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集体备课基本要求
中小学集体备课基本要求
为加强和规范集体备课,切实推进有效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对全区各中小学校的集体备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备课组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共享教学智慧,打造研究型教师团队;以强化备课组建设为抓手,深化校本教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构建较为完备的校本教研和教师成长机制;以备课组管理为突破口,强化教研组的业务职能,发挥学科整体优势,优化教学过程,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要求
1、集体备课的活动内容:
①组织本组教师学习学科教学理论或文件内容,传达有关教育、教学、教研等工作信息。
②上一周教学情况总结与反思。内容包括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困惑、公开课评议、练习中反馈出的教与学的问题等。③下一周教学工作研讨。包括教学进度和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难点、课堂设计、教学策略等的研究,议定统一练习的范围、难度、题量、拟卷人,确定组内公开课开设人,确定下次集体备课内容和主备人。
④根据教学需要,研讨制订学案。
2、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
①个人初备。钻研教材,分析学情,紧扣课标,根据“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要求设计教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正确处理三维目标,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设计的重点放在明晰教学目标、设计教法、学法和安排教学过程上。
②集体研讨。集体备课时主备人系统说课,其他老师陈述自己的备课设想。备课组成员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形成学案。
③二次备课。各位老师吸纳集体研讨的成果,结合不同的学情和自身的教学特点,对教案作修订和完善,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能凸显自己的个性化风格,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
④反思提升。通过自我回顾,反思自我的教学行为,并与同行进行听、评课后的交流研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3、学案的编制要求:
①备课组各成员提前一周思考,在充分研读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对下周的教学任务进行思考,着重对本课题的内容、重点难点、例题的选择、基础训练和课外作业进行认真思考。
②主备人依据上述要求先拿出初稿,在集体备课时全体成员进行研讨。先由主备人阐述各要素栏目、所选例题及相
关练习,供备课组成员进行仔细推敲,所选例题和练习的难度均不得超过新课程标准。
③各成员对学案中呈现的例题和相关练习先进行演练式答题,看所选的例题和练习是否有代表性,切入点是否合适,难度是否适中。在完成了上述各项内容的讨论后,再对主备人所提出的各要素栏目进行集体讨论,最后确定新的学案。
④需要将学案印发给学生的年级由备课组长审核签字后付印,编写人、审核人应署名。发给学生的教学案应有一定的提前量,一般以提前三天为宜。
三、管理办法
1、健全集体备课制度,每周以备课组为单位集体备课1次以上,其中周六全天安排。做到“四定五统一”:“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五统一”即统一计划、统一进度、统一教学的重难点、统一典型例、习题、统一作业。
2、学校和年级负责人要重点参加一至两个学科的集体备课活动,指导集体备课的开展。
3、建立检查督导机制。一是检查集体备课的开展:在规定时间学科老师是否在共同研究教学;二是检查集体备课的成果:集体备课记录及生成的教学预案存档备查情况;三是检查集体备课的落实:老师是否按生成的预案准备自己的学案,并按学案组织教学;四是检查课堂教学反思,包括对自己课的反思,听其他老师课的反思等。
4、建立集体备课责任追究制,追究不落实的人和事。凡有以下行为者,按教学失误论处:一是不参加集体备课;二是不精心准备,不积极参加讨论;三是自行其事不落实集体备课要求;四是不承担任务,不服从安排。
加强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探究有效课堂的教学规律,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校要在此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制定精细的操作方案,把集体备课抓好抓实。要处理好教学常规的统一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在发挥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把日常备课工作上升到教学研究的高度,实现集体备课的自主、优质、高效。
第二篇: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
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
集体备课是发挥教师群体智慧,弥补教师个体备课不足,取长补短,将集体智慧与个体特长有机结合,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有效手段。为了不断提高我区集体备课的水平,特制定本要求。
一、集体备课的操作步骤
集体备课一般由教务处组织实施,学科备课组长负责具体操作。集体备课要做到“三定”、“五统一”。
“三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五统一”即: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授课内容、统一检测标准、统一练习题目、统一课后作业。
集体备课一般有如下步骤:确定备课课题---主备人撰写备课提纲---主备人讲解---备课组教师集体审查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备课提纲并定稿---根据备课提纲,教师书写个性化的教案---实施教学,通过课后反思,再修改教案,供以后备课参考。
1.确定备课课题
备课组长在学期初将备课课题梳理,根据教师情况确定每个课题的主备人,并确定备课的具体时间、地点,报教务处备案,原则是提前一周备课,以便为教师书写教案预留充裕的时间。
2.主备人撰写备课提纲
主备人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并了解学情。撰写备课提纲前,至少要做到“六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训练、备媒体。
(1)备课标: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它体现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
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所以要认真学习本学段本学科课程标准,把握学科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吃透内容的具体要求及教学建议等。
(2)备教材。在吃透课标的前提下,反复研读教材,搞清楚所备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准确把握教学中对学生知识、方法、能力及未来继续学习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兴趣、习惯以及特点等,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和补充,最终构建一种处理教材的最佳方案。具体可分四个步骤:一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既要符合课标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和认知规律。二是开发挖掘。挖掘知识的来龙去脉,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挖掘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培养思维品质。三是调整重组。调整有类同关系的内容,揭示本质规律,便于知识迁移;调整有对比关系的内容,整体把握知识,便于灵活运用。四是变换改编,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通过对教材的处理,真正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
(3)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在全面了解每个学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一是准确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水平;二是准确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认知规律;三是准确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四是选择适宜的学法。
(4)备教法。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自身、学生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法要坚持实用、实效的原则,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5)备训练。不论是课堂练习还是课下作业,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筛选出难度适宜、容量适当、类型全面、与教学重点吻合的题目。同时“作业设计”要努力实现多样化、科学化、趣味 2
化,要改变作业的“单调乏味”现象。有必做的,也可以有自选的;有书面的,也可以有口头的、实践的等等。
(6)备媒体。要科学选用现代媒体手段,课件设计能启发学生思维,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媒体应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被媒体左右教学实施。
在“六备”的基础上,主备人撰写备课提纲,并做好解读准备。在这一环节其他教师也必须为集体备课做准备,要通读教材和课标,对教学有一个基本的设计方案。
3.集体备课,主备人讲解教学设计
这是集体备课的中心环节,主备人要向其他教师讲解备课提纲,至少要介绍以下环节:
第一,介绍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和理由。
第二,介绍教学重点确定的依据,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难点。第三,讲教学各环节的设计。重点是如下几个环节的安排:(1)教学内容的安排。(2)例题的选择。对于例题选择,要讲清楚为什么选择这些例题,它们与教学重、难点之间的关系。(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手段和方法。(4)小组合作的安排。包括为什么安排,计划完成时间,交流方式,教师点拨方式等。(5)练习或检测题目的安排。(6)小结、板书设计。(7)媒体使用安排。包括教学中运用什么媒体,制作或选用什么课件。(8)教法、学法。计划选用什么教法,指导学生什么学法。(9)作业遴选。讲清楚选择什么作业,其出处是什么,为什么遴选这些作业。(10)时间分配。计划用于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分配方案。还有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等。
4.备课组教师审查,提出修改意见
主备人讲解后,备课组其他教师要参与研究、讨论、质疑或提出 3
修改意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审查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合理,有不明白或不同意见可以要求主备人做出解释或提出修改意见供大家谈论形成共识。
第二,审查教学设计各环节的安排,重点审查:(1)教学内容选择、问题设计、例题练习安排、教法选择、媒体使用等,要结合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生实际逐一发表意见或质疑、研讨直至形成共识。(2)例题安排是否合适,还能否减少或更换部分例题,使教学效果更好;要讨论为什么安排这几个练习,它们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落实教学目标的关系,能否减少或更换练习题,使练习效果更好等。主备人根据大家的意见对备课提纲进行修改,供备课组全体教师备课使用。
5.集体备课后,书写个性化教案
所有教师根据修改后的备课提纲,在“五统一”的前提下,结合本班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写出个性化的课时教案,供教学使用。
6.课后反思,修改教案
课堂教学结束后,所有教师都要及时反思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对教案进行进一步的修改,然后存档,供以后参考。
二、集体备课的组织方法
1.街镇总校长、学校校长是集体备课的第一责任人。2.局直属学校的集体备课由学校组织。
3.街镇所属的小学、初中的集体备课由街镇教委负责,各教委按照本规定的精神制定实施细则,集体备课的方式可以采用学校集体备课与街镇区域内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各街镇、校要不断研究、探索适合实际的集体备课的方式,切实提高集体备课的效果。
三、集体备课中要注意的主要问题 1.杜绝一人备课
主备人撰写备课提纲时,其他教师也要做必要的准备,防止集体备课时提不出好的想法,发现不了问题,造成一人备课大家用。
2.防止集体备课走过场
集体备课组织不好,就会变成集体抄袭,或讨论不深入,不能纠正主备人备课时的疏漏,不能起到集中大家智慧的初衷,造成走过场。
3.防止把备课提纲当教案
备课提纲再详细也是针对一个年级大群体设计的,而不同的班级、教师的知识储备、性格特点各不相同,对同一个问题的处理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要根据备课提纲,书写出适合自己和本班实际的教案实施教学,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第三篇:集体备课的好处和基本要求
集体备课的好处和基本要求
集体备课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加强集体备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集体备课对课程改革、学校发展、教师成长所起的作用不可否认,但集体备课在实施过程中的形式化、低效化、教条化现象也日益严重,使集体备课流于形式。目前集体备课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师的积极性、参与度不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认为集体备课有很大好处,第一,集体备课集中多人的智慧与经验于一体,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第二,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第三,促进教师间的团结协作,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
俗话说: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院。只有搞好集体备课才能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可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如果仅靠个人孤军奋战,冥思苦想,有时会出现知识错误。通过集体备课取长补短可以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能明显提高教学质量。第二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突出教后反思的撰写,这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这既有利于扬长避短,更有利教师不断发展 第三集体备课更好地落实课改要求,体现了“合作、探究、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精神,促进教学相长,更好地落实课改要求。这样集体备课营建了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正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和谐融洽的氛围更好地提高教师把握教材、把握课堂的能力,可以博采众长,开阔思路去备文本、备教法、备学生。这样的集体备课吹绿了教学效果,润红了教师的智慧之花。
教师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各位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可以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提高。首先,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在整体上把握教材及课程标准基本目标,提高业务认识;其次,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好教案;再次,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及时学习其他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但是,集体备课不能流于形式,集体备课的过程要求教师人人都主动参与和发言,不能成为一两个人的事情,在集体讨论交流中相互沟通感情,共同提高,增强教师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教师集体备课是当前基础教育中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一种群众性的教学研究活动,如何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集体备课基本要求
为了落实“三项常规”,加强常规教研工作,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我校教师教学水平,整体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现就集体备课活动提出如下要求:
一、活动的意义
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第一生产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集体备课活动是常规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发挥教师群体智慧、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培养青年教师、整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二、活动的要求
1、组织机构
语文、数学、英语以同级同科教师组成集体备课组,化学、物理、历史、地理、生物等,同级同科教师不足3人者,以同科教师为单位组成集体备课组;其余学科同科教师组成集体备课组,由教务主任主管,各教研组长具体负责日常业务活动。
2、完善管理制度。要做到集体备课活动有领导机构、有计划安排、有内容记录,有确定的地点和时间、有详细的考勤和检查、有评估。
3、集体备课活动要有中心发言人及精心准备的发言稿,有集体备课结论性文字或形成的教案。
三、活动的内容
1、备课程标准。集体备课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弄清楚本学科教学总的目的要求,及各类知识和各种能力的要求,保证教学过程难易适度、深浅恰当、不偏离学科教学方向。
2、备教材。集体备课要研究教材中本节课的目的、重点、难点及需要增补的内容,弄清教材的实质,全面深入地理解、把握好教材。
3、备教参。集体备课要根据教师、学生的实际,通过集体讨论,对教参提供的有关信息进行认真地分析,搞清与教材内在的本质联系,教师对教材的恰当处理,做好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形成适合本校实际的教案。
4、备学生。集体备课要摸清所教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心理特征、性格特点、擅长爱好等,以便教师因材施教。
5、备教法。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及引导为主的新教法理念,讨论研究不同类型课的不同教法。
6、备学法。学法指导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创造 思维的重要途径。集体备课要对学法指导进行充分研究,使每一节课都有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和传授。
7、集体备课不仅要备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等各种课型,也应备各种考试题和辅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应试技能、心理调适等专题内容。同年级的班主任作为一个备课组,集体备每周班会班主任工作所涉及的内容。
四、活动的形式
1、主言式。集体备课活动时,备课组全员参与,由活动前指定的专题,主言人宣讲自己备写教案,进行说课,其余组员进行研讨补充,最后形成完整的教案,供本组成员上课参考使用。
2、互备式。组员每周每人各执笔备写一节课,集体备课活动时,组员就自己备写的教案,提供给其他每位组员,说明备写这节课的思路、教材的处理、教法的运用等,经过大家集体讨论研究后,进行修正,形成本组的教案,供组员上课参考使用。
3、讨论式。组员就备课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集体备课时提出,大家共同研讨,最后达成共识,使问题得到解决,将讨论的情况归纳汇总形成文字性结论,供大家上课参考使用。
4、上课式。集体备课形成教案后,由一名教师先上课,其他组员可通过听课、评课后,进一步完善教案,再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参考使用。
5、指导式。由备课组的骨干和有经验的教师对新上岗或承担公开课,汇报课等教学活动的教师全程指导,负责他们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运用等,使他们能够切实的备好课,上好课。
五、活动注意事项
1、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各学校要切实重视这项活动,一是要加管理,制订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措施;二是要从人力、物力上给以支持。三是要制订详细的检查、评估激励方案,保证此项活动长期有效开展,四是要调动每位教师积极的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勤思考,多备写,杜绝走过程套用教案现象。五是要鼓励骨干教师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提高集体备课活动的质量。
2、备课组活动要和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要以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为重点,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以促进教师整体业务素质为方向,认真、扎实搞好此项工作。
3、集体备课的各种资料要妥善保存,并作为县局考核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
集体备课基本操作程序
集体备课的形式或操作程序各异,但是,集体备课的基本构成要素和目的应该是一致的。如组长要超前制定集体备课计划,依靠组内优秀骨干教师专业引领,要确定集体备课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中心发言人,要提供集体备课的条件保障等。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集体备课的质量就没有保证,轰轰烈烈的集体备
课就会流于形式。这里简介几种集体备课的基本操作程序,与大家交流,供大家参考。
一、“明确任务——自主备课——集体研讨——完善个案”四步操作法
“明确任务——自主备课——集体研讨——完善个案” 四步操作法,一般叫做狭义集体备课。
1、明确任务,讨论要求
这是集体备课的准备和启动阶段。一次完整的集体备课,首先应该明确备课任务,讨论备课基本要求,即教研组长在安排备课任务时,就要对本次集体备课进行简要说明或由大家共同探讨备课基本要求与注意事项。如认真研读标准、教材、教师用书,在备课或教学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等。一般
来说,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为宜,也可以安排在上次集体备课结束前进行。这样,让教师早作准备,有较大的自主性,进行有效自主备课。
2、自主备课,形成个案
这是集体备课的前提或基础。教师个体,尤其是中心发言人,要根据备课课题和备课要求与格式,集中精力准备和思考,做好教学设计,形成自己的备课思路、结构或方案,以便在集体研讨时与大家进行充分有效的交流。同时,还要陈列出自己在备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以及新的想法和发现,以便在集体备课时进行交流讨论。这样既可以给予其他教师以积极的启迪和引导,也可以得到其他教师的帮助。
3、中心发言,集体研讨
这是集体备课的核心。教师们有备而来,中心发言人就自己备课的思路、结构或方案情况与大家进行全面交流。在次基础上,组内教师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可以争论和辩解。通过研讨集各家之长,避个人所短,求同存异,力求达成基本共识,使集体备课真正达到优化教师备课的基本目的。同时,大家可以就自己,尤其是青年教师,在备课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向大家请教或进行探讨,这是集体备课的又一重要功能之一。所以,集体备课的价值在于通过同伴的相互交流,实现信息沟通,资源的共享,促进共同进步。在该环节的实施上,要特别注意创设良好的交流氛围,既要有善意和真诚,又要说实话真话,使集体备课过程始终充满认真与和谐,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习型教研组及其文化建设,才能达到集体备课的真正目的。在集体备课中,还应该求大同,存小异,要对大家的意见进行梳理概括,以便获得共性,形成大家认同的基本教学思路、结构或方案,以供大家借鉴利用。一般来说,时间应该控制在60分钟以内为宜。在集体备课中,既要充分发挥骨干引领作用,又要鼓励其他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主动发言交流,实现优带差、老带青,青促老的和谐局面。
4、完善个案,展示风格
集体备课所形成的基本教学思路、结构或方案,为每位教师,尤其是为年轻教师正确把握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规律、教学活动、教学效果等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不能完全照搬。教师个体可以在基本教学思路、结构或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所教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教学风格特点,进行调整或增减,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具个性特点和创新,更加符合所教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
二、“个体初备——集体研讨——个体修正——课堂实施——课后反思”五步操作法
“个体初备——集体研讨——个体修正——课堂实施——课后反思”五步操作法,一般叫做广义集体备课。
1、个人初备 首先由教师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自行备课,设计和编写教案。
2、集体研讨 在组内进行说课交流,教师们共同探讨,去伪存真,矫正补充,使教案内容更加合理、充实和完善。
3、个人修正 再由教师个体结合所在班学生实际和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个性化与创新处理,形成优质的个人教学方案。
4、课堂实施 备课组成员进行跟踪听课,对课堂教学进行观摩验证。
5、课后反思 课后再次进行反思与交流,对备课与课堂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比较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进行改善,实现教师的备课和教学水平逐步提高。
三、“集体初论——个体自备——集体再论——自主完善——实践反思”五步操作法
“集体初论——个体自备——集体再论——自主完善——实践反思”五步操作法,也属于广义集体备课。
1、集体初论 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集体研讨,确定教学目标和基本教学思路与框架。
2、个体自备 然后由每位教师自主进行备课或设计教学,编写教学方案。
3、集体再论 由每位教师对自己的设计教学和教学方案进行交流说明,再由集体进行研讨,补充完善,特别要强调基本的、共同的、规律性问题。
4、自主完善 教师个体再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使之更加符合所在班学生的实际。
5、实践反思 在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在下一次集体备课前,对备课质量与课堂教学实施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逐步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和水平。
总之,在校本教研背景下的集体备课,作为备课的一种新生事物,还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如怎样处理好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的关系,怎样处理好集体备课次数与集体备课质量的关系,怎样处理好优秀教师备课与青年教师备课的关系等问题,都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第四篇:中小学教师备课基本要求
中小学教师备课基本要求
一、总体要求
(一)实行有效备课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指在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其核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有序地开展最有效率的学习活动,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所以有效备课必须以学生的“学”为根本出发点,认真研究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三个重要问题,并且科学设计教学流程和具体环节,力求通过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实现在这三个方面的预设目标。
(二)有效备课包括有效个人备课和有效集体备课,其中充分的个人备课是实现有效集体备课的重要基础,而有效的集体备课是优化个人备课的主渠道。
(三)有效备课实行三期备课,具体包括:
1、学期备课:每学期初分学科、分年级研究课程标准和各种教学资源,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学期的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活动安排等。
2、单元备课:单元教学前各年级备课组集体研究确立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
3、课时备课:上课前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本课时教学活动的详细预案(具体内容参见个人备课内容要求),一般要根据上课的具体时间提前预留足够的备课时间。
二、个人备课
(一)备课要求 四遍备课: 第一遍备课要求教师个人不参照其他现成的资料,仅从自主研究的角度来分析课标和教材,形成教案初稿;第二遍备课要求教师广泛涉猎名家教案和参考资料,对自己 的备课进行反思和修改,形成教案复稿,准备参加集体备课研讨;第三遍备课是在参与集体备课后根据集体研讨的结果,在充分考虑班级和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对个人备课进行进一步修正与完善,形成教学样稿;第四遍备课是在课堂教学实施后,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反馈意见,对教学设计或导学案再次修正和完善,形成完善稿。
(二)备课内容
1、教学目标
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细化,提出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检测性的学生三维学习目标.2、教学资源
要精心筛选例题、习题,使例题具有典型性、启发性,习题具有目标性、层次性和拓展性。提倡在筛选中改编或创新。
3、教学重、难点
4、学情
通过恰当的方式(如导学案、作业、谈话等),认真调查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兴趣和个体差异,为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预设学生学习的起点、梯度作准备。
5、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备课的重点。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具体情况,认真研究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最佳学习过程,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需求,确定教师应提供的帮助和指导,预设具体的教学环节。
6、教学媒介
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选择并适时、适度地使用教学媒介,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作用。
7、课堂流程
初中以“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精讲点拨、归纳提升——达标训练”(简称“导、学、讲、练”)基本流程。
导:目标导学
采取适当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然后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及自学指导学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引导学生较好顺利自学。
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①自主学习。②合作学习探究
采取同桌、组内、班级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究学习,解决学生个人在自学中遇到问题。
讲:精讲点拨、归纳提升
教师对自学指导中的重点内容及通过合作探究仍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适度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并进行全面归纳提升。
练:达标训练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留出不少于5—10分钟的时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分层练习和分层达标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独立完成本课的练习和作业,做到“堂堂清”。
8、作业练习
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分别设计基础性、拓展性、实践性等不同层次的作业,指导学生选择完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9、课后反思
全面细致地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扬长补短,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可以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集中备课要求定时间、定地点,全员参与,超前准备;分散备课则是随时随地的对教学的思路、认识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集体集中备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前期授课反思、本期主备人讲解分析、集体研讨,三方面内容构成一个闭合的循环过程。其流程要求如图所示。
前期授课反思是指集体对前一期集中备课的结果在经实践检验后进行的反馈和总结,包括汇总个人反思意见,归纳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等
本期主备人讲解分析是由本期主备人对本期集中备课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意见,具体内容应包括个人备课的各方面内容(即重点讲解“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三个重要问题及有关理由,参见个人备课内容要求),为集体研讨提供素材。
集体研讨是所有教师结合自己个人备课的情况,集体对主备教师提供的教学设计进行详细的研讨、补充、改进和完善,形成集体备课终稿
灵宝市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规范
一、课前的准备和课上的组织
1、课前2分钟,任课教师应带齐教学案、教具(调试好电教设备)等到达教室,并站立门口,面带微笑,并示意学生做好上课的准备,以保证45(或40)分钟的教学时间。
2、上课铃响后,学生起立,师生相互“问好”致意,并再次环视学生是否已作好上课准备工作。
3、对于迟到学生在示意后,先让其进教室听课,不要拒于门外或花过多的时间进行个别教育。
4、对于个别没完成上节课学习任务的学生或者是在课堂中产生违纪突发事件,教师应作机智巧妙地处理,保证教学较为顺利地进行。绝不把学生驱赶出教室或进行体罚或站黑板,更不要自己随意离开教室不上课。
5、下课铃响后,任课教师应及时宣布下课,师生互相“再见”,不能拖课。而后,课任教师应认真记录该班学生出勤情况、课堂纪律情况及作业完成情况表(若遇眼保健操时间,课任教师有责任做好该班组织与督促工作),以便让学生有一个休息和精神调节的间隙,保证其上好下一节课。
二、教学案的实施与训练的落实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自始至终努力做到精神饱满,仪表端庄、态度亲切自然,语言确切简明,逻辑严谨,宏亮清晰,文雅流畅,坚决剔除冗词废话,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的程度,板书清楚,主副板书分明,画图准确。
2、教学方案熟记于心,教材内容心中有数,组织教学合理科学,使课本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统一起来,防止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切忌出现不顾学生学情,只管埋头读课本、读教案、讲题目或点击鼠标而导致乏味、低效的教学现象。
3、根据本学科及课型特点,可选择相应的教学措施,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注意加强双基训练,又突出重点,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又生动活泼,杜绝纯注入式的教学。
4、充分提高45(或40)分钟效益,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
①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之中;
②促进新旧知识有机联系,目标紧扣新课标;
③重点之处敲重锤,难点之处有妙招;
④注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生成性),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使学生能当堂巩固和消化知识,减轻学生课外的负担;
⑤改革课堂结构,教学过程中教师连续讲授时间不能超过3分钟或善于留下5 分钟不讲话的时间,每节课至少应有5-10分钟课堂训练时间,学生的基本训练要在教师的眼皮底下、在小先生与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⑥教学结束时,要引导学生科学小结,进一步强化“双基”;布置作业,要求应明确,份量要适中(考虑到学生全天总量),不在下课铃之后匆忙布置;
⑦抓好课堂小测,科学安排单元测试,努力达成“堂堂清”。
5、为人师表,无特殊情况,教师不宜坐在椅子上或身体趴在桌面上讲课,在教学过程中不抽烟、不开通手机、不中途随意离开教室,不随意提早下课
三、教学后补救与教学后的反思
1、课后,任课教师应抓紧对课堂中具有不良现象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查询和教育,对于较为严重的违纪现象,课任教师应主动和班主任联系,配合教育。特别注意,不能对学生进行侮辱和打骂。
2、及时总结本节课教学得失并记载在教案本上,写好教后记;及时采取适当形式对学困生给予帮助。
3、自习课,教师应按教务处或年级要求和安排准时到岗,组织和督促学生进行早读或自习,完成具体明确的任务。
观(听)课一般要求
观课”又称“课堂观察”,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听课”。不过,观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的范畴,包括以作为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作为理论研究方法的观课和作为考评手段的观课。而作为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又称同事互助观课,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指导活动。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观课过程中观课双方(即观课者、授课者)在某些事先预设的都关心的课题方面的研讨、分析和相互交流,用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这样的观课,应注重把握几个方面的问题。A、树立观课的五种意识
1、对话意识
对话关系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对话者首先必须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我以唯一而不可重复的方式参与存在,我在唯一的存在中占据着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不可替代的、他人无法进入的位置。”其次,对话强调对他者的尊重,在对话中要看到他人,在交往中使他人成为对话者。
2、欣赏意识
观课是以对授课者这个主体的尊重为基础的。授课是一种劳动,是一种有创造性的劳动,是艺术性的劳动。在这过程中,授课主体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带着尊重、欣赏的意识,能充分地感受到授课主体的优点,体会到授课者的成功的喜悦,同时能以积极的态度感觉到其中存在的价值,即使是暴露出的问题。如果观课者怀有不以为然的态度,观课的结果往往是负面的。
3、交流意识
观课前可了解与授课相关的情况,如观课活动主题、教师情况、教学预设、学情程度等,也可以了解授课时可能存在的问题、带着对某一问题的思考、探索进行观课。有了这些交流的基础,观课时可以有较好的切入角度、层面。观课前后都应该有交流,并且观课前交流的作用往往是超过观课后交流的,但一直以来其作用却被我们忽视。
4、分享意识
观课者要把授课者的工作成效视同己出,积极地参与到授课者的工作之中,才能分享到授课者的成功。这样的意识有利于发挥观课者的主观能动作用,避免观课者处于被动听课的境地。
5、援助意识
任何教师对个人的教育教学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即自己已具备某些优势,还存在着某些不足,需要向别人学习。带着“援助”的意识,带着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和思考,“观”别人的优势,“照”自己的不足,思考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可以使观课的效益最大化。
B、做好观课的三个环节
观课要有较好的收获,要做好三个环节的工作,即观课前的准备、观课中的表现和观课后的交流探讨。
1、观课前的准备
反对匆匆忙忙不作任何准备的观课,提倡观课者做有准备的观课。观课准备情况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一般性的准备。观课前了解了解情况,如熟悉教材、教案、练习册,设想一下如何上好这堂课。甚至可以了解一下授课班级学生的情况,包括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班风班貌等。
第二个层次是自己先上上这堂课。备好课之后,找个班级自己试着上一下,对这堂课的总体把握会较清楚。这两个层次的工作综合起来,观课准备是较充分的。
第三个层次要以前两个层次作为基础,在征求授课教师的意见后,形成探讨的问题或主题,带着问题或主题去观课。
2、观课中的表现
观课者在观课的过程中应具备三种角色:授课者角色、学习者角色和观课者角色,而且要根据情况随时实现这三种角色的转换。
(1)授课者角色。观课者观课时,对授课者课堂的出色表现或是不足之处要客观分析,不能不顾现实情况无限设想授课者的能力而做出不恰当的判断。要设想自己就是授课者,面临课堂的某种情况时可能的处理办法,或能达到的程度,才能使判断准确,充分肯定授课者的优点,使观课有收获。
(2)学习者角色。观课者有时也可设想自己为学生,课堂上要怎样学习才能有较高的课堂效率。如今,学生的个别差异越来越受到重视,更多地为学生设身处地,重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能提高学习效率,做到真正地关怀每一个学生。因此学习者的角色也是观课者时时要扮演的角色。
(3)观课者角色。既然是观课,观课者角度还要贯穿于观课过程。“旁观者清”,“观课者”角度有利于冷静地对待课堂上的一切。观课者在课堂上所要做的工作,一是认真观察,注意搜集课堂上所能捕捉到的信息,特别是可视线索,如面部表情、手势、身体语言,因为这些现实没有“重来”的机会;二是记录,最简单的记录方式是笔录,有条件可以利用录像机技术做记录,还可以采用录音技术进行声音记录,但各种方法都有利弊,要综合使用;三是要注重深入的分析思考,以比较高的视角俯视课堂,能够见人之所未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3、观课后的交流反思
观课后交流的焦点是课题内容、教学处理过程和学生的行为表现,但观课者、被观课者不要急于找结论,应对原先计划的内容展开探讨。观课之后的交流反思应该有以下追求:
通过交流反思,要使一堂课有新的建构。一堂课上下来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树立“问题是我们的朋友”的理念,在交流讨论过程中敞开问题,直面问题,但切忌把讨论会变成批评会。因此交流反思要有个明确的方向,与其问“你觉得这一堂课怎么样”,不如问“针对事前我们感兴趣的问题,你(我)想先谈哪(这)一个环节(部分)”,罗列观课的有关资料,再仔细讨论,集思广益。比如,观课和授课教师都有兴趣探讨学生能否掌握某一个课题,那么,交流反思重心就要放在:授课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从“课题”的哪一方面入手,向学生提了什么问题,学生是怎样回答的,是谁回答了什么问题,教师分别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观课者拿出当时的这些情况,提出自己当初的设想,突出现在的思考,与授课者一同探究、研讨,直至“重构”和“重建”出更好的教学设计。在观课的互动中追求课堂教学的“重构”和“重建”,这是观课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目的。
通过交流反思,要使某个问题有质的突破。交流反思要处在“观课”的具体情境下,观授双方都“审视”自己的经验,“解决”自己的问题,获得一种突破问题的贯通感,才能提升自己的理念,实现双赢。
“老师唱独角戏时,学生只需要聆听;老师是设计者时,学生是表演者。”“由学生做主角、做表演者,负责的学生受到训练,学生是主体;其他观看和聆听的学生也受到感染、教育,学生也是主体。”这样的心声,是教师们在教育教学方式的观课及其交流中,不断地审视和反思已有的经验,整合自身教学中那些带有不确定性的思维或技能,把新的理论和方法内化和应用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中的生动写照。这样追求教学的交流反思,是以教师的成长为宗旨的。
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程度可分为五个阶段: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某种教师要对自己的过去进行突破,上升到高一层次并不容易,平时要勤学苦练,还要有某个机遇,才有可能实现。而作为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是个很好的平台,教师要用好这个机会,带着自己的问题到这个平台,在观课的过程中与各个层次的教师打交道,积极寻找和掌握新思想与新策略,拓宽自己的研究实践领域,最终获得专业成长。
C、观课的策略 策略1:仔细观察
观课者应特别关注授课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特点;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用神态、语言去激 励学生;如何用富于思考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如何创设学生愿意学、乐于做的教学情境;如何用不同的思维训练方式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注意授课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的掌握和提高,并且要特别关注授课者用什么样的方法为学生打下发展性的基础,了解授课者是否既重视知识结论,又重视知识发生的过程。在构建高效课堂的今天,特别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注意观察授课者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如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余地;如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争辩;如何鼓励和发现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如何鼓励并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特别是学习中的思维方法。
观课者在观课时除了要注意授课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行为以外,还应注意观察教学对象(学生)在教学时段中的收获,通过观察学生课上的神态,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解题的正确与否来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必要时还可作一点课后调查来印证我们观课时所获得的结论。此外,观课者还应注意观察授课者对课堂上学生活动的驾驭情况,看授课者如何处理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偶发事件,学习授课者的教学机智并吸取有益经验。同时,教师如何评价学生,如何对待弱势学生,如何利用教学资源等,都是观课者应当给予关注的问题。
策略2:记好笔记
观课前,要看几遍教材,对教材钻研一番,然后问自己:“如果让我上课,我会怎么教?”。观课的时候,认真记录,力求详尽。建议原汁原味地记下师生间的对话和一些比较精彩的教学细节,并写下课堂对自己的启示、触景生情的体会和观课时忽然想到的一些问题。观课后,课后及时与授课老师交流,本着“做学生”的态度,用汇报学习体会的方式,说出自己的观课感受。
策略3:选好位置
“观课”绝不仅仅是观看授课者的表演,它的关注点首先应该是教学效果,因此 从位置上看,不能面对学生的后背,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一无所知。而是应该在视线开阔,能同时关注整个课堂的位置,如图所示:这个全新的角度,让观课者能够兼具教师和学生的视角,充分感知课堂,对所需要观察的问题也能清晰地体认。
D、观课的视点
1、倾听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解?能倾听多少时间?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
★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
2、互动
★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 ★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参与课堂活动(个人/小组)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3、自主
★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 ★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 ★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
4、呈示
★怎样讲解?讲解是否有效(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 ★板书怎样呈现的?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 ★媒体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是否有效?
★动作(如实验/动作/制作)怎样呈现的?是否规范?是否有效?
5、对话 ★提问的对象、次数、类型、结构、认知难度、候答时间怎样?是否有效? ★教师的解答方式和内容如何?有哪些辅助方式?是否有效? ★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如何?
6、指导
★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作业)?是否有效? ★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活动/作业)?是否有效? ★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实验/课题研究/作业)?是否有效?
7、机智
★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为什么?效果怎么样? ★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景的突发事件?效果怎么样? ★呈现了哪些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效果怎么样? ★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课堂行为(语言/教态/学识/技能/思想)?
8、内容
★教材是如何处理的(增/删/合/立/换)?是否合理? ★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怎样处理?
★是否凸显了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逻辑关系? ★容量是否适合该班学生?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9、评价
★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是什么?是否有效? ★是否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获取相关的评价信息(回答/作业/表情)? ★如何利用所获得的评价信息(解释/反馈/改进建议)?
10、资源
★预设了哪些资源(师生/文本/实物与模型/实验/多媒体)? ★预设资源的利用是否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生成了哪些资源(错误/回答/作业/作品)?与学习目标达成的关系怎样? ★向学生推荐了哪些课外资源?可得到程度如何?
11、思考
★教学是否由问题驱动?问题链与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的关系如何? ★怎样指导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怎样对待或处理学生思考中的错误? ★学生思考的人数、时间、水平怎样?课堂气氛怎样?
12、民主
★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是怎么样的?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数、时间怎样?课堂气氛怎样?
★师生行为(情境设置/叫答机会/座位安排)如何?学生间的关系如何?
13、创新
★教学设计、情境创设与资源利用有何新意?
★教学设计、课堂气氛是否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如何处理? ★课堂生成了哪些目标/资源?教师是如何处理的?
14、关爱
★学习目标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
★特殊(学习困难、残障、疾病)学生的学习是否得到关注?座位安排是否得当? ★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行为(叫答机会/座位安排)如何?
15、特质
★该课体现了教师哪些优势(语言风格/行为特点/思维品质)?
★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学习指导/对话)? ★学生对该教师教学特色的评价如何?
议(评)课一般标准
议(评)课建议采用综合评析法,对所观察的一节课从整体上做全面、系统性评价。通常做法是先分析后综合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首先,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方面确定;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课标为指导,体现学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其次,从目标达成看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2、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教材处理包括教材理解与教学设计。教材的理解,主要看是否把握好两个问题:其一,准确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其二,准确把握课标和教材的要求,做到既不流于肤浅,又不无限延伸。关于教学设计,主要看是否考虑好三个问题:其一,考虑全程设计,即对从开始的组织教学,从导入语,直到结束语的整个教学过程,要有一个精心的设计。其二,考虑板块结构,即把几个重点内容作为几个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教学板块来精心设计。其三,考虑过渡衔接,即精心设计好各教学步骤之间、各重点内容之间的过渡环节。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1)看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 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所以议(评)课,必须注重对教学思路的评析。
(2)看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
1)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看有无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现象,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
2)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占用时间,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现象。
3)计算学生个人活动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分配。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现象。
4)计算优差生活动时间。看优中差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差等生占用时间太少现象。
5)计算非教学时间,看教师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而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的现象。
4、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什么是教学方法?它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
(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议(评)课既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3)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既要看常规,更要看改革和创新。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4)看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
现代化教学呼唤现代化手段。“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看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还要看教师适时、适当用了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视、电影、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当前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还存在“四个一”现象,这应该在观(听)课议(评)课中得到解决。这“四个一”是:
1)一讲到底,满堂灌。不给学生自读、讨论、思考交流时间,教师“讲”“灌”包打天下。
2)一练到底,满堂练。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师备课找题单,上课甩题单,讲解对答案,怪不得学生说:“不是灌就是串,要不就是满堂练。”
3)一看到底,满堂看。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指示,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查,没有反馈。名为“自学式”,实为“自由式”。
4)一问到底,满堂问。有的教师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而提的问题,缺少精心设计,提问走形式。
5、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1)看板书。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依标扣本;其次,言简意赅,有艺术性;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使用多媒体呈现时,容易产生“一闪而过”现象,更需板书辅助。
(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
(3)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演示实验等熟练程度。
6、从学生学习效果上分析
经济工作要讲效益,课堂教学也要讲效果。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参与了,投入了;是不是兴奋,喜欢。还要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有的课学生很忙,但思考度很差。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主要看教师是不是面向了全体学生,实行了因材施教。三是有效利用45(或40)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于测试手段。即上完课,评课者出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场做以测试,而后通过统计分析来对课堂效果做出评价。
综合分析还包括从教师教学个性上分析,从教学思想上分析等。整体评析法的具体操作,不一定一开始就从六个方面逐一分析评价,而要对所观(听)的课先理出个头 绪来。怎样理:第一步,从整体人手,粗粗地看一看,全课的教学过程是怎么安排的,有几个大的教学步骤。第二步,由整体到部分,逐步分析各个教学步骤,要分别理出上面的六个内容。第三步,从部分到整体,将各个教学步骤理出的内容汇总起来。然后再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全课的角度逐个分析评价。
总之,课堂评价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只有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保护教师的课改积极性,正确引导课改走向深入。
灵宝市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目标认定10分 自主学习30分 展示交流20分 点拨升华20分 达标检测20分
第五篇: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流程
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流程
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
一、担任中心发言的教师(主备人),要提前写好讲稿,打印发放教学设计、教学案,参加教师人手一份。
二、主备人的发言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教材简析:含教材内容.特点.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具准备.课时安排等。
2.教学理念:实施本部分内容教学的理论依据。
3.教学方法设计:实施教学的总体教学方法。
4.教学环节安排:包括教学过程的层次,教法的分解,重难点的突破措施,学法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方法过程设计,教学情境的创设,电教手段的运用时机和过程及其它教具的呈现使用等。
5.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6.板书设计及意图效果。
7.作业、检测。
8.备课中存在的疑问.需要请其他老师帮助的地方等。
三、其余教师也应事先熟悉教材和内容,思路清晰,教法学法明确,教学环节安排心中有数。要写出自己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其突破分析的方法,写出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精彩片段的教学设计及自己的教学思路,拟写备课中发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内容,或者是自己的疑问.需要请教的问题等,并做好发言准备。
四.集体备课活动设主持人一名,负责主持活动的进程;设记录人一名,负责记录活动过程.主要内容。主持人和记录人均需参与发言.讨论。
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
第一、主持人交代本次集体备课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第二、主备人陈述教学设计。
陈述的基本顺序为:解读教材(含目标设计和重难点的确定)——阐述教学设计理念——简述教学流程,凸现设计亮点——阐述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板书设计及意图效果——作业、检测——需要向其他老师请教的问题等。-----模拟讲课
陈述时,侧重讲重难点及其突破方法.说自己教学环节设计及其做法。
主备人陈述时,其他教师看印发的主备人的教案设计,结合自己的思考,适时圈画。
第三.备课组集体研讨。
1、讲--其他教师简要陈述教学设计.观点和做法,特别是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和做法;
2、评--对主备人和其他教师的设计.观点进行客观的.中肯的评价,一般选择两三位老师,分别指出其教学设计中的“亮点”.值得借鉴的地方以及值得商榷的环节.内容;对“评”环节有异议的地方与其他老师展开讨论,讨论的过程要体现互动.生成的特点。
3、议--展示需要向其他老师请教的问题,与其他老师展开讨论;展示值得探讨的内容.问题等,与其他老师展开讨论;展示希望得到的帮助等。
评与议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必须体现“互动与生成”,有精彩的讨论.交流,发言时不拘顺序,可以多次发言,甚至是有礼貌的插话。
这个过程主要围绕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方法进行研讨,也可结合学生情况,提出教学设计的改进措施。发言时要求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客观评价,要避免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从头到尾说一遍。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另外,主持人必须有问题引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当场研究,逐一解决。教师在初备的教学设计上要作好研讨记录,为设计个案提供第一手资料。
第四、主持人作结:把大家的观点.意见归纳起来,提供给主备人和其他教师改进教学设计。
第五、主持人总结并布置下次集体备课的时间.地点.内容。
其他教师根据集体备课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写在备课本上,教学案使用电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