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验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的验证实验 完成wpy
实验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的验证实验
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验证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2、加深对参考方向概念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1、基尔霍夫定律: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为Σ U = 0,应用于回路。基尔霍夫定律是分析与计算电路的基本重要定律之一。
图2-1两个电压源电路图图2-2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irchhoff 's Voltage law)可简写为KVL: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从回路中任意一点出发,以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沿回路循行一周,则在这个方向上的电位升之和应该等于电位降之和。就是在任一瞬时。沿任一回路循行方向(顺时方向或逆时方向),回路中各段电压的代数和恒等于零。(如果规定电位升为正号则电位降为负号)。在电阻电路中的另一种表达式,就是在任一回路循行方向上,回路中电动势的代数和等于电阻上电压降的代数和。在图2-1所示电路中,对回路adbca由图2-2可以写出
U2 + U3 = U1 + U
4U2 + U3-U1-U4 = 0
即Σ U = 0
上式可改为
E1-E2-I1R1 + I2R2 = 0
E1-E2 = I1R1-I2R
2即Σ E = Σ(IR)
4、参考方向:
为研究问题方便,人们通常在电路中假定一个方向为参考,称为参考方向。
(1)若流入节点的电流取正号,则流出节点的电流取负号。
(2)任一回路中,凡电压的参考方向与回路绕行方向一致者,则此电压的前面取正号,电压的参考方向与回路绕行方向相反者,前面取负号。
(3)任一回路中电流的参考方向与回路绕行方向一致者,前面取正号,相反者前面取负号。在实际测量电路中的电流或电压时,当电路中所测的电流或电压的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同时取正值,其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反时取负值。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KVL定律实验电路如图2-3所示,有两个直流电压源作用于电路中,选定电路的参考方向为U6→U5→U4→U3→U2→U1→U6,电压表中除U3的正、负极性与参考方向相反以外,其余电压表均与该参考方向一致,则列写KVL方程为:
Σ U = U6+U5+U4-U3+U2+U1=0
(上式中的U1、U2、U3、U4、U5、U6分别对应图上器件R1、R2、E2、R3、R4、E1的电压)故:若用电压表测得的电压值符合上式,则KVL定律得证。
实验步骤如下:
(1)打开EWB软件,选中主菜单Circuit/Schematic Options/Grid选项中的Show grid,使得
绘图区域中出现均匀的网格线,并将绘图尺寸调节到最佳。
(2)在Sources元器件库中调出1个Ground(接地点)和2个Battery(直流电压源)器件,从Basic元器件库中调出4个Resistor(电阻)器件,最后从Indicators元器件库中调出6个Voltmeter(电压表)器件,按下图所示排列好。
(3)将各元器件的标号、参数值亦改变成与图2-3所示一致。
(4)将所有的元器件通过连线连接起来。注意:电压源、电压表的正负极性。
(5)检查电路有无错误。
(6)对该绘图文件进行保存,注意文件的扩展名(.ewb)要保留。
(7)按下EWB界面右上方按纽“1”对该保存过的绘图文件进行仿真。
(8)按下EWB界面右上方按纽“0”停止仿真,读取电流表的读数,将读数填到表2-1相应的表格中。
图2-3基尔霍夫电压定律验证实验电路图
表2-1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电压测量表
(9)实验完成后,将保存好的绘图文件另存到教师指定的位置,并结合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
四、注意事项
1、每个EWB电路中均必须接有接地点,且与电路可靠连接(即接地点与电路的连接处有
黑色的结点出现)。
2、改变电阻的阻值时,需要在Resistor(电阻)器件的元器件属性(Resistor Properties)对
话框中选择Value/Resistance(R)选项,在其后的框中填写阻值,前一框为数值框,后一框为数量级框,填写时注意两个框的不同。
3、测量电压时应该把直流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进行测量,EWB中电压表粗线接线端要与
欲测电路的负极相连,另一个接线端则与欲测电路的正极相连,使用时应特别注意电压表的极性。
4、基于绘图美观的考虑,可将电压表通过工具栏中的“翻转”快捷键调整到与待测器件或
电路平行的状态再连线。
5、电压表测量模式选择默认的直流模式,即在Voltmeter(电压表)器件的元器件属性
(Voltmeter Properties)对话框中选择Value/mode/DC选项,另在Label/Label对话框中可为电压表命名。
6、绘制好的实验电路必须经认真检查后方可进行仿真。若仿真出错或者实验结果明显偏离
实际值,请停止仿真后仔细检查电路是否连线正确、接地点连接是否有误等情况,排除误点后再进行仿真,直到仿真正确、测量得到理想的读数。
7、在读取电压表的读数时,为消除网格线对读数的影响,可取消主菜单Circuit/Schematic
Options/Grid选项中的Show grid,设置好后将看到绘图区中的网格线已消去,此时即可读数了。
8、记录到表格中的数据即电压表上显示的直接读数,“+”、“-”亦要保留。
9、文件保存时扩展名为“.ewb”。关闭文件或EWB软件后想再次打开保存后的文件时,必
须打开EWB软件后通过主菜单File/open选项或者工具栏中的“打开”快捷键来实现。
五、实验拓展
在前述实验中通过电压表极性的摆放位置固定了U1、U2、U3、U4、U5、U6与参考方向是否相关,同学可通过改变电压表极性的位置而改变U1、U2、U3、U4、U5、U6与参考方向的相关性,再看看此时如何列写KVL方程,是否符合Σ U =0。
六、预习要求
1、认真复习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的基本理论。
2、明确实验内容及步骤。
七、思考题
1、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在验证基尔霍夫电压定律时,所测得的电压结果与基尔霍夫定律有不完全一致的情况,请问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在直流电路中如何使用直流电压表,在使用直流电压表时应该注意什么?
八、实验报告
1、写出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及步骤。
2、画出实验电路图。
4、填写表格2-1。
5、回答思考题。
第二篇:基尔霍夫电压定律教案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教案》
[课题]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高等教育出版社《电工基础》第三章第一节)[课时]
45分钟 [教材分析]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是求解复杂电路的基本定律。而复杂电路是简单电路知识的延伸,从一个电源到多个电源,从简单的串并联到复杂电路。基尔霍夫电压定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支路电路法、回路电流法等复杂电路的求解奠定的知识基础;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逐步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为继续学习和发展奠定方法基础。
[学情分析] 该班学生在前已经学习了欧姆定律等简单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及其运算。从前面的几节的学习中,可知他们的基础理论较低,尤其是数学运算能力也较低,但他们活跃好动,思维活跃等特点,因此,在授课设计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在一特点,采用分组合作、分组竞争,组织他们边动边学,从“活动”中引入教学知识点,充分调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他们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网孔和回路两个名词;
(2)掌握并应用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内容,写出表达式; 能力目标
(1)有一定分析比较能力;
(2)学会类比、比较和归纳总结学习方法; 情感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形成竞争意识,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难点:回路绕行方向、电路方向及电源方向的判别
[重点难点突破] 在讲解基尔霍夫电压定律时,首先设计几个框架,让学生数数,确定回路及绕行方向;其次在每一个回路中让学生思考阻碍绕行方向不同的结果;再次强调与绕行方向相同或不同情况的处理;最后让学生总结归纳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及注意要点,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的内容。
[教学指导] 根据学情,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指导策略有:
(1)为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入,创建一个“数框” 的活动情景作为课题引入;
(2)应用合作学习、竞争学习模式,营造一个师生互动,团体比较的课堂气氛,从 活动中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趣味性,学会类比、比较和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教法选择] 运用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
1、创设活动环境
(5分钟)
运用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分别判断从a回到a一共有几种方法,即几个框 进行小组抢答,从而引起认知同步,树立学生信心,唤起学生情绪 再判断(3)中a→a有几个框
(设计思路:用最简单的活动,创设情景,呼唤学生认知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明白,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把学生思维引向本节课的内容)
(与学生互动问答)
学生通过此活动可以找到从a回到a的路径,在学生兴趣较高的情况下,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什么是回路?
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回路就是能够回去的路,还有的讲回路就是闭合路径,这是有我对专业术语给大家讲解。
2、讲解及讨论复杂电路的概念及专业术语
(5分钟)
1)、回路:电路中任何一个闭合的路径。
2)、网孔:内部不含有支路的回路。
重复开始活动判断回路及网孔数(即那几个框是回路,那几个是网孔)
(设计思路:承上引入框探讨回路、网孔的联系,重点说明回路和网孔的含义及区别)
3、明确绕行方向与参考方向(难点)
(5分钟)
任选择一个回路,确定绕行方向(如3中,b→c→d→b),后确定支路阻碍绕行方向的几种情况
等(例举2种,其余学生作答)
(设计思路:主要明确假定绕行方向与参考方向,起到明确是两种方向)
4、总结上述,给出结论
(10分钟)由电路图入手,进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的讲述(重点)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对于电路中的任一回路,沿绕行方向的各段电压的代数
和等于零又称回路电压定
律(KVL)
表达式:
∑U=0
即:
-I1R1+E1-I2R2-E2-I3R3-I4R4=0知识延伸: KVL推广:KVL通常用于闭合回路,但也可推广应用到任一不闭合的电路上
5、课堂练习、讨论与答疑
(8分钟)
例1:图中所示某电路中的一个回路,试列出其回路电压方程式
(学生练习,后讲评)
(设计思路:通过练习更加明确应用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列方程)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教师走下讲台,巡回答疑,个别点播,对于普遍问题集中答疑。营造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教学情境,将知识和技能内化。
6、总结应用基尔霍夫第二定律列方程时步骤:
(7分钟)
1)、假设各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和回路的绕行方向; 2)、将回路电阻压降与电源压降写在等式一边,通过电阻的电流方向与绕行方向一致,则该电阻上的电压取正,反之去负;电动势的方向(由正极指向负极)与绕行方向一致,则该电动势取正,反之取负。3)、另一边代数和等于零。
(设计思路:主要和学生一起总结应用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列方程时步骤,以便让学生记忆更加深刻)
7、课堂小结
(5分钟)
1)、回路,网孔的理解;
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对于电路中的任一回路,沿绕行方向的各段电压的代数和等于零;
3)、应用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列方程注意电源正负的取向。
8、布置作业
完成书本52页第5题的练习
[课后分析] 本次课的成功在于,从“活动”中引入教学知识点,充分调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他们学习兴趣。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入,创建一个“数框”的活动情景作为课题引入;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奋点,以此为线索,将基尔霍夫电压定律、隐含其中,整个课程内容紧凑,环环紧扣,一气呵成。“趁热打铁”的课堂练习、讨论与答疑,进一步巩固了教学效果。
第三篇:实验一基尔霍夫定律及电位、电压关系的验证实验
实验一基尔霍夫定律及电位、电压关系的验证实验
一、实验目的1、验证基尔霍夫定律,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
2、掌握直流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以及学会使用电流插头,插座测量个条之路的电流电压。
3、学习测量电路中各个点的电位,电压值,分析电路的工作状态。
4、熟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的使用。
二、原理说明
1、基尔霍夫定律
预习理论课中所学习的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反映了电路中任一节点各支路电流之间的约束关系,反映了电流的连续性。该定律可叙述为在任一瞬时,流入任一节点的电流之和必然等于流出该节点的电流之和。
公式的表示为:∑Ik=0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反映了电路中任一回路各支路电压之间的约束关系。该定律可叙述为任一瞬时,沿任一闭合回路绕行一周,回路中各支路电压的代数和恒等于零。即
公式的表示为: ∑Uk=0
三、实验仪器与器件1、0-30V可调直流电源
2、基尔霍夫实验电路板
3、交流毫伏表
4、直流电压表
5、直流毫安表
6、万用表
四、电路的简单测量
以电路的某个指定点为参考点,:测量其他个点的点位,两点之间的电压,理解电位和电压的含义及区别。
1,测量仪器及设备
(1)直流数字电压表,直流数字毫安表。
(2)直流电压源在实训操作台上,直流电压在3V,5V,9V,12V,15V,30V等档可以选择。
2、预习本次实验各项实验要求与步骤,明确各实验步骤中的已知条件和操作要求。
3,实训内容
实训电路
(1)测量各支路电流
在按图连接好电路后,接通直流电源电压,电压调到规定的电压值,(见表1)实训前先设定三条支路的电流参考方向,在图中标出好电流及方向。
在电路中串联电流表,注意电流表的插头极性,(红)+接电路的正端,(黑)-接电路的负端。
读出电流表的电流值记录到表1中,注意测量值为正值“+”,即表
示电流是从节点流出,如果测量电流值为负值“-”,表示电流向节点流入。
(2)测量电路的电位
用数字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的各个元件两端的电压值记录到表2内相应的栏中。
以电路中的为参考点,用数字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的各电到参考点的电压值记录到表3内相应的栏中。
五、实验报告要求
1,总结实验过程,写出用基尔霍夫的KCL和KVL列出的方程组。2,根据本次测量的结果,说明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
3,根据测量的结果说明电路中电压与电位的区别,可以用电路中的具体电位测量结果说明。
第四篇: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1.实验目的、原理
(1)实验目的运用平抛运动的知识分析、研究碰撞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物体系动量守恒
(2)实验原理
(a)因小球从斜槽上滚下后做平抛运动,由平抛运动知识可知,只要小球下落的高度相同,在落地前运动的时间就相同,若用飞行时间作时间单位,小球的水平速度在数值上就等于小球飞出的水平距离.
(b)设入射球、被碰球的质量分别为m1、m2,则入射球碰撞前动量为(被碰球静止)p1=m1v1①
设碰撞后m1,m2的速度分别为v’
1、v’2,则碰撞后系统总动量为
p2=mlV’1+m2v’2②
只要测出小球的质量及两球碰撞前后飞出的水平距离,代入①、②两式就可研究动量守恒.
2.买验器材
斜槽,两个大小相同而质量不等的小钢球,天平,刻度尺,重锤线,白纸,复写纸,三角板,圆规.
3.实验步骤及安装调试
(1)用天平测出两个小球的质量ml、m2.
(2)按图5—29所示安装、调节好实验装置,使斜槽末端切
线水平,将被碰小球放在斜槽末端前小支柱上,入射球放在斜
槽末端,调节支柱,使两小球相碰时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且在碰撞瞬间入射球与被碰球的球心连线与斜槽末端的切线平
行,以确保正碰后两小球均作平抛运动.
(3)在水平地面上依次铺放白纸和复写纸.
(4)在白纸上记下重锤线所指的位置O,它表示入射球m1碰
撞前的位置,如图5—30所示.
(5)移去被碰球m2,让入射球从斜槽上同一高度滚下,重复10次左右,用圆规画尽可能小的圆将所有的小球落点圈在里面,其圆心即为人射球不发生碰撞情况下的落点的平均位置P,如图5—31所示.
(6)将被碰小球放在小支柱上,让入射球从同一高度滚下,使它们发生正碰,重复10次左右,同理求出入射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M和被碰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N.
(7)过O、N作一直线,取O0’=2r(r为小球的半径,可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小球直径计算厂),则O’即为被碰小球碰撞前的球心的位置(即投影位置).(8)用刻度尺测量线段OM、OP、ON的长度.则系统碰撞前的动量可表示为p1=m1·OP,系统碰撞后的总动量可表示为p2=m1·OM+m2·O'N
若在误差允许范围内p1与p2相等,则说明碰撞中动量守恒.(9)整理实验器材,放回原处.
4.注意事项
(1)斜槽末端切线必须水平.
说明:调整斜槽时可借助水准仪判定斜槽末端是否水平.
(2)仔细调节小立柱的高度,使两小球碰撞时球心在同一高度,且要求两球球心连线与斜槽末端的切线平行。
(3)使小支柱与槽口的距离等于2r(r为小球的半径)
(4)入射小球每次都必须从斜槽上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
说明:在具体操作时,斜槽上应安装挡球板.
(5)入射球的质量(m1)应大于被碰小球的质量(m2).
(6)地面须水平,白纸铺放好后,在实验过程中不能移动白纸.
5.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1)应多次进行碰撞,两球的落地点均要通过取平均位置来确定,以减小偶然误差.(2)在实验过程中,使斜槽末端切线水平和两球发生正碰,否则两小球在碰后难以作平抛运动.
(3)适当选择挡球板的位置,使入射小球的释放点稍高.
说明:入射球的释放点越高,两球相碰时作用力越大,动量守恒的误差越小,且被直接测量的数值OM、0IP、0N越大,因而测量的误差越小.
一.目的要求
1.用对心碰撞特例检验动量守恒定律;
2.了解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的条件;
3.熟练地使用气垫导轨及数字毫秒计。
二.原理
1.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守恒定律指出:若一个物体系所受合外力为零,则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若物体系所受合外力在某个方向的分量为零,则此物体系的总动量在该方向的分量守恒。
设在平直导轨上,两个滑块作对心碰撞,若忽略空气阻力,则在水平方向上就满足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即碰撞前后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m1u1m2u2m1v1m2v2(6.1)其中,u1、u2和v1、v2分别为滑块m1、m2在碰撞前后的速度。若分别测出式(6.1)中各量,且等式左右两边相等,则动量守恒定律得以验证。
2.碰撞后的动能损失
只要满足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不论弹性碰撞还是非弹性碰撞,总动量都将守恒。但对动能在碰撞过程中是否守恒,还将与碰撞的性质有关。碰撞的性质通常用恢复系数e表达:
ev2v1(6.2)u1u
2式(6.2)中,v2v1为两物体碰撞后相互分离的相对速度,u1u2则为碰撞前彼此接近的相对速度。
(1)若相互碰撞的物体为弹性材料,碰撞后物体的形变得以完全恢复,则物体系的总动能不变,碰撞后两物体的相对速度等于碰撞前两物体的相对速度,即v2v1u1u2,于是e1,这类碰撞称为完全弹性碰撞。
(2)若碰撞物体具有一定的塑性,碰撞后尚有部分形变残留,则物体系的总动能有所损耗,转变为其他形式的能量,碰撞后两物体的相对速度小于碰撞前的相对速度,即0v2v1u1u2于是,0e1,这类碰撞称为非弹性碰撞。
(3)碰撞后两物体的相对速度为零,即v2v10或v2v1v,两物体粘在一起以后以相同速度继续运动,此时e0,物体系的总动能损失最大,这类碰撞称为完全非弹性碰撞,它是非弹性碰撞的一种特殊情况。
三类碰撞过程中总动量均守恒,但总动能却有不同情况。由式(6.1)和(6.2)可求碰撞后的动能损失 Ek(1/2)m1m21e2u1u2/m1m2。①对于完全弹性碰撞,因2
e1,故Ek0,即无动能损失,或曰动能守恒。②对于完全非弹性碰撞,因e0,故:EkEkM,即,动能损失最大。③对于非完全弹性碰撞,因0e1,故动能损失介于二者之间,即:0EkEkM。
3.m1m2m,且u20的特定条件下,两滑块的对心碰撞。
(1)对完全弹性碰撞,e1,式(6.1)和(6.2)的解为
v10(6.3)v2u1
由式(6.3)可知,当两滑块质量相等,且第二滑块处于静止时,发生完全弹性碰撞的结果,使第一滑块静止下来,而第二滑块完全具有第一滑块碰撞前的速度,“接力式”地向前运动。即动能亦守恒。
以上讨论是理想化的模型。若两滑块质量不严格相等、两挡光物的有效遮光宽度s1及若式(6.3)得到验证,则说明完全弹性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且e1,Ek0,s2也不严格相等,则碰撞前后的动量百分差E1为:E1
动能百分差E2为:E2P2P1P1m2s2t1(6.4)m1s1t22m2s2t121(6.5)22m1s1t2Ek2Ek1Ek
1若E1及E2在其实验误差范围之内,则说明上述结论成立。
(2)对于完全非弹性碰撞,式(6.1)和(6.2)的解为:
v1v2vu1(6.6)
2若式(6.6)得证,则说明完全非弹性碰撞动量守恒,且e0,其动能损失最大,约为50%。
s1。同样可求得其动考虑到完全非弹性碰撞时可采用同一挡光物遮光,即有:s2
及E2分别为: 量和动能百分差E1
m2t1P2P11E1mt1(6.7)P112
2Ek1m2t1'Ek(6.8)E21'1Ekm1t2
显然,其动能损失的百分误差则为:
m2t1E21mt1(6.9)
12
及E在其实验误差范围内,则说明上述结论成立。若E1
三.仪器用品
气垫导轨及附件(包括滑块及挡光框各一对),数字毫秒计、物理天平及游标卡尺等。
四.实验内容
1.用动态法调平导轨,使滑块在选定的运动方向上做匀速运动,以保证碰撞时合外力为零的条件(参阅附录2);
2.用物理天平校验两滑块(连同挡光物)的质量m1及m2;
2;3.用游标卡尺测出两挡光物的有效遮光宽度s1、s2及s
14.在m1m2m的条件下,测完全弹性和完全非弹性碰撞前后两滑块各自通过光电
、t2。门一及二的时间t1、t2及t1
五.注意事项
1.严格按照气垫导轨操作规则(见附录2),维护气垫导轨;
2.实验中应保证u20的条件,为此,在第一滑块未到达之前,先用手轻扶滑块(2),待滑块(1)即将与(2)碰撞之前再放手,且放手时不应给滑块以初始速度;
3.给滑块(1)速度时要平稳,不应使滑块产生摆动;挡光框平面应与滑块运动方向一致,且其遮光边缘应与滑块运动方向垂直;
4.严格遵守物理天平的操作规则;
5.挡光框与滑块之间应固定牢固,防止碰撞时相对位置改变,影响测量精度。
六.考查题
1.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是什么?实验操作中应如何保证之?
2.完全非弹性碰撞中,要求碰撞前后选用同一挡光框遮光有什么好处?实验操作中如何实现?
3.既然导轨已调平,为什么实验操作中还要用手扶住滑块(2)?手扶滑块时应注意什么?
4.滑块(2)距光电门(2)近些好还是远些好?两光电门间近些好还是远些好?为什么?
第五篇:实验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第三单元 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A.平衡摩擦力时,应将小盘用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
B.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C.实验时,先放开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D.求小车运动的加速度时,可用天平测出小盘和砝码的质量(M′和m′)以及小车质量M,直接
M′+m′用公式a求出 M
2.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按实验要求装置好器材后,应按一定步骤进行实验,下述操作步骤的安排顺序不尽合理,请将合理的顺序以字母代号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A.保持小盘和砝码的质量不变,在小车里加砝码,测出加速度,重复几次
B.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小盘和砝码的质量,测出加速度,重复几次
C.用天平测出小车和小盘的质量
D.平衡摩擦力,使小车近似做匀速直线运动
E.挂上小盘,放进砝码,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放开小车,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
1F.根据测量的数据,分别画出a-F和a-的图线 M
3.(2010·泰安模拟)为了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使用如图3-3-9所示的气垫导轨装置进行实验.其中G1、G2为两个光电门,它们与数字计时器相连,当滑行器通过G1、G2光电门时,光束被遮挡的时间Δt1、Δt2都可以被测量并记录,滑行器连同上面固定的一条形挡光片的总质量为M,挡光片宽度为D,光电门间距离为x,牵引砝码的质量为m.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开始应先调节气垫导轨下面的螺钉,使气垫导轨水平,在不增加其他仪器的情况下,如何判定调节是否到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取M=0.4 kg,改变m的值,进行多次实验,以下m的取值不合适的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m1=5 gB.m2=15 g
C.m3=40 gD.m4=400 g
(3)在此实验中,需要测得每一个牵引力对应的加速度,其中求得的加速度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Δt1、Δt2、D、x表示).
4.(2009·上海高考)如图所示为“用DIS(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
(1)在该实验中必须采用控制变量法,应保持________不变,用钩码所受的重力作为________,用DIS
测小车的加速度.
(2)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多次重复测量.在某次实验中根据测得的多组数据可画出a-F关系图线(如
图所示).
①分析此图线的OA段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单选题)此图线的AB段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
A.小车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B.导轨保持了水平状态
C.所挂钩码的总质量太大D.所用小车的质量太大
5.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可以验证牛顿运动定律,小车上固定一个盒子,盒子内盛有沙子.沙桶的总质量(包括桶以及桶内沙子质量)记为m,小车的总质量(包括车、盒子及盒内沙子质量)记为M
.(1)验证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从盒子中取出一些沙子,装入沙桶中,称量并记录沙桶的总重力mg,将该力视为合外力F,对应的加速度a则从打下的纸带中计算得出.多次改变合外力F的大小,每次都会得到一个相应的加速度.本次实验中,桶内的沙子取自小车中,故系统的总质量不变.以合外力F为横轴,以加速度a为纵轴,画出a-F图象,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①a-F图象斜率的物理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认为把沙桶的总重力mg当作合外力F是否合理?
答: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
③本次实验中,是否应该满足M≫m这样的条件?
答:________(填“是”或“否”);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验证在合外力不变的情况下,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保持桶内沙子质量m不变,在盒子内添加或去掉一些沙子,验证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本次实验中,桶内的沙子总质量不变,故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不变.用图象法处理数据时,以加速度a为纵横,应该以______倒数为横轴.
6.如下图所示,是某次利用气垫导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装置安装完毕后的示意图,图中A为砂桶和砂,B为定滑轮,C为滑块及上面添加的砝码,D为纸带,E为电火花计时器,F为蓄电池、电压为6 V,G是电键,请指出图中的三处错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09年江苏卷)“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在平衡小车与桌面之间摩擦力的过程中,打出了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 s.从比较清晰的点起,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量出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该小车的加速度a =_______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平衡摩擦力后,将5个相同的砝码都放在小车上.挂上砝码盘,然后每次从小车上取一个砝码添加到砝码盘中,测量小车的加速度.小车的加速度a与砝码盘中砝码总重力F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8.在“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实验中,在研究加速度a与小车的质量M的关系时,由于没有注意始终满足M≫m的条件,结果得到的图象应是下图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