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3 13:4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第一篇: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为了让我们大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情况,与社会相融,眼界不局限于校园,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了解社会情况的活动。

一.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当前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的新态势,面对社会价值多样化和西方文化的入侵所引发的认同上的危机,当代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群体和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程度和如何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至关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2006年10月在京举行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首次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我们大学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知道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宏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我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必须接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

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

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

质、明确方向。江泽民同志指出: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精神支

柱,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那将是党、国家和民族的灾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

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总是随着

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坚持

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

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

器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这就要求我们

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

践中,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自觉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

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

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大学生现状及建议: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策略“民以生为本,以业为基,有业为乐,无

业为祸”。大学生就业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

己在社会上能有一个合适的位臵,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进

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的大学生人数都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就业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一.当前就业面临的形势

(一)是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

动力转移“三碰头”,使本来就存在的就业困难更加突出。(二)是企

业改制减少用工、采用高新技术等原因,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

(三)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民进城的门槛不断降低,进城农民工日益

增多,从而给城镇就业进一步增加了压力。(四)是近年以来,美国次贷

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全球

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我省经济不可避免地受

到冲击。(五)是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人才培养没有与社

会发展需求很好的结合,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二. 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对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

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

个直接原因,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加

速度。大部分在校学生没有意识到就业人数的递增速度已远远超过工

作岗位的增加速度,忽略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的重要性,只顾埋头苦读、热衷考证或忙于各类社团活动,充实了自己的头脑和经验,而在实际就业供需矛盾面前束手无策。

(二)就业信息获取不及时

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及大学生发布了应聘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用人单位没有获取。这两种情况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局面,延长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过程。

(三)自我能力认识不足,所学知识与现实要求不匹配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臵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四)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五)期望和实际现状不符

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还存在就业后稳定性差、离职率高此类问题。多数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薪酬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不愿从基层做起,宁愿等待,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工作,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人际沟通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能力,“有业不就”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六)就业时一味追求稳定和高收入

三、大学生应对就业难可采取的措施

(一)对当前就业政策的了解

大学生应在学习之余,主动学习当前的就业政策及就业过程,调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哪些变化,根据变化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从个人素质条件进行重点培养,以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同时根据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扬其长、避其短,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策,顺利就业,或根据自身能力及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自主创业.(二)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

大学生初入社会,一方面不应过分强调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利益,要把自己的职业理想提高到较高的境界;另一方面在择业时应充分考虑个人的工作潜能和个性特点,扬其长、避其短,充分发挥个人的独特作用。

(三)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学习的开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劳动力流动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需要接受持续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自身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大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2.提高职业操作技能

3.掌握职业生活技巧

(四)以低姿态进入就业市场

大学生的初次就业,首先应从社会需求出发,设计自己的择业目标。大学毕业生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的需要是个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和基础,科学地分析就业形势与自我特征,冷静妥善地处理择业过程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摆正自己的位臵,是大学生积极主动就业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的实践经验较少,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先学习后工作。大学生对自身的起点要求不应过高,应该在基础的工作岗位上摸索发掘自身潜能。总之,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还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灵活选择,不要“高不成低不就”,就业时绝不能一味高挑、慢等。因为无论是对自己、对家庭还是对社会,大学毕业生早日就业都是硬道理,在工作中也有提升自我实践能力,才能为家庭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做一个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第二篇: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的报告

大中专毕业生是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是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广大学生和家长关心、党委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其充分就业、成功创业,国家及省市结合实际,采取措施,相继出台了很多有关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政策及措施,使得绝大多数大中专毕业生得以就业。为进一步做好我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的统一安排,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发放调研问卷等方式,主要内容包括我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情况、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对全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充分调研。

一、我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状况

自2008年以来,从我市各级人才公共服务机构大中专毕业生报到情况上看,全市共新增毕业生41494人,其中本科以上12972人,大专25161人,中专3361人;实现就业36029人,其中本科以上111449人,大专21920人,中专2660人;现未就业5465人,其中本科以上1523人,大专3241人,中专701人。

统计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尽管近几年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就业困难,但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国家及省市

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有力地促进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总体就业率始终稳定在80%以上,并且每年呈递增趋势,具体分析如下:

1、从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就业率看,本科以上就业率较高,每年基本在90%以上,专科毕业生每年就业率在88%左右,中专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来说则较低些,08、09年就业率在80%以上,这两年有所下降,降至75%-70%,当然,也有不少中专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相对来说中专毕业生就业还是较为困难。

2、从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看,文科类、理科类和工科类毕业生就业率均有提高,但是理科类和工科类毕业生就业率上升幅度不大,文科类毕业生就业率上升明显,然而从毕业生性别来看,男性毕业生就业率明显大于女性毕业生,所占比例为7:3。

3、从毕业生就业方向看,不同性质单位接收毕业生占接收总数的比例分别为:党政机关占2.9%,事业单位占17.2%,国有企业(包括集体企业)占21.6%,非国有单位(个体企业、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占58.3%。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接收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非国有单位接收毕业生比例每年有明显增加。这一结果表明,随着国家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以及就业指导作用的日益凸现,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有所转变,不再一味追求稳定,主要去向不再仅限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而是把非国有单位作为就业的重要选择,且呈较快上升趋势。尤其是专科毕业生70%以上都在非国有单位就业,中专毕业生基本上都在非国有单位就业,因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单位门槛较

高,使得部分毕业生无法在这些单位就业。

二、大中专毕业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在帮扶毕业生就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和进行了积极有益地探索,出台了一些政策文件,但不可否认,社会各界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关注度仍不够,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还缺乏系统化帮扶措施,就业扶持力度还不够大。

(二)用人单位设臵门槛过高,岗位专业限制性强,急功近利,不愿意吸纳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就业。

(三)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先天不足”。毕业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一味追求大都市,一心要捧铁饭碗,一下要拿高工资”成为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标准。大中专毕业生初具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严重缺乏,和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近些年,高校扩招规模迅猛,但教学师资力量、硬软件设施均跟不上扩招步伐,导致培养的学生整体质量出现明显滑坡。同时高校专业设臵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进一步加大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度。

(四)各级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作为政府为毕业生服务的专门机构,存在着职能定位不清、县区机构设臵不统一、编制人数较少和硬件设施薄弱等突出问题。市人才中心目前工作开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办公场所严重不足,公共服务大厅面积小,档案室已满臵,人才招聘目前暂借用工会职工帮扶大厅,严重制约了工作的进展。

三、对促进我市大中专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形成社会共识。一是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大力宣传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极端重要性,宣传国家对于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以政府为主导,举全社会之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二是建立领导干部责任制,把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二)积极开发就业岗位。一是加大公开招考力度,逐年增加招考名额,吸纳更多优秀毕业生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二是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对企业一次性吸纳毕业生10人以上,并与毕业生连续签订劳动合同满3年的,由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三积极开发适合毕业生自身特点的公益性岗位,适当提高公益性岗位工资待遇,增强公益性岗位对毕业生就业吸引力。

(三)积极鼓励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对在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就业的,3年内对个人负担缴纳养老部分,由政府给予50%的补助。

(四)提高见习补助标准。充分利用现有毕业生就业见习,做好岗前培训,对尽快实现毕业生就业意义重大。建议进一步增加就业见习补助,调动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积极性。建议毕业生见习补助标准由目前市就业资金补助每人每月3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500元。

(五)加快市县两级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要规范管理,高效运作。各县区要积极争取,创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条件。

(六)进一步加强人才服务机构建设。市县两级人才中心是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人才服务机构,是实现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基本力量保障。要从明确主体地位,解决工作人员不足,硬件设施差等方面着手,切实加强服务机构建设。建议进一步明确人才中心在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主体地位,规范县区人才中心机构设臵,建议为市县两级人才中心配备50名协管员,其中市人才中心20名,每个县区2-3名。

附:近年来国家省市关于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

近年来国家省市关于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

一、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

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三、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四、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五、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

六、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七、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八、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摘自《国务院办公室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

一、紧密结合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二、采取积极措施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

三、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就业。

四、切实做好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强化公共就业服务。

五、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帮助更多的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

六、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广泛动员全社会共同做好就业工作。----摘自《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9】4号)

一、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实力度。

三、统筹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项目。

四、积极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登记管理工作。

五、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

六、认真实施“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

七、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八、深入开展高校毕

业生就业宣传工作。

九、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摘自《关于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的通知》(人社部眀电【2009】16号)

一、进一步提高各级人事部门人才服务机构对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认识。

二、结合实际,各有侧重地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三、实行返回原籍毕业生就业登记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

四、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咨询、指导与就业见习工作。

五、创造条件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服务。

六、协助做好振兴计划相关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赴基层就业。

七、加强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与人事代理工作。

八、开展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

九、加强人才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摘自【陕西省人事厅关于印发陕西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县人才服务机构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陕人发【2008】251号)

加强政策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摘自《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当前做好稳定和扩大就业支持创业工作的指导意见》(陕政发【2009】7号)

一、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二、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三、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四、鼓励支持骨干企业、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五、取消不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限制。

六、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技能。

七、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

八、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

生就业援助制度。

九、切实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摘自《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9】27号)

一、扩大享受优惠政策的高校毕业生的范围。

二、免收高校毕业生申办个体工商户各项费用。

三、高校毕业生创办的企业减半收取企业开业注册登记费。

四、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的企业登记公告服务。

五、免费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信息查询服务。

六、放宽高校毕业生身份证明。

七、放宽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经营场所登记条件。

八、高校毕业生设立的个体工商户名称可转让。

九、高校毕业生申办个体工商户实施现场发照制度。

十、实施高校毕业生试营业制度。

十一、进一步完善“绿色通道”制度。

十二、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选择申办不同类型的企业自主创业。

十三、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跟踪服务。

十四、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优秀重点企业实施预约年检制度。

十五、帮助高校毕业生克服创业困难。

十六、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个体工商户或企业的轻微违法行为实施行政指导和首违只纠不罚。

十七、加强对劳务、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

十八、大力扶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数量较大的企业。

十九、帮助高校毕业生提高自谋职业能力。

二十、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和用工企业牵线搭桥。二

十一、认真做好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宣传。二

十二、切实抓好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的落实。----摘自《关于积极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意见》(陕工商字【2009】52号)

一、全面实施高校毕业生“个十百”就业见习计划。

二、原则及对象。

三、目标和任务。

四、经费保障。

五、组织实施。----摘自《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意见》(陕政办发【2009】105号)

一、积极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服务工作。

二、继续开展高校毕业生招聘和信息发布活动。

三、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

四、统筹协调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

五、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六、加强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和人事代理工作。

七、广泛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咨询、指导和宣传活动。

八、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摘自【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的通知》的通知】(陕人社发【2009】141号)

一、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补贴标准。

二、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给于社会保险补贴。

三、全面兑现调整后的政策规定。----摘自《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陕西省财政厅关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补贴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陕人社发【2009】161号)

一、充分认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二、鼓励支持各有关单位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

三、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指导。----摘自《关于鼓励支持和落实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通知》(宝市人发【2009】64号)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部署,发挥政府部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高等学校的职能作用,提升我市大学生创业能力,改善创业环境,健全创业服务,引导和带领一大批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

二、目标任务:在 2010-2012年三年时间中,1、全市力争引领1000名大学生实现创业。

2、全市力争完成大学生创业培训3000人。

3、全市计划实施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大学生创业500人(其中扶持女大学生创业不少于200人)。

三、工作措施。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2加快创业培训(实训)机构(基地)建设。3建立以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主渠道的大学生创业培训体系、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确保创业培训工作开展。4加大大学生创业培训力度,为创业者成功创业奠定坚实基础。5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6开展创业研究,提升对全市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引领水平。7宣传创业典型,营造社会氛围。8加快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9依托陕西省就业实名制信息管理软件做好大学生就业失业登记工作,积极探索就业实名制工作的方法途径。

四、工作要求1加强组织领导。2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3突出创业工作重点。4搞好宣传引导。----摘自【关于下发《宝鸡市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宝市人社发【2010】80号)

第三篇:关于我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报

榆林市各界人士联谊会科教组

为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实施人才战略,使我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市各界人士联谊会副会长党凯、刘洪带领科教组部分会员,一行16人,于5月10日至14日,深入榆阳、绥德、子洲等县区和榆林学院、榆林农校、财校、卫校、工业学校及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我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切实当作落实“民生工程”的重要工作来抓,确保扎实、稳步、有序推进。

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调查统计,自从取消计划安置以来,我市累计进入人才交流中心的大中专毕业生有65800人,其中本科19000人,占28.9% ;大专32000人,占48.6 %;中专14800人,占22.5%。截至2009年底,累计有37600名大中专毕业生实现就业,就业率57.1 %(本科就业14800人,就业率78%;大专就业16200人,就业率51%;中专就业6600人,就业率45%),其中事业单位招聘录用9600人,占25.5%;国有企业招聘录用 1800人, 占4.8%;公益性岗位安置4000人,占10.6%;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21800人,占58 %;自主创业400人,占1%;未就业28200人(本科4200人,大专15800人,中专8200人),占42.9%。

总之,我市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下了一定的功夫,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

1、提供创业资金,支持自主创业。我市已把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小额贷款纳入工作计划,正在付诸实施。榆阳区推行“创业培训+信用社区建设+小额担保贷款” 联动机制,组织50名大学毕业生参加了创业培训,为20名大学生提供了每人3万元的小额贷款,帮助他们实现了成功创业。各县积极采取小额担保贷款,免收工商税务登记费等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2、公开、公正招聘录用,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根据省上统一安排部署,我市认真组织实施了录用公务员工作。并根据事业单位提供的岗位需求情况,采用公开招聘、考试录用所需人员,进一步优化用人结构。榆阳区通过考试招聘了1583名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校、卫生院、文化站、计生站、兽医站等基层单位工作,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保障。绥德县2002、2003年的大中专毕业生经考核、考试已全部就业,对2006年底入库的大中专毕业生经统一考试,择优录取148人。子洲县制定了《子洲县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施方案》,先后在2007年和2009年对大中专毕业生进行公开、公正的招聘考试,录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12名,解决了基层人才的短缺问题。

3、开发公益性岗位,缓解就业压力。榆阳区开发了一批公益性岗位,安置了254名,其中工会协管员20名,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129名,乡镇劳动保障和科普协管员105名。子洲县2007年以来,结合当地实际,就公益性岗位开发、零就业家庭帮扶就业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4、引进、扶持企业发展,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我市积极开发岗位潜力,组织动员各类企业给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榆阳区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建设促就业的作用,积极协调落户榆阳的项目建设单位,优先安排榆阳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并在兖州矿业、中能煤业、银河电厂等重点企业安置毕业生800多人。绥德、子洲积极扶持地方企业发展的同时,协调企业优先安排本县大中专毕业生。子洲民营企业三丰油脂有限公司年加工大豆3万多吨,产值5亿多元,拥有员工130人,其中吸纳大中专毕业生47人,占36%。

5、与对口单位联手,疏通就业渠道。我市每年举办多次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提供方便。2009年举办就业洽谈会25场,组织1400余家用人单位进场招聘毕业生,落实毕业生到企业就业12000余人,并充分利用人才市场优势,使企业和学校联手互助,促进了双方事业的发展。榆林卫校与市一、二、四院,北京307、309医院,海军总医院等近三十家医院、制药厂建立稳定的就业关系,提高了就业率。榆林农校深入企业寻找就业渠道,千方百计扩大学生就业面。与蒙牛现代牧业、蒙牛集团奶业、北京九州大农牧有限公司、榆林天鹏等畜牧企业建立长期用人机制,使畜牧专业学生就业率达95%。榆林财校在广东东莞等地设立毕业生就业办事处,并与北京技师学院、山东滕州高级技工学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建立长效用人机制。榆林工业学校实行开门办学,校企合作直接将学校的教学资源服务于企业。目前,同400多家企业建立了关系。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在大、中专毕业学生就业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客观问题。

1、大中专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有限就业岗位缓慢增长形成矛盾。近年来,我市大中专毕业生以较高的速度增加,而地方经济发展对就业岗位的增长幅度相对较小,毕业生成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的主群体,压力逐年加大。而党政机关吸纳人员非常有限,今年公务员招录指标49名,报考4360名,岗位竞争比例为 1:89,比例最高的竞争岗位为1:385,事业单位也面临人事改革,企业数量不多,且规模较小,吸纳人才的能力不足,人才市场功能不健全,造成大中专本地就业难度增大,矛盾日益凸显。

2、劳动保障部门在规范企业用人劳动保障方面还存在缺陷。一些企业和单位对新员工待遇压得很低,不与员工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不缴纳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养老保险金,不少医院护士月工资仅为400元,很多民营企业员工工资1000元左右,更无“三金”保障。远远小于他们付出的劳动,甚至一些企业一到试用期满就设法解聘再招,以使用廉价劳动获取更高的利润。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没有采取严格执法措施,规范企业用工保障,从待遇、感情方面伤害了毕业生。

3、毕业学生对待工作和待遇期望值较高。目前高校教育采取收费制度,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一般需要投资四五万元,有许多家庭都是借钱供子女读书,学生毕业后须面对还债的压力,因此对待遇期望值较高,对一般的低收入工作岗位不愿去,有的眼高手低,向往进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高收入的圈子,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建功立业,看不起私营企业和民办学校,结果错过了不少机会。

4、大中专毕业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如财会、文秘、企理管理等长线专业过多,生物、化工、医学、建筑类专业却供不应求。缺乏多技能、高素质人才。一方面毕业生难就业,另一方面社会很多行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如绥德县缺乏教育、卫生、城建、农林等专业人才,尤其是乡镇教育、医疗队伍急缺专业对口的本科毕业生;一些公司需要生物、化工专业的技术人员,却招聘不到。另外,有毕业生的素质不提高。不少用人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招来后还要花费很多的精力进行培训,并且创新精神也很差,因此不愿意接收。

5、对就业缺少激励机制。解决大中专生就业需要引导,和市场调节。如有的学校和医院对聘用的教师、护士与正式员工不一视同仁,未纳入部门统一管理,而是入了“另册”,在评职称、享受工龄待遇等方面与正式员工悬殊很大。没有对在欠发达地区就业的学生,给予较高的待遇,缺乏激励机制和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不能消除学生心目中到民营企业和欠发达地区就业隐忧。

6、中专毕业生就业更难。我市现有榆林卫校、农校、林校、财校和工业学校等五所中等专业学校,师资实力和校园环境都不错,由于超负荷扩招,专业雷同等,另外,现在各单位、厂矿用人门槛提高,用人都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将这些学校的毕业生拒之门外,给他们就业造成更大困难。

三、建议与对策

充分就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能否实现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直接关系学校的发展和公民素质的提高及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因此,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建议:

1、引导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转变观念,树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就业和吸纳人才的理念。一是就业工作部门要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毕业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帮助他们认清形势,了解政策,疏导心理;二是引导毕业生正确评价自已,客观定位,明确“首先是劳动力,其次是人才”的道理,降低就业期望值,接受“先就业、后择业”的新理念,鼓励毕业生到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用人单位去工作。三是引导企业等用人单位树立人才战略思想,抛弃用人短视症,着眼于长远发展,重视人才的引进、储备、培养人才工作。

2、建立健全大中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应对我市现有人才政策进行调整、修改、完善和配套,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切实可行政策依据。一是扩大大中专毕业生参军指标, 既优化兵员素质, 又能按复转兵给予安置,缓解就业压力。二是应制定榆林市关于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工作的有关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去就业,消除他们的顾虑,扩大就业空间。三是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乡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短缺问题,应出台关于鼓励农、林、水、牧、卫生大中专毕业生在乡村工作的政策,用政策、岗位、待遇留人。四是应出台地方大型企业集团优先安置本地大中专毕业生政策和外来企业按比例吸收当地大中专毕业生政策。五是有关部门努力协调解决现有“中专生”就业问题,对不能就业的按专业组织学习培训,提高学历水平,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六是落实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激励机制。毕业生自主创业可申请小额贷款,享受不同程度的免税政策,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七是建立健全大中专毕业生工资管理制度,凡聘用的大中专毕业生,参照事业单位正式工作人员工资,给予“三金”保障,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3、多层面、多渠道开辟就业岗位,努力扩大就业空间。解决就业的根本之道在于发展经济。一是要继续加大我市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继续加大对现有就业容量大的个体、私营企业扶持力度,增加更多就业岗位;三小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地方文化产业,拓展就业领域,增加文化产业就业面。四是引导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他们创办各种经营形式的经济实体,自己创造就业岗位。五是降低一些单位准入门槛,支持人才断层的事业单位实行开放性聘用,让更多有业务专长的大中专毕业生应聘上岗。六是市上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园,为他们创业提供平台。

4、学校要面向市场需要开设专业,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学校应经常深入企业、考察市场,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动态,努力开设社会适用的专业课程,为良好就业奠定基础。同时,注重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5、积极提供就业信息,不断扩大就业层面。一是要加强培育人才市场,充分发挥市场职能,及时提供人才供求信息,积极为大中专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二是应进一步加强大中专毕业生需求数据库建设,积极做好全市性人才需求预测和信息的发布工作。加强供需双方的信息沟通,以提高就业市场的有效性和成功率。三是加强网上人才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大中专毕业生服务网站”的投入,积极推进人才市场信息化进程,使毕业生需求申报、应聘及就业手续办理都能在网上进行,为毕业生充分就业、各类企业招贤纳才开辟绿色通道。

6、完善服务体系,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一是要成立毕业生就业办和服务中心,加强就业管理指导,并以新的思路、新的措施、新的信息、新的方法、新的教材教育指导学生,实实在在为学生的就业发挥作用。二是有关部门应编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指南》,让广大的毕业生了解就业和创业的有关知识,掌握有关政策、法规。三是要成立就业培训中心和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对新增加的就业岗位,应优先录用符合相应职业资格条件的大中专毕业生。严格执行就业准入控制,推行“先培训、后就业”、“持证上岗”制度。四是成立“榆林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会”,吸纳有关学校和用人单位参加,加强沟通和联系。扶持民间人才服务市场的发展,拓展如月嫂、家政、家庭护理等方面的领域和渠道。五是在招聘录用工作中,严格执法遵纪,杜绝不正之风,做到公开、公正、公平竞争。

7、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一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对中、省就业政策和我市的优惠政策、管理措施、就业待遇、创业环境等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二是对在榆创业贡献突出的大中专毕业生企业家进行宣传,树立自主创立的榜样;三是对积极接纳和使用大中专毕业的企业和单位进行宣传,把实施人才战略落到实处;四是对校企合作、联系解决就业的典型进行宣传,树立就业名星学校。

第四篇:河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报告

河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2000年大中专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意见报告的通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政府同意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2000年大中专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意见的报告》,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00年1月11日

河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2000年大中专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意见的报告

省人民政府:

今年我省大中专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以下简称毕业生)达13.2万人,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对于缓解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短缺的矛盾,推进“科教兴冀”战略的实施,加快建设经济强省和现代化河北的步伐,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切实做好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今年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精神,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促进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加快“科教兴冀”战略的实施,建设经济强省和现代化河北提供人才保证和科技支撑。积极稳妥地推进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毕业生就业新机制。

二、加强宏观调控,优化毕业生资源配置

实行招生并轨的毕业生,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2000年12月31日前落实单位的,省毕业生调配部门分批办理就业手续;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回生源地择业,落实就业单位后,由各地毕业生调配部门办理就业手续;2001年12月31日前还未落实单位的,档案移交县以上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户粮关系(保留非农业户口)落在家庭所在地。享受国家和单位专项或定向奖学金的,按合同就业。毕业生的工作年限从到用人单位报到之日起开始计算。师范类本专科毕业生2000年6月底以前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按生源市列入就业方案。各市、县教育部门要积极帮助推荐联系就业单位;要从确保普及高

中段教育师资需求的高度出发,2000年年底之前,妥善落实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办理就业报到手续的期限延长至2001年12月31日,档案、户粮关系由各市教委代理,在此期间何时落实就业单位,各市教委何时办理就业报到手续。2001年12月31日以后,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档案、户粮关系转回生源所在地,原发就业报到证同时失效。未实行招生并轨的毕业生,通过双向选择落实就业单位,选择不到接收单位的,由国家在一定范围内安排就业。

毕业研究生,原则上在党政机关、学校、科研、文化、卫生等公益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鼓励部分研究生到国家产业政策确定优先发展的非公有制单位就业。

教育部直属高校来我省的毕业生,原则上在全省范围内就业;其他部委属高校来我省的毕业生,原则上在本系统、本行业就业;部委驻冀高校应按专业完成本科毕业生地方留成计划,其毕业生就业原则上不受行业限制;省属高校和外省(市、区)高校为我省培养的毕业生,原则上在省内就业;市属高校毕业生,原则上在市以下单位就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与其他学校毕业生实行同一就业政策。三峡库区本、专科毕业生,由省毕业生调配部门下达指令性计划,有关市要妥善安排好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省(部)属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原则上在本系统、本行业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就业,首先由行业主管部门及其直属单位安排,需回生源地就业的,应按专业适当控制。市属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原则上在市、县属单位就业。职教中心普通班毕业生,除市区生源外,全部在生源县就业。来源于张家口、承德的毕业生,所学专业是当地需要的,原则上回本地就业(其中师范类毕业生为省校级三好学生的可在全省范围内择业)。

师范类毕业研究生原则上面向全省教育系统,以充实高校师资为主要方向,通过双向选择的方法落实就业单位。

师范类本专科毕业生,自觉接受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省属和省外回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全省教育系统内就业,市属高校毕业生原则上在本市教育系统范围内就业(超出生源市范围就业的,只要接收单位所在市教委同意即可)。通过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法落实就业单位。

中师毕业生(含职教中心师资班毕业生)原则上回生源市、县就业,具体就业办法由各市教委自行确定。凡到中省直单位就业的须经省教委同意并办理有关手续。

师范类走向生、委培生、保送生按原协议就业。允许毕业生到非国办学校工作,其档案、户粮关系由接收学校所在地教育部门代为管理。对于要求出省就业的研究生、本科生,要严格控制,凡是我省急需的短线专业,不允许出省就业。中、省直单位招纳师范类毕业生,必须在省教委的指导计划之内进行。

三、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优生优配”

为贯彻“优生优配”的原则,建立平等竞争的就业机制,各学校要对毕业生进行德、智、体综合测评,实事求是地作出评价。综合测评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防不正之

风。学校要严格按测评名次顺序向用人单位推荐,用人单位可以自行组织考试、考核,也可委托人事部门组织考试考核。

对通过双向选择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研究生、全国重点大学本科生和省属高校综合测评为前l%的本科生,由省毕业生调配部门本着专业适应的原则,指定有关市或中、省直单位接收安排。

四、努力拓展就业领域,吸纳入才,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各级毕业生调配部门要积极会同人才交流机构及有条件的学校举办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和信息交流创造条件。各市教委要建立人才市场教育分市场,为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提供相关服务。

动员各类企业积极接收毕业生。各类企业要从长远发展出发,积极吸纳毕业生,大力储备人才。为了满足我省大型支柱性企业集团对人才的需求,实行计划单列,省、市毕业生调配部门要调剂优秀高校毕业生,保证企业的需求。鼓励毕业生到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外资企业就业。企业应按规定为毕业生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以解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由县以上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进行人事代理的单位要与毕业生签订聘用合同,按规定履行合同鉴证,以保护毕业生和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

机关、事业单位要在编制限额和增人计划内接收毕业生。各级机关可视机构改革情况,按照录用国家公务员的有关规定接收少量高层次、高学历的优秀毕业生。事业单位要优先接收高层次毕业生,经费自筹事业单位根据需要予以满足。事业单位接收毕业研究生、全国重点大学本科生和省属高校综合测评为前l%的本科生,增人计划不足的,可向人事部门申报追加计划。

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双清”工作,把腾出的岗位优先安排毕业生。鼓励毕业生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要选派一批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和计划生育工作站要优先安排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中小学除安排师范类毕业生外,还要安排一定数量的非师范类毕业生充实教学第一线。教育行政部门要负责对其进行教育基础理论的岗前培训,未经培训的不得上岗。

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进我省急需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对来我省就业的毕业研究生和急需的本科毕业生,要敞开大门积极接收,并提供一定的优惠条件,解决好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严格控制非河北生源的专科生、中专生来我省(含中直驻冀单位)就业,特别急需的必须报省毕业生调配部门审批。

五、加强管理,规范毕业生就业秩序

用人单位应根据岗位需要和毕业生资源合理确定学历层次,不要一味追求高学历,搞人才使用上的超前消费。同时,不得作出有性别歧视的规定。各地、各部门须按时报送毕业生需求信息。用人单位到学校进行招聘活动,必须经学校毕业生就业部门同意,并服从学校有关安排。招聘毕业生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自愿和男女平等的原则。各学校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帮助毕业生就业。学校要加强管理,规范各种招聘活动,有权制止用人单位私下或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

序的各种招聘活动。

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尽快建立健全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体系,适时对全省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毕业生就业方案下达后,由省毕业生调配部门按规定向社会公布各学校的签约和各市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以此作为制定各学校招生计划和各市招生来源计划的重要依据。

已领取报到证的毕业生要按时到单位报到,超过三个月不报到的,按有关规定取消其毕业生就业资格。

根据教育部教学[1999]20号文件精神,停止使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启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各级调配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扣留或换发教育部统一印制的就业报到证。各地、各部门要凭报到证和毕业证接收毕业生,不得拒收或退回,否则,各级人事、劳动部门要按有关规定限制其补充其他人员。对只出具接收证明,实际上不安排工作的做法,要坚决予以纠正,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各地公安、粮食部门要凭省、自治区、直辖市毕业生调配部门签发的报到证和毕业生调配部门出具的户粮介绍信及时为毕业生办理户粮关系。为控制省会人口机械增长,根据驻石中、省直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由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领导小组确定驻石中、省直单位接收毕业生的数量,由省毕业生调配部门在签定协议前向接收毕业生的单位发放“驻石中、省直单位毕业生接收函”,各用人单位根据接收函接收毕业生。到驻其他市中、省直单位就业的毕业生,省授权当地毕业生调配部门出具户粮介绍信。调整改派毕业生的户粮关系,也按上述规定办理。

毕业生报到后,用人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和毕业生所学专业及时安排工作。对因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或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的,按在职人员有关规定处理。

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收费的管理。认真贯彻国务院和财政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不得以任何理由向毕业生收取城市增容费、教育补偿费、上岗押金等。有关收费项目严格按国家和我省物价局、财政厅、教委、人事厅联合印发的冀价行费[1999]18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

河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领导小组

二○○○年一月五日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财务管理

中文摘要:近些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社会的迅速发展。但是,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带来了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现象不仅潜在地影响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也对现实社会的稳定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人才就业建议

正文内容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遭遇“寒流”,而且一年“寒”过一年,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当前的就业大环境下,结合目前就业形式以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供需状况进行分析,并针对当前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

一中国大学生现就业现象

2011年6月毕业的630万大学应届毕业生和2010年没找到工作的200多万往届大学生一起涌入人才市场求职竞争,竞争极其惨烈。2010年6月毕业的600多万大学生中,到2010年10月底还有至少300万还没有找到工作;而已经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中至少160万的工作职位相当于中学生直接就业的职位,也就是至少460万大学生陷入了就业十分艰难的状态。根据前几年招生数据推算,今后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大幅度的增长。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总体情况就是所有职业能力不能达到前20%优秀程度的大学生,一毕业就会成为非常无助、非常弱势的社会底层。

二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

1.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带来的就业压力。我国目前的就业矛盾既存在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完全脱钩,因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高校毕业生统由国家分配,根本不用考虑就业问题。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需求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高校专业设置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非常突出,从而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加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

2.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3.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带来的就业压力。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存在明显高于社会现实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一

是毕业生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薪酬定位;二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一般要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和“三资”企业,对民营和中小企业不屑一顾;三是在工作区域上普遍要求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由于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4.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5.学生缺乏求职技巧。这是明显职业能力不足的表现,很多学生在校期间不会投入时间去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有,也是很少,并且学校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意识不足,最终导致普遍大学生职业能力不足,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产生了各层现象,这也是中国存在的很严重的问题。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三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社会影响

1.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些资源的使用集中表现为教育经费投入。大学生作为高层次专门人才,其培养费用是相当可观的,随着高校并轨改革和社会工资水平的整体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费用也逐年增长。如此大量的经费投入高等教育领域,培养出的大学生不能就业,无法获得收益回报,无疑等于这部分教育资源的浪费。

2.高层次人才的浪费。高等教育的人才是高层次专门人才。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作业,就意味着这一部分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闲置或不能在用其所长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无疑是高层次人才的直接浪费。

3.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素养的根本保证。世界民族进化的历史经验和个体发展实验表明,提高素质素养的关键在于基础教育的扎实和高质量。只有如此,才能为高等教育提供优质的“原材料”,保证高等教育的高质量运行。因此,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基础教育为重心,这就意味着,在经费分配上,要充分保证基础教育的需要。我国目前教育经费相对老说还比较拮据,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还比较薄弱,因此教育发展和教育经费投入的重点还应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投入的倒置,在一定程序上削弱了高等教育的生源质量,使整个教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当然,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现象也有其潜在的积极面,这是一种重要的预警信号。从大学生个人角度看,就业形势严峻将激发他们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从高等教育组织者角度看,他们也会由此醒悟到教育结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将警世教育管理者审时度势,适度发展高等教育,合理调整高等教育内部的专业、课程结构,培养符合社会生产需要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四改善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几点建议

1.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

各级政府要通过宏观调控这只“手”,出台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具体包括:

(1)积极开发和创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2)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要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其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

(3)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要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

2.积极为大学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完善用人机制,努力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指出:“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在金融危机面前,企业家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不要轻易裁员;另一方面,要努力吸纳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怀,切忌求全责备、吹毛求疵。当然,政府也要切实承担责任,给予企业必要的补贴,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使他们尽量不裁员,并力所能及地吸纳大学毕业生。

3.坚持面向市场办学的方针,促进教育同就业的结合在新形势下,高校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坚持面向市场的办学方针,实现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把教育与就业联系起来,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大力培养多层次实用人才,以适应市场需要。

(1)要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坚持有保有压,适度控制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鼓励、引导、扶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学生的合理分流。

(2)要积极把握经济社会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主动适应人才社会需求,灵活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既要重视少数高、精、尖人才的培养,更有加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要加强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拓宽理论功底和知识领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

(4)要注重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科学分析市场,客观认识自己,要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实现就业。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一定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高校毕业生状况的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形势政策》

下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女性创业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妇女在社会生产、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全面了解我县女性创业就业工作情况,促进我县妇女创业就业工作,近日龙山县妇联走访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农村妇女创业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xx镇农村妇女创业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今年是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100年来,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作为“半边天”的妇女同志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随着农......

    城区女性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县现有行政村377个,社区6个;总人口37万人,女性人口约18万人,女性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48.6%,女性劳动适龄人口占全县女性人口的31.6%;在县城6个社区中,女性劳动适龄人口约1.4万人。......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介绍信(精选)

    介绍信是把自方的同事或业务关系介绍给对方,进行联系和沟通的常用信函。下面是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介绍信模板,欢迎参考阅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介绍信模板1今介绍我院_____届______......

    大中专毕业生相关就业优惠政策

    大中专毕业生相关就业优惠政策 根据乌就培[2010]7号文件《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党发[2009]11号及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自治区财政厅新人......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介绍信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介绍信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介绍信1 ____________:兹介绍我校_____届____________________系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学生___人前往贵单位应聘,请给予接洽!xxxx......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思考

    2007年09月28日16:07 E-mail推纠错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荐: 提交 为了解各市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

    HRM就业现状调研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现状调研报告近年来,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则是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我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近年来也越来越热门,学习此专业的同学也相对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