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化学组备课计划
高一化学备课组工作总结
魏海霞
本学期,在学校教导处、年级、科组的领导和指导下,通过备课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备课组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本学期备课组工作总结如下:
一、备课组教研活动情况
1.定时,定点,定人开展备课组活动。本学期高一化学备课组在每周三下午七八节开展备课组活动,除特殊情况,基本保证每周一次活动。每周安排一位教师主讲,就教材处理、习题安排、学生学情等进行探讨,使备课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基本得到统一。
2.加强教师间的教学研讨。除备课组活动,我们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就教学问题进行讨论,教师之间经常互相听课,相互学习。
3、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使学校的教研水平向更高处推进。为了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
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备课组教师积极参与组内听课评课,做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互通有无。通过多种渠道找题,选题,给同学增加知识面,见识各种类型试题。一是能保证试题的质量,二是深浅度适合,三是题量适中,真正发挥习题的作用。
二、教学工作完成情况
(一)教学策略
指导思想:精讲,多练,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1.精心备课,合理处理教学内容,根据新教材的不足和高考考纲,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扩展,尤其是第三、第四章元素化合物部分。
2.加强训练和测试。通过作业、练习册、周练来强化训练,并加大检查、批改力度,督促学生完成,力求节节过关。同时通过单元测验、周末测试来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另外,在习题选择方面,采取分层的方式,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习题。在测试时,增设附加题,要求实验班学生必须完成,充分照顾不同层
次学生的需要。
3.加强探究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我们尽可能的将教材实验改成学生实验,在实验设计上不拘泥于教材,而是在教材基础上使其更具有探究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存在问题
1.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本学期化学课的课时受到较大影响,加上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有针对性放慢节奏,对教学进度影响很大,未能完成必修1教学内容,留下两节内容到下学期再完成。
2.教师任班级较多,教学任务重,作业批改、课外辅导的针对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3.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还有待提高,教师讲的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4.班与班之间差异过大。平行班发展不平衡,平均分差距过大。
(三)竞赛辅导和研究性学习指导
研究性学习选题工作已经完成,由于学生所学化学知
识有限,大部分课题尚未开展研究,有待暑假及其下学期开展此项工作。
三、今后对策
1.继续加强备课组活动,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2.继续抓好学生的基础训练,做好每周一练的工作。
3.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自学能力(尤其是实验班)。
4.搞好竞赛辅导工作,确保每周能上好两节课,并有针对性指导部分尖子生自学高
二、高三甚至大学的教材。
5.开展好研究性学习活动。选择个别较有创意、研究前景的课题重点指导,争取得到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2013/7/9
高一化学备课组工作总结
魏海霞
第二篇:高一化学组集体通课备课
高一化学集体通课备课《氨 铵盐》
主备人 金基俊成员 高一化学A组
时间2012-12-06地点 高一化学组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氨》选自高中第二册教材第一章《氮族元素》的第二节。在第一册教材中,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三章《物质的量》介绍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二章《碱金属》、第四章《卤素》则是使学生获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初步感性认识,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将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随后安排的第六章《氧族元素》和第七章《碳族元素》都可看作是在物质结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因此,学习《氮族元素》这一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分析、研究、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氨》主要介绍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另外穿插了介绍了什么是极性分子。从课题内容的整体安排来看,教材体现了“结构→性质→用途”的思想,并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题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验证、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得出结论,因此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学习本课题,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对生产生活中与氨有关的物质的性质有一定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氨的结构、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极性分子的判断方法;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的实验能力。通过对氨的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以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能力。
通过氨分子结构和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类比、对比、抽象、综合、归纳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题重点:从氨的结构出发,分析推断氨的性质。
本课题难点:极性分子的理解和判断。
二、教学设计
1、教学思想
(1)认知规律
高二学生已学习过碱金属、卤素、氧族、碳族等多族元素化合物知识,并已经把这些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学习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认知过程
通过以往的学习,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仍可沿用“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方式,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
2、教学手段
(1)实验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可以设计和动手操作一些简单的实验,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既充满好奇,又能由表及里,从现象出发,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课题中丰富的实验素材,采取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验证实验与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实验。
(2)多媒体
作为这个课题的难点,“分子的极性”很抽象,教师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比如借助模型或者板演等,都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接受得很吃力,教学也就显得枯燥死板。所以,引进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动画和图片等,把小的分子模型放大,把静止的变成活动的,把抽象的变成可以直接感知的,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法分析
1、对比分析法
将分子结构进行分类对比,便于学生分析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结构特点;将氨和不同酸反应的实验设计为对比实验,便于学生分析氨与酸反应的本质。
2、实验探究法
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氨的性质。
3、多媒体辅助法
合理、恰当地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将静态事物动态化,将抽象事物直观化,以突破教学难点。
4、演绎推理法
运用已有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通过逻辑演绎,推导氨的还原性。
5、讲解法
四、学法指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振聋发聩的发出警告: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因此,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致力追求的一个目标。
结合本课题的内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提炼总结氨的物化性质。
2、紧紧抓住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由“果”导“因”或由“因”推“果”。如抓住“氨易溶于水”(果)探求“氨的结构”(因),或根据“氮元素的化合价”(因)推测“氨具有还原性”(果)。
3、指导学生用类比、对比等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以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如将“分子的极性”与“键的极性”进行类比,将“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进行对比等。
4、引导学生变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如在分析氨为极性分子后,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AB3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它可能的空间结构是什么呢?”
五、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设疑探索,实验贯穿,整个教学程序中注重师生互动。
共分为五个环节: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课后研究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供生活素材,使学生从中提炼出氨的物化性质,采用一段新闻视频导入新课。这段新闻介绍了本地处置一起液氨泄漏事故的经过。(见图1)
另外,还可从这段新闻中截取一些能够体现氨的物理性质的图片,放在下面的教学环节中使用。(见图2)
第二个环节:新课教学
为了使“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线索更明确,把本课题的知识内容分解成以下四个模块。
溶解性氨水结构碱性铵盐还原性硝酸
结构„„„„„ 性质 „„„„用途
(1)结构——运用多媒体突破难点
学生在新闻中了解到氨易溶于水,很自然想到:为什么呢?这就需要先学习氨的结构。从氮的原子结构和氨的分子组成入手,使用球棍模型,分析氨的分子结构。氨是三角锥形结构,为什么就易溶于水呢?这就需要进一步学习什么是极性分子。这里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瓶颈,使用多媒体。
先展示分子模型的图片,通过类比、对比的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极性分子,并能够根据已知分子结构进行判断(见图3)。然后使用ACDLABS/3D viewer软件绘制分子结构的三维动画,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思考“AB3、AB4 型分子如为非极性分子,它们可能的结构”,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见图4)
在这里,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由现象抽象出事物共同属性的能力。分组讨论这种形式可使学生发挥群智群力,在精心设置的问题台阶的帮助下,顺利突破本课题的教学难点。
(2)溶解性——验证性分组实验
学习了分子的极性后,由相似相溶规律,很容易解释氨为什么易溶于水。当然,教师还应向学生说明,氨易溶于水,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为以后学习氢键埋下伏笔。
氨易溶于水,能否在课堂上通过简单实验进行验证呢?由学生设计实验,并分组完成喷泉实验。
通过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小结氨的物理性质,并讲解氨水的有关问题。刚才新闻中截取的图片应用于此。
(3)碱性——探究性对比实验
氨溶于水呈碱性,氨能不能与酸反应,答案就很明显了。这个模块中的演示实验是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改进。一是改进了操作方法,使用集气瓶,使现象更集中,更易于观察;二是增加了实验内容,先后使用难挥发性和易挥发性酸与氨气反应,形成对比实验,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性思考。(见图5)
(4)还原性——补充演示实验
氨还有没有其他性质呢?学生从化合价入手,猜想氨有还原性。学生的猜想对不对呢?补充两个演示实验进行验证。
一是氨与氯气的作用,将一瓶氯气倒扣在滴有浓氨水的集气瓶上,出现了大量白烟。
二是氨的催化氧化。使用氧化铬作催化剂,先用酒精灯对催化剂进行预热,同时缓慢鼓入空气,待催化剂红热后,撤走酒精灯,加快鼓入空气。这时可以看到,随着空气鼓入的节奏,催化剂出现了一亮一暗的现象,并且,集气瓶中出现了红棕色气体。(见图6)
第三个环节 课堂小结
及时进行课堂小结,再次突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习线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第四个环节 巩固练习
使用课后习题,进行知识的巩固。
第五个环节 课后研究
分为三个方面:
1、实验探究
2、网上寻宝
3、身边的化学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氨铵盐
一、氨的结构
电子式
结构式三角锥型
二、氨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1:700),易液化,可用作致冷剂。
三、氨的化学性质
1、与水的反应
NH3+H2O NH3.H2O NH4++OH-
微粒:NH3、H2O、NH3.H2O;NH4+、OH-、H+
2、与酸的反应
NH3+H+=NH4+检验
3、与氧化剂的反应
8NH3+3Cl2=6NH4Cl+N2
4NH3+5O24NO+6H2O制硝酸
小结:溶解性、碱性、还原
课时 3课时
第三篇:高一化学组
高一化学组
第三周教研活动记录
时间:2010.3.17
地点:高二备课室
主讲:黄毅
参加人员:黄毅、邱萍、王林娜
研讨主题:化学必修
(二)学习进度及练习的讲解
活动主要内容:
1、交流各班级的教学进度并统一月考进度及讨论是否将化学必修
(四)进行穿插教学。
2、根据学习“洋思教学”的精神,确定学习教案的制定及使用。
3、各班级根据实际情况使用配套练习册《世纪金榜》,文科班只在课堂时间处理基础自主梳理,理科班则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练习的讲解。第五周进行第一章的测验。
第四篇:英语组备课计划
澴潭镇大碑小学
2018年春英语备课组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们将根据及学校的工作计划,继续以英语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课改完善和深化学科教学常规,组织教师参加理论学习和培训,并进行课改研究和专题研究等活动,力求高质高量的教学。
一、加强理论学习
我们将组织本组老师积极参加教材培训,听专家讲座,并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经验,如《英语课程标准》、《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和《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等。
二、加强教研力度。
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措施。为此,本组要积极组织集体备课,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实效。举行校英语书写竞赛,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
三、月份安排:
二月份:
1.制定教学计划和进度,做好开学的准备工作。2.参加英语教材培训。三月份:
1.做好师徒结对工作,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2.开展读一【第“理论专著,写一篇读书心得”活动。3.校英语书写竞赛。四月份:
1.做好期中复习、命题、考试和试卷分析等工作。
2.利用“一人一课”开展英语互听课活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研究。五月份:
1.组织教师参加全区优质课观摩。
2.围绕“学校篮球特色”这一主题积极撰写论文。六月份:
1.制定复习计划,总结教研组工作。
2.做好各年级听力、口试和笔试期末考试的命题、考试和考后的分析工作。
第五篇:高一化学组工作总结
成州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化学备课组
工
作
总
结
高少鹏
高一化学备课组由蹇春丽、李苗苗、李蕾蕾、曾伟、高少鹏五位老师组成,担任着全校高一共十个班级的化学教学任务,其中蹇春丽老师担任高一(1)、(6)、(8)班的化学教学,李苗苗老师担任高一(3)班的化学教学,兼化学实验管理员。李蕾蕾老师担任高一(4)、(5)(7)班的化学教学,曾伟老师担任高一(2)班的化学教学,兼化学实验管理员。高少鹏老师担任高一(9)(10)班的化学教学。一学期以来在学校、教导处、年级组的直接领导下、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努力做好教学研究和集体备课功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和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现就一个学期来的工作做如下简单总结:
一、统一制定高一第一学期化学教学工作计划,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
同一学科的教师,面对同一年级的学生,教着相同的教材,彼此之间的合作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备课组做到对每一节教材研究、课件的制作、实验设计、练习进行交流讨论。各教师统一按照化学进度表进行授课。每周星期一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做到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统一考试,课后、练后、考后共同研讨不足和可取之处。
二、研究得失,积累经验,不断进取
根据我们化学学科的特点,课时比较少,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难度较大,而第三和第四单元要理解和记忆的化学方程式较多,再结合学生基础差,学习自觉性不高等因素,每一节内容我们老师要交流讨论如何把该内容讲得透彻、让学生易懂。及时鼓励学生,及时反馈、及时强化、认真做好期中考和单元测试的制卷、阅卷和讲评工作。认真批改每章节的作业。让学生从中找到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积极摸索优秀生的辅导方法,抓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促使班级稳定。
另外,学校的班级层次有:重点班、普通班,所以我们在备课中都是非常详细,这样才能在不同的班级教学中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应变,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注重双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实验室条件,我们进行了一次学生分组实验,并对教材上要求的、实验室条件认真做好教师演示实验。并在平时教学中注重结合环保教育和德育渗透等,全方面教育学生
三、相互听课,促进教学研讨氛围。
组内经常轮流听课、评课,做到目标明确,教师个人在备课后各项教学能力都能在课堂教学中集中体现,通过听课,研课,加强组员间的交流,从个别探讨到小组讨论,十分活跃,不但在教学上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提供了更好的方案,同时,相互学习,促进好的教学习惯在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更快的提高个人在学科上的教学能力与教研能力的形成。正是这样,才使得全体组员齐头并进、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总之,我们高一化学组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在以后的教学中将争取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