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与我国当前税务处理的矛盾

时间:2019-05-13 12:2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会计准则与我国当前税务处理的矛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会计准则与我国当前税务处理的矛盾》。

第一篇:会计准则与我国当前税务处理的矛盾

关于会计准则与我国当前税务处理矛盾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会计准则与我国当前税务处理的矛盾

调查时间:2010年八月

调查对象:我国税务制度

调查方式:查阅资料和参考文献

由于上学期学习了税法,在假期做调查报告时就特意关注税务方面。作为一名会计人员要会合理避税,就必须要对税收制度有相当的了解。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经济政策和制度带来多方面的冲击,税收制度也不例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税收政策国际化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税收制度和国际税收规范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自由化的步伐应该保持一致。面对经济全球化,各国经济的相互依靠程度加深,同时,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的电子商务流动在全球范围迅速兴起,这些交易活动具有边界性、数字交易的隐秘性和无纸化操作的灵活性等特征,使传统贸易形式和劳务提供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现行税收政策中,有的已无法适应这些新情况。我国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税务部门已经成为各国企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因此,会计报表在不妨碍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满足税务部门的管理需要,应该成为会计报表的目标之一。然而,我国当前的一些税务处理及会计报表反映税务信息的方法,与会计基本假设和准则存在一些矛盾,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问题。

一、增值税与会计权责发生制的矛盾

我国自1994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增值税。但这一税制付诸于实施后,作为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会计,在对增值税进行账务处理时,却与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相悖。

根据增值税会计处理的规定,企业应在“应交税金”科目下,设置“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在“应交增值税”明细账中,应设置“进项税额”、“已交税额”、“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等专栏。从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的设置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增值税会计处理,是按照收付实现制的原则进行的。即增值税的交纳,是在产品销售的基础上,计算出应交增值税的销项税额,并扣除已购入原材料所支付的进项税额后,再来核算本期应交纳的实际税额。由于当期购入的原材料并不一定全部被消耗在当期已销的产品成本中去,因此,企业每期所交纳的增值税,并不是企业真正的增值部分。尽管从长期来看,通过递延,企业所交纳的增值税的总额,与其增值总额是一致的,但是,从具体的每个会计期间来看,两者并不一致,这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带来的差别。由于其他经济活动,如产品成本核算、收入费用核算等都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的,而增值税的会计处理却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进行,这就使得会计信息资料缺少可比性,从而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反映功能。例如,由于企业每期交纳的增值税,并不是企业当期的真正增值部分。因此,我们就不能从损益表中的销售收入或毛利的会计信息的逻辑关系上,判断出企业是否合理计算了应纳流转税。一些外商独资企业,在掌握了会计信息很难逻辑反映增值税与企业实际增值的情况后,利用会计账务处理的这一缺陷,从事偷逃增值税的不法行为。如对那些实行先征后退的(1994年1月1日以后筹建的)外商出口企业,按照现行的税法,在他们的产品出口时,先征17%的增值税;待产品出口后,再退9%的增值税,实际税负为8%.为了逃避税收,他们通过关联企业,将出口产品的售价,压低至材料成本价,以远低于实际成本价的售价,将产品销售到境外。由于出口产于实际成本价的售价,将产品销售到境外。由于出口产品“不增值”,销项税额扣除进项税额后,不仅不交税,还可退税。税务部门仅仅从增值税的会计信息上,是很难区分出是由于人为压低售价造成的,还是由于当期购入原材料过多,而投入产出较少造成的。因为,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当期增值税的少交。这完全是我们所谓的增值税,实际上并不按照企业增值部分计算所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使

得会计失去了应有的反映功能,也使会计信息失去了有用性。

现行增值税会计不能直接反映企业的增值情况,这是增值税会计的缺陷。如果我国现行税法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将按销售收入计算的增值税销项税额,扣除当月已销产品所含的原材料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来计算当期应交纳的增值税,不仅合理,而且也可使增值税的信息能够为税务部门的监督提供很大的帮助。因为,这样税务部门很容易从损益表的销售收入或毛利中,根据一定比例,很快推算出当期所交纳的增值税是否合理。因此根据这一方法来计算每期应交纳的增值税,也符合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与配比原则。

二、所得税与会计主体和会计期间假设的矛盾

基本会计准则规定,会计假设主要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等四个假设。企业所得税是根据某个会计主体,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取得所有收入,扣除税法允许的成本、费用、税金及损失后,按应纳税所得额的一定比例计算征收。因此,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依据了两项会计假设,即会计主体假设与会计分期假设。但我国正处于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存在,这些经营方式很不规范,因此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就产生一些问题:一是会计主体是以企业法人为依据的,并不确认具体的经营者个人,而企业所得税对承包经营者征税恰恰相反,只确认承包经营者个人,不确认法人;二是计征所得税时,承包方按承包经营期为纳税义务期,而发包方是按会计期间(会计年度)纳税,当会计期间与承包期不一致时,就产生矛盾。

三、会计与税务问题及矛盾的症结

国家税收原则的确定,是关系到一个国家财政分配机制是否合理科学的客观经济问题。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就提出了税收的4项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简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由于市场经济机制失灵,使整个社会达不到最大经济福利,政府则应当干预经济,如引导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收入的再分配,以使社会整体与个人都增加福利。然而判断是否达到最大福利经济的标准,即效率与公平。税收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杠杆之一,也必须体现这两项准则,所谓效率问题,是指税收对经济有效地运转的影响问题。政府在征税过程中,把资源从各个生产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应当遵守效率准则,即税收在对社会资源的利用、促进经济运转,以及税务管理方面要提高效率。而税收的公平准则是指受益原则与支付能力准则。受益原则实际上是把市场机制运用于税收分配,每个人从政府的服务中受益,则应相应地向政府纳税。而支付能力原则就是按照人们的纳税能力负担政府费用。

我国政府1994年所开始的税制改革,从宏观上看,确实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并且与我国现行的财政分配机制、当前的经济形势相适应。但是,在制定具体的税收措施时,我们只考虑了纳税对象与其经济活动的内容,而忽视了这些对象与内容的载体特征,即会计语言的特征。因纳税对象与经济活动往往是通过会计语言,观念地反映在有关的会计信息中,如果不充分考虑这些特征,就会在税收的具体过程中,因违背这些规律而产生逻辑上的悖论,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称“合理避税”现象。上述问题的症结,就是我们在作宏观决策时,不重视会计语言特征所产生的结果。可见,会计学科不仅仅是一门微观的经济管理学科,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门与宏观经济决策相关的学科。因此,在制定宏观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宏观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更要考虑其微观运作的可操作性、可运用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重视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特别是对会计语言特征的研究:如对资产与权益概念的理解,对会计假设与准则作用的研究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我国的税收政策,既符合宏观决策的需要,又在实践中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税收与企业》 2003年01期

《关于解决WTO组织下中国税收制度改革存在问题的建

议》——《中国市场》2006年14期

《税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第二篇:会计准则与我国当前税务处理的矛盾

关于会计准则与我国当前税务处理矛盾

201141505032于萧会计3班外语学院韩语系

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经济政策和制度带来多方面的冲击,税收制度也不例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税收政策国际化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税收制度和国际税收规范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自由化的步伐应该保持一致。我国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税务部门已经成为各国企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因此,会计报表在不妨碍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满足税务部门的管理需要,应该成为会计报表的目标之一。然而,我国当前的一些税务处理及会计报表反映税务信息的方法,与会计基本假设和准则存在一些矛盾,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问题。

一、增值税与会计权责发生制的矛盾

我国自1994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增值税。但这一税制付诸于实施后,作为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会计,在对增值税进行账务处理时,却与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相悖。

根据增值税会计处理的规定,企业应在“应交税金”科目下,设置“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在“应交增值税”明细账中,应设置“进项税额”、“已交税额”、“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等专栏。从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的设置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增值税会计处理,是按照收付实现制的原则进行的。即增值税的交纳,是在产品销售的基础上,计算出应交增值税的销项税额,并扣除已购入原材料所支付的进项税额后,再来核算本期应交纳的实际税额。由于当期购入的原材料并不一定全部被消耗在当期已销的产品成本中去,因此,企业每期所交纳的增值税,并不是企业真正的增值部分。尽管从长期来看,通过递延,企业所交纳的增值税的总额,与其增值总额是一致的,但是,从具体的每个会计期间来看,两者并不一致,这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带来的差别。由于其他经济活动,如产品成本核算、收入费用核算等都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的,而增值税的会计处理却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进行,这就使得会计信息资料缺少可比性,从而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反映功能。例如,由于企业每期交纳的增值税,并不是企业当期的真正增值部分。因此,我们就不能从损益表中的销售收入或毛利的会计信息的逻辑关系上,判断出企业是否合理计算了应纳流转税。一些外商独资企业,在掌握了会计信息很难逻辑反映增值税与企业实际增值的情况后,利用会计账务处理的这一缺陷,从事偷逃增值税的不法行为。如对那些实行先征后退的(1994年1月1日以后筹建的)外商出口企业,按照现行的税法,在他们的产品出口时,先征17%的增值税;待产品出口后,再退9%的增值税,实际税负为8%.为了逃避税收,他们通过关联企业,将出口产品的售价,压低至材料成本价,以远低于实际成本价的售价,将产品销售到境外。由于出口产于实际成本价的售价,将产品销售到境外。由于出口产品“不增值”,销项税额扣除进项税额后,不仅不交税,还可退税。税务部门仅仅从增值税的会计信息上,是很难区分出是由于人为压低售价造成的,还是由于当期购入原材料过多,而投入产出较少造成的。因为,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当期增值税的少交。这完全是我们所谓的增值税,实际上并不按照企业增值部分计算所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使得会计失去了应有的反映功能,也使会计信息失去了有用性。

现行增值税会计不能直接反映企业的增值情况,这是增值税会计的缺陷。如果我国现行税法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将按销售收入计算的增值税销项税额,扣除当月已销产品所含的原材料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来计算当期应交纳的增值税,不仅合理,而且也可使增值税的信息能够为税务部门的监督提供很大的帮助。因为,这样税务部门很容易从损益表的销售收入或毛利中,根据一定比例,很快推算出当期所交纳的增值税是否合理。因此根据这一方法来计算每期应交纳的增值税,也符合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与配比原则。

二、所得税与会计主体和会计期间假设的矛盾

基本会计准则规定,会计假设主要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等四个假设。企业

所得税是根据某个会计主体,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取得所有收入,扣除税法允许的成本、费用、税金及损失后,按应纳税所得额的一定比例计算征收。因此,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依据了两项会计假设,即会计主体假设与会计分期假设。但我国正处于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存在,这些经营方式很不规范,因此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就产生一些问题:一是会计主体是以企业法人为依据的,并不确认具体的经营者个人,而企业所得税对承包经营者征税恰恰相反,只确认承包经营者个人,不确认法人;二是计征所得税时,承包方按承包经营期为纳税义务期,而发包方是按会计期间(会计)纳税,当会计期间与承包期不一致时,就产生矛盾。

三、会计与税务问题及矛盾的症结

国家税收原则的确定,是关系到一个国家财政分配机制是否合理科学的客观经济问题。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就提出了税收的4项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简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由于市场经济机制失灵,使整个社会达不到最大经济福利,政府则应当干预经济,如引导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收入的再分配,以使社会整体与个人都增加福利。然而判断是否达到最大福利经济的标准,即效率与公平。税收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杠杆之一,也必须体现这两项准则,所谓效率问题,是指税收对经济有效地运转的影响问题。政府在征税过程中,把资源从各个生产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应当遵守效率准则,即税收在对社会资源的利用、促进经济运转,以及税务管理方面要提高效率。而税收的公平准则是指受益原则与支付能力准则。受益原则实际上是把市场机制运用于税收分配,每个人从政府的服务中受益,则应相应地向政府纳税。而支付能力原则就是按照人们的纳税能力负担政府费用。

我国政府1994年所开始的税制改革,从宏观上看,确实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并且与我国现行的财政分配机制、当前的经济形势相适应。但是,在制定具体的税收措施时,我们只考虑了纳税对象与其经济活动的内容,而忽视了这些对象与内容的载体特征,即会计语言的特征。因纳税对象与经济活动往往是通过会计语言,观念地反映在有关的会计信息中,如果不充分考虑这些特征,就会在税收的具体过程中,因违背这些规律而产生逻辑上的悖论,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称“合理避税”现象。上述问题的症结,就是我们在作宏观决策时,不重视会计语言特征所产生的结果。可见,会计学科不仅仅是一门微观的经济管理学科,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门与宏观经济决策相关的学科。因此,在制定宏观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宏观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更要考虑其微观运作的可操作性、可运用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重视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特别是对会计语言特征的研究:如对资产与权益概念的理解,对会计假设与准则作用的研究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我国的税收政策,既符合宏观决策的需要,又在实践中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税收与企业》 2003年01期

《关于解决WTO组织下中国税收制度改革存在问题的建议》——《中国市场》

2006年14期

《税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第三篇:浅析当前我国劳资矛盾的解决方法与意义

浅析当前我国劳资矛盾的解决方法与意义

——基于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劳资矛盾的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由于非公有制经济性质的特殊性,使得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劳资矛盾趋向于明显化与激烈化。众多处于弱势的劳动者利益得不到保障,并发生了一些极端报复事件,矛盾冲突的尖锐或缓和,与社会的发展,经济形势的好坏,政府的偏好以及由此带来的劳资双方力量的强弱对比等因素密切相关。剩余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透过我国劳资矛盾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劳资矛盾的对策,不断挖掘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于缓解劳资矛盾当代价值,不仅有利于我们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劳资矛盾,劳资关系,剩余价值理论

一、现阶段解决我国劳资矛盾的意义

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所谓劳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雇佣劳动者和资本家两大阶级的关系。劳资冲突实质上是两大阶级本质关系的部分表现。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是商品,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这就决定了劳动者的被统治地位。资本家在合法地购买了劳动力商品以后,便可以任意使用,即有权决定在何种工作日长度、劳动强度、工作环境下使用劳动力。为了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惜损害劳动者的健康。而作为劳动力商品卖方的劳动者,是有权反对劳动力商品的滥用的。因为这将伤害劳动者本人,缩短劳动者的工作寿命,甚至使之中途丧失劳动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的日价值应该比正常工作寿命下的日价值高,然而资本家仍然按照原来的价格来支付,这是违背等价交换原则的。可见,劳资冲突是劳动力所有权与资本占有权之间的矛盾的外在表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度则是劳资冲突的根本原因。因此,马克思认为劳资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关系,在雇主和工人劳资双方主体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工人只有通过工会组织,运用谈判和罢工等手段,才能减轻雇主对自己的剥削程度。

在我国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将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与和谐社会劳动观结合起来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发生在我们身边一幕幕关于劳资矛盾的惨例让我们不得不对劳资矛盾这一社会问题更加关注与思考。由于劳资矛盾而引发的一次次悲剧,让我们触目惊心。只有缓解劳资矛盾,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才能杜绝这些现象发生,这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人口红利的衰减,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也不断提高。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因此,只有提高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才能缓解劳动力成本增加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谐的劳资关系,能够极大地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劳资矛盾的现状

2010年以来,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深圳富士康公司接连发生青年员工跳楼事件。这样类似事件的不断发生不仅是富士康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尤其是在当前我国人口红利日益衰退的情况下,解决劳资矛盾,对于提高我国社会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缓解不断尖锐化的劳资矛盾已刻不容缓。当前我国劳资矛盾现状如下:

(一)劳动者的报酬权益受损

劳动者的报酬权益受损表现在:克扣和拖欠劳动者工资;劳动者工资水平增长速度缓慢;普通劳动者工资水平偏低等。工资是劳资关系中最敏感和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当前劳资关系中出现矛盾和纠纷最多的领域之一。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民工荒”和“技工荒”就是对这种劳资关系的无声抗议。

(二)劳动者的劳动保护权益受损

劳动者的劳动保护权益受损最突出的问题是:劳动保护设施和劳动保护用品的缺乏。具体表现主要是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条件差、安全系数低;劳动合同签约率低,内容不规范,且得不到有效落实;安全事故的频发。很多劳动者的人身安全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受损

近年来,我国为了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提出非公有制企业要为劳动者缴纳“五险一金”。但是,很多民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并不切实履行这一规定。在民营企业中,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受损非常严重。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受损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劳动保障覆盖率低。目前最受关注的问题是工伤和大病医疗保险尚未覆盖所有农民工。

(四)劳动者的民主权益受损

很多企业根本不考虑劳动者的民主权利,不尊重其作为人应有的尊严。很多非公有制企业中根本就没有工会。一些私营企业主以不平等的态度待人,任意侵犯公民权利。另一方面,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由于工会制度建设的缺失,劳动者的合理诉求无法表达出来,在很多关系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没有发言权。

三、我国劳资矛盾不断尖锐化的原因分析

劳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关系首先表现为人与物的关系,即劳动和资本的结合。劳动追求工资报酬最大化,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劳资矛盾与冲突即由此而来。就其实质来讲,劳资冲突是一种社会经济利益的冲突,体现为劳动者的生存权与资本的财产权之间的矛盾与对立。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产生剩余价值,资本的所有者会不断采取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只关心生产效率提高的企业会无暇顾及工人的生理以及心理的需求,最后导致资方和劳方之间的矛盾愈发激化。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生产要素占有的失衡是导致劳资冲突产生的基础

中国实行混合所有制经济,非公有制企业主与雇员之间是建立在生产要素私有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关系。这样,一方就成为资本要素的占有者,一方成为劳动要素的拥有者,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分离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生产要素的占有关

系。雇佣关系作为产生剩余价值的基础,在我国便形成了强资弱劳的局势。因为生产要素仍然是相对稀缺的使得资本有着强势的位,在生产过程中资本所有者能够控制与支配劳动,而劳动者为了谋生,不得不出卖劳动力,成为资本的附属物,受资本的强制与剥削。由此造成一方面雇佣者最大限度的使用劳动力,另一方面劳动者感到工作是为了资本所有者而工作,因而尽量减少劳动力的消耗,于是双方产生对立与矛盾。

(二)利益分配失衡是导致劳资冲突产生的直接因素

利益分配失衡是指劳资关系中的一方无偿占有另一方的利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决定了分配关系,因此生产要素占有上的失衡必然造成利益分配失衡。资本的利润与工人的工资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资本所有者作为资本的人格化,在利润最大化原则的驱动下,会利用资本主导权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利润的增加意味着工资的减少,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劳方对资方的反抗直接引发了劳资冲突的产生。

(三)经济地位与权力的失衡强化了劳资双方的对立性

不同生产要素所有制形式同样也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权力关系,生产要素占有上的失衡也必然导致劳资双方经济权利与力量的失衡。我国仍处于生产力还不够高度发达、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发展阶段,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尚未达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生产关系所应具备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一时期的劳资关系仍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仍然表现为一种强制性劳动。在各种经济手段的约束下,雇佣劳动者为了生活,不得不被迫超出自身生存需要的狭隘范围从事更多的劳动,受资方支配、依附于资方,被排斥在企业经济管理决策层之外,形成“强资弱劳”格局。劳资双方经济地位与权力的失衡造成资本所有者对劳动者利益的忽视与漠视,并为侵害劳动者利益的行为创造了机会,造成劳资矛盾与摩擦的激化。

四、解决我国劳资矛盾的对策

通过以上运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对我国劳资矛盾原因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在以上原因的基础上来研究解决对策。面对生产要素占有失衡和经济地位与权利的失衡,劳动者一般是没有能力争取的,这就要求政府在劳资矛盾的解决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要加强政府部门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规范管理,建立部门联合协调机制,依法规范民营企业劳资关系。政府是三方调节体系中的重要角色,政府作用是影响劳资关系走势的重要变量。因此,劳动保障部门要在政策上把好关,对民营企业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解除加强监督;工商管理部门要在登记注册方面把好关,审批营业执照、登记年检时把是否签订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办理情况等作为重要参考内容;公安部门要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把好关,对不办理正式用工手续、不签订劳动合同的视为非法用工或失业人员,还要尽快将高流动性员工纳入社会保障法规体系中。

第二、建立健全劳动法,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执法力度。《劳动法》保护了非公有制企业雇工的基本利益,并且针对雇工处于不利位置的现实而对弱者给予了保护。目前最重要的是通过宣传让民营企业主和雇工双方了解《劳动法》,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对于已经颁布的《劳动法》,也应该做出更进一步的健全,因为有些地方劳动法只做了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具体操作性,急需结合实际情况和各地的实践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随着对《劳动法》的深入贯彻实施,我们还

应该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相配套的单项劳动法规尤其是一些对劳工的保护性法规还需建立与完善,如工伤事故赔偿法、疾病与残废保障法等。通过各方努力,逐步增强雇工和企业主的法制观念,使我国民营企业主与雇工之间雇用关系逐步地通过劳动人事部门的劳动力市场和规范的经济合同确立起来。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从根本上协调劳资矛盾。这种制度建设即包括对当前转轨过程中对非公有制经济进行管理的制度和体制改革,也包括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建设,而后者尤为重要。因为资本追逐私利的本性不可避免,我们在对其所带来的消极性进行抑制的同时,更要做好善后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是市场经济的“减震器”、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广大劳动者的“安全阀”。把非公有制企业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保障非公有制企业员工权益的必由之路。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比如养老保险要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等各种形式的保险体系。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使企业从繁琐的社会服务功能中解脱出来。

第四、要解决劳资矛盾,就必须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健全工会组织。政府、资方和各方面的力量都要在改进工会工作,切实发挥工会的作用上下功夫。面对新的形势,今后工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围绕协调和保护职工的基本工资、生活福利、劳动保护以及文化教育、民主地位等合法权益。工作中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集体合同的管理;第二,重视对劳动者的教育培训;第三,参加劳动争议的调解与仲裁;第四,加强工会的执法监督工作。在工会开展工作时,要突出工会组织的广泛性,最大限度地把员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充分体现工会的群众性,不管职工的工作时间长短、工作性质如何、地域如何、身份如何,都有加入工会的权利,都应及时把他们吸纳到工会中来;突出工会的民主性,工会应通过加强企业民主管理以及工会的工作,充分发挥工会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民主管理职能,有效地维护广大员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为协调劳资矛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突出工会的独立性。政府和资方要为工会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工会应独立自主地开展各项活动,活动内容由会员的要求、意愿和觉悟程度而确定。同时,工会应有自己独立的经费来源、经费管理办法和经费审查机构,这是工会依法开展工作的经济基础。

五、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于缓解劳资矛盾的当代价值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时期,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深人研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尤其是相对剩余价值理论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劳动创造价值,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劳动力的活劳动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更加尊重人的劳动,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崇高理念。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充分肯定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在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过程中,劳动始终是第一位的因素,离开了人的劳动特别是离开了人的剩余劳动,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和广泛认同,己经并将继续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人及其劳动成为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坚持马克思剩余价值论有助于我们深入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二)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新型的劳动观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商品价值的生产劳动范

围不断扩大。我们必须拓展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的范围,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并以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创新带来整个经济理论体系的创新,从而使我国的国民财富更快地增长。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这就是树立社会主义新型的劳动观。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下,我们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致,努力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更多的社会财富造福于人民。

(三)有利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中,无论是绝对剩余价值还是相对剩余价值都是由劳动者创造的。因此,劳动者在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既要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又要有加快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而当前我国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高素质劳动力较紧缺,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奋斗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我国能否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综上所述,剩余价值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运行,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科学认识并把握的剩余价值理论,以此为契机,不断化解尖锐化的劳资矛盾,建设和谐的劳资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闫丽丽.试论企业工会在下调劳资矛盾中的作用[J].神州 2012,(3)

[3]陈海燕.试论工会如何在协调劳资矛盾中发挥作用[J],商情 2010,(17)

[3]陈海燕.试论工会如何在协调劳资矛盾中发挥作用[J],商情 2010,(17)

[4]彭腾.近年我国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综述[J].云南金融学院学报,2007(3).

[5]王世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再认识[J]北方经济,2006,(3)

[6]田学锋.浅析目前企业的劳资矛盾[J].科学之友 2010,(2)

[7]陆燕春.当前劳资矛盾及其化解途径浅析[J].科教文汇2010,(19)

[8]李亚玲.利益分享视角下的劳资关系[J].商业经济.2011,(18)

第四篇:临时工工资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临时工工资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俱乐部会员提出如下问题: 俱乐部会员提出如下问题: 我公司因春节期间业务量加大,用了临时工,请问临时工的工资怎么处理?税法上有什么规定? 请具体说明

尊敬的会员:

您提出的问题专家解答如下:

如果不签订雇佣合同,可以签订劳务合同,按劳务报酬扣缴个税,劳务报酬按次计算,不超过2万元的按20%交税。

如何区别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

工资、薪金所得是属于非独立个人劳务活动,即在机关、团体、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中任职、受雇(存在劳动人事关系)而得到的报酬,如工资、薪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等;劳务报酬所得则是个人独立从事各种技艺、提供各项劳务取得的报酬,个人与被服务单位没有稳定的、连续的劳动人事关系。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存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后者则不存在这种关系。

国税发[1994]89号关于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的区分问题

工资、薪金所得是属于非独立个人劳务活动,即在机关、团体、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中任职、受雇而得到的报酬;劳务报酬所得则是个人独立从事各种技艺、提供各项劳务取得的报酬。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存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后者则不存在这种关系。

第五篇: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手续费会计与税务处理

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手续费会计与税务处理(转)

来自网络

最新颁布的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个人所得税,以所得人为纳税义务人,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个人为扣缴义务人。税务机关对扣缴义务人所扣缴的税款,应按照所扣税款的2%付给手续费,由税务机关按月填开收入退还书发给扣缴义务人,由扣缴义务人持收入退还书向指定的银行办理退库手续。那么对于该笔手续费收入,扣缴义务人在会计与税务上应分别作如何处理呢?下面我们以常见的企业代扣代缴职工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时取得的手续费来作一分析:

一、会计处理:在企业取得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手续费收入的会计处理上,目前有三种观点,即:

1、计入往来款项;

2、计入“其他业务收入”;

3、计入“营业外收入”。持第一种观点的认为,个人所得税手续费收入就是用于奖励单位专门从事代扣代缴工作的办税人员的,所以其收支应该通过往来款项核算。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的。首先,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手续费收入并不是完全用来奖励具体办税人员的。根据《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暂行办法》(国税发[1995]65号)规定,手续费收入可用于代扣代缴费用开支和奖励代扣代缴工作做得较好的办税人员两个方面,而并不是完全用于付给办税人员的;同时,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的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代扣代收代征税款手续费管理的通知》(财行[2005]365号)也明确,单位所取得的手续费收入应单独核算,计入本单位收入,用于“三代”管理支出,也可以适当奖励相关工作人员。据此,手续费收入计入往来款项是不合适的,而应计入单位收入。那么该手续费收入是应计入“其他业务收入”还是“营业外收入”呢?在会计上,“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企业除“主营业务收入”以外的日常其他销售或其他业务的收入,而“营业外收入”是指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无关的各项收入,是企业偶发的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利益流入,实际上属于企业的一种“利得”,而并不是作为“收入”核算的。代扣代缴手续费是企业提供了一定的劳务后取得的收入,企业只要正常履行了代扣代缴义务,该经济利益就是可以确定获得的,又由于手续费收入的比例是确定的,从而该经济利益也是可以计量的,因而它符合会计制度关于劳务收入的确认原则。基于此,笔者认为,对于手续费收入,企业在会计上应计入“其他业务收入”,而非“营业外收入”,相应的,有关代扣代缴费用开支和对代办人员的奖励也应计入“其他业务支出”。

二、税务处理:手续费收入从单位来讲,主要涉及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流转税方面,该笔收入实际上是企业提供了一定的劳务而取得的收入,因此应按照营业税中“其他服务业”的税目,按5%的税率交纳营业税;所得税方面,财行[2005]365号文是国家税务总局与财政部等联合发文的,因此该笔手续费不仅在会计上应作为收入核算,在税法上,也应并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另外,还有个可以参考的文件是《关于代扣代缴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手续费收入征免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1]31号),该文件明确,对于储蓄机构取得的手续费收入,应按照规定交纳营业税和所得税。当然,目前也有个别地区对于手续费收入是免征营业税的,如黑龙江省就曾以“黑地税发[1996]248号”文明确,对于税务部门委托代扣单位代扣税金取得的手续费免征营业税。但这只是适用于个别地区的规定。

如果企业将取得的代扣代缴手续费收入奖励给相关人员,那么相关人员要不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呢?目前对于个人取得的手续费收入明确免税的只有两个方面:⑴、财税字[1994]20号规定:个人办理代扣代缴手续费,按规定取得的扣缴手续费;⑵、国税发[2001]31号规定:储蓄机构内从事代扣代缴工作的办税人员取得的扣缴利息税手续费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笔者以为,财税字[1994]20号的免税规定实际上只适用于个人作为扣缴义务人的主体时,而在单位作为扣缴义务人的情况下,是不能适用该免税规定的;同时,国税发[2001]31号的免税规定是针对特定主体的特定行为,即储蓄机构取得代扣代缴利息税手续费,因此该文的免税规定也不能适用于负有代扣代缴义务的单位将取得的手续费支付给相关人员的情况。当然目前在实践中,对于单位奖励给个人的代扣代缴手续费收入,税务部门一般没有要求并入相关人员个人工资、薪金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实际上这是于法无据的。

代扣代缴手续费

1、文件规定

⑴ 《个人所得税法》第十一条:

对扣缴义务人按照所扣缴的税款,付给百分之二的手续费。

⑵ 《关于个人所得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4] 20号)第二条第五款: 个人办理代扣代缴手续费,按规定取得的扣缴手续费免征个人所得税 ⑶ 《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暂行办法》(国税发[1995]65号)第十七条:

对扣缴义务人按照所扣缴的税款,付给2%的手续费。扣缴义务人可将其用于代扣代缴费用开支和奖励代扣代缴工作做得较好的办税人员。

⑷ 《关于代扣代缴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手续费收入征免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 [2001]31号)第二条:

储蓄机构内从事代扣代缴工作的办税人员取得的扣缴利息税手续费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⑸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代扣代收代征税款手续费管理得通知》(财行[2005]365号)第六条第六款:

“三代”(代扣代缴、代收代缴、委托代征)单位所取得的手续费收入应该单独核算,计入本单位收入,用于“三代”管理支出,也可以适当奖励相关工作人员。

2、会计处理

根据财行[2005]365号的规定,企业取得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手续费收入,不应当不处理帐务,也不应当作为往来款项,而是应当作为企业的收入。

作为代扣代缴费用开支和奖励代扣代缴工作做得较好的办税人员的支出,可以作为抵扣项目。

3、税务处理

⑴ 营业税

营业税方面,对于手续费收入没有明确的规定。黑龙江对于代扣代缴手续费免征营业税,但也有的认为代扣代缴手续费实际上是企业提供了一定的劳务而取得的收入,因此应按照营业税中“其他服务业”的税目,按 5%的税率交纳营业税。具体需要同当地税务部门联系。⑵ 所得税

根据财行[2005]365号以及新所得税法,手续费收入不属于所得税的免税范围,应当作为企业收入,计算缴纳所得税。⑶ 个人所得税

这个是最说不清楚的,虽然前面列举了五条文件,但只是明确了储蓄机构和个人代扣两种情况免征个人所得税,余下的情况含糊不清,只能自行沟通了。

下载会计准则与我国当前税务处理的矛盾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会计准则与我国当前税务处理的矛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开办费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企业开办费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一、开办费的概念:开办费指企业在批准筹建之日起,到开始生产、经营之日止的期间发生的费用支出。包括筹建期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

    会议费用会计与税务处理(精选五篇)

    会议费用会计与税务处理 2014-4-9 12:51:25来源:中国会计网作者:【大中小】 1)有的企业租用综合性酒店,即住宿、就餐、会议均在一个酒店,会议结束由酒店统一开具会议费发票; 会计......

    BOT方式下会计与税务处理

    深漂网[]--致力于构建一站式会计资源平台! BOT方式下会计与税务处理什么是BOT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是指政府通过合同授予企业一定期限的......

    搬迁补偿款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比较

    搬迁补偿款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比较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信息来源:苏州市地税局 作者:张志忠 字 体:【大 中 小】近年来,各地对原城区产业结构进行重新布局,不少企业因城市规......

    搬迁补偿款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比较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118号颁布时间:2009-3-12发文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

    企业政策性搬迁会计与税务处理

    企业政策性搬迁会计与税务处理2010-5-27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和城市土地资源缺乏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城区工业企业面临着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的巨大压力,发展空间......

    固定资产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差异[最终定稿]

    固定资产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差异一、固定资产的界定与确认《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是为了规范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

    关于我国税务会计模式的探讨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论文关于我国税务会计模式的探讨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税收都历经变革,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