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主要是指学习先进理论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和发展经济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能力。这三种能力从不同的方面反映着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能力。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头二十年党的工作重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上。农村基层党组织处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沿。党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贯彻执行;农民群众奔小康靠农村基层党组织去组织。所以,农民说,支部强不强,屋脊一根梁;农民要致富,还靠党支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提高了,“三农”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有希望。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是获得农民群众拥护与支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获得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要获得农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一靠党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的正确性;二靠党的农村基层组织与中央保持一致,勤政廉洁,带领农民群众发展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途径有以下几条:
突出重点,培养和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的理论素质。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培养和提高基层党组织成员的理论素质,关键是组织他们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
把握热点,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依法办事的能力。依法治国是党的基本方针,依法执政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体现。对执政党来说,依法治国可以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繁荣,也是执政党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说,依法办事不但是宪法对执政党的要求,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法律意识十分淡薄,特别是在农村,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任务更加繁重。因此,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依法办事的能力,成为当前农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关键。
抓住中心,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驾驭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能力。纵观20世纪,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失去政权,主要原因是他们在执政期间,国家经济没有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没有提高。因此,发展经济的能力是一个政党执政能力与水平的集中体现。我们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实现国强民富,这是我们党能够经受住国内外风浪考验,得到人民真诚拥护与支持的根本所在。就农村基层党组织而言,要想有所作为,获得广大农民的拥护和认可,同样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在提高组织、驾驭和发展市场的能力上下功夫,真正成为带领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羊。
抓住难点,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提高和检验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执政能力的主要内容和物质保障。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提高了,但在许多地方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太薄弱,基层党组织开(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展工作缺少物质基础和必要的手段。现实情况表明:发展集体经济,是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重要条件,应该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考核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锻炼和提高农村党组织执政能力的一个平台和物质保障。为此,邵阳市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摒弃过去那种归大堆式的方式,采取三种办法发展集体经济:一是利用过去农村大队废弃的设施和其他资源,重新发包承包;二是利用本地资源,租赁经营;三是引进外资,运用股份制,共同开发和经营。通过这些办法,邵阳市许多农村集体经济空白的村实现了集体经济零的突破,特别是全市452个派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组的村,更是成效显著,去年集体经济收入达806万元。
第二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的执政水平。最近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这个问题,而且把它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点。近年来,我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立足惠城区实际,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三级联创”、“农村党员联系村务责任制”为载体,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新思路、新途径,农村基层挡组织的执政能力大大提高,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着艰巨而繁重的历史使命。区划调整后,我区由以城市为主变成以农村为主,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那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农村基层组织如何去应对挑战,担当重任呢?我想摆在我们面前突出的任务是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各方面的建设,这是当务之急,也是形势所需。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部署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提出了“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深思熟虑,高瞻远瞩,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要求全党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群众观。今年中央又就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下发了1号文件,将促进农民增收,不断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的形势对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挑战: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对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多元化的新格局,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领导经济工作时,必须从传统的行政命令方式向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方式转变,从传统的就农业抓农业向统筹农业、工业、服务业,促进城镇化转变,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二)农村利益关系和矛盾日益复杂,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社会关系处在大调整之中,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也接踵而至。这些矛盾在利益得失和新旧观念冲突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解决起来难度较大,如征地问题、公益事业建设、村务管理问题等等。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探索做好群众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既保护好群众的合理利益,又维护好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三)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急需多种服务,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增强服务保障功能提出了新要求。随着中央1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热情不断高涨,农民从业领域越来越宽,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农民群众不仅对兴修水利、整修道路、翻改学校等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要求越来越多,而且要求了解市场信息、掌握实用技术、建设农产品市场等愿望也越来越强烈。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都要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完善服务,建立支持发展、支撑大局的保障体系,不断增强服务保障功能。
(四)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农民与外界的接触和联系更加广泛,农民的观念和意识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他们渴望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享受更加健康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此同时,一些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封建迷信和宗教势力仍然以各种方式对人们产生着影响。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加强阵地建设,构筑活动载体,注重针对性、实效性、经常性,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农民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提出了新要求。由于社会进步,传播媒体及信息渠道畅通,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碰撞激烈,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期望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加上近年来推行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村委会公推直选,及村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等,农民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更深了,民主诉求的愿望也更强了。而我们的一些基层干部不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不注意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和政治上的民主权利,采取“我说你听,我逼你干”的办法推动工作,必然会引起群众的不满和反感。
(六)农村经济结构和就业方式不断变革,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和活动方式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不少农民群众已从单一的种种殖业中分离出来,从事多种经济活动,有的从事加工业,有的从事运输业,有的兴办小型企业,还有相当多的人外出务工、经商,已形成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和流动性的就业方式。而我们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还沿袭着几十年一贯制的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党组织设置形式,沿袭着老的读读书、念念报,传达传达文件等呆板的活动方式,已不能满足多元化经济条件下农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着力点和新思路
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不仅是贯彻落实党十六大精神的要求,更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所处地位、肩负重任、应对挑战的现实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结合实际,把中央的要求具体化,找准执政能力建设的着力点和新思路。
(一)增强执政求进的创新意识,着力提高科学思维的能力。领导干部有什么样的思维层次,就会有什么样的思路,就会有什么样的决策水平。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强化创新思维,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新办法;强化战略思维,增强大局意识、前瞻意识、开放意识,坚持以综观天下大势的眼光,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受新信息,树立新观念,探索新途径,实现新突破;强化系统思维,思考问题、制定决策一定要有全局观念,善于运用系统思考、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领导方法。
(二)增强执政兴村的发展意识,着力提高实现发展的能力。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发展的目标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目标,把发展的要求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要求,把推动发展的成效作为衡量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标准。要集中精力研究解决一批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坚持用发展统一思想,用发展评价部门,用发展评判干部,用发展解决问题,营造你追我赶、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发展的积极因素。努力塑造开放、进取、诚信、文明的良好形象,真正优化发展环境。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想有所作为,获得广大农民的拥护和认可,必须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在提高组织、驾驭和发展市场的能力上下功夫,真正成为带领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羊。
(三)增强执政靠人的人本意识,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的领导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贯穿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通过做强“第一要素”来保证“第一要务”的实现。一要突出重点,抓好乡镇党委、村党组织书记的培训;要加大力度,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培训工作分级负责制,多层次、多渠道地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进行培训;要拓宽渠道,进一步改革培训方式,定期轮训乡村干部,提高培训效果,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实践创新能力。二要着眼于建设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进一步改进选人用人方式。要继续采取措施,从优秀大学毕业生、转业军人和有培养前途的机关干部中选拔一些同志充实到乡镇干部队伍,进一步改善乡镇干部队伍的结构;要抓住下半年乡镇换届的契机,积极推行乡镇干部竞争上岗制度,优化乡镇干部队伍结构;要坚持和完善村级领导班子“两推一选”和“公推直选”制度,不断提高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公认程度;要积极推行村干部就职承诺制,把就职目标的实现情况与村干部政治、经济待遇挂钩,激励和引导农村基层干部,把思想凝聚到为民办实事、谋发展上来,把精力集中到富民强村上来。
(四)增强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着力提高勤政、廉政、优政的能力。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农村基层党组织处在第一线,面对基层、面对群众,一要强化一切为民的宗旨观念。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牢固树立科学决策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绝不能为了出政绩而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不能留下后遗症,不能使一些所谓的政绩成为“上届的政绩,下届的包袱”。三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建立健全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要教育和督促基层干部深入农民群众,知民情、解民忧、帮民富,不断增强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水平和本领;要全面推行领导挂钩联系、驻村访户、对口帮扶等在实践中创造的好办法、好制度,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内涵,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要切实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不断巩固完善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基层干部,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主心骨、贴心人。
(五)增强执政固本的基础意识,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基层党委提高执政能力的基础。基层党委要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展领域、强化功能的要求,切实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农村党建重点要抓两头,一方面要按照经济兴、环境美、文明好、班子强的要求,大力推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要继续搞好后进村整转工作。非公有制企业、社区、新社团党建重在扩面提质,把最优秀的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把最广大的群众凝聚到党的周围,切实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六)增强执政依法的规则意识,着力提高科学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近期联合下发了《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规范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强化村务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努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确保《村民自治法》、《教育法》、《土地法》、《计划生育法》、《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意见》等与基层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切实地贯彻施行,让群众既从中体验到法律的威严,又体验到法律的科学与公正。努力改变“以人管人,以权管事”的现象,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领导,完善机制,确保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健全“三级联创”机制,为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提供组织保障。要以县区争创为龙头,健全“三级联创”机制,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常抓不懈的有效机制。一要强化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领导。二要强化责任意识。三要强化督查,培育典型。
(二)创新载体,完善管理,扎实推进选派工作,为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提供人才保障。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落实要靠党的基层组织,靠基层党员干部。要加大工作力度,通过教育培训、实践锻炼、示范引导、互联互帮和领导联系等形式,在培养农村基层干部的深度广度上下功夫,着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
(三)是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思路,大胆探索,着力构建农村组织、管理和服务保障体系,为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提供体制保障。着力构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组织体系,使一批群众公认,“靠得住、有本事”的管理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着力构建以规范化和民主化为内容的农村事务管理体系,提高党员群众参与率。着力构建以提供农村社会化服务和保障为重点的服务保障体系,对农民生产经营中的农资供应、技术信息、资金资本、市场销售等问题和环节,有关部门要积极建立起完备的服务和保障体系;对农村突出存在的就业难、就医难、子女上学难、贫困户脱贫难等问题和现象,有关部门要分别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帮扶救助和保障机制。
第三篇: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
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
黄进
2008年第2期 ——党的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其执政能力强弱直接关系着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当前,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迫切需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其主要表现是:经济结构多样化,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管理方式多维化,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提高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价值观念多元化,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提高弘扬先进文化的能力;矛盾形式多样化,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农民需求多层化,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提高办事服务的能力。笔者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应着力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强化措施:
从解放思想抓起,加强教育宣传,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先导,克服因循守旧、小富即安、“等靠要”等思想观念的束缚,增强改革意识、开放意识、机遇意识、市场意识,勇于破除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障碍,使农村党员干部成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更好地承担起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的职责。
从发展经济出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的经济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把促进发展作为中心任务。要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富农政策,集中力量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以促进流通、服务农村等为主的第三产业,促进更多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多种形式盘活村集体资产,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从创新机制着眼,选准用活载体,形成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运转有序、保障有力的工作格局。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工作机制。首先是建立起富有活力的基层工作体制。着力于激活基层、放权基层、减负基层,为基层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其次是建立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的工作制度。规范民主决策程序,健全议事规则,实行决策论证制和责任制,用制度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同时建立群众对决策实施监督的机制。健全和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再次是建立运用载体、开展活动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制,上下联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从为民服务入手,切实转变作风,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的群众基础。基层党组织必须增强执政为民意识,一心一意帮助群众致富,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要深入开展“两个务必”的教育,真正从思想上解决好“为群众”和“靠群众”的问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使农村基层干部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精神,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要建立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
(作者单位:中共襄樊市委组织部)
第四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的执政水平。最近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这个问题,而且把它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点。近年来,我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立足惠城区实际,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三级联创”、“农村党员联系村务责任制”为载体,积极探索党建
工作新思路、新途径,农村基层挡组织的执政能力大大提高,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着艰巨而繁重的历史使命。区划调整后,我区由以城市为主变成以农村为主,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那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农村基层组织如何去应对挑战,担当重任呢?我想摆在我们面前突出的任务是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各方面的建设,这是当务之急,也是形势所需。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部署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提出了“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深思熟虑,高瞻远瞩,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要求全党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群众观。今年中央又就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下发了1号文件,将促进农民增收,不断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的形势对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挑战: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对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多元化的新格局,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领导经济工作时,必须从传统的行政命令方式向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方式转变,从传统的就农业抓农业向统筹农业、工业、服务业,促进城镇化转变,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二)农村利益关系和矛盾日益复杂,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社会关系处在大调整之中,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也接踵而至。这些矛盾在利益得失和新旧观念冲突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解决起来难度较大,如征地问题、公益事业建设、村务管理问题等等。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探索做好群众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既保护好群众的合理利益,又维护好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三)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急需多种服务,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增强服务保障功能提出了新要求。随着中央1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热情不断高涨,农民从业领域越来越宽,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农民群众不仅对兴修水利、整修道路、翻改学校等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要求越来越多,而且要求了解市场信息、掌握实用技术、建设农产品市场等愿望也越来越强烈。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都要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完善服务,建立支持发展、支撑大局的保障体系,不断增强服务保障功能。
(四)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农民与外界的接触和联系更加广泛,农民的观念和意识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他们渴望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享受更加健康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此同时,一些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封建迷信和宗教势力仍然以各种方式对人们产生着影响。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加强阵地建设,构筑活动载体,注重针对性、实效性、经常性,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农民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提出了新要求。由于社会进步,传播媒体及信息渠道畅通,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碰撞激烈,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期望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加上近年来推行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村委会公推直选,及村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等,农民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更深了,民主诉求的愿望也更强了。而我们的一些基层干部不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不注意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和政治上的民主权利,采取“我说你听,我逼你干”的办法推动工作,必然会引起群众的不满和反感。
(六)农村经济结构和就业方式不断变革,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和活动方式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不少农民群众已从单一的种种殖业中分离出来,从事多种经济活动,有的从事加工业,有的从事运输业,有的兴办小型企业,还有相当多的人外出务工、经商,已形成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和流动性的就业方式。而我们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还沿袭着几十年一贯制的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党组织设置形式,沿袭着老的读读书、念念报,传达传达文件等呆板的活动方式,已不能满足多元化经济条件下农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着力点和新思路
提高农村基层党组
织的执政能力,不仅是贯彻落实党十六大精神的要求,更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所处地位、肩负重任、应对挑战的现实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结合实际,把中央的要求具体化,找准执政能力建设的着力点和新思路。
(一)增强执政求进的创新意识,着力提高科学思维的能力。领导干部有什么样的思维层次,就会有什么样的思路,就会有什么样的决策水平。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强化创新思维,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新办法;强化战略思维,增强大局意识、前瞻意识、开放意识,坚持以综观天下大势的眼光,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受新信息,树立新观念,探索新途径,实现新突破;强化系统思维,思考问题、制定决策一定要有全局观念,善于运用系统思考、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领导方法。
(二)增强执政兴村的发展意识,着力提高实现发展的能力。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发展的目标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目标,把发展的要求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要求,把推动发展的成效作为衡量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标准。要集中精力研究解决一批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坚持用发展统一思想,用发展评价部门,用发展评判干部,用发展解决问题,营造你追我赶、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发展的积极因素。努力塑造开放、进取、诚信、文明的良好形象,真正优化发展环境。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想有所作为,获得广大农民的拥护和认可,必须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在提高组织、驾驭和发展市场的能力上下功夫,真正成为带领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羊。
(三)增强执政靠人的人本意识,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的领导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贯穿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通过做强“第一要素”来保证“第一要务”的实现。一要突出重点,抓好乡镇党委、村党组织书记的培训;要加大力度,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培训工作分级负责制,多层次、多渠道地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进行培训;要拓宽渠道,进一步改革培训方式,定期轮训乡村干部,提高培训效果,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实践创新能力。二要着眼于建设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进一步改进选人用人方式。要继续采取措施,从优秀大学毕业生、转业军人和有培养前途的机关干部中选拔一些同志充实到乡镇干部队伍,进一步改善乡镇干部队伍的结构;要抓住下半年乡镇换届的契机,积极推行乡镇干部竞争上岗制度,优化乡镇干部队伍结构;要坚持和完善村级领导班子“两推一选”和“公推直选”制度,不断提高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公认程度;要积极推行村干部就职承诺制,把就职目标的实现情况与村干部政治、经济待遇挂钩,激励和引导农村基层干部,把思想凝聚到为民办实事、谋发展上来,把精力集中到富民强村上来。
(四)增强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着力提高勤政、廉政、优政的能力。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农村基层党组织处在第一线,面对基层、面对群众,一要强化一切为民的宗旨观念。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牢固树立科学决策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绝不能为了出政绩而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不能留下后遗症,不能使一些所谓的政绩成为“上届的政绩,下届的包袱”。三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建立健全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要教育和督促基层干部深入农民群众,知民情、解民忧、帮民富,不断增强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水平和本领;要全面推行领导挂钩联系、驻村访户、对口帮扶等在实践中创造的好办法、好制度,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内涵,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要切实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不断巩固完善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基层干部,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主心骨、贴心人。
(五)增强执政固本的基础意识,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基层党委提高执政能力的基础。基层党委要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展领域、强化功能的要求,切实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农村党建重点要抓两头,一方面要按照经济兴、环境美、文明好、班子强的要求,大力推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要继续搞好后进村整转工作。非公有制企业、社区、新社团党建重在扩面提质,把最优秀的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把最广大的群众凝聚到党的周围,切实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六)增强执政依法的规则意识,着力提高科学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近期联合下发了《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规范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强化村务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努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确保《村民自治法》、《教育法》、《土地法》、《计划生育法》、《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意见》等与基层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切实地贯彻施行,让群众既从中体验到法律的威严,又体验到法律的科学与公正。努力改变“以人管人,以权管事”的现象,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领导,完善机制,确保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健全“三级联创”机制,为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提供组织保障。要以县区争创为龙头,健全“三级联创”机制,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常抓不懈的有效机制。一要强化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领导。二要强化责任意识。三要强化督查,培育典型。
(二)创新载体,完善管理,扎实推进选派工作,为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提供人才保障。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落实要靠党的基层组织,靠基层党员干部。要加大工作力度,通过教育培训、实践锻炼、示范引导、互联互帮和领导联系等形式,在培养农村基层干部的深度广度上下功夫,着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
(三)是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思路,大胆探索,着力构建农村组织、管理和服务保障体系,为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提供体制保障。着力构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组织体系,使一批群众公认,“靠得住、有本事”的管理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着力构建以规范化和民主化为内容的农村事务管理体系,提高党员群众参与率。着力构建以提供农村社会化服务和保障为重点的服务保障体系,对农民生产经营中的农资供应、技术信息、资金资本、市场销售等问题和环节,有关部门要积极建立起完备的服务和保障体系;对农村突出存在的就业难、就医难、子女上学难、贫困户脱贫难等问题和现象,有关部门要分别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帮扶救助和保障机制。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
第五篇: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之我见
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之我见
宜章县浆水乡党委书记
彭英九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党在农村执政能力的真实写照。然而,有些农村党支部纪律涣散、政治软弱、经济落后、脱离群众、摇摇欲坠,严重地影响了党在农村的形象和威信,必须下大决心加以解决。
第一,破解支部书记一将难求难题,选好主事者。“群雁高飞头雁领”,作为“领头雁”的村党支部书记在一个村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正如有“天一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村,党支部书记“吴仁宝”的名字就像华西村的金字招牌一样熠熠生辉,正是这名优秀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华西村在改革开放时代走出了一条集体共同致富的康庄大道。又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为什么改革开放30年来很多农村依然贫穷落后,除了自然条件的客观因素外,农村党支部缺乏一两个能人带动也是一个重要的主观因素。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号召下,一些有知识、有能力、有技术、有头脑的能人纷纷从农村跳出来,创业成功后再也不愿回到贫穷落后的农村去生活。而留在农村的往往是一些经济实力和思想观念都相对落后的人员,习惯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许多村党支部书记正是受到这种自然经济的思想观念束缚,虽然为党工作了几十年,只有苦劳谈不上功劳。虽然支部书记可能换了几个,但大都是守摊看店的角色轮换,山河依旧而没有什么起色。但往往愈是贫穷的村群众对执政者的要求愈高,参政议政的意识也愈为强烈,导致支部书记走马灯似的换个不停,群众看把戏似的闹个不停。在这些贫穷落后的农村,支部书记一将难求是令乡镇党委政府相当头痛的问题。往往是有能力的党员不愿干,没能力的党员争着干;有觉悟的党员干不了,没觉悟的党员干不好;有水平的村民没资格(不是正式党员),没水平的党员老资格;有想法的党员没经验,没想法的党员只“念经”,走不出“愈穷愈换,愈换愈乱,愈乱愈穷”的恶性循环。时代呼唤吴仁宝式的英雄,群众需要吴仁宝式的党员。为了走出恶性循环,要敢用三大观念破难题。一是破除求稳观念,敢于换将。求稳怕乱是乡镇党委政府考虑得最多的问题,所以在某个村乱的时候希望采取看一看、等一等、拖一拖的保守办法,但往往越拖越乱。如果一个村支书连自身的稳定都保不了,那么这个村出状况是迟早的事。党委政府应当下决心易将,采取适当的方式撤换不称职的支书。二是破除求全观念,善于选将。国难思良将。不要以为在这个贫穷落后几十年的村,会现成地有一位吴仁宝式的党员能够等着党委政府去发现他,根本就没有!如果有,前届的乡镇领导早就起用了。要通过走群众路线,多方向党员同志和人民群众访贤,从大多数人公认的党员或村民中发现人才,从中优选能够在一个村堪当重任的领导人物。但是这样的人选往往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必须察其德才素质,加以权衡与甄别,敢于用有一定争议的人去治乱。选一个本事行而品质差的坏人去治村,只会越搞越乱;而选一个品质好但能力差的好人去治村,就会越搞越糟。三是破除求缺观念,敢于遣将。有的村支部书记被群众告得六神无主,斗志已失,甚至为政不廉、办事不公,失去了群众基础,乡镇党委政府要当机立断,及时采取组织措施予以撤换,不能抱着“长短是根棍”的思想,在矮子当中选高子,随便选个人顶缺。面对贫穷落后与复杂的农村工作实际,这根“短棍”往往撑不起、撑不久、撑不住,有可能使局面更加糟糕。对于实在无法在短期内物色合适的支部书记人选的村,乡镇党委政府要从优秀的乡镇干部中派遣党员担任支部书记,担负起领导农村党员群众脱贫致富、保持稳定的重任。
第二,破解支村两委一木难支难题,配齐干事者。村级执政能力就是掌控能力。党支部书记配好了仅仅是基础,还必须高度重视支村两委其他干部的配备,为村支书物色好左臂右膀,否则再强的支书也是孤掌难鸣。一是敢破届别观念,加强对支村两委干部的跟踪管理。在那些贫穷落后的村,一些当选的村干部往往工作能力差、绩效差、反映差,赖在村干部的岗位上三年不为人民群众干事,也不为支部书记分忧,有了成绩离不了他,没有成绩怪不了他,工资待遇少不了他,业绩平平免不了他。乡镇党委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对村干部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三差”干部跟踪问责,不让庸官、懒官在支村两委届上一呆就误三年。二是敢破宗族观念,选准配齐支村两委干部。中国农村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根深蒂固,受此影响,在支村两委换届选举时,往往是各宗各族推选出各自的人选参加支村两委,平衡的结果也造成了一些村官平庸、懒惰、不公甚至不廉,影响了支村两委集体执政能力的发挥。建设新农村需要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呼唤新型村官。在一些贫穷落后的村进行支村两委换届时,乡镇党委政府要打破宗族观念,坚持走群众路线,积极贯彻任人唯贤的用人方针,把真正在村民中有能力、有觉悟、有品德、有业绩的新型农民纳入支村两委干部的选拔视野,把新型农民通过法定程序选举为新型村官,通过新型村官把更多的村民培养成为新型农民,让新型村官在执政时不局限于为宗族代言而为大多数村民代言,从干部体制上增强共建和谐农村的基础。三是敢破习惯观念,高度重视村民小组长的配备。如果说支村两委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的话,那么村民小组长就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石。我们已经习惯了村民自治的提法,似乎乡镇党委政府只要管好支村两委的干部就可以达到村民自治了,实际上还远远不够。村民小组长是推进村民自治网络建设的网底,但是在一些贫穷落后的村这个网底是空的。有的组很多年无组长,组里什么事都没人理;有的组长根本不愿当,因为组长根本不算官,手上没有公章,村民不买账;有的组长只领每月5元钱的工资,村里开会不参加,安排的事也不做;有的组由村民抓阄轮流坐庄,谁都过把干部瘾。由于村民小组长队伍不稳定、工作不正常,乡村两级的具体工作缺乏进村入户的抓手,已经严重地影响了许多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组长没有发挥作用直接导致广大村民处于对党的政策一知半解或不知不解的状态。要把村民小组长的工资待遇纳入县乡财政预算,大幅提高这些在大集体时期担任派工角色的“生产队长”的工资待遇,让这些最基层的干部在推进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破解基层民主一仍旧贯难题,构建议事者。村级民主是草根民主,它往往因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有着十分强烈和直观的表现形式,具体体现就是集体越级上访或者聚众闹事,这是农民群众要实现民主的愿望无法达到而为之一搏。为什么人们感叹在计划经济时期几乎没有上访现象,那是因为以“社员大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时时得到实现,人们用不着花钱买车票用粮票舍近求远表达诉求。我们要走出三大误区,让农民群众有话语权。一是要走出农民不怕的误区,牢固树立群众意识。在村民自治的大旗下,有的村干部往往权倾一时,什么样的事都敢作主,什么样的字都敢签,因此近年来见诸报端的村官腐败案触目惊心。要建立农村党员组长例会、党员组长、村民代表大会召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有农民群众代表参加的会议,先让农民群众在一定范围内享有知情的民主权利。凡是涉及到集体资产承包经营、大额资金使用、重大项目、征地拆迁等重大问题,都必须召开党员、组长、村民代表大会后才能集体作出决策,否则支村两委无权作出决策,使村干部既不能无所作为,又不能为所欲为,规范村干部的议事程序。二是要走出农民不懂的误区,牢固树立政策意识。毛主席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正是在农民不懂的主观臆断下,一些乡村干部在具体行政行为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导致群众上访不断,农民群众通过上访了解了政策,结果曲解政策或者贪污政策的干部受到处理后,败坏了乡村干部的形象。凡是涉及农民群众利益的政策调整,必须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耐心细致地向群众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如有必要还要召开听证会,让群众既明白政策,又明白账目。三是要走出农民不能的误区,牢固树立勤政意识。支村两委干部既然是由农民群众直接选举产生的,那么他们必然要对投票选举他的广大选民负责并报告工作。可以采取由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农村党员、组长、选民代表参加的考核或专题考评大会,听取支村两委干部的述职述廉报告,并由参会人员对支村两委干部进行满意度投票测评。对群众不满意票数超过半数的,可以采取停职或免职等措施,撤换不能正常履职或不称职的村干部,激励支村两委干部躬身为广大村民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