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宁波市北仑区统筹城乡团建试点工作总结
宁波市北仑区统筹城乡团建试点工作总结
一、统筹城乡基层组织设置方式
根据北仑全面推进全域城市化的实际,北仑团区委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以系统化为核心的区域化团建新模式,并在全区有针对性地选择了10余个各具代表性的社区(片区),鼓励基层大胆创新传统的组织设置方式,打破人为限制,实现组织扁平化、资源整合化、工作协同化。
在团的基层组织设置方式上,将符合条件的社区(片区)团支部全部升格为团总支或团委,在社区(片区)内发挥枢纽作用;设立综合团支部,实现对没有单独建立团组织的团员的覆盖;组建社区共青团共建组织,采取轮流坐庄、联合结盟等形式,实现不同类型、不同层级、不同行业团组织之间的协作共赢。
在新的团基层组织格局下,区域覆盖程度发生了新变化,表现为:通过成立社区(片区)综合团支部,实现了对社区(片区)那些没有单建团组织的企事业单位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通过成立社区(片区)共青团共建组织,实现了对社区(片区)几乎全部各级各类团组织的有效覆盖。
在“两新”组织团建方面,目前全区共建成215家,占符合建团条件的“两新”组织总数的75%左右。针对部分外资企业因意识形态问题暂时无法建团的实际,因地制宜地探索青年工作联络人模式,目前已覆盖60余家外资企业,三星、台塑等大企业也初步实现了青年工作的
1柔性覆盖和实质影响。
二、统筹城乡基层团的组织格局
在乡镇、街道团委班子调整和增配方面,全区6个街道、3个乡镇已全部完成了组织格局创新试点工作,通过比较广泛地民主推荐,结合乡镇团代会召开,增配了副书记、委员,委员总数一般为7—9人;总体来看,增配的副书记或委员均为辖区内重点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团组织负责人,基本上采取民主推选的方式产生,具有比较强的代表性,而且增配的书记、委员都有比较明确具体的分工,较好地激发了编制外副书记、委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统筹团内基层民主建设
在推进团内基层民主建设方面,积极推行以海推直选、公开竞聘等为主要形式的基层民主建设模式,特别是在社区和众多非公有制企业中,探索实行“民主选人、民主议事、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新型团内民主模式,宁波钢铁、龙星物流、怡人玩具、天亚服装等单位开展了团工作负责人公开竞聘、招考和海推直选,极大地激发了普通团员青年参与团组织建设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2010年开始,新组建的基层团组织中,除少数条件不符合的以外,90%以上的都采取了海推直选或者公开竞聘的方式民主产生团的领导班子。
四、统筹团的队伍建设
在团的队伍建设方面,通过专题业务培训、以会代训、以考促学等各类方式,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区团干部的培训,启动团干部读书计划,在建设学习型团组织、培养学习型团干部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2010年来累计培训团干部1200余人次。积极整合农村、社区年轻党员、大学生社会工作者、青年自组织负责人、青年志愿者等活跃群体,配齐配强基层团干部队伍,全区70%以上的大学生社会工作者基本兼任所在村、社区的团组织负责人。
五、统筹城乡基层团建工作整体推进面临的困境
统筹城乡基层团建工作整体推进面临的主要困难有:一是少部分基层单位党政负责人对于团的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于推行基层团建的民主化、现代化理解不深,领导力度不够强;二是基层所能依靠和掌握的资源相对有限,工作经费紧张,活动场地有限,负责人兼职较多、精力无法保证;三是基层面临的压力较大,“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疲于应付较多,缺乏理论指导和创新精神。四是队伍不够稳定,基层团干部的流动性较大,对工作的延续性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基层普遍希望上级团组织能进一步加强对基层的指导帮助,从政策上、体制上给予基层更多的倾斜,争取更多的资源。
六、统筹城乡基层团建的下一步工作设想和打算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团干部的培训指导,通过组织各种形式、各个类别的培训、座谈、经验交流,经常下基层调研等,让广大基层团干部更好地理解开展统筹城乡基层团建的重要性、必要性,学习先进经验、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层的资源倾斜,帮助基层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等支持,帮助基层解决困扰基层团建发展的瓶颈问题。
第二篇:团委团支部统筹城乡团建工作总结[推荐]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四中全会和团十六届二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更好的发挥共青团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昌平团区委自2009年6月起,坚持以城乡团组织牵手共建为主抓手,以组织建设、团员管理、活动开展、创业发展、困难帮扶五个方面的一体化建设为切入点,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团组织建设,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推进的基层团建新格局。
一、指导思想
以邓**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践行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昌平区委、区政府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打造商务花园城市的战略部署,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统筹谋划城乡团组织建设,加强基层,夯实基础,发挥共青团服务昌平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突击队和先锋队作用。
二、坚持原则
坚持党建带团建原则。团建工作,必须紧紧依靠党的领导,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自觉把团的建设与党的建设紧密结合。
坚持突出重点原则。农村团建和社区团建是构建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团组织体系的关键环节,要作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重点领域,抓实抓好。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坚持城乡协作原则。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各级各类团的组织都是责任主体,团区委承担牵引、协调和管理的职责,各基层团组织要积极参与,通力协作,形成合力。
坚持试点先行原则。构建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团组织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坚持试点先行,重点突破,解剖麻雀,创造经验,以点带面,有序推进。
三、抓好试点领域的团建工作
(一)创新团建工作理念,以一体化思路谋划城乡基层团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基层团建工作遇到了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主要表现在:城市各种团建资源相对充裕,而农村团建资源短缺;团员流动频繁,需求多元化明显,传统的“单位建团”模式和团员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农村空心化”现象更加突出,团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下降。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抓住昌平区被确定为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的有利机遇,昌平团区委于2009年6月起开展了统筹城乡团建工作专题调研,提出用统筹城乡一体化的理念来谋划城乡团建工作,即: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以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更好服务青年成长成才需求为目标,以城乡团组织牵手共建为主抓手,以探索建立“五个一体化”模式为切入点,努力构建统筹城乡的团建工作新格局。
(二)探索建立“五个一体化”新模式,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团建工作
一是组织建设一体化,探索建立覆盖城乡的团组织网络体系。针对当前城乡二元分治的客观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一方面掌握青少年动态及需求,一方面联络整合社会各界青少年服务机构,两头(青年、各类服务青年组织)强、中间(各级团组织)精的组织工作结构,以此理念为指导,团区委积极探索新的组织设置方式,努力实现团建工作的动态延伸和全面覆盖。重点探索了三种模式:一是以企带村、村企联建模式。主要是依托大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以企业团组织为龙头,整合周边村的团建资源,实现以企带村、村企联建、共建双赢。
二是团员管理一体化,促进城乡团员共管。一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团员管理机制。年初,昌平团区委启动开展了团员青年现状调研工作,发动各级团组织对辖区内的团员青年的现状,特别是团组织隶属状况、需求情况进行调研,着手建立团员青年需求情况动态数()据库,将每位青年情况录入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团员教育机制。充分利用青年就业创业培训基地、青檬夜校等资源,通过集中培训、座谈等形式,切实加强对团员的教育培训。
三是活动开展一体化,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一是积极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实践教育活动。选取工作基础较好的镇、街带动相对工作落后的单位,活动联谊、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二是积极开展 “三下乡”活动,努力扩大城乡青年交流。把城市的先进理念、先进文化、科技知识带到农村;三是积极开展乡村青年文化活动,丰富农村青年业余文化生活。团区委每年春节前夕举办 “乡村青年文化节”,不断满足农村青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将团内各类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各类评比、表彰向基层和农村延伸。
四是创业发展一体化,服务城乡青年就业创业需求。针对当前较为严峻的经济形势,积极统筹全市城乡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一是建立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面向青年提供见习岗位,为城乡青年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努力建设“昌平区创业促进网”,为城乡青年打造了一个创业就业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三是建立了北京青年创业示范园,配合区委区政府制定青年创业扶持计划,为城乡创业青年提供优惠扶持;四开办了昌平区青檬夜校,开展创业就业培训,帮助城乡青年解决在创业中遇到的难题。
五是困难帮扶一体化,服务城乡弱势青年成长成才。一是针对社会闲散青少年,开展各类帮扶活动。深入推进“昌平区青年维权岗”等工作。二是针对城乡贫困大学生,大力实施希望工程行动。
(三)健全完善机制,确保统筹城乡团建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组织保障。成立了统筹城乡团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统筹城乡团建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把统筹城乡团组织建设纳入了全年重点工作,加大考核奖惩力度。
二是人力保障。切实加强对各级团干部教育培训,积极组织团干部参加上级各类培训。今年5月份,昌平团区委举办全区新任职团干部培训班,对全区各乡镇及区直单位团组织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使乡镇团委书记能及时了解上级的政策和工作部署,促进工作开展。
三是激励机制。面向城乡青年开展各类评先树优活动,加大对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模范青年群体和个人的选树力度,起到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四、打造一批符合城乡一体化要求的共青团品牌
1、巩固老品牌。不断巩固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希望工程、保护母亲河、青年文化节等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共青团工作品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改厕品牌。要适应形势变化,赋予老品牌新的工作内涵,提高共青团服务青年、服务社会的影响力。
2、积极培育新品牌。积极培育青春建功新农村行动、青年创业创新行动、关爱留守未成年人、青年农民工培训和就业等新的工作品牌。
第三篇:陆昊同志关于统筹城乡统筹团建试点的讲话
陆昊同志在统筹城乡、青年自组织和互联网
团建试点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今天的研讨会是一个思想交流、碰撞的会议,目的就是要分析矛盾,破解难题。我先谈几点看法,具体工作由军科同志进行部署。
一、充分认识和把握团建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
1.试点工作是更好地履行团的根本职责的必然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青团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挑战,全团上下一定要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党的青年群众工作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团建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团建试点不是为试点而试点,从根本上讲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履行共青团的根本职责的必然要求。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共青团要履行好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工作职能,首先就要做到广泛联系青年,这是我们的一项基础任务,也是开展全部工作的重要前提。这一点在重大考验面前就会表现得极其清楚,比如当遇到重大事件时,我们不难想象,团组织能联系到的青年或青年自组织是什么表现?没有联系到的又是什么表现?所以联系青年实际上是我们这个组织首要的任务。要做到有效联系青年就必须与团的组织化载体紧密结合起来。历史经验表明,组织化载体不进行创新,共青团就不可能更广泛地联系青年,也就无法完成党交给我们的任务。对此,广大团干部和各级团组织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联系青年必须坚持广泛地联系普通青年,决不能只搞高端化,只有加强对广大普通青年的联系,才能从根本上体现党对我们的工作要求,体现团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境界。当前,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确实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要树立起为事业、为信仰而工作的决心。
2.试点工作是适应青年群体分布、聚集、沟通、联络方式新变化的必然要求
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认为基层团建工作难就难在没青年。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成立。村里没青年,中心镇没青年吗?城市里没青年吗?实际上不是没青年了,而是青年群体的聚集方式、分布方式发生了变化。共青团的组织工作格局要服从于总体工作目标,为了实现有效联系广大青年的工作目标,各级团组织就必须要适应青年群体的新变化,通过开展试点工作积极探索能够有效联系最广大青年的新型组织化载体。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对试点工作要有正确的认识,试点是一项创新工作,不是一种荣誉,在这个过程中会暴露出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也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失败,但我们一定要从把握团的根本职责出发,扎实做好工作,绝对不能走过场,使试点工作流于形式。团的工作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与党的事业息息相关,因此,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充分认识和把握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实际行动推动工作的发展。
二、试点工作要体现凝聚全团智慧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认识
团的十六大后,团中央书记处对许多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集中全团智慧,对共青团面临的重大挑战、共青团吸引和凝聚青年的基本路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应注意和把握的原则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形成了许多重要成果。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体现到试点工作中。
要善于借助党建工作近年来在基层形成的新格局和新成果,比如在统筹城乡党建方面,很多地方的党组织都探索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团建试点工作必须要积极争取党建带动,注意在工作空间、工作内容上尽量与党建格局相融合。各级团组织要从做好党的群众工作的角度,积极向党委分管领导汇报团建试点工作情况,争取同级党组织的支持。
要善于通过对青年重要需求的把握,实现对青年的吸引和凝聚。比如,人为什么要加入组织?在与欧洲政治家进行交流时,我曾经提出一个问题,不同政党的政治主张之间差别不大,青年为什么要加入某个政党的青年组织,而不是别的政党的青年组织?说到底是这个组织具有一些独特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什么呢?青年人为什么要加入一个组织呢?能得到什么呢?欧洲青年问题专家最终回答我们的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适应未来职业生涯所需要的一些社会化技能的培养。在座的团干部也一样,很多人从中学就开始做学生工作和团的工作,许多社会化技能,包括沟通、交流、表达、组织、协调甚至妥协的能力,就是在这些具体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我们吸收了这一点,归纳总结出共青团吸引凝聚青年的五条路径。
要善于借助情感力量开展工作。做好共青团组织工作除了运用社会化动员手段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抓住人类的情感力量,特别是对亲人、对家乡的伟大的情感力量。情感是思想的一部分,没有情感力量,缺乏对情感的认识和把握,思想工作不可能做好。
试点工作千头万绪,具体工作中应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以原则性为前提;二是要善于把复杂问题拆分成具体问题。我希望各试点单位的负责同志在试点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工作方法,善于将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三、试点工作要善于抓住最本质性工作要求
试点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探索解决在青年群体中的组织载体问题。因此,一定要抓住最本质的工作要求。具体到新领域三类试点而言,核心目标就是能不能在统筹城乡范畴的青年人中建立团组织,能不能在网络上探索出团的组织建设方式,能不能在自组织中探索出团的组织建设方式,其他问题都要围绕和服从于这个根本目标。
1.关于统筹城乡团建试点
统筹城乡团建试点工作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我考虑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第一,青年在合理范围内的流动性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思想、资源、方法、路径,可以作为统筹城乡团建的依托载体,但必须要注意将统筹城乡发展问题与统筹城乡团建问题区分开来,不能简单地将两者混为一谈。统筹城乡团建,实际上是为了解决青年在合理范围内的流动带来的问题。这里面,第一是合理范围,统筹城乡团建是在一定区域内或具有一定的人员流动关联度的地方之间进行的;第二是流动性,具体地讲,就是大量农村青年从村里流动到中心镇、县城、大城市,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我们的团建试点工作中心任务就是要解决这些合理范围内的流动后的组织载体问题。
第二,把握好青年流动性的规律,把握好这种流动性是靠什么规律实现的。青年群体的流动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比如说从职业分布上,北京的搬家公司很多从业人员是四川籍,从事保姆行业的很多是安徽籍,建筑业中的农民工很多是河南籍。要挖掘出流动性的规律,就必须要深入流动青年之中,与流动青年进行深入沟通,关注他们的实际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真正做到深入普通青年,联系普通青年。
第三,在流动性规律中挖掘具有一致性的因素和载体。比如说,同乡会就是流动过程中一致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我们要注意在流动过程当中挖掘类似的一致性因素和载体,将这些一致性因素和团的组织载体有机结合。
第四,在流动性规律中要特别注意借助和发挥亲情、情感的力量。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人与人之间有些最根本的东西如情感、信任、友谊等不能丢,我们既要特别强调真理本身的魅力,又要注意情感、信任、友谊在真理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不能把政治说得太抽象,总是说一些抽象的大话、空话的干部,最终只能成为小官僚,在群众那里不会有真正的影响力。在贵州调研的时候,我和一个城乡结合部的村团支部书记说,可以尝试将村里发生的重要的事儿用手机短信的方式给本村外出务工青年发过去,虽然这些事情很小,但是一定会引起他们的兴趣,这就是亲情、情感的天然力量。
第五,找到合适的工作、生活或产业载体,把流动的一致性因素和这个载体相结合,然后再叠加上团组织的工作职能。团组织不能只是一个抽象的组织,必须要在城乡统筹过程中依托一个具体的工作载体,或者一个产业专业化的组织载体,只有这样建立起的团组织才有生命力。
关于统筹城乡过程中的流动团员管理问题,决不能抽象地就管理谈管理,要抓住主要矛盾,首先要抓好组织存在,并解决好组织存在与流动的内在一致性,与青年工作、生活或产业载体相结合的问题,以多种方式实现对流动团员的组织覆盖,在此基础上做好联系、服务、管理工作。在这个问题上,大家既要从实际出发,也要解放思想。当前统筹城乡团建中的主要矛盾还是青年流动背景下的组织设臵问题,我们要通过试点工作重点破解这一难题。
2.关于青年自组织团建试点
青年自组织是最典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沟通、交流、聚集和联络的新载体。其中有些是组织载体,有些是松散的联络载体、聚集载体。对于自组织团建试点,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非常鲜明地提出团的根本主张和工作职能。自组织试点工作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自组织对共青团在思想上的认同问题。我们必须要鲜明地强调团组织既有思想性、政治性、先进性的一面,又有群众性的一面。一方面,要向自组织明确表达共青团组织的政治主张是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我们的基本职能是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团组织与青年自组织在主张和职能上并不矛盾。维系共青团组织体系一靠基本信念,二靠组织规则,三靠个人友谊,这同样也适用于处理团组织和普通青年、青年自组织的关系。另一方面,团组织要努力将自身的官僚化、行政化的色彩淡化到最低程度,进一步突出群众组织的特点,通过充分的沟通交流,赢得青年自组织的认可。
第二,要注意对青年自组织的尊重和合理利益诉求的服务。在与青年自组织的沟通中,不能认为我们是执政党的青年组织,就可以靠行政化命令对自组织进行要求,必须要靠对青年自组织的尊重和合理利益诉求的服务来建立与青年自组织的合作关系。
第三,要善于通过联系、沟通建立与青年自组织的情感联系。一个组织的生命力包括信仰、规则和情感,情感因素是组织因素当中的重要力量,团组织在与自组织进行联系、沟通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形成情感联系。
第四,要善于将情感纽带和团的政治主张与工作职能相结合,让青年自组织理解和接受共青团。
第五,要善于挖掘青年自组织对团组织的需求。我们初步总结出两条需求,一是青年自组织可以借助团的公信力开展活动,二是团组织可以通过适当的调度为青年自组织提供一些公共资源。在这方面,我们还要继续深入挖掘。
第六,要善于团结好青年自组织的领头人、核心成员。一般来说,青年自组织都是一两个领头人领导的,其核心成员在组织内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定要善于把这些人团结联络起来。
第七,要有针对性地为青年自组织活动的便利性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建立团组织。要在积极争取党政支持,为自组织开展活动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的基础上,探索在那些政治主张与我们比较一致或者没有政治主张的青年自组织中建立团组织。
关于自组织团建的工作路径问题,关键是三条:第一要注意对自组织的尊重、沟通和联络;第二要敢于在条件成熟的自组织当中建团组织;第三要敢于用建自组织的方式来建团组织。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自组织本身是一种松散的联络载体,不一定非要在其中建立团组织,重点任务是加强沟通联络。此外,还要注意将青年自组织工作与团的组织建设格局结合起来,可以考虑把优秀的青年自组织负责人吸纳进入团的某个组织层级的委员会,甚至选配为基层团组织的副书记。这方面可以大胆尝试,不必有太多顾虑,因为这是组织格局服从我们重要工作目标的要求,也是共青团组织群众性的体现。
3.关于互联网团建试点
互联网团建试点是一个很难的题目,青年在互联网上有着比较频繁的联系、沟通、活动,近年来很多诱发群体性事件的煽动性、蛊惑性言论最早也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的,所以对于互联网这个载体我们绝对不能忽略,必须要通过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团的组织载体在互联网上实现的有效途径,充分依托互联网实现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联络、吸引和凝聚。
第一,要实现团组织在网络上的存在,并通过网络途径有效联系团员青年。至于这种存在是实体的还是虚拟的,除了在网络上有活动,需不需要在网络之外的物理空间上存在和发生活动,这都可以在试点过程中进行探索,今天不要下定论。再比如说,是把这种存在作为一个组织载体还是作为一个组织的联络载体?这也可以探索,也不用下定论。互联网是一种重要的联络手段,现在很多实体团组织依托互联网对组织成员进行联络,团组织的这种网络存在就是一种联络载体。此外,还可以依托互联网建立一个新的团组织,把具有共同兴趣、关注话题的青年群体中的团员联系起来,并通过这些团员联系群体中的其他青年,团组织的这种存在就是一种组织载体。总之,网络团建归根结底要解决一件事,就是在网络上实现团的组织存在,注意力的存在、共同意识的存在、联络方式的存在、物理存在、虚拟存在都可以称为组织存在。在组织实现的基础上,还要善于通过网络来联系青年、联系团员。网络团建面临的一个最根本的挑战是对网络团组织的根本任务、功能的质疑。我们在开展试点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团组织的四项基本职能做好沟通交流工作。团组织具有公信力,可以向某一个层级的政治组织反映网上团员青年的利益诉求,帮助网上的团员青年维护合法权益,这些都是网络团组织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切入点。
第二,要充分挖掘网络性组织的本质性功能。要认真思考网络上为什么会形成组织,网络上形成组织与不形成组织有什么本质区别,团的职能是否能够在网络上实现?只有深入挖掘网络性组织在其成员个体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才能找到网络性共青团组织吸引凝聚青年的重要路径。
第三,允许网络团组织的相对松散、跨地域,这方面不用顾虑太多,这是由网络的特点决定的,也是团组织的群众性的一面。
第四,要善于挖掘网络性组织成员的内在一致性,靠内在一致性建立规模合适的网络团组织,不能简单地为了全覆盖就忽略组织的内在一致性。无论是网络性组织还是自组织,都要深入挖掘其组织成员的共同点,内在一致性是使组织成员经常发生联系、进行聚集的根本原因,无论是兴趣一致性、空间一致性、籍贯一致性,都可以成为建立团组织的出发点和依据。
同志们,统筹城乡、青年自组织、互联网团建试点工作,是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对新挑战而进行的重要探索,在工作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大家要从做好党的青年群众工作的高度认识试点工作的重要性,紧紧围绕在青年群体中实现组织建设载体的根本任务,在实践中注意继续探索、挖掘、提炼新的工作方法。
试点工作最后还是要落实到基层组织建设上,借此机会,我想就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再强调两个问题:
第一,基层的工作一靠制度条件,二靠内容设计,三靠团的干部。关于制度条件,主要靠大家从党政那里争取,这就要求各级团组织尤其是团的各级领导机关认真研究党中央最近一个时期对共青团工作的指示,善于把握党对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来设计和开展工作,否则就无法争取到党政支持。关于工作内容设计,主要靠团的自身,必须要认真研究农村、学校、社区等各种社会组织的根本功能,结合实际设计好团的各项工作内容。关于团的干部,我们认为年轻化固然好,但是也不能唯年龄,特别是对于最基层的团干部不要过分强调年龄,干部年轻有其便于融入青年的一面,但也有对社会生活了解得不够,对思想传播的规律掌握不够的另一面,所以我们在出台政策文件的时候,不要对基层团干部的任职年龄卡得太死。
第二,各级团的领导机关要想尽一切办法把所能调动的资源放到基层,努力为基层团组织和基层工作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基层团组织十分困难,如果没有相应的工作资源和工作条件,就没办法针对青年、自组织的利益诉求提供必要的服务。所以,我们希望团的领导机关要尽可能避免将资源用于开展只有少数人参加的活动,每年只要开展两三个标志性的活动就可以了,要尽量将资源下放给基层。
第四篇: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
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
牵头单位 宁波市委政研室 参与单位
宁波市农办
宁波市计委 宁波市建委 宁波市规划局 宁波市财政局
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务。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城乡联动发展的决策,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已经从一个经济薄弱的商埠小城发展成为国内经济发达、活力强劲的城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完成了轻重工业的结构转换,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实现了由城市化匀速发展时期向加速发展时期转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在总体小康基础上正在向更高水平迈进;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58亿元,人均4700美元,新口径完成财政收入28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882元和7018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5.7:57:37.3,形成了以临港产业、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化步伐加快;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所辖县均进入全国经济百强县,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统筹城乡发展取得的成绩。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子,不断深化城乡体制改革,构建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城乡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稳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及撤县建区、撤镇建街、撤村建居,全市乡镇由149个减少到91个,街道从16个增加到57个,行政村从近5000个减少到3187个,城镇布局和规模更趋合理,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化率达到57%,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5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副中心城、中心镇为主体的城镇梯度发展格局。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公路、水、电、通信等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基本实现了市域1小时交通圈,班车通村率达87%,通等级公路行政村达到85.6%;城镇型新农村建设启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进展顺利,408个村完成村庄整治,40个村成为省、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农村生态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农村劳动力及被征地人员的就业技能培训全面推开;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基本覆盖到城镇各类企业和职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有36.5万人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341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中心镇、小城镇综合改革顺利推进,实行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转,建立“片区综合价”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一批近郊村完成集体经济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造,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三)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挑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对统筹城乡发展既带来难得机遇,又提出了迫切要求,宁波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已有了良好的开端,初步形成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农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以及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城市。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体制和社会加速转型的背景下,“三农”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市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必然选择。全市各级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使命感,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摆上重要位置,加大统筹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四)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以完善城乡总体规划为先导,统筹城乡设施、产业、人口布局;以深化城乡配套改革为动力,统筹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为支撑,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推动城乡融合,促进城乡繁荣,加快形成“体制统一、规划统筹、资源共享、利益共得”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五)总体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初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农村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地区差别明显缩小,为进一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城乡体制基本接轨。基本消除城乡户籍差别,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待遇公平,建立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土地制度和公共财政体制。消除农民就业体制障碍,实现城乡就业管理服务一体化,城乡劳动力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以下。
——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大都市形态和功能进一步完善,农民定居点规划和村庄整治建设全面完成,形成比较合理的市域空间布局和城镇结构体系,实现区域有机联系、人口相对集聚、资源集约利用。城市化率达到65%,农村新社区比例达到50%,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50万人以上。
——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产业互动发展,三次产业相互融合,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实现城乡联动、区域均衡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实现40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5:52.5:44。
——城乡社会发展同步。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形成城乡均衡的基础教育体系、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高标准普及学前教育和12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和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建立完善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疾病预防体系,每千人医生数和床位数分别达到2.5个、4.0张;村文化阵地“六个一”达标率接近100%,建成一批示范性村落文化宫;城乡老年休养、娱乐、教育、康复事业加快发展,残疾人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
——城乡社会保障对接。养老、医疗、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险全面覆盖各类企业与职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普及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参保率达到6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五保户自愿集中供养率100%,基本形成项目齐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标准接近、相互衔接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城乡基础设施联网。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覆盖城乡的“路网”、“电网”、“水网”、“气网”、“信息网”、“生态环保网”基本形成。构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通村公路配套协调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实现村村通等级公路、通公共交通;城乡联网供水率80%以上,基本形成城乡联网供水格局,95%以上农民用上清洁饮用水;天然气管道基本实现中心镇以上联网;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达到60%,宽带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农村;镇区生活污水达标排放率80%,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卫生厕所普及率90%以上;生态型循环经济体系初步建立,各县(市)基本达到生态县建设要求,“生态宁波”基本成形。
——城乡居民利益同享。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居民预期寿命达到78岁,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比重超过15%,恩格尔系数降至0.35以下,基尼系数降至0.40以下,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任务
(六)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把城乡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互补、融合、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编制市域总体规划,以市域总体规划为龙头,修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各功能组团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合理布局居住建设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农田保护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和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完善城镇职能等级体系,形成以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镇为主体,梯次鲜明、功能协调、布局合理的城市发展框架。加强中心城市各区片的沟通协调,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培育中心城市功能,增强中心城市对市域发展的集聚和辐射作用,规划到2010年,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达到200万人以上;加快各副中心城市向中等城市发展,增强其在县(市)域范围的中心功能以及对中心城市的替补功能;深化中心镇综合改革,推进中心镇向小城市发展,充分发挥中心镇在吸纳农村转移人口、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拉开大都市发展框架。市域北部为都市区,南部为生态发展区,以滨海线和国道主干线为城镇发展轴,形成T字型城镇空间结构。把农村居民点纳入统一规划,以县为单位编制县域村庄布点规划,按照规模适度、合理集聚、梯度缩并和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原则,调整村庄布局,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缩减自然村,形成梯次合理的农村居住点布局,构建基础设施共享网络。保护和培育镇村个性,发展一批特色镇、特色村。
(七)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把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起来,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推进产业联动,形成一二三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为方向,大力发展蔬菜、水果、水产、竹笋、茶叶、花卉六大农业优势产业和蔺草、贝母、草食畜禽三大农业特色产业。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方向,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石化、能源、钢铁、造纸、修造船等五大临港型大工业,以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精密仪器仪表、精细化工与生物医药、模具、文具等十大重点优势制造业。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方向,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旅游会展、商贸流通、金融保险、文化传媒等服务产业。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根据区位条件和空间规划,整合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形成北部都市农业区、南部生态农业区、沿海渔业经济区三大农业经济区,建设沿海、沿湾、沿路三大工业产业带,构筑都市商贸科教圈、现代物流圈、生态旅游圈三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圈,高标准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促进城乡产业合理集聚。重视发展城市大工业的延伸配套产业,加快城市服务业向农村的延伸辐射,增强城市对农村的产业带动效应;大力发展各次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产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服务业开发,依托山、海、林、园、果、湖等资源,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联动发展的格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和工业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知识型产业和节约型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城乡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实力。
(八)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动就业容量的扩大,以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动就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为城乡居民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完善的就业服务。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二产业,加强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领域的岗位开发,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从目前的“二、一、三”向“二、三、一”转变,实现50万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本地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比例降低到15%以下,从事第三产业的比例提高到30%以上。完善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市、县、镇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和市场体系,建立动态化管理的劳动力资源和用工信息库,把就业管理工作延伸到农村社区,构建社区、农村与劳动部门、公共职介机构联网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实行信息共享,跨区服务。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登记和失业统计制度,统一就业服务内容与标准,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同等的就业指导。积极鼓励农民进城经商务工,农村劳动力在城镇自主创业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优惠政策,逐步消除户籍壁垒,加强城乡就业者特别是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实行同工、同酬、同保障。
(九)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围绕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完善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所有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均纳入统一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全面覆盖,做到失地必保、急征急保,并随着经济发展稳步提高享受标准;构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通道,鼓励被征地人员依照城镇自谋职业者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按照“低门槛、多层次、广覆盖”的原则,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城镇医疗保险参保面,推进门诊医疗统筹;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面,逐步建立合作医疗小病受惠制度。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缩小城乡低保享受标准差距;发展慈善事业、老年人事业、残疾人事业等社会福利事业,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建立稳定的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到2010年,城乡保障项目基本同有,保障水平逐步接近,基本实现人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
(十)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把推进农村经济增长与推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城市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优生优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加大基础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引导高中段教育向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集聚,农村初中向中心镇集聚,农村小学幼儿教育向乡镇和中心村集聚,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0年,农村中小学基本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所有县(市)区、乡镇成为省教育强县、强镇,在全省率先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继续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普及城乡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公共卫生建设,重点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建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增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健康保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农村环境卫生水平,到2010年,全市50%的镇和40%的村建成省、市卫生镇、村。深入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城乡文化体育设施,把镇乡文化站建成集文化、广电、体育、成教、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普网络队伍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开发和转化,推动全社会科技进步,提高城乡居民的科技素质。繁荣村落文化,挖掘、保护和弘扬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发展农村文化体育队伍,大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和全民健身计划,创建文化特色村、示范户,丰富农村居民文化生活,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到2010年,省市两级“东海文化明珠”乡镇达到95%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总人口的50%以上,市民体质合格率达到85%以上。
(十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把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市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一绕五射”高速公路骨架网络,加快建设甬台温铁路和轨道交通,形成至上海、杭州、金华、温州2小时,市域1小时,都市区30分钟的“213”高速交通圈,全市干线公路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实施乡村康庄道路工程,着力推进农村公路网络化和城乡公交网络化,在全省率先实现“三百”目标,即行政村通等级公路率达100%,通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100%,农村公路建设合格率达100%。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村供水、供电、供气、通信、信息等网络建设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公共设施的城乡对接和共享。加快生态市、生态县和生态村镇建设,建设以“生态大通道、绿色生态走廊、生态隔离带”为主体的生态公益林。积极开展流域治理,构筑防洪体系,建设重点水源工程和区域外引水工程,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千里河道清水整治。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六大工程”
(十二)强龙工程。坚持把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关键环节,围绕提高竞争力和带动力,改进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重点扶持一批产品质量优、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把它们培育成强龙、巨龙,到2010年,销售超亿元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0家以上,超10亿元企业5家以上。加快农业“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引导龙头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外资嫁接和跨区域扩张。鼓励龙头企业发展绿色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创新产业化机制,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高农户经营的组织化水平。围绕特色主导产业,扶持发展依法登记、规范运作、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产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加强内部技术、资金、物资、市场服务与对外商务协调职能,提高农户经营管理水平与市场谈判能力,逐步形成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与农业经营户技术协作、供销稳定、利益互惠、风险共担的新型农业经营机制,促进农业的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十三)百千工程。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主要抓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美化农村环境,到2010年,建成150个全面小康示范村,1500个以上的行政村完成全面整治。依据村庄布点规划,调整布局农村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与城镇联网对接。按照拆迁改造、整改结合、环境治理等不同类型,做好村落建设整治。加快城中村、近郊村、园中村改造,做好居住安置、户籍转换、撤村建居和集体资产处置,实现从农村到城市、从村落到社区、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加大山区、海岛村异地迁建力度,实行向集镇、平原集聚。平原、半山区村按照设施共享、合理集聚的要求,加快拆村并点步伐,实行村落居住区、服务区、工业区、农业区分离,推进布局优化、路面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实现农村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提升优化。加大“百千工程”政策支持力度,市、县两级每年从土地出让金纯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专项资金,优先安排镇村用地指标用于村庄改建。
(十四)农村新社区建设工程。以农村社区化建设为载体,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功能,推进农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到2010年,1000个村完成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快制定农村新社区规划和建设标准,启动新社区试点工作。推进城市近郊农村的社区化改造,妥善处置村级集体资产,深化社区股份合作社改革,以成建制、拆并等形式,构建规范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一般农村参照城市社区管理模式,逐步建立以生活、卫生、治安、医疗、健身、文化教育为重点的社区服务体系。加快社区服务由副中心城市向乡镇、农村居住点延伸,逐步构建“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信息共享”的县、镇、社区三级网路,形成以社会福利服务、便民便利服务、就业服务为重点的“十五分钟生活服务圈”。按照村级为主、政府支持的原则,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分批在村级配置图书室、运动场所、公园等文化体育设施,逐步形成“农村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注重配备老年人活动场所和活动设施,加强老年人休养生活、文化娱乐服务。构建网络健全、功能到位、机制完善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现有乡镇卫生分院和村卫生室的管理体制,在转制成为民营医疗机构的同时,确保每个乡镇建有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人口集中的村(社区)有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形成“十五分钟卫生服务圈”,为农村居民提供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卫生教育、计划生育等服务。构建农村环境保洁和绿化养护体系,逐步推行市场化保洁养护机制,改善村落环境面貌。建立健全农村治安防范和矛盾化解机制,分批设立村警务室,加强警民联防与治安监控,实行治安巡查制度,改进流动人口管理,改善农村社会治安环境。
(十五)百万农民培训工程。把加强就业技能培训作为提高农民就业、增收能力的主要措施,以培训促转移,以培训促增收。2010年前,每年完成20万人次的农业技术培训或转岗转业培训。重点开展针对被征地农民、转产渔民、下山移民等剩余劳动力的转岗转业培训,继续抓好绿色证书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农民学历和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健全组织机构,市县两级成立农民培训和转移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和检查督导。深化培训体制改革,整合资源,完善培训网络。优托各地的成人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农技培训中心、职业学校,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学员的原则,选择一批交通便利、设备师资较好的学校重点扶持,建成区域性农村劳动力综合培训中心,协调区域范围内其他培训机构间的师资、设备、课程、学员等调配,指导业务工作。创新培训方式,每年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区域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培训意向,调整培训内容,并向社会公布培训计划和培训机构,加强培训机构与企业的协作,积极开展“订单型”、定向推荐型、企业委培等培训模式,在企业建设一批实训实习基地。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培训优惠政策,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每年从土地出让金纯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充实培训经费,市县两级职教统筹经费切出一定比例用于农民培训。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卡制度,对受训农民进行补助,规定不同专业的补助标准,对低保、残疾人、单亲困难家庭等被征地人员实行全额补助。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预备和就业准入制度,对新增劳动力实行免费岗前培训。加大对涉农职教的支持,逐步实行农校学生免费教育。积极鼓励大专院校开办涉农专业,每年选送一批优秀农民上大学。
(十六)人口梯度转移工程。顺应城市化发展趋势,积极促进人口由高山向平原、海岛向大陆、农村向城镇、小城镇向大中城市梯度转移,加快人口集聚,到2010年,实现50万以上农村人口梯度转移,3万以上地处偏远的农村人口整体搬迁。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适时取消农与非农的户口性质差别,实行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以产业集中带动人口集聚,培育提升城市和集镇的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功能,实行工业园区整合,促进工业进园区,依托城镇发展商贸流通、社区服务等行业,扩大城镇就业空间。加大山区、海岛、地质灾害地区移民帮扶力度,继续执行市、县两级对移民进行补助的政策,进一步研究解决涉及移民的退宅还耕还林补助、土地承包权处置、宅基地安排、集体资产享受、户籍、就业、子女就学、用水用电等一系列问题,调动农民迁移的积极性,做到移得出、安得下、富得起。
(十七)平安和谐工程。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关心帮扶弱势群体,促进农村社会安定和谐。到2010年,90%的县(市)区建成“平安县(市)区”,85%以上的乡镇、街道和90%以上的社区、行政村、企事业单位达到安全创建标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组织设置和工作方式,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深入推进村民自治,完善村务财务公开、会计代理和财务审计等制度,不断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加强普法教育,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提高农村居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建立健全矛盾纠纷社会联动调解机制。加强信访工作,规范信访行为,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纠纷。注重保障群众利益,协调群众利益,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积极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研究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资源调配、环境污染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与政策措施。进一步建立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长效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保障群众安居乐业。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和服务,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促进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社会。
五、统筹城乡发展的保障措施
(十八)完善规划体系,发挥规划先导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规划理念,把农村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规划的系统性、全局性和前瞻性。实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规”融合,形成相互配套、衔接、管理有序的规划体系。深化规划体制改革,建立统筹规划机制,加强对各类规划的统一管理和协调指导,强化农村发展规划职能。各县(市)要根据市域总体规划及市级各专项规划,从自身经济发展趋势、地方资源特征出发,完善县域总体规划,加强对各镇乡总体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的统一管理和业务指导。县域总体规划、镇域总体规划须经法定程序审批。加强规划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技术规范体系,强化规划的法定性和权威性,提高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总体水平。
(十九)拓宽投入渠道,加大农村投入力度。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财政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投入的制度,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实现公共财政城乡全覆盖。制定从国有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培训、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办法。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依法安排并落实好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逐步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建立财政对农村教育、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增加对农村社会事业和生态建设的投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免征农业税。加快城乡投融资体制改革,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杠杆,引导社会资本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用事业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建立以商业性金融为主体、以政策性金融为补充、以农业保险为保障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扩大农户小额信贷覆盖面,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继续探索多种担保办法,鼓励设立农业担保机构,解决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支持发展农业保险,逐步形成以保险公司为主体、农业生产者互保为补充、政府适当补助的农业保险机制,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健全乡镇财政收支预决算制度,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行为。
(二十)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城乡资源配置。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要素市场改革,加快城乡统一金融市场、产权市场、技术市场、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逐步建立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消除附着在户口上的二元差别和利益关系,促进农村人口自由迁徙和流动。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确保粮食安全。坚持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改革土地征用、农村宅基地使用等制度,积极探索农村集体非农用地进入市场和宅基地置换的办法,允许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市、县、镇职责和权利,加快部门职能特别是规划、建设、城管、环保等部门职能向农村延伸,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强化农村社会服务。以实施《行政许可法》为核心,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削减审批事项和环节。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和监督机制,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权责脱节等问题。合理调整行政区划,稳妥地推进镇村撤并,加快中心镇建设,适当扩大中心镇管理权限,优化行政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中心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
(二十一)加强组织领导,有序推进城乡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关农村发展大局和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各级各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高度,切实加强领导。市、县两级要建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统筹城乡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指导和协调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工作。建立完善考核办法,把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实绩作为检验各级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形成分工协作、责任明确、绩效考核的工作机制。各级部门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服务职能,形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格局。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从实际条件和现实基础出发,坚持试点先行、典型示范、有序推进,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盲目攀比,不搞形象工程,真正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维护群众利益上。
第五篇:2021年团委团支部统筹城乡团建工作总结
2021年团委团支部统筹城乡团建工作总结范文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2021年团委团支部统筹城乡团建工作总结范文
为贯彻落实党的__大__中全会和团__届__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基层团___建设和基层工作,更好的发挥共青团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昌平团区委自__年__月起,坚持以城乡团___牵手共建为主抓手,以___建设、团员管理、活动开展、创业发展、困难帮扶五个方面的一体化建设为切入点,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团___建设,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推进的基层团建新格局。
一、指导思想
以___理论、“___”重要思想和__届__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践行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昌平区委、区政府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打造商务花园城市的战略部署,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统筹谋划城乡团___建设,加强基层,夯实基础,发挥共青团服务昌平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突击队和先锋队作用。
二、坚持原则
坚持党建带团建原则。团建工作,必须紧紧依靠党的领导,积极争取各级___领导的支持,自觉把团的建设与党的建设紧密结合。
坚持突出重点原则。农村团建和社区团建是构建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团___体系的关键环节,要作为基层团___建设的重点领域,抓实抓好。
坚持城乡协作原则。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各级各类团的___都是责任主体,团区委承担牵引、协调和管理的职责,各基层团___要积极参与,通力协作,形成合力。
坚持试点先行原则。构建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团___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坚持试点先行,重点突破,解剖麻雀,创造经验,以点带面,有序推进。
三、抓好试点领域的团建工作
(一)创新团建工作理念,以一体化思路谋划城乡基层团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基层团建工作遇到了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主要表现在:城市各种团建资源相对充裕,而农村团建资源短缺;团员流动频繁,需求多元化明显,传统的“单位建团”模式和团员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农村空心化”现象更加突出,团___的凝聚力、战斗力下降。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抓住昌平区被确定为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的有利机遇,昌平团区委于__年__月起开展了统筹城乡团建工作专题调研,提出用统筹城乡一体化的理念来谋划城乡团建工作,即: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以加强基层团___建设、更好服务青年成长成才需求为目标,以城乡团___牵手共建为主抓手,以探索建立“五个一体化”模式为切入点,努力构建统筹城乡的团建工作新格局。
(二)探索建立“五个一体化”新模式,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团建工作
一是___建设一体化,探索建立覆盖城乡的团___网络体系。
针对当前城乡二元分治的客观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一方面掌握青少年动态(范本)及需求,一方面联络整合社会各界青少年服务机构,两头(青年、各类服务青年___)强、中间(各级团___)精的___工作结构,以此理念为指导,团区委积极探索新的___设置方式,努力实现团建工作的动态(范本)延伸和全面覆盖。重点探索了三种模式:一是以企带村、村企联建模式。主要是依托大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以企业团___为龙头,整合周边村的团建资源,实现以企带村、村企联建、共建双赢。二是团员管理一体化,促进城乡团员共管。
一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团员管理机制。年初,昌平团区委启动开展了团员青年现状调研工作,发动各级团___对辖区内的团员青年的现状,特别是团___隶属状况、需求情况进行调研,着手建立团员青年需求情况动态(范本)数()据库,将每位青年情况录入数据库,实行动态(范本)管理。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团员教育机制。充分利用青年就业创业培训基地、青檬夜校等资源,通过集中培训、座谈等形式,切实加强对团员的教育培训。三是活动开展一体化,增强团___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是积极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实践教育活动。选取工作基础较好的镇、街带动相对工作落后的单位,活动联谊、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二是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努力扩大城乡青年交流。把城市的先进理念、先进文化、科技知识带到农村;三是积极开展乡村青年文化活动,丰___村青年业余文化生活。团区委每年春节前夕举办“乡村青年文化节”,不断满足农村青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将团内各类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各类评比、表彰向基层和农村延伸。四是创业发展一体化,服务城乡青年就业创业需求。
针对当前较为严峻的经济形势,积极统筹全市城乡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一是建立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面___年提供见习岗位,为城乡青年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努力建设“昌平区创业促进网”,为城乡青年打造了一个创业就业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三是建立了___青年创业示范园,配合区委区政府制定青年创业扶持计划,为城乡创业青年提供优惠扶持;四开办了昌平区青檬夜校,开展创业就业培训,帮助城乡青年解决在创业中遇到的难题。五是困难帮扶一体化,服务城乡弱势青年成长成才。
一是针对社会闲散青少年,开展各类帮扶活动。深入推进“昌平区青年___岗”等工作。二是针对城乡贫困大学生,大力实施希望工程行动。(三)健全完善机制,确保统筹城乡团建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___保障。
成立了统筹城乡团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统筹城乡团建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把统筹城乡团___建设纳入了全年重点工作,加大考核奖惩力度。二是人力保障。
切实加强对各级团干部教育培训,积极___团干部参加上级各类培训。今年__月份,昌平团区委举办全区新任职团干部培训班,对全区各乡镇及区直单位团___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使乡镇团委书记能及时了解上级的政策和工作部署,促进工作开展。三是激励机制。
面向城乡青年开展各类评先树优活动,加大对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模范青年群体和个人的选树力度,起到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四、打造一批符合城乡一体化要求的共青团品牌
1、巩固老品牌。不断巩固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希望工程、保护母亲河、青年文化节等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共青团工作品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改厕品牌。要适应形势变化,赋予老品牌新的工作内涵,提高共青团服务青年、服务社会的影响力。
2、积极培育新品牌。积极培育青春建功新农村行动、青年创业创新行动、关爱留守未成年人、青年农民工培训和就业等新的工作品牌。
范文仅供参考
感谢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