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丽家乡之徐州变化
美丽家乡,徐州新城
2013年的新城区,我脑海中闪现的是“四线一片开发”、“四大园区建设”、“四大亮点工程”等一批大工程、大项目的开工、建成;我看到的是绿意葱茏的碧树;水波潋滟的大龙湖;鸟巢般傲然挺立的奥体中心;拔地而起的座座楼宇,四通八达的道路„„
这一年,徐州新城好戏连台!
奥体片区加快开发 产业形成集群发展
走进初冬的新城区,目光所触之处,总能目睹这一年的深刻变化——奥体中心片区加快开发,大龙湖轴线、汉源大道轴线已初步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目前,新城区建设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城市形态。
省第十八届运动会即将在徐州新城区举行。为此,一系列配套设施正在加紧建设完善。
作为省运会的主场馆,位于新城区汉源大道和峨眉路交叉口的徐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即将竣工。眼下,已完成钢结构工程的体育场正在进行外立面幕墙工程,远远望去,雄伟的“鸟巢”就像穿了一件银白色的外衣,颇为壮观。其他三馆——综合训练馆、球类馆和游泳跳水馆的幕墙工程已基本完工。一场三馆的内部的装修装饰正在同步进行。
作为奥体中心建设拆迁安置配套项目,小韩安置房承担着奥体中心周边4000余户村民的安置任务。目前一期32幢楼即将具备交房条件。
同时,奥体中心景观工程的核心——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日前也已全面建成,该公园将与正在快速推进的形象广场、入口轴线广场、无边界水池等景观工程一起,组成环绕奥体中心的景观带。
与此同时,约1.2万平方米的绿地商务城小学已全面竣工,移交学校。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撷秀中学配套工程即将开始验收。一期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的新城区双语学校主体封顶,伊顿国际幼儿园的二次结构接近尾声;体育馆正负零以下施工。
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的国信商业中心,一期正在进行室内装修,二期桩基开始施工。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明正路净菜市场进场施工。
公租房项目、茶庵二期、小韩邻里中心等7项为民办项目的如期推进;峨眉路、雍景新城商业中心、绿地商务城、维维龙湖湾、美的新城、汉源国际丽城、万福世家等29项城建重点工程进展顺利;以及新元大道工程学院段、大龙湖西湿地公园景观提升工程的如期竣工„„
一项项“三重一大”项目的顺利推进,为这片新城的产业发展,如虎添翼。一个个紧张施工的项目现场,让人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感受到了一股股热火朝天的精气神。一张张异彩纷呈的“成绩单”,为新城区在这一年中的优秀业绩,刻下深深烙印。
城市功能配套不断完善 市民生活更加便利
有人预言,生活配套一旦得到完善,新城区人气将得到快速聚集,新城区快速腾飞也将指日可待。这也是很多在新城区的市民期盼,他们一直能够期待住进一个配套完善、生活便利的新城区。
目前,在新城区,绿地商务城周边是人气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在这里,生活超市、各类餐饮店、干洗店、美发店、果蔬净菜店、社区诊所等商业业态的日益丰富,基本满足了入住在周边的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新城区商业气息日渐浓厚。
此外,新城区人才家园周边营业着三家生活超市,社区流动售菜车也正在积极运作。绿地商务城已开业近30家商业店铺,吉田商务广场开业8家生活类商业服务项目,入驻企业20余家。同时,小韩农贸市场主体完工,正式运营后,将方便周边小区居民的菜篮子。小区生活服务功能得到迅速提升,居民购物买菜更方便了。除了中小型配套商业项目的迅速发展,新城区中茵商业广场、绿地商务城商业广场、国信商业中心、雍景新城商业中心、美的翰城商业广场、城市商业广场等大型综合商业项目,也在加快建设。
如今,大龙湖沁水湾项目主体已经全面完工,园林绿化和景观工程别致优雅。作为我市重大的商业旅游休闲综合集聚区,分为东区、西区和中区以及湖滨市民广场。其中,中区、西区以商业为主,可满足市民及游客餐饮、休闲、购物等需求。这一项目的建成,将为新城区又增加一处集文化、旅游、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商业旅游服务片区。
交通出行,也是市民关注的重点。这一年里,昆仑大道、迎宾大道、汉源大道三条重点道路交通工程的优化提升工程完成,公交站台同步完善,新增了22个公交站台,并改造10个已有的公交站台为港湾式站台,并设计了等车篷、站牌等设施,让百姓的出行更加舒适、便捷。新开通97路、98路(区内环线公交)公交线路。
作为市城建重点工程,位于绿地商务城南侧的绿地商务城小学已竣工交付。同时,伊顿双语幼儿园启动建设;新元大道初中、经十路小学、惠民二小开始施工;潇湘路中、小学,商聚路小学组织方案设计„„一大批教育项目在加速推进,全市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在新城区集聚。
市中心医院新城区医院一期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正在进行主体施工,残疾人康复中心进行内外装饰施工扫尾,口腔医院、美容整形医院等高水平的专科医院正在招商洽谈。此外,新城区集社区服务、卫生服务、净菜市场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秦郡路、明正路街坊中心也正在积极推进中。
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区 打造高品位人居环境
为了顺应国际低碳发展形势,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号召,新城区在建设之初,就提出了低碳生态城的概念。明确在原有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须完成新城区计划编制能源规划、水资源综合利用规
划、绿色交通规划、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及设计导则、地下空间利用及绿色建筑生态专项规划共6项。
在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区”的过程中,新城区在规划建设中全面考虑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从减少碳排放和生态优先,资源、能源与环境一体化的视角,建设绿色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环境良好的低碳生态城发展目标,重点实施了一大批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示范区项目。
2012年10月,新城区获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这对于居住在新城区的百姓来说,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示范区的成功打造,让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在新城住得舒心、放心。
目前,新城区的人才家园、绿地国际花都、汉源国际华城等社区均采用先进的建筑节能材料,小区内人车分流,设有先进的可视对讲系统、可燃性气体报警系统以及周边防范系统。按照新城区低碳环保要求,沁水湾项目使用地源热泵技术;徐州工程学院宿舍楼、绿地商务城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同时,绿地商务城5-5地块已取得绿色建筑一星级设计标识证书;B2地块已申报绿色建筑标识。大龙湖皇冠假日酒店年底前将进行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标识评审。
产业平台初具规模 服务产业蓬勃发展
产业发展作为新城区发展的动力源,新城区以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产业园区发展迅猛。包括总部经济园、物流产业园、科教创新园、文化产业创意园、淮海国际汽车博览城等在内的产业平台初具规模。
目前,总部经济园莱商银行、江苏银行、淮海商业银行、永旭置业、天裕集团、东方黎明集团、华建能源集团等10余家总部办公项目进驻园区。
物流产业园集聚10余家企业,其中淮海医药物流中心、苏宁电器等项目投入使用,恩华药业物流中心正在紧张施工。
淮海国际汽车博览城已集聚了玛莎拉蒂、沃尔沃、进口现代、宝马、讴歌、雷克萨斯、捷豹路虎、奔驰、福特、进口大众等10余家著名进口汽车品牌4S店,发展势头良好。
科教创新园省安科院徐州分院、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中心、国际(双语)学校及教育服务外包基地项目有序推进。文化创意园徐州日报社新闻中心投入使用、广电传媒中心已进行内外部装饰工程阶段。
新城区城市建设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比如道路畅通方便了市民出行;大龙湖景观提升、人民河口公园对于改善徐州的自然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商业设施的完善促进了人气的集聚。
365天,如白驹过隙。这一年,是新城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2014年省运会召开之际全面展现新城区建设成果的冲刺之年;这一年,我们共同见证了一座新城的造梦历程,更将一起迎来徐州新城波澜壮阔发展轨迹的下一个365个昼夜,期待新的一年发展道路上的豪情阔步!
第二篇: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徐州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徐州的变化
2009级经贸7班
孔繁博
到现在为止,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家乡父辈人的讲述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发展对上一代和我们这一代人的巨大改观,从各个方面都是如此。据说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从一穷二白贫困线上走来,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与解放前相比,生活状况的确有了很大改善,但当时生活水平还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普遍物资匮乏,什么东西都供不应求,“千种商品千种票”。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应,离开了票无法生活。那时人们只能节衣缩食,一切只能将就将就,谈不上满足二字,生活窘境,几乎大家都如此。
而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同时国家还在政策和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由于处在这样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大环境中,再加上政府的大力倡导,很快国内的经济就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市场经济有了很好的发展,国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以我的家乡江苏徐州为例,改革开放后,家乡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是苏北最大城市和由苏、鲁、豫、皖四省部分地区组成的淮海经济区的中心。翻开徐州的历史,总是那么慷慨激昂、气势磅礴,说起来荡气回肠。据不完全统计,4000多年间,发生在徐州的有文字记载的大小战事共1000多次,其中有重大影响的达200多次。改革开放前,徐州农业欠收、工业萧条、民不聊生。解放时,市区除面粉业、碾米业和汽车修理业的较大业户外,大部分停工。就是这样一个原本已几乎丧失生机的城市,经过改革开放政策的洗涤后,在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上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徐州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徐州市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已有的工业基础,恢复、改造、新建了一批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动力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发展了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和一批轻纺工业。特别是改革开放翻开了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徐州人民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统计局最新资料显示,徐州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名列第46位,入围“中国经济活力城市”20强,被提名为“公众最向往的城市”。徐州市经济建设开始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在生活方面,据我爸爸说,四十多年前,他和爷爷奶奶住在用稻草搭成的房子,用土泥砌成的平房下。一台小小黑白电视机已是奢侈品,但如今彩电以不足为奇,通过屏幕人们大开眼界,旧日里岗了,人们热火朝天的盖起了平房、现焦房、以致楼房、家用电器琳琅满目,人们纷纷住进了温暖舒适的家。而如今人们冬天里边穿的是保暖内衣、羊毛衫,外面穿着羽绒服,暖和极了,大人孩子人人如此。对于老年人,国家还给予了养老保险,以确保他们能够安享晚年,这也充分体现了党以民为本的方针!
在医疗保障方面,国家给老人特别照顾,凡是门诊住院看病,病人只负担少量的支出,大头还是国家给予支付,而且近几年来,国家又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给老百姓办起了医疗保险,只需交纳一点费用,即可享受国家的高额补贴,而且看病住院70%、80%都是由国家支付,完完全全是为了我们老百姓着想。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的教育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改变。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把师生们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解脱了出来,教师再也不要为升学率、各科分数而去绞尽脑汁地出难题、找偏题,去日益继夜地“看守”学生了。而学生呢,也无需整天溺在题海中而“痛不欲生”了。尤其是近几年来,由于九年义务制教育政策的彻底落实、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的重点投入,家乡昔日那设施简陋,千疮百孔的破烂校舍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幢幢窗明几净、宽敞舒适的新教学楼拔地而起,电脑室,实验室、电教室........再也不是用来应付上级检查的空壳了。徐州的中小学教育系统基本完备,大中专学校有很多,包括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等全国著名学府。拥有普通高校9所,军事高校2所,普通高校在校生8.9万人;各类科学研究机构31所,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7.76万名,尤其是中国矿大作为部 属院校,并拥有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交通物流方面,徐州市有很多的大型批发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蔬菜批发市场,医药物流中心,机械物流中心等等全国闻名的大市场。总上所述,徐州的贫富差距还是很大,还有很多家庭买不起房子,只能基本保持温饱。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市民的人均居住面积和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等等都有很大的发展。目前,徐州的居住环境为中等,饮食交通成本很低,旅游资源发达,购物环境中等,可以买到从低档到高奢侈品的东西。徐州虽然还有很多不好的,黑暗的东西存在,但是还是有很多不错的存在。看问题不能只看一点,要看总体。毕竟每个城市都有好与不好的问题存在。徐州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城市,城市一年一个变化,随着徐州新城区的建设,徐州也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过去五年,“十一五”我们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2011,“十二五”扬帆起航。我们期待在“十一五”的伟大成果的基础上,在“十二五”期间徐州能够抢抓机遇,率先发展;优化结构,协调发展;普惠民生,和谐发展;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两型引领,绿色发展;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好,徐州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富足!
第三篇:改革开放之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家乡的变化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而如今,改革开放的征途已经整整走过30年。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强劲春风吹遍了中国每一个角落,我的家乡„„泰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30年以来,泰兴把准机遇,大胆摸索,农业生产、城市建设、工业发展、体制改革等各项工作均走在了兄弟县市前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生产建设也蒸蒸日上,社会事业迅速发展起来。
据了解,1978-2007年,泰兴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倍,财政收入增长82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8倍,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27倍。连续8次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并荣膺“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县(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等称号。
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是泰兴几代人的梦想。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泰兴工业逐步兴起和商品得到搞活,泰兴在周边地区最早提出了通过抓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建设理念,人民城市人民建,泰兴的140万人民成为城市建设最坚强的后盾。30年以来,泰兴城市人口由当时的不足十万人到现在的接近30万,达到了中等城市的水平。而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泰兴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加了人们的收入。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在解决温饱问题后,怎么让群众富裕起来?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无工不富”的道理,但是要发展工业生产走什么路子?用什么模式?泰兴走过了弯路,也有着宝贵的经验和收获。我们从泰兴的实际出发,把这苏南模式和浙江模式相结合,重点是放在招商引资上。到了90年代,招商引资工作基本上要花费市委市政府60%的精力,打了一个好的基础。后来又走建设开发区、工业园区的路子,使得泰兴能够很好地走上平稳快速发展的道路。实际证明,当时做出的发展战略符合泰兴的实际,适合泰兴的发展。,而在当今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泰兴市在招引项目的过程中反而进一步提高门槛,既注重投资规模和科技含量,更注重社会回报率和产业拉动效应。提高门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举措之一,发展经济不能只注重于经济独自的进步,更得注重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全面发展。泰兴市在充分利用氯气、氢气资源优势,加快整合、壮大氯碱产业链的基础上,努力培育煤化工、油脂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链。目前,泰兴经济开发区在建、拟建的项目达50个,总投资达116亿元。
在农村改革问题上,泰兴市开展了以转变职能、创新体制,优化事业站所,精简机构人员,以及规范乡镇财政管理,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实施乡镇机构改革,促进基层组织高效运转、实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就是其中一些主要措施。
面对越来越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形势,泰兴市确立了“三集中、三到位、三公开”的行政审批新模式;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着力推进公益性文化系统内部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确保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到位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到位。
从更小范围来看,我所在的乡镇„„黄桥在这30年来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几年来,每年以一个多亿的投入推进集镇建设改造,先后拓宽改造了六条商业街,完成了80多项集镇建设改造工程,镇区面积由原来的3.8平方公里扩大到7.1平方公里。以纺织服装和猪副产品深加工为龙头的两大支柱产业日趋强大。“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成为新时期黄桥人的工作思路和目标。在致力于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也致力于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旅游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近年来,黄桥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 全国文明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
国家发改委近日公布了第二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黄桥镇被列入国家试点行列。黄桥烧饼是黄桥人民奉献给民族解放事业的珍贵遗产。黄桥人民以此作为联结历史、文化、经济的精神纽带,兴办中国黄桥烧饼节,向世界展示充满活力的新容颜。
近年来,黄桥每年投入上亿元进行城镇建设和改造,完成了黄桥大戏院、富丽华东进装饰城等几十项重点工程,拉开了新黄桥的框架,形成了中心镇的格局。其中黄桥大剧院成为黄桥人民生活和文化发展的主要场所,烧饼节就是在这里开幕的。
黄桥注重培育社区文化。书画社、花鸟协会、集邮协会、京剧票友联谊会,成为市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娱自乐的好载体。黄桥群众文化蓬勃开展,先后组建了“夕阳红”、“老来乐”等十多个文艺团队。这些团队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纵观整个中国‘每个城市、每个乡镇无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放眼将来,我相信,我的家乡一定会更好更快地发展下去。
第四篇: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汝城新貌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振奋人心的那一幕仿佛还在人们的记忆中,岁月如梭,改革开放的征途已经整整走过30年。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从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成长为全球第4大
经济体。这是国家生命力从萎靡到迸发的30年,更是个人的生存空间、自由选择和各种权益得以逐步舒张的30年。三十年的征程,中华民族终于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开始向腾飞之路大步迈进。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
在这30年中,我的家乡——汝城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汝城县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处,自东晋穆帝升平二年(公元352年)建县以来,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全县辖23个乡镇,其中有5个少数民族乡镇,309个行政村,总面积2401平方公里,总人口3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5.8万人。汝城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同时也为共和国培养了汝城籍开国上将李涛、朱良才等老一辈将军。这里物华天宝,人文鼎盛,神农在郴州汝城耒山制作农耕耒耜。理学鼻祖周敦颐在此任县令时,著有《爱莲说》。至今,明、清时期的一大批古建筑仍熠熠生辉。
改革开放以来,汝城县充分利用毗邻粤、琼和港、澳、台胞较多的优势,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效地促进了汝城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汝城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勤劳善良、开明开放、诚实守信的汝城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奋发向上,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工业经济高歌猛进。小水电开发全省县级第一。汝城地处湘南边陲,山高坡陡,水力资源非常丰富,全县水能可开发量达到19.8万千瓦。在奔腾于汝城县东北部的沤江和淇江上,如珍珠般散落着宝沙、扶竹洲、九节带、万年桥、两江口等一批装机80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这些电站所生产的强大电力不仅照亮了整个汝城,而且外输到了广东电网。山区的许多人们因此告别了燃薪的传统,用上了两毛八的廉价电力新能源。汝城县被确定为全国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县。现在,通过各种形式的开发,汝城县已经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主体、多元化的水电开发新模式,水电产业得到了超常规、超速度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县的水电装机总量达到15.1万千瓦,成为了全省小水电装机最大的县,年创利税9000多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强。水电的发展带动整个汝城的经济发展,也使全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工业园区快速发展。汝城现有两个工业经济园区,即三江口开发区和三星工业小区,三江口开发区筹建于1992年是湖南省较早批准设立的县级经济开发区之一,位于汝城与广东省韶关市相邻,素有湘南第一镇的美称。这些年,汝城始终把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做为推动我县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来抓,通过不断完善园区配套服务功能,园区对项目的承载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三星工业小区落户企业达15家,引进资金2.4亿元,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亿元,上交税金1300万元;三江口开发区2007年新引进企业10家,合同引资1.52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5.23亿元,上交税金1.14亿元。工业园区的建设有力的促进了以矿产、水电、化工为主体的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业产业化硕果累累。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确保了农村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订单农业快速发展。通过“走出去、引进来”、“跑市场、找商机”,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和创汇农业,发展订单农业面积达6.3万亩,有力地推动了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和农民增收。农产品加工体系逐渐形成。通过扶强扶大龙头企业,带动全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目前全县已有县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形成了水果、蔬菜、优质稻、茶叶、竹木、香料、禽肉等农产品加工体系。特色农业初具规模。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要求,积极鼓励和引导干部、经济能人和企业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在文明小水果、盈洞西瓜、田庄早季节蔬菜、马桥花豆、大坪荷兰豆、暖水巴西菇、热水南竹等种植业基地初具规模、远近闻名。生猪种苗、瘦肉型商品猪、牛、羊、鹅、华南竹狸、桑蚕等养殖业基地不断做大。初步形成了水果、林业、瓜菜、优质粮食、制种、养殖、茶叶等7大特色农业,产品畅销粤、港、奥。如今的汝城已成为了广东沿海一带的“菜园子”、“果园子”。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多年来,汝城一直把“小城镇大战略”作为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城市化的突破口,狠抓城镇规划、经营、建设和管理,大力推进了城镇化进程,城镇经济占全县经济的比重、城镇人口占全县人口比重、城镇财政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按照创建“省级文
明卫生县城”的目标要求,组织专门力量进行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聘请省内外专家编制了环城西路、环路北路、交通广场、九塘江观光带、城北果菜批发市场等重点城建项目的详细规划,并充分考虑产业的发展,把城镇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城镇要发展,项目支撑是关键。通过项目建设,县城建成区4.9平方公里,全县建制镇规划建成区8.16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32.01%。新建了滨河路、环城北路,延伸、拓宽了文化路、劳动路、东西正街,新建扩宽重点桥梁6座,兴建了城关农贸市场、新世纪商贸城、一中运动场、东线、南线停车场和交通广场,开发了九塘江住宅小区,启动了城市引水工程,完成了烈士公园配套设施和垃圾中转站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通过狠抓项目建设,增强了城镇的整体服务功能。同时,把市场经济的经营意识、经营机制、经营方式引入城建工作上来,出台了《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规定,鼓励社会力量按“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参与城镇建设。采取项目业主制、股份制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千方百计吸引、聚集资金,着力化解城镇发展中资金相对不足的问题,初步形成了国资、民资、外资多元并举的投资格局,实现了以地聚资、存量活资和增量注资,有力地促进了城镇的发展。如今一座环境优美、市容整洁、功能齐全、经济繁荣的现代化中等文明县城正在湘南逐步崛起。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汝城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集山、水、石、竹、树、泉于一身,融特、奇、险、幽、秀与人文景观为一体。“汝城八景”(即君子朝阳、大官夕照、苏山春霁、桂岭秋香、长湖鱼唱、古寺钟声、热水灵泉、寿江奇石)远近闻名;汝城奇洞异石景色别致,白石岩、水通岩、清风岩、连珠岩、厚坊岩等洞深岩高,怪石嶙峋;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林业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0%;人文景观众多,座落在县城内或县城周边的文塔、绣衣坊、八角楼、庐阳城址、上古寨遗址、太平天国古战场遗址、明太保第、太保墓、烈士塔、濂溪书院、云头书院、白石书院等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有5个瑶族乡镇,少数民族人口5.8万,民族文化丰富,民族风情浓厚。尤其是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的汝城温泉水温高、流量大、水质好,是湖南省最大的天然温泉,也是我国华南地区四大热田之一。温泉水含硅、钠、钙、锂、锶等3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元素,具有调节内分泌,促进新陈代谢等功能,对治疗各种风湿病、皮肤病等有显著疗效,非常适合旅游疗养、度假、观光农业等开发利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汝城县确定了“旅游活县”发展战略,把旅游业列为全县“五大产业”之一,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切实加强了旅游基础设施和景点景区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热水温泉景区为龙头,三江风景区、罗泉温泉景区、天仙(白石岩)风景区、县城人文景观区相互映衬的五大旅游景区。2006年成功参加广东第二届国际旅游文化节,打造了粤-汝-资精品旅游线,新建的景点福泉山庄升格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九龙江森林园列为省级森林公园,汝城旅游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慕名而来的游客落驿不绝,2007年全县累计接待旅游人数1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改革开放的30年,是汝城面貌变化最大、经济发展最快的30年,同时也汝城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30年。随着改革开放一路走来,人们已从那缺衣少食的短缺经济时代逐步走向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如今走在乡村的农家路上,当年肩挑背杠的农村人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辆辆载着人搭着贷的摩托车或小卡车从脚下的水泥上擦而过,阵阵音乐和歌声从各个贴着瓷砖的的农家小院传入我的耳中。路过一座座崭新的农家院落,不时地可以听见电话铃声在响起。如今的农民不但不用上税,而且还吃上了“皇粮”。“农村低保”,“农村医保”,“农村养老院”这一切,都主要由国家财政来买单。农民不但不上农业税,还能通过“低保”吃上财政,也能通过看病的发票间接地到财政那儿去报销,如今正在兴建的农村养老院,让农民感觉到了“养儿防老”还不如靠政府养老来得可靠和实惠。所有这一切,是远至几千年,近到几年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然而在改革开放的30年,这些事却接二连三地变成了现实。
第五篇:我的家乡美丽的变化
我的家乡美丽的变化
我的家乡是玉林,是一座不大不小的城市,但是这几年,我的家乡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南流江原来是一条又脏又臭的大水沟,江水里面全是垃圾,可近几年经过改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江水处理后变得清澈碧绿,鱼也有很多,吸引了许多的钓鱼高手来这里钓鱼。在南流江的云香桥右边建了个宏伟的云天文化城。云天文化城的结构有点像拉萨的布达拉宫:红色的瓦,灰白色的墙。远远望去,十分壮观。与云天文化城一江之隔的是体育馆,形状像一个巨大的蘑菇。体育馆十分现代化,可以举办各种比赛,据说,体育馆十分牢固。
在过去的主要路段都是十分窄小凹凸不平的,很容易堵车,两旁的路灯有些都坏了,而现在的主要路段都加宽了,涂上了柏油,两旁的路灯都换成新的了,让人看起来觉得非常漂亮。
在我们家住的那栋楼的右边有一块范围比较大的杂草,那些杂草都长得高高大大的,有许多的蚂蚱,还有蛇。有一次,我从那里走过,就见到了一条蛇,就吓得跑回了家,而现在那块杂草没了,铺上了绿油油的草坪。
我的家乡玉林越来越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