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悟三
学习《在学中教》系列感悟之三
————寻求合作 善待课堂
游离于课堂之外、活跃在理念层面的因势利导,人人熟悉、人人会说;但是真正走进课堂、走进教学交流的操作层面,因势利导,仿佛就会令人感到陌生。
看到西山老师上述两句话深有感触。平时在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时,多时都是一人主备,其他人资源共享。教师也大多数愿意享受这种集体备课方式,自己用不了多少脑筋就能享受现成的成果。问题是一个人的备课材料、备课方式不能保证本组的其他成员都能达到复制的效果。换句话说,别人的成果不能够保证在课堂上就转化为自己的教学需要。为了打破这种不平衡的方式,我试图采用轮换的制度,每个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都要成为主讲者,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理念,倾听每位发言者的精心组织备课。这样的活动持续一段时间后,有些教师就沉不住气了,习惯用自己过去的教学经验夸夸其谈。不可否认那是过去老教材的教法,现在新课标实施后,教材的改动很大,即使是前后两个年级的教材,对学生的教学要求都不一样,所以说,游离于课堂之外、活跃在理念层面的因势利导,人人熟悉、人人会说。教材改革的力度很大,用教学经验的过去时是行不通的,只有踏踏实实、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慢慢研究、共同探讨,才是一条走向成功的捷径。
如果说,允许教师能跨越集体备课层面,利用个人备课的集中整合,在课堂中充分显示个人备课精华的话,那么在实际的课堂展示过程中,就出现了教师沉浸在种种教学幻想之中。有的教师习惯于用自己的刻板模式一层不变地让学生听从老师的安排:学生坐得流直,眼睛几乎不眨地看着老师,学生的听课状态看起来非常有序,实际上我们被这种表象所迷惑了,真正能站起来回答的学生为数并不太多。有的教师幻想学生能为课堂创造出奇迹,认为现在的学生都很聪明,只要老师能提出问题,学生就能回答或解答出相关解释,教师漫无边际的提问,就连教师本身都无法做出合理解释的题目,学生怎能会按照教师的预想去找到问题的根源呢!有的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明显遇到了学习的难点,此时教师的处理方式应该是放慢学习的脚步,给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合作学习,共同突破教学难点,但在听课的过程中却完全不是这样。遇到教学难点,要么是教师的一带而过,要么就是找一个好学生复述两遍就当突破了学习的难点。以上出现的几个教学事例,恰好地说明了教师真正走进课堂、走进教学交流的操作层面,因势利导,仿佛就会令人感到陌生、随意、不自然。
不变的是预设,充满变数的是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课堂上实际上有很多的事情,等待着我们去解决,等待着我们去完成,无论是个人风格的备课方式,还是年组集体备课
方式,我们都要针对学生的学情去预设、去分析,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人!
第二篇:学习感悟三
学习感悟三
翁红霞
今天是国培的最后一天,通过这些天的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丰富了我的实践经验,更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使我对化学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特别是今天听了北师大化学学院《化学教育》编辑部的朱玉军的报告,知道作为一名初中教育的化学教师,也可以把教学研究做得很好。也可以在《化学教育》这样的高水平的杂志上发表论文,知道自己不是不能做,而是想不想做的问题;不是做得不好,而是能不能坚持,能不能有自己的思考,能不能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的精神。对其中一句话“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研而不发则囿”,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教了很多年,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却没有从更深层次研究化学教学的问题。只是一中考考不考,二是中考怎么考,三是如何让学生通过中考取得优异的成绩的问题。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只是为教而教的问题,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的过日子而已。而新课程发展是特别强调化学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不再只是化学分数的问题而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问题,能否真正从这次国培学习中学到知识,在自己能不能悟的进去,悟得明白,转化成自已的东西,结合自已的教学经验形成新的教学风格,运用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写下来,要观察,要思考,要积累,要博览各种书籍,要精读,要勤记,要多写,多改,持之以恒。做到也能写出对今后教育教学研究有贡献的论文。做到从教书匠到教育工作者的华丽转变。做到一棵成长的大树与教学发展同在……。
第三篇:三下乡感悟
三下乡感悟
感谢自然赋予我们生命,感谢父母养育了我们,感谢老师的辛苦栽培,感谢祖国,感谢集体,感谢队友„„ 我们要感谢的太多,在将来的生活中,我们要抱着感恩的心,用行动回报社会。
在三下乡的这些天里,我去了和我们出生一样偏僻贫穷的山区,接触了和我的父老乡亲一样质朴、善良、勤劳的百姓,见到了和我们小时候一样懵懂的孩子。农村和城市差距很大,科技、文化、卫生等普及不是很到位,百姓经济收入低、生活艰苦,孩子读书也不容易。看到这些,我们感觉咱青年一代责任重大,要做的事太多;看到这些,我们又感觉自己能力有限,更应该努力学习知识能力来帮助他们;看到这些,我们觉得以后应该回到他们身边,一起发展前进。我们是人民的孩子,应该服务人民,贡献力量。
我们之所以能在这么稳定、美好的环境下工作学习和生活,是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先烈用勤劳的双手和壮昂的血肉换来的;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在艰难的历程中创造的;是人类的智、人类的开拓凝精神结的。我们要为祖辈和先烈致敬,为国家和党而自豪,用智慧去开拓前进。我们要永怀先辈的精神,珍惜生命,抓住机遇,努力学习进步,去创造更多的财富,回报社会。我们要互相帮助,团结一致,共筑中华美好家园。
我们的祖辈之所以能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生活创造,是因为他们有开拓进取、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依着“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适办法,干才有希望”的思想精神,村民们脚踏实地,坚强地生活在这片土地。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地理条件,百姓选择的不是离开,而是因地制宜互相帮助实现共同富裕。感谢西畴精神,感谢这里的风土人情,它们感动了我、鼓舞了我,让我更有勇气和激情去拼搏、去创造。
人与人要团结合作才能发挥更强有力的效果,很高兴我们能顺利完成三下乡的各项工作,这是我们各个队员团结和配合的成果。我很荣幸能和众队友同道开展工作,这是我们的起点,以后我们更要多地参加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感谢我们这次经历,感谢各位可爱的伙伴,感谢每个过程中的细节。我记着,记着每一个感动,每一张笑脸,每一幅画面„„
冶专建工学院造价1121班李锦勇
第四篇:三下乡感悟
三下乡感悟
08生本一
李灿
2008574141
(一)我看农村教育
人们在形容农村的教育状况时总是用“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状况落后”等短语一言概之。这就模糊了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甚至误导读者进入“边远地区人们不重视教育”这一误区。
经过这一段时间与乡亲们的接触,我深深地感到: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越是贫穷地区的人们对教育的渴望越强烈。教育滞后的根源不在于观念的落后而在于经济的落后.让我们来看一组调查结果,在我们调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绝大部分的家长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学.我依然清楚地记得乡亲们朴实的话语,搞调查时,当问及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时,他们总说:我的孩子能像你们一样就好了.其实我们这么辛苦,啥也不图,就希望他们多学点东西,找一条好的出路.还记得有个老汉对我们说: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锅卖铁也得上.由此,我们转过头来想一想,一个地区是否重视教育能单凭入学率或人口文化水平来衡量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农村来说,判断人们重视教育程度的标准应是他们用于教育的开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虽然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但也正因为落后,他们比城里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个个都能考上大学”!当你看到周家村的乡亲省吃俭用供孩子们上学的时候;当你听到老汉说“砸锅卖铁也得上”的时候,你还会说他们不重视教育、还在扳着指头数有几个失学儿童吗?!那么,盲目地给老少边穷地区扣上“不重视教育”、“教育意识薄”之类的帽子是不是过于武断、是否含有某些歧视成份呢?
教育,是个沉重的话题。但只有正视教育,而非遮盖问题,才能抓住教育发展的症结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虽然飞速发展,但离发达地区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而且经济发展阻
碍了教育发展速度,而教育又反作用于经济,但最终还得抓住“教育是基础,经济是关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二)我为乡亲献计策
从准备下乡到下乡结束,我的心情经历过一次次的万千感慨、一遍遍的心潮澎湃。在与乡亲们从接触到磨合再到打成一片,乡亲们对我们关怀备至,待我们如亲生儿女,我们体会到乡亲们淳朴的情怀,也感受到了农村对知识的渴求,对富裕的渴望。面对这份深重的情谊,我们都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周家村的父老乡亲们做出贡献。然而现今我们只能在宣传周家村成功的经验的同时,提一些不够成熟的建议。
在村庄规划上,做到了公路通到家家户户大门口,极大地方便了村民;路旁栽种柿子树,既美化了村庄环境,又为村民增加了经济效益,可谓一举两得。这可能是我国农村规划之创举,大有为之大力宣传的必要。
经济发展方面,农业往立体结构方向发展。注意了抓好经济作物和加大力度发展高效田的同时保持粮食产量。此举既保证了村民粮食自给,又增加了经济收入。
精神文明建设,结合村民朴素民风,村里还制定了强有力的规章制度,保证了 村里良好风气的形成,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当然,这取得的一切成绩离不开村领导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广大村民的辛勤劳动。然而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他们却没有止步不前,而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为此,我们同父老乡亲们一同探索前进的路。
乡亲们都想到建立自己村的工厂,把自己生产的苹果加工成成品再销售出去,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然而另一方面领导们却考虑着要承当巨大投资风险,基于此,他们的梦想迟迟没有实现。现今,农村收入不高,集体基金有限,承当风险能力极小,在如此现状下,村领导们当然是不敢贸然行事的----成功了是英雄,失败了却无颜面对乡亲父老。的确,暂不说基地太小而带来的原材料供应不足和技术问题,就连产品销售渠道也够戗。不过,在现有条件下,建立低投入,高回收,运转周期短的小型企业(如生产洗涤用品的企业)倒是比较可行的。
现在,村民们的收入主要是靠经济作物和种高效田。高效田是给外国公司制种,公司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并负责回收种子,村民只需出土地和劳力。通过这条路致富,村民是辛苦些,但比较之下,这是迄今为止最有保障的致富之道。为此,加大宣传,极大限度地吸引外商投资,发展高效田,是周家村近几年致富的首选之路。
通过几天的实践,我们发现该地农民的经商意识非常薄弱,或许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太深,其时,逐步使他们转变观念对经济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就那短短的五天,我和周家村结下了不解的情节,或许就像大家所说的,她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在以后的生活中,她会永远让我牵挂。有时候我想,一个人也许就为某种情感而活,为某些人而活。生我者、我生者;养我者、我养者;爱我者、我爱者,这也许就是一个人活着的理由。周家村的乡亲啊!我将在城市的一角永远地为你们而活、而努力。
(三)三下乡的意义
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是当年五四青年开创的 “走向社会,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我们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相结合、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贯方针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是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的“四个统一”的具体行动,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必由之路。
我们通过大学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这是我参加“三下乡”活动的目的之一.
抓住有利时机参与各种形式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对于引导我们按照江泽民同志得出的“四个统一”的要求,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努力缩短成长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距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见世面,长才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了解国情。我们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成长在邓小平理论不断发展的年代,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单从课堂上是难以得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农村,了解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的现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实践中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深化对改革开放的理解。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体察民情。淳厚民情和朴素民风中的情感滋养,难以尽得于书
本;贫困母亲脸上的愁容和失学儿童眼中的渴望所激发的力量,难以取之于校园。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坚实的土地,贴近农民的心,才会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才会真正把成长的根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增长才干。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历来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实践以充分证明,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五篇:三下乡微感悟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微感悟
一直以为信息技术和民主政治是绝对分开的两个独立内容,它们之间没有也不会有任何关系,直到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才真正意识,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社会生产方式,改善人类生活,还能更深入的推进民主进程的建设。
正如此次社会实践我所接触到的“阳关信访系统”,首先它是一个由网络工程师编写计算机软件系统,能够实现日常软件系统相似的功能。同时,他又是一个信访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群众能通过最简单的方式向政府反应自己的问题,而政府也能通过这一平台深入到群众中去,真正了解群众需要什么,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所以,技术与政治,只要找到一个结合点,民主政治进程就会像蒸汽机推动工业发展一样迅速,政府服务群众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社会将更加民主和谐。
计科 王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