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基层民主制度主要是指我国的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是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形式及其运作方式,它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方式、方法、程序的总和,是人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基层性。第二:独立性。第三:自治性。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通过居(村)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开展工作,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尽管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可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不得干预依法应属于居(村)民自治范围的事项。
对于工厂、农业、学校等基层组织,需要发挥工会组织作用。上海工会坚持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把建立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作为扩大基层民主和维护职工民主权利的主要载体。各级工会在深化企业改革中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方针,全市各区县局(产业)普遍制订了实施细则,促进了民主管理的不断加强和深化。
比如说,在公有制企事业中强化职代会各项职权的落实,重大改革决策实行职代会预告制的达90.9%,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方案实行职代会表决制的达87.3%,对民主评议信任率达不到要求的干部实行了免职建议制。在非公企业中探索民主管理有效途径,试行职代会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依托社区、工业园区等建立区域性职代会,一些非公企业还探索实行了共商会、职工管委会等职工民主参与的新形式,扩大了非公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覆盖面。全面推进厂务公开制度,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实施面达到86%以上,部分非公企业进行了试点,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职工董事监事制度和职工代表巡视制度等不断得到落实和完善。全市三分之二的职工代表接受了民主管理业务培训,增强了民主管理的意识,提高了参与民主管理的水平。
基层民主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要真正发展基层民主,就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基层民主落实好了,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了,百姓就会心顺气畅,这必将有利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构建。
高二6
朱晶泓
第二篇:基层民主制度体系建设交流
基层民主制度体系建设的法治化实践交流材料
农村是社会的基石。农村民主法治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法治社会建设大局,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近些年来,北仑区注重将制度的体系化建设与基层的民主需求相结合,予制度设计于“四个民主”,贯法治理念
于“理事流程”,让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民,能够轻松实现对村级事务的管理,走出了一条加强基层民主、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新路子。
一、实施动因
随着农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改革的推进,基层法治建设、民主管理方面的问题凸显:
1.制度体系不健全,执行不到位。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善,不少的农村、农业问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调整,如农民权利缺乏保护、法律难以得到普遍认同、法律法规呈现明显漏洞等,造成了法律进入农村的困难。现有的村民自治法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内容又主要针对村民自治组织的,而非村民自治本身。这就导致了村民权力、义务、地位和村民会议的权限、性质等关乎村民自治的规范难以涵盖。全面具体地规定村级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程序性法规至今仍是空白,对如何落实村民的自治权以及对于侵犯村民权利的行为该怎么惩戒,缺乏具体措施。尽管各级政府也纷纷制定出台了种类繁多的基层民主制度,但普遍存在内容笼统、空泛,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如,有的制度只提一些原则性口号,既无实际内容又无具体操作程序,无执行的必要;有的制度只提要求,缺乏配套的保障措施,难以真正得到落实;还有些制度要求由于基层条件尚不具备,导致无法执行;一些制度机制形式主义的要求过多,不利于基层简便快捷地工作。
2.基层干部群众民主法制意识淡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干部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参与意识进一步增强,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王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进一步激发,但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主观的,客观的等多方面原因,基层干部群众的民主能力和法律素质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部分村干部用传统习惯方法解决问题的多,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少,甚至搞家长制或一言堂,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把村民自治变成村官自治;部分村民民王观念缺位,主人翁意识不强,主动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不够;部分村民依法办事能力弱化,不知道如何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权益受到损害时也无力维护,或是采用一些过激的语言和行为。
3.民主实现途径和载体与现实需求存在差距。农村在“四个民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选民缺乏积极性,民主选举不规范,贿选等非正当的竞争和参选形式多样、情况复杂,对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选举的真实性产生一定影响;村务、党务、财务公开流于形式,公开的实质性内容少,程序不规范,形式比较单一,村民最关心最想了解的村务事项,公开的速度和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村民参与村务决策、村务管理的渠道不够畅通,村民对村级事务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得不到保障,造成农村干群关系紧张、信访件增多等。
为了改变上述状况,消除制约基层民主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切实维护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北仑区从政府战略管理的高度统筹基层民主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按照点面结合试点先行的思路,围绕“四个民主”建立起配套衔接、环环相扣的民主制度链条,同时还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实务操作,简化处理程序,切实保障村民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并把它扩大为基本面的动力。
二、主要做法
1.三环节:直面法治
——民主选举,从“上级选人”到“群众公选”
民主选举是农民充分享有自己民主权力的最直接方式。针对“少数人选人、从少数人中选人”导致的选人不准、埋没人才以及“抢了位子不干事”、“占着位子不为民”等问题,北仑区从制度、程序、环境三要素入手,切实把村干部选用权交到农村群众手上,真正做到干部行不行群众评一评;干部用不用,群众公论。
一是建立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区委、区政府将工作重点放在坚持依法选举和完善选举程序上,出台关于做好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各街道制定了切合本地实际的选举实施方案和操作手册,编印统一规范的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范本。在全区全面推行无候选人直选选举制度,村干部候选人由选民直接推选产生,上级部门不委派、不指定、不授意,确保把政治素质好、办事公道、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深受群众拥护的人选进村民委员会班子。积极稳妥地推进“自荐直选”制度,由自荐人向本村村民选举委员会自荐报名参选,并提交书面竞职承诺参选,选民以无记名秘密投票的方法,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成员。通过“毛遂自荐”的报名方式,避免了“海选”无
目标、得票散的情况,也将原候选人的“无序”竞争变为现在“自荐”人的“有序”竞争,改“暗”争为“明”争,降低了贿选出现的概率。大力推行村干部履职承诺制度,完善创业承诺制度和辞职承诺制度,增强村干部的责任意识,也让村民比有标准评有依据。
二是规范民主选举工作程序。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村委会换届选举,做到规定环节不减少、法
定程序不变通、严格依法规范操作。认真把好村选举委员会推选关、选举办法确定关、选民登记关、委托投票关、候选人提名关和正式投票选举关等环节,努力做到选民登记不漏登、不重登、不错登。村选举委员会成员、选民、选举办法和选举日、自荐人、委托投票、投票时间和地点、选举结果等7项内容逐一进行公示。改变过去选举委员会包办选民登记的方式,尝试通过广播、公告、张贴标语等方式,引导村民在规定时间内到固定登记点进行选民登记,推动“登记选民”向“选民登记”转变。投票环节做到了选票当场领取、当场秘密划票、当场投票、集中唱票计票、当场公布选举结果,对重点村、难点村、竞争激烈的村等,实行全程录像直播,确保换届选举全程置于“玻璃房”中进行。
三是营造民主选举法治环境。进一步培育选举文化,大力探索整合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以及宣传窗、黑板报、文艺演出等平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宣传。让《选举法》、《组织法》以及换届选举工作纪律要求等法律知识走进民心。利用宣传车到村集中宣传,尤其是“重点村”、“难点村”,走街串巷反复播放;利用村高音喇叭广播,通俗易懂地讲解换届程序、资格条件、选举纪律等内容。组织“村头宣讲团”、“老干部讲师团”、“蒲公英宣讲团”等20余支民间宣传力量深入村头田间,帮助村民消除家族、宗族、派别等陈旧观念,引导他们依法有序参与选举。加强对选举中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区八家职能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严厉打击贿选、破坏选举等违法犯罪行为的通告》,对选举中违法行为明确“六个严禁”,并首次细化贿选的“八大行为”。各街道(乡镇)也通过选情预警网络、手机短信群发、现场重点监控等途径对选举中出现的违法事件,及时介入,果断处理,确保换届选举依法公正进行。
2.“四个一”:体验法治——
民主决策,从“为民做主”到“让民做主”
民主决策是规范农村权力运行,体现村民自治的关键举措。针对沿海发达地区农村村建投入大,村干部权力大,集体资产数量大,导致涉及村级管理信访举报超过全区信访总量60%以上的问题。该做法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关注。
1.明确“一事”范畴,强化规范决策。“一事”是指村级重大事项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焦点、难点问题,包括经济发展类、工程建设类、财务收支类、人事管理类、民生项目类等五大类。除此以外,涉及村集体和村民利益的其他重大事项以及村党支部、村委会认为有必要或五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联名提议的事项也纳入决策范围。
2.明确“一议”程序,强化科学决策。“一议”是指通过村民民主议事,进行充分酝酿讨论。包括三个步骤:一是提议。决策议题一般由村两委会提出或五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联名提出。二是商议。对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通过召开民主恳谈会、听证会等形式,征求村民代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拟定初步实施方案;三是审议。召开村两委会完善实施方案,提交党员大会或党员议事会讨论,同时将方案上报街道、乡镇审核,经审核同意后确定方案。
3.明确“一签”责任,强化民主决策。“一签”是指召开村民代表对村两委会提交表决的方案进行讨论并实施表决,以在纸质表决书意见栏签名作为表决形式,并当场公布表决结果,以全体村民代表过半数“同意”为通过。由村务监督委员会对会议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对最终表决结果真实性、有效性进行签字确认。
4.明确“一公开”步骤,强化透明决策。“一公开”是指村务决策全程公开,包括“三个环节”:一是事前公开。召开村民代表会议三天前,将有关事项内容在公开栏中公布;二是事中公开。凡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的事项,必须在村务公开栏中进行公布;三是事后公开。决策事项完成后,将完成情况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及在村务公开栏中进行公布。
3.“1+4”:践行法治——
民主管理,从“制度管人”到“流程管事”
民主管理是发扬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针对村级制度重“实体”轻“程序”、制度重复、操作不强监督不便等问题,北仑区推出五项村级事务操作流程范本,配套建设十六项村务工作制度,构建村务工作规程体系,启动和实施村务工作流程化管理,切实提升村务“阳光管理”、“阳光服务”的水平。
村务工作流程化管理模式,由一项通用流程和四项专用流程组成,将村级主要工作事务按内容性质划分为五类,按照村务工作规律,分别通过流程图的形式,将工作程序予以明确固定,使村级事务的操作更加规范明了。具体由通用流程“村级事务工作流程”和村级建设工程实施流程、经济合同管理流程、财务支出审批流程以及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流程等四项专用流程组成。以此为核心,配套出台或完善了相关的另外16项制度,形成村务工作规程体系。
“1”即“村级事务工作流程”,属于通用流程,适用于村级一般事务的操作。包括四步工作环节操作,分别是:村事提议—>村事决策—>执行和监督—>资料归档。其中,村事提议环节具体包括三个操作步骤:民主提议、提议疏理和意见征求。村事决策环节包括两会决策和情况公告两个步骤。执行和监督环节包括事项实施、民主监督和结果公开三个操作步骤。资料归档环节具体要求将村事的相关提议、决议、执行监督涉及的资料进行归档。
“4”即四项专项流程,根据村务实际,对村级事务操作中相对专业性特殊性的工作,进行专门性程序规定,主要包括“财务支出审批流程”、“建设工程实施流程”、“经济合同管理流程”和“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流程”。
财务支出审批流程,适用于村级财务支出,包括四步操作环节。分别是财务审批—>财务审核—>上报入帐—>财务公开,财务公开环节包括财务报告、分歧处置和财务公开三个操作步骤。
建设工程实施流程,适用于村级建设项目工程,包括四步操作环节。分别是:项目前期环节,包括项目方案—>项目报批—>项目备案三个流程;项目实施环节,包括项目发报—>项目施工—>民主监督三个流程;项目决算环节,包括项目验收—>工程决算—>结果公开三个流程;归档转交环节,包括资料建档和档案移交两个流程。
经济合同管理流程,适用于村级重要经济合同的签订和管理,包括三步操作环节。分别是:合同拟定环节,包括合同起草—>法律审核—>条款审定—>合同签订四个操作流程;合同履行环节,包括履行合同和情况公开两个流程;归档备案环节,包括资料归档和合同备案两个流程。
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流程,适用于农村党员的培育、发展,包括四步操作环节。分别是: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环节,包括接受申请—>民主测评—>教育培养—>发展对象—>党委预审—>集中培训六个操作流程;预备党员接收环节,包括入党票决、党委谈话和党委审批三个操作步骤;预备党员转正环节,包括考察培养、转正票决和党委审批三个步骤及资料建档环节。
4.“十清单”:助力法治——
民主监督,从“形式监督”到“实质监督”
民主监督是实现村民自治的基本保障,而在“四个民主”的运行实践中又是最薄弱、最难以发挥效率的环节。针对一些地方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年龄相对较大、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履职能力水平有限,村务监督往往流于形式等问题,2010年3月起,北仑区推行村务监督“十清单”制度,将村监会需要重点监督内容及相应的监督要点、监督方式等,汇成一张监督总图表,方便村监会成员及农村干部群众对照操作,确保村务监督取得实际效果。
一是“清单式”分解,细化监督内容。拟定村务监督“十清单”,把包含村民关注、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村务决策、村务公开、工程建设项目和村级集体“三资”管理等方面,具体细化成决策程序监督、村务公开监督、工程项目监督、货币资金监督、债权债务监督、收支票据监督、资产资源监督、合同履约监督、印章印签监督、干部廉政监督等十项监督内容,实现村务监督的全覆盖。还对十项监督内容进行规范,设定每项监督工作的具体要求,统一监督方与被监督方的共同工作目标。
二是“条目式”公布,明晰监督要点。为避免监督的随意性,将清单中的十项监督内容,制定了54个“条目式”的监督要点,明确每条监督内容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步骤,使监督事项清晰明了、便于操作。如针对债权债务监督,明确了各类债权是否清理、债务是否偿还、是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催收、限期归还等5项监督要点。
三是“串联式”监督,优化运作方式。按照“十清单”监督要点,对每个关键监督环节和廉政风险防范点,明确相对应的监督方式,每个监督要点都有具体的监督方法,使监督要点和监督方式一一对应,形成“串联式”监督,易于村监委会成员查找和应用。如合同履约监督有四个监督要点,清单明确:对于重大经济合同签订、变更、解除是否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可以通过问询、查看会议记录进行监督;订立的合同或协议是否经司法所或法律工作者审核把关,可以通过查看合同文本进行监督;承包款是否按合同约定及时兑现,可以通过查询会计服务站入帐情况和查看合同文本进行监督;合同履约情况是否按规定公开,可以通过查看村务公开栏公开情况进行监督。
四是“双向式”评价,提升执行效果。每年由村监会按照“十清单”中的规范要求,对村务规范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测评,年终将“百分制”的量化测评结果分别向村民代表会议及街道(乡镇)纪检部门报告,街道(乡镇)把测评结果与村级班子和村干部的评先评优、考核等挂钩。同时,村监会每半年向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十清单”监督情况,接受村民代表的评议,并接受乡镇(街道)纪检部门的监督。
三、主要特点
1.形象直观,操作简便。
将村级选举、村务决策、村务管理、村务监督的内容和要求,由一套套复杂枯燥的制度规范转换成一张张清晰简便的流程图表,形成便于“装口袋”、“记脑袋”的“操作手册”,让村民可以按图索骥,流程理事,大大增强了村务民主管理的操作性和针对性。
2.设计科学,实在管用。
在“四个民主”的制度设计中,注重突出工作重点,把握关键环节,将村民的主体性、参与度、满意度评估贯彻始终,帮助村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力,提高村务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如“四个一”制度中,抓住 “ 评”和“签”两个核心,村两委会每半年组织进行一次决策评估,通报有关重大事项处理结果,接受村民代表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评议,并根据决策的完成情况和最终成效进行满意度测评,当场统计测评结果,促进村民代表提高村事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日常工作中一个议题表决一次、签名一次,每个村民代表无论“同意”、“不同意”或“弃权”,都要在表决书上按照意愿签下自己的名字,而且每一事项商议的背景、决策的依据和理由、表决经过、表决结果等书面材料都以台帐形式保存,通过签名表决的形式参与村级事务决策,端正了村民正确履行民主权利的意识,使村民代表更加谨慎对待每一票,能够真实表达意愿、行使权力,避免个别村民事后质疑或反悔不认账,也进一步增强了村民代表参与村务决策和管理的积极性。
3.切合实际,干群满意。
一系列的民主制度规程,把干部与群众的权利义务、村务活动的程序、村风民俗等方面的要求规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一切村务管理和运作“晒”在阳光下,真正给群众一双慧眼,还干部一身清白,保村庄一个和谐。一方面,民主管理制度的实行,逐步解决了农村群众关注的干部不廉洁、村务财务不透明、工程项目暗箱操作、重大事项个别人说了算、集体资产流失等热点问题,从源头上遏制镇村干部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村民的监督渠道畅通了,对村里各项工作的来龙去脉知情了,对村干部猜忌不满减少了。
四、成效评估
1.填补了民主制度程序性规定的空白。
实体性制度和程序性制度是民主制度的两个方面, 实体性制度是目的,一般规范的内容是“做什么”,决定了程序性制度的存在;程序性制度是手段,一般规范过程程序,即“怎么做”,确保了实体性制度的实施。从目前情况看,在加强农村民主建设实践方面,实体性制度的成果比较显著,但程序性制度则是进展较慢。北仑区着眼于解决农村民主制度弹性有余、刚性不足、模糊性强,实际操作中容易钻空子等实际问题,大力推行村务管理简易程序,明确量化标准,简化操作流程,减少模糊性、概念化表述,减少自由裁量空间,提高规章制度技术性,使各项制度更加清晰具体,杜绝制度漏洞和空隙,增强制度的系统性和配套性。同时,更加侧重于过程、顺序、途径的限定,规范流程管理,完善执行程序,提高运行质量,在操作上精心设计,使每个环节有据可依,弥补了民主制度程序性规定的“短腿”和空白,保证制定的制度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
2.提高了农村干部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和能力。
农民民主意识和民主习惯的养成,基层干部的民主素质和对基层民主的认识,是在基层民主实践中不断磨练和成长的。在推进“四个民主”进程中,农村党组织理顺了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明确了“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的思路,依法落实农民群众参与村级重大事务管理的各项权利,调动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监督村务的积极性,使群众真正成为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制度的执行者,保障了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农村干部逐步养成良好的依法和民主协商习惯,学会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带动的方法同村民打交道,通过民主的形式,法律的手段解决各种问题,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管理农村各种事务的能力和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农村群众在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实践中学会了正确行使自己民主权利的方法和技巧,增强了依法评判是非和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观念,感悟到民主法治必要性。农村出现了四少四多的现象,村民对村里意见少了,对村班子信任的多了;和村里讲条件的少了,对村里工作支持的多了;看“热闹”的少了,主动帮助工作的多了;干部与群众之间隔阂矛盾少了,理解包容的多了。
3.推进了北仑新农村建设的法治化进程。
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六大基本特征之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样要把民主法治建设摆在基础性位置,走法治化的农村发展道路。基层民主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不仅促进和规范了村务、党务、财务三公开,畅通了村民依法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渠道,把村民自治的法律规定落到实处;而且让民主管理、依法办事的观念渗透到北仑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如在村庄环境整治、民生项目、重点项目投入建设的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步走”的标准化流程。第一步,事前听取民意。通过实地踏勘、公告栏、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表决,表决通过的,进入实施阶段,未通过的,进一步完善后再提交表决。第二步,事中群众监督。每项工程均有所属村村民、村民代表、监委会成员、专职工程管理人员担任监督代表,全程监督项目开展,按照“三不放过”的质量监督原则,严格把关,记录在案,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工程安全。第三步,事后集体把关。在工程验收时,监督人员、监委会成员、指挥部相关人员、其他专业人员、区域内懂工程建设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同参与,对验收不合格的,一律不予支付余下工程款,直到整改完成,所有参与人员签字确认的前提下,才可按合同规定全额支付,确保工程质量。民主法制给北仑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农村面貌日新月异,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村居民得到了实惠,营造了文明健康、规范有序、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
“四个民主”制度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三环节、“四个一”、“1+4”还是“十清单”,都从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不仅建立起覆盖农村社会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环节的一个个单项制度,而且强化基本制度、具体制度、实体性制度、程序性制度间的相互衔接,确保基层民主制度高度协调、互为补充、运转协调。与此同时,结合农村实际,通过对现有工作流程的梳理和工作流程标准化,将大量繁杂琐碎的村级事务管理变成一项项清晰具体、可操作性强的理事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管理难度,调动了村民民主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政治热情,让村民自治真正成为贴近农村群众生活的一种实实在在的权利,推进了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促进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较好地实现了坚持党的领导、村民自治和依法办事的有机统一。
第三篇:如何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如何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在新的历史时期条件下,我认为加强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应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完善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首先要完善民主选举的环节
我国现阶段实施的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还不完善,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在实践中暴露出不少需要深入探索有效办法、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具体到民主选举这一环节,存在贿买选票,宗族势力甚至黑恶势力干扰、操纵村委会选举的现象,并且越来越普遍。只有民主选举这一环节程序设计的科学、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真正体现出选举的民主性,才能确保选举出的村主任、副主任和委员是一个能协作、能共事、有凝聚力的班子,是一个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班子,是一个既能很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又能很好地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主动接受群众民主监督的班子;才能确保选举出的村民代表、理财小组和监督小组真正发挥应起的参与决策、民主监督等职能。
1、选举委员会的产生:
选举委员会采取推选产生的办法,由各村民小组按照群众威信高、法律观念强、熟悉民主选举程序的标准,从老党员、老干部或知识分子中推选一人或几人组成。选举委员会成员应不再参加竞选本届的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选举委员会的推选工作由上届村委会组织完成。
2、候选人的产生:
选民个人向选举委员会提出附有10位以上选民联名推荐的参加竞选的书面申请,再填写上有介绍本人的基本情况、竞选理由、竞选岗位及初步工作打算,选举委员会审核后确定申请人是否成为候选人。审核的标准和依据是:联名推荐的选民是否属实、够数,竞选理由是否正当等。在由选举委员会把该村参加竞选的候选人名单及其填写的竞选表格予以公布。用这种公开、透明的“阳光”方式产生候选人,可以有效抵制用金钱、势力等不正当手段拉票的发生。这样才能引导选民理智地进行投票选举,还能使选民对当选者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
3、建议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实行分开选举的办法。
实行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分开选举。实行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分开选举的办法,有利于候选人根据自己的专长选择适合自己的竞选岗位,有利于选民根据各个岗位的具体特点、要求从候选人中选出最合适的人选,从而增强选举工作的方向性、有序性;实行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分开选举的办法,有利于引导候选人之间进行合理的竞争,有利于选出的村委会能迅速整合成一个团结协作、有凝聚和战斗力的班子,从而能有效迅速地开展村委会工作。
4、高度重视村民代表的选举工作。
应取消由村民小组推选村民代表的办法,以明确村民代表所代表的具体选民,实行村民代表向选区村民负责制,并赋予选区选民在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有权重新推选村民代表。这样可以增强村民代表的责任意识,也有利于各选区村民对所推选的村民代表进行监督。
二、完善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还要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三个环节
1、建议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村民会议制度是村民自治、村民当家作主权利的根本体现和保障。村民会议作为直接民主的方式,是不可或缺的。建议明确村民代表会议作为它的经常性议事组织,经授权代行村民会议的绝大部分职权。用代议制民主弥补直接民主平时不到位的缺憾,同时,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与所代表的村民的有效沟通机制,保障村民能够通过这种替代方式,经常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2、建议调整村民委员会和村民代表会议的职能,明确各村民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法律责任和相互关系。
应把村民代表会议建成一个独立的常设机构,把村务决策权交由村民代表会议行使,使村民代表会议由虚变实,发挥决策和监督作用,还权与民。党支部、村委会不再行使村务决策权;通过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民代表会议主席来体现党组织的领导;村委会负责事务性工作,具体执行落实村民代表会议的决策。无正当理由,拒不执行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后有权向村民会议提议罢免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认为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不当,可以提请复议,对复议结果仍然认为不当,可以召开村民会议表决。
3、建议取消村支部书记与村主任“一肩挑”的模式,继续提倡支部委员与村委会委员交叉兼职的做法
适当减少村民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的成员职数。这样既可以防止“一言堂”、个人说了算,又可以精减村级组织人员,节省开支,减轻农民负担。实行村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提请研究事项,交由村民代表会议进行决策的机制,进一步理顺了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关系、乡镇人民政府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
三、加强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还要建立健全民主考核、合理奖惩和定期培训制度
当前部分村委会的工作除了组织“三秋”“三夏”生产外,就是为了迎接上级各种检查而做的表面准备工作。标语满街、牌匾满墙、档案满橱成了衡量村级工作的标准,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等工作还没有摆到突出位置。
第四篇:加强基层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对策建议思考
加强基层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
对策建议思考
完善健全的制度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更是我们加强基层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和推进协商民主取得实效的重中之中。与选举民主相比较,目前我国协商民主还缺乏比较完善的制度规则和运作程序,特别对基层人民政协来说,协商随意化的现象还较为普遍,更需要在制度建设上进一步加强。笔者认为,要切实抓好基层政协协商制度建设,在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四个原则,把握四个重点,抓住五个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进基层政协协商民主建设取得成效。
一、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四大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必须坚持的最基本原则。我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无论是选举民主还是协商民主,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加强基层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维护党的核心领导地位,突出党的领导,坚持党对政治原则和重大方针、政策、问题的领导,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不渝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始终具有鲜明的特色和蓬勃的生命力。
第二,必须坚持政协主题和职能。团结、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也是开展协商的基础与前提。团结意味着公共,体现着协商各方对共同利益的追求;民主意味着平等,体现着协商各方具有平等的权利义务。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三大职能,三者相互关系、缺一不可,协商民主的各种形式要在这三大职能的履行之中都得以充分体现,才能发挥应有作用,而不能仅局限于政治协商的职能范畴。因此,加强基层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必须牢牢把握政协的两大主题和三项职能,扩大包容性,增强广泛性,体现平等性,为各界人士参与政治提供畅通的渠道和良好的平台。
第三,必须坚持以委员为本。委员是人民政协工作的主体,也是人民政协组织参与民主协商的主体。尤其是基层人民政协委员,来自一线,深入群众,更易听到和及时反映基层百姓的真实声音,是基层利益群体的忠实代表。因此,加强基层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委员在协商民主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有效保证更多、更广泛的意见建议能够真实、充分、有效地反映到协商过程之中。
第四,必须坚持依法开展。我国的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体现到协商民主层面,就要求协商各方,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和给出的规则及程序来进行,不能“越界越线”。因此,加强基层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必须充分体现法治的权威性,使协商过程始终在依法、平等的环境下进行。尽管在制度建设上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问题,但不可否认,以人民政协为最重要载体和实践形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制度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人民政协可以也必须在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二、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必须把握四大重点
第一,切实把握基层人民政协的特点。作为基层人民政协,要在中央和上级党委和人民政协制定相应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把相关制度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制定更加符合自身特点的协商规程,使协商成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要通过协商制度的建立,真正做到从制度上确保委员充分发表意见,在集思广益中形成睿智之言和务实之策,从制度上有效实现对党委政府及其部门重大决策的及时协商,从制度上拓宽与群众的直接联系,充分反映民意。
第二,建立有效的协商成果落实反馈机制。协商成果的有效落实体现了协商民主成效。要积极畅通,并不断创新协商议政、建言献策的落实途径,以自身的积极努力为前提,有效的程序约束为保障,促使党政部门高度重视和积极采纳民主协商成果,避免协商民主流于形式,提升基层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有效性。
第三,努力营造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良好氛围。事实证明,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中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人民政协制定协商制度需要党委政府的支持,而党委政府自身层面制定相关制度,则往往会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因此,要积极主动,进一步争取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形成各方参与支持的良好氛围;要努力推动协商原则在党政及其部门的制度上得到体现,努力争取重要协商制度由党委政府出台,从而真正实现把协商纳入决策之中。
第四,进一步发挥委员等协商参与主体的作用。要继续完善和落实加强政协委员和专委会、界别建设的各项制度,提升协商参与主体的协商意识,增强他们对决策的影响力,促进参与协商各方更加平等。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界别的设置和功能,结合基层实际,注重吸纳新兴阶层,注重基层社会阶层和弱势群体在政协组织中的代表作用,使社会各阶层的利益都能够利用政协平台来进行磋商和协调。此外,基层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还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形式;要注重理论创新,深化对基层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内涵、要求和规律的研究;要在尝试建立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完善相关人员配置构成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三、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必须抓住五个关键
作为基层人民政协,在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四条原则,把握四个重点,同时,也必须认真抓好五个方面的关键性问题,确保基层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取得实效。
第一,突出政治性。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开创者,而且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人民政协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诞生和发展的。党的十八大把协商民主放在政治体制改革的框架里面进行论述,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为进一步做好政协工作指明方向。因此,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党的核心领导地位,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始终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尽可能多的民众积极参与到广泛而深入地协商活动中来,努力使党的主张和意愿成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及社会各界的共识,始终不渝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竭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各级政协组织又特别是基层政协要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要求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不断完善协商民主制度,丰富协商形式,提升协商质量,构建协商民主运行的新格局。从而更好地凝聚各界智慧,汇聚各方力量,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加强规范性。坚持和完善协商民主重点是要加强制度建设,最终要以制度作保障。多年来,邻水县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主动、委员参与、群众实惠的政协工作格局。在协商民主中,坚持实体与程序并重、主客体并重、行为规则与实施机制并重,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协商客体看,坚持县委领导向政协常委会议通报专项工作制度,坚持县委、县政府工作部门向主席会议汇报专题工作制度,实行政情交流会、委员约谈会制度,扩大知情议政的范围;推行年中年末走访慰问委员制度,拓宽反映社情民意渠道。从协商主体看,县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并健全了政协提案办理、社情民意反映、对口协商等一系列制度。县委对坚持政治协商“三在前三在先”原则,既有实体性行为规则的要求,又有程序性实施机制的规定。县委常委会每年听取政协党组的工作情况汇报;每届县委召开不少于一次政协工作会议;坚持政协主要领导列席县委常委会议,副主席列席政府常务会议,政协委室负责人列席县委全体会议。每年召开县政府、县政协联席会议,相互交流重点工作,政府交课题,政协作调研。
第三,提升操作性。协商民主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的包容性,能最大限度地吸取协商各方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使协商意见更充分地体现各方面的意愿和要求。通过政治妥协和政治谅解,通过与党委、政府进行沟通或公民之间进行沟通,最终就本地区的公共利益形成共识,形成符合绝大多数群众利益要求的决策和具体政策,为有效的社会行动提供政治保障。参照有关文件规定,借鉴外地经验,邻水县政协在实践中建立了四种协商形式:一是例会式专题协商。每年全会期间组织的以“面对面协商”为特征的议政会。委员们就全县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方面的广泛议题,与县上领导即席现场互动。常委会议和主席会议上,根据协商议题,县委或县政府分管领导通报专项工作情况,并听取政协专题发言和协商建议。二是视察式现场协商。县政协开展的专项视察,既有全面性视察,也有专项性视察;既有呼吁式视察,又有诊断式视察;既针对短期能解决的、比较具体的微观层面问题,也提出思路性、机制性的宏观层面对策。三是论证式决策协商。如就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改革、重大决策、重大项目专门征求政协意见,县国土局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县住建局就城市规划修编、县文广新局就乡镇文化中心建设等也诚恳地听取政协意见,体现了重大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四是评议式即时协商。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每个阶段都听取政协意见,约请政协进行明察暗访、接受民主评议;县政协针对社会热点和群众关注焦点问题,分别召开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民主评议会,寓评议于协商之中。
第四,提高针对性。政协的地位与性质决定了政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上。而调查研究,是党委和政府正确决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完善和发展协商民主的基础和关键。政协调研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关键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战略性为标准,以进入决策为目标。近年来,邻水县政协始终把专题调研特别是重大课题的调研作为协商前的“重头戏”,精心选题:一是坚持紧贴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选题。结合慈善总会换届,重点确定了“关爱弱势群体,大力发展慈善事业”课题作为新一届政协开局之年的具体举措和重要工作,专题调研、主席会议协商议政和重点提案督办“三管齐下”,积极向县委、县政府建言献策,使全县慈善事业的发展进入了党委政府的决策程序,慈善基金得到了迅速壮大。2015年,《我县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及建议》《关于实施饮用水工程的建议》《关于加强生态县创建工作的建议》3篇调研文章也引起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所提建议被纳入了决策程序。二是围绕人民群众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选题。县政协每年确定一个事关民生的议题,在常委会议上开展专题协商,并从加大公益型事业投入、社会保障、农村环境建设、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调研,力推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改善和力助城乡差别缩小。同时,为确保基层协商民主工作视野更加宽广,活动更加经常,方式更加灵活,内容更加丰富.该县政协注重在实践中抓好“三个结合”,在政治协商中把党委、政府的主导性与政协自身的主动性相结合,在民主监督中把柔性与刚性相结合,在参政议政中把专业性与界别代表性相结合。通过“三个结合”,以切实提高协商民主的针对性。
第五,讲求实效性。协商民主的最大特点是要吸纳各种不同的意见、观点和不同的利益诉求,在协商基础上进入决策程序。邻水县政协在履行职能中,不满足于一议了之,每次协商后都要以《会议纪要》《社情民意》《调查与建议》等载体提出一个明确的意见建议,从而达到协商实效。县政协办公室会同县委、县政府办公室建立了跟踪问效和意见反馈制度,积极推进协商成果的落实。如每年的大会发言意见建议由县政府办分解落实到各相关单位、部门负责办理,并在来年的全会上以书面形式报告落实情况;每年在政协主席会议确定重点提案后,商请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审阅并对办理提案作出重要批示,提升重点提案运作层次;每年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门就政协提案办理工作进行研究,明确领办县长,落实领办计划和方案,每年向县政协常委会报告当提案办理情况;县政协根据提案内容和主席分工,明确主席或副主席领衔督办,并以主席会议、政情交流会的形式督办重点提案,实现了“提”与“办”的良性互动,实现了
“提得好”与“办得好”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同时,出台规范性文件,完善了社情民意信息的办复程序。政协委员不只是代表个人,还是所在界别的代表,在参政议政中,既有个人的独立思考和独到见解,又要主动收集和反映界别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县政协把个人智慧与界别特色结合起来,围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积极建言献策,收到良好效果。
第五篇:高校学生党支部民主制度建设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民主制度建设探讨
摘 要:高校基层学院和系党总支各项改革的推进、事业的发展和人心的凝聚,都要依靠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充分发挥,都要依靠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先锋模范作月和学生党支部的优势。本文从制度上加强和改进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尤其是学生党支部的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做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支部 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高校的学生党支部是在系级党总支直接领导和院校党委的间接领导下的基层党组织,在学生中发挥着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学生党支部的优势,我们必须从制度上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尤其是学生党支部的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一、加强学生党支部民主制度建设的意义。
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的主体力量的先锋队,在学生中发挥着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的作用。学校的各项改革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最终都需要学生的参与和落实。在谈到党的建设的时候,我们历来重视从宏观的角度来进行探讨,对于学生党支部的制度建设,则谈的很少,研究的很少,以至于忽略了高校规模和数量最庞大的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强化学生党支部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解决学生党支部面临新挑战和新问题的现实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育发展和高校管理体制的全面转型,使得学生党支部面临了来自高校的外部挑战和自身建设的挑战。只有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才能更好地完成学校党委交给的各项任务,才能在多元化的思潮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总之,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强化党内生活的民主化,以此作为学生党支部面对和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坚实基础。
2、是学生党支部贯彻和宣传适应于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前提条件。
从现在学生党支部所处的环境来看,学生党支部在校党委和学生之间起着中介桥梁的作用。党内民主能够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发挥学生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策执行和反馈等作用,使其能够广泛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包括学生的思想动态、政策取向等,从而扩大学
校党委的政策基础,有效地应对学生各方面的利益需求。
3、是增强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优化我们党的组织功能和增强党内监督的迫切需要。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
二、学生党支部民主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学生党支部工作中的一些不足。也开始暴露出来,这些不足正是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缺口。尤其在学生党支部的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不能顺应形势发展,战胜所面临的诸多挑战,而且对学生党支部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具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1、一些学生党支部工作与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要求还有差距。学生党支部成员之所以能够凝聚在一起,就是因为大家有共同的共产主义信仰,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情怀,归根结底是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党支部和一些学生党员,放松了对党的指导思想的学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一些党员甚至出现了“信仰危机”,这既有学生党员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学生党支部自身建设不足的客观原因。[论文网 LunWenNetCom]
2、在少数学生党员中存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的现象。一些学生在入党之前表现的非常积极,敢做敢言,在同学中间享有较高的威信。一旦被吸纳为预备党员,对自己就放松了要求,甚至在同学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破坏了党的形象。也有一些党员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人云亦云,或者在工作和学习中采取消极的做法。这些都会对党内民主的正常开展,对党组织自身的健康发展以及对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产生负面效应。
3、学生党员的民主权利还未得到根本的保障和充分的行使。尤其是涉及到党章规定的党员权利的一些条款。如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不称职的干部,以及声明保留不同意见的权利等等,还没有很
好的得到行使和落实。以至于一些学生党员在表达真实想法的时候还有顾虑,讲一些违心韵话,作一些违心的事,由此党内民主的氛围自然难以蕴育和发展。
三、学生党支部民主制度建设的途径。
在新的形势下,学生党支部在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所以,我们需要对高校学生党支部进行多方面的制度建设,并以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为突破口。根据十七大对党内民主建设论述的精神,结合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际,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保障学生党员的民主权利。
为了更好地保障学生党员的民主权利,在确保学生党员享有党章规定的八大权利的同时,要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渠道,使执政党的党员积极参与对党的管理,“对任何侵犯党员权利的行为,都应受到追究;情节严重的,必须受到党纪处分”。这是保障党以民主方式执政的根本措施。
2、要服从上级党组织的决定。
在高校,党要集中广大师生的意志,首先是通过集中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意志来实现的。上级党组织的决定得不到维护和落实,各个学生党支部各行其是,政令就不可能畅通,高校就不可能稳定。学生党支部坚决服从依靠民主集中制形成的上级决定,高校党组织就可以更好地通过有关规定和决定形成代表广大师生统一意愿的统一行动,从根本上维护广大师生的利益。
3、要坚持和完善学生党员大会制度。
党内加强民主、维护集中的基本形式是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开好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切实执行代表大会产生的各级委员会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党才能有效发挥对包括民主政治在内的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高校,坚持和完善学生党员大会制度是学生党支部党内民主建设的重点。具体来讲,应当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
“公开、自由和公平的选举是民主的实质,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因此,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完善党内的选举制度,这是完善党内民主的关键所在。
(2)改革和完善学生党支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
要切实按照党章的规定,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员大会集体讨论,做出决定。并报请上级组织的批准,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从而有利于提高党支部的工作效率。
(3)要改革和完善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
在时间上,一般每个月要召开一次党内民主生活会,每半个月召开一次支部委员会;在内容上,要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坚持经常学习政治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每个学生党员的理论、政策和文化水平;同时,要时刻注意根据新的情况和思想动态,讨论开展针对有利于学校和广大学生发展的活动;在形式上,可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可以开展主题讨论,可以加强与其他学生党支部或者党员同志的交流等等,从而可以不断地增强党内民主生活会的民主氛围和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结语
学生党支部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她不仅仅是学生党员的事情,更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她的建立健全、发展完善将有待于全体党员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于学生党支部的现状、问题,我们不仅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而且要着重于从制度层面加强学生党支部建,尤其是党内民主制度建设,这是所有制度设计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