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电大新城分校行政管理专科社会调查
陕西电大新城分校行政管理专科社会调查
农民工存在的现象和发展趋势
学号:1061001402540
姓名:赵宁专业:行政管理 层次:专科
2012年3月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时间:2012年3月12日——2012年3月16日
调查地点:西安农民工市场
调查对象:村里流动的农民工及农村学生,包括工厂工人、自主创业的小商贩、建筑工人等。
调查方式:深入农民工点,进行随机访问及问卷调查的形式。
二.调查背景:
农民工流动就业是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社会现象。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梯度转移的推进,市场化、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农民工流动就业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农民工流动就业的数量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岗位和工种,因此形成了一部分人从农村出来进城务工人员,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又改善生活质量,虽然对农村的概念不再停留在以前了,但是却没有过多的了解,没有静下心来认真的关注、思考、调查实践过,也许是太习惯反而不在意吧!也许是心智混沌,没有开窍吧!直到今年学校组织调查才猛然醒悟到自己是不是该做些什么了?走进社会观注身边现实。因此,走访了几家村民,了解了一些具体情况,而后又亲身实践,到农民工聚集地调查了六天,同十多个农民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进一步了解了家先后农民工的处境现状,以及他们的一些打算与愿望。
三.调查目的:
用过此次调查,一方面锻炼了自己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使自己走出去扩展视野,了解农民工担当起了一个学者应该承担的职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了解人民疾苦,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农村的现状怎样?为什么农民要进城打工,甚至是在农忙时节?进了城打工的农民遇到了什么情况?他们的日常生活,打工境况怎样?他们自身有什么打算,怎样看待进城打工这件事?打工,具体是在做些什么工作?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带着种种困惑,进行了此次调查报告。
四.调查时间:
1.2012年3月12日——2012年3月13日进行采访,交谈阶段,与村里进城打工者之间的四人,农民工具集地的外村、外地农民进行了细致的交谈,就有关问题作了消息的调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2.2012年3月15日——2012年3月23日,对资料,采访内容作了整理归类,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与思考,在此基础上写出了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据目前了解,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规模约为1.2—1.4亿,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约为6000万。
.五.调查内容
1.农民工现状:(1)近年来,年景不好,农业产值不高,依靠种地,农民只能达到最低限度的温饱,根本没有多余的零用钱,甚至连过年添件新衣服都成了一种奢望;(2)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也逐渐醒悟,没有文化是不行的,农民吃亏就吃在没有问上。,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有相当大的投入;(3)愈演愈烈的高嫁娶费用,“彩礼“相当重,这是农民日常开支中不可小瞧的一部分;(4)物价的提升,而收入为变化,甚至减少。
2.农民工进城打工的原因:除了种地、没什么收益外,家中开支逐年增大是个很重要的原因,农民的支出主要为农业投入、教育、医疗、建房、婚丧嫁娶中的彩礼等日常生活中的几大块构成的。
3.进城后,农民工具体工作及即得利益:由于不是长久在某一单位工作,因而家乡农民工进城后一般没有固定的工作(一份工作时间为三个月的岗位),主要从事短期的苦力活,技巧活,如替人搬家、拾东西、抗装潢建筑材料、拆迁房屋、处理一些城市街道处於积的杂物、婚丧嫁娶帮忙、临时门卫等。这些短期工作,工作结束便可拿到薪金,薪金是情况而定,某一天如果运气特好的话,赚200元左右时很有可能的,有时,一天连一分钱也没有,偶然性大。如果勤劳的话,平均每月赚800——900元是能实现的。
4.进城后,农民工的组织形式;一般是同村或是同乡的在一块,增强自己的力量,因此,经常见到农民工总是一群一伙的,单独行动的比较少,一得到工作消息,一般是有钱大家赚,除少数特殊情况例外。
5.进城后,农民工遇到的情况:
(1).城市居民的歧视。由于农民工一般不注重形象与卫生,文化程度不高,在我所调查的形象中有约75%的农民工受过不同程度的歧视。辱骂、遭白眼是常有的事。
(2).不付给工钱,“中介工作人“数额较大的抽利:在我所调查的20域名农民工中,2人有过不付工钱的遭遇。
(3).与一些农民工队的分歧:同时想打工赚钱,有时会发生争执,相互降价想得到某分工作,造成关系紧张。
6.农民工在城市的日常生活与自身打算:
(1).日常生活:几个同村的合租一间便宜的小房间(100元一下),住宿环境不好;吃饭平均每天10元钱:一天基本上是喝每元一桶的矿泉水或自来水(相对少一些);洗涮常有。但洗澡不常有。半个月洗一次已经是很难的了;一整天或在等工作,很少甚至几乎不去书店,偶尔会去逛逛超市。
(2).自身打算:有约5%的人想借此积累资金,而后去做其他赚钱的工作,目光长远一些;有约30%得人为了短期目标,余下的则没有什么具体的目标与打算。
六.调查建议:
1.改善农村组织、生产结构。农村的发展不仅要靠国家、政府,更要靠村长、村支书等基层人员,要集中培训、考核基层人员,是他们起到应有的作用。其次,要投入农业结构改革,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增加其他副业或手工业,使农民可以有多方的出路。更重要的是对村民进行文化教育,日常社会常识的培训也是必要的。总之,提高基层人员的素质是重点,提高农民的文化、认识是主要工作。
2.政府应该从各部门抽调人员,专门成立一个组织,专门针对农民工所发生的问题。农民工有事,可第一时间去咨询办理,有什么想法可以提出来。
3.完善法律制度,但同时加强宣传效率,让农民工也能明白其简易程序,法律维护自己什么权益。
4.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城乡居民的相互了解,可以考虑也让城区居民“下下乡“了解农民的生活,体验一下农民的感受,将心比心,切实到伺机行动,改善两者之间的关系。政府也需不定期的宣传农民工对城市起到的好处,不应该让人只认为农民工”脏兮兮,素质不高“。
七.调查总结
要关注一件事,你必须亲身实践去接近它,不要凭自己的想法去认知,这一次在接近,了解家乡农民工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许多,也对“三农“中的农民工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思想受到了很大的触动,认清了作为大学生的职责,让我们共同投放目光,给弱势群体以人文的关怀。共同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工作个体的培训意愿,对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和形式的需求情况,以及与此相关的支付意愿问题,为进一步的培训模式设计提供分析基础。
1.群体特征
进城务工群体的一些特点决定了其对教育培训需求的特殊需求。
(1).基本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问卷分析显示,城镇员工中教育程度情况中高中、大专、本科比例较高,分别18.2%、22.7%和28.3%。而进城务工人员的学
历以初中教育为主,所占比例达48%以上。其次高中学历者,占24%;大专以上学历和小学及以下的比例均很低。这一方面显示了教育和培训的空间和必要性,同时也对教育培训的内容、程度和讲授方式提出了挑战。
(2)外出打工显示出结伙现象,同乡关系是最主要可信赖的社会联系渠道。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外出打工基本上是受到同乡之间的影响,因此结伴现象较多,从事同一行业、同一职业的工作,最对培训需求上的表现出“从众心理”。这一特点可能有助于找到船体培训信息和培训理念的切入点。
(3).农民工对流入地的社会认同感、归根较深。农民工群体受家乡文化影响较深,与本地人、本地社会之间处于格列状态。大多民工终久走上“回归”之路。外出打工所接受的全新城市文化,在思想层面上会带来较大的冲突。如何协调好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更好的将两种文化融合在农民工个体身上,是农民工培训时所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重要因素。
(4).这一群体多处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低端职业领域。从问卷信息看,在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中,一线工人所占的比例超过一半,达55%;其次为从事服务工作者和技术辅助人员,三类职业的累计比例达84%。同城镇员工相比,其次“行政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工作”中所占的比例仅有9%到21%。可见,这一群体基本处于工资收入低,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低端职业领域,属于“生存”型职业,不可能有时间、经理和财力实现自身的提高和发展。所以他们的发展起点很低,职业升迁受到限制。如果没有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预期,提高自身素质技能的积极性就会被抑制,也难以具备城市公民的责任感和素质。这一群体的职业特点是形成其某些培训需求的基本问题。可以说,这些特点直接影响了进城务工人员对培训内容、形势、时间安排和费用的需求和观念,只有从这些特点出发,才能保证所提供的教育和培训的有效性。
2.培训意愿
培训绩效受个人技能和个人态度的影响,只有低技能高积极性的人才最值得去开发和培训。如何提高这一群体的学习意愿是培训模式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从问卷分析的结果看,城镇中有48%的人回答“在未来三年有接受培训的计划”,而农村户籍的员工中则有52%的人在未来三年又接受培训的计划。而且未来的培训意愿与学历水平显著相关,极受教育水平越高者,希望培训的意愿就越强。可见,这一群体的培训意愿是存在的,而且可能是很大的空间。但某些因素使得他们无法实现这一愿望。因此,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找到造成其意愿与现实之间差异的原因,据此设计培训模式才能发掘农民工的需求。
3.培训类型与内容
从层次上看,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需求可分为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两部分。职前培训主要是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其对象是新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农民工的之前培训需求可分为城市生活内容的引导性培训和以就业为目标的技能培训两大类。
职后培训即为对已经获得工作的进程务工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根据问卷和访谈提供的信息分析,职后后教育和培训的需求基本可以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类。其中,“非学历教育”中主要包括:(1).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培训;(2)一般技能培训(计算机、英语);(3)职业资格证书培训;(4)创业培训;(5)城市化培训。
学历教育主要指正规教育系统所提供的本专科教育。从数据分析看,一般学历较低(小学及以下)或学历较高(大专以上)的人对此类教育的需求相对较高些,但同非学历教育相比,总体需求并不高。
非学历教育主要是指和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工作技能相关的培训。从数据分析看,员工未来三年所需要的培训类型中比例最高的即为“于目前工作岗位技术要求相关的培训”,约占43%。从所访谈和问卷分析中发现,有些农民工(约占%35)希望通过计算机和英语等一般技能的培训来扩展自己的知识技能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主要是满足“行业准入
“的需求。从了解中分析结果看,对于”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的需求中,大专程度比例最高,其次为中专技校,表明这类需求可能不仅是低级职业资格培训,而且包括中、高级的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培训。
“创业培训“主要是由于农民工在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而产生的需求。从访谈获得的信息中发现,小业主们一般都要经历从打工到创业的过程,对于一部分有能力,有想法,有魄力的人,或者是些不愿意忍受老板繁重工作压迫的人,可以考虑对其进行创业培训和指导。创业培训针对不同对象的需求可分为两个层次。
城市生活能力的培训和知道也应是职后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要指对那些具有稳定工作和一定经济收入的人,如何更好的规划自己的家庭生活,如何更好的融入城市中。
4.对影响培训需求的主要因素的考虑
(1).时间偏好:从问卷数据看,有约57%的农民工认为工作时间不允许是他们接受培训面临最大的困难(城镇员工中有约45%的人认为时间问题是他们接受培训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时间灵活的培训才能更好适应这一群体的需求。从访谈中我们感觉到,利用业余时间的夜校、周末培训班等短期教育和培训是比较受欢迎的,而且是允许农民工考虑参加的。另外,类似于美国学院模式的灵活学分安排,从时间上看也可能是适这一群体的培训。
(2).支付意愿:从数据看,有约38%的人认为培训费用过高时他们接受培训面临的最大困难。自费参加非单位组织的培训的员工仅占15%,大部分没有选择自费培训。这一群体的支付意愿可以概括为完全免费、成本分担和低成本自费三种形式。不同的培训可以有不同的培训安排,根据培训群体的对象的承受能力实行不同的付费形式才能保证培训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3).培训形式:访谈信息显示,学徒制这种培训形式不仅适用于职前的入门培训,也适用于之后的提高性培训,从时间和费用上来说都可以满足农民工的需求。另外调查中发现,有些人认为接受培训面临的最大困难时“培训地点比较远”,所以利用信息技术才去网络远程教育或广播电视授课也不为一种好的解决方式。
第二篇:电大行政管理 社会调查
上上海电视大学
社会实践报告
教育层次(本科或专科):专科
实践报告题目:
分校(站、点):奉贤
姓名:
年级:08秋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教师:
日期:2010年5月9日
关于上海***结构有限公司人才招聘的调查报告
一、该公司人才招聘的现状
当前,该公司还没有设立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招聘人才,大多数都由总经理直接通过熟人推荐的方式来招聘人才。在面试前由于基层管理人员没有书面资料给予求职者介绍该公司具体的工作流程等详细说明,使得一些求职者对该公司能力的怀疑,也因为该公司没有大型企业的市场和资产等能力而选择了其他的企业,也是导致目前该公司人力不足现象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该公司在人才招聘出现了诸多问题。
二、该公司在人才招聘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单独设置人力资源部门
该公司对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的重视性不够,忽略了人力资源部是现代企业架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正常、有序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没有配备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即使有,其日常工作也仅仅局限于管管档案、工资和劳保等,按照“静态”的、以“事”为中心的传统人事管理模式进行工作,没有行使到人力资源管理应尽的职责。
(二)对招聘工作不够重视
该公司对人才的招聘较为随意,更多时候是在人手紧缺或者员工大规模流失的情况下仓促进行招聘,缺乏人力资源计划做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对招聘结果产生了不良影响。对该公司而言,招聘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应急措施,而不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的需要。
另一原因,因近几年来高校连续扩招,民办高校的陆续出现致使应往届毕业生人数急剧上升,导致人力资源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所以该公司错误认为招到一个合适的人非常容易,反映在招聘工作中,思想上不重视,准备不充分,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结果往往导致招聘工作以失败告终。
(三)对应聘者吸引力较弱
由于该公司在市场的弱势,竞争力不强。而大型企业在市场占有率、资产拥有量、品牌效应、薪资水平、工作条件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占有很大优势,该公司无法与之匹敌。同时,该公司发展目标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文化缺失,也是造成该公司比较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的原因。
三、改进该公司人才招聘对策建议
(一)招聘前做好充分准备
1、明确发展目标。制定战略计划,统计出所需要的人员的类别及数量。在现有的人员储备的基础上,编制出人力资源需求计划,有的放矢的组织招聘工作。
2、编制适合于岗位需要的职务。明确该职务是完成何种工作;应聘者为了胜任此项工作,必须具备的何种能力;企业将如何对此进行考核等。职务说明应该尽量描述清楚,避免由于不具体的信息带来的无效招聘者,降低企业的招聘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3、准备企业简介及招聘简章。招聘的过程一方面是企业寻找合适员工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企业进行自我宣传,展示企业形象,扩大企业影响力的过程。企业简介、招聘简章等资料都是企业进行对外宣传的窗口,都代表了整个企业的整体素质。因此,在准备时必须凸显企业特点,以其优势来吸引应聘者。
(二)科学、合理的组织招聘工作
1、组织招聘小组。招聘录用的人才必须满足相关部门的需要,因此仅仅由人力资源部单独完成招聘工作是不现实的。应由人力资源部牵头,联合各部门相关人员组建招聘小组,将招聘工作各环节进行细分,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共同完成此项任务。
2、应聘人员的选拔。应聘人员的选拔是招聘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主要有面试法、笔试法、情境模拟法等方式。在选拔过程中,招聘人员应该客观、公平的进行工作,确保在应聘者中筛选出最适合的人员。
(三)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
该公司在企业声誉,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人才成长机会等方面都不如大企业,所以在招聘之前必须对企业需要的人才技能和知识体系进行详细的考虑与规划。把好招聘关,要严格按照科学的招聘程序,公平公正,因岗寻才,宁缺毋滥。以选任“适合的人才”为原则,而不是期望最好的人才,要明白“适才比英才更重要”。另外,员工在开放平等的环境下展示自己的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只有员工的个人利益在规范的制度下得到保障,才有助于员工之间建立彼此的信任关系,不仅能留住人才,更能督促员工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加强对企业的管理,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这样既有利于企业的效率的提高,又可以让员工在制度的保证下,对自己在企业的发展有更多的信心。一套科学高效的引进机制,要求用人单位在用人上注重学历但又不惟文凭,重视能力和个人品质,做到唯才是举、任人唯贤。努力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灵活用人机制,使每个人都能在企业中找到用武之地,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四)通过多种渠道招聘人才
通过多种科学途径引进人才,例如人才市场、报刊广告、互联网、猎头公司、熟人推荐等都是有效的人才招聘渠道,对该公司来说一般不应拘泥于某种既定的模式,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市场对于招聘普通管理、技术类人才有其简便快捷的优势,报刊广告渠道的优点是信息覆盖面广,可收到较多应聘资料,同时,可减少应聘的盲目性,缺点是广告费昂贵,费时较多,猎头公司在招聘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方面有其优势,但招聘效果与猎头公司的服务质素关系较大,故须对猎头行业作较深入的了解,对猎头公司的服务进行评价,寻找最合适的猎头公司。通过网络招聘是一个新兴的人才交流渠道,具有使用方便,反馈迅速,一个交费时间内不限使用次数的优点,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其优势将会日益明显;从目前使用实际情况看,它的缺点是受上网人数与类型影响,以IT专业技术类、文职类、财务类及公共管理类等人才招聘效果较好。
四.人才的使用
五、调查总结
伴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范围不断扩大,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人才的来去留问题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引进人才,管理好人才,留住人才,才是重中之重。
第三篇:社会调查(专科行政管理论文)
关于湘潭县地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现象的
调查报告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师流动已成为社会的必然现象。但近年来,在农村中小学出现的一股教师流动的热潮,明显呈现出盲目性、单向性和失范性的特点,属于教师的非良性流动,即教师流失。
农村中小学教师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主力军,然而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的流失却呈逐年上升趋势。农村教师这种单向的不合理流失,不得不让许多人为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前景担忧。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不利于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本文选择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的乡镇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尝试提出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的对策,并为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提供借鉴。
调查时间:10月5日——11月5日
调查地点:湘潭县地区的各农村中小学校
调查方式:实地调研
调查过程、结果及对策分析:
一、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的现状
教师流动分为良性流动和非良性流动。教师良性流动一方面可以使教师能够根据自身业务特长灵活自由地选择职业、学校和教学岗位,充分发挥教师资源的最大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不断调整教师队伍,使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不断地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满足教育事业近期和长远的发展需要。教师流动如果不发挥上述作用,则是非良性流动即教师流失,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教师流失,是指在职教师由所任教的地区、部门、学校流动到另一个地区、部门、学校,或大量适合从事教师职业的优秀人才从教师职业、学校、教育领域流出,而进来者在数量学历、能力、水平上都不足以填补留下来的空缺,使教师队伍建设处于一种萎缩状态,从而不利于教师流出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当前阶段,由于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质量的差距持续拉大,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从农村流向城镇,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工作条件差的、待遇低的地区流向工作条件好、待遇高的地区,这是当前我国教师流失的基本动向。教师流失,是指在职教师由所任教的地区、部门、学校流动到另一个地区、部门、学校,或大量适合从事教师职业的优秀人才从教师职业、学校、教育领域流出,而进来者在数量、学历、能力、水平上都不足以填补留下来的空缺,使教师队伍建设处于一种萎缩状态,从而不利于教
师流出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湘潭县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现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有些青年教师知识精深、广博,学历高,条件优秀,容易被好的单位看好、挖走;另外,青年教师自身精力旺盛,无家庭负担和牵挂,对自己的未来抱很高的期望,因而容易流动。有些刚毕业的青年教师,认为农村生活水平低、条件差,认为在农村工作没社会地位,没奔头,不安于现状,不愿留在农村、扎根农村。种种原因造成农村中小学青年骨干教师流动频繁,流失严重。还有,学校里很多中年骨干教师也频繁流动,原因是这部分教师业务精通,教学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他们也容易被挖走,或者他们为了实现自己更大的理想和抱负,为了子女有更好的生和学习环境而流向城市或更好的学校去工作。以湖南省湘潭县乌石镇为例,2008年有教师180人。据笔者调查,从2008年到2011年暑期,流出的教师共36人,流失率达5%,其中男教师22人,女教师14人。以上数字均不包括区域内校际间教师流动量,而且一年比一年多,可见,湘潭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流失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二)高学历、高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流失严重
目前,湘潭县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对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缺乏吸引力,一些教师在农村任教只是暂时的,考虑到自己的将来和发展他们会择机离开,流向更好的单位。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选择和被选择的机会更多,流动的可能性也很大。中青年骨干教师大多有较高学历且为学校的管理或教学骨干人才,因为具有这样的优秀条件,他们最容易被其它单位看好而挖走。有的青年教师表示他们在农村任教是为了积累教学经验,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辞职到城镇或发达地区应聘,也有的青年教师是因为考研的失利,他们不得不暂时任职农村,在这儿安心复习,以备来年再战。中年教师在学校和单位都是业务骨干,他们一般行政、教务一肩挑,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同时能力也非常强。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流失说到底就是优秀教师的流失。
(三)主干课程教师以及热门专业的教师流失严重
教师所学专业,任教学科影响教师流失情况。比如,农村中小学就很难留住专业的英语教师、计算机教师等;主干课程比如语文、数学、英语和物理、化学等教师流失较多。
(四)流失方向呈现多向性和明显的性别特征差异
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大部分流向城市的公立中学和高薪的私立学校,以及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流失率占总流失率的92%左右,考研、考公务员、下海等从事其它职业的占8%左右。男性教师以系统外流动为主,而女性教师则以系统内流动为主。据湘潭县的调查可以得知,在流向方面,男性教师大多流入到城市中小学,个别的则从政、或下海;而大多数女教师基本上由于要照顾家庭,一般选择调到离家近一点或到福利待遇好一些的学校。求稳定、求方便的思想在大多数女教师中间比较盛行。
二、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的原因
对于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的流失,国内许多专家、学者都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有人认为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出了问题,有人认为是金钱的诱惑,也有人认为是农村教师自我发展的原等等。但就当前形势看,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的流失,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社会、学校、个人以及制度等多种因素综合所致。归纳总结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收入低
工资是教师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教师生活的保障。但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收入普遍偏低,除了微薄的工资,根本没有其他福利可言,这与农村教师的辛苦劳动很不相当。面对城市教师优厚的工资、福利待遇,农村教师岂不动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以及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教师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但是,同当地其它行业相比较,农村教师的劳动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富不了,但也饿不着”是他们的真实写照。湘潭县农村中小学教师任务重、压力大。有时一个人担任几个年级的课程,闲时需要备课,根本没时间,也没精力从事其它副业生产。相比较,其它行业的工作相对比较清闲,可以从事农副业生产,收入远远高于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些教师甚至不惜代价,托关系、走后门往城市调动。我们不能一味责备农村教师师德、责任心缺失。追求丰厚的物质待遇和优越的生活条件是每位教师的权利,也是人的本性。低工资,低福利和待遇的不公,成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成为农村教师大量流向城镇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卑微
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比较低的,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经济决定政治,农村教师的低收入,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地位低下。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与城市教师以及其他公务员相比,同样的学历和知识,同样的劳动和付出,却没有同样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农村教师怎么能安于现状?当前,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不被尊重的社会和职业地位,成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湘潭县,县城教师的基本工资虽说和乡镇教师的工资一样,但是乡镇教师的福利待遇则远远低于县城教师。乡镇教师一般没有补课费、住房补贴、节假日补助,单位发放的物品也远远低于县城教师,更不能与长沙株洲等城市教师工资相比。作者的几位已经调到县城的几所条件优越的学校的同事,分别任教于湘潭县江声实验中学,云龙实验中学,百花小学,云龙实验小学。工作一年后,他们的工资都不低于1800元,加上其它补课费、节假日补助费等,一个月基本上能拿到4000元左右。这是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又一原因。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差
农村中小学,设备简陋,工作环境差,发展空间小。近几年来,尽管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也只限于部分校舍的改善,投入的力度并不大,有的偏远的小学甚至连一间像样的教室和教师住房的没有,生活起来极不方便。教学设备依然陈旧,大部分学校教学状况还是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距离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设备的现化还有很大的差距。该现状制约着教师专业和能力的发挥、发展和提高,成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原因之一。
(四)农村中小学校管理不科学规范
据了解,目前很多中小学学校管理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学校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等级制、命令式的管理模式,单
一、机械的管理方法,对教师生活的漠不关心,对教师考核的不公、奖惩的不分明,这种管理上的落后和粗放导致教师对领导、学校失望,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骨干教师的流失。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忽视了对学校内部的科学管理,致使各种矛盾激化。有些学校领导不注意从生活上关心、体贴教师,不能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急需解决的各种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当然,也就很难使教师产生归属感。尤其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的新教师,他们有的离家较远,有的学校没有食堂,或有食堂的学校伙食比较差。有的领导对这些不管不问,感情冷漠、令人寒心。这些青年教师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怎能会集中精力从事教学工作呢? 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一人担任几个年级的课程或者一人教授几门学科屡见不鲜,教学任务非常繁重,同时,他们还要面对学生、家长、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学生要减负,家长和学校要成绩,社会要素质教育,致使许多老师心理承受力达到了“临界点”以致加剧了焦虑、嫉妒、忧郁等不良心理的形成。这促使他们想跳出教师行业,从事其它职业。
(五)自身发展和子女教育的需要
农村中小学有很多骨干教师,为了自身更好地发展,他们不得不另谋出路,到城市寻求发展。另外,教师都比较重视子女的教育,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他们努力寻找机会到城市工作。这些都是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不可忽视的因素。另外,近几年,城市中小学生源扩张,私立中小学校兴起,急需大量教师,这为农村教师进城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湘潭县城几所学校,近几年就曾多次针对农村教师进行招考,目的就是从农村的教师中选拔优秀的教师充实到城市学校中来。这样一来,城市的教育发展有了保证,可对原本基础就薄弱的农村教育无疑是雪上加霜,使农村中小学教育陷入无止境的恶性循环。教师比起其他职业人员来说,往往更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在农村,学校条件差、环境不好,子女教育问题一直困绕着他们。现在许多城市中小学到农村招聘优秀教师往往会允诺解决教师子女的上学问题。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这些老师就会选择到城市发展,作者的一位女同事曾说,她一个人带着女儿到云龙实验小学任教,就是想让女儿接受更好的教育。
三、解决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问题的对策
本来,教师的合理流动有利于调整、改善教师群体结构,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但是农村教师的单向、不合理流动却会带来消极影响。
其一,骨干教师的流失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是学校实施教学工作的主体,是教学工作得以开展和完成的保证,教师的数量和素质反映了教师的整体实力,优秀教师的流失会影响教师整体素质、教学水平,对流出学校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骨干教师的流失,导致教师结构不合理,师资短缺,部分课程无法开设,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障。上级主管部门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要制定积极的和严格的教师流动管理制度,从某些方面杜绝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不合理流动。
其二,骨干教师的流失影响教育均衡发展
当前,教育均衡问题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教育均衡发展是每个人所期望的。然而教师的不合理流失,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影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再次,教师的流失,学校不得不给学生频繁更换老师,对学生的身心和学习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不利于学生心理的稳定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另外,优秀教师的流失,会引发优秀学生的流失。优秀教师的流失,使学生及其,丧失信心。为追求优质的教育,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会选择到城市求学。也有优秀 的学生因为所喜欢教师的离开而选择退学或者厌学,造成农村中小学的办学规模缩减,教学质量大大降低,陷入强校愈强、弱校愈弱的恶性循环,致使城乡教育差距更大。
根据前面对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不合理流动的分析,我们要针对原因采取有效对策,控制教师不合理流失,引导教师合理流动。
(一)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地位
农村教师待遇和地位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一直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一直赶不上同类的城市教师,致使形成二元化的城乡结构,城市对农村教师来说充满了吸引力。要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入城市的现状,就要求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多了解农村教育的状况,关心农村教师,出台并健全相关政策和措施,完善农村教师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职称评聘制度以及各项福利津贴制度,解决农村教师的后顾之忧,这是控制农村教师流失的根本对策之一。教师工资的足额发放在湘潭县农村中小学还没有得到保障,农村教师的其它待遇像教师津贴、住房、医疗保险等与其它行业或城市的中小学教师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福利待遇已是当务之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师的政策倾斜,在同等条件下,对在农村从教的人员,工资应向上浮动一档。另外,在农村工作一定年限,如超过八年的,在评职称方面都应优先考虑,同时在医疗保障、住房补贴等方面都应该予以适当倾斜。并对愿意扎根农村教育的教师或愿意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的青年教师和大学毕业生予以表彰奖励。这样,不仅能够稳住这些地区现有的教师,而且还能吸引其它地区、其它行业人员。
(二)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控制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不合理流失,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工作环境和办公条件,满足教师培训、进修的需要,为教师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首先,有危房的要进行危房改造或重建,考虑逐步建设教师中转房,增建图书馆和实验室,美化校园自然环境;其次,增加先进的教学设代化的今天,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网络、计算机、试验器材等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都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农村中小学具备这些条件的很少,所以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大这方面的投入,缩小与城市学校的差距,让农村的教师和学生也能用上电脑,畅游互联网;再次,增加师资培训经费。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很大一部分都是民师转正过来的,特别是湘潭县,很多教师都是几年前,机构改革时,乡镇工作人员分流过来的,他们整体素质偏低,教育教学理念落后,专业知识匮乏,很难适应教学的重任,他们急需轮流进修学习,以满足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变农村教师数量相对不足,分布不均衡的状
况,教育行政部门应转变职能,逐步废除传统的教育人事聘任的实际情况,自主地选择聘任教师。为了防止那些办学条件差、偏远、贫困的乡镇中学的教师流失,教育行政部门应废除传统的重点中学、普通中学的划分,优先发展办学条件差的乡镇中学,从财力上大力扶持,逐步改善那里的办学条件,同时鼓励应聘教师到偏远的贫困乡镇中学从事教学工作,给他们更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另外,其它行业部门的优秀人才,凡热爱教育事业,符合《教师法》规定学历要求,经过教师资格考试、考核,符合从事教育工作条件者,应积极地吸引其从事教育事业,以拓宽农村师资来源。
(三)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要想有效控制教师的流失,就必须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首先,学校管理科学民主,以教师为本,学校重大问题和决策要让全体教师参与,形成科学、民主的教学工作氛围;其次,学校要制定和完善奖惩措施,做到教师的福利与职责、业绩、责任心挂钩,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再次,学校领导要有长远的目光,积极规划、带领全体教师共创未来,让教师看到发展的希望。
(四)加强教师责任心教育,提倡奉献精神
由于短时期内,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现象还不能有效控制,所以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教师崇高的思想境界,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提倡教师的奉献精神是非常必要的。作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大局为重,以国家为重,以教育为己任,增强责任心,把农村的教育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奉献,共同撑起农村基础教育的一片蓝天。
(五)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完善教师的评价制度
制定和完善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努力使考核工作更具针对性、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对教师的思想品质、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工作成绩等按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办法,实行平时考核与阶段性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学生评议、教师自我评议和学校综合考评的基础上,量化考核,将考核结果记入考绩档案,作为教师聘任的重要依据。实行“职”“、聘”公开,根据考绩聘任,摒弃过去论资排辈,职务终身的做法,既可以高职低聘,也可以低职高聘,构建学校内部上下流通的畅通渠道。
(六)建立和建全教师进修的激励机制
为了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应积极鼓励教师进修,保障教师在学习期间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从其它行业部门进入教育系统的人员应提倡他们进修,以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教师学习进修可以满足他们对知识的追求和需要,又与他们的利益相联系,可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第四篇:行政管理专科社会调查工作实施方案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关于开展开放教育专科行政管理专业
社会调查工作的实施方案
一、目的和意义
本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旨在利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活动,探索电大开展社会服务的新途径。它对促进电大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活动的落实,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充分利用电大系统资源优势,拓展社会服务的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二、原则与内容 1.基本原则
本次调查坚持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探索电大学生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与电大开展社会服务的新功能和新领域。这项调查工作,采用边实践、边研究、边归纳总结提高的工作模式,推进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
2.调查内容
按照中央电大要求,从2009年秋季开始,将全省电大开放教育专科行政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所进行的集中实践环节中的社会调查,由自定题目调整为定向题目,目前可立即开展以下专题:
⑴“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 ⑵“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 ⑶“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
各级电大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上列不同的题目进行调查,并以完成这些调查项目作为该专业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的内容和目标。
三、组织与管理
为保证本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级电大在主管校领导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行政管理专业负责人、社会实践环节负责人、《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课程责任教师和科研人员等组成的调查工作小组,具体负责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环节改革的工作、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指导与培训、社会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与服务,以及质量监控等工作。
四、实施方法 1.调查对象
⑴“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的对象是农村初中、高中和大专毕业生,且到目前为止未离开农村者。
⑵“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的对象是农村初中、高中和大专毕业生,且到目前为止离开农村,外出打工者。
⑶“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的对象是2004、2005和2006年普通高校(具体详见网上填报系统中提供的普通高校本科院校名单)本科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本科毕业生受访条件为到目前为止未 脱产进行学历提升,在过去六个月内未变换工作者;用人单位受访对象为该毕业生现在的直接领导,并担任其领导职务六个月以上者。
2.调查方式 ⑴ 个人调查
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调查题目,并按照社会调查的有关安排和要求,采用中央电大统一制定的调查问卷(另发),对符合受访条件的调查对象实施调查。
①选择“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或“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题目的学生,每人调查对象原则上不少于4个,②选择“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题目的学生,每人调查对象原则上不少于2组,每组包括一名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
⑵ 小组调查
①选择“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若经多方努力仍不能找到符合受访条件的调查对象,可以书面形式说明情况,并经调查工作小组审核后,改为小组调查。但每组人数不得超过3人,每组调查的人数不少于7个。
②选择“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题目的学生,若经多方努力仍不能找到符合受访条件的调查对象,可以书面形式说明情况,并经当地电大调查工作小组审核后,改为小组调查。但每组参与人数不能超过5名,调查对象不能少于3组。
3.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要认真做好访谈。问卷调查以当面填答的形式为佳,也可通过邮寄或网络等形式填答。访谈可利用问卷进行结构式访谈,也可在填答问卷之外,根据需要自行设计问题进行非结构式访谈。访谈可视条件,采用实地、电话、网络访谈等不同形式。
4.调查要求
⑴ 参加调查的学生,事先必须参加各地电大统一组织的项目培训,明确调查目的、调查方法、调查要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⑵ 参加调查的学生,在调查之前必须先向本校调查工作小组提交自己掌握所有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姓名、毕业学校、毕业时间、所学专业、工作单位、具体职业和联系办法等。
⑶ 参加调查的学生,应及时将调查问卷送到由本校工作小组确定的调查对象手中,并确保调查问卷填写的完整性和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同时做好访谈笔录。
⑷ 应按时回收问卷,并提交给调查工作小组审核。
⑸ 通过审核的调查问卷,由调查学生(包括个人和小组调查学生)按照“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和“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网上填报系统的操作办法和具体要求,将调查问卷正确无误的录入计算机网络系统。
⑹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和访谈资料的整理分析,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总结报告撰写。调查总结报告可根据本人调查资料写成个案调查报告,也可根据多人调查资料写成抽样调查报告。5.调查过程质量控制
⑴ 在正式调查之前,各市、县电大与二级学院,必须在校领导和调查工作小组的统一领导组织下,认真完成对参加调查的学生培训。
⑵ 对调查样本进行适度调控,保证调查样本分布相对均衡。①工作小组要对进行“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和“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的学生事先提交的所有调查对象,按其所在地区、工作性质和职业分布相对均衡的基本原则,给参加个人调查的每个学生,从中遴选出4名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给进行小组调查的学生,从中遴选出7名调查对象进行调查。
②工作小组要对进行“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学生事先提交的所有调查对象,进行认真的审核,并按照统筹兼顾,努力使毕业生的毕业学校和专业相对集中,其所在地区、工作单位性质和职业分布相对均衡的基本原则,给参加个人调查的每个学生,从中遴选出2组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给进行小组调查的学生,从中遴选出3组调查对象进行调查。
⑶ 对回收的调查问卷,工作小组应进行认真的审核和验收,若发现问卷填写不符合要求或存在其他问题,要及时通知有关学生采取措施予以补充和完善,以确保调查数据资料的完整性。
⑷ 在学生调查结束后,工作小组应在1个星期内对调查结果进行抽查性回访,了解调查工作的真实性和数据采集的可靠性。
⑸ 工作小组对回收的调查问卷,通过检查审核和回访核对无误 后,向学生提供“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和“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题目网上填报系统的密码和填报操作说明,由调查学生自己将经过审核的调查问卷输入计算机网络系统,并经工作小组检查验收合格后,作为学生取得社会实践学分的条件之一。
⑹ 依据问卷调查的填写、回收、输入验收和回访结果,按照社会实践考核标准,对学生完成的调查总结报告做出评价,成绩合格者,给予相应的社会实践学分。
⑺ 做好调查数据和相关信息的保密和保管。未经中央电大同意,不得擅自发布或传播调查结果及相关信息。
五、时间安排
1.2010年4月10日前,各市、县电大和二级学院将参加这次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调查工作小组的成员名单和联系方式,上报省电大教学处;同时市、县级电大和二级学院完成对行政管理专业负责人、社会实践环节负责人和《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课程责任教师培训工作。
2.20109年4月下旬,各级电大完成调查实施方案的制定,内容包括参加调查的学生人数、调查方式及每种调查方式(个人和小组调查)的学生人数和具体方法步骤等;同时,市、县电大和二级学院完成参加调查学生的集中培训。
3.2010年5月上旬,市、县级电大和二级学院完成对所有调查对象的审核和遴选工作,并将最终确定的农村青年、农民工和普通高 校毕业生调查名单,告诉给参加调查的学生。
4.2010年6月中旬,各级电大结合行政管理专业社会实践教学进度,完成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访谈和回访等工作,确保采集数据的可靠性和调查结果的真实性。
5.2010年7月上旬,各级电大组织参加调查学生,将经审核无误的调查问卷,通过“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和“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网上填报系统输入计算机网络系统。
6.2010年7月下旬,各级电大完成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和调查工作总结,并将调查结果报告和工作总结上报省电大。
7.2010年9月,召开调查工作总结会议,对前一段工作进行总结与研讨,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布置和安排(具体看情况而定)。
六、服务与指导
为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央电大为这次调查工作提供服务和指导,以帮助解决在试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困难。其中,中央电大文法学院负责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中央电大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负责各种调查问卷填写的咨询与指导工作。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朝中
联系电话: 66490551、*** E-mai:chaozh2000@yahoo.com.cn 2.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 联系人:张凤龙
联系电话: 66490532、*** E-mai:zhangfl@crtvu.du.cn 江苏电大:
1、公共管理系 联系人:盛一平
联系电话:025-83774835,*** email:shyp008@126.com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2010.3
第五篇:电大专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浅谈服务行政
摘要:政府的产生源于人民的公意达成和公意授权,这就决定了行政管理的服务性质。21世纪,服务将是行政管理职能的必然选择。为公民服务,为国家服务,为社会大众服务,将是行政服务的主要对象;而效率与效益,将是行政服务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判断行政服务的标准,则看其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加国家的综合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最终依据将是用“人民是否满意”这个尺度来衡量。关键词:行政管理,服务,衡量尺度
21世纪,以服务为方向的中国政府职能选择将成为一种必需和必然。政府将按照企业化的方式努力为公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并自觉把“效率”和“效益”作为自身服务水平的内在评判尺度,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外在的评判尺度。
一、服务:21世纪行政管理的职能设计
管理在本质上就是服务,服务理所当然成为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21世纪中国政府必然也应树立“小政府、大服务”的行政理念,进行职能的再设计。
1、管理就是服务 :管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本质
上管理与服务是统一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体产生分化,并逐步形成群众组织(包括国家),各组织内部及各组织之间都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冲突,各组织成员为避免无谓的消耗,以最少成本换取最大利益,相互订立契约,把自身的一部分权利让渡出来,形成公共权力,由全体成员选举的少数代表掌握。掌握权力的少数人根据其成员的要求,管理公共事务,维护组织及其成员的利益。同时,各组织之间也基于同样原因签订盟约,把部分权力交给凌驾于其他组织之上的组织(国家政府),管理全体社会的公共事务,维护社会秩序,进而维护整个社会的利益。管理的实质,就是利用组织及其成员赋予的权力为公众利益服务。因此,从本质上讲,管理就是服务。
2、服务是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政府是公民间契约的产物,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为公民和社会共同利益服务的组织。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日益脱离并凌驾于社会之上,但这种服务性质不可能改变,只不过是服务的对象不同而已。政府最根本的职能仍然是服务职能。政府作为众多社会组织中的一种,也是为社会需要而存在,为社会利益而存在。因而,它必须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为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服务,而不是相反。政府行政在理论上不仅仅是单纯的管理制行政,而应是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的行政。
服务是政府的首要职能。现代西方各国政府的职能再设计也正是出于这种选择。
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行政管理陷入信任危机,引起了国际性的公共管理改革,要求政府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和设计。西方各国通过多方面探索,最终选择了服务职能,实现了由过去重管理控制轻服务、“以政府为中心”到开始注重公共服务、“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中心”的转变。中国的行政管理,离不开国际公共行政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殊性,更何况中国政府本身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最终实现政府职能的方向性选择,就成为一种必需和必然。
3、转变观念:“小政府”与“大服务”服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为政府职能的必然取舍。但我们的政府仍然习惯于全面干预,强调行政管理。这首先是因为,我们的各级领导行政人员及公民本身还没有意识到政府就是服务机关,政府的职能就是为公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我们的政府仍然习惯于“全能”角色,不该管的也要管,结果什么都管不好。我们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也习惯于政府的全面干预和行政控制,不仅不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而且对政府过分依赖。公民更是“势单力薄”,一味指望政府能“为民作主”。一方面权力主体没意识到自己的权力,自然也不对政府提出
什么要求;另一方面,政府最大限度地行使自己的权力,忽视了权力主体的权力。现代政府职能的转变首先要求政府树立新的行政理念,从制度和体制及运作机制上,使行政管理为公共利益服务。其次,还要求权力主体观念也要有所转变,要认识自己的权力,争取自己的权力,限制政府的权力,主动要求政府提供服务,最终实现“小政府、大服务”的理想格局。
二、政府该为谁服务
既然服务是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那么,政府到底该为谁服务呢?
1:为公民服务: 从政治角度理解:“契约理论”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公民与政府、公民之间的政治契约的基础上的,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公民之间的契约或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权能委托,政府应保护全体公民的公共利益,维护和平的社会秩序,充当公民的忠实“奴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否则,公民有权收回委托之权能,选举出新的政府。众所周知,政府机关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社会财富,它们的运转和活动靠公民所交纳的赋税支持,公职人员靠纳税人来供养,公民是公职人员的“衣食父母”。政府为公民服务,反映公民的意愿,为公民利益尽心工作,完全是应有之义,应有之举,而非政府单方面的“恩赐”。
经济学尤其是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理解模式。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管理过程就是基础设施、治安、政策、法律等公共产品的生产过程。而公民则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消费者,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以
尽可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服务争取消费者的支持。按照这种理解,政府不仅要为公民服务,而且要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否则,就难以赢得公众的支持,从而失去存在的基础。各种理论虽然理解的角度不同,但它们都证明了这样一个观点:政府必须为公民服务。
2、为国家服务: 行政管理是国家发展的产物,它通过自身的管理活动来发挥、实现国家的职能,执行国家的意志。它不可能脱离国家而独立存在。任何行政管理活动都服从于国家、服务于统治阶级。行政管理在本质上是为国家服务的,政府代表并为国家的利益开展活动。
任何国家都有安全的需要,从内外两个方面表现出来。内部安全是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防止政权丧失,保持国内稳定。政府为实现内部安全,维护统治,一方面要代表国家利用暴力工具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的意志、法律和政策,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另一方面则采取改善福利等措施协调和缓解与人民群众
之间的矛盾,保护内部的安全和稳定,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外部安全就是要保证主权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它国侵犯,维护国家的尊严。政府代表国家通过外交、战争等方式实现国家的这种安全需要。
在内外安全和稳定的政治环境下,统治阶级还要努力发展本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事务,以巩固自己的经济基础。政府通过执行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职能,为国家经济文化等发展服务。当然,政府代表国家与它国开展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竞争,进行综合国力的较量,也是政府为国家服务的应有之义。
3、为社会服务:政府职能除了为国家服务和具有强制性的一面之外,还具有为社会服务的非强制性的一面,这是由国家和社会关系决定的。专制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出现了颠倒,国家日益凌驾于社会之上,对社会超常控制。现代民主社会,才真正体现了社会决定国家,国家按照社会的指意运作的内在涵义。国家与社会的这种关系“具体化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权组织与社会、国家机构与社会民众的关系。一句话,是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的关系”,所以,国家要为社会服务。政府则代表国家执行这种服务职能,这种服务具体表现为政府为市场服务,如“培育市场体系、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进行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缺陷”等;
为企业服务,即“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检查监督”;为社会良性行为服务,如:环境保护、治理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制定法律和制度、保障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为公民服务,如提供公共产品、保障公民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