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优秀医师奖候选人事迹材料5篇

时间:2019-05-13 13:2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9年优秀医师奖候选人事迹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9年优秀医师奖候选人事迹材料》。

第一篇:2009年优秀医师奖候选人事迹材料

2009年优秀医师奖候选人事迹材料

(按姓氏拼音排序)

一、高秉仁医师事迹材料

高秉仁,男,1956年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是新一代我国中青年心血管外科专家,在从事心血管外科工作的领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极高的学术造诣。现任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分会高原危重病急诊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组成员、教材评审委员、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甘肃省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成员,甘肃省医学会和兰州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甘肃省《司法鉴定人执业证》核准执业者。《科学中国人》专家委员会“生命科学与医药卫生”专业副主任委员、《中华实用医药杂志》常务编委、《现代心血管外科杂志》编委、《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国临床医药实用杂志》特约编委。曾荣获“青年教师成才奖”、1998年入选甘肃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首批人选,2002年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首批人选。

在心血管外科领域耕耘了27个春秋的高秉仁教授在医、教、研方面均取得了累累硕果。高秉仁教授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医学院医疗系,一直从事心胸血管外科临床工作,在西北高原经济落后,医疗条件设备贫瘠的条件下,知难而进,艰苦创业,在临床实践工作中,与同事们一道,团结一心、勤奋钻研,奋勇拼搏,把“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切实体现到医疗工作中。同时非常注重专业领域科学研究工作,紧跟国际国内最新前沿,在微创心脏外科等多个研究领域均进行长期的连续性深入研究,开创了多项新业务。不论是在担任甘肃省心血管医院副院长还是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的工作中他都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不断的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成为西北高原甘肃省心血管外科专家。他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注重学科建设,大力扶持心胸外科的亚专业,紧跟学科前沿,不断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提高科室的核心竞争力,使兰大二院心胸外科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达到了兄弟医院20余年走过的历程和发展速度;同时在科室管理方面努力达到战略管理层次,让一个全院较差的科室得到迅速的发展成为院内名列前茅的科室,展示出了他扎实的医疗技术水平和领导工作的组织协调能力。仅2008年共完成各类手术780例,其中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矫治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200余例手术,右腋下微小切口心脏瓣膜置换手术69例,法洛四联症和复杂心脏畸形手术43例。疗效优良,各类手术总体治愈率达98%,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为一名心脏外科专家,高秉仁教授博极医源,不断创新,勇攀新高峰,早在1996年率先在甘肃省开展了微创心脏外科;次年率先在甘肃省进行了腋下微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率先在甘肃省进行了同种带瓣动脉移植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率先在甘肃省完成了首例大动脉转位的根治手术。近几年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先后开展的瓣膜置换术中房颤的射频消融技术、冠状动脉肌桥切开成形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主动脉夹层象鼻支架手术及微创介入覆膜支架置入术及冠脉外科手术等新业务新技术18余项,均达到省内领先的地位或国内先进行列水平。部分项目填补了省内和西北地区的空白甚至国内空白。在临床工作中,他承担了科室大部分疑难重症病人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每年以精湛的技术亲自主刀完成心脏手术约130余例,其中多数为重症或疑难病例,如年龄2个月的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广泛狭窄合并室间隔缺损在体外循环中停循环的同期手术治疗和78岁高龄的冠状动脉搭桥术。由他在早年完成甘肃省首例巨大室壁瘤切除同期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术,近年来此项业务已成为常规手术位于国内先进行列;右腋下小切口先心病修补、主动脉瓣替换、佛氏窦瘤破裂的修补等微创心脏外科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工作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篇,国外国际性杂志2篇,国家级和中文核心期刊38篇。参编专著3部,参编16余万字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遗传病学》获全国优秀专著。完成甘肃省级和教育卫生厅级科研基金课题15余项;获科技进步成果奖10余项,其中“微创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临床研究”、“抗钙化同种带瓣膜动脉液氮低温保存及其活性的研究”; “病残儿的病因学调查研究及其防治对策”; “甘肃省五地市先天性心脏病流行病学调查暨先天性心脏病遗传学研究”荣获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作为医院心外科的领军人物,把人才梯队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高秉仁教授把培养人才视为己任,言传身教,甘为人梯,以博大的情怀培养年轻技术骨干,结合每名医生的特点,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和主攻方向,为使大家尽快掌握复杂先心病技术,他常常手把手地教他们提高操作技能,无私的将个人经验与手术技巧传授给每一位医师,快速提高了心外科整体医疗水平。他着眼科室长远发展建设,注重挖掘、培养、贮备人才,先后选派多人次在外研修,还选派1人到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和Imperial College学习心血管外科,目前科室有博士3人,硕士以上学历7人,大家都以他的敬业精神和不懈的努力勇攀高峰的精神为楷模,共同打造一流的团队,使学科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并形成了一整套医疗、科研和教学体系。

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效果,注重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完成研究生的导师工作,已指导毕业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17人,研究生毕业后均成为各单位的临床和学术骨干力量。再读博士研究生5人,再读硕士研究生8人。

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1、民政部的“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遴选心外科优秀专家,甘肃省民政厅选定高秉仁教授,于2006年9月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签订协议,使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成为“残疾孤儿康复明天计划”先心病修补手术项目的定点医院。在一年半救助先心病儿童250余名。使先心病孤儿摆脱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巨大精神压力。高秉仁教授在该项目总结大会上获得全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2、积极响应卫生厅号召,在科室设立了济困病房,面向农村特困家庭和城市低保户,高秉仁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利用这个平台救治了一大批瓣膜病、冠心病和先心病,为促进社会和谐、营造幸福家庭作出了重要贡献,使党和政府的形象在老百姓心目中更加高大。

3、2008年5.12地震后,高秉仁教授积极地奔赴灾区,冒着极大的危险实施救援活动,受到了当地灾区人民和兰州军区的高度赞扬,受到了兰州大学校党委领导高度赞扬。

二、胡建国医师事迹材料

胡建国,男,1950年出生,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外科学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心血管外科研究室主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胸心外科主任,中南六省胸心外科学会委员。

1973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1974年分配到湖医附二院外科工作。1981年考入湖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班,师从著名心胸血管外科专家詹越教授和孙培吾教授,1984年获硕士学位。1986年在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进修一年,1997年赴美国杜克大学进修访问半年,专修心脏移植和新生儿心脏外科。1985年晋升为主治医师、讲师,1991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95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从事心胸血管外科专业近四十年来,在先心病外科、瓣膜外科,大血管外科,冠心病外科,器官移植和胸部外科等方面有极高学术造诣,是目前国内心胸血管外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从立志成为一名胸心外科医师开始,胡建国教授始终将患者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他有着崇高的敬业风尚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对待每一位患者,他都像亲人般温暖,认真了解患者的病情,仔细检查,耐心解释,让每一位慕名而来的患者都能够得到满意的答复。对每一台手术,无论简单还是复杂,他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为了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他经常吃住在科室里,有时几夜不能合眼,有时要一两周才能够回家一次。即使身为科主任与教授,在节假日依然坚持回病房查房,了解病人病情,风雨无阻。胡教授在胸心外科耕耘近四十年,诊治病人数以万计,妙手仁心,急病人所急,真正做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受到病人和同行一致的赞誉。

作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师,他深知光有良好的医德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为病人解决实际病痛。为此他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潜心学习专业知识,钻研手术技巧,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掌握了高超的手术技能,获得了“胡一刀”的美誉。同时他还积极将国外先进的心胸血管外科技术带入国内,有力地提升了我国和我省心胸血管外科水平。他率先在国内开展了Bentall手术同期经主动脉瓣口进行二尖瓣置换,房腔交界成形术治疗布加氏综合征、左后外侧切口进行再次二尖瓣置换等。率先在省内开展新项目、新技术40余项,在省内首先开展冠脉搭桥术获成功,并使之成为常规手术;开展了急性主动脉夹层剥离升主动脉替换、全主动脉弓移植、肺动脉闭锁行心外导管手术、Senning手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主动脉瓣环增宽成形主动脉瓣置换、保留全部瓣叶及腱索进行二尖瓣置换、自体心包三尖瓣再造成形治疗三尖瓣低位、预激综合症外科治疗、全隆突切除成形、食管异物致主动脉破裂大出血抢救成功。开展了非中断心肌供血进行心内直视手术,包括进行四联症根治、二尖瓣置换和全腔肺动脉连接等复杂手术。

1993年主持胸心外科工作以来,胡教授狠抓医疗质量和医疗新技术,每年获医院新技术成果一等奖,使体外循环手术由1992年的269台次/年升至2007年近2700台次/年,包括普胸手术达4000台次/年,死亡率由9.6%降至2.0%以下。作为科室的领头人,他心系科室,从科室排班到全科整体事务的安排,事必亲躬,为科室整体的发展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他善于发挥全科同事的工作积极性,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在人力有限和床位不足的条件下,一方面想方设法加快床位周转,另一方面积极和医院协调,扩大病房,补充人员,有效地解决了床位紧张,病人入院困难的问题,使科室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2002年他成功带领胸心外科于跻身于国家级重点学科之列,并在200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重点学科评估验收,成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学科。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全科人员团结协作,在创造了骄人成绩的同时,也建设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多种技术相结合的人才队伍,为科室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博士生导师,胡教授非常注重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教会每一个学生如何做人、做事。他常教导学生们要具有开放的思维和探索精神,勇于突破。为此他总是尽可能地为学生们的成长创造一切有利条件,甘为绿叶,甘当人梯。对学生们的成功总是适时地予以肯定和鼓励,对其失败也给予充分的宽容并指出不足。虽然临床和科务工作繁忙,他仍然尽可能地抽时间在学业上给学生们以悉心指导,生活上问寒问暖。在他的辛勤培养下,目前已有17名博士,10名硕士学成毕业,许多已成为了单位骨干力量,他们正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医疗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心胸血管外科专家,胡教授深知科研工作是临床工作的前沿和推动力量。他主持完成省重点项目牛颈静脉基础与临床研究,完成原位心脏移植和心肺联合移植,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及深低温体外循环研究,并获国家和省部级成果奖多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他主持完成的湖南省首例心肺联合移植病人创造了我国乃至亚洲成活时间最长、生活质量最好的记录,现已成活5年余,并生存良好。

在近四十年的医疗生涯中,胡建国教授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这一宗旨,刻苦钻研、修身立德,不断向着医学科学的高峰迈进,以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疗技术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他学识渊博、胸怀宽广,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医学人才。他爱岗敬业、勇于奉献,创造了一流的工作业绩,为我省乃至我国胸心血管外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倪一鸣医师事迹材料

倪一鸣,男,1956年出生,1983年毕业于原浙江医科大学,多次至瑞士苏黎世大学及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心脏中心进修学习,1998年晋升为主任医师,聘为硕士生导师,2005年聘为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心胸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胸外科分会全国委员,浙江省心胸外科协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胸心外科教授委员会委员。同时被聘为《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等4种期刊编委。

倪一鸣主任从事心胸外科工作25年余,主刀完成各类心脏大血管及普胸手术5000余例,近年来每年完成心脏大血管手术400余例,各类普胸手术200余例,在全省遥遥领先,而全科室在倪主任带领下,在仅有60张床位的情况下,年均完成2000余台手术,达到很高的周转率。多瓣膜置换,复杂先心矫治,主动脉瘤手术,非体外循环下搭桥等各类心脏手术均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手术成功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呼吸机依赖及尿毒症长期血透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手术技巧高超,手术操作非常娴熟,尤其在瓣膜置换术上,采用间断缝合技术进行单纯二尖瓣置换主动脉阻断时间最短仅11分05秒,双瓣置换主动脉阻断时间最短仅33分。而在1999年4月主持开展的首例心脏移植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仅为36分种,心脏移植受体目前存活已接近10年,且生活质量良好。2000年4月,成功进行了全省首例心肺联合移植术。另外,在普胸方面,积极开展各项微创手术,1998年在国内首创腋下不切断背阔肌的小切口进行肺部手术,创伤小且美观,目前已被广泛应用。2005年,在国内首创采用毡片条、心包带、履带式垫片结扎等新方法为多位粗大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进行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减少了既往动脉导管手术易撕裂大出血的危险。

倪一鸣教授医术精良,医德医风高尚,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标兵,连续多年被评为浙江大学校级先进工作者,并曾获“浙江省优秀医生”称号。至今主持及参与各级科研项目多项,成果多次获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 收录9篇。

四、孙立忠医师事迹材料

孙立忠,男,1960年出生,满族,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心血管外科临床工作25年,独立完成或指导下级医师完成心血管手术6000余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手术近2000余例,瓣膜替换手术、冠心病搭桥手术1000余例,主动脉手术1500余例,心脏肿瘤等手术200余例。是我国心血管外科手术技术全面、完成手术病种多的专家之一。

在冠心病的临床治疗、基础研究和技术推广方面业绩突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项。(2项第4完成人,1项第10完成人)。

在胸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和介入治疗方面业绩突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高教部优秀研究成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均为第一完成人。高教部优秀研究成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

完成大型研究课题8项,在研课题3项,获科研经费近400万元。

积极进行主动脉外科的学术交流和技术推广工作,发表文章100余篇,每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2次,举办国内主动脉外科学术研讨会3次,从1998年开始每年举办主动脉外科继续教育班1-2期,为我国主动脉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杨达宽医师事迹材料

杨达宽,男,1951年出生,白族,中国共产党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专业为胸心血管外科与器官移植。现任昆明医学院副院长兼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为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全国理事、中华医学会云南分会副会长、中华康复医学会全国理事、中华云南康复医学会会长、云南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主任委员、云南省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等职。

医术精湛,硕果累累

杨达宽医师毕业于昆明医学院,他为人宽厚、谦虚、豁达,他心系患者、助人为乐、医德高尚;对业务,他勤学苦练、精益求精;对病人,他宽厚仁慈、关怀备至,深得病人的敬仰和爱戴。他悉心探究胸心血管外科医疗技术,在临床实践中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三十多年来成功地开展心脏、血管和胸外科手术数千例,无一例医疗失误。20世纪八十年代末留学法国,赴法期间刻苦钻研医疗技术,成绩优秀受聘为外籍胸心血管外科助理教授,1989年10月学成后毅然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放弃了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胸心血管外科,把在法国学到的先进技术应用到临床工作中,刚回国他就为一位因肾动脉狭窄所致高血压的13岁女孩成功进行了肾动脉成型术。此后,他又率先在云南省成功开展了人造血管、大隐静脉移植等多种血管旁路术治疗动脉闭塞症;马房氏综合症体外循环下复合带瓣管道升主动脉和主动脉瓣替换及冠状动脉开口移植术(BENTALL术);双肾动脉重建治疗双肾动脉急性栓塞及吸毒所致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的一次性血管重建术等多种高难手术;2002年他在云南又率先成功开展“动脉腔内隔绝术”,为云南省胸心血管外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器官移植技术的临床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医院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各科室联合作战的能力,还能为患者节省费用。因此杨达宽医师把主攻方向瞄准了器官移植,1999年10月,他作为组织者和主要的手术者,带领昆院附二院的专家们成功开展了云南省第一例人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如今10年过去了,这位患者仍然健康地生活着。2000年9月,杨达宽医师再次带领他的团队在西南地区地方医院中成功开展了首例人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为一位饱受扩张性心肌病折磨、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患者解除了病痛。这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开展,使得附二院整体医疗水平不断攀升,也为云南省大器官移植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推动了云南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杨达宽医师本人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卫生部黄洁夫副部长曾在看了他的手术后称赞道:“没有想到在云南还有血管手术做得这么好的外科医师!”

杨达宽医师还把临床工作的经验应用到教学和科研实践中,他培养了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11名。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们关爱病人,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杨达宽医师工作以来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获省人民政府奖励3次。2001年被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授予“基层先进党务工作者”光荣称号,2002年被选为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七次党代会代表,同年被评为全国优秀院长。

救死扶伤,德艺双馨

杨达宽医师行医33年来,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的品质和良好的医德,从不收受病人的红包。一次,他为一位藏民成功实施了手术,术后患者坚持要送给他4瓶青稞酒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当他发现其中还夹有500元钱时当即退还给患者。他自觉以实际行动阐释“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操守,始终把救死扶伤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2006年10月,墨江县有位农民患腹主动脉瘤,不做手术患者将会有生命危险,可是这位农民连温饱都难解决,做手术的花费更无法承受。杨达宽医师带着一名医学专用师和一名外科医生,亲自开车由昆明赶往普洱墨江县,无偿为这个素不相识的农民成功施行了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置换手术。这样的事情还很多,在杨达宽医师看来,生命高于一切,能为患者解除病痛是他作为一名医生的最大快乐。

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发生7.0级大地震,杨达宽医师带领医疗队当晚奔赴地震灾区进行医疗救助,他提出就地治疗、就地抢救、减少死亡率的救治方案,并很快制定出医疗计划。面对余震不断、山体滑坡的危险,他和医疗队员们毫无畏惧,在极其简陋的帐篷手术室里,凭借过硬的技术,在15天内完成了27例特大手术,抢救了91位重伤员,无一例死亡,他还组织医务人员到村寨救治伤员。为此,他率领的医疗队被云南省委省政府评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他本人则被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身为一名亲自参与过云南丽江抗震救灾任务的医务工作者,杨达宽医师心系灾区、情系灾民,及时组织和带领附二院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抗震救灾工作,在第一时间向灾区派出了救灾医疗队。在接到伤员转运任务后,他连夜赶到昆医附二院石林天奇医院安排部署接收震区伤员的前期准备工作,仅仅两天时间就配备好了200套病床设施和物资。云南省在“爱心医疗救助大行动”中国共产党接收244名灾区伤员,附二院就接收了108名伤员及117名陪护家属,其中极危重伤员37人,危重伤员41人,年龄最大的91岁,最小的4岁,60岁以上的39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2位,成为云南省接收灾区伤员最多、危重伤员最多、老年伤员最多的医院,也因此成为汶川地震外转伤员接收百人以上伤员的唯一外省医院和云南爱心医疗救助大行动的主力军。为了让灾区伤员得到最好的治疗,杨达宽医师亲自参与制定每一位伤员的救治方案,多次参与抢救危重伤员,凭着过硬的技术和高度的责任感,附二院石林天奇医院救治的108名灾区伤员没有出现一例院内死亡,没有一例院内感染。所有了解实际情况的人,包括国内外的同行都知道,面对病情异常复杂的大规模伤员群体,这一成绩来之不易!

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xiexiebang.com收集 www.xiexiebang.com》

杨达宽医师自担任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以来,带领全院职工努力拼搏,不论是在医院管理、学科建设、医疗技术创新上,还是在医院文化建设、机制改革、民主管理、依法治院等各项工作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门诊、住院人数翻两番,手术病人数翻三番,业务收入翻五番的跨越式发展。

杨达宽医师大胆创新,2003 年成立了非营利性股份制医院——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石林天奇医院。这所符合国际现代化医院标准的医院,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一家由社会投资并与省级三甲医院合作的医院,它以省级医院的服务、县级医院的收费赢得了民众的赞誉,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健康及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石林天奇医院的运行模式得到了卫生部的高度评价,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管理云南调研组写入云南医疗改革调研报告,并被中央电视台选入国庆60周年献礼片(卫生篇)。

身为院长,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杨达宽医师心系医院发展,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求实创新,抓住时机于2002年自筹资金6000余万元为医院购得毗邻土地42亩,对医院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如今投资近8亿元、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的改扩建工程已全面顺利启动。改扩建工程完成后,昆医附二院将成为一所花园式的、能与国际交流互动的现代化医院。

六、赵强医师事迹材料

赵强,男,1964年出生,从事心脏外科工作已23年,1986年考入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师从我国著名心胸外科专家石美鑫教授,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8年至美国进修学习,师从著名心脏外科教授Albert Starr,从事心脏外科临床工作,并成为来自中国的Chief Cardiac Fellow。

目前为国内著名的心脏外科中青年专家,技术全面,影响力强。临床工作方面,在冠心病、心脏瓣膜、先天性心脏病、大血管、心脏移植等心血管病外科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专业特长有:冠状动脉搭桥术,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微创心脏手术,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心脏瓣膜瓣成形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心衰的外科治疗,心脏移植,辅助循环;心律失常的外科治疗等。90年代在国内较早开展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杂交技术治疗冠心病,率先开展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干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团队年手术量达1000例,本人已积累了冠状动脉搭桥术近10000例、心脏瓣膜手术2000例、大血管手术500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500例、心脏移植50余例的丰富经验。尤其在冠心病外科治疗方面,是国内著名的专家,已成为南方的领军人物,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近100%,手术成功率达99%。担任全国大部分省市近百家医院的会诊手术,产生重大社会效应。

在国内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担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常委、上海市胸心血管外科理事、美国胸外科医生学会(STS)委员。曾为心血管外科中青年论坛发起人之一。担任《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Acta Bioche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国循环杂志》、《现代心血管外科杂志》、《国际心血管病杂志》、《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等杂志编委和评委。国家科技攻关863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上海市科技奖评委、教育部回国人员基金评审专家。上海市干部保健专家。作为主席团成员,多次参加国内胸心外科学术会议并作执行主席。

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作报告。与哈佛大学麻省总院(MGH)和得克萨斯心脏研究所(THI)建立良好长久合作关系。

科研成绩突出。科研以冠心病外科、微创和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干细胞和基因组织工程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心力衰竭等方面的系列研究为方向,主持和参加国家、部级、市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包括国家科技攻关“86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十五”“十一五”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默沙东计划、上海市科委重大科研项目、国内和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等。“干细胞移植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的研究”、“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应用”、“原位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等项目获中华医学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二等奖、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徐光启科技银奖等奖项。

已参加《现代外科学》、《顾恺时胸部外科手术学》(第二版)、《实用外科学》(第三版)、《冠心病外科治疗学》、《外科并发症的防治》、《兰锡纯心脏血管外科学》、《高级解剖学》、《成人心脏外科学》(译)、《心脏外科学》(朱晓东)等9部胸心外科专著的编写。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SCI论文11篇。

教学成果显著。举办华东地区冠心病外科学习班二届。多次在医师协会年会讲课并手术示范。已培养研究生36名,其中博士15名,硕士21名。

第二篇:义工奖候选人解海龙事迹

义工奖候选人—解海龙事迹

15年前,—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大眼睛的小姑娘》轰动海内外。那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乌黑透澈;那是一双失神的大眼睛,隐约闪现着晶莹的泪光,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对生活的无奈与叹息,对校园的留恋与惆怅。那双大眼睛,向世人喊出了‚我要读书‛的心声。这张照片感动了一代中国人,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定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识‛,广泛地用于希望工程公益活动。从此,人们记住了《大眼睛的小姑娘》,同时也记住了它的作者解海龙。

如果说能有一个人用照相机推动一场撼天动地的运动的话,那就是解海龙与他的希望工程摄影纪实。希望工程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参与最广泛、最有影响力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据统计:截至2004年年底,希望工程共资助了贫困学生275万余名,援建希望小学11888所,海内外累计捐款达到27.3亿元人民币。

198O年,解海龙开始学习摄影,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摄影技术明显提高,但题材杂乱,更没有个人风格,后来成了追逐各种摄影比赛奖项的‚获奖专业户‛。终于有位老师点拨说,‚令人喜不如令人思‛,于是,他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大山,投向了那里因贫困而无法上学的孩子。

从1987年起,解海龙开始进行‚中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查,他几乎走遍了中国最偏远、最贫困的地方,拍摄了大量的专题照片。1990年,当解海龙再次去农村进行艺术创作时,发现许多贫困地区的农家孩子因生活困难,不能入学受教育。这些孩子渴望读书的 心情深深地打动了解海龙,他到处翻阅资料,了解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得知中国仍有两亿文盲,世界上每4个文盲当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这对他冲击很大。于是,他决心用照相机把他们记录下来,告诉富裕地区的人们,只要你能伸出双手帮帮这些孩子,他们就不会成为文盲。

80年代末,当他再次去农村进行艺术创作,发现许多贫困地区的农家孩子因生活困难,不能入学受教育,他们渴望读书的心情深深地打动了解海龙,于是,他开始了浩大的摄影记录工程,试图用照片动员人们帮帮这些可能成为文盲的孩子。

1991年,他与希望工程结缘——在北京王府井碰巧看见团中央正在宣传希望工程,‚从此就像单干户找到了组织‛。当时的解海龙是北京崇文区文化馆一名年近40的普通干部,从此成了希望工程的志愿者。在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背着装满相机和胶卷的厚重行囊,足迹和镜头覆盖了大半个中国,用照片忠实地记载了那些失学儿童的心酸。仅1991年这一年间,他就跑了全国的12个省、28个贫困县,接触了上万名儿童。

1992年4月,解海龙将其中的部分照片放大送给周围人审阅,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感受。所有看了照片的人都有一个同样的感觉:就是为了这些孩子们捐款。尤其是那一幅《大眼睛的小姑娘》,谁见了都会受感染。许多人将捐款寄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不到八个月时间收到善款上亿元。许多人在汇款单上写道:请把钱转给‚大眼睛的小姑娘‛。这之后,解海龙又接着在北京、武汉、广州、珠海、青 岛、上海、合肥等地巡展,所到之处,即起轰动。

同时,台湾岛的台北、台中、高雄三大城市巡回展出了解海龙影展,岛上的一些媒体刊出他的照片,并以题为‚发挥了最大影响力的当代中国摄影家‛为题进行连续报道,在台湾轰动一时,这也是海峡两岸史无前例的。

1994年1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跨世纪的钟声‛大型义演,希望工程的56幅作品在那里展出,这是中国第一次在这里举办个人影展。

1994年8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栏目为解海龙制作了专题片。

1994年10月,《我要上学》摄影集出版,画册发送到党和政府各级领导以及社会各界名流那里,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捐款,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捐款在西藏等地援建希望小学。此后的日子里,报刊,电台、电视台、机关、学校、企业不断的报道他和《希望工程》的摄影传奇,他先后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地进行巡展并做演讲,也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机会向别人讲述每一张照片后面的故事,以求能够发动更多力量,帮助贫苦的孩子们能有机会去学习。

1996年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授予解海龙‚特殊贡献奖‛。1997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解海龙‚特别荣誉奖‛。1998年解海龙人围中央电视台经济台‚改革开放 20年20人‛特别节目。

解海龙为唤起社会各界参与支持希望工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所拍摄的纪实照片,涉及到失学孩子的,全 部复了学;涉及到危困教室的,全部建成了希望小学。正是由于他震撼人心作品的影响力,才有了希望工程今天的辉煌成绩。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负责人说:‚海龙的一张照片经常会引来一所学校,甚至不止一所。‛他还说:‚人们了解希望工程,大都是通过他的图片,首先是被他的作品深深打动,于是便纷纷奉献爱心。‛,“如果说希望工程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一定成效,要论功行赏的话,解海龙当记大功、行大赏”。

用大纸箱收起奖杯和浮躁

十几年前,解海龙曾是一度狂热追逐各种摄影奖的‚获奖专业户‛。那时他凭一个狂热的摄影爱好者的不懈奋斗,由工厂调入北京某区文化馆干起专业摄影,生活中的大事就是参加各种名目的摄影比赛,并拿奖。他甚至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得奖经验,一年内光高规格的大奖就获得三、四个,有时上午刚把奖领回来,下午又赶场子领另一个,连发奖的领导都诧异:‚怎么又是你‛?那段时间的解海龙志得意满,家里显眼的地方的摆满了耀眼的奖杯,‚每天喝着小酒喜滋滋过日子‛。但是他的一位同行老师刘加瑞的一番话使他感到震动:‚你有灵气,也有成熟的技巧,但只靠这两样恐怕还是很难拍出‘有嚼头’的作品,让人‚喜‛不如让人‚思‛,但这靠的是自身的素质和底气,是一种社会责任感。‛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那个重视宣传的政治功能,把图像语言符号化的创作还有很大惯性的时候,解海龙开始读书和思索。重新审视自己作品的价值,感到太多的甜俗和肤浅。他找来大纸箱,乒令光 啷把所有的奖杯奖状收起来,那一霎那,他感到了不可名状的轻松。

放下内心的浮躁,他重新回到零的起点,开始找寻一个摄影工作者真正的价值,决心让三度思维和时代的‚广角‛,取代以往在两度空间的浮光掠影。

这个转变使他很快在创作上有了新的理解和快感。他开始关注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特别是对当时中国教育现状的认识从感性逐渐上升为理性。幼时解海龙在自己的老家河北景县读过一段时间的乡村学校,但数十年后他再去,竟发现哪里的一切和他儿时灰蒙蒙的记忆没有两样。教学条件更加艰窘。后来他还在山西、内蒙,看到过用自己的头发换学费的孩子;站在学校门回不肯挪步的拾柴的孩子,感到强烈的震动和内心刺痛,对基础教育有了越来越深的思考。

他觉得传统的拍摄己不足以表达思想,便开始尝试用纪实性、报告式的摄影组图反映基础教育的一些问题,在界内和社会上引起反响。

90年代初,当他的这些探索有相当积累之后,决定在这个领域‚掘一口深井,不见水,不罢休‛,毅然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提出,义务为希望工程拍摄照片,走近那些穷乡僻壤的真实层面,为那些尚未享受教育权力的农村孩子寻求社会帮助。他的一句话‚为了这些苦孩子,让我们都来做手背朝下的人(向社会募捐)‛深深打动了青基会的秘书长徐永光。

用快门和爱纪录希望工程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说明你离战火还不够近‛,这句世 界著名摄影家卡帕的名言成了解海龙实践自己摄影创作理念的一个尺度。他在地图上凡是等高线密的地方他就划圈,大别山、太行山、沂蒙山、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全圈了进去。

这一划意味着从此把自己重新推向远离都市的艰苦生活,去过吃方便面,住廉价的招待所。乘坐慢车的日子。他曾在火车上过大年初一;曾在长途汽车上,对付过拿刀的劫匪。

但他的内心却有着从未有过的充实,他常常流着泪来访,流着泪拍摄,用相机记录和讲述许多闻所未闻的故事,并在这样的采访拍摄中理解一个摄影家的真正使命,心灵一次次得到净化。这样的采访解海龙坚持了10年,行程数万公里,到了26个省的120多个县,拍摄了数千张照片具有视觉感染的照片。

1992年,在中国摄影界艺术节华丽的展厅,解海龙临时挤进去的小小的展台挤挤挨挨放了40幅照片,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些照片让参加开幕式的2000多名中外嘉宾频频驻足,那沉重而苦涩的露天课堂;那个天天背砖换学费的女孩;倒塌的破窑教室里那些茫然的目光—……无数颗心被这些真实的瞬间撼动着。有的教师看后拉来了整个班级的学生;有的军人当即掏出身上所有的钱;有的外地观众急着联系把这个展览办到他们那里。没有台面,不知谁先在照片前的地上放了钱,结果很快堆成了一座钱山。那些天,有上万人在展板前捐款签字。那以后,‚大眼睛苏明娟‛抑郁而充满渴望的眼神,差不多成了希望工程的标识;与海内外亿万中国人的目光默默对视。

此后解海龙不停穿梭于城市乡村之间,应邀把展览办到了全国各 地,办到了台湾,甚至办到了美国、加拿大。每一次展览都会引发一场倾情捐献……有人说解海龙是用相机的快门,推动了一场运动。

用良心和责任去淘沙里的金

当过兵,进过工厂的解海龙说他热衷于到基层去掏那些埋在沙子里的金子,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当作自己创作的源泉。他实实在在的觉得中国的国情现实不需要他去为某些人和事去锦上添花,而需要真正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状态,这也是一个摄影工作者的良心。1998年的张北地震、内蒙古阿尔山大火、南方洪水,解海龙都风尘仆仆赶到现场。在湖北省监立县,解海龙经历了为全局利益放水淹田的揪心时刻,执行放水任务的一方和不能容忍毁灭自己家园的一方严重对峙,剑拔寄张。此时解海龙不知哪儿来的勇气、见他往高处一登,亮开嗓子,推心置腹讲了一番话,他深深的理解、朴素的表白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力,人们流着泪。渐渐把那些险些用作对抗武器的铁锹、镐头竟挥向堤坝……解海龙不失时机地按下快门,这组《悲壮的弃守》被赋予强烈的感染力,出现在多家媒体上。

如果说遇到突发事件必到现场是出于职业摄影家的本能,那么,解海龙平时下基层更多追求的是静态中的深入,是平中见奇的功力、在一次几个部委组织的扶贫助残的活动中,解海龙和一伙儿摄影记者来到山东龙口,大家都在采访拍摄的时候,他一个人仍悄悄在村子里转悠。他走着,问着,看着,思索着,一户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特殊的家庭进入了他的视线,这个家庭多年来不屑寻常的故事被他挖掘出来,并敏锐判断出这里面所蕴含着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巨大精神 力量,这篇摄影纪实报道《亦真亦幻难取舍》感天动地,发表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女主人王淑英后来作为扶贫助残劳模被请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也是一次集体采访,解海龙发现了那个的唇腭裂患儿小落落和他被贫苦的农妇收养的曲折经历,跟踪拍下的非同寻常的《落落的故事》……在社会引起极大轰动,美国前总统布什亲切接见了手术后痊愈的落落。

因此每每到了基层群众当中,他心里就特别踏实,那种脚踏实地的感觉来自与生俱来的贫民情结。也来自一个摄影工作者的社会良心和创作态度。每次下基层,特别是到农村,他就激动,就坐不住,思想就流畅和灵动起来。他觉得自己能够触摸到农民群众的呼吸和情感,听得懂他们的心声,无论那些男女老幼。在他们中间,新闻的、艺术的、摄影的感觉全找得到。他愿言其所难言,呼其所无力呼,想起所无法想。

2003年‚非典‛重袭北京的时候,已担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的解海龙再次披挂上阵,进入北京佑安医院拍摄采访。除了身体力行,他还经常现身说法,利用一些机会,给他这个行当的青年朋友讲自己‚三贴近‛于一个摄影人的真正意义。

目前,他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依然如故的宣扬希望工程的人道主义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继续发挥独特的贡献。

作为摄影传播到中国后影响力最大的摄影师,解海龙的摄影不是 8 通常意义上的艺术行为或者新闻报道,他对摄影的运用,提示了照片的传播所带来的对社会影响力,这是在摄影早期先驱刘易斯〃海因人道主义的摄影运用的榜样下,对关心人类弱小群体的直接继承,被誉为中国的刘易斯〃海因、尤金〃史密斯。而他的照片,在视觉上的均衡效果,又是传统的中国人的观看方式,所以在中国人的审视下,显得格外具有感染力。解海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人,温和善良,愿意帮助别人。在中国,众多的孩子正在领受他的照片所带来的恩惠。

第三篇:国奖优秀事迹

事迹:

追梦者的大学简史

时间像一位老人,慢慢引领着我成长,而我,以一个追梦者的姿态,在他瞩目的目光中,在大学的赛道上,从起步,到奔跑,到冲刺。不知不觉,此刻的我,也已面向终点。

回顾大学里的生活,有人选择埋头苦读,有人选择放纵自我,有人选择以青春热血标榜自己,有人选择将自己抛掷于社会大染缸,各有各的代价,各有各的理由。我们总习惯将目光瞄向成功者,但成功故事带给我们的不该只是虚幻的自信,而更多的应该是为梦想前进的动力。在大学的三年,我也曾错失梦想,因为考试失利灰心失落,也曾刻意在意他人眼中的自己而过度小心翼翼,但犯错并不可怕,也并非不可原谅,情绪波动也属正常,也最终教会我自我调整。回想大学里的这三年,最让人感觉失落的无非是专四的低分,可以称得上严重失常发挥。感觉当时大二的自己,进入了类似与高三高压、高强度环境下的学习状态,浮躁与慌乱,题海战术下对自己心态不断地打压,一切对归结与自己太看重结果。在成绩出来后,面对低分,自己失落了好久,身为英语师范生,专四的成绩其实算得上是一份分量很重的成绩单,但自己却表现如此失常。此次滑铁卢一战后,我也难过了好久。但最终也想明白,再纠结再难过又有什么用呢,都已经发生了,能够改变的只有当下。于是,我告诉自己,静下心来,让自己努力学到更多的知识,接触更多英语,充实自己。我不再将自己的目标锁定地那么死,那么具体到某一门,而是要求自己更全面地吸纳,重视过程,看轻结果。这次获得国奖,说实话,取得国奖是自己大一以来的目标,在刚进入大学时,心心念念要取得,但是可能有时就是因为太在意,才会失意。大

一、大二两个学年,我都与国奖因为一个名额擦肩而过。因此,我在进入大三时期,其实已经看淡了,一心想着让每一科的成绩都保持在一定的高度,然后背负着这样的要求度过一个学期,实在太疲惫了,而当结果不尽失落如人意时,也会造成过度的失落。何必不给自己少一点压力,让自己能更专心地去脚踏实地呢?

大学里的冗余时间很多,一路体验、一路思考,思考我到底要的是什么,寻找自己对生活热忱追求的本质。一项循规蹈矩的我,在大学里找到了可以释放本我的空间与舞台。的确,人只要被规则奴役久了,就会变成规则的捍卫者,变得死板而不生动,诚然,这与我理想中的自己相悖。况且,世界本不应如此,一个善良的世界,不会用固定的模式给每个人刻模子,不会抑制人选择“该如何生活”的自由。因此,没有人能帮我们选择生活的道路,生活是自己的,自己提出的问题,要自己去解决。我也曾执迷相信,会有横扫一切的“成功标准”和万精油式的套路,但渐渐那个越来越大众化的我,是我想要的独一无二的我么?并不是,我是一个追梦者,虽然与很多疯狂而执迷的追梦者而言,我走的很小心忐忑,但我也会因为自己在大学中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而激动,会为之奋斗。曾经的那个眼里只有试卷、练习、考题的书呆子,如今也学会坦然面对偶尔考试的失利,会平复心情,会放下。因为目光在远方,而生活不仅仅只有学习,告别一如既往的单调,当我走出校园,走进另一个从未来过的城市,走近那个大自然,才会真正体会到那种格局打开后的动人心魄的生活之美。

大学的生活就是这样,时而连续几周埋头图书馆,起早贪黑,落寞着把图书馆-食堂-寝室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过完,时而疯狂、执着、不顾一切,短短假期,即使人山人海,也要把文艺的步伐踏上远方的土地。毕竟每个人的时间都有限,你若分配得广,必然不能分配得专。而我选择分配得专,与我而言,大学=学习+体验生活。拼成绩、拼实力的套路,虽然有时也会逼迫自己发出无力的感慨,“学霸”一词在他人眼中,有时也不过是给自己的平庸贴金,但是,庆幸的是自己从来没有放弃过默默打磨自己的机会,因为身边的大学校园里的人生赢家,不就是那样勤勤恳恳、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么?努力终将会被认可,所有的坚持都会换来想要的结果。除了学习之外,我选择体验生活,感觉这是一种对自己的奖励,用自己的奖学金和假期的实习工资来旅行,走一趟自己规划的路程,看自己想要的风景。旅途偶有预想不到的意外发生,也算是对自己应急能力的一种锻炼。若要说遗憾,遗憾自己没有尝试一次交换生,每次有机会,也有纠结,但最终也因为自己不够坚定,或者说不够想去,所以才会连尝试都不曾尝试过。听同学分享在台湾或是香港的交换生生活,那绝对是一段值得让自己毕生值得寻味的记忆。每到一个地方,待上那么一阵子,总会融入当地的生活,学会改变,试着适应,也会认识更多有趣的朋友。虽然可能只是短暂地相遇,也仅仅只是彼此人生路上的匆匆过客,但人与人的接触,有时浅尝辄止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不是所有的人与事都非得在心上留下很深的印记,否则人生也只会被搅扰得太过拥挤。

时间永远流逝得猝不及防,一晃大学三年已经都成为过去,而现在在高中实习的大四的我,都已经可以写出一份以我自己为主人公的大学简史了。感恩在师大里陪伴我一起成长的每一个同学,点滴快乐的记忆都会成为那段疯狂而无忧日子里最美的点缀,感恩在师大遇见的每一位打动我的老师,让我体验到学术的无穷魅力所在。感恩古色古香的师大老校区,见证了大学里我一路走来,从稚嫩到成熟,并最终送我踏上社会。

第四篇: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简要事迹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简要事迹

万方浩,1955年7月生,汉族,湖南临澧人,中共党员,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生物入侵、生物防治及昆虫生态等方向研究,创建了我国新型学科-入侵生物学,组建了一支具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入侵研究国家团队;多次成功组织国际和全国生物入侵大会,提高了我国生物入侵领域国际地位与影响。先后主持973计划等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18项;发表论文360余篇(Science等发表SCI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15部;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入选农业部神农计划;为入侵生物学学科创建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刘勇,1966年6月生,汉族,湖南湘乡人,中共党员,现任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

长期从事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控及南方蔬菜清洁化生产的技术与理论研究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排名第一),其它奖励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及湖南省“121”人才第一层次人选。在《Biodegradation》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篇),独立或合作出版专著4部(95万字),培养硕士和博士15名。

郑建秋,男,1960年10生,汉族,重庆云阳人,中共党员,现任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副站长,二级推广研究员。

长期从事蔬菜病虫测报、防治、植物检疫等相关试验、研究、推广工作。先后主持部市重大项目16项,一般项目30余项,参加国家项目4项,引进、研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120余种(项),以第一发明和第一设计人获发明专利15项和实用新型专利19项。获国家级、省部级成果奖和推广奖30项,出版著作14部,独立撰著《现代蔬菜病虫鉴别与防治手册》大型工具书一部,拍摄病、虫、草防治录像片和技术光盘20余套,发表论文和技术文章70余篇,协助CCTV和BTV

制作科普节目60余期,培训北京市和外省市各级技术人员约15万人。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第五篇: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推荐候选人简要事迹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推荐候选人简要事迹

林东昕,研究员,1955年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实验室主任

1996年以来负责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九五”医学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973肿瘤研究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863项目等。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论文累计SCI影响因子达500余分,被引用2800余次.曾获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5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发表在《自然∙遗传学》的研究工作被评为2007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一。个人荣誉有:2004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技部973基础研究先进个人;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等。

朱正纲,教授,1954年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

从事胃癌综合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30 余年,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863”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骨干师资课题、上海市科技重大课题、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项目等课题15项。作为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8)、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007、2006)、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等多项国家与省部级奖;共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近5年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著156篇,SCI收录25篇,73篇被369篇文献引用;主编或副主编专著7本;并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8)、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2005)、上海市领军人才(2008)等称号。

张志愿,教授,1951年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

从事口腔颌面肿瘤临床诊治和应用基础研究36年。2002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7年获得第四届中国医师奖。他所领导的教学团队在本专业首获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全国“五一”劳动模范集体,《口腔颌面外科学》首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先后申请到国家863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资助课题1项,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1项和自然基金资助面上项目5项,以及多项上海市科委重点课题。分别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7,2010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7年获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已发表学术论文343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145篇,SCI收录41篇。他引460次(单篇最高他引42次)。主编专著10部,副主编10部。

下载2009年优秀医师奖候选人事迹材料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9年优秀医师奖候选人事迹材料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大优秀候选人事迹介绍

    优秀候选人事迹介绍 尊敬的老师,您好! 我是四川电大蓬溪分校2012年春季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专科),徐林芬。目前在蓬溪县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工作,工程师、国家二级注册建造师。首......

    候选人事迹介绍

    学习孜孜不倦 实践勤勤恳恳 ——阳江电大2011行政管理本科班xxx事迹 我校2011春季行政管理本科班学生XXX,是参加工作而希望再次升造的社会人员之一。她在工作的日子里深深感......

    候选人事迹简介

    候选人事迹简介 我叫xxx,今14岁,是xx中学初二四班学生,我是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从小学一年级至今,我一直担任班上的学习委员。我学习上刻苦,成绩优异,每次......

    候选人事迹简介

    唐山市“十佳教师”候选人事迹简介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弘扬高尚师德,激励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在唐山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建设中作出新的贡献,市教育......

    区长奖候选人事迹材料(推荐5篇)

    区长奖参选人事迹材料 马久健,我校高2011级四班学生。是一个勤于钻研、勇于探索、乐于实践,不断追求真理的男孩。同时是一个非常热心集体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的男孩。他长期担......

    君远奖优秀班主任主要事迹

    主要事迹:(不超过3000字,可另附页) 我,1987年7月,从上海市安亭师范学校毕业来到徐行镇蒲华河畔的曹王小学,一所上海市最偏远的农村小学。北接江苏浏河,东临沪太路与宝山的罗店、罗泾......

    奖助学金获奖学生优秀事迹

    关于选报2009——2010学年度奖助学金获奖学生优秀事迹的通知为进一步加强学风教育,鼓励优秀树立典型,现决定开展2009——2010学年度奖助学金优秀学生事迹推荐、选报工作,对特别......

    国奖个人优秀事迹说明

    国家奖学金个人事迹材料 院系:班级: 姓名:学号: 国家奖学金个人事迹材料 我是来xxx学院,xxx班的xxx同学。自从开始研究生生活以来,我没有丝毫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无论在思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