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试部分复习要点及经验介绍(共5篇)

时间:2019-05-13 12:4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笔试部分复习要点及经验介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笔试部分复习要点及经验介绍》。

第一篇:笔试部分复习要点及经验介绍

笔试部分复习要点及经验介绍

高考前,我怀着比较平静的心情再来审视三四个月写下的文字。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一种掩饰不住的自豪感。也许有些话现在看来带着青春的狂妄,但不要忘记,这是一场多么残酷的考试,存活下来的,都是胜利者。

——至10届全体同学

复旦大学优秀高中生水平测试,历来被认为是具有挑战性的一场独特的测验。它对参加的学生来说,是一次相当全面的知识测试。二百道选择题,十门学科,三个小时,能够完成四分之三的同学已经实属不易。对于如何在考前做好复习迎考工作,在考试中应当注意些什么,下面就我个人的情况作一些介绍。

复旦大学优秀高中生水平测试(以下简称千分考)涉及高中范围内的十门主要学科,二百道题皆为选择,题量相当之大。在每门学科的题量分布方面,语数英等主课各占32题左右,政史地生物化等加试科目各占16题左右,计算机占8题左右。其中既有基础知识的考察、综合能力的运用,也不乏偏、怪、难的题目。而其独特的计分方式(即做对得5分、不做不得分、做错扣2分)以及标准分折算方法(即正态分布原则)也让很多同学有些望而却步。在每门学科的题量分布方面,语数英等主课各占32题左右,政史地生物化等加试科目各占16题左右,计算机占8题左右。

在追求考试技巧之前,扎实的复习工作是相当必要的。身处高三的同学,在学习和心理上本来就有较大的压力,再要花精力投入到准备自主招生考试的过程中,短时间内很难找到平衡点。这时就需要合理安排时间,统筹规划。因为敢于参加千分考的同学大多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必定在某些学科上具有相当的优势,这样便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规划复习的进度、学科等。

对于千分考的准备,就相当于一次主副课的全面大复习。主课固然重要,对于副课的复习也决不可松懈,要做到细致、全面。下面将分学科陈述复习要点。

语文:根据历年的经验,文学常识及美学概念为考察重点。而从09年的情况看来,美学的比重有所下降,而难度却是有增无减,可以说这是一门变数较大的学科。建议紧跟学校教学进度,做到课本内容熟练掌握,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等都应加以广泛记忆。美学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索一些美学概念,基本弄懂即可。大学自考的美学知识整理是较为有用的资料。另外推荐一些复习资料,可以随意翻翻:凤凰出版社的三本小册子(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名句赏析)、朱光潜的《谈美书简》、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鲁迅的杂文集,等等。

数学:作为一个理科生,数学不好绝对是我的悲哀„„这块我最没有话讲了„„尽量抓住一些难度较大的部分,如解析几何等。上海同学可加入导数内容(基本求导公式,会用即可)。这块有待补充„„期待大牛出现~

英语:英语是第一个让我有“十年英语白学了”的感觉的学科„„据我调查,大多数人选择了放弃大部分的题目。近两年来,英语部分的难度呈直线上升趋势,直逼复旦小语种测试难度。题干和选项都看不懂的比比皆是。于是很多同学把目光瞄准了CET-4,其实四级难度是远远不够的。对英语部分,要做到平时的英语水平就较高(基本达到四级标准),有较好的语感,就可以啃六级词汇了,私以为这样命中率要比四级高得多。其实考试前背诵不如看熟好,毕竟实际应用的只是中文意思,考过SAT的同学应该有同感。推荐新东方的六级词以类记,分类整理,便于寻找。词汇量较小的同学可放弃词汇部分,而转战完型与阅读部分,只要有足够的耐心,总会做出几道题来的。

物理:作为化学生,物理不好不是罪~秉持着这个原则的我,照样可以在物理上取得一些分数。这就是复习方向的优势。可能很多人会选择力学、电学这两个大头来猛攻,其实大学里更注重的是一些小的方面。如原子物理、光电效应、动量等平时的非重点内容,都可能成为考试的重点,像光

1电效应09年就考了三道。但复习的全面性依然必要,基础知识必须熟悉,且不能有遗漏。

化学:可以说是整个考试中最简单的部分,对于非化学考生也没有什么难度。虽然化学知识点较多,但掌握最基本的就可以了。不论无机有机,都按照各自的规律记忆便可。

生物:考前首先通读三本教材的所有内容(包括拓展部分),然后以练习册检验知识的掌握情况,寻找自己的薄弱环节加以巩固。在确保教材部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知识的拓展。主要包括血型与生物圈两大方面。可以请学校老师讲一些概念和解题思路,也可以参照全国教材自学。

政治:教材内容大概了解一下就可以了,考试时看清题目要求,多用排除法。另外加强对于时政知识的了解,半年内的时事最好能结合教材知识点作简要的分析。

历史:熟读6册历史书上所有内容(包括拓展部分),同时配合全国教材(前三册)补充知识点上的不足。另找较为简略的中外大事年表来看,对大事件的部分要做到心里有数。

地理:一定要抓住教材。自然地理是重点,也是记忆法最有效的部分。人文地理中先进技术(3S部分)较为重要。可以配合练习册和历年真题复习。

计算机:理论方面把教材过一遍,注意大事年代。实践方面主要是OFFICE软件的应用问题,有兴趣就拿自家电脑试试吧~

以上是我对各门学科的复习策略。在笔试前我复习了一个月左右,先整理复习各科知识点,然后加以拓展,最后结合真题寻找漏洞,巩固成果。学校里多利用教学资源,家里多利用网络资源,哪怕没有专业的复习指导,照样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下面讲讲技巧性问题。整个考试的题量、分布、计分规律及排名方法在前文中已经介绍过了,这里不再赘述。如何做到在考场上保持良好的心理,做题效率最大化,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失分,且拿到别人拿不到的分数,这就是考试技巧上的问题了。

第一,注意做题顺序。按照我的经验,从语文开始,可以先文后理,这样比较容易进入状

态。文理科大多数科目都完成后先做数学再做英语。

注意时间安排。我将题目分为四块,文、理、数、英各一。后两块时间可弹性调整,总时间控制在一小时以内。前两块各一小时,这样较为合理。另外,要避免在语文

上花费太多时间,影响其他科目答题。

注意做题策略。在做好充足的RP储备以后,就可以适当蒙一些题目,但绝对不能

多蒙,控制在10道左右。毕竟蒙答案有一定风险,而且要在二选一的时候再蒙。总的完成数在180道左右,成绩就应该比较好看了。

注意考场心理。在考场上,人的临场发挥往往会受到很多条件的影响。如考卷特别的密封措施、答题卡的涂画方式、保暖措施是否完善、考前休息是否充足等等。这

些问题对于久经考场的我们来说,已经不难控制,但要加以足够的重视。

关于真题的使用:真题是宝贝,要留到关键的最后时期使用。但不用太过依赖真题,可能会适得其反。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以上便是我对于笔试部分的一些理解,谨供同学们参考。不到之处,尽情指点。

第二篇:企业文化复习要点介绍

主题: 《企业文化》复习要点介绍

复习要点

导 言

1.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和结构体系,以及企业文化的研究方法

2.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概念。

第一章 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战后世界各国企业管理出现新变化,全球呈现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大趋势,日本经济成功的启示;企业文化理论的提出,西方企业文化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理论研究方兴未艾,从特区开始成功地进行实践上的探索和传播与发展中国的企业文化理论。

2.企业文化是一种微观文化现象,企业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企业文化是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 企业文化的基本原理

1.企业文化的分类与模式,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企业文化理论的基石(具体包括人学理论、社会动力理论、领导理论、学习理论、情绪理论)。

2.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第三章 企业文化的内容体系

1.企业价值观的内容,培养现代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塑造现代企业精神;企业形象的内涵,企业形象的要素,塑造现代企业形象。

2.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伦理道德、企业形象。

第四章 企业文化的演变规律

1.企业文化的传播,企业文化的冲突,企业文化评价的标准(服务社会、激励职工、创造效益)。

2.企业文化的选择,企业文化的整合,企业文化的变革以及对企业文化变革的有效控制,企业文化评价的方法。

第五章 企业文化的环境分析

1.对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分析方法、弄清影响企业文化的环境因素,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制约,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

2.市场经济与企业文化,法律环境与企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中国传统工商业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引导。

第六章 不同国家和地区企业文化的比较与借鉴

1.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欧美企业文化的特点、港台企业文化的特点。

2.不同国家和地区企业文化的综合比较与对国外企业文化的借鉴与启示。

第七章 建设企业文化的主体

1.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的主体,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企业楷模是企业先进文化的体现者,如何造就企业楷模,企业家是企业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培育者,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

2.企业员工、企业楷模、企业家的概念。

第八章 建设企业文化的程序与方法

1.建设企业文化的基本原则(共识原则、卓越原则、一体原则、创新原则、个性原则、绩效原则),基本方法(创立企业文化礼仪、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建设企业文化的其它方法)。

2.建设企业文化的基本程序(调查研究、定格设计、实践巩固、完善提高)。

第九章 企业形象设计

1.CI的产生与发展;CI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特色的CI;企业理念识别系统(MI)的主要内容及具体设计方法;企业行为识别系统(BI)的主要内容及具体设计方法;企业视觉识别系统(MI)的主要内容及具体设计方法。

2.企业理念识别系统、企业行为识别系统和企业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方法与技巧

第十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1.中国企业文化的现实特点(政治性企业文化、伦理性企业文化、情感性企业文化、社会性企业文化),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模式(人本文化、求实文化、团队文化、创新文化、竞争文化)。

2.建设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切入点(企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企业面临资产重组和制度创新)。

第三篇:大学语文记叙文部分复习要点

“大学语文”记叙文部分复习要点

一、单元内容概要

记叙文是一种记载和叙述事件由来,描绘事物和人物情景状态的文章。它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游记、小说、童话、寓言及记叙性的散文等文体。

学习记叙文单元,应当熟识四种叙述方式,熟知人物描写的五种具体方法,了解环境描写的两个方面,掌握记叙文的两种主要抒情方式。

常用的叙述方式有以下五种:

l.叙事

记叙文的叙事要用叙述这种表达方式。叙述应具备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并用一定的人称、以一定的线索,采取某一种叙述方式。

(l)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如《追悼志摩》、《箱子岩》、《哭小弟》、《拣麦穗》、《我与地坛》等文章;还有第三人称,如《北京的春节》、《廉颇商相如列传》、《毛颖传》、《柳敬亭说书》等文章。

(2)叙述线索。有的以“人”为线索,如《廉颇商相如列传》;有的以时间为线索,如《北京的春节》;有的以事件为线索,如《狱中杂记》;有的以“题眼”为线索,如《哭小弟》,全文围绕“哭”字着笔。

(3)叙述方式。有顺叙(如《北京的春节》)、倒叙(如《哭小弟》)、插叙(如《箱子岩》)、分叙(也叫平叙)。

2.写人

写人主要有五种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即对话描写)、行动描写(即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3.写景

景物描写,是对于人物活动或事件展开的特定背景的描写。景物描写可分为两种: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前者为时代特征的背景描写,后者则侧重于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描写。

4.抒情

记叙文有两种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其中,后者可以采取记人寄情、叙事述情、写景寓情、状物抒情、说理言情等多种方式。

5.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与议论文中的议论有较大的不同。它与叙述相结合,并在叙述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表现为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和夹叙夹议三种形态。叙事、记人、写景、抒情、议论几种方式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二、知识要点总括

各课基本知识要点

1.《追悼志摩》,作者胡适,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诗人,“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倡导者。这是一篇追悼性写人散文。作者引用三封信作为典型论据来说理,还大量引用志摩的诗句来抒情写意,主要抒情方式是在议论中抒情。

2.《秋夜》,作者巴金,现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之一。这是一篇写人散文,其总体特点是通过记叙梦境来抒情写人、还多次运用象征手法和排比句式。

3.《北京的春节》,作者老舍,现当代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这是一篇记事散文。

4.《箱子岩》,作者沈从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历史文物研究家。这是一篇游记,文章富有思辩色彩。

5.《哭小弟》,作者宗法,当代著名女作家。文章开头所用的叙述方式是倒叙。文章的总体特点是抒情、叙事、写人相融合。

6.《都江堰》,作者余秋雨,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散文家。这是一篇游记,具有较强的思辩色彩,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

7.《拣麦穗》,作者张洁,当代著名女作家。这是一篇记事散文。文中写的“小火柿子”具有象征意味。

8.《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这是一篇记事散文,通过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烘托三种方式来表现母爱。文章写母爱,却落笔地坛,这实质上是一种象征性类比。

9.《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司马迁,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代表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这是一篇人物传记,记叙了完壁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

10《毛颖传》,作者韩愈,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这是一篇寓言性传记,基本写作方法是拟人化,还运用了语意双关、象征寄托的表现方法。

11.《寓言二则》,作者柳宗元,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这是两则讽刺性寓言。《哀溺文序》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方式来刻画溺死者“要钱不要命”的心态。《蝜蝂传》前后两部分,一写小虫,一写官僚,两部分之间是类比关系。

12.《柳敬亭说书》,作者张岱,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这是一篇写人散文,运用了欲扬先抑、对照反衬、铺垫等三种表现手法。

13.《狱中杂记》,作者方苞,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这是一篇记事散文。本文说服力强的主要原因是事例确凿、典型。

三、知识要点归类

1.关于作者

《追悼志摩》:胡适,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诗人,“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倡导者。

《秋夜》:巴金,现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之一。

《北京的春节》:老舍,现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之一。

《箱子岩》:沈从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哭小弟》:宗噗,当代著名女作家。

《都江堰》:余秋雨,当代艺术理论家、散文家。

《拣麦穗》:张洁,当代著名女作家。

《我与地坛》: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

《廉颇商相如列传》:司马迁,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毛颖传》:韩愈,中唐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寓言二则》: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敬亭说书》:张岱,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

《狱中杂记》:方苞,清代著名散文家,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

2.作者归类

现代作家:胡适、巴金、老舍和沈从文。

现当代著名小说家:巴金和老舍。

唐宋八大家:韩愈和柳宗元。

清代散文家:张岱和方苞。

3.体裁归类

游记:《箱子岩》、《都江堰》。

写人散文:《追悼志摩》、《秋夜凡《哭小弟》、《柳敬亭说书》。

记事散文:《北京的春节》、《拣麦穗》、《我与地坛》、《狱中杂记》。

传记:《廉颇商相如列传》、《毛颖传》。

寓言:《毛颖传》、《寓言二则》。

4.叙述人称归类

第一人称:《追悼志摩》、《秋夜》、《箱子岩》、《哭小弟》、《都江堰》、《拣麦穗》、《我与地坛》、《狱中杂记》。

第三人称:《北京的春节》、《廉颇蔺相如列传》、《毛颖传》、《寓言二则》、《柳敬亭说书》。

5.表现手法归类

象征手法:《秋夜》、《拣麦穗》、《我与地坛》、《毛颖传》。

较突出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北京的春节》、《箱子岩》、《都江堰》。

较成功的运用了场面描写:《北京的春节》、《箱子岩》和《柳敬亭说书》。

具有思辩色彩的散文:《箱子岩》、《都江堰》。

排比、修辞手法突出的:《秋夜》、《都江堰》、《我与地坛》。

四、课文重点与难点

《秋夜》

本课主要考核点:

作者胡适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议论中抒情的特点;文章通过引用典型材料来说理抒情的方法,文中所引用的三封信的作用;文章大量引用徐志摩的诗句来抒情的特点,并要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说明这些诗句的寓意,指出其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这是一篇追悼性写人散文。文章抒写了作者对徐志摩因失事而遇难的无限悲痛之情,主要称赞了徐志摩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理想及其为这一理想而挣扎、奋斗的精神。在学习时,应注意掌握好本文的以下重点内容,达到综合应用的能力。

1.段落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1至5自然段,抒写志摩不幸遇难给人们带来的悲痛和人们对他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包括第6至14自然段,称赞志摩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观,并为他所遭受的不公正的责难进行辩解。

第三部分,包括第15至19自然段,赞扬志摩在逆境中坚持崇高理想,继续热情歌唱的顽强精神。

第四部分,包括第20至23自然段,呼应文章开篇抒发的悲悼、敬爱之情,以志摩精神永存收束全文——“他投的影子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他放的光亮也会永远存在。

2.写作特色

(1)在议论中抒情写人是文章的一大特色。文章除了第一、四两个部分的追悼性文字是直接抒情以外,全文的主体部分都是通过议论来抒情、写人。一方面,在立论中抒发对志摩的敬佩之情;另一方面,又在驳论中抒发对志摩不幸遭际的理解之情。文章在议论中抒情,寓情于理,情理交融,达到了理真且情浓的艺术境界。

(2)运用典型材料来说理抒情。本文的典型论据,主要就是三封信。一封是志摩写给妻子的信,直接证明了他离婚和再婚正是为了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理想。第二封信是梁启超写给志摩的信,通过梁表现出来的随俗沉浮的人生态度,从反面证明志摩为“美与爱与自由”苦苦奋斗的人生观。第三封信是志摩写给梁启超的回信,直接表明志摩决不随俗沉浮,愿为理想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这三封书信的引用,增添了辩解或赞美的力度。说理要有充分可靠的论据,才会令人信服。

(3)引用志摩诗句来抒发情意。在本文中,胡适大量引用志摩诗句来追悼他的逝世,可谓匠心独具,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抒情达意的方式——通过这些诗句,不仅体现出志摩一生的处境、心境和品格,而且使全篇荡漾着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

文章所引诗句多以之为比喻:开头与结尾的诗句中以“云”为喻,慨叹志摩一生来去匆匆,寄托着后人无尽的哀思,情意深长,催人泪下。“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比喻志摩对生活的困惑和志摩突然死去带给人们的迷茫,贴切自然。“我攀登了万仞的高冈”喻指志摩一生对“爱与美与自由”的追求。“阴沉、黑暗、毒蛇似的境蜒”和“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比喻志摩一生的挫折、失败和苦痛。“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比喻志摩对人生、对生活的热情。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富盛名的诗人,文章引用他的诗句来悼念他,使作品的感染力大大增强。

《秋夜》

本课主要考核点:

作者巴金所处的时代背景;建国以来巴金的社会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文章通过记叙梦境来抒情写人的总体特点;结合有关写人段落,掌握其中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对刻画鲁迅形象的作用;明确文中运用象征的地

方,说明其象征意义;结合有关写景段落,简要说明景物描写对鲁迅人格的衬托作用;识别文中多次使用排比句式所起的作用。

本文一篇抒情色彩较浓的写人散文,是作者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而写的。文章记述了作者俯在鲁迅作品《野草》上做的一个秋夜的梦,着重歌颂了鲁迅热情关怀青年的崇高精神,表达出作者对鲁迅无限崇敬的感情。本文的感情较浓,需要对以下重点内容进行掌握:

1.描写方法

本文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

外貌描写生动传神。文章第二部分写了作者在梦境中见到的鲁迅,通过对其外貌(“矮小的身材,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服饰(“黑色的长袍”)、神态(“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的刻画,使鲁迅先生的形象栩栩如生。

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如:“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他站起来,走到窗前,发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燃烧”等描写,使鲁迅先生的形象跃然纸上。

同时文章还通过对鲁迅先生语言的描写,写出鲁讯先生对青年们的殷殷教诲,以此来展现人物的伟大人格。

2.景物描写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有一小段景物描写,这是为抒情服务的。写景抒情,情真意切,通过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温煦悠远的氛围,将鲁迅先生的形象衬托得更高大,将作者那种对鲁迅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3.象征手法

本文反复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富有诗意地体现出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例如: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三、四、五层反复描写鲁迅先生那颗“燃得通红的心”,写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这颗“燃得通红的心”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象征。

《北京的春节》

本课主要考核点:

老舍所处的时代背景,及老舍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的描述中心是通过描写北京春节期间的一番热闹景象,反映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和风尚,并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显示了社会移风易俗的伟大力量;掌握文中的场面描写,划分其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掌握本文叙述描写中穿插

议论的特点,简要说明这些议论的画龙点睛作用;认知文章最后一段运用的对比手法。

下面的一道题目,可以体现上述部分的知识要点。

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1)本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2)本文在进行叙述描写的时候适当地穿插议论,它的作用是什么?

(3)文章结尾部分的那段议论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时间。(2)一是使文字生色,二是画龙点睛,突出文章的思想意义。(3)通过解放前后北京过春节的对比,突出文章的主题。

《箱子岩》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沈从文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的主题思想;各层次的描写角度;联系全文,简要说明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龙舟场面的热烈气氛;理解文中所描述的作者两次游箱子岩所见到情景之间有什么对比关系,简要说明作者从这一对比中引发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识别本文人物描写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联系全文,说明文章最后写到贺龙闹革命的情景有何寓意。

1.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记叙了相隔15年两次游览箱子岩的见闻,写出了湘西特有的风俗,在宁静清纯的叙述中,深蕴着作者敏锐而深造的思考;在朴淡如水的笔触下,潜伏着作者浓缩而多彩的情感激流,表达了他对乡土的挚爱,对故土故人生活中的痼疾与污秽的痛心,深情地呼唤湘西人民用划龙舟的精神与热力,把生活装点得更加美好。这是本文的中心思想,即本文的重点内容之一。

2.本文运用多种手法来描写人物,人物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其中,有正面描写,也有反面描写。作者用较长的篇幅绘声绘色的描述、刻画了家乡几个麻木乡民的形象。其中跛脚什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刻画描写,虽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人物个性跃然纸上,这主要是因为作者既先从正面描写了他的外貌、动作、语言,又插入一段对他的发迹史的记叙,还从侧面写旁人对他的议论,以此进行侧面衬托,这样就把一个21岁的兵油子的个性写得非常生动。对这样一个“可以溃烂这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作者毫不保留地表达了自己的痛恨与失望。在这段看似平淡、冷静的叙述中实则饱含着作者忧心如焚的感情,但从他身上,作者又不得不寄托一种幻想。破脚什长这个人物形象就是从正面和反面两方面来描写的。

3.下面的一段题目,可以测试对上述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河中人过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早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狭而长,船弦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桨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河身大约一里路宽,两岸皆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且有好事者,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铺地锦”百子鞭炮从高岩上抛下,尽鞭炮在半空中爆裂,形成一团团五彩碎纸云尘。

(1)这段文字属什么描写?

(2)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描写的?

(3)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哭小弟》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课文作者宗璞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的主旨;认知本文抒情、记事、写人相交融的总体特点;掌握本文的倒叙方式以及将多方面的材料切成块状、交叉垒积的结构方法;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结合有关段落,简要

说明文中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品格的特点。

1.本文是一篇充满抒情色彩的写人散文。作者的小弟,是一位研究飞机强度的专家,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长期在艰苦的条件下奋发工作,不幸英年早逝。作者对此文发自肺腑,激情烈烈地赞美了小弟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沉表达出对小弟早逝的悲痛。在学习本文时,需要对本文的重点内容,即写作特色进行掌握。

(1)本文的一大特色是侧面描写,通过间接手法表现人物。如第17至19自然段先从正面记叙小弟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认真负责、忘我工作的精神。然后引用小弟一个同志的来信,从侧面表现小弟强忍剧痛拼命工作的忘我精神、也表现出小弟周围同志的悲痛与怀念。

(2)构思别致,结构新颖精巧。文章围绕着小弟的病逝,把现实与回忆、家庭与社会、情与理交互相接,不采用单线性顺叙,而是把众多的材料分成块状,交错展现,交叉累积。这种叙写方法使文章内容层出层新,结构错落有致,避免了单调刻板。本文在写小弟的经历与事迹时;采用的就是这种叙写方法。

(3)文章大量运用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如小弟冬天用冷水洗脸,父亲给小弟写的挽联就是正面的细节描写,其中选取父亲为小弟写的挽联这个细节,即表现出老人的深明大义,又是小弟一生的最好总结,这样一位好党员、好干部和罕遇的全才,却壮志未酬身先卒,于国于家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小弟周围同志的悲哀和怀念,同事写给作者的信是侧面的细节描写。这些描写有助于完整地刻画人物形象。

2.下面的一段题目,可以测试对上述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我哭小弟,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想再看看”,哭他的“胃下垂”、“肾游走”;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健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汽车!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他们已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

(1)本文是哭小弟的,这里为什么又要哭蒋筑英和罗健夫,(2)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弟、蒋筑英、罗健夫什么样的思想品质?

(3)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都江堰》

本保主要考核点是:

余秋雨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四部分的大意,归纳全文的中心思想;掌握文中采用对比手法的地方,简要说明这些对比的意义;划分文中描绘都江堰水流壮观景象部分的层次,认知各层次的描写着眼点;识别文中所采用比喻、比拟修辞手法,说明它们的比喻意义或比拟作用;认知本文较强的思辨色彩。其中重点掌握:

1.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游记。

本文通过对都江堰壮观的水利工程的描绘,高度评价和赞扬了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行为和举措。

2.划分和解析段落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四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中对水流壮观景象的描写是重点。

第一部分,即第一节,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得出长城固然伟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却更伟大的结论。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即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的观点。

第二层,包括第2—5自然段,分析都江堰比长城更伟大的原因。先说明“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接着在将两者进行对比,指出都江堰虽然在规模上空间上比不上长城的宏大与辽阔,但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驰,而都江堰却“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接着历数都江堰在从三国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期间所起的伟大作用,再次印证都江堰的伟大。然后将两者对比,指出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并把它比拟为一位用爱心细细浸润儿女,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比起长城的突兀、僵硬和傲慢来,它确实要伟大得多。

第三层,即第6自然段,以一句话再次对都江堰的伟大作用作出肯定性判断。

第二部分,即第二节,描绘都江堰水流的壮观。这一部分为纯记叙的语言,我们可以将它分为两层:

第一层,即第1自然段,写自己开始以为都江堰只是一处水利工程,不会有大大的游观价值。此为欲扬先抑之法,为下文盛赞它的壮观作反衬。

第二层,包括第2—3自然段,对都江堰的水流壮观进行具体而生动的描绘。先在第2自然段用三个含比喻的排比句,“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来写水流的声音,极为形象、生动,这是正面描写;然后再写作者的感觉,“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这是侧面描写。第3自然段极写江水翻卷咆哮的壮观。开始从侧面将江水与海水进行对比,突出它的喧嚣的生命力。接着用汪洋恣肆的文笔对江水进行正面描写:它的运动“极有规矩”,遇到分水堤就“刷地一下裁割为二”,遇到坚坝后,“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突然又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它“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这一段大量运作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江水的巨大声势。

第三部分,即第三节,赞颂和评价李冰父子的伟大功绩,夹叙夹议,具有思辩色彩。它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即第1自然段,承上启下,指出都江堰的一切应归功于李冰。

第二层,包括2至12自然段,运用记叙、议论、抒情、对比等手法,展现李冰的光辉形象。

第三层,包括第13至15自然段,写李冰对后世的影响。由于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所以李冰父子的事业能够延续到后世,他们父子已成为为民造福的象征,最后,作者坚信,只要都江堰不坍塌,“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

第四部分,即第四节,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写横江索桥和二王庙。可划分为两层:

第一层,即第1自然段,写横江索桥的高、险及江流由凌厉锐进到驯服的情景,进一步称赞李冰父子治水的功绩。

第二层,包括第2至5自然段,由二王庙祭扫李冰父子展开议论,希望人民永远纪念李冰父子,从而进一步赞颂李冰精神的伟大。

《拣麦穗》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课文作者张洁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归纳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简要说明文章第一部分的铺垫作用;识别文中的对话描写和行为细节描写,简要说明它们的表现作用;简要说明文中关于“小火柿子”描写的象征。

本文是一篇情致感人的记事散文。本文的重点内容包括下列两个方面:

1.中心思想

文章描述了“我”童年时一段难忘的经历——卖灶糖老汉对“我”的疼爱,以及“我”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赞颂了这一老一少之间特有的纯真友谊,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冷漠和隔阂的敏感,表现出作者对人和人之间朴素纯真的感情的向往和追求。

2.写作特色

(1)善于通过人物语言、行为和景物的白描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语言描写,例如:“我”与二姨的对话“我要备嫁妆”、“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以及后来对老汉说的“我要天天吃灶糖哩”、“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等。表现出“我”的天真烂漫,行为细节有“我”做烟荷包的举动。景物的描写如对那颗红得透亮的火红柿子的描写。

(2)运用象征手法,语意含蓄。例如“那棵柿子树的顶稍稍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业,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这儿的“红得透亮的小火柿子”象征了卖灶糖老汉那颗虽历尽风雨却仍然“红得透亮”的“心”。

(3)文章第一部分是文章主体部分的一个铺垫,这个铺垫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的涵盖,后面所描述的“我”与卖灶糖老汉的情谊,就是拣麦穗的农村姑娘丢失的“美 丽的梦”中的一个。二是气氛的渲染,拣麦穗姑娘做“梦”的纯真和丢失的困惑。形成了笼罩全篇的基本情感氛围。三是情感的对比,第一部分说,“谁也不会关心她们还曾经有过幻想”,“连她们自己也甚至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而后面的“我”却是“常常想念他”,“常常想找到它”,前后构成对比,从而反衬出“我”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超世俗的执着追求。

第四篇:大学语文说明文部分复习要点(精选)

“大学语文”说明文部分复习要点

一、课程内容概要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介绍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文章体裁。它有两个显著特点:知识的科学性,表达的客观性。

学习说明文这一单元,应掌握说明文的分类、说明顺序与结构及常见的说明方法。

1.说明文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对说明文进行以下几种分类:

(l)按说明对象划分,可分为两类:实体事物说明文,抽象事理说明文。

前者如《菊花》、《白丝翎羽丹砂顶》、《苏州园林》以及《我们肚子里的食客》四篇文章。后者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桥的运动》和《统筹方法平话引子》四篇。

(2)按文章表达的语体划分,可分为两类:文艺性说明文,非文艺性说明文。

前者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菊花》、《白丝翎羽丹砂顶》和《我们肚子里的食客》《统筹方法平话引子》、《苏州园林》(均为科学小品)。后者如《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桥的运动》。

2.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与结构

A.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概括起来有三种:

(l)时间顺序,如《菊花》。

(2)空间顺序,如《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3)逻辑顺序,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B.最常见的说明文结构方式有两种:

(1)总分关系。“总一分”方式,如《苏州园林》:“总一分一总”方式,如《桥的运动》:“分一总”方式,如《白丝翎羽丹砂顶》。

(2)并列关系。如《菊花》。

3.常用的说明方法

(1)下定义法。其公式为:被定义概念=属十种类。如(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中对“物理”的说明。

(2)诠释法(解释法),如《苏州园林》说明花草树木讲究映衬的特点和《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说明“海市蜃楼”的成因。

(3)比较法,如《苏州园林》说明苏州园林建筑布局不讲究对村的特点,就与古代宫殿和近代住房比较。

(4)比喻法,如《桥的运动》用人坐板凳造成板凳变形,比喻说明车过桥上引起“变形”的力学原理。

(5)图表法,如《统筹方法平话引子》运用箭头图表示工序。

(6)数据说明法。

(7)例证法,如《统筹方法平话引子》用烧水泡茶喝的生活事例说明统等方法如何应用的道理。又如《桥的运动》举出车行、风雨、气温、浪打、地震等引起桥变形的例子说明在外因作用下桥的运动。

(8)引用说明法,如《白丝翎羽丹砂顶》介绍丹顶鹤的形态、生活特征时,即引用大量古代典籍和诗词;《菊花》说明菊花的悠久历史,也引用了大量文献资料及诗词、小说等。

二、说明文单元考核的知识要点

1.基本知识要点

_1.《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作者钱学森,当代著名核物理学家。按说明对象分,这是将抽象事理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分,属科技说明文。全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运用了“层层推导、条分缕析”的写法,并综合运用了下定义、举例说明方法。

2.《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作者竺可帧,现代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按说明对象分,本文属抽象事理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看又属于科学小品。本文的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本文将说理与叙事相结合,主要运用了诠释的说明方法。

3.《桥的运动》,作者茅以升,现代著名桥梁专家。按说明对象分,这是抽象事理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来看,属科技说明文。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综合运用了下定义、举例、比喻、引用等说明方法。

4.《统筹方法平话引子》,作者华罗庚,现当代著名数学家。按说明对象分,本文属抽象事理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看,本文属非文艺性说明文。本文通过简单生活事例的分析解剖,来说明复杂的科学道理,运用了举例、图表等说明方法。

5.《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著名作家、教育家。按说明对象分,本文属实体事物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看,属文艺性说明文。全文采取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运用比较、比喻等说明方法。

6.《白丝翎羽丹砂顶》,作者贾祖湾,著名科普作家。按说明对象分,本文属实体事物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分,属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全文采用“分一总”的结构方式,大量采用“引用”说明方法,增强了文章的知识性。

7.《菊花》,作者杨宪益,现代著名翻译家。按说明对象分,本文属实体事物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分,属文艺性说明文。全文总体上采用并列关系的结构方式。每一部分又采取“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本文按照时间顺序逐层展开说明内容。文中多用引用说明法,大量运用掌故,引述典籍、资料。

8.《我们肚子里的食客》,作者高士其,现当代著名科普作家。按说明对象分,本文属实体事物说明文,从文章表达的语体看,属文艺性说明文。全文按空间顺序说明细菌在人体内寄食的情况。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文学表现手法,把说明对象形象化、人格化。

三。基本知识要点归类

1.关于作者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钱学森,核物理学家。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竺可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桥的运动》:茅以升,桥梁专家。

《统筹方法平话引子》:华罗庚,数学家。

《苏州园林》:叶圣陶,作家,教育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白丝翎羽丹砂顶》:贾祖湾,科普作家。

《菊花》:杨宪益,翻译家。

《我们肚子里的食客》:高士其,科普作家。

2.体裁归类

属于实体事物说明文的有:《菊花》、《白丝翎羽丹砂顶》、《苏州园林》、《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属于抽象事理说明文的有:《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桥的运动》、《统筹方法平话引子》。

属于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的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菊花》。《白丝翎丹砂顶》、《我们肚子里的食客》、《苏州园林》。

属于科技说明文的是:《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桥的运动》。

既属于实体事物说明文,又属于科学小品的有:《菊花》、《苏州园林》。《白丝翎羽丹砂顶》、《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既属于抽象事理说明文,又属于科技说明文的有:《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桥的运动》。

3.结构方式归类

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结构方式说明的文章是:《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统筹方法平话引子》、《桥的运动》。

采用了“总一分”结构方式说明的文章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苏州园林》、《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采用了“分一总”结构方式的说明文是《白丝翎羽丹砂顶》。采用了“并列”结构方式的说明文是《菊花》(各部分中又采取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4.主要说明方法

主要的说明方法的采用,各课文如下: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定义、举例。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诠释。

《桥的运动》:定义、列举、比喻、引用。

《统筹方法平话引子》:定义、举例、图表。

《苏州园林》:比较、比喻。

《白丝翎羽丹砂顶》:引用。

《菊花》:引用。

《我们肚子里的食客》:比喻、拟人。

四、课文重点与难点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钱学森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钱学森自赴美留学后的社会地位和主要成就;根据课文内容,列表说明现代自然学科体系;识记本文着重说明了基础学科与根本的基础学科的关系,强调了基础学科特别是根本的基础学科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认知本文“总一分一总”的整体结构方式;识别本文综合运用了定义、诠释、举例三种说明方法的含义。

这是一篇介绍现代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作者在宏观介绍现代自然科学的体系构成和现代自然科学的重要特点后,着重说明了基础科学与根本的基础学科的关系,强调了基础学科与根本的基础学科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故此,在学习本文时,要注意对以下重点内容进行把握:

1.说明的中心

作者在宏观介绍自然科学的重要特点与基本体系之后,着重说明了基础学科与根本的基础学科之间的关系,并一再强调基础学科尤其是根本的基础学科(即物理与数学)在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文章结构

本文的文章结构是“总一分一总”整体结构方式。首先概说自然科学的重要特点,在此基础上推导出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再由基础学科推进到“最基础”的学科。进而,作者又展

开分述,对一般基础学科分门别类地逐一解说,突出基础学科与根本的基础学科的关系;最后,在条分缕析的基础上,作者又用归纳法勾画出以根本的基础学科为支柱的现代科学体系的总体构成。全文纲目清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3.自然科学学科图

工程结构

电力技术

工程技术学科 电子技术

农业技术

其他工程技术

天文学

现代自然科学体系 地学

生物学

基础学科 化学

其他分支学科

物理

根本基础学科

数学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竺可桢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识记本文所说明的重点是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和“鸣沙”现象的成因,指出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的;认知本文将说理与叙事结合起来的特点,读来引人人胜,简要说明开头的叙事有什么作用;识别本文主要运用的诠释说明方法。

这是一篇运用科学原理解释沙漠里奇怪现象的说明文。文章着重说明了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和“鸣沙”现象的成因,指出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的。所以,在学习时,应予注意把握好下面重点内容:

1.写作特色

本文最主要的一个特色是:说理与叙事相结合。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活泼,引人人胜。所以这篇科学小品行文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作者把说理同叙事结合起来,在解释沙漠里奇怪现象的成因时,将古今中外人们的耳闻目睹以及经历、感受等穿插在说理过程中,形成近似于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介绍“现象”,在解释“现象”的同时不时插入科学道理的讲述,读来引人人胜。

2.说明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诠释说明方法。这种说明方法使因果条件充分,事理逻辑周密,易于被人理解与接受。而且行文较自由,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从而将事理诠释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文的说明中心是解释“海市蜃楼”与“鸣沙”两大怪异见象的成因,作者因此主要运用了诠释说明方法,将形成这些现象的特定条件逐一解释清楚。

《桥的运动》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茅以升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识记文章说明的中心和要点,以及作者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识别文中所运用的义、列举两种说明方法;识别文中运用比喻说明和引用说明法的地方,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练、析理精深的科学小品,是阐述桥的运动的说明文。作者运用辨证唯物观点和物理学知识,剖析了桥的运动的种种形式及原因,说明桥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桥的运动就是桥的存在形式。所以在学习本文时,要意识到本课的说明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内容。这是因为本文不仅综合运用了定义、列举、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还使用了引用。其中定义和列举是本文写作中最常用的方法。

定义说明法:如说“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所谓固定就是不在空间有走动”等。

列举说明法:如说“一座桥不论是在有重车疾驰、狂风猛扑、巨浪急冲或气温骤变的时候,或是在风平浪静、无车无人而只是受本身重量和流水过桥的影响的时候”,都有内部分子的运动,则是列举说明方法。

比喻说明法:这种说明方法,可以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生动,通过通俗易懂的形象描述,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如用人坐板凳时力的传递,来比喻车在桥上过时的重量传递,就是运用了比喻说明方法。

引用说明法:这种说明方法可以提高文章的可信性和说服力。文章开头用尾生守约的故事来说明桥的固定性,为文章增添了不少趣味。文末用恩格斯的话来总括桥的运动的实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两者均运用了引用这一说明方法。

《统筹方法平话引子》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华罗庚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根据课文,概括统筹方法的性质、应用要点和作用;认知本文通过简单生活事例来说明复杂科学道理的总体特点;认知本文的图表说明法,简要说明文中三个图表的不同作用。

本文是一篇介绍统筹方法的说明文。文章主要是说明统筹方法的性质、应用要点和作用。本文最大的特点是通过简单生活事例的分析解剖来说明复杂的科学道理,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难懂为浅显易懂。运用这种事例说明的方法,在学习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1.统筹方法的性质、应用要点和作用

统筹方法是一种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数学方法”,它的实用范围极为广泛。

运用统筹方法来缩短工时,提高工作效率,是应用统筹方法的目的。而合理安排工序,则是关键所在,此为统筹方法的要点。

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出统筹方法“主要是有关时间的问题”,科学地利用时间,一定大有补益,这段点明了统筹方法的作用。

2.写作特色

本文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简单生活事例的分析解剖,来说明复杂的科学道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例如文中所举的泡茶喝的例子,就是一种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典型性的例子。普遍性即是所举事例必须是众所周知、通俗易懂的;典型性即是所举事例必须是具有代表性、能说明问题的。

3.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了图表说明方法,本文所制的三个图表的依次展开,体现了文章层次内容的不断深化,它们不仅揭示了统筹方法的运用过程,而且收到了使整个说明化繁为简、一目了然的效果。

第一个图表的作用是:标明泡茶喝的全过程、各部分的关系以及其它要素。

第二个图表的作用是:简化工作程序,看出缩短工时的关键。

第三个图表的作用是:用数字代替文字,显示统筹方法的“数字方法”实质。《苏州园林》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叶圣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识记文章所说明的中心是以展示苏州园林之美为中心,采取先总说后分述的整体结构方式;识别文中所运

用的比较、比喻两种说明方法。园林,是一种建筑综合艺术体。它不仅有一定的实用功能,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苏州园林,久负盛名,是我国江南园林艺术风格和成就的代表。本文就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特点及其优美景观的说明文。文章在说明的过程中,对本文的说明中心和说明方法进行了重点阐述。

1.说明中心

本文的说明中心是:介绍苏州园林特点及其优美景色,说明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说明方法

文章在说明方法上,主要运用了比较、比喻等说明方法。

比较说明方法:如说我国的建筑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则努力避免对称;说北京的园林多用彩绘,苏州园林则多用淡灰色等,就是比较说明方法。

比喻说明方法:说建筑是图案画,园林是美术画,说苏州园林没有宝塔式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等,就采用了比喻说明方法。

《白丝翎羽丹砂顶》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贾祖璋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知本文主要采取“引用”说明法的意义,并结合课文,简要说明有关引用材料的作用。

本文是一篇介绍珍禽丹顶鹤的说明文。文章对丹顶鹤的优美特征及其观赏价值作了生动的说明,并指出保护这种珍禽是一件重要工作。在学习中,需要着重理解和应用下例重要内容:

1.划分和解析段落、层次

全文可分三部分,采用先分述后总述的结构方式。

第一部分,包括第1至5自然段,介绍丹顶鹤的优美的体态和为人喜爱的生理特征,并解释其体态、生理特征的形成原因。着重说明丹顶鹤是一种珍禽。

第二部分,包括第6至8自然段,介绍我国养鹤、驯鹤的悠久历史,说明丹顶鹤是历代人们所珍爱的珍禽。

第三部分,包括第9、10自然段,介绍丹顶鹤的生活习性及其日趋减少的原因,提出保护丹顶鹤是一件重要工作。

2.说明方法

本文大量采用了引用说明法,文中所引古代诗文、图画等资料,丰富多采,使用恰当得体。它们作为说明的依据,或强调、充实说明的内容,或增强说明的形象性、趣味性,都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在增强文章知识性的同时,又使文章文采斐然。如引用唐人的诗句作为文章的标题,醒目形象,引述《左传》记载讲我国养鹤的悠久历史,令人信服。引用《花镜》中关于鹤产卵、护卵的描述,情景生动,趣味横生。

《菊花》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杨宪益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划分有关段落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知本文的并列式总体结构和按时间顺序展开的说明方式;识别文中所运用的“引用”说明法,结合课文,简要说明有关引用材料的作用。

这是一篇介绍菊花的说明文。在学习时需要掌握

1.杨宪益(1925一)是现代著名翻译家。本文是他的一篇说明文,既是一篇实体事物说明文,又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本文文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是引用说明法。引述典籍、资料,大量运用掌故,是这类说明方法的特征。

2.熟知课文的内容:

比如: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陶渊明是一个有骨气的诗人,他又很喜欢菊花,而菊花又是一种到了秋天才开的花,也像很有骨气,因此后来大家都拿菊花比作有骨气的文人,无形中提高了菊花的身价。

(1)从这里可以看出,自陶渊明时开始,人们对菊花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从这段文字看,陶渊明为什么能与菊花联系起来?

(3)从这里看,人的骨气为什么能与菊花联系起来?

参考答案:(1)从延年益寿观念到人格气节象征观念。(2)一是由于陶渊明非常爱菊,(2)是陶渊明与菊花都有骨气。(3)人的骨气是在与恶势力的抗争中显现出来,菊花的骨气是在与肃杀秋霜的抗争中显现出来,两者异质而同构,故可用秋菊象征人的高风亮节。

《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高士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高士其的社会地位和主要成就;理解文章开头讲述上帝造人故事是全文的一个铺垫,简要说明这个铺垫的作用;认知本文采用对话形式展开说明的特点;辩识文中所运用的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

本文是一篇介绍有关细菌知识的说明文。作者用生动的文笔,说明了寄生在体内的众多细菌的种类、特性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在学习时应注意把好本文的写作特色和修辞手法。

1.写作特色

(1)文章的开头由讲述《圣经》中上帝造人的故事引出,使文章显得幽默活泼,风趣可掬,从而为全文奠定了富有趣味的基调,可以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入胜。

(2)本文的另一特色是: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使说明过程波澜迭起,饶有风趣,读来引人人胜。

2.修辞方法

文章多用生动的比喻,如将细菌比作“食客”,把人体比作“**大饭店”,又将人的口腔、胃、小肠、大肠分别比作“切菜间”、“厨房”、“小食堂”、“大食堂”等,这类比喻,将科学术语化为形象事物,较易被人理解。

文章还经常采用拟人手法。将细菌人格化,如“涂脂擦粉”、“大腹便便”、“挤眉弄眼”、“拍手踏足”、“安分守己”、“捣墙毁壁”等用于描写人类外貌、动作乃至性格的词语的运用,使细菌的形状、特性变得异常生动、突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熟知课文的内容:

比如: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我们这一所细菌大饭店,一开前门使是切菜间,壁上有自来水,长流不息,菜刀上下,石磨两列,排成半圆形,还有一个粉红色活动的地板。后面有一条长长的市道,直达厨房。厨房是一支大油锅,可以收缩;里面自然发生一种强烈的酸汁,一种神秘的酵汁。厨房的后面,先有小食堂,后有大食堂,曲曲弯弯,千回百转。小食堂备有咖喱似的黄汁,以及其它油呀醋呀,一应俱全。大食堂的设备,较为粗简,然而客座极多,可容无数万细菌,一出后门,直通马桶。

(1)这段文字说明的是什么?

(2)这里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这里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进行说明的?

(4)这里把人的口腔、胃、小肠、大肠各比喻作什么?

(5)“自来水”、“粉红色活动的地板”、“南道”的比喻意义各是什么?

(6)这段文字中的比喻手法有哪些特点?

(7)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本文是一篇怎样的说明文?

参考答案:(1)整个人体是细菌的大饭店。(2)比喻说明方法。(3)按照空间顺序。(4)口腔比喻为切菜间,胃比喻为厨房,小肠比喻为小食堂,大肠比喻为大食堂。(5)自来水比喻唾液,粉红色活动的地板比喻舌头,南道比喻食管。(6)一是全面系统,二是十分贴切,三是形象生动。(7)文艺性说明文,即科学小品文。

第五篇:大学语文诗词部分复习要点

“大学语文”诗词部分的复习要点

一、单元内容概要本单元要求考生背诵20首诗词,并掌握基本抒情方法(写景抒情、叙事抒情、描绘人物举动抒情)和表现手法(比喻、象征、夸张、用典)

学习诗词单元,应当认知以下几种基本抒借方法:

1.直接抒情,即不假外物、不加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典型的例子如《诗经》中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和《琴歌》中的“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等等。教材中的典型如: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和李恩《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前者以自己不请世事艰难抒发报国无门的悲愤,后者以往事不堪回首坦陈亡国的痛楚。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或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它分如下几类:

(l)写景抒情,最为常见,往往要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融情于景。如柳永《望海潮》着力铺写景物,“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却分明流动着作者的惊喜。陶渊明《归国田居》中“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几句,不仅是对质朴宁静田园风光的写照,也包盛了诗人脱离官场污浊、重归自然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二是借景寄托。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抓住秋雨特征以借景抒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客合青青柳色新”既是实景实绘,又因折柳送别的传统风习象征着一次新的离别在即,满含依依不舍之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篇以春草关合人情,借凄凄春草抒凄凄别值。

三是缘情写景。如辛弃疾《水龙吟》写山“献愁供恨”,显然是作者将自己深沉的家国之思和复国无望之情移入了客观事物;刘禹锡《乌衣巷》写曾是热闹繁华如今却荒凉冷落的乌衣巷,就凝注着诗人沧海桑田的感慨。

四是因情造景。如杜牧《江南春》即将风和日丽之景、烟雨迷蒙之景、江南大地千里范围之景统摄到一幅画面之中进行高度艺术概括,暗示人们:信佛无益于治国安民。

(2)叙事抒情。如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杨抬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表达作者的崇敬心倩。

(3)描绘人物举动抒情。如李清照《武陵春》“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和辛弃疾《水龙吟》“把吴构看了,栏于拍遍”等诗句。

学习诗词,还应把握以下几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1.比喻。如们渊明《归国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比喻自己对摆脱羁绊、重归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2.夸张。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王昌龄《出塞》“万里长征人未还”等诗句。

3.象征。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浮云蔽日”象征群小包围皇帝,蔽其视听;苏轼《水调歌头》以月之“阴晴圆缺”象征人之“悲欢离合”。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以“柳色新”象征离别,“柳”的意象是具体的,而作为其对应物的“离别”则隐含不露。

4.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辛弃疾(水龙吟)下片就连用了张翰、刘备、桓温三个典故。

学习本单元,还应掌握有关诗词体裁的一些常识:

1.以句式分,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

2.以体裁分,有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律体等。

3.近体诗,是唐宋以来流行的、形成于唐代的一种格律诗体,它在平仄、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它主要分为:

(l)绝句,包括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言者称五绝,每句七言者称七绝。如《出塞》、《送元二使安西》、《枫桥夜泊》、《乌衣巷》、《江南春》、《夜雨寄北》都是七绝。

(2)律诗,包括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言者称五律,每句七言者称七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五律,《蜀相《书愤》为七律。

4.古体诗,与近体诗的讲究声律相对而言的,而不以创作时间而定。唐宋以来的诗人也多作古体诗。如《迢迢牵牛星》、《归国田居》、《春江花月夜》、《游子吟》等。

5.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调或词牌,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水龙吟》等。词的篇幅长短不一,差异颇大。沿用至今的有小令(59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通常把双调词的第一段称为上片、前阙或上阙,把第二段称为下片、后阙或下阙。

二、单元知识要点

诗词基本知识要点

1.《沁园春·雪》。这首词作者为毛泽东。该词通过描绘北方壮丽雪景,评说历史上的一些封建雄主,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对今日人民创建新中国的殷切期望与坚强信心。主要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

2.《迢迢牵牛星》。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作者不详。本词借牛郎织女传说来抒发世间女子别离相思之苦,通篇采用比兴手法。

3.《归园田居(其一)》。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诗,作者为东晋陶渊明。本诗主要抒写了诗人崇尚自然的心志,表达了他归隐田园后的喜悦心情,采用比喻、对比修辞手法。

4.《出塞》(其一),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作者王昌龄,盛唐诗人。该诗慨叹边塞战争的经久不息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的安宁。诗中借用典故,寓意深重。

5.《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七言长篇抒情古诗,作者张若虚,唐代诗人。诗作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自然美景,抒写了人间的离情别绪,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此诗在抒情方法上主要采用借景抒情,并运用了暗示的手法。

6.《送元二使安西》,这是首七言绝句。也是首送别诗。作者王维,盛唐诗人。本诗通过送别地点与饯行场面的描写,表现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该作兼用借景抒情与借事抒情两种表现方法。_

7.《登金陵凤凰台》,这是首七言诗,属怀古诗。作者李白,盛唐伟大诗人。该诗抒写诗人登临金陵凤凰台的所见所感,并运用了对比、比喻、象征的修辞手法。

8.《蜀相》,七律诗,属怀古诗,作者杜甫,盛唐伟大诗人。诗中记述了诗人初居成都,寻访武侯相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诗作借景抒情与借事抒情相结合,并运用了设问句。

9.《枫桥夜泊》,七绝,周羁旅诗,作者张继,中唐诗人。该诗通过描写夜泊枫桥见到的江南水乡秋夜特有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惆怅心情。该诗最大的特点是诗中有画,借景抒情。

10.《游子吟》,五言古诗,也是作者自创的新乐府诗。作者孟郊,中唐诗人。该诗通过描绘慈母为游子穿线缝衣的细节,歌颂了真挚的母爱。诗中运用了比喻与象征的修辞手法。

11.《乌衣巷》,七绝,作者刘禹锡,中唐诗人。本诗通篇写景,并寓情于景。

12.《赋得古原草送别》,五律,属送别诗,作者白居易,中唐诗人。该诗借描写春草以寄托别情,借景抒情,并化用典故。

13.《江南春》,七绝,属咏史诗,作者杜牧,晚唐诗人。该诗借描绘江南美丽的春景,寄予历史的感慨。本诗写景具有整体性,并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

14.《夜雨寄北》,七绝,属于相思诗,作者李商隐,晚唐诗人。本诗以诗代信,倾诉思念亲人,渴望北归的感情,构思巧妙,含意丰富。

15.《虞美人》,这是首词,作者李仍,五代南唐词人。全词纯用白描手法,比喻贴切生动。

16.《望海潮》,这是首词,作者柳永,北宋词人。本词描写杭州的繁华景象,与西湖的秀丽景色,赞美城市风光,表现了百姓与地方官的游乐。多用铺叙与白描手法。

17.《水调回头》,这是首中秋咏月词,作者苏武,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该词通过描绘中秋佳节,饮酒赏月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对弟弟苏辙的怀念,对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安慰和祝愿。运用设问句,以月贯穿全词,构思缜密。

18.《武陵春》,这是首词,作者李清照,宋代杰出女词人。该词通过对主人公外在情态举止与内心活动的刻画,表达了词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沉痛心情,构思新颖。

19.《书愤》,七言律诗,作者陆游,南宋爱国诗人。

20.《水龙吟》,词,作者辛弃疾,宋代大词人,该词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伸、年华虚度的悲愤,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词中多用典,并综合运用了比喻、比拟、象征等表现手法。

三、基本要点归类

1.作品作者

《沁园春。雪》: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

《迢迢牵牛星》:无名氏,选自《古诗十九首》。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东晋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著名诗人。

《出塞》(其一):王昌龄,盛唐诗人。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唐代诗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盛唐诗人。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盛唐伟大诗人。

《蜀相》:杜甫,盛唐伟大诗人,其诗称为“诗史”。

《枫桥夜泊》:张继,中唐诗人。

《游子吟》:孟郊,中唐诗人,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说。

《乌衣巷》:刘禹锡,中唐著名诗人。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中唐大诗人。

《江南春》:杜牧,晚唐著名诗人。

《夜雨寄北》:李商隐,晚唐杰出诗人。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五代时著名词人,后世称之为南唐后主。

《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北宋著名词人。

《水调歌头(明月见时有)》:苏轼,北来杰出的文学家,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清照,宋代杰出女词人,跨北宋、南宋。

《书愤》:陆游,南来杰出的爱国词人。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南宋大词人。

2.作者归类

作者属于唐代诗人的有:王昌龄、张若虚、王维、李白、杜甫、张继、孟郊、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其中,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甫属于盛唐诗人。张继、孟郊、刘禹锡、白居易为中唐诗人。杜牧、李商隐为晚唐诗人。

创作词的几位作者的有:李想、柳永、苏武、李清照、辛弃疾。

3.体裁归类

五言古诗:《迢迢牵牛星》、《归国田居》、《游子吟》。

七言古诗:《春江花月夜》。

七言绝句:《出塞》、《送元二使安西》、《枫桥夜泊》、《乌衣巷》、《江南春》、《夜雨寄北》。

七律:《蜀相》、《书协》。

五律:《赋得古原草送别》。

4.题材归类

送别诗有:《赋得古原草送别》、《送元二使安西》。

相思诗有:《迢迢牵牛星》、《夜雨寄北》。

“虞美人”、“望海潮”、“水调歌头”、“武陵春”、“水龙吟”、“沁园春”均为词牌名。

四、课文重点与难点

《沁园春·雪》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本诗作者毛泽东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在学习这首词时应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1.抒情方法

这首词通过对北方壮丽雪景的描绘和对历史上一些英雄人物的评说,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和对今日中国人民创建新中国的殷切期望与坚强信心。

2.表现手法

这首词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

上片借景抒情,通过描绘雄伟壮阔、啊娜多姿的北方雪景,来抒发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

下片则直抒胸臆,借评说古代英雄人物的功过得失,并畅想今日情景,来表达诗人改造旧中国、创造新中国的雄伟理想。

3.修辞手法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以及转折和对比等表现手法。

(1)词的上片后六句运用了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例如:“红装素裹,分外妖烧”是比喻,用妇女的穿着和风采,来比喻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不仅使景物显得色彩动人,而且同时也是对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美好景色的暗示。又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是比拟,此句以物拟物,将群山起伏拟作银蛇舞动,将高原绵延拟化为白象奔驰,变静态为动态,使景物焕发出勃勃生机,而且也是对中国人民高涨的革命情绪和敢于同强大敌人争高下的英雄气概的暗示。

(2)词的上片和下片中,都有一个情景的转折和对比。上片以“须晴日”表示转折,构成晴空烈日和冰天雪地的对比,大好河山显得愈发多彩多姿。下片以“俱往矣”表示转折,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和今朝的英雄人物进行对比,暗示历史和今朝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这两处转折和对比,既深化了主题思想,又增添了起伏跌宕的气势。

《迢迢牵牛星》

背诵本诗,识别《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抒写爱情的五言古诗。诗作内容取材于牛郎织女传说的故事,描述织女思念牛郎的情景,借以抒发世间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在理解本诗时需要掌握以下重点:

1.抒情方法

这首诗主要采用间接抒情。全诗无一句是情感直抒,而是或借事抒情,或借景抒情。这种间接抒情方法以外显内,比直接抒情更生动形象,更耐人寻味。

2.表现方法

这首诗通篇采用比兴手法。作者用大量笔墨描述传说中织女思念牛郎的情景,用意却是抒写现实生活中思妇的离愁别恨。字字落笔天上,句句情注人间,含蓄而蕴藉,从而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联想空间。同时,也正由于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神话传说,从而使得此诗处处闪现出浪漫主义的色彩。

这首诗的语言中多用叠字。全诗十句,六句用了叠字。有的叠字(加“迢迢”、“纤纤”、“盈盈”、“皎皎”、“札札”)用来传达物性,有的叠字(如“脉脉”)用来模拟情态,都显得贴切自然。这些叠字的运用,增强了全诗节奏的美感和音韵的协调。

《归国田居(其一)》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作者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陶渊明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这首五言古诗,是陶渊明的田园诗代表作之一。在理解本诗时需要掌握以下重点内容。

1.主题思想

此诗抒写诗人崇高自然的心态,表达诗人归隐田园后不胜喜悦的心情。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官场的黑暗,表现出诗人不愿随波逐流、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表现手法

本诗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方法。

(1)诗中多次运用比喻,收到了使诗的旨意更加鲜明生动的效果。例如:用“尘网”和“樊笼”喻仕途的束缚和险恶,贴切醒目。“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中包涵多重喻意:“羁鸟”、“池鱼”的喻意是官场的狭隘,禁烟:“旧林”、“故渊”的喻意是田园的广阔、自由;而这两句的总体喻意,则在于表现诗人对逃脱世俗困扰,重返自然的向往与追求。

(2)诗人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例如通过世俗与本性、丘山与尘网,鸟笼与树林、小池与深渊等一系列对比,借助“爱”与“误”、“恋”与“思”、“落”与“得”等具有明显感情倾向词语的点醒,将诗人好恶表现得淋漓尽致。

《出塞》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作者王昌龄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首七言绝句,是王昌龄的边塞诗之一。诗人慨叹边塞战争的经久不息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的将领来保卫国家的安宁。

注意本诗主要运用了历史典故,来体现多重寓意,主要为后两句。表面上作者有感于当时边患无穷,唐将无能的现状,呼唤汉将军李广之辈的人出现,明写汉将,意指唐将。

诗句中就蕴含着多重对比因素:将历史与现实对比,汉将与唐将对比,有用与无能对比,边关安宁与边患不断对比。从而体现出诗人的多重情意:歌颂李广,讽刺唐将;失望于当前,希望于今后。

下面的题目有助于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1.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从抒情角度看,诗的前两句运用的是什么方法?

参考答案:(1)诗人慨叹长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希望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安宁。(2)借景抒情。解答题目时要注意: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主题思想、抒情方法和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在答题时要理解本诗的主题思想是:诗人感叹边塞上战争的连绵不断及其带来的人世间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国家能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宁。

2.(2001.7.自考题目)下列诗句中,运用了互文见义手法的是()

A.秦时明月汉时关

B.竭石滩湘无限路

C.江枫渔火对愁民

D.巴山夜雨涨秋池

本题考查的是对本诗抒情方法的掌握情况。

《春江花月夜》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张若虚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首七言古诗,是一首脸炙人口的长篇抒情诗。诗作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的自然美景,抒写了人间缠绵悱侧的离情别绪,表现出诗人对人情难圆的感叹和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在理解本诗时要重点把握本诗的抒情方法。这是因为全篇主要的抒情方法为借景抒情,处处情景交融,而各部分的情景交融又有不同的方式。

第一部分描绘自然景观,以明月的渐渐升起为中心,紧扣诗题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最终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其作用在于从总体上为下文抒写人情提供引人道思的环境,制造启动情怀的氛围。

后面三部分都是合写景物和人情。

二、三两部分,主要是用江月永照,引出生命短暂,用明月常圆,引出人间离别;用月光遍洒,引发思妇绵绵相思。在这里,情景交融的基本特点是相反相成,即通过景与情的对比反衬,鲜明地体现出月圆人难圆的旨意。最后一部分,则是用春归、花落、雾漫、月残等自然景观来引发游子的思归之情。下面的题目有助于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l)本诗通过对江南自然美景和人间离情别绪的抒写,引发了对什么问题的思索?

(2)本诗写景抒情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1)人生短暂,宇宙永恒。(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主题思想和写景抒情的基本特点的掌握情况。在答题时要理解本诗通过对江南自然美景和人间离情别绪的抒写,引发了对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的思索。

2.(2000.4.自考题 单选)以下诗题属于乐府古题的是()

A.《春江花月夜》

B.《江南春》

C.《迢迢牵牛星》

D.《登金陵凤凰台》

此题考试内容为诗的类别。

《送元二使安西》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王维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本首诗通过送别场面的细致描写,生动地表达出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这首诗分为两层,前两句借景抒情,后两句叙事抒情。前两句先描写送行时的自然景色。诗人特地赶来相送,情深意切。刚刚下过细雨的早晨,浮尘不起,好像是大公作美,有意为远行的人清扫一路风尘。这表示对即将上路远行的朋友的关切。再写饯别的客店,青青的柳树,在细雨的滋润下也别有一番清新之色。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处处蕴含着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的后两句写饯行告别,是借叙事抒情。诗人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表明对朋友的关切与祝愿。结尾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则畅想别后的情景,使人更加珍惜眼前的相聚。以此涵盖全诗,情致绵绵,韵味无穷。

《登金陵凤凰台》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记忆李白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诗人于天宝三载(744)因遭谗毁而离开长安,漫游各地。天宝六载(747)到达金陵,登临凤凰台,写下了这首杰作。诗人写登台所见,感叹大自然的永恒存在,感叹社会人事的迅速变迁,并由这一历史兴衰之感,引出对浮云蔽日、国事日非的忧虑。理解本诗时应注意对相关重点内容的把握。

1.抒情方法

本文运用借事抒情、借景抒情等多种抒情手法。诗开头两句借凤凰台的传说抒情写意,说明六朝的豪华侈奢已一去不复返。三、四句借事抒情写意,说明沉湎于奢侈生活的帝王、热衷权势的豪强,虽得意一时,却终将湮灭无存;

五、六句借景抒情写意;最后两句则借象征手法抒情达意,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2.表现手法

(1)运用对比手法,使主旨更加鲜明突出。

诗中处处充满了自然与人事的对比和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三山、青天、长江、白暨洲,这些自然景物亘古不变,吴官花草、晋代衣冠之类的人事迅速更迭、变迁。六朝豪奢一时,终究衰亡;现实表面辉煌。实则“浮云蔽日”。

(2)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寓意深远,表情曲折。

末句以“浮云”比喻奸佞小人,以“日”比喻皇帝,“浮云”、“蔽日”则象征着奸邪当道、蒙蔽君主。“不见长安”,则指贤者远离京城,不得进见,报国无门。

《蜀相》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记述诗人初居成都、寻访武侯词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心情。因此,在理解本诗时需要从以下两点对抒情方法进行重点掌握,这是因为此诗运用了借景抒情和借事抒情。

(1)借景抒情:“柏森森”渲染了庄严肃穆静温悠远的气氛,敬仰之情暗含其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字面上描写草堂碧草青青,春意盎然,黄鹏鸣叫,空作佳音;实际却是借景抒情,表示虽大好春色在前,自己却无心赏玩,同时又暗示此处少有人来,饲堂寂寞冷清。情因景生,突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2)借事抒情:“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写诸葛亮的功绩和为人;这两句借事抒情,包含着诗人对诸葛亮一生的高度评价。末两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也是借事抒情。

《枫桥夜泊》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张继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通过夜泊枫桥见到的江南水乡秋夜特有的景色,抒发诗人旅途中的愁怅心情。

在理解本诗时要注意对抒情方法掌握,这是因为此诗全篇借景抒情,主要特点是“诗中有画”:残月、栖鸦、霜天、渔火、枫林、远寺、夜钟、客船,有声有色,远近相接,层次分明。而画中的主体则是漂泊异乡、黯然失魂的诗人。

《游子吟》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孟郊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孟郊自创的新乐府诗。通过描绘典型事例,运用比喻象征,礼赞了温煦深挚的母爱。在理解本诗时需要对表现手法进行重点掌握:本诗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新颖贴切,巧妙完美,耐人寻味。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句中,以“寸草心”比喻子女对慈母的心意,以“三春晖”喻指母亲对子女的爱。小草在春天的阳光下萌发,象征子女在慈母的爱抚下成长;小草不能报答春阳的恩德,象征母爱深厚,子女也难相答母容干万一。

下面的题目有助于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1.下列作品中,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有

A.《游子吟》B.《出塞》

C.《江南春》D.《春江花月夜》

E.《迢迢牵牛星》

2.下列标题属于词牌的有

A.《游子吟》B.《虞美人》

C.《出塞》D.沁园春》

E.《望海潮》

此题考查的是对体载的掌握。

《乌衣巷》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刘禹锡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凭吊金陵古迹乌衣巷,描绘具有特征性的景物,感叹沧海桑田,暗示社会总在发展变化,豪门大族不可能永享富贵的情景。

在理解本诗时应注意对抒情手法的把握,这是因为此诗全篇寓情于景。诗人咏怀古迹,通过自然景物(野草、斜阳、燕子)的描写,来体现自己的观点,抒发内心的感叹,却没有发一句议论。

《赋得古原草送别》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白居易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咏物以送别,借描写古原上春草离离的景象,寄托了送别友人时的深挚情意,以示送别。诗人描写春草的茫茫无际,赞颂春草生命力顽强,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与祝福。

在表现手法上,此诗巧用典故。此诗乃咏物抒怀之作,描写春草以示送别。春草与离别最早结缘,源于《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婆婆”,白居易的“又送王孙去,美美满别情”,这里巧妙地化用原诗意,将春草与离别之情融为一体,进一步开拓意境,丰富内涵,总束全诗。

以下的题目有助于对课文重点知识的理解。

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1)诗的前四句与送别有什么关联?

(2)全诗分为几层?从送别的意义上看,各自有什么特点?

_参考答案:(1)以草的枯荣,象征人间的离合,坚信别离必有再聚时,也以春草再生鼓励离人坚韧不拔。(2)前六句为一层,借春草安慰离人,鼓励离人;后二句为一层,点明送别。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层次划分和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

《江南春》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杜牧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方法。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借描绘江南春景,寄寓历史感慨。在理解本诗时应注意把握抒情方法,这是因为此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后两句专写烟雨中的南朝佛寺。南朝广建佛寺。亭台楼阁,金碧辉煌,掩映在花丛烟雨之中,成为江南一景,而今却所存无几。诗人借佛寺关系历史发展,得出如下结论:信佛决不会带来长治久安。

《夜雨寄北》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绝句。诗人滞留巴蜀地区,收到妻子的来信,以此诗作答,倾诉思念亲人、渴望北归团聚的感情。

在理解本诗时应注意对表现手法进行重点掌握,这是因为此诗构思巧妙,通过重复“巴山夜雨”,将眼前与将来、实景与想象融合为一,展现自己与亲人悲欢离合的情景,构思巧妙,耐人寻味。两次写“巴山夜雨”,前一次以秋雨萧瑟之景来渲染长夜难眠的离愁别恨;后一次则通过设想未来,表现出诗人切盼回到妻子身边的愿望。

以下的题目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仔细阅读本诗,简答下列问题:

(1)诗人为什么重复“巴山夜雨”?诗中的中心景物是什么?

(2)诗中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与空间?

参考答案:(1)突出思亲念归、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自己

和妻子、巴蜀和北方联结起来。(2)时间:分离的现在与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

山与夫妻团聚的长安。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在答题时要突出思亲念归、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自己和妻子、巴蜀和北方联结起来的意境。

《虞美人》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记忆李煜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李煜投降宋王朝后,于976年到达汴京,受封“违命侯”。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囚,过着屈辱的生活。他用这首词,追怀故国,思念往昔,抒发埋藏在心底的哀愁。

在理解本词时需要对表现手法进行重点掌握。此词多处运用比喻手法,比喻形象生动。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将愁思比作满江春水,奔流不息。这个比喻非常真切地表现了词人身陷“小楼”不得自由,而又怀念故国的满腔愁怀。

下面的题目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1)“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寓意是什么?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两句诗有什么言外之意?

(3)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春花秋月似的美好日子一去不复返,囚禁生活与春花秋

月无缘,表示痛不欲生的绝望心情。(2)表示物是人非。(3)追怀故国,有亡国之痛,思念往昔,表达阶下国的内的哀愁。本题旨在考查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表现手法的应用能力。

《望海潮(东南形胜)》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记忆柳永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首词用铺叙手法,写杭州风貌,上片写城市繁荣景象,下片写西湖秀丽景色。因此,在理解本诗时需要对表现手法进行重点把握,这是因为此词善用铺叙。

全词描绘景物都是用的铺叙手法。如上片用“形胜”、“繁华”领起,而后又以铺叙的手法来描

写杭州城市的秀丽风光和繁荣景象。下片以“清嘉”领起,铺叙西湖美景。取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生动自然而又意趣横生。如“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句就都纯用白描。

《水调歌头(明月见时有)》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记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词。它是一首一向极负盛誉的中秋咏月词。“水调歌头”为词牌名。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时苏拭出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当时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出任密州地方官,而此时苏轼与弟弟苏辙已分别七年未能相见。中秋之夜苏轼触景生情,遂作此词以表怀念之情。“月到中秋分外明”,词人饮酒赏月,写下了这首一向极负盛誉的中秋咏月词,表达了他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以及对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表示安慰和祝愿。所以在理解本诗时应注意对表现手法的把握。

(1)全词以月贯穿给终。上片从问月赞月,向往月宫,写到月下起舞;下片从月影移动,月亮圆缺变化,写到月光永照。

(2)语言凝炼精当,为历代骚人墨客所推崇。如“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等句,均流传千古而不废。

以下的题目有助于对文章中点的理解

1.(2000.4.自考试题)苏轼《水调歌头》中,最能体现“兼怀子由”的词句是()

A.不知天上宫闹,今夕是何年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C.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参考答案:前三项均与主题无关,只有D项提及一个“别”字,显然表达了与兄弟久别的思念之情。

2.(2000.10.自考试题)下列词人中,其作品以风格豪放著称的是()

A.柳永 B.苏武

C.李清照 D.李慎

参考答案:此题考查内容为作者知识,豪放派的著名代表有苏轼、辛弃疾两人,选项中仅有苏武,故选B.3.(2001.4.自考试题)苏轼《水调歌头》小序云:“雨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里的子由是苏轼的()

A.父亲B.哥哥

C.儿子D.弟弟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李清照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掌握本首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李清照在靖康之难中,经历国破家亡的惨痛遭遇。此词抒情时主要通过叙述人的举止情态抒情,将外在情态与内心活动相结合,成功地塑造出形神兼备的主人公的形象。外在情态如“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表明词人抑郁苦闷,百无聊赖,满腹忧伤,不能抑止。内心活动用“闻说”、“也拟”、“只恐”等句来表达,然而,无限哀愁毕竟无法排遣,诗人再也兴不起游玩的兴趣。

请看以下的试题:

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l)“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含义是什么?

(2)词人是从哪两个方面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的?

参考答案:(1)春光依旧,而丈夫故去,自己流离失所。(2)外在情态与内心活动。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含义和抒情方法的掌握情况。

《书愤》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陆游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掌握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以早岁的壮志豪情和前线的斗争生活作映衬,抒发壮志未遂、时光虚掷的愤慨,企盼有诸葛亮那样的人物出来兴师北伐,完成统一大业。

诗的前四句为借景抒情。回顾年轻时把一切事情看得那样简单,以为凭着豪情壮志和坚定如山的气慨,就能轻而易举地收复失地。言外之意是:世事复杂难测,自己的愿望很难实现。

结尾“《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借典故抒情,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对南宋投降派的斥责,二是盼望有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出来,兴师北伐,达到九州一统的目的。

本诗运用了对比和典故两种表现手法。

(1)今昔对比,古今观照。全诗通过今昔对比,现实与历史的观照,突出了主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2)善用典故。用诸葛亮作《出师表》的典故,斥责投降派的丧权辱国,又表达了自己希望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山河的愿望。

请看下面的考题:

1.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1)作者所书的“愤”有哪些方面?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写的是什么?其语言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1)中原未能收复,年老力衰,壮志未酬,投降派当道,没有恢复北方的英雄。(2)高度概括了历史事实与自身经历。只用几个名词排列句式别致,静中有动,透露出战争的气氛。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

2.(2000.4.自考试题)陆游《书愤》中高度概括历史事实与自身经历的名句是()

A.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参考答案:这一题考诗词背诵以及对诗句的理解。只有B项符合题干要求。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辛弃疾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首词运用情景交融、叠用典故的手法,抒写了作者报国无路、壮志难伸、年华虚度的悲愤,表现出关心国事、渴望收复中原的爱国精神。因此,在理解本诗时应注意对以下内容的掌握。

1.抒情方法

这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主要表现在上片,用多种景物的组合,传达出复杂的感情。

2.表现手法

(1)善用典故。下片连用张翰见西风起而辞官、刘备鄙视许汜、桓温感伤岁月流逝三个典故,表达词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有家难归,有志难伸;不求私利,意气风发,以国事为重;岁月蹉跎,时间易失,年华虚度,悲哀之至。

(2)综合运用了比喻、比拟、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句中,“玉暂螺髻”是比喻,以远山为本体:“献愁供恨”是比拟,以山拟人。“落日楼头,断鸿声里”句中,“落日”、“断鸿”则有象征意味,黄昏落日,令人联想到南宋国势衰微;离群的孤雁,则使作者联想到自己和宋朝百姓背井离乡的遭遇。

请看下面的题目:

1.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l)“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把吴钩看了,栏于拍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比拟、比喻、象征(2)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激愤,无人理解的悲愤。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运用的抒情方法、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

2.(2000.4.自考题目)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遥岑远目”之后,紧接着所写的是()

A.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B.尽西风、季鹰归未

C.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D.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本题目考查考生对诗词原文的背诵以及理解。

3.(2001.10,自考题目)下列词句,运用典故的有()

A.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B.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C.体说鲸鱼堪绘,尽西风、季鹰归未

D.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E.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参考答案:此题是考察对课文的熟悉。在诗中的下片连用张翰见西风起而辞官、刘备鄙视许汜、桓温感伤岁月流逝三个典故,表达词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有家难归,有志难伸;不求私利,意气风发,以国事为重;岁月蹉跎,时间易失,年华虚度,悲哀之至。所以正确答案为CDE。

下载笔试部分复习要点及经验介绍(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笔试部分复习要点及经验介绍(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简单介绍二建复习经验

    二级建造师考试复习方法及过关经验二级建造师共有三门课:《建筑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专业考试为《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

    中考物理复习经验介绍

    中考物理复习经验介绍----2014年中考复习备考会一、分析【标准】,研读【说明】首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河北省2014年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科考试说明》, 清楚:考什么,考到什......

    四大笔试(部分)

    2005四大笔试合集(部分)KPMG考试总结 第一部分:35分钟35个逻辑数学题 根据图表 不难 但是可能时间有点紧张 第二部分:25分钟48个英文阅读题 gre/gmat 风格 风卷残云涂完 不知......

    公务员笔试部分

    公务员笔试部分分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为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20分钟,满分100分。 申论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50分钟,满分100分。钢笔(黑色)铅......

    2014中国银行部分笔试分享

    相信很多人考完都发了笔经之类的,我也来攒人品一下,把印象中的题目给回忆一下~1、关于中行社会责任和慈善方面的题(多选),中国银行荣获什么奖项(“最具社会责任金融机构奖”和“社......

    2013公路路基部分复习要点总结

    路基部分 一、一般路基干湿类型 路基的干湿类型表示路基在最不利季节的干湿状态,划分为干燥、中湿、潮湿和过湿四类。原有公路路基土的干湿类型,可以根据路基的分界相对含水量......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复习要点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复习与总结  国民收入核算  简单理解:财政与货币;总供给-总需求  IS-LM 模型  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 国民收入核算 GDP 定义及其含义  GDP......

    农业银行笔试经验

    农业银行笔试 今天参加了农行的笔试,那场面是相~~当壮观了,有400多个人来,竞争的激烈场面又一次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那家伙,那时相当可怕了。。。 这还不算啥,居然一个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