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国内外研究现状
1、《China's Foreign Trade》 2012年12期《论大学生实习的权益保护》黄彬黄国桥
2、《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04期《浅析大学生家教劳动权益的法律保障问题》曹鹏薛莉
家教市场是一个新兴的不断壮大的服务市场,提供服务的主体是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但是由于家教活动的特殊性,即为私人性质、一对一的方式。大学生所付出的智力劳动成果往往得不到《劳动法》或者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使得在发生纠纷时法律很难正确适用,作为相对弱势一方的大学生的劳动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克扣工资、欺诈的侵害家教老师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笔者更希望通过本文对大学家教老师劳动权益的法律保障的探究,引发对关于整个家教市场的法律规制、政府或其他组织的相关责任等更加深层次的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3、《法制与经济》 2010年4月《高职学生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以勤工助学及就业为视角》韩旭刘俊丽
4、人人小站天商大学生权益保障中心
5、实习大学生的劳动权益保护——以《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为视角张琳琳
6、《法制与社会》 2011年17期《关于在校大学生临时工劳动权益保障的探析》黄双新张培郭帅涛
当前,在校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充当临时工的现象较为普遍。对于进入社会工作不久的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无疑是社会工作人群中的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维权渠道不通畅,社会关注度较小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深入了解其受损现状,从中介组织与制度规范角度进一步深化对在校大学生临时工的合法权益保护的全新理念,为在校大学生临时工合法权益的保护提供有力的保障。
7、《大家》 2012年04期《大学生社会兼职期间权益保障问题探析》郭颖
正兼职大学生群体在不断壮大,但由于各种原因,其在兼职期间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屡屡发生,目前我国相关配套法律规范相对滞后、部分法律条文可操作性差,导致其权益救济途径不畅。因此,大学生兼职期间权益保障问题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加快大学生权益保障建设,以维护广大兼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第二篇:我国女工劳动权益保障现状研究
劳动权益是关系到妇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近年来妇女劳动权益受侵害的现象较为严重。据全国总工会今天披露的一份调研报告称,国有企业女职工下岗且再就业困难,女职工劳动保护水平下降,非公有伟!企业女职工政治,经济。人身权不!受工!侵害,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法规落实难等问题突出。据悉,这是全总女职工部去年深入各省市及部分产业工会得出的结论。具体情况有: 一些用人单位招工中存在着性别和年龄歧视。如用男不用女,用小(年龄)不用大,招工时用青春期,而签订劳动合同时避开孕期、产期、哺乳期等。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用工制度不规范,不与女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履约率低。有的企业虽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但没有女职工特殊保护及社会保险内容。女职工劳动卫生、职业安全及健康保健问题突出。在橡胶、制鞋、化工、陶瓷、铸造、玩具等行业,女职工长期在有毒有害作业的环境中工作,尘、毒、噪音严重超标。一些劳动密集和规模较小的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作业环境差、存在严重的事故隐患。近年来,因急性中毒,爆炸、火灾等造成多名女工死亡或致残的事件时有发生。女职工妇科病定期检查落实困难。部分公有制企业因经济困难,不能定期进行妇科病检查,甚至取消了检查。非公有制企业大多数不给女职工进行妇科病检查。在非公和国有企业中,都存在女职工经期、孕期、生育和哺乳“四期”保护得不到落实的现象。有的女职工经期仍从事高空、低温、冷水作业和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部分企业的女职工怀孕7个月以上仍上夜班。非公有制企业大多不承担女职工孕期保护,招工避开女工生育年龄段,或生育前即终止劳动合同。有的企业则在合同上规定女职工在聘用期间不得怀孕生育。在产假待遇上,一些国有企业因效益不好未参加生育保险,也无力按《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落实生育待遇。而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不参加生育保险,也不执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女职工产假工资无保障,生育费用得不到报销。女职工休息休假权利得不到保护,加班加点超工时现象在非公有制企业普遍存在,且不能按规定支付加班工资,以服装、鞋业、餐饮等服务业最为突出。据调查,有的女职工人均周劳动时间为76小时,甚至长达90小时。更严重的是,因企业实行计件工资,一部分处于孕期、哺乳期的女职工也需加班加点。非公有制企业侵犯女职工人身权利事件不断发生。有些企业厂规厂纪名目繁多,对职工要求十分苛刻,女职工稍有违犯便会遭受惩罚、打骂、搜身和污辱,严重侵犯女职工的人格尊严和人身权利。关于劳动就业中出现的男女性别差异的现象,国内外许多学者作了不少研究。以舒而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把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劣势归因于两性在人力投资上的差异性,即男性的持续性人力投资和女性的阶段性人力投资,认为向男性倾斜的人力资本投资造成人力资本存量的性别差异,生理差异进一步导致了女性人力资本价值的贬值。同时,女性的择业范围相对较窄,职业流动机会较少,不利于人力资本的增植。以加里。贝克尔为代表的歧视经济学理论强调性别歧视是就业歧视的基本形式,是导致女性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社会学者从传统文化等因素出发研究男女就业的不平等。该理论认为歧视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习俗,并被那些剥夺弱势群体较好的教育与工作机会的法律所强化,即使法律重新确定权利平等以后,原有的隔阂仍会长期存在。我国研究人员对妇女劳动权益受侵害的原因有较为一致的认识。主要观点有:(1)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国家就业形势严峻,是妇女就业遇到更大困难的客观原因;“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意识是内在原因。(2)女性的生理特点和社会分工使她们的就业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国家福利制度要求用人单位负担女工孕产期的补偿费用,用人单位基于经济利益考虑而不愿意用妇女。(3)保障男女同工同酬和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未能得到切实贯彻和落实。(4)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法规滞后,《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有些内容已不适应当前需要,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在违法惩治方面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措施和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规定。社会发展不会自然而然地解决妇女问题。市场经济受到价值规律和经济利益导向的左右,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难以通过市场自身的调节得到保障。因此必须坚决采取有效措施,与歧视妇女。侵犯女职工的劳动权益。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正确认识保护女职工劳动权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维护妇女权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保障妇女的劳动权益是社会发展的必需和必然,而决不能错误地认为是国家或社会的一种负担。否则保障基本人权只是一句人人都会高呼而落实不了的口号。2.完善保护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首先,要促进妇女的平等就业,就要使现行相关法律的规定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以便有针对性地消除对妇女就业的性别歧视,强制保护女工的合法权益。这一点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劳动法经验。同时,劳动争议的解决程序应简化使之成为劳动者能够实际利用的维权途径。笔者赞同裁审分离。自由选择的观点,劳动争议适宜采用仲裁与诉讼并行的制度,至于到底采用何种程序由当事人选择,从而尽快结束纷争,及时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另外,在劳动争议的诉讼程
序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小额诉讼”经验,实行简易程序快速审理终结。其次,建议建立公益诉讼制度。鉴于女性劳动者素质和经济能力的现状,设立公益诉讼可以及时追究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帮助妇女摆脱困境,改善劳动力市场一边倒的局面,维护社会公平。其三,应健全生育保险法律,将女工“四期”的特殊保护成本分散到所有的用人单位。女工的生育是对社会的贡献,将其生育价值的报偿从所在企业中分离出来,逐步实现生育负担的社会化,将有助于提高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3.切实贯彻执行已有的保护女工劳动权益斩法律、法规、条例,切实发挥劳动监督检查机制应有的作用。劳动法的监督检查机制是由劳动政府部门、工会组织及其他组织和个人依法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制度。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工资、工时、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保护、劳动就业、培训、执行社会保险规定等各方面。4.充分发挥工地、妇联等非政府组织在维护女职工劳动权益方面的作。当女职工劳动权益受到非法侵犯时,工会有责任积极主动地为维护受损女工的权益而努力,工会女职工委员会更责无旁贷。在我国,工会熟悉本单位、本行业情况,在维护妇女劳动权益方面具有妇女组织难以批拟的优势。因此,工会应该成为维护职工权益的代表,为受损女工无偿提供咨询,帮其联络擅长解决劳动争议的律师,直至支持女工提起诉讼。5.建立和完善多元化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对应用型技术人才、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的需求同样将日益突出。但现实中许多求职者的素质还达不到职业要求,事实上,我国某些地区已到遇到了技工荒,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一次调查中发现,女职工受教育的程度便低,而她们对进一步接受培训或教育以提高自身素质有着强烈的渴望。因此,国家有必要加快发展职工教育与培训工作,有计划地提高女工的整体素质。
我国女工劳动权益保障现状研究(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我国女工劳动权益保障现状研究调研报告
劳动权益是关系到妇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近年来妇女劳动权益受侵害的现象较为严重。据全国总工会今天披露的一份调研报告称,国有企业女职工下岗且再就业困难,女职工劳动保护水平下降,非公有伟!企业女职工政治,经济。人身权不!受工!侵害,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法规落实难等问题突出。据悉,这是全总女职工部去年深入各省市及部分产业工会得出的结论。具体情况有:
一些用人单位招工中存在着性别和年龄歧视。如用男不用女,用小(年龄)不用大,招工时用青春期,而签订劳动合同时避开孕期、产期、哺乳期等。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用工制度不规范,不与女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履约率低。有的企业虽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但没有女职工特殊保护及社会保险内容。女职工劳动卫生、职业安全及健康保健问题突出。在橡胶、制鞋、化工、陶瓷、铸造、玩具等行业,女职工长期在有毒有害作业的环境中工作,尘、毒、噪音严重超标。一些劳动密集和规模较小的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作业环境差、存在严重的事故隐患。近年来,因急性中毒,爆炸、火灾等造成多名女工死亡或致残的事件时有发生。
女职工妇科病定期检查落实困难。部分公有制企业因经济困难,不能定期进行妇科病检查,甚至取消了检查。非公有制企业大多数不给女职工进行妇科病检查。
在非公和国有企业中,都存在女职工经期、孕期、生育和哺乳“四期”保护得不到落实的现象。有的女职工经期仍从事高空、低温、冷水作业和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部分企业的女职工怀孕7个月以上仍上夜班。非公有制企业大多不承担女职工孕期保护,招工避开女工生育年龄段,或生育前即终止劳动合同。有的企业则在合同上规定女职工在聘用期间不得怀孕生育。在产假待遇上,一些国有企业因效益不好未参加生育保险,也无力按《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落实生育待遇。而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不参加生育保险,也不执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女职工产假工资无保障,生育费用得不到报销。女职工休息休假权利得不到保护,加班加点超工时现象在非公有制企业普遍存在,且不能按规定支付加班工资,以服装、鞋业、餐饮等服务业最为突出。据调查,有的女职工人均周劳动时间为76小时,甚至长达90小时。更严重的是,因企业实行计件工资,一部分处于孕期、哺乳期的女职工也需加班加点。非公有制企业侵犯女职工人身权利事件不断发生。有些企业厂规厂纪名目繁多,对职工要求十分苛刻,女职工稍有违犯便会遭受惩罚、打骂、搜身和污辱,严重侵犯女职工的人格尊严和人身权利。
我国研究人员对妇女劳动权益受侵害的原因有较为一致的认识。主要观点有:(1)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国家就业形势严峻,是妇女就业遇到更大困难的客观原因;“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意识是内在原因。(2)女性的生理特点和社会分工使她们的就业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国家福利制度要求用人单位负担女工孕产期的补偿费用,用人单位基于经济利益考虑而不愿意用妇女。(3)保障男女同工同酬和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未能得到切实贯彻和落实。(4)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法规滞后,《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有些内容已不适应当前需要,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在违法惩治方面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措施和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规定。
社会发展不会自然而然地解决妇女问题。市场经济受到价值规律和经济利益导向的左右,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难以通过市场自身的调节得到保障。因此必须坚决采取有效措施,与歧视妇女。侵犯女职工的劳动权益。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正确认识保护女职工劳动权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维护妇女权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保障妇女的劳动权益是社会发展的必需和必然,而决不能错误地认为是国家或社会的一种负担。否则保障基本人权只是一句人人都会高呼而落实不了的口号。
2.完善保护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首先,要促进妇女的平等就业,就要使现行相关法律的规定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以便有针对性地消除对妇女就业的性别歧视,强制保护女工的合法权益。这一点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劳动法经验。同时,劳动争议的解决程序应简化使之成为劳动者能够实际利用的维权途径。笔者赞同裁审分离。自由选择的观点,劳动争议适宜采用仲裁与诉讼并行的制度,至于到底采用何种程序由当事人选择,从而尽快结束纷争,及时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另外,在劳动争议的诉讼程序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小额诉讼”经验,实行简易程序快速审理终结。其次,建议建立公益诉讼制度。鉴于女性劳动者素质和经济能力的现状,设立公益诉讼可以及时追究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帮助妇女摆脱困境,改善劳动力市场一边倒的局面,维护社会公平。其三,应健全生育保险法律,将女工“四期”的特殊保护成本分散到所有的用人单位。女工的生育是对社会的贡献,将其生育价值的报偿从所在企业中分离出来,逐步实现生育负担的社会化,将有助于提高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3.切实贯彻执行已有的保护女工劳动权益斩法律、法规、条例,切实发挥劳动监督检查机制应有的作用。劳动法的监督检查机制是由劳动政府部门、工会组织及其他组织和个人依法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制度。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工资、工时、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保护、劳动就业、培训、执行社会保险规定等各方面。
4.充分发挥工地、妇联等非政府组织在维护女职工劳动权益方面的作。当女职工劳动权益受到非法侵犯时,工会有责任积极主动地为维护受损女工的权益而努力,工会女职工委员会更责无旁贷。在我国,工会熟悉本单位、本行业情况,在维护妇女劳动权益方面具有妇女组织难以批拟的优势。因此,工会应该成为维护职工权益的代表,为受损女工无偿提供咨询,帮其联络擅长解决劳动争议的律师,直至支持女工提起诉讼。
5.建立和完善多元化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对应用型技术人才、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的需求同样将日益突出。但现实中许多求职者的素质还达不到职业要求,事实上,我国某些地区已到遇到了技工荒,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一次调查中发现,女职工受教育的程度便低,而她们对进一步接受培训或教育以提高自身素质有着强烈的渴望。因此,国家有必要加快发展职工教育与培训工作,有计划地提高女工的整体素质。
第四篇:我国女工劳动权益保障现状研究
劳动权益是关系到妇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近年来妇女劳动权益受侵害的现象较为严重。据全国总工会今天披露的一份调研报告称,国有企业女职工下岗且再就业困难,女职工劳动保护水平下降,非公有伟!企业女职工政治,经济。人身权不!受工!侵害,女职工劳动保~律法规落实难等问题突出。据悉,这是全总女职工部去年深入各省市及部分产业工会得出的结论。具体情况有:
一些用人单位招工中存在着性别和年龄歧视。如用男不用女,用小(年龄)不用大,招工时用青春期,而签订劳动合同时避开孕期、产期、哺乳期等。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用工制度不规范,不与女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履约率低。有的企业虽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但没有女职工特殊保护及社会保险内容。女职工劳动卫生、职业安全及健康保健问题突出。在橡胶、制鞋、化工、陶瓷、铸造、玩具等行业,女职工长期在有毒有害作业的环境中工作,尘、毒、噪音严重超标。一些劳动密集和规模较小的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作业环境差、存在严重的事故隐患。近年来,因急性中毒,爆炸、火灾等造成多名女工死亡或致残的事件时有发生。
女职工妇科病定期检查落实困难。部分公有制企业因经济困难,不能定期进行妇科病检查,甚至取消了检查。非公有制企业大多数不给女职工进行妇科病检查。
在非公和国有企业中,都存在女职工经期、孕期、生育和哺乳“四期”保护得不到落实的现象。有的女职工经期仍从事高空、低温、冷水作业和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部分企业的女职工怀孕7个月以上仍上夜班。非公有制企业大多不承担女职工孕期保护,招工避开女工生育年龄段,或生育前即终止劳动合同。有的企业则在合同上规定女职工在聘用期间不得怀孕生育。
在产假待遇上,一些国有企业因效益不好未参加生育保险,也无力按《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落实生育待遇。而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不参加生育保险,也不执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女职工产假工资无保障,生育费用得不到报销。
女职工休息休假权利得不到保护,加班加点超工时现象在非公有制企业普遍存在,且不能按规定支付加班工资,以服装、鞋业、餐饮等服务业最为突出。据调查,有的女职工人均周劳动时间为76小时,甚至长达90小时。更严重的是,因企业实行计件工资,一部分处于孕期、哺乳期的女职工也需加班加点。
非公有制企业侵犯女职工人身权利事件不断发生。有些企业厂规厂纪名目繁多,对职工要求十分苛刻,女职工稍有违犯便会遭受惩罚、打骂、搜身和污辱,严重侵犯女职工的人格尊严和人身权利。
关于劳动就业中出现的男女性别差异的现象,国内外许多学者作了不少研究。以舒而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把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劣势归因于两性在人力投资上的差异性,即男性的持续性人力投资和女性的阶段性人力投资,认为向男性倾斜的人力资本投资造成人力资本存量的性别差异,生理差异进一步导致了女性人力资本价值的贬值。同时,女性的择业范围相对较窄,职业流动机会较少,不利于人力资本的增植。以加里。贝克尔为代表的歧视经济学理论强调性别歧视是就业歧视的基本形式,是导致女性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社会学者从传统文化等因素出发研究男女就业的不平等。该理论认为歧视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习俗,并被那些剥夺弱势群体较好的教育与工作机会的法律所强化,即使法律重新确定权利平等以后,原有的隔阂仍会长期存在。
我国研究人员对妇女劳动权益受侵害的原因有较为一致的认识。主要观点有:(1)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国家就业形势严峻,是妇女就业遇到更大困难的客观原因;“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意识是内在原因。(2)女性的生理特点和社会分工使她们的就业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国家福利制度要求用人单位负担女工孕产期的补偿费用,用人单位基于经济利益考虑而不愿意用妇女。(3)保障男女同工同酬和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未能得到切实贯彻和落实
。(4)女职工劳动保~律法规滞后,《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有些内容已不适应当前需要,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在违法惩治方面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措施和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规定。
社会发展不会自然而然地解决妇女问题。市场经济受到价值规律和经济利益导向的左右,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难以通过市场自身的调节得到保障。因此必须坚决采取有效措施,与歧视妇女。侵犯女职工的劳动权益。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正确认识保护女职工劳动权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维护妇女权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保障妇女的劳动权益是社会发展的必需和必然,而决不能错误地认为是国家或社会的一种负担。否则保障基本~只是一句人人都会高呼而落实不了的口号。
2.完善保护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首先,要促进妇女的平等就业,就要使现行相关法律的规定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以便有针对性地消除对妇女就业的性别歧视,强制保护女工的合法权益。这一点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劳动法经验。同时,劳动争议的解决程序应简化使之成为劳动者能够实际利用的维权途径。笔者赞同裁审分离。自由选择的观点,劳动争议适宜采用仲裁与诉讼并行的制度,至于到底采用何种程序由当事人选择,从而尽快结束纷争,及时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另外,在劳动争议的诉讼程序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小额诉讼”经验,实行简易程序快速审理终结。其次,建议建立公益诉讼制度。鉴于女性劳动者素质和经济能力的现状,设立公益诉讼可以及时追究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帮助妇女摆脱困境,改善劳动力市场一边倒的局面,维护社会公平。其三,应健全生育保险法律,将女工“四期”的特殊保护成本分散到所有的用人单位。女工的生育是对社会的贡献,将其生育价值的报偿从所在企业中分离出来,逐步实现生育负担的社会化,将有助于提高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nbs
第五篇: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是承认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前提下,以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方向,而且在不断研究和分析后,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从总体上来看,对农村经济和农村经济问题的研究虽然各有侧重,但主要着眼点还是比较集中。傅晨(2001)指出,“由于资源禀赋不一样,各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差异很大。在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走一条能够增加农产品的产出,同时又能够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村地区市场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顾焕章(1998)指出,“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他认为,“从改革的实践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改变我国农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还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化特征,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听之任之,无所作为。相反,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作为宏管理主体,对农业产业化应加强政策指导,并制定可行的政策,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国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的问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托达罗创立了人口流动模型,这个模型解释了在城市失业率上升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还不断流入城市的这种矛盾现象。托达罗的建议是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发展农村工业。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1.2模型分析
刘易斯模型的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即城市的劳动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如图中WS所示。
最初的资本为K1,雇佣的劳动为OL1时,资本家的利润所得为D1WF。因为假设利润全部用作新资本投资,资本量由K1增加到K2,继而增加到K3,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曲线即劳动需求曲线也相应地由D1(K1)外移到D2(K2)和D3(K3),这三条曲线和劳动供给曲线WS分别相交于L1、L2、L3,OL3>OL2>OL1,说明劳动就业随着工业部门扩张而增加了,增加的数量及劳动力转移量分别为L1L2和L2L3。因为劳动供给曲线WS是水平的,L1L2和L2L3是可能存在的最大的劳动转移量。直到农村的剩余劳动转移完之后,农业的边际生产率就会提高,从而农村劳动者的收入也会相应增加。这时工业部门再想得到更多的劳动力,就必须得提高工资水平,这样劳动供给曲线开始往右上倾斜,如图中虚线SS′所示。这时就到了劳动力转移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劳动和资本一样都属于稀缺要素。
1.2、刘易斯模型是否适用于中国实际?
刘易斯模型假设发展中国家存在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即二元经济结构,这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我国的工业化模式是一种政府高度介入的模式,农业起初为了贡献工业而成为一个被剥夺的产业,随后又成为被拯救的产业,始终处于经济的“瓶颈”部门。因此形成了工业发展超前、农业发展滞后的二元经济,并且伴随着产生了具有刚性的二元经济结构。
刘易斯模型还假定农村的边际生产率很低,接近于零,且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提供无限的劳动供给,这一点与我国的现实情况也基本相符。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劳动力非常丰富。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就业不足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农民只是在两个农忙季节才真正参与农业劳动生产,加一块儿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农闲季节就成了“失业者”,因此我国农村实际上存在大量的隐蔽失业者,即剩余劳动力。
并且在农村一家的农活根本不需要一家所有的劳动力参与就能完成得很好,这说明劳动边际生产率很低,接近于零。刘易斯曾表示,他说的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不是指一个人时的边际生产率,而是指一个人的边际生产率。当农业部门撤出一部分劳动力后,剩下的劳动力会通过增加劳动时间来保持总产出不变。这和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再者,我国农村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很低,城乡收入差距可高达几十倍,因此在这样的城市工资水平上,如果没有人为干涉,会有无数劳动力愿意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就业。即农村对城市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
刘易斯还有一个假设和我国现实情况是极为相似的,即资本的稀缺性。我国属于具有劳动力禀赋的国家,但是我国的资本却是非常稀缺的。然而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早期阶段,我国把大量的资本投在了城市的工业部门上,对于农业的资本投资是很少的,甚至于牺牲农业发展工业。这和刘易斯的传统农业部门没有资本投入的假设是基本一致的。
由此可见,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是比较适用于当前的中国国情的,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当然,任何一个理论都有其缺陷,刘易斯模型虽然受到许多发展经济学家的赞扬,但是同时也受到了种种的批评。而且各国的实践也早已告诉我们,不同国家基本国情、发展阶段、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要利用某个特定的理论和模型对所有国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作出具有普适性的解释并找出具有普适性的对策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在利用刘易斯理论指导中国的改革时,应该有所考虑,制定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政策。
1.3、刘易斯模型的政策指导意义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应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城市工业部门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传统农业部门中,伴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不断流出,劳动边际生产率将逐渐与工业工资水平接近,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业部门逐渐进步,从而传统农业部门得到了改造,二元经济结构的痕迹慢慢消失。至此达到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劳动和资本一样成为稀缺要素。这说明一个国家要想从劳动力丰富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到具有发达的现代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经济,政府必须鼓励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至少不能阻碍这种转移。
刘易斯模式把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结合在一起。该模式所说的农业部门等同于农村部门,工业部门等同于城市部门,即把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与人口的地域迁移看做是同步进行的。这样有助于避免城市化滞后和过度城市化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相比较其他产业而言过于重视工业化发展,所以现在我国工业化的目标已经达到,但是城市化却严重滞后。刘易斯模式对于我国这种现状的改变是具有参考意义的。
刘易斯模式另外一个积极的政策含义是重视资本的作用。刘易斯认为资本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把资本积累看成是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唯一动力。并且刘易斯注意到了技术知识增进对经济增长的积极意义,在他的分析中,“生产资本的增长与技术知识的增长被看成是单一现象”。因此,可以通过扩大投资,增加资本积累,从而拉动就业的增长,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解决具有深刻的参考意义。