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求职时遭遇“试用陷阱”尚难维权
在人才市场供需双方失衡的情况下,“试用期”也成为一些用工单位获取廉价劳动力的途径。一些用人单位为降低人力资本,大量招募短期员工,且不签订劳动合同,待三个月试用期满,就以各种各样的借口予以解雇。这样一来,求职者总是辛辛苦苦给单位低薪干几个月,然后被扫地出门。
而对求职者来说,求职的道路并不平坦,找工作过程中也是被选择的时候多。如选择的时候少,能被单位“试用”已经可以用“幸运”来形容,因此求职者都非常珍惜得来不易的试用期。
而“试用期”也成为很多求职者在求职路上经常所遭遇的一道陷阱。
他们在“试用”两个月后被迫离开
张玲到杭州某家广告策划公司应聘做行政助理,面试出乎意料地顺利。面试临近结束的时候,经理对她说,由于公司出于扩建中,正缺人手,让她当天再推荐几个同学过来面试。
张玲回到学校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同学,大家都觉得像是中了头彩一般幸运。毕竟试用期是正式就业的一次最佳机会。
张玲带着5个同学来到公司。经理很爽快,随意问了大家一些问题后,接着说第二天就可以上班,先试用三个月,试用期间工资为800元一月,试用期结束后就签协议。经理很诚恳地对她们说:“公司在杭州刚起步,你们是招进的第一批员工,等公司稳定下来后,你们都是公司的元老了。”本来六个人都还有些顾虑,觉得工作来得太容易,听到这句话后,也都放心了。
上班头一天张玲就觉得有些异样,除了他们新来的六个人外,连经理带员工就4个人。经理解释说总公司在宁波,杭州只是子公司,刚起步,所以人不多。公司当时正接手了一个广告生意,张玲被派去负责文案策划,而不是公司一开始给她定位的“行政助理”岗位。在公司里,六个人什么活都干,跑腿,打杂,做策划,甚至去拉广告。大家想,现在公司缺人手,分工也还没那么明确。于是,尽管每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可大家都尽心尽力地去干。
经理一点也没有提起工资的事。张玲问起经理工资的事,经理让大家等等,两个月后一起发。大家觉得反正都干了一个月多了,干到两个月再发工资也可以接受。
两个月后,公司差不多稳定下来,经理又去人才市场上招进了一批人。这次经理很主动地把两个月的工资单给打了出来。张玲一看,她们的工资全变成了300元。张玲和她同学一起去问经理这是怎么回事,经理说她们六个人全都是以实习名义来到单位的,也没签协议,实习生本来是没工资的,但公司考虑到他们干得那么辛苦,所以才给每个人发300元的工资。
张玲她们这时才明白过来:公司根本就没有聘用她们的诚意,只是由于公司刚建立,要找几个廉价劳动力罢了。大家协议也没签,多说无用,只好愤愤不平地离开了公司。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记者来到和平会展中心举办的春季人才招聘会上,随机采访了部分学生,出乎记者意料的是,对类似张玲们所遇到的“试用”陷阱,毕业生们已是见怪不怪,甚至认为这已经是求职过程中的必然经历。
僧多粥少的就业局面对于众多的求职者来说,求职过程一帆风顺是少之又少,大多数求职者都已经在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一轮、两轮、三轮的面试中身心俱惫,不少求职者在未就业前,最希望的是能够得到企业的一个实习或者“试用”机会,就是这样,求职者也总是感到“珍贵”。
浙江工业大学2000级的王超告诉记者:“招聘单位和求职者本应该是平等的双方,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这次招聘会的求职者上万人,而招聘单位也就几百家。一个岗位的竞争少的几十人,多的上百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单位让我去试用,就算是假试用真实习,我也愿意去。”
杭州商学院2000级的周周说:“面试时,我们往往是连薪水问题都不敢贸然提出,总担心会给公司留下不好的印象。从内心来讲,我们也知道这里面很可能就埋藏了陷阱,我们可能会成为一些企业谋取利益的牺牲品,你可以选择拒绝试用,但这就意味着你失去了一次就业的机会。因此即使有1%的希望,我们也必须100%地去争取,毕竟现在找工作的人这么多,你拒绝试用,别人却愿意试用,那最后的可能或许就是别人找到工作了,你没有找到。”
对遭遇类似的“试用陷阱”,多数毕业生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都只能吃哑巴亏”。
江西科技大2000级学生赖天明告诉记者,他自己也遭遇过这种情况:“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时会多留意一下。况且刚刚毕业出来找工作,多多少少都会吃些亏的,就当做是一种求职过程的磨练。”
少数企业以“试用”为名招募廉价劳动力
对于企业来说,现在人才市场上无论是本科生、专科生、还是研究生,从数量上来说都已经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空间,而求职者的增多就导致其中不可
避免的有良莠之分,实习和试用正是考察应聘者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杭州某电器公司人事主管许云帆认为:“作为一个正规企业来说,对人才招聘的实习和试用区分得很清楚。一般来讲,试用是企业和人才之间已经有了初步意向,而实习只意味着企业给那些即将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学习的机会,并不存在着应聘和聘用关系。例如现在上海许多企业在招聘会上就直接写着招收实习生,这些实习生既可以是大四找工作的学生,同样也可以是大
一、大二低年级的大学生。”
然而,需求产生市场。每天都有新的公司或者企业在注册成立。人才有良莠之分,企业同样有正规与不正规的区别。市场上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用人制度和整个企业的机制并不规范,而这些企业往往趁毕业生求职心切之机,以“试用”之名来廉价赚取毕业生的劳动力。
初,由于资金少、待遇不好等原因,很难招到一批良才。但又急需人手,为此这些企业便利用人才市场上众多求职者的急切心态,先是以高薪吸引一批求职者,然后再以实习或者试用的名义将他们招进公司。实际来讲,这些实习或试用者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与正常员工相差无几的,甚至有的还高出许多。而这些人的工资与正常员工相比却往往少得可怜。如此廉价的劳动力当然会给企业节省一笔不小的费用,试用期满后,就找借口将他们扫地出门,然后再去招另外一批人。”
“试用”陷阱尚难维权
当毕业生求职遭遇类似的试用陷阱时,他们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
杭州市人事局分管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的魏主任告诉记者,毕业生在维权时还有相当的难度。
魏主任认为,从企业方来说,短期的经济利益固然重要,但利用试用圈套节省人力资本并不能使企业得到长远的发展。人员的不稳定、试用者水平的良莠不齐,这些都会影响企业业务的正常进行。因此,这样的情况对于企业自身也会有不利的一面。
而对于毕业生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一问题,魏主任认为毕业生只有与企业已经签定劳动合同,形成实际劳动关系后,才能按照国家《劳动法》有关政策维权。由于目前还没有关于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使用办法之类明确的政策法规,“就业协议书”法律约束力尚无明确范围,而双向选择中,单位也有选择的权利,求职者无法抓住单位的把柄,因此,当求职者掉入某些用人单位的“试用”陷阱时,很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求职者对“试用”应多留心眼
毕业生求职时如何才能尽可能地避免掉入“试用陷阱”,魏主任提醒应届毕业生:要提防掉进个别企业的“试用”陷阱,主要还是要靠他们自己在求职过程中多留心眼。
一、要对自己所应聘的企业有所了解,例如了解企业成立的时间,大致规模,以及用人制度上是否规范。
二、对企业所提供的“试用”或者“实习”机会,一定要区分清楚自己获得的究竟是实习机会还是试用机会。
三、对于某些企业的口头“试用”,尤其要当心,尽量把与用人单位的“口头协议”形成文字内容写进就业协议,这样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才有依据。
就算进入企业开始无协议试用,也要多留个心眼,观察一下企业里面的员工是否已经签约,或者打听一下“试用”自己的企业近年来是否有招收过应届毕业生,如果发现周围的工作人员都是临时工或者有其他疑问的时候,最好及早从企业脱身,避免更长时间地陷入陷阱。切忌求职心切,一不小心,掉进“试用”陷阱被廉价利用,还错过了找工作的最佳时机。
第二篇:大学生求职时巧识求职陷阱
大学生求职时巧识求职陷阱
现在大学生找工作是一年比一年难,所以一出校门像无头苍蝇一样容易上当受骗。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老师教你巧识求职陷阱。
强制收取保证金等费用
比较正规点的公司是不会向求职者收取任何费用,如培训费、保证金等,也不会以便于管理的名义扣押身份证、毕业证、户口本等证明书。
调查显示,职场最大的骗局就是收取保证金、押金,有些企业利用求职者求职心切,要其交保证金,还有就是培训费、服装费、档案管理费等,没等到上班,就告知其招聘职位已满,钱也不会退还。
据了解,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向应聘者收取任何费用(包括押金或保证金),那些任职初期需要先缴各种押金的公司是不合法的;而规模很小、态度恶劣却敢开口收取服务费的中介机构,肯定是想骗取金钱。
试用期成义务劳
有些公司转正时间长达一年,美其名曰见习期,薪金只有合同约定的一半,更有甚者,一些单位在试用期即将结束时,便以各种理由辞退求职者,对于这种现象,很多求职者感觉不合理,可又说不出其违法之处。
据介绍,新员工到职后一般都要经历或长或短的试用期,大约3-6个月,只有少数熟手的试用期缩短到1个月之内,薪酬在试用期内总是很少的,转正后才会有大幅度提高,可是有的用人单位便通过无休止的“试用”来获得廉价的劳动力。
关于试用期,劳动保障部早已做了规定,《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到,劳动合同期限少于6个月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5天;劳动合同长于6个月短于1年的,试用期不超过30天;劳动合同长于1年短于2年的,试用期不超过60天。薪资待遇缩水
面试之前,要先对同类职位的薪资情况有所了解,一方面是为了对自身“价码”有清醒认识,另一方面避免在看到莫名其妙的高薪时兴奋过头,上当受骗。
现在有些企业招聘时开出优厚的待遇,等到员工正式上班时,之前的承诺却以种种理由不予实现,或是针对薪水中的一些不确定收入,进行虚假或模糊的承诺,最终不能兑现,或者“缩水”。
女性朋友要小心
女大学生要注意在求职过程中保护自己,对于那些对所学专业、学历没有任何要求,但性别却一定是女的工作要敬而远之,并且漂亮女生特别容易受伤,如有企业主管在面试过程中试图“动手动脚”,则应立刻离开,以免造成身心上的双重伤害,千万不要因为感觉“工作不好找”就委曲求全。
上面列出几条常见的求职陷阱,最近有什么传销组织在到处活动,提醒大家注意。
第三篇:大学生求职遭遇中长期合同
眼下,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发现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提供”的合同一签就是五年、六年甚至更长时间。这与不少毕业求职者工作两三年之后考研、出国或者跳槽的职业规划初衷是相悖的;但迫于种种压力,又非常想将眼前的工作签下来。“签还是不签?”不少毕业生为此非常困惑。
三大原因导致中长期合同出现
专家认为,企业为求职者开出中长期合同的原因主要有三:从前计划体制的惯性影响、单位用人成本的核算和户口指标的盲目追求。
在从前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生毕业后的头几年都是要到国有企业去工作的。劳动法专家左祥琦说,现在虽然人才流动已经非常自由,但仍有一些国营单位抱着旧的用人观来招聘大学毕业生,很多时候开出的合同仍是像从前一样的中长期合同。
单位用人成本的核算也是导致企业“开出”中长期合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北京外企太和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高级顾问侯继连说,很多毕业生在刚刚踏上职场的时候并没有足够的经验,业绩也是空白,人才是否能够胜任新职位对企业来讲也是未知数。对于软件开发等纯技术的职位来说可能毕业生适应的还比较快,而对于财务等管理类的岗位来说就需要较长时间进行学习、熟悉和适应,有时这个过程要持续一到两年时间。如果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签订的合同只有三到四年,企业培养人才的机会成本就无法收回,这就迫使企业给人才“开出”5年以上的中长期合同。
毕业生对户籍问题过于看重也是中长期合同的一个成因。左祥琦表示,很多外地生源的学生在毕业后都倾向于进入能够提供“留京指标”的企业工作,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只是想把企业当作一个留京的跳板,如果合同期较短,企业很难在期满后留住人才,只得以中长期合同来约束人才为自己“效力”。
提早进行职业规划避免“中长期尴尬”
中长期合同实际上是一柄“双刃剑”,在约束毕业生的同时也同样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用人风险。试想企业招聘来的人才如只是为留京指标或尽快就业而来,对其工作并无兴趣,即便是企业以中长期合同约束将其留住也无法人尽其材;反过来说,人才在被动签订中长期合同时也会牺牲自己本来的发展计划,在一个自己并无兴趣的岗位上虚度年华,如想单方提前解约还需要承担违约责任。所以,职业顾问认为,避免被动签订中长期合同带来的“中长期尴尬”,根本之计在于提早进行职业规划。智联招聘的职业顾问郝建告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入学时就应开始了。所学专业未来的发展和去向、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自己是否喜欢未来的职业等等问题都是应该从那时开始考虑,而决不是简单根据教学安排和教材开始自己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只有确定了阶段性或长期的职业目标才能制定行动计划和内容,四年的大学生活和有关实习计划都要围绕自己的目标计划和实施,有目的地安排假期实习或校外证书学习都可以从大一进校开始就为未来就业做准备。
面临比较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也不应为了尽快找到工作或解决户口问题草率签下合同。侯继连说,毕业生在求职之前应该充分分析自己的兴趣、性格特点以及求职的优势和劣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和职业,避免盲目求职。
签合同要增强维权意识
业生签订中长期合同并非违法行为。他指出,通常中长期合同最容易在违约责任条款上出现纠纷。有关部门将户口指标等调拨给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时并不收任何费用,所以一些用人单位在合同上规定如毕业生违约单方面解除合同需以现金形式赔偿企业解决其户口问题的费用,这样的条款是不合法的。此外,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单方提前解除合同的违约金每年不得高于其一年工资的总和,用人单位规定的违约金数额超过这个标准的部分是无效的。有些企业只在合同中规定了劳动者单方的违约责任而并未规定用人单位方面违约的责任,相关条款属于“显失公平”的条款,劳动者可以就此向当地劳动仲裁部门申请变更或撤销。
第四篇:大学生求职遭遇信用障碍
大学生求职遭遇信用障碍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人民大学近20名应届毕业生的一次求职经历让人笑不得:这些学生一同前往北京一家杂志社应聘,刚一见面接待人员就告诉他,如想解决户口或签订协议书,每人均需缴纳1万元押金,否则没有任何商谈余地。不少学生感到困惑:“我们又没有违约,为何未拿一分钱工资就要先上缴笔巨款?”
对尚无经济收入的毕业生收取上岗抵押金,招聘单位的解释是:实属迫不得。像中关村的一家研究所的有关负责人就认为:“我们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财力进行招聘和岗前培训,可当我们要真正使用人才时,他们却这山望着那高,全当我们这儿是实习培训基地了!”中关村另一家小型企业的负责人也介说:“有些员工非正常离职后,不仅带走了企业内部的管理经验,更有甚者,还走商业秘密,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说走就走,没有一信用观念。我们只不过是提前防范,进行自我保护罢了。”
供需双方的互相猜忌、提防,最终造成了一种“双输”的结局,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们都只好退而求其次。造成这种“双输”格局的真正原因,是招聘、应聘双方信用的缺失。一方面现在确有为数不少的毕业生信誉度极低,他们仅仅为了户口和分房,一旦两者到手,随即离职而去。另一方面有的用人单位也不履行承诺,不退还抵押金。你我都不恪守诺言,于是双方就处在一种“你对付我,我对付你”的敌对状态。有专家指出,现在是一个“信用抵万全”的社会。“爱信用如 爱眼珠”的观念正在逐步形成,没有信用,将一事无成。
[案例3]
荣誉证书竟是“美丽谎言”
毕业生获奖有法
“多次被评为校三好学生”、“曾获某征文大奖赛二等奖”„„在山西省日前结束的一个高校毕业生人才交流会上,各用人单位收到的毕业生推荐表上大都列满各类奖项,并附有荣誉证书复印件。用人单位面前一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炫目场面,似乎绝大多数毕业生都堪称品学兼优的可用之才。然而记者走访不少毕业生后却发现,这“满园春色”竟不过是“美丽的谎言”。
在某高校一宿舍,一名男生正对照同学的获奖情况,认真地给自己“颁奖”。方法很简单:更换姓名抄录奖项,有的甚至只需原封不动地“搬”过来。周围同学们纷纷说,为保险起见,最好再“做”张获奖证书复印件。于是,男生借上自己所抄奖项的荣誉证书,来到了学校附近一家拥挤的复印店内。店主熟练地在一小块纸上写下男生的姓名,盖在证书主人的姓名上。几分钟后,男生便拥有了厚厚一沓“荣誉证书”,并将其订在了自己精心装帧的推荐表后。
毕业生们如此“获奖’’法,让高校附近复印店的店主们着实乐开了怀。一位店主告诉记者,近年来每逢此时店里生意就火暴异常,来做证书的学生接踵而至,令他应接不暇。他也因而练就了熟练的“移花接木”本领,无论何种荣誉证书都做得不着痕迹,小店由此备受青睐。店主说,各高校周围乃至校园内的复印店都擅长此术,以解毕业生“燃眉之急”。
一些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之所以在临毕业时用假造奖“贴金”,具因为奖项是找工作时必不可少的“硬件”,自己却一无所获、没“脸”见人。近卑来,许多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都以所获奖项、发表的文章,及外语六级、计算机二级等等级证书为重要参照物。想觅好工作却苦于没证书或缺证书者,便出出“下策”。用人单位怎知个中端倪,只觉“乱花渐欲迷人眼”,难辨伯仲。屡试不爽后,“下策”已成为各太高校毕业生的“妙方”,届届广为流传。
某高校一些教师认为,造假证书“技术”的泛滥,已使惰性在高校学子中迅速滋生,不良学风也呈蔓延态势。不少学生在校期间不思学业,或在课堂上看小说、写书信,或干脆整日泡网吧、录像厅,混沌度日。临毕业时脑中、手中空无一物,急忙‘‘对镜贴花黄”,赶制假证书蒙混过关。但一纸假证书无论如何补补上大学四年的知识,这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终将因实践能力差而被淘汰出局。
有关人士指出,高校是培养社会栋梁的主要渠道,倘若供给市场的是“金王其外’’而“败絮其中’’的假人才,则对社会发展毫无裨益。因此,各高校及有关部门应对在校生强化日常教育的同时,尽快采取有力措施,遏制假证书的印制和使用;用人单位也须提高警惕,慧眼识真金,为社会把好人才关。至于仍寄希望寸造假证书的学子们,也该迷途知返、专心学习了。
谈谈你对大学生做法的理解。
第五篇:大学生求职要防陷阱
大学生求职要防陷阱(来源:中国新闻网)
随着六七月就业高峰的来临,毕业生开始为求职而奔波忙碌。本报记者深入太原市就业指导中心、市劳动监察等部门,采访到求职者的种种遭遇和专家建言。希望毕业生在求职时,要多听、多问、多看、多想,避免就业路上的陷阱。
险入“传销道”
实例:小王是中北大学通讯专业的毕业生,即将毕业时,小王将求职信息发到了几个大型人才网。信息发出不久,广州一家电子公司给他打来电话,说他的情况符合条件,想对小王进行深入了解,近半小时的通话,对方不停地就组织过什么活动提问。通话结束时,对方留下了公司网址。挂掉电话后,小王立即浏览了该公司网站,了解到该公司是销售电脑配件的。小王对技术员的职位相当满意,3天后,他主动拨通了该公司的电话,对方说正要联系小王进行面试,嘀一声电话录音开始……小王顺利“闯”过面试,并与公司谈妥了3000元的月薪。公司要求小王一个星期内必须到广州报名。就在上火车的前一晚,小王在网上无意搜到了一则消息,“一个毕业生应聘到广州一家电子公司后,被公司人员安排到一间封闭的小屋内,强迫其接受传销知识,毕业生砸破了玻璃才逃离”,相似的求职经历把他吓出一身冷汗。
建议:若接到不熟悉或未投简历的公司的面试通知,应先向有关部门查询、核实该公司的真实情况,再去面试。若一个单位长时期刊登同样的广告,说明该单位可能在用人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被扣“身份证”
实例:某高校法律专业的大专生小李即将毕业,为了尽快还清助学贷款,小李找到了一家职介中心,希望尽快找一份高薪工作。职介以介绍工作为由,将小李的身份证等证件扣了下来,给小李介绍了一个跑长途货运的工作。可小李看过工作环境后,发现与职介描述的相差甚远,便要求职介退还他的身份证等证件,可职介却提出让小李给他们800元的介绍费,才能拿回抵押的证件。无奈下,小李报了警。建议:找工作尽量到正规的招聘会,如各大高校每年定期举办的招聘洽谈会。切记,不要将自己的任何证件交给职介或用人单位,也别将自己身份证号等重要信息透露出去。
收取“保证金”
实例:小李是陕西某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不久前她回到太原老家找工作。在一次大型招聘会,她看到了某培训机构招聘中文教员的广告,试用期3个月,试用期间的工资为每月800元,转正后每月底薪1000元,同时有代班提成。小李觉得能找到与专业
对口的工作很不容易,便毫无犹豫地投了简历,参加了面试、笔试。然而,签约时,公司却要求她交纳3000元的保证金,说是避免她在短期内跳槽,保证金在两年后返还。
建议:根据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劳动者收取定金、保证金(物)或抵押金(物),不得有欺诈行为或采用其他方式谋取非法利益。而且,根据《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向求职者收取费用的用人单位,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给求职者造成损害的,还应承担赔偿责任。
骗交“培训费”
实例:师范专业应届毕业生小智,与不少同专业的毕业生一起参加了某保险公司下属培训中心教员的招聘考试,小智很快通过了笔试,并顺利参加了面试。一番面试后,公司已经决定录用小智。但是,被录用之前,小智要先进行保险业务培训,并要小智掏100元的培训费,小智感到纳闷,应聘的是教员职位,可为何要参加保险业务培训,公司对此解释为新来的员工都要到公司基层锻炼。
建议:以录取作为诱饵,骗取培训费已是屡见不鲜了,但仍有毕业生求职心切,掉入此类陷阱。根据规定,一般正规公司会向求职毕业生说明试用期,即使求职者在试用期没有通过,也会得到相应报酬。至于培训费,一般由公司担负。
“高职”作诱饵
实例:小王是某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他和同学一起应聘一家颇具规模的保险公司的网络管理员职位。通过递交简历、笔试、面试后,他们被录取了。然而,一到公司,公司便要求他们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保险业务培训,随后,公司让他们拉业务,而且,之前许诺的工资待遇也完全变了样。对此,公司解释说新人都应熟悉公司业务,到基层去锻炼一下,小王这才意识到自己已掉进了招聘陷阱。建议:求职时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仔细分析,询问工作细节。某些用人单位提供的职位,常常冠以好听的头衔,却强调无需经验,这里面肯定大有猫腻。有一些招聘单位虽在招聘广告中列出要招聘的多种职位,其实这些职位都是做业务的,甚至没有底薪。提醒:毕业生不在少数,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下,许多毕业生一看到招聘单位打着高薪、高职的招牌后,便迫不及待地投简历、参加面试、签合同。有的被骗后,忍气吞声,还有的因缴纳违约金而负债累累。希望毕业生在对招聘单位有疑问时,应及时到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或学院团委咨询和反馈情况,获取帮助,切忌盲目应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