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与新课程改革

时间:2019-05-13 13:2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与新课程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多媒体教学与新课程改革》。

第一篇:多媒体教学与新课程改革

多媒体教学与新课程改革

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教学改革创新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为多媒体的先进特性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得以充分地发挥,对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启发活学活用的创新精神,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具有现实的意义。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教改创新的结合,是一种新型思维能力的训练,一种先进、超

前意识的强化,从而使多媒体的教学应用更有创造性,更有实用价值。

一、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口

1.无论那一种媒体形式,只有在教学中切实起到了其它媒体无法替代、举足轻重的作用,使教师和学生亲身感受到其教学应用的优越性、实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才能认定此种媒体形式在教学中的存在价值。

先进的教学媒体只有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服务,它才具有目标和出发点,具有自由广阔的创作天地,具有活的灵魂。如果承袭落后的教学思想,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简单地进行媒体替换,则只能是从“人灌知识”到“电灌知识”、“新瓶装老酒”或“大炮打兔子”,大材小用,难以摆脱低层次的徘徊。可以说在大家都掌握了多媒体的一般技术以后,多媒体教学水平的高低,应用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设计、技术人员的现代教育理论的修养和综合素质。这就如同产品的设计和产品加工的关系。

2.现代教育的思想、理论、观点,都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在教育改革上提出的更高要求。一般书架型、工匠型的人才已经不适应知识快速更新的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则更适应时代的激烈竞争。所以教育家们提出要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强化个体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这一类的观点以往很难在教学中得以实现,而先进的技术则可以促进先进思想的实现。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许多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便可以应运而生。所以,教育家对教育改革提出的更高要求,是进行多媒体教学应用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途径和重点,也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口,我们应据此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性。

二、发挥多媒体信息集成控制的特性,促进教学和学习效益的提高多媒体技术主要特性中的多种媒体信息集成控制性,是教学应用中最普遍常用的特性。

1.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较彻底地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充分传达教学意图。

2.多媒体比电视在使用上更加操作灵活,控制方便。这就是信息集成控制的特性。其价值的关键所在,不仅是如同电视具有较强的形象表现力,即“好看”,而且还在于信息灵活呈现的随机控制能力,即“好用”。在“好看”和“好用”的关系上,多媒体更突出的是“好用”的特性,避免了电视教材千篇一律的灌输式的缺陷,教师可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情景式教学,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加强教与学的交流,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形式。如,没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支持,进行情景式教学往往力不从心,勉为其难,3.多媒体的信息集成控制性,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课外主动学习。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可以考虑课堂与课外形式的相互补充,有意识的精选课堂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节省学时,这也是一个教学创新点所在。

4.多媒体教学,特别适合知识更新和随时在教学中增补学术前沿的内容。多媒体教材的增删修改、吐故纳新,教师可以自行完成,甚至学生也可以参与。而幻灯、录像教材常依赖于专业人员和专业设备,更新周期相对较长。这样多媒体就容易使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主动教育的主导意识进一步增强,教学中许多僵化、陈旧的东西也会受到冲击和更新。

三、发挥多媒体非线性网状结构组织信息的特性,进行教育和学习方式、方法的改革.1.教学信息的组织结构有线性结构、分支结构和网状结构等多种方式。传统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信息组织结构是线性的和有序的,这对于保证教材的规范性、完整性、系统性,使教学内容的传达循序渐进,符合条理性和逻辑规律等方面具有肯定的价值。适合于以书本为媒体,以知识教育,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方式,也是长期以来以教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的一脉相承。但学生对信息的接受是被动的、固定的、模式化的、单一的和千篇一律的。包括电视教材在内。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记忆是网状结构。线性结构客观上限制了人类联想思维能力的发挥。因为信息间的联系是丰富多彩、复杂多样的,可以是形象的抽象的、逻辑的,也可以是跳跃的,可以是色彩、质感、声音、数字的,也可以是几何的、静止的、动态的、还可以是多种组合的。

多媒体的非线性网状结构的信息组织,是由结点和表达结点之间关系的链组成的网,可分

成不同的关系和思维单元,符合人类认识记忆的规律。使用者在进行浏览、查询、注释等操作,不必按教材原有的模式进行,可以任意组合、跳转,是一种新的表达思想的方法,是一种新的思维工具,也是多媒体区别于其它媒体的一种先进的高级的表现形式和学习方式。

2.一个多媒体课件,是仅仅采用了多媒体的外在形式,还是在研制和应用上真正考虑到设计和发

挥多媒体的内在特性,决定了教材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及水平和质量。培养较强的多媒体意识,才能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行多媒体教学和学习方法的实践,其教学效益、学习质量、智能发展也必将会得到较大提高。

3.在加强教与学的交流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如提问、课堂反映,快捷调出各类信息资料,进行现场分析和答疑。以人机对话方式,灵活方便地进行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方式在多媒体特性的支持下,可以变得多种多样,如演示型、讨论型、导航型、咨询型或各种方式的有机结合。这样既保证了教学的规范性、系统性、条理性,又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多样性和灵活性。教与学的关系更为密切融洽。

四、发挥多媒体智能交互的特性,强化素质教育和技能、智能训练

1.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独一无二的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特性。交互性也是多媒体技术其它特性的核心,它使多媒体技术其它特性的优势更突出,功能更强大。一个多媒体教材的应用价值,是否能被其它媒体所替代,是否是高层次高水平、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材,也取决于它是否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功能。智能化教材是前所未有、面向未来的新型教材,也是多媒体发展的方向。

目前,相当比例的多媒体教材,对交互性开发应用的不够,或者说,只是宽泛意义和简单意义上的交互性。交互性不仅表现在信息的控制、组织、传递,更重要的是能对信息内容和形式进行分解、加工、改造、转换、新建,创造出一种新的信息内容和形式,并从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的知识或验证知识。这是其它媒体难以做到的。其核心意义是可改造可新建的可变性。与信息的灵活呈现,简单的判别等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而且交互性起到的作用,也不仅仅是节省学时,减轻教师劳动,丰富信息量和表现力等一般的意义。

2.运用发挥多媒体人机交互性强的特性,对于在教学改革中进行学生的素质教育、技能训练,乃至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它的优越性实用性体现在实验课、操作技能训练、教学实习等许多方面,在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便于找到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在实验技能课教学实践中,一些微观、抽象、机理复杂,难以重复,实验难度高,成本大,个例罕见,难以实地、实景、实体操作训练和无法示教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来进行全新的教学。

五、以多媒体教学设计促进教改创新

多媒体的教学应用,重要的是教学设计。缺乏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设计,就会有教材不会合理应用,有条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能力而无法施展。好的教材,通过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它的应用价值升值。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设计,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把多媒体与其它多种媒体同样看待,研究多媒体与其它多种媒体的有机组合,因为多媒体不是万能的,有优势也有不足,它只是综合了其它媒体的优势,而没有达到其它媒体的最佳表现力。如幻灯的高清晰度和电视大容量的活动图像和动态表现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设计、搭配、应用多媒体和其它媒体,共同发挥出综合效益。

2.选择适合发挥多媒体特性的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教材,如形态学内容,微观、宏观的教学内容,机理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实习教学内容,实验技能训练课内容,使有限的制作能力用在关键的地方,好钢用在刀刃上。

3.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科学设计多媒体教材的系统功能,如电子提纲型,综合演示型,实验操作型,考试测验型,资料工具型,网络教学型,充分发挥各种功能的优长,做到媒体优势与效益的有机结合。

4.多媒体的各种特性的发挥,不应以花样翻新或计算机技术的难度来评定优劣,不能认为多媒体教材做的越复杂,技术难度越高就越好,其简单和复杂的程度,应重在准确、简捷和恰到好处的教学实用性,要尽量以少而精的计算机资源,制作出简而优的多媒体教材。

总之,要针对多媒体教学中遇到的多种多样的问题,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开发出新的教学模式,要开阔思路,启发思维,强化多媒体意识,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好范文版权所有)

第二篇:多媒体教学与新课程改革

电教论文——

《多媒体教学与新课程改革》

姓 名:

单 位:遂平县和兴乡刘桥学校

王 春 中

多媒体教学与新课程改革

摘要: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又有赖于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恰当的使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思,从而优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育教学 新课标 电教设施 多媒体

时代在快速发展着,放眼望去我国已由原先的遭人欺凌、内战连连变得强大无比、和平共进。因此,我们的国家要在充满挑战和竞争的二十一世纪中跻身于强国之列了,这是可喜而又前景光明的。但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教育。从战略眼光看,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将是一个从观念,思想到方法,行动都不同于二十世纪的全新教育;而这个全新的教育又将以“教育现代化总揽全局”才能实现。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阶段,我认为当务之急,必须真正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死记硬背、读死书的沉闷气氛,要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现代化。然而,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实施教育,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因此,必须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非常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努力达到看得见、听得进、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的最佳效果。

介于这个原因,上级部门为各校配备了电教设施,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就如何运用多种媒体进行语文电教这一课题研究进行了探索,并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以小学语文第一册课文《共同的家》为例,我简要谈谈自己是怎样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录音、插图等媒体的相机组合进行课堂教学的。

一、钻研教材,确定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总体思路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对于年龄稍大的同志来说,可能并非易事,但有年轻的同志去带动引导,也颇有益处。首先,多媒体教学能将课文的内容以声、形、色、动等感觉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其在学生大脑里留下鲜明的形象。通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讲述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渗透了热爱地球就是热爱自己的家的教育。全诗共五行,1至4句按从上到下顺序分别指出“蓝天、土地、树林、大海”是“白云、禾苗、小鸟、鱼儿”的家。第5句是总结,又是升华,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中色彩鲜明的美感,然后配音和图播放课文朗读。产生对“家”的向往,以及爱家和保护地球的感情升华,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指导背诵、引导思考

新课标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当代着名教育学者支玉恒老师也曾说情感朗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整堂课我设计大部分时间指导学生朗读感悟,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个别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等,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共同的家》一文中课文内容与配套插图的画面完全一致。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精心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一年级孩子比较感性,我所用的教师语言贴近孩子的心灵。课堂上我频频用课件音乐展示及儿童化的语言“小白云”“小禾苗”“快乐的小鸟”“活泼的小鱼”“谁来夸夸你的家”激励学生朗读的欲望,尽力使平时不敢举手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朗读中来,切身体会家的温暖和甜蜜,感悟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幸福、自豪与骄傲。一年级学生有很强的表演欲,我抓住这一特点,用flash动画课件引导鼓励学生用形象的动作配合朗读以及背诵,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然升化主题:即如何爱护地球。学生会纷纷言说“不要乱摘花”“不要乱扔纸屑”“要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等达到了情感目标。

三、说话练习,活动拓展

本课我用了生动、明快、形象、的文字及图片反映了图中的景物,加上课时上安排表演的成分,更加强了学生的印象,且引发思考,让学生乐学善思。一节课成功与否,问题的导向性尤为重要。课中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用幻灯片出示:“白云的家怎么样”“禾苗怎样生长”“小鸟、小鱼的家在哪儿,它们的家怎么样”帮助学生想象感知,使课堂变得生动而活跃。并在课后给学生们设计了说话练习,以此来拓展学生思维。

1、安排学生小组合作作诗,用“蓝天是()的家,()是羊群的家,()是()的家”,分层次练习,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课内走向课外,让课堂回归生活。

2、让学生戴上蓝天、白云等头饰,表演朗诵,巩固课文。

四、动手精心制作课件

本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我和有经验的同志共同探究制作。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灵活性、实用性、新颖性等特点,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智力的开发,更有利于学生在连看带想的思维活动中综合能力的培养。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我发现由于年级高低作者不同,体裁有别,文风各异,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论城乡,必须潜心研究编者的编排意图,确定科学合理,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课型特点,大胆改革,锐意创新,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彻底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走出高分低能的误区,向高效率、轻负担的方向发展。同时在电教的教学实践中,我想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能方法类同,要恰当选择。

二、不能千课一面,要常用常新。

三、不能一成不变,要灵活运用。

四、不能搭花架子,要常思常探。

我们要恰当的使用。做到该用就用,而且一定要用好,不必用就不用,坚持有选择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原则,不必要只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而造成教学上的时间浪费。

现在,我从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尝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甘露,以后我还将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进行探索和总结,为“办现代化学校,育跨世纪人才”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和奋斗。

第三篇: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

一、改进课程评价的意义

人是如何认识自己的?

需要凭借外物(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他人的评价而获得关于自我的认识。那么,学生对来自教师的评价与来自一般人的评价有何差别呢?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更大。

※接受评价的对象是成熟度较低,自我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

※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权威和社会代言人的角色。这样其评价更容易被学生及其家长接受。※每名教师身后都有一群学生,教师的评价容易形成一个相对一致的评价氛围,成为时刻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鼓励我们少说,不要说错。在我们教育方面,评价也有原因啊。我们向学生提问时,我们在干什么?

#你回答问题,我利用这时间板书,#听他的答案与我们的是否一致。

我们没有关注他参与回答问题本身,没有关注他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我们只关注结论和结果。标准答案?真吗?哲学上,尼采:透视主义,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我们认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着盲人摸象的成分,我们不可能完全把握世界的本质,把握总是相对的。

学生回答后,我们怎么评价,得到的是不耐烦、否定的评价,长此以往,不参与。心理学实验:跳蚤实验,同样,教师的评价:“你不行,你还需要努力”就是那块玻璃。

在国务院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四个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评价功能单一。过分强调甄别、选拔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功能;

(二)评价内容单一。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个性差异;

(三)评价方法单一。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注重相对评价,忽视绝对评价和符合个性差异的评价;

(四)评价主体单一。学生处于被评价的地位,评价关系紧张。评价结果:产生大量的失败者。

三、新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李雁冰《课程评价论》三种评价:①教育性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优势,认识到自己发展努力的方向,认识到自己需改进的地方。②非教育性评价(评价的非教育功能)。评价只为选出什么样的人,评价后对他没有什么帮助。③反教育评价(评价的反教育功能)。如我们拿出成绩,公布名次,如果没引发他积极向上的欲望,反而打消了他的积极性,丧失信心。可能,我们教师谈很艰辛、很努力,但我们达到要实现的目标了吗?

改革的方向:促进发展,发展学生,发展教师,改进教学。

(一)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

1、发展性评价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效率,为学习提供动力和源泉。从“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到“创造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从筛子到泵。

2、评价与教学同等重要,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评价不一定是说出来的,举手投足皱眉都可传递评价信息。“感情表达=7﹪的语词+38﹪的语气+55﹪的表情”。学生获得信息呢,不仅是教师的话语,可以从动作、表情、语气获得信息。

学会用多种方式传递信息。有老师说,我们教学效率不高,怎么提高教学效率,有人说我们怎么讲,怎么讲-----只传递7﹪,怎么样讲,怎么样抱着你的感情讲,有的老师可能学科知识并不一定很丰富,但师生关系融洽,他的学生学得很好,注意了讲的表情、语气,强化了传递的信息。

3、发展性评价是注重过程的评价

学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他是怎样获得这些东西的。

4、发展性评价关注个体差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让被评价者最大程度的接受(认可)评价结果是评价的最大效益。

5、发展性评价是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

(二)新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向

1、评价的多元性

多元的评价内容,三维目标在评价中得到落实。有的老师反映不好操作,但我们应认真思考,我们教育孩子干什么,让他一辈子都读书吗,有什么用,我们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

多元的评价方法:改变纸笔测验的评价手段,多种评价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卢永莉在北京高校实验。多元的评价主体。

2、评价的主体性

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体现尊重爱护;

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判断每名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潜力,为每一名学生提出适合的针对性建议。但在现实中,有评价,没建议,这方面做的不够;

发挥学生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被动评判; 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参与到评价中。

3、评价的开放性

评价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评价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

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提出结论的过程; 功能由侧重甄别到侧重发展。

第四篇:与新课程改革同行

与新课程改革同行——2010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评析

2010年高考山东卷历史部分,秉承前几年的经验,在平稳中求创新——厚朴而不失灵动,求新而不舍稳重。与以往相比,今年命题技巧更为成熟,试题更为深刻的诠释了新课程的内涵,不仅较好地发挥了高考的选拔功能,而且对高中新课程也必将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依托主干知识,突出基础性。

——历史基础知识是实现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虽然高考试题强调能力立意,但能力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注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之一。

2010年的历史试题主要涉及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太平天国运动、近代社会变迁、毛泽东思想、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建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近现代科学技术、罗斯福新政与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航路的开辟、王安石变法、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美国对外政策与中美关系等。它们均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山东卷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学科主干知识,考查重点突出,学科特点鲜明。

——2010年山东卷重视基础性,并非单纯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记忆。在对考生基础历史知识的考查中,它以知识为载体,更侧重于考查了考生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基本人文素养。例如:第14题对新中国成立后四个时期经济增长率变化的考查,它要求考生不但能真正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历史阶段发展的基本特征,而且还要学会能在政治模块和经济模块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

——依托主干知识,强调基础性,并不代表试题依赖教材,简单的照搬教材。这里所说的主干知识、基础知识是指历史课程的知识,而非单纯的教材知识。命题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近年新高考命题和答案制定反映出的一个鲜明特点。例如,第11题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考查,材料所给出的“阻断了中国近代化,破坏了中国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提出的政策是历史的倒退”等信息以及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评价太平天国运动,这些都是当前教材中没有涉及的。但近代化史观是新课程标准确定学习内容的依据,现有版本教材的知识体系的构建都体现了近代化史观,所以,它并没有超出教材的范畴和考生的认知水平,考生只要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进程和《天朝田亩制度》的相关内容,就可以推理得出正确答案。

2.坚持能力立意,强调探究性

山东卷历史试题延续了前几年的命题特点,以“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为指导思想,注重考查考生解读史学文献、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是否能灵活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学科的13道试题对能力的考查全面覆盖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个层次的考核目标,较好的贯彻了2010年考试大纲的要求。

——2010年的选择题以新情景新材料为载体,除了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外,主要考查了考生的四种能力。

(1)正确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如第9题对墨子“兼爱”思想的理解,第13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等。它要求考生能准确解读信息,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

(2)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如第9题墨家“兼爱”思想和儒家“仁爱”思想的对比;第16题“智者学派思想与人文主义思潮”“牛顿经典力学与爱因斯坦相对论”“君权神授说与社会契约论”“罗斯福新政与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调整”四组历史概念的对比。通过对比,让考生准确把握历史事物的特征。

(3)正确理解历史发展线索和阶段特征的能力。如第10题,它要求考生把握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的阶段特征和一般规律;第12题通过山西流传的一则歌谣,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特征;第14题通过四幅曲线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阶段特征。

(4)创新意识和历史探究思维能力。如第11、14题,试题给考生的是全新的信息,让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历史地认识历史现象,对历史事件做出综合的描述和正确的阐释,在探究推理中得出正确结论。

——对于非选择题的能力考查,试题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学习以及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把考查重点放在系统掌握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上,放在灵活迁移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放在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多元的思维层次去认识和理解历史事物上,放在对考生的历史态度、历史研究基本方法的考查上。

例如第27题,它是一道学科内综合题,在整个历史部分中份量最重,最能体现试题的整体立意。通常这道题的命制思路是“一个主题古今中外一线牵”,它的优点是跨度大,知识覆盖面广。但是,这种立意在体现综合性的同时,也存在以量取胜,面面俱到之嫌。

今年的27题以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为主题,“一个历史事件四面八方立体挖掘”,重点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辩证地、创造性地分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三个问题“偶然与必然”“发现与相遇”“交流与发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历史观和整体历史思维以及综合运用学科方法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该题的设计实现了由原来的平面考查到现在立体考查的转变,实现了由原来的知识综合到现在能力综合的转变,这是对传统题型的创新和超越。

——在选做题的设计上虽然难度与去年保持了基本一致,但是也加强了对能力的考查。例如第34题,第(1)题让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读归纳得出结论。第(2)题将近代的民主思想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让考生说明这一民主思想在辛亥革命中的具体体现。试题的答案完全摆脱了教材的叙述,避免了考生的死记硬背;并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鲜明的体现了《近代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这一模块的主题与特点。

3.重视创新思维,加强开放性

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创造性的分析和解决问题。适应新课程的这一要求,2010年高考山东历史试题在设计上增强开放性、答案设计上体现多元化,把考查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学习能力作为考查重点,更加重视对考生创新品质的考查。例如,第11、14题就是给考生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息,要求考生能从一个新的思维角度,去解决新的问题。第27题第(1)题提供了三种答案,属于思维层次上的开放。第(3)题要求学生以“交流与发展”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需要考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原有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分析,最后形成自己的认识,其实质就是对历史探究能力的一种考查。同时,试题答案在制定上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给考生发挥个性特长留有充分余地,有利于开拓考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4.重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高中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基于这一理念,新课程在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同时,也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高考试题不可能象中学教学那样长效发挥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但是通过命题可以渗透这方面的教育,起到一种引领的作用。

在纸笔测试的环境下,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育培养目标转化为考试测量目标确实不太容易,但并非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一无所成。有学者将情感教育目标划分为“接受(注意)”“顺应”“爱好”“信奉”“性格化”五个层次,结合认知领域、技能领域的测量目标,其前三者是完全可以在试题中得以体现和进行测量的。如选择题第9题,通过对墨子“兼爱”思想的考查,引导考生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树立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非选择题第27题,通过对哥伦布远航美洲和新航路开辟的史实与史观的考查,引导考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第29题,通过滇缅公路修建中各族人民抗日救亡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精神的展现,引导考生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5.关注时代与社会,体现史学的人文性。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史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教育、思想引导、决策参考和社会改造等功能。同时,历史是已经发生的客观存在,但历史学却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2010年的历史试题

充分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适度关注时代主题与社会热点,做到了学科特点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科学性与人文性相得益彰。

例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所指出,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应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第27题围绕哥伦布“发现美洲”的系列问题,就是以此为创意高度来设计的。它通过“偶然与必然”“发现与相遇”“交流与发展”三个问题,意图使考生牢固树立全球史观和文明多元发生、多样发展的观念,正确认识文明多样性,平等对待各种文明,正确认识人类交往和文明交流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第29题以西南地区秦朝和抗战时期的相关史实,体现了“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这一永恒主题,也讴歌了“民族团结”和“为了抗日救亡,勇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进入21世纪,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第33题,通过王安石变法历史场景以及王安石教育思想的呈现,凸显了人才选用和教育改革这一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主题。中美关系在当前国际关系中占有主导性的地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世界地位的提高,中美关系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将更为重大和深远。第35题以美国军费增减为切入点,涉及了美国外交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变化,反映了对当代国际关系格局及其走向的关注与重视。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今年的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却并没有刻意追求时政热点。试题所涉及的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都是在中国以及世界历史发展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既具有全局性,也具有长效性。试题巧妙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机契合,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社会功能,使试题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起到了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关心国家大事和人类命运的效果。

除了考查内容的时代性以外,试题的设计也注意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趋势,凸显新的史学研究范式,社会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等在试题中也均有体现。

6.将新的评价观念引入了今年高考试题。

新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建立了全新的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强调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重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优点和潜能。而传统的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其对考生的评价通常是终结性的,是基于甄别和淘汰的一种命题方式,而考试成绩也只有单纯的一个功能——区分优劣。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考应该适时进行改革。2010年山东卷历史试题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如第27题第(1)小题,根据考生的思维层次,给出了三种赋分办法。

答案一:考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

观点:是偶然的。

理由: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3分)

答案二:考生能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观点:是必然的。

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具体要点: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5分)

答案三: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相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观点: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2分)

理由: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3分)

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3分)

这样就使每个能力层次的考生都会“有话可说”,展示自己的能力。同时,考试的分数不再仅仅是高考录取的一个依据,一个冷冰冰的数据。考生可根据答题的情况,对自己的认知、思维水平有一个客观明确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有益的参考。

以前考生的分差主要表现在作答知识点的多少上,考生答4个要点可能得8分,答出2各要点就是4分,带有明显的知识立意,采点给分的倾向。而该题3分、5分和8分的赋分标准,是按照思维层次来赋分的,淡化了知识,突出了能力考查。同时,也有效的区分了不同水平的考生,实现了高考遴选优秀人才的目标。

7.依纲不依本,重视新情境和新材料的创设和运用。

情境是试题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是实现试题立意的材料和介质。新课程改革以后的高考命题重视新情境新材料的创设和应用,不但搭建了一个测试考生能力的平台,而且在教材多样化的局面下,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就成了当前解决多版本问题的最佳方法。

2010年山东卷历史试题均不拘泥于教材知识点的具体表述,而是超越和突破教材,从崭新的角度和视角重新整合知识,由“新材料”来创设“新情境”。既使得卷面活泼生动,又突出了对考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学科能力的考查。今年试题所选取的材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试题材料来源广泛,既有文字资料,也有图片资料,包括名人著述、学生笔记、历史地图、图片、表格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2)材料的选取不单纯求新求奇,材料平实、典型,具有权威性。如材料来源主要有《墨子》、《续资治通鉴长编》、《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和谭嗣同的《仁学》等,具有很强的历史感。(3)材料信息丰富符合题意,同时文字简洁,减少了考生的阅读量,更有利考生能力的发挥。

从整体上来看今年的试题,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与去年相比在知识点的覆盖面上有所降低,但是瑕不掩瑜。2010年的高考试题在稳定中创新,在有效实现选拔功能的同时,也必将对以后的高中历史教学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求稳、求新、求真——评2010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

2010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符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稳中有新,新中求真。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在命题的设问和形式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可贵的创新,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具体说来,2010年高考山东卷思想政治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体现思想教育性和国家意志

思想政治课本身既是综合性学科课程,又具有德育课程的性质,这就决定了政治课必须坚持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的社会价值导向,反映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统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今年试题从各方面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如第17、21题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要求;第22、23题体现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价值要求;第28、37题体现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要求;第29题鼓励青年用富有时代气息的形式来表达自身的爱国报国情怀;第36题展示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积极构建和谐世界的价值要求等。

可以说,整个试卷正确处理了知识性和思想性的关系,做到了知识点的选择为思想政治目标服务的要求。试卷以正面教育为导向,注重选取材料的思想性,加大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更加体现了试题的价值取向和教育价值,从而有利于对学生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二、以主干知识为依托,凸显基础性

2010年试题的设计注重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核,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核。在对基础考核中渗透着各种能力考核要求,实现了基础知识与能力考核的有机统一。很多题目的背景材料,都和教材中的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密切联系,主观题比较明显的体现了该特点。

试题考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突出考查运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经济生活中的收入分配(17题),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19题),市场和宏观调控(20题);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8题),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21题);文化生活中文化对人的影响(22题),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23题);生活与哲学中的意识的能动作用(24题),哲学的基本问

题(25题);以及主观题考查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职责、辩证的否定观、文化的多样性(28题),民族精神、价值判断与选择(29题)等,所有试题都是对课本主干知识的深化、扩展和推移。

全卷涉及基础知识面较广,强化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这种对核心主干知识的考查取向,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以能力考查为主导,突出选拔功能

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要求采用恰当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2010年的思想政治高考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基础上,注重考查了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年试题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来全面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如选择题第17、18 题,以“一拖二”的方式呈现,题肢设计具有较强的迷惑性,解答此题需要在解读材料信息的基础上,调动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辨别,从而实现了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模块间知识的内在统一和有机整合。再如第24题选取了一幅“两可图”,用较为生动的形式使考生深刻地领会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进而领会人们应当发挥自身意识的能动性,特别是应当培养自身的科学批判和怀疑精神。考生首先要正确地分析给出的图形和文字材料,领会到针对同一图形可以产生两种不同认识结果的这一现象。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的知识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作答。再比如学科内综合题28题,在题目的设置上是一大创新,首次在同一个主题背景下设置四个模块的相关问题,且问题与问题之间逻辑严密,层层深入,彰显了试题的综合性。该题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对事物整体结构功能的把握,对事物过程的分析,对知识的重组、整合和迁移来体现的。这既有利于克服学生死记硬背的心理,也有利于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观察和思考身边的各种重大经济、政治、文化现象。

试题在保持较高水准的同时也体现出良好的选拔功能和导向作用。试题能力层次梯度分明,难度比例适中,有利于不同能力层次的考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水平,从而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有利于高考选拔功能的实现。

四、关注社会热点,反映时代主题

面对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既是高考的一个能力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

试卷以问题为载体,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或重大热点问题为素材,以发展为灵魂,突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人文发展理念,通过试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与自然、关注国家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试题关注社会热点重点问题,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现实、贴近考生生活,时代气息浓郁。试题涉及到的社会热点问题有: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城乡“同票同权”的政治意义、和谐文化、文化产业、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爱国主义、负责任的大国、低碳生活等。题目的选材和观点生动地体现了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理念,使政治高考试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以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为命题素材,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实现了考试说明中的考点、教材中的重点、社会上的热点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彰显了新课改倡导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热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以生活逻辑为主线,体现人文关怀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适应新课程的这一要求,今年的试题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紧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素材、进行设计,坚持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实现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结合。试题取材广

阔,既有取材于具有人类长久价值的重大问题,如36题的“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7题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也有取材于当前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如17、18题“公民权益的保障、社会利益的分配”、28题“文化产业的发展”等;同时坚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从“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到“《沂蒙》、《南下》等影视剧”,从“上海世博会”到“低碳生活”等,都是学生身边的生活场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同时试题选材注重从山东省的地方资源出发,营造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实现课程资源特色开发。如第22题材料选取“山东省启动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开展„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第28题第(3)问选取“《沂蒙》等红色影视剧”,反映出山东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先进文化、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自主命题的特点。

以这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素材为载体进行试题的精心设计,不仅有利于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也有利于形成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主动参与的社会责任感、是非分明的价值标准,从而更深层地推动中学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

六、渗透探究性学习理念,体现实践性与开放性

“探究”作为一种开放式的研究性实践活动,是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它同时体现了新课改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题目,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并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求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体现开放性、探究性以及在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010年政治高考试题更多的汲取新课程改革能力要求的精髓,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例如第36题,该题以2009年中国外交活动为背景,以“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为主题,要求考生根据要求写一篇时政评论。该题立意来源于课程标准中对选修三的活动建议,“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按不同类别,汇集中国在各种国际组织中的活动资料,以„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为题,举办一个展示活动”。该题通过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根据所学知识多角度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在答案的设计上也充分尊重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式,给学生个性的发挥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探究性学习理念的渗透,不仅有利于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更有利于形成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深层地推动中学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

总体来讲,2010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求稳”——稳中不乏新意,设问灵活,考查能力;“求新”——新中追求真实,可靠可信,维护公平;“求真”——真中切合实际,难度适中,比例适当,是一份高质量的试题。

第五篇:多媒体教学在生物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在生物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随着生物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要求是不断形象化的具体化的让学生理解生物内容,而有些生物体内的复杂生理变化仅靠教师的语言表述,学生很难弄透彻,也使得生物课枯燥无味。多媒体技术把生动逼真的动画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集于一体,动态、形象、直观地展示了生物结构及各种复杂的生理变化,将学生带进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达到了常规教学难以达到甚至不能取得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并且由于它具有生动性和直观性,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加容易接受,教学效果也更加明显。高中生物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比其他的课程有更多的概念需要通过图片、音像等多媒体的方式去体现。因此,多媒体技术在这门课程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应用多媒体,创设生物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生物教学光靠教师的口说模仿以及简单的挂图和模型,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致使课堂气氛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成绩低。生物教学是关于一个个活生生的生物,如果将相关教学内容以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展示出来,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他们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所接受的信息,信息的传递方式符合学生的口味,学生就容易接受,兴趣就浓。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视频、图片及文字说明,在适当的时机展示给学生观看,让学生直接在头脑中形成深刻的表象,帮助学生建立起生物知识体系。教师除了自己收集材料,也可以发动学生或者从网上收集,或者利用多媒体设备从实际生活中收集。比如,多数家庭拥有数码相机或摄像机,可以鼓励学生去拍摄相关生物的图片,录制某种生物的生活片段,激发学生参与生物小组活动的兴趣,增加他们环境保护的意识,从知识和品德双方面得到提升。应用多媒体,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教师单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部教科书向学生传授知识。一边板书,一边口若悬河,常常是累得声嘶力竭,学生仍蔫蔫不懂。即便出示几张挂图或模型,学生仍似懂非懂,学习状态长期低迷。而使用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声像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睁大眼睛,细心观察,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多媒体缩短了学生理解的时间,可以加快教学进度。多媒体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各种与上课重点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文字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让学生从各个方面理解课堂知识,提高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学校在几个教室里配备了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液晶投影,购置了许多与教学有关的VCD光盘,生物科是得益最多的,因为自然、生物是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没有国界的、语言的障碍。就像《动物世界》这个众所周知的节目,笔者把它搬进课堂,讲生物的多样性,可把介绍非洲草原的片段放出来;讲生物的适应性,可以放上一段“地球的南极”,让学生了解南极,理解生物是如何适应自然的,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为什么会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

应用多媒体,增加演示实验可视性,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生物教学也是一门实验学科,课堂有很多的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过程,理解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而限于课堂所处位置,并不是每名学生都能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因此妨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致使演示实验流于形式,并不能起到 很好的效果。而应用多媒体就能克服这个障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台展示实物或演示实验,全体学生就能通过屏幕观察到整个演示实验,观察效果明显增强。教师也可以将演示实验提前做好课件,这样在授课过程中就能够随时调控实验进度,随时向学生提问,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实验,把握重点知识要领,避免观察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更加提高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将录制好的课件到多个班级进行放映,既减少教师的劳动强度,又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

就像高二生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一节,笔者在电脑上给学生演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变化过程,使课本上一个个平面图变成一个连续进行的生理过程,然后由学生自己概括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再加以总结。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变得容易、有趣。还有在“植物的水分代谢”这一节,笔者也是借助于多媒体电脑,把半透膜两边水分子的运动演示出来,一边是升高了的液面,一边是半透膜两边水分子的运动状况。看完之后,学生自己就可以得出:半透膜两边的水分子都在运动,只是单位时间内从高浓度一边向低浓度一边运动的水分子多,所以漏斗内的液面会上升,这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充分展现多媒体教学的魅力,可以变枯燥的理论分析为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应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常规教学中的难题,可以有目的地突出教材的重点知识,突破教材中的难点概念。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较难的内容,需要学生想象理解的,可以借助多媒体,也就是有目的、有选择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如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的减数分裂、基因工程、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噬菌体侵染过程等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动感化表现手段和艺术的完美结合,能使学生看得清楚,理解得透彻,效果特别好。因为多媒体课件是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于一体的辅助教学软件,它突破了传统的媒体限制,以其随机、灵活的特点,使课堂教学增强了生动性、趣味性和吸引力,对学生而言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使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应用多媒体,使课堂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止为运动,化复杂为简单,使学生易于理解

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图形处理上具有高强的能力,利用这个特有的强大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加以宏观模拟,把宏大场景作微观场面处理,对于瞬间变化过程作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极大地消除学生的“学习障碍”。在课堂上适当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照片、动画和视频材料,把课本上过于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很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可以让学生视觉、听觉并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讲授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时,用Flash动画等演示就非常适合。多媒体课堂的容量大,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收获。再例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染色体一节可以说是非常抽象,如果制作成Flash动画,就能让学生比较清晰地观察到其中的关系,利于学生记忆。

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各有千秋,相互间可以形成互补关系。在生物教学中,既要看到传统教学手段的合理性,又应认识到现代教学媒体的优越性,把它们融合起来,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总之,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只有明确多媒体在行形势下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地位,正确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真正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下载多媒体教学与新课程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多媒体教学与新课程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总结

    新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校在各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及具体指导下,全体教师认真学习、落实新课程标准,积极投入课程改革,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

    新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总结

    新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校在各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及具体指导下,全体教师认真学习,落实新课程标准,积极投入课程改革,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

    新课程改革教学心得(定稿)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层次地触动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带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的整体变革。这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抓住它,就是抓住了创建特色和提升理念......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 吴比 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己内在的思维发现规律,并能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与教学模式的改革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与教学模式的改革 08教育硕士 王晶 内容摘要: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教学中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使学员能够采取主动学习,实现创造性学习的目标,使教学......

    新课程改革

    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2012年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预测题(新课改)一、填空题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构主义课程以美国的_______为代表。3.根据课程管理......

    新课程改革

    我县新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实验中学课改是教育本质的一次变革,实施新课程是一种必然。高效课堂是新课改以来提出的新时期课堂教学的理念、原则和方法,是针对课堂教学的......

    新课程改革总结与反思

    新课程改革总结与反思 国家教育部早在2001年下发了课程改革条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学校都迅速遵照执行。近几年来,我校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认真学习落实上级文件精神,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