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工作汇报
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特点
我市社会保险制度始建于1986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以“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和“五保合一”为主要框架,以参保对象多领域、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其主要成效表现为:一是“两个确保”不断巩固。1998年-2003年,我市累计发放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6.1亿元,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6.21亿元,“两个确保”资金按时足额发放。二是“三条保障线”相互衔接。至2003年底,全市进入失业保险的失业人员已达到1.2万人,进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达到8.1万人,保障率为8.9%,基本上做到了“三条保障线”政策措施相互对应、保障对象不留空档、保险关系及时接续。三是“五保合一”机制初步形成。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及生育保险“五保合一”、“五费一单”、一票征收运作,做到了资金来源清晰、资金去向明确、记帐分帐无误、利息分配正确。
(一)建立社会保障资金监管体系
为确保社保基金安全完整,发挥最大效益,我市逐步建立起以内部监督、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基金监管体系,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化解基金运行风险,维护社会稳定。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一是建立完善内部基金监管体系。劳动保障部门经办机构内部建立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及管理措施,明确各项基金管理的程序,包括基金预、决算制度,基金收入会计核算制度,养老、医疗保险个人帐户记录制度,结余基金保值增值制度,与财政、地税部门定期对帐制度,基金支出审核程序等,做到了基金收支规范化、程序化。同时,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使内部监管体系更加完善,各项基金收支管理更有序、更安全。
二是建立完善基金行政监管体系。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重点对所属经办机构和有关单位进行监管,主要看基金是否及时足额征缴、基金是否及时足额入库入帐、基金支付是否及时足额、业务流程是否规范、参保单位是否按时足额缴费等。财政部门重点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地税部门进行监管,主要审查经办机构的年度预决算,监督经办机构上报的基金支出计划是否符合规定,监督地税部门收缴的基金是否及时存入国库。通过实施监管,确保基金足额收缴和及时拨付。审计部门重点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地税部门的基金收支进行审计,定期对财政部门的基金管理情况进行审计,使基金收支及管理工作能够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
三是建立完善基金社会监管体系。成立了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委员会,劳动保障、财政、地税、民政、审计部门和工会组织负责人为成员。定期向市人大、市政协通报社保基金收支、结余情况,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基金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劳动保障、财政、地税、民政、审计等部门分别设立了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方面的举报投诉,接受完善基金管理的建议和意见。同时,劳动保障部门还不定期开展社会保险稽查,核实参保险人、数缴费基数,清理企业欠费,查处冒领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及失业保险费问题。如去年共查处7人冒领养老金1.6万元。
第二篇:积极推进改革建立健全新的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推进改革
建立健全新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国外也称为“社会安全”。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政策和社会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为补偿现代社会中被削弱了的家庭保障功能,运用社会化的保障手段,帮助社会全体成员对付现代社会中的社会经济风险,依法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条件的各种经济福利制度的总称。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深化改革,稳定社会,治国安邦的根本大计,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制度建设。党中央在制定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要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最早形成于50年代,主要包括职工退休与离体制度、公费医疗和合作医疗制度、职工伤残及死亡后遗属抚恤制度、助学金与奖学金制度、社会救济、集体劳动保险制度、住宅补贴等制度。这些制度对于保障孤、老、残、幼以及受灾户、困难户的基本生活,对于保证社会安定,发挥了作用。但是这些制度是与计划经济相应适应,以追求社会公平为目标的社会体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为使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近年来,逐步建立完善了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残保险、生育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险种、全方位的社会保险制度。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和核心,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为辅助形式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初步形成。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建立,确保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在劳动力的合理配臵和有序流动,推动转机建制和优胜劣汰,保障退休、下岗、失业及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社会保险覆盖面窄。目前参加社会保险的主要是国有单位职工和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率较高。而一些小集体企业、外资、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企业和乡镇企业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劳动者大部分未参加社会保险。农村仍以家庭自我保障为主,绝大部分的村镇尚未建立起社会保险网络。由于社会保险覆盖面不大,造成社会保障未覆盖单位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非公有制企业覆盖率太低,造成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外企、私营企业中再就业,担心
得不到社会保障,老无所养,病无所医,影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2.社会化程度低。社会保障的管理和服务基本上是由单位负担的,管理和服务尚未实现社会化,“单位办社会”的现象依然存在。单位的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由社会统筹外,其它的福利费,各种补贴仍由单位承担,人员仍依托单位,由单位承担社会管理职能。如果单位经济效益较差,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得不到保证,单位和个人陷入 困境,单位得不到稳定发展,个人的基本生活难以得到保证。
3.管理不够规范。从社会保险基金的缴纳到社会保障服务都没有统一的规范。有的单位在合资、兼并、破产时没有保证社会费用的缴纳,损害了职工的基本权益。社会保险 的标准,也不能根据当地的物价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及时调整。社会保险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在管理机制、纪律、工作秩序、效率质量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管理工作往往政出多门,覆盖面窄。这些情况不利于发挥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功能,不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不利于劳动用工制度和工资制度的改革,从而阻碍了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进程。
4.社会保障资金缺乏有力保证。有的单位效益差,连职工工资都难以保证,无力缴纳基金,欠费严重,造成基金存量不足,“输血功能”减弱。社保机构拔付的基本保险金被
挪去发放职工工资或作它用。基金有时也会被银行扣去偿还单位贷款利息。单位离退休人员的“保命钱”未能按时足额到手,造成基本生活无法保障。由于管理松懈,监督不力,社保基金被挪用、挤占、贪污现象时有发生,全体参保人员的共同财产受损失,直接牵涉到个人利益,社会保障难以落到实处。综上所述,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统一、规范和完善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着力点
只有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单位平等竞争,不同所有制单位的职工才可以正常流动。使广大职工老有所养,病有有医,工伤有保险,失业有救济,这样社会保险从各方面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单位的生产,最终保障社会的稳定。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在坚持和完善国有单位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三条保障线”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向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过渡。目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此项工作。
1.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通过立法,使社会保障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明确规定社保工作机构的任务,职责,办事程序,参保人的权利义务,社保基金缴纳的
比例,发放原则,使用办法等。建立工作流程管理,基金管理,廉洁自律管理,服务规范管理,人事管理等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要尽快制定出台(社会保障法》,做到有法可依,提高人们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意识,有法可依,也有利于对社会保险工作的管理。用法律武器保障社保机构、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从广度和深度上满足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需要。
2.加强社会保障机构的建设。社会保险,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和服务,下岗职工再就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等社会保障事业都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工作机构去执行。所以要加强社会保障职能机构的建设,具体行使社会保障职能,经办各项社会保险金的筹集、给付和管理运作。对社会保障工作的机构、编制、经费要落到实处。同时,正确划分政府、社保机构、单位之间责权利关系,以在统一、先进的制度规范和调整下协调一致地履行职责,开展工作。
3.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城镇国有、集体、外商投资、私营等各类单位及其职工都要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也欢迎困难集体单位参保,不要把扩大覆盖面理解为基金增收,而要作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措施。针对私营单位,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参保难度大的特点,如果仍由劳动保障部门独家抓,难有突破进展,应建立多部门社会保险分工负责制,有关部门共同抓,力度大,手段硬,有利于扩面工作的展开。
目前造成扩面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认识间题,认为社会保险是国有、集体单位的事,与他们无关,目前竞争激烈,经营 困难,能按时支付工资就行,缴纳社会保险费是额外负担。有些人担心扩大到外资单位会影响投资环境,对外资单位拒绝参保态度暖昧。因此要扩面,必须做深入细致的解惑工 作,增强职工自我保障意识。另外,要加大对劳动监察和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手段的应用,加快扩面进度。
4.实现社会保障对象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建立真正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必须实现社会保障对象管理服务的社会化。企事业单位不再承担管理社会保障对象的日常工作,而由街道,社区进行管理服务。加强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组织建设,赋予社会保障服务职能,为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提供服务;其次要改变社保机构的管理方式,建立柜台登记、申报、缴费制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专门的征收稽查机构;建立个人帐户咨询系统;建立职工个人帐户专户记录和管理制度,为单位和职工提供社会服务。另外,要加强社会保障工作机构的服务意识,主动深入社区,调查研究,解决社保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提高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的服务质量。
5.增强社会保障基金的支撑能力。当前社保基金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基金存量不足,基金支撑能力脆弱,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预期增加,有时甚至当期不能做到确保收支
平衡。所以加强基金筹集迫在眉捷。首先,要建立征缴机制,社会保障基金征收具有很强的强制性,必须建立统一的专门的征收机构,建立征收管理制度,排除地方保护主义和本位主义的干扰,保证执法到位。其次,要拓宽筹资渠道。一是要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提高征缴率,清理追缴单位拖欠的社会保险费。二是要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增强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三是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弥补社会保障基金的不足。在国有单位破产清算时,应预留一定比例的社会保险费用并入基金。四是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充机制,从单位收益中划出一定数额,用于国有单位建立社会保障的补充,以提高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6.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投保意识。当前社会保险工作尚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不少用人单位对保险的社会保障功能缺乏了解,对社会保险工作的社会性、统一性、强制性、互济性认识不足。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首先要建立专门的宣传机构,给予一定的宣传经费,做好宣传工作,赢得人们的支持和理解。其次,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利用召开会议、广播、电视、墙报、宜传小册和举办各种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开展全方位的宜传活动。另外,加大宜传力度和范围。特别是对参保面不理想的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要通过宜传教育,使他们明白参加社会保险有利于分散企业的风险,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帮助他们正确处理
好参加社会保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克服只顾眼前利益的错误思想,使他们的参保意识变为自觉的实际行动。通过宣传,使社会保险工作这件国家大事深入人心,自觉提高觉悟,增强投保意识。
7.扩大就业,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扩大就业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非国有经济,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建立阶段性就业制度,发展弹性就业形式。目前,劳动力市场不发育,下岗职工无法脱离企业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只能依托在单位的再就业服务中心,无法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再就业机制,增加了财政和单位的负担,影响了单位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和再就业工作,制约了单位改革的深入进行。因此要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就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建设。首先,要加大劳动力市场建设资金的投入,重点是要搞好信息网络建设,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三化”目标,为下岗职工提供方便快捷的再就业服 务。其次,要强化劳动力市场功能,能够及时、准确反映劳动力供求状况,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再就业机制。另外,要积极开辟新的就业门路,扩大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特别是重视开发区服务业,深入社区,帮助解决发展社区就业服务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此外,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培训职能。加快
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坚持培训为就业服务,致力于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转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最后,还要重视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管理。及时反馈用工信息,及时调整不合理的用工安排,对在再就业工作中,不以市场为导向,人为安排就业,走后门等现象要予以监督指正,切实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优质服务。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的政策性强,牵涉面广,需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大力量构筑社会保障安全网,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莫定更 加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这几项社会保障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的“安全网”,它对社会稳定、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一是社会保险目的是保障被给付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属于基本性的社会保障;二是社会保险的对象是法定范围内的社会劳动者;三是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是补偿劳动者的收入损失;四是社会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用人单位(雇主)、劳动者(雇员)依法缴费及国家资助和社会募集。社会救助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低纲领和目标。一是社会救助的目的是保障被救助者的最低生活需要;二是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是失业者、遭到不幸者;三是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是扶贫;四是社会救助的基金来源主要是国家及社会群体。
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它的目的是增进群众福利,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它把社会保障推上最高阶段;社会福利基金的重要来源是国家和社会群体。
社会优抚安置是社会保障的特殊构成部分,属于特殊阶层的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保障的特殊纲领。社会优抚安置目的是优待和抚恤;社会优抚的对象是军人及其家属;社会优抚的基本特征是对军人及其家属的优待;社会优抚的基金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第四篇: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必要性
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行使社会管理职能,通过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形式,确保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和医疗水平,以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改革深化的社会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提高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虽然整体经济运行效率得以提高,但是社会就业、养老等问题也日趋突出,社会不稳定的风险也在增加。因此,构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现行社会保障政策已成为当务之急。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的发展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社会保障工作,社会保障的发展,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草案》,为城市国营及部分大型集体企业职工建立了涵盖养老、医疗、工伤、生育、死亡等项目的社会保险制度。这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构筑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仅包括社会保险的部分内容,范围相对较小。二是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我国未来社会保障制度模式进行了明确,构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指明了社会保障资金由国家、工作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社会保障范围涉及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区服务、社会强制性保险(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住房)、个人储蓄积累和以自愿为原则的商业保险,使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灵活、有效、丰富多彩。三是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条保障线,实行以“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两个确保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工作。由此,一个政府主导、责任分担、社会化、多层次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问题
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一制度所处的特殊国情和时代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各种问题在所难免。
(1)覆盖面狭窄。目前我国发达地区主要是沿海地区,已经开始在试着搞养老、医疗、低保等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享受养老保险的农村人口大约有6 000万人。但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不到农村总人口的10%,至于失业保险等其他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均与农民无缘。除此之外,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覆盖城镇范围内的全部居民,养老保险覆盖人群约1.6亿人,另有3亿多人被排斥在外,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仍然较窄。随着我国失业人口逐年增加,2001年我国城镇职工失业率为3.6%,2002年为4%,2004年增加到4.3%,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达1 400万人。截止到2004年全国有10 58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公费医疗、劳保医疗仅覆盖全国约9 400万人口;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约占城市“下岗、失业、待岗”总人数的30%。还有相当多的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以及广大的个体纳税户没有加入社会保障的体 系。
(2)社保资金缺乏统一管理,基金运转处于无序状态。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是按地区和部门分开制定的,地区间条块管理比较松散。社会保障基金既有县市统筹又有省级统筹,统筹形式多种多样,统筹办法各地自行确定。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基本上处于分散管理的状况,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由劳动部门负责;抚恤救济由民政部门负责;医疗保险由卫生部门和职工所在单位负责。由于社会保障缺乏统一的管理,政策规定及筹资办法也政出多门,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集社会保险的收、支、管、用与政策制定于一身,没有一个机制对它进行有效的监督,导致社会保障费管理不严格、漏洞大,社会保障资金运转处于无序状态。一些地方随意提高社会养老统筹比例,大大超出国家规定的20%的养老保险缴费率,并且存在挪用、浪费社保基金的现象,危及社保基金的安全。
(3)收不抵支,资金短缺。我国社会保障费的征收方式没有统一规范,有的地方委托地税机关征收,有的地方实行按地区、分行业征收的办法,也有些地方采取差额结算缴拨,还有些地方采取按规定协议缴费。各省市的社会保障项目多少不一,比例不同,又没有法律的约束,因而征收手段不硬,导致收费困难,欠费现象普遍。1998年,我国企业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319亿元,2004年达到近500亿元。另外,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时间短,而我国又人口多,底子薄,过去没有积累,资金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困难。目前,企业的保险缴费负担较重,养老保险平均为22%,医疗保险6%,失业保险2%,造成企业逃费欠费现象普遍。企业效益差,迫切需要社会保险的保障,而社会保险制度的建成又需要企业的资金支持,这样在社会保险与企业效益之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4)社会保障立法滞后。社会保障的特征是保证低收入者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一定程度上具有强制性,这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同时也需要以法律为依据界定政府各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在社会保障管理方面的权限与义务、职工的权利与义务。但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还很不健全,由于立法滞后,在对社会保障方面发生的争议进行仲裁或提请诉讼时,仲裁机构和法院难以根据权威性的法律规定对这类争议和纠纷进行仲裁或判决,一些问题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职工的基本社会保障权利得不到法律保护。
(5)社会保障意识淡薄。在经济转轨时期,由于原有的保障体系的影响还未从根本上消除,对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宣传教育不够。一方面,一些职工长期养成的依赖思想致使他们缺乏自我保障意识,不愿为自己的生老病死积累资金。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领导对社会保障的理解也存在误区,认为这只是企业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部分领导从地方经济利益出发,擅自挪用社保资金,弥补政府经费不足或进行各种投资。由于全社会的社会保障意识淡薄,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进程缓慢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
(1)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并存,不同社会群体间的保障水平差异过大,建立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大多数人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首先,扩大城镇职工社会保障范围,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养老保险方面。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应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部分集体企业、个别私营企业、少数外资企业职工扩大到全体城镇各类企业及职工。这样既可以促进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与企业职工在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方面合理衔接,为职工的合理流动创造条件,又可以为全体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费用提供保障。失业保险方面。由于国有企业改制、行政机构改革不断向社会释放富余人员,新增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我国社保体系面临巨大失业压力,失业保险的范围应扩大到城镇各级各类企业及职工。医疗保险方面,应全面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和职工个人医疗账户相结合的制度。针对城镇低收入者、生活贫困的居民,通过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失业救济、再就业补助结合,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其次,逐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扩大基本保障覆盖面。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但目前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全面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还不具备。经济发达地区先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有区别的、覆盖全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为农村贫困人口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大力推行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展农村医疗救助,解决农村人口因病致贫问题。同时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建设。
(2)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历来由国家独自支撑,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应在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分别设计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和机关事业单位附加养老保险、职工个人的储蓄性保险,还应积极发展商业保险和社会互助,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发展私人养老、医疗保险等,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可以借鉴国外经验,通过政府的补贴、税收优惠措施,促使非营利组织在补充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领域里发挥作用。
(3)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效率。在现行制度下,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机制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严格管理社会保障费等问题已迫在眉睫。对此,我国目前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借鉴国外经验,确立由社会自治组织经办社会保险的方式,实行社会保险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的现状。二是充分发挥财政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财政始终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财政参与社会保障管理,关键是要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对社保资金实行全程监督,加强对社会保障结余资金的管理,保证这部分资金的安全与保值增值。三是建立社会保障服务网。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实现现代化管理。
(4)多头并举,开辟新的筹资渠道。首先要硬化征缴手段,扩大社保资金规模。目前,我国已有部分省份把养老保险费交由税务部门征收,但普遍存在“税硬费软”的问题。如果将社会保障费改为社会保障税,既可以增强社会保障筹资的强制性,变弹性收费为刚性收税,又可以降低社会保障资金的筹资成本,扩大筹资规模。其次搭建社会保障新平台,开辟新的筹资渠道。目前我国在养老保险制度转换过程中,要将几十年积累的巨额债务在短短几年内全部消化,既无必要,更不现实。而搭建社会保障新平台是解决资金问题的一种新选择。由于进入社会保障新平台的人员目前大多是青壮年,通过这个平台所筹集到的资金,可以在未来20~30年内用于偿还历史债务,等到这些人年老时,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已积累到相当规模,完全可以解决资金支付问题。最后对特定企业适时减免或加成征收社保费。当企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或财政困难时,允许它们暂时拖欠部分社会保险费用,等这部分企业资金充裕时再连本带息全部上缴,这样做有助于其未来更自觉地缴费,还可以吸纳逃费者加入缴费计划并有利于其以后自觉缴费。但同时必须使恶意逃费者认识到,逃费的机会成本将远远超过期望收益,今后他们会面临更严厉的处罚风险。
(5)尽快完善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为了实现社会保障管理法制化,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加快立法建设。一是根据社会保障制度中各个具体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实际进展情况先分项制定法规。然后在制定单项法规的基础上,再考虑制定社会保险法、社会福利法等,明确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之间的职责与权限,使社会保险管理有法可依。二是加快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立法。规定基金筹集方式、来源渠道、各方分担比例、基金保值增值途径等,保证社保基金正常运转。三是健全社会保障的司法机制。要保证社会保障参与者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能获得相应的司法保护,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以《社会保障法》为主体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公民基本生活保障体系的基本事项,明确公民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和义务。在健全法制的基础上,加快完善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人民在社会保障中真正得到实惠。
(6)加强宣传,增强全国人民的社会保障意识。社会保障与全国人民息息相关,但由于历史的或现实的原因,对社会保障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我国社会保障的改革,因此加强宣传成为当务之急。一是克服依赖思想。对国有企业职工加大宣传力度,使其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不再为职工的生老病死承担全部费用,而是由企业与职工共同分担。社会保障程度高低不仅影响职工的现实生活水平,而且会影响他们的未来生活水平。二是克服侥幸心理。对于那些心存侥幸舍不得花钱买保险的人,从各个层面分析社会保障将给他们带来的实惠,使他们对社会保障有一个新的认识。三是纠正部分领导对社会保障的误解,确保社保资金的安全。
第五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在提标杆促转型座谈会的发言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全市“四提四促”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开展以来,我局迅速行动、积极谋划,查摆不足、自我加压,提标杆促转型,着力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升工作标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一、抬高创建标杆,全力争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在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的基础上,对照更高的创建标准,力争通过两年左右的努力,实现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目标。继续优化创业政策环境,加强创业型经济发展的规划引领,研究出台更加宽松和便利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更有针对性的引导扶持政策。大力培育创业主体,丰富宣传形式,引导各类人群更新观念,激发创业热情;针对在校大学生、返乡创业人员、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干部的不同特点开展创业培训;征集发布好创业项目,扎实开展创业实训基地建设与创业实训工作。继续建设创业载体,加快大学生创业园二期建设,推进城市转型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全面完成省批农民工创业园建设,进一步规范、培育现有的创业园。完善创业服务体系,设立乡镇(社区)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深入推进“千人创业扶持计划”,鼓励发展创业协会、创业者联谊会等组织。加大创 建工作考核力度,将创建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对县区创业、就业工作实行“双百分”考核,突出增加对创业工作的考核比重,把更多的考核权交给创业者,以保证考核的真实性。
二、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充分就业。
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公平就业、素质就业、绿色就业理念,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大力倡导绿色就业,通过健全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规范高效的就业服务体系、便捷适用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城乡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更加合理、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的充分就业城市目标。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市、县(区)和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标准化建设。加强基地建设,新建一批就业园、街建设。全面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扩大扶持范围,实行城乡就业同待遇。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健全和完善面向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长效机制,重点抓好大中专毕业生、被征地农民、“4050”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以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为目的,打造大培训格局。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事业,建成1所技师学院和若干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占职工的比例达到并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构建覆盖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组织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等各类培训,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 化的能力。完善职业培训补贴办法,建立健全职业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机制,提高劳动者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力度,形成信息引导为龙头,职业培训为依托,地区之间、校企之间协作为纽带的劳务输出新机制,在技能型人才的评价考核机制上进行探索。
三、健全完善制度,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构建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积极实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全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将社会保险的扩面征缴与促进灵活就业、加快城镇化建设和转移农村劳动力结合起来,依法将符合参保条件的私营企业劳动者、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落实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目标考核办法和养老保险基金市级统收统支办法,规范运行模式。探索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渠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探索建立独立运行、单独核算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制度。持续推进新农保工作,强化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切实做到“未征先保”、“即征即保”。提高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实施医疗保险政策调整措施和特大医疗费用统筹制度,落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兑现新增门诊规定病种报销待遇,探索建立异地安置人员医疗费用结算服务。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在保障生活、促进就业两方面作用,统一城乡人员失业保障措施,农民工可比照城 镇职工参保缴费、领取失业保险金及享受其他待遇。拓展工伤补偿与工伤预防、工伤康复的促进作用;建立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调整工伤待遇水平的机制。探索建立城乡居民生育保险办法,将参加居民医疗保险的育龄妇女纳入保障范围。探索社会护理保险,强化医疗保险对医疗资源分布的调节作用。
四、解决重点问题,力争实现“同城同待遇”。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统一市域内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系,实现保障制度、保障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四统一;稳妥推进有色公司医保纳入地方医保体系。完善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完成老工伤人员纳入基金统筹管理,重点解决国有企业有伤残等级的老工伤人员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问题,同时妥善解决好国有企业其他老工伤人员和集体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问题。通过统筹基金调剂、企业趸缴或补缴部分费用、政府补助等多种渠道,筹集国有企业老工伤人员等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所需资金。探索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并轨,实行统一管理经办、统一信息平台、统一待遇支付、统一基金调剂,从而达到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医疗保障。
五、实行精细管理,优化社会保障质量。
推进社会保险稽核工作规范化、高效化,充实稽核力量,创新稽核方法,明确稽核重点,加强部门联动,确保社会保险费应收尽收,促进参保人数外延式扩大和基金内涵式增长。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强化社会保障基金运行分析监管,建立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为主导的基金协同监管机制,强化监管手段,重点加强医保基金监管,结合金保工程建设,利用数据信息系统,深入推进医保“实时结算”,督促医院提高数据上传质量,力争监控到医生具体医疗行为。不断加大对定点医院检稽核力度,重点检查定点医院有无分解住院、挂床住院、降低入院标准等违规行为,防控医疗违规行为。引入社会监督,设立由部门代表、医疗机构、专家代表组成医疗保险基金监督组织;依据《医疗保险违规行为举报奖励办法》,鼓励对违规行为进行投诉举报,积极引导市民参与监督管理。细化和完善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推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信用等级制度。规范社保业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继续实行覆盖省市县各类企业、不同统筹、不同地区、不同险种的养老资格认证,防范重复享受或冒领养老金现象发生。继续完善工伤鉴定、劳动能力鉴定程序,建立异地鉴定机制,提高鉴定的准确度、公信度。
六、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居民收入增长。
针对我市人均GPD较高而居民收入相对较低的现实,以居民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国水平为目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 革,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组织开展收入分配情况调研,制定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指导性意见。大力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在总结首批试点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试点面,争取试点范围超过20家企业,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工资决定机制和员工工资与企业效益挂钩的正常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工作,逐步提高国有企业下岗人员等困难群体的收入水平。在完成事业单位预发工资(生活)性补贴工作的基础上,稳慎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工作。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加强特殊工时管理;做好对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指导,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制度,及时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继续完善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把收取保障金与企业诚信评价等级挂钩,推行农民工工资实名制发放,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