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外交》读书笔记
读《大外交》读书笔记
《大外交》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先生的一部著作。作者凭其致力于外交事务的亲身体验,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智慧和幽默的文笔,展示了自黎塞留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几十年世界外交政治的诸多重大事件,以其独到见解分析了世界各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提示了美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提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实质。
美国是一个道德上有洁癖的国家,其建国先贤秉承的是洛克对于人性的乐观认识,追求人性的至善至美。正如基辛格在书中所说:“在追求其历史道德信念上,没有比美国更具理想主义的国家。”因而在美国还未成为能超级大国之前,其奉行的是“孤立主义”继而是“门罗主义”,表示我不屑于欧洲的肮脏外交手段,而保持自身的道德洁净。然而当美国发现自身实力已经可以主宰欧洲各国的命运时,其对道德的忠实信仰又使她感觉自身肩负有将她所信奉的价值观推行于世界,将备受 邪恶价值观侵扰的人民解救出来的责任。这种转变,由“威尔逊主义”发挥到极致。纵观20世纪美国每一次走出“孤立主义”的封闭,其领导人无不是利用道德对美国人的天生感召力:威尔逊使美国参与一战和小罗斯福使美国参与二战的理由都诉诸德国领导人在道德上的出轨,而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理由都诉诸共产主义的邪恶本质。
欧洲的外交传统理念过于尔虞我诈,外交仿佛变成了一种互相欺骗的艺术。但美国的外交传统理念又过于幼稚,妄想跨越国家自身的利益而追求一种虚幻飘渺的普世价值。基辛格试图在这两者之间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基辛格的现实主义思想:从国家至上到均势
17世纪法国主教黎塞留开创了“国家至上”的现实外交。强调国家利益的黎塞留在外交上打败了强调宗教热情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在基辛格看来,黎塞留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他是唯一抛弃中世纪道德及宗教束缚的政治家。基辛格试图用这个例子说明以僵化的意识形态来为基础的外交政策碰上不择手段的国家利益者未免太过不堪一击。这犹如两个参加格斗的选手,一方碍于规矩缩手缩脚招招不致命,另一方则为了保护自己不挨拳头无视规矩期望招招能把对方打倒。显然重视规矩的一方由于思想上的束缚更容易被打倒。当然格斗选手比赛是犯规赛后会有惩处以警示这种犯规,但外交不同于格斗比赛,所谓的“规矩”
都是大家长时间共同默认的,如果一方打破,没有更高的机制可以警示这种“违规”。因而在没有更高机制束缚国家行为的国际关系中,自己给自己套上意识形态的枷锁未免太过愚蠢。
但显然“国家至上”的原则不适用于所有国家。国家有强弱之分,可以说只有在两个实力相近的国家之间才有适用范围。当弱国面对强国,这里所谓的“国家至上” 原则应该是放弃与强国争夺小的国家利益以换取本身能存在于世上。基辛格后提到:“国家至上可作为个别国家的行为准则,但对如何面对国际秩序的挑战却未提供 任何答案。它可能导致某些国家有称霸的野心,或是形成国际间的均势。”显然没有一国希望有别国称霸而本国的利益被随时蹂躏,均势便无可避免地成为“国家至 上”原则之后平衡各国利益的有效机制。
基辛格认为:“均势很少是来自刻意的安排,反而是为了阻止某一国扩张的野心而形成的结果。”由于欧洲没有一个绝对霸权国家,而彼此距离又如此接近,因此任何一国稍有扩张之心,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抵制就能达到均势的结果。19世纪初四国同盟成功阻击了拿破仑的扩张,在维也纳会议后维持了欧洲近40年的和平。均势可以说都不是各国最初所竭力追求的目标,只是在缓解各国利益冲突时而达到的最优结果。基辛格认为均势正是各国互相妥协的最优方案,而更能让各国的 利益都最大化。因而他认为后“国家至上”原则的外交政策应该以均势为基础。
一战休战以后,美国威尔逊总统把一战的原因归于均势,他曾公开指责均势会制造不安,而且是建立在“虎视眈眈的觊觎及利益的对立”至上。但基辛格明显持完全相反的态度,他认为导致一战的发生正是欧洲各国抛弃了均势:“战前欧洲各国的领袖无视于历代维护均势的苦心,放弃了可免于最后摊牌的定期调整工作。”不同于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基辛格在有关和平的认识上可能更倾向于老罗斯福总统:“和平天生便很脆弱,惟有永远的保持警戒,以强者的武力及透过有志一同者的结盟,始能加以维护。”因此,在基辛格给出的对比之中,维持均势尽管复杂困难,均势确是和平的一大利器。
可以说基辛格试图在用他的均势思想说明现实主义外交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黑暗狡诈,唯己利是图。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和平的期望是普世的。从结果主义出发,达到理想结果的手段并不很重要。如果均势能比威尔逊所倡导的全球舆
论力量更能有效达到和平的目的,均势很理所当然的应该成为各国外交政策的基础。
均势、国家利益至上、实力、意识形态这些关键字贯穿始末,风云变幻,若是美利坚数百年后亦不复存在,放开表面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之形,走出狭隘的意识,体验其中的一些智慧,大概也正是作者想表达的
第二篇:大外交读书笔记
基辛格与“新全球均势”构想
——《大外交》1读后感
可以说,基辛格是均势策略的集大成者。从均势策略来讲,他不是创造者,确是很好的继承者,从均势的形成,演变到书中所认为的动摇、分裂,基辛格在浩繁的历史资料中游刃有余的抽丝剥茧,获得需要说明自己论点的部分,将均势问题做了再明确不过的叙述。作为一个学者兼政客,丰富的实践经历和踏实的治学作风,让他具有一定的优势成就了这部巨著,给学人们献上实实在在的文化大餐。
《大外交》于1994年出版,中文本在台湾学者顾淑馨,林添贵合作翻译后由海南出版社于1997出版与中国读者见面,最新一版于2010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的再版不但说明了其受欢迎度,更是说明了中国学者对外来经典著作虚心汲取。这本书洋洋七十余万字,所述历史绵延长达三百余年,其中包括具有故事情结的历史事实讲述,特色的人物构画,上下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对比,不同时代政策的对比,人物个性对政策制定的影响,以及不同人物的前后对比等。可以说,对比是本书的一大特色,通过对比基辛格将前后相差百余年的事件联系起来以更好的说明问题,如在书中作者提出:如果1918年巴黎和会上战胜国若也曾组成如维也纳式的同盟,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能不会发生2。虽然这种对比得出的结论有时候值得商榷,但在治学方法上可以给我们无限启迪。
《大外交》可以说是基辛格外交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也可以说是其一生思想的总结,更是一个建立世界新秩序构想的背景分析以及实现此种构想所构画的蓝图。可以说,作为一个学者(虽然很多人不认为基辛格不是一名学者),他对世界大势发展的时时关怀以及文人所具有的人文关怀在本书中得以体现。曾作为美国政府的智囊之一的他虽然出发点仍是美国国家利益,但所面临的时代发展大势使他寻找一种可以即从道德上又从实力上可以名正言顺的维护美国利益的策略。作为一位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者,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他将传统的“欧洲均势”发展扩展至“全球均势”。历史的发展和人生的际遇为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舞台,在尼克松第一个任期出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一职,在尼克松第二任期内以及后来福特总统任期内出任国务卿一职,真可谓使这位哈佛高材生风头出尽,博得声名。在中国问题上,他个人用均势的眼光对中国的认识清晰而透彻:“中国对我们重1亨利·基辛格 《大外交》 人民出版社 2010年7月版同上 第14页
要,并不是因为它力量强大,我们需要借助中国来加强我们在外交上的灵活性”1。因为“我们能随心所欲的选择时机干预世界事务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2”,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其他力量中心并努力在他们中间保持平衡3”。对于中美交往的问题他毫不掩饰的说明:中美两国的接近是由于客观的必要所使然,不是抽象的善良而是共同的利益,双方也共同认识到一种危险才促成两国关系的合作。他毕生致力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均势体系的构建,可以说和中国关系的缓和便是基辛格对新的均势策略的很好运用,这种努力在中美关系缓和和发展过程中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只不过因为种种因素的阻碍和两国间利益关系的向左使他并没有达到他所要达到的目的,比如想要用中国牵制苏联这个想法在最初时就被毛泽东主席否定:不要站在中国的肩膀上接近苏联4。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策略为美国解决当时的越南问题,中东问题和中美苏关系的 缓和具有一定的成效。
在本书中,他从“均势”策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征和不同国家和人物所秉承的政策不同而将其分为三大均势模式即他在本书最后所总结的即:梅特涅模式,以帕莫斯顿,格莱斯顿和迪斯累里为代表的不列颠模式,俾斯麦模式。本书将均势的起源追溯至红衣主教黎塞留主政时期法国,黎塞留跃出了传统的政治思想的束缚,将国家利益置于一切利益之上并为维护着至上的国家利益而周旋于周边势力之间,以实现终止他所认为的法国深陷重围的险境,耗尽哈布斯堡王朝的实力,防止法国的周围出现强大势力的终极目标。为了此,他甚至设法将当时进行的三十年战争予以延长以使中欧各国民穷财尽,从而成就一个强大的法国。在拿破仑革命后的维也纳会议,使均势原则获得极大发挥。法国代表塔列朗(又译为塔列兰)在形势极为不利于法国的环境中利用与会国之间的矛盾极大的维护了法国的利益努力为之做了相当的制度规范。但奥地利就没有那么的幸运,地缘上的不稳定性和民族的多样性外加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浪潮的影响更是给奥地利的国家生存状况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梅特涅为了保持本国的稳定性不惜采用在维也纳会议中所确立的道德约束即正统主义原则来制约各国的行为,虽说他这种举措在今天看来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并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终被抛弃,但是在当时他这种游走在各国之间,说服各国易中求同从而解救了困境中的奥地利还是1引自《白宫岁月
(四)》 亨利·基辛格【著】世界知识出版社 第1335页
2同上
3引自《白宫岁月
(四)》 亨利·基辛格【著】世界知识出版社 第1336页
4引自《中美关系史(1972——2000)》陶文钊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1页
值得肯定的。基辛格认为,梅特涅模式建立后,维持了欧洲几十年的和平,以正统原则为各国利益协调的基础,通过国家间的结盟来约束和束缚来达到各国力量的均衡。梅特涅运用自己的外交手腕有效地调整奥国与俄国、普国及英国之间的关系;利用四国同盟保护地缘政治上的安全,又以神圣同盟保护国内的安定。与此同时并没有抛弃战败的法国,实为二战之所以爆发提供了经验。基辛格认为:如果保留一个对现实不满的对手,这就是逼迫对手去梦想恢复往昔的光荣,为再次征战埋下伏笔。因为凡有不服的国家几乎必可以找到不满的战败国为盟友1。由此可以看出注重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比是本书中作者的特色之一。相对于此的不列颠均势模式则是独立于大陆之外的自保模式,保证大陆内部各国处在均衡的状况下便是英国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而不主张过度的干预大陆事务,英国的这种策略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和美国建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战略颇为相似。俾斯麦模式则是“尽可能多地多方面地建立亲密的国际关系,建立重叠的联盟体系,并运用有限的影响力以缓和交锋双方的诉求,以前述手段防范反对均势的挑战2”。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缺乏共同价值的基础上寻求与各国之间的共同利益以建立联系,但是这需要在众多的矛盾关系中分清利弊和果断的作为才可以维持,所以在俾斯麦之后并没有走的太远。
此后的均势发展在各国所维护的国家利益面前显得难以达成所需的基础,民族国家的出现使得国家关系因着自身的利益需要而逐步走向无政府状态,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变得十分困难。俾斯麦之后国家所谓的关系没有了共同的价值基础而是共同的利益,正所谓国家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在现实政治逐步成为国家间处理事件的基础的时候,所谓的道德水准和均势都被弃之一边。对此最好的说明便是一战的爆发和二战的继续。一战后的利益纠纷问题使得两次大战之间的二十年被许多史学家成为是休战的二十年,最有代表性的便是爱德华·卡尔的《二十年危机》,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的利益纠纷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留下祸根。二战后的延续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给战后的世界也带来无限伤害,许多学者也在致力寻找构建一个稳定的国际秩序,基辛格将世界纳入均势体系是一种,布热津斯基全球大棋局也是一种(笔者认为大棋局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讲与均势理论有几分关联),近年来对新的国际秩序的构建呼声在国际舞台风声云起,但是在公平和平等这样根本无法绝对实现的环境下是1亨利·基辛格 《大外交》 人民出版社 2010年7月 第73页同上 第150页
难以满足各国要求。现如今及其以后一段时间内大国主导国际秩序是不会有大的改变,但是大国主导并不是意味着大国随意志而控制世界,在新的秩序构建方面,笔者是十分赞同基辛格的观点的:“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二十一世纪,与其他国家一样,必须学习在需求与抉择之间行走,在国际关系不变的常数与政治家的裁量会变的因素之间取得均衡体系”1。“具有美国这样理想主义传统的国家,不能以权力均衡作为新世界秩序的标准来制定其政策”2,但“美国要以道德共识去支撑均势,乃是合理的做法,美国必须尽其心力,在全球坚守民主政治信念的基础上建立最大可能的道德共识”3。基于基辛格出发点是站在美国方面的,但是这种新的环境下的均势构想并不是没有意义。
当前的这个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主宰世界也不能脱离世界,而是融入其中,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基辛格为美国设计的方案,也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全球化过程中,每个国家都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基辛格这本书给我们无限的警醒,无论在任何时候,即使不是全球性的均势体系,地区性的均衡系统总是存在的,正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国家和地区间势力没有适度的均势保障是不利于整体发展的,未来的世界更需要协调各方力量的变化使世界在风起云涌的力量变化中保持相对的和谐,在没有超越国家力量之上的国际政府调节的情况下,从法理上讲,各国在地位和国家主权上的平等性使各国谁都不愿屈从于任何强国,但是在无政府状态下弱肉强势的丛林法则仍适用于当前的国际局势。新的影响因素不断涌现,而最基本的利益关系却没有改变,在地区间,在国家间,只有据自身相对均衡的力量协调彼此间的利益,或者是牵制,这样才会使整个世界处在一个稳固的关系网中,这样的关系网在没有被以外因素打破的情况下对于世界各国间的和谐相处具有很大的保障作用。
参考书目:王绳祖 国际关系史(第十卷)[M]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3月版
2理查德·尼克松.【美】尼克松回忆录(中)[M]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0年12月版亨利·基辛格.【美】白宫岁月
(四)[M]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年1月版 4亨利·基辛格【美】 大外交 [M]海南出版社1998年1月版 1亨利·基辛格《大外交》 人民出版社 2010年7月版 第801页同上 第822页同上第823页保罗·肯尼迪.【美】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6年1月版德瑞克·李波厄特.【美】 五十年伤痕—美国的冷战历史观与世界(下)[M]上海三联书店 2008年6月版约翰·伊肯伯里.【美】.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7月版韩一敏 略论尼克松均势外交战略中的中美关系[J] 《榆林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徐阳阳,“试析中美关系中的美国因素”[J],《传承》 2010年第27期徐刚雁“论中美关系正常化迟缓的美国因素”[J],《理论学刊》2010年第12期
第三篇:读书笔记1:五四运动前的外交
《1919:一个人和他的国家》马小军
读《2009随笔》
一、顾维钧其人
顾维钧,江苏嘉定人,1888出生,1904年入纽约库克学院,一年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国际法与外交学,获法学硕士的哲学博士学位。1912,驻美公使张荫棠向他转达了袁世凯力邀其回国担任秘书的电报,此事是首任民国总理唐绍仪力荐的。回国后,担任外交部参事。唐绍仪将其女许之。1915年任美国公使。
当日本向袁世凯政府面交“二十一条”后,中日秘密交涉时,日方坚持排除中方代表顾维钧参加,因其有英美背景。
巴黎和会上,顾维钧此后曾任中华民国政府外交部长、财政部长、驻法俄英美大使,近代所有外交交涉均参与。1956出任海牙国际法院大法官并曾任副院长。1967退休后定居纽约,1985年去世。
二、中日“二十一条”问题提出1、1914一战爆发,袁世凯政府宣布中立。日本以为抓住了一个扩大在华权益的天赐良机。
2、8月,日本对德宣战,佯攻德国在远东和山东的军事目标。德国无暇东顾,有意将胶州湾权益无条件交还中国。但北京政府不敢理会,并照会各国,划出胶州湾地区供德日交战。
3、11月,日本攻陷青岛,德国在山东权益悉入日本人之手。袁世凯正加快帝制步伐,需要列强支持。日本便向袁世凯面交了意欲一口吞下中国的“二十一条”。
三、一战中中国的参战问题
1、中国——中国袁世凯政府本是中立的。中国国内南北政权对立;北京府院相争。中国是否宣布参战成了列强争夺在华利益的口实,一时间竟成为外交内政诸多矛盾的焦点。此时,中国北京政权内部大总统黎元洪与内阁总理段祺瑞之间府院之争如火如荼。黎反对参战,段则成为美日以参战贷款为饵争相控制的对象。
2、美国——1917,美国姗姗来迟地宣布对德绝交并参战,同时要求中国参加协约国作战,希望以此制约日本在华扩张。
政府援华两亿美元战费案已提交国会。须经国会辩论,期限不知,且须中国以出兵为条件,专款专用。
3、日本——日本认为中国参战将危及它在山东的权益而反对中国参战。此时它与英法俄意四国交涉,以战后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为条件支持中国参战。
允许段氏以此贷款编练参战军,借此武力先清内乱。中国只要增援欧洲物资及派出民工,无须真的派遣部队。
因此,日本意见正中段氏下怀。宣布参战,黎、段摊牌。黎电召“辫帅”张勋晋京调停,反被张挟持,演出一幕引狼入室,复辟丑剧。
结果——段氏终于得以宣战,此时欧战已近尾声。战争中,中国除增援物资之外,共派出十
七万劳工充当挖掘工事的苦力,最终回国者甚少。
此后,日本利用段急于武力统一中国之机,多次以借款为饵,与北京政府签订条约,扩大了其在山东的权益。段氏钻入了日本设置的外交陷阱,为而后的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埋下毒种。
四、一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讨论中国山东问题
1、中国:一战中国突然成为战胜国实在是天大的误会,举国欢庆。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的《十四点和平宣言》勾勒了一幅战后各国平等的世界和平蓝图,为中国人所欢迎。北京大学学生游行到美国使馆高呼“威尔逊大总统万岁”。
中国积极备战和会,而日本却以中国参战不力为同,妄图取消中国与会资格。顾维钧多方游说,终于获得资格。
2、会议席位:此前美日等在拉拢中国参战时曾许诺,战后和会将视中国为平等大国,中国希望派出与大国同等数量的代表。但是,参战国与会席位分为三等:一等英法美意日,每国五席;二等巴西等国,每国三席;中国为三等,两席。当代表团名单公布时中国代表团抵达巴黎时,和会已经开幕了十天。
中国代表团:外交总长陆征祥;外交次长王正廷;驻英公使施肇基;驻美公使顾维钧;驻比公使魏宸。还有其他公使、专家、外籍顾问共52人。阵容豪华。
3、会议中讨论中国山东问题:1919年1月27日,日本代表提出讨论山东问题并主张不让中国参加。美国坚持邀请中国代表申诉。中国派出顾维钧和王正廷与会,指定顾氏发言。但中国没做任何准备,顾提请中国研究后讨论。1月28日,顾在会上即席做了30分钟的慷慨论辩。顾的发言是中国外交史上空前成功的外交演讲,当场置日方于尴尬境地。发言完毕,法国总理会议主席克雷孟梭立即大声道贺。其他国代表也纷纷上前祝贺。中国代表团离场时受到多国道贺,场面之热烈与日本代表牧野离场时的冷落成鲜明对照。
4、列强态度暧昧,美国阐明立场:但顾的演说只是暂时扭转了被动局面。日本政府即转向北京施压。后来,列强对中国山东问题态度暧昧。美国总统威尔逊最后阐明了对山东问题的立场:
1、中国政府彻底衰弱腐败,使美国维护亚洲风险太大;
2、日本应有生存空间。
3、如果谈判破裂,美国不会为山东对日作战。
5、最后裁决:对德和约中将山东问题从中国问题中单独列出,即《凡尔塞和约》。至此,中国在山东问题上的外交完全失败,顾的努力付之东流。
五、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迅速诱发了改写中国现代史的五四运动
1、会议消息传到中国:时任外交委员长的王大燮不满北京政府态度愤而辞职后,打电话给好友蔡元培。蔡当即召开学生代表会议宣布外交失败的消息,导致次日北京学生大游行。
2、是否签字:在和约是否签字问题上,代表团内部产生分歧,最后除顾以外,都借口退缩。最后的交涉工作全都交给顾一人,北京指示是“自酌办理”。顾在签字之时拒签字,并发表拒签宣言。拒签也是他们深受五四运动爱国精神感召的结果。并不是史书所说“被迫拒签”。拒签反获国际社会同情,收到哀兵之效。
3、中国因签署了《对奥和约》得以加入国联。由于顾的外交才干,出席国联全权代表,后
又当选为国联理事会主席,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4、巴黎和会期间,北京徐世昌政府推行“无约国外交”,中国掀起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热潮。
5、中国政府虽拒签了《对德和约》,但北京政府后来推进了对德关系正常化。1921《中德协约》签订,德国宣布放弃此前所有在华不平等特权,这是近代中国与西方大国签署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六、和会后,山东问题成为了中日悬案。后来的华盛顿会议解决1、1921年美国邀请八国参加华盛顿会议,讨论战后军备控制和远东——太平洋问题,以兑现美国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实施,遏制日本。
此时中国内战不断,希望借此会收回权利。组成130多人代表团赴会。但政府竟无经费,电请各省摊派帮助。
2、会议就此磋商多次,1922中日双方签署《关于解决山东悬案条约》:日本将胶州租借地还给中国,中国赎回胶济铁路,日本放弃德国在山东特权,日军撤出山东。
中国山东问题自一战起历时八年,终获解决,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如开放原胶州租借地、支付高额赎金。
3、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外交,是中国政府第一次被平等的邀请参与国际论坛,第一次收回丧失的部分国权。
小结:由“21条”秘密签订,中经巴黎和会,终至华盛顿会议,围绕山东问题展开的旷日持久的夺回国权的外交干涉,竟成为中国近代外交史的一个缩影。
第四篇: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
译作《大外交》是中国的老朋友、美国前国务卿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的一本著作。本书既有经验的系统梳理,也有理论学识的丰富研究,对我们了解外交现象、洞悉外交本质大有裨益。而这既得益于基辛格的学者身份,又得益于他丰富的政治经验。
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于1957年至1969年在哈佛大学任教,担任过美国尼克松政府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及福特政府国务卿。在政治观点上,基辛格倾向于保守主义的政治哲学思想,强调行动自由观点,在国际关系理论上突出均势理论,并提出有限战争理论。基辛格的主要著作有《核武器与对外政策》、《选择的必要:美国外交政策的前景》、《国家的战略问题》、《美国对外政策(论文三篇)》、《白宫岁月》、《**年代》、《大外交》、《和平、人生与哲学---池田大作与基辛格对谈集》、《美国需要外交政策吗?》、《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尔累与和平问题,1812-1822年》、《麻烦的伙伴关系—对大西洋联盟的重新评价》等。此外在政治事件中基辛格对于中美关系做出过巨大贡献,1971年基辛格的秘密访华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大外交》(Diplomacy)涵盖广泛。首先,这是一本国际关系史著作,时间上从“三十年战争”记述到冷战后的国际秩序。其次,这是一本美国外交史专著,本书大部分是对美国20世纪百年外交的梳理。再次,这是一本政治学理论,尤其是国际政治学方面的理论著作,本书的大量论述都超越了经验的层次,极富哲理。最后,这是一本分析当今世界格局和现实政治的书,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双重视角,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的有力结合。
本书共分为31章。除第一章和最后一章是对世界秩序及走向的看法外,作者以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与以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为代表的理想主义为两条线索,记述了1618年至1648年欧洲的“三十年战争”至冷战后的世界新形势之间的重大国际事件,论述其外交运作,点评其优劣得失。其中大事件包括三十年战争的进行,维也纳会议的召开,1871年德国的统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凡尔赛和约的达成,苏德协定的签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冷战的爆发,朝鲜战争,苏伊士运河危机,匈牙利事件,柏林危机,越南战争,三角外交以及冷战的终结等等。
读完本书,我也获益匪浅。下面说说我的收获。外交是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外交以国家利益为基点,以国家对外目标为指挥。现代外交除了受对象国家、国际环境、决策者的影响外,国内的民意,社会舆论及国内权力部门的相互制衡(如美国三权分立下国会对行政部门的制衡),利益集团,跨国公司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总之,考量一国外交,离不开国际,国内,个人和集团这些重要因素的作用。
外交作为一种政治上的相互博弈,对信息的要求很高。既要知己知彼,又要消除不必要的误解。同时,当代外交已不仅仅只关注政治问题,经济,文化,环境,国际犯罪等众多新问题也已列入一国外交的职权范围之内。
国际政治思想流派中虽有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之分,但是,外交必须以一国利益的现实为基础,“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有恒的利益”才是一国外交本质的追求。同时,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不能排斥天下一家的先人遗产。这一点上,我赞赏美国在其外交政策中较他国有更多的理想主义成分,追求道德与正义,当然美国外交政策的现实主义取向,也着实令人担忧。总之,要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
在《大外交》一书中,作者基辛格描述了自三十年战争至冷战的结束近三百年的历史,再现了黎塞留、拿破仑、俾斯麦、梅特涅、史特莱诗曼、威尔逊、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戴高乐、尼克松、毛泽东、周恩来、里根、戈尔巴乔夫等那些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各国政治家的风采。而在书中所描述的众多伟人中,我最崇敬的是俾斯麦。
奥托·冯·俾斯麦(1915—1898年),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是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称为“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为德国的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
俾斯麦1815年4月1日出生在普鲁士一家大贵族地主家庭。在他12岁时,他进入了中学,但受到同学排挤。但他并不感到灰心,反而勤奋向上,学会英语、法语、俄语、波兰语、荷兰语,使其成为一个多语言的天才,并为其日后的外交官生涯打下基础。他曾经就读于哥廷根大学,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在其就读大学期间,他经常腰间佩剑,并牵着一只大狼狗。但却无心向学,并染上很多恶习,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1848年,德国爆发革命,俾斯麦在自己的领地上组织起军队,准备武力镇压革命。1851年~1858年,他担任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大使,1861年改任驻法大使,1862年他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正如俾斯麦任宰相后在邦议会上说的那样“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他的武力!”这既为他赢得了“铁血宰相”的称号,从他的早年经历中也可以看出,他属于主张使用武力的强硬派,而且很了解俄、法统治者的内心想法,这些为他日后利用欧洲各国的矛盾,在外交上纵横捭阖以实现德国的统一和强大打下了基础。
俾斯麦为实现德国的统一,主要是通过1864年的普丹战争(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1866年的普奥战争(Austro-Prussian War,又名七周战争或德意志战争)、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战争(Franco-Prussian War)这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的。
俾斯麦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的强硬,更在于他敏锐的洞察力和透彻的分析能力。这也体现在他实施“铁血政策”实现德国统一之中。
“铁血政策”第一步,1863年末,丹麦合并了属德意志邦联的施勒斯维希小公国。俾斯麦抓住了这次扩大势力的机会。次年初,俾斯麦联合奥地利对丹麦作战。俾斯麦之所以要联奥对丹,就在于是既解除了后顾之忧,又能增强对丹麦的力量。奥地利马上同意了普鲁士的要求,普奥联合向丹麦发出最后通牒,随即开始战争。丹麦战败,普鲁士得到了施勒斯维希,奥地利也得到了另一小公国何尔斯泰因。第二步,就是同奥地利争夺德意志盟主的战争。为了对付强大的奥地利,俾斯麦先联合意大利,意大利因威尼斯地区一直受奥地利欺凌,所以马上答应了普鲁士的请求,双方结成反奥联盟。然后,俾斯麦三次亲往法国,以领土报酬换得了拿破仑的中立。这样,稳住了法国。做好了这些后,俾斯麦对奥地利一再挑衅,要求奥地利将不久前从丹麦手中得到的小公国何尔泰因让给普鲁士,同时提出改革德意志联邦法案,以期排除奥地利在整个德意志的影响。面对奥地利预想中的反对,普鲁士就联合不少德意志小国对普鲁士进行“制裁”。于是普奥战争爆发。1866年7月3日,双方集结于萨多瓦村附近展开决战,结果,普军大获全胜。10天后,俾斯麦逼近奥地利都城维也纳。在有人提议一举占领奥地利全境时,俾斯麦没有听从,他知道在欧洲这个大均势里,其他强国不会坐视普鲁士势力膨胀,尤其是普鲁士的近邻、欧陆强国法国。果然,拿破仑三世出面进行了调停,普奥双方达成协议。奥地利宣布退出德意志,并将四个邦国和一个自由市让给普鲁士。这样,普鲁士就统一了德国整个北部和中部地区,建立起了一个北德意志联邦。而且,俾斯麦也知道普鲁士在中欧的独大,会招来俄、法等国的反对,所以,保留奥地利对日后的外交斗争有利。第三步,兼并德意志南部紧邻法国的四个小邦国,实现最终的统一。同时,俾斯麦对法国境内富裕地区阿尔萨斯和洛林也很感兴趣,早已垂涎三尺。这样,普法战争就不可避免。于是,他稳住俄、奥等强国,于1870年发动普法战争,次年大获全胜。普鲁士军队开进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并在凡尔赛宫镜厅,宣布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帝国成立。依靠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德国终于实现了统一。
《大外交》对外交运作与国际关系的深刻剖析,对我们大有裨益。
第五篇:新时期外交
“外交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国家领导人既是最高指挥员,又是冲锋陷阵的士兵。”前外交部长李肇星曾如此写道。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履新不足70天,足迹几乎遍布世界各大角落,外交活动的密度和力度可谓空前,自信、务实、富有人情味等特色日益被外界所认可。
出牌更积极主动
以往中国外交大都跟着事情转,有着如季节更替般的冷热变换,但过去两个多月中国外交始终维持在很高的热度,随着主席、总理的先后首访掀起一波波高潮,并在心态、姿态、行动、理念上都呈现出更多的积极担当。
当选主席后的第4天,习近平就在北京会见了来访的美国总统特别代表,第7天就偕夫人彭丽媛踏上首访之旅,先后访问俄罗斯和非洲三国,并出席金砖国家峰会。此后,新一
届领导人在双边和多边场合频频亮相。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指出,过去外交一般有事了就转得快一些,事少就转得慢一些,新近则呈现出更积极主动的态势,一方面确有不少事情需要去处理,另一方面新领导集体也想做一些事情,客观上的需要加主观上的意愿,促使我们更主动地出牌,这也反映出当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更为重要。
更注重“组合牌”
在新领导集体会见的外国高官中,有近邻,有远朋,有大国元首,也有发展中国家领导人,通过这一系列外交活动推进全方位的外交政策,体现出“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布局。
有分析指出,过去中国外交比较“向西看”,外交重点主要集中于同美国、俄罗斯、欧盟等的大国关系及一些战略要地,新一届政府的外交布局则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特点,除维持与大国良好的双边关系外,更加注重发展与邻国、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关系。
在原有政治、经济、安全方面的外交之外,当前外交也更注重统辖能源、军事、金融、人文交流及民间外交,在公共外交上也开始更多新的尝试。
善于打“人情牌”
访问印度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接见来访的印度青年代表,深情回忆早年访印的情景,一下子拉近宾主距离。此前的首访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演讲中多次用故事打动人,给往访国人民留下亲切、温暖的印象。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锋提到,习近平在媒体的聚光灯下显得十分温和,放松自如,还在演讲中加进不少自己当场的思考和发挥,这种在国际场合的自信从容,给外界留下非常重要的印象,也给中国外交注入“个性”和“气场”。
外界也评论认为,中国领导人的访问富有人情味,有助于双方增强互信,减少猜疑,同时具有外柔内刚的特点,在涉及中国领土、主权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的发声铿锵有力,体现出“强势不强硬,自信不乏务实”的风格。
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也正如习近平主席明确告诉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那样:“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第二,关于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还提出,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这面旗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合作共赢”的理念。合作共赢是国与国之间更好的、更和谐的共处方式,追求的是一种1+1 >2的和谐发展,既利人,又利己;既合作,又竞争;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激励;既不是逃避现实,也不是拒绝竞争,是以理性的态度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第三,关于新型大国关系。在国际关系中,大国关系是国际局势的导向性因素,也是国际格局的重要塑造性,因素。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的大国政策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最近两年来,中国倡导的新型大国关系成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短短的时间,新型大国关系从理念变成了推动现实的巨大力量,凝聚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世界局势的科学判断、对国际关系发展历程和中国外交实践的科学总结。这一理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针对性强。第一,针对的是国强必
霸、崛起必战的传统逻辑与思维;第二,针对的是意识形态偏见和零和游戏为代表的冷战思维;第三,针对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包括大国之间利益交融的现实;第四,针对的是中美之间共生共存、既竞争又合作的复杂关系;第五,针对的是世界各国对中美关系未来的期许与担忧。针对这五个方面,新型大国关系理念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中国要走自己的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国家利益和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中国无意称霸,更无意争霸;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双方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中美关系的本质特征,不是“你输我赢”的零和关系,而是互利共赢的关系;中美两国合作好了,就可以做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
中国倡导的新型大国关系始于中美关系,但远不止于中美关系。新型大国关系理念将成为引领中国发展未来与世界备大国关系的指针,也将成为中国对世界和平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外交新理念远远不止上述三点,“命运共同体”等新的理念同样引起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必将催生中国外交的新面貌,推展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二、中国外交的新布局
新的历史起点呼唤新的外交布局,新的外交布局必然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全方位。领导人的外交活动最能体现一国外交的宏观布局。最近一段时间,习近平主席的两次出访、李克强总理的一次出访和中国举办的国际活动、接待的外国领导人已经充分展现了中国外交的全
方位布局特色。中国领导人的出访国有大国强国、也有小国穷国,有近在咫尺的邻国,也有远隔万里的非洲、拉美国家。中国主办了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习近平主席也出席了在南非召开的“金砖国家”峰会。中国领导人出访的地区有国际热点地区,接待的外国领导人也有热点国家的领导人。中国领导人外交活动的每一个“点”都是有考究、有思量的,这些点串起来,就是中国外交的恢宏布局。兼顾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兼顾了周边国家、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兼顾了双边合作与多边舞台,也兼顾了公共外交与热点问题。第二,宽领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人文等各个领域。首脑外交既谈政治,也谈经济,既推动经贸合作,也推动人文交流,同样也会探讨人类共同挑战的应对之方和国际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之道。习近平主席第一次出访是到俄罗斯和非洲。在俄罗斯,双方共签订32项合作文件,数额大,期限长,被称为“世纪合同”。仅能源领域的合作就涵盖油气、核能、电力、煤炭、新能源等多个行业,贯通上下游各领域产业。双方还就两国地方合作形成重要共识,开辟了中俄互利合作的新领域。习主席和普京总统共同出席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双方商定明后年互办青年友好交流年,大幅增加互派留学生名额。习近平主席访非期间共签署了40多个合作文件,包含一批有利于非洲国计民生的大项目。习主席还宣布了一系列支持非洲的措施,包括加强对非援助、投融资合作、职业人才培训等。在非洲,习主席还出席了我国援非医疗、文教等项目的启用仪式,鼓励中资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造福当地人民。2013年6 6
月8日,习近平主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中美元首第二场会晤。两国元首介绍了各自国内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并就中美经济关系深入交换意见。这既是中美两国的相互交底,也是两国元首之间的一种治国理政经验交流。这在中国与其他大国元首之间的交流中并不多见。第三,多形式。多形式、甚至不拘泥于形式的外交活动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外交事务成竹在胸、驾轻就熟,仅仅几个月时间,就通过多种外交形式,谱写了外交的开篇之作。首脑外交是重中之重。今年“两会”以后,习近平主席作为国家元首、李克强总理作为政府首脑,他们的出访带动了世界的“中国风”。短短80多天的时间,中国高层领导人已同世界上50多个国家领导人在双边和多边场合会面。特使外交承担重要使命。刘延东同志作为中国领导人的特别代表于今年2月赴韩国,出席了韩国新任总统朴槿惠就职仪式。今年5月,中国接待了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的特使,在朝核问题山重水复的时刻,给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带来了新的转机。“庄园外交”是近来国际媒体热炒的一个话题。6月7日至8日,习近平主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中美两国元首围绕共同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主题,就双边关系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坦诚深入交换意见,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取得了重要积极成果。
第四,谋长远。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工作重视战略思维,立足当前,但重点在于谋长远。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开展的“庄园外交”谋的就是中美关系的长远、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长远,是在做一件对中
国、对美国、对全世界都利在千秋的大事。同样,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期间,非洲国家领导人提出,基础设施落后是当前制约非洲发展的主要瓶颈,希望中国支持帮助。‘“和谐世界”理念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脉相承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在冷战时期,由于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国通过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甚至采取与一些大国结盟或准结盟的策略,反对形形色色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冷战结束后,中国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推动自身和世界的发展放在维护自身安全与世界和平同等重要的地位。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国陆续提出了新安全观、新文明观、新发展观及“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在追求自身发展和强大的同时,努力实现与他国和平共处、共享繁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和谐世界”新理念的目标——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是对我国外交政策宗旨的继承和升华。在和谐世界中,各国内部的事情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国平等协商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享有平等参与权与决策权。各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将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基础之上。“和谐世界”新理念的这些主张,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集中体现。“和谐世界”理念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由于各种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曾长期游离于国际制度之外,并对战后国际秩序抱有批判、反对的意识。在外交实践中,中国扮演着革命者的角色,试图建立一个全新的国际秩序。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融入现有国际机制,特别是各种国际经济组织,搭上经济全球化的列车,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参与多边机制的增多,中国对多边机制及其运行规则逐步有了全面的认识,对国际秩序的认识也逐渐发生变化,从现有秩序的批判者向有保留的认同者、建设性的融入者转变。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尽管现存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包含着大国政治、维护西方发达国家政治经济利益的不合理成分,但也存在尊重各国主权和人权、照顾发展中国家及对大国力量进行制约等积极因素。当前国际秩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合理的一面正在受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冲击,而不合理的一面未能得到改变。中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改革的方式使其更为公正合理。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希望作为一个建设性的合作者,通过积极参与制定、修改国际规则,参与国际制度建设,逐步改正其中不合理、不公正的地方,使之能够反映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近年来,中国在联合国改革、朝核六方会谈、东亚区域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建设、反恐、防扩散等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已成为世界体系的建设性参与者、国际矛盾的积极协调者、周边秩序的务实塑造者。
习近平完成今年外交布局 收官之作
新一届领导集体外交轮廓清晰
自今年3月履新以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4次出访,足迹遍布亚非欧美,不仅已对13国进行国事访问,还在4个重要的国际多边舞台悉数亮相,5次“习普会”、2次“习奥会”引人瞩目,与40多国领导人或政府首脑的会见、寒暄也颇受关注。
昨天,习近平与夫人彭丽媛从巴厘岛的APEC会场归来,为今年外交布局收官之作画上圆满句点,进一步勾勒出新一届领导集体外交开局的清晰轮廓。
>>出访·行程
半年与40余国领导人会见晤面
当选中国国家主席仅隔一周后的3月22日,习近平就携夫人彭丽媛从北京飞抵俄罗斯,开启任内首访。
不到7个月时间,习近平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从白雪皑皑的俄罗斯到骄阳似火的非洲,从远隔重洋的拉美到举世瞩目的中美会晤,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亚到海上丝绸之路的东南亚,从G20峰会到上合峰会,再到APEC峰会,这位新一届领导人昼夜兼程,马不停蹄。
首次出访的日程安排就异常紧凑。3月22日至30日的9天期间,习近平出席了66场活动,与32位国家元首及政要举行会谈和会见,发表20多次演讲和重要讲话,并出席10多场人文和公共外交活动。
“一路风尘仆仆,不辞劳苦,或冒着零下20度的风雪,或顶着炎炎烈日,完成一站又一站的访问,有时一天内不间断工作15个小时。”外交部部长王毅如此描述。
南非金砖会晤期间,习近平一天参加9场活动,到夜里12点还在进行最后一场双边会见,没时间吃晚饭。对这样的出访之旅,习近平说“不是痛并快乐着,是累并快乐着”。
美洲之行,中国领导人首次访问特多以及英语加勒比国家,与8个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举行会谈。无论是几万人口的小国,还是1亿人口以上的大国,均以诚相待。
中亚四国之行,习近平沿古丝绸之路一路西行,所到有沙漠绿洲阿什哈巴德、“苹果城”阿拉木图、重要枢纽塔什干、“东方璀璨明珠”撒马尔罕、天山山城比什凯克等。其间还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参加G20峰会,近45个小时里密集与会,还同10余国首脑双边会见和寒暄。
东南亚之行,习近平对印尼、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在巴厘岛APEC会议发表重要演讲,并与俄罗斯、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智利等国领导人会见。
在一系列双边多边会见中,今年6月在美国安纳伯格庄园上演的“习奥会”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两场会晤,一场晚宴,一同散步,这场“不打领带”会晤交流时间加起来超过8小时,被视为中美高层交往的一个创举。
>>出访·礼遇
诸多破格和特殊礼物
习近平4次出访共对13个国家进行了正式国事访问,各国政府均高度重视中国国家领导人到访,给予最高规格礼遇和热烈欢迎。
在莫斯科,如俄媒所述,“普京像接待稀客一样迎接习近平”,11辆警车开道,总统骑兵仪仗队首次在克里姆林宫列队欢迎外国元首,普京携“超豪华阵容”举行欢迎仪式,连续陪同习近平8小时,习近平还成为第一位到访俄联邦武装力量作战指挥中心的外国元首。结束访问前,习近平收到一份特殊礼物——父亲习仲勋当年访苏时的照片册。
在非洲,习近平夫妇受到“像非洲的阳光那样温暖热烈”的夹道欢迎。抵达刚果共和国时,萨苏总统带所有内阁成员和外国驻刚使节等数百人前往迎接,访问的短短24小时中更是全程陪伴习近平出席9场活动。
在拉丁美洲,特多总统、总理共同出席习近平的多场活动,哥斯达黎加民众和少年儿童夹道欢迎习近平到访,墨西哥总统为习近平举行多年来少见的隆重欢迎仪式。
在中亚,习近平同样受到诸多特殊安排的礼遇。抵达土库曼斯坦时,少年儿童按照当地迎接贵宾的礼节为习近平献上鲜花、面包和盐,而在乘车前往“复兴”气田的1个多小时车程中,沿途近10万民众身着节日服装夹道欢迎。
在哈萨克斯坦,73岁的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亲自在机场迎接习近平,陪同前往下榻酒店途中兴之所至,干脆叫停车队,邀请习近平信步走上大桥观看城市夜景。访问期间,两位领导人一同乘坐中方专机赴阿拉木图,在飞机上共进早餐,促膝长谈。
在乌兹别克斯坦,手工匠向习近平献上耗时8个月手工织就的丝毯,赠给尊贵的中国客人。在吉尔吉斯斯坦,阿坦巴耶夫总统在总统官邸设“家宴”款待习近平,总统夫人、孩子身着中式服装热情迎接,习近平则依照当地习俗穿上总统一家赠送的当地传统服饰。
在印度尼西亚,习近平成为首位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的外国元首。抵达马来西亚时,总理纳吉布夫妇特设家宴欢迎习主席夫妇,两人“一见如故”。
>>出访·演讲
交谈用词多来自“群众路线”
出访期间,习近平发表了数次重要演讲,语言形象生动,频频引用诗词、俗语、歌词和感人的故事。
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为人称道,演讲数十次被听众的掌声打断,当习近平在演讲中提到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热播时,引得全场笑声,而讲述起中国年轻人蜜月旅行爱上非洲的故事时,引人不禁动容。
在印度尼西亚的演讲中,习近平将中国印尼关系比喻为美丽的梭罗河,提到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的两国友好交往,提到《红楼梦》对印尼奇珍异宝的形象描述,提到印尼海啸后当地群众见到中国救援队学会了用汉语说:“中国,北京,我爱你。”
在不同场合的演讲中,习近平多次说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说到国家之间民心相通、心心相印的重要,也多次提到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是传递友谊的正能量,为亚洲和世界带来的是发展机遇而不是威胁。
而在多边峰会上,习近平的演讲更以真诚铿锵之音触动听者。金砖会晤上,习近平以“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谈彼此合作,提出坚定对自身发展道路的自信,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
在G20峰会上,习近平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强调国家间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明确表示中国有条件有能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世界经济带来更多正面外溢效应。
习近平在多次演讲中谈及中国改革,劲道十足。在G20峰会上他表示,“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远近兼顾、深谋远虑,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在APEC峰会上更指出中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改革要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敢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
>>出访·收获
签署百余政府间合作文件
4次出访,硕果累累。访问俄罗斯期间,双方共签订32项合作文件,数额大,期限长,被称为“世纪合同”,领域的合作横向涵盖油气、核能、电力、煤炭、新能源等多个行业,纵向贯通上下游各领域产业,提升中俄务实合作水平和层次。
访非期间,共签署40多个合作文件,包含一批有利非洲国计民生的大项目,金砖会晤上务实合作取得新进展,在财金、经贸、科技、卫生、农业、人文等近20个领域形成新的合作行动计划。
访问拉美期间,与三国共签署24项合作文件。此行被视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开拓外交新局面、完善外交总体布局的又一重大行动。
中亚之行与四国共签署38份政府和企业间合作协议,涉及领域广、数额大、时间跨度长,开启地区睦邻友好合作新前景,开创了丝绸之路共同发展新纪元。
在东南亚,将中国与印尼、马来西亚关系定位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政治、防务、安全、经济、航天、科技、海上等推进合作。
在圣彼得堡G20峰会上,继庄园会晤后中美两国元首再次相见,被认为“会见时间长、议题广、基调积极”。习近平直言亚太是中美共同利益体现最充分的地区,两国合作面大于分歧点。
>>点评·布局
先外后内先易后难外交布局完整呈现
昨天,习近平今年的第4次出访落下帷幕。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表示,习主席此访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际上是新一届领导人就位以来,外交布局的一个收官之作。
“如果把前3次访问连起来看的话,充分体现中国外交大的格局、大的结构”,曲星提到,习近平履新后的外交轨迹,“到的都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所选择的都是非常重要的国家”体现中国外交大的气势与布局,外交结构已非常完整地呈现出来。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分析认为,新一届领导人在外交上的“打法”可总结为“先外围后内线,先易后难”。从4次出访的安排看,习近平先巩固俄罗斯、非洲这些“兄弟”,然后到拉美,把外围先跑了一圈,巩固一下,然后开始处理两个棘手问题。
“中国外交当前的棘手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中美之间缺乏信任,一个是周边关系有所紧张”,金灿荣提到,习近平先从中美关系入手,再处理周边关系,所含的逻辑是,先将外围基础打好,把中美关系稳定好,再来处理周边这个难题。
外交学院副院长秦亚青表示,“从整个状态看,中国外交的布局大轮廓已经明确”,从外交开局看,与大国的关系、与世界超级大国的关系、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这三个主要点都已突出出来,布局非常清楚。
>>点评·意义
收官之作有意外之财对周边秩序作出贡献
金灿荣提到,APEC会议上,中国有“意外之财”,如果美国总统奥巴马来参会,美国会分享很大的影响力,但奥巴马因国内因素无法前来,习近平成为峰会上当仁不让的主角,使其东盟之行“很出彩”。
秦亚青提到,习主席此访体现周边是中国非常重要的外交方向,东亚到亚太这个区域,对中国整体发展、实现民族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新一届领导人也非常关注和重视周边,习近平此访之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外交部长王毅的足迹也已遍布周边。
“亚太将来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秩序,中国在这个秩序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想通过习主席参加这次会议,很清楚地表现出来”,秦亚青提到,习近平此次参加APEC会议,明确释放出几个信号,即中国会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对地区多边秩序作出支持和贡献,对该地区国家的合作具有积极意义。
周边是中国外交安身立命之所,习近平此行一定程度上消散笼罩在周边的疑云。秦亚青提到,习近平在会上再次表明鲜明态度,支持东盟作为重要的地区组织,发挥主导作用,这点很重要。
秦亚青指出,东盟在本地区的制度规范、协调磋商上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力量,地区大国、世界大国对此是支持还是阻碍,是积极投入还是消极应对,对地区局势有直接影响。“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对地区多边、区域性的合作给予高度重视”,秦亚青认为,从这方面看,今后中国将加大在这个区域的积极参与,作出应有贡献。
>>点评·风格
大国风范积极进取外交开局可打高分
金灿荣总结新一届领导人的外交风格,认为在战略上坚持和平发展,在战术上有四个风格:主动性、全面性、底线原则、个人风格。他提到,新一届领导人在外交上积极主动出牌,强调合作共赢的同时也强调要守住底线,并且讲话很有风格。
这个外交开局可以得多少分?“应该是个高分吧”,金灿荣提到,习近平在不到7个月时间里4次出访,总体非常成功,“我昨天从美国回来,他们的评价是印象很深刻,感觉到一种‘强势’,讲话基调非常自信”。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认为,“全球视野、积极进取”是习近平在外交上很突出的特点。“新一届中央领导的外交视野非常开阔,所到几乎遍及全球”,阮宗泽提到,主动进取也是其一个鲜明特点,无论是引领双边关系还是多边关系,都积极有所作为。
秦亚青认为,从几次外交大动作上可看出,中国在整个世界事务、地区事务和周边关系上,越来越采取一种大国的风度、行为和思维,在世界范围内从事中国的外交,积极开展建立世界秩序和地区秩序的外交活动,整体外交风格表现出更加负责任的态势。
“国外有声音说中国现在很强硬”,秦亚青指出,要看到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表现出来的整体战略意图,基本外交取向是要发展国际合作、维持世界和平稳定。
秦亚青认为,外交战略更加清晰是新一届领导人外交上的一个鲜明特色,通过各种场合积极展现中国的外交战略和政策主张,说的做的都很清楚,敢于负责任地表达自己主导的外交战略,并提出非常实际的具体措施。
>>点评·未来
外交投入倾注热情当注重预防性外交
“我觉得新一届领导人对中国外交展示了领导人新的热情和他们的投入与关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朱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外交活动说到底是人的活动,个人的热情投入,多大程度展示他的思想,对风采的展示、个性的发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朱峰认为,习近平的外交,确实很大程度体现中国新领导人对外交的个人投入,在外交场合勇于表明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的形象,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塑造者和推销者的作用,这点非常好。
“习主席在出访的时候,个人魅力也很充分,在国际场合语态轻松,自然”,朱峰认为,习近平在各种讲话中勇于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思考,“是一个真正的大国领袖”。
4次出访中,夫人彭丽媛3次随访,并参加了诸多人文交流活动。朱峰指出,夫人外交为元首外交加分加彩,能增加元首外事活动人性化的内涵和深度,大家通过第一夫人看到的也是这个国家领导人的工作和生活。他认为彭丽媛形象出众、举止优雅,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体现中国的魅力。
金灿荣也提出,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外交上投入之多,超出国际舆论原先的预期,国际国内政策同时推进,好处是能迅速把内外局面打开。局面打开后,很多共识需要慢慢落实,把已经开始的良好局面稳定下去。
“开局不错,为中国发展争取了一个比较好的国际环境”,阮宗泽认为,新一届领导人的这些访问,扭转了前段时间在某些地区的相对被动,特别是扭转了亚太地区的一些劣势,变被动为主动影响,主动引领。中国下一步还应更主动地去发挥作用和影响,并且要有一种前瞻的做法,多做预防性外交,可转化危机,让坏事变好事。
秦亚青分析指出,当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可能在国际舞台上以消极的态度回避问题,在许多问题上必须清楚表态,就中国自身而言,也更加需要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国际环境不是靠等来的,也不是靠机遇求来的,是需要积极争取来的,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展开更加积极进取的外交是正常的,甚至还需要更加积极”。
秦亚青指出,从当前的外交布局上看,在一些重大领域的基本政策已经奠定,政策态度也已经表明,下一步需促成具体的行动,还可能会看到与其他一些国家也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来协调和处理关系,“有的时候形势比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