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大全)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2011年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实践专业技能
自取消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和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公众热点话题。大学生作为每年新增劳动力人口的主力军,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面对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诸多问题,很多人认为“供大于求”,更有甚者提出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与高校的扩招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010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6%,比2008届(85.6%)高1个百分点,但仍比2007届(87.5%)低0.9个百分点。其中,“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非失业率约为91.2%,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约为87.4%,高职高专院校约为85.2%;分别较2008届高了
1.1个、0.1个、1.7个百分点,但与2007届同类毕业生相比,“211”院校与非“211”本科院校仍分别低出2.3个、3个百分点,仅高职高专“一枝独秀”,比2007届同类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高出1.1个百分点。2009届“211”院校毕业生较上届非失业率的增长,来源于读研而非就业。而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连续四年与非“211”本科差距缩小,百分点差距从2006届到2009届分别为7.2、6.3、3.8和2.2,在同样的经济形势下高职就业率提高较快。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88.1%)已经不低于非“211”本科院校(87.4%)。
我们国家从1997年开始对大学毕业生不再安排就业,又从2002年起大学扩招,自此学生就业是越来越困难,社会上找不到工作或者没有固定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到现在为止,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日程工作中的问题
对于国家提出的各项就业措施,我认为作用甚微。因为现在大学生就业的很大趋向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会把自己公司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直接影响高校生存、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目前,影响大学就业的因素很多,在社会因素中来自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三个方面的问题和大学生自身的因素都影响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从加大政府规范力度,完善就业市场,改革教育体制,转变就业观念四个方面入手,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工作。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1 社会因素
(1)政府方面。造成大学生就业歧视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这方面的关注程度
不够,就业方面的制度远没有欧美国家那么成熟和完善,尤其是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和法制化建设还没有完成,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就业歧视现象缺乏道德的软约束和法律的硬约束。
(2)高校方面。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向市场、信息化社会迈进,科技发
展日新月异,整个世界如同一个地球村,这就决定了现代大学必须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第一,目前高校的专业设臵与社会需求脱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对市场信息的准确预测和科学论证,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第二,高校对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质量不过硬。高校内部管理机制仍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师资多是过去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因此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力度自然不够,从而导致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第三,“重入口,轻出口”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高校招生与就业工作密不可分,它的运作规律就像工厂生产的产品推销不出去,生产再多再好也是积压品。由于就业工作滞后性,高校在招生时就应根据经济发展、社会人才需求信息相应地调查招生数量、设臵专业,适应四年后的就业工作。但目前许多高校招生和就业工作隶属两个不同的部门,这很不利目前就业工作的市场化,极易造成社会不需要的专业盲目招生,而急需要的专业招生规模不大,这就为大学生毕业时可能失业埋下了隐患。
(3)我国的人口资源数量庞大,青年劳动力人口数量多,这是我们的优势。
高校的扩招政策提高了一大批青年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平均水平,这和青年劳动力人口就业困难没有必然的联系,相反,理应起到促进作用。但是从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看,长期以来,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对大学生的预期很高,客观上提高了他们在找工作过程中的预期;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成本依然很高,这提高了培养大学生的成本,使得大学生毕业后作为劳动力——一种生产要素时,成本相对高昂;再次,在扩招当中,班级规模不断扩大,学校之间兼并盛行和大学行政化使得教学资源整合不合理甚至浪费,导致了教学水平的下滑从而学生的素质的下降。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来看,很多大型企业用人单位“顾面子”,一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能胜任的岗位依然要求“211”或是“本科”毕业生。其次,很多企业不注重人才培养的长期效益而追求短期效益,造成了对大学生毕业后职业技能培养的缺失。
(4)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人口最强的产业,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仍有较大
潜力。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也相对于其他两次产业较高。自07年后,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房价长期居高不下,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对第三产业产品的消费,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来看,根据麦可思(Mycos)的《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高校毕业生就业最大去向依然是制造业。这表明第三产业在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应当发挥的作用没有显现出来,仍然有很大的挖掘空间。而进一步发掘第三产业的潜力,不仅极大的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中的诸多矛盾,更加符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的持续发展。
(5)用人单位方面。第一,用人单位观念上存在一定误区。有些用人单位盲
目追求高学历,在各高校举办的多场招聘会上,有的单位员工自身不足百人、年销售额不足50万的中小型企业也提出非硕士不用的要求;有的很少涉及涉外业务的用人单位也提出要求学生必须拥有全国英语六级证书;与全国大多数企业的情况一样,有很多企业对应聘的学生提出必须要有工作经验等的要求。第二,“双向选择”过分倾斜用人单位自主权。近年来,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国家垂直管理的金融、邮电、税务、电力等部门,在工资、住房、奖金、福利等方面的待遇大大高于当地水平。因此这些用人单位在大学生就业选择时倍受青睐,出现几百名大学生应聘一个职位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随着用人单位择才自主权的不断扩大而愈演愈烈,现在有的单位在接收毕业生时已出现变相的权权交易和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有的用人单位片面追求眼前高收入、高效益而忽视长远发展目标,拒收毕业生,这就造成未来新一轮的人才断层现象。
1.2大学生自身因素
(1)观念因素。在当前大学生的心目中,就业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大学生的金钱观念,功利意识大大增强,在择业时出现重实惠轻理想、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多数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择业,不能根据实际进行就业目标的调整,不能认同自主创业和多种形式灵活的就业,在择业问题上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就业观。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工作等
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大学生就业难仅仅是观念问题。部分学者将大学生就业难归结为结构性失业,认为大学生不愿意去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大学生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条件的要求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差距较大,换句话说依然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不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北京、上海、深圳绝对是最具诱惑力的前三个就业地点。但是,城市再大,它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是有限的。
2)心理因素。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导致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产生一系列的心理
问题。第一,焦虑与矛盾的情绪。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会表现出一种焦虑矛盾的心情,他们希望自主择业又不愿意承担风险;渴望竞争又缺乏勇气;胸怀大志又不愿正视现实;重事业重才智又在价值取向上重物质重利益;既崇尚个人奋斗又有较强的依赖感等等。第二,自傲与自卑的情绪。有的大学生对自我评价过高,过高地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在择业中好高骛远,自命不凡,眼高手低,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塌实的印象。相反有一些大学生因学历、成绩、能力、性格方面的某些缺陷和不足而丧失勇气,悲观失望,抑郁成疾,不思进取,不能充分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从而坐失良机。第三,依赖与等待的情绪。有些大学毕业生等靠思想严重,缺乏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解决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加大政府规范力度。建立和完善就业领域中的各种法律规范,规范和制
约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防止其用人自主权无限制的扩大,消除各种就业歧视。建立完善的覆盖全社会和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是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向全社会所有企事业单位的覆盖速度及统一社会保障的标准。推行保障社会化、统一全社会基本社会保险的标准,建立与劳动者工作所在单位、地区以及劳动者身份无关的养老、医疗、事业等个人帐户制度,从根本上彻底打破统一劳动力市场所必须跨越的“社会保障壁垒”,为大学生跨地区、跨行业就业解除后顾之忧。
(2)改革教育体制。高校改革的方向是“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让高校进入
市场,促使高校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培养人才,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来培养人才。同时,学校应该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臵,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新专业格局,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人
才。在专业教育中,要加强综合性教育,拓宽基础学科范围,淡化专业方向,不断研究和追踪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新发展,提供最必要、最先进、最有效的基础课程,增加课程的弹性,体现不同学科交叉、渗透、融合而推动专业发展的时代特征,解决专业课程过于讲求学科自身结构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央财政或是地方政府的投入,使得投入有一定的盲目性,造成了供方和需方的矛盾。借鉴国外的例子,应当倡导企业走进高校,创造有利条件促进用人单位与高校的交流与合作。这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高校的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促进以科技进步带动经济的发展。
(3)鉴于高等教育的高成本,造成了大学生的高成本,应当严格控制高校的收费水平并减少对高校的教学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对高校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的评估标准进行完善和修改,旨在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遏制教学水平的下滑,提高大学生的科研水平和专业技能;再者,我国目前高校主要分为:“985”、“211”、“普通本/专科”、“高职院校”。但各类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自我定位并不明确。很多地方院校“好面子,争资金”,盲目的扩大办学规模,提高自我定位和培养目标,使得教学资源的浪费和学生水平的下降。因此,如何创办出一大批水平高、有特色、有内容的高校是解决大学生就业供方的主要手段,也是治本之策。在扩招过程中,不仅注重量的提高,更应该注重质的飞跃。
(4)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并发挥吸纳劳动力的潜力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降低居民的居住成本、医疗成本、教育成本等将有利于提高居民的购买力,扩大对第三产业产品的需求,将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总之,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5)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制定一系列鼓励企事业单位选定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政策。并可由政府为大学生购买一些岗位,是他们能够从工作当中积累经验,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不是某一方面的问题,而是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当中出现的矛盾。我们不仅应当看到它的消极方面,还应当看到这正表明这是我国由人力大国转变人力强国的一个必经的过程只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有条
不紊的解决各类矛盾,势必将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及劳动力资源的水平登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易忠实.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0,(11).
[2]?@白萍.当前大学生失业现象及其对策[J].中外企业家,2007,(1).
[3]?@王开业,张淑茳
10.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0,泰山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级物流一班
丁广志
2011年8月27日
第二篇:大学生思想汇报:大学生就业问题思考
敬爱的党组织:
虽然两会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是今年的两会毕竟与以往不同,现在再来学习也是很有必要的。
我想说的内容就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大学生就业的问题。现在的大学生到处都是,而且良莠不齐,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在当今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呢?相信这个问题不仅仅困扰我们大学生,每个人都曾经想过。身边的学长学姐,不是考研,就是努力的想找到合适的工作,而自己创业的倒是很少听说。
那么对于我来说呢,考研基本上是不会的了,创业倒是个很好的方法,因为无论考研还是找工作、创业都是为了自己将来的生活变得更好,生活的更滋润,那么与其给别人打工,倒不如是自己积攒些经验后,给自己当老板。创业首先得有自己的兴趣,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才有干劲。我觉得我们大学生咱大学里面首先得找到自己的兴趣,这样在自己那么多的课余时间才不会感到无聊,所以说,在大学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其实是一件挺幸福的事情!
总之呢,大学生就业的顺利与否,还得是靠我们现在先把自己专业的基础知识打好,毕竟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自己的本领扎实了,才能经受得住各种的考验,才能收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我们在大学里,时间相对来说还是很充裕的,我们一定要抓住机会,多学习一些东西,多多的武装一下自己的头脑,为将来的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打下好的基础,为自己赢得一个美好的未来,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虽然现在的就业环境令人堪忧,但是我们也要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任何事情都不要抱以消极的态度,一起皆有可能,只是看我们为之付出了多少的努力。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三篇: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洪峰俊
安徽农业大学 09土地资源管理系4#320 ***
摘要:就业难,为什么就业难。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最大的特点是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与整体就业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的现状相矛盾,大学生就业现状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错位,及毕业生综合素质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
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如何使企业招聘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才是当前解决大学生就业现状难题的关键所在。关于我国当下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就业率。
2010年6月底和8月底两次数据显示,专科生就业率均高于本科生,研究生最高。6月底就业率,研究生81.61%、本科生75.08%、专科生77.90%;8月底就业率,研究生86.23%、本科生81.72%、专科高职生82.55%。2011年省教育厅公布的报告显示,今年全国有大学毕业生933万人,为历年之最新一轮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即将遭受挑战!
二:人才供过于求。
过快的大学扩招的确造成了一定的问题,但并不是简单大学生供大于求。目前中国高校毛入学率只有21%,然而西方国家1994年高校毛入学率就已经超过30%,其中法国、加拿大、美国等7个国家超过了50%。但是这些国家并没有因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或普及化阶段而带来大规模的大学生失业。
三: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据有关国家部门专题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投入找工作的时间为正常学习时间的30%~70%,女生高于男生8.6个百分点,但结果却是男生就业率()为35.5%,女生仅为17.5%——男生就业率是女生的2倍!其中还有 80%以上的应届毕业女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性别歧视。天津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对天津市三所高校2007年的就业率统计显示,男生就业率为83.0%,女生就业率为79.5%。厦门大学的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毕业生就业机会只有男毕业生的87.7%。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毕业生低8.7个百分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7年对62个城市的调查显示,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或明文规定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生育;80%以上的应届毕业女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性别歧视。四:大学生就业心态问题、价值观问题。
这个我想大家都明白,现在的大学生一般高不成低不就的。
五:就业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依据大学所在地区,研究人员将参加此次调查的16所大学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区间。统计数字显示,东部地区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
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62.43%,中部地区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47.88%,西部地区高校这类学生比例为41.73%,东北地区比例为43.39%。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地区的就业状况呈梯状分布,表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与大学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性。
六:就业中的裙带关系。
目前社会的不良现象,近半数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就业方式是靠家庭和个人的社会关系。在“你认为最有效的就业方式”的调查中,44.82%的被调查者认为最有效的就业方式是通过家庭、个人社会关系和找熟人;其次才是通过人才机构举办的招聘会、个人自荐、学校组织的就业推荐活动,分别占17.11%、15.18%、14.97%。据团中央、北京大学等单位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有41.61%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的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很令人担忧,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第四点来看,选择IT行业给自己寻找出路。
为了应对日趋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各级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都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大学生自身也转变就业观念,主动应对就业难的挑战。但在各方一系列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为了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促进就业的政策中明确规定了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市场准入、资金、税费、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支持。但是由于尚未制定出具体的实施办法,优惠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大多还停留在政策层面。并且这些优惠政策分散在工商、税务、人力资源等多个部门,加上大学生是初次创业,没有实际的申请经验,使得许多优惠政策尚难以落实到大学生身上,尤其在经营领域、融资渠道和税收优惠等关系到大学生创业的关键问题上,创业的大学生们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扶持。
现在,缺乏实践经验仍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仍需加强。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的就业观,放下身段,先就业后择业,应是大学生主动应对当前就业难的有效举措。许多大学生也是这样做的,他们通过到基层就业、到民营企业就业、自主创业等形式,主动地破解就业难。但是,也有不少的大学生被严峻的就业形势所吓倒,既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又不愿去从事太辛劳的工作,也没有去参加相关培训提高自己的求职本领,而是在家坐等,“先就业后择业”的意识不强。
综上所说,我认为大学生应当全面认清自己,不要目空一切,加强“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参考资料:罗明忠 《大学生就业指导》
谢守成 《大学生就业案例分析》
第四篇: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职前规划
在这个寒假期间,我在网络上接受了职业发展教育,观看了《生涯规划之自我教育》《求职自我营销》《大学生生涯规划之成功定律》等教育视频。听完这些名师的演讲我感慨万千,反思自己的目标,迫切想要找到我的职业道路。
要想顺利就业,首先就要在大学期间要有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分为这样几个步骤:知己,只彼,目标,抉择,计划,行动。之后我们需要做生涯的评估,一是前期的了解。包括收集资料、初步接触及初步评估。二是深度的探究。探究工作的重要性、各种角色的分量及对各种角色的价值观,并对生涯成熟(诸如计划、试探的态度、决策技巧、职业资料、适切性)、自我观念(诸如自尊、明确性、和谐性、认识复杂性、切实性)、能力与潜能的发展水准、兴趣范围与活动等进行深入评估。三是全部资料的整体评估。检验核实全部资料,并作评估预测。四是咨询。共同讨论、修正评估结果,包括了解个体目前与下一阶段的自我观念,职业的重组,了解生涯角色的意义,为成熟而再探索,探索具体的范围、深入探索以求专精化、职业准备、训练或工作、寻求自我实现的途径等一系列过程与途径。最后是讨论行动计划。将计划、执行、追踪评价结合起来,深入讨论如何具体实施。接下来我们要考虑生涯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自身因素有外貌,性格,能力,价值观等;环境因素有社会评价,家人期望,职业发展趋势等。这其中包括不利于生涯发展的个人因素。这种因素会造成一种经由特殊事件发生的生涯阻隔现象。生涯阻隔因素包括:个人特质,个人背景状况,环境状况及其他不可预期的因素,如生病等。下面再说说如何成功就业。成功就业是由三个重要支柱支撑起来的,分别是知识,能力和支持,是否成功就业在于知识和能力与职位的匹配程度和支持系统的完善程度。我们必须树立三个理念,第一个理念是大学生要为所喜欢的职位量身打造一位合格的职业人。第二个理念是无论职业发展目标多么高远,都应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第三个理念是最终目标的实现,来自于合理的目标体系和有效的自我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把握喜欢和胜任的关系,只有找到一份你自己既喜欢又能从容胜任的工作,你才能获得成功。
要想有一份好工作,我们大学生不仅要有规划,更重要的是要走出大学生就业的思维困境。有人会说找不到工作就去提高自己能力,其实不然。思维观念的改变能迅速改变一个大学生的困难状态。现在好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于是有人抱怨大学扩招,抱怨中国大学太多。其实中国大学生比例在世界上属于稀少的行列,那为什么会有大学生就业难呢?这就是第一个思维误区,培养大学生并没错,关键是整个社会对于吸纳这些大学生没做好准备。那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社会上的大学生就好像滞销的牛奶,杀奶牛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培养人们喝牛奶的习惯才能把牛奶销路打开。认识到市场需求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希望所在。所以大学生们要看到市场需求,按照需求发展自己。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一是政府过时的政策,过时的意识;二是教育体系的滞后。政府政策限制了人才的流通,限制了人才发展的积极性。教育体系滞后造成的后果是培养人才不对路和学位至上论的产生。还有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落后和就业素质的低下也使得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试想一个学的东西与市场不对口,有再高的学历有什么用;一个只知道留学考研的学生,连求职信都不会写,有什么公司会要。因此我们不能一根筋学习,要学有所用,哪里有需求,哪里有机会,我们就去哪里。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自己的困惑,一是从文凭中心论走向就业中心论,二是找准就业目标和就业通道,三是找到新的就业文化,四是找到新的理想主义。
最后我想一个优秀的人必须了解求职和自我营销的诀窍,这会帮助求职者充分展示自己,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市场经济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商业化进程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在这个社会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国企,私营,跨国企业,自主创业,当然对我们的品质,意志,能力也提出了更多求。商业化颠覆了各种关系,只有利益在这个时代才
是绝对的。因此个人职业发展的前景是依赖自己的实力,时刻思考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我可以给别人什么。企业对大学生的印象无外乎低成本,没经验,有激情,责任心差等等,那我们如何改变企业对我们的负面看法呢。一是靠包装,简历包装,谈吐包装,外形包装。二是靠本质的改变,如思想改变,能力改变,事实改变。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需要增加社会实践,拓宽人际交往,加深商业体会,以及给自己有效展示。在求职中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具体困难,比如写简历雷同太多。有可能是缺乏思路,看的都是一样的指导手册,听的都是一样的辅导,创新不变,创新太难千篇一律,有的需要工作的立场,没有商业意识,弱者心态,缺乏互惠的商业基本原则理解,还有缺乏有效的方法,产品描述的单一和纯洁。还有面试难,完全不懂对方心里。有的是完全的被动地位,被挑选的位置,或者是竞争者太多,或者是信息不对称,也可能是缺乏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思路。其实在求职中采取故事开始的策略:你曾经有过的梦想,为这个梦想做过的努力,努力中调用过的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为梦想努力的结果(结果可以是不成功的,过程是曲折的,坎坷的,磨难的),该结果有什么发展意义(人是要发展的,结果对个人发展有什么意义,提炼能力,概括能力),有什么失败的教训(没有失败难得成功,关键是不在同一个地方,或者摔同样的跟头),有什么成功的教训。也可以采取从对方开始的策略:您的企业遇到的主要困难(市场困难,品牌困难,竞争问题,人力资源问题),这些困难的原因((个人观点)战术问题,执行问题,能力问题,战略问题),解决困难的主要可能的途径(改变策略,提高竞争能力,落实竞争策略,执行),为什么我是一个理想的人(选一个动人的故事成功经历的证明),认识我的人是这样说的,了解我的企业有这样的体会,曾经过的事情证明。第三个策略就是坚持下去。如果被拒绝,你应该感谢给你机会,随时等待机会;也应该主动出击,要求试用,愿意免费试用,愿意拿出自己的方案并承担后果;同时要建立关系,把握商业关系中的本质要点。
以上就是我学习过后的一些体会,还有一些思考。我想自己需要做好职业规划,在大学多学点有用的知识,积累经验,认真考虑市场需求,这样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不用在毕业后彷徨苦恼。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综合现有各方观点,分别从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性质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期望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体现在总体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人力资本存量的信号功能弱化、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的差异、人力资本产权未得到充分保障、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对就业吸纳能力差异以及大学生的自愿失业选择等。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体现在我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结构缺陷、社会资本的影响、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的作用、社会意识的影响、社会人格的缺陷、职业社会化偏差的问题。今年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不能完全归结于几年前大学的扩大招生。因为这几年都存在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只不过由于大学的扩大招生,一下子使今年的大学生增加了许多,于是这个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现在名牌大学的学生总的签约率确实是高一些,就业后的待遇也会相应的高一些,这只是一个一般情况,不是绝对的,一旦把自己神话了,非要什么样的待遇或者什么样的企业,不然就不就业,这种心理是非常不对的,搞得不好会高不就低不成,进退两难。普通高校的学生在就业时对自己的评价也要客观,如果自己是有能力的话,有信心的话,也应当有勇气有信心去争取。这里讲的两种情况说明当今的大学生就业是是双向选择,不是政府的指定分配。这种务实的态度尤为重要。
现在大家谈论的问题还涉及到大学生究竟是多还是少?去年一个网友就说:“高校扩大招生与社会就业压力没有因果关系。能够扩大教育面,使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有效地提高全民族素质,使我国经济更快发展,就能增加就业率。”我以为这个观点是对的,这种评估对大学生就业不但不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而且会有积极促进作用。既然不多,那么就业的问题又如此突出,这是什么缘故?我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的,既有学生本身的问题,比如在学校学习的情况并不好,几年学业不佳,也没有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大学生对自己的估价太高,并不切合实际,总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非得要一份如意工作,所以难找到工作;也有一些用人单位的思想不够解放,可以说顽固不化,这些单位死守老观念不放,一些职位宁可让一些无能之人占有,也不愿意引进大学生,不过这些单位并不多,可以说是极少极少。
除了上面说的一些原因之外,我考虑还有两个因素决不能忽视。一个是高等学校的招生和社会需求的脱节,这种现象在扩大招生的第一年,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使得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这是就需要调整,及时改行就业,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关于大学生改行就业,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过去就有,而且还出了一些人才。有许多人应当采取先就业再说,到了岗位上,缺什么就补什么,进行继续教育,这应当是上上策。另一个就是一些地方急需大学生,但大学生就不愿意去。比如西部的工作,乡村的工作,还有一些即便不是乡村,也不是西部,而是工作条件艰苦,所以大学生不愿意去。
上面是从整体上分析,以下就是从经济学和社会学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经济学的分析
从经济学的视角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非常重要,我国多位学者采取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经济分析和制度分析。这些研究有的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需求和供给以及大学生市场均衡问题;有的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及其相关的人力资本信号理论、投资理论、产权理论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有的利用人力资本理论以及教育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学等进行研究;还有的延伸到发展经济学,从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关系角度对大学生就业展开研究。
(一)总体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
我国总体的劳动力供大于求局面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供求失衡的严峻局面构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基本背景。具体来说,供给与需求的结构错位构成大学生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进而影响其就业,这种错位主要表现在对就业地理及行业选择上。陈岩松认为目前国内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的总体不平衡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外部因素,当今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出现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三峰叠加”的态势,即应届大学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下岗职工再就业共同构成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庞大供给流,这些集中到来的供给在短时间内给我国的就业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丁元竹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中国目前就业三大问题之一,但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球性的普遍现象,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存在一定程度的大学生失业是合理和必然的现象,应该正确看待,不必过分渲染大学生失业的后果 ;牛金虎认为现行大学生就业统计由于统计对象范围过宽、统计口径太窄、统计指标太粗,造成就业统计缩水,人为夸大了就业难度。
(二)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扩大供给的问题,而是如何扩大有效供给的问题。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某种商品的供求平衡,而在高等教育市场上,价格机制很难奏效,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其原因在于供应主要由政府控制。刘宇舸认为政府垄断高等教育造成“市场失灵”与结构失衡,高等教育的个人投资回报率没有达到均衡点,私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过高,致使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大学生内在质量下降(国有高校出具名不符实的文凭),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的需求方从表象上看是学生或学生家长,但学生和家长作为消费者个体的理性教育投资决策行为造成了群体行为的非理性,这表现为不管什么专业、什么学校在近期内都人满为患,人们考虑的是先占据这份社会资源,顾不上考虑机会成本,结果导致高等教育卖方市场格局。高等教育供求难以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求得平衡,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
(三)人力资本存量的信号功能反映
根据人力资本信号理论,教育只是一种筛选装置,它起着信号的作用。在高等教育逐渐步入大众化阶段的时候,大学文凭的信号作用慢慢变弱,一个人想在逐渐拥挤的人才市场上抢眼,只有再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
在大学文凭的信号作用变弱的情况下,就业选择充当衡量人力资本存量的信号作用。市场选择机制是将个人的人力资本存量与工作层次两者相匹配,市场选择过程本身就带有求职者信号的人力资本存量。杨伟国将大学生就业选择行为一般化为“大学生就业选择矩阵图”,表示大学选择就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和所在地区的组合,认为大学生偏好于选择行政级别高和大城市的单位就业,原因之一就是就业选择充当了衡量人力资本存量的信号功能。
(四)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下降
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上大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它受到投资预期收益率的影响。正如贝克尔指出,“惟一决定人力资本投资量的最重要因素是这种投资的有利性或收益率。”对于任何一个理性的人而言,如果预期收益率降低,就会降低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如果预期收益率降低到低于其他形式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就会放弃人力资本投资,转而选择其他形式的投资。
一般认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处于不断下降状态,扩招后的就业难与同时出现的毕业生工资水平下降就是最直接的反映。马扬和张玉璐认为,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其经济状况如何,其高等教育都存在着较高的收益率,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基本上都高于其社会收益率;但随着国家经济状况的提高,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都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唐鑛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是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下降的过程,教育投资回报率的下降趋势在我国才刚刚开始,大学生就业“难”将是一个长期的、必然的、正常的现象。
另一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呈上升趋势。吴克明认为,从大学生和高中生收入水平的比较来看,我国大学生和高中生收入水平差距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呈扩大趋势;从大学生与高中生的就业概率差距角度看,也呈现扩大趋势。就业冷并没有导致大学教育收益率降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教育收益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这正是大学生就业冷背景下依然存在大学热现象的根本原因,大学热反映了人们在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上的理性特点。
(五)大学生人力资本产权未得到充分保障
人力资本产权是指人力资本所有者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运用自身人力资本的权利,它是由人力资本的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发展权、处置权等一系列人力资本权利所组成的权利束。承认大学生的人力资本产权是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变革的重要反映。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统一分配”的制度下,大学生就业完全没有择业自主权,这严重限制了其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结果导致整个社会效益的损失。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后,大学生的人力资本产权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但还受到很多制度方面的约束,其中户籍管理制度是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的体制性障碍。户籍制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非国有单位使用大学生仍然有进人和户口指标的限制,二是高校毕业生的跨省市流动受到限制,三是派遣的时间限制问题。
(六)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对就业吸纳能力有差异
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与就业效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存在着差异,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吸纳能力就有所不同。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通过研究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与就业效应 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就业状况。岳昌君、丁小浩(2003)的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就业弹性与一般就业弹性密切相关,但其水平大于一般就业弹性;行业间高等教育“相对密集程度”的差异比地区之间的差异大;劳动力价格差异是造成受高等教育从业人员行业分布不均匀的重要原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几个行业属于第三产业,中、西部地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有潜在的吸纳能力。同时考虑就业弹性和就业效应,则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几个行业为金融保险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房地产业。他们提出,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应适当调整工资收入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就业弹性高、就业效应大的行业发展;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去生产领域,去中西部地区工作,同时放低沿海地区的就业门槛。
(七)大学生自愿失业是理性选择
自愿失业是一种不满足于已有的工作机会而继续寻找工作的失业现象。吴克明、赖德胜(2004)从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职业搜寻理论和保留工资理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实质是一种理性选择。
其一、大学生自愿失业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从地域上看,我国劳动力市场可以分为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小城镇及广大的农村劳动力市场;从职业等级上看,存在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和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由于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岗位对求职者有着较强的专用性人力资本要求,而大学生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并不会自然保值,如果他就业时选择了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其专用性的人力资本就长时期处于闲置状态,最终将逐渐贬值。当将来市场需求形势变化,对其原有的专业需求旺盛时,他却已丧失原本拥有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因此,大学毕业生选择自愿失业是一种理性选择。
其二、菲尔普斯职业搜寻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为寻找工作而采取的失业时间越长,劳动者就越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但寻找到的工作岗位报酬提高幅度递减,职业搜寻成本增加,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成本递增。对于到底“先就业,再择业”合理还是搜寻到理想工作才就业合理,在根本上取决于在职搜寻和失业搜寻的利弊。许多研究表明两种搜寻方式各有优劣,究竟哪一种方式更有效率,目前还存在很大争议。
其三、保留工资理论认为,在劳动力市场寻找职业的人,从搜寻职业开始就对工资水平有一个起码的心
理价位,即保留工资。按照保留工资理论,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原因在于其预期的保留工资高于实际的市场均衡工资。简单地批评大学生的偏高就业预期是不理性的,批评是诸如“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往往失之偏颇。其实,大学生保持偏高的期望值并非不理性,相反,保持偏高的保留工资仍然符合预期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假设。
二、社会学的分析
(一)我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结构缺陷
我国处于“社会解组”或“社会转型”过程中,就大学生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苗芊萍、王汉林(1999)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结构缺陷。第一、产业结构。传统产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减少,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些专业面窄、基础理论研究类的毕业生就业则显得不景气。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的“裁员”造成大量的企业富余人员流人社会,加大了大学生就业难度。我国大多数地区产业结构雷同,对人才的需求没有特色,没有层次性,毕业生的就业面窄。第二、地区结构。我国的地区结构极为不平衡,表现为东南部发展快,西北部发展慢,所以人才流动呈现“孔雀东南飞”的格局。第三、人口结构。从就业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人口素质结构是高新技术人才少,创新人才少,创业人才少。社会需求质效型人才,非质效型人才就业难。第四、教育结构。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教育的方式较为落后,教学的条件设备较差,教材老化,培养模式陈旧。第五、组织结构。传统组织是垂直的、计划性的,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改革将隐性失业显性化。现代社会组织结构则尚不完善,社会化的人才中介组织、规范化的人才就业市场等十分匮乏。
(二)社会资本的影响
方竹兰认为,西方人力资本研究的成果缺乏对个体人力资本之间关系的结构性研究,即缺少对群体人力资本的研究,忽视了人运用其他物质资源时独特的主体地位。而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方法弥补了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方法的不足,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陈成文、邝小军认为,随着我国就业制度市场化程度的加深,社会资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加大。原因是:第一、中国人办事以关系为取向,已经形成了对关系网络根深蒂固的依赖和信任。关系运用与作用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社会资本是帮助大学毕业生谋取职业的一大重要因素。第二、高校就业制度改革造成计划分配淡出和市场机制作用增大,社会资本作为非正式制度成为填补制度真空的一种替代物。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社会资本对于求职过程和结果的作用亦相当明显,有时甚至超过了人力资本的作用。第三、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影响劳动力的合理配置,而社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种不足。大学毕业生如果借助于人际关系网络来找工作,有时会更有效率。
李强对我国最近一些就业方面的数据分析发现,在影响地位和收入变化的因素中,凭个人本领的作用明显上升了,非个人努力的因素作用下降了,这是非常重要的积极因素。但是,在总体的比较上,从我国目前的数据来看,还是非个人努力因素的作用大一些,在决定一个人收入高低的问题上,起主要作用的还是非个人努力的因素,诸如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里工作,还是在小的城镇里工作等。
(三)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的作用
社会学的观点认为,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在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流动中有重要作用,但在究竟通过何种关系网络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大学毕业生要更重视培养和利用亲属和朋友之外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职业搜寻。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1973)认为:社会关系网络可以弥补劳动力信息不对称的不足;通过相识(弱关系)得到信息的人往往流动到一个地位较高、收入较丰的职位,而通过亲属和朋友(强关系)得到信息的人向上流动的机会则大大减少了。格氏将这一现象解释为“弱关系的强度”,提出了著名的“弱关系假设”。林
南扩展和修正了弱关系假设,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Lin,1982)。该理论的出发点是,在一个分层体系中,相同阶层的人们在权力、财富、声望等资源方面相似性高,他们之间往往是强关系;而不同阶层的人们的资源相似性低,他们之间往往是弱关系。当人们追求工具性目标时,弱关系就为阶层地位低的人提供了连接高地位人的通道,从而获得社会资源。
另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流动者的社会网络主要是由亲属和朋友两类强关系构成,社会网络发挥作用的形式以提供人情为主,以传递信息为辅,大学生职业搜寻要重视强关系网络。边燕杰在天津的调查指出,社会网络在再分配经济中的作用不是传播和收集职业信息,而是待分配的择业者通过人际关系,得到工作分配主管部门和分配决策人的照顾(Bian,1994,1997)。换言之,社会网络不再是信息桥,而是人情网。人情关系的强弱与获得照顾正相关,信息的获得只是人情关系的副产品。边燕杰为此提出了“强关系假设”。
(四)社会意识的影响
社会意识对大学生就业也有较大影响。第一、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择还有很深的影响力;计划经济时期的“干部意识”之上又加上了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单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第二、社会缺乏创业氛围。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舆论,优秀人才不能在商界脱颖而出。第三、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许多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为,不愿作长期投资。第四、毕业生缺乏创业观。如果换个思维,将开辟就业的崭新天地。
(五)社会人格的缺陷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外部的社会因素外,还有大学生自身人格缺陷的问题。就业者应具有职业人格和社会人格(大五人格),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不仅要关注职业人格,还要注重建立健全个体的社会人格,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摆脱“就业难”的困境。
从大五人格的角度看,目前大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中主要存在的是人格问题:(1)外倾性不够,缺乏人际沟通和社会信息的收集能力;(2)责任感严重缺乏,想的只是待遇和条件;(3)宜人性不够,与新的组织内的人员几乎没有联系;(4)情绪控制不良,爱发低级牢骚;(5)开放性不够,不愿意也不善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
(六)职业社会化的问题
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困境问题,除了从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角度加以探讨以外,还要从大学生职业社会化方面找原因。首先,缺乏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的目标,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很少受到人们关注。其次,大学生职业社会化过程中的执行者方面存在着偏差,亟待做出相应调整,包括父母的偏差、学校的偏差和大众媒体的偏差。
我们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之后,再来简单分析一下针对中国问题的解决指导方针。这也是十分重要的。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政府的行政工作必须跟上,今年受到SARS的影响,人才交流的活动受阻,学生签约率较低,我以为这些都是可以弥补的,而且学生放假之后,一切都可以补回来。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政府在行政执法当中要坚决惩处一些违法行为。一些学生到了工作岗位,试用一年之后以不合格为由再推出去,用人单位廉价用了一年不说,实际上是害了学生。其中一些学校在招生简章上有过承诺,毕业后学校推荐工作单位,这种问题劳动人事部门要跟踪,如有违法现象一定要严惩,这是有意在破坏就业市场。一些学生为了就业,把架子放下来了,一些用人单位只用人却拒签合同,或者签了合同不能按合同执行,凡此种种现象,政府的执法部门要管,并且要管到底,要确实维护大学生就业后的合法权益,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今年一下子增加这么多大学生就业,困难一定是有的,只要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得当;政府牵线搭桥积极;执法部门严格执行劳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我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