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爱》读后感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3 12:08: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种爱》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种爱》读后感》。

第一篇:《四种爱》读后感

《四种爱》读后感

在读《四种爱》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很困惑和苦恼,因为我以为这是一本哲学家的书,或者心理学家的书,直到我查询了作者本人的信息,才发现我错了。刘易斯是一位文学作家。在得知此点后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认为,想要透彻地理解“爱”,那这个人必须是接近神的存在。从科学的角度讲,没人能解释“爱”产生的原因,就像没人能解释意识产生的原因一样。抛开刘易斯的那些分类,在生活中,我就时常困惑于一种情感或者行为是否是出于“爱”,而这往往要求我一直刨挖到我内心深处的最本质意识——但这又是绝对做不到的。我还是主观的“我”。克里斯喇嘛的一句话很好地暂时缓解这种痛苦:“如果‘我’的意识挥之不去,那么,就让它留下,充当上帝之仆好了。”当然,这里面的“上帝”不是指基督教的上帝。

在定义自己的行为时,我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无法确定这件事是否出于纯粹利他。如果深刻反省,我会发现我的所有情感几乎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这其中还有一种是试图超越“自我”的强欲,这种情形下,我只能暂时选择如克里斯喇嘛的观点。如果刘易斯还活着,我就不得不问,你解释了西方基督教的某些思想,其余的该如何处置?你能将它们归为哪种爱?在东方,比如说《中阴得度》,认为“诸神的影像不过是心之意象之投影”,那么完美的上帝之爱该如何解释?根据刘易斯在“仁爱”篇的说法,我猜测他无法将尼采的“上帝死了”与传统基督教理念融合。想要理解这一切,我难免想到了梁启超先生对佛教的解释,那是一种“等价交换”无法衡量的境界。我实在不敢妄谈“爱”,我连它是什么都不知道。

这本书实在是一个纯文学人物的随感,可以帮助某些感到心灵干涸的人寻找爱的方式,或者用他优美的字句打动读者。但它很难成为一本科学的书。其中没有什么实验与逻辑过程,完全是作者本人在进行各种诠释,而他引用的各种理论又不是海纳百川的。比如说谈到友情与爱情,我就不得不困惑,这二者的界限何在?如果存在一条界限,那么同性与异性之间的界限是否不同?首先,很多情感是无法准确解释与定义的。比如说,抛开社会方面的因素,仅从个人心理角度考虑,两个同性之间如果存在相互欣赏与日久相伴的情感,那么能否就说已经具备了同性恋的条件?显然如果换成异性很容易成立。即使是依我个人经验而言,刘易斯在这方面也简直武断,“同性恋理论是毫无根据的”,他仅仅将之归结于某些情况的欲望需求。在我对这个现象可以一口气提出一百个问题的时候,看到刘易斯的分析,实在没有解惑之感。

我曾经有很多年狂热爱好文学,所以绝对不是不能进行文学欣赏的人。文学是必须以文字艺术为基础,以其他艺术为修饰的,而使得这座殿堂看起来和谐端庄的,则是相应的哲学(含宗教)、历史等等相对客观理论。这就是它来源于实践的一个原因。不排除某些作家是天才,可以“不在乎读者是否是一百年后的人”,所以他近二百年前的作品在今天看来仍然值得从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各方面思考。刘易斯的其他作品我没有读过,也不想评论,仅仅说《四种爱》当做随笔看不错,作者本人意图弘扬基督教泛爱思想的诚意也很值得敬佩。但总觉得不是大家之言。

引一段《新约》中的话: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我比较偏爱这段解释。从人类社会角度看,这是一种相当程度的高尚。当然,这是否就是“爱”的本质还有待考究,我也质疑“灵操”能否将人的意识锻炼升华到这种境界的爱。不过一切正因为没有终点才值得前进。爱的真理无尽无止。

第二篇:《四种爱》读后感 王凌

读《四种爱》的读后感

10111160121 王凌

本篇全部灵感来自于社工10111160110同学的读后感,任何关于本篇的评价将直接于10111160110同学的读后感挂钩。

本书小巧的包装让人产生了很就能读完的错觉,也让我打破了不读没图片书的癖好。曾想一个下午就看完然后赶出读后感,上手时才发现这是一本速读会催眠,而细读会令人沉思的书。

作者阐述的物爱,分为需求之爱与欣赏之爱。这两者的区别,用一个例子去阐述就是在沙漠中口渴难耐时想要喝水以及品酒师对一杯葡萄酒仔细品尝,同样是喝液体物质,前者就是需求之爱,后者就是欣赏之爱。很多人认为两者有高下之分,然而有某人认为猫吃鱼的简单是幸福,也有人想穿漂亮的衣服,住总统套间,孰优孰劣也无人知晓。

很想谈谈友爱,当路易斯说友爱很容易被我们忽视时,我突然觉得很久没想要找寻很棒的友谊了。细细回想,发现从前的自己是那么的重视友谊,看黑帮片的时候常常被兄弟之情感动,朋友一生一辈子。发现不知道为什么和他或她成了好朋友,幼时不会想这些问题,懂事后却总想怎么样才能成为好朋友,这点的确让人非常困扰,特别觉得到了大学后,在友爱这方面很大的感触是珍惜以前的好朋友。友爱与情爱两者的区别或许是我们可以位情爱中的另一方无怨无悔的付出,而对于一份友谊我们没有想过无休止的付出,这是我的鄙夷之处。

对于情爱,“完美的婚姻是将对方的缺点变得可爱”与“情爱既是永恒也是变化无常的”这两句话可以说是对婚姻分分合合的诠释,很多人讲述离婚原因时在抱怨我实在无法忍受他的*****又或者是我对他的感觉已经没有了(还有一种就是因为经济状况而离婚的,这个我不太想讨论),这些想法都是合理的,因为这是人类的天性,喜新厌旧,得到后不懂得珍惜。很多人在碰到上述情况时都是迷茫的,因为没有人来定义情爱应该是怎样的,人们也就没有了标准,路易斯对于情爱的标准至少是被我认同的。

如果母亲生下一个健全的小孩,对他百般呵护,如果生下来是个智障呢,还能百般呵护的话那便是路易斯所说的仁爱。这也是我们目前这个年龄接触最少的一代,我们能慈爱一个错手杀了自己亲人的杀人犯吗,我们能爱自己的孩子就算他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你是谁吗?但我们有希望做到,因为当我们看到那些超乎我们想像的爱时,我们通常都会流泪。

感觉一定会有那么一天,会再一次回读这本书.........

第三篇:《四种爱》读书心得

《四种爱》读书心得

爱常常被人们所提及,但即使是饱经风霜的成年人,在爱面前也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常常把自己身上沾满尘土,有时还要使自己和别人受到伤害。

我们自以为人生的体验和阅历的增长,能够令我们对于爱的理解和感悟更加深刻,然而事实往往没有这么简单,在我们正以为要领会爱的真谛的时候,上帝总是会给我们当头泼上一盆冷水。

C·S·路易斯在他的晚年,将他关于爱与人生的思考与体验写进《四种爱》之中,帮助我们去想透爱、看清爱、体会爱。在短短百页的篇幅中,他向我们展示了爱的种种可能以及爱的误区。他的智慧不仅在于将爱分成了:物爱、情爱、友爱以及爱情;更重要的是,他在书的开头所提到的“爱一旦成为上帝,亦即沦为魔鬼”。简单的一句话,便将我们在体悟爱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概括了出来。

在序章中,路易斯提到“没有最低者,最高者便站立不住。”,爱亦是如此。在行文的过程中,路易斯一直遵循了这一原则,因而他从自然之爱着手,由物爱一直写到爱情。在最后一章“仁爱”之中,他从基督信仰的角度,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大爱。

然而在读完书之后,会发现在路易斯构造他的这本书的结构时,并不完全与这句话相一致(“没有最低者,最高者便站立不住”)。如路易斯所说,“友爱”作为一种非必须的,高度灵性的爱,是最趋近于上帝的;然而作为最富灵性的爱的形式,路易斯并没有将它放在最后,而是将爱情作为四种爱里最后一个讨论的对象。难道爱情才是站在爱的最高处的那个吗?

显然不是这样,相反,由于爱情中所具有的人的本性当中生物性的一面,爱情远没有我们所以为的那样的神圣。在这一点上,真的是可以看出C·S·路易斯的智慧。他并没有否认爱情当中性的成分,相反地,他对那些柏拉图式的禁欲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对于性的严肃态度提出了质疑的态度。在我们享受着爱情滋润,好像要沐浴在上帝赐予的爱的光辉之下,他不忘提醒我们还有身体这位“驴兄弟”时时与我们相伴。所以这最低者若置之不顾,将爱情奉为宗教一般地圣神,将会给爱情中的两人带来巨大的痛苦与灾难。

说到这里,似乎与先前所提出的问题越离越远了——“友爱”作为最具灵性的爱为什么不是放在最后讨论。这里我又想到了一个有趣的话题了。在“爱情”(异或是“友情”这一节)这一节中,路易斯提到了异性之间的友爱与爱情的关系。异性之间的友爱是否会变成爱情呢?路易斯的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两个单身的异性之间,随着友爱的深入,必然会发展成爱情。国外有人做了一个视频,拍摄者在大学校园内的图书馆随机采访了若干青年男女,关于是否有纯粹的异性之间的友谊,结果令人惊讶。女性不约而同的果断的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而男性往往在支支吾吾的犹豫之后说他们不相信这样的纯粹的异性的友谊存在。在小组讨论时,也有人提出了对这个问题的困惑。我窃以为友爱因其过程中所具有的那种欣赏之爱正是爱情产生的前提之一(这显然与由纯粹肉欲所产生的爱情并不是那么一回事,虽然后者也是爱情产生的原因之一。),友爱使得处在其中的两人对对方产生了内在的吸引。

然而路易斯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似乎没有给我们具体的原因。之所以如此可能是他自己也没有很清晰的结论。然而他却给了我们另一种情景,就是说处在友爱中的人会尽力关注于他们共同的话题(这恰恰和爱情不同,爱情中的两人关注的是对方的本身),以避免对对方造成的伤害以及伤及大家都所珍视的友爱,尤其是异性当中的一方有配偶的情况。路易斯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给了我们一种保全的方法,这难道不是路易斯所有的人生智慧的完美体现吗?

至于爱情在四种爱的最后进行讨论,也许与路易斯自己的经历也有很大的关系。在看完影片《影子大地》之后我更是这么认为了。《影子大地》真的是一部很棒的影片,以至于看完之后我仍然难以忘怀。路易斯的爱情来得很晚,这也许是他的过于理性以及孤傲性格有关,因此当爱情发生在他身上之时,他甚至自己都无法正视自己的感情,直到乔伊患上绝症。影片谈到了很多深刻的话题:“上帝如果爱我们,为什么还要给我们带来痛苦?”„„影片最后给了我们关于爱带来的痛苦的思考“因为现在的痛苦,有着当时的快乐。”而且路易斯短暂的爱情在乔伊离开之后还给路易斯留下了孩子。爱人里去了而爱并没有离开,爱还要继续下去的。

所以爱情大概是一个很令人困扰的话题,路易斯自己在这一节中谈到与自身经历相关的内容虽不多,但依然可见其中的影子。通过这部影片也能够更好得使我们理解书中的一些细节。

最后一节,路易斯用了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在心灵的花园中,仅有爱并不足够。虽然他是从基督徒的生活及信仰的角度谈上帝与大爱本身的,但对于像我这样的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一样具有意义。毕竟在宇宙之中,人所要面对的困境都是相同的,而爱的迷局则是其中最难以应对的。

第四篇:法律与文学-对《四种爱》的读后感

爱的质变:由完美变得残缺

--------对《四种爱》的读后感爱,在我们这个时代,也许比在其他任何时代更甚,已经成为人生最大的支柱,或最后的支柱。

但是这个支柱,在我们这个时代,也许比在其他任何时代更甚,又已经变得极其脆弱,一触即溃。

这种危局,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常常没能把爱想透,把它看得太简单,或者混同于别的东西;我们常常只用一种爱(例如男女之爱)取代别的爱,眼光变得太狭窄;我们常常对爱过于信赖或近乎崇拜,把它当成了上帝——《圣经》说“上帝就是爱”,但人间的爱并不就是上帝!

这就好像一个人把桌子腿当作了房子的支柱,或者以为一根支柱就能撑起整座房子,或者以为有了几根支柱就可以不要地基!

---------摘自编者寄语这本书的名字是《四种爱》,但是在书中作者写了物爱、情爱、友爱、爱情、仁爱五种,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可能是我的境界还是不够,所以我还是无法解读吧。对于生活中许多最简单的问题却是最难的,就像普通的解释。那么对于“爱”这个美好的字眼,我们依然无法给他定义和解释,因为这样会将他局限化,会使得这些变得苍白,毫无感情上的相容和升华。

物爱、情爱、友爱、爱情、仁爱,集中了人们之间的感情,对物之爱,做人要有怜悯执之心,有怜悯之心的人是善良的,从心底里有怜悯执之心的人是一个善良的人,只有这种人才配拥有一个完美的世界;一个得到大众的爱的人。情之爱,这是被许多人所推从的感情,古语有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哲学上,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关键就是在于人有感情,而动物没有,但是生活中却又不得不凸显出另外一种反面的教材,各种灭绝人性的案件层出不穷使得人的心中觉得那些人枉为做人;友爱,友情,朋友之间的感情,熟话说的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朋友之间的感情,兄弟之情,看过《投名状》,大多数人都会对于“兄弟”的理解又增添的浓重的一笔;爱情,一个美好的字眼,自古以来就有“只羡鸳鸯不羡仙”的说法,可见古代人对于爱情的看着和对于爱情的向往,爱情在现代依然被赋予了一些瑕龇,包养、小三等等这些都使得爱情变得不那么完整,使得爱情蒙尘;仁爱,只要爱,就一定有受伤的危险,只有爱上一种东西,心就牵挂到了上面,不知不觉就对其产生了感情,仁者之爱,一种宽宏,一种仁者的思维和感情的注入。

上帝在开辟人性后花园的时候,让各种爱在其中生长、开花、结果时,他派我们的意志去对其“修剪”。与这些爱相比,我们的意志干枯又冷寞。倘若上帝的恩典不像雨露、阳光那样降下,意志便达不到它的目的。但是他的辛勤劳动(在很大程度上,起抑制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只要爱就一定会受伤,一无所缺的上帝,用爱创造了纯粹不必要的造物,为的是爱他们,使他们变得完美。冒昧地借用生物学的比喻:上帝是位“寄主”,他有益创造了自己的寄生物,让我们可以利用他,“占他的便宜”。这就是爱,是众爱的发明者-----大爱本身的图解。来自上帝的给予之爱,使人能够爱那些本质上不可爱的人。我们是镜子,我们的亮光完全来自照耀我们的太阳。我们是为上帝而造,尘世上的人之所以激起我们的爱,只是因为他们在某方面与上帝相似,彰显出上帝的美、仁慈、爱心、智慧或善。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爱他们太多,而在于不太明白自己究竟在爱什么。上帝不是要求我们离弃他们,离弃自己如此熟悉、挚爱的人,去爱一个陌生人。将来等我们见上帝面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早已认识他。我们在尘世上经历一切纯真之爱时,上帝始终参与其中,他给了

我们这些经历,维持其存在,每时每刻都在其间运行。在这些经历中,凡是真的爱,即便在尘世,也都主要来自上帝,而不是来自我们,来自我们也只是因为来自上帝。···爱上帝胜过爱他们,我们爱他们就会胜过现在。情侣总是谈论彼此的爱情,真正的朋友几乎从不谈彼此的友爱;情侣通常面对面,沉浸在彼此之中,真正的朋友则肩并肩,沉浸在某个共同的兴趣之中。爱情要求赤裸的身体,友爱要求赤裸的人格!将朋友连结在一起的那份共同的追求或梦想,并没有让他们沉醉到彼此始终一无所知、不加注意的地步,相反,这种追求或梦想却是他们彼此相爱、彼此了解的媒介。人最了解的是自己的"同伴",共同的旅程中每一步都在考验他的本质,我们彻底的明白这些考验的含义,因为我们自己也在经历这些考验。因此,随着他一次又一次地战胜考验,我们对他的信赖、尊重和钦佩也逐渐升华成异常坚定、知根知底的欣赏之爱。要了解这一面,你最好与他一起作战、读诗、辩论、祷告。所有的人都会逝去,不要将自己的幸福抵押在可能会失去的东西上。你若希望爱带给你幸福,而非悲痛,就必须将它倾注在那位唯一永远不会逝去的爱人(上帝)身上。-我们是为上帝而造,尘世上的人之所以激起我们的爱,只是因为他们在某方面与上帝相似,彰显出上帝的美、仁慈、爱心、智慧、或善。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爱他们太多,而在于不太明白自己究竟在爱什么。在友爱中,"一位看不见的司仪一直在那里工作"。我们彼此为友,不是自己选择了彼此,乃是上帝为我们选择了彼此。本书中有三个方面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一是是路易斯把爱国主义定义为一种“物爱”,我觉得非常独特。而且路易斯的论述绝对是非常到位。

二是对“情爱”的论述。这里所说的情爱,并不是我们通常所称的男女之爱(在路易斯的论述里,这是爱情)。路易斯将情爱解释为:“爱,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同时也指子女对父母的爱。路易斯分析了情爱的各种特征,我觉得他阐明得最深刻的一条是:情爱是双刃的,包含着给予之爱和需求之爱。应该说,父母对子女的爱就体现在让子女独立。因此,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不少理智的父母会引退自己过度的爱,但也会有许多父母坚信自己是无私的,要求子女始终处于需要的境地。她们希望子女享受幸福的生活,但这种生活必须是由她们安排好的。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应该说是比比皆是。在路易斯看来,这是一种变质的爱。

三是把“友谊”定义为“友爱”,并着重论述了友爱与其它爱的不同,就是友爱最非太天性、最非必须而且并非发生在两者之间。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体会到友爱。

当然,路易斯所论述“爱情”的部分同样精彩。而他对“仁爱”的论述,简练到位,绝非我可以复述。

读完了这本书,还有一个体会就是我们很多人对于西方文化的理解非常狭隘,很多人会认为西方就是科学技术,而中国古代有丰富的文化和思想。这实际上非常无知。

想要透彻地理解“爱”,那这个人必须是接近神的存在。从科学的角度讲,没人能解释“爱”产生的原因,就像没人能解释意识产生的原因一样。抛开刘易斯的那些分类,在生活中,我就时常困惑于一种情感或者行为是否是出于“爱”,而这往往要求我一直刨挖到我内心深处的最本质意识——但这又是绝对做不到的。我还是主观的“我”。克里斯喇嘛的一句话很好地暂时缓解这种痛苦:“如果‘我’的意识挥之不去,那么,就让它留下,充当上帝之仆好了。”当然,这里面的“上帝”不是指基督教的上帝。

爱,在我们这个时代,也许比在其他任何时代更甚,已经成为人生最大的支柱,或最后的支柱。

但是这个支柱,在我们这个时代,也许比在其他任何时代更甚,又已经变得极其脆弱,一触即溃。

难怪许许多多的人会觉得,人生的大厦或者小屋,常常岌岌可危!

这种危局,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常常没能把爱想透,把它看得太简单,或者混同于别的东西;我们常常只用一种爱(例如男女之爱)取代别的爱,眼光变得太狭窄;我们常常对爱过于信赖或近乎崇拜,把它当成了上帝——《圣经》说“上帝就是爱”,但人间的爱并不就是上帝!

这就好像一个人把桌子腿当作了房子的支柱,或者以为一根支柱就能撑起整座房子,或者以为有了几根支柱就可以不要地基!

这种危局,不是不可以改变的——你手里这本书,就可以帮助一个又一个的人,完成这个巨大的改变!当然,那需要有一点点“正心诚意”,花一点点时间去读读这位大作家的这本小小书,跟着他去看一看各种各样的爱,去想一想各种各样的爱,去体会一下各种各样的爱。

真的,C.S.路易斯会帮助我们去想透爱,去看清爱,去体会爱。我们可能经历过许多人的爱、爱过许多人也看过许多人的爱,但也许都只属于一种或两种,C.S.路易斯会让我们懂得好几种真正不同的爱。还有,对同一种爱,他会变换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再用亲切、机智的方式,向我们娓娓道来„„他不但谈到了爱的魅力,也谈到了爱的陷阱;他不但谈到了“给予之爱”的危险,也谈到了“需求之爱”的崇高;他充分发掘和赞美了各种爱具有的种种美质,也深刻地揭示和剖析了各种爱具有的种种缺陷。他不像一般人只把爱视为一种上天赐给的礼物,而且提醒人们要由此付出靠近上帝的努力。最重要的是,他指出了人间的爱之不可靠、甚至有沦为魔鬼、毁灭人生的危险,所以,必须有仁爱来加入,必须有圣爱来转变;人类的爱必须有超人间的基础,必须有超人间的目标——那就是书中所说的“大爱”。

第五篇:传媒的四种理论读后感

读《传媒的四种理论》

——我对四种理论的一点认识

传媒的四种理论即,传媒的威权主义理论、传媒的自由至上主义理论、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传媒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传媒的威权主义&传媒的自由主义

“在有关传媒与社会关系或政府关系的四种理论中,威权主义理论的历史最久远,传播的地域也最宽广。当社会和技术充分发展到产生出我们今天所谓的“大众传媒”的时候,大多数国家几乎自动地采纳了这一理论。它为现代社会的许多媒介制度奠定了基础,即便某些国家已经放弃了威权主义理论,但是在理论上奉行自由至上主义原则的政府,在实践上仍然会受到威权主义的影响。”1这是本书开篇第一章谈到的威权主义理论。威权主义理论起源于16、17世纪的英国,与英国最早的君主专制主义相匹配,君主和政府绝对权力的哲学思想是其思想的起源,在此理论中,把传媒作为一个国家(政府)的机构(或特许经营),其功能和运作是由组织化的社会通过另一个机构—政府控制的,简而言之,支持、推进现政府的政策,为政府服务。

自由至上主义理论,18世纪为英美采用,后影响其他地方,以理性主义和自然权利的基本哲学思想、弥尔顿、米尔、洛克等人的启蒙思想著作,作为思想基础。它主张用自我修正过程以及信息、观点和娱乐市场的自由竞争,这一种更加非正式的控制手段来代替国家监管(自由送审),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维持一个稳定的体制,以便个人主义的自由力量可以据此相互作用。国家的存在是为了个人提供可以发挥其潜力的环境。简而言之,提供信息、娱乐,进行销售(商品性),用于了解真相、监督政府,让国家为个人服务。

传媒的威权主义理论与传媒的自由至上主义理论,是把“国家政府”与“传媒个人”关系放在相反利益立场上的两种观点,它们是随时代变化发生延续性转变,从威权主义发展到自由至上主义,可以理解为一种进步,或者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威权主义为现代社会的许多媒介制度奠定了基础,即使某些国家已经放弃了威权主义理论,但是在理论上奉行自由至上主义原则的政府,在实践上仍然会受到威权主义的影响。自由至上,这四个字看来就是过于理想化,但可作为奋斗之目标,长远,遥远。自由至上主义对传媒业存在负面的影响;第一,自由主义体制反对政府的控制,却忽略了商业力量的侵蚀和资本的控制,大众传播媒介为了获取利润,多注意肤浅和刺激性的新闻事件,文娱内容也缺乏积极的成分。

第二,自由主义体制重视新闻业自身的自由,却忽略了社会公众及个体的权利,丧失了民主性与公正性。第三,自由主义体制对市场的倚重过大,忽略了垄断造成的不良影响,垄断使得其他声音的发出者根本无法进入这个领域,自然谈不上意见的自由竞争。2

个人观点: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至上主义”是我们奋斗的长远目标,就目前而言,我们国家的的意识形态、政治体制和社会现状而言,我更倾向于威权主义的运用。

传媒的威权主义理论&传媒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传媒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源于前苏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思想基础。主要是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做贡献,特别要服从政党的专政。本书作者认为:“至少从我们的观点来看,苏联的制度是一种威权主义制度,实际上是历史上控制最严密的制度之一”,这是因为意识形态、现实环境和个人人格相互结合和作用,在俄国创造出了现代历史上最完备的一种专制制度。在这样的环境中大众传媒被当做国家和党的工具。在这里,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加入了另一个关键因素“党(共产党)”,个人认为这是与传统的威权主义不同的重要地方。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间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3“党不仅处于群众领导者的地位,实际上它还通过组织群众来创造群众,即通过建立各种进出机关和控制机关,将分散的群众变成可鼓动的权力资源。”赛尔兹尼克如是说。“群众要服从党的专政,党也必须服从它的中央机构和领袖的专政。”可以把这种状态定位于“极权主义”,权利的高度集中,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维权主义理论。所以说苏联的威权主义是历史上控制最严密的制度之一。

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个人觉得就是在自由至上主义理论上,加以道德的约束,本书提到“在20世纪,纯粹的自由至上主义逐渐发生转变,代之而起的是“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我们所说的“社会责任理论”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强调媒介的自律守则。但其提倡的理论中不仅是对媒体自律的要求,还强调了每个公民对社会的一份责任,简单说,说话、说真话是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这一点我非常赞同。

联系实际对我们国家的传媒状态,谈一点想法:

萨尔瓦多·P·洛佩斯应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之请撰写了一篇报告中,对当今世界实践自由至上主义和威权主义的范围进行了评估,中国被界定为全面

控制传媒的国家。英国伦敦大学詹姆斯·科伦教授和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朴明贞主编的《去西方化媒介研究》提出“五种理论中,中国与南美、东欧、中东、俄罗斯处在,转型与混合社会。(分类标准:将各国政治制度分为民主型、威权主义型和转型型,经济制度分为管制型、新自由主义型和混合型三类)

后者以动态社会学视角,更加契合当下世界各种社会的剧烈变革的实际情形。当下中国式处在媒体的严格控制中,但同样要求变革和改进。意识形态和社会环境决定了中国传媒的基本调,但仍在自我的不断修复中。这四种理论都在影响着中国,同样收到管制和约束,追求自由,体现社会责任。(在中国常常提的就是道德二字,总感觉这二字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综上:这四种理论没得绝对的界限,存在互相的渗透和借鉴。重要的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与时俱进。中国的传媒理论的发展就正如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一样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追求自由主义,在路上。1 【美】弗雷德里克·S·西伯特/西奥多·彼得森/美]威尔伯·施拉姆/著.戴鑫/译展江/校《传媒的四种理论》.2007《传媒的四种理论》课件.百度文库.2011.佚名王浦句力:《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下载《四种爱》读后感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种爱》读后感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爱是什么》读后感范文大全

    书是灯塔,能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书是蜡烛,能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书是信念,能提供我们前进的动力。书是成功之门的钥匙,是通往光明的阶梯,是给人启迪的宝物,还是伴人成长的朋友。有一......

    如果爱读后感

    因为布布我差点跟《如果爱》失之交臂,如果爱读后感。嘿嘿,说明我和布布同志虽然有很多交集也有很多不同,所以我们偶尔的交流才会象干柴遇到烈火我们需要不断的相互学习以汲取对......

    《爱》读后感

    一个从军十五年的小伙子,就头三年回来与母亲一起过春节,与母亲好好的聚一聚,谈谈心。可春节一过,他便要回到军营,开始他的军旅生涯。后来,他立了功,被提干成别人的长官。部队锻炼人......

    《简·爱》读后感

    《简·爱》读后感 读完《简爱》,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地震撼,爱在卑微的同时又那么伟大,它可以让人盲目的同时也可以让人清醒,是爱的力量,让简没有放弃她自己的爱情,没有嫌弃残疾的......

    爱和自由读后感

    看了《爱和自由》,我对儿童的心智成长应该说是全新的认识。 这本书从蒙特利说的角度诠释了如何让孩子“自由成长”,或者说更贴切的应该是“自主成长”。而且特别强调了孩子的......

    《爱和自由》读后感

    正如题目所言,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

    《简·爱》读后感

    《简·爱》读后感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 ——《简·爱》夏洛蒂·勃朗特自......

    《简·爱》读后感

    《简·爱》读后感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 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 ——《简·爱》夏洛蒂·勃朗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