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问题官员“神奇复出”
中 公 教 育·厦 门 分 校
2013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问题官员“神奇复出” 在官员问责制推进过程中,无论是问责还是复出,都应当增强其公开性和透明度,尤其是要落实好问题官员复出的公示制度:一方面,要详细解释清楚新职位与复出官员的对应性与选择性;另一方面,还要为舆论监督创设绿色通道,以便更好地监督“问题官员”的复出之路
在近日召开的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七个一”帮扶对接会上,吴显国以“省委省政府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身份出席会议。而在2008年9月,因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被认定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经中共河北省委决定:免去吴显国的中共石家庄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
近年来,被问责的官员一旦复出,无论职级高低、是否异地,都会引起舆论的质疑。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得重新任与其原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
一个官员被问责后,还能不能复出?这是个颇受争议的话题。尽管“问题官员”复出会有损问责的威严,但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能改过自新,重新出来工作也无可厚非。社会公众对问题官员复出大多包含着质疑,正如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成言教授所
说:“目前很多官员都是悄然复出,对公众欠缺一个应有的说明。因此,往往令公众对之前的问责产生质疑。”这些官员的复出是媒体向社会公布的,反而引起了群众的反感。
事实上,公众不满和质疑有时不在程序,而在于复出的官员并没有承担应有的社会和政治代价。诚然,被问责的官员可能并不是直接责任人,且不少“问题官员”在执政能力上确有过人之处,因此,举贤不避“过”、用人用其长也可以理解。但问题在于,轰轰烈烈的问责要具有震慑意义,必须以事实说明其严肃性与惩戒性,即便是复出,也要让群众心服口服。“问题官员”不管问题大小,复出时也应当照顾
到公众的情绪,将复出的前因后果交代得清清楚楚,做到“进退有据”。这既是对公权力负责,也是对公民知情与监督权利的尊重。现在的问题是,在围绕对“问题官员”问责与复出,官民之间并未形成共识,反而出现了一道道的裂痕,每一次“带病”复出,就多了一道印痕。许多“问题官员”的复出,官方都没有主动公布消息,都是被媒体追问后“承认”。尤其是当问责面临拷问,连复出也沦为病态问责“背书”,那么,在立法初衷和道理上都无可辩驳的官员复出程序制度设计显然不能操之过急。在官员复出程序还未成为生效的法律文本之前,如何保证问责的效力和力度就显得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只有无可辩驳的问责,才可能有无可指责的复出;只有无可挑剔的复出,才能有真正取信于民的官员问责制。
每一名官员所承担的责任,本身就有大小、时限、轻重之分,一个官员因为被问责,就彻底终结其政治生命,未免过于绝对化。单从官员问责制的完整性来看,一个完整的处分当然离不开必要的解除程序。这个程序既包括“问题官员”接受问责的时限,更包括问题官员复出的情况说明。公众对官员复出的质疑,除了包括时间上的疑问,更多的还是为什么非要“官复此职”不可?如何考评复出后官员的新政绩?如果这些细节问题不能公之于众,就算是问责时间明确无误,还是不能抹去公众心头的疑云。
近年来,由于缺乏合理的制度支撑,不少因公共事件被问责的官员,很快异地为官或换个岗位当官甚至升官,他们的神奇复出无疑损害了官员问责制的公信力。其实,在官员问责制推进过程中,无论是问责还是复出,都应当增强其公开性和透明度,尤其是要落实好问题官员复出的公示制度:一方面,要详细解释清楚新职位与复出官员的对应性与选择性;另一方面,还要为舆论监督创设绿色通道,以便更好
地监督“问题官员”的复出之路。可以说,官员复出程序一旦法制化、规范化,以往云山雾罩的官员复出现象或许将不再重现。
第二篇:官员复出那点事(推荐)
锐评:官员复出的那点事
一、王勇平走了——权力裸奔的德行
铁道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王勇平不再担任铁道部新闻发言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职务,并强调说,“这不是免职或被停职,而是正常的职务变动”
而今天据铁道部相关人士透露,原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将赴波兰华沙担任铁路合作组织中方委员。
明眼人都能看的出来,王勇平的职务变动跟他那天新闻发布会上的表现有关,他一变动事故相关官员就不需变动了,所以难免博得上头的感激之情,强调“这不是免职或被停职“,老王的面子挂得住不说,仅隔一天,就待遇不减平级调到国外安度晚年去了。
如果王勇平算温柔免职然后公开复出,那么以下诸多官员的“过山车”经历就来得硬邦邦的,直下直上,下的时候好像罪大恶极恨不得拉出去游街示众,复出时又神出鬼没千万不能让群众知道,不得不感叹生在神奇国度。
二、最快纪录只有三天——处分官员复出,挨个数
处分官员复出,这么多年来就像一道奇异的风景,横贯在神州大地,耀眼夺目。首先是“正常”复出的。2004年,安徽阜阳发生“大头娃娃奶粉事件”。一年后,被问责的原阜阳市市长刘庆强调任安徽省环保局担任局长,被撤职的原工商副局长杨伟调任另一个地级市工商局担任副局长,被责令辞职的卫生局副局长丁丽玲重新被任命为该局副局长;
2006年“彭水诗案” 曝光,事发地原县委书记蓝庆华12月被免职,两个月后,被任命为重庆市统计局副局长;
2007年,因“黑砖窑事件”被撤职的临汾市洪洞县原副县长王振俊,早已复出并长期担任该县县长助理一职,知情人士称,被撤职后没过几天,王振俊便以县长助理身份进行工作。同样被撤职的原临汾市尧都区副区长段春霞,又重新当上了尧都区区长助理;
2008年10月因胶济铁路超速事故被免职的原济南铁路局局长耿志修,近日以铁道部安全总监的身份参加公务活动;
2009年2月5日,闹了近一年的“警察进京拘传记者”事件当事人,被网民称为“史上最牛县委书记”的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委书记张志国引咎辞职。9个月之后履新,职务是沈(阳)铁(岭)城际轨道(轻轨)交通工程办公室副总指挥;
2009年10月,广州海事法院院长罗国华因出国“豪华游”被免职,但仅两个月后,2009年12月30日,他又被任命为广东省政协副秘书长;
2010年7月因“6.21”矿难事故受到降级处分并被停职的平顶山市委原副书记、原市长李恩东4各月后已出任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级别与平顶山市长相同,为正厅级。和上述几位相比,简阳市长段成武就有点倒霉了,本来已经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并被免去市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调离市长岗位。一周后,8月24日,又被任命为资阳市财政局局长,财神爷啊。可惜好景不长,经媒体曝光后,又被“问责到底”,“归去来兮”,整了个“二进宫”。
这一位呢,边受处分边复出。2009年3月,河北省纪委决定给予该省农业厅原厅长刘大群记过的行政处分,早在去年11月,涉及“三鹿事件”的刘大群就已从河北农业厅调任邢台市担任市委副书记,并在今年1月当选邢台市市长。
当然这里面少不了被称为“雷语第一人”的郑州规划局副局长逯军,仅过半年就恢复工作,还在原单位,分管后勤,职务不变。
这一位创造了官员复出的最快纪录,从免职到新上任仅仅隔了三天,三天啊,估计可以上吉尼斯。2009年8月,因两年不交停车费、并辱骂殴打负责物管的老人,四川泸州马潭区原交通局长谢林8月5日被免职,8月7日,到泸州市经济开发区管理中心报到;10日,谢正式任职,职务是办公室副主任。
看看,就这么牛。
三、倒霉的逯军——悄悄地复出,声张地不要
经典老片《地雷战》里面有句台词:“悄悄地进村,打枪地不要。”套用在受处分官员复出一事,就是“悄悄地复出,声张地不要”。
这么多处分官员复出,基本上都是读者或网友“偶然发现”:或是看当地报纸、电视的有关报道,或是浏览政府机关网站,有所发现,再较真比对一下,才发现其中奥妙。比如那个“替党说话”的逯军的复出被发现,就源自一个“误会”:2010年12月29日《河南日报》刊登一份公告,河南煤炭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法定代表人由龙建业变更为逯军。媒体由此怀疑逯军复出。不过河南煤炭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回应称此逯军非彼逯军。
随后,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郑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亮,张亮证实此逯军确非彼逯军,郑州市规划局的逯军已于2010年3月份就恢复工作。这时,公众才知道逯军已复职。从被调查到复出,间隔9个月时间。
该着逯军倒霉,谁让还有一个同名同姓的逯军呢。
当记者问被处理的官员复出为何不公开信息时,张亮的回答是“也没有记者问起这个事啊。”
你看,不是我们不说,是你们不问,这可怪不得我们啊。
按《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中分别规定,对考察对象要发布干部考察预告,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前公示制度;引咎辞职和受到责令辞职、免职处理的,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两年内不得提拔;受到降职处理的,两年内不得提拔。
国家颁布的条例、办法等掷地有声,被免、停的干部们如此轻而易举得以复职或提拔,这不是在视国家政策法规于无所谓吗?这不是跟国人在玩儿戏“过家家”吗?大概每一个国人都能想象地到这其中的“奥妙”,政府的公信力何在?
四、有如判死缓一样的免职——葫芦搅茄子
如果有人问我,免职和撤职有什么区别啊?我还真答不上来。看字面的意思,一个是免去职务,一个是撤销职务,感觉差不多吧。
在对失职官员的处理上,也有这种疑惑,有时叫免职,有时候叫撤职。
查了一下,《中国共产党党员纪律处分条例》规定了五种处分形式: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规定了六种处分形式: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免职”都不在其中,所以不论是从党纪还是政纪来看,“免职”实际上等于“免于处分”。
2009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补上了”免职“这个空缺,第二章第七条规定,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的方式中包括“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
第二章第十条则规定了被问责的官员可在什么情况下复出:“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
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对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以及本人一贯表现、特长等情况,由党委(党组)、政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酌情安排适当岗位或者相应工作任务”。
2010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又印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责任追究办法》),规定:“引咎辞职和受到责令辞职、免职处理的,两年内不得提拔”,指向的仍然是“问题官员复出快”这一现象。
看来,上头已经意识到“免职”和“撤职”的区别了,以后再想玩文字游戏,打马虎眼,可要小心了。
五、单骑救主——受了委屈的“车”
手下关键时候保了上级,事后怎能不投桃报李。
在一般老百姓看来,这些受到党纪国法处分的官员,好像特别受领导的宠爱,哪怕拿下来就几天,也心疼够呛,恐怕把这些宝贝憋坏了,赶紧给找个地方。
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是这样的官员水平特别高,这样的官员太珍稀,这类人才太优秀,离开他们官场就停业了,地球就不转了,恐怕还没到这个地步。虽然官员们喝酒斤八不醉,跳舞啥步都会,麻将一宿不累,泡妞几个没事,但也没有达到世界稀少,全球唯一,如中国熊猫、美国秃鹰那样;亦或是怕没人去干,官员太少?这就更不可能了。现在中国最热的行当就是当官,君不见,就是一个掏大粪的官,都是好几十的大学生来争一个。
其实,说白了,这些受处分的官员,就是来“顶缸”、“背黑锅”的,用个术语叫“舍车保帅”,他们就是那个“车”。
你想,某个地方,桥塌了,矿漏了,楼倒了,水淹了,火烧了,人死了,总要有人出来承担责任吧,总不能把大家都放倒吧。这时,一些与事故有些关联的官员(一般不是主要官员,或不是最主要官员),就得挺身而出,充当“替罪羊”,换的大家平安无事。那么,一旦事情过去了,风平浪静了,网民媒体不再紧盯了,就得赶紧让这个“顶罪”之人官复原职,不能让其吃亏,还欠着人情呢,心里有愧啊。
如果说当初停职、免职是迫于舆论压力、是为了平息民愤的需要,那么**过去后,官员换个马甲纷纷复职或调职,又是出于什么目的呢?又或者说,一边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对群众负责,要严肃处理“不当言论者”,一边坐等事态平息后,继续粉墨登场,唱着双簧,瞒天过海、暗度陈仓,到底是出于地方发展的需要还是糊弄群众的需要呢?
六、官场特色淘汰机制——免职任职莫儿戏
官场特色淘汰机制决定了同一系官官相护才能在险恶的派系斗争中生存。
每每有问题官员悄悄的“复出”,每每刺激公众的神经,考验公众的容忍底线。公众如何理解政府公共治理的决心?这样的问责又怎能以儆效尤,警示他人?官员职务的叫停、罢免以及恢复,理应有明确的依据和严谨的程序,而决不能“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倘若某个领导一拍脑袋、一句话、一挥大笔,就能轻易决定下级干部的升降去留,那这样的人事变化是不是太儿戏了呢?
当然,也不是说问责官员不能任职,但任职也应该履行最起码的程序,听听民意,而不是掩耳盗铃、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
不肯对不负责任的“坏官”下手,老百姓不高兴,长此以往,积成民怨,对公务员的体制、对政府的管理和国家的健康发展,都是十分危险的。
七、骨感的现实——阳光是最有效的杀毒剂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官员复出制度设计上,要健全和完善“警察巡逻式监督”和“消防员救火式监督”,并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首先,健全“警察巡逻式监督”,即官员复出的事前监督、过程监督和事后监督要连成一体,降低权力异化运作的道德风险。其次,强化“消防员救火式监督”,对出现问题的复出事件要严查、深挖、重办、严惩,保证其告诫、警醒的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缺少监督制度,而是缺少对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专家认为,在官员复出问题上,要强化监督执行力,及时向社会反馈监督结果,对出现违规选拔、任用、复出的现象予以制止、纠正,实现用人制度的法治化。否则,再好的制度也会形同虚设。阳光是最有效的杀毒剂,任何细菌,只要暴露在阳光下,就会一命呜呼。在官员复出设计上,只有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呢,才能减少目前不正常的现象,舍此别无他法。但,再锋利的刀刃,能削到自己的刀把吗?
黑皮四卦批注:
8月19日新浪论坛首页锐头条推荐2011-08-20 19:27:25
第三篇: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问题官员不能搞“神奇复出”
吉林延边华图教育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问题官员不能搞“神奇复出”
在官员问责制推进过程中,无论是问责还是复出,都应当增强其公开性和透明度,尤其是要落实好问题官员复出的公示制度:一方面,要详细解释清楚新职位与复出官员的对应性与选择性;另一方面,还要为舆论监督创设绿色通道,以便更好地监督“问题官员”的复出之路
在近日召开的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七个一”帮扶对接会上,吴显国以“省委省政府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身份出席会议。而在2008年9月,因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被认定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经中共河北省委决定:免去吴显国的中共石家庄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1月21日《南方都市报》)。
近年来,被问责的官员一旦复出,无论职级高低、是否异地,都会引起舆论的质疑。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得重新任与其原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
一个官员被问责后,还能不能复出?这是个颇受争议的话题。尽管“问题官员”复出会有损问责的威严,但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能改过自新,重新出来工作也无可厚非。社会公众对问题官员复出大多包含着质疑,正如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成言教授所说:“目前很多官员都是悄然复出,对公众欠缺一个应有的说明。因此,往往令公众对之前的问责产生质疑。”这些官员的复出是媒体向社会公布的,反而引起了群众的反感。
事实上,公众不满和质疑有时不在程序,而在于复出的官员并没有承担应有的社会和政治代价。诚然,被问责的官员可能并不是直接责任人,且不少“问题官员”在执政能力上确有过人之处,因此,举贤不避“过”、用人用其长也可以理解。但问题在于,轰轰烈烈的问责要具有震慑意义,必须以事实说明其严肃性与惩戒性,即便是复出,也要让群众心服口服。“问题官员”不管问题大小,复出时也应当照顾到公众的情绪,将复出的前因后果交代得清清楚楚,做到“进退有据”。这既是对公权力负责,也是对公民知情与监督权利的尊重。
现在的问题是,在围绕对“问题官员”问责与复出,官民之间并未形成共识,反而出现了一道道的裂痕,每一次“带病”复出,就多了一道印痕。许多“问题官员”的复出,官方都没有主动公布消息,都是被媒体追问后“承认”。尤其是当问责面临拷问,连复出也沦为病态问责“背书”,那么,在立法初衷和道理上都无可辩驳的官员复出程序制度设计显然不能操之过急。在官员复出程序还未成为生效的法律文本之前,如何保证问责的效力和力度就显得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只有无可辩驳的问责,才可能有无可指责的复出;只有无可挑剔的复出,才能有真正取信于民的官员问责制。
每一名官员所承担的责任,本身就有大小、时限、轻重之分,一个官员因为被问责,就彻底终结其政治生命,未免过于绝对化。单从官员问责制的完整性来看,一个完整的处分当然离不开必要的解除程序。这个程序既包括“问题官员”接受问责的时限,更包括问题官员复出的情况说明。公众对官员复出的质疑,除了包括时间上的疑问,更多的还是为什么非要“官复此职”不可?如何考评复出后官员的新政绩?如果这些细节问题不能公之于众,就算是问责时间明确无误,还是不能抹去公众心头的疑云。
近年来,由于缺乏合理的制度支撑,不少因公共事件被问责的官员,很快异地为官或换个岗位当官甚至升官,他们的神奇复出无疑损害了官员问责制的公信力。其实,在官员问责制推进过程中,无论是问责还是复出,都应当增强其公开性和透明度,尤其是要落实好问题官员复出的公示制度:一方面,要详细解释清楚新职位与复出官员的对应性与选择性;另一方面,还要为舆论监督创设绿色通道,以便更好地监督“问题官员”的复出之路。可以说,官员复出程序一吉林延边华图教育
吉林延边华图教育
旦法制化、规范化,以往云山雾罩的官员复出现象或许将不再重现。
吉林延边华图教育
第四篇: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问题:健康中国战略
yn.offcn.com
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问题:健康中国战略
2018国家公务员笔试已经落幕,考生们即将进入下一个重要环节:面试,要想在面试中一举成“公”,必须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云南中公教育专家在此特推出2018国考天天练栏目,本栏目将给大家呈现时下的热点事件和问题,希望考生们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备考之旅日日“高升”!【理论背景】
健康中国,是指2016年8月,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内容,提出“健康中国”的概念,也谈到人们常把健康比作1,事业、家庭、名誉、财富等就是1后面的0,人生圆满全系于1的稳固。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考题预测】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已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发布,建设健康中国至此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位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实现“健康梦”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根基。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yn.offcn.com
健康本身就是生产力。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表明决策层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保障国民健康不仅是增加群众改革获得感的重要途径,更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紧密互动。对健康的投入有着实实在在的回报,其中最重要的产出就是国民健康生命年的延长,以及疾病负担的降低。同时,促进健康还会使与大健康相关的产业进入蓬勃发展期,成为未来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实施国民健康战略不仅会带动药品与医疗器械的生产研发企业、医疗服务业、健康保险业、养老产业及互联网医疗等行业的兴起,也在涉及环保、食品安全等与健康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孕育了新的市场机会。
法律法规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社会关注不够、政府监管不到位,以及缺乏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等,都会成为健康促进策略和措施难以落实到位的原因。健康中国成为国家战略后,政府卫生投入和医疗保障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这要求我们首先,健康优先。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国情,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其次,改革创新。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除利益固化藩篱,清除体制机制障碍,发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再次,科学发展。把握健康领域发展规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转变服务模式,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健康服务从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转变到质量效益提升的绿色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yn.offcn.com
集约式发展,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提升健康服务水平。
最后,公平公正。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异,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
更多国家公务员考试信息关注云南中公教育信息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第五篇:面试热点问题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应当注意在生产、流通、消费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耗费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意味着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少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措施有:在生产、再生产、消费领域,通过健全机制、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宣传教育等手段,动员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减少的资源消耗支撑全社会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节约有两层含义:一是杜绝浪费,二是在生产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的、甚至更多的财富。资源节约型社会要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前提,没有这个前提,虽然资源节约了,但却不是发展的社会。
是由我国的国内国情决定的,是我们国家人均资源过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更重要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需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保证。
一、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二、加大调控和监管力度,杜绝重复建设等浪费现象。
三、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经济发展方式。
四、大力扶持环保企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五、还应加大科技投入,以科技进步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六、完善法律法规,创新资源利用和管理机制。
小悦悦事件的启示
折射出的问题:一是事件中路人的冷漠凸显了社会的道德大滑坡;二是法律方面的缺失和道德的无约束性致使我们遭遇今天的困境;三是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导向,金钱至上思想导致人性的扭曲;四是很多人只是发牢骚、抱怨,不能成为真正的参与改良的行动者;五是对弱者的照顾不到位,监护人疏忽大意。
反思与对策:
一、法律方面完善(目前正在研究出台见死不救入罪等相关法律)
二、制度建设,建立救助机制,针对类似事件有设立专门资金,优先提供救治。
三、加强对逃逸人的惩处力度,加大违反成本。
四、积极弘扬传统道德,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