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甘肃公务员考试申论练习题(113)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在就业形势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公务员报考的火热程度也是越发的有增无减,相对于众多的人生选择而言,尽管公务员号称“最难的考试”,但其稳定的工作环境,优厚的福利待遇以及光耀门楣等荣誉层面的体现,无疑使其成为众多莘莘学子热衷的追求。但是,我们研究发现,广大学子在备考公务员考试之前,多少存在一些备考误区,因此,今天,我们携手中公教育专家一起为大家解读这些可能存在的误区,以期待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家少走弯路,早日驶向公务员的队伍彼岸。
误区一:认为很多职位都必须具备基层工作经验
很多应届毕业生,往往不具备基层工作经验,有些考生片面的认为在公务员考试中很多职位需要基层工作经验,于是放弃报考机会,准备等有了基层工作经验才去报考,其实,就刚刚过去的2014年国考为例,对于基层工作年限的要求中,应届生可报考职位量占总职位量74.9%,占总招录人数79.4%。由此可见,绝大多数职位是我们应届毕业生就可以报考的,大家无需过于担心。
误区二:公务员考试很难,考上了是运气,考不上是正常
通过与广大报考考生的交流,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考生都一致认为公务员考试很难,相当一部分同学觉得,考上了是运气好,考不上是正常的,很多人甚至抱着“打酱油”,“当炮灰”的想法参考,虽然,无法否认公务员考试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科学备考和复习,考上公务员的考生还是占据很大比例的,真正意义上“裸考”还能考上的考生微乎其微,因此,大家要相信,公务员考试是有一定的方法和规律可循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掌握这种方法和规律,而且是否能坚持反复演练,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误区三:公务员考试不知道买什么书合适
在与各大高校学子交流中,我们发现,有很多有心的同学很早就准备公务员了,可谓未雨绸缪,准备的方式大相径庭,都是先买几本书自己看看,先熟悉一下,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同学们对于公务员备考书籍的选择却是五花八门,有同学备考公务员,在看《公共基础知识》的书,有同学备考省考在看国考版的公务员系列书籍,其实,从广义上来说,知识是共通的,多学点知识多少是有益无害的,然而,这种南辕北辙式的复习方略,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没有方向,做了很多无用功,在此,给大家一些建议,一般而言,备考省考,要选择省考版的教材,这样会更有针对性一些,当然,如果各位考生时间充裕,精力充沛,非要通过学习一本厚实的《公共基础知识》而针对公务员考试中的常识部分拿分,那么也是无可厚非的,只是说这样做从效率的角度看,并非最优而已。
误区四:重题海,轻思维,甚至不知道有什么思维可言
买对了书,很对同学决心下苦功,啃完厚厚的一摞书,可是,实际研究发现,有很多同学将几本公务员厚厚的书本都做过一遍了,有哪些题型都很清楚,但是,拿到新的题目还是不会做,如果题目再变换一下,就直接懵了,其实,关键就在于,多年的应试教育,已经形成了同学们可以也善于通过不断的做题,在遇到相同问题时的“依葫芦画瓢”,但是,什么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几乎就不可能了,这往往是由于大家没有真正建立一套解题的思维体系,看到什么样的提干条件,看到什么样的设问方式,可以运用什么思维方法去解答,这种思维的系统性往往都不强,只学会书本上那一点,也就只能生搬硬套,所以,中公教育专家建议大家可以多看一些网上的课程视频,或者进入一些YY平台,收听很多免费的备考讲座,或者索性报个班次,系统学习一些解题思维,一劳永逸,学会了,就能反复应用,这些方法无疑可以为我们备考成功增添不少的砝码。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承载着人生理想与追求的备考之路并不平坦,中公教育专家真心希望各位同学能够认识到这些公务员考试中的备考误区,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合理的规划,铸造完美的人生。
第二篇:2014年甘肃公务员考试申论练习题(52)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如果说笔试申论是文科,行测是理科的话,那么面试就是文理大综合,面试和笔试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不再是运用我们手中的笔去告诉考官我们的一些信息,而是要运用我们的嘴去阐述一些东西。考官通过与考生面对面的交流来考察考生各方面能力与素质,判断考生是否具备一名公职人员的潜能。通常从笔试成绩公布到面试仅有近两个月的时间,如何利用好这段时间,充分备考,将直接关系到考生能否顺利进入公务员队伍。江苏公务员考试网(js.offcn.com)面试专家根据多年来的培训经验,针对考生的常见问题提出几点复习建议,帮助考生做好备考计划,提高学习效果。
一.了解自身特点,做好复习规划
虽然说国考面试的备课时间相对还是比较充裕的,从笔试结束到正式面试有将近2个月的时间,但是了解过面试的考生都知道,公务员面试不同于一般的企业面试,公务员面试是全方位考查考生的各方面能力与素质,比如说运用语言阐述问题的能力、面对考场压力的应对能力、处理公务员中各类人际关系的能力、对时事政治把握和分析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考生可以根据公务员面试的特点,通过自我测评或者专业测评的方式,寻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备考计划,做到查漏补缺,有条不紊。
二.扬长避短,决战公考
根据很多面试一线教学老师的教学经验,考生往往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种情况:过度紧张
部分考生在平时能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但是一旦进入正式的考场就会出现头脑一片空白,手脚发冷,脸部表情扭曲,诸如拨弄头发,转笔等小动作层次不穷,说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这不仅影响了考生正常水平的发挥,也让考官对于考生的心理素质,答题内容失去兴趣,甚至部分考官还会出现叹气,摇头等动作,导致考生心理紧张进一步加剧,甚至放弃答题。针对这种情况,建议考生在复习阶段最好能根据正规的考场布置来进行模拟训练,使自己适应考场环境,消除的考场的恐慌情绪,做到应试时从容不迫,不慌不忙。
第二种情况:语言表达能力差
部分考生可能知识积淀比较丰厚,而且社会经验也比较丰富,面对面试题目会有比较开阔的思路,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用
语言表达出来。在答题的过程,往往是思如泉涌,想法很多,但是表达的过程却受限于语言的不连贯,发音的不准确,声音过小等,这种情况往往使考官不知所云,甚至产生不耐烦或者反感情绪,影响考生的面试成绩。针对这种情况,考生在备考中可以重点训练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多说多练,他人指导督促等方式,不断的练习自己的动嘴能力,做到脑与嘴的完美衔接。
第三种情况:内容空洞,逻辑混乱
部分考生在看到面试题目的时候往往是能说两句,但是内容不深入,仅仅是停留在题目的表面,说一些空话、套话,三两句话就结尾了,或者就是反复念题,解释题干,对于题干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没有深入准确的阐述,阐述问题颠三倒四,逻辑混乱。比如说一个时政热点类的综合分析题目,由于考生对于有关时政热点的不了解,最终导致答题抓不到问题的实质;要你组织一个活动,活动没有组织,草草计划,准备,实施三句话结束,最终根本没有解决问题。考官在面对此类考生时,往往会对考生的是否具备岗位所需求的能力产生极大的怀疑,甚至直接断定考生不适合,导致考生最终落败。针对这种情况,考生可以在备考阶段主要要做好公务员面试有关的知识的储备工作,尤其是做好时政热点知识积累,名
言警句积累,岗位特征分析等,并根据公务员面试题型,自己答题情况,针对最弱环节,进行突破性学习。
第四种情况:礼仪唐突,毫无气势
部分考生可能已经不是第一次参加面试,对于面试也已然了如指掌,但是每次面试仍然是战绩平平,甚至多次与之失之交臂。其实这类考生在备考环节中忽略了礼仪和气势的重要性,没有做到形与神统一,虽然在考场中能口若悬河,但是仍不入考官的法眼。尤其是部分考生穿着随意,走路弯腰驼背,坐的东倒西歪,甚至手指直指考官,这往往会让考官产生厌恶情绪,并因为这种情绪的干扰,导致考生的成绩中下。针对此类情况,考生在备考中主要要注意细节的东西,尤其是个人的礼仪举止,说话神态和形态,利用录音录像或者他人指导的方式,做好有关的备考工作。
第三篇:2014年甘肃公务员考试申论练习题(64)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近两年多省同天考试行测科目的逻辑判断部分以可能性推理为主,这类题目实质是考查论证的相关知识。吉林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在掌握论证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要重点掌握解题方法——寻找因果联系和搭桥法。
技巧一 寻找论证关系
寻找论证关系是解答可能性推理题目最重要的方法,要准确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分清题干的论据、论点和论证关系,这是解题的基础。大部分可能性推理题目都可以运用,特别是要求削弱、加强论证或寻找前提的题目。
准确区分论点和论据的技巧:找“结论”、找联结词和找特征词。
(1)找“结论”。当题干出现“结论”时,之后的语句即为论点,前面的则为论据或无关信息。
(2)找联结词。通常,“所以”、“因此”、“那么”、“显然”、“由此可见”、“简而言之”等联结词之后的语句是论点,而在“因为”、“假如”、“由于”、“既然”等联结词之后的语句是论据。
(3)找特征词。如“宣称”、“认为”、“说明”、“建议”、“推测”等表示断定的词之后的语句可能是论点,如“理由是”、“根据是”、“例如”等之后的语句一般是论据。
技巧二 运用因果联系
如果现象A的存在引起了现象B的发生,我们就说A是导致B的原因,B是A所引起的结果。当题干论证中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寻找因果联系来解答相应的题目。
因果联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别从消除因果联系、寻找或排除其他原因、指出存在新的因果联系以及找寻现象出现的原因几个方面考虑。
(1)消除因果联系。当题干指出A和B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由此得出结论为A是B的原因时,要削弱题干的论证,也就是要消除A和B之间的因果联系,即找出使A和B的因果关系不存在的选项。
(2)寻找或排除其他原因。若要削弱题干论证,则选项需指出存在其他条件C才是B的原因,即另有他因。若要使题干论证成立或加强题干论证,则要排除他因,即指出没有其他因
素影响结论。
(3)存在新的因果联系。包括因果倒置和存在间接因果两种。
(4)找寻现象出现的原因。适用于解释题干论证的题目。
【例题1】
一项关于婚姻状况的调查显示,那些起居时间明显不同的夫妻之间,虽然每天相处的时间相对较少,但每月爆发激烈争吵的次数,比起那些起居时间基本相同的夫妻明显要多。因此,为了维护良好的夫妻关系,夫妻之间应当注意尽量保持基本相同的起居规律。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A.夫妻间不发生激烈争吵,不一定关系就好
B.夫妻闹矛盾时,一方往往用不同时起居的方式以示不满
C.起居时间的不同很少是夫妻间争吵的直接原因
D.起居时间的明显变化会影响人的情绪和健康
【中公解析】本题答案选B。题干中的论证是“夫妻起居时间不一致,会导致夫妻争吵次数增多”,即指出起居时间不一致是争吵多的原因。B项则指出“夫妻起居时间不一致”的原因是由于“夫妻闹矛盾”,说明题干论证是“因果倒置”。A项说明“减少激烈争吵的次数”与“维护双方关系”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但如果激烈争吵,显然也不能说明双方关系好,A项对题干论证的削弱有限;C项并没有排除起居时间不一致与夫妻争吵的关系,不能有效地削弱论证;D项是无关项。
技巧三 搭桥法
论证成立所隐含的一个假设是论据的讨论对象与论点的讨论对象是有本质联系的,这就是所谓的“搭桥”。当发现题干论据与论点之间存在的明显跳跃时,就可以采用搭桥法寻找题干论证成立的隐含假设。搭桥法适用于前提型题目和加强型题目。
【例题2】
研究证明,吸烟所产生烟雾中的主要成分丙烯醛,是眼睛健康的“慢性杀手”,而橄榄油提取物羟基酪醇,能有效减缓
这个“慢性杀手”给眼睛带来的伤害。由此得出结论,常吃橄榄油能够让吸烟者眼睛远离伤害。
以下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论证的是()。
A.羟基酪醇易于被人体吸收
B.橄榄油含有其他有益于人体的物质
C.常吃橄榄油的人视力优于不经常吃的人
D.烟雾中还含有其他对视力有伤害的物质
【中公解析】本题答案选A。最后一句“常吃橄榄油能够让吸烟者眼睛远离伤害”即为要加强的结论,论据是“橄榄油提取物羟基酪醇可以减缓伤害”。
题干结论成立隐含了一个假设,即橄榄油中的羟基酪醇是容易被吸收的,A项就在二者间建立了有效的联系,直接加强了题干论证;B项含有其他有益于人体的物质与题干论证无关;C项中的“视力”的优劣与“眼睛是否受伤害”并不是同一个概念;D项烟雾中含有其他有伤害的物质,则说明吃橄榄
油并不能让眼睛远离伤害,削弱了题干论证。
第四篇:2014年甘肃公务员考试申论练习题(19)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浅谈申论作文开头提高方法
作为公务员考试申论部分所占分值最大的作文,分数的高低决定了考生是否在考试中胜出。但是在作文方面如何拿高分,成为了很多考生所关心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提高作文开头部分的方法。
好的文章的开头往往被比喻为凤头。凤头,小而美。这就是说好的文章开头的段落不宜写的过长,一般开头的字数200字左右。同时,要使用各种方法使开头显得文采斐然。因此,对开头的要求为:开门见山,一针见血;形象引入,抓住读者;定出基调,引出下文。
通常议论文的开头应该表达三层涵义:表达、说明、阐释中心论点的本意义、重要性;阐释、说明中心论点的作用;表明作者的态度。这有这样才能使考官快速掌握理解这篇文章的观点和立意。
(一)设问式
在提出观点之前,先设置一反面观点或问题,通过对之的简要批驳顺其自然地得出中心论点。
例如:加强政府监管 保障食品安全
毒奶粉、毒胶囊、染色馒头、地沟油、健美猪、掺假羊肉、镉大米、毒生姜,不断被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触动着我们脆弱的神经。近期发生的新西兰恒天然集团的“肉毒杆菌事件”使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深陷舆论漩涡。有人把食品安全的宝押在从业者本身的良心上,然而问题在于,靠从业者本身的自律一定能保证食品安全吗?这肯怕未必。倘若离开了政府的监管,任何办法都只能是徒劳。故此,保障食品安全务必要加强政府监管。
(二)引言式
在阐述观点之前,先采用一句或一组与中心观点一致的哲理警句、名人名言作为引子。如此,观点的得出就会有理有据、恰到好处。
例如:加强政府监管 保障食品安全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百姓生命健康的重大问题,不能有丝毫马虎。通过不懈的努力,我国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在近期,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毒奶粉、毒胶囊、染色馒头、地沟油、健美猪、掺假羊肉、镉大米、毒生姜,不断被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触动着我们脆弱的神经,新西兰恒天然集团的“肉毒杆菌事件”使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深陷舆论漩涡。如何才能使百姓吃上更加放心的食品?唯有加强政府监管,保障食品安全!
各位考生可根据自身练习状况酌情掌握。
第五篇:2011年甘肃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模拟题
2011年甘肃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模拟题:保障广大群众“住有所居”
京佳申论考试网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公务员申论信息,以下为大家提供的是2011年甘肃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模拟题:保障广大群众“住有所居”,希望帮大家有更多的了解。
一、时政背景
经国务院同意,2010年6月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6月11至12日,全国公共租赁住房工作会议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并强调,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甘肃、甘肃、甘肃等地已开始把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付诸实践。公共租赁住房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将成为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顺应了我国住房供求形势变化,对于完善我国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进一步扩大住房改革的受益面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百姓住房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住房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群众的住房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住有所居”的目标。但近年来,随着一些地方政府以经营城市为名,大搞土地财政,对住房保障的重视程度开始逐渐削弱,一些群众出现了“住房难”的问题。
1、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单纯依靠市场途径已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房价过高、上涨过快,加大了居民通过市场解决住房问题的难度,增加了金融风险。
2、住房供求矛盾突出,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供应不足,与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消费需求不相适应。
3、住房保障覆盖面还不够大。有的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的落实还不到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廉租住房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住房保障覆盖面仍较窄,住房保障任务相当艰巨。
4、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较突出。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每年城镇人口大约增加2000万人,多数属于中低收入阶层。其中大约500万人是没有带房进城的农民,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些农民永久留在城镇,导致即使收入较高的农民工多数也选择支出尽量低的租金租房住。
5、部分地区投资、投机性的购房再度活跃,房地产投机行为未得到有效遏制。
三、怎样保障广大群众“住有所居”?
解决广大群众的住房问题,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概括来讲,就是要做到“低端有保障,中 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
1、“低端有保障”,就是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低收入群体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没有能力进入市场,只能依靠政府保障解决住房问题。各级政府必须加大住房保障力度,逐步改善这部分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中央已经提出到2012年年底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城市和国有工矿成片棚户区改造的目标。各级政府要制订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在土地供应中的比例、保障性住房在住房供应中的比例,并优先保证供应。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落实土地出让收入的一定比例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规定。
2、“中端有支持”,就是采取措施支持中等收入群体解决住房问题。中等收入特别是中等偏下群体既享受不了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又难以承担价格高昂的商品房,被通俗地称为“夹心层”。对这部分群体,应通过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力度,适当扩大经济适用住房供应范围,加快建设限价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等方式,积极帮助他们解决住房困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明确提出将公共租赁房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确保比去年有较大增加。
3、“高端有市场”,就是支持有支付能力的群体通过市场解决住房问题。逐步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使其在满足高收入群体多样化的住房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