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基层接地气才能有灵气
走基层接地气才能有灵气
——落实“走转改”系列谈之一
基层是什么?基层就是火热的社会生活!走基层,就是去接近大地,嗅到泥土的气息,聆听河水的鸣唱,去亲眼看一看地膜棉是怎么种出来的,去近距离端详棉桃绽放的惊艳一幕;去亲口尝一尝刚刚成熟的麦粒,让那饱满、清香的浆液流进喉咙、滋润心扉。
走基层,就是翻山越岭去感受被旷野之风的吹打,聆听晨曦之中第一声牛羊的叫声,去深深体味牛羊下崽时守夜人的辛劳与狂喜,去亲身感受被暴风雪围困的山村在惊慌与忧虑交集、坚忍与互助共济中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走基层,就是走进普通百姓家里,和他们一起坐在炕头唠家常、话桑麻,了解和感受最平凡的感情,最质朴的情怀,最真实的生命状态;把脉改革发展的关键,发现民众的关注点,看清国情、民情,找准报道的着力点。走进基层,不只是走近民众,更是走进民众的心灵,俯下身去倾听民众的声音,通过眼神的交流,言语的沟通,激发情感的共鸣,那些带着生活的体温的文字才会生气勃勃,打动人心。
走进基层,是由新闻的特性所决定的,真实性永远是新闻的灵魂所在,社会生活永远是新闻不竭的源泉。新闻的灵气来自基层,基层就是那些活生生的流动着的源头活水。新闻报道要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只有走进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才能坚守新闻的真实性,提升媒体的公信力,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力。没有根基的新闻,只能助长浮躁之风泛滥。当代著名新闻工作者范敬宜曾针对新闻界存在的不良作风作打油诗一首:早辞宾馆彩云间,百里方圆一日还,群众声音听不着,小车已过万重山。如何转变这种贵族式的工作作风,摒弃材料通稿以及蜻蜓点水式的采访报道,除了走进基层,别无他途。
走进基层,是记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具体行动。与百姓同呼吸,共甘苦,才能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底气十足地向虚假报道说“不”。优秀的新闻作品绝不是靠闭门造车抑或高高在上的空话套话堆积出来的,走基层,才是找到了根基,有了坚实的根基,写出的新闻才是鲜活的,充满灵气,富有生命力。从斯诺的《西行漫记》到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从邹韬奋、穆青到郭超人、艾丰,无一不是走万里路,访百家人,通过融入火热的社会生活,采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素材,才锤炼出传世精品。
胡锦涛主席在2009年10月9日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记者也只有改变作风,走进基层,才能唤醒内心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拓宽胸襟与视野,提升修养与学识,去发现感人的故事,去寻找现实的启迪,去破解社会的困惑,去探求发展的途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实说到底,新闻就是一棵根植于广袤大地的树,唯有亲近泥土,从社会实践的土壤中汲取丰厚的养料,它才能催生汩汩涌流的灵气,葆有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
转作风俯下身才能心贴心
——落实“走转改”系列谈之二
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到底应该有怎样的作风?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似乎可以找出许许多多词汇,譬如敬业勤奋、吃苦耐劳、不怕累;譬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等等。然而,归根到底就是一点,那就是心中装着群众,时刻牢记党的新闻工作的使命。新闻工作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庄严使命。这一使命决定了我们新闻工作者在任何时候都必须转作风、俯下身,与百姓心贴心。近期,不论是翻开报纸,还是打开电视,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我们似乎闻到了田野泥土的芬芳、沾满露水的草原气息,还有老
农那爽朗的笑声、车间工人的期盼„„这些来自于最基层的纯朴、鲜活的人和事,不仅增添了新闻的感染力、亲和力和蓬勃活力,而且,充分说明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俯下身”,唠嗑中倾听家常话,田野里感受百姓情,才能更好地改进文风,因深入而生动,因真切而感人。
真正俯下身、心贴心,有了对社会、对群众的深切体认,就能更好地转变作风,新闻报道也才会有现场的温度、清新朴实的文风、打动人心的力量。比如我们身边的好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好军医庄仕华、新疆十大感动人物等,还有数不胜数的各行各业的先进楷模,无一不是记者深入采访、心灵碰撞的结果。
时代需要典型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而只有到了一线,才能发现典型、挖掘出典型。比如像张思德、雷锋、王进喜、焦裕禄这一个个闪光的时代典型就来自于基层,经过记者俯下身采访、以敏锐眼光升华报道主题,心贴心交流,以真情实感丰富报道内涵,使他们成为一面面迎风招展的鲜红旗帜,鼓舞、影响了一代代热血青年,成长为国家的脊梁。新闻媒体承载着信息上传下达的重要职能,是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触角,是人民心愿呼声的传声筒。要做到这一点,也必须俯下身、心贴心,只有这样才能及时采访到人民群众关心的新闻,才能了解到更深层次的新闻事实,才能在第一时间响当当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关键时刻通达社情民意,写出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从而获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宋玉在《风赋》中把自然之风的特征、作用,勾画得淋漓尽致。喻之于新闻工作,好的作风,脚踏实地,心系群众;坏的作风,脱离群众,工作漂浮。譬如有的编辑记者,采访游离于群众之外,说话凌驾于群众之上,这样采写的新闻报道难免空洞乏味,读者不满意,更不买账。人民群众是天,人民群众是地,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新闻
工作者只有经常走进基层,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确立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的职业坐标,才能避免犯脱离群众的错误;只有心里真正装着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永远成为新闻媒体这块阵地的主流,时时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党的新闻事业才能脚踏实地,充满活力,才能顶天立地。
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最锻炼人的舞台在基层。俯下身深入实践,心贴心倾注真情,真正做到“情系群众、感恩群众、敬畏群众”,我们的新闻工作才会有持续不断、源源不绝的生命力,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也才会锤炼成长,增长才干,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改文风抓活鱼才有感染力
——落实“走转改”系列谈之三
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各地新闻单位迅速行动,一大批来自基层、清新朴实、生动鲜活的报道受到社会好评、群众赞许。三者中,走基层是基础,转作风是根本,而改文风才是关键。
我们党一贯提倡优良文风。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胡锦涛同志也一再强调“改进学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由此可见,作风决定文风,文风反映作风。具体到新闻工作,有什么样的作风和文风,就有什么样的新闻宣传效果。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无论是文章还是记者写稿,有感而发,情真意切,方可让读者产生共鸣。如果记者整日只是跑机关、泡会议、编材料,就会离生活、离群众、离实际越来越远。这样的工作方法必然带来文风的呆板,稿件中没有基层的生动细节、缺乏群众的鲜活语言,新闻作品就不可能有吸引力、感染力。改
文风,关键得从坚持实事求是做起,从树立务实的作风做 起,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真正做实 在人、写实在文、讲实在话、干实在事。源头有活鱼,基层天地阔。新闻工作的根在基层,本在实践。深入基层,不仅是采访的现实需要,更是锻炼好作风、形成好文风的根本途径。唯有走出高楼大院,跳出文山会海,走进基层的广阔天地,新闻工作者才能拥有取之不尽的鲜活素材,写出打动人心的精品力作,新闻事业才能获得永不枯竭的发展动力。基层蕴藏着最鲜活、最生动的新闻资源。不下基层不行,下了基层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也不行,只有在采访中身入心入、吃苦流汗,方能体会群众的艰辛勤劳,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培养自身坚强意志,锻造扎实工作作风;只有在深入实际的调研中捕捉活鱼,才能摆脱空洞抽象的概念,形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风。群众的思想最鲜活,群众的语言最生动。毛泽东说过:“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因此,改进文风,我们还必须在学习运用群众语言、提升吸引力和感染力上下工夫,追求清新朴实、言简意赅的文风,让受众爱读爱听爱看。应该说,深入群众,便进入了智慧和语言的大课堂,我们的文章就可以有的放矢,体现群众意愿,引起群众共鸣,激发群众干劲。当然,处在信息时代,我们也要充分发挥网上海量信息的优势,兼收并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论网上信息多么丰富,都代替不了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只有闻到大地的泥土味,听到百姓的心里话,在感情上真正贴近民众,才会写出有灵气、有生气、有才气,带着泪珠和露珠、散发心香的新闻作品。
总之,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我们下得去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够改进文风,用百姓最关心、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写出一批好作品、办出一批好栏目。少说套话空话,改掉官腔官调,让实实在在的内容多起来;让
群众语言多起来;让自己的笔下多一些泥土的芬芳、多一些清新的气息。(新疆三教办 推荐)
第二篇:农民教育培训为啥要“走基层接地气”
农民教育培训为啥要“走基层接地气”
――由中央农广校开展 “走基层、接地气,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主题实践活动引发的探讨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农业部党组关于“深入基层,了解三农,锻炼干部”的精神要求,9月8日,中央农广校全校职工来到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镇香山村开展“走基层、接地气,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主题实践活动。中央农广校向香山村农民群众赠送了科技图书和光盘,并与当地村民进行座谈。中央农广校常务副校长王守聪在座谈会上指出,必须把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作为农民教育的根本点和出发点,这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今后全国农广校系统将大力开展“走基层、接地气,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主题实践活动。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为何要“走基层、接地气”?如何走好基层、接好地气?本期将与您一起探讨。
办农民满意的培训,关键是要了解农民的需求。走基层、接地气就是了解农民需求,同时是熟悉农业、农村情况,特别是不断提升农广校教职员工素质和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走基层、接地气”,是了解和熟悉“三农”情况的客观需要,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农广校和农民关系最密切,与农民打交道最直接,为农民科技服务最具体,是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走基层、接地气”,是农广校做好工作的最基本方法、最基本要求。经过长期的改革与发展,农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动,乡村治理机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农民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转变,只有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充分了解、熟悉和掌握“三农”实际情况。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面临着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面临着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大课题,面临着发展基数高、资源环境趋紧和自然灾害多发的重大挑战,特别是当前面临着异常复杂的市场形势,更需要各级农广校教职员工,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培训,强化指导服务,用创新的思想和办法来解决新问题、实现新突破、推动新发展。30多年来,农广校始终高举农民教育大旗,立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和提高广大农民综合素质作出了积极贡献,更需要进一步“走基层、接地气”,把广大农民的所思、所忧、所盼反映上来,推动培训内容的完善和落实。
“走基层、接地气”,是密切联系农民的基本方法。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重要时期,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加快调整,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农广校系统开展“走基层、接地气,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主题实践活动,就是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党组要求,组织农广校教职员工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实际,全面了解新情况新变化,准确把握农民意愿,切身感受社会发展脉搏,做到查民情、听民意、纾民困、解民忧,问教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切实提高为农民教育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走基层、接地气”,是培养锻炼农广校教职员工的有效途径。走基层、接地气,就是要促进农广校教职员工增进对基层工作的了解,增进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了解,增强对农民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接受锻炼,对“三农”形势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把握,对基层情况和农民意愿有更深切的认识和感受,进一步提高指导农民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我们要把“走基层、接地气”作为一种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通过开展“走基层、接地气,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各级农广校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做农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员,做基层好做法好经验的推广员,不断满足农业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
第三篇:走基层活动心得体会:“走基层”要真正接地气,不走过场
为增进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单位真抓快改、落实见效,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单位先学先改、边查边改,让群众亲身感遭到新气象、新面貌、新作风,省委决定,从现在起到明年3月底,在党的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中,集中展开走基层、解困难、办实事、惠民生活动。(四川日报)
古语有云:水能载船,亦能覆船。历史证明,只有执政者真正聆听民声,顺***,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拥戴。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全新的历史机遇期,国家显现政治安定、经济富足的局面,这一局面的首创是全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同时也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面临这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劳动就业难、贫富差距社会治安堪忧等突出题目。这些矛盾和困难不解决,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走基层活动的展开,重在化解矛盾,做好维护稳定工作。走基层,就要为基层和老百姓办实事、解困难,为群众排难解纷。惠民生是根本目的。切实做好关心帮助群众的工作,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走基层活动才算获得成效。走基层、解困难、办实事、惠民生活动的这四点,走基层是条件、解困难是重点、办实事是基础、惠民生是目的,四者构成辩证同一,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走基层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广大党员干部切实转变转念,主动走下往,弯腰深进基层。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干部就是坐在办公室的,对民生、民情了解甚少,更是由于政府内外的那扇门把干部和群众遮挡住了,群众进不往或畏惧进往,那末干部就应当有主动走出衙门,把干部和群众之间的那层阻隔消灭与无形。
走基层活动的重点是解群众的困难,基础就是要为群众真正做实事,不弄情势主义,深入理解党员干部下基层不是一场秀,而是一场真心为民的行动,要深进到群众中往,用眼睛往官场民情,用耳朵往聆听民声,专心往感受***,这样才能了解群众的情况,才能为找准源头为民解难事、办实事,才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更多惠及民生的好事。只有真真地为群众,把群众放在心上,才能赢得百姓的掌声和信任。
走基层、解困难、办实事、惠民生活动践行凡事把群众放在第一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行动往为老百姓干实事,让群众看到党员干部践行群众线路的决心和毅力,感遭到干部对群众的真挚情怀,真正实现了党员干部做事接地气,不走过场。
第四篇:坚持基层党建工作接地气
坚持基层党建工作接地气
坚持基层党建工作接地气 杨 春
青岛原水分公司是海润自来水集团骨干供水企业,供水面积320平方公里,辐射莱西、平度、即墨、胶州、城阳四市一区19个乡镇。自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以来,原水分公司党委坚持基层党建工作接地气,力戒“四风”,最大限度地反映干部职工和群众服务的愿望、诉求与利益,有力地推动了公司基层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
一、思想建设重视开发内生动力
为了有效开发基层党建工作和党课教育的内生动力,原水分公司党委决定全面探索思想建设新模式。基本做法是,把严格落实党委中心组学习、举办读书会、三会一课等制度掰开揉细,借助基层党校和党员活动室,通过举办“党员论坛”和坚持每日一学、每周一课、每月一讲等制度,不断增强思想建设的说服力与战斗力。比如,在内容设置上,摈弃照本宣科、满堂灌的传统教育模式,抓住干部职工普遍关心的管方向、管命运、管前途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实行热点问题解答面对面。贯穿一条主线,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集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三个自信”教育,提高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教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专题教育等,将其内化为干部职工的坚定信念与实际行动。
重视党员的自我教育,是原水分公司党委开发内生动力的关键一招。原水分公司党委积极搭建各类讲坛舞台,让每个党员都成为思想教育的主角。去年以来,原水分公司聘任了26名班组 “政治指导员”,开设“员工讲坛”等20多期。同时,在原水分公司400余名职工中,选拔出12名各有所长的草根专家组成“讲师团”。草根专家管敬华是“员工讲坛”中的主讲人之一,他讲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说的是乡音,接的是地气,解的是人们心头的“扣子”,备受干部职工的欢迎。为了充分释放优秀党员的明星效应,还设置了“道德讲堂”,让优秀党员登台亮相,讲述自己爱岗敬业的奋斗经历与思想感受,从而把干部职工“追星”的过程,引导转化为比学先进、激情干事的过程。
二、制度建设突出主体服务定力
党的制度建设如果不重视接地气,就容易将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浮在表面,发挥不到应有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原水分公司党委依据实际需要,在删繁就简、系统修订与完善各项党建制度的基础上,重点聚焦为全面提升主体服务定力,形成了以新党章为指导、以务实管用的党建制度为规范,以服务职工群众和生产经营为中心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职工群众作为供水事业的主体,应首先享受服务。原水分公司各级党组织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定期开展领导成员“进班组、接地气、办实事”、“我当一天员工”和“五必讲五必谈”等活动,虚心听取员工的建议和意见,着力解决他们在生活、工作等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使大家时时处处感受到组织的关爱、大家庭的温暖。在服务生产经营方面,按照建设“五带头”党员队伍的要求,以创先争优活动为主线,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总结提炼了党员队伍建设的“六化”思路,为生产经营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了强力的服务支撑。
三、作风建设注重沉到一线发力
原水分公司党委把切实转变作风作为夯实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性环节,常抓不懈。早在几年前,原水分公司便总结和推行了沉到基层发力的“一线工作法”,开创了作风建设新局面。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原水分公司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对“一线工作法”进行了重新界定,要求每个领导成员日常在一线督巡,情况在一线掌握,难点在一线发现,办法在一线研究,措施在一线制定,矛盾在一线化解,难题在一线破解,表率在一线体现,建成了一套确保工作落实常态化的新机制。各级领导成员牢记肩负的重任,自我加压,把休息日变成了工作日。去年“十一”长假期间,分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全部沉到生产一线班组,以普通员工身份,当一周员工,做一周学生,与员工同坐一条板凳,同吃一锅饭菜,虚心察实情,听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密切了党群关系,凝聚起全员同甘共苦、艰苦创业的正能量。
作为海润集团最大的原水生产单位,原水分公司党委每个成员自觉做到工作重心下移,24小时靠在生产一线。无论是汛期防汛,还是旱季挖河,都身先士卒,亲力亲为,事必躬亲,哪里最艰苦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险情就冲向哪里。为了协调和解决好供水生产中遇到的难题,班子成员与相关经营管理者一道,悉心钻研,刻苦攻关,不断优化原水结构,转变供水方式,坚持科学合理经济地调配原水,努力实现了供水集约化和效益最大化。尤其是在掌握了水质优化最佳配比后,将大沽河水和黄河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调节,既保障了水质优化,又降低了原水漏失率,还节省了大量的原水费用,从而创出了一举三得的佳绩。
四、反腐建设积极融入文化引力
原水分公司党委结合反腐面临的严峻形势与新挑战,将反腐建设纳入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之一,不断深化廉政文化建设,采取文化兴廉、自律学廉、承诺倡廉、守规保廉、节日送廉、案例警廉、谈话醒廉、情理促廉、干部述廉、家庭助廉等“十廉教育法”,编织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反腐倡廉教育互廉网络。
元旦、春节期间是违反廉洁自律规定问题易发多发的时段,也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关节点。为了让干部职工度过一个欢乐、祥和、廉洁、节俭的节日,原水分公司把反腐倡廉落到实处:一是吹遍廉政风,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八项规定”、“八个严禁”、廉政准则和上级下发的加强两节期间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发出了《致党员干部家属的一封信》,要求党员干部家属吹好廉洁“枕边风”,当好“廉内助”;二是拉紧堤防线,进一步规范制度约束,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送廉政短信,警示党员干部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三是谈好廉政话,把科以上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列为谈话对象,引导大家算好廉政账,走好人生路;四是唱响正气歌,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市政公用行业廉洁勤政先进典型,利用局域网、文化长廊、LED宣传牌、视频播报等现代传媒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先模人物的先进事迹,让正气歌响彻原水分公司的每个角落。
第五篇:2015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接地气才能真整改[范文模版]
2015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接地气”才能真整改
公安部近日明确要求,把解决“办户口难、办证难”这一痼疾作为改进作风的突破口。对办户口符合政策规定、但手续材料不齐的,公安机关提供书面清单,一次性告知补充事项,不让群众跑冤枉路。对确有困难、行动不便,还要提供预约上门服务。由于整改措施“接地气”,从群众最盼、最急、最怨的事入手,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
解决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风”问题能否得到遏制,主要看对查摆出的问题能否认真整改。“接地气”才能有底气、有灵气;与群众心连心,才能有更多切肤感、责任感,既向作风建设中的“老大难”亮剑,又在回应群众关切上动真格。反之,如果整改措施没有穿透“末梢神经”,击不中“绷得最紧的弦”,效果就会打折扣,也很难让群众买账。
整改到位不到位,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教育实践活动越往后,越需要警惕群众意识的弱化。放下身架、沉下身子深入“接地气”,把群众评价作为整改措施的标尺,时刻以群众感受校准纠偏,教育实践活动就能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