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智慧与见证
智慧与见证
追求真理的人,往往在寻求一种确定性,即使是怀疑论者,也在寻求。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死亡是人生在世唯一能确定的东西。快乐、悲伤、兴奋、失落、饥饿、疾病„„都终有结束的一刻。肉体和精神的界限使得人不能超越地来看待这个世界,又因个人对自由的追求也导致个人欲望的受限,总之,人是有限的。一个人正为死去的爱人悲伤,但当他饥饿的时候不得不停止哭泣而去吃饭;一个人想要享受飞翔的快乐,却苦于没有一双坚实的翅膀;一个人见到别人美貌的妻子,想要尝试出轨的刺激,却因为良心而不得不克制自己的欲望„„人都有一种内在的永恒追求,渴望永恒,渴望被爱。但是追求长生的人都无一例外的失败了,也有许多的人因为品尝不到爱的芬芳而孤独终老。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而生既是充满不确定的,其永恒性也必不可能。我却以为,未知死,焉知生。现代人向科学求助,要真理,要自由,要幸福的人生。然而这终究是一场梦,可叹的是还有许多的人沉浸在这场梦里,不肯醒来。纳粹的铁蹄和斯大林的暴政唤不醒这些沉睡的人,除非他们意识到痛苦是有出路的。痛苦并不是真理,出路才是真理。信仰曾经是社会性、团体性的,人们尝试用其信仰来构建所生存的社会,或者逃离这个社会,以信仰来构建所生存的团体。欧陆启蒙运动以来,信仰已经逐渐变成个人性的,信仰成了隐私,人们不再公开涉及这个终极性的话题。这是自由主义泛滥带来的结果,以为将信仰赶进角落就能够给这个世界带来自由与宽容,谁曾想自由也成了政治正确的口号。没有信仰,自由的边界便是模糊的,宽容因此成为了不宽容。虽然如此,这种个人性的信仰也有其宝贵的价值,在这样一个纷乱的时代里保守人们不致迷失自己的人生。
真理具有永恒性,这就是人们一直寻找的,在永恒里有真善美。宗教是科学主义幻梦之外寻找真理的重要方向。对死亡的思考可以带来对人生意义的确认,这是我的信念。人皆是靠其信念而活,即使是没有宗教信仰,这一点也是确定的,正所谓你信什么你就是什么。
宗教智慧与世俗智慧的区别就在于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若是人的终结,这就是世俗智慧;死亡若是另一个开始,这就是宗教智慧。儒家是典型的世俗智慧,而从整个世界时间和空间范围来看,宗教智慧却往往征服了大多数人。不同的对
待死亡的态度也带来不同的宗教之间巨大的分歧。佛教徒和基督徒都要死亡,这是确定的。那么死亡对于佛教徒和基督徒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探索死亡的意味可以明白佛教徒和基督徒活着是为了什么,即人生的意义。
佛教的《阿含经》中记有这样一则故事。释迦牟尼有两个弟子。一个以苦行为第一的叫迦叶,另一个以智慧为第一的叫舍利弗。有人跑来问他们一个问题。他问:“请问尊者舍利弗,你师父死后还存在吗?”舍利弗说:“我们师父不谈这问题。”他继续问:“那么你师父死了之后就不存在了?”舍利弗不语。他继续问:“你师父死后也许在,也许不在?你师父没有死后存不存在的问题?”舍利弗一概回答:“我师父一概不谈论这个问题。”那人就非常失望。他觉得他已经问遍各种可能性了,而以智慧第一的弟子都只用一句“师父不谈论这个问题”来回答。无法说明、不曾辩解,真是像婴孩一样没有智性。这人便离去了。这人走后,迦叶就把为何舍利弗这样回答的原因作个说明。他说:“师父死后存不存在是形体问题,是认知问题。但是师父已经超脱这种形体与认知的束缚,所以被尊称为如来。”
“缘起说”是佛教的核心理论。缘起说意思就是任何事情或现象都依一定的因(根本,内在作用)和缘(辅助,外在条件)的集合而起变化与消灭。即任何事情都是在特定条件下的暂时集合。而整个缘起说是在时间轴的观念上建立起来的。佛教认为人生是苦,在时间轴上如果不能摆脱六道轮回,是不能脱离苦海的。以脱离苦海为动力,按照八正道的要求去修炼,最终达到涅槃的最高境界,即所言的释迦牟尼“超脱形体与认知的束缚”的境界。涅槃的意义远大于生死,在那里,无因缘、无生死、无时间、无天堂、无物质、无日月、无运动,是苦的终结,却不是幸福的开端。如此看来,死亡不过是这时间轴上的一个点而已,正如降生到这个世界的瞬间一样,并不意味着失去什么,也不意味着得到什么。
而在基督徒看来,死亡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圣经·创世纪》里记载了下面的故事。亚当和夏娃是人类的元祖,本来享有一切的自由,可以随意吃伊甸园中一切的果子,唯独不能吃分辨善恶树的果子,吃的那日便会死。那时,分辨善恶树就是人类自由的边界。那时,人性并没有恶,为何要分辨善恶?一天,蛇(魔鬼)用谎言诱惑夏娃,违背上帝的命令吃了分辨善恶树的果子,并且夏娃将这果子给了她的丈夫亚当吃了。违背上帝的话便是罪的开始,罪的刑罚乃是死亡。死
亡在基督徒的眼中有两层含义:一是肉体上的死亡;二是灵魂上的死亡。肉体上的死亡是暂时的,而灵魂上的死亡意味着与上帝永世的隔绝,要在地狱中承受永无盼望的刑罚,连死亡(彻底消失)的盼望都没有。若没有上帝降尊为卑、道成肉身,亲自体味人类所能承受的一切苦难,白白舍命承受罗马人谈之色变的十字架酷刑,并从死里复活战胜死亡的咒诅,不论是肉体还是灵魂的死亡都将是毫无盼望的。而道成肉身本身就是上帝的恩典,既是上帝的恩典,就给人以复活的盼望,连死亡都成了盼望。
在佛教徒的眼中,死亡是时间流上的一瞬间,是因果链上的一环。在基督徒的眼中,死亡则是悖逆上帝的结果,但因着对上帝拯救的信心却成为脱离黑暗进入光明的必经之路。死亡在真正的佛教徒和基督徒眼中都不是可怕的东西,这也促成了佛教徒和基督徒能够坚定地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奔跑甚至不惜失去自己的生命。在勇气这个层面上评价佛教与基督教孰高孰低毫无意义,即使是无神论者,也有为了理想英勇献身的热情。在基督徒眼中,拜佛是偶像崇拜,是大罪;在佛教徒眼中,拜上帝是愚蠢的表现,是没有认识无量智慧的表现。这种分歧,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能够被证明孰对孰错的,但从这种分歧中我看到共同的东西,就是对上帝的拯救或者对佛陀的教导的信心。既是认识了死亡本身以及死亡对于自己的意义,各人便可以依据自己的信心指向而选择人生道路的走向。
我发现,将两者走向的结局放在一起比较显得非常有意思。佛教徒的人生是认识无量智慧的人生,这智慧最终将他们带往涅槃的境界,无因果、无天堂。而基督徒的人生则是见证的人生,见证上帝在自己身上的恩典并盼望有更多的灵魂得到拯救。佛教徒要努力去摆脱规律的束缚,不论这规律是什么,天堂不过是在因果律下的一个虚构神话。而基督徒则是要借着信心去认识规律并顺服在上帝所设的规律之下,涅槃的结果只能是进入一个地方,那就是地狱,只有那里什么都没有,与之相反的是天堂,那里有无比丰盛而圣洁的生命。
有一个故事可以印证两者智慧和见证的人生轨迹的迥异。
一位去青海玉树救灾的基督徒志愿者在玉树这样一个藏传佛教占统治地位的地方,遇到了一位**仁波切,产生下面的对话。
基督徒:“如果一个藏传佛教徒有一天成为一个基督徒,你们会怎么看?” 仁波切:“我们会觉得他很可怜,因为他原本拥有认识无上智慧的机会,却
放弃了。那么一个基督徒有一天成为一个佛教徒,你们会怎么看?”
基督徒:“我们会觉得很可惜,因为会失去天国的救恩,不过我们还是会爱他,人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永远有机会。”
我不知道佛教徒是怎样认识信心这个词的,但是几乎可以肯定,信心在佛教这种靠着行为去达到脱离苦海的目的的宗教中几乎没有地位。从这个角度来说,佛教不是信仰,是哲学;但是从佛教的宗教实践来看,涅槃的盼望又是那么重要,已经超越了世俗哲学的范畴,从这个角度来说,佛教不是哲学,是信仰。从一个新教徒的角度来看,信心却是信仰的核心,信心的来源是永不改变的上帝,倘若离了对上帝的信心,就等于是离了上帝。基督徒的人生,首先是承认靠着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其次是看到靠着上帝凡事都能做。
谈到佛教徒的智慧人生,仍要谈信心。求佛不如求己,这大概能描述众多佛教徒的心态,慧能自度是极好的例子,净土宗却除外。虽有八正道等方法论作为支撑,然而在人生苦难的重压之下,不知道对于那些悟性缺乏的人来说,这种凭借个人的智慧达到解脱的心态何以维系?因果律没有生命,它只能被观察,在经验上予以某种程度的肯定。而生活中又有一些情况让我们怀疑因果报应理论在经验上的正确性。在缺乏生命互动的条件下,这种对于因果律的信心如何保证不是浮萍一片?相比较因果律,轮回说则更是让人质疑其信心的来源。若是不相信轮回,释迦牟尼又如何悟道?虽然佛教并不承认一个造物主的存在,但因果学说似乎有点接近自然神观(倘若不谈造物主的话),即造物主创造了这个世界的物质及规律之后,便放手任其发展,人只能认识规律,却不能认识造物主,因为造物主是抽离在宇宙之外与人没有关系的存在。在上面的对话中,若那个基督徒多问一句“你如何确证他成为基督徒之后认识的不是更大的智慧”,我却不能想象仁波切该如何回答。同样的问题也摆在世俗无神论者的面前,当基督徒说有神的时候,无神论者必须对此命题做出回应,如果避而不谈就落入了偏见的陷阱。世俗无神论者有着自己的智慧体系,然而在上帝面前,这个体系却面临着道德困境,因为完全否认上帝(包括其他一切超越性的价值或存在)的存在就会导致完全否认道德的存在,这种道德虚无主义即使能够给无神论者提供一个整全的世界,也断然不能征服许多人,因为它没有坚固的信仰基石。剔除了超越性,人便于动物无异,在佛教中更彻底,众生平等。而道德属于超验价值,否认了超越性并认可
超验价值,这便是无神论的困境。无神论的信仰来自经验,而经验的可靠性却是受到质疑的。所以,那些坚称自己是无神论者的人倘若能够认真自省,会发现自己的世界观是割裂的,除非他们拥有非凡的信心,对上帝避而不谈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无神论体系。一切的问题都是信仰的问题,是信心指向的问题。一个针尖上能容几个天使跳舞,这是灵性的大问题,而不是理性的现代人所嘲笑的中世纪怪胎的奇谈怪论。若剥离了信心,悟性哲学也成了玄学,更遑论人生。
对于一个基督徒来说,上帝并不是一个存在于头脑中的理念,而是一个实存的生命体。他不仅拥有生命,更是生命的源头。上帝的存在没有原因,他的存在就是一切问题的答案。在人神生命的互动中,人的生命在圣洁的上帝面前得到净化,逐渐被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这种互动做在上帝面前就是蒙恩,做在人的面前就是见证,这见证是人与神共同做的。还是在上面那个对话中,当仁波切问“如果一个基督徒成为一个佛教徒,你们会怎样看他”的时候,基督徒回答“会依然爱他,盼望他能够悔改”,因为“得救只在今生有指望”。“依然爱他”就是见证,在爱别人的时候就是有上帝同在的时候,就是人神互动的时候,是人神相遇的时候。凭着对神的信心,我曾说过一句话:“面对一切的境地,当你决定要爱人如己的时候,很难想象耶稣会不站在你的身边。”在我看来,基督徒的一生除了感恩就是见证。吃饭喝水是感恩,爱人如己是见证。感恩做在上帝的面前就是一个人与上帝的相遇,做在别人的面前就是见证,只是这样的见证要谨防堕入骄傲的陷阱中。马丁·路德·金说过:“倘若我们藐视耶稣基督的主要教导——兄弟之爱以及金律——的时候,我们就不能称为真正的基督徒。”金的一生就是见证的一生,脱离自由主义神学进入真正的信仰空间。爱那些受苦的黑人的灵魂以致付出生命的代价,他所见证的不是自己的人格有多么的伟大,而是在行事的时候,见证神恩典的同在。他承认了自己是何等的卑微与软弱,只有如此,他才见证了神的恩典是何等的伟大。见证的目的不是借别人的不义显示自己的义,不是宣扬自己的荣耀,而是宣扬上帝的荣耀,是为要拯救堕落的灵魂,因为灵魂的堕落在上帝眼中是何等的令他心痛。上帝为堕落的灵魂哭泣。人品尝自己的眼泪是苦涩的,而品尝上帝的眼泪却是甘甜无比的。凭着信心行,这是基督徒行事为人的一个基本准则。同样谈到信心,德国人有一首赞美诗——《上帝是我们的堡垒》,这信心是建立在永不改变的上帝之上,既是永不改变,便是最坚固的堡垒。
马丁·路德·金在他的一篇学业论文中说过:“宗教向我们确保一切高尚、有价值的将会存留。”跳出从小接受到的无神论教育,是直面宗教的先决条件,否则,人和宗教之间将始终有一层面纱,模模糊糊看不清楚。无神论并不意味着更客观,而且很有可能是最大的偏见。是否选择宗教作为自己的信仰载体以及选择何种宗教作为自己的信仰载体,关乎个人的价值判断,关乎真理,更关乎每个人生命的归宿。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并且有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的义务。信仰生活可以是团契性的,也可以是个体性的,但信仰本身却是个人性的。智慧还是见证,这样的问题只能每个人独自去面对,而答案总有揭晓的那一天,彼时一切都明了了。
第二篇:见证青春与企业共成长
见证青春,我与企业共成长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算来我在****已经度过4年半的时间,年纪虽不算大,但也算的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老员工了,和企业一路经历了最开始的筹备,奋斗,收获。自己也从一个刚刚大学毕业初出茅庐的丫头,转变成了一岁宝宝的母亲。这期间的种种经历让我得到了非常多的收获,同时,这些收获在我整个职业生涯里也积淀成为最宝贵的财富。企业不是某个简单的地方,而是施展才华的舞台。
在学校我是一个优秀学生,来到公司我也希望做一名优秀员工。刚来到公司,一切对于我而言都是那么新鲜,公司也是刚刚起步,我有幸参与了公司所有重要的活动。从各种制度的编写,规章规范的翻译等等,从无到有。有人说,心有多宽广,舞台就有多大。对个人而言,企业也是施展个人才华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这个舞台越宽广,环境越宽松,个人的价值体现就越充分。如果失去这个大舞台,自我价值的实现便成为空谈。对企业而言,企业的发展源于每个员工的劳动和创造,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企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动,相互发展。企业就是我们的舞台。企业与个人的关系也正如蒋何海洋与水滴的关系。不管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一旦失去了表演的空间和人生的舞台,那就是去了成功的机会。个人的发展依托于企业的早就,领导的栽培,当我们学会经营自己,把自己的职业规划同企业的长远战略有机的结合起来,那我们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并顺利实现个人理想,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成就个人。我很庆幸能得到领导的信任,让我在自己的职位上发光发热。公司每一次进展都让我觉得我们的付出显得格外有意义。我们的关系不是萍水相逢,而是朝夕相处。
公司在平稳发展的同时,也不忘与员工之间的感情联络。大概是日企文化的缘故,对这一点是相当重视。因为企业的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的人性化,科学化,也会给员工带来温暖和关怀,为员工个人价值的事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有效地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为此,我们成立了工会组织,建立了“员工天地”,“生日之星”,也尝试着在员工之间开展拓展活动,大大地增加了彼此之间的凝聚力。来到****这个大家庭,我想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员工关系都非常平易近人。
另外,加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也是一种“共同发展”的体现。这就需要管理者掌握沟通的艺术,及时地代表企业的意志将企业的共同愿景传递给员工,让员工对企业的发展有清晰的认识。管理者之间,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部门之间都要进行有效地沟通,使员工的意见,建议有正常的,多样化的渠道得以表达和传递。真正形成一种人人关心企业,人人爱护企业的欣欣向荣的文化氛围。
我们前进的动力不是依赖某个人,而是需要全体企业成员的团结协作和共同努力。****07年6月创立,从一开始的区区30几个人一直到今天123人,这期间的发展是由全体员工的智慧和汗水造就的。从最初的卫生许可证的取得,2010年ISO9001认证的取得,一直到现在开始进行ISO22716的认证审核,公司每一份荣耀,一砖一瓦,都来自我们每位员工的共同努力。
特别是今年,公司又有了新的目标,新的方针。公司不断推出了各种岗位培训,辅助类考试,就是要求各位员工能不断地得到提升。如果每个人的技能都得到了提升,就能促进公司进一步的发展。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修炼,才能成为一个与企业共同成长的才人。时光荏苒,青春短暂。如果把****比喻为一位年轻人的话,****的变化发展是巨大的。他正如一位青春的少年,慢慢走向成熟。而我对生活、对工作的态度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内慢慢积淀、慢慢成型。也许我们身处平凡岗位,做着平凡的事情,但我们不能因为平凡而怠慢、松懈。相反,我们更应该以十万分的热情去投入到这个岗位中,忘我的工作。因为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宝贵的机会,这是我们人生的经历,一个里程碑。当我们渐渐老去的时候,回首往事,暮然间发现自己年少时的激情与澎湃,那个激扬你青春、挥洒你热血的地方,依然清晰、明亮的印刻在你的脑海。此时此刻,你应该倍感欣慰,是的,我们努力过、奋斗过,无论成败得失,我们经历了,这就是我们的收获。
在我进入****的这几年中,我从我自己的岗位,身边的人和事,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渐渐的明白了工作的涵义,那就是挥洒青春,与公司共成长。这句可能被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话语,说来简单,但其中的分量与承担却并不简单,它需要的是你韬光养晦、细细耕耘才可能得到的收获,也需要我们所有****的“麻花”们的共同努力才可能实现的承诺!
*******有限公司
****
2013.8.22
第三篇:《见证》观后感(共)
纪录片《见证》通过记录每一个援鄂的医护人员摘下口罩瞬间肖像,来帮助我们铭记在灾难面前那些勇敢逆行的英雄,那你知道《见证》观后感需要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见证》精选观后感5篇大全。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见证》精选观后感1
纪录片《见证》(20分钟),采用跟踪记录的拍摄的形式,将第一人称旁白、照片呈现、视频倾诉、现场讲述有机融合成多元而完整的叙事结构,真实地再现“肖像记录工程”的诞生过程以及由此折射出众志成城、刻骨铭心的中国战“役”中的那些人、那些事。
宋庆龄奶奶曾说过:“青年是革命的柱石。青年是革命果实的保卫者,是使历史加速向更美好的世界前进的力量。”青年在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习总书记在给北京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所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作为青年的我们,也应当像援鄂的90后青年一样,学习他们不畏艰辛,冲锋在前,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彰显了青春的磅礴力量。习总书记在回信中高度肯定了他们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不怕牺牲,勇敢无畏的精神,肯定了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和辛苦。作为医学生的我们,作为新青年的我们,也应当把自己的青春投入到为祖国事业做贡献中去,在不远的未来,成为一名有担当,有本领,有理想的新青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正像鲁迅先生所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之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我们要成为这样的好青年!
《见证》精选观后感2
从“90后”护士剪去一头秀发整装出征到“饭圈女孩”驰援武汉,从口罩压痕的一张张脸到被消毒液、洗手液浸泡的一双双伤痕累累的手……青年们走出“舒适圈”,接过接力棒、拿好冲锋枪,扛起逆风飘扬的旗帜,竭尽最大努力冲锋在防疫一线,倾尽点滴之力守护好后方,旗之两面,一样鲜红,这是敬佑生命的如火初心,这是最美青春的鲜红底色!
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了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中国力量;看到了无畏奋斗、不懈奉献的中国精神;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力量;看到了共克时艰、砥砺前行的英勇品质。我想把你们的抗疫故事留存下来,用你们的故事去激励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知道你们是最棒的。听了你们的故事,定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我要以你们为榜样,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不负青春、不负韶华,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念好“早”字诀,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乌云遮不住太阳,阴霾终究将散开,唯努力不会被辜负。在这场正在博弈的战“疫”中,谁最美?谁最累?战斗在一线的战友同胞,拼搏在后方兄弟姐妹!我们有理由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上下的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迎来春暖花开、万家祥和!
《见证》精选观后感3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医护人员成为最美逆行者。由于防护需要,他们都戴着口罩和护目镜。为了让人们记住救治一线的生动面孔,2月21日,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人民日报》摄影记者李舸带领摄影团队抵达武汉,奋战40多天,终于在武汉解封前拍摄完成42000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脱下口罩瞬间的肖像照片。
作为一名青年人,更是一名医学生,只有有了过硬的技术,患者才能放心的就诊。过硬的技术来源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来源于长期坚守的实践和积累,来源于不断的学习和进修。忍得寂寞,甘于贫穷,乐于吃苦,历经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医有所长,技术过硬。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的回信中,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给予充分肯定,令作为青年人的我们深受鼓舞。
学医之路是一个漫长的修行之路,我们必将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这为我们的学医之路指明了方向,为我们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我必将潜心学习专业知识,以仁心仁术回报社会。
《见证》精选观后感4
一份份请缨作战书、一双双满是伤痕的手、一张张布满压痕的脸,他们就是火线上的中流砥柱。援鄂医疗队有序撤回,他们是最大的功臣,我们要铭记医者的荣光与奉献,用关爱守护医者仁心。
“若有战,召必回”“穿上白大褂,就要像战士的样子”……疫情发生以来,包括军队在内的广大医务工作者,身披白衣、逆行出征,义无反顾奔赴湖北和武汉。他们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就有1.2万多名是“90后”,像“新兵”甘如意一样,每个人都在追逐爱党报国为人民的青春理想。他们用行动践行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在“方舱医院”,他们与患者欢歌起舞;在重症病房,患者就是他们的亲人,陪伴一起看日落,共迎美好的到来。他们将英雄气概和战士担当写满战“疫”之路。
在抗“疫”前线,在急诊抢救室,在隔离病房中,青年医生们身处高强度和高密度的工作环境,面对的是突发急症和高感染风险,守卫的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疫情的严峻没有让他们畏惧,重如泰山的责任没有让他们怯步,繁琐辛苦的工作没有压垮他们的意志,他们同人民一起前进、一同奋斗,扛起使命和责任。
他们战疫情、抢时间、救病人,口罩戴得久了,鼻梁被压得生疼,脸上也勒出了红肿的斑痕,长时间的低头弯腰用力,加上裹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汗水爬满了他们尚显稚嫩的面庞,但在他们的认知里,没有苦和累二字,在他们的认知中,只有秒针分针时针,因为他们知道面对疫情,时间就是生命!只有抢夺时间,才能守护好生命,他们用专业知识救死扶伤,用过硬素质冲锋在前,朝乾夕惕、靡有朝矣,用专业负责的医者仁心彰显青春本色,激扬青年精神。
《见证》精选观后感5
这是抗击疫情中国力量的见证,这是载入史册的国家影像档案。
42000多名驰援湖北的白衣天使,每一个面孔都折射医者仁心,每一个眼神都闪耀人性光辉,每一张肖像,都将个人逆行与中国战“役”,定格为永恒的瞬间,成为2020年春14亿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当我们把自己关在家里的时候,却有一群人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们逆行向前,他们是我们永远的骄傲。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离开嗷嗷待哺的孩子,最最亲爱的父母和爱人,为了责任而战,为了使命而战,他们以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念,惊人的毅力感染着战场上的每个人,他们坚持着救死扶伤这个信仰,冲在战场最前线,与病毒直接抗争着,他们是最可爱的人白衣天使。
曾看到这样一句话,2003年非典的时候,我一点都不害怕,因为我还小,2020年新冠肺炎的时候我害怕了,非常害怕,因为我的孩子还小,任何一个母亲都希望在危难的时刻待在孩子身边,保护自己的孩子,可是白衣天使们毅然的选择了前线,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可能再也见不到孩子,亲人,可是他们还是去了,没有一丝犹豫,留给孩子一个越来越小的背影,我知道他们的心是痛的。他们为抗击疫情牺牲了太多太多。
白衣天使们脱下防护服,放下口罩。那面目斑斓,都是被口罩勒出的伤痕。他们总是面带微笑,那令人心疼的面孔。他们也只是一名普通人,只因身担重任。
白岩松说过,2020年,相信中国人甚至全世界人最喜欢的数字就是0,它代表着健康、平安。现在,我们终于等到了这个数字。3月18日,湖北新增确诊、新增疑似、现有疑似病例都是0!天4月8日零时离汉通道正式解封,不仅武汉人,全国人都对这一刻期盼已久,武汉人民,湖北人民为我们承受了太多太多。
虽然抗击疫情基本取得胜利,可是境外输入病例还在,绝不能掉以轻心,保护好自己就是保护家人,就是为祖国做贡献,我们要与世界一起,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不给祖国添麻烦。
身为一名党员,不论在什么时候,我都会坚守入党初心,履行职责使命,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依法履行检察职能,确保疫情防控和检察工作两手抓,两不误。
第四篇:《见证》有感
《见证》有感
观看了公司拍摄的《见证》视屏短片后,让我这名进入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不久的员工真实的见证了公司56年艰辛而又辉煌的发展历程。
56年前,运输公司创造了玉门油田东运的历史辉煌,公司员工团结一致,转战于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56年前的石油运输人曾经征战中国的大江南北,用中华男儿特有的豪迈,打造了拖不垮,打不烂的石油运输野战军的企业文化。
特别是2001年公司领导班子高瞻远瞩,先后建立了16113,13663等发展蓝图,不断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转变管理方式,以集团公司为核心,以销售公司和油田为导向,自主创新,艰苦奋斗,经过石油运输所有员工的不断努力,公司2009年经营收入突破百亿元,公司也成为国家道路运输企业前五强,成为集团公司重要的生产服务板块。
于今,公司北京调度中心傲然耸立,标志着公司前面进入新时代。北京是世界人看中国的窗口,进入北京公司能够
了解更多的市场信息。北京调度中心的落成,让公司与集团公司、销售公司以及其他石油化工企业的联系更加的密切。为公司拓展市场提供了先机。北京物流仓库中心仓的建立,标志公司在做大做强石油运输主业的同时,经营项目逐步从石油化工产品运输扩大到社会物流。也标志公司立志服务社会大众的决心。
见证了公司的56年,作为公司的年轻员工,我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的名称而自豪,为公司发展的艰辛历程而感动。公司为我们提供如此宽广的平台,我们更要立志不断奋斗,用我们的努力和汗水,为公司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五篇:爱与责任见证师德
爱与责任见证师德,热血与汗水铸就师魂
────学习心得────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师肩负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人们给予教师的赞美从来就是毫不吝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辛勤的园丁”、“任劳任怨的铺路石”、“默默奉献的人梯和渡船”„„在危难来临之际,广大的人民教师经受了考验,他们没有辜负人民赋予他们至高无上的荣誉.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地震灾害发生时,正值学校集中上课时间,灾区学校校舍倒塌严重,师生伤亡惨重,学校损失巨大,在这场特大自然灾害面前,灾区广大教师以灾情为命令,视时间如生命,为保护灾区学生生命安全,为抗震救灾作出了重大贡献,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人物。
汤鸿:舞蹈老师身体护学生
汤鸿今年20多岁,是名年轻漂亮的舞蹈老师。地震发生时,她正在为学生排练迎“六一”儿童节的舞蹈节目。发现险情后,她把学生推向墙角,把她们抱在自己怀中,垮塌的楼房倒在她的身上„„她的尸体被找到时,她俯身趴在那面墙的角落里。她的怀里,3个女孩活了下来。
严蓉:在救下13个学生后殉职 1岁半女儿却成孤儿
“救—妈妈!救—爸爸!”小女孩雯欣张大嘴巴不停地号哭,双手死死抓住抱她的邻居的肩膀。泪水,鼻涕,全部流了出来。
她只有一岁半,说话还不清晰。地震之后,四天里,她再也没有听到过爸爸妈妈的声音,哪怕一个字。没有人告诉她,妈妈(映秀小学老师严蓉)在救下了13个学生后,再也不会回来;而爸爸,依然音讯全无。
瞿万容:用后背牢牢挡住一块垮塌的水泥板,紧紧护住了孩子
当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80多名孩子正在午睡时,大地震发生了。30名熟睡的幼儿被老师抱出了房间而获救。救援队赶来时,从废墟里发现一个个小枕头、小盖被、小鞋子,也发现了年仅21岁的瞿万容和她怀中的孩子。她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挡住一块垮塌的水泥板,紧紧护住了孩子。孩子获救了,年轻的瞿老师却永远离开了人们„„
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两个孩子还活着,而“雄鹰”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
这名男子就是该校29岁的教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学生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自己却甘愿遭受雨淋!
12日,汶川地震,崇州鸡冠山海拔1000多米处的鸡冠山乡九年制学校楼房也遭到毁坏。
“为了让孩子们晚上有一个休息的地方,下午4点开始,我们就组织老师和村民砍伐竹子在暂时停留的农家乐院内搭建棚子,担心学生被淋雨,我们学校 23名教师选择了用双手撑着篷布为孩子遮风挡雨整整一个通宵。”王京平说,当天晚上余震不断,孩子们也非常恐慌,所有老师都站在棚子的最外边,口喊“孩子们不用慌张,有老师在,你们可以安心睡觉”,个个浑身湿透。
„„
看到老师们的感人事迹,我想起了著名诗人藏克家的一句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地震中逝去的英雄教师们,你们虽然死了,但你们的事迹永远留在活着的人的心里,激励你的同行们把崇高的师爱传递到每个孩子的身上。而被你们所救的每一个学生也将您铭刻在心里,记一辈子。特别是严蓉老师,您在天堂安息吧,您的女儿一定不会孤单,凡经历过汶川大地震的人们见到您的女儿一定会想到她有一位英雄的妈妈,所有幸存的人们一定会厚待你的女儿,给她百倍的关爱,让她的成长世界充满阳光和欢笑。
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学生和工作呢?我想,那就是我们要以更大的热情和虔诚来对待我们的工作,以最大的无私和博爱来对待我们的学生。我应该从这些方面去学习这些老师的精神,进一步做好自己的工作。
一.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书到用时方恨少”,我要充分利用点滴时间涉猎群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积极进取成为业务上的骨干。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带动深入的思考,把教书育人提升到教研的高度,以此支撑和升华教书育人的效果,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震撼力。“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勤于总结,善于总结,才能为师,为范。讲究工作方法,克服急躁的毛病,真诚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良师,我是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人生道路的领航人;作为益友,我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让学生感到老师可亲不可惧,可信不可疑,以教师的人格力量影响教育学生。
二.全身心投入工作,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
通过学习我深深地体会到“职业责任”二字的重大意义,也深知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才能使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们。实践证明,履行责任是实现人生价值和赢得荣誉的阶梯,任何人都有追求荣誉的天性,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要把这种意愿变成现实,履行责任是唯一的途径。一名教师,只有尽到对学生的责任,才能是好教师;尽到对教育的责任,才能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以英雄教师的先进事迹、高尚思想激励自己,见贤思齐,以实际行动向他们看齐,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一个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