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理市供销社“送环保”下乡受欢迎
大理市供销社“送环保”下乡受欢迎
为帮助农民群众科学用肥和更好地保护洱海,在2014年度“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中,大理市供销社积极筹备,精心组织,紧紧抓住“三下乡”活这一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宣传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菌肥。对有效治理保护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文明、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起到积极作用。
1月15日、18日、20日三天,大理市供销社分别在凤仪镇、湾桥镇、银桥镇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及下属企业旺隆农资公司、顺丰生物科技肥业公司、九园生物有机肥公司的技术人员50人次,重点针对农民急需掌握的有机肥、生物菌肥的肥力效果、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对保护洱海作用进行宣传讲解,受到了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通过开展现场科技指导、发放资料和赠送有机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大理市供销社组织开展的“三下乡”活动吸引了近万名农民朋友,进一步扩大了生物菌肥和有机肥的推广使用面,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技意识和保护洱海意识。生物菌肥、有机肥的推广使用,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业面源的污染,对保护洱海起到很好的作用。
据统计,在三天的“三下乡”活动中,大理市供销社及下属企业共免费向农民发放有机肥和生物菌肥推广使用宣传单15000份、有机肥1000袋(500克装),同时还为农民们发放了新春年画6000份、日历2000本、对联500幅、《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单10000份、烟花爆竹安全燃放知识宣传单3000份等节日慰问品,总价值30000多元。另外打折销售有机肥400多袋,让利2000多元。(罗施军)
第二篇:小学爱心社送书下乡活动方案
小学爱心社送书下乡活动方案
一、主办方:永康市阳光爱心社
实验学校四一班中队
二、活动目的:
1、让双方孩子能通过共同阅读,相互合作进行游戏,增加情感交流,增进友谊。
2、让乡村孩子能阅读到更多有意义的好书籍,并通过交流活动开拓视野,认识更多有趣的城里朋友。
3、让城里的孩子能够得到一次很好的道德实践机会,树立良好的金钱观,世界观,认识更多有趣的乡下朋友。
三、活动时间:2014年7月3日(星期四)下午1点至4点
四、活动地点:新楼外木坦村王凌淼家、吕南宅三村吕志强家
五、活动对象:四(1)班学生代表(14人),爱心社阳光花朵(10人左右)
六、活动车辆、摄影安排:
新楼:车辆4辆;摄影1人
西溪:车辆4辆:摄影1人
七、事先准备:
a)组织好实验学生,并安排接送实验学生的四辆车辆(应潇震负责)
b)组织好阳光花朵,并安排车辆进行接送(爱心社负责)、c)准备好活动时要用的图书登记册,两根绳子(两人三足时使用),比赛用的成语,奖品等(应潇震负责)
八、活动流程:
1、实验学生十二点于实验校门口集合出发
2、一点左右抵达目的地,双方学生一起讲书从车上搬运下来并一起将爱心图书点的书籍进行整理分类,做好借书登记册。(预计时间30分钟)
3、双方一起共同阅读。(30分钟)
4、做游戏(1小时左右)
(1)词语接龙。双方孩子交叉坐成一排,按顺序接,词语不能重复。答不出者就被淘汰,坚持到最后的一个人获胜,并发给奖品。(这个游戏可重复进行2次至3次)
(2)心有灵犀。每个实验学生都找一个阳光花朵进行组对,一共七对。
A.老师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成语(共10个),每对依次上来一个比划,一个猜,猜中的有奖品。
B.给孩子们5分钟时间准备,然后让每对孩子都通过动作合作演绎一个成语,然后让下面的小孩子猜。如果有人猜对,奖品属于猜对者,如果没人猜对,奖品属于表演者。
(3)两人三足。每个实验学生都找一个阳光花朵进行组对,一共七对。
为增强比赛激烈性,加上考虑到场地限制,建议比赛采用淘汰制。两对两对进行,最后决出冠军。
5、带队老师或爱心社负责人总结一下活动,对双方提出寄语。
6、实验学校的孩子和阳光花朵之间可互留联系方式和地址,有兴趣的可以交个笔友。以后有空可以相约到对方家玩等等……
7、将阳光花朵与实验的孩子送回各自的家,活动圆满结束。
九、注意事项:
(1)所有参加活动人员一切行动听从负责人指挥,保障活动的秩序与安全。
(2)告知志愿者带好马夹、证件,准备防暑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实验学校四(1)中队
第三篇:洛阳师院大学生暑期下乡受欢迎
洛阳师院大学生暑期下乡受欢迎
7月5日下午,洛阳市伊川县平等乡迎来了一群身着红色T恤的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他们预计在接下来的十天内开展阳光支教、关爱留守儿童、爱国教育宣讲、基层团组织建设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的到来受到了当地村民的欢迎。这支来自该校教育科学学院的队伍是洛阳师院五十余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的一个缩影。
自全校暑期“三下乡“活动启动后,洛阳师范学院50余支社会实践团队近千名大学生近日已相继启程,奔赴江西、湖南、江苏、郑州、平顶山、伊川、新安、汝阳等地,开展服务革命老区、党史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宣讲、社会调研、阳光支教、科技兴农、送文化下乡、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紧紧结合时代热点,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来自教育科学学院阳光支教队的滕小探说:“我们会牢记自己是一名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员的使命,服务基层、奉献社会,对得起身上这抹绚丽的红色。”此外,他还对自己当天的招生“战果”津津乐道。“还不到三个小时,五个年级的招生均已满额,前来报名的学生还是络绎不绝。”
文:李晓宁 人民网
第四篇:送课下乡
送课下乡心得体会
2012年12月19号,我有幸参加了我校组织的到汉沽一中送课下乡活动。作为一名承担送课任务的老师,我的内心充满了使命感和责任感,一、课堂的感受
来到汉沽一中,那整洁的校园,首先给我的印象是这所学校很规范,其次校园非常整洁,感到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热情好客和对我们的欢迎。
进入课堂,我更感觉到了孩子们的淳朴、热情、可爱。我讲的是《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这节课非常枯燥,但上课期间,我感到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积极回答问题的态度,很让我从心里感动。我上课很投入。课讲的也很顺,问题探讨的页很到位,算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这次送教下乡活动,使我更进一步感受到,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只有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相互的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才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二、说课的感受
上完课数学组的所有老师就留下来,讨论这节课,老师们的发言,让我感到老师们听课非常认真,把我的课堂的细节听的非常仔细,分析的也非常到位。感到真的是在探讨教学,我从他们的分析中页感悟到很多。
“送课下乡”是一次难得和难忘的经历,一段值得珍藏一生的记忆。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觉得我过得很充实,只要这些事对他人有用,我就很快乐,这就足够了。如果把在送教下乡活动中传递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看作是一种理性的、抽象的行为,那么教学方法的传递应该是感性和具体的了。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师教学活动的根本,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教学方法是否先进、得当,将直接关系到教书育人的质量。
送课下乡,并不是把一节所谓的“示范课”送下去,而是城市教师与乡镇教师的一种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带去的是可能是我们对教育教学一种理解和认识吧。
第五篇:送课下乡
送课下乡增进交流走向“高效”
——第二次送课下乡活动总结
教研室张争艳
为了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观课议课的能力,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在教体局师训科、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的详细安排和精心组织下,送训下乡活动和局直学校领导评课能力展示两项活动一并举行。中片在教研室任主任、周主任的领导下,在函谷镇中心校、函谷镇中领导和化学组同仁的支持和协作下,于3月11日在函谷镇中举行了第二次化学科送课下乡活动。现将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介绍:
本次活动承担送课的教师有两人:化学科首届教学标兵市实验中学的老师;首届教学能手焦村一中的彭朝伟老师,还有本校的李长江老师。此次讲课采用“一课三构”的方式进行(本校一名教师参与讲课),三位教师李长江、黄晓波、彭朝伟分别于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授课,课题是《第十一单元盐的性质(2)》
本次参与评课的局直学校领导有:市三中的张孝成书记;市四中的张建宏主任。参与听课的有函谷镇中心校和镇中的领导、四个乡镇的化学教师(函谷、五亩、焦村、苏村)、函谷镇中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师
等,共计30余人。校领导李增民校长、李大治校长,中心校的武老师全程参与活动。
二、本次活动的亮点:
1、领导重视,积极参与活动。
本次活动受到局领导的高度重视,杜继英局长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并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强调了这次送课下乡活动的重要性,授课教师上课情况可以作为首届高效课堂标兵、能手的量化考评依据,领导评课能力将作为评选先进学校的依据。并且指出第二届高效课堂第一阶段时间长,要扎扎实实的进行,与此同时教体局还穿插安排了五项活动,助推高校课堂第一阶段积极实施。
函谷镇中心校的领导李增民校长、武老师、镇中的李大治校长参与了化学科的全程活动,为全体教师做出榜样,起到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并要求全校的政史地理生的教师也参与听课评课活动。足以看出领导在思想上特别重视这项活动。
2、上课教师精心预设,演绎精彩课堂。
①三位老师课堂教学更新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中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更加关注学生学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初三化学新授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实践
和探索,新授课的教学模式:目标导学——自主学习——展示交流——精讲点拨——有效训练。
②充分利用化学科的优势,做好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直观性强,能做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若:盐的性质的两点实验黄晓波采用了分组实验,学生探究热情很高;其余两位老师采用学生或老师演示的方法,效果也不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③根据不同的内容,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教材的处理上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独学、对学、群学依次进行,给学生活动、思考留有充足的时间。常见盐的物理性质和用途,都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方式;本节课的两个难点:检验碳酸根离子的方法和复分解反应的定义的得出则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效果很好。
④给学生提供比较多的展示机会,形式多样。采用口头回答、演板、上台实验等多种形式。展示人数:黄晓波20人次;彭朝伟13人次。他们三人都注重学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让学生上台展示,给全班同学以校对的样板。
⑤精心编制导学卡,在教学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和效果。整个课堂质朴、实在,无花架子和无效的或作秀的环节,实用性强,易于学习和模仿。
⑥注重知识的生成,让预设和生成共同演绎课堂的精彩。一方面三位老师都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小组
展示、教师点拨多个环节,让学生在思想上一步一步构建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将知识硬“灌”给学生。另一方面能有效地捕捉课堂的临时性生成(若黄晓波利用学生做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现象,临时生成实验室制二氧化碳为什么不采用碳酸钠而用大理石呢?能将所学的知识前后连贯起来。)
⑥教师点拨简洁明了,引导到位。这节课的难点是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和复分解反应,三位老师点拨提升到位,效果较好。特别是彭朝伟老师对复分解反应这一重难点处理到位,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导学案上几个反应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分析有什么相同点?再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反应前后各元素(或原子团)的有没有变化?最后得出复分解反应的定义。最后引导学生将复分解反应的特点概括为“双交换,价不变”,为学生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奠定了基础。
建议:教师一定要认真设计学生的学习环节,学生学习方式(对学、独学、群学)内容要安排好,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和协作,使小组合作真正地落到实处;教师应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和学习的时间,教师要做到不串讲、不提示,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对小组的评价,引进竞争机制:对学生学、展、练几个环节都要做出量化的评价,并不断激励学生为本组争得荣誉,从而激活学生小组合作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3、领导认真观课,评课尽显实力。
①思想重视,积极准备。
参与这次送训下乡的评课领导是市三中的张孝成书记、市四中的张建宏主任,两位领导思想上高度重视,能够按照送训下乡活动的要求,遵守纪律,提前到达要求的地点;提前熟悉教材中的知识;认真研读了《观课的一般要求》和《仪课的一般标准》,为观课、议课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②观课认真,记录详实。
两位领导可以说是教师学习的典范,对观课的其他老师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提前走进教室,将凳子搬到学生左、右两边的走道上,找准观课的位置。从位置的变化可以看出领导对观课的认识发生了根本上的改变:由只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在观课的过程中,他们能及时的参与到小组中,认真观察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和合作交流中出现的问题;还不时的站起来看看全班学生的学习状态;统计学生展示的人数;观察小组交流环节学生交流是否有序等等;并能认真做好记录,教学环节中的亮点及不足一一作出记录,教学过程记录规范详实,值得在场的观课教师的学习。
③点评思路清晰,有理有据。
张书记和李主任在评课环节思路清晰,简明扼要,点评比较到位。张书记针对三位老师的上课情况就每个环节指出每位老师的亮点和不足;张建宏主任则从教学目标的设计、教材处理上、教学过程小组合作
学习是否充分体现、习题的设计上等方面加以评析,并对小组合作提出自己的建议。总之两位领导的评论优点有理有据,所指不足中肯务实,对主讲老师和参与活动的老师的课堂教学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4、与会教师,在教研中成长。
通过本次活动,与会教师一直认为:其一,“一课三讲”这种形式很好,给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可以从每位教师身上发现其优点,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有那些低效的环节,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是一个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其二,充分认识到在打造高效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教师明白小组合作的确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手段。
总之大家一致认为此次活动使教师大开眼界,学到了很多小组合作教学中的成功做法,对今后教学尤其在打造高效课堂活动中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本次送课下乡活动,给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使大家能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也必将使我们的化学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