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面临四大挑战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面临四大挑战
交通治堵、环境控污、教育医疗均等化,这些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课题,利用“智慧城市”路径来解决已是全球性的趋势。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近日表示,当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面临四大挑战。
第一是信息技术挑战。杨学山表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变化使“智慧城市”在技术、平台选择上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未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智慧城市等各种新兴技术,将完全改变各种应用模式,提出新的挑战;另一方面,随着技术成熟、应用深化,城市发展将从技术驱动转向需求驱动,将是全面的战略挑战。
第二是能力亟待提升的挑战。目前国内政府机构、企业对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引领驾驭能力需要提升。“智慧城市”是在综合平台上应用,目前国内政府、企业把握如此复杂系统和新技术的能力还有欠缺。
第三,认识、习惯、制度需要适应“智慧城市”的应用。杨学山说,很多城市管理者虽然看到“智慧城市”重要性,但缺乏远见性,必须将技术力量与城市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而且民众的习惯也有待改变,包括网络行为能力、道德习惯都应该适应新发展。
第四,法律环境需要调整。“智慧城市”搜集了许多企业和个人信息,如何保密、利用、公开,本质上要有法律的调整。
杨学山表示,中国城市进入目前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要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增长,必须关注经济发展带来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智慧城市”建设就是要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譬如解决城市安全、城市污染监控等难题,对改善民生有直接效益。
此外,“智慧城市”发展还应该关注改善教育、医疗、养老均等化服务,真正提升中国城市现代化水平。
第二篇: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
“智慧城市”是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它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处理,并将信息快速反馈到利益相关主体,从而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实现城市运行的智慧状态。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是智慧城市的主要发展特征。我们要看到,一方面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前沿趋势,美国、欧洲、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许多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如何从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建设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也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
当前,打造智慧型城市,提升城市产业结构、运营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生活和投资环境,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我国有近200个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武汉等城市已经开始前期的智慧城市建设。要看到,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已经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一些城市没有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缺乏长远的制度保障和可持续性。智慧城市规划是在传统城市规划中融入信息技术,充分考虑新的信息技术的出现对传统的运作方式所带来的改变,并体现在规划中。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规划阶段就明确演进路径与建设步骤,同时应明确所需的配套与保障机制。目前,我国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专门性规划尚未出台,现有规划主要对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智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方向作出了原则性和纲领性指导。
二是“信息孤岛”现象存在,信息开放程度亟待提高。城市各部门在长期的信息化应用中虽积累了海量的数据和信息,但因为各系统独立建设、条块分割,缺乏开放和共享机制,导致“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信息难以产生价值。
三是我国信息安全的规范和标准明显滞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既需要顶层设计,提前规划布局,制定标准,也需要从各城市的探索中总结经验,根据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在一些领域实现重点突破,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智慧城市建设应科学规划、稳步推进、注重绩效。要进一步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向和若干具体领域,引导共性技术研发,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兴智慧产业的发展。同时,要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标准,包括明确市政基础设施和传感器等智能设备的接口标准,制定数据搜集、传输、存储和使用规范,增强系统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以民生为本,根据本地特色选择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探索政企合作的有效方式,创新投融资模式,引导多元资本投入智慧城市建设,同时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并借助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力量,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设计、构架设计,努力建设集约投入、高效运转的智慧城市。
二是在强化信息安全措施的基础上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在智慧城市应用过程中,应明确信息开放和共享的边界,构建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对于有可能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的信息,要制定严格的保密标准,严防泄露。应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规范信息利用行为。
三是发展以人为本的“智慧民生服务”。“以人为本”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其内涵是以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人”为焦点,最大限度地为城市中的“人”提供医、食、住、行、游、教等方面全面细致的“智慧民生服务”,使城市居民享受到安全、高效、便捷、绿色的城市生活。智慧民生服务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家居、智慧社区、智慧旅游、智慧商务等应用系统的建设,比如发展基于电子病历的智能健康服务系统、远程关爱系统;发展未来教室、在线学习,促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从投资和运营模式来看,智慧民生服务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企业主动发现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不需要动用政府公共资源,此类智慧民生服务主要是市场行为,政府不宜进行直接干预;一种是由政府主导或政企合作,通过智慧手段提升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对此类智慧民生服务,政府要积极探索适宜的建设和运营模式,在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的同时大力吸引社会投资。
四是以智慧城市建设带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智慧城市建设将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智慧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国内城市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引导企业将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到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物流管理、生产过程控制、生产设备监控、产品质量溯源、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等领域,加快提升经济发展的智能化水平,打造智慧城市产业链,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效带动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
第三篇:中小学教育未来面临四大挑战
中小学教育未来面临四大挑战!
编者按:
当下社会科学技术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教育技术未来的发展给教教育带来了许多机遇与挑战。传统的学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未来教育的需要,教育科技的发展将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许多挑战。
日前,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中国教育智库网、校长派·校长智库承办的第二届学校(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上,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提出了在教育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教育需要面临的四个挑战:高考改革的挑战、网络教学的挑战、STEAM教育的挑战和教育国际化的挑战。
他认为,这四类挑战的背后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应对这些挑战必然涉及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等问题。
以下为钟秉林现场演讲,原文有改动。
进入21世纪,国家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现在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一方面是人民群众要求上好学校、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非常迫切,另一方面是当前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短缺,而且发展不均衡。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教育发展方式正在发生转变,进入到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优化结构为特征的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中小学校要主动应对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四个挑战:
一是应对高考改革的新挑战、二是应对网络教学的新挑战、三是应对STEAM教育的新挑战、四是应对教育国际化的新挑战。第一,应对高考改革的新挑战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在2014年正式启动,上海和浙江两个省份率先进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高考改革的主要目标有三个:1一是促进教育公平;二是科学选拔人才;三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围绕这个目标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包括在考试方式方面探索分类考试、部分科目一年两考;在考试科目和内容方面,探索“3+3”模式,取消文理分科等;在招生录取方式方面,探索综合评价、自主招生等。
这些改革举措有很鲜明的价值取向,就是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机会,扩大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这就给中小学校,尤其是高中学校提出了新的挑战。想要应对这样的挑战:
1、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确定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价值观,要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选择权,鼓励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
2、完善学生评价制度。
从高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基于事实和数据客观准确的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将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作为高校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而不是空泛的一般化的描述。
3、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应对高考改革挑战,要深化课程改革,积极探索参与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要变革学习制度,实施选课制、分层教学、走班教学,构建高中学校教学的新常态,而不是在少数学校记性探索试点。同时要针对过去的薄弱环节重视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教育,通过讲座、完善课程体系和社会合作开展职业体验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学会选择职业。
4、高考改革对于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教师需要适应自主选课、分层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学校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尤其要重视提高教师发现学生兴趣特长和学科潜力的能力,以及指导学生选课和规划学习生涯的能力。
5、探索管理体制创新。
改革教师聘任与考核制度,创新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班主任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优化课表编排,提高教室、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合理规划增量。第二、网络教学的新挑战
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强调要办好网络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进一步改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这一系列重大事件都表明,基于互联网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像慕课、反转课堂、微课堂等基于互联网教育模式应运而生,这些学习方式可以突破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有利于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个性化的进行线上学习,有助于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同时这种基于互联网教学模式的诞生和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促进线上教学和线下教育的融合,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此外,互联网教学的发展对教学方式的变革、优质教育资源国际拓展、多元文化的国际理解搭建了新的更宽阔的平台。
知识传播方式的变化导致了学校的教育受到直接的冲击,教师角色正在发生转型,老师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形成一种新型学习伙伴的关系。
同时,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也颠覆了传统的学习过程。从学生学习过程来说,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知识传输的阶段,就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传统学习中往往是课堂上通过教师讲授来实现。
第二个阶段是知识内化,就是学生要把接收到的知识消化吸收,真正掌握,将来可以学以致用。传统的方式一般是课后学生复习、做习题,老师进行辅导答疑来实现。
而互联网教学使这个过程面临被颠覆。在互联网教学背景下,知识传输这个环节可以从课堂上转移到上课前,学生在网上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来实现知识传输。在课堂上,老师就需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去探究、反思、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所以无论是翻转课堂,还是学习过程的革命,内涵就在学习过程的颠覆。这些变化也给学校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1、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多样化的质量观,突破千校一面、万人一面的培养模式,多样化、个性化地培养人才。要树立现代教学观,尊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变革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
2、要特别重视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要积极探索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在师生学习共同体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来实现教育目标。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重点放在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上来。
3、要高度重视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强高校教师的培训,让他们重视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要鼓励教师研发网上课程,参与线上教学,特别是要把重点放到线上线下教育相融合,提高教学效率,改善学习效果。
4、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和学生管理机制,调整教学组织乃至传统的教师布局,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优化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教师考核标准,完善学生学习效果跟踪和综合评价机制。
当然,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正在加快网络教学与教育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这给学校教育带来新的冲击和机遇,我们要保持敏锐的目光,在可能的条件下进行积极的探索实践。
但我个人认为,也不能炒作,不能夸大其词。虽然互联网教学可以把一门课程做到效果非常好,但是课程教学不等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第三、STEAM教育的新挑战
STEAM教育是一种重实践的、强调跨学科整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科学和数学是较为抽象的四边形学科,而技术、工程和艺术则是贴近现实生活的应用型学科。把这几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知识理解,完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STEAM教育得到了很多国家的重视,包括美国、英国、德国等。中国也在2016年把STEAM教育写入了教育信息化的文件。落实STEAM教育,首先要了解STEAM教育的基本特征:
1、STEAM教育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
学生要结合生活当中的现实问题提出项目,通过团队合作完成这个项目,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到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的知识,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科研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这种方式对于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深度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素养都会带来巨大的作用。
2、STEAM教育很注重学习过程。
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能够把抽象的知识和具体的实际问题连接起来。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在动手实践中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很重要的是STEAM教育允许失败,所有的成功都是在挫折不断积累的过程当中实现的。
3、STEAM教育强调改革评价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阶段性的检验学生个体的成长和不足,把创新能力、时间管理、思考方法、沟通合作这些指标融入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跨学科学习、思维和实践,同时为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提供科学的依据。
STEAM教育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很好的理念,但是如何去实践?
1、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师跨学科综合能力,教师要有能力引导学生通过项目式的学习,通过团队的作、设计、修正和完善解决方案,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2、打破学科壁垒,重构课程结构,研究STEAM教育的校本教材,建立STEAM实验室或创客中心。
3、进行多样化探索,不要一个模式一刀切,跟风跑。例如可以把STEAM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或者把STEAM教育融入到日常的学科课程中。
4、STEAM教育要建立协同机制,政府、学校、家庭、教研机构、教育社团共同参与,同时要通过努力实现课程内容和课外,校内和校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资源整合。第四,教育国际化的新挑战
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教育国际化的基本目标是促进世界范围内教育的相互理解、交流合作、协调发展。教育国际化在当前也显现了鲜明的特征,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跨国、跨地区流动成为大势所趋。
例如留学生的数量快速增加,教师国际流动明显加速。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已经超过了54万,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华留学人员超过了44万。
此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增长也非常迅速,国际化的课程、教材和课件,这些教学资源的跨国流动和传播的速度加快。随着人力资源的流动和教学资源的流动,必然伴随的是教育理念、先进的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和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跨国传播和融合。我们要能够积极的学习借鉴国际教育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结合校情探索有效的做法。同时我们也要应对新的挑战:
1、首先要能把握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把教育发展重点聚焦在公平和质量上。例如各国普遍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探索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重视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另外还会关注农村孩子、城市贫民孩子的入学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
2、要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竞争意识,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理解能力和沟通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3、探索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实践。
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兴趣特长发展,让学生突破狭窄学习环境的定式,在学习过程当中更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他人。要把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学校的办学实践中,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国际理解的机会。
要通过推进国际化进程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尤其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规划学习生涯,指导学生开展课程探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开展跨文化学习,知道学生学术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同时还要注意外国文化的本土化和本土文化的国际化相结合。我觉得国际化越是加强,本土化和民族化的程度越要相应的提升。
一方面积极的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成功的改革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结合国情、区情、校情,来进行创造性的多样化的实践,不要一个模式一刀切。
此外,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教育也有自身的优势和强项,我们要让世界分享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分享中国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教育的国际化做出中国贡献。
总之,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教学的发展,STEAM教育以及教育国际化的推进,无论哪一点都会带来中小学学习方式的变革。
应对学习方式变革的挑战,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层面的问题,它必然涉及到中小学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必然涉及到中小学教学组织和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必然涉及中小学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必然涉及到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如何进一步提升的问题。所以,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中小学的校长、教师,以及教育研究工作者,要能够主动应对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挑战,改革创新,进行多元化的实践探索。
第四篇: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15.3 今年是我们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新常态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企业既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各种挑战,也要把握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大机遇,抓住改革的红利、开放的红利、创新的红利,真正实现大有作为。
一
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也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里,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在如此复杂的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底线思维,保持定力,一方面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有针对性进行预调微调,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着力推进各领域的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以“简政放权”等举措不断激发市场活力,经济发展质量得以提升。2014年我国GDP总量超过6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这个成绩确实来之不易。2014年中国企业表现不俗,中国有100家企业进入了《财富》世界500强,仅次于美国的128家。尽管500强排名主要看销售收入,但总体上也能反映出各国企业群体的地位变化。一些中国企业转型与创新的表现大有“刮目相看”之感,如,中国高铁制造和建设企业后来居上,中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发展速度最快、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高铁开始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形象;阿里巴巴、京东相继上市,在规模上已经是全球领先的电子商务公司,他们的创新不仅引发了商品流通方式的变革,也推动了制造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201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环境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挑战的压力和机遇把握的难度都可能有增无减。
从全球经济形势来看,世界经济复苏仍较缓慢。据我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2015年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大调整阶段,由于内部结构差异明显,世界区域发展更趋分化,但总体有望维持低增长态势。一是美国经济增长有望继续维持稳定。虽然劳动参与率短期不会明显改善,但美国2014年全年非农就业人数平均每月新增24.6万人;受能源成本下降、消费和投资增长企稳、国际资本回流等因素影响,美国经济有望维持稳定增长态势,预计2015年达到3%左右。二是欧盟经济降中趋稳。受高失业、低通胀和结构问题影响,欧盟经济复苏乏力。欧洲版QE的推出和欧元贬值,以及西班牙等南欧经济企稳,从经济界、企业界的反映看,似乎倾向于看好2015年欧盟经济有望止跌回稳。三是日本经济低位增长。消费税率提升引发经济增长大幅波动的效应减弱,预计2015年日本GDP增长1.2%左右,略高于2014年。四是新兴市场国家增长小幅回升但分化加剧。受发达经济体需求带动,新兴市场经济增速将略有回升,但受大宗商品价格下降、资金外流等影响,回升势头依然脆弱。从国内环境来看,经济发展阶段转换的特征将更加明显。201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9个方面描述了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总体经济增长速度会放缓,但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中央提出的新常态概念,是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特征的高度概述。具体到2015年,由于三期叠加的持续影响,我国经济短期内依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从过去一年经济运行的数据看,经济运行仍然呈下行态势。从需求侧看,除了消费基本稳定外,投资、出口增速降幅较大。从今年1月份进出口贸易增长、制造业经理人指数、就业初步情况看,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因此,从短期趋势看,2015年我国经济仍处于探底调整过程中,预计全年增长速度相比2014年略有下降。二
面对2015年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与去年相比,企业总体上无论是经营状况,还是盈利水平都不会有太大的落差,但部分企业可能要经受更加严峻的考验。一是一些国有企业可能会陷入经营困境。国有企业“重资产、顺周期、难调整”的发展特征,使其在经济调整期仍然存在着陷入新一轮困境的风险。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全球产业变革,国有企业在经济增速转变阶段低效率的问题会再次显现,一些国有企业可能会陷入经营困境。二是一些过去主要依靠规模扩张的民营企业可能会出现更大困难。在传统产业增量空间有限、融资环境趋紧的情况下,一些民营企业很可能会出现业务快速萎缩、资金链条日趋绷紧等问题。有的企业因是当地的支柱企业,一个企业陷入困境,对当地的产业和就业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们要高度警惕这类事件和由此产生的局部风险。三是一些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可能雪上加霜。一方面,在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下行的状态下,需求持续不振;另一方面,不少成本不断上涨。中小企业中劳动力成本占比较高,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刚性上升。近年来,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职工工资普遍增长较快,年增长速度超过10%。同时,结构性缺工突出,熟练技工和技术研发人员严重缺乏,人才流失等因素,也在无形中推高了用工成本。再有,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缓解。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广大企业既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各种挑战,也要把握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大机遇。具体来讲,就是要把握改革的红利、开放的红利、创新的红利。
第一,要紧紧抓住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红利。如果说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启动之年,那么2015年将是改革重点突破之年,按照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336条改革措施中2015年要完成55项,改革重点将转到市场体系、市场秩序、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上来。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例,客观上说,2014年国有企业改革整体上进展还较为缓慢,尚处于思想碰撞和顶层设计阶段,但反复的交流、耐心的沟通乃至热烈的争论以及地方国企改革方案的陆续出台,为国有企业改革顶层设计方案的出台奠定了基础。预计2015年国有企业改革将取得实质性推进。国有企业负责人应抓住机遇,勇于改革,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活力。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市场环境将更加公平,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开放,如中央和地方都在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对民营资本开放,有关部门制定了特许经营的相关规定,这些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第二,要牢牢把握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红利。一是2015年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自贸区建设将加速,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给广大企业带来关税降低、出行便利、市场拓展、旅游业繁荣发展等诸多实质利好。二是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企业将在海外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领域开发建设中拥有更多机会。三是中国企业乘着政策东风加快“走出去”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风险,特别是要防范发展中国家长期存在的政治风险和社会风险。据商务部最新统计,2014年我国的对外投资规模大约为1400亿美元,我国的实际对外投资已经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中国已经成为资本的净输出国。中国企业在海外不仅要积极努力争取各类项目,更要努力了解、研究投资国的国别政策,包括政治经济状况、社会结构、法律法规以及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全面分析、评估、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做好相应预案,尤其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尊重他国的风俗习惯,要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稳扎稳打,切不可贪一时之利或因一处不慎而毁掉长远发展。第三,要紧紧抓住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红利。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都在寻找迅速走出金融危机阴霾的解决方法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而国家间的角逐日益激烈。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再工业化”战略,不是简单的传统工业复苏和回归,而是要以“再工业化”作为抢占世界高端制造业的战略跳板,促进以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技术为主的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从而达到巩固并长期维持其世界第一经济超级大国地位的战略目标。欧洲则以德国“工业4.0战略”为代表,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与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日本虽然近年来经济疲软,但在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材料和机器人等方面依然保持了相当的优势,在这几个领域的投资连年持续增长,其中部分领域如油电混合动力技术、燃料电池技术走在全球前列。2015年全球创新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一些重大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将缩短,跨界融合、产业颠覆和各国产业优势重塑可能成为常态。新一轮产业革命对我国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总体而言,中国制造业就总量而言已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强的矛盾依然突出。我国传统制造业比重较大,且多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阶段,亟待转型升级。在许多新的技术领域,如增材制造、机器人、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物联网、新材料等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大体上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完全有可能获得领先发展的机会。在传统领域,我们要加快追赶发展的步伐,在新技术领域,我们则要创造领先发展的机遇。对于企业家而言,要紧密关注全球新技术的变革趋势,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力度,完善内部激励机制,加强商业模式的创新,重视产业合作,争取在新一波技术革命浪潮中实现新的飞越。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伟)
第五篇:我国餐饮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餐饮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目前,在我国的餐饮市场中,餐饮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既有行业自身发展过程中伴随的问题,也有来自国外餐饮的竞争压力。
1、法规建设滞后。目前,我国餐饮行业缺乏规划引导,在快速发展中有盲目、无序和低水平发展的现象。尚未建立适用于餐饮业的国家级法规,缺乏系统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强制性标准,餐饮企业的标准参差不齐,内容不全面、技术知识含量低,缺乏全国统一性。
2、市场秩序有待规范。我国餐饮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执法,市场秩序不规范,餐饮环境卫生,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市场管理和行业管理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
3、餐饮结构失衡。由于竞争加剧、经营成本不断上涨,大众化餐饮在一些地区发展很不平衡。行业内高档餐饮势头强劲,中低档餐饮服务明显不足。
4、产业化程度偏低。我国餐饮业总体仍处于小、散、弱的状态,90%以上的餐饮企业为小企业,2007年规模最大的100家餐饮企业营业额仅占整个餐饮市场的8.5%。与国际知名餐饮公司相比,中国知名餐饮公司的企业规模、盈利能力、管理水平和经验等差距较大。此外,餐饮业上游供货商不成熟,农业、牧业、农副产品食品初加工过于分散、生产初级,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
5、餐饮人才不济。餐饮教育科研滞后,全国没有本科烹饪院校,餐饮职业经理人队伍培养和专业培训工作滞后。行业人员素质不高,缺
乏高层管理人才和烹饪技术人才。尤其是厨师资格认证混乱,名师大师认证失范,出现花钱买证现象。外资餐饮企业以各种优惠条件吸引中餐技术、管理、服务、文化等方面人才,导致中餐企业人才大量流失。
6、中外餐饮企业竞争加剧。与国外餐饮相比,国内餐饮企业在硬件、软件,尤其是在管理、服务方面的差距较大。加入WTO后,更多外资餐饮企业的进入加剧我国餐饮行业的竞争。国外餐饮企业进入中国,对我国餐饮经营理念、服务质量标准、文化氛围、饮食结构、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等将产生深刻影响。而中国本土品牌餐饮走出去步伐较慢,竞争力不强。在国外,中餐企业大多表现为规模小、环境不佳、服务不到位,中餐特色不明显。在国内,中餐企业面临着外国品牌餐饮企业的挤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