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行政处分暂行规定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行政处分暂行规定》
学生处《学生手册》2007-1-8wendy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我省高等学校校风校纪建设,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证教育质量,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国家教委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精神,结合我省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行政处分是思想教育后的管理教育。是思想教育的继续和必要手段,是通过管理实现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措施。
第三条对学生进行行政处分,应当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实事求是,具体分析,着力教育,恰当处分,集体讨论、慎重处理的原则,做好学生行政处分的工作。
第二章对各类违纪行为的处理
第四条学生行政处分的种类分为:
1、警告;
2、严重警告;
3、记过;
4、留校察看;
5、勒令退学;
6、开除学籍。
留校察看期限为一年。留校察看处分的学生,一年内有显著进步表现的可解除留校察看,有立功表现的可提前解除察看,经教育不改者可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毕业班学生留校察看处分可酌情减期,毕业前视学生表现决定是否准予毕业。
第五条策划、组织和煽动滋事,扰乱学校正常秩序和公共秩序、破坏安定团结者,根据其错误情节和对错误的认识态度,分别给予不同处分。
1.张贴大小字报和非法宣传品,经教育本人有较好认识可以免于处分或给予警告处分;对错误仍没有深刻认识或坚持错误者;给予严重警告直至勒令退学处分。
2.违反有关法规,不听劝阻带头组织非法集会、游行,造成严重后果者,给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
3.组织或带头罢课、罢餐、扰乱正常教学秩序、造成严重后果者,给予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
4.带头出版和传播非法刊物和组织非法组织,经教育对错误没有深刻认识并造成严重后果者,给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
第六条违反国家法律、法令、法规、受到公安,执法部门处罚者,按其不同情况给予下列处分:
1.被处以警告、罚款者,视其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
2.被收容审查释放者,视问题的性质和情节给予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经审查纯属无辜者不在此例)。
3.被处以行政拘留者,视其问题的性质和情节给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的处分。
4.对于过失犯罪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并宣告缓刑者,视情节轻重给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
5.判处管制、拘役或送劳动教养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第七条偷窃、诈骗国家、集体或私人财物者,除退还所窃财物外,视其不同情况根据不同情节分别给予下列处分:
1.作案价值在100元(含100元)以下者,给予警告至留校察看处分。
2.一次作案价值超过100元或多次作案者,给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的处分。
3.经保卫和公安部门确认撬窃者,虽未窃得财物,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记过以上处分。
4.盗用他人证件冒领他人邮寄钱物者,根据具体情节,给予记过、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
5.诈骗,强抢未成年或体弱病残者的财物者,依据本条所列款项加重一级处分。
第八条故意损坏公共财物或他人财物除进行赔偿并依《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罚款外,视其情节给予下列处分:
1.损坏公物价值在100元以下者给予警告至留校察看处分。
2.一次或多次损坏公物,情节恶劣,影响极坏,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
第九条聚众赌博者,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下列处分:
1.首次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给予严重警告或记过处分
2.屡次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给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
第十条对滋事斗殴事件肇事、策划、参与、伪证、提供器械者,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下列处分:
1.肇事者(不守秩序、不听劝阻,用语言挑逗引起事端造成打架后果)。
(1)虽未动手打人,但造成滋事斗殴后果者,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
(2)动手打人而未伤人者,给予严重警告或记过处分。
(3)动手打人致他人轻伤者,给予记过或留校察看处分。致他人重伤者,给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
(4)参与滋事斗殴三次以上者,一律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2.策划者
策划滋事斗殴,视其后果轻重,给予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
3.参与者
以“劝架”为名,偏袒一方促使殴打事态发展,造成不良后果者,给予警告、严重警告或记过处分。
4.伪证者
故意为他人作假证者,并使调查造成困难者,给予严重警告或记过处分、滋事斗殴者,犯此款加重处分。
5.提供器械者
(1)造成他人受伤,视伤势轻重给予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或勒令退学处分。
(2)提供匕首等凶器者加重处分。
6.殴打教师者加重处分。
7.打人致伤者,除按上述规定给予行政处分外,均需赔偿受害者的医药费、营养费、误工费和其它损失,并给予罚款,如不按期缴纳赔偿费和罚款,加重处分。
第十一条对道德败坏、流氓行为,生活作风不正和恋爱越轨者,根据具体情节,给予下列处分:
1.在校内外涂写、勾画淫秽文字、图画或有猥亵行为,影响极坏者,视其情节,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或留校察看处分。
2.在校内外散布封建迷信、淫秽言论,传看封建迷信、反动淫秽书画、收看淫秽录像制品,经批评教育不改者,给予警告、严重警告或记过处分。情节严重,影响极坏者,给予留校察看或勒令退学处分。
3.学习期间发生未婚性行为者,视其情节给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
4.充当第三者破坏他人婚姻、家庭者,给予留校察看处分;情节恶劣、后果严重者,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
5.与外国人搭讪、鬼混、有损国格、校誉者,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
6.侮辱和诽谤他人而坚持不改者,给予勒令退学处分。
7.在宿舍内,男、女生混住,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
8.以营利为目的,从事陪舞陪酒者,给予留校察看至开除学籍处分。
第十二条一学期无故旷课累积超过一定学时者,视其具体情况;给予下列处分:
1.旷课10学时以上或擅自离校2天以内者,给予警告处分。
2.旷课20学时以上或擅自离校4天以内者,给予严重警告处分。
3.旷课30学时以上或擅自离校6天以内者,给予记过处分。
4.旷课40学时或擅自离校8天以内者,给予留校察看处分。
5.旷课50学时以上者或擅自离校两周以上者,给予勒令退学处分。
6.一学期旷课时数达到所修课程时数三分之一者除按1至5款给予处分外,取消该门课程的考试资格。
第十三条对考试作弊、违犯考场纪律者,视其具体情节,给予下列处分:
1.考试作弊者,视其情节轻重给予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
2.考试协同作弊者,给予记过处分。
3.替他人考试者,给予留校察看或勒令退学处分。
4.指使他人代考者,给予勒令退学处分。
5.违反考场其它纪律者,视其情节,给予警告、严重警告或记过处分。
第十四条对其它违反校纪者,视其具体情节,给予下列处分:
1.酗酒、寻衅滋事者,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屡教不改的给予留校察看或勒令退学处分。
2.与非法经商者,情节轻微,给予严重警告或记过处分;情节严重,经教育仍不悔改者,给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
3.私拆别人信件、邮件、破坏私人财物者,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
4.未经学校批准,擅自结婚者,给予勒令退学处分。
5.违反学校消防、用电管理规定、造成失火或事故者;除赔偿损失外,给予警告直至勒令退学处分。
6.未经学校有关部门同意,私自在宿舍留宿外人,不听劝阻者,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私自留已知罪犯者,给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
7.教学实践、实习期间,违反操作规程,造成事故者,视其具体情节、给予警告以上处分。第十五条本条例没有列举的违纪行为,如需给予处分的,可参照本条例第五至第十四条中类似条款的精神给予处分.
第十六条违纪学生有下列情况者,给予从轻处理:
1.违纪后,在组织尚未掌握情况下,主动交代者。
2.有立功表现者。
第十七条违纪学生有下列情况者,给予从重处理:
1.违纪后对检举人、证人进行威胁、打击报复或订立攻守同盟者。
2.重复违纪者。
3.违纪后向组织隐瞒,私自了结,被查出者。
4.同时犯有多项违纪行为者。
第十八条受到行政处分的学生,同时给予下列处理:
1.一学年内不评奖学金。
2.一学年内不给予贷款金;已批准贷款金者,自公布处分决定的下一个月起停止发放。
3.受记过以上(含记过)处分者不授予学位。
4.享受奖助学金者,受记过以下(含记过)处分者,原奖、助学金降低一级(时间为一年);受留校察看处分者,奖助学金全部停发。
5.担任学生干部者,免去所任职务。
第十九条勒令退学的学生,只发给学历证明,开除学籍的学生不发学历证明。
第三章行政处分的审批与管理
第二十条学生行政处分决定的审批程序:
1.给予学生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处分,由系提出处理意见,由学校学生主管部门备案。给予学生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处分,由系提出处理意见,经学校学生主管部门审议后,报主管院(校)长批准;凡勒令退学、开除学籍者,在学校公布处分决定后,应及时报省教育委员会备案。
2.学生因政治问题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由省教委审批。
第二十一条行政处分公布前,审批部门必须将处分决定通知本人,允许本人申辩,申诉和保留不同意见,对本人的申诉要认真复查凡属正常的应予采纳。
第二十二条受记过以下处分的学生,在受到处分后一年内有显著进步表现,可由学生所在部门写出处分后的表现材料经审批部门领导同意,装入本人档案。
第二十三条学生受处分(或解除处分)的有关材料,一律归人本人档案,不得撤销。学生所在部门可将其处分决定通知家长,以期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第四章附则
第二十四条 各高校可根据本规定,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适用于我省普通高等学校在籍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
第二篇: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退费暂行规定
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退费暂行规定
为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财务管理,规范高校收费行为,维护普通高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及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暂行规定。
一、退费项目。退费项目包括学生因各种原因退学而应该按一定比例退给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
二、退费范围。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允许退费。
(一)新生报到缴费至注册前,因患有疾病或意外伤残,经学校指定医院确诊,无法继续在校学习,学校作退学或取消学籍处理,所收取的学费和住宿费全额退还。
(二)新生报到注册后,经本人申请要求退学的,按以下标准退费: 1.新生报到缴费入学后一周内要求退学,按所收取本学年学费、住宿费的90%退还。
2.新生报到缴费入学后一个月内要求退学,按所收取本学年学费、住宿费的80%退还。
3.新生报到缴费入学后二个月至五个月内要求退学,按所收取本学年学费的60%退学还。
4.新生已注册并取得学籍,入学时间在五个月以上要求退学,所收取的本学年学费和住宿费不予退还。
(三)新生注册入学后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含中国人民武装部队),凭新兵入伍通知书和退学申请办理退学手续,按报到缴费日起至提出退学申请之日止的实际时间(每学年学习时间按10个月计算),扣除在校期间学费和住宿费,退还剩余部分。
(四)经学校同意转专业的学生,其缴纳的学费和住宿费按新专业收费标准多退少补。
(五)学生申请转学并经学校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同意,在上学期内办理转学,退还本学年学费的在下学期内办理转学,所收取本学年学费不予退还;住宿费一律不予退还。
三、学生因违纪受到开除学籍、勒令退学处分,以及触犯刑律不能继续在校学习,所收取本学年学费、住宿费一律不予退还。
四、学生休学期间,学校保留其学籍,所收取学费和住宿费直接抵交复学后应交学费和住宿费;学生休学期满申请复学,经学校复查不合格给予退学处理的,应给予退费,标准参照本规定第二条执行。
五、本规定自二00三年秋季招生起执行。
六、成人高等学校可参照本规定实施。
七、本规定由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第三篇: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国防生暂行规定
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国防生暂行规定
发布2010年07月10信息
驻校选培办
时间:日
来源: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做好国防生的招生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役军官法》和《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以及教育部和总政治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军队院校招生工作的相关政策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国防生是指根据部队建设需要,由军队有关单位依托高校从参加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普通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培养的青年学生。符合条件的保送生也可申请成为国防生。国防生与军队有关单位签订协议后,在校期间享受国防奖学金。国防生完成规定的学业,参加统一组织的军政训练,达到培养目标,取得毕业资格和相应学位后,按协议办理入伍手续并任命为军队干部。
第三条 招收国防生的高校,应具备较好的办学条件和较高的生源质量,能满足培养军队干部的专业和数量需求,并与军队签订有关人才培养协议。招收国防生以设有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选培办)的高校为主,根据部队人才建设需要,经教育部和总政治部主管部门批准,可以扩展到其他签约高校。
第四条 招收国防生,应坚持统筹规划、按需培养、注重质量、公平竞争、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
第二章 组织领导及职责分工
第五条 国防生的招生工作,在教育部和总政治部的统一领导下,实行省级(自治区、直辖市,下同)高校招生主管部门、高校与大军区级单位干部部门、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下同)、选培办分级负责制。
第六条 教育部和总政治部负责招收国防生的统筹规划,制定国防生招生工作的有关政策,审批下达招生计划,部署招生工作。
省级高校招生主管部门主要负责组织和指导对本地区考生的宣传、报名和录取工作,研究解决招生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大军区级单位干部部门主要负责拟制招生计划预案,检查有关招生政策规定和计划的执行情况,协同有关省高校招生主管部门研究解决招生工作的有关问题,各军区负责指导有关省军区做好报考国防生考生的政审、面试和体检等工作。
高校主要负责做好报考国防生考生的宣传动员工作;具体落实教育部和总政治部下达的国防生招生计划并录取新生;协助选培办组织对新生入学后的复审和复查。
省军区参照《省军区系统组织协调军队院校招收普通中学应届毕业生工作实施办法》,主要负责做好报考国防生考生的政审、体检工作,协助招生高校和选培办做好考生的宣传动员和面试等工作。
选培办在大军区级单位干部部门的指导下,与高校共同做好国防生的招生宣传、资格审查、录取和入学后的复审复查工作。
第三章 招生计划
第七条 招生计划由大军区级单位干部部门根据生长干部需求预测,与高校协商后拟制预案,并于12月底前报总政治部审批,列入高校招收国防生计划。
第八条 国防生招生来源计划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汇总后分送有关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并由其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 招生来源计划下达后,未经教育部和总政治部主管部门同意,不得擅自调整。
第四章 报考条件
第十条 招生对象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符合《关于军队院校招收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和军队接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政治条件的规定》,志愿从事国防事业,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二)品德优良,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
(三)年龄在二十周岁以下(截止当年八月三十一日)。
(四)身体健康,符合《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
第五章 招生宣传
第十一条 招生宣传是确保国防生生源稳定充足的重要环节。省级高校招生主管部门、大军区级单位干部部门、高校和选培办应重视做好招收国防生的宣传工作。
第十二条 招生宣传可采取印发招生简报(章)、发布招生信息、开展招生咨询、深入中学介绍情况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向考生、教师及考生家长介绍国防生报考条件、程序、高校招生专业、数量、培养目标、在校学习期间享受的待遇、毕业分配原则和毕业后职级待遇等政策规定,以及《国防奖学金协议书》的有关内容。
第十三条 普通中学应积极支持和配合当地招生部门、招生高校、选培办共同做好招生宣传工作,动员和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报考国防生。
第六章 政审、面试和体检
第十四条 报考国防生的考生应进行政审、面试和体检。国防生政审和体检工作纳入军队院校招收普通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组织和管理系统,与之同步进行,由省军区负责组织实施。具体办法参照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总政治部干部部《关于军队院校招收普通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工作几个具体问题的通知》执行。
第十五条 对报考国防生的考生政审结束后,填写《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国防生政治审查表》。政审合格者,取得面试资格。政审和面试合格者,参加体检并填写《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国防生政审、面试、体检登记表》。
第十六条 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负责将政审和体检均合格考生的有关材料装入档案,并将《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国防生政审、面试、体检登记表》录入考生电子档案,作为高校审核录取国防生的主要依据。
第七章 录 取
第十七条 国防生的录取工作由招生高校负责,选培办协助。省级高校招生主管部门应及时向有关招生高校提供考生的电子档案。
第十八条 录取国防生须在高校相应分数批次内进行。考生统考成绩必须达到或超过报考高校招生专业在招生地区的录取提档分数线。生源不足时,高校可在服从调剂的考生中录取,或报教育部和总政治部主管部门批准后跨省调剂。
第十九条 获地区(市)以上的三好学生,学生干部、党员和特长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第二十条 报考国防生的考生,不符合国防生录取资格,但其统考成绩达到报考高校相同专业或相近专业录取分数线,且符合招生高校录取条件的,应与其他考生同等对待,并按有关招生规定参加报考专业的正常录取。
第二十一条 对符合国家规定保送生条件且志愿从事国防事业、综合素质较高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严格按照国家招收保送生的办法,经政审和体检合格,可免试保送为国防生。
第八章 签订协议书
第二十二条 考生被录取为国防生后,高校、选培办、学生本人三方须签订《国防奖学金协议书》(由大军区级单位干部部门与普通高校协商制定)。考生家长(监护人)为签约考生的担保人。
第二十三条 《国防奖学金协议书》(一式三份)随录取通知书一并寄送学生本人,学生及其担保人签名(盖章)后,入学报到时将协议书交选培办。经入学后复审复查合格,由高校和选培办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学生本人保存一份,高校和选培办各一份分别存档。
第九章 复审复查
第二十四条 国防生新生入校后,高校和选培办应在十五天内组织进行复审复查,主要内容是政治思想表现、从事国防事业志向、身体状况及协议书签约等情况。
第二十五条 国防生身体复查一般与高校新生身体复查同步进行,不能完成的军队规定体检项目,可由选培办协调安排在就近的军队医疗单位进行。
第二十六条 复审复查合格者,经大军区级单位干部部门批准后,确认国防生资格,由选培办组织填写《国防生登记表》。不合格者,取消其国防生资格,按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处理。
第二十七条 未完成国防生招生计划或由于复审复查淘汰的缺额,可从符合国防生条件的新生中选拔递补,具体办法由大军区级单位干部部门与高校研究制定。
第二十八条 复审复查工作结束后,高校和选培办应于当年10月底前,分别将国防生招生工作情况逐级上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和总政治部干部部主管部门。
第十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对国防生除军队的特殊要求外,按所在高校普通学生同等管理。高校和选培办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条 本规定适用于高校为武警部队招收国防生工作。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和总政治部干部部负责解释。
第四篇: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国防生暂行规定
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国防生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做好国防生的招生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役军官法》和《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以及教育部和总政治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军队院校招生工作的相关政策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国防生是指根据部队建设需要,由军队有关单位依托高校从参加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普通中学应届毕业生中招收培养的青年学生。符合条件的保送生也可申请成为国防生。国防生与军队有关单位签订协议后,在校期间享受国防奖学金。国防生完成规定的学业,参加统一组织的军政训练,达到培养目标,取得毕业资格和相应学位后,按协议办理入伍手续并任命为军队干部。第三条 招收国防生的高校,应具备较好的办学条件和较高的生源质量,能满足培养军队干部的专业和数量需求,并与军队签订有关人才培养协议。招收国防生以设有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驻校选培办)的高校为主,根据部队人才建设需要,经教育部和总政治部主管部门批准,可以扩展到其他签约高校。
第四条 招收国防生,应坚持统筹规划、按需培养、注重质量、公平竞争、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
第二章 组织领导及职责分工
第五条 国防生的招生工作,在教育部和总政治部的统一领导下,实行省级(自治区、直辖市,下同)高校招生主管部门、高校与大军区级单位干部部门、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下同)、驻校选培办分级负责制。第六条 教育部和总政治部负责招收国防生的统筹规划,制定国防生招生工作的有关政策,审批下达招生计划,部署招生工作。
省级高校招生主管部门主要负责组织和指导对本地区的宣传、报名和录取工作,研究解决招生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大军区级单位干部部门主要负责拟制招生计划预案,检查有关招生政策规定和执行情况,协同有关省高校招生主管部门研究解决招生工作的有关问题,各军区负责指导有关军区做好报考国防生考生的政审、面试和体检工作。高校主要负责做好报考国防生考生的宣传动员工作;具体落实教育部和总政治部下达的国防生计划并录取新生;协助驻校选培办组织对新生入学后的复审和复查。
省军区参照《省军区系统组织协调军队院校招收普通中学应届毕业生工作实施办法》,主要负责做好报考国防生考生的政审、体检工作,协助招生高校和驻校选培办做好考生的宣传动员和面试等工作。
驻校选培办在大军区级单位干部部门的指导下,与高校共同做好国防生的招生宣传、资格审查、录取和入学后的复审复查工作。
第三章 招生计划
第七条 招生计划由大军区级单位干部部门根据生长干部需求预测,与高校协商后拟订预案,并于12月底前报总政治部审批,列入高校招收国防生计划。第八条 国防生招生来源计划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汇总后分送有关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并由其向社会公布。第九条 招生来源计划下达后,未经教育部和总政治部主管部门同意,不得擅自调整。
第四章 报考条件
第十条 招生对象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符合《关于军队院校招收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和军队接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政治条件的规定》([2001]政联字第1号),志愿从事国防事业,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
(二)品德优良,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
(三)年龄在二十周岁以下(截止当年八月三十一日)。
(四)身体健康,符合《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
第五章 招生宣传
第十一条 招生宣传是确保国防生生源稳定充足的重要环节。省级高校招生主管部门、大军区级单位干部部门、高校和驻校选培办应重视做好招收国防生的宣传工作。
第十二条 招生宣传可采取印发招生简报(章)、发布招生信息、开展招生咨询、深入中学介绍情况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向考生、教师及学生家长介绍国防生报考条件、程序、高校招生专业、数量、培养目标、在校学习期间享受的待遇、毕业分配原则和毕业后职级待遇等政策规定,以及《空军国防奖学金协议书》的有关内容。
第十三条 普通中学应积极支持和配合当地招生部门、招生高校、驻校选培办共同做好招生宣传工作,动员和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报考国防生。
第六章 政审、面试和体检
第十四条 报考国防生的考生应进行政审、面试和体检。国防生政审和体检工作纳入军队院校招收普通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组织和管理系统,与之同步进行,由省军区负责组织实施。具体办法参照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总政治部干部部《关于军队院校招收普通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工作几个具体问题的通知》([2001]政干发字第220号)执行。
第十五条 对报考国防生的考生政审结束后,填写《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国防生政治审查表》。政治合格者,取得面试资格。政治和面试合格者,参加体检并填写《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国防生政审、面试、体检登记表》。
第十六条 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负责将政审和体检均合格考生的有关材料装入档案,并将《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国防生政审、面试、体检登记表》录入考生电子档案,作为高校审核录取国防生的主要依据。
第七章 录 取
第十七条 国防生的录取工作由招生高校负责,驻校选培办协助。省级高校招生主管部门应及时向有关高校提供考生的电子档案。第十八条 录取国防生须在高校相应分数批次内进行。考生统考成绩必须达到或超过报考高校招生专业在招生地区的录取提档分数线。生源不足时,高校可在服从调剂的考生中录取,或报教育部和总政治部主管部门批准后跨省调剂。
第十九条 获地区(市)以上的三好学生、学生干部、党员和特长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第二十条 报考国防生的考生,不符合国防生录取资格,但其统考成绩达到报考高校相同专业或相近专业录取分数线,且符合招生高校录取条件的,应与其他考生同等对待,并按有关招生规定参加报考专业的正常录取。第二十一条 对符合国家规定保送生条件且志愿从事国防事业、综合素质较高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严格按照国家招收保送生的办法,经政审和体检合格,可免试保送国防生。
第八章 签订协议书
第二十二条 考生被录取为国防生后,高校、驻校选培办、学生本人三方须签订《国防奖学金协议书》(由大军区级单位干部部门与普通高校协商制定)。考生家长(监护人)为签约考生的担保人。第二十三条 《国防奖学金协议书》(一式三份)随录取通知书一并寄送学生本人,学生及其担保人签名(盖章)后,入学报到时将协议书交驻校选培办。经入学后复审复查合格,由高校和驻校选培办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学生本人、高校和驻校选培办一份。
第九章
复审复查
第二十四条 国防生新生入校后,高校和驻校选培办应在十五天内组织进行复审复查,主要内容是政治思想表现、从事国防事业志向、身体状况及协议书签约等情况。
第二十五条 国防生身体复查一般与高校新生身体复查同步进行,不能完成的军队规定体检项目,可由驻校选培办协调安排在就近的军队医疗单位进行。第二十六条 复审复查合格者,经大军区级单位干部部门批准后,确认国防生资格,由驻校选培办组织填写《国防生登记表》([2001]政干发字第228号附表)。不合格者,取消其国防生资格,按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处理。
第二十七条 未完成国防生招生计划或由于复审复查淘汰的缺额,可从符合国防生条件的新生中选拔递补,具体办法由大军区级单位干部部门与高校研究制定。第二十八条 复审复查工作结束后,高校和驻校选培办应与当年10月底前,分别将国防生招生工作情况逐级上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和总政治部干部部主管部门。
第十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对国防生除军队的特殊要求外,按所在高校普通学生同等管理。高校和驻校选培办可依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条 本规定适用与高校为武警部队招收国防生工作。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和总政治部干部部负责解释。
第五篇: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含研究生培养单位)毕业生(含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维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凡取得毕业资格的,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按有关规定就业。
第三条 毕业生是国家按计划培养的专门人才,各级主管毕业生就业部门、高等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有执行国家就业方针、政策和根据需要为国家服务的义务。必要时,国家采取行政手段,安置毕业生就业。
第四条 毕业生就业工作要贯彻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重点、兼顾一般和面向基层,充实生产、科研、教学第一线的方针。在保证国家需要的前提下,贯彻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的原则。国家采取措施,鼓励和指导毕业生到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和其他国家急需人才的地方去工作。
第五条 国家教委归吕管理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国务院其他部委(以下简称部委)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地方)负责本部门、本地方的毕业生就业工作。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六条 国家教委的主要职责:
1.制定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法规和政策,部署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
2.组织研究并指导实施全国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3.收集和发布全国毕业生供需信息,组织指导和管理毕业生就业供需见
面、双向选择活动;
4.编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计划,制订国家教委直属高校毕业
生就业计划和部季、地方所属高校抽调计划;
5.负责全国毕业生就业计划协调工作,管理全国毕业生调配工作;
6.指导、检查毕业生就业工作,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调配部门派
遣本地区高校毕业生;
7.组织开展毕业教育,就业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
8.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科学研究和宣传工作;
9.检查毕业生的使用情况。
第七条 国务院有关部委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
10.生就业的具体工作意见;
11.12.及时向国家教委报送所属院校毕业生就业计划和本部委需求信息;组织协调所属院校的毕业生供需信息交流活动;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国家教季的统一部署,提出本部门毕业
13.14.15.16.制订并组织实施所属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计划;组织开展所属院校毕业生教育、就业指导工作;负责本部门毕业生的接收工作,了解和掌握毕业生的使用情况;开展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改革的研究和宣传工作。
第八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
17.18.19.20.21.22.23.24.25.26.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国家教委的统一部署,提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毕业生就业的具体工作意见;负责本地区毕业生的资源统计工作,并按时报送国家教委;收集本地区毕业生的需求信息并及时报送国家教委;制订本地区所属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计划并及时报送国家教委;组织管理本地区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受国家教委委托组织实施本地区高校毕业生的资格审查,并负责毕业生的调配派遣和接收工作;组织开展毕业教育、就业指导工作;检查、监督本地区用人单位和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完成国家教委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九条 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责:
27.定本学校的工作细则;
28.送毕业生资源情况;
29.生的推荐工作;
30.31.32.33.34.第十条 用人单位的主要职责
35.36.生;
37.38.39.按照国家下达的就业计划接收、安排毕业生;负责毕业生见习期间的管理工作;向有关部门和学校反馈毕业生的使用情况。
第三章 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 及时向主管部门报送毕业生需求计划,向有关高等学校提供需求信息;参加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如实介绍本单位情况,积极招聘毕业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提出毕业生就业建议计划;开展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负责办理毕业生的离校手续;开展与毕业生就业有关的调查研究工作;完成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收集需求信息,开展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负责毕业负责本校毕业生的资格审查工作,及时向主管部门和地 方调配部门报根据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和规定以及学校主管部门的工作意见、制
第十一条 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和时间安排由国家教委统一部署,各部委和地方应按照统一部署具体指导所属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第十二条 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分为就业指导、收集发布信息、供需见面及双向选择、制订就业计划、进行毕业生资格审查、派遣、调整、接收等阶段。
第十三条 毕业生就业工作一般从毕业生在校内的最后一学年开始。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一般应每年11月-12月向主管部门及有关高校提出下一毕业生需求计划,11月-5月与毕业生签订录用协议。
第十五条 毕业生的就业活动不得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学习。毕业生联系工作时间应安排在1月-5月,春季毕业研究生可适当提前。
第四章 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毕业生鉴定
第十六条 毕业生就业指导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
第十七条 毕业生就业指导重点进入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职业道德教育,突出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宣传。
第十八条 毕业生就业指导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效,可采用授课、报告、讲座、咨询等多种形式。第十九条 毕业生就业指导要与毕业教育相结合,教育毕业生以国家利益为重,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发展的关系,自觉服从国家需要,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走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才之路。
第二十条 高等学校要按照国家教育《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和《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的要求,实事求是地对毕业生作出组织鉴定。
第二十一条 毕业鉴定主要包括毕业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这些基本情况要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核对无误后归档。档案材料应在毕业生派遣两周内寄送毕业生报到单位。
第五章 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
第二十二条 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是落实毕业生就业计划的重要方式。各部委、各地方主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负责管理举办本部门、本地区的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其它部门不得举办以毕业生就业为主的洽谈会或招聘会。举办省级上述活动要报国家教务案,跨省区、跨部门的有关活动须报国家教委审批。
第二十四条 经共需见面和双向选择后,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等学校应当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作为制定就业计划和派遣的依据。未经学校同意,毕业生擅自签定的协议无效。
第二十五条 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要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时间应安排在节假日。
第二十六条 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不得以赢利为目的向学生收费,不得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学生。
第六章 就业计划的制订
第二十七条 国家教委直属学校毕业生面向全国就业,其他部季所属学校毕业生主要面向本系统、本行业就业,地方所属学校主要面向本地区就业。根据招生“并轨”改革的进程,有关部季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所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范围。
第二十八条 制订就业计划的原则:
40.41.42.43.回来源省区就业;
44.45.46.围内自主择业;
47.48.毕业研究生在国家规定的服务范围内就业;其他类型毕业生按国家有关规定就业。师范类毕业生原则上在教育系统内就业;定向生、委培生按合同就业;实行招生“并轨”改革学校的毕业生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遵循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和规定;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先保证国防、军工、国有大中型企业、重点科研和教学单位的需要;来源于边远省区的本、专科毕业生,只要是边远省区急需的,原则上
第二十九条 本、专科毕业生就业计划每年编制一次,毕业研究生就业计划分为春季和暑期两次编制。就业计划按部委、地方和高校各自的职责分工经上下结合,充分协商形成;有关部委和地方审核、汇总所属学校毕业生就业建议计划,并按时报送国家教;国家教委审核、编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计划。第三十条 毕业生就业计划经国家教委审核下达后,各部委、地方、高等学校和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执行。
第七章 调配、派遣工作
第三十一条 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和高等学校按照国家下达的就业计划派遣毕业生。派遣毕业生统一使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派遣报到证》(以下简称《报到证》),《报到证》由国家教委授权地方主管毕业生就业调配部门审核签发,特殊情况可由国家教委直接签发。
第三十二条 国家招生计划内招收的自费生(含电大、函授等普通专科班)毕业后自主择业,在规定时间内找到单位的由地方主管调配部门开具《报到证》。
第三十三条 对于华侨和来自港澳台地区的毕业生愿意留大陆工作的,学校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提供必要的帮助。
第三十四条 免试推荐和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毕业生,在学校就业计划上报后提出不再攻读的,应回家庭所在地就业。
第三十五条 符合国家规定申请自费留学的毕业生,要在学校规定的期限内提出申请并按规定偿还教育培养费,经批准后,学校不再负责其就业。派遣时未获准出境的,学校可将其档案、户粮关系转家庭所在地自谋职业。
第三十六条 对残疾毕业生学校应帮助其就业,确有困难的,按有关规定由生源所在地民政部门安置。第三十七条 学校应在派遣前认真负责对毕业生进行健康检查,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让其回家休养。一年内治愈的(须经学校指定县级以上医院证明能坚持正常工作的)可以随下一届毕业生就业;一年后仍未治愈或无用人单位接收的,户粮关系和档案材料转至家庭所在地,按社会待业人员办理。
第三十八条 结业生由学校向用人单位推荐或自荐,找到工作单位的,可以派遣,但必须在《报到证》上注明“结业生”字样;在规定时间内无接收单位的,由学校将其档案、户粮关系转至家庭所在地(家居农村的保留非农业户口),自谋职业。
第三十九条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要在七月一日后派遣毕业生(春季毕业研究生例外)。
第四十条 在派遣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需要调整改派的,按下列原则办理:
49.50.改派手续;
51.毕业生调整改派须在一年内办理,逾期不再办理有关调整改派手续。
毕业生就业后的调整按在职人员有关规定办理。
第八章 接收工作及毕业生待遇
第四十一条 毕业生持《报到证》到工作单位报到,用人单位凭《报到证》到工作单位报到,用人单位凭《报到证》予以办理接收手续和户粮关系。凡纳入国家就业计划的毕业生,地方政府不得征收其城市增容费。
第四十二条 毕业生报到后,用人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和毕业生所学专业及时安排工作岗位。第四十三条 按国家计划派遣的毕业生,用人单位不得拒绝接收或退回学校。
第四十四条 毕业生报到后,发生疾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按在职人员有关规定处理,不得把上岗后发生疾病的毕业生退回学校。
第四十五条 毕业生就业后,其工资标准和福利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工龄从报到之日计算。第四十六条 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其档案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工资待遇由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协商确定,但工资标准原则上应不低于国家规定。
第九章 违反规定的处理 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辖区内用人单位之间调整的,由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审批并办理改派手续;跨部委、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整的,由学校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统一报国家教委审批并下达调整计划,学校所在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按照调整计划办理
第四十七条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部委、地方和学校就业部门,要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建议主管部门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52.53.54.不按要求和时间报送生源、需求计划的;不按国家的有关规定派遣毕业生的;其他违反毕业生就业工作规定的。
第四十八条 对违反就业协议或不履行定向、委托培养合同的用人单位、毕业生、高等学校按协议书或合同书的有关条款办理,并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九条 对擅自拒收、截留按国家计划派遣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由其义不容辞部门责令改正,并对有关负责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毕业生,由学校报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批准,不再负责其就业。在其向学校缴纳全部培养费和奖(助)学金后,由学校将其户粮关系和档案转至家庭所在地,按社会待业人员处理:
55.56.57.58.不顾国家需要,坚持个人无理要求,经多方教育仍拒不改正的;自派遣之日起,无正当理由超过三个月不去就业单位报到的;报到后,拒不服从按排或无理要求用人单位退回的;其他违反毕业生就业规定的。
第五十一条 对利用职权干涉毕业生就业或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徇私舞弊的工作人员,由主管部门或同级纪检、监察部门依法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本规定中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系批按照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和研究生计划招收的具有学籍、取得毕业资格的本、专科生(含招生并轨招收的学生和招生并轨前招收的国家任务生、定向生、委培生、自费生及电大、函授普通专科班学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含统分生、定向生、委培生、自筹经费生)。
第五十三条 各有关部委和地方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并报国家教委备案。
第五十四条 本规定由国家教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五十五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