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说课稿
达县职业高级中学 朱兴萍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生的境界》,我将从七个方面来进行讲述:
一、教材分析
《人生的境界》一文是高等教育出版社职业中学高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是一篇哲学论文,思想有深度,理论有高度,作者对“人生的境界”和“哲学的任务”提出了富有独创性的见解。这些见解,对于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提高我们的哲学素养和人生境界都是十分有益的。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零星地接受了各种道德观、世界观的教育,现在他们踏入人生旅途中的第十八个驿站,不知不觉将形成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学,这就很需要得到正确的指导。《人生的境界》就安排在这阶段,对学生的人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形式上本文层次清楚,条理清晰,语言简明,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是学生做议论文阅读训练的好教材。
作为单元的第一篇,不仅对以前所学具有承继、归结作用,而且学好了本篇也是学习后几篇的基础,可与后几篇的学习融会贯通。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以及本课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三大教学目标:
1、知识传授目标
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使学生了解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2、能力培养目标:
由于这篇文章是一篇哲学论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所以适于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质疑思辨法,采取探究性的阅读,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讨。
3、情感教育目标
促使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成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由于教材内容比较抽象,疑点较多,特别是天地境界很难达到,难以找到更多事例来印证,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因此,我设置的教学重点为:①理解作者观点,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②认识、感悟四种境界。教学难点是:对天地境界的认识及对一些抽象词句的理解,如“觉解”、“超道德价值”、“入世与出世”之说,等等。
三、教法方法与教学手段
1、以“质疑思辨法”为主,综合运用探究学习法、比较
法、讨论法等。
学生在初中学习《怀疑与学问》一文时就已经懂得了做学问要质疑思辨。而哲学论文所涉及的内容博大精深,教学方法更应以“质疑思辨”为主。质疑思辨是一种“读思结合”的创造性阅读方法,即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则要在潜心研读的基础上,分析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做好应答的准备。
2、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注意将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媒体结
合起来,主要使用的教学手段是电脑课件。我把要讨论的问题和补充的事例制成幻灯片,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法,突破重点、难点。电脑课件的使用扩大了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体现教改的新理念。
四、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掌握质疑思辨的创造性阅读方法。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本文内容抽象、概括,疑点很多,只有教会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思考,不断探究,这样阅读,才有收获,有发现,甚至有创造。
2、在理清思想结构的基础上,能迅速筛选信息,把握中心句和关键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述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这样的要求“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哲学论文,观点表述明确,宜指导学生找出中心句、关键句,从而把握作者的观点。
3、学会融会贯通,联系实际,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是善于思辩的表现,联系实际是质疑的主要途径。学习本文不仅是为了弄懂本文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根据事实思考其道理,也就是用实践去检验认识的真理。
五、教学程序
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及学生的情况,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突出重点、难点,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研读课文
由于比较抽象,课前导语设计侧重于激发兴趣,拓展思维。我是从王国维对读书的三种境界的论述入手的。为下面理解人生的四个境界及第四环节的拓展作思维准备。
介绍作家和背景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让学生概括文中的观点,划出关键语句,找出疑点并设法找到依据做出自己的解释。
这一步主要扣住知识目标,理清思路,概括大意,捉住关键,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消除对抽象理论的厌倦,我化抽象为形象,举了四个例子,让学生根据人物的思想行为判断他们分别属于什么境界。为提高学生的理论认识水平及判断能力,我又让学生就“喝水”这一行为口头设置四种境界。通过实例,融会贯通,难点也就不太难了,又能增添兴趣。
接着马上帮助学生归纳哲学论文的学习方法,为后三篇及以后的学习提供方法。第二环节:质疑讨论
进一步理解作者观点,还须深入研究语句的含义。为此设计了第二个环节:质疑讨论
让学生先把自己预习时找出的问题放到小组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我设计了十个问题供学生参考质疑,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展示,看大家是否都能回答。
第三环节:课文悟读
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知,深入认识四种精神境界,提高认识,培养高尚品德。让学生分析以下几则材料中的人物的精神境界。
1、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2、芸芸众生皆为利
3、大无大有周恩来
第四环节:探究拓展
社会是复杂的,人也是复杂的,形形色色的人并不能简单地把他们就分为这四类。为进一步能运用所学去观察认识世界,我继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法来讨论,重点认识天地境界,解决难点。讨论的话题是:
1、1、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课件演示)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
(这题意在加深学生对四境界内涵的理解)
2、“觉解”这个词在文中共出现了13次,可以说是贯穿了全文。请依据下面三个语句对“觉解”作出自己的理解。(课件演示)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乃至违法犯罪,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5、“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请结合自己成长的体验谈谈对此话的理解。板书设计,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和教程,用概括式板书,(课件演示)
并随学生的理解感悟而逐步呈现。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意义人生境界哲学任务
宇宙宇宙意义天地境界(圣人)教人了解宇宙
社会道德意义道德境界(贤人)授人道德原理
自己功利意义功利境界
没有意义自然境界
六、教学观念和基本素养
1、突出 “以学生为主体” 的育人观念
课文研究、问题设计、材料运用、拓展延伸,都以引导学生动脑动口为目的。问题深浅搭配,联系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2、体现“丰富的人文内涵”
教学活动以人为本,所引的材料渗透人文内涵,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熏陶,提升审美境界,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3、遵循“师生互动”原则
教学过程基本采用对话形式,教师主要是启发、点拨,使教科书的知识和参考资料的知识与学生的知识、老师的知识相融合,相互修正,再生发展,形成新的知识。学生经过自己的思索、体验,真正达到内化知识的目的。
七、创新点
我采用了政治课的教法,理论联系实际,采用了丰富的很有情趣的实例来阐释四境界,使抽象化、概括性的教科书内容变得鲜活起来,学生容易接受。并且十多个例子是按照学习过程由浅入深的顺序安排的,能很好地配合“研读课文——质疑讨论——课文悟读——探究拓展”的教学程序。
让学生以生活实例创设四种境界,激发了兴趣,又加深了理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
第二篇:人生的境界
最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呢? 是成为别人期望的那个样子,还是自己自在地生活?好多人选择了前者,这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奋斗,选择了委屈自己,甚至选择了用健康去换取金钱,人生的境界。有时候我自己也在想,我到底是出去大城市奋斗呢,还是回自己的家乡谋一份相对安定的工作,再做一份副业。我想我更倾向于后者吧。
本来一直觉得自己是属于那种出去奋斗的人,不适合安定下来,适合不断地奔波,不断的变换生活,生活不会重样的。可是慢慢地我也开始想静静的安定下来,没有那么多的累,没有那么多的无奈,想做到苏轼那种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望天际云卷云舒的境界。
最近两天一直泡在省图的杂志区,翻阅各种感兴趣的东西,关于未来,关于留学,关于就业,关于爱情,关于婚姻,关于人生,太多太多。忽然觉得,自己大一大二为何没有来这里提升自己自己,而是把时间浪费在了逛街这种无聊的活动上面。读越多的书,越觉得自己没文化。最近的笔译课,每一篇翻译,都让我有一种想屎的感觉,觉得我腹中无墨水,潜词造句真是件难事。我只想把自己泡在各种书海里,也想尝尝在书海中遨游的感觉。古人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真有道理,书里面的东西总是能带给你各种惊奇的东西。
前天去了我一直想去的省博,惊叹于古人的鬼斧神工。看着这一件件动辄成百上千年的文物,脑中幻想着古人用这些东西时的场景,或是古装剧中的某个画面,读后感《人生的境界》。也想着自己要是个考古学家该多好啊,我就可以亲眼目睹这些文物的现场发掘及参与后续研究。
由于清古装剧的盛行,我对清朝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知道康熙到底传位与谁,雍正的亲生母亲又是谁等等问题。看完了步步惊心小说,觉得比电视剧要好看数倍。也从中学到好多,最深的莫过于,看淡生活中的你所看不惯的东西,人生何其短暂,何必要跟自己过不去。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叫《不生气的智慧》,文中说道,如果一个人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击,或是生了很大的气,他的寿命要减少一年左右。我看了顿时觉得,自己平时生那么多的气何必呢,我还想多活两年呢,干嘛跟自己的寿命过不去。
坐在车上,看着身边逝去的路灯,脑海中浮现的竟是澳门的场景。一个弹丸之地,却让我这呆了一个月的过客念念不忘,魂牵梦绕。所以,决定暑假再重游一次,再重温一次那种美好吧。
太久太久没有写过这种东西或者是读后感。真的太懒了,今天我感受到了西安的春天,该脱下保暖裤换上毛裤了,答应了情人,等我穿上毛裤的时候就晚上去操场上走走或者跑跑步。
告诉自己,不要那么慵懒,适时的出去走走,不管去哪儿,只要是出去,哪儿都好。不要说自己没钱,没时间,迈出第一步,就知道旅行或者出去走走真的是件美好的事情。
以后生气的时候,告诉自己,世界如此美好,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
学会自己一个人享受一个人的时光,一杯咖啡,洒进的阳光,一本书,不断重复的歌曲,足以让自己静下心来。
第三篇:人生三重境界
【人生三重境界】
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个人初识世界,内心纯洁,眼睛里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涉世渐深,发现这个世界一片混沌,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看山感慨,看水叹息。
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阅历人生而后开悟、生慧,便可“任他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明月。
第四篇:人生六个境界
人生最难的六种心境
一.静
少说话,多倾听。因为爱说话的人,本就失去了一分宁静的美。而且,言多必失。有句话是,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言。即使是网络这个靠语言交流的平台,多言也会让人讨厌的。想说话了,就对自己说,不要对别人说,因为现在几乎没有人愿意听。
二.缓
有时候,做事,太快了,你刚做好,领导认为不需要做了。而且,你太热心,一种微妙的心理,他又会不那么舒服,以为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特别之处。缓,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在别人失败的基础上,走成功的捷径。反正不是做生意,不需要抢市场。关键是太能干的人,会成为嫉妒和防备的对象。
三.忍
面对不公,别气愤,别宣泄。一来气愤伤身体,二来气愤不解决问题。“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能改变的 事,有智能去区别上述两类事。”这是成功者要具备的三个素质。既然有些事情不是个人能力所能作为的,何不冷眼旁观呢?宣泄不满,只 会让旁人看戏。
四.让
大是大非,不能退让,但小事情,尽量听别人的意见。能按别人的意见办的,就不坚持己见。退一步,海阔天空。而且如果是按别人的意见办的,错误也就有所分担。
五.淡
一切都看淡些。对名利,对金钱,对感情。没有什么是离开了就不能活了的东西。得失也是辩证的,你在这方面损失了,你的心灵会得到 释放,会有机会去尝试别的选择。越是看得 淡,就越是心灵平静,就越能体会平凡的幸 福。
六.平
是平凡,是平淡,是平衡。有棱角的坏处,就是让别人咬起你来很容易下口。思想是存在于工作之外的。如果一个人,能把思想和行为统一在工作之中,那是有决定权力的领导。尽管平凡的人,没有什么色彩,但往往生存的时间 最长。人要活得精彩,首先是要能活下去,而不被踢出局。我们需要有亲密的朋友,要有自己展露思想的安全空间。在那里,我们就可以显示我们的不平凡了。
第五篇: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
教学目的:通过发问,深入研究。理解作者观点。写读书笔记,阐述对境界的认识。重点难点:概括四种境界的内涵。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法:思考、讲析、读悟、练习第一课时
一、学生阅读课文
二、师生谈感悟(学生先讲,启发:通过事例谈)
本人说说仔细品味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探究人生境界的4个等级,我想到下面的文字。这个故事在讲《山民》里好象说过:
山区放羊娃的人生(自然境界)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还有一段故事:
芸芸众生皆为利(功利境界)
1997年和二十几位老师一起在大连旅游,一天,从旅店要到星海广场。的士司机从星海广场绕道有十公里,多看看市容风光吗。回来时,大家都坐公交车。车子开动了,车由东往东开,一会儿就到。咦,这么近?来时的“桑塔纳”走西路有十公里路,现在走东路,才五公里„„
下面是:
大无大有周恩来(道德境界)
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遥想《逍遥游》(天地境界)
仰望茫茫宇宙,遥想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手待哉?„„ 板书(略)
三、亮点探究
1.“人之战”和“蚁之战”的区别是什么? 探究学习:冯先生认为,有觉解才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才是人生最特殊最显著的性质。人只有觉解到了“觉解”这种人的本性,人生才真正有意义。道德也必须以觉解为前提,凡可称为道德的行为,必同时也是有觉解的行为。无觉解的行为,虽亦可合于道德,但严格地说,并不是道德的行为。蚂蚁打仗时,每个蚂蚁都各为其群,奋不顾身。从表面上看,与军人为国打仗,奋不顾身似无区别。但人打仗是很危险的,在这种前提下他仍能奋不顾身,其行为是道德行为。蚂蚁打仗时奋不顾身只是一种本能,它对于打仗及其危险并无觉解,所以严格地说,其行为并不是道德行为。
2.若把曹丕和曹植相比,谁的成就大,谁的境界高? 探究学习: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境界与一个人的成就等同起来。境界的高低,以觉解的多少为标准。成就的大小,在艺术上有艺术的标准,在事功上有事功的标准,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有很高的境界,就一定有很大的事功。其成就的大小,不能以境界的高低为标准。3.关羽的人生境界是道德境界吗? 探究学习: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合乎道德的行为是为了求自己的利。功利主义者(如那位的士司机)以为道德不过如此,这是对于道德没有完全的了解。功利境界中的人做道德的事,只是合乎道德的行为。他们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而不是道德境界。4.怎样理解道德境界? 探究学习:“我”有自私义和主宰义。就“我”之自私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无“我”;就“我”之主宰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真正有“我”,亦即有“真我”。这就是说,道德境界也就是无“小我”之境,或曰有“大我”之境。道德境界中的人以社会为“我”,所以他们不自私,不利己。他们为社会做事,为社会谋利时没有任何个人目的。他们的行为被“真我”所主宰,所以其行为虽无个人目的,但却有觉解,他们的行为是出于“真我”自觉选择的行为。
5.《庄子》之“游”和冯先生之“游”有什么区别? 探究学习:“游心”说来源于《庄子》。《庄子》所谓“游”即游动、飞翔之意,如鱼游于水,鸟翔于天,都叫做“游”。《庄子·逍遥游》中讲了4种“游”:一是蜩与学鸠之游,“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二是大鹏之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三是列御寇之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四是神人之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庄子看来,前三种游都不是理想的游,因为它们都需“有待”。“有待”就是有条件限制,有条件限制的游不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样的游才是最好的游呢?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真正的自由是无条件的,这当然是一种“心游”“神游”,是一颗无牵累的心在宇宙间的自由自在的遨游。冯先生常说,他所谓天地境界就是“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就是庄子式的心游、神游。不过,庄子的心游是游于“无何有之乡”,游于混沌的宇宙;冯先生的心游是游于理世界,游于大全。所以庄子的游是“无心而顺有”,冯先生的游是“顺理以应事”。“顺理应事”是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精神自由,是即道德而超道德的精神自由。“无心顺有”是离世间的自由,是超道德的自由。
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四、选题设计
1.三种境界的区别是什么?(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向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追求);“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顿悟)。(2)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
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
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写悟道了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
(3)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超越人世的渴望,)。研究方法:比较法。参读书目: 社1986年版。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五、课堂讨论:练习一、二
六、课后完成:练习三
附:范文——《“裁剪”的完美是一种境界》 “裁剪”的完美 是一种境界
在查阅资料时看到几家大报都刊登了文字说明及署名完全相同,而画面却有很大差异的三张新华社传真照片。其文字说明内容为:某地一双黑天鹅孵化11只幼鸟。
这三张照片是同一记者拍摄的照片稿。按新闻概念来讲,“传真照片”是为了“先声夺人”,除此之外,还取决于新闻本身的“硬度”和照片画面的质量。常读报纸尤其是揣思报纸照片会有这样的感觉,“质量”不仅是照片虚实和大小,它更应该是准确的信息和画面语言的表达。从照片原稿上看,有两点不具优势,或者说不是一张好照片。首先,它是软新闻,极容易被当天的重要新闻所冲击,不容易被读者发现;其次,由于拍摄场地条件所限或镜头把握不当,因为看上去画面前景杂乱(有钢丝网状的围栏),原本有的优美之处也就陷入寻常之中了。但某家大报的编辑们对原照片动了“手脚”,试验性地剪裁取舍,突出了小黑天鹅的羽毛和小天鹅与父母的关系,并配以标题《天伦之乐》。这张“超常”照片画面变“虚”,但被孵化的小黑天鹅的白羽毛却特别醒目,这反而让读者更清楚地看到它们与“爸爸妈妈”的鲜明对比。的确令人拍案叫绝。要想取得成功,常常要作出一种超常的“犯规”。按常理说,只要照片达到一定的水准之后,关于照片的“好”与“不好”是难以量化的,因为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标准。当然,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讲,这样的剪裁试验不可能经常发生,也许还会有更完美的剪裁或者说可以“修正”得更完美,而“裁剪”的完美却是一种境界!
人生的境界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