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资培训与干部培训工作总结
师资培训与干部培训工作总结
200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师培中心在北京中心、武汉中心、西南中心和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在四川师范大学和各高等院校的大力支持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克服各种困难,共培训各级各类人才4000余人,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培训任务和管理工作。
一、师资培训
1、岗前培训
今年岗前培训是中心领导班子换届后举办的第一次岗前培训,省教育厅和中心都非常重视。中心领导班子年初进行了实地调研,根据实地调研收集的反馈意见,在摸清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对以前的培训计划作了较大的改进,使今年的“岗前培训”成效显著。09年我省共有111所高校的3248名教师参加岗前培训,培训教学分为50个小班19个大班,设置了四门课程共16个专题,开设8次名家讲坛,3次晚间学术讲座。具体讲,2009年我省岗前培训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改进措施。第一,坚持从严管理,务求创新高效。成立了由省教育工委和学校领导任组长的岗前培训领导小组,专门制定了防疫防暑的应急预案,为授课教师准备了护嗓药品和其他常用药品;修改完善了岗前培训学籍管理规定和授课教师、班导师、班主任工作职责,公开选拔的方式确定了69位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懂教育善管理的教师担任班导师、班主任,结业典礼中增加了新教师上岗前宣誓制度,大大改善了学员住宿条件,后勤管理服务工作进行了较大改进。第二,合理设置课程,注重培训针对性。针对调研中对《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教材陈旧的意见,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加强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课程的专题内容,增设了“青年教师如何开展科研”的专题讲座,专门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安排了微格教学训练,通过微格训练进一步矫正教态,规范手势等肢体语言,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为充实和丰富学员课余生活,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作晚间学术讲座。第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培训质量。为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大幅度增加了校外教师比例,达到了全部教师的70%;在校内外遴选邀请了一批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百家讲坛学者、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领导等为培训授课。培训结束时,中心对全体学员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认为课程设置、班导师、班主任评价、微格教学、晚间学术讲座、中心管理工作很好、较好的均达占95%以上。
2、进修学者培训
09年中心举办了第21期进修学者班,该班共有学员26人,23人为进修学者,3人为单科进修,来自省内6所高校与一所专业学校。他们中拥有副高职称的有3人,中级职称的有23人。其中校级领导1人,中层干部3人。本期分头联系共安排不同专业导师21人。单科课程专业学习4人。在此期间开展学术活动(讲座)5次,学术考察活动2次。在学习将结束时,共完成6篇(两篇发表,四篇待发),这一年班内共完成论文91篇,个人论文完成最少的2篇,每人平均完成学术论文3.5篇。完成学术专著1部。参与教材编写2部。
3、精品课程培训
2009年度国家网培中心分配我中心培训任务28期,招生指标200人。截止2009年12月7日,四川省分中心完成国家级精品课程培训班28期,培训教师302人次,超额完成各项培训指标,圆满完成全年培训任务。据统计全省共有47
所高校选派教师参加精品课程培训项目,培训满意率达到95%以上,98%的老师表示以后愿意继续参加类似培训。
4、中小学校预算管理培训
根据教育部《关于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长预算管理国家级专题培训的通知》(教人司[2009]88号)的要求,为保障7月份远程培训工作顺利完成,确保远程培训质量,四川省教育厅人事处、计财处于2009年5月24日至26日举办了“省级培训者培训班”,培训了30个项目县的116名校长。
5、教师资格认定
2009年全省共受理申请认定教师资格80585人。认定教师资格64704人。其中幼儿园教师资格4776人、小学教师资格8402人、初级中学教师资格 17968人、高级中学教师资格27527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1636人、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 68人、高等学校教师资格4327人。师范类专业人员认定:33012人;非师范专业人员认定:31692人。
二、干部培训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第十七次全国高校党建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2008—2012年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中组发[2008]22号)要求,2009年我省高校干部培训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办学治校本领、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为重点,着力提高干部履行岗位职责、推动教育事业创新发展的能力为重点,引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促进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努力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更好地为科学发展服务、为干部健康成长服务。现将2009年干部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本着校级干部以省委党校、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培训为主、系处级(中层)干部以省高校干部培训中心培训为主、科级以下干部以学校培训为主的原则,2009年省高校干部培训中心围绕高校中层干部开展了一系列培训。总体上说,2009年高校干部培训班次安排得比较密集,培训对象比较广泛,培训形式比较丰富,基本上做到了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一般轮训与重点调训相结合,专题培训与综合培训相结合。
2009年举办高校干部培训班8期,共培训干部658人(其中高校干部618人,关心下一代有地方教育系统干部40人)。其中,第11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60人,第8期女干部培训班106人,第31期系处级(新任处级)干部培训班106人,第1期高校保卫干部应急培训班78人,高校档案工作专题培训班59人,第32期系处级(新任处级)干部培训班97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题研讨班68人,第33期系处级(学生工作)干部培训班84人。
从任务完成情况来看,这一年总体培训的人数比较多,但是还不是十分理想,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大多数学校十分重视干部培训工作,积极完成了培训计划,但是有一部分学校,在对待干部培训方面认识还有偏差,加上体制上、经费上的原因,没有积极完成干部培训任务,个别学校甚至全年未派员参加培训。
完成培训任务较好(完成培训计划90%以上)的学校有14所: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泸州医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川北医学院、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四川民族学院、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完成培训计划80%-90%的学校有11所:西华师范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宜宾学院、四川理工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乐山师范学院、成都大
学、四川教育学院、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完成培训计划70%-80%的学校有2所: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完成培训计划60%-70%的学校有10所,完成培训计划不理想(30%以下)的学校有26所,全年未派员参加培训的学校有9所。
第二篇:师资培训工作总结
重庆市开县实验中学师资培训工作进程暨工作总结
重庆市开县实验中学校长 余勇
欢迎辞:
教育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教育理念、教育实践的发展与创新。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参与者,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力量和保证。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与提高,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教育的成功与否。培养一支高素养的专业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与提高的前提。近年来,我校在高中教育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特别是新课程改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全县乃至全市都处于领先地位。这一切都离不开我校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现就我校近年来关于教师培训方面工作进程以及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和不足之处作一个总结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历经三个阶段,构建两个体系,确立一个目标。
我校师资培训发展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的“学历补偿型”,当时我校师资力量薄弱,并且大多数教师学历水平为大专水平,所以针对教师的培养及培训主要是进行教师业务水平能力的培养促使对自身学历的升级,20世纪90年代末师资培训逐步形成“任务达标型”,例如:三字一画,五项基本功的再培训与达标检测;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与达标检测;普通话再培训与达标考核;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培训等。进入本世纪后学校进
入高速发展期,特别是从我校创建市重点中学以来学校逐步完善并构建了两个师资培训体系即“服务型”教师培训体系和“独立钻研、合作开放”的教师培训体系。与此同时,我们逐步明确了我校师资培训工作的总目标,即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二、五年实现五个“转向”,推进“六个一”设想。
自2005年以来我校师资培训实行“领衔制”并结合“163计划”逐步展开。即培养一定数量市县级知名学科带头人的领衔制度和培养10余名市县级知名学科带头人,60余名国市级骨干教师,300余名胜任现行教育教学的校级优秀教师的“163计划“。五年来,我校坚持集中与分散培训,校本与进修培训,国家与地方培训,网络与文本培训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引入多元素进行实践论证并最终实现五个转向。即
1、从“补不足”转向“促成功”。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学校逐步明确了培训的具体目标是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一个名师。补不足顶多只能使不合格教师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教师,还远远不能达到使其成为优秀、成为名师的地步。为此,学校每个备课组都相应地建立了本组互帮互助对子,师傅带徒弟,原则上不留私活,一期三年,这样及时有效地促进了一部分在教育教学上存在短板的同志的进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这些同志逐步都成长为我校优秀的教师。2010年下期我校各备课组成员结对
72对。
2、从“统一灌输”转向“自主构建”。我校自08年以来,改变了以往由学校以及上级部门统一培训学习的模式,由教研组牵头,备课组统计,各个任课老师在哪些方面自己觉得需要进行提高或学习的,个人提出申请呈报学校,然后由学校安排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机会进行学习和再提高。一零年以来应教师个人及学校发展要求我校先后派出各级领导和教师200多人次外出山东、江苏、广东等地学习、考查、调研;外派至兄弟学校交流学习达180人次。
3、从“自上而下”转向“自下而上”服务。学校实行领导蹲点年级管理,每周相应领导必须参加一次听课,参加一次会议,深入到教师队伍当中了解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及时提供有力帮助。
4、从“任务型”转向“服务型”。学校逐步改变了以往把培训当做任务来对待的思路,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把教师培训当做学校为教师服务的一件大事情来做。截止到2011年3月1日学校平均每期累计投入教师培训资金达*万,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5、从“理论取向”转向“实践取向”。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的提高不仅仅是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理论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让教师所掌握的理论能够很好地应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当中去。自05年以来我校每学期定期召开一次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每学期都会选送一批优秀的教师参加县市级乃至国家级教育教育大比武,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为此,学校每学期都会开设针对教师队伍的多媒体教学课程,各备课组、教研组每周都会有观摩课活动召开。
自2010年重庆市教委提出大重庆范围内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来,我校适时提出“六个一”设想并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逐步实施并落实。即树立一种理念(让教育回归本质),坚持一种姿态(学习),消除一种疑虑(课改影响高考),认定一个目标(课改兴校),建立一种机制(考评),体现一种思想(创新)。在假期我校专门组织了全校领导、教师赴重庆市市区、山东、江苏、湖南、广东等地进行学习交流,之后又进行了新课程远程网络培训,接着在8月份针对全校领导、教师集中进行了为期10天的新课程校本培训。截止到2011年3月我校所有在职教师及领导平均每人累计投入新课程培训学时不下270学时。
三、突破实践层面的九项探索与几点不足
通过广大教师、领导的共同努力我校近几年教师队伍建设及培养逐步完善并取得了实践层面上的九项突破。
1、团队共进。备课组、教研组、年级作为一个个小的团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我们把个人荣誉、奖励与团队捆绑打包发售,个体发展了并不代表团队也发展了,这使得团队内每一个人都有学习的紧迫感,都尽力使自己不致成为团队发展的阻力。
2、尊重差异。各备课组、教研组无论从教师年龄、教龄上层次各不相同,因此难免存在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技能上水平的高低不同。因此,遵循老中青搭配,使其团队内互帮互助,使得每一位教师都能快速、有效地发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3、以赛促学。学校每期定期开展教育教学竞赛活动,如学校每期都会召开教师说课比赛、课
堂教学优质课比赛、多媒体课件设计大赛等。
4、深化渠道。学校积极拓宽教师培训渠道,先后开展校本、网络、集中、外派等多种培训模式,根据需要教师将适时展开对应的培训。
5、捆绑联动。(**)年学校与开县丰乐中学结成帮扶学校,为此我校每期都会安排部分教师去结对学校进行交流,相互学习,互助共进。
6、项目管理。一直以来科研项目的申报是众多教师最容易忽视的事情。自06年以来,我校通过借鉴高校、开县教师进修校、其他学校的宝贵经验不断加强科研项目的指导、申报、评估、管理,促使教师在业余加强了科研项目的研究,进一步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
7、聚焦课堂。每期学校教务处会同科研处会对每期的公开课、优质课进行课堂实录,然后针对其课堂有效性进行公开研讨。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师更加注重研究课堂的有效性,加强有效课堂的练习,对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8、实践取向。通过问题探究、同课异构、课例教学等实现“示范、诊断、提升”。备课组每周的集体观摩课可以是不同人上同一节内容,或是同一个课案不同的教师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教师之间可以相互诊断,通过对比以及问题探究及时发现自身不足进而进行有效的改正,从而使教师业务水平能够得到提升。
9、终身学习。在“领衔”制和“163计划”的促进下,教师不甘落后,争当领衔人,由此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学校也因此积极配合教师的需求服务于教师,为教师的学习和进步搭建良好的平台,从而进一步促使教师形成终身学习意识。
当然,作为学校,在服务于教师的培训工作中还有许多未能做到最好,这其中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学校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问题都将有可能会在这一时期呈现,所以难免有个别没有兼顾到位的问题。
1、近年来,我校新进教师数量大幅提高,截止到2011年3月,总计(**)人。每个教职员工都有接受培训的自主要求,学校不能够一下全盘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部分教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在这一方面,学校正努力试图建立循环机动的终身学习体制。
2、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我校快速发展的大问题,学校的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教师的培养同样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考虑到学校的长远发展,我们不会因为学校的建设就削减了对我们教师培养方面的投入。截止到2011年2月,我校在教师培养方面的总资金投入5年累计达(***)多万元。
3、科学、系统性培养方面略显不足。我校是一所移民迁建学校,新建学校起点较高。旧的培养计划、措施一度被全盘打散重新整理规划并引入新的理念。因此,我们对教师队伍的培养一定程度上还处于复制、探索、形成阶段。是否合理,能不能行得通只有通过实施过程去加以验证。
各位领导、老师(****以下自由发挥**********)。教师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但却又是一项对学校及对教育发展影响深刻的工作,作为学校领导人之一,我们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尽管我们有许多成功的地方,但也有不足,所以我们一丝不敢懈怠。我相信实验中学的发展正是有了我们全体教职员工以
及所有领导人的共同努力必将会走向辉煌。谢谢!
第三篇:师资培训工作总结
师资培训工作总结
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质量,科研的水平,教育改革的成败,学校的兴衰,因此一直以来我校把师资队伍建设当做学校的中心工作。本学期即将结束,现就本学期师训工作做总结如下:
一、读书分享。
本学期我们学校为教师购买了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教研、青年教师文摘等书籍开展“读书——分享”活动。让教师学习后写心得、写体会,因此教师在阅读中扩大了视野,提高了自身素质。
二、写中升华。
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不断撰写教育论文,写教学反思,写教育感悟积极发表,并把教师撰写的论文、课题立项等与年终考核、奖金挂钩。
三、两笔字训练。
本学期我校坚持了粉笔字和钢笔字的训练,并做了详细的记录以及阶段性的总结。在训练过程中,教师的基本功得到更扎实的训练。
四、继续深入开展常规教学活动中的常态课听课评课和听推门课活动。
在这项活动中,校长、主任亲自参与到活动中。在评课过程中,教师们都能畅所欲言,真诚的谈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任课教师对教材处理的方式方法的看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老师们评价这项活动开
展的扎实有效。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希望把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展示出来,因此教师在备课方面就会吸纳多元信息,不仅是备课的过程,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这项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互相交流互相借鉴的平台,增进了了解,增强了团队意识。课前的集体备课,教后的反思等都是促进教学改革的有力因素。在这一学期我们也开始听美术、体育、音乐、科学、思品等学科。对于这些学科初次参加到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来,任课老师也表现出极大地热情,老师们深有感触的说:只有这样,才是实现学科间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径。
五、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职业有着不可替代性,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专业性,为此我们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育活动及培训,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我们参加的活动有:
今年全员参加了新一轮的继续教育培训。
本学期,我校组织刘秋娜、赵晓丹等几位业务骨干教师前往洛阳、郑州、南阳等地参加学习培训,让这些业务骨干教师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去品味教育名家驰骋讲坛的的风采。另外4月份我校还组织全体语文、数学教师利用双休日去平顶山听观摩课,回来以后各自上一节汇报课,同时我校骨干教师还经常在学校做观摩课和送课下乡。
2011年5月,焦聪聪、陈云秀、张小延等几位教师分别参加了今年的“省培计划”。
六、鼓励教师参加高学历晋升。学校积极组织和动员广大教师参加专升本的自学考试和函授考试,协助各类高校招生宣传工作,处室为参加学习的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排忧解难,同时做好学习期间的跟踪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总之,本学期我校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努力为教师展示才能和特长提供了平台,并进一步推介和表彰在师德规范、教学技能、教学业绩、改革探索和学术研究上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师,有计划地培养“初露头角”的青年教师,发挥名师的榜样和示范辐射作用,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相信我校在今后的师训工作中更会脚踏实地、务实创新再创辉。
师训工作总结
2012年6月
第四篇:师资培训工作总结
师资培训工作总结
本学年我校师资培训工作,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为目标,联系学校工作实际,紧抓课改实验,紧抓课题研究。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入开展课程研究,掌握现代教学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强化教育质量意识,努力落实素质教育;紧抓课程标准学习,树立正确的课程价值观和教学行为观,从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不断更新理念,拓展视野;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育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使我校的教师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有所提高。现将本学年开展的工作总结如下几点:
一、强化教师课改意识,稳步深入推进课程改革
1、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进一步认真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熟悉把握《纲要》、《标准》的特点和价值取向,在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上下功夫,广泛开展学习、研讨活动,把课标要求落实到日常教学中。通过学习使全校教师领会理解课改的实质,达成了课改理念上的几个共识:
(1)学校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
(2)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话题”,而是为了探索、发展;
(3)教室是“实验室”:是师生互动的舞台,是师生发展素质、探究知识、展示智慧的场所;
(4)教学是对话、交流、知识建构的活动过程;
(5)教师是研究者、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建构者;
2、加强课改师资的培训
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识,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应逐渐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学习内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采用平时与集中相结合,了解课改对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课改的目标,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1)学习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其一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及《教育理论》学习材料,其二为《各学科课程标准》及课程标准解读。
(2)采用集中理论学习为导向,小组参与式讨论为重点,结合各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的专题学习以及自己的个人学习,努力营造全校关注的课改学习环境。
(3)充分开发各种学习途径。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我校教育持续发展
1.健全和完善教师教育的各项工作规范,重视骨干培训,强化全员培训,促进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
2.继续抓好青年教师业务达标工作,制订考核计划,重在过程考核,给青年教师压担子,帮助他们师徒结对,促进青年教师业务能力尽快达标,快速成长。
3.培养和使用好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鼓励他们参加高层次的学习和研讨,安排上好汇报课、示范课等活动。
4.配合上级开展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的岗位培训。
5.全体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深入研究,根据“边培训,边实验,边研究,边开发”的原则,建立培训、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探索实施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提高课改实效。
6.有计划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改善教师的结构,提高全体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继续抓好中青年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和自
学考试的优势,支持和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学历提高教育,努力提高学校教师“本科化”比率。
7.学校从发展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提高教研教学水平。采取“派出去”——参加各级培训,“请进来”——专家到校谈课改,“用起来”——充分发挥参加骨干教师培训人员的作用,让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担任学校的教研组组长以及学校教研活动的指导老师,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创造机会,让骨干教师参加上级教研活动,听专家讲座,接收教改新信息,更新观念。通过经验交流、优质课观摩、评课活动;组织安排教师参加学区、片教研活动;促进教师提高教育理论水平,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8.组织任课教师学习课程标准、修订的大纲和教参总说明,理解“修订教材”的编者意图以及如何向新课标靠拢,实现观念的转变。特别是语文教师要十分明确,开放的语文应该有开放的观念,开放的视野,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自学能力,落实新课标所要求的学生课外阅读量、背诵诗词量。语文能力不是学会的,而是用会的。通过办手抄报、兴趣小组活动、演讲、讲故事等形式,加强语文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施展才华,提高语文素养,让课外阅读成果和各科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
禹谟镇中心完小
2011年7月20日
师
资 培 训 工 作 总 结禹谟镇中心完小 2011年7月20日
第五篇:师资培训工作总结
赣榆县罗阳镇中心小学2011——2012学第二学期
师资培训工作总结
我校根据《赣榆县中长期(2010-202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意见》及《赣榆县教育局“十二五”中小学教干教师培训工作意见》,认真抓好教干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全面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现将本学期来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断规范师资培训工作,我校成立了师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一把手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及完小校长任组员。
组 长:仲伟贵 副组长:王绪才 李永刚
组 员:仲启强 宋随利 宋小波 朱建宁 朱学快 蒋阳成 王永贵 陈 涛 刘 军 徐长青 吴小伟
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组织教干教师培训,监督教干教师学习情况,及时总结培训情况。
二、建章立制,规范师资培训行为
为把师资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能够真正体现效果,我校先后制定了《罗阳镇中心小学教干教师培训工作计划》、《罗阳镇中心小学教干教师培训实施方案》,认真做好教师外出学习记录,同时要求外出听课、听讲座的老师回来以后认真撰写学习体会,并且及时上传到本人的教育博客,共享到罗阳小学教师博客群中进行共享。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教育规划纲要》,以服务全县教育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以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和教干队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修养、业务水平和教干管理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完善县、镇、校三级培训体系为支撑,以农村教师和教干、骨干教师和教干、“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政策机制,加强统筹管理,着力推进教师和教干培训,全面提高教师和教干素质,为率先建成教育强县、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二)主要目标
——全员培训全面落实。有计划地对全县幼儿园、中小学、职业学校教师和教干进行分类、分层和分岗培训,全面提升教师和教干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五年内,每位教师和教干培训时间累计分别不少于360学时和240学时,每位教师和教干至少参加一次省级以上培训和两次市县级培训。新任教师岗前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
——高水平骨干教师梯队基本形成。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全县每个主要学科要有1名以上特级教师,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每校至少有1名市级骨干教师。实施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选拔一批优秀教师进行重点培养。
——教师学历层次普遍提高。组织在职教师进行学历进修,到2015年,全县幼儿园、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分别达到90%和95%,本科及以上学历分别达到40%和60%。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研究生学历(学位)比例分别达到95%和5%。普通高中和中专学校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比例达到12%。
——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成立县教师和教干研修中心、名师工作室并有效运转,建立特色研训基地20个以上,形成县、镇、校三级培训网络。
——培训资源不断优化。形成一支专兼结合、高水平的培训专家和管理者队伍,初步建立适应不同教师和校长群体需要、体现地方特点的培训课程资源体系。
二、把握教干和教师培训工作重点
(一)组织实施全员培训 1.教师全员培训
按照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着力抓好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研修提高。要加强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科学、综合实践、通用技术课程等紧缺学科教师培训。重视幼儿教师和特殊教育师资培训。
2.教干全员培训
紧紧围绕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任务,着眼于提高教干领导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素质,认真开展新任教干任职资格培训、在职教干提高培训、高级研修和专题培训。其中新任教干任职资格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00学时。重视幼儿园园长培训,抓好中青年骨干校长和优秀校长培养培训。
(二)强化师德教育
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和教干培训的首要内容。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开展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践行师德创先争优,办人民满意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弘扬高尚师德。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晋级、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并与教师资格定期登记紧密挂钩,建立师德教育和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班主任培训
建立健全班主任培训制度,抓好班主任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骨干培训,所有班主任平均每年须接受不少于24学时的专题培训。完善班主任培训内容,针对班主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加强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专题培训,不断增强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本领。切实加强少先队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
(四)重视农村教师培训
以提高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为重点,着力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对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实行订单式培养培训,2012年前对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教师进行一轮全员培训。继续实施“县城百名教师农村支教工程”,落实省“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通过结对帮扶、挂职锻炼、联合开展教科研活动等形式,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大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力度,稳定和吸引一批骨干教师扎根农村任教。
(五)加快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
建立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和行业企业共同培养,教师在岗研修与到企业实践培训并重、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并举的“双证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到2015年,全县“双师型”教师达300名,使中专学校“双师型”师资达到70%以上,力争每个主干专业均有1名省级名师。实行“访问工程师”制度,组织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开展技术攻关和合作研发。实施职业学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选拔培养一批学科专业带头人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完善中专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在企业建立一批职业学校教师研修站。
(六)抓好学历提升培训
重点支持50岁以下的教师通过在职学习、脱产进修、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途径提高学历水平。扩大面向中小学、中专校在职教师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密切与高等院校的联系与合作,根据教师发展需求,引进高校资源在县内联合办班,努力降低教师学习成本。制定激励措施,缓解工学矛盾,为教师在职研修提供便利条件。
三、加强教干和教师培训能力建设
(一)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整合县级教师培训、教育科研、电化教育等资源,成立赣榆县教干和教师研修中心,加强县域内教师和教干培训的组织管理和协调服务;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及科研院所,建立高校定点培训基地;鼓励学校依托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培训基地;联姻省内外名校,建立教师、教干挂职研修基地;依托县内大中型企业和四大经济开发区,建设一批县级职业教育教师企业研修站;加强名师工作室、学科研训基地、教科研共同体、名师网上课堂等阵地建设,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计算机远程教育平台建设,建立赣榆县教师教育网站,为教师和教干培训提供公共服务平台。
(二)创优创新培训方式方法
采取集中培训与自主研修、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提升、传统培训与网络培训、高校培训与企业培训、专业知识培训与挂职锻炼、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开展“名师百家讲坛”活动,在全县选拔一批教育教学名师,定期开展“名师百家讲坛”活动,发挥名师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开展优课上网、全员竞赛、轮岗研修等活动,推动全县教师、教干培训工作持续发展。深入开展教师、教干全员读书活动,倡导教师阅读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教学论、社会学等名著;采取推荐重点阅读与个人选择阅读相结合、单位集中购买与个人出资订阅相结合、阅读纸质图书与阅读电子图书相结合,进一步丰富阅读内容、扩大阅读资源、畅通阅读途径;采取读书心得汇报会、交流会、论坛、征文、读书笔记展评等形式,加强读书交流,展示阅读成果,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
改变以固定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传统培训方式,注重培训的开放性、民主性和参与性,倡导小班教学,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
(三)加强培训工作研究
注重教师和教干培训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加强对教师和教干培训规律、培训内容、模式和方式方法的研究,积极开展培训教改实验,设立专项课题,以科研为先导,推动教师和教干培训工作科学发展。
(四)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既具有广泛开放性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培训者队伍,并逐步向兼职为主、专职为辅的目标努力。实行培训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遴选一批县内知名专家学者、一线优秀教师、教干以及高技能人才,组建教师和教干培训专家库。加强培训者研修,每年研修时间不少于72学时。完善培训者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培训者队伍动态管理机制。
四、努力为教干和教师培训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教育局成立师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局党委书记、局长徐健同志任组长,副局长岳进明、高顺涛、程益广、局纪委书记秦泗营等同志任副组长,人事科、办公室、教研室、中教科、初教科、学前教育科、职社科、教科室、电教站、计财科、督导室等科室负责人为组员。教育局师资培训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人事科,副局长岳进明兼任办公室主任。师资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师资培训的总体规划、组织管理、评估考核,制定优秀教师专项奖励办法,统筹指导与组织实施教师和教干培训等活动。
(二)完善培训制度
强化全员培训制度。教师和教干在五年周期内,必须修满规定学时的培训课程。完善教师和教干培训证书制度,将完成培训学时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教师资格再注册、教师考核和职称聘任、教干任用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建立教师和教干培训管理档案,逐步实现培训管理信息化、制度化。
建立培训督导评估制度。将教师和教干培训工作列为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建立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完善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培训项目过程评价和绩效评价。对教师和教干培训工作成绩优异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加强校本研修的指导和管理,促进校本研修与教研活动相结合,远程教育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校本研修的质量和水平。
(三)加大经费投入
为保证教干和教师培训的顺利推进,县财政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和优秀教师专项奖励基金,用于教师专业发展,为名优教师培养、继续教育等培训活动提供经费保障。各学校要按规定用足、用好教师培训经费,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按照不低于学校公用经费总额的5%,其他类型学校按照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的1.5%的标准安排教师培训经费,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落实教师专业发展考核奖惩等工作。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