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斌:友情“陷阱”(大学生求职防范传销)
前言:
屡屡发生的传销事件,再次凸显出大学生陷入求职陷阱的高发性,这几例个案中,受害者所受得教育程度呈不同的分布特征,有专科生、本科生及名校的法律本科,但有受害的共同的特征均是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被朋友、同学以介绍工作为名堕入陷阱,但友情足可贵、可信,但有时此“情”可能充满着陷阱。
友情“陷阱”
2008年10月至次年6月期间,连续遭遇至少3起陷入非法传销组织的经典案例,受害者或是自己的亲戚,或是自己的高中校友,他们上当受骗均是亲信朋友介绍工作,这些受害者接受过不同的教育水平,有普通高校的专科生,一般院校的本科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有北京知名知名高校且通过全国司法考试的法律科班生。
虽然关于大学生求职陷入“非法传销”组织的事件不乏案例,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高校都有一定的预警政策机制,但连续发生受害事件,再次凸显出“非法传销”的高发性,而大学生求职安全意识之缺乏,非朝夕功课所能弥补,更非单纯政府、高校文件下达之形式所能凑效。打击非法传销,任重而道远。
被“赎回”的自由
大连市位于辽宁省的最南端,是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美丽的避暑旅游胜地,曾被誉为“东方明珠”、最漂亮的浪漫之都和花园城市等美称,其距辽宁省省会沈阳387公里。然而在这座城市浪漫美丽的外表之下,却暗流涌动。
2008年10月的一天,我像所有大四的毕业生一样,为准备毕业论文而在自习室忙碌着。一手机的震动打破了我的思路。我很不情愿的看了下屏幕显示:0719—XXXXXXX。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号码,熟悉是因为区号是湖北家乡的号码,陌生是后面几位不熟悉,疑虑之下我还是按了接听键。原来是四叔,四叔用无奈、颤抖和几乎哭泣声音告诉了事情的经过:堂妹在大连车祸了,希望我能在第一时间赶往大连,前往医院代表四叔看望。
我于2005年考入沈阳某大学,于2009年毕业,父亲排行第二,四叔排行老四,其共有三个孩子,两个 女儿和一个儿子。出事者为二女儿,自幼固执、调皮,在家乡一所中专毕业后飞的出来闯一闯;大女儿较懂事,职专毕业后在苏州一家制造企业上班,由于上班环境聒噪,致使双耳听力严重下降;小儿子高中没毕业就到家乡附近的一家工地出卖苦力,勉强养活自己;四叔靠一生积累下一点积蓄买了辆三轮摩托车,希冀靠拉砖跑运输咱点小钱,好为儿女成家办理婚嫁之事而准备,但在一次车祸中,右手因受伤而失去知觉。
作为一个哥哥,发生这样的事情,于情于理都应该前往看望。但随后和堂妹的手机通话中使我产生了怀疑。当和堂妹电话接通,告之自己要前往大连看望时,遭到强烈反感和拒绝,并对自己出车祸的细节描述得模糊不清、甚至前后矛盾:提供不了住院的详细地址和前台电话,在随后的请假中,班主任言语中给予了暗示。
保护妹妹、探望妹妹的亲情使然使自己放松了警惕和怀疑,我还是买了票,登上了前往大连的列车。在火车上我始终和堂妹用手机保持通话,但始终没有得到住院的准确地址和前台电话,对于我前往看望始终是拒绝:“即使你来了,我也不会见你!”
此时堂妹肯定凶多吉少,出车祸住院是假,或遭遇软禁敲诈勒索。次日列车到达大连站,但是始终没有寻得和表妹的见面机会,最终无奈且无功而返,并将与四叔说明整个事件的过程。
随后也与堂妹失去了联系。
2008年末我过年回家探亲见到了堂妹,四叔正在为她操办婚嫁,一家人团聚或已早忘了当初的不幸,但从他们和我对视目光中看出了难以掩饰内心伤痛,甚至不愿再提起过去难段回忆。
是的,我也不会询问事情的结果,因为这无疑是在揭那块正在愈合、抑或早已愈合的伤疤。实际上,最好的结果就是现在这样:一家人平安无事,至少四叔脸上挂在幸福的笑容,能够亲眼看见自己的女儿幸福嫁人。堂妹结婚那天,我喝得很醉,因为很开心。
但是我的母亲每每想起此事还是后怕,因为她亲爱的儿子差点也被“堕入漩涡”,从母
亲的眼神中看得出来,他很担心我,很庆幸而自己没有和堂妹见面,否则我可能也被软禁。
母亲告诉我堂妹是被同班同学已介绍工作为名被骗的,在堂妹下了大连的火车站之后,就被她的同学和一圈陌生人带进了面包车,并搜走了所有钱财。面包车绕过几个小巷子之后被关进了一个只有60平米的屋子里,里面却住了18个人。在随后的日子里,堂妹被一群传销人员通过威胁、欺骗的方式想家人勒索了4万多元才了事。
“小品之乡” 惊险之旅
本山大叔的小品总是以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用生动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百出的笑料,引申出让人深思的现实,而此次故事中的黄磊难道用自己经历上演了真实版的东北小品?但这个小品虽然让人深思,但未免太惊险了点!
今年27岁的黄磊于2008年毕业于湖北某本科院校,在校修法律专业,并于2007年顺利通过全国司法考试,毕业后先后漂泊于北京、上海、广东、青岛、大连等城市,有个人创业经历。对于三年前的惊险经历至今还浮于眼前。而其被骗入非法传销组织的时间,距“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直销管理分局、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联合颁布的打击非法传销第一号文件”刚过一周年。
“都是本山惹的祸,你的小品太诙谐太幽默”,黄磊这样调侃到。
是的,本山大叔的小品之下的“大城市”----铁岭市,俗称“小品之乡”因其小品被天下所熟知,因此充满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说黄磊被骗和赵本上有直接的联系有些牵强,但是铁岭因本山的名气让黄磊对其多了几分向往,毕竟黄磊本人也是文艺青年。
像所有的非法传销组织发展人员一样,黄磊是朋友以提供法务助理职位、被“”盛情 邀请来的,作为法律专业的学生的敏感,一看便知是“非法传销”。“发火、恐惧、害怕”,他们给他做工作、沟通,他知道赤裸裸的反抗是无用,他假装顺从,只能取得他们的信任,寻找时机。
“给自己、朋友、亲戚一个创业和成功的机会。”这是黄磊在组织里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也是每天睡觉前、起床后、饭前、上课前必须大声呐喊的一句话,对黄磊进行培训且跟踪的这个团队大多是毕业不久的大学生。
然而想真正加入这个团队并非像喊口号这么容易,条件是必须购买他们推荐的产品:最低消费是3800元的产品套装,得说服家长凑到这个数目。
“这怎么可能,太贵了吧!”黄磊随口说道。
“当然能!”一个带浅色运动型眼镜、满头黄发、一身职业装的女孩回答道,眼角流露出一种不屑“瞥”了黄磊一眼,社会化的打扮和一脸的稚气搁在一起,有点不伦不类。
“如果一块5角钱的橡皮卖100元,你肯定不会买,如果我告诉你明天它会涨到1000元,那你今天一定会买!”
后来才知道,这个女孩是北京某知名高校毕业,未毕业前已经加入该组织,至今有两年。这样的传销话语如果出现的偏远的农村,或者出自学历不高、见识有限的低收入者的弱势群体之口,我们方可理解,但是这种理论和口号从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名牌大学生之口,让黄磊更加困惑,更为自己的处境而担忧、害怕,更不知道自己内心的防线何时攻破?我会向她一样么?
像《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翁一样,信念、自由、希望,给于了他脱离苦海的动力和渴望。
顺从是传销人员放松了对黄磊的警惕。这天他像往常一样和其他学员一起去上课,途中
他以上厕所为名摆脱了其他人的跟踪,来不及拿上寝室的毕业证书等重要的物品,拦了一辆出租车直奔铁岭火车站,登上了开往长春的火车,而此时传销人员已经发现他的逃离并四处搜寻他的行踪,期间一直收到传销人员打来的电话,黄磊均拒绝接听,为摆脱传销人员的围追堵截和无休止的骚扰,黄磊给传销人员发短信说自己已经等上与实际出发方向相反的沈阳列车。
如果当时稍有迟疑,或回寝室取回随身物品,逃离非法传销组织的可能性很小。生日聚会“设局”
第一次和吴鹏见面是2010年的4月份,大学毕业来北京才知道,我们是高中校友,因此我们的交往不断加深,聊天时听说我要做一个有关大学生求职陷入非法传销的专题时,他显得有些激动而欲言又止。
留一头偏分,微黄的头发里掺杂几根白色的头发,一副带有锈迹的金属架眼镜下隐藏不了他那耐、感伤、略带呆滞的眼神,可以看得出,他经历一段了曲折的人生。他有一个酷爱阅读的习惯,以至于我和他聊天时,还时不时的盯着手机电子书,我们的非正式采访以这样的情景开始。
2009年5月他也加入了应届生求职的大军中,而这一年恰恰又受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的影响,2009届毕业生求职要比往届困难得多,而一向就业遭亮“红牌”的法律专业更是雪上加霜。虽是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专业的毕业生,也难逃四处碰壁的厄运,而此时他正在踏上归家考公务员的列车,也不忘拿出一本申论复习。
“兄弟,你考公务员吧,看你看的这么认真!”一位约二十三四岁,面容忠厚老实的小伙子向他搭讪,他不像坏人,听口音像是武汉人。
“恩,考武汉的公务员。”在和他的聊天中,才知道对方姓李,并称自己的一个叔叔在文化部供职。那一路他们聊得很投机,并以兄弟相称,吴鹏称之“李哥”。下车时彼此交换了联系方式,匆匆而别。
也许是求职心切的缘故,听李哥说有关系,吴鹏未曾认真考虑,平时也与李哥保持紧密的联系,希望能有一天能够靠这层关系帮上忙。
突然有一天,李哥打来电话说6月28日是自己的生日,诚邀吴鹏于沈阳共叙,并声称自己的叔叔正在沈阳军区公干,言下之意很明确,又是军迷的吴鹏天真的以为借此机会可以在军区某个一差半职,在李哥的再三催促下,他动身前往沈阳。
人往往在失意的时候,若有人想你抛了橄榄枝,无疑会感激涕零,吴鹏也一样,他觉得自己很幸运,觉得李哥就是他生命中的贵人。在列车上,一向内敛、害羞的他也主动和对面的女孩子侃了起来,并留下了对方的手机号码。
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他此时还不知道,一张罪恶的大网正向起撒将开来。
经过12个小时的长途辗转,列车与次日中午时分在沈阳站停靠,而此时的她还还没有从一路的艳遇回归神来,和女孩依依惜别之后,按照原计划他到站后和李哥电话联系,但被告之要转车到海城。海城市位于沈阳市西南部,两者相距142.8公里。“不是在沈阳见么?”,吴鹏内心嘀咕着心中已有怀疑,但是初到东北地理不熟,以为两者相距很近。到了之后才发现完全是两个地方,李哥和另外4人前往迎接,“生日聚会,人多倒也正常”吴鹏内心还安慰自己,拦了一辆面包车,原以为要开到生日聚会的地方,车却渐渐开出了市区在一片破旧的花房外停了下来,只听花房内人声喧嚣,只见花房残破、道路狭窄、门庭低矮,显然不是生日聚会的场所。吴鹏此时已经知道自己深陷泥淖,倘若此时转身逃跑,地理不熟有可能无法脱身,只能硬着头皮撑下来相机行事。
入致室内,一间较为宽敞的小教室,如同小学的教室,堂内前方有一块黑板,一排排人坐在小马扎上热烈地交谈着。
这不就是媒体多次曝光的“非法传销”的经典镜头么?吴鹏心中生起了无名火,但对方
人多势众,万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只能虚与委蛇。李哥略带尴尬的说:“今天这里有个小聚会,保证你大有收获。”吴鹏应了一声坐了下来。
不一会儿人员到齐,作为新人,吴鹏理所当然要进行自我介绍,他介绍了下自己姓名和籍贯,又说了些关照之类话。课程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开始,是麦当劳当年靠加盟连锁快速发展的故事,抛开加盟在资金、人力方面的客观限制不谈,片面夸大以人为基础的加盟网络在营销方面的优越性,为其营销网络正名,并进行了许多假设,听的场下热血沸腾、向往不已,课堂以大家一起高歌《出人头地》结束,场面甚为壮观,吴鹏被怂恿,只好就范跟着起哄。
谈到这里,吴鹏“哈哈”大笑起来,“你说我当初怎么这么荒谬呢?”吴鹏反问记者,双手一摊,眉毛夸张地一挑。
作为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律专业的学生,经济学是必修的科目,在加上自己平时阅读广泛,对一些经济学的案例还算谙熟,在返回宿舍的途中,吴鹏和他们侃侃而谈,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对他们所宣扬的网络营销机制从正面做了分析印证,未从反面进行揭穿,并坚持“凡是能够存在的都有其存在的道理”,这令对方刮目相看,并唏嘘赞扬吴鹏可能再创造一个奇迹。
吴鹏到没有创造一个传销的奇迹,却创造了人生一个奇迹般的人生经历。
“这是一个什么样性质的传销组织?是组织严密、管理严格的黑帮性质的传销组织呢,还是一般性质的小打小闹的传销组织?如果贸然强行离去,会不会遭遇暴力相待,或强力监管?”,吴鹏心里也没底,只好佯装有说有笑的跟着他们来到住处。
这是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没有电视,更不用说上网了,连基本的通讯工具手机也被严格管理。五六个男人睡在大厅,三个女人睡在小屋,另外一间屋子的门帘拉上了一块黑布,写有“未经许可不得擅入”的标语。厨房里几个女人正在做饭,臭鞋、汗味夹杂着厨房里的菜味、油味迎面扑来,有一种令人作呕的感觉。几个男人正蹲在地方玩扑克,吴鹏入乡随俗也加入了其中,按规矩输了要做俯卧撑。
不一会儿饭做好了,大家开始收拾扑克。几个女人早已端出一盆盆刚从锅里盛出的青菜,大伙儿盘腿围桌而坐,恰似影视剧和小说里的聚义堂。没人动筷,都把目光投向了上位的中年大姐,只见她环视了在座各位,目光停在了吴鹏的身上说:“大家既然来到这里都已不陌生,今天把规矩介绍一下”。内容是些要有团队精神、饮水思源、时刻明志如此云云,并要求饭前要讲一个故事共同分享彼此鼓励。
“次日上午那位大姐找我去拉着黑色窗帘的屋子里谈话。说实在的,我还有点怵”他这样向我补充道:“好在里面就两个女的,不是特别怕。原来里面是一间小课堂,有一块小黑板两张小凳,我若无其事的坐下,接着讲了些组织纪律,对我做了些思想工作。那位大姐见我比较老实,也没多说什么,只是告诉我下午继续听课,也就是洗脑。”
好不容易熬过了下午的讲课,此时他已经萌生尽快离去的想法。在闲谈之余,他向李哥透露说自己的一个朋友在沈阳即将要出国,此次一别可能以后几年才能相见,希望能够送上一程,并说自己有几个朋友可能对此营销模式感兴趣,顺便说服他们到时一起回来。
经过一晚的失眠之后,吴鹏硬着头皮参加了上午的讲课,课后被告之要去见一个人,说是“好好聊聊”。
吴鹏被带入另一座大楼,沿着楼梯走进五楼的一间小办公室里,只见三个身穿花色T恤、满身纹身的大汉坐在那里,见吴鹏一脸憨厚老实的面相,变哈哈一笑说:“兄弟莫怕,我们只是交交心,请坐!”
三个男人分别讲了各自的经历,其中一人说自己是南京的黑社会,曾带一帮兄弟混江湖,有发展不下去了在这里谋得出路,另外两人也不简单。吴鹏心里明白,他们是暗有所指对自己进行威胁。于是吴鹏松了口风,说是跟朋友商量下晚两天再去送他。三人拖延了2个小时,也许见吴鹏还算配合,最后放人了事。
此时已经是晚上7点多,幸好海城至沈阳的车较多,估计不了困顿和饥饿,回到住处拿了行李,便和气地和大家道别,言语中不乏坚决要走,对方不敢过分强留,也为了缓和紧张局面,吴鹏答应李哥送他一程。到车站后,李哥再三叮嘱吴鹏尽快回来,经过简单道别后离去。吴鹏到达沈阳车站后立即换上开往北京的列车。
身后的沈阳站在黑夜里慢慢隐去,窗外的村庄不时闪烁依稀的灯光,月亮钻出了云层。
大学生陷入非法传销组织已经不是什么新生的事物,以上案例更是“非法传销”事件的的冰山一角,且逐年升级的态势,并向网络化、信息化形式发展。近日国家工商总局、公安部、工业信息化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银行、中国银监会等六部门决定于2011年7月至12月,在全国开展打击网络传销的非法犯罪活动。此次行动的成效我们将拭目以待,但是非法传销蔓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案件发生频率之高,单靠官方之行动,未必符合当下之形势,反而愈加迫切希望大学生加强自我保护的防范意识,特别是慎重交友而防被利用,才能彻底清毒“非法传销”滋生和蔓延的土壤。
第二篇:求职大学生因何陷入传销陷阱
大学生求职缘何陷传销陷阱
今年3月以来,湖南高校共接到3起关于学生参与传销的报告,涉及6所高校上百名学生,其中湘北某市电大一名成教学生一度被传销组织控制。
时下,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高峰期,专家提醒广大求职学生,当前的招聘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求职学生要谨防落入传销陷阱。
求职高峰下的传销陷阱
回忆起去年被骗入传销组织的经历,湖南某高校的小袁至今痛苦不已。
去年春天,正为就业焦头烂额的小袁突然接到一个同学的电话,“我在武汉找到了一份工作,待遇福利都还不错,现在还招人,你过来看看吧。”小袁有些心动,但想到武汉人生地不熟,就没有立刻答应,说要先考虑考虑。第二天,同学又打来电话,“机会难得,你还是来吧,即使不喜欢这份工作,也可以当是旅游散散心啊。”盛情难却,小袁于是带上简历,前往武汉。[本文由114大学生网——大学生的百事通 收集整理]
到了同学的住处,小袁被带到了一个大房间,说是内部培训,因为“培训要保密”,小袁的手机身份证都被拿走。接下来几天,都有“专家”在台上讲解如何“做新时代的直销,三年变成千万富翁”,前提是交上3800元获得公司会员资格,然后就有权利介绍家人朋友加入,“有钱大家一起赚”。
连续多日洗脑后,涉世未深的小袁晕晕乎乎,交了3800元钱后,还马上联系家人,称“有一个很好的赚钱机会”。直到湖南省工商部门接到小袁家人举报,派人前往武汉将她解救出来,并连续花了两三个小时,结合大量传销案例,向她讲解传销的骗人本质和危害,她才幡然醒悟。
参与解救的工商人员告诉记者,小袁遭遇的其实就是基本的传销模式,“实行拉人头,一个拉三个,三个拉九个,上线拿走下线交的钱,传销头子赚得最多,下线全部被骗,最后弄得倾家荡产,妻离子散。”
湖南省工商局经济检查总队总队长毛爱伦告诉记者,每年三四月,正是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为求职焦急之际,传销分子也开始“招兵买马”。他们利用当前大学生求职压力大、求职心切的心理,打着“高薪高福利招聘”或“低投入高回报创业”的幌子,将学子骗入传销团伙。还有一些传销组织则通过网上招聘欺骗大学生。
据湖南省工商部门统计,2010年湖南工商等部门破获的传销案件中,涉及学生600余人,这600多名被解救的学生基本都是外省高校的学生。由于传销组织在异地活动的特点,湖南高校的学生多被骗往外省从事传销,人数缺乏确切的统计。
高智商的学子为何也容易受骗
记者从工商部门了解到,传统的传销,参与者多为知识层次相对较低的弱势群体,但近年来大学生等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人员也屡屡受骗加入传销。针对其中的原因,新华社记者进行了调查。
有着多年打击传销工作经验的毛爱伦分析,大学生参加传销首先是由于当前就业压力大。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自身及其家人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学子求职心切,容易受到传销分子打出的“好工作,好福利待遇”的诱惑。小袁回忆说,“现在找工作那么难,一听说有好工作,谁不想去试试”
其次,当前大学生求职途径并不很广泛,除了参加招聘会外,亲朋好友或中介组织的介绍推荐也是学生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这为传销组织欺骗学子提供了可能性。有过被骗经历的学生告诉记者,“他们采取各种手段,只要将你骗到了他们所在地,基本就成功了一半。”毛爱伦介绍,传销分子“经验丰富”,编就了一套掩盖传销骗人本质的说辞,他们往往宣称“你把亲朋好友发展成你的下线,你就有钱赚,你的亲朋好友再发展下线,他们也有钱赚,一层层发展下去,你和你的亲友怎么样也不会吃亏的。”传销组织再辅以各种洗脑手段,涉世未深的学子经受不住冲击,很难看到“上线的人骗钱,下线的人倾家荡产”的骗人本质,怀揣着发财梦开始将同学、家人拉入传销组织。多年来,毛爱伦看到不少学生深陷传销不能自拔,滚雪球一般将同学亲人骗入传销组织。
学生一直生活在校园里,没有社会经验,辨别能力相对较差,也使得他们容易被传销分子欺骗,尤其是容易被陷入传销的亲友同学所骗。
大学生加入传销,不仅对大学生及其家人造成了巨大伤害,而且还增加了工商部门打击传销的难度。
专家指出,大学生知识水平相对较高,一旦深陷传销,就有可能结合新技术来翻新传统传销手段,使传销更具隐蔽性和破坏力。记者从湖南省工商部门了解到,现在部分传销组织也学会信息化办公,使用计酬软件等进行财务管理,在互联网上以“电子商务”“网络直销”等新兴业态的名义,诱骗网民加入传销。
传销组织用上互联网等新技术,其影响范围和扩散速度增加、传销方式隐蔽、服务器设在境外难以监管、跨区域传销需要区域协调、身份虚拟性造成事后取证难等等,给工商等部门打击传销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专家建议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
湖南省近年来建立了教育、高校、工商“三位一体”的高校反传销协作机制,开展“防止传销进校园”宣传活动,以情景剧形式,生动揭批传销组织欺骗手法、运作模式和活动场景。湖南省教育系统也努力创建“无传销校园”,进一步提高学生识别和防范传销的能力。多位专家认为,防范大学生被骗入传销,必须针对校园建立反传销渗透的长效机制。
据毛爱伦介绍,当前有不少学生对传销的认识不够,因此在进一步加强打击传销工作力度的同时,要深入学生中间开展宣传。这就需要高校作为主体,定期为大学生组织反传销的知识讲座,利用校报、校网站等媒体宣传反传销知识,发放反传销的书籍资料。
湖南省教育厅学生处副处长欧阳增铜提醒各高校要经常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提供就业服务,普及一些求职基本信息常识,避免大学生就业陷入传销泥潭。同时,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也应当列入各大高校的日澄程。
教育专家提醒高校毕业生择业时,要尽可能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因为这些招聘会上的用人单位,经过了严格的资格审查,相对要安全。如果参加其他的招聘会或网络应聘,毕业生不要轻信对方对单位的描述,应当上当地工商局红盾网查询公司是否合法注册,也可打114查号台查询公司电话,打电话到招聘公司求证有无招聘信息发布。等详细核实对方身份及公司真假后,再作出是否前往面试的决定。
湖南省教育厅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非常重要,国家每年预算下拨的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经费,要真正用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真正使毕业生拓宽就业门路,增加就业选择。
第三篇:大学生如何防止求职陷阱
大学生如何防止求职陷阱
又到新一届的大学生开始找工作的时候了,由于大学生没有求职经验,缺乏社会阅历,容易轻信别人,所以每年都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受到种种迷惑而上当受骗。有的在街头、桥下陷入私招的陷阱,工作数月,加班加点却领不到工资;有的在试用期内苦干实干,实习期结束却被单位以不合格为由辞退而白干数月。那么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该怎样避免上当受骗呢?
一,要选择正规的中介
求职时尽量到大的、正规的人才市场或人才机构,不要求职心切,一见招聘的字样就去应聘。求职时千万要小心那些无营业执照,无职业介绍许可证或人才交流许可证的非法中介,他们常常以找不到工作不收费为幌子,诱惑求职者入套,乘机向求职者敲诈勒索。
二、拒交各种名义的费用
求职的大学生应该知道:任何招聘单位,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抵押金、风险金、报名费、培训费等行为,都属非法行为。如果在求职中遇到此类情况,一定要坚持拒交,并向招聘单位所在区、县举报,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三、不轻信许诺到外地上岗
面对非法中介或私招滥雇者声称的承接外地企业或北京总公司某某外地分公司、分厂的高薪招聘,不论其待遇多么好,千万不要轻信他的口头许诺,一定要到劳动保障部门咨询,并办理相关的手续。
四、发觉被骗,及时报案
大学生一旦发觉上当受骗,要及时向招聘单位所在地的人事局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或公安派出所报案,寻求法律保护。
另外,大学生在求职前或求职过程中,应主动学习一些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提高自己的求职素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链接:招聘陷阱大揭底
针对以往大学生常常遇到的招聘陷阱,省人才市场的专家总结了招聘陷阱的一些特点,希望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应聘时注意。
陷阱一:直接诈骗
有一些非法的中介机构,看准了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同时又挣钱心切的心理,收取高额的中介费却不履行合同,不能够及时为同学们找到合适的工作。更有甚者竟然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交钱后就找不到人了。
陷阱二:预交押金
这类骗局通常在招工广告上称有文秘、打印、公关等轻松体面的工作,求职者只需交一定的保证金即可马上上班,但往往是求职者交钱以后,招聘单位又推托说目前职位暂时已满,让学生回家听信儿,接下来便石沉大海。
陷阱三:骗培训费
这些单位一般在录取后,以不熟悉业务需要进行业务培训为名,要求求职者缴纳一定金额的培训费,在经过短暂的培训后进行严格的考核,然后以没有通过考核为理由辞退求职者。而那些正规的单位都会向求职毕业生说明试用期,即使求职毕业生在试用期没有通过,也会得到相应报酬,至于培训费,则由公司负担。
第四篇:大学生求职注意11个陷阱(模版)
大学生求职注意11个陷阱
陷阱一:“高薪”诱你搞传销
一些传销组织和传销人员利用大学生急于找工作的心理,在网上以高薪招聘为名引诱毕业生上当,一些求职者因不了解情况而受骗。“只要你加入我们的团队,3个月后就拿到月薪3000元左右,随着你业绩的增加,你的工资将逐月增加。”两位上当的学生称:他们与这家公司洽谈时,公司不看毕业证书,只填一张表格,随后便通知他们说被录用了,并准备带他们去广西、云南等地。在去广西的途中,他们意识到是传销后,便在南下途中下车,逃了出来。目前,传销骗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新的形式,值得大学生求职者注意和警惕:一是“跨省招聘”.一些传销组织和传销人员知道,网上诈骗在当地很难实施,因为当地人都熟悉情况,编造的谎言很容易被戳穿,而外省的求职者往往不了解当地情况,容易得逞。二是“高薪引诱”.在网上发布虚假招聘信息时,提供所谓的好职位和高薪,引诱大学生求职者上当。三是“共同创业”.一些传销人员为了引诱大学生求职者上当受骗,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时,向大学生伸出“橄榄枝”,表达共同创业的愿望,一些大学生求职者信以为真,结果受骗上当。四是“网上恋人”.一些传销人员以在网上寻找恋人为名,诱骗大学生,一旦上当,便以各种理由拉其入伙。
陷阱二:高职诱惑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毕业生小薛同学向记者述说了自己求职受骗的经历。一天,小薛接到太平人寿保险公司的电话,被告知她已被该公司录取为“储备经理人”.小薛在兴奋之余不免纳闷,自己从未向该公司投送简历过呀?他们怎么会知道自己的电话?但小薛还是兴冲冲地来到该公司,可去过方知,原来是该公司从某招聘网站上的公开资料里“选”中了自己。而所谓的预先被录取的职位“储备经理人”则被换成了“理财专员”.经过一番培训后,小薛才知道,原来该公司把自己招来就是做保险业务员。有多名大学生有这样的经历:广告上
说是招聘“经理”,月薪1800元。当他们交了50元的中介费,办完手续后,被安排在离中介所不远处的一家公司工作。结果上班第一天,公司负责人就叫他们“先从基层干起”,让他们先在1个月内,每人推销价值1万元的保健品。1个月下来,他们6人中,没有哪一个完成了任务,自然被辞退了,不但连基本工资没拿到,还出了中介费。后来他们通过明查暗访,发现这家所谓的公司就是职介所的人开的,专门用来骗人的。
据了解,目前很多公司招聘业务员都是到各招聘网站搜集应届毕业生的资料,以高职加以诱惑。对于诸如此类“挂羊头卖狗肉”的招聘伎俩,毕业生一定要警惕,清楚自身实力,从基础做起,逐渐展现自己的才华,不要轻信高职诱惑。
陷阱三:骗培训费
以录取作为诱饵骗取培训费已屡见不鲜了,但仍有毕业生求职心切,掉入此类陷阱。毕业生小刘同学接到某公司的面试通知,于是高兴地到该公司参加面试。一番面试后,该公司并没有当时就向他收取培训费,只是说让他先试用一段时间,然后再考虑是否录取他。小刘十分高兴,想好好表现一下,争取能留在该公司工作。于是,他起早贪黑地干了近一个月,结果却被告知:你干得不错,但专业知识不足,公司需要对你进行培训,请先交300元培训费。当小刘对此进行质疑时,该公司却说,不交培训费可以走人,但此前工作一个月的薪水免谈,令小刘气愤不已。
值得毕业生注意的是,一般正规公司会向求职毕业生说明试用期,即使求职毕业生在试用期没有通过,也会得到相应报酬。至于培训费,一般由公司担负。
陷阱四:“皮包公司”
毕业生小李收到一个房地产公司的电子邮件,被通知去面试。由于小李并未向该公司投送过简历,他怕遭遇“皮包公司”,为安全起见,决定上网先查一下。让小李惊讶的是,当他用GOOGLE搜索后发现,该公司居然用同一个电话、地址注册了4个公司,涉及医药、保险、建材等不同领域。该公司提出的给求职毕业生的待遇异常优厚,而招聘信息中对于学历的要求竟然是中专以上即可。该公司以低学历招聘求职毕业生,却提出付相当高的工资,值得怀疑。经其向工商部门了解,该公司已不存在。该公司是以低标准将毕业生招进来为公司干活,而其承诺的高工资是不会兑现的。
对此,求职毕业生们应该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接到一些自己并不熟知或者并未投放简历的公司的面试通知,应该事先向有关部门查询、核实该公司的真实情况,并上网搜索一下该公司的网站,确定其规模与用人需求,然后再去进行面试。
陷阱五:中介陷阱
委托人才中介公司寻找就业单位不失是一种有效的求职途径,但应选择政府主办的或社会信誉好的大型人才中介机构,一些不知名的人才中介往往设施简陋,无正规的人员机构,是不够资源共享质的“黑中介”,当求职者交纳数目不菲的中介费后,中介方就会列出种种理由来推辞甚至从而骗取求职者的中介费。
陷阱六:招聘会陷阱
此类招聘会大多名不符实,常常对外宣传有多少用人单位和岗位,职位层次有多高,等等,实际上多为虚假宣传。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只有主管部门组织或批准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活动才是合法的。
陷阱七:电话陷阱
一般而言,毕业生在收到用人单位的回应后,会主动进行联系有些人正是利用毕业生的这一心理,让毕业生给一些收费很高的信息台回电话,以骗取高额电话费。
陷阱八:合同陷阱
在合同中,有些单位设置一些模棱两可或带有诱惑性的条件,毕业生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各项条款,慎重签约,注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陷阱九:地点陷阱
很多企业在全国各地有分部,而参加招聘会的往往是总部的人力资源部门。因此,毕业生在应聘时容易产生错觉,以为工作地点就在总部所在的大城市,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时故意不予以说明,结果毕业生上岗后被分到其它地方,对此,毕业生在面谈时必须咨询清楚。
陷阱十:收保证金哄你买东西
有两名毕业生遭遇了这样的求职经历:他们经一家职介所介绍后,到成都一家化妆品代理公司应聘业务主管,经过初试、复试后,公司负责人称要试用3个月,叫他们先学会推销公司代理的化妆品,每人交了150元信誉保证金,但没有拿到收据。经过实践,他们发现这些产品根本无法推销。后来他们在一家大型商场了解到,这套化妆品的销售价格是70至80元。原来,这家公司采用这种“招聘”办法,变相地向求职者卖化妆品。
陷阱十一:“没经验也可”引你入“套”
据了解,由于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求职者具有工作经验,这样将一些应届大学生挡在了职场之外。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人才市场,常有“矮一截”的感觉。因此,当应届大学生在广告上看到“无经验也可”等字眼时,就会眼前一亮,不加思索地争着填写履历,对招聘公司的背景则一概不问,最后可能吃亏。一名大学生填了表后,对方要求收取100元的保证金,屡次找工作受挫的他,毫不犹豫地交了这笔钱。半个月后,他被宣布走人,要求退还保证金,他却拿不出凭据。
第五篇:大学生求职要防陷阱
大学生求职要防陷阱(来源:中国新闻网)
随着六七月就业高峰的来临,毕业生开始为求职而奔波忙碌。本报记者深入太原市就业指导中心、市劳动监察等部门,采访到求职者的种种遭遇和专家建言。希望毕业生在求职时,要多听、多问、多看、多想,避免就业路上的陷阱。
险入“传销道”
实例:小王是中北大学通讯专业的毕业生,即将毕业时,小王将求职信息发到了几个大型人才网。信息发出不久,广州一家电子公司给他打来电话,说他的情况符合条件,想对小王进行深入了解,近半小时的通话,对方不停地就组织过什么活动提问。通话结束时,对方留下了公司网址。挂掉电话后,小王立即浏览了该公司网站,了解到该公司是销售电脑配件的。小王对技术员的职位相当满意,3天后,他主动拨通了该公司的电话,对方说正要联系小王进行面试,嘀一声电话录音开始……小王顺利“闯”过面试,并与公司谈妥了3000元的月薪。公司要求小王一个星期内必须到广州报名。就在上火车的前一晚,小王在网上无意搜到了一则消息,“一个毕业生应聘到广州一家电子公司后,被公司人员安排到一间封闭的小屋内,强迫其接受传销知识,毕业生砸破了玻璃才逃离”,相似的求职经历把他吓出一身冷汗。
建议:若接到不熟悉或未投简历的公司的面试通知,应先向有关部门查询、核实该公司的真实情况,再去面试。若一个单位长时期刊登同样的广告,说明该单位可能在用人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被扣“身份证”
实例:某高校法律专业的大专生小李即将毕业,为了尽快还清助学贷款,小李找到了一家职介中心,希望尽快找一份高薪工作。职介以介绍工作为由,将小李的身份证等证件扣了下来,给小李介绍了一个跑长途货运的工作。可小李看过工作环境后,发现与职介描述的相差甚远,便要求职介退还他的身份证等证件,可职介却提出让小李给他们800元的介绍费,才能拿回抵押的证件。无奈下,小李报了警。建议:找工作尽量到正规的招聘会,如各大高校每年定期举办的招聘洽谈会。切记,不要将自己的任何证件交给职介或用人单位,也别将自己身份证号等重要信息透露出去。
收取“保证金”
实例:小李是陕西某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不久前她回到太原老家找工作。在一次大型招聘会,她看到了某培训机构招聘中文教员的广告,试用期3个月,试用期间的工资为每月800元,转正后每月底薪1000元,同时有代班提成。小李觉得能找到与专业
对口的工作很不容易,便毫无犹豫地投了简历,参加了面试、笔试。然而,签约时,公司却要求她交纳3000元的保证金,说是避免她在短期内跳槽,保证金在两年后返还。
建议:根据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劳动者收取定金、保证金(物)或抵押金(物),不得有欺诈行为或采用其他方式谋取非法利益。而且,根据《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向求职者收取费用的用人单位,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给求职者造成损害的,还应承担赔偿责任。
骗交“培训费”
实例:师范专业应届毕业生小智,与不少同专业的毕业生一起参加了某保险公司下属培训中心教员的招聘考试,小智很快通过了笔试,并顺利参加了面试。一番面试后,公司已经决定录用小智。但是,被录用之前,小智要先进行保险业务培训,并要小智掏100元的培训费,小智感到纳闷,应聘的是教员职位,可为何要参加保险业务培训,公司对此解释为新来的员工都要到公司基层锻炼。
建议:以录取作为诱饵,骗取培训费已是屡见不鲜了,但仍有毕业生求职心切,掉入此类陷阱。根据规定,一般正规公司会向求职毕业生说明试用期,即使求职者在试用期没有通过,也会得到相应报酬。至于培训费,一般由公司担负。
“高职”作诱饵
实例:小王是某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他和同学一起应聘一家颇具规模的保险公司的网络管理员职位。通过递交简历、笔试、面试后,他们被录取了。然而,一到公司,公司便要求他们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保险业务培训,随后,公司让他们拉业务,而且,之前许诺的工资待遇也完全变了样。对此,公司解释说新人都应熟悉公司业务,到基层去锻炼一下,小王这才意识到自己已掉进了招聘陷阱。建议:求职时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仔细分析,询问工作细节。某些用人单位提供的职位,常常冠以好听的头衔,却强调无需经验,这里面肯定大有猫腻。有一些招聘单位虽在招聘广告中列出要招聘的多种职位,其实这些职位都是做业务的,甚至没有底薪。提醒:毕业生不在少数,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下,许多毕业生一看到招聘单位打着高薪、高职的招牌后,便迫不及待地投简历、参加面试、签合同。有的被骗后,忍气吞声,还有的因缴纳违约金而负债累累。希望毕业生在对招聘单位有疑问时,应及时到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或学院团委咨询和反馈情况,获取帮助,切忌盲目应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