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辩稿
二辩稿
谢谢主席。感谢对方辩友精彩的发言。
对方辩友刚刚提到,重金引进外援能提高大众对国内体育联赛的关注度,从而提升国内体育联赛水平。我方想明确,这更多的恐怕是一种想要吸引眼球的商业化行为。原本并不受关注的联赛,因引进外援而备受瞩目,事实上很多人仅仅是抱着跟风看热闹的心态,这种泡沫式的虚假繁荣正常吗?真的对联赛水平发展有利吗?
对方辩友还说到,重金引进的大牌球员可以帮助本土球员提高水平。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既然花重金引进了外援,那么一定会在赛场上进行充分利用。如CBA山西金隅队的马库斯和查尔斯在场上几乎包揽了所有的进攻任务,他们的到来明显会压缩本土球员的上场时间,对本土球员来说,连上场机会都没有,谈何提高。
另外,外援长期在高水平比赛中参与竞技,形成了自己的战术体系。来到国内后,由于战术理念不同,与队友实力水平相差太大,往往打不好配合,对比赛成绩反而起不到好的作用。如上海申花千万欧元高薪聘请阿纳尔卡,这位前切尔西主力前锋,一个赛季出场22次仅进3球。
重金引进外援引导了国内联赛俱乐部的不良竞争风气。
中国足球大环境中,“急功近利,向外援要成绩”已然成为大多俱乐部的主旋律。球队为了短时间使成绩突变,只有不断争相重金引进外援,却并未考虑外援是否适合球队。国安本赛季在外援上投入了5475万元。CBA中除广东队外,几乎所有买外援的俱乐部连年亏损却不得不强撑门面。另外,重金引进外援消耗大量资金,会压缩球队其他方面的经费,比如申花下赛季为引进更高水平的外援,决定更换教练,改为用土帅。
外援的目的不纯。许多来华外援都临近退休,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抱着一颗淘金的心参与各种商业代言活动。(德罗巴代言九城系列游戏)心思并不在比赛上。
我方认为,扎扎实实狠抓青少年训练,提升国内球员整体水平,完善联赛制度才是提升国内体育联赛水平的关键。
第二篇:二辩
今天对方辩友从一开始就告诉了我方一个很有趣的论证逻辑,因为通过营救式刑求产生了很好的结果,所以它就是可取的。可是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我通过考试作弊获取了一个好成绩,对方辩友告诉我因为考试作弊最后取得了好成绩,然后保研成功,出任CEO赢取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所以考试作弊这一手段就可取了,这样论证合理吗?那样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考试作弊这一可取的手段来获取好成绩呢?显然不是嘛。
接着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今天的营救式刑求有两个方面的条件,即当情况紧急且是唯一手段的时候,便是营救式刑求,可是事实上呢,对方无法给出我们一个详细的标准来细化到底什么情况是紧急的什么时候是唯一的,要知道当年牛顿无法用科学解释宇宙起源,是因为他相信上帝而并不是其他的。是不是说只是有些手段审问者自身想不到而并不是没有手段呢?
由于情况是否紧急和手段是否唯一仅有执行刑求的人来判断,这个时候政府和警察告诉你是唯一手段,而这些东西你如何来证明确实是紧急情况呢?所以这种主观性主导的营救式刑求便会逐渐被滥用。执法者也是人,人便带有功利性,他们在用过一次觉得这样效果快,而且省时间。今后会造成什么影响?就像今天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出门不想走路而是第一时间想到坐车,同样,一旦营救式刑求像对方辩友那样说的变成了一种可取的手段,那么这个世界还会有信任和耐心吗?当警察在办案的时候遇到一点麻烦的时候,第一时间不是想到去主动努力寻找线索或者解救人质,而是去打人,他们受不了诱惑。当刑警抓到许多暴徒而且问不出东西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不是去感化他们,而是想着是不是算营救式刑求,这样到底还会有多少能被感化的恐怖分子被伤害人权,下一次的恐怖分子是不是会宁可同归于尽也不愿意被捕,因为他们知道警察或许没有耐心去审讯他们,不会用保护人权的手段去审讯他们。请问这样社会的基本道德底线在哪?人权的体现在哪?人与人基本的尊重和信任又在哪?
(1)好了,请问对方辩友了,请问营救式刑求为什么被可取呢?(2)也就是说,营救式刑求可以得到其他手段得不到的效果喽。(这明显是结果论嘛。)好,今天我们假使按照对方辩友的意思来看,在对方的极端完美的例子下,为什么一个结果那么好,又方便又快捷的手段会被放到最后万不得已才会使用呢?对方辩友在怕什么呢?
(3)不是这样的,我们都知道,一个手段很方便很好用,但是首先,这仅仅是在一个极端完美的例子下面开始的,不具有公信力,其次,一个手段成效快很方便却不能率先使用,为什么,因为怕滥用,而对方辩友还在告诉我它是可取的,然后告诉我可以主观性的来判断,那么请问对方辩友了,这种人的主观性的判断难道真的没有一点惰性,一点功利性吗?难道就不会滥用吗?(4)对方辩友,你方也看到了嘛。这种手段方便快捷。而主观性的判断,则会导致紧急情况和唯一手段的判断方法不明确。
第三篇:正方二辩稿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人,生来就有社会性。所以借助于互联网的社交网络,将会让世界更加紧密!”说这话的是美国著名社交网络公司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人类互动和沟通需求的扩展,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作为一个具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的社交网络也在波涛汹涌中蓬勃向前。当然,社交网络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些许问题,于是就有人提出为了规范社交网络的发展应该实行实名制。可是实行社交网络真的可以解决它现存的问题么?我们在考虑实行这样一个政策的时候又考虑过它的成本和副作用吗?
我方认为,社交网络实名制即社交网络用户身份与其真实身份对应的制度。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面向全网络。今天我方对于此问题的判断标准是:推行社交网络实名制的风险即成本是否大于其正面效果?因此,我方坚定的认为社交网络不应当实行实名制。
首先,对于公民来说,实行社交网络实名制会增加公民隐私泄露的风险。社交网络的用户以自己的真实身份信息注册账号,当社交网络遭到黑客的攻击时,他们的个人信息会大量被窃,并会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实行社交网络实名制会限制公民匿名发言权,影响公民言论自由。匿名造谣者毕竟是少数,实名后,网络违法或许会减少,但是承担噤若寒蝉的风险是否值得?
其次,对于社交网络来说,实行实名制会使人们的交往圈子限制在固有的范围之内,并不能达到扩大朋友圈和社交范围的效果,这一点是违背社交网络的营销本意的。而且实行社交网络实名制会导致国内用户翻墙使用国外的社交工具,大大减少国内社交网络用户,从而使得国内社交网络与国外社交网络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不有利于社交网络自身的长远发展。
最后,对于国家来说,社交网络是传达民意,进行社会监督的良好平台。实行社交网络匿名制有利于广大公民积极献言献策,畅所欲言。这样一来,社会矛盾可以得到有效的疏通,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的认为社交网络不应当实行实名制。谢谢大家!
第四篇:二辩发言整理稿
以偏概全
我要特别指出对方辩友犯了论证以偏概全的问题,对方辩友旁征博引,可说来说去的都只是个人层面的不文明行为。我个人是有道德的人,我有我的道德衡量评价标准,但是我不能保证我周围的所有人和我拥有一样的道德水准,一样能够用相同的道德标准去约束自己,而我也不能影响到我周围的人去约束自己的不文明行为。而正如我方一辩所言,国家有不文明,组织有不文明,个人有不文明。对方辩友不能对不文明行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啊。
不文明行为和违法行为的关系
不文明行为不加以遏制,就会转化成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正是不文明行为不加以约束的后果。
约束理解的偏差
20秒
对方辩友列举了----的例子,可这强调的都
是道德的引导,教化作用。我们辩论的主题是法规和道德谁的约束力更强的问题。对方辩友。。可是说的都是消除制止,我们辨的是约束啊,难道对方辩友对道德的约束作用仅解释为谴责、教化吗?我不能不说对方对约束的理解有很大偏差。
驳执法成本过高(15秒)
对方辩友请注意,我们今天辩的是法规和道德的约束力的问题,请您回到咱的战场上来,不要穿越了。至于执法成本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依法治国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发表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召,所以你就不用担心了,总书记都已经替你考虑到了。
结尾
20秒
一句话,坐而论道只能独善其身,行而有法方能兼济天下。当不文明行为应该受到法规的约束成为大家的共识之时,文明将变的顺其自然,让人受益无穷。
约束概念的界定
对方辩友定义显然有缺失,对方辩友很认真的比较了法规和道德的区别,可是对方辩友我们今天辩的不是法规和道德的区别,而是法规和道德在文明行为面前约束力的问题。约束不仅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规范,一种秩序。当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我们可以呼唤道德,呼唤良知,但当社会舆论和公众的谴责已无法唤回道德良知时,我们只有靠法治的威慑力才能守住食品安全底线,扭转被动局面,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代远离地沟油、化学试剂盒国企原料。所以,文明行为应靠法规约束,如果上升到组织、社会、国家层面的文明行为,道德的约束作用将明显无能为力。
对“应靠”的解释
请对方辩友注意,我们今天辩的是“应靠”。应靠在康熙字典里的解释是“应该依靠”而不是要靠,必须。法规在约束个人这个层面的
不文明行为时,存在相对的滞后性,那我们就不依法办事?不依法治国了吗?正因为在某些领域存在法规的缺失,我们才应该抓紧时间立法,加快推进依法治国。
腐败的例子
问题:十八大以来落马的高官天生就是道德败坏、贪恋钱财美色的人吗?
众所周知,十八大以来反腐形势持续深入推行。截止2014年,落马的省部级高官以上官员就有54名。我想说的是这些落马的大老虎从一走上工作岗位就是道德败坏、素质底下,为了荣华富贵不择手段的人吗?当然不是的,他们也曾清正廉洁,他们也曾刚正不阿,他们也曾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己任,只是他们不断冲破自己的道德底线,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总书记说得好,把权力
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管是习总书记的笼子还是八项规定的出台都是法规。请问对方辩友,对于十八大后落马的贪官,你如何用道德去约束?
补充
法规的约束性(1分钟)
下面就我方的观点,在事实和理论方面补充。法规比道德具有更强的约束性。众所周知,新加坡是著名的文明城市,新加坡立法全、执法严。在公共场所吸烟,最高罚款25万元人民币。试问随手一扔,扔掉了你一个月的薪水,抽一根烟,抽掉的是你四分之一的年薪,你还会不文明么?我们的游客到新加坡素质徒然上升,行为文明有礼。出现这种现象的关键原因就是我国对这些不文明行为的约束还停留在依靠自觉和宣传教育的层面上。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道德、法则,我行我素,屡劝不改,道德的约束就显得苍白无力。就像那些不顾飞机和他人安全公然在机舱内打架,甚至强行拉开应急门的那些肇事者,他们若是知法守法,还会这样“有钱”“任性”吗?
第五篇:二辩3
当今中国不应该同性恋收养小孩
二辩
质询
1今年4月13日,微博称将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集中清理行动,包括同性恋等题材的图文及图文短视频内容.广电也曾勒令下架部分同性恋题材的影视作品,称其宣扬了不正确的恋爱观念.请问对方辩友,当今中国现在的环境中是不是同性恋者受到的歧视依然严重,同性恋者依旧是弱势群体? 2请问对方辩友,当今中国始终没有法律承认同性恋合法化,关于同性恋的法律也是不健全的,您方是否承认此现状? 3请问收养法在给予收养人权力的同时,是否也注重了被收养孩子的发展? 4我国收养法总则规定了收养的5项原则(有利于未成年人的抚养和成长,保障被收养人和收养人合法权益,自愿平等,不违背社会公德,不违背计划生育)其中有2条明确指出了未成年被收养人的利益应当收到保障,这是否意味这在收养法面前,法律更加看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呢? 5那么当今中国同性恋者行使了正当的权力而将儿童处于被歧视的环境中这样有利于其身心健康? 小结
同性恋者,法理上说,同性恋婚姻在中国不合法.情理上,备受歧视.根据收养法第一章第二条,收养应当有利于被收养的未成年人的抚养成长,保障被收养人和收养人的合法权益,遵循平等自愿的原则,并不得违背社会公德.收养法从来不是根据一个人的身份看能不能收养小孩的,而是根据其内在的规定逐一排查能否有收养一个孩子的能力的,也就是说,但是在当今中国同性恋虽不属于疾病,但公众对这一现象的普遍接受度不高.根据戴建英,高静儒2012中国同性恋调查报告,有八成多同性恋认为中国同性恋的处境是弱势群体,遭遇着严重的歧视与不公.而今天从收养法的角度来看,同性恋家庭不适合收养儿童,因为他们不能有足够的保证,来保证他们的孩子有一个恰当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即使孩子被同性恋家庭收养了,其在学校更容易受到同伴的欺负和侮辱.承受了这个年龄不应承担的心里压力,孩子会有巨大的心理阴影,即使所谓的父母对他疼爱有加,也弥补不了幼小的心灵的创伤,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被收养,尽管他们生活物质质量会上升,但倍增的心理压力不是孩子所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