体素质。一是应建立农村人才培训长效机制,要充分发挥州农校及各县农广校、县职业中学培养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将其办成主要面向培训农村人才的基地,制定培训规划,加大招生力度,根据农村产业结构需要,设置相应的课程和专业,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让有一技之长的农村人才,得到更好的发挥和提升。同时要发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作用,赋予培训农村人才的职能。二是应建立农村人才培训投入制度,州县乡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专门用于培训农村人才。三是充分发挥人事、科协、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在开发农村人才中的职能作用,统一协调形成合力,为农村人才搞好服务。
(四)建立农村人才登记制度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为农村人才提供平等就业的平台。一是建立农村人才登记制度,摸清掌握农村人才现状,为各级政府制定开发利用农村人才政策提供基础依据。二是大力培育农村人才市场,实施“打工经济”,通过大量劳务输出培养农村人才。既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就业门路,又为农村培养储备大量人才,同时也是加快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三是大力实施小城镇战略,吸引留住农村优秀人才。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农业从业人数的逐渐减少,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农村城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我州要以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带动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让小城镇成为农村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利用小城镇吸引和留住大量农村人才,使农村人才尽可能地走到能充分发挥自己才干的位置。四是应规范农村人才职称(职业)资格认证,做到规范化、制度化,要使农村人才的各类资格证书在社会上可信,在实践中通行,真正起到成为农村人才学识水平、能力、技能的标志,成为提升农村人才素质的有效途径。就必须建立统一、权威的农民职称(职业)资格考核晋级制度,制定一套有利提升农村人才素质的激励机制。
第三篇: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情况及对策研究范文
一、基本现状
楚雄州全州国土面积292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2万亩。2002年底全州总人口253.65万人,农业人口218.74万人,占总人口的86.2%。据统计全州共有农村人才43641人,其范围包括:一是参加科协系统组织的农函大学习,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技术且评定了农民技术职称的14087人(高级129人,中级1038人,初级12920人);二是参加农业部门举办的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学习了三门以上课程,取得绿色证书的14720人;三是农村具有一技之长,种植业、养殖业方面在当地形成规模的大户业主及能工巧匠、营销能手9695人(种植能手3375人,养殖能手2544人,能工巧匠2815人,营销能手961人);四是农村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5139人(本科140人,专科803人、中专4180人)。从学历结构看,在43641名农村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1034人,占2.4%;中专学历5475人,占12.5%;高中以下37132人,占85%。
二、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特点
1、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已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一是初步掌握了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范围,各县(市)都结合实际找准开发利用切入点,从培训、组织外出打工、表彰奖励等入手开发利用农村人才。二是大力实施“打工经济”,开发农村人才,今年全州已组织输出打工人才近3000人次,大量输送到发达地区打工,使农村青年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先进技术又赚到了钱,而且提升了农村人才素质。三是大力表彰农村优秀人才,充分发挥政府在开发农村人才中的宏观指导作用。如元谋县委、县政府设立了“金土地”种植能手奖,表彰奖励在农村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种植中,取得突出成绩的20户种植能手;表彰奖励了25名农村和非公经济优秀人才,每月给予20元政府津贴。从导向上支持农民学科学、用技术,勤劳致富,鼓励农村人才脱颖而出,从政策上支持农村种植、养殖能人形成产业龙头。四是引导、支持、鼓励农村发展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使农村优秀人才在专业技术协会中脱颖而出,成为带领农民学技术、用技术和脱贫致富的领头人。农民技术协会的建立,已成为农村人才施展才华的基地,使农村拔尖人才有了用武之地,特长得到发挥,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2、积极为农村人才提供服务。一是为农民评晋农民技术职称,由州科协牵头,从1989年开始组织农民参加农函大实用技术学习,州政府每年拨专款28万元资助农民参加培训,使22416名农民学到了1─2门农村实用技术,14087名农民获得农民专业技术职称。二是开展“绿色证书”认证制度,从1999年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及发证工作以来,全州累计培训人数达80202人,有14720人通过培训考核合格取得了绿色证书,绿色证书已逐步成为种植绿色食品和外出打工挣钱的“上岗证”,成为提升农村人才素质的一种途径。三是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评定乡镇企业专业技术职称。乡镇企业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为引导农村人才流向乡镇企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为楚雄州建筑业培养了大批农村建筑人才,至今仍然活跃在城乡建筑市场上。
3、农村人才培训取得初步成效,培训工作多渠道、多形式。据调研表明,除农村基础教育作为农村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外,还有各级科协、农广校、共青团、妇联、乡党校等部门从不同的角度在抓农村人才培训,各级各部门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为缓解农村急需实用技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存在问题
一是全社会对农村乡土人才开发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还没有形成一个农村人才开发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是农村人才总量不足,文化偏低,分布不合理。
三是对农村已涌现出的乡土人才扶持不够,引导不足。
四是对农村人才培养投入严重不足,培训工作未形成合力,农村人才职称评审认定有待规范。
四、思路和对策
结合楚雄州的实际和州委提出的“农业富民”经济发展战略,我州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应坚持“开发利用好乡土适用型人才,积极引导扶持农村拔尖人才,加大培训提高农村适用型人才”的基本思路,做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具体措施是:
(一)大力实施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开发利用农村人才资源是实施人才强州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要站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从组织上要重视,从措施上要加强,从工作精力上要倾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真正把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列上重要日程,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关键措施抓好抓实。要按照“开发一批人才,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思路,推进农村人才成为“一人影响一家,一户带动一村,一村联动一乡”的龙头,充分发挥农村人才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示范、带头、辐射作用。
(二)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宽松政策和环境。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农村人才
第四篇: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情况及对策研究
一、基本现状
楚雄州全州国土面积292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2万亩。2002年底全州总人口253.65万人,农业人口218.74万人,占总人口的86.2%。据统计全州共有农村人才43641人,其范围包括:一是参加科协系统组织的农函大学习,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技术且评定了农民技术职称的14087人(高级129人,中级1038人,初级12920人);二是参加农业部门举办的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学习了三门以上课程,取得绿色证书的14720人;三是农村具有一技之长,种植业、养殖业方面在当地形成规模的大户业主及能工巧匠、营销能手9695人(种植能手3375人,养殖能手2544人,能工巧匠2815人,营销能手961人);四是农村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5139人(本科140人,专科803人、中专4180人)。从学历结构看,在43641名农村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1034人,占2.4%;中专学历5475人,占12.5%;高中以下37132人,占85%。
二、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特点
1、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一是初步掌握了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范围,各县(市)都结合实际找准开发利用切入点,从培训、组织外出打工、表彰奖励等入手开发利用农村人才。二是大力实施“打工经济”,开发农村人才,今年全州已组织输出打工人才近3000人次,大量输送到发达地区打工,使农村青年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先进技术又赚到了钱,而且提升了农村人才素质。三是大力表彰农村优秀人才,充分发挥政府在开发农村人才中的宏观指导作用。如元谋县委、县政府设立了“金土地”种植能手奖,表彰奖励在农村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种植中,取得突出成绩的20户种植能手;表彰奖励了25名农村和非公经济优秀人才,每月给予20元政府津贴。从导向上支持农民学科学、用技术,勤劳致富,鼓励农村人才脱颖而出,从政策上支持农村种植、养殖能人形成产业龙头。四是引导、支持、鼓励农村发展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使农村优秀人才在专业技术协会中脱颖而出,成为带领农民学技术、用技术和脱贫致富的领头人。农民技术协会的建立,已成为农村人才施展才华的基地,使农村拔尖人才有了用武之地,特长得到发挥,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2、积极为农村人才提供服务。一是为农民评晋农民技术职称,由州科协牵头,从1989年开始组织农民参加农函大实用技术学习,州政府每年拨专款28万元资助农民参加培训,使22416名农民学到了1─2门农村实用技术,14087名农民获得农民专业技术职称。二是开展“绿色证书”认证制度,从1999年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及发证以来,全州累计培训人数达80202人,有14720人通过培训考核合格取得了绿色证书,绿色证书已逐步成为种植绿色食品和外出打工挣钱的“上岗证”,成为提升农村人才素质的一种途径。三是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评定乡镇企业专业技术职称。乡镇企业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为引导农村人才流向乡镇企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为楚雄州建筑业培养了大批农村建筑人才,至今仍然活跃在城乡建筑市场上。
3、农村人才培训取得初步成效,培训多渠道、多形式。据调研表明,除农村基础教育作为农村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外,还有各级科协、农广校、共青团、妇联、乡党校等部门从不同的角度在抓农村人才培训,各级各部门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为缓解农村急需实用技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存在问题
一是全社会对农村乡土人才开发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还没有形成一个农村人才开发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是农村人才总量不足,文化偏低,分布不合理。
三是对农村已涌现出的乡土人才扶持不够,引导不足。
四是对农村人才培养投入严重不足,培训未形成合力,农村人才职称评审认定有待规范。
四、思路和对策
结合楚雄州的实际和州委提出的“农业富民”经济发展战略,我州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应坚持“开发利用好乡土适用型人才,积极引导扶持农村拔尖人才,加大培训提高农村适用型人才”的基本思路,做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具体措施是:
(一)大力实施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开发利用农村人才资源是实施人才强州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要站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从组织上要重视,从措施上要加强,从精力上要倾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真正把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列上重要日程,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关键措施抓好抓实。要按照“开发一批人才,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思路,推进农村人才成为“一人影响一家,一户带动一村,一村联动一乡”的龙头,充分发挥农村人才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示范、带头、辐射作用。
(二)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宽松政策和环境。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农村人才
资源开发机构,农村乡土人才开发是一项涉及政府多个部门的综合性,领导机构的建立是做好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组织保障。为此,建议各县(市)应成立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协调领导小组,设立办事机构,具体承担农村人才的开发利用,把原来无序散落在广大农村的科技推广型人才、经营管理型人才、能工巧匠型人才、生产开发型人才、民间艺人型人才、中介服务型人才等有意识地进行培训提高,使其成为农村经济中最活跃的“细胞”和龙头。二是制定特殊优惠政策,使农村种养业大户形成龙头,在使用土地上给予优惠,积极支持鼓励农村人才向小城镇转移;在融资上,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帮助农村人才解决资金需求;在税收上,符合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应及时办理减免手续;在政策上,对农村人才与国有人才应一视同仁。其所从事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项目应纳入政府农业开发和科技开发项目实行专项扶持,农村人才符合专业技术职务评定条件、职业资格认定的应纳入国家统一进行。三是继续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协会的建立,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协会在使用、培养、集聚农村专业技术人才中的作用。四是各级政府应大力表彰奖励在农村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农村人才,建议州政府设立“金土地”能手奖,每年表彰奖励一批农村优秀人才,从政策导向上鼓励农村人才脱颖而出。
(三)建立农村人才培训制度,加大对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经费投入,不断提高农村人才的整体素质。一是应建立农村人才培训长效机制,要充分发挥州农校及各县农广校、县职业中学培养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将其办成主要面向培训农村人才的基地,制定培训规划,加大招生力度,根据农村产业结构需要,设置相应的课程和专业,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让有一技之长的农村人才,得到更好的发挥和提升。同时要发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作用,赋予培训农村人才的职能。二是应建立农村人才培训投入制度,州县乡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专门用于培训农村人才。三是充分发挥人事、科协、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在开发农村人才中的职能作用,统一协调形成合力,为农村人才搞好服务。
(四)建立农村人才登记制度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为农村人才提供平等就业的平台。一是建立农村人才登记制度,摸清掌握农村人才现状,为各级政府制定开发利用农村人才政策提供基础依据。二是大力培育农村人才市场,实施“打工经济”,通过大量劳务输出培养农村人才。既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就业门路,又为农村培养储备大量人才,同时也是加快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三是大力实施小城镇战略,吸引留住农村优秀人才。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农业从业人数的逐渐减少,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农村城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我州要以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带动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让小城镇成为农村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利用小城镇吸引和留住大量农村人才,使农村人才尽可能地走到能充分发挥自己才干的位置。四是应规范农村人才职称(职业)资格认证,做到规范化、制度化,要使农村人才的各类资格证书在社会上可信,在实践中通行,真正起到成为农村人才学识水平、能力、技能的标志,成为提升农村人才素质的有效途径。就必须建立统一、权威的农民职称(职业)资格考核晋级制度,制定一套有利提升农村人才素质的激励机制。
第五篇:构建五个平台努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
南溪县属比较典型的农业县,农村人才资源较为丰富,搞农村人才开发潜力巨大,意义深远。从2000年起,县委、县政府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开发计划,出台配套文件,确立了“试点引路,步步推进,健全网络,分级育才”的开发思路,探索出一条“选拔—培养—激励—流动—创业”的农村人才开发路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全县经济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一、构建人才选拔平台,发挥人才的优势效应
创新人才观念,大力挖掘农村人才,变“隐性”人才为“显性”人才,变人才“奇缺”为人才“凸现”。我们把懂管理、会经营、有一技之长的“田秀才”、“土专家”,以及带领群众依靠勤劳致富、科技致富,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致富带头人都称作乡土人才。
一是建立了农村人才开发服务体系。以县农村人才市场为龙头,乡镇人事劳动服务中心为主干,网络延伸到村(社)。全县农村人才开发由县人事局牵头,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要求县乡两级服务机构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实现硬件规范化、功能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管理制度化。我县农村人才开发服务机构还把全县11个协会,129户业主,853户种养大户列入了管理的范围。我县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每年按财政收入的0.5‰拔出经费,用于农村人才资源开发。
二是统一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为加大农村人才的储备工作,县上统一安排各乡镇人才劳动服务中心,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的乡土人才分类标准、统一印制的表格和卡片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一人一卡、一村一社一统计。农村人才个人持一联卡,当情况发生变化后及时到服务中心调整另一联上的信息内容。同时,各中心村农村人才实行微机管理,逐步实现人才信息库联网运行。通过调查摸底、组织和群众推荐、登记造册等农村人才普查,我县现有农村人才共两大类:一类是乡镇在职的科技人员800余人;二类是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1万余人,其中,列入乡镇人事劳动服务中心管理的3400余人,其中种植业874人、养殖业694人、工程技术类820人、运输业163人、经济管理类152人、财会335人、其他91人。
二、构建人才培养平台,发挥人才的示范效应
我们在抓农村人才“量”的扩张的同时,还注重农村人才“质”的提升。
一是选送农村优秀青年到大中专院校深造。县乡土人才培训基地挂靠农广校,首批40名乡土人才正接受学历培训;利用一所全国、一所全省重点职业高中教育资源培训中专学历层次农村人才;各乡镇农校兴办中、短期班培训农村人才。今年县培训中心办班期,乡镇培训站办班32期,村培训员办班250期,培训人数达4万人。
二是组织县上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培训。围绕三大农业产业支柱,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和科技示范推广项目,举办了蔬菜种植、白鹅养殖、雪梨生产、麻竹培育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20期,10多万人次;同时,组织院坝会、鼓励乡土人才之间互动培训。今年精心组织了靠技术、靠勤劳致富的9名优秀乡土人才到全县16个乡镇巡回宣讲。
三是组织农村人才外出参观学习。2003年以来,我们先后组织农村人才到江苏、浙江、成都、绵阳、洪雅等省内外参观学习共280人次。这些农村人才掌握技术后,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品牌意识、生态意识、质量意识增强,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形成了优质蔬菜、优质水果、种草养畜三大农业产业支柱,蔬菜村、雪梨村、白鹅村、西瓜村等40多个,年纯收入达2万元的种养殖户500多户,养殖业、水果业年增长率超过10%以上,江南甜橙、金竹西瓜比同类水果高出0.5—1.0元,有效地发挥了“选拔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人才示范效应。
三、构建人才激励平台,发挥人才的带动效应
为激发广大农村人才的创业热情,发挥农村人才的带动效应,我们完善了农村人才激励机制。
一是职称评定实际一点。出台了《南溪县农民技术职称评定暂行办法》,立足农村实际,以评定对象的生产经营业绩、技术水平、解决农业生产和技术推广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带动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作用为主要依据,淡化学历、资历要求。通过为农村人才发放“绿色证书”,有效地激发了农村人才学科学、学技术和创业的热情。目前,全县共评定农民技术职称2132名,其中高级1名、中级650名、初级3800名。
二是政治上高看一眼。县政府每三年动态表彰一批优秀乡土人才,并制定出了具体的选拔和管理办法。目前,全县有受市政府表彰的优秀乡土人才5名,县级乡土人才34名,乡级优秀乡土人才261人。同时,农村优秀乡土人才可纳入地方专家评选范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坚持县领导联系优秀农村人才工作制度,县四家班子领导分别联系优秀乡土人才10名。
三是使用上提升一点。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对有农民技术职称的农村人才,致富能力强的培养成村干部,综合能力强的再培养成乡干部。全县现有172名农民技术员走上了村干部岗位,1人走上乡干部岗位。我们还结合“三村建设”,为全县214个村配备了“科技专干”,享受副主任待遇。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