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增城旅游产业发展的“三字经”
增城旅游产业发展的“三字经”
——广州增城市旅游产业三年发展理性思考
史寿山
编者按:本期《大旅游》转载原刊载于2011年6月3日《中国旅游报》第14版“粤游粤精彩”栏目的“增城旅游产业发展的‘三字经’”一文,该文概述了我市三年来旅游产业异军突起的主要工作做法以及推广经验,提炼出我市发展旅游产业“三字经”的精髓,促进我市与全国旅游行业相互交流经验,为我市旅游产业未来规划出谋献策,更好地向全国宣传增城旅游产业的科学发展模式。
作为广州东部综合门户功能区的增城市,区域面积1616平方公里,83万常住人口,下辖6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1个国家工业园区,282个行政村。2010年GDP683.5亿元,财政总收入158亿元。2009年综合经济竞争力在全国百强县排名第9位,广东省连续8年排名第一位。2008年以来,增城市在巩固农业、做强做大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同时,在应对金融危机寻求经济转机、建设幸福城市的征程中,苦练做实旅游产业硬功夫,实现了旅游业发展“异军突起”。增城市的主要做法是,按照“以人为本、科学主导、统筹城乡、市场运作”的科学发展模式,练好旅游发展硬功夫,唱好旅游产业发展“三字经”。
一、发展条件——“三个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增城处于广州、东莞市半小时生活圈和深圳、佛山、惠州、中山市的一小时生活圈,是大都市的郊区、是环城市优质旅游圈。二是资源优势。增城最大最值钱的是原生态旅游资源。在距离广州的1个小时的车程内,满目皆绿,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清爽空气、金色阳光、绿水绕城、鸟语花香。增城有瀑布、漂流、温泉、卧佛,有江、湖、鱼塘,有大量的广场和公园,是中国最美的荔枝之乡。增城有众多树岭在几百年的老荔枝树、老橄榄树、老榕树、老枫树。有专家估计,增城生态环境至少值3000亿元。增城是千年古县,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中国道教神话传说“八仙”中何仙姑的故里,就在增城小楼镇。三是市场优势。增城处于先富裕起来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这是一个大的消费群,是个大市场。这个巨大的消费群,估计有6000万潜在的旅游人口。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是“三有一族”:即有钱、有车、有闲暇时间。例如,2011年“五一”小长假前往白水寨游玩的5.5万人次的游客中,有一半是来自珠三角的自驾车游客,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大都市的游客尤为明显。增城已成为珠三角游客在节假日短线生态旅游、周末休闲度假,甚至8小时之外健康疗养生活的首选目的地。
二、发展规划——“三结合”
一个地方有旅游规划,才会有旅游产业发展的话语权。3年来,增城市认真编制了《增城市休闲度假旅游发展规划(2010-2020)》和《增城旅游“十二五”规划》,编制了《增城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旅游部分)》,并将旅游重点发展项目纳入《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中共增城市委、市人民政府2011年工作要点及分工安排》,指导编制了一批市旅游重点项目规划,确保了旅游产业发展有地位、有目标、有规划、有实施计划、有考核办法,项目落实到位。具体在发展规划格局上,增城市做到“面、线、点”三结合:
——“面”:全市规划三个旅游产业圈:南部工业商贸产业旅游圈、中部文化产业旅游圈、北部生态旅游产业圈。无论从哪个方向进入增城即进入生态旅游示范区。尤其是北部1000平方公里,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限制工业开发,重点发展建设以大农业为基础的南国乡村生态大公园,建设广州东部休闲旅游度假示范区,全面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
——“线”:规划建设自驾游、自行车游、增江水上游绿道网。从发展“小绿道、大产业”出发,提高“藤结瓜”、“瓜做大”、“串景区”、“串果园”、“串农村”的惠及百姓、促进旅游、带旺城乡的综合效果。至2010年底,增城已完成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207.1公里,完成绿道驿站21个。去年以来,全国各地来增城学习考察绿道建设和绿道旅游的达百余批次,涉及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上百个县市,接待人次将近10万人次。据统计,2009年至今,全市自行车绿道接待游客达到54.47 1
万人次。据评估,绿道建设提供了直接岗位1000个以及间接岗位3000个,村集体经济增长速度比非沿线村快53.66%,绿道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40%。
——“点”:建设白水寨、湖心岛、小楼人家、何仙姑、莲塘春色、增江画廊、增城文化公园等核心景区。依托核心景区,规划建设高端旅游度假区,从而带动发展乡村休闲度假酒店、农家乐旅游示范村、农家旅馆、农家餐饮、农特产店等配套设施,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三、发展环境——“三项革命”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改变世界;保护也是发展,发展促进保护;营造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做大旅游,做大产业,必须营造旅游发展的大环境。对此,增城市进行了“三项革命”。
一是产业革命。增城市深化三大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园多区”发展,招商引资产业高端发展,建设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扶贫开发加快旅游产业园区配套建设。全市关闭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对偷排者“零容忍”。近年来,增城关闭水泥厂140家、洗漂印染厂97家、采砂石场200家;9个镇街建污水处理厂、76个行政村建污水处理站。
二是绿色革命。实施全区域公园化战略,开展三边(山边、水边、路边)整治;四原(原生态、原产权、原民俗、原居民)保护;五园(果园、田园、校园、家园、工业园)变公园;交通建设,路加宽,白(水泥路)加黑(沥青路)景区通公交(车);整治河涌,改善水环境。绿上添花,路有绿化带,每年种树添绿,绿化带上种植开花植物,四季有花;城市美化、园区绿化、街道亮化、污水净化、景观艺术化。
三是卫生革命。环卫工作实行属地化管理,横到底,竖到边;分片加包干,不留死角;固定加流动,举报垃圾有奖。实行“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常态管理机制,营造旅游发展的大环境。
现在的增城,不见垃圾,见绿、见花、见景;山青水秀,空气清爽,阳光金灿;四季水果,鸟语花香,城乡和谐。俗话说,过去往南(南海、番禺、顺德)走,吃住玩;现在往东(去增城)走,度假休闲。
四、发展政策——“三机制”
一个地方常态化的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建立一套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增城市建立了以下三项工作机制:
1.建立北部镇生态补偿机制。每年市财政在南部地区超收分成中拿出10%转移给北部镇作为生态补偿资金;全市还将学旅游、学农业的干部配备到北部镇任职。
2.建立旅游考核机制。对北部生态旅游镇不考核工业指标,只考核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指标。从2010年起,全市千分制考核中,对旅游考核占了10分。
3.建立对民营旅游企业的奖励机制和农家乐旅游的竞争性扶持机制。从2011年起,对被评为国家、省级旅游示范基地的民营企业分别奖励100万元和20万元。2009年至2010年,增城每年财政拨出200万元,2011年起每年财政拨出400万元,作为农户开办的农家乐竞争性扶持资金。据统计,2009年至2010年,增城新发展星级农家乐达97家,其中新增客房351间,床位536个,餐饮包厢(间)312间,餐位14486个,吸纳农民直接在家就业1000多人。
五、发展载体——“三造”
旅游载体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增城市坚持旅游造景、造势、“造谣”三管齐下。
——造景。就是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整合资源,打造生态旅游景区景点。一是山区变景区。例如,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系大丰门森林公园经过科学规划后,已经建成开放的中国大陆落差最大的白水仙瀑景区、拥有五星级旅游饭店的高山温泉景区和华南第一漂的大丰门旅游景区。二是平凡变神奇。例如,增城绿道,使自驾车绿道、自行车绿道、增江画廊水上绿道、步行绿道形成互通绿道网,以绿道为“藤”,以沿线景点、果园、新农村、农家乐、购物点等节点为“瓜”,“以藤结瓜”堪称增城休闲旅游发展中的神来之笔。三是生态文明村变旅游区。例如,小楼人家、湖心岛、莲塘春色景区分别在省级文明村西境村、蒙花布村、莲塘村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四是公园、广场景区。增城广场在赋予了音乐雕塑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后,经过旅游设施配套后,形成了具有夜景游览价值的文化景区。以上类似实例,在增城有很多。
——造势。就是想方设法利用和搭建平台,通过媒体对外宣传增城的城市形象和旅游形象。一是在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活动中造势。增城创造的“以人为本、科学主导、统筹城乡、市场运作”的科学发展模式,使增城成为全国学习的标杆。二是在迎亚运和办亚运中造势。迎亚运时,增城举办广州亚运会“亚洲之路”典藏特装车增城绿道巡游和增城挂绿赠“亚运之路”车手活动;办亚运时,举全市之力,既确保亚运场馆赛事顺利举行。三是在举办广东国际旅游节中造势。2010世界旅游日全球主会场庆典暨中国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开幕式晚会,于2010年9月27日在增城隆重举行,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效果,增城真正迈出了国际化的第一步。
——“造谣”。就是充分挖掘增城历史文化的精华,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编民谣、写故事。近年来,我市参与编写了《广东民间故事》(增城卷);编写了增城故事丛书《山水增城》、《魅力增城》、《文化增城》;拍摄了《细说增城》电视系列宣传专辑;本市报刊、网络开辟专栏、专题;常年不定期举办全国、省、广州范围内的诗歌、散文、摄影、书法大赛活动,效果非凡。
六、发展产业——“三转型”
旅游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由优先发展到战略性支柱产业,增城市做到三个转型:
一是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型。大旅游,就是“六化”:一是社会资源旅游化,即充分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资源,为旅游发展服务;二是旅游资源无限化,即用大旅游理念看待资源,扩大旅游资源的范围,发展大旅游;三是旅游资源产品化,即开发利用各种旅游资源,使之成为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影响力的旅游产品;四是旅游产品形象化,即从塑造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和旅游产品形象的高度出发,开发形象鲜明、生动的旅游产品;五是旅游形象市场化,即广泛利用一切宣传营销手段,使目的地形象和旅游产品形象符合旅游市场的需求;六是旅游市场信息化,即在旅游市场营销过程中,提供全面、准确、及时、公正的信息,为旅游者的出游决策和旅游行为服务。实践证明,发展旅游产业单靠旅游一个部门不行,必须在政府主导下,实现“多个部门”与旅游部门联合;发展旅游产业单靠国有旅游企业一种所有制企业不行,必须“多种所有制企业”一起上,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民营旅游企业;发展旅游产业特别是发展乡村旅游,单靠引进外资、民资旅游企业不行,必须发动广大农民为主体,积极参与,大办“农家乐”。搞小旅游,甚至只搞一个“游”字,路子越走越窄;搞大旅游,旅游与各行各业融合,借力、借势、借资,路子越走越宽广。
二是零散景点向旅游产业园区转型。增城过去也有八景,但很散、很小,没有规模。近年来,增城借鉴发展工业园区的经验,从产业链要素积聚功能出发,规划建设以旅游核心景区为重点的旅游产业园区。例如,规划白水寨生态休闲度假区,核心区约20平方公里,以山岳型、温泉型、运动型为特色,按国家5A级旅游景区规划建设;湖心岛景区,以湿地为特色,规划国家5A旅游景区;小楼人家景区,则以农业旅游、古村文化为特色,建设农业旅游产业园区;何仙姑旅游景区以道教文化为特色,建设宗教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正果寺景区以佛教文化为特色,打造宗教文化产业园区;增江画廊景区,打造滨江水乡文化休闲产业园区。
三是事业单位向行政单位转型。特别是县级,旅游局由事业性质变行政单位,纳入政府行政职能部门系列。旅游作为一般产业现在跻身为优先发展产业,逐渐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市政府主导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旅游产业园区规划的编制;市政府主导重大旅游项目的引进和审批;市旅游局纳入政府行政职能局序列;把旅游产业发展列入全市镇街、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年度千分考核指标体系;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以创建省旅游强市(县、区)为抓手,全方位对旅游部门、旅游产业进行固本强基,包括旅游项目立项、招商、建设、管理,实行旅游部门一条龙参与。旅游部门有作为,才会有地位。
七、发展水平——“三抓手”
增城打造战略性支柱产业,以抓旅游的国标、省标建设为抓手,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一是抓国家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旅游示范基地创建。新创建一批国家3A、4A级旅游景区。2011年2月,增城市成功创建了湖心岛、小楼人家、何仙姑景区、增城文化公园4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实现“零”的突破。今年还将创建白水寨和锦绣香江温泉城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增城绿道,成为全国学习的旅游新业态的先进典型。2009年成功创建广东省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小楼人家景区);2010年成功创建广东省森林旅游示范基地(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广东省温泉旅游示范基地(广州金叶子温泉度假酒店)。
二是抓星级旅游饭店评定。新增加三星级及以上旅游饭店共8家。至2011年3月,增城市已拥有国家三星级以上旅游饭店13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3家,三星级8家。2011年3月与2008年6月相比,新增加三星级及以上旅游饭店8家,增长1.5倍。其中,新增五星级旅游饭店1家,新增加三星级旅游饭店7家。2011年5月,增城市旅游局被广州市旅游饭店星评委员会授予“贡献奖”单位。
三是抓诚信旅行社发展。新增加旅行社(含分社、门市部)18家。增城市辖区内旅行社及其服务网点的数量,从2008年6月的22家增加到2011年3月的40家,总数增长82%。增城市本地旅行社已达到8家,旅行社分社2家,广东国旅、中青旅、广之旅、南湖国旅等省内外知名品牌旅行社驻增城门市部总数已达到30家。
八、发展品牌——“三创建”
增城围绕创建广州东部综合功能门户区,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开展“三创建”活动,全面建设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的旅游城市。2010年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增城“广东省国民旅游休闲示范市”称号;2011年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增城“广东省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市”称号,广东省旅游强县委员会授予增城“广东省旅游强市(县)”称号。现在,增城正全力向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进发。
九、发展目的——“三问”
发展旅游,目的是为了什么?增城市坚持做到“三问”:
一问发展旅游“为了谁?”增城发展旅游产业是为了人民群众,为了老百姓,而不是与民争名夺利。增城市把发展旅游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来对待,作为促进“三农”问题的措施对待,作为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均等化对待,作为建设幸福增城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待,简单讲就是“三句话”:幸福市民,快乐游客,致富农民。
二问发展旅游“依靠谁?”增城发展旅游产业就是在政府主导下,依靠人民群众“大家办”旅游,各级各部门都有发展旅游意识,都为建设旅游城市出一把力。
三问发展旅游“成果由谁共享”?就是让人民群众共享旅游发展成果。增城建设休闲城市,让人们工作在“景区”里;建设公园化城市,处处像公园,让人们生活在“公园”里;建设幸福城市,让人们休闲“幸福”在城乡里。
至2010年底,增城市旅游接待人次超过1500万人次,过夜旅游者超过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0亿元。与2008年比较,旅游接待人次增长1.95倍,旅游收入增长2.3倍。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3年超过城镇职工人均增幅;旅游业拉动住宿和餐饮业发展3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1.96%,增长到2010年的4.85%。
十、今后工作设想
今后5年,增城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旅游产业园区工作为重点,以旅游综合改革为动力,以创建国际生态旅游名城为目标,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旅游创强成果,抢抓发展机遇。一是推动旅游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型的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二是从构建国际旅游产业示范区目标出发,创建精品旅游景区、塑造特色旅游品牌;三是从发展“小绿道、大产业”出发,做强做大绿道旅游;四是从完善和提高“广东首个自驾旅游示范区”承载力出发,努力发展自驾车旅游;五是大力发展中高档的度假式乡村生态旅游;六是在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上起示范作用,努力促进全市旅游业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
(本文作者:增城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市旅游局局长史寿山)
第二篇: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尊敬的市人大胡主任,各位常委,各位领导:
大家好!
开原市的旅游产业,在铁岭市委、市政府特别是市人大的正确领导、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发展较快,变化较大,开原于XX年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旅游强市。下面我就把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做以简要汇报。
一、高度重视旅游产业
开原市委、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产业发展,把旅游产业确定为发展全市现代商贸物流业的龙头产业和支柱产业,优先发展。开原古城建设,市委、政府成立了古城建设工程指挥部,由一名正县级领导任副总指挥,我任常务副总指挥,旅游、建委、水利、交通、文化等11个部门参与,现在正在按照建设中国第一辽金古城的目标,全面建设,以这样的阵式开发旅游在各县市区绝无仅有。对于名闻全国的象牙山及《乡村爱情》拍摄基地,市委、政府成立象牙山风景区管委会,统一规划、建设、管理风景区,努力把景区打造成东北农村题材影视拍摄基地。我们编制了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开原古城建设规划、大清河滨水旅游区规划、黄龙岗湿地公园规划和象牙山风景区建设规划,这样大投入编制旅游产业规划在全省都不多见。为充分调动旅游战线的工作积极性,我市旅游局长享受副县级待遇,班子副局长全部享受正局级待遇,有独立的办公楼。以上这些,足以说明出开原市委、政府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开原市旅游产业的现状,正在形成产业,已经初具规模,逐步由起步最晚、基础最弱、实力最差的产业发展成与全市各条战线大体相当的产业。目前全市旅游产业现状,从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情况看:
吃——全市有星级酒店3家(金山国际饭店、天宝酒店、清河财政培训中心),山庄3处(象牙山庄、象牙仙庄、百丽山庄),特色餐馆和农家乐若干家。
住——有四星级酒店1家和三星级宾馆2家,商务宾馆6家,山庄和农家乐若干家,接待能力较强。
行——有旅行社7家,旅游汽车公司1家,领先于各县市区。
游——有象牙山风景区、七鼎龙潭寺风景区、九鼎龙泉寺风景区、开原古城和白鹭洲野生动物保护区等,高品位旅游景区数量居全市之首。
购——有新都商贸购物中心,开原农副产品销售中心,榛子专卖店等旅游购物店数十家。
娱——有二人转演出场所开原大戏院,时尚演出场所1家,电影院1家,水上游乐项目2处,西餐厅、咖啡厅4家,高档茶楼1家,豪华歌厅11家。
截止到现在,全市有旅游从业单位近百家,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从业人员逾万人。现在游客来到开原,看有看的,吃有吃的,住有住的,玩有玩的,买有买的,出行方便,服务体系健全,旅游市场发育成熟,旅游产业在辽北各县市区中率先正式形成。
三、旅游产业发展探索
1、打造东北旅游黄金品牌。我们借助名人效应,以“本山家乡游”为主题,努力打造“东北风情,快乐开原”旅游黄金品牌。请赵本山回家乡开原拍戏,连续几年来先后拍摄了《刘老根2》、《马大帅1、2、3》、《乡村爱情1、2》等6部电视连续剧,现在正在拍摄《乡村爱情3》,随着这些电视剧在央视和全国各地方台的热播,极大地提升了开原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原逐步成为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基地。
2、打造东北旅游精品景区。我们抓住东北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少,开原辽金古城资源独特等特点和现状,全力建设中国第一古城,建设精品景区。我们正在维修东北著名千年古塔,雕刻世界最大的金玉大佛,恢复东北庙城,包装东北亚丝绸之路名关重镇——开原“丝关”,努力把开原古城打造成东北旅游精品景区。
3、发展节会经济。几年来,我们利用开原独特的资源优势,先后举办了开原旅游节、开原美食节、象牙山梨花节、龙潭寺庙会等一系列节庆活动,承办了全省农业产业化高峰论坛、全省城市规划建设现场会等许多会议,通过创建旅游强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各种活动,初步收到了“旅游搭台,经贸唱戏”的效果。
4、开展特色旅游促销活动。我们编辑出版了《开原旅游丛书》,印发了《开原旅游画册》、《开原旅游交通图》、《开原导游图》等资料;制作了《古城开原》、《乡村爱情拍摄基地象牙山》、《古刹洞天龙潭寺》等电视专题片;央视《走遍中国》栏目摄制组制作了《寻找黄龙府》、《龙潭寺之谜》等节目在海内外华人世界播放;成立象牙山旅游文化沙龙,辽北艺术家们汇萃象牙山讴歌开原;组建象牙山旅游网站,打造“网上象牙山”;在省内外期刊、报刊上发表了大量介绍开原旅游资源的文章、书画摄影作品,我们通过这些软广告大力宣传、推介、促销开原旅游产品。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市旅游产业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所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一是总最小。旅游收入所占全市gdp比重低,全市旅游总收入9亿元,仅占全市gdp总量165亿元的6%。二是投入少。旅游是一个投入较大的产业,目前政府投入有限,民营资本投资不多,资金投入成了制约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三是管理弱。没有旅游监察执法机构,缺乏执法效力,旅游投诉与纠纷案件增多,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以上这些弱点和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重视,我们正在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五、旅游产业发展设想
1、突出主题。集中建设象牙山国家级景区和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基地,唱响“本山家乡游”旅游主旋律,打造东北旅游黄金品牌,带动全市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2、突出重点。加快开原古城建设,再现辽金文化,全力打造中国第一古城,培育东北旅游精品景区,拉动全市旅游产业迅速成型。
3、突破难点。在今后的招商引商活动中,突出旅游招商,突破旅游投入这一难点,降低民营资本进入投资旅游产业门槛,牵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速度。
4、努力整合。加强对旅游产业领导,全社会抓旅游,以象牙山风景区为龙头,整合全市旅游产业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迅速做大全市旅游产业,形成旅游拉动商贸物流业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各位领导,我们将以这次人大视察为契机,以领导的指示精神为动力,以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为己任,真抓实干,锐意争先,把开原的旅游产业做大做强,为新铁岭大铁岭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旅游产业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广元市元坝区
旅游产业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把旅游产业作为富民强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从组织领导、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园区专项规划等多方面配套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全区上下抓旅游产业的良好局面,我区旅游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11年,全区共接待游客2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46亿元,门票收入220万元。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理念创新是先导。
我区是传统农业经济区,而比较优势也在于传统农业社会保育下来的优秀历史文化、地方民俗文化和优良生态文化资源。以昭化古城、剑昭古驿道为代表的三国历史文化资源,以射箭提阳戏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嘉陵江水域、栖凤峡森林公园为代表的生态文化资源,以太公红军山、柳桥红军石牌坊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以梅岭老街、柏林古镇、昭化民居为代表的古建筑文化资源,以平乐寺、云台山为代表的宗教文化资源……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我区唯有这些资源最具独一无二的比较优势和独特的魅力。国家、省、市近年来关于文化旅游产业振兴的方针、政策和规划也让我们敏锐的认识到,旅游产业是当今世界成长性很高、综合带动能力很强的产业。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决定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区域经济长远布局的战略支柱产业培育,作为产业兴区、统筹城乡的先导产业来抓,先后制定了旅游产业发展‚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和具体实施意见,从组织领导与考核机制、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园区专项规划、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产业招商引资政策优化、主管部门及人才队伍强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诸方面系统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穷县区办大事、全区上下抓旅游、社会各界投资旅游的良好格局。
(二)规划编制是根本。
以旅游资源转化为战略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好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先后邀请了四川农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旅游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制订了平乐现代农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平乐文化旅游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暨核心区建设性详细规划;完成了太公红军山景区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暨核心区建设性详细规划;旅游、林业等部门联合完成了栖凤峡创建省级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和柏林沟湿地公园初步规划。栖凤峡森林公园成功创建成为省级森林公园。切实遵循‚旅游开发,规划先行‛的原则,进一步抓好元坝区旅游资源的普查和旅游规划的编制及修编工作。以《广元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揽,重点编制好《元坝区旅游发展总体 2 规划》、《昭化古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以及主要景区的旅游规划。
《剑门关蜀道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总体规划》、《剑门关蜀道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提升规划》,在成都举行的剑门关蜀道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提升规划评审会上通过。
2012年3月23日,《平乐文化旅游景区概念性规划及重要节点详细规划》通过评审。
(三)宣传促销是重点。
我区一向重视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多次参加省市组织的对外宣传促销活动,通过图片文字,节目汇演、资料发放等措施,扩大了景区的对外形象宣传。同时,我区还通过在四川日报、陕西日报、华西都市报、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广元电视台、成都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宣传促销活动作现场报道以及在高速路口、天桥设臵大型宣传广告、在公交车车身打广告等多种形式进行大力宣传,提高了景区的知名度,并带动了景区的繁荣发展。
今年开春以来,我区旅游业宣传促销工作不断凸现亮点。2月2日,四川电视台《巴蜀文化新春之旅》走进昭化古城; 3月17日,中国天马旅游协会赴昭化古城踩线考察;4月5日,韩国国家旅游协会到昭化古城考察旅游线路;4 3 月13日至15日,昭化古城亮相山东青岛2012中国国内旅交会; 4月21日,昭化古城参加2012春季四川天府旅游节。景区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上升,旅游宣传促销成绩喜人。
(四)强化管理是抓手。
进一步规范明确昭化古城景区管委会、中大经营公司、昭化镇、大朝乡的职责和义务,加强了景区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强化景区、娱乐场所和旅游饭店等公共场所的安全管理,进一步完善了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做好防火、防汛、防爆,预防食物中毒和其他突发事件的发生,加强旅游市场执法监管,旅游市场规范秩序。积极做好元旦、春节、五
一、端午、中秋、国庆节假日筹备工作,做到了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无安全事故发生,无重大游客投诉事件,昭化古城美誉度不断提高。
(五)经费投入是保障。
文化旅游产业关联度高,对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要求也较高,属社会效益优先、投资回报周期偏长的朝阳产业,投入不足是发展之初最大的障碍。按照政府主导、项目带动、基础配套、市场主体、民众参与、社会效益优先的发展理念,通过国家项目资金争取一点、本级财政挤一点、招商引资投一点、发动群众出一点、银行信贷贷一点‚五个一点‛的办法破解资金难题,区财政每年预算安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 4 项资金400万元用于支持产业发展,把重心放在制定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吸引投资创业上,规费、用地、基础配套等方面尽可能优惠,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开宣传竞投、网上招商、会展招商、专题招商、驻点招商等,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产业呈现出增长势头。
(六)文旅结合是灵魂。
坚持文旅结合,围绕文化之魂配套完善文化旅游要素,在保护打造文化核心资源的同时,大力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带动产业综合效益提升和老百姓增收致富。以大招商推动产业大发展,目前已引进四川中大公司在进行园区标准化管理的同时投资建成了汉寿客栈、乐楼等餐饮、住宿、娱乐设施,引进四川畅洋集团建设五星级温泉大酒店,共培育园区特色餐饮企业60余家、酒店(客栈)27家、文化娱乐业主35家、传统工艺展示及产品销售作坊15家。通过文化与旅游联姻、项目与景点融合,形成了一个项目多个市场,一次投资多重回报的良性发展格局。参加了浙江、西安、重庆、北京等地举办的大型文化旅游促销活动,定期开展古城迎新春、蜀道徒步游、三国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在中央电视台、四川卫视、香港凤凰卫视、日本朝日电视台等媒体开展了系列宣传营销活动,昭化三国文化产业园确定为峨眉电影厂拍摄基地并拍摄了《昭化晓月》、《最后一颗子弹》 5 等影视剧,园区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攀升。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较大的带动了文艺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艺术品业、艺术培训业等多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七)景区创建是核心。
我区以旅游景区和标准化创建为重点,强力推进旅游目地地建设。以A级景区创建为重点,加快建设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知名旅游目的地。今年工作目标是剑门关蜀道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平乐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剑门关蜀道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将7个景区‘打捆’创建国家5A级景区,按照把广元打造成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以‘剑门关蜀道、武则天故里’为主题,通过一条剑门蜀道把翠云廊、剑门关、昭化古城、皇泽寺、明月峡等7个景区‘统起来’,其中昭化古城是中间的重点。
平乐景区是以元坝平乐寺为核心,辐射周边紫云湖、拣银岩社区和马克思街范围,核心景区规划面积为0.73平方公里。景区规划突出宗教、温泉、乡村、生态和文化,构造环境、人居、文化一体的理念。旨在打造成为集生态农业观光、文化乡村旅游、宗教文化礼佛、温泉度假养生、政务商务接待的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基地和乡村旅游休闲示范片区。
目前,相关规划编制已经通过评审,从市到区,已经出台相关正式文件、成立指挥部、召开了动员大会,落实分工,责任细化到了具体部门,创A工作成为我区旅游业的重中之重。
第四篇: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XX古城具有2700多年的悠久历史,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全县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9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14处,市级4处,县级76处。1998年,XX古城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整座古城和古城外的双林寺、镇国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99处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中,有27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在2.25平方公里的XX古城内,古城墙、古民居、古街巷、古店铺、古庙宇等各类建筑保存完好,风貌犹存;以市楼为中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对称地分布着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院的这种古代左文右武的封建礼制格局;古城内主要街道两侧,完好地保存了220多家古店铺;古城内拥有3798处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其中保存完整的有448处。XX古城的所有这些特征,为人们展示了一幅中国历史发展中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
面对这一丰厚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责任非常重大,同时,如何利用好先辈留下的珍贵财富发展好旅游业,也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在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下,XX古城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走过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逐渐理性的过程。从1997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之后,国家、省、市各级对XX古城保护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2000年,全省调整产业结构“1311”项目中,将XX古城列入全省旅游业发展的十大旅游景区。2004年全省旅游产业工作会议上,将XX古城作为全省旅游产业重点支持发展的两大龙头之一。2003年晋中市开始实施双百项目,XX古城旅游业项目和XX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连续两年被列入全市双百项目,主要内容有:XX古城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包括8大类46项工程,总投资为4.58亿元;城市集中供热供气项目,总投资2.27亿元;康宁街拓宽及商业开发项目,总投资15000万元;污水处理厂项目,总投资4300万元;XX古城旅联实业公司文庙开发项目,总投资3200万元;XX中学新校建设项目,总投资1.3亿元;丽泽苑大酒店新建项目,总投资3100万元。从1997年之后,国家、省、市三级计划部门加大了对XX发展旅游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共给予投资8150万元,其中国家4850万元,省2820万元,市480万元。所有这些支持,都对XX这样一个基础薄弱、财力紧张的地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XX历届县委、政府充分审视分析和深刻认识到“古城存在的唯一性、古城保护的完整性、古城文化的厚重性、古城景点的多样性、古城内部的混合性”这样一些基本特征,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观念和经营城市的发展理念,从解决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着手,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开发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的路子,最终实现了文物保护、旅游发展、城市建设共赢的目标。在短短的几年间,XX古城以其丰富多彩、古色古香的人文景观,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胜地,旅游产业有力地拉动了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的XX古城,已经成为展示中国汉民族文化的大型博物馆,成为我县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拉动力,成为全省的旅游龙头。2004年,XX古城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3万人,门票收入4800万元,旅游及相关产业综合收入4.3亿元,分别是1998年的20倍、25倍和18倍。分析XX古城旅游业的发展,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全面夯实旅游发展的基础。
XX县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始终遵循保护文物就是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的思想,始终遵循保护文物就是发展旅游的理念,全方位地加强文物保护工作。一是实施依法保护。在省、市的高度重视下,1998年11月30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颁发了《XX古城保护条例》,这是全国第一个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和遗产保护的省级立法,这一条例成为XX县保护古城的法律依据,成为制定县城建设规划、古城保护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古城保护管理制度的大纲。根据《XX古城保护条例》,经山西省政府批准,XX先后出台了《XX县县城总体规划》和《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2年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传统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的若干规定》和《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集中管理办法》;针对古城内消防设施失天不足的问题,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加强文物单位、古城区消防安全管理的规定》和《古城内电气线路改造的方案》。特别是最近以来,以市政府文件上报省政府《XX古城消防安全隐患问题整改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张宝顺省长亲自做出批示,梁滨副省长组织召开了专门协调会予以研究解决。所有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制第五篇: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绛县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收费经营的旅游景点共有两处:一处是太阴寺,另一处是紫云寺。这两处景点规模都比较小,经营收入也十分有限。
太阴寺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存有全国最大的独木雕释迦牟尼涅槃像,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但由于原庙大部分建筑已经灭失,仅存的一个具有金代风格的单体建筑,作为一个旅游景点,缺乏好的发展前景。
紫云寺是沸泉龙岩山旅游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景区内有山、有水、有庙、有竹,是一个比较理想的休假旅游景点。每年“五一”、“十一”长假期间都能吸引不少观光游客。但景点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目前,这个景点也没有引起更多游客的重视。
东华山庙主要依托东华山森林公园经营开发。该景点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开发力度不大,目前,只是一个每年阴历三月十八庙会季节性的旅游景点。
二、发展目标
从长远目标分析,我县境内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最都具有很好的旅游开发价值。
东华山位于中条山北麓,绛县卫庄镇张上村辖区内,相传为沉香劈山救母溅石而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具有很高的文物考古和文化旅游价值。千百年来,一直都是周边数省百县千万游客旅游朝拜的圣地。位于东华山脚下的太阴寺和东华山庙作为道、佛并融的旅游景点连片开发,可吸引一大批游客旅游观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沸泉龙岩山旅游景区独具南国特色。成片的状元竹林、初具规模的佛教寺庙紫云寺、神秘的沸水源头和风景秀丽的月牙湖,是北方地区罕见的一处旅游胜地。
我县是一个地上、地下文物都非常丰富的地区。现已公布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84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已经上报的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
地下文物以横北西周墓群的发掘为代表,引起了全国上下业内外的巨大轰动。横北西周墓群的发掘以揭开古倗国地理谜团而获得两项国家级大奖:一个是自上世纪70年代秦陵兵马俑考古发掘之后,时隔30多年出现的第二个国家田野考古一等奖,一个是2005“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目前,国家博物馆田野考古部又正在对我县的周家庄遗址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这是我县人文景点旅游开发又一个新的兴奋点。
三、发展思路
在旅游景点建设上,我们计划自然景观上开发好“一山一水”(东华山、沸水),人文景观上做好以不可移动文物修复为基础的“三路十二景点”(远古及晋文化旅游线路、三教文化旅游线路、古代精美艺术旅游线路)建设。
1、拟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建设一个集旅游、购物、娱乐、餐饮居住为一体的精品旅游景区――东华山旅游区。
建成后的东华山旅游区由六个小区组成:
一是道教文化朝圣区。以标志性建筑浑元塔为轴心,分院建成玉帝庙、送子娘娘庙等十一座庙宇,满足道教信仰人士的朝拜需求。
二是佛教文化朝圣区。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阴寺为主区,逐步修复古寺山门、配殿、十八罗汉、四大金刚、舍利塔等佛教建筑,形成比较系统的佛教建筑体系。
三是生态景点观光区。以原始森林、白云洞、神仙脚印、石狮卧翠柏等景点开发建设为主,突显大自然的秀美神奇、峻险纯真,引导游客融入自然,陶冶性情。
四是红色遗址瞻仰区。建设高标准的中条山红军游击队纪念亭和绛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建成一个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五是休闲娱乐区。投资建设水上公园、动物园、儿童乐园、避暑山庄、疗养院、影剧院、歌舞厅等游乐设施,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
六是商贸购物区。以张上村为中心,建设固定的百货、餐饮、烟酒副食、工艺品购物大街和旅馆、交通等服务设施。
2、沸水自然风景区建设,将以原3543军工企业遗留下的保存完好的数万平方米旧厂房、办公楼、住宿楼为依托,突出南国特色,重点建设沸水源头和虹鳟鱼场观赏点、状元竹林观赏点、紫云寺佛事活动区、月牙湖水上游乐园、农耕文化园,以及相配套的旅游宾馆、饭店等设施。
3、文物修复和文物景点建设。主要是争取上级文物部门支持,县政府积极配套资金,重点修复元代以前古建筑太阴寺、景云宫、董封戏台(以上三处为已公布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长春观、文庙、成汤庙、南柳泰山庙、东仇龙庆院寺、南樊石牌坊、乔寺砖碑楼(以上七处为拟报第七批国保单位)和明清精品民居博物馆、横北墓地出土文物博物馆等十二处景观,逐步形成以周家庄遗址、姜嫄墓、帝尧遗迹、晋都车厢城、范村将军庙、晋献公墓、晋文公墓、晋灵公墓为主要景点的远古及晋文化旅游线路;以佛教寺庙太阴寺、紫云寺,道教宫观景云宫、长春观、南柳泰山庙、东华山庙、成汤庙、龙庆院寺,儒教圣地文庙、月宫楼、探花府为主的三教旅游线路;以南樊石牌坊、乔寺砖碑楼、董封戏台、横北墓地出土文物博物馆、明清精品民居等为主的古代精美艺术旅游线路。
目前,在县委、县政府的协调下,东华山旅游景区的管
理体制已经理顺,由东华山森林公园统一管理并组织景区开发。紫云寺完成了第二期景区工程建设任务,二A级旅游景点国家旅游局已经授牌。元代以前文物本体维修工程已经完成或部分完成了太阴寺、景云宫、长春观、董封戏台和文庙的维修,总投资810万元。南柳泰山庙、东仇龙庆院寺、成汤庙、南樊石牌坊、乔寺砖碑楼已经完成维修项目申报工作,南柳泰山庙、东仇龙庆院寺两处元代建筑去年11月编制完成了保护维修方案,今年可望开工建设。明清精品民居博物馆建设,是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254处明、清民居基础上,集中迁建30处精品民居,目前已经完成了筛选工作。横北墓地出土文物目前正在整理阶段。
经过一个时期的基础建设,绛县将会迎来旅游经济全面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一○年三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