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大寨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13:5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爬大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爬大寨》。

第一篇:爬大寨

爬大寨

暑假的一天,爸爸带我和妈妈去爬山,山的名字叫大寨。天气很好,万里无云。太阳才刚刚露除了头我们就出发了。

我们一路来到山脚下,我一看山好高呀!“怎么看不到路呢?”我问,爸爸说:“我们顺着岩石往上爬。”原来要走岩石上啊!我们走得非常小心因为路又陡又峭。爸爸

和妈妈一致通过任命我为小队长,带领他们前进。我很高兴,非常兴奋地往上爬。爬了一会儿,我们就已经气喘吁吁,觉得累了,于是就找了一块岩石坐下休息。我从山上往下看,哇!风景好美呀!村庄里,房子变得好小好小,公路上的汽车好像小蚂蚁。远处的山,层层叠叠,绵绵不绝一直到天边。

休息了一会儿,喝了水我们有继续往上爬。中午时我们终于爬到了山顶。吃了午饭,我们游玩了好多美丽的风景。其中三山涧最让人惊叹!四个山峰非常陡峭,四周都是悬崖峭壁,形成了三个非常深的山涧,很壮观。

下午,迎着夕阳我们下山。看着红彤彤的晚霞,我一点也不累,大寨美丽的风景让我流连忘返。

第二篇:大寨导游词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我爱我的家乡

景点参观顺序:大寨村口----名人陈列馆-----大寨的发展史----虎头山----介绍虎头山的四季和两处纪念林和几处居民建筑-----军民池----总理纪念亭------叶剑英吟诗处------陈永贵墓-----贾进才墓------郭沫若诗碑------孙谦纪念碑-----团结沟渡槽------文化广场------大寨文化展示馆-----大寨展览馆-----大寨村------大柳树------大寨式窑洞楼房-------陈永贵故居------大寨现在的发展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是深藏在太行山中的一个很普通的小山村,但却又是一个在全国和世界知名度很高的一个旅游景区,现在大寨是一个在全国农业旅游观光示范点,山西省省级森林公园,山西省五大特色旅游基地,大寨展览馆是全国红色旅游基地,它以独特的历史遗迹和浓郁的太行风情,成为一个新的旅游胜地。

大寨村从什么时起有人居住,已经没有历史记录了,但据传说,大寨最初只是一个驻扎部队的山寨。在古代的太行山中,经常设置一些关口,并派兵驻守。在大寨村虎头山东北方向约3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关口叫“虹桥关”,把关兵士兵需要安营扎寨,便选择了虎头山下这个相对比较适宜居住的地方。在现在大寨村北面一公里的地方,还有一个叫小寨的村子,也许大寨的地名就是相对于小寨而得名的吧,在1952年大寨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中,曾在寨垴山挖出许多古代的兵器,这件事印证了大寨曾经确实有过驻兵或发生过战争的历史。

在山西省的许多地方,都若干由军寨、军营、军马场而演变而来的村庄,在村镇的的名称中还保留着历史的印迹,比如太原的“北营”“东寨”榆社的“小寨”等等。像这些村庄,最初并没有普通的居民,只有驻军。后来由于随军的家眷和退役的士兵留下来,逐渐行成了村落,大寨最初属于哪种情况已经很难考证了,但是大寨在解放前确实是有许多村民是逃荒而来,最后落脚此处。虽然条件艰苦,但确是走投无路的贫苦百姓生存下去的希望。

1945年昔阳解放前,全村只有64户190多口人,在村子周围和沿虎头山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上有支离破碎的4700多块耕地,加起来才有800多亩。但是却有480亩的耕地掌握在4户地主和富农手中,而全村仅有的7头牛,8头驴,全部都在富户手中。1945年8月抗战胜利,大寨获得了解放。大寨的贫苦农民终于实现了有自己的梦想,这次土地隶属关系的改革,使翻身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但并没有使大寨的生产力得到多大的提升,1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大寨的土地依然贫瘠,气候依然干旱。在这次土改运动中,大寨村在1947年建立了基层党组织,在土改结束不久,大寨的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贾进才组织起了大寨村的第一个互助组。贾进财带领的这个组基本都是年轻力壮的好劳力,被人们称为“好汉组”。

1948年陈永贵带领4个年过半百的老汉和16个十五六岁的孩子组成了第二个互助组,因为这个组的人老的老小的小,人们称为“老少组”陈永贵带领的这个组困难很大,当时“好汉组”的组长贾进财说:“这个组老的上不了马,少的拉不开工。”而“老少组”组长陈永贵确说:“小的能长大,老的有经验。”1949年大寨的互助组从临时性、季节性转变为常年性。1952年陈永贵互助组的成员中,有15户粮食亩产达到250公斤以上,被评为山西省丰产互助组,受到山西省人民政府的奖励。

1953年年初,大寨村组织起新胜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初级合作社入股,以农民的基本工具和基本产业为基础。1954年又把周边的村民联合起来转为高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在1956年解体。

1958年大寨村成立了人民公社,当时个人和集体的财产全部属于公社,一个村一个大队。由于农业社的成立,打破了土地界限,为改造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增产粮食创造了条件。、1958年开始有大队食堂,全村村民都在公社吃食堂饭,这种生活方式一直延续了3年。

就是在这个年代,大寨人做出了一个宏伟的计划,向荒山要地,向河沟要粮。1953年深秋,陈永贵召集大家开会,他在会上说:“我们村要发展,就要发展农业,我们必须发展机耕,发展水浇地。”大寨党支部制订了《十年造地规划》,总目标是在十年内将条条荒地沟变良田,块块坡地变梯田,把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说干马上就动手,在1953年刚刚入冬,大寨人首战白驼沟,奋战一个多月,投工1700多个,打坝25道,在白驼沟里治成了9亩梯田,不但提高了土地标准,还新增了3.8亩耕地。为纪念成立合作社第一年取得的成绩,他们将白驼沟更名为合作沟。

1954年初冬,大寨社员又在后底沟摆开战场,至年底,共投入2300多个,筑石坝25道,建成梯田11亩。

1955年冬天,同时治理了三条沟。一条是赵背峪沟,把原有的零星小块梯田和坡地改造成11亩较大的梯田。另一条是小背峪沟,大寨人在这条沟里筑坝填土,三个月新修成梯田8亩。这年冬开始治理的第三条沟是狼窝掌。“狼窝掌沟三大害,饿狼、洪水、石头块,”这是一直流传在大寨的民谣。在治理狼窝掌之前,狼窝掌这个地方每到爆雨季节,坡上三面来水,2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沟中洪水奔泄,横冲直撞,泛滥成灾。大寨人大战狼窝掌,用的依然是镢头、铁钎、箩筐、扁担等原始的工具。他们顶着刺骨的西北风,58个劳动力大干五个多月,打起38道石坝,修成了20多亩梯田。没有想到,第二年即1956年夏天,一场大洪水冲垮了石坝,冲走了土壤,冲光了庄稼。大寨人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被苦难吓倒。到了冬天,他们总结了前一次的经验,二战狼窝掌。谁料在1957年夏天,洪水又使狼窝掌所有石坝全线崩溃。但大寨人并没有气馁,也没有向困难低头。1957年冬天,大寨人三战狼窝掌。陈永贵从拱券石窑洞上得到启示,捉摸着把碹窑洞的原理用到打坝上,抵御洪水的冲击力。这次治理中,他们强调和坚持:“坝基要挖深,坝头留有溢洪道,坝下留有滴水坑”。经过一冬一春的苦战,终于制服了狼窝掌沟。这个过程就是后来全国闻名的“三战狼窝掌”的战斗。三次治理狼窝掌,总共投工6700多个,打石坝42道,造成平地22亩。

1959年冬,开始治理麻湟沟。根据治理狼窝掌的经验,建成稳产田8亩。当时,他们特意在麻湟沟和狼窝掌沟的交汇处,保留了一小段末加治理的土地,并且命名为“教育沟”。后来经周恩来总理提议,改名为“教育青年沟”。

1960年冬,治理最后一条大沟老坟沟,经筑坝闸沟成地5亩。至此,大寨的七条大沟全部得到治理。

大寨有康家岭、射阳地、枣树堰、麦岭寨、东坡、麻湟嘴、神土角、青石嘴等八道梁。大寨在治沟的同时,兼顾对坡梁地的治理改造。治理坡梁地一般多在开春后进行,春播前结束。十年间,大寨土地基本建设总投工11万个,占全部农业投工总数的40%以上。开山凿石13万立方米,在七条沟里共筑起石坝183道,在梁地上打土堾9.3万余米,在200亩坡地上垒起石堰,治沟治梁取得了显著成效。

到1962年,大寨人实现了《十年造地规划》,使85%的坡地变成水平梯田,82%的梁地变成了坪地,地块由4700多块合并为2600多块,建成较高标准的基本农田802亩。其中,有沟地200亩,坡地种植果树80亩。大寨通过治沟治坡,改善了土地质量和耕作条件,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和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为国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在1960-1962年全国遭受了3年自然灾害,当时我们国家欠了苏联很多外债。在当时的大寨村民,上缴完国家粮食之后每人平均只有360斤的口粮,那时的人们吃不饱,穿不暖。当年集体的收入仅仅只有1万元,除了农民收入外,所剩寥寥无几。农民劳动一年养活不了自己,一个劳动日3毛2分钱,铁姑娘一天挣1分2,好劳力一天挣10分。62年大食堂解体,那时吃小米皮谷糠,7分谷粮,3分玉米。早上吃糠面糊糊-----叫鱼钻沙,3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中午吃玉米面条-----叫张飞赶他妈。晚上吃小米酸菜一碗汤-----叫手拿拿。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铁姑娘无论是冰天雪地,还是炎热酷暑,他们没有休息过半天。冬天没有手套带,没有棉鞋穿。他们和所有的大寨的壮劳力一样,白天治坡,晚上治窝。早上5点起床下地干活,到晚上9点才收工,收工以后再加班到11点左右。他(她)们日站大寨田,夜战新农村。铁姑娘原来叫女青年突击队,他们平时与男同志一样干,但在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五、二十六,还要自编文艺节目进行演出。大寨铁姑娘二十五、二十六,还要自编文艺节目进行演出。大寨铁姑娘她们把一生荣耀的时光交给了大寨。

大寨人凭着百折不挠的毅力,经过连续十年的艰苦创业,基本上改变了大寨穷山恶水的面貌,成为山西省农业生产的典型。大寨的变化和贡献引起了中共山西省委的重视,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曾经三次到大寨蹲点调查。1960年2月,中共山西省委发出学习模范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号召,并详尽地介绍了他的先进事迹。1963年春,陈永贵作为特等农业先进单位代表,出席了山西省先进单位代表会。在会上,他代表大寨人提出“大寨亩产要过江”(亩产800斤)的奋斗目标。这一年从春天到夏,他们满怀信心,下工夫侍弄庄稼,眼看丰收有望。不料到八月份,大寨却遇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从8月2日至8日,铺天盖地的暴风雨连降七天,暴雨引发山洪,洪水奔涌狂泄,所到之处,山溜、路断、坝塌、地冲、苗毁,受灾耕地面积达到724亩。其中139亩梯田的坝堰和地基被冲毁,土壤几乎被冲光,41亩沟地被淤没,544亩土地有的被冲成沟壑,有的被冲成了光石板,有的苗倒有的苗毁。100多条大石坝堰被冲毁,塌堾22490米。十年所造土地,几乎全部被毁。大寨村里的140孔窑洞倒塌113孔,125间房屋倒塌77间,34户人家无处安身。储粮的窑洞塌陷,2万多斤储备粮被洪水淤没。

在发洪水的时候,陈永贵正在城里出席县人民代表大会。留在村里的村干部们几乎七天七夜都没有睡觉。他们冒着大雨,踏着半腿深的泥泞,奋不顾身地从摇摇欲坠的危房险窑中抢救年老体弱的社员,抢救集体的牲畜、财产,用大队办公室临时安顿没有住处的社员群众。

县人民代表大会刚结束,陈永贵马上趟过齐腰深的松溪河水,回到了大寨村。他获悉社员都安然无志,才松了口气,说:“人在就是大喜!山是人开的,房是人盖得,有了人,一切都会有的!”随后他慰问群众,察看灾情。他鼓励大家,只要把淤倒得庄稼扶起来,在加强田间管理,还要希望夺取好收成,队里有储备粮,有公积金,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洪灾。县里和公社的干部们对大寨的灾情十分关心,为了支援大寨抗灾,又 4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调集物质又拨款。陈永贵和干部、群众商量后,提出了“不要国家救济粮,不要国家救济款,不要国家救济物质”和到年底要做到“社员口粮不少,卖给国家余粮不少,种子饲料不少”的“三不少”、“三不少”的抗灾救灾口号。他们按照轻重缓急,“先治坡,后治窝”,白天在地里扶苗、追肥、垒坝,晚上备料、碹窑、盖房。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终于战胜了百年不遇的洪灾。这一年粮食亩产达到372.5公斤,总产21万公斤,售粮12万公斤,社员人均口粮200公斤,农林牧副总收入63402元,人均分配89元。当年恢复土地70%以上,修复危房35间、危窑37孔,新盖瓦房73间,新碹石窑洞30孔,大寨人在这场洪水大灾中“治坡”、“治窝”都取得了大胜利。

1963年深秋,陈永贵抽空陪妻子李虎妮到太原看病。他见到昔阳老乡,当时任中共山西省委副秘书长的毛联珏,讲到了大寨抗灾自救的情况。这一年山西不少地方遭受洪灾,省委正在组织开展救灾活动。毛联珏听到了大寨人民提出的“三不要”、“三不少”的抗灾救灾口号和当年粮食生产情况后,很受感动和启发,当晚便将大寨的情况向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作了汇报,把大寨的事迹写进了为陶鲁笳准备的电话会议讲稿中。通过这次电话会议,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洪灾的事迹迅速传遍山西。

1963年11月,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兼计划委员会主任、昔阳藉干部李一清赴京参加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在北京,他从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那里听到了大寨自力更生救灾的情况。他决定回昔阳看个究竟。李一清先到太原,听陶鲁笳介绍了大寨自力更生抗御特大洪灾,“三不要、三不少”的事迹。回到昔阳县城,李一清又听到了更多的关于陈永贵和大寨的事迹。到了大寨,他迫不及待地让陈永贵领着,山上山下、坡坡梁梁、沟沟岔岔看了个遍。他看到狼窝掌30多条大坝任然巍然屹立,看到大寨男女社员打石头,运石料,垒石坝,填沟壕,没有一点灰心丧气。李一清感动不虚此行,收获不小,在返京前再一次到太原,和陶鲁笳谈到在大寨的所见所闻,谈到陈永贵对灾害的看法如何富有哲理,在对待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利益不寻常的态度,谈到陈永贵艰苦朴素,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劳模本色,以及善于驾驭复杂形势,调动群众积极性所表现出来的领导艺术,善于在生产中总结经验,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作风。到了北京,李一清先后向李雪峰、张劲夫、薄一波、李富春等人谈到他所见到的陈永贵和大寨人。国家计委主任张劲夫听了李一清的汇报后,专程到大寨进行了一次考察。

李一清回到中南,在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会议上报告了他的大寨之行,特别介绍了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洪灾的情况,引起陶铸、李 5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瑞山、华国峰、王任重、张平化及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王兴伟的关注。王兴伟在结束了对中南地区的视察后,转到大寨进行了实地考察。回京后,他先后向国家计委主任张劲夫、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做了汇报,并分别向国务院和中央书记处写了书面报告,引起邓小平、彭真等的高度重视。大寨和陈云贵的事迹轰动了中央决策层。

1964年3月28日,毛泽东南巡路过河北省邯郸市。在专列上,他召见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中共河北省第一书记林铁及第二书记、省长刘子厚,听取了河北、山西两省关于“四清”情况的汇报。陶鲁笳汇报了大寨1963年遭受特大洪灾后,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灾害的事迹。陶鲁笳的汇报引起了毛主席极大的兴趣。他问:“有材料没有?”在场的中共山西省农工部副部长阴发祥马上把大寨的材料递上去,其中包括一份大寨政治挂帅、差别不大的劳动管理和记工分配办法。材料很简练,只有一页纸。毛泽东很快看完。陶鲁笳继续汇报,陈永贵要求每个党员的劳动要好于一般群众,支部委员要好于一般党员,支部书记要好于一般委员。他认为只有这样党支部才有资格领导生产。初级社刚成立时,村里的地富分子曾经轻蔑地说:“看这些穷小子们还办社哩,兔子尾巴长不了,用不了几年,非让他们吃塌了不可。”陈永贵得知后在党员大会上说,我们每个同志都要横下一条心,决不沾公家一点便宜,让他们看看,共产党员决不是他们说的那种人。10年来,大寨的工分账和财务账从来都一清二楚,接受群众监督,定期向群众公布。群众称他们的书记是“贴心书记”,会计是“放心会计”。大寨的评工记分,照陈永贵的说法是“有制度,不繁琐;有差别,不悬殊”。

劳动管理和分配是关系到人民公社社员的劳动积极性的一个敏感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共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陈永贵和大寨党支部在抗灾救灾中表现出来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他们创造的“标兵工分,自报公议”的劳动管理模式,非常符合毛泽东的想法。听着陶鲁笳的汇报,毛泽东插话说:“评工记分有差别,不悬殊,有不太繁琐,这是个好办法,体现了政治挂帅,又不耽误劳动时间。”陶鲁笳继续汇报说,前不久我在昔阳县大寨大队蹲点,了解到这个生产大队的生产和思想政治工作都很出色,支部书记陈永贵是生产能手,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能手,而且对管理工作抓得很严,公私分得很清。省委1960年就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农村党支部书记向陈永贵学习。当汇报到陈永贵有一个口号,叫“参加生产,领导生产”时,毛泽东又插话说:“很好嘛,就像打仗一样,纸上谈兵不行,你不参加打仗,怎么会指挥战争呢?”陶鲁笳继续汇报说,陈永贵这个人,群众说他很有才干,他领导群众搞集体生产,年年有新套套。他常说,你没有新套套,6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它不会给你增产一斤粮食。他的新套套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是在和群众一起劳动的实践中琢磨出来的,是经常请教山西农科院的科学技术人员,经过科学实验得出来的,所以很见效。正如他说,集体生产有了新套套,才能变思想,变技术,变土地,才能稳产高产。从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来,大寨年年改变着生产条件,年年增产,年年增加上缴国家的征购粮。可是,大跃进那几年,许多农村干部浮夸虚报,说他们的粮食亩产已过了长江,超过了800斤甚至1000斤时,大寨都如实上报粮食单产400多斤。

陶鲁笳继续汇报说,1963年11月山西省委向全省各级党组织发出向大寨学习的通知后,到大寨参观的人越来越多,都赞扬大寨人是改天换地的英雄。听到这里,毛泽东饶有兴趣地问陶鲁笳“陈永贵”那几个字怎么写。陶鲁笳在纸上写了“陈永贵”三个字后,毛泽东指点着陈永贵的名字间:“他识字不识字?”陶鲁笳回答说,他43岁扫盲,今年50岁,现在能看报,还懂得什么叫逻辑。不久前他在太原作报告,赵树理听了都很佩服,认为他的观点完全符合主席的思想和辩证法。听到这里毛泽东笑了,用手指着陶鲁笳说:“穷山沟里写出了好文章。唐朝有个柳宗元,是你们山西人,在我们湖南醴陵县做过官,那里也是个穷地方。他在那里写出过许多好文章嘛。”

第二天陶鲁笳继续汇报山西的全面情况,还特地汇报了山西省委认真推广大寨经验,号召全省基层党支部书记向陈永贵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毛泽东听了后,又一次以肯定的语气说:“山沟里出了好文章啊!陈永贵识字不多,做的事情可不少呀!”毛泽东十分赞赏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政治挂帅、差别不大的劳动记工方法,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在生产中领导生产的工作作风。

在1964年,正当三届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适逢12月26日,是毛泽东71岁生日。毛泽东一般不过生日,这一次却别开生面地请了一次客。毛泽东邀请部分中央领导、各个大区主要责任人及少数部长,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知识青年邢艳子、董加耕,大庆工人王进喜,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领导开发大庆油田的余秋里等,在人民大会堂过生日。毛泽东把陈永贵安排在自己身旁就座。毛泽东待众人坐定后,端起酒杯说:“今天既不是祝生日,也不是祝寿,而是实行,“三同”。我用稿费请大家吃饭。在座的有工人、农民、解放军,不光是吃饭,也要聊聊天嘛。我的孩子没来,他们不够资格。”他指着陈永贵笑着说:“你是农业专家。”陈永贵听不懂毛泽东的湖南话,只是痴痴地看着毛主席,边“嗯”边点头,待周总理解释后才明白过来,忙红着脸说:“不,不,我不是农业专家。”陈永贵光 7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顾两眼盯着毛主席,既不动杯子,也不动筷子。毛主席见状特意把一盘菜端到陈永贵面前招呼他:“永贵,吃菜,吃菜嘛,这个菜好吃。”毛主席问起陈永贵的年龄,陈永贵回答说:“五十啦。”毛主席笑着说:“五十而知天命呀!”陈永贵还是听不懂毛主席说的意思,一脸的憨厚和迷茫把毛主席和周总理逗笑了。

1966年8月9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中提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8月12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公报》中传达了毛泽东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号召。从此,“农业学大寨”成为全世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农民运动。

在毛泽东提出“农业学大寨以后”,全国各地的人都涌向了大寨村,使大寨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同时,作为中央领导层的首长们也都来大寨视察,指导工作,在农业学大寨期间,大寨共接待了国内960万国内代表,134个国家的2500多位国际友人,还有18个国家元首。中国大寨旅行社的南院是当时旅行社的旧址,由排房和窑洞及餐厅组成。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来大寨参观访问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政府首脑,以及各界知名人士,均在这里休息或下塌。如今这个院子已经开辟为名人陈列馆。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珍贵的照片,听到许多鲜为人知的趣闻秩事,寻觅一代名人留在这个小村落土地上的足迹。我们现在就去陈列馆参观。

现在把大家左手的这排排房已改造成橱窗,这排橱窗里依次陈列着一些珍贵的照片。第一幅是1964年毛泽东主席见陈永贵,第二幅是1973年周恩来访问大寨和大寨的妇女们的合影,当时,总理说“大寨起家离不开大寨妇女”。于是和妇女们合影照相。第三幅是邓小平访问大寨,郭凤莲书记陪同在大寨参观。第四幅是李先念访问大寨。第五幅是叶剑英元帅访问大寨。第六幅是华国锋访问大寨。第七幅是1992年朱熔基看望大寨劳模贾进财、宋立英的照片。第八幅是国际友人到大寨参观。第九幅是关于大寨的一些资料。

现在看到的是周恩来总理当年到大寨时居住过的陈列馆。周恩来总理三次访问大寨,都由国办工作人员安排在这间房休息。这排房都是青砖红瓦,水泥地面,与大寨社员的住房没有什么区别。房间里面是一张硬板木床,外间靠墙摆着一对木制简易沙发。

这里与其说是周总理休息的地方,不如说是周总理在大寨工作的地方,如今这张木床和周总理坐过的简易沙发依原样陈列,一个小玻璃柜里摆放着周总理用过的碗筷、毛巾和吃过的瓜子,墙上挂着周总理三访大寨的照片,睹物思人,仿佛周总理仍在操劳国事,仍在关注着大寨。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接下来的这间房子,是叶剑英副主席在大寨的陈列室,1977年9月11日至15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叶剑英访问大寨时居住过的地方,这间房屋依原样陈列着一张写字台、一把椅子、一张旧床和一对简易沙发,桌子上摆着一个普通台灯。叶剑英一行坐专列经阳泉来到大寨时,已是日暮时分。旅行社在这间房为他准备了沙发软床。叶剑英戎马半生,睡惯了硬板床。叶帅的女儿叶向真为照顾父亲的生活习惯和翻身方便,想让旅行社换一张硬板床。坐在沙发里的叶剑英摇摇头说:“不要麻烦大寨人了。”他还向工作人员交待:“我来大寨,一是学习,二是锻炼,三是休息。”13日,叶帅从虎头山上下来,被大寨的所见所闻感动得夜不能寐,诗兴大发,便披衣下床铺纸挥毫。14日取消了原定去石坪参观的计划,继续伏案写作。下午有点发烧,仍然不停,一直写到深夜。15日早上6点叶帅早早起床,反复推敲修改,进行润色。中午在房间门口的一棵苹果树下,他把诗拿给郭凤莲念。后来陈永贵来了,又让郭凤莲念给陈永贵听。郭凤莲念完后,叶剑英说:“请永贵同志校正。”陈永贵笑着说:“叶副主席,我可改不了啊!不改啦,很好!”叶剑英说:“等我用毛笔写出来再给大寨。”叶剑英回北京后,又精心修改,用毛笔抄录一遍,寄回大寨。随诗还有一封短信:

永贵、凤莲同志:大寨学习之行,深受教益!写绝句八首,聊表感谢之忱。不妥之处请指正。谨致,敬礼落款是叶剑英。1977年10月4日现在在这间屋子的写字台上,仍摆放着当年叶帅写诗用过的砚台、毛笔、笔筒,墙上悬挂着叶帅写的《游学大寨杂咏》亲笔手迹。墙上挂着叶帅与大寨村支委会成员的合影和在大虎鹿场参观、在村口与陈永贵等接见社员群众、给郭凤莲念诗的留影。

接下来的这间是李先念主席的陈列室,曾经任国务院副总理、后来为共和国主席的李先念,先后三次访问过大寨。这间房间就是李先念来大寨的休息和下塌处。房间里也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硬板床和一对简易沙发,墙上悬挂着李先念三次访问大寨留下的珍贵照片。1965年5月21日,李先念副总理随周恩来总理陪同阿尔巴尼亚政府经济代表团第一次访问大寨。1974年5月10日,李先念副总理和夫人林佳楣陪同塞内加尔共和国总统桑戈尔第二次访问大寨。宋立英和林家楣一见面,就有似曾相识之感。原来此前林佳楣曾来大寨调查研究,在宋立英家住了半个月。宋立英一直以为穿着朴素的林佳楣是陪同调研的“工作人员”,而穿军装的工作人员才是“首长”。因此她经常向“首长”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倒把真正的首长怠慢了。这次认出了林佳楣,宋立英有些尴尬,李先念夫妇忙安慰她,随后三人又是一阵捧腹大笑。李先念三次访问大寨,与大寨人结下了深情厚意。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李先念作古后,林佳楣不顾年迈体虚,又专程访问改革开放后的大寨。她说是代表李先念来看看新的历史时期的大寨,看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大寨人。

接下来的这间屋子,是邓小平来大寨时的陈列室。在屋内墙上悬挂着邓小平访问大寨时在村里、田里、社员家里、陈永贵家里和听取汇报的照片,屋子里摆着一张床、一对简易沙发,仅此而已。1973年6月25日,刚刚从“文化大革命”的磨难中复出,协助周恩来总理主持党和国家日常工作的邓小平副总理,陪同马里国家元首兼政府总理穆萨特拉奥雷访问大寨。他看了大寨取得的成绩,感慨的说:“真不容易啊!”中午,他在这里休息。现在,这间房间里挂着的照片,是当年邓小平在虎头山参观,在大寨村视察,在陈永贵家作客,在社员家访问时的留影。

现在咱们参观一下江青曾经住过的窑洞。南边一孔为卧室,北边一孔为卫生间,中间一孔为客厅。因为碹窑时石头犬牙交错,江青硬是让把窑洞相互打通,致使门两边的石头不对称,门框安得不很周正。现在,窑洞里仍存放着江青使用过的马桶架和地毯,桌子上放着江青从北京运来的部分禁映影片。原先窗子是用黑色丝绒布遮严钉死的,现在悬挂着的是绿色窗帘。墙壁上挂着江青头扎陕北式白毛巾,骑马昂首上虎头山的照片,以及她在打谷场地上、在供销社里、在养鹿场、在养蚕房,以及摘花椒、挖战壕的照片。这些照片江青曾送到新华社要求公开发表,表示她在大寨联系了群众,参加了劳动,就连当时分管宣传的同伙姚文元也认为不妥,未予发表。但是爱出风头的江青还是将这些照片分别发表在了一些报刊上。

江青曾经两次到过大寨,第一次是1975年9月7日至22日。当时,她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副组长。坐专列在阳泉下车,来到大寨。经专列拉来,又用一辆卡车拉到大寨的,有专门保障她的饮用水、花卉、冰箱、码头马桶等日常生活用品和当时被封禁的中外影片,还有四匹马,两匹白马,两匹红马。陪同她的是她的亲信和服务员,共25名。阳泉车站到大寨不足40公里的柏油马路,江青的专车红旗牌轿车竟走了4个小时,她怕颠簸。她带了大寨,便说:“我是代表伟大领袖毛主席来的,我要把大寨作为一个点。”一到大寨,江青和她的随行人员,便完全占据了能接待150多为中外宾客的大寨旅行社。她一会儿住平房,一会儿住窑洞,一会儿把地毯和其他专用品搬到平房,一会儿又搬回窑洞,一会儿又派专车星夜到阳泉买香水喷洒窑洞,整整折腾了大半夜。服务员被她折腾的晕头转向。好不容易安顿下来,江青突然发现大寨的窑洞和陕北的窑洞不一样,相互之间是不连通的,于是下令让把十孔窑洞给她打通连在一起。大寨的窑洞使用巨石犬牙交错垒的,主持昔阳日常工作的县委副书记王金籽 10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向她解释,她不听,说:“十孔不行,先打通六孔。”陈永贵又向她解释说:“一孔也不行。”她才气鼓鼓地作罢。最后还下令,要大寨接待站另外给她盖个院子,建6至10孔相互连通的窑洞。江青还吩咐,30里内不准放炮,不准开有线广播,食堂不准开自来水、不准开鼓风机(怕有响声),不准在房间近处走动、谈话,不准汽车开进,小汽车要先退出旅行社才能发动。这些“不准”可把接待站的工作人员整了个半死。由于江青要有自己的卧室、会客室、休息室、娱乐室(打扑克)等,还要她的亲信和她住在一起,占据了整个旅行社。前来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邓小平、姚文元、吴桂贤等政治局委员、副总理也不能入住,甚至不能进去休息,只能到大寨供销社窑顶上的简陋房间里休息。

第二天,江青头扎陕北式毛巾,骑马上了虎头山,而后面的随行人员则背着专供她使用的便盆和白毛巾。在虎头山上,她装腔作势地拍了几张剪花椒、摘苹果的照片,不知怎么的心血来潮,莫名其妙地要在大寨“备战”,要在山上挖一盒防空战壕。她选了个地方,还煞有介事地挖了几锹土,人们就跟着干起来。摄影记者赶紧抢拍了“手掌”“擦边家老大”和“备战”的镜头。

9月15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东西欧平代表中央、国务院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作报告。江青在会上频频插话十几次,兜售“评《水浒》批宋江“的老调,还含沙射影地说中央有人架空毛主席,把参加会议的人都搞懵了。后来,江青的这篇讲话稿送给了毛主席,毛主席还不客气地指示:“放屁,文不对题,稿子不要发,录音不要放,讲话不要印”。江青算栽了一个跟头。

江青是个夜猫子。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期间,大寨、昔阳记者云集,自誉为“文化大革命旗手”的江青每晚都邀请记者和大寨干部通宵达旦地欣赏被她斥之为“封资修” 而封禁的中外影片。江青一觉睡到第二天午后,记者和大寨的干部却又一大堆事要做,累的前仰后合,苦不堪言。

江青对大寨人显得特别“热情”到处代表毛主席向大家问好,到处报告“毛主席身体非常健康”的还消息,到处介绍毛泽东评《水浒》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宣泄她对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等主要领导的不满。幸亏陈永贵了解她,暗中向大寨人下了一道命令:没有经过批准,谁也不能随便接近她。陈永贵害怕他随心所欲发号施令,大家都无所适从。

江青第二次跑到大寨,是1976年9月2日,正当毛泽东主席病危之际。她这次依然住在旅行社的窑洞里,在她来之前,旅行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三孔窑洞打通了。江青一改上次的亲热劲头,到处横挑鼻子竖挑眼。在大虎牧场,她不准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公社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奏《东方 11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红》,她指责大虎牧场为什么没有女社员;她为大众供销社的女售货员不跟母亲姓而发火;她看到上次老大寨留下的油莎豆在大众种下后生长的不好,向大众科研组的组长高玉良大发雷霆;她还批评大寨果树种的太多,要砍掉一些,种成他特别欣赏的文冠果。特别是当她发现上次虎头山上挖的“战壕”被大寨人填平建了猪场,更是歇斯底里,破口大骂郭凤莲,气势汹汹底说:“你们那知道我这次来是干什么来了?我是同修正主义斗争来的吗,你们毁我的战壕,也不向我打个招呼,你们为什么要在这里修猪场?是谁叫你们修的?你们不说,我也知道是谁,你们没有这么大的胆!“明眼人一看便知,当时毛主席病危,邓小平下台,“四人帮”猖獗,江青自认为通往女皇宝座之路已畅通无阻了,所以才肆无忌惮,大施淫威。9月5日上午11时,中共中央通知江青:毛主席病危,火速返京。江青却悠然自得,在窑洞里乔装打扮一番,然后和陪同人员照玩扑克牌不误,直到下午5点才不慌不忙地离开大寨。随后陈永贵就坐小车会北京了。在76年10月6日,大寨人在地里劳动,陈永贵寄来机要说王、张、江、姚“四人帮”一举粉碎。10月10日,这消息通告全国。

下面去下一个景点虎头山参观。

虎头山是省级森林公园,是到大寨旅游者必游的目的地,虎头山面积并不大,森林公园面积只有1·88平方公里,但却以其优美得自然生态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国内外许多政界要人、社会名人的到来所产生的名人效应,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的到来,而且虎头山一年四季有着它优美的景色。

春天的虎头山,是一幅春意盎然的美景图,松柏长出嫩绿的新叶,焕发出勃勃生机。山腰的果园里,白色的梨花、粉色的桃花、杏花,像缠绕在虎头山腰际的锦绣缎带。山脚下的梯田,刚出土的禾苗横竖成行,交织成一页页淡绿色的网格。

夏天的虎头山,是游客的避暑胜地。山脚下梯田内茁壮生长的玉米长得一般高,宽阔的叶子齐整整地向一个方向伸展着,腰际抖动着鲜嫩的红缨。远远望去,向层层叠叠墨绿色地毯。沟梁连成了一片,起起伏伏向绿色的波涛。

秋天的虎头山,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山脚下一片金黄,硕大的玉米棒,壮实的大谷穗,丰满的红高粱,包鼓鼓的大豆角,盖满了沟谷。山腰上的苹果红了,柿子熟了,枣儿红了,枝条儿被压得弯弯的,到果园中品尝、采摘,享受原汁原味的田园生活。

冬天的虎头山,又是一个北国的冰雪世界。虽然虎头山不常下雪,但由于特殊的气候环境,却经常出现雾凇。早上起来,突然发现满山的松柏 12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枝叶上凝结着一层毛茸茸、密麻麻的冰晶,竟把所有的树木、罐草,甚至山石、地堰全部覆盖包裹起来,使整个虎头山成为一个硕大的冰雕艺术品。身临其境,如同置身于童话里描绘的水晶世界。这种奇异景观一般可以持续到上午9时左右,足够游人大饱眼福。

从左面看,首先看到的是1963年大寨灾后所建的排窑,接着又看到的是2000年在后底沟和2005年在康家岭新建的二层楼庭院式居民区,红瓦白墙,十分漂亮。现在大家在右侧的坡梁上,看到的是一道道齐整整的青石坝,一层层平展展的梯形田,过去梯田里种粮食,如今的梯田却生长着黄梨、甘露桃、苹果、葡萄、金杏核核桃、红枣等干鲜果树。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在周围茂密的树木簇拥下辟出的小游园,园中按圆形线条布局埴有56株树,是2005年在大寨参加村官论坛的各民族代表所植,中心竖一石碑,上刻中共中央原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润生所书“民族团结林”五字。另外一处是一篇茂盛的松柏树林,树林前竖有标识牌,这片树林是石家庄白求恩军医学院参加1999年国庆50周年首都受阅女兵方队与大寨人共植的纪念林。旅游专用公路在石家庄受阅女兵与大寨人共植的纪念林处分成两条路,一条向右通往团结沟渡槽、文化广场和大寨文化展示馆,另一条主干道直通虎头山半山腰停车场。我们现在就从此处上去,参观虎头山上的景点。

大家现在的位置,就是虎头山半山腰的停车场,现在对面看到的是大寨奇石展览馆所在的心思楼。在大家右侧的高坡上矗立着一幢仿古照壁,黄色琉璃瓦顶,水泥浇铸壁身。照壁左边刻有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视察大寨时的题词:“发扬大寨精神,坚持改革开放。”右边是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的题词:“激发思想,更新观念,拓宽路子,同心协力奔小康。”照壁中间刻有红漆楷书的大寨简介,记述着大寨的过去和发展。

大家现在看到的坐落在旅游路停车场旁的这个蓄水池,叫军民池,这个地方是登虎头山石头小路的起点处。这个池子是在1967年,我们69军谢成莲的解放军战士来大寨学习,为了支援大寨的建设,我们可爱的解放军战士和大寨村的村民在大寨奋战45天,用大青石垒就的蓄水池。这个军民池直径29米,深7.7米,容水3156立方米,水源主要来自于杨家坡水库和郭庄水库通过盘绕在山间的军名渠引过来的水,为农田喷灌、果园滴灌提供充足的水源。吃水不忘挖井人浇地不忘解放军。居民池畔的说明牌记载着大寨人对解放军支援大寨水利建设的感激之情。大寨人在军民池边栽树种花,这是军民共建的一个历史见证。

在虎头山上,共有6个蓄水池,除狼窝掌蓄水池因水源不足已废弃外,其余5个都在使用,有人最先看到的是沿登山道旁自下而上依次修筑的三 13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个大水池。头一个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军民池,第二个是沿山路上行约200米,路旁西侧的一个水池,叫“联建池”,因与井沟村合建而得名;再往上走100多米,又能看到一个。虎头山上的另外两个蓄水池,一个在大虎牧场,是牧场所建,位于虎头山颠,另一个在金银垴大寨文化展示馆前。

盘绕在虎头山腰间的两条弯弯曲曲的盘山渠,犹如两条长龙缠绕在虎头山腰。其中一天名叫军民渠,建于1967年春,沿山腰盘旋,引水至军民池。水源来自大寨南面的郭庄水库,全程防渗处理。其中尖山至军民池段由大寨和解放军共建。为了纪念军民共建的战斗情谊,虎头山这一段盘山渠命名为军民渠。1971年,大寨曾在虎头山上试种水稻、棉花,获得成功,用的就是军民渠引来的水。

另一条建于1974年,全长28公里。水源来自杨家坡水库。这一引水工程自狼窝掌进入虎头山,经过跨越龙、虎两山之间的团结沟渡槽,沿山腰流至康佳岭东侧的赵背峪沟出大寨境,在虎头山的一段长约4公里多。引来的水除分流注入狼窝掌和金银垴两个蓄水池外,又在后地沟泵如军民池,再向上泵入联建池。

大寨利用军民池所蓄的水,铺设铸铁管道,在康家岭安设54个喷头,建成固定式自流喷灌系统,喷灌面积45亩,其余大量土地采用移动式喷灌。1974年,大寨建成了团结沟渡槽,引来了杨家坡水库的水。1975年10月动工修筑罗面垴蓄水池,到1976年竣工。这个蓄水池深8米,直径40米,可容水1万立方米,既能蓄水用于虎头山的灌溉工程,又可向金石坡、南垴两个大队供水。特别干旱的年头,大寨人宁可自己不浇地,也要优先保证邻村的人畜饮水。1986年大寨又建成80亩滴灌配套工程。1992年大寨投资30万元,新建一个蓄水1500立方米的水窖。大寨各个蓄水池的销售量总达2万余立方米。1996年8月,大寨由此遭受特大洪灾,不少水利设施被毁,秋后又因郭庄水库、杨家坡水库淤塞严重,饮水量严重不足,受到干旱威胁。当年,便投资110万元在老坟沟打成670米深井,每小时出水2400立方米,为解决干旱年头人畜饮水困难提供了可靠的水源。1999年元月,大寨又在虎头山南侧团结沟内动工兴建一个大型塘坝,2000年6月竣工,总投资220万元,可蓄水5万立方米。塘坝的水源之一来自团结沟渡槽所引杨家坡水库之水和雨季蓄洪,输水系统由大坝放水卧管、输水廊道、输水管道三部分组成。这是一项保证大寨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又是使大寨的传统旱作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迈进的农业科技工程。塘坝集蓄洪、灌溉、三大功能为一体,可满足大寨生态园内3000亩耕地、林地用水及调节部分工业用水,同时可供游人游泳、垂钓、划船。到2005年,大寨共有提水设备3套,地下喷、滴管管道近1.5万米,各种控制闸阀450 14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个,水浇地面积420亩,已基本建成节水农业体系。这些水利工程不仅具有灌溉抗旱的功效,还是虎头山上生态农业旅游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周总理纪念亭。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影子,是大寨人民为了纪念周总理三到大寨而修的,这座纪念亭楼的位置,就是当年周总理步行4公里登临虎头山时的休息处。纪念亭建于1995年,寄托着大寨人对周总理三访大寨的感激之情和深切怀念。

这个亭子是由6根朱红圆柱,撑起六角歇山式亭顶,六角高挑出六只龙头,六条亭脊犹如龙身汇聚在一起,从远处看过来,绿树掩映红柱,这个亭顶好像一朵硕大的向日葵,金灿灿笑眯眯地迎接八方宾客。

亭子的四周用白色栏杆相围。亭子的中间矗立着一块汉白玉石碑,在碑的一面刻着“周恩来纪念亭”。在今天的左侧矗立着一块很大的像一面旗帜的石碑,正面刻着“敬爱的周总理永远活在大寨人心中”,背面刻着周总理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总结的大寨精神。纪念亭后面是一块记述周总理三次视察大寨的说明牌。周总理第一次访问大寨是1965年5月21日。当时,以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政治局常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科列加为团长的阿尔巴尼亚政府经济代表团访问中国。周恩来总理决定亲自陪同阿尔巴尼亚客人访问大寨,请他们看看中国人、大寨人是怎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建设自己家园的。5月21日这天上午,周恩来总理带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陪同科列加一行,坐直升飞机降落在大寨村西松溪河滩的简易停机场。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访问大寨,也是大寨第一次接待外宾。当时郭凤莲书记早上4点多和23个铁姑娘腰系红布,到现在的乡政府迎接总理的到来,当时来了9架直升飞机,降在昔阳县松溪河滩。他们把周总理和总理陪同的阿尔巴尼亚书记科列加迎来大寨。周总理进村看了大寨灾后新建起的一孔孔新石窑,一排排新瓦房,对李先念副总理说:“大寨的人不多,办的事不少,真是改天换地啊。”总理在登临虎头山,在现在建纪念亭的地方稍事休息,周总理指着对面武家坪天齐庙的松树林,问大寨的干部:“对面是哪,为什么他们的石头山能长出树来,虎头山上却没有,一定要多种树,要是能把虎头山搞成那个山头,该有多好!山是荒山,要种树,要向山东利家寨学习石头缝里都能栽树的经验。”周总理还说:“天不下雨怎么办?三年大旱怎么办?在中国历史上有过这样的事嘛!你们这里十年九旱,水的问题不解决不行。解决干旱问题,要打旱井,要修水池。”他还指示大寨人要发展副业,增加收入,要办学校,办农民夜校,培养又红又专人才。周总理从山上下来,15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不断和下田归来的群众嘘寒问暖,在贾进财家里津津有味地品尝窝窝头,和大寨人一起陪外宾一起吃了煎饼、蒸土豆、小米粥等食品,谈笑风生。下午4时,周总理告别了大寨人,返回北京。在65年11月7日,大寨人开始栽树,用双肩挑土、挑树苗,挑水,上山栽树、绿化虎头山,他们用血汗换来现在的虎头山,大寨人珍惜树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到90年代,大寨村响应国家的号召退耕还林,保持水土流失,大寨共绿化荒山40多亩。大寨旅游区靠左边、梯田靠右边。现在的大寨人,要保护大寨村,保留大寨田。这些田地虽然不种植庄稼,但是可以栽经济林,绿化虎头山。

周总理第二次来大寨是在1967年4月9日,周总理与陈毅副总理陪同越南民主共和国总理范文同、副总理武元甲总理来都大寨。他由衷地赞叹道:“大寨变化真快呀,与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大不相同了”当时的周总理已经70岁高龄,他谢绝了陈永贵的搀扶,再次健步登上虎头山,风趣地说:“大寨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寨社员每天挑着担子上山。我要用大寨精神参观大寨,自己走。”在参观完虎头山下山后,和第一次来大寨一样周总理与陈毅副总理走家串户看望大寨群众,在社员家里大口吃着玉米面压饼和窝窝头,临走时还特意带了一些,要让其他中央领导和邓颖超尝一尝。

第三次来大寨是在1973年4月23日,周总理偕同邓颖超和李先念及夫人林佳楣,陪同墨西哥总统利亚及夫人一行65人,参观大寨。这是他已是重病缠身,强忍着病痛带来的巨大痛苦,在大寨依然神采奕奕。他欣喜地说:“永贵,我不敢认大寨了,大寨变化真大呀!你们老一辈、小一辈干得真好呀。”大寨人看到敬爱的周总理老多了,瘦多了,这是累的呀。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敬爱的是周总理患的是不治之症。周总理也许想到,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访问大寨,便不顾劝阻,邀请郭凤莲同行,徒步攀登虎头山。周总理走得十分吃力,大口地喘着粗气,走几步就叉着腰歇一歇,上了山,周总理精神大振,兴致勃勃地向外宾介绍着大寨的过去和现在,指点着虎头山的远处和山脚下说;”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山上没有树,如今山上树木成林,梯田又修的这么漂亮,还修了蓄水池,我所说的,大寨人都做到了。“他一口气说了几十分钟,邓颖超戏称:“总理成了大寨的说明员了。”周总理自豪地说:”“我对大众比较了解嘛。”从虎头山上下来,周总理还参观了大寨幼儿园,亲亲这个孩子,抱抱那个孩子,又和他们一起唱《东方红》。总理看完虎头山很高兴,不顾疲劳,又到贾承富家和其他几家村民家里走访,最后来到郭凤莲家,总理抱着小军笑了笑,拍了张照片,总理三次来都和郭凤莲的姥姥交流,周总理离开大寨前,大寨党支部全体支部委员到旅行社的院子向周总理道别。陈永贵代表大寨人邀请总理五年后再来大寨看看。16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总理第一句话说:“只要我身体好,一定再来大寨。”第二句话说:“大寨起家离不开大寨妇女。”于是躲开男同志,和妇女们合影照相,就是我们在陈列馆看到的那张相片。周总理与支委们一一握手,连声说再见。谁知这竟成了周总理与大寨人的永别。

周总理三访大寨,三上虎头山,殷切关怀之情溢于言表,大寨人为此深感自豪与幸福,对周总理充满眷恋之情。1976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后,为周总理设了灵堂,献了花圈,供全国的参观者吊唁。大寨人几乎家家挂着周总理的遗像,他们经常向客人讲述周总理做客的故事。

叶剑英吟诗处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块巨石,上面写着鲜红大字:“虎头山”,落款是“叶剑英”,这便是叶帅吟诗处。这里视线开阔,风景极佳,来虎头山的游客都要在此拍照留念。

1977年9月11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共和国元帅叶剑英,应大寨党支部书记郭凤莲的盛情邀请,专程来大寨访问。这次参观访问兼有度假、休息的性质。陪同访问的有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汪东兴、叶剑英的女儿叶楚梅、叶向真、叶剑英的女婿、时任国防工办主任的邹家华;还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前《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编委熊复,胡绳,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李蠢有等,他们都是闻名中外的大秀才。

9月12日,叶剑英一行在陈永贵,郭凤莲等的陪同下登上虎头山,经过支农池,一直走到第三个蓄水池旁边,听郭凤莲介绍了大寨水利建设的情况。这里视野开阔,恰逢早秋,天高云淡,梯田里,玉米密密丛丛,棵棵结着硕大的棒子。山坡上的果园姹紫嫣红,微风不时送来葡萄、苹果的清香。叶帅陶醉了,脱口吟出“层层梯田,层层梯队,梯田梯队„„”诗情在脑海里激荡。他显然是触景生情,从梯田、陈永贵、郭凤莲联想到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的大寨人。随后叶帅又兴致勃勃地走到陈永贵的试验田里,留下了与郭凤莲一起掰玉米的合影。

13日,又是一个秋高气爽的艳阳天。下午叶帅驱车直奔虎头山顶的大虎牧场。牧场职工知道叶帅要来,早在墙上贴了一首欢迎诗:“叶帅登上虎头山,山花烂漫红艳艳,群众起舞歌声亮,牧场儿女笑开颜。”叶帅看后会意地一笑,顺口续了两句:“站在虎头往下看,到处都是绿圈圈。”赢得大家拍手叫好。叶帅站在虎头山顶,极目远眺,沟沟洼哇,坡坡梁梁,一派丰收景象尽收眼底,精神为之一振,汹涌澎湃的诗情经牧场职工打油诗的引发,再也遏制不住了,把稍纵即逝的灵感变成脍炙人口的华章。这就是后来广为传颂的《游学大寨杂咏》。这组诗共有七绝八首,诗前有小序„„1977年9月11日——15日与东兴、永贵同志到大寨学习,真是琳琅满目,17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美不胜收。感触所及,以诗纪之。诗中写道:

叠叠梯田密密粮,通风水利足阳光。

山区自古难耕稼,大干今成粮果乡。

村无懒汉地无荒,万种齐心上战场。

登上虎头山上望,环山绿带披新装。

现在请大家虽我去参观陈永贵陵墓

陈永贵陵墓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处在虎头半腰的陈永贵的陵墓,背依青翠的虎头山,坐东面西。东、北、南三面半圆形的护栏内,是齐崭崭的大青石券成的圆形墓堆,墓堆上摇曳着山花和野草,整个造型像一把太师椅。墓前是一幢大寨党支部、村委会为他立的汉白玉墓碑。光滑细腻的墓碑上诗精致的屋檐式碑罩,碑下是精雕细刻的镂花式碑座。墓碑的正面镌刻着“陈永贵同志永垂不朽”九个鎏金大字,背面的内容是使用1986年3月27日新华社的评论,但是唯独“功盖虎头,绩铺大地”这一词是大寨人对陈永贵一生的评价。

正对墓碑的山坡上,是用藏青色石条砌成的228级台阶,如果从坡下的大寨展览馆拾级而上,是通向墓地的正路,相当于一般陵墓的甬道。沿山势所建的228级台阶。共分为五组,其中在两组分别是72级和38级,72级台阶是标志着陈永贵的年龄,38级台阶是标志着陈永贵的党龄,最下端的一组为8级,寓意着他在中央工作的八年。这组台阶没有请专家设计,我们的郭凤莲书记去过中山陵,仿照中山陵的台阶自己设计的,台阶前不远处的展览馆内,矗立着一尊花岗岩陈永贵巨型石雕像,头扎白毛巾,宽宽的额头,深深的皱纹,大眼圆睁,炯炯有神。

这个墓址是陈永贵生前亲自选定的。有一次他坐在这里的一块大石头上休息,对身边的人说:“这个地方好,我死后就埋在这里,能照见咱昔阳城,还能看到咱大寨村的发展。”旁边的宋立英笑着说:“你死了还不进八宝山啊!”他摇了摇头说:“不,无论我走遍中国,走遍世界,走到哪里都要回归大寨,还是虎头山好。”贾承让开玩笑地说:“叶落归根”,不料,这句话过了十年,85年陈永贵病危,86年在陈永贵去世之前说“我活着回不了大寨,我死后骨灰火化了,趁孩子们过星期天把骨灰捎回去,不要麻烦党中央,不要麻烦国务院,告诉大寨的父老乡亲我对不起大寨人,对凤莲说,你要向国家说大寨是干出来的,不是国家支援出来的,要找中央说实话,我回不去了,我的骨灰要安葬在虎头山。”21号赵存棠、宋立英、郭凤莲、梁便良坐火车去看陈永贵,22号看望了陈永贵,25号晚陈永贵去世。

陈永贵逝世后,大寨的干部群众就开始准备为陈永贵修墓、立碑。用 18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了两年多时间,大寨人终于按照当地的传统习俗,在虎头山上陈永贵生前选中的地方,用石头为他碴了墓葬。墓前立了一幢青石碑和两只大理石狮子。1988年8月26日(农历七月十五日)上午10时,大寨村民在这里举行陈永贵骨灰安放和立碑仪式,将陈永贵的骨灰,与其结发妻子、1965年病逝的李虎妮遗骨,合葬在墓穴里。各界人士送来的花圈堆得像小山一样。虎头山上车水马龙,参加仪式的有500多人。村委会文任贾成林主持仪式。他再次按照新华社的电讯稿介绍了陈永贵的一生。党支部书记高玉良号召大寨人继续高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旗帜,继承陈永贵的遗志,把大寨建设得更好。

1993年大寨党支部和村委会对陈永贵墓进行修葺。青石碑换成汉白玉碑,移走两只石狮,在山坡上修起228级台阶,将陈永贵墓地整修成了别具一格的陵园。

贾进财陵墓

1996年12月贾进财病逝后,大寨人决定把这位老英雄葬于此处,与陈永贵为伴。贾进财墓掩映在花木丛中,背靠莽莽林海,面朝团结沟渡槽和塘坝。墓前竖着一块刻有“贾进财之墓”的普通石碑。没有褒扬之语,没有赞美之词,和他生前一样平淡。大寨人说,只有贾进财才有资格同陈永贵葬在一起。

郭沫若诗碑

郭沫若诗碑就建在虎头山西坡南侧。背靠巍巍虎头山,面对彩虹般的团结沟渡槽,此处充满了诗情画意,是郭沫若诗碑生前到大寨参观时曾流连漫步的地方。诗碑用汉白玉凿成,呈长方形,耸立在一座幽静的园林式庭院里。洁白的墙壁上覆盖着琉璃瓦,同古朴典雅的月亮门浑然一体。诗碑正面刻着“郭沫若同志永垂不朽”的大字,背面铸刻着他所书的《颂大寨》诗:

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

人是千里人,乐以天下乐。

狼窝成良田,凶岁夺大熟。

红旗毛泽东,红遍天一角。

也许是为了能让大寨人读得懂吧,他没有像《女神》、《凤凰涅磐》那样写得高深幽远,以显示自己横溢的才华;却以沫凉泉水般清凉甘甜朗朗上口的白话文,表达了对大寨的真挚情感。当时有位游客在浏览了这个地方后,看到这个庭院优美的环境和格局,碑后的白墙象征白纸,碑座象征砚台,松柏象征毛笔,留下了一首打油诗。

一支毛笔双砚台,提起笔来把诗写。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纸上写着颂大寨,世世代代有记载。

1965年12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著名社会活动家、戏剧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诗人郭沫若,率中国科学院代表团来大寨参观,先在县里组织的座谈会上听了陈永贵的介绍,又在陈永贵引导下登临虎头山,漫步狼窝掌。诗人的激情被大寨的沧桑巨变所点燃。在大队办公室里,郭老饱醮浓情,一气呵成了《颂大寨》,郭沫若写此诗之前在太原参观大寨展览馆时,曾即兴吟诗一首:

大寨人人是愚公,神州争效此雄风。

百年基业防涝旱,千仍山头待柏松。

勤奋力将全国学,虚心赢得普天同。

为防自满寻差距,绝不因循步自封。

后来这首诗以《参观大寨展览馆有感》为题,与《颂大寨》一起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他弥留之际留下遗嘱:将自己的骨灰撒在大寨的土地上。6月20日上午9时,运送郭老骨灰的直升飞机飞抵大寨上空。石家庄机场的工作人员早就在大寨等候,用红地毯作为导航信号,引导飞机稍稍下降,围着虎头山缓缓飞翔,轻轻地将郭老的骨灰和情谊撒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在飞机上播撒骨灰的是郭老的夫人于立群女士和郭老的挚友路易•艾黎先生。大寨村、昔阳县的干部群众送来了花圈,仰视着盘旋的飞机,迎接浪漫的诗魂。不久,郭凤莲收到于立群的一封信,信中写道:“凤莲同志:我没有到过大寨,但郭沫若同志的骨灰已撒在大寨了。沫若同志临终前,在病床上握着我的手说,我病逝后,你和孩子们一起坐飞机把我的骨灰撒在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当时,我不理解为什么这样做。沫若同志说,人活着,谁也离不开粮食,大寨人艰苦奋斗几十年,解决了吃饭问题,创造了中国农业历史性的奇迹,所以我要把骨灰撒在大寨。撒骨灰那天,我就是遵照沫若同志的安排,带着孩子们,乘直升飞机在大寨上空把骨灰撒下去的。请你向大寨群众做个解释。于立群”

1978年6月20日,大寨党支部、村委会决定在虎头山立碑纪念郭沫若。1992年11月16日是郭沫若100周年诞辰。大寨村委会在这里为郭老举行诗魂碑揭碑仪式和纪念活动。

孙谦纪念碑

孙谦纪念碑,就在郭沫若诗碑稍靠下一点的地方,彼此毗邻,也许大寨人有意安排这两位文化名人相互做个伴吧。孙谦纪念碑也是汉白玉制成,镶嵌在汉白玉碑座里。阴面刻着孙谦的生平简历,阳面是一首题为《悼念孙谦同志》的诗: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铁肩挑起民间义,妙手给出农家情。

生前笔下英雄谱,身后大寨安忠魂。

落款为“大寨党支部村委会”。

孙谦与著名作家赵树理、李束为、马烽、西戎、胡正等齐名,同为山西“山药蛋”派作家群的创立人。1963年秋冬之际,他以一个人民作家的敏锐灵感和高度责任心,捕捉到大寨自力更生战胜特大洪灾的信息后,立即来到大寨,体验生活,收集素材。在大寨的七十多个日日夜夜里,他白天和社员一样,一身泥,一身汗,在恢复水利农田的第一线劳动;一日三餐轮流在社员家里吃派饭,拉家常,逗笑取乐;晚上伏在灯下,把白天的所见所闻写出来,有时写着写着情不自禁洋溢出会心的微笑。孙谦很快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大寨英雄谱》,在他笔下二十多位有名有姓的大寨人,一个个栩栩如生,光彩照人。这部报告文学当年就发表在山西文联主办的刊物《火花》上,1964年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三次印刷,总印数达215000余册,仍供不应求;以后又有4家出版社再版。他是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宣传大寨的第一人。后来,大寨人回忆起孙谦来,都说他是个“精精瘦瘦的好老头”,“跟俺们吃一样的饭,说一样的话,站在一块堆,分不出谁是谁。”

1993年5月,山西省作家协会在大寨为孙谦拍摄电视专题片。一下车,孙谦就迫不及待地上虎头山,凭吊陈永贵。孙谦恭恭敬敬地在陈永贵墓前摆放了一个花圈,又颤抖着双手为陈永贵点燃了一支香烟。他用这种方式寄托了对故人的思念。

1994年12月,孙谦应邀来大寨,参加弘扬大寨精神、发展大寨经济座谈会。他看到大寨已甩掉了历史包袱,轻装上阵,重振雄风,无限欣慰。他像久别的游子回到故乡一样,东家出,西家进,发现有的熟人已经作古不禁唏嘘不已;看到新一代大寨人又茁壮成长,不禁欣喜万分。座谈会上,孙谦把对大寨的深情厚意和殷切希望凝聚在一帧条幅里,赠给大寨。条幅上写着:“扬大寨精神高风,闯双层经营新路。”这帧条幅保存在大寨题词馆里。这次孙老来大寨已经得病,他说要和陈永贵一样安葬在虎头山。这是孙谦最后一次来到大寨。

1996年3月5日,孙谦在太原病逝。临终前,他嘱咐家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在虎头山做肥料,理由很简单,因为他在大寨林业队干过活。大寨人以传统习惯用大青石为孙谦垒起了坟头,在坟头的前脸写着“孙谦之墓”。大寨人怀念孙谦,决定为他立块碑。1998年4月3日是清明节前扫墓祭祖的日子,大寨人为孙谦举行了庄严的揭碑仪式。参加仪式的有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焦祖尧、党组书记刘巩,中共昔阳县委副书记张世英,宣传部长张柱小,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郭凤莲,大寨村代表宋立英、陈明珠、贾春生,21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以及孙谦的夫人王之荷、小女儿孙笑非等。大寨学校的儿童为孙谦献上了花圈。

大寨文化展示馆。

大寨文化展示馆建于2001年,位于虎头山西南侧海拔900米的龙山上。该馆坐东朝西,背靠金银垴,面对狼窝掌,与大寨展览馆隔团结沟相望,是大寨展览馆的姊妹馆。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造价128万元,附属工程造价28万元,馆内装演制作、实物收集、复制投资150万元,三项合计投资306万元。

大寨当年修建的水利工程之一——团结沟渡槽。团结沟渡槽距沟底高27米,长120米,过水渠底宽1米,深1米,把杨家坡水库的水从龙山接到虎山,再蜿蜒东北而去,送到南垴村,为沿途十几个村的人畜和作物送去水源。渡槽下便是团结沟塘坝,坝底宽104米,顶宽4米,顶长91米,可蓄水5万立方米,担负着虎头山生态工程的用水重任。

大寨文化广场。这个广场呈东西向是长方形,长60米,宽50米,面积3000平方米,广场东端是一个500平方米的舞台,全部用淡灰色石灰岩铺砌。西面是绿树掩映中的一片草坪,草坪上是一组雕塑,两头大象和一头小象正在觅食嬉戏。广场四周的塔松、侧柏、垂柳、龙槐,层层叠叠,一片绿色海洋。2005年9月4日,第五届全国村长论坛曾在这里举行。

大寨文化展示馆。这是一幢典型的传统与现代风格相结合的建筑。门前盘山渠水潺潺流过,八根白柱巍然挺立,擎托着屋檐。青瓦盖顶,雕花屋脊。展示馆依山而建,共分四层,形成渐次升高的三进院落。四层建筑,便是四个展厅,主题分别是“文化名人和大寨文化”、“大寨民俗与黄土高风”、“大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创业篇”,用现代化的声、光、电手段,展示了外来文化、现代文化与大寨传统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娱乐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揭示出了大寨精神的文化内涵,描绘出一条大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运动轨迹。

第一展室文化名人和大寨文化

第一展厅的主题是“文化名人和大寨文化”。迎门墙壁上,是一幅以大寨村和虎头山为背景的头像集纳式示意图,展示了国内外著名文化人。正是这些文化人来到大寨或参观学习,将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郁的地方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丰富充实了大寨文化,也把大寨文化介绍到全国。

一、文化名人大寨行

展厅大门左侧展出的是一幅大型油画《亲切的会见,巨大的鼓舞》(复制品),画的是最能触动大寨敏感神经的一个大题材,毛泽东主席与大寨人的会见。这幅油画是著名油画家、现已移居美国的张文新先生于20世纪60 22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年代后期在大寨创作的。画家以艺术的想象力,把毛泽东主席与大寨人会面的地点移到了虎头山。他把这幅长3米、宽2米的巨画留给了昔阳,留给了大寨,使巨大的鼓舞成为永远的鼓舞。原作现保存在昔阳县文物管理所。

杨力舟与国画《挖山不止》,大门右侧展出的是一幅气势磅礴的国画《挖山不止》,生动地描绘了大寨人开山取石、治山治水的宏伟场景。画题取自毛泽东的名著《愚公移山》。这幅画以“挖山不止”为题,歌颂大寨人的愚公移山精神。这幅国画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画家杨力舟。他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在20世纪70年代初,他与夫人王迎春曾在大寨长期深入生活,深切了解大寨人的情怀,创作了这幅寓意深刻的国画。这幅大型国画原展于大寨展览馆,现由作者本人收藏。这里展出的是原件照片的放大版。

郭沫若与《颂大寨》,在油画《挖山不止》旁边,展出的是郭沫若参观大寨时照片。在照片旁边,是郭沫若手书《颂大寨》的复制品。

巴金与散文《大寨行》,这块版面上展示着巴金在大寨军民池旁的照片,影印着巴金所著《大寨行》的书影、巴金写给大寨儿童牛海贵的亲笔信,并镌刻着《大寨行》中对大寨梯田和大坝的几段精彩描述。1964年,巴金先生访问大寨并住了一段日子,结识了许多大寨人,他在大寨期间,因陈永贵外出而未能谋面,使他十分遗憾。当他得知陈永贵在太原开会的消息时,专程去太原和陈永贵见面,两人一见如故,促膝长谈。《大寨行》出版后,巴金将第一本样书寄给了他结交的当年只有14岁的大寨儿童牛海贵,并亲自用毛笔写了一封信。去信的原件由牛海贵收藏。孙谦与《大寨英雄谱》,这块版面上展示了孙谦和郭凤莲的合影,和他的报告文学《大寨英雄谱》的书影,并书写了《大寨英雄谱》中的一段话:“大寨人说到哪里做到哪里。大寨人说要修沟,沟里就有了平地;大寨人说要战胜灾荒,他们就把灾荒远远地甩到后边!大寨人说要亩产过长江,大寨的亩产就一定能过长江!大寨人的革命精神是我们伟大中国人民革命精神的缩影!大寨人民的坚定意志,是我们伟大中国人民坚定意志的缩影!大寨的英雄们万岁!大寨精神万岁!”

孙道临与纪实影片《大寨》,这里展出的是纪实影片《大寨》的文学剧本、部分剧照和拍摄工作照。影片的导演、解说均为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1977年11月,孙道临奉上海电影制片厂之命,到大寨实地拍摄《大庆红旗》的姊妹片《大寨》。孙道临十分珍惜这一机遇。为了拍好影片,他在北京向陈永贵汇报了影片的主题和内容,又在大寨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体验大寨,感受大寨。他接触了一个个普普通通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大寨 23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人。他一次次地修改剧本,一次次地调整拍摄思路,作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实地拍摄开始了。影片中的人物,都由大寨人自己演自己。担任一号男主角的是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他在搭建的摄影棚里,完全服从导演孙道临指挥,一次一次地化妆,一次次在高压水龙头下淋“雨”,一次次地重来,以真实地再现大寨人当年抗御洪灾的壮景。这是陈永贵参加拍摄的唯一一部影片。据当时参与该片拍摄的孔令贤回忆,贾承让等抢救集体粮食的镜头是这样拍摄的,孙导一声“开始!”顷刻“大雨”倾盆。在一间眼看就要坍塌的库房内,木匠赵怀恩搬来木柱顶住断梁,几个群众急忙跑向库房后面的土窑抢救粮食;而土窑顶部断裂,泥水直泻,墙皮纷纷掉落。赵怀恩抵死扛住木柱,脸上汗水直流。孙道临在一旁大喊:“特定”镜头立刻向赵怀恩聚焦。贾承让急跑着赶来,和赵怀恩一起紧紧抱住木柱,为人们从土窑内抢救粮食赢得了时间。在库房顶部越来越大的裂缝下面,梁便良用手电为运粮人照明。当最后一个群众背着粮食奔出库房,梁便良打着手电奔向土窑,一看库房已空,紧抱木柱的贾承让才大喊:“撤!”孙导也几乎同时喊出“撤!”赵怀恩、梁便良、贾承让先后离开库房。木柱在他们身后倒下,库房轰然而塌。孙道临拉着赵怀恩、梁便良、贾承让的手激动地说:“大寨人真行:你们演得真实,演得自然。”其实这就是当年抗洪救灾的重演。这部影片1978年封镜,曾在大寨旅行社放映过样片。影片的拷贝保存在上海电影制片厂。

除了重点展出上述文化名人在大寨的活动及其作品外,展厅里还展示了来过大寨的其他许多文化名人的照片,他们都对大寨文化产生过多方面的影响。大家可以简单的看一下:

马烽与故事片《山花》,谢芳与《山花》,范银怀、宋莎荫与《大寨之路》,冯东书与《“文盲宰相”陈永贵》,冯东书是新华社资深记者,曾长期在大寨采访报道。1986年,冯东书到大寨旧地重游,建议在虎头山建立名人碑林,发展旅游业,倾注了对这片黄土地的一片深情。1998年,冯东书以其在大寨长期采访报道的亲身经历,写了一本《“文盲宰相”陈永贵》,真实客观地记述了他所了解的陈永贵,披露了学大寨运动与高层政治斗争扭曲在一起的内幕和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郭兰英与《敢教日月换新天》,这里展出了一幅身着农家服装牵着马的郭兰英与郭凤莲等大寨人伫立在大寨田头的照片。这张照片是1976年4月照的。但她和大寨的特殊情缘却早在1964年就结下了。当时八一电影制片厂在大寨拍摄纪录片《学大寨》。影片行将拍摄完成之际,主题歌的演唱人选被提上议事日程。担任该片作曲的军旅作曲家巩志伟建议由以唱山西民歌享誉歌坛的郭兰英来演唱,得到导演首肯。郭兰英果然不负众望。当充 24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满山西民歌风味的音乐声中,层层梯田、排排窑洞在银幕中徐徐展现时,片头曲《敢教日月换新天》如一股清新甘洌的清泉注入了观众的心田。这首歌的词作者是昔阳文化馆干部吕致清,他长期在大寨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熟悉大寨,热爱大寨,从而写出了这样真实生动而富有农家气息的歌词。巩志伟谱的曲,吸收了山西民歌和地方戏曲的音乐素材,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歌词的韵味。经郭兰英演唱,把观众的心牵到了大寨。这首歌,曾长期在大江南北传唱。

在展示了文化名人大寨行的情景之后,在展厅一边尽头处辟出了一间屋子,用实物与蜡像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叶剑英元帅在大寨写诗的场景,叶帅蜡像后的墙壁上挂着木制挂屏,上刻叶帅的诗篇,两侧墙上挂着八幅叶帅在大寨的留影。

第一展厅还展出了大寨农民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有一系列照片展示了在大寨人文化活动的历史镜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大寨人和少数民族参观团载歌载舞的联欢活动留影,1967年日本齿轮座剧团访问大寨演出时与大寨人的合影,大寨农民扭秧歌的照片,正月十五闹红火时陈永贵正在打鼓的照片,大寨的“金嗓子”郭凤莲演唱《我站在高高的虎头山上》的照片。郭凤莲从当铁姑娘队队长时唱起,一直唱到南下取经的上海滩,又唱到高手云集、名人名曲荟萃的虎头山申奥歌会。这里还陈列着大寨人文化活动中用过的锣鼓、乐器、椅子等实物。

展厅中展示了大寨人所创作的文艺作品。其中有陈永贵那首广为流传的诗歌:“看山容易上山难,上得山来景更宽。莫说此山无人到,更有高峰在前面。”有大寨农民贾新文、赵卧虎的水粉画(复制品),这幅画曾参加过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农民画展。另外,版画《搬山填沟造平原》场面宏大,气势不凡,也体现了农民的艺术表现力。

第二展室大寨民俗与黄土高风

从第一展厅穿厅过院,登上台阶,进入第二展厅“大寨民俗与黄土高风”。这里展出的是大寨的民俗文化,同时又比较典型的反映了整个太行山区和整个黄土高原的民俗风情。这个展室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民俗文化

这一部分展出的一系列照片和泥塑模型,展示了太行山区的传统节日、生儿育女、婚嫁丧葬等仪式,反映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展出的突出内容是“出工图”、“迎亲图”两组泥塑和照片“丧葬图”。

第二部分,农耕文化

这部分用春、夏、秋、冬四组木雕或泥塑,表现了太行山区一年农业生产的全过程。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第三部分,民居文化

这里用泥塑形式分别再现了农家的一座院落和一处窑洞内置。其中一处展示的是一户殷实人家的农家小院,这也是太行山区一种典型的农家格调。

第四部分,民间艺术

第三展室,大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这个展厅展示的是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承接与交融作用下,大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在展厅迎门的屏风上写着:我们难忘昨天,因为那是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扬名中外的辉煌的昨天;我们珍惜今天,因为这是大寨人与时俱进、锐意改革、全面腾飞的开放的今天;我们向往明天,因为将是大寨人再展宏图、再创奇迹、拥抱未来的灿烂的明天。

在这扇形折叠图屏风上,用三幅照片记录了大寨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左侧的一幅是20世纪40年代末大寨解放初期的照片,人们说这些地是“兔不拉屎、鸟不停飞的薄地”。大寨人这样形容他们的村:“七沟八道梁,山路走羊肠。石梁不长草,深沟藏饿狼。地无三尺平,人有四季忙。天旱地裂缝,下雨土冲光。年年勤劳作,岁岁不打粮。村小长工多,灾年卖儿郎。枯树落乌鸦,黄土葬爹娘。自然条件劣,人穷志不长。方圆几十里,村名叫不响。”当时全村没有一个读书人,自然也不知什么叫文化。如果说这种顺口溜可以称为口头文学的话,这就是大寨仅有的文化。

右侧的一幅照片是20世纪70年代的大寨,亦即是1963年洪灾后建起来的新大寨。大寨人在一条3华里长的涵洞两侧建起了下面是石窑洞、上面盖瓦房的大寨式阶梯楼。大寨村不仅叫得响亮,更是名扬中外的中国农业战线一面旗帜。大寨人又这样描述他们村的变化:“七沟八道梁,处处大变样。大坝锁深沟,梯田绕山梁。地平有喷灌,路宽运输忙。水渠穿山过,水池列山岗。山头松柏稠,山腰花果香。耕种靠机械,科学种米粮。丰年多增产,灾年心不慌。人人有新居,家家粮满仓。精神传万里,全国做榜样。”大寨有了小学,建起中学。

正面的一幅是20世纪90年代的大寨。虎头山风光秀丽,大寨村面貌一新。自1991年郭凤莲返回大寨担任党总支书记后,积极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坚持改革开放,摆脱传统单一农业的束缚,走农、工、商、贸、游五业并举的路子,山水林田路重新安排,发展生态观光大农业,把虎头山建成了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展厅里设置了一个大景箱,再现了陈永贵当年带领村民用巨石垒坝的场景。场景前放置着用夸张手法表现的硕大的铁锤和凿出的巨石。这就是 26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昨天。这一场景启示人们:正是昨天的艰苦奋斗,才为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发展,又将为明天的腾飞打造宽阔的平台。

展厅里陈列着一幅幅富有诗情画意的照片版面,这一组照片,全方位展示了今日大寨的经济、社会面貌,展示了大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从中也可以体会到昨天大寨的历史功绩和明日大寨的美好未来。这个展厅还在一个大景箱里,展示着大寨和虎头山的主体地形图和远景规划的模型,表现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明天的大寨寨门将开的更大,产业结构将更趋合理,基础设施将更完善,经济实力将更加强盛,旅游资源将得到充分开发,村容村貌将更加整洁,环境将更加优美,文化、卫生、教育、福利事业将得到长足发展,群众生活水平将大幅度提高,文化氛围将更加浓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将更加和谐,大寨将提前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四展示,创业篇

这个展室,主要表现大寨人的创业精神。展览的主体是一幅大寨群英谱的巨照和20世纪70年代由傅天成等著名美术家创作的三幢反映大寨创业史的大型泥塑,再以大寨的各种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具加以烘托。

第一部分是照片,大寨创业群英谱

展厅迎门竖立由一块屏风式的巨石,巨石背后的墙上,悬挂着大寨创业时期50条好汉的合影巨照。照片两侧是一副楹联式的赞语:“创业好汉五十条,虎头山上逞英豪。”正是这些英雄好汉把虎头山征服了。他们先用了10年功夫把七沟八梁一面彻底治理了一遍,他们又用了15年时间,将旧大寨村变成了新大寨村,引水上山,植树造林,搬山填沟造平原,将大寨田变成“海绵田”实现了“山上是银山,山下变粮仓”的夙愿。他们所创造的业绩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虎头山就是他们的一座丰碑。

二部分是泥塑:大寨创业史的再现

展厅中央放置着三幢大型泥塑,艺术地再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寨创业史的历史。这组雕塑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曾参加制作过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傅天成教授,率领来自各地的专家来到大寨,他们都是全国一流的雕塑艺术家。现在,这三幢雕塑已成为不可多得的造型艺术珍品,是大寨旅游景区的镇山之宝。在这里,既可欣赏到一流雕塑大师的艺术精品,又可回味大寨英雄雕塑虎头山的艰辛。

第一座雕塑的正面是《抗洪图》,背面是《喜交爱国粮》,集中概括地表现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爱国家、爱集体的风格。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第二座雕塑的正面是《搬山填沟造平原》,背面是《水利化机械化》这是大寨人治山治水奋斗不息、再上新台阶的历史再现。

第三座雕塑的正面是《工余学毛著》,背面是《狠批资本主义》。这组雕塑创作是当时的政治形势的结果,但是仍不失为富有特色的艺术品。

第三部分农具:物化了的大寨精神

在展室的四周,围绕着展示大寨创业的大型泥塑,陈列着各式各样近似原始的劳动工具。其中有贾进财用过的锤錾,陈永贵用过的犁耢,梁便良用过的扁担,赵小和赶车的马鞭,郭凤莲用过的笸篮。在大寨人最初创业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没有现代化的机械,没有现代化的技术,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雄心壮志,硬是用这些工具,改变了大寨的模样。这些工具现在大多已不适用,陈列在这里显示着它们的文物价值,是物化了的大寨精神,物化了的大寨发展史。

大寨展览馆。

这是一所坐西朝东的庭院式建筑。西边是平顶式展览大厅,建筑面积641平方木。屋檐下挂着“大寨展览馆”匾额,是郭沫若1965年底访问大寨时所书写的。展厅前,南、北两侧各有三间瓦房,北侧为名人题词馆,南侧为影像放映室。三面建筑围成一个院落,院内苍松翠柏掩映着用泰山石雕成的陈永贵半身巨像。

大寨展览馆落成于1996年春季。在建设这个展览馆之前,大寨展览馆曾几经变迁。1964年春曾在山西省文化工作队的帮助下,在村内大柳树下刚建起的南排房内开设了第一个大寨展览馆,面积仅几十平方米,展品有小型大寨模型和反映大寨艰苦创业的图画、照片、实物。为适应参观大寨潮的需要,1968年大寨展览馆移到刚开业的昔阳县城招待所院内。1969年又由政府投资25万元,在县城新建一座展厅面积为1400平方米的大寨展览馆,展出图片350余幅及各种实物,累计接待参观者800余万人次,1981年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结束而关闭。1991年,大寨放弃了原展览馆有关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和不实的内容,在村里重建展览馆,1993年冬迁往村委会新建大楼北侧一层。1994年2月,大寨党支部决定重建一个高标准的大寨展览馆。经过二年的设计、施工、装演、布置,一个投资35万元的新展览馆在虎头山上落成。1996年5月30日举行开馆典礼。1998年大寨展览馆被山西省旅游协会命名为“山西省五大著名特色景区”之一。1999年大寨展览馆被中国人名解放军白求恩医院定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定为艰苦奋斗教育基地。自开馆后,参观者络绎不绝。

自展览大厅大门而入,便是展览的序厅。迎面深红色的大屏风犹如一 28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面巨幅红旗,上面镶嵌着仿毛泽东手书的“农业学大寨”五个金色大字。屏风两侧是八个仿毛体大字,一边是“自力更生”,一边是“艰苦奋斗”,集中体现了周恩来总理概括地大寨精神。在大门左侧有三幅巨照。一副是《亲切的接见,巨大的鼓舞》,定格在1964年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和陈永贵亲切握手的瞬间。在照片下方,陈列着1964年陈永贵被接见时穿过的农民衣服,袜子和当时所扎的白毛巾。第二副照片是《周恩来和大寨人在一起》,定格在周恩来总理访问大寨时和大寨人频频握手,亲切交谈的瞬间。在照片下方,展出了陈永贵出国访问时所穿的中式对襟白衬衣和黑裤子。一幅1963年特大洪灾后的大寨,照片中房倒屋塌、山溜地陷的场面。在序厅里还展出了今日大寨村、大寨村50条好汉和大寨铁姑娘的巨幅照片。

序厅之后的展出内容是大寨村史展,共五部分,生动形象地向人们展示出大寨村艰苦创业和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变化的历史。在北展厅则是与大寨村史展相配合的大寨人风采变化的历史。在整个展览馆共展出50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和几十件实物。

大寨村史展

这部分展出的实物有解放前大寨贫苦农民用过的讨饭碗,穿过的破棉袄,大寨人艰苦创业时期使用的工具五六十年代大寨人穿过的衣服等。展出的历史照片有大寨互助成员的合影,大寨党支部委员手持大铁锹的合影,与群众谈心和在乐人树下讲村史、家史的新闻照片。这部分还以木刻版画形式,再现了大寨人在旧社会的贫穷生活、1940年日本侵略军“大扫荡”时惨杀12位农民、大寨人欢庆解放、“老少组”获得丰收、兴办初级社的历史场景,并以连环画形式表现了模范社员赵小和的事迹。这些实物、绘画和照片记录着解放前大寨人当牛做马,讨吃要饭,卖儿卖女的悲惨生活;记录着大寨人翻身解放,组织起来,治山治水,生产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

第二部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新大寨

这些部分展出了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的许多宝贵的历史照片,其中有陈永贵正在垒坝、大寨人三战狼窝掌的镜头,有1963年铁姑娘队正在扶被水冲倒的庄稼、大灾之年大获丰收的玉米垛、农业部长廖鲁言考察大寨、到大寨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的场景,有搬山填沟造平原时的定向爆破和推土机平地、建设高空索道、购来农业机械、建成喷灌滴灌,建成团结沟渡槽,种水稻、种棉花、种油松、摘苹果等照片。同时还展出了贾进财等开山取石时用过的铁锤、铁钎,村民们在工地吃饭用过的砂锅、瓷碗,并已图表等形式展现了大寨的十年造地规划和他们总结的自力更生十大好处。通过这些图片和实物,浓缩了大寨半个世纪的历史,记录着大 29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寨人从人拉犁、肩挑担、抡大锤、扛抬杆、治大沟、造平原,到水利化、机械化,迈向农业现代化的奋斗历程。他们向穷山恶水开战,首战白驼沟,三战狼窝掌,自力更生抗洪灾,艰苦奋斗建家园,在毛泽东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参观大寨潮连续不断之时,继续奋斗,搬山填沟造平原,把水引上虎头山,科学中天闯新路等激动人心的场面,都在这些照片和实物里都得到了真实的回放和再现。

第三部分:以国为怀,顾全大局,发扬共产主义新风尚

这部分展出的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组组数字图表,纪录了在国家最需要粮食的时候,大寨人的慷慨奉献;兄弟社队有困难时,大寨人的无私支援;大寨人自己遭受毁灭性特大洪灾时,义无反顾提出“不要国家救济粮,不要国家救济款,不要国家救济物资”。看着这些激动人心的图片和实物,会对大寨人肃然起敬,使心灵得到一次洗涤和净化,受到一次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生动教育。

第四部分:誉满全球,闻名中外,戒骄戒躁,再攀新高峰。

这部分展出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包括: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陈毅、乌兰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大寨人在一起的合影;1970年8月国务院在昔阳召开的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和1975年9月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场景;还有外国元首来大寨的照片,还以图表形式纪录了来自全球134个国家和地区、2288批、25000多名外宾和全国各地960多万人次参观访问大寨的盛况。

这部分还配合展出了大寨人劳动时穿戴的鞋袜、手套、草帽、垫后,显示了他们闻名中外而劳动本色不变。这部分展览还记录了昔阳学大寨,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第五部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建设再上新台阶

这部分可以说是一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寨气势磅礴的改革开放图。展出的有改革开放以来各级领导人视察大寨的活动、郭凤莲重任大寨党支部书记后支委开会共商大计、大寨人南下北上考察学习、大寨中策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签字仪式、大寨羊毛衫厂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大寨工贸大楼落成等历史照片,有大寨生产的玉米、谷子、高粱、小米、脱脂玉米粉、黄金饼、优质苹果、核桃露、老陈醋、系列酒等产品。从一幅幅真实生动的照片中,可以感受到中央和省、地、县各级领导对大寨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可以了解到田纪云、朱镕基、邹家华、李岚清、乔石、吴官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大寨人的淳淳嘱咐,可以看到郭凤莲带领有关人员走出寨门、南上北下、参观学习、转变观念的匆匆步履,可以看到大寨人外引内联、扩大开放建起的公司、企业。人在变,观念在变,大寨的面貌 30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旅游服务业齐头并进,迅猛发展。

这部分展览还陈列着改革开放以来,上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奖励给大寨的一面面锦旗,一块块牌匾和获得的一次次荣誉,这些荣誉,纪录着改革开放以来大寨村在开拓前进中的新成就,群众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的成就。

第四节大寨人风采专题展

在展览馆的北展厅里,是与大寨村史相配合的大寨人风采专题展,重在反映陈永贵和大寨人群体的功绩、贡献和揭示其精神世界。这个专题展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功盖虎头,绩铺大地,人民公仆陈永贵

这部分通过照片和绘画展现了陈永贵在旧社会的贫苦生活、土改翻身后组织互助组和合作社、参加造地修地劳动、在村中大柳树下河社员一起吃饭拉家常,知道去世后的安葬仪式等情景,并陈列着在20世纪70年代当了国家副总理后穿过的衣服,详尽地介绍了人民公仆陈永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在参观完这几个板块之后,还展示了“陈永贵的话”。这些话十分朴实,担有很机敏,如:“打铁先得本身硬”,“干部干部,就要先干一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第二部分:胸怀壮志,无私奉献,一代风流大寨人

这是展览的最后一部分,通过大寨人的豪言壮语和大寨代表人物的模范事迹,展示了大寨人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熔铸成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转化成了无私奉献的道德风尚和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一代接一代,不断开拓前进,创造新的业绩。这里可以看到钢筋铁骨的贾进财、任劳任怨的贾承让、抢挑重担的梁便良、吃苦耐劳的宋丽英、勇当先锋的郭凤莲的风采,可以看到艰苦创业红旗谱的英雄群像,可以听到大寨人“站在虎头山,眼望天安门,胸怀全世界”和“大寨田,辛苦田,没有辛苦哪有甜”等铿锵有力的格言。就是这一张张黝黑坚毅的面孔,就是这一幅幅坚强刚毅的脊梁,就是这一双双苍劲有力的大手,书写了中国农业发展史中极具特色的一章。

第五节名人题词馆

大寨展览馆庭院北侧是名人题词馆。这里陈列着中外名人参观访问大寨后的留言、题词,从中既可体会到各界人士对大寨的关爱之情和殷切希望,又能欣赏到他们风格迥异的书法风采,还可以透过书法感受到他们与大寨人的不解情结。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大寨村

大寨村门楼前是一个柏油铺就干净整洁的长方行广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是参观大寨的停车场。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成为繁华的商贸区。广场东侧由北而南依次有大寨粮站、中国大寨旅行社大酒店、大寨镇政府、大寨供销社等单位。西侧有导游处、计划生育指导站、派出所、电管站、邮政所、照相馆、大寨宾馆等。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大寨宾馆时1999年为适应大寨旅游业发展,将1993年11月,大寨村投资150万元,建起的五层工贸大楼改为大寨宾馆的。这个工贸大楼曾经做过大寨羊毛衫厂和大寨衬衣厂。

进入大寨村门楼,穿过主干街道,现在来到一个小广场,在广场东北边长着一棵大柳树。它树冠硕大,像一把巨伞,遮出100多平方米的树荫,这棵树已有100多年树龄,阅尽了大寨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在20世纪中期,它的照片和故事频频出现在书刊报纸上,几乎成了大寨的象征。来参观大寨的人无不与它合影,作为来大寨的留念。近代文豪巴金先生在《大寨行》中写道:“我想见陈永贵一面也见不到,可是这棵树,它不知道见了陈永贵多少面,一千次一万次,„不止陈永贵,还有许多、许多大寨人!站在这棵树下,我有不少感想。我羡慕它,我喜欢它,我看见它,仿佛见到全体大寨人,仿佛读到大寨的历史„”

在大寨新村建设之前,这棵柳树原来长在前头沟东侧的楞上,生长条件极差,从贫瘠的石头缝隙里汲取赖以生存的水分,借大山阴影下露出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它为了适应环境,树身歪斜扭曲,却顽强坚毅地活了下来。旧社会贫苦农民因缴不起地租被吊在这棵树上拷打过;也有人不堪忍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在这棵树上寻过短见。因此大寨人称其为“苦人树”。“苦人树”和苦人命运相连。

1963年大寨人选定从前头沟到后底沟作为建设新村的地址,在砌筑“胜天洞”时,将半截柳树碴在了涵洞内。大柳树南边有一排平房,曾将是大寨俱乐部,1963年洪灾之后,房倒屋塌无家可归的社员群众曾暂时安顿在这里。1964年大寨在这里办起第一个大寨展览馆。大柳树的东边是一排窑洞,西边则与大街相连。1969年大寨大队又在大柳树北边建起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的二层办公楼。于是,在大柳树四周就形成了一个小广场。这时,大寨人把“苦人树”改名为“乐人树”。乐人树下的广场也因此而得名为乐人树广场。

那时候,这个小广场也是大寨人的饭场和会场。无论早、午、晚,只要在村里吃饭,大寨人总是端着大碗,大碗里是差不多的撒面粥、假豆腐条、酸饭窝头,脚前脚后来到大柳树下,蹲在那里,边吃饭边听生产队长 32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或作业组长安排营生,也向队长反映那块地该干什么活了,某某人的营生干得怎样或不怎么样。饭吃完了,会开罢了,男人们抽着旱烟,送碗回家,扛农具下田。这样的会,大寨人叫“饭场会”,不用通知,不用喊,不用叫,准时无误;永恒的主题,不变的形式,却潜移默化着每一个大寨人。学校的老师也请贾进财等老贫农在大柳树下讲村史、讲家史,让孩子们知道过去,懂得大寨的今天来之不易。于是大柳树也和大寨人一样,上书上报,四海扬名。后来,大寨被演绎包装成“继续革命的典型”,大柳树下这1000多平方米的广场也随之被渲染为“反修、防修,批判资本主义的战场”。

历史进入20世纪的最后十年,大柳树周围发生了新的变化。1993年,大寨将原来的大队办公楼改为保健站,投资20万元在旧办公楼旁新建了一座三层楼。楼内除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室外,还设有农民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党员活动室、民兵活动室等。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最有经济头脑的一些大寨人也看中了这块知名度很高的风水宝地,在大柳树下摆起了冷饮摊、茶水摊、农家饭食摊、旅游商品销售摊,还有人挂着照相机,热情地为游客拍摄大柳树纪念照。逢年过节,乐人树广场又成了青年人的游乐场、歌舞场和文娱节目演出场。2004年,大寨将广场西侧与排窑配套的瓦房和新修的临时门市建筑拆除,统一修建了瓷砖贴面装饰考究的长排商业门面房,仍归原住村民所有,形成了一条食宿服务和旅游购物街。广场和街道均以青灰色大理石铺砌,面貌一新。大柳树不仅是大寨历史的见证树,还是大寨发展的功臣树。

大寨式的窑洞楼房

大寨式的窑洞楼房上一层窑洞的院子,是下一层窑洞的房顶。在上一层窑洞的前面,再盖起一排排青砖红瓦房。窑洞房和相对应的瓦房配套为一户。窑洞房和瓦房之间的空间,既是集体大院,又是行人街道。每间窑洞宽4米,深6米,窑面是连体门窗,当地称这种窑洞为大口窑。它冬暖夏凉,活动室空间大,采光好。过去一般在靠窗户处盘起火炕,依墙摆放瓮、缸、箱、柜。瓦房不设立柱,屋梁硬搁在砖墙上,也没有出瞻和脊兽,一般作为库房、厨房之用。

1964年以后,大寨把这些统一规划、集体施工,陆续建起的窑洞和瓦房,配套分给社员居住,人均20平方米左右。大寨人告别了不知住了多少代的土窑洞、土坯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也可以说,这时的大寨才真正像一个村。这一居民白天看起来集中统一,整齐有序,比起当时一般山村来,确实显得很有气派,充满生机,不同寻常。每当夜幕降临,便从整齐划一的窗户里放射出一排排明亮的灯光,远看既想一列列刚刚到站或等待出站的旅客列车,又像城市楼房的夜景,却有其独特的魅力。这个地 33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方叫前头沟,这个地方的居民区是大寨最早建成的居民区。当时,整个村子即是一个大院、一个大户、一个整体。院里的居民和睦相处,同一时间出工,同一时间吃饭,同一时间开会„从来不用敲钟、广播或呼唤。人们戏称这种一排排似楼非楼式的民居为火车厢式建筑。这一建筑群处处洋溢着浓烈的时代氛围,体现着当时大寨领导人和大寨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进入20世纪80年代,大寨村开始酝酿向村民出售公有住房方案。1992年8月,大寨改革了住房制度,把群众居住的集体房屋、窑洞全部作价卖给农户,成为个人资产。一些临主干街道的住户便陆续垒起了院墙,盖起了院门,院内又搭起厨房。屋内也进行了装潢修饰,拆去了火炕,摆上了木床,成为比较现代的民居建筑。

陈永贵故居。

在院门上方,嵌着北京书法家陈松题词的“陈永贵故居”金字门额,门两侧是一幅纪念陈永贵的对联:“一生耕耘锄月刨神农新路,半世从政为官县德廉哲贤”。

走进院门,便发现这只是一座坐西朝东的普通农家小院。小院由坐西朝东的两孔石窑和坐北朝南的两间瓦房组成。瓦房南面是存放农具的棚子。棚子里陈放着陈永贵生前使用过的犁、搂、筐蓝、扁担、抬杆、铁绳、开山锤等劳动工具。陈永贵生前在这里居住时既没有街门,也没有院墙,和大寨其他农家一样,街院相连。后来,以北屋的西山墙为界,修了一道南北走向的隔墙,中部设月亮门,窑洞南北各建一道墙与邻家隔开,形成后院:同时临街处又建起了大门,垒了院墙,形成前院。于是陈永贵故居就变成了单门独户、前后两院的格局,院子里也铺了红花方砖。两间北屋分为里、外间,有一小门相通,是陈永贵的办公室兼会客室。里间的墙上挂着毛泽东主席和陈永贵握手、周恩来总理在此做客、邓小平副主席在机场迎接陈永贵访问墨西哥归来等照片。炕头上放着一张小方桌,这是陈永贵批阅文件的地方。窗台上搁着一部老式摇把电话机,这是唯一一件当时一般人家还没有的现代化通讯工具。此外,最奢侈的东西就是一台半导体收音机了。在土改时分得的老式条桌上,摆放着陈永贵的遗像,陈列着陈永贵在中央工作期间,在北京及地方用餐、饮茶、抽烟的部分付款收据。当时身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挣的是农民的工分,分的是农民的口粮,但他无论在中央开会,还是到地方调研,凡属个人消费,一律照章付钱。看到这几张发黄的票据,令人感叹。现在给大家讲几则关于陈永贵生活上的小故事:有一次他到贵州视察,回京后发现多了2箱茅台酒,问随行人员才知是贵州省的领导背着他硬塞进行李中的。陈永贵很不高兴,令工作人员把钱寄去。又有一次,他在北京寓所里吃饭时发 34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现有鸡,而自己并未吩咐去买鸡,便向工作人员询问鸡的来历,得知是家乡人送来的,他千叮咛万嘱咐把钱寄去。他每月只有100多元的生活补贴费,往这儿也寄钱,往哪儿也寄钱,实在难熬了身边的工作人员。1980年5月5日,陈永贵离开家乡赴京时,从县招待所带了60斤小米,以每斤0.13元的时价付款共8元。

北屋外间陈设简单,摆着一对简易沙发,中间放着一张茶几。就在这间简朴狭小的会客室里,陈永贵通宵达旦地召开过大寨党支部委员会,规划农田基本建设,描绘大寨的发展蓝图;和昔阳县领导商讨过治山治水的步骤和方略;也接见过向他反映和要求解决问题的干部群众。后来,他还是在这里,接受过中外记者、作家的采访;接待过国家领导人;接待过外国元首和国际友人;也接待过科学家。西面两孔窑洞,一孔是陈永贵的卧室,现在还基本保持着陈永贵居住时的原样,砖砌的土炕上整齐的叠放着洗的退了色的普通农家被褥。只在墙壁上挂着陈永贵的一些生活照和参加政治活动的照片。另一孔是厨房间储藏室,砖砌的灶台上摆放着锅盆碗罐,盛水缸上搁着面板,靠墙是一排盛粮食的大缸小瓮,散发着浓烈的农家气息,仿佛主人刚出门下田或离家开会。陈永贵的故居是目前大寨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典型的太行山区四合院。1963年遭灾后,陈永贵把这座院子让给大寨小学占用,自己临时住在一处窑洞里。1968年大寨新村基本建成,全村都迁入新居后,陈永贵便迁入现在这处与其他社员别无二致的居所。1973年陈永贵调到中央工作,但家属未迁,他回到大寨,昔阳蹲点的时候,依然和家人住在一起,直到1980年全家迁居北京。现在陈永贵的故居对游人开放,成为展示大寨人奋斗历史的一个窗口。在陈永贵的卧室、办公室、会客室墙上,展示着许多珍贵的照片,真实的记录着陈永贵生活、生产、从政、交往的历史,描绘出一条从农民到国务院副总理的人生轨迹。

在1963年,大寨村遭受了百年不遇变得洪灾,全国各地共寄来1600元,这个数目相当于现在的1600万,陈永贵把钱退回去,只留下无名无姓的没有办法退还的200元,这点钱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寨人知恩图报,在08年南方雪灾,大寨村捐19.877万元,5月份四川地震,大寨村捐赈灾款51.4万元,郭凤莲书记个人5次共捐款2.7777万元。我们的郭凤莲书记还是山西奥运圣火传递的火炬手,参加了太原市的火炬传递,她是208号,最后一个点燃圣火的火炬,她说要把这把火炬放在大寨作为永久的纪念。

大寨村从1945年的190口人,到50年代280口人到80年代500口人,到现在我们大寨共有520口人。大寨是唯一的一个村子做到人口不上升的村,这点说明大寨这些年计划生育搞的好。

但是,现在大寨村的经济总收入却达到2个亿。大寨村现在有5大村 35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办企业。

一是煤矿和煤炭运输公司,这是由省政府和铁道部留下的,煤炭发运站年发运量20万吨。

二是饮品企业(核桃露是联合发展企业,核桃露销售收入3.8亿,加上大寨村酒和金鹿酒,去年收入4个亿,今年要争取达到5个亿)

三是养殖企业,养殖5万头猪,每隔一天向北京发送200头肥猪,向周边县市屠宰厂送150头肥猪。系列产品猪粪转化为沼气,送到1700户家庭。沼液供给灌溉5000亩良田。养殖1000头奶牛,3年后上到5000头奶牛,养牛发展设立在公司加上农户,为农户提供所有设备,公司名称叫大寨绿草湾奶牛场,奶供给昔阳县奶品厂,把牛粪供给昔阳县用沼气。这两个养殖业是昔阳县农业亮点企业。

四是大寨玉米加工乙醇企业。把玉米加工成燃料乙醇,带动千家万户,昔阳县有40万亩玉米,只能加工1/3的玉米,燃料乙醇送到石油公司,供给汽车使用,向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

五是旅游业的发展

现在我们大寨已经形成了以村、田、山为主的旅游景区,构成了游客一至二日游的格局。今后,我们将注重环境保护,把虎头山森林公园建成重要的旅游观光基地。

大寨村16年来是昔阳县税收第一纳税大户,现已纳税1100万元,人均纳税2万元,人均收入8000元。仅仅只有水泥厂的120万元贷款,除此以外,大寨村耕地种地全部集体供给,大学生每年补助1000——2000元。从93年我们就实行60岁以上老人每月养老金200元,93年又重建了大寨小学。这些成果来自于大寨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三篇:大寨心得体会

精神旗帜引领 梦想扬帆远航

--参加“学习十八大报告传承与时俱进大寨精神培训班”的心得体会 绿树成荫的虎头山俯瞰着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村庄,一边是一排排整齐的楼房,一边是饱经风霜的窑洞;一边是曾经“七沟八梁一道坡”的层层梯田,一边是华通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这里,是新中国农村发展的典型,是解放后农村建设的旗帜,是五六十年代老人们的记忆,是教科书上的经典,是我们心中不朽的精神丰碑。这里,有“主动让贤”的老英雄贾进才,有“三战狼窝掌”的劳模陈永贵,有被称为“铁姑娘”的郭凤莲,有毛主席的“农业学大寨”标语,有周总理的三次到访,有郭沫若的亲笔题词,有名人陈列馆;这里,有“大寨核桃露”,有“大寨酒”,有“大寨黄金饼”,有“大寨羊毛衫”„„这里,就是中国十大名村之一---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

怀着对大寨的无限敬仰,带着对大寨精神的好奇和疑问,在*年*月*日至*日,我参加了由**组织的“学习十八大报告、传承与时俱进大寨精神”培训班。为期三天的培训虽然时间短,但是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培训通过实地参观、专题讲座、经验交流、文艺演出的形式,帮助我们开阔了视野,理清了思路,提升了能力,坚定了信念,找到了差距,结识了友谊,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大寨的发展是一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创业史,激励我们艰苦创业。

建国初期,面对大寨恶劣的自然环境,大寨人曾在仅有58名男劳力的情况下,在48天内就修筑了24道堤坝;曾用了十年的时间,使粮食增产近3倍;在中国农业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大寨不仅没有人挨饿,反而每人向国家上交余粮400多公斤;尤其是我们登上的虎头山,那里是记载大寨人精神的灵魂家园,过去是怎样的不得而知,但现在是一座漂亮的小山,导游说过去这里只是一片荒山,没有利用价值,可倔强的大寨人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凿石铺路,改造了这里,他们用自己的奋发努力和昂扬斗志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

现在,我们的国家富裕了,条件变好了,但是与大寨人的艰苦创业相比,我们丧失了一些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发展中遇到问题了,不是尽力解决,而是绕道走和打退堂鼓;生活中遇到困难了,不是自立自强,而是怨天尤人;做事的时候,“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事实上,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大寨精神告诉我,“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将以大寨精神为动力,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积极带领村民艰苦创业,共同致富。大寨的发展是一首顾全大局、致力民生、共同富裕的发展歌,提醒我们执政为民。从改造农田,到改革开放后发展经济,大寨人屡创奇迹。遭遇特大暴雨的严重灾情,大寨人不仅不要救济,仅用一年时间便医治了灾害;困难时期,大寨人仍然人均交粮2000斤。大寨人民在各个时期都发挥了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作为大寨“当家人”的郭凤莲也回馈给了大寨人应有的保障。在1993年,大寨还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村里的老人就可以领到一个月30多元的养老金,现在村里的老人每年可以领到2000元至3000元的养老金。1998年,大寨开始修新房,个人出少数的钱,剩下的都是集体补,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大寨的奋斗史表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无私奉献,是我们的力量源泉,一心一意为民谋利,才会使我们的事业走的稳当,走的长远。在任何条件下,我们必须真正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处处关心群众,不断实现好、维护(转载于:大寨心得体会)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带领村民发展,走合作经济和共同致富的道路,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结果惠及到农民。大寨的发展是一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永不言败的改革路,鼓励我们开拓创新。50年前的大寨,是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但是如果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大寨不会成就今天的辉煌。从改革开放以来,大寨人在郭凤莲书记的带领下开拓进取、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成功实现了三个华丽转身,从农业文明走向了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从集体经济走向了集体经济、民营经济和股份有限公司三种经济方式的结合,从传统农业走向了现代农业,甚至发展起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

改革创新也是基层工作的活力源泉,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缺少开拓创新精神的工作是没有生命力的。当前,我们应立足村情,因地制宜谋划发展,用新眼光看待新事物,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思路谋求新发展,用新观念促进新跨越。培训班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让我站在一个崭新的起点上重新认识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带着这次培训沉甸甸的收获,我开始审视自己的工作,重新认识肩负的重任。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岗位,只要一心为民做事,她就会赢得很多人发自内心的尊重。我脑海中一直有一种美好的希望,希望在我们大学生村官中更多地涌现出向郭凤莲书记那样杰出的农村发展带头人。我也将向着这样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培训结束了,但给我的知识和启示将在今后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影响我的人生轨迹。带着培训给予我的精神食粮,带着大寨精神的启迪和感悟,我将插上腾飞的翅膀,让梦想扬帆远航。篇二:参观学习大寨心得体会

参观学习大寨心得体会 暑期八月九日至十一日三天,成教中心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赴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参观学习。我们看到昔日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大寨今日已成为一眼望不到边的为层层梯田,昔日破烂不堪的小土房今日已成为耀眼的高楼庭院,映入我们眼帘的到处是一派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全体党员重温了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目睹了大寨人奋勇拼搏、艰苦创业、勤奋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风貌;学习了大寨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小康社会的典型事例。全体党员感受到了党员先进性在大寨的具体体现,受到了一次深刻的传统教育 曾记得,“全国农业学大寨”大寨大队有个全国劳动模范陈永贵,还有贾进才、还有郭凤莲等等模范人物??。我们怀着及神秘又好奇的心情,在历时数个小时的行程后,来到了大寨。在当地讲解员陪同下,开始了参观。我们首先乘车来到虎头山上,在讲解员指引下,大家遥望那郁郁葱葱的七沟八梁一面坡,倾听着当年大寨人艰苦奋斗的故事,看见层层梯田,绿树成荫,池潭相间,渠水环绕。原来,昔日人工开凿的人造小平原早已于1995年被辟为景色绚丽、气候宜人,更符合生态条件的森林公园。随后我们又瞻仰了郭沫若、陈永贵和老英雄贾进才以及俗称“山药蛋”作家孙谦同志的墓地。大家在那里怀着激动的追忆心情和逝去的前辈们的塑像合影留念,以表达我们的它们的怀念之情。最后参观了建在山上和山下的两个展览馆,展室里详实的资料和物品展示了大寨的昨天和今天,也描绘了大寨更加美好的明天,使大家深受教育和启发。同时也兑现了我们儿时想见的英雄模样,他们是那样的和蔼可亲,那样的纯朴无私,为了改变自己

家乡的面貌,为了给子孙好代造福,与天奋斗与地奋斗,面朝黄土背朝天,带着美好的理想和愿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览馆还介绍了改革开放后,大寨发生的巨大变化。他们积极开展科技种田,大搞退耕还林、招商引资,村里建立了羊毛衫厂、衬衫厂、水泥厂、煤矿、酒厂和果品加工厂,集体经济发展形势大好,产值不断提高,截止到2002年已突破1亿元,人均年收入超过4000元。同时,孩子升学有补助,老人生活有津贴,村民福利多种多样,百姓安居乐业,企业欣欣向荣。可以预见,大寨的明天会更美好。

然后,同志们又漫游了这个百户人家的小山村,看到了商家生意兴隆,村民乐业安居以及大寨朴实的民风和一片详和的气象。看到了陈永贵的儿子为更好的怀念父亲让更多的人了解父亲的精神,为买书的游客提笔挥毫 在返回的途中,大家结合亲身感受发表了个人体会,大家畅谈大寨人手上的厚茧、扁担、镐头、铁锨和大锤造就出的艰苦奋斗精神和陈永贵、贾进才、郭凤莲等一批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和改革开放给大寨带来的变化,一致表示不虚此行,受益匪浅。得出了三点启示:

一是必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像大寨人那样始终做到政治挂帅、思想领先。

二是必须始终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

三是必须始终发扬爱国家、爱集体、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在本职岗位上尽心尽责。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学习发扬大寨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做好各项工作。

通过几天紧张的参观走访,大家深切感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就必须继承八路军浴血奋战、艰苦奋斗的光荣革命传统,还要发扬大寨人民敢闯敢干,坚持不懈的愚公精神,在本职岗位上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党的先进性、“三个代表”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句空话,它需要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去实现。

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时刻以大寨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和鞭策我们每一个人,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可服,还有什么难关不能度过呢?自己一定要以这次参观学习为契机,以大寨人为榜样,把他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变成自己工作的动力,努力学习,他是工作,为成教中心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成教中心办公室

于洪宝

2006.9.篇三:参观大寨心得体会

参观学习大寨心得体会 2010年9月19日一天,临城中学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赴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参观学习。我们看到昔日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大寨今日已成为一眼望不到边的为层层梯田,昔日破烂不堪的小土房今日已成为耀眼的高楼庭院,映入我们眼帘的到处是一派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全体党员重温了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目睹了大寨人奋勇拼搏、艰苦创业、勤奋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风貌;学习了大寨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小康社会的典型事例。全体党员感受到了党员先进性在大寨的具体体现,受到了一次深刻的传统教育。

曾记得,“全国农业学大寨”大寨大队有个全国劳动模范陈永贵,还有贾进才、还有郭凤莲等等模范人物??。我们怀着及神秘又好奇的心情,在历时数个小时的行程后,来到了大寨。在当地讲解员陪同下,开始了参观。我们首先乘车来到虎头山上,在讲解员指引下,大家遥望那郁郁葱葱的七沟八梁一面坡,倾听着当年大寨人艰苦奋斗的故事,看见层层梯田,绿树成荫,池潭相间,渠水环绕。原来,昔日人工开凿的人造小平原早已于1995年被辟为景色绚丽、气候宜人,更符合生态条件的森林公园。随后我们又瞻仰了郭沫若、陈永贵和老英雄贾进才以及俗称“山药蛋”作家孙谦同志的墓地。大家在那里怀着激动的追忆心情和逝去的前辈们的塑像合影留念,以表达我们的它们的怀念之情。最后参观了建在山上和山下的两个展览馆,展室里详实的资料和物品展示了大寨的昨天和今天,也描绘了大寨更加美好的明天,使大家深受教育和启发。同时也兑现了我们儿时想见的英雄模样,他们是那样的和蔼可亲,那样的纯朴无私,为了改变自己 家乡的面貌,为了给子孙好代造福,与天奋斗与地奋斗,面朝黄土背朝天,带着美好的理想和愿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览馆还介绍了改革开放后,大寨发生的巨大变化。他们积

极开展科技种田,大搞退耕还林、招商引资,村里建立了羊毛衫厂、衬衫厂、水泥厂、煤矿、酒厂和果品加工厂,集体经济发展形势大好,产值不断提高。同时,孩子升学有补助,老人生活有津贴,村民福利多种多样,百姓安居乐业,企业欣欣向荣。可以预见,大寨的明天会更美好。

然后,同志们又漫游了这个百户人家的小山村,看到了商家生意兴隆,村民乐业安居以及大寨朴实的民风和一片详和的气象。在返回的途中,大家结合亲身感受发表了个人体会,大家畅谈大寨人手上的厚茧、扁担、镐头、铁锨和大锤造就出的艰苦奋斗精神和陈永贵、贾进才、郭凤莲等一批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和改革开放给大寨带来的变化,一致表示不虚此行,受益匪浅。得出了三点启示:

一是必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像大寨人那样始终

做到政治挂帅、思想领先。

二是必须始终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困难面

前永不低头。

三是必须始终发扬爱国家、爱集体、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在本职岗位上尽心尽责。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学习发扬大寨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做好各项工作。

通过几天紧张的参观走访,大家深切感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就必须继承八路军浴血奋战、艰苦奋斗的光荣革命传统,还要发扬大寨人民敢闯敢干,坚持不懈的愚公精神,在本职岗位上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党的先进性、“三个代表”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句空话,它需要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去实现。

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时刻以大寨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和

鞭策我们每一个人,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可服,还有什么难关不能度过呢?自己一定要以这次参观学习为契机,以大寨人为榜样,把他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变成自己工作的动力,努力学习,他是工作,为临城中学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李娟(英语)

2010-9-21篇四:大寨坡完全小学观看《焦裕禄》心得体会

大寨坡小学教师观看电视剧《焦裕禄》心得体会

观看了电视剧《焦裕禄》,了解了焦裕禄同志的生平和先进事迹,让我受到很深的教育,也得到很多的启示。

以前对焦裕禄同志事迹的详细情况不是很清楚。通过这次电视剧的再现,可以说,近距离地观察了解了焦裕禄同志感人的事迹和崇高的精神,让我对焦裕禄同志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升华,内心很受感动和鼓舞,感到很受教育。他有钱接济困难群众,却没钱给女儿买新衣服;他有钱为患者治病,却没钱满足儿子的一碗红烧肉??他为我们树立起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光辉榜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今天,通过观看电视剧,我们不光是缅怀焦裕禄同志,更应该学习焦裕禄同志精神,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词。要学习焦裕禄精神,我觉得,关键是要学习以下几点:

一是学习他热爱本职工作的思想。焦裕禄同志,无论是在乡镇、厂矿企业工作,还是在党政机关工作,他都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我想,作为一名小学老师,今后要更加全心身投入工作中,更加热爱本职工作,为教育事业不断地努力。

二是学习他甘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当组织上安排焦裕禄同志到环境、条件较差的兰考县任县委书记时,他没有任何抱怨,没有任何要求条件,而是积极主动地投入了工作,很快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为了尽快改变兰考的贫困落后面貌,他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吃苦在前,积极带领兰考人民,同内涝、风沙、盐碱三大自然灾害作斗争,一直坚持带病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可以说,焦裕禄同志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也要像焦裕禄那样,不怕苦,有奉献精神。经常深入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扑下身子,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朋友,了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三是学习他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崇高精神。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焦裕禄同志对人民群众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他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在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共产党员,我们也要学习焦裕禄同志的精神,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扎扎扎实实工作,为教育事业尽职尽责。

四是学习他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有一个细节,据焦裕禄同志的儿子回忆,那时县委大院里有剧院,有一次看戏时,当售票的同志得知是县委书记的孩子时,没有让他买票直接,当焦裕禄同志得知情况后,不光对孩子,同时对家人提出严厉批评,要求第二天补上票。从这一件小事,可以看出,焦裕禄同志对自己、对家人非常严格,他不允许自己和家人搞特殊化。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自觉严格要求,坚持以身作则,清正廉洁,做到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干事,焦裕禄同志的精神是值得所有基层干部学习的,同样,作为基层教师的我们也是需要向他学习的。有人说教师是项专门职业,而我常常觉得教师更应该是项“为人师表”的专门职业。既为人师,就应为人表篇五:大寨

中华第一村——大寨村,是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的一个小山村。这里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后进行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开辟层层梯田,并通过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因此,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和表扬,并于1964年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农业学大寨”以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李先念、叶剑英、邓小平、陈毅等曾相继视察大寨,国外有国家元首,政界要人和友好知名人士,国内有各行各业的人士,共有上千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大寨,来自海外地区134个国家和地区的达2.5万多人。大寨村,是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的一个小山村。这里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后进行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开辟层层梯田,并通过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因此,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和表扬,并于1964年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农业学大寨”以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李先念、叶剑英、邓小平、陈毅等曾相继视察大寨,国外有国家元首,政界要人和友好知名人士,国内有各行各业的人士,共有上千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大寨,来自海外地区134个国家和地区的达 2.5万多人。大寨人这种战天斗地的精神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表彰,1964年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周恩来总理在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大寨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周总理曾三次陪同外国元首视察大寨,邓小平、李先念、叶帅等120多位老一辈领导人光临大寨。国际国内客人在十五年内到大寨的人数达1000万人次。大寨人把鼓励和鞭策变为动力,不断发展,不断前进。工作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丰硕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寨形势和全国农村一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取代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1983年推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八十年代后期,大寨开始尝试发展乡镇企业,建起了煤矿、化工厂等小型企业。期间,农民放开手脚,个体经营经济也开始发展起来,养鹿、养猪、养羊,做豆腐、汽车、拖拉机跑运输,经商等专业户相继涌现。多种经济成份打破了单一的农业生产格局。

九十年代,是大寨大胆改革,锐意进取的年代,邓小平南巡讲话鼓起了大寨人的志,壮了大寨人的胆,使大寨人深刻认识到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哲理,使有艰苦奋斗传统法宝的老典型再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大寨党支部的带领下,解放思想,学习全国先进农村的经验,规划大寨新发展蓝图。九二年全村每户出一人,组织了140多人到河北省先进农村参观学习,而后又多次组织干部到外省外地学习,通过数次实地学习考察,给大寨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农业稳步发展,工、副、商贸业拔地而起。92年成立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引项目、引人材、引资金建起了年产10万吨的水泥公司,粮食转换的酒业公司、制衣公司、煤炭发运站、煤矿、毛衣厂、贸易公司、吃住行一体化的森林公园。十个企业年收入9050多万元,1999年-2000年,年上缴国家税收分别为300、350万元,上交提留资金年300多万元,人均上交国家1万多元。

调整产业结构,改革经营体制是大寨经济发展的一大要素,过去几百

口人都从事一项工作--农业。现在土地虽然已分给群众,三十年不变,但是为了节省人力、物力,合理调整。

劳动力的使用,集体为群众提供了五统一,即:统一实施新品种试验和新技术推广;统一购买种子、化肥;统一实施机耕、机播、秸秆还田;统一实施水利灌溉和水利实施的应用;统一规划农田基本建设。由于强化了集体统一经营职能,农民的负担减轻了,百分之九十的劳动力从事了工、副业,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从88年人均180元上升到2001年的3910元,收入的增加带来了大寨人各方面变迁。(1)住房的变迁:现已有三分之一的群众修起了新宿,甚至从窑洞排房变为二层楼房,户均面积168平米,总造价7万人民币,农户出资五万元,集体补偿2万元,整地、规划、设计、水、电、路实施全由集体解决。至今已有24户人家搬进了新楼房。(2)膳食的变迁:大寨人当年吃的是野菜、谷糠、玉米糊,一年人均三两油,也就是五、六十年代大家说的,三百六吃不饱肚,丈八布露着肉的生活,现在的大寨人吃的是白面、大米、鲜菜、肉类,过年过节六冷八热,给城里人生活无任何区别。(3)衣装的变迁:当年大寨穿的是土布、麻衣,补了又补,钉了又钉。冬无棉,夏无单。现在的大寨人四季衣服齐全,形状、花色与城里人一般。(4)家用器具的变迁:当年的大寨人住的是大窑洞,睡的是炕头,除了劳动用的工具再无家庭摆设。现在的大寨人电视机、组全音箱、电冰箱、洗衣机、电话样样都有,摩托70多辆,还有汽车、拖拉机等,一切都方便了。

大寨的党风好,民风正,无邪恶、邪教,党支部连年受到中央、省、市、县各级党委的表彰。1995年1月,被山西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7月1日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命名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同年6月6日,中共山西省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红旗基层党组织;1999年9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7月1日被中央组织部命名为先进基层党总支。

山西大寨:昔日战天斗地如今市场搏击

从1964年走上“神坛”,到1980年被否定,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曾是国内媒体关注最多的村庄。改革开放后,作为被批判的“极左”典型,大寨沉默了。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大寨”为商标的各种商品突然面世,羊毛衫、核桃露??市场化的大寨一举摆脱“老农形象”,以崭新风貌面对世人。最新资料显示:2007年,大寨经济总收入1.27亿元,人均收入7000元;经济收入比1980年增长600倍,人均收入增长38倍;520人的小村庄,人均年纳税近2万元,连续多年蝉联昔阳“纳税冠军”?? 3月7日上午,阳光很好,照得“七沟八梁一面坡”到处亮堂堂,昔日战天斗地垒起的大片“海绵田”里,少见庄稼,却多了郁郁葱葱的松柏。村庄背后的山顶上,植被保护得很好,一些亭台楼阁掩映其间——这是大寨人极力打造的 “虎头山森林公园”,现已成为国内有名的“红色旅游”胜地。村庄内部,密布着“窑洞饭店”和土特产、纪念品商店,到处播放着红色歌曲,到处是招揽游客的热情叫卖声。已在田间地头消失的大寨人物,走进了售货员手中的书籍、光盘里。大寨村,到处洋溢着市场经济的气息。a 大寨的没落

包产到户比很多地方晚了5年

这是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1963年,遭遇百年不遇洪灾后,大寨人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大寨村委会广场西侧,是一排排整齐的石窑,正是1963年洪灾后的产物。提起当时席卷全国的包产到户,79岁高龄、被誉为大寨“活化石”的宋立英说“当时大寨人都不理解,认为是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变革前夜的1977年,大寨村的成绩神州大地鲜有乡村可以匹敌:粮食总产量98.4万斤,亩产1312斤,每人的口粮在500到600斤之间;拥有拖拉机等农用机械数十台,农业实现了机械和半机械化作业;集体资产总值71万元,人均住房两间,吃水烧煤、看病上学全部集体包揽?? 1979年开始,“肯定凤阳(小岗村)、否定昔阳(大寨)”的势头一浪接一浪。1979年底,一贯惟大寨是从的昔阳县委发出《关于彻底肃清昔阳县学大寨运动中极左流毒和影响》的文件,关闭已久的集贸市场出现,大部分地方给“社员”分了自留地,昔阳出现了包产到户的典型——“北亩村”。1980年9月,陈永贵被解除副总理职务,支书郭凤莲被调离大寨。1982年年底,昔阳县委书记挂帅的工作组进驻大寨。随即,大寨很快出台了“包田到劳”方案。签承包合同那天,恰好《羊城晚报》记者来访;第二天,大寨土地大包干的消息轰动全国。1983年风调雨顺,“晚上下雨白天晴”,那年总产上了百万斤,宋立英说“这个(包田到劳)老天都同意”。1985年,第二轮土地承包,大寨人彻底实行了包产到户,按人均1.4亩的标准彻底分给村民——这比很多地方晚了整整5年。b 大寨的复兴

大寨人走进工厂当上“现代农民”

大寨在80年代几乎无人问津。90年代初,大寨个体经济出现“破产潮”。于是,让郭凤莲重回虎头山的民间呼声越来越高。1991年11月,刚过完45岁生日的郭凤莲复出。1992年2月,两辆满载140名大寨村民的大巴车从大寨出发,直奔娘子关外的华北平原,开始了大寨人的“洗脑”征程。

“当年全国学大寨,现在大寨学全国”。他们参观了年产值已经上亿的河北获鹿高迁村。又南下江阴市。江阴市南闸镇毛纺织印染总厂热情接待了她们,双方达成了在大寨建设羊毛衫厂的合作协议。随后是华西村、浙江鄞县、大邱庄?? 1992年3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田纪云视察山西旱情,走进大寨,为大寨指出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发展道路;两个月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也来到了大寨,他告诫郭凤莲说,“要从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出发,实事求是。”最后,大寨新的党支部终于确定了“发展商品经济、非农兴村”的思路。1992年,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成立,郭凤莲出任总经理。

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后来注册了“大寨”系列商标。现在,“无形资产变现”的财富游戏不断在大寨上演:许多企业看中了大寨的品牌价值,向大寨支付商标使用费,核桃露、铝塑管、杂粮系列?? 1994年,大寨上马了煤炭铁路发运站和投资2100万的中外合资“大寨中策水泥”项目,成为大寨这十几年来的创收大户之一。不久,大寨又和“宁城老窖”联营,把昔阳酒厂包装成了“大寨酒业”。大寨旗下的企业越来越多。昔日战天斗地的大寨人纷纷进入工厂打工,成为“现代农民”。大寨二次创业中,最值得圈点的是旅游。1993年,郭凤莲邀请同济大学的专家对大寨旅游做了全面规划。此后,大寨展览馆、狼窝掌梯田、陈永贵故居、大寨民居楼等一系列景点被建设、整理出来,虎头山上开始大规模种树植草,恢复生态。1999年,大寨景区被评为全省五大著名特色旅游景区之一。c 大寨新风貌

农民丰衣足食住别墅享各种补助

见到赵保国时,当了饭店老板的他正在厨房炒菜,“欢迎光临呀,吃吃我们大寨饭,喝喝大寨酒??”包田到户后,赵保国在1986年购买了“小四轮”跑运输;2003年,赵保国在自家院中开了窑洞饭店,“当上了小老板”,“只要开饭店,哪年也能落个一两万”;赵保国的大儿子,现在已经不去工业企业打工,而是在大寨森林公园展览馆工作,“挣着固定工资”,“村里许多年轻人都不愿干脏活累活”;赵保国的儿媳,从事导游工作,“讲解一遍就能挣个三五十元”,“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但凡有点文化,都在干这个”。赵保国,是大寨很多人的缩影。

宋立英老人的家,在广场西侧第一排窑洞内,宋立英的纪念品商店,就开在自家院内,据说规模在大寨排第一。79岁的老人,脚蹬皮鞋,穿着流行的红对襟衣服,昔日保护集体财产而致残的手指上,带着当年被称为 “资产阶级享受思想”的金戒指。昔日23“铁姑娘”之一的李圆眼,其开办的“农家土炕饭店”最有特色,三间窑洞分别按照“六七十年代”、“八九十年代”和“新世纪”的家居特点布置,吸引了不少游人,60岁的李圆眼大大方方当起了“阿庆嫂”。

如今的大寨,已形成以旅游、煤炭、化工、建材、酿酒、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多个支柱产业。上世纪末,大寨给村民盖起了50座独立小别墅,改善居住条件,村民只要掏五六万元就可入住,其余由集体补贴。今年,村集体又准备动工再盖五十套170平米的住房,每套6.5万元。大寨村民还享有取暖、上学等各种补助。2007年,全体村民每人分到了1000元;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能得到200元的养老金。

最值得关注的是那800亩大寨 “海绵田”。“海绵田”中的一半退耕还林;其余的 400亩,大寨组织了30人的农业专业队伍,实行统一管理,农户只负责收割。这30人,多是一些经济困难、无能力外出打工的村民,他们依然实行大寨历史上的“记工日”制度,每出一天工可得到25到30元,“算是以工补农,以工扶贫”。

“改革开放30年全国报网联动媒体”《山西晚报》记者李廷祯

(本组稿件仅限联盟使用,谢绝转载)

记者手记

曾去大寨旅游,采访却是首次;早就听说 “大寨人不爱见记者”,故压力很大。去了才发现,此担心纯属多余。大寨村委会主任贾春生说,八十年代时,大寨很反感记者,“但现在变了,记者的宣传增加效益呢”,“打广告你还得掏钱不是?”市场经济“润物细无声”,方方面面改变着大寨。

大寨不是没有问题。大寨出问题在于两方面:一是“高大全”,媒体把“农业学大寨”变成“全国学大寨”,大寨最后被包装成了一个“各种经验无所不出”的“万花筒”,这的确可笑;二是大寨实行思想禁锢,大肆宣扬阶级斗争,把农民都变成一个个没有个性、只懂奉献的“工蚁”。

大寨的现代农民,已经毅然走上了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在大寨的几天,每到太阳即将落山,我就要爬到虎头山上转一转。看着那一条条大石块砌起的拦土大坝,心里总有一种崇拜感:那时没有现代开山工具,只有一条条臂膀和原始的大铁锤!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种精神,在那个时代造就了人间奇迹。大寨曾经的种种错误做法,理应否定;但这种精神,这种堪称人类伟大财富的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珍视,并身体力行。

.cn 2010年05月05日09:05 山西新闻网_三晋都市报

山西新闻网 三晋都市报 大寨核桃露以天然、绿色、保健的功效驰名国内市场,在业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多年来,该公司致力于把核桃的全部精华通过高科技手段提炼成健康饮料的开发工作,其系列产品大众型、营养型、无糖型、精品佐餐型核桃露等均不含色素、香精和防腐剂,是21世纪最环保健康型饮料,得到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和广泛推荐。

第四篇:重温大寨精神

重温大寨精神

上世纪70年代,我在寿阳县委工作,组编《大寨精神颂》演唱剧。县文宣队将大寨精神搬上舞台,属全国首创,精彩表演博得好评。离退休后仍有趣继续探讨大寨精神、学习有关史料有收获:毛主席率先将大寨典型升华为大寨精神,创造的建国伟业,呈现眼前,执笔追叙。

抗美援朝结束,祖国实施“一五”建设,为尽快改变我国一个汽车造不出来落后局面,确定重工业优先。悠久农业大国建设工业化进程,日新月异、欣欣向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超出人们意料:1955年秋末冬初,劳动农民将自己的翻身田、祖业田、新置田齐刷刷自愿无偿交归集体所有,农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土地私有制延续几千年,为何没付任何代价,平平稳稳改变为集体公有制?土地是农民命根子,是农村最宝贵财富,为何全国劳动农民舍宝献田?大寨农民为何敲锣打鼓喜天欢地舍宝献田?“一五”间期这件大事,需深入探讨。深层原因专家评论,毛主席突破框框调调,抓住火候乘热打铁决策,(乘土改热,打合作化铁),值得追叙,传给后代的。

进入“二五”期间,建国计划更加宏伟,为冲破核垄断,遏制核威胁,国防尖端事业列入建设项目。这是打破常规走路建国方略,实施过程经受这样那样波折困难,在所难免。遭遇两大灾难始料莫及:天有不测风云,由于自然灾害连年袭击、党的政策严重失误,造成农业生产大滑坡、农民留粮产少,市民供应粮降低,城乡人民饭不饱食灾难之际,强化农业基础,解决人们吃饭问题强烈呼声传进中南海。

按照常理,人民生活困难面前,耗资巨大国防尖端项目,应该让路的。中央经济领导机构,立即调正“三五”方案:采筹可以筹集的国家财力,动用可以动用的银行贷款,支援农村建造5亿亩稳产高产农田。特别强调: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吃饭问题迫在眉睫。国防尖端事业前苏联约定援建,随之的脸变卦,突然处于孤立无援。钱学森等世界级科技骨干决不甘心,他们带领国防科技战线队伍,发奋图强、自力更生、不惜肉体与毒素同伴搞试验、攻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国防战线上上下下强烈指出:国防尖端关系国泰民安、关系国际格局,这件大事刻不容缓。民食民安,就急还是就重?党中央领导机构,呈报毛主席断决。

就在这个历史关头,山西省昔阳县冒出大寨典型,为毛主席决策提供得力论据。“一五”期间,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大寨人摆脱尊天命、敬地神束缚,标立集体创业雄心,治理狼穴掌连续两次失败不低头、暴发既攻必克意志力量,承受常人难以承受艰苦,第三次治理终获成功。大寨,战天斗地、改变穷山恶水先进单位在山西日报头版头条文稿闻名全省。

“二五”期间,党支部一班人,参加生产、领导生产过得硬,他们白天劳动流大汗、夜间务公免计酬,为民办事,不增加人民负担,既劳力,又劳心,干部群众拧成一股劲,科学种田站到制高点。劳均产粮、户均售粮跃居全省第一,爱国家爱集体50条好汉,挺立虎头山,为继续跃进奠定坚实基础。1960年地委在大寨召开现场会,1961年省委发文号召全省学习大寨党支部。

“三五”第一年到1963年上旬,特大灾难降临大寨,上级及时送去救灾物资、救灾粮、一大笔建房补助款,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原 2

籍石山村,六岁孤儿落地大寨,宁可赤足走,不穿大人鞋成长经历涌上心头,他深深懂得,舒舒服服穿大人鞋弊端多,坚决主张“三不要”,召开支部大会讨论:大寨是省级模范、模范单位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灾难惨重村庄不是少数,他们的困难比大寨大的多,上级送来的物、粮、钱该不该让给他们?办农业社十年,连年增产,社员增收,动员农民提出银行储蓄,集体建造新农村,有没有决心?强烈反问,深入讨论认为:自力更生救灾十大好,战天斗地建新村,他们说斗做斗,不放空炮:禾苗倒伏遍地,昼夜加班扶起来,当年粮食减产率降至5%以下;强洪暴冲冲掉百余亩耕地,大干一年夺回来,土地没减少,发展基础仍牢靠;大寨人祖祖辈辈住土窑洞,七天七夜倾盆大雨全部冲倒浸塌,农民失去居住条件,住俱乐部大房间渡夜。统一规划,农民集资,集体扶持,苦战三年,建造久经耐用新窑洞;农民口粮、向国家售粮、集体储备做到三不少。一场大灾难转化为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素质大飞跃。大寨典型在亿万农民中产生磁石般吸引力;1964年1月19日,陈永贵走进人民大会堂,向首都各界人士汇报大寨先进事绩,获得一片喝彩声。其录音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后,全国有17个省农民听众,掀起自发学大寨热潮。这是全国农民学大寨起始之源。

1964年3月29日极不平凡,是祖国建设走向决策日,当天,毛主席在邯郸召开“四清”工作汇报会,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不顾既定议题,破例汇报大寨先进事绩,他越讲越生动,越讲越起劲、一件又一件奇迹般大寨故事,走进毛主席心里,回到北京,召集李富春等5位副总理,指示:搞稳产高产田好,不要受几亿亩框框限制;农业靠大寨精神、自力更生,节省资金搞基础工业,搞国防尖端;并以结 3

论性语句讲:给钱不一定办成事,不给钱反而办得好。

1964年5月,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上,毛主席重申:农业靠大寨精神…….毛主席在决策层倡导大寨精神,周总理在三届人大会上,精选32个汉字全方位倡导大寨精神,号召各行各业学习大寨精神。亿万农民以大寨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造低产田、旱地改水浇田,打堤治沟治滩建造新农田步步高,短短十几年,水浇地增加三亿亩,大寨所在县、苦战五年,建造高标准丰产田六亿亩,学大寨先进县发展至500余个。农田建设丰硕成果,为后来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农业大丰收打下好基础。农业靠大寨精神,自力更生、不吃进口粮。“靠谁养活中国人”西方预言失去传销市场。这项重大决策使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两件大事,双管齐下,同放光彩。

“三五”第二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升空了!“四五”第三年,播放东方红歌曲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了!在国力薄弱条件下,国防尖端取得重大成就,亚非拉穷朋友兴奋,世界霸王震惊,我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各族人民享受祖国安全根本大福,也为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创造必要条件。

这是毛主席统率老一代领导集体创造强国兴农建国伟业。重温大寨精神,追叙建国伟业,纪念毛主席诞辰120周年!4

第五篇:回顾大寨精神!

回顾大寨精神!

2010-4-10

当代很多中国人大概都不会忘记大寨这个地方,它是山西省昔阳县的一个普通小村庄。因为毛泽东曾经发出过这样的号召:农业学大寨,这样,它便一度写满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

前几日,笔者游览了大寨。

我没有被大寨当下的繁荣所打动(据他们介绍,2002年大寨的产值已经超过了一亿),然而,当我面对着半个世纪前大寨人战天斗地所留下的遗迹:长城般的石坝、天梯般的农田、绿缎般的树林……,我却深深地被感动了,且久久地不能平静。

往事如云烟。

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详细地介绍了大寨,并指出:“大寨大队所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为什么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竟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不惜篇幅,详尽地向全国介绍一个不足八十户人家的生产大队的点点滴滴,而且还把大寨精神提到了几乎无以复加的高度呢?现在回头来看,也许更值得回味。

一、什么叫做奋斗

看看大寨吧。

只要看看大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就能体会到。

解放初期,当地有首歌谣形容大寨之穷:“扛长工,没铺盖,卖儿女,当乞丐,有女不嫁穷大寨”。许多人也许都还记得那个穷大寨的象征:“七沟八梁一面坡”。对其自然环境之恶劣,可以略举如下:解放初全村七百多亩地,却被各个“梁、沟”分割成四千八百多块;全年无霜期只有五个多月,亩产量只有七八十斤;十年九旱,不旱则涝,连续下它几天雨就成洪灾,比如一九六三年的大雨不但冲掉了大寨的良田,还冲垮了大寨人的窑洞。就这么个绝对是穷山恶水的地方,后来却造就出了著名的旱涝保收的“海绵田”,跨过了令“江南”也汗颜的亩产千斤关。

这当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当然不是人的头脑想出来的,更不是被万能的嘴巴吹出来的。她是靠大寨人艰苦奋斗换来的!

大寨人艰苦奋斗的事例,多得无法列举;大寨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壮烈得无法想象。这里只说一个例子:著名的“三战狼窝掌”。

狼窝掌历来是给大寨造祸的地方:杂草、野狼、洪灾。1955年冬,大寨人开始向狼窝掌开战。整整一个寒冷冬季的辛劳,58个劳动力筑成了38道堤坝,填下了几万方黄土,终于造就了30多块粮田。第二年,人们播种,种子发芽。当着历尽辛劳的人们看着成长的禾苗、计算着能多收多少粮食的时候,一个黑夜,一声霹雳,一场大雨,冲掉了一切。可怜的汗水、可怜的种子、可怜的肥料,可恨的大雨!

人们没有倒下,他们总结了教训,第二年继续开战。一样寒冷的冬季,却是更多的血汗,以及这些血汗造就的更坚固高大的石坝和二十多亩人造田。在这块珍贵如金的田地上,人们又次播种,种子又次发芽。面对着禾苗带来的希望,他们不再回味上年的创伤。然而,又是一个黑夜,又是一声霹雳,又是一场洪灾,带来的又是一片狼藉和虚无。

毛主席为什么要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也许在于:老天爷似乎总是给那些奋斗的人们设置障碍,或者说,要奋斗就必须要战天斗地。

鲁迅似乎说过,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大寨人也许不知道鲁迅这句话,但是,却遵循着鲁迅揭示的逻辑。

要做真正的勇士何其难也;而真正的勇士,他们的目标也绝不会是为了“勇士”这个称谓。

面对两次的失败,大寨人几乎就要绝望了,放弃了。因为大寨人并不想当勇士,他们的目标不过那样地简单而又直接——造田,而造田的目的,也不过是想为自身的生存创造更好的条件。可也正是这个目的,又一次地激励了他们;两次的失败,也又次激起了他们领头人——陈永贵的干劲。

陈永贵一有空就呆在狼窝掌发愣,寻找失败的原因。终于,石桥和砖窑给了他启示,因为它们是拱形的,所以能承受巨大压力。找到了原因,有了成功的希望乃至把握,第三次奋斗开始了。全村劳动力总共不足60个,可赶赴工地的却有70多人,因为有些是夫妻上阵、全家出动了。那一年,气温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开工第二天就下起了大雪;为了拿到石头,人们到三里地外的石山上用锤砸、用钎开,而后再靠人抬到狼窝掌;饥饿了,就在工地吃着大寨特有的“冰碴饭”(那是因为热饭送到工地之后都结成了冰)。那个因“让贤”而声名远扬的大寨前党支部书记贾进才,仅在这次改田中就开出了一千八百多方石头。据说,他一生开的石头可以从大寨到北京摆个来回!

终于,凛冽的寒风和满腔的热血造就了坚固的石坝和丰产的梯田。终于,老天爷低头了,大寨人胜利了!

你能想象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大吗?你能想象一个普通的人可以造就怎样的奇迹吗?而奇迹对人类所提出的要求,却也不过是简单而又不简单的两个字而已:奋斗。

以下一组数据,也许能在一个层面展现大寨人的奋斗:自1952年,他们每年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的劳动比田间劳动多三倍;每个劳动力土石方作业量达1000多立方米,担土80多万担;每人每年担石头880多担,担粪、担庄稼十万斤;把垒起的大坝换算成一米高两米宽,可从大寨铺到大庆……

这个奋斗造就了大寨的奇迹:一个有女不嫁的穷大寨,一度成为全国农业的榜样,成为全国人民“朝圣”的地方……

多年来,好多参观过大寨的人们无不为大寨精神所震慑,然而,回到本地后却依然我行我素。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他们认为,大寨精神虽好,但别的地方学不来,因为大寨奉行的是苦行主义,拿人不当人:轮大锤,冰碴饭,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准……他们甚至对此予以嘲笑。然而,每个人都应当知道:人类幸福所需的各类资源,大多不是上帝赐予的,而是人类自身拼搏得来的。如果每个人都不愿践行这种“苦行主义”,后人又怎能享乐呢?包括现今的大寨人,如果没有他们前辈的那种苦行,又哪里来得今天的好日子呢?如果一个民族都去贪图享乐而不去艰苦奋斗,那么,这个民族必将永远享受不到安乐。

二、什么叫做自强

看看大寨吧。

当着后来的大寨一度受到指责、甚至被诬为“黑旗”的时候,有人经过“精心计算”得出了这样一本账:大寨历年交给国家的粮食,实际上等于国家每斤倒贴二角二分五点几几几几,因为国家帮助他们输了电,修了滑索,建了灌溉系统,支援了推土机,解放军帮助修建了“军民渠”……对于这样的计算,不管别人怎样评论,至少我是懒得反驳。不是因为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原因很简单,因为我懒,不愿意搭理他们。

反过来,我倒是从大寨的奋斗史上看到了那种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以贯之的宝贵精神——自强不息,或曰自力更生。因为大寨在最需要救济的时候没有伸手,而是依靠这种精神寻求自救;因为大寨在别人最需要救济的时候,向别人慨然伸出了援助之手。不妨举个例子。

一九六三年,大寨遭了七次灾;八月份最肆虐的一次大雨又下了七天七夜,冲毁了四百多亩粮田,冲塌了一百一十多眼住人的窑洞。当着从县里开完会的陈永贵冒雨赶回村里,看到人和牲畜都很安全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我要给大家贺喜!

当时的大寨已经成为先进典型;大寨受灾后的慰问电报电话接连不断,上级的援助也是一笔接着一笔。然而,大寨人不要!援助物资不要,援助款项也不要。曾有一天,上级已经把一马车的援助物资(衣服被褥之类)送到了家门口,结果,陈永贵把赶车的人招待一顿饭之后,车都没卸,就让人家连车带货给拉了回去。

产粮的“坡”已被破坏,住人的“窝”也已被破坏。是先治“坡”还是先治“窝”?他们的选择是:既治“坡”又治“窝”。白天治“坡”:大人小孩一大早就下地,成年男人修田坎补地边,女人孩子一株一株地扶苗补苗;晚上治“窝”:建房工地几乎彻夜通明,打石声音此起彼伏。过度的辛劳和困倦让大寨人走路都打趔趄。

终于,这种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又一次带来了回报:原计划五年恢复土地、十年建成新村,可实际上仅两年就恢复了土地,仅三年社员就全部搬进了新房!就在受灾当年,大寨的亩产依然达到704斤,卖给国家二十四万斤粮食,比上年仅减产百分之四。《人民日报》被感动了,11月28日刊登了长篇通讯,“奋发图强,自力更生,以国为怀,顾全大局——大寨大队受灾严重红旗不倒”。

大寨大队为什么“受灾严重红旗不倒”,不就在于他们那种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吗?为了让村民接受这种精神,当时的陈永贵曾列举了让很多“理论家”们也拜服的“自力更生的十大好处”,不妨摘引如下:1)不依靠国家就等于支援了国家;2)自力更生战胜灾害,显出了集体的力量,使大家更爱集体;3)自力更生可以激发大家奋发图强,对个人有利;4)可以证明集体经济是铁打的江山,长人民志气,灭敌人的威风;5)对锻炼干部有利,让干部多动脑筋,多想办法;6)可以带动兄弟队也克服困难,有利于开展革命竞赛;7)能培养社员战胜灾害的勇气和本领,对今后战胜灾害有力;8)国家可以腾出钱和粮支援其他灾区,能促进全公社的团结;9)对培养接班人有利,等他们长大了,也能学先辈一样;10)自力更生对促进大寨大队继续革命有利。这“十大理由”,曾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博得了雷鸣般的掌声。

大跃进后期,不少人开始饿肚子。一度,谷糠竟也成了好东西。一个小商贩曾想以每斤三角的价格收购大寨的谷糠,陈永贵没有答应。然而,只要是凭借公社或者大队的介绍信,是为了集体的需要,他却按照每斤三分钱的价格把他们的谷糠一车车地“卖”了出去。那时,许多人、许多大队到大寨来借食粮、借种子,大寨从不谢绝。“还债”的时候,还什么粮收什么粮,没得还的,就以交给国家的价格收钱。这种作为,难道是存心想拿国家救济、占国家便宜吗?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我在多年前就已熟知的词汇,对它们的含义当然也不陌生。然而,大寨的这些作为、这些作为所内蕴的精神,却再次让我进一步体会了这几个字的意义,并再一次让我强化了这种已有的认识:有很多字眼、很多词汇,我们往往会穷其一生都难以真正地理解它们。理解了它们而不去实践已经比较可怕,更加可怕的是人们没有理解、甚至根本不会去理解,更为甚者,他们还会对那些精神投以轻蔑的冷笑。由此,我不知道怎样去理解当代那些为了拿国家救济而宁愿哭穷的人们,也不知道这些人们面对当年的大寨会作何种感想。

三、什么叫做集体

看看大寨吧。

集体经济的优势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也是最通俗的一点就是:组织起来力量大、效益高。然而,要想使集体经济的那些优势能够得以发挥,却要一个最根本的前提:劳动者必须具备从事集体经济的足够的积极性,否则,一切必会走向反面。而要激发这种积极性,只要人人大公无私这一个前提就足够了。只可惜,当代历史条件下,一般来说这只能是个梦想,所以毛泽东才深有感触地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既然如此,难道当代历史条件下就没有实施集体经济的足够基础吗?也不是。如果具备这样三个条件,集体经济照样能够良性运作。它们是:1)人们加入集体经济是自愿的而非强迫的;2)必须严格实行按劳分配,也即,按照人们对集体经济的贡献大小来决定他们的所得;3)集体经济的领导者必须具备“公仆”特征,也即,领导者必须要大公无私,抑或必须要一心为民、先公后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大寨的集体经济,恰恰具备了这三个条件。让我们来看。

大寨的第一个互助组是贾进才组织起来的,后来被人们称为“好汉组”。此处对它不做详述,因为它远不如陈永贵组织的另外一个“老少组”来得成功。所谓的“老少组”,是指由村里九户老人和小孩组成的互助组,他们无依无靠,缺劳动力,少劳动工具。然而,他们结成互助却是发自内心的愿望,因为非其如此,他们就会重新走回“缺粮卖地”的老路。陈永贵无疑是个强劳动力,也许是因为信仰,也许是因为仗义,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答应了老少爷们的请求。那时的老少组,迸发了强烈的生产积极性,人家休息他们不休息,人家不团结他们团结。结果,这些鳏寡孤独式的老人和孩子们,年底的收成竟然每亩比好汉组还要多三十斤。这是第一个条件的鲜明写照。

后来,互助组、合作社的优势越来越明显,那些单干的人们无论如何也无法与集体的力量竞争和抗衡,结果,他们便一个个地要求入社了。合作的规模越来越大,可规模扩大之后又怎样保证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呢?他们的办法是“评工分”,根据一天的劳动态度和强度,一个一个地评。再后来,他们发明了“评标准工”,以一个强劳力的标准当作最高分,其他人的工分按照那个标准来比照。如此一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每个人都不得不发挥出自己的最大能力,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保障。这就是第二个条件的鲜明写照。至于发展到后期,这种方式在全国推广之后变异,原因则是复杂的,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并非所有领导干部都是真正的公仆。这个问题,让我们留待后面再议。

集体主义经济的优势在那时的大寨,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而大寨人也充分地享受到了集体经济带给他们的好处。比如,在像大寨那样严酷的自然环境里,如果没有组织起来的力量,那么,在狂暴肆虐的大自然面前,人们就只能俯首听命、任其宰割。古来的大寨人之所以永远未能摆脱贫困,腐朽的剥削制度固然是根本原因,但未能发挥集体的力量也是一个不应忽视的因素。没有集体的力量,大寨人怎能够造就平山造田的壮举,又怎能抗拒类似1963年那样的特大自然灾害。

一时之间,爱国家、爱集体在大寨蔚然成风,以至荣登了周恩来的政府工作报告。时至今日,“一大二公”已经被历史抛弃,社会主义式的集体经济也已经被“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取代,而当代国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也就随之而淡化了。但是,在当代的大寨人那里,我们却依然可以感受到他们对集体的感情,那种比其他地方更为强烈些的感情。

四、什么叫做公仆

看看大寨吧。

前面我们曾经提出过,领导者是否是真正的公仆,对保证集体经济的良性运作至关重要(实际上,领导者的作用,还不仅仅在于此)。那么,当时大寨大队的领导是怎样的领导呢?让我们来看一看他们之中的典型:时任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后来成为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

陈永贵是典型的贫苦出身——他的父亲在卖掉妻儿之后,用个担子挑着五六岁的陈永贵到了大寨,把他委托给一个贾姓人家之后,终又跑回老家,把自己吊死在祖坟前的一颗枯树上。陈永贵在大寨村那个善良却贫困人家的照应下,历尽人间苦难,终于在死亡线的边缘生存了下来。所幸的是,严酷的生活也把他铸造成一条好汉、一个倔脾气、一颗对穷人的同情之心和对私有制的愤恨之心,以及一种与共产党信仰的天然亲和关系。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会答应几个孩子向他提出的组建互助组(“老少组”)的请求,而这几个孩子,恰恰就是被“好汉组”所抛弃的。

也正是在这个“老少组”里,陈永贵表现出了最符合共产党人价值标准的“公仆”行为:当领导要乐于吃苦,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而是为了别人的享受;当领导要身先士卒,在牺牲人家之前,先要牺牲自己。用毛泽东的语言说,就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拣重担子挑。白天干农活,他干得最多;晚上老人们休息,他又要到各家问寒问暖,陪孩子们一起放羊。他不止是吃苦,更在于能想出许多好办法,让人们的劳动更有成效。难能可贵的是,在陈永贵以后的奋斗历程中,这种作为他是一以贯之的。不妨简要列举几个例子:

入高级社的时候,个人土地和农具都要作价充公。不少人生怕报低了吃亏,而陈永贵则率先吃亏:人们给他的资产作价228元,他却自己压低到125元。结果,带了个好头,感染了一大批人,比如那个让贤的贾进才,嫌自家的牛老了,低价卖出,再花高价买回一头壮牛入社……

陈永贵一直认为,坐办公室不是劳动(这种观念,直到逝世前他才改变),由此有了他那著名的“三不准”——不准用劳动时间开会,不准用劳动时间办公,不准在劳动时间内找人谈话。“打铁还要本身硬”,这是他的口号。他率先垂范,从不因私不参加劳动,即使因公到县里开会也要找个事情带着,而且还不要误工补贴。在他的带领下,大寨的干部成了名副其实的榜样,比如当会计的贾承让,每年参加劳动竟达350天以上。即使陈永贵后来成了昔阳县的负责人,他照样如此,命令全县干部劳动;西水东调期间,他让全县机关干部赴30里外轮流劳动,每人干了两个多月,后来人们说那是“炼狱”。常年的艰苦劳动,使他在不惑之年额头就布满了“七沟八梁”似的皱纹,手指头因扭曲竟然夹不住一支香烟……

早在担任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时候,他就对支部成员发出了这样的豪言壮语:我们每个人都要横下一条心,决不沾公家一点便宜。他说到了,也真做到了。1953年他多卖了公粮(那时因为春季过于乐观),虽然得了个奖旗却换来一片骂声,他一边挨骂一边自己饿肚子;白天组织改田,干着高强度劳动,晚上回家吃不上饭,还不能跟人说。县委书记知道了,给了他30斤粮票,算是个人心意,而且还算是补贴干部在他家吃饭所应得,然而,他楞是一两没要。赴外地开会需要中途住宿,在招待所一听一夜住宿费一元二角,扭头就走,去住最廉价的旅店,因为这花的是公家的钱。成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他不转户口,不拿工资,仍在大寨拿工分;大寨给他每月四十元的补助他坚决不要,说那是剥削。后来当了国务院副总理,面前不缺“贡品”,可他分文不取,每月收入就是国务院的三十六元补助和山西省的一百元补助,共计一百三十六元,所有开销全靠它。当时太原宾馆有种每包一角九分的香烟,他每次回去就买一大包带回北京……

读者也许要厌倦了,要厌倦笔者像个老太太,啰里啰唆地罗列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是,我们却决不认为这些是小事,因为这些小事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本质的、高尚而又宏大的精神,这就是共产党干部在理论上应当具备的那种龙马精神、公仆精神。

就在大寨刚刚搞集体化的时候,一个大寨的普通人就说过一大二公的弊端:办社好是好,就怕养不起干部。我不知此人何许人也,只感叹其眼光锐利,一针见血,一语道出了集体化的隐患和问题之所在。试想,集体化、人民公社化之后,领导和管理生产的有多少干部!如果这些干部不能有效地践行“公仆”精神,那么,伴随着时光流逝、道德沦丧、制度松弛和声色犬马等种种享乐,干部队伍中势必诞生出大量的寄生虫甚至剥削者。如此一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到哪里去寻找呢?可叹的是,或曰带有点历史必然性的是,这种情况恰恰在我们后来的集体经济中发生了。时至今日,集体经济已经消退,而干部队伍腐化、公仆精神沦落的现象却日渐猖獗了起来。此情此景之下,陈永贵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所内蕴的精神,难道不是更加地“永贵”了吗?

人世间什么样的人才能得到同类真正的尊重和敬爱?权力吗?学问吗?钱财吗?都不是。只能是辛劳:为了别人的幸福而付出的辛劳。这样的人,即使他曾犯过错误,即使他曾伤害过他人,百年之后,他依然能够再次赢得同类真正的尊重和敬爱。

陈永贵为大寨人这样做了,因此,即使在他逝世之后,依然得到了大寨人真情的怀念和敬爱;尽管在他的后期、在他逝世之后,曾经不乏推墙的伟大勇士们去落井下石!今天,大寨人在大寨为他铸造了墓地,有人说,类似南京的中山陵。

再往大了说,毛泽东带领老一辈革命家为全国人民这样做了,因此,即使在他逝世之后,依然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真情怀念和敬爱;尽管在他逝世之后、某些个时期,也曾经不乏鼠目寸光的跳梁小丑们去恶意诽谤!今天,全国人民在心中为他铸造了墓地,有人说,万古不灭!

一个民族,不应该没有神圣!

附记:

(一)面对今日繁荣的大寨,我想起了那时的大寨农民,想起了那时的陈永贵,想起了那一代人翻腾四海、振荡五洲的奋斗精神,想起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最终,想起了我内心残存的一个神圣——伟大领袖毛主席。不禁,我热泪盈眶;油然,泛起了一种悲怆、激越、呐喊、沸腾之类的复杂情怀。

我不得不记下这种难得的珍贵情怀,为了自己的情感;我必须要记下这种难得的珍贵情怀,为了回到现实之后尽可能晚一些地去忘却。

(二)2001年,当我面对长征的历史时,曾经深深地被长征精神所打动,结果写了一篇杂感:为了不忘却长征。尽管大寨的事情无法与长征相提并论,但就其内蕴的精神来讲,却足以同长征相媲美。如果战争年代需要的是长征精神,那么,和平年代也许更需要大寨精神。所以,便又以类似的形式写下了这篇文字:为了不忘记大寨。

大寨给了我还有很多感受,比如信仰。但现在,我只记下这么一点。

(三)神往大寨当年战天斗地的岁月,也让我神往同时代共产党人中的“遍地舜尧”。那时,类似陈永贵那种作为的干部何其多也!类似大寨人那样奋斗的群众又何其广也!我向他们致敬,我为他们骄傲!

(四)这篇文字多有平淡的叙述,少有感慨和“理论”。因为,面对那种最朴素、最真实的高尚和奋斗精神,任何感慨、任何“理论”,似乎都是苍白无力的,抑或是多余的。

(五)在游览大寨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不禁问了那个神采飞扬的导游一个问题:大寨现在有没有腐败。导游沉吟片刻,说道,应该有吧,但肯定很少很轻。我相信他的话!一则以悲,举国难有净土;一则以喜,毕竟这是大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精神总会感染几代人吧。

(六)时光流逝,沧海桑田。我不知道、也不想去辨明大寨的那种精神是否还适用于现在;我只知道,这种精神对任何一个民族都很珍贵!

我不知道、也不想去辨明大寨的那种精神在当代是否还值得去弘扬;我只知道,对这种精神的任何蔑视,都应是对中华民族的不敬。

让那些嘲笑的人们继续去嘲笑吧。

长久屹立的,是大寨梯田的石坝;

更长久屹立的,是那石坝下面蕴藏着的精神!

下载爬大寨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爬大寨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参观大寨心得体会

    参观学习大寨心得体会 2010年9月19日一天,临城中学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赴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参观学习。我们看到昔日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大寨今日已成为一眼望不到边的为层层梯田,昔......

    大寨中学班主任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能正确对待......

    大寨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大寨中学课堂教学改革阶段性总结 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是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大寨小学期末工作总结

    大寨小学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工作总结 我校在县教育局及镇教育办的正确领导下,坚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十七大”重要思想和深入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指导......

    大寨小学教师考核细则

    大寨小学教师周量化及年度考核实施细则 根据镇教育办的考核标准,在考虑我校教师工作现状基础之上,经过学校班子会议讨论通过,特制订本校教师周量化及年度考核细则: 一、教师一周......

    学习大寨精神心得体会

    精神旗帜引领 梦想扬帆远航 --参加“学习十八大报告传承与时俱进大寨精神培训班”的心得体会 绿树成荫的虎头山俯瞰着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村庄,一边是一排排整齐的楼房,一边是......

    参观学习大寨心得体会

    参观学习大寨心得体会 暑期八月九日至十一日三天,成教中心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赴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参观学习。我们看到昔日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大寨今日已成为一眼望不到边的为层......

    学习大寨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大寨精神”心得体会 ————侯贞羽 2014年3月13日通过参加我局组织的深入昔阳大寨学习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活动使我深刻认识到大寨的发展是一部自力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