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实验二叠加原理的验证
实验二叠加定理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1. 验证叠加定理。
2. 加深对电路的电流、电压参考方向的理解。
3. 学习通用电工学实验台的使用方法。
4. 学习万用表、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仪器及元件
1.通用电学实验台1台
2.数字万用表UT61A1块
3.电阻100Ω1支
220Ω1支
330Ω1支
三、实验电路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几个独立电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具体方法是:一个电源单独作用时,其他的电源必须置为零(电压源短路,电流源开路);在求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时,当电源单独作用时电流或电压的参考方向与共同作用时的参考方向一致时,符号取正,否则取负。
叠加原理反映了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叠加性只适用于求解线性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对于非线性电路,叠加性不再适用。
在本实验中,用直流稳压电源来近似模拟理想电压源,由其产生的误差可忽略不计,这是因为直流稳压电源的等效内阻很小。
+U-+U2-
图1—1验证叠加定理电路
四、实验方法
1.首先粗调好直流稳压电源,使其两路输出U1、U2均在10V以下,最大不得超过14V。
2.按照实验电路图1—1接线,经过老师检查无误后,方可开始实验。
3.测量U1、U2两个电源共同作用下的电路响应:
将电路中ef、gh、jk三处分别用短接线短接;
用万用表测量电源U1、U2的准确电压值;
用万用表测量k、m两点之间的电压值,即R3支路的电压响应Ukm;
断开ef间的短接线,在ef之间接入直流电流表测量R1支路的电流响应I1; 同样方法,再次测量R2、R3支路的电流响应I2和I3;
将实验数据记录入表1—1中。
4.测量电源U1单独作用下的电路响应:
将电路中ef、gh、jk三处分别用短接线短接;
断开电源U2,将c、d两点用短接线短接;
用万用表测量k、m两点之间的电压值,即R3支路的电压响应Ukm;
断开ef间的短接线,在ef之间接入直流电流表测量R1支路的电流响应I1; 同样方法,再次测量R2、R3支路的电流响应I2和I3;
将实验数据记录入表1—1中。
5.测量电源U2单独作用下的电路响应:断开电源U1,接入U2,重复上一步骤测量。
五、注意事项
1.每次使用万用表之前要检验其档位是否正确,切不可用电流档测量电压,也不可带电测量电阻。
2.要注意U1、U2单独作用时,电路中电流I1、I2的实际流向。
3.某电源单独作用时,注意“不作用”电源的处理方法。
六、实验数据及分析
表1—
1七、回答问题
1.验证叠加原理时,如果电源内阻不可忽略,实验如何进行?
2.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来验证线性电路的叠加性,总结实验结论。
3.在验证叠加原理实验数据中,各电阻器件所消耗的功率能否用叠加原理计算得出?试用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并作说明。
第二篇:实验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的验证
实验基尔霍夫定律及叠加原理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1.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
2.学会用电流插头、插座测量各支路电流的方法。
3.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从而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验原理
基尔霍夫定律是电路的基本定律,测量某电路的各支路电流及多个元件两端的电压,应能分别满足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即对电路中的任一个节点而言,应有∑I=0;对任何一个闭合回路而言,应有∑U=0。
运用上述定律时必须注意电流的正方向,此方向可预先任意设定。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几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其他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倍。
三.实验设备
1.直流电压表0~20V
2.直流毫安表
3.恒压源(+6V,+12V,0~30V)
4.实验线路板
四.实验电路
基尔霍夫定律实验线路如图2—1所示
叠加原理实验线路如图2-2所示。
五.实验内容
基尔霍夫定律
1.实验前先任意设定三条支路的电流参考方向,如图中的I1、I2、I3所示,并熟悉线路
结构,掌握各开关的操作使用方法。
2.分别将E1、E2两路直流稳压源(E1为+6V,+12V切换电源,E2接0~30V可调直流稳压源)接入电路,令E1=6V,E2=12V。
3.熟悉电源插头的结构,将电流插头的两端接至数字毫安表的“+、-”两端。
4.将电流插头分别插入三条支路的三个电流插座中,读出并记录电流值。5.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分别测量两路电源及电阻元件上的电压值,记入
数据表2-1中
叠加原理
1.E1为+6V、+12V切换电源,取E1=+12V,E2为可调直流稳压电源调至+6V; 2.令E1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开关K1投向E1侧,开关K2投向短路侧),用直流电压表和毫安表(接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及各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3.令E2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开关K1投向短路侧,开关K2投向E2侧),重复实验步骤2的测量和记录。
4.令E1和E2共同作用时(开关K1和K2分别投向E1和E2侧),重复上述的测量和记录。
5.将E2的数值调至+12V,重复上述3项的测量并记录。
数据记入表格2—2。表2—
2六.实验注意事项
1.所有需要测量的电压值,均以电压表测量的读数为准,不以电源表盘 指示值为测量的电压值。
2.防止电源两端碰线短路。
3.若用指针式电流表进行测量时,要识别电流插头所接电流表的“+、-”极性,倘若不换接极性,则电表指针可能反偏(电流为负值时),此时必须调换电流表极性,重新测量,此时指针正偏,但读得的电流值必须冠以负号。
4.用电流表测量各支路电流时,应注意仪表的极性及数据表格中“+、-”号的记录。5.注意仪表量程的及时更换。
七.预习思考题
1.根据图1-1的电路参数,计算出待测的电流I1、I2和I3和各电阻上的电压值,记入表中,以便实验测量时,可正确地选定毫安表和电压表的量程。
2.实验中,若用万用表直流毫安档测各支路电流,什么情况下可能出现毫安表指针反偏,应如何处理,在记录数据时应注意什么?若用直流数字毫安表进行测量时,则会有什么显示
3.叠加原理中E1、E2分别单独作用,在实验中应如何操作?可否直接将不作用的电源(E1或E2)置零(短接)?
4.实验电路中,若有一个电阻器改为二极管,试问叠加原理的迭加性与齐次性还成立吗?为什么?
八.实验报告
1.根据实验数据,选定实验电路中的任一个节点,验证KCL的正确性。2.根据实验数据,选定实验电路中的任一个闭合回路,验证KVL的正 确性。
3.根据实验数据表格,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实验结论,即验证线性电路的叠加性与齐次性。
4.各电阻器所消耗的功率能否用叠加原理计算得出?试用上述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并作结论。
5.通过实验步骤6及分析数据表格1-3,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6.误差原因分析。心得体会及其他
第三篇:实验一基尔霍夫定律与叠加原理的验证
实验一 基尔霍夫定律与叠加原理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1.验证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定理的正确性,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定理的理解。
2.学会用电流插头、插座测量各支路电流。
二、原理说明
基尔霍夫定律是电路的基本定律。测量某电路的各支路电流及每个元件两端的电压,应能分别满足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和电压定律(KVL)。即对电路中的任一个节点而言,应有ΣI=0;对任何一个闭合回路而言,应有ΣU=0。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多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 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中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倍。
运用上述定律原理时必须注意各支路或闭合回路中电流的正方向,此方向可预先任意设定。
三、实验内容
(一)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a)DGJ-
2(b)TX型设备实验电路图
型设备实验电路图
图2-1验证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定理实验电路图
DGJ-2型设备实验线路如图2-1(a),用DGJ-03挂箱的“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线路。TX型设备实验线路如图2-1(b),需要自行连接电路。
1.实验前先任意设定三条支路和三个闭合回路的电流正方向。图2-1中的I1、I2、I3的方向已设定。三个闭合回路的电流正方向可设为ADEFA、BADCB和FBCEF。
2.分别将两路直流稳压源接入电路,令U1=12V,U2=6V。
3.熟悉电流插头的结构,将电流插头的两端接至数字毫安表的“+、-”两端。4.将电流插头分别插入三条支路的三个电流插座中,读出并记录电流值。
(二)叠加定理的验证
DGJ-2型设备实验线路如图2-1(a),用DGJ-03挂箱的“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线路。TX型设备实验线路如图2-1(b),需要自行连接电路。
1.将两路稳压源的输出分别调节为12V和6V,接入U1和U2处。
2.令U1电源单独作用(将开关K1投向U1侧,开关K2投向短路侧)。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和毫安表(接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及各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数据记入表2-1。
3.令U2电源单独作用(将开关K1投向短路侧,开关K2投向U2侧),重复实验步骤2的测量和记录,数据记入表2-1。
4.令U1和U2共同作用(开关K1和K2分别投向U1和U2侧),重复上述的测量和记录,数据记入表2-1。
5.将U2的数值调至+12V,重复上述第3项的测量并记录,数据记入表2-1。
五、实验注意事项
1.所有需要测量的电压值,均以电压表测量的读数为准。U1、U2也需测量,不应取电源本身的显示值。
2.防止稳压电源两个输出端碰线短路。
3.用指针式电压表或电流表测量电压或电流时,如果仪表指针反偏,则必须调换仪表极性,重新测量。此时指针正偏,可读得电压或电流值。若用数显电压表或电流表测量,则可直接读出电压或电流值。但应注意:所读得的电压或电流值的正确正、负号应根据设定的电流参考方向来判断。
六、预习思考题
1.根据图2-1的电路参数,计算出待测的电流I1、I2、I3和各电阻上的电压值,记入表中,以便实验测量时,可正确地选定毫安表和电压表的量程。
2.实验中,若用指针式万用表直流毫安档测各支路电流,在什么情况下可能出现指针反偏,应如何处理?在记录数据时应注意什么?若用直流数字毫安表进行测量时,则会有什么显示呢?
3.在叠加原理实验中,要令U1、U2分别单独作用,应如何操作?可否直接将不作用的电源(U1或U2)短接置零?
4.实验电路中,若添加一个二极管,试问叠加原理的迭加性与齐次性还成立吗?为什么?
七、实验报告
1.根据实验数据,选定节点A,验证KCL的正确性。
2.根据实验数据,选定实验电路中的任一个闭合回路,验证KVL的正确性。3.根据实验数据表格,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实验结论,即验证线性电路的叠加性与齐次性。
4.各电阻器所消耗的功率能否用叠加原理计算得出? 试用上述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并作结论。
5.通过实验步骤6及分析表格2-2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心得体会及其他。
实验二 日光灯电路及功率因数的提高
一、实验目的1.研究正弦稳态交流电路中电压、电流相量之间的关系。2.掌握日光灯线路的接线。
3.理解改善电路功率因数的意义并掌握其方法。
二、原理说明图6-1RC串联电路
1.在单相正弦交流电路中,用交流电流表测得 各支路的电流值,用交流电压表测得回路各元件两 端的电压值,它们之间的关系满足相量形式的基尔 霍夫定律,即ΣI=0和ΣU=0。
2.图6-1所示的RC串联电路,在正弦稳态信 R阻值改变时,UR的相量轨迹是一个半园。U、UC与UR三者形成一个直角形的电压三 角形,如图6-2所示。R值改变时,可改 变φ角的大小,从而达到移相的目的。
3.日光灯线路如图6-3所示,图中 A
是日光灯管,L 是镇流器,S是启辉器,图6-3 日光灯线路原理图
RUc
号U的激励下,UR与UC保持有90º的相位差,即当图6-2相量图
C 是补偿电容器,用以改善电路的功率因数(cosφ值)。有关日光灯的工作原理请自行翻阅有关资料。
三、实验设备
图
四、实验内容
经指导教师检查后,接通实验台电源,将自耦调压器输出(即U)调至220V。记录U、UR、UC值,验证电压三角形关系。
1.按图6-1 接线。R为220V、40W的白炽灯泡,电容器为4.7μF/450V。
2.图6-4日光灯电路图
按图6-4接线。经指导老师检查后,接通实验台电源,将自耦调压器的输出调至220V,记录功率表、电压表读数。通过一只电流表和三个电流插座分别测得三条支路的电流。改变
注:表中C0为功率因数最大时的电容值。
五、实验注意事项
1.本实验用交流市电220V,务必注意用电和人身安全。2.功率表要正确接入电路。
3.线路接线正确,日光灯不能启辉时,应检查启辉器及其接触是否良好。
六、预习思考题
1.参阅课外资料,了解日光灯的启辉原理。
2.在日常生活中,当日光灯上缺少了启辉器时,人们常用一根导线将启辉器的两端短接一下,然后迅速断开,使日光灯点亮(DGJ-04实验挂箱上有短接按钮,可用它代替启辉器做试验。);或用一只启辉器去点亮多只同类型的日光灯,这是为什么?
3.为了改善电路的功率因数,常在感性负载上并联电容器,此时增加了一条电流支路,试问电路的总电流是增大还是减小,此时感性元件上的电流和功率是否改变?
4.提高线路功率因数为什么只采用并联电容器法,而不用串联法?所并的电容器是否越大越好?
七、实验报告
1.完成数据表格中的计算,进行必要的误差分析。
2.根据实验数据,分别绘出电压、电流相量图,验证相量形式的基尔霍夫定律。3.讨论改善电路功率因数的意义和方法。4.装接日光灯线路的心得体会及其他。
第四篇:叠加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来验证线性电路中的叠加原理以及其适用范围。
2、学习直流仪器仪表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器材 序号
名称
数量
备注
稳压、稳流源
DG04
直流电路实验
DG05
直流电压、电流表
D31-2
三、实验原理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多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 K 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其他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 K 倍。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实验线路如图3-4-1所示。
图3-4—1
1、按图3-4-1,取 U 1 =+12V,U 2 调至+6V。
2、U 1 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开关 S1拨至 U1侧,开关 S2拨至短路侧),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和毫安表(接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及各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数据记入表格中。
3、U 2 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开关 S 1 拨至短路侧,开关 S 2 拨至 U 2 侧),重复实验步骤2的测量和记录。
4、令 U 1 和 U 2 共同作用时(将开关 S1和
S2分别拨至 U 1 和 U 2 侧),重复上述的测量和记录。
五、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线性叠加定理数据记录表
实验内容 I₁ I₂ I₃ Uab Ucd Uad Ude Ufa U₁ 单独作用 8.360-2.274 6.313 2.378 0.845 3.26 4.351 4.379
U₂ 单独作用-1.06 3.586 2.422-3.46-1.24 1.245-0.59-0.537 U₁ ,U₂ 共同作用 7.423 1.231 8.761-1.248-0.411 4.413 3.797 3.783
非线性叠加定理数据记录表
实验内容 I₁ I₂ I₃ Uab Ucd Uad Ude Ufa U₁ 单独作用 8.556-2.23 6.296 0.38 0.663 3.161 4.395 4.397 U₂ 单独作用 0.041 0.041 0.045-0.002 5.872 0 0 0 U₁ ,U₂ 共同作用 7.82 0 7.836-0.002-2.089 3.957 3.974 3.953 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另外一出开关投向短路侧,不能直接将电压源短接置零。
电阻改为二极管后,叠加原理不成立。
六、实验总结 测量电压、电流时,应注意仪表的极性与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一致,这样纪录的数据才是准确的。
第五篇:通信原理实验二
通信原理实验二
数字锁相环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数字锁相环的基本概念
2、熟悉数字锁相环与模拟锁相环的指标
3、掌握全数字锁相环的设计
二 实验仪器
1、JH5001 通信原理综合实验系统 2、20MHz 双踪示波器
3、函数信号发生器
三 实验原理和电路说明
数字锁相环的结构如图2.2.1 所示,其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参考时钟、多模分频器(一般为三种模式:超前分频、正常分频、滞后分频)、相位比较(双路相位比较)、高倍时钟振荡器(一般为参考时钟的整数倍,此倍数大于20)等。数字锁相环均在FPGA 内部实现,其工作过程如图2.2.2 所示。
在图2.2.1,采样器1、2 构成一个数字鉴相器,时钟信号E、F 对D 信号进行采样,如果采样值为01,则数字锁相环不进行调整(÷64);如果采样值为00,则下一个分频系数为(1/63);如果采样值为11,则下一分频系数为(÷65)。数字锁相环调整的最终结果使本地分频时钟锁在输入的信道时钟上。
在图2.2.2 中也给出了数字锁相环的基本锁相过程与数字锁相环的基本特征。在锁相环开始工作之前的T1 时该,图2.2.2 中D 点的时钟与输入参考时钟C 没有确定的相关系,鉴相输出为00,则下一时刻分频器为÷63 模式,这样使D 点信号前沿提前。在T2 时刻,鉴相输出为01,则下一时刻分频器为÷64 模式。由于振荡器为自由方式,因而在T3 时刻,鉴相输出为11,则下一时刻分频器为÷65 模式,这样使D 点信号前沿滞后。这样,可变分频器不断在三种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其最终目的使D 点时钟信号的时钟沿在E、F 时钟上升沿之间,从而使D点信号与外部参考信号达到同步。在该模块中,各测试点定义如下:
1、TPMZ01:本地经数字锁相环之后输出时钟(56KHz)
2、TPMZ02:本地经数字锁相环之后输出时钟(16KHz)
3、TPMZ03:外部输入时钟÷4 分频后信号(16KHz)
4、TPMZ04:外部输入时钟÷4 分频后延时信号(16KHz)
5、TPMZ05:数字锁相环调整信号
四 实验内容以及观测结果
准备工作:用函数信号发生器产生一个64KHz 的TTL 信号送入数字数字信号测试端口J007(实验箱左端)。1.锁定状态测量
用示波器同时测量TPMZ03、TPMZ02 的相位关系,测量时用TPMZ03 同步;
由上图可看出,将64KHz 的TTL 信号送入端口J007时,TPMZ03、TPMZ02上升沿对齐,环路锁定。
2.数字锁相环的相位抖动特性测量 数字锁相环在锁定时,输出信号存在相位抖动是数字锁相环的固有特征。测量时,以TPMZ03 为示波器的同步信号,用示波器测量TPMZ02,仔细调整示波器时基,使示波器刚好容纳TPMZ02 的一个半周期,观察其上升沿。可以观察到其上升较粗(抖动),其宽度与TPMZ02 周期的比值的一半即为数字锁相环的时钟抖动。
由上图可看出上升较粗(抖动)宽度约为0.45格,整个周期约是6.2格,因而数字锁相环的时钟抖动为0.45/(6.2*2)=0.0363。
3.锁定过程观测
用示波器同时观测TPMZ03、TPMZ02 的相位关系,测量时用TPMZ03 同步; 复位通信原理综合实验系统,则FPGA 进行初始化,数字锁相环进行重锁状态。此时,观察它们的变化过程(锁相过程)。
在第一项实验内容锁相状态测量时,观测TPMZ03、TPMZ02 的波形上升沿对齐,环路锁定。复位通信原理综合实验系统,波形随即变为两直线,如上图,然后几秒后又重新恢复锁定状态。4.同步带测量
(1)用函数信号发生器产生一个64KHz 的TTL 信号送入数字信号测试端口J007。用示波器同时测量TPMZ03、TPMZ02 的相位关系,测量时用TPMZ03 同步;正常时环路锁定,该两信号应为上升沿对齐。
(2)缓慢增加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直至TPMZ03、TPMZ02 两点波形失步,记录下失步前的频率。
(3)调整函数信号发生器频率,使环路锁定。缓慢降低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直至TPMZ03、TPMZ02 两点波形失步,记录下失步前的频率。
(4)计算同步带。
同步带=66.12KHz-61.88 KHz=4.24 KHz。
5.捕捉带测量
(1)用函数信号发生器产生一个64KHz 的TTL 信号送入数字信号测试端口J0007。用示波器同时测量TPMZ03、TPMZ02 的相位关系,测量时用TPMZ03同步;在理论上,环路锁定时该两信号应为上升沿对齐。
(2)增加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使TPMZ03、TPMZ02 两点波形失步;然后缓慢降低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直至TPMZ03、TPMZ02 两点波形同步。记录下同步一刻的频率。
上图同步一刻的频率是66.03KHz。
(3)降低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使TPMZ03、TPMZ02 两点波形失步;然后缓慢增加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直至TPMZ03、TPMZ02 两点波形同步。记录下同步一刻的频率。
(4)计算捕捉带。
捕捉带=66.03-62.07=3.96KHz。
六 实验总结
(1)分析总结数字锁相环与模拟锁相环同步带和捕捉带的大致关系。
对于这次数字锁相环实验,由实验内容2,还有查阅相关资料,可以了解到数字锁相环在锁定时,输出信号存在相位抖动是数字锁相环的固有特征。也正是由于这个相位抖动特性,使得数字锁相环的同步带和捕捉带的带宽相对较窄,有实验内容4、5加以验证,而且同步带与捕捉带大致相等。
第一次实验模拟锁相环,同步带,捕捉带的宽度都很大,而且我测得的同步带带宽要比捕捉带带宽大了约5KHz,数字锁相环的同步带捕捉带还没有5KHz。(2)实验心得体会
这次实验是紧承着上一次实验的,我觉得自己做实验过程中没有遇到太大障碍,就是在实验原理方面掌握的不是太好,自己觉得对双踪示波器和函数信号发生器的操作还是挺熟练的,没有在波形显示上遇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